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案教学

2024-06-01

高中地理学案教学(精选12篇)

高中地理学案教学 第1篇

一、实施“学案导学, 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1. 课前导学。

以备课组为单位提前一周编写学案, 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 填写教学案, 把问题标注出来;教师再回收导学案进行批阅, 掌握学生预习情况。

2. 课内探究。

区别于以往的单一讲授模式, 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 课后延伸 (探索与思考) 。

有针对性地精选少量具有基础性和拓展性的习题, 让学生课后做短时间的限时训练, 教师收缴批阅。

二、分组合作讨论学习模式

1. 给学生分组。

我们一般以前后桌4位同学为基础组建学习小组, 每次活动前推选一名同学来主持。

2. 让学生“自议”。

课堂上注意调控学生的探讨时间, 使其围绕地理问题展开讨论、争辩, 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指导。

3. 让学生“自说”。

尽量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 鼓励质疑,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 让学生“自练”。

新课改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为学生减负。

“学案导学、合作探究”这一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心理和人格得到健全;并获得了人生的体验, 激发了活力, 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精神。

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 第2篇

一、学案教学模式的概述

注重学生的学习意识,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重视与肯定学生的主体位置,这是新课标对现代教学提出的要求。构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且产生需求已经成为教学趋向。在这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创设者,学生是探究者。

从心理学研究成果来看:学生有很强的观察力,他们会根据已有的教学目标对相关现象进行观察,从而动手实践,发散思维。从小学开始,学生思维力度开始增强,并且喜欢探索、讨论问题。虽然中学生的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不够成熟,所以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并且为其提供可靠、科学的世界依据。

从本质来看,学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与存在的问题,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并且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指导与点拨学生。在师生共同梳理、总结中,生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增强训练成效,确保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二、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1.强化问题情境,发散学生思维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了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创设问题情境,带动学习兴趣。所以,在问题导入时,为了尽量缩短师生距离,必须从提升问题趣味性着手,在生活与实际相联系的情况下,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具体的方法有导入复习、故事、提问等描述语言,利用直观画面与道具,将生活与实际联系起来。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将知识作为变化与发展的过程,更加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变与运用,在知识整合中,对其赋予新的优化与升级。

2.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精心编制学案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增强引导力度,还必须正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其大胆设想。在这期间,设想不仅能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对改善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很大作用。例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中,理解气旋知识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可以先画出水平等压线和北半球的地面等压线,再让学生画出风向,这样就能很容易地掌握大气流动的具体状况。

在学案编制中,除了要考虑学案的科学性,还必须避免盲目设计,要整合教学大纲,在紧扣教材的同时,结合教学重难点,拓展教学过程,这样才能达到合理安排、精心设计的要求。需要注意的`问题有教师不能将学案作为练习本,增加学习负担;也不能与教材失衡,要做到“始于教材,用于教学”的要求,在正视学情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学生的接收能力。

3.科学使用学案教学模式

在高中地理学案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案功能,我们必须正视学案引导作用,在指导学生学习的环境下,及时总结、归纳知识点,并且运用学案中的资料,对相关图表进行总结与分析,提高其探索学习与独立思索的能力;在参与地理学习中,通过完善地理认知过程,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强化知识体系。

在学案教学授课完毕后,及时做好信息收录与总结工作,通过谈论研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且改善讨论措施,这样才能有助于改善教学模式,强化学习策略。例如,在“地球运动”这个章节学习中,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地理意义是本章的难点,我们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昼夜长短与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动画,再让学生分析地图册上二分二至日的相关图片,对其进行梳理,这样学生就能快速掌握知识。

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成果,学案教学在新型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从教学实效性出发,强化学案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涵静。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实施的现状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15)。

高中地理教学中导学案设计心得 第3篇

关键词:导学案;多元化;质和量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的作用体现着组织、指导,需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导学案就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文本。大体由学习目标、自主预习、学习重难点、合作探究、教师精点、迁移应用、自主测评、知识网络构建、学习收获等部分组成。导学案一般以案例和问题的形式呈现,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一个个问题来达成学习目标。导学案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设计一份优质高效的导学案呢?

一、注重发挥集体教研的力量

设计导学案的工作量远远超过设计教案,没有哪位教师能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整册书的导学案,同时它要发放到不同班级学生的手中,所以导学案要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出来。因此,老师们要通力合作,采取分工制,对自己的任务不能得过且过,每位教师都要把自己精心准备的成果拿出来和大家交流,与大家分享,在交流中不断修订和完善,扬己之长,补己之短,群策群力,共同设计出版面精美、环节清晰、重难点突出的导学案。

二、导学案设计主线要清晰明了

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四方面对教学进行探讨。在他看来,学生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产生的行为变化。而导学案“主线”的合理设计恰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一种载体。实践证明,主线清晰明了的导学案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明确学习目标,解决哪些问题,获取哪些知识,取得怎样成果。

三、案例精选、问题设计注重生活化和趣味性

托尔斯泰说:“成功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而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又会大大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设计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大气受热过程”案例时选择了“四川和北京太阳伞销售情况统计表”,并设计如下问题:(1)结合图标谈谈北京和四川太阳伞销售情况有何差异?(2)从四川太阳伞的销售情况上看,四川与北京的太阳辐射量有何差异?(3)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图谈谈四川为什么获得太阳辐射量少?(4)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到怎样的作用?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四、导学案设计要多元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存在着语言、逻辑、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身体运动、人际交往等八大智能。八种智能在现实生活中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以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智能组合,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其潜在智能,找出符合其智能特点的学习方式。

五、导学案课堂检测要注重质和量

课堂45分钟学生要展示、讨论、质疑、解惑,教师要点评、精点,留给学生当堂反馈检测的时间不过10~15分钟了,所以习题的精选也不容忽视。练习题设置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侧重于巩固强化课堂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选做题侧重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化运用,难度、灵活度提升,有助于对学有余力学生的培优及培养知难而进的精神。高一、高二学生侧重于基础知识掌握,高三学生侧重于能力培养。对习题严格把握其数量和质量,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帮助学生消化巩固知识,帮助教师反馈教学信息,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总之,设计科学合理的导学案,恰当灵活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坚持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教训,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创造最具特色的自主学习的快乐、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兰金仁,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2]关士伟,臧淑梅.学案设计的理论研究[J].教育探索,2005(8).

作者简介:张冬梅,女,1978年12月出生,本科,就职于辽宁省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从事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学案教学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导学案,合作探究式教学,含义,策略

近年来,导学案在教育教学领域迅速走红,越来越多的教师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教学内容,对课程进行了重新的设计,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学习资料。而以导学案为主的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基于此,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导学案合作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当前众多地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一、高中地理导学案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含义及意义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合作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后,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符合学生认知结构与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随后让学生通过学案的学法指导,以生生合作探究的形式,对课程知识进行探究学习,并带着合作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入课堂中,与同学、教师一同探究,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导学案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对高中地理教学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导学案合作探究式教学 的开展, 能够很好地处理地理课堂中“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导学案合作探究式教学中,“导”的精髓之处在于将课堂知识问题化、情景化,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思考、自主实践的可能。另一方面,导学案合作探 究式教学的开展,符合高中地理课程关于“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基本理念。学生通过导学案的梯度性问题,对于“学什么”“怎么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小组的合作探究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增加,使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能够运用推理、归纳的方式学习地理知识,为知识的学以致用奠定基础。

二、高中地理导学案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开展策略

(一)课前的以案导学

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可提前两天将相关知识内容的导学案分发给学生,学生可采取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学法指导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预习之后,由科代表负责组织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对导学案进行批阅。批阅的方式可以是成员之间的互相批阅,也可以是小组之间的互相批阅。最后由教师进行抽样批阅,收集学生在预习时存在的困惑,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

(二)课内的以案论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随后组织小组合作讨论,通过开放性的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热力环流”时,教师在课堂内开展导学案合作探究式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应将导学案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结合起来。由于纸质版的导学案仅能为学生提供静态的图表与文字,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感受到的热力环流的运动形态是有限的,但将导学案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相结合后,学生可通过多媒体更直观地了解海陆和城郊热力环流现象, 为合作探究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高中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独立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借助导学案的学法指导进行合作探究。在讲解热力环流的知识时, 由于城郊、海陆以及谷顶的热力环流知识是相通的,教师只需重点讲解其中一种热力环流现象,随后即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另外几种热力环流知识,并借助导学案的梯度性问题,触类旁通。小组 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言空间,学生之间还可互相纠错,实现优势互补。

最后,教师需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控。在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地理合作探究课堂中,把握好课堂时间是确保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若学生的合作探究过于自由,课堂便会易放难收。因此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需按照导学案合作探究的内容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既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合作讨论时间,又要在课堂中进行适当的学案点拨。

(三)课后的以案促学

对于在课堂教学中未完成的导学案训练内容,可布置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完成。学生若遇到不会的问题, 可在请教同学或教师后独立完成。学生在完成学案训练后,可由科代表负责组织小组评阅,随后再交由教师评阅。教师对学生导学案训练的评阅,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帮助学生查缺补漏。

谈谈关于高中物理学案的研究 第5篇

嘉积中学物理组 赵清

摘要:高中物理学案是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学案设计要有前瞻性,引导性 阶梯性,针对性,以及阶段性和系统性的统一。

关键词:高中物理 学案 研究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学案。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在当今这个时代,各种物理资料汗牛充栋,但是它们往往是根据课程标准或者某个地区的学生进行编写的,而各个地方的学生基础各不相同,这就导致针对性不强,白白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做无用功。因此针对自己所在学校或者地区的学生编写适合的学案势在必行。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经验对高中物理学案作一些探讨。

第一,高中物理学案设计要有前瞻性,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在设计学案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步工作做好了,学案才会有质量。就拿我教的高一学生来说,他们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物理学习还用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一套,尤其是女同学居多。针对这一特点,我专门设计了关于数学知识的一个学案,在学案中有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弦余弦函数的题目,帮助他们打好数学基础。第二,高中物理学案设计要体现引导性。实验向来是学习难点,我们可以通过学案引导学生如何做实验,突破这一难点。比如我设计的描绘一个平抛运动的轨迹实验学案,所设计问题依次为 ①如何保证物体的运动是平抛运动,即初速度水平?②如何得到轨迹线?③每次只能记录小球做平抛运动经过的一个位置即描一个点,而要得到轨迹需要多个点,怎么办?④怎样保证水平初速度大小不变?⑤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O就是槽口的端点吗?应该在哪里?⑥在坐标纸上画出轨迹图,并以O点为原点建立XY轴。⑦怎样计算出所描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第三,高中物理学案设计要体现阶梯性。学案上的课堂练习以及课后练习的习题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一定的梯度,一方面让学生们通过做题,逐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做的题,增强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我在圆周运动的新课学案里设计这样一道题,下列四组物理量中,都是矢量的一组是:A.线速度、转速 B.角速度、角度C.时间、路程 D.线速度、位移。而在学案课后作业里我布置下面这道题,对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来说,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是:A.周期 B.转速C.角速度 D.线速度。再比如下面这两道题:如图1所示,皮带转动装置转动时,分析皮带上A、B点及轮上C点的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的皮带传动装置,主动轮O1上两轮的半径分别为3r和r,从动轮O2的半径为2r,A、B、C分别为轮缘上的三点,设皮带不打滑,求:⑴ A、B、C三点的角速度之比ωA∶ωB∶ωC⑵ A、B、C三点的线速度大小之比v A∶vB∶vC

B A C(图一)

(图二)前一道题通过我引导学生分析得到结论,因为有这道题搭台阶,生自然有思路可循,所以后一道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我再适当点拨。由此可见,设计阶梯性的题目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第四,高中物理学案设计要考虑阶段性和系统性的统一。任何事物都存在系统和部分两个方面,系统的好坏不仅依赖各部分的存在,而且依赖于各部分之间的相关性。比如加速度的学习,第一阶段的学案设计重点是比值定义式学习,通过直线运动来体会矢量性;第二阶段是在学习完平行四边形定则及三角形定则后学习初末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的加速度该阶段的学案应该重点从画图角度确定速度变化量设计;第三阶段就是必修2的平抛运动,该阶段应该把比值定义式和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起来设计关于加速度的题目;第四阶段就是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学习,此时完全可以用引导学生分析的学案设计做到学以致用。以上分析是在建立在系统研究教材基础上总结出的,把系统性贯穿到每一个阶段,对于学生形成好的思维品质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五,高中物理学案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学案上选择每一道习题都要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每道题具体用到哪一个知识点,考察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都要按照每节课教学目标来确定,要体现出题目的针对性。针对不同阶段应该设计不同类型的学案。常用的有以下这几种:新课型学案,侧重引导性以及和新课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章节检测学案,选题侧重综合应用知识这一类;知识方法总结学案,侧重知识系统性让学生能高屋建瓴学习知识;高考对接学案,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高考题,让学生从高一就能摸准高考脉搏找到合适的奋斗目标,激发他们奋斗的动力。

高中地理学案教学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双动双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91-01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逐渐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新课程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有了新的发展目标。新课程教学目标中重点提倡培养学生更多自主学习能力。随着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提出,摈弃了传统的以“教案、大纲”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端正了教育教学理念,将“教”与“学”内容进行了合理规划,达到了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创新性地构建“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能够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起到巨大作用。

一、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双动” 模式的有效形成主要是依靠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彰显,使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关系,从而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有效性是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来体现,所以,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双动两案”教学内容的基础和重点。重点提倡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互相合作、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及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教师需要以学生合作伙伴的身份进入到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中。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的“两案”是指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教案需要教师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学案,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最后加工成行之有效的有关教学内容及讲授方法的教学设计案例。其中的教学重点是两案的“导入”环节,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中心,要对如何“教”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学案即“导学方案”,是依据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思维结构、学习方法等及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的实际具体情况,由教师引导学生,师生共同参与设计来制定的相对完善的学习方案,是供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效完成学习任务的工具;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发展现状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地理教学方法的改进成为了当下高中地理教师追捧的热点话题。“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确立,使高中地理教学得到了突破式的发展。面对“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带来的巨大成果,许多高中学校也逐步确立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这大大促进了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发展,帮助大部分教师突破了思维的局限性,强化了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意识,端正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师的责任感。

同时,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进一步促进了师生间的合作、交流,为师生间建立友谊关系搭建了桥梁;有效激发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然而,目前“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发展仍存在局限性,还有一部分学校未普及,一些高中学校仍在使用传统的教案教学模式,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甚少,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自主学习意识较差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发展。

三、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首先,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要将学案编写好,在课程教授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依据学案指导,对课堂学习内容认真预习。学生可通过预习,大致了解了本课学习内容,进而带着学案中的问题深入进行探索,并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这种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技巧。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采用多种途径让学生自觉地对自己的预习情况进行反馈,从而进一步巩固预习效率。在课前预习阶段,第一要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第二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这两方面是双动两案教学模式预习环节中的重点内容。

其次,是课堂讨论、探索阶段。在课前让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之后,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综合程序问题。对于较为简单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一方面巩固了学生所学,另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然后,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利用多媒体制作图、表等对学生进行充分展现,并及时诱导、点拨、归纳。另外,在提出诱导问题的同时,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范畴,切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实际,创设出易于学生接受和正确思考的问题,同时要充分考虑到设疑的科学性、严密性、有趣性,并且,保证问题的难易相当,即要易于学生思考,又要易于学生能力及思维的突破发展。作为新授课,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应密切联系教学实际,综观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做到深入而浅出。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双动两案”在新课改的大力支持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可避免其弊端。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发展,抵达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我们还需要对这种教学形式不断深入钻研,密切结合实践教学对其不断进行完善,从而使“双动两案”教学模式进一步发挥其自身独特优势,进一步推动地理教学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裴亚男.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2] 关海霞.高中地理“两案”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3] 武兆妍.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选修课中的实施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高中地理学案教学 第7篇

一、新颖而别致, 使学案编写更有主导性

设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学案时, 我调整了教材中的教学顺序, 特别提示学生阅读课本中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时将该图分解为三大类岩石以及岩浆之间的关系图, 并设计了相应的问题进行引导, 针对学生可能只会关注地球内部圈层, 忽视外部圈层的情况, 提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与地球哪些圈层有关”的问题;为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为分析三大类岩石的转换奠定基础, 要求学生回答“岩石圈由哪三大类岩石组成”的问题。考虑到学生对示意图更多注意三类岩石而忽视理解箭头所联系的圈层的意义, 故采用分解图的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图中信息之间的联系, 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和先后顺序, 从而较好地帮助学生形成对循环的认识, 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岩浆的相互转化过程, 并能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运用读图方法的变化, 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内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使得复杂问题得以简化, 帮助学生寻求有效的突破口, 提高了学生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 学习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使学案编写更有主导性, 更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简约而有弹性, 使学案编写更有拓展性

学案的设计中, 包含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和拓展性练习是必需的, 但是, 把学案简单设计成练习, 即教师最擅长编制的“习题集”, 往往缺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力度, 更缺乏启迪学生思维的厚度和宽度。问题的设计是重要的, 但怎样设计问题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问题的研究并从中有所得呢?在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 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既是阳坡, 又是迎风坡, 北坡既是阴坡, 又是背风 坡, 那么其雪 线谁会更 高呢?实际上南坡的雪线更低些。为什么呢?在学案中 矛盾情境的创设, 不仅激活了课堂学习氛围, 而且解决矛盾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挑战, 更是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从对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的分析, 很容易联想到诸如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在因果关系发生错位时形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矛盾情境, 还有常见天气系统知识中的复杂对立的关系, 锋面、气旋及其演绎出来的知识也有多重相互矛盾的情形, 如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高压脊与低压脊、气流上升与下沉、天气晴朗与阴雨等, 对气流状况、雨区位置的分析等复杂问题的解决都具有方法上的借鉴和引导效应。意在激活课堂学习气氛 的对比与 互动的学 案设计, 简约而有 弹性, 不仅有了明确问题的指引, 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灵动而求变, 使学案编写更有参与性

高中物理学案导学目标设置三原则 第8篇

原则一:依据新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的内容特点

课程标准是给教师和学生提出的规范和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在学习中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必须依据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教材是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载体。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标准是唯一的,但教材却有多个版本。不同版本的教材是依据统一的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编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同一“标准”下,由于编者不同,不同版本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必然存在差异。因此,教师不仅要研究所用版本的教材,还要研究其他版本的教材,甚至要研究一下国外的教材,从相同处寻求其“标准”的最基本要求,从差异处研究其高低层次的限度。如此对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细化“具体标准、内容标准”,方能制订科学的学习目标。

原则二:结合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

在课程标准和同一版本教材下设置出的学习目标也并非完全相同。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经验的差异和对学生情况把握的不同,不同教师设置的学习目标不同。如,在“简谐运动”这一节的学习中,笔者依据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学生学情,对内容标准进行了拆分和组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突出重点的同时,分散了学习的难点。笔者是这样做的:1.观察演示实验,了解简谐运动图像的得出过程,能从得到的简谐运动图像上判断出振动的振幅、周期及质点在任意时刻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2.知道简谐运动的图像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能从给出的简谐运动图像上正确判断质点运动情况(如振幅、周期、位移、恢复力、加速度、速度的大小及方向的变化趋势),感受用图像表示物理现象的思想方法;3.能根据教师给定的一个简谐运动 (已知振幅、周期、初始位置等条件),绘出其运动图像,领悟正弦(余弦)图像中的对称美、简洁美,提高学习兴趣。

原则三:把握学习主体和陈述方式

学习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针对每一节内容,设置学习目标时,教师要先确定学生通过学习要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再分析学生怎样才能获得,需要经历怎样的探究过程,需要用到哪些科学探究的方法,最后分析在学习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个分析过程必须立足学生实际,坚持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目标的陈述必须面向学生,目标陈述要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评价性。我们能否科学、精准地表述学习目标直接关系到学习目标的达成与检测。学习目标所用的行为动词必须可测量、可评价、具体明确。如,在简谐运动学习目标设置案例中,笔者在陈述时使用了“观察”、“了解”、“能”、“知道”、“感受”、“绘出”、“领悟”等行为动词,克服了目标的含糊性,真正做到了面向学生、易理解、易操作、易评价,体现了目标设置的可行性原则。

总之,学习目标贯穿着整个学案导学教学过程,要想不让学习目标成为摆设,达到启发、引导、激励、凝聚、调控学生的目的,教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并结合教材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实际,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科学、合理地制订可行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浅谈初中物理学案教学 第9篇

一、学案教学的编制

1. 明确教学目标, 建立知识结构框架

导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知识结构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课时知识结构。通过知识结构分析, 建立知识结构框架, 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

2. 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利用导学案把问题交给学生, 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 让学生自己动脑, 分析解决问题。

3. 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要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 依据学生的情况, 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

4. 通过课堂检测和课后复习巩固学习成果。在导学案的最后还要有一部分检测题对学生进行巩固。

二、对于学案的运用

1. 利用小组合作平台, 引导学生做好预习

学案预习是开展好学案教学的关键, 我们在操作中充分根据我校特点, 利用小组合作的平台,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预习, 在预习中明确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并且完成预习作业, 把预习中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录, 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 对新知识就会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在预习时有了自己困惑的问题, 经过预习这个环节, 学生就提前找到了重点和难点, 这样听课的时候, 对这部分重点听, 对重难点的突破很有帮助, 同时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帮助, 还能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质疑、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热爱科学的意识。这样做, 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 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总之, 课前学生的预习是“导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 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因此, 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预习。

2. 课堂教学, 注重实效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教师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只需一带而过, 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达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或存在的共性问题, 教师应及时汇总, 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和导学案。针对导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知识点, 进行课堂检测, 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检测题在编写时应充分结合典型题型和考点, 同时应当照顾各个层面的学生, 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目标。我们备课组在编制导学案时要充分考虑近几年各地的中考题。

3. 课后复习, 巩固知识

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的关键, 我校就此对学生做了专门的要求, 因为我们是农村中学, 住校的学生比较多, 在下午放学和晚自习的时候, 小组长就会召集自己小组的成员, 开展统一复习。同时交流自己当天的学习体会, 讨论未解决的问题。

高中地理学案教学 第10篇

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其主要作用在于:一方面, 为学生整合和优化学习资源,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在眼花缭乱的信息面前容易迷失方向, 所以教师应扮演“学生的导航者”的角色, 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 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地理教师要在学生“方法知识”的学习中起引导者的主导作用。要弃传统教学之弊端, 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师应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 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 帮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其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 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 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1.在获取知识的技能上给学生以引导

我国古代有“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 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作为一名地理教师, 仅仅教给学生教材中的一点基础知识是不够的, 若能教给学生独立获取地理知识的技能, 那么学生就会终生受用了。

(1) 运用地图获取知识

初中地理现象的主要内容是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的空间形象。如大洲、大洋、国家地区的轮廓、某地的地形区、气温的高低变化等, 它们是难以用语言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的。借助于地图, 便能一目了然, 要求学生身边时常备有地图, 对各地理事物、现象能形成准确、牢固的印象, 避免了诸如世界各国名称、气候类型等的混淆现象, 尝到运用地图好处的同学是对地图常看常新, 新知越积越多。地理学科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它的综合性, 我们可以从一张地图中采集大量的地理信息, 如一个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自然知识, 再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该地区人口、工农业、交通等人文状况, 从整体上把握该区域的综合特征。因此, 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就应该多运用地图来指导学生获取知识。

(2) 联系实际内化知识

把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引入课堂, 如在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时, 记住各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非常困难的, 新授课时, 教师要求学生辨认车辆牌上的字, 由此说明学习省级行政区划简称的实际用途。然后让全班同学说出自己知道的车牌上的字, 教师写到黑板上 (不重复) , 问:“在全国范围内, 还可能有哪些字出现在车辆牌上呢?”学生此时急切地想知道, 翻开书细细地找, 并且已经体验到它在实际中的应用, 找到后积极主动地结合省级轮廓、简称由来去记忆, 谁也不甘落后, 学习气氛非常浓厚。这样不仅顺利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同时使学生学会了自己获取知识的途径。这种方法就是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地理法。

(3) 分析归纳升华知识

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归纳与综合, 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为此, 地理教学中应遵循“分析———归纳———综合”的规律, 使所学知识得以活用。分析应从国内地理事物本身内容的系统性入手, 从个别到一般, 把个别分散的地理事物联系在一起, 找出它们的共性, 总结出规律, 再从部分到整体把具有相关信息归纳综合起来, 这样能加深理解各地区域的特征, 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 在新授完初中地理教材后进入复习阶段, 师生先一起研讨, 将初中地理知识归纳为自然和人文两大类, 自然地理再划分为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资源等, 人文地理可划分为人口、民族、工农业生产、交通等;有的专题还可分为若干项, 如地理位置可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分析, 气候可以从气候名称、分布地区、气候特征等分析。再运用整体指导局部的学习方法, 大到国家, 小到乡镇、村庄都要从上面这一知识结构中进行系统地回顾、整理、探讨。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 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 体现了知 识的分析———归纳———综合过程的特点。

2.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给学生以诱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要把自己正确的思维过程、结果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 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诱导。教师每节课要坚持使用导学案, 从目标到活动, 再到检测, 三位一体, 相辅相成, 习惯成自然。为了消除地理课中不利因素的干扰, 尽可能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我给学生定下了这么一个规矩。上地理课时, 其他无关书籍一律不准放在课桌上。桌上只有地理书、导学案和地图册。这样, 可以尽可能避免学生分心做与地理无关的事,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 教师在导学案的设计、编制和使用上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教师在导学案中要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以期产生新的问题, 从而使学习过程不断走向深入, 重视并鼓励学生,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志力。

3.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

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予不同方法的具体指导, 比如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可用比较法;学习海陆变迁时可用推理法;学习地形、气候等知识时可用综合法。所有地理内容的学习都应该强调使用图像法, 自然地理多用原理图、示意图;人文地理多用联系图、结构图;区域地理使用空间分布图等等。地理与社会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要经常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特别是学生比较熟悉和关心的热点及身边实际问题, 使学生体验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 从而增强地理实践意识和能力。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的具体做法还有:

(1) 对较大的知识系统采用纲要信号法。如要说明南极大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可按下面纲要信号进行:

寒极、风库、冰雪高原

纬度高→低温→多大陆冰川→动植物稀少, 有极昼极夜现象

(2) 对地名记忆采用正意、正音、正形、正位的办法进行。

“正意”即联想记忆。如大庆是“石油城”, 金昌是“镍都”, 鞍山是“钢城”等, 通过意义联想来记住它。

“正音”即熟读。如湖北的简称是“鄂”和广东的简称是“粤”易混淆, 通过熟读来分清。一些外国地名往往较长, 亦要多读来记住。

“正形”即对较生僻的字多写, 通过掌握字形的写法来避免出错。

“正位”即明确空间位置, 主要通过填图读图, 多用地图来掌握。

(3) 对我国政区的掌握采用逐步推进的办法。

1先通过顺口溜熟记我国省级单位的名称, 即:沿海12省市区, 由北而南辽冀津, 鲁苏沪浙闽粤桂, 海上两省台和琼, 四川相邻8省区:北边相邻陕甘青, 南边两省贵和云, 东西相邻鄂湘藏, 剩下10省不难记, 分布略成丁字形, 黑吉宁新内蒙古, 京晋豫皖和江西, 还要加上港澳和渝。

2填注图表, 将省名、简称、行政中心名称一一对号记住。

3填图, 将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名称落实在地图上, 掌握其空间分布, 并熟悉主要省区的轮廓特征。

二、地理教师是地理教学的研究者

导学案教学模式中, 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成研究者, 以研究者的心态置于教学情境,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问题, 才能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要弘扬学生个性,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必须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师生间应该是良性互动, 和谐发展, 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1.变“食指教育”为“拇指教育”, 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拇指教育”法, 即由过去的指责 (用食指指着学生进行批评) , 改变为经常性地鼓励、欣赏 (伸出拇指表示赞赏) , 效果显著。不用批评的语句、语气来教育学生。有同学听课状态不好, 不去直接批评他, 而是表扬克服不良习惯、认真听课的好典型;回答问题, 哪怕是大部分没说对, 也要找出那一点点闪光处, 即使完全不正确, 也赞扬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主动学习”的精神。久而久之,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师生的协调配合都会得到显著改善。

2.尊重个性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对一些学困生来说, 经常给以恰当的鼓励和热心的帮助, 增强其主动学习的动力。有的学生信心不足, 上课不敢回答问题, 教师可以提问简单问题, 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 学生会深受鼓舞。有的学习成绩不好, 但学习积极性很高, 回答问题很主动, 尽管有错误的时候, 教师也要鼓励这种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总是以一种欣赏的态度评价学生, 其变化会非常大。整齐划一的要求是不客观的, 恰当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方向和动力。

3.经常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中, 可结合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训练。如在“中国的水资源”一节中, 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在你的周围、你的学校, 浪费水的现象有哪些?你来设计一个学校用水调查表, 结合作业中的“家庭用水调查”, 写出调查报告。一方面, 写出一份节水倡议书, 另一方面, 将你所提出的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上报给中国水利部长。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背后的原因, 理解形成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 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 从而学会和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也就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不是空洞的理论, 而是现实中有用的知识。

三、地理教师是改革教学方式的促进者

传统的地理教学大多是教师讲、板书、中间穿插提问;学生听、记笔记、做作业。使用导学案教学模式, 教师上课的着眼点不仅在教材, 更重视学生, 着力诱发学生的兴趣, 活跃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方式的转变是目前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已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课程改革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 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上特别强调和提倡自主学习。

高中地理学案教学 第11篇

问题一:导学案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认知能力,预定的教学目标不能按时完成。在物理课堂上,时常会出现预定的学习目标不能完成,其原因是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相信学生可以应对讨论的问题,老师过分扮演引导的角色,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基础,而事实上物理在高中学习中学生一直是作为难学的学科,物理学习不仅要有语文的分析能力还要用缜密的逻辑思维及巧妙的数学方法进行运算。在课改前物理课教学过程中确实是只注重老师讲解,而学生被动的听,没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现在应用学案教学,学生可以自由研讨问题了,但是一直以来学生的学习过程依赖于老师,没有养成自己动手自主学习的能力,认知能力差。即使老师已经把本节课内容设计成相应的学案并提前下发到学生手中,但课堂上学生还是存在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及抽象思维欠缺的现状,使教师在课堂上不得不多花一些时间来讲解,一节课就40分钟既要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又要进行必要的讲解往往使教学目标不能按时完成。

问题解决措施:我们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从实际出发不能过度放任学生,虽然我们是想锻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是靠一两节课就能培养出来的,这需要我们循循渐进,不能急于求成,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抽象思维能力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问题时要张弛有度,不能任其放任自流,浪费时间做无用功,也不能收的太紧,完全由老师解决问题最终又变成了一言堂,回到了过去的教学模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多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及抽象思维的训练,并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控制时间和进度,对自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才能使课堂更紧凑、更高效,使我们的预定教学目标能按时完成。

问题二:小组合作探究过程存在合作意识不强,少数在思考、多数看热闹的现象。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一般都要按成绩将全班学生进行重新分组,为了使各讨论小组间力量均衡,组内成员的水平层次都应有所不同,四个同学为一个学习小组,在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学案自学”步骤后,教师要组织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问题讨论与交流。这个步骤里通常老师要做好“一帮一”的小组合作学习协调工作。通过分组讨论,实现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人人受益的目标。分组讨论中出现了成绩差的同学由于自卑闭口不答,犹如旁觀者,而成绩好的同学积极动脑只顾自己讨论得热火朝天,根本没有体现合作的意识,没有达到分组讨论的目的。

问题解决措施:在课下我们应多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多鼓励差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通过什么方法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呢?首先从教师自身做起,不妨换一个角度重新认识科落生,那些成绩差的同学,在他们身上一定有未被我们发现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生活中,善于发掘他们的优点,而不去看他们的缺点。使他们逐渐对学习有自信心那样他们就能更好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不再做学习的旁观者而是真正作为一名学习的参与者,从而忘掉自卑,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应在学习小组内明确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在课下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准备材料,在讨论交流时能体现集体的智慧,使合作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高中信息技术“三案教学”初探 第12篇

第一环节:预习案

预习案是指教师在探究式教案的基础上, 为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 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调查、探究、要点强化等情境, 形成纲要式的学习方案。它可以指导学生预习和课堂学习。在学生依学案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即为疑案。课前教师将学生反馈的疑案进行整理归类, 课上以学生的疑案统领整个教学过程。预习案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课堂结构、重点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而达到“课未始, 情已生”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地预习, 达到预习的效果, “预习目标”的设置要简单明了, 要让学生通过努力, 利用手中的资料能够做到。“问题导引自我探究”的内容既要有新旧知识的衔接复习, 又要有对新教学内容的归纳式填空, 让学生自己阅读完教材后, 能按照教师给定的提纲去思索去判断去主动查找资料, 从而对知识有整体性认识。“自学测试”题目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梯度, 既要有对旧知识复习的内容, 又要有对新知识理解的内容。题目不易过多, 选择题三四道、填空题一两道。预习案的设计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保证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更深入地探究。如果内容比较散, 可设置一道综合性题目, 要简单易答。预习案内容设置以半小时左右完成为宜。

预习案在讲课的前一天发给学生, 第二天收齐, 教师全批或者部分批阅, 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要写成教案。详见《2.3文件及其类型、多途径下载文件》预习案。

第二环节:讲学案

第二环节是指在教师引导下的师生互动、精讲探究。探究精讲没有固定的方法, 要根据课题、学生等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但目标应该是一致的, 那就是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在课堂上形成一定的师生间的感悟情境, 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 将课堂教学的知识在互动中转化为学生的知识。预习反馈环节约5分钟, 重基础知识的落实。重点内容要展示, 学生薄弱环节要有板书。上课时, 教师根据课前对学生预习案的检查情况, 将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指出发生错误的根源, 关键是将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回归到基础知识;也可以有侧重地让学生进行讲解。对预习较好的学生适当表扬, 并对其预习案进行公示, 对预习差的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在讲学案中设置两到三个探究性的问题或知识综合性应用的题目, 试题的设置也要有一定的梯度, 倡导题组式设计。探究要让学生去做、去想,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是引导者。采用互动教学, 避免教师一堂言。探究性问题的启、收、发要有探究的具体过程。详见《2.3文件及其类型、多途径下载文件》讲学案。

第三环节:检测案

教师下发印好的当堂达标检测案, 学生限定时间内或独立或合作完成, 目标在于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巩固知识, 当堂达标。检测案的独立性要体现出来, 当堂检测要让学生有跃跃欲试的感觉。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适当点拨, 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学习心得”属于矫正环节, 规正、反思、再提高, 要让学生广泛发言, 谈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技巧等。

教师通过巡视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范围的互动, 发现甚至验证事先预料到的学生会出现的问题。最后, 教师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总结提高, 重知识的融合应用和注意事项的强化。检测案设置五六个题目为宜, 试题安排由易到难, 重点考查学生对新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应用, 基础知识在课堂不一定讲, 但要在检测案中体现出来, 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如果学生掌握较好的话, 可加一至两道稍有难度的“备选习题”, 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

实施过程体会

1.学生在预习案的指导下能自觉地利用课余时间, 完成相应的搜集、调查、初步探究等活动。经过本人半年多的实践, 学生基本养成了课前依据预习案自学的习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提出问题, 将高中信息技术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积极探究。

2.“三案教学”的基本思想就是三重视:“重视学生的自学与积极参与, 重视教师的引导、精讲, 重视把握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学中要理解“三案教学”的实质, 实事求是地针对不同的课型 (如新授课、复习课、实践课等) 调整三案的形式。

3.“三案教学”是通过学生自身的经验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里有观察、实验、提问、议论、比较、归纳、类比等一系列再创造活动, 学生之间有探讨、交流、争论, 师生间有质疑、讨论、辨识。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完成的, 教师只需要在探究方向上加以引导, 关键之处进行点拨即可。

上一篇:污染物降解下一篇: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