跨文化交际教学

2024-07-20

跨文化交际教学(精选11篇)

跨文化交际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交际教学法,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如何培养既通晓外语又深谙国际商务规则并且能够有效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目前开设商务英语课程各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换句话说,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除了强调以商务活动为目的的语言技能训练,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交际法以语言功能为纲, 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 是商务英语教学实践中理想且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商务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关系

虽然学术界对于商务英语的界定仍然存在分歧, 但我国普遍认为它是属于专门用途英语 (ESP) 的一种, 简单说是在商务这一特定环境下应用的英语。商务环境涵盖面广泛, 学习者不仅要了解包括国际贸易、金融、营销、法律等诸多领域的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在特定商务背景下所需的语言和非语言等各项交际技能。因此, 商务英语既是一种语言教学, 更是一种技能教学,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中的交际能力 (阮绩智, 2005) 。著名学者王兴孙 (2001) 在阐述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设计时也提出应该包括两个系列, 即商务英语交流系列和国际商务概论系列, 说明商务英语教学中应该同时注重商务专业技能和语言技能的输入, 以及交际能力的培养。

国外学者Ellis和Johnson (2002) 则认为商务英语既具有ESP的特点, 如特殊语体, 强调在特定语境下的特殊交流, 又与ESP其他变体有所不同, 它是特定内容 (与特殊职业领域和行业相关) 和一般内容 (与商务环境下的一般有效沟通能力相关) 的混合体。这一观点实际和我国学者一致, 商务英语教学必须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 尽管目前的高校外语教学中已体现出对文化的学习和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 但在商务英语教学中, 这一倾向还需加强。很多学生只重视对术语的机械记忆, 对传统教材中提供的应用模式生搬硬套, 误以为语言能力已经掌握, 实践中却出现按母语思维, 不了解对方文化背景和交际习惯等问题, 在真枪实弹的国际商务交往中时常发生摩擦碰撞, 甚至导致误解和冲突, 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 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使交际行为得体和有效的能力——对于商务英语教学至关重要。

二、交际法与商务英语教学的关系

交际法 (Communicative Approach) 是由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 (Dell Hymes) 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理论发展而来, 后经过Canal &Swain, Bachman等学者的补充, 现在普遍认为交际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应变能力, 这些能力的习得过程实际就是外语教学的过程。交际法应用于教学时的目标就是培养交际能力, 尤其强调语言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相互沟通思想的能力 (李予军, 2001) , 这与商务英语教学目的相一致。

Carter (1983) 在对ESP课程进行描述时归纳出三个共同特点:真实语料、以目的为导向和自我学习为中心, 这些特点也说明商务英语教学非常适合采用交际法, 表现如下:1) 商务英语教材注重安排最贴近真实商务环节的文章案例等, 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商务交往过程;而交际法也主张使用真实语料, 模拟真实的场合情景, 注重在语篇中提高语言能力;2) 商务英语教学强调对学习者进行需求分析, 考察其专业信息、学习者个人信息、英语语言信息、学生欠缺和语言学习信息, 以便做到因材施教, 按需施教 (朱梅萍, 沈忆文, 2010) ;而交际法强调以任务为导向, 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符合交际活动的情景, 使其有针对性地学习如何利用语言为媒介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 以满足学习者各项需求;3) 商务英语教学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传统的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改变, 教师的角色应逐步向实施者过渡, 集老师、课程设计者、合作者、研究者和测试与评估者于一身 (Dudley-Evans & St. John, 1998) ;而交际法主张以学习者为导向, 强调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 鼓励其主动参与课堂环节, 使教学过程交际化, 这都需要在师生角色转换过程中实现。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交际法能够满足ESP课程的教学目的, 符合其教学原则, 是商务英语教学实践中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

三、交际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应用交际法的商务英语教学中,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加强中西商务文化比较教学。在教学实践中, 一般由教师通过以真实语料为基础的情景或案例引出话题, 让学生熟悉相关词汇表达及商务专业知识, 再分析材料中隐含的文化因素。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比较, 使其了解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使用的得体性。例如讲解商务谈判时, 可通过典型对话展现美国人和日本人的谈判风格, 分析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失误;引导学生自行整理中国人的谈判策略, 并与其他文化进行对比归纳;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展现不同文化谈判风格, 巩固语言和专业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

另外, 教师还可有目的地选择不同类型和渠道的真实语料, 如原版商务报刊杂志、国外著名商务网站、电视广播等有声媒体, 引导学生接触最新商务动态, 并与国内同类型信息对比分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拓宽视野, 强化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2.注重传授商务英语中的语言文化因素。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体现在语言中, 无论何种语言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当表面意义看似相同的不同语言体现出不同含义时, 就出现了语言文化差异。忽视这一现象, 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因此注重传授语言文化因素在商务英语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

语言文化因素体现在不同语言层次中, 教师可在设计教学任务时, 有针对性的强化对不同层次文化因素的理解, 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完整。同时,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 教师要及时更新专业文化知识, 保持跟世界同步。如在词汇上既要总结一词多意的情况, 又要将与商务相关的新词及时输入给学生;在句法上, 商务信函写作以往倾向使用复合句和长句以凸显正式程度, 如今则有简化的趋势, 更多使用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日常用语;在语用上, 跨文化交际学中研究的礼貌原则、合作原则、高低语境等都可在商务英语教学中适用。以上实例不胜枚举, 篇幅所限在此略过, 但语言文化因素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3.发挥学生自主性培养商务文化意识。根据学生导向原则, 教师可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如分组讨论、一对一练习、角色扮演、模拟训练等, 借此调动学习自主性, 在积极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笔者的一次教学实践为例, 在谈到谈判礼仪时, 抛出一个开放性问题, 商务宴请应该早到还是迟到?如果可以, 则早到或迟到应把握什么尺度?学生展开热烈讨论, 并在课下通过网络自行了解不同国家的商务礼仪习惯, 甚至包括送礼、用餐注意事项等, 最后教师总结并给予点评和激励, 课堂气氛活跃融洽。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只有自己主动获得的知识才最有可能转化为能用于实践的知识, 因此教师应时刻谨记该原则, 在设计组织教学任务时有意识地将商务文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 营造商务文化氛围, 提高学生对商务文化差异的感受性, 达到最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商务英语教学要求学生语言专业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共同提高, 交际法作为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符合其教学目的, 在如今的商务英语教学中应用非常普遍。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善用交际法, 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其长处, 不断总结完善其不足, 以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阮绩智.大学商务英语课程目标及教学原则[J].外语界, 2005 (3) :26-31.

[2]王兴孙, 陈洁.对国际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设计的几点思考[J].国际商务研究, 2001 (5) :1-31.

[3]ELLIS M, JOHNSON C.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4]CARTER D.Some Propositions about ESP[J].The ESP Journal, 1983 (2) :131-137.

[5]李予军.交际法研究在中国:问题与思考[J].外语界.2001 (2) :13-19.

[6]朱梅萍, 沈忆文.外语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ESP研究, 2010 (1) :80-87.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第2篇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跨文化能力训练;培养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训练的背景与目的

从跨文化交际训练的历史背景说起,跨文化交际训练发展契机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作为派遣海外出国的外交官,商业人士等人的预备课程。当时作为训练,以授课的形式像派遣者讲授目的国的地理、法律、教育制度、天气情况乃至风土人情。20世纪70年代,如何促进异文化间的交流:

(一)过渡到目标文化的先行研究;

(二)实地研究;

(三)将回到本国后再次适应环境而进行的帮助纳入考虑范围的跨文化交际训练等问题引起学者们的思考和研究。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其间,语言固然是重要的工具,但文化因素在影响着交际的全过程。跨文化交际训练应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认知层面的训练,更要能够在感性层面拥有文化共鸣感,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学习之后付诸于实践才是跨文化交际所追求的目标。当然,学习异国文化还要与自己的本国文化相结合,只有深刻理解了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异国文化,理解了普遍性方能理解特殊性。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过程。就目前以汉语为母语现学习外语的同学来说,从出生时起就受到汉文化与汉语的熏陶,而在学习外语时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习得异国文化,通过切身深刻体验,促进文化底蕴的形成,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自然流露,不是汉语式的外语,如此,就是形成了跨文化意识,就是掌握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方法

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训练方法都可以单独实行,但就目前的课堂模式而言,仍需结合多种因素加以考虑,如学生的上课时间、授课目标、教材等。首先要了解跨文化交际训练中基础训练的目的、内容、方法,从宏观上认识跨文化交际训练的特征。最早普遍实行的是以信息,知识学习为中心,同时兼顾目标文化的意识水平与无意识水平的授课方式。自主学习形式也是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的另一措施。学生自主使用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从而能够说明某一行为模式的特点而进行的训练。通过异国文化的原因归属法,即“同型归因”的方法进行训练。具体的方法为:归属训练,训练理解并说明目标文化的行为模式的原因、特点。其次,站在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中解读因异文化间的交流接触而产生的误解、摩擦的案例,并从选项中选择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体验学习形式因其有各种形态的存在,因而也被广泛使用。体验学习法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阅读异文化交流间引起的问题,小组间相互分析,交流讨论,针对事件的具体问题,可进行角色扮演来找出摩擦的原因,又叫做文化认知训练。从小组为单位的训练延伸出DIE训练方法,对于搜集到的异文化间交流引起的问题进行客观地叙述与描写(Description),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本国文化与目标文化间的不同意义进行对照并解释(Interpretation),进而进行评价(Evaluation)的训练方法。同时站在目标文化与本国文化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更容易捕捉到文化的相对性。以下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模拟实验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时也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一)Barnga:通过使用扑克牌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参加者通过再现情景的方式表述异文化交流间遇到的状况,而后,主持者一边回顾发生的情景,一边分析所能体会到的价值观,情感层面,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并思考本国文化在此情景中的影响。

(二)Bafa-Bafa:参与者分别划分进两间教室,分别教授他们不同的价值观与风俗习惯,一段时间后,让他们相互交流,体验异国文化。比如,交给一组寒暄时身体不要接触到对方,而另一组则被告知寒暄时应互相拥抱,以示亲密友好。然后,要求与另外一组相互寒暄。

(三)Ecotonos:是第二种方法的升级版,将参与人员分成3组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跨文化交际训练之后,以主持者为中心,进行动作的重复,这时,参与者也跟随再一次回顾自己所想,所学的内容以使其意识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实践能力对外语教师就如实验中主持人的角色。除了在课堂上多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材之余,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课外之余多接触外国最新流行事物:如电视剧,电子书等。还可以多与外国朋友进行互动,互发邮件,这些交际有时则对外语书写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还要在脑海中将中文转译成外语,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跨文化的思维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训练对当前外语教学的启示

目前,异文化训练是以体验式学习方式为中心,知识学习兼而有之的一种训练形式。与个人的成长、异文化间的练习体验、学习是有划分出具体区别的。要求学生在端正态度的前提下自己体会跨文化间的差异,冷静思考、思路清晰、情感细腻。当然,教师在训练时要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目前所处的知识阶段,设置学生不曾接触的场景,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再融入了语言环境的氛围中学习语言。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但理解了语言,同时熟悉了语言所处的环境,进而也提高了学生对于人际关系领悟的层面,使用地道语言且得心应手。

作者:张金秋 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际教学探略 第3篇

关键词:交际障碍 教学理念 文化差异 情景教学 校本课程 文学影视

某学校领导向教职员工介绍新来的美国老师:“Ladies and gentlemen,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Miss Brown.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话音刚落,旁边的美国女教师却一脸难堪。因美国女教师对pretty和good两个主观用语感到不知所措。再如,有一对中外通婚的夫妇,丈夫是美国人,妻子是中国人,岳母不远万里从中国到美国照看孙儿,不料生病住院,需要换血,美国女婿对妻子说:“我们不能付这笔钱。”妻子听了回答说:“没有钱,把我卖了,也要给我母亲治病。”美国丈夫是否是极端自私的“冷血动物”?唯有弄清英美社会的家庭结构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方可理解美国丈夫的行为。以上的文化差异说明,不了解英美文化,在英语交际过程中势必会遇到文化障碍,甚至会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由于历史、信仰、地域、气候、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中西文化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极大地影响了英语的学习和交际。根据职业中专英语教学现状,为促进教师和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提升,实现跨文化交际,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外语教学的新理念是把跨文化交际能力视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这就需要外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以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指导外语教学,应充分认识到跨文化知识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正确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养成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语言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同时,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方法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敏感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吸收异国文化,促进对异国语言的了解。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对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勤于思考,善于比较,不断提高驾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能力。

二、充分挖掘教材,渗透中西文化差异

现行《中等职业教育教材英语(基础版)》共四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直接或间接体现着英语这门语言的文化内涵,教师要深入理解,充分挖掘教材里的文化内容,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就教材中相关内容的文化背景进行介绍,涉及到语言中的文化意义、行为中的文化规约、风俗中的文化传统都应不失时机地进行解说,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定型,能自觉地结合具体文化背景知识用英语表达自已。例如,在学习《中等职业教育教材英语(基础版)》第一册Eating out一课时应对中西方餐饮习俗方面的差异作一些介绍:中国人的宴请,食物越丰盛越能体现主人的盛情,而英美人不注重食物,英国人更重礼仪、重地点的排场,美国人重气氛、重交谈;中国人注重客气,而在英美两国,一再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或是强塞食物给客人也是不礼貌的;中国人席终宴罢,可以马上跟主人告别致谢离开,而英美人吃饱喝足,一定要在主人客厅呆上一会儿,或喝茶,或喝咖啡,或吃点饼干来填充不太充实的胃,同时天南地北地聊上一阵了,然后告别致谢离开。同样在学习第三册Western Festival一课时,应把中国的重要节日像春节、中秋节与西方的重要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等的来历进行比较。对于英语词汇应充分理解和挖掘单词的多重涵义,尽可能体现其文化特色的一面,如一位女学生对一美籍男教师发出邀请:“Please come to our bedroom when you are free.”女学生显然是不了解中国大学生的“寝室”并不完全对等于英语的“bedroom”。对中国学生来讲,寝室既是用来休息,也是待客的地方。但在英语中,“bedroom”仅指睡觉的房间。又如在外籍教师休息室的门上写着:“Restroom for Foreign Teachers”,让外籍教师感到纳闷。错误在于望词生义,不了解“restroom”乃是“toilet”的委婉语。

三、积极创设教学情景

创设情景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和保证。真实的教学情景不仅是学生进行交际活动的前提,而且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展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在特定的语境中得体地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堂上创造更多的真实情景或模拟真实的社会语言情景,将学生置身于英语语言之中,置身于英美文化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教学中,懂得用何语体和语言形式及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情感。可对《中等职业教育教材英语(基础版)》第一册Meeting New People和What's the Weather Like?两课内容进行整合来学习英美国家见面时的问候、交谈。对于英美国家人来说,因天气多变,所以与陌生人见面时常谈论天气来打开话题。可设计这么一个情景:假设李华在街上见到一老外想找这老外聊天,便迎上前去很自然地脱口而出“Fine day,isn't it?”/“Terrible weather,isn't it?”从而打开话匣子。购物时,教师可以设置这么一个情景:林达到超市想买些礼物去看望生病的同学,于是她便来到一商店,服务员走上前来“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 ?”很自然展开了对话,而避免因固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不同而造成的完全中国式的英语表达方式:“Hello. Where are you from?/Hello. Do you speak English?”或“Hello.What do you want to buy?”这样的英语让英美人觉得过于生硬。总之,教师应精心设计,创设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真实的情景中准确而又灵活地运用英语,并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避免在交际中出现尴尬,产生障碍。

四、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我国现行职业中专英语教材的编写以话题和任务为主线,偏重于语言结构、词汇的重复出现和语法讲解、阅读的训练,较少涉及到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方面的引入,即便有所提及,也较零碎,不成系统。为改变这种重语言形式、轻社会文化的现象,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能够有机地融合,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配合现行的教材不断积累、收集文化信息丰富的文章、影视资料,编写出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水平的关于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教材,供学生阅读。内容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专门的文化知识,特别是中外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地理、宗教、生活方式、交际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介绍。

2.交际中人们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风土人情等。

3.词语的文化背景,特别是那些文化内涵丰富的典故、成语、谚语、惯用语等,和中国文化有着完全不同联想意义的词语。

4.非语言交际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手势、体态、面部表情、触摸行为以及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

形成了系统的文化体系后,编成校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或开设跨文化交际知识讲座传授于学生。

五、鼓励学生课外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和观看影视作品

文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外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和观看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涉及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观察事物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评判,蕴含着民族的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信息。通过阅读这些涵盖大量“文化点”的文学作品,学生能直观地感受英美文化的气息,逐渐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帮助学生对比、归纳中西文化差异意识。影视作品更直接、生动、形象地体现文化信息。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是研究中美跨文化交际的绝妙素材,其中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的例子比比皆是。电影《豪门恩怨》中老板对雇员说:“你刚来,你如果还想继续在我公司工作,进来之前,请先敲门。”可见美国人对“Knock before you enter.”是十分讲究的。

外语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只有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才能使他们在跨文化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将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去,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而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达到正确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2.朱永涛.中国人看美国价值观.199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跨文化交际研讨会”讲座.

3.俎媛媛.寻找语言背后的文化.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8).

4.蒋杰.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策略的研究与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9).

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文化教学 第4篇

在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下, 不同文化的人们走到一起进行交流已成为时代的象征。现在的外语教学界已认识到只注重语言技能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才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掌握可以帮助人们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 对异文化有一个全面的理论上的理解, 促使人们重新审度并欣赏自己的文化。外语教学不只是单纯教授语言知识, 还应培养其文化意识,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外语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文化环境, 把文化导入渗透到词汇、语法、听、读、说、写教学及测试中, 要求他们在学习各种技能的同时, 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2 文化差异和实施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差异教育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在语言教学中既要注意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又要知道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 若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能达成一致, 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 从而使交际中断或失败。

2.1 文化教学是打破文化差异引起的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关键

在历史传统、社会制度、文艺形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等诸多方面, 中国文化与英语民族的文化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都不可能从语言语法规则上找到。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背景, 学生便不可能在真实的情境中说出符合交际常识的句子, 有时甚至会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伤害。外语教学的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交际能力, 这就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 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生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 也应习得该民族的文化。汉语中“礼尚往来”、“先来后到”、“人敬我一尺, 我敬人一丈”等表现出中国人的处事态度和行为习惯。英语习语“let one's hair down”意思是放松, 来自于英国早期的习俗:妇女不管在什么场合中, 头发都得往上梳理整齐, 只有单独一人时才能把头发放下来, 所以“把头发放下来”意思是放松一下。中世纪英国生活习俗中习惯把盐罐子放在长方形餐桌的中间, 贵宾一般坐在盐罐子的上首, 一般客人或随从坐在下首, 因此“above the salt”意思是“处于受尊敬的地位”, 而“below the salt”意思是“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说:“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 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 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 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 更不用说运用该民族的语言了。因此, 了解文化差异和实施文化教育是打破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

2.2 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及教学中的重大影响

2.2.1 文化差异对听说教学的影响

如果对语言文化知识缺乏了解, 在听力理解上就出现困难或感到莫明其妙。比如在庆祝传统节日中, 中西方国家的节日内涵和纪念方式是迥然不同。了解节日的传统习惯对听力理解至关重要。在一篇关于圣诞节的听写短文中, 老师没有介绍背景知识之前听写, 90%左右的学生出现重大错误, 但当老师说明Stanta Claus是圣诞老人, 并介绍了有关圣诞节的知识之后, 只有3%左右的学生听写出现较大的错误。这就说明由于学生并不了解西方人如何庆祝圣诞节, 因而对短文中一些涉及这一知识的词语的听写出现了偏差, 造成听力理解的错误。由此可见, 文化差异是听力理解的又一障碍, 是听力技能无法快速提高的又一重要因素。文化差异对用于交际的口语也不例外。中国人喜欢见面先寒暄一阵, 或问“你去哪啊?”“你吃饭了没?”作为朋友间的打招呼。西方认为这些很隐私, 通常简单说“Hi”, “Hello”, “How are you?”“Have a nice day”.告别通常说“Good-bye”, “See you”, “See you later”, “Good night”, 而中国人更常用“Walk slowly” (慢走) , “Stay longer” (再坐一会) 。

2.2.2 文化差异对词汇理解的影响

威尔金斯 (Wilkings, 1978, 133) 指出:“词汇的学习涉及到词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词汇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语言信息的载体。人们对词汇的理解和意象的形成离不开他的感性认识和已有的知识范围, 对同一个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头脑中反映出的意象或联想, 可能完全不同, 文化差异因素在此便起了作用。dragon (龙) 在西方是长象恐龙一样的怪物, 通常是公主或珠宝的看守者。龙是罪恶的象征, 所以勇士去征服他们以展示英勇气势。中国人认为我们是龙的传人, 龙可招雨, 是帝王、尊贵和权势的象征, 中国建有华表, 九龙壁。中国如此尊重龙, 但选择29届奥运会的吉祥物时, 中国五个福娃却没有龙, 就是考虑到西方的文化, 他们对龙的认识。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 传统文化, 历史典故, 宗教信仰对语言词汇的影响是广泛的, 深远的, 因此, 外语教学中不可忽视文化因素对词汇教学的影响, 而且要充分利用这些差异, 在词汇学习中让学生了解目的语民族文化, 达到学习文化与记忆词汇相辅相成的目的。

2.3 文化差异对阅读理解及翻译的影响

由于文化差异使人们对词汇的意象和联想的不同, 阅读时对文章的理解也就出现偏差, 造成翻译的不等值。不能够直译原语言, 否则达不到原文的表述目的。例如:英语习语“the old man kicked the bucket”, 意思是“老头死了”, 如果不懂其文化隐喻意义, 只能翻译成“老头踢了桶”。英语习语“one's pound of flesh”来自《威尼斯商人》, 安东尼奥为帮助友人向高利贷夏洛克借钱。安东尼奥不能按时还钱就要割下一磅肉还给夏洛克, 这句成语比喻“合法而不合理的要求”, 如果直译成中文就是“某人的一磅肉”。《圣经》中许多的人物形象, 在今天的语言文化中, 一些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成为某种概念的代名词, 所代表的正是一种语言文化的积淀, 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更加注意。widow's cruse (寡妇的坛子) 用来表示取之不竭的聚宝盆;doubting Thomas (怀疑的多马) 表示多疑的人;Philistine指平庸之辈, (对专业知识) 一窍不通的人, 门外汉。如果对于以上这些人物形象及其词汇背后的英语文化历史渊源没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那么外语学习者和教学工作者就在阅读翻译时产生失误。

上述例子说明文化差异给外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造成学生们在听说、词汇、阅读及翻译等方面上的误差, 因此外语教学工作者在指导学生听说、词汇、阅读及译等方面实践过程中, 高度重视汉、英表达的差异, 强调背景知识及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文化差异不仅对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带来影响, 而且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造成误会。因此, 外语教学应该对文化差异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 强调文化背景知识对语学习的重要性;语言教学应与文化知识的介绍同步进行, 并持之以恒。

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使得时代外语教学对外语学习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应对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因素了如指掌。它要求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授贯穿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学习的各个环节, 尽力帮助外语学习者更多地了解目的语所属文化及其与本国文化的差异。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时, 要重视培养涉及情感、知识和行为层面的能力, 把握语言教学中最为本质的东西, 达到外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立华.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Z].南京:第六届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 2005.

[2]李世虬.英语互动式教学法[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6.

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第5篇

词汇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词汇是文化的载体,它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词汇教学就是文化教学.在词汇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和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同等重要.本文运用跨文化交际的知识结合词汇进行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文化敏感度,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

作 者:王华 刘洋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3 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 “”(17) 分类号:H3 关键词:词汇教学   跨文化交际   文化教学  

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第6篇

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曾经提出, 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这一理论已经被我国外语教学工作者所广泛接受。美国语言学家Rober Lado指出:学习一门外语的目标是从目的语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理解其意思及内涵, 中外学者都格外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语言意识是控制言语活动的机制, 形成、保存、重构语言符号及其搭配、使用的规则。语言意识的内涵包括语言学知识意识、学习策略意识、教学方法意识、学习需求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语用意识。文化意识是人们头脑中文化的反映。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

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仍然不容乐观, 文化意识较为淡薄。例如, 学生不能用英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来理解、运用英语;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习俗、礼节常识的了解较匮乏等。究其原因, 主要是目前的英语教学还没有完全真正地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与用脱节, 可从以下英语教学的现状看出。

1. 目前我国英语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目标偏差。英语教

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由于受“应试英语”加“证书英语”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部分教师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使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技能, 但是缺乏对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2. 由于现行英语教材的内容大部分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

文化为背景, 所以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中国的文化介绍很少涉及, 对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少, 尤其欠缺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述本土文化的能力。

3. 无论是英语教学还是英语学习过于强调它的工具性、

实用性、功利性, 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驱力不是为了强国, 而是为了考试过关或者为了出国, 难以通过学习英语来了解西方文化。

现行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听力和初步写说的能力。但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能力的同时,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为我们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掌握两种语言, 而且要通晓两种文化, 使英语成为我国强化改革开放, 扩大国际协作范围和交流的交际工具。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的途径

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 背景知识的学习是服务于语言知识教学的, 它主要体现在词汇的社会文化意义了解, 谚语、俗语、寓言等的意义分析, 其他阅读材料和听力材料的深层理解等。但是, 文化背景知识最终是为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而服务的。

文化背景知识有时是解开一些语言问题的钥匙, 无论是阅读还是听说, 很多问题的解答是离不开文化背景知识的, 在语言学习中, 它帮助学生联想, 进行“合理的”推理、推断。

英语国家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异文化, 异文化常常是一种陌生的文化, 与汉语有许多差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艺术、节日风俗、习语谚语、神话传说、名人轶事, 等等, 可以拓展其知识面, 深化其对英语国家较为全面的认识, 这必将有助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另外, 英语中的日常交际语、非语言的交际形式、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等都是我们所要涉及的内容。

1. 注重培养学生的第二语言意识。

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大纲里应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第二语言意识、语言个性的指导思想。语言意识的内涵其中就包括了语言学知识意识、学习策略意识、学习需求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语用意识。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了目标语言意识, 外语教学和学习才能卓有成效地提高。

2. 对学生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在课程设置方面, 学校应考虑合理开设文学作品选读等与文化密切相关的课程,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所学语言民族与文化的了解。

3. 提高外语教师的教学方法意识。

在教学法方面, 教师应有意识地专门训练学生的外语意识, 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上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法, 而改为以“学生为主, 教师指导”, 帮助学生收集资料, 自觉地吸取中西方文化的营养, 从而全方位地实施双向的互动, 语言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文化的学习和交流的过程, 是活的语言实习过程。

4. 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外语的注意力和兴趣。

教师应加强对双重文化的学习, 提高用外语准确表达本族文化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现代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发展, 促使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和接触越发频繁, 国际交流的加强使得跨文化交际称为我们当今时代一个突出的特征。跨文化意识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 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对那些被认作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知;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显著的文化特征的认知;三是通过理性分析从而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这也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 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能力。

三、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敏感性,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措施

1. 认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因素应在外语教材编写中体现出

来, 教师在讲授语言的同时结合语境、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讲解, 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例如一个很简单的词组a lucky dog并不是用来指一条幸运的狗, 而是我们所说的幸运儿的意思, 对于不了解这种文化内涵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很难明白。

2. 开设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等课程;开设语言与文

化、跨文化交际学等课程, 系统讲授文化知识。例如可以开设西方文化入门、英语国家概况、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等课程, 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一些与他们的英语学习密切相关的跨文化知识。

3. 英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多汲取西方文

化知识或者有机会出国融入并体会一下西方文化, 加强自身对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 即对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理解能力, 理智地对待不同文化的关系。

英语教学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手段之一, 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的教育, 特别是通过对外国文化客观、公正的评价, 对学生进行文化的教育,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跨文化交际的观念, 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 正确地对待中国文化, 不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成为外国文化的辩护者。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邵志洪.英汉研究与对比.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第7篇

一、东西方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

1. 习俗人情差异

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习俗与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语言的表达。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我国电影的“金鸡奖”,先译成Golden Cock Prize,谁料到cock一词除“公鸡”的意思外,还有“雄性器官”的意思,在英语里属于禁忌语,后改译为Golden Rooster Prize。伸出食指和中指,中国人表示“二”,可美国人表示V(胜利);我们用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八”,可我们的“八”字造型在美国人的眼里却是“二”,就这个“二”和“八”,在中美交往过程中闹出过不少笑话。

2. 生活习惯不同

习惯的差异也导致语言表达的不同。中国人见到教师总是称呼:“老师,您早”;而像我们中学英语课堂上常用的“Good morning,Teacher”就不是太正确,因为在英语里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一般不用作称呼,应改为“Good morning,Sir”或“Good morning,Madam”。“小张、小李”在汉语里是很亲切的称呼,而用“小米勒”称呼一位英国青年却是不礼貌的;用汉语称呼“张老、李老、老人家”,中国老人听得心里美滋滋的,很自然地接受年轻人对他们的尊敬和照顾,可是英美老人对此却不习惯。

3. 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方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4. 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地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5. 价值取向不同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英语中有不少表现个人进取、个人力量、个人意志的语句,如:“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竞成)、“Everyman is the architects of his own fortune.”(自然的幸福靠自己)、“You have to blow your own horn.”(应吹自己的号角)。与西方“海洋民族”相对的中国“农耕民族”崇尚社团价值至上,无我精神。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大公无私”。群体取向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不愿引人注目,因而产生了“树大招风,人大惹议”、“人怕出名猪怕壮”等。

二、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以人为本的对话式英语教学

张万喜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湖北武汉

摘要:根据弗莱雷提出的对话教学的新思想,笔者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对话式教学的尝试。本文提出在英语教学中,要强调师生双主体,教学在平等、民主、互动和交流中进行,消除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弊端。

关键词:对话英语教学改革平等互动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许多有识之士从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方面对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出路作过深刻的阐述。然而,对话式教学作为传统的“填灌”式教学的挑战者,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倍受人们推崇。虽然在我国短期内普及对话式教学还有困难,但是作为今后深化改革的方向和全新的教学精神已在教育界达成共识。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把贯彻英语改革的新精神、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学好英语作为己任,积极推进对话式英语教学。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作了对话式英语教学的尝试,以期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改革。

对话式教学的精髓就是打破传统的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关系,让师生在平等、民主、互动、交流的平等关系中进行对话,把说话权还给学生。要让学生无拘无束、敞开心扉地与教师交流,教师只是对话的参与者,并从中起着协调作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 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3. 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谈时,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

用。弗莱蕾曾在《被迫者的教育学》一书中,形象生动地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比作“储蓄”。他说:“师生间的‘你储我蓄’取代了互相交流———学生‘户头’里的‘存款’越多,他们发展批判意识就越少,而这种批判意识可以使他作为世界的改革者介于这个世界。”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的交流过程,实行对话式教学更有其独特的价值。

一、对话教学在中国的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采用对话式教学。据《论语》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是孔子对话式教学的实例,也是孔子启发、诱导式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

二、对话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美国教育学家巴士卡里亚曾精辟地指出,在美国80年代应该是人走出来,建设人与人的桥梁的时候,即对话的时候。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球对话的意义不言而喻。英语教学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作为对话主体之一的当代学生,他们有着敏锐的思想,独到的见解,只有让他们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通过与教师真诚的对话交流,真实地再现他们的思想,才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学好英语。

1.尊重学生的发言权

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4.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作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结语

交际能力是最基本的语言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尤其是中西方交际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给我们学习和正确使用外语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应注意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要: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因此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要完成某一门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就不可避免地要对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因为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然而,由于东西方国家的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了交际上的困难,因此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必须注意了解两种交际文化的异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交际文化差异,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6期,P121-123.

[2]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年第22卷第4期,P279-282.

[3]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P153-154.

[4]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P90-92.

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第8篇

人们在外语学习和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 学习一门外国语, 如果只掌握其基本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 虽能够产生众多合乎语法和语义规则的句子, 但在与外国人的实际交际中, 常常会表达出一些不恰当或不得体的句子, 从而引起一些误解。 究其原因, 缺乏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 近年来, 我国许多外语专家学者在语言与文化、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等领域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 取得了很多成果。 如邓炎昌和刘润清的《语言与文化 》, 贾玉新的 《跨文化交际学 》, 胡文仲的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等。 同时我国外语教师及外语教材编著者在外语教学与学习中如何引入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方面做出了很多积极的探索, 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根据人类文化学的观点, 文化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 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一部分, 它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渗透于文化的各个层面。 人类的知识是由语言来记录、保存的, 人类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都是通过语言来积累、传承和发展的, 可以说语言就是文化的折射。 作为文化的一种折射, 语言本身也深受文化的影响, 因此语言的学习不可能离开文化。 外语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文化教学。 著名的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 (Lado.R) 在他的 《语言教学的科学的方法》 (Language Teaching:A Scientific Approach) 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 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 ”[5]中国语言学家邓炎昌和刘润清先生在《语言与文化 》一书中也对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作出过相近的论述“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 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 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1]我们学语言, 不只是学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 更主要的是用英语进行交际。 要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 就必须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 掌握一定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 熟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只有在此基础上, 才能够比较得体地使用英语, 避免误解和错误。

三、中西文化比较

英语和汉语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但在语言交际方面还是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在友好往来方面, 两种语言都有这样的问候语, 如 “How are you?” (你身体好吗? ) “How are you getting on?” (你过得怎样? ) 。 在表示问候、祝贺等时, “Give my regard to your mother.” (代我向你母亲问好。 ) “Wish you a happy birthday! ” (祝你生日快乐! ) “Congratulati ons on your success! ” (祝贺你成功了! ) 。 在别人提供了帮助时, 都会说声“Thank you! ” (谢谢! ) , 也都会说 “You are welcome.” (不客气。 ) 作为回应。 在引荐两个互不相识的人时, 引荐者可以根据不同场合使用不同文体, 如“May I introduce Mr.wang to you?” (请让我给您介绍王先生。 ) , 这较正式;“This is Mr.wang.” (这是王先生。 ) , 这较为随便, 两个人在被引荐后都会说 “How do you do?” (您好! ) 等用语。 在询问对方姓名时,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着用于各种场合的文体, “What’s your name?” (你叫什么名字? ) 这较随便。 “May I ask your name?” (请问您的姓名? ) 这较为随意;“Would you mind telling me your name p lease?” (请问您的尊姓大名? ) 这是很正式的用语。

当然, 由于地理环境、政治因素和风俗习惯的不同, 中国人和英美人在语言交际方面还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有时交际方式上的差错比起语言错误 (如时态不对, 用词不太恰当等) 更严重。 对这一情形我们都会这样的体会:该说的话没说或不该说的话却说了, 该笑时不笑或不该笑时却笑了, 这都使人很不好过, 结果轻则使自己或对方感到尴尬, 或双方感到尴尬, 重则无意得罪或惹恼了对方。 如中西方人在称呼上有很大差异, 在美国家庭, 一个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 而是直呼其名, 这种做法没什么不得体的, 在校园里, 大学生直呼教授的名字也是常见的, 在西方人眼里, 他们觉得这样称呼显得亲切、平等、融洽, 但这些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 认为不礼貌, 没有教养。 在接受赞扬时, 中西方人的反应也有很大区别, 按照西方人的习惯, 当他们赞扬别人时, 总希望别人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 否则他们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 而中国人则比较委婉、含蓄, 即使心里很高兴, 也不会立即认同, 爽快接受对方的赞扬, 往往会自贬一番, 以表谦虚有礼。 如有一位英语很好的大学生在一次与美国来宾交谈时, 该来宾对他说:“Your English is pretty good.” ( 你的英语非常好。 ) 他立即回答: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不, 不, 我的英语非常差。 ) 来宾听到这样的回答有点不知如何回应, 感到非常惊讶, 认为中国人有点不诚实。西方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 英语中有一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 ) , 就是说, 一个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未经许可, 不得入内[1]。 涉及个人的私事也是如此, 不希望与不太熟悉的人谈论自己的私事, 自然也不愿意被人问及与其有关的问题。 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 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make?”, “Are you married?”等涉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问题的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 忌讳别人问及。 西方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 如“It’s fine, isn’t it?”, “It’s raining hard, isn’t it?”, “Your dress is so nice! ”等。 而中国人在见面常常说“你到哪儿去呀? ”“干什么去呀? ”等, 对不太熟悉的人还要问一些诸如“结婚没有? ”, “工资是多少? ”, “多大岁数了? ”等以表示关心。 而所有这些问题都会令大多数西方人感到不高兴, 会认为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你管得着吗! ) 。

四、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通俗来说, 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 (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6]。 我们在前面讨论了英语和汉语在语言交际方面的相似之处, 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 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 在我们英语学习中起着积极作用, 可以促进我们的英语学习, 因此被称作“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 上述还讨论了英语和汉语在语言交际方面的不同之处, 这种文化差异在我们的英语学习中起着消极作用, 会干扰或抑制我们的英语学习, 因此被称作“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 当然, 由于中西方社会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 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很多这种负迁移, 这需要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高度重视。 笔者在一次听力课练习时看到英语教师让学生听一个打电话的英语对话:

A:Hello, this is Peter speaking.Who is speaking?

B:Hello, George is speaking.

英语教师在学生听了一遍后, 又一句一停让学生重复每一句, 直到学生听懂该对话, 然后英语教师让学生俩俩地做一个模拟英语打电话对话练习。 过一会, 英语教师让学生表演他们做的模拟英语打电话对话, 其中有好几对学生的对话开头是这样的 “Hello, who are you?”, “Hello, my name is ×××.Who are you?” 明明英语里打电话的开头是 “Hello, this is Peter speaking.Who is speaking?”, “Hello, George is speaking.”, 可是这些学生并没有采用这种方式, 而是采用了中国式的打电话方式。笔者后来了解到学生并非没有听懂英语打电话的对话, 而是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英语和汉语在打电话时用语有所不同。 既然老师让我们做对话, 我们就按自己想的方式去做。 在做购物对话练习时, 有时也出现这种情况, 扮演售货员的学生对扮演顾客的学生说“What do you want?”, 而没有说“Can I help you?”或 “What can I do for you?”, 类似现象还不少。 要解决这些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需要我们统筹计划。 首先, 我们在编写英语教材时要考虑英美文化背景, 要把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学习语语言知识同时潜移默化获得一些跨文化交际所必需的基本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其次,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手段, 如多媒体、小组讨论等使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最后,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课后学习英语时间, 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阅读一些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材料, 营造英美文化氛围, 鼓励学生多与讲英语的外国人交流等。

五、结语

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是英语教学中的三个重要概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反映文化, 文化制约语言, 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 当以英语为媒介进行跨文化交际时, 交际者就要遵守英语的文化语用规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给英语学习者造成很大跨文化交际障碍, 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英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基本知识, 还要帮助学生跨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鸿沟, 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 最终使学生在实际交际中能够得体地运用英语。 当然, 要有效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仍需对跨文化交际等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进一步探索在英语教学与学习中如何导入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只学习英语语言基本知识, 不了解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 就会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 不能得体地运用英语。我们应通过中西文化比较,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在英语教学中把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有机结合起来, 利用多种手段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最终使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与文化,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3]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5]Lado.R.Language Teaching:A Scientific Approach, McGraw-Hill Inc.US, 1964.

[6]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7]马永辉, 刘凤辉.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之比较[J].学术交流, 2007 (7) .

[8]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课教学内容与方法之探讨[J].中国外语, 2006 (6) .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 第9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冲突,英语教学

由于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 文化冲突不可避免。

1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

1.1 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 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 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 互相关心, 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 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 讲究个人空间, 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 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 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 婚姻状况, 儿女, 职业, 甚至收入, 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 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1.2 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 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 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 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 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 要拜访某人, 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 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 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 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 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1.3 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 在与人交际时, 讲求“卑己尊人”, 把这看作一种美德, 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 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 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 当他们受到赞扬时, 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 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 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 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 会感到非常惊讶, 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2 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

2.1 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 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 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 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 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 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 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 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 久而久之, 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从本质上说, 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 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 常常带有感情色彩, 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势中, 有些定势是正确的, 而有些则是错误的, 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 造成交际失误。

2.2 价值取向不同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 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 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 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 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 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 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 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 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 在中国文化中, 人们推崇谦虚知礼, 追求随遇而安, 不喜欢争强好胜, 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 正所谓“行高于众, 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 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 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 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 “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 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 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 人们崇尚独立思考, 独立判断, 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 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3 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避免文化冲突

3.1 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 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 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 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 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 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 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 教师还要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 只有这样, 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 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2 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 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 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 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 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 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 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 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 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谈时, 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 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 但是在中国人看来, 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3.3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 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 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 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 从中吸取文化知识, 增加文化素养, 拓宽西方文化视野,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 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 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 听外教做报告或讲课, 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4 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息息相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促进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如若缺乏这种能力,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 就会导致文化冲突, 出现不得体、误解、冷场、尴尬等局面, 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厚坤, 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年第6期, 153-154

[3]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J].外语学刊 (黑龙江大学学报) , 1990, (3) .

跨文化交际教学 第10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时代,中国作为世界的一分子,已逐步与国际接轨,进入“地球村”时代。这样一个时代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不容小觑,在质量上也会有更高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英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为开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打下一定的英语基础。在一些人的传统观念中,中学英语教学仅仅需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他们认为只要掌握了这四种能力,学生自然就能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了。事实上,“四会”能力固然重要,毕竟它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它们远不是英语教学的全部内容。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是文化的产物。人们利用语言进行交际,不仅需要语法基础,更需要文化基础。当母语不同的人群进行跨文化交流,如何做到言语得体,如何清楚地表述个人思想让对方欣然接受,都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因此,如果仅仅能够运用语法无误的英语,并不足以与外国人打好交道。

那么,究竟该如何把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用以培养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模式:依托教材、适度传授→营造情境、感受异同→反复练习、形成习惯。

一、依托教材,适度传授

在国内,由于语言环境较为单一,学生与外国人接触的机会不多,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背景了解甚少。而且任何一种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我们是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一一传授给学生的,最多只能选择一些常识性的内容让学生有初步了解。在这种情况下,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就成了教学所必须依托的材料。现行的英语教材不仅具有知识性、趣味性,而且内容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学习中了解他国文化。为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树立克服文化障碍的意识,尊重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保证学生通过学习文化语境,既能够掌握他国文化,又学会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方式。另外,学习英语不但要了解他国文化,更要认识到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与他国语言文化之间的异同,不能简单地站在某一方的文化立场去否定另一方的文化,而要在学习中正确选择符合对方文化准则的表达方法,以达到学习目的,因为学英语是为了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营造情境,感受异同

语言是客观情境的反映。学习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完成发现、探究、理解和表达。要让学生意识到中英文化的差异,获得良好的交际方式,最佳的方法莫过于创设情境。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对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以及它所包含的异国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有清晰的了解。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对教师来说,可以营造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将英美文化贯穿于各个教学阶段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他国的文化内容。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趣味活动,比如,“角色扮演”“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等,从而更好地营造学习英语的交际氛围。

例如,在教材中, 有很多打招呼的表达方式。如,“Nice to meet you!”“Nice to see you!”“How do you do?”等等。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它们的使用对象和情境。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如下情景: 在路上偶然遇见一位老朋友,向他打招呼。“Hi! Nice to see you here! What a surprise!”如果学生凭借惯性思维,用“Nice to meet you!”来打招呼,教师就要指出这句话为什么用得不够得体,因为它只能是用在与他人的初次见面打招呼,不能作为跟老朋友之间的交流语。

三、反复练习,形成习惯

任何一种语言能力的习得,都离不开大量的练习。只有练习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熟能生巧,脱口而出,顺利地将文化知识内化为语言习惯、语言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置于英语语言交际情境和英美文化背景之中,反复进行练习,努力做到一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就能自然而然地运用英美国家的文化思维。

除了用上述的方法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录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邀请外籍教师到校演讲, 鼓励学生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面对面交谈, 让外籍教师谈一谈自己在中国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中所遇到的文化差异,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有了多样的学习形式, 使学生更顺利地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训练,笔者相信学生在了解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之后,能够更准确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功,更要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英语的能力,让他们能够用得准确、得体、恰当,真正符合外国人的语言习惯,同时也能够让说话者个人的思想通过恰当的语言让异文化者欣然接受,因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导致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所言“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参考文献:

李畅宇.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策略[J].世纪桥,2006(02).

“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模式探索 第11篇

一、传统教学模式

鉴于电大的特殊情况,授课教师大多是电大系统外的教师。他们基本上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本门课程81学时,但电大要求面授课、学生自学和网上资源学习各占三分之一,因此,实际面授课27或24学时,一学期用9或8次课(每次课2.5小时,按三课时计算)讲完厚厚的一本书,基本上一次课结束一个单元。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传统教学已发展成为具有较完整、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很强可操作性的独立学科,传统教学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病: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按这样的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教师拼命地讲,满堂灌,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再加上学生大多是已经参加工作的成人,没有充足的时间做好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许多人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进度,逐渐放弃听课,导致本门课出勤不是很好,最后考试不是很理想。所以这种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在电大的教学需求了。

二、基于网络考核的教学模式

2005年秋,高级英语写作率先在我校进行试点,试点很成功,改革的过程比较艰辛,结果令人满意,改革给学生增加了不少负担(当然,也给教师增加了不少负担),但是学生几次反映,希望再开一门这样的课。这门课虽然比较累,但是,这学期就这门课学到东西了,如果没有这些强迫式的学习,没有这么多的练习,他们就学不到这么多东西。大家对这门课、对这种教学模式还是认可的,这项改革还是成功的。

跨文化交际也以同样的模式进入我校试点。跨文化交际有22项形考任务,8个自学报告,4次在线自测,8次小组讨论,2次总结报告。形成性考核在中央电大形成性测评系统 (1) 上进行,学生的所有作业必须在这个平台上提交,教师必须在这个平台上批阅学生的作业,一切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在中央电大网上考试系统进行。形考作业占60%,终结性考试占40分。这种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传统教学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不重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只重视考试的结果,忽视学习过程;期末一张卷,考试形式单一。而基于网络考核的教学模式由过去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考查转向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由过去只重视考试的结果转向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并重;由过去单一的纸笔考查模式转向基于网络的现代化的多种考查模式;过去只注重学生的个体行为,现在更加重视学生的小组协作,由过去仅仅认为学习是个体行为转向学习也是一项集体行为。这种教学设计的理念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困难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跨文化和高级英语写作在教学计划中在同一学期开设,高级英语写作有24项任务,每项任务都规定了提交的截止日期,逾期就提交不上去了。跨文化交际也是一样,有22项任务,都规定了截止日期。这样两门课共有46项任务,学生在接受完培训后大概也就有16周的时间来完成46项作业。高级英语写作24项任务,8次自学报告,4次在线自测,4次离线作文,8次小组讨论。两门课中的小组讨论都需要小组成员同时在线来完成,这样每组学生就要同时在线16次,这在实际操作中是有困难的,学生在现代社会步伐紧张的背景下,除了来学校上十几次面授课外,还要同时在线16次来讨论16个话题,这是比较困难的,很难做到保质保量。学生到学校,有时只为了提交作业,却放弃了上课,或者上完一节课,有的学生就到机房去提交作业了。大家在拼命地完成作业,没有时间认认真真学习课本。教师也担心学生忙碌了一学期形却考不及格,影响大家的成绩,把重心转移到指导学生完成形考作业上来,这样一学期下来,大家忙忙碌碌完成了形考作业,对书本上的知识并没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小组讨论因为时间有限,大家也都是草草了事,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违背了课程设计的初衷,其实这是很遗憾的。

这种模式的设计就是通过网络手段迫使学生如期完成每一项任务,督促学生先自学完成自学报告,通过面授课对每一个单元的知识有系统的了解,通过在线自测检测知识掌握情况,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总结反省自己的不足和疏漏。这是一种很好的落实学生学习过程的手段。但是,提交的任务太繁重,实际操作起来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试验过一学期后就放弃了,不是这种模式不好,而是因为同时开两门这样的课,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也就失去了课改的意义。高级英语写作更适合这种模式,因为写作是需要多练多写、熟能生巧的。因此,跨文化交际需要探索一种更科学理想的模式。

三、“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有一个学期我们聘请了一位外教来讲跨文化交际这门课,他本人懂一点汉语,了解一些中国的文化,讲一口地道的美音,本以为教学效果会好,但实际上好像并没有为这门课增加太多的魅力。是课堂气氛不活跃吗?是教师魅力不够吗?他身材高大,精力充沛,年轻帅气,谈吐幽默,他的教学方法是西式的,很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参与精神,他的课堂设计基本上每位学生都要参与发言或参与角色的扮演等。但是,学生的反应却不像预期的乐观,觉得教师的东西有些散,找不到重心或重点,与最后的考试意义不大,他们甚至怀疑,这样听下去,考试能否过关?后来的出勤不是太好,我们只好戛然而止。

实际上,这位外教采用的是“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基于建构主义的“学生中心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这种模式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1)容易导致偏离教学目标。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往往被“意义建构”所取代,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设计。(2)容易导致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和削弱教师的指导作用。不难想象,如果忽视了教师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师生交互的设计,那么,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就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意义建构将会事倍功半,不得要领。

因此,上述教学模式也并不完全适合跨文化交际这门课,还是存有一定的缺陷,需要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四、传统+抛锚式教学模式的设想

传统教学在介绍讲解性的内容上运用比较有效,当期望学生在短时间掌握一定的知识去应试时比较可行,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信息。教师不可在任何教学内容上都运用这种模式,否则必然造成一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跨文化交际这门课主要内容就是讲一些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然后做大量的案例分析。考试的理论知识占30%,70%是对案例或现象的分析,分析的主要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笔者认为“传统+抛锚式教学”比较适合这门课,让学生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深刻感受和体验东西文化的差异,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的介绍和讲解。

跨文化交际共有八个单元。第一单元:语言、文化与交际,介绍语言、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关系,跨文化交流模式、交流中的各种意义等;第二单元:文化冲击,介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时常常感到的种种“文化诧异”现象;第三单元:姓名里的文化,姓名、称呼语和亲属语中的文化内涵;第四单元:人际间的交互作用,介绍在处理日常生活琐事过程中人际间的交互作用。介绍在处理日常生活琐事过程中人际间的交互作用;第五单元:角色和关系,介绍社会角色,如男和女、父母和孩子、朋友、社会身份等中的文化内涵;第六单元:体态语交流,介绍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第七单元:介绍习语、谚语、俚语、委婉语、禁忌语等文化内涵;第八单元:从部落到“地球村”,介绍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交流产生的巨大影响,跨文化交际已经使人类超越地界、国界和时空。

第一单元与第八单元,理论性比较强,可以以传统教学为主,教师集中讲其中的要点和难点。其他六个单元,案例比较多,因为跨文化主要涉及的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教师可以先把每个单元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总结出来,以传统教学方式展示给学生,然后用抛锚式教学继续案例分析。

依据抛锚式教学的环节设计,其操作过程如下:

(1)创设情景:首先把学生分组,安排学习对外汉语的英美留学生到每个小组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涉及两种语言和文化,所以是跨文化交流,这是一种真实的情景,在交流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语言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

(2)确定问题:把存在显著文化差异的问题,例如:礼貌(politeness)、隐私(privacy)、好客(hospitality)、友谊(friendship)、谦虚(modesty)等话题列为交流沟通的中心内容。

(3)自主学习:教师也会以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参与,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主要还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每一项交流任务,在交流过程中,针对每一个话题,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补充、修正,从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抛锚式教学结束,教师又以传统教学的方式作总结,统领教学方向,使其不偏离学习目标。

因此,这种传统+抛锚式教学的模式更加突出了教师的指导地位,同时,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取传统教学模式和“学生中心”模式之长,避其之短。这是适合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的理想教学模式。

总之,在现代技术手段和各种教学模式下,一种教学模式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科,应该根据各个学科和课程的特点来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20-24.

[2]顾曰国.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9.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 1997, (3, 4) .

[4]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J].教育传播与技术, 1996, (3) .

[5]卢文化.双主教学模式的形成及其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2) .

[6]张科荣.论“多媒体”、“双主”模式与英语教学[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上一篇:塑料内存的发展现状下一篇:耐旱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