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需求范文

2024-07-11

能源需求范文(精选10篇)

能源需求 第1篇

要解决美国目前面临的能源危机, 主要取决于两点:第一, 在美国找到更多的石油资源。第二, 通过更清洁的替代燃料和更高的能源效率, 全面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目前, 在新能源方面, 我们有一些不同的选择。首先是天然气, 最新的技术研发让我们有机会开采到大概能用一个世纪的天然气资源。不过, 我们必须确保天然气开采的安全性, 同时不能污染水资源。

天然气的资源潜力是巨大的, 对此, 各界已经达成广泛共识。去年, 国会150名分别来自参众两院的议员提交了在交通工具中用天然气代替汽油的法案。我呼吁国会成员和所有对此感兴趣的团体参与进来, 共同制定一个法案来达到以环境允许的方式, 安全开采天然气的目标。

另一种很有可能替代石油的能源是生物燃料。美国计划, 在2016年前, 可再生能源占到国内航空燃料的一半。在未来的两年里, 我们将帮助企业建立生物燃料工厂, 突破4种生物炼制的研究, 并实行一系列激励机制, 以求这些生物燃料能够应对今天能源供应的调整, 并且帮助纳税人节省开支。

美国推广可再生能源的最大问题不在于生产, 而在于如何分发。美国拥有遍布全国的加油站网络, 无论何时何地, 都可以在需要时非常方便地为汽车加油。新能源的分发也需要有这样便利、安全的网络。为此, 美国正安排经费, 研究建立燃料供应站和下一代的生物燃料。

交通运输对石油的消耗占了美国所削减的石油总量的70%, 这也是绝大多数美国家庭的第二大开支。今年夏天, 我们将首次制订重型卡车的能效标准。9月, 建立在我们现有的努力之上, 我们将宣布下一轮汽车能效标准。我们已经在联邦车队增加了一倍的可再生能源汽车, 到2015年, 我们将达到100%使用可替代燃料、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的目标。届时, 所有的汽车都将使用可替代燃料。

我们将在电力生产方面寻找新的可再生能源。今天, 我们有2/5的电力来自清洁能源。但是, 我们可以做的更好。我认为, 只要激励机制到位, 我们可以增加一倍清洁能源的使用。这也是在今年1月, 我呼吁美国建立清洁能源标准的原因。我希望到2035年, 美国80%的电力来源于大规模的清洁能源, 比如, 风能、太阳能和高效利用的天然气。当然, 我们也将研究如何利用清洁煤和核能发电。

上世纪80年代, 美国曾经是世界上80%风能的生产基地, 拥有世界上90%太阳能的生产能力。而今天,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风力发电规模, 德国拥有最大的太阳能发电规模, 这两个国家在清洁能源方面的投资都比我们多, 尽管我们在能源的消耗上更大。我们在清洁能源利用方面已经落后, 这将是影响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其他国家正在出口我们曾经领先领域的技术, 因为他们清楚, 谁引领21世纪清洁能源经济发展, 就将引领21世纪全球经济的发展。

我希望美国成为这样的国家, 我希望美国能赢得未来。

新能源可行性尚存争议

劳伦·埃格:发展生物燃料来解决全球能源需求尚存争议。据一份全球性银行报告称, 生物质能推动全球食品价格上涨75%, 比之前的预期还高出很多。但是据其他研究显示, 生物燃料, 特别是被称作“第二代能源”的生物质能并不是来源于农作物, 而能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可替代能源。生物质能产业仍处在幼稚产业期, 距离大规模产业化生产还有一定距离, 并且所利用的生物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劳伦·埃格, 来自世界乡村能源合作组织)

西蒙·科林斯:我不认为第一代生物燃料将会是解决全球能源需求的主要能源, 除去在巴西的特例。植物只把他们吸收的太阳光能的1%转化为能量。转换生物质能不是一种提供能源的有效方式, 应该用其他更有效的方式来解决能源需求。不过我认为, 利用一些植物油,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社区生产和使用, 是降低发展中国家对化石能源依赖的一种方式。但是, 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生物燃料来达到富国的构想, 仅仅是个不切实际的梦想。

(西蒙·科林斯, 世界乡村能源合作组织首席运营官)

阿波罗·威尔逊:我认为, 我们需要逐渐寻找可再生能源来解决全球能源需求。目前, 只有核能能够提供巨大的能源供应, 而其他可再生能源, 例如, 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和生物燃料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为应对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气候变化, 我们需要做出更大努力来掌握这些新能源。生物燃料很有可能替代化石能源来满足能源需求。不过, 我反对大范围利用生物燃料, 因为这可能会破坏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因而, 需在技术上加大协同研究, 利用和培育生物燃料, 以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

(阿波罗·威尔逊, 来自世界乡村能源合作组织)

布谷:我认为, 生物质能能否广泛运用, 取决于生物燃料的生产过程和土地的利用管理。如果利用得当, 可以同时达到提供食物供应和燃料供应的目的。土地利用管理需把生物燃料的发展考虑在内, 而且需要得到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布谷, 来自世界乡村能源合作组织)

马蒂亚斯·朗博士:希望政府不要在太阳能领域进行太多的风险投资。对于企业和消费者来说, 长期可持续性的规划极为重要。降低上网电价, 不应急于一步到位, 而应该有步骤地降低价格以适应市场发展。政府应为二氧化碳减排项目设立专项基金。

(马蒂亚斯·朗博士, 鸟巢律师事务所律师)

约翰·康斯:一项新的研究显示, 可再生能源投资项目还没有达到预定目标, 尽管已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风能产业。由可再生能源基金会提供的报告称, 英国没有实现在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达到10%的目标, 总发电量中只有6.5%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这样大规模的投资是否物有所值?没有达到可再生能源发电目标的部分原因是, 2010年风力没有达到既定要求。但是, 该报告称, 即使在明年有充足的风能, 一样很难达到该发电目标。

论以国家能源发展需求为导向论文 第2篇

论文摘要:文章以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为例,介绍了热动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教学改革措施、建设成果及专业特色等,可为相关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和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论文关键词:特色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能源动力;质量工程

为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发挥自身优势,办出专业特色,“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将择优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水平和特色,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创办于1958年,原名为电厂热能专业,历经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本校师资力量最强、就业形势较好、招生人数较多和学生成才率较高的专业之一,本专业累计毕业生人数已达10616人,在校生人数2647人。尤其最近几年,在两大电网公司和五大发电集团共同组成的校理事会的支持和帮助下,学科实力得到了质的飞跃,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保持在全国各专业的前列。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发电领域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得到了发电行业的充分肯定,在我国发电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

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热动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强化实践教学,具有鲜明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特色和“电力行业”特色,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效果。

一、建设思路与改革措施

1.建立并形成热动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机制

通过校理事会定期开展能源动力、发电(火电、气电、风电和核电等)、环保等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形势调研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研讨与分析,根据国家的人才需求,制定适应不同专业方向的模块化、层次化人才培养方案。

2.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所形成的规范性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模式为建设起点,加强精品教材的培育和建设

课程教学体现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普遍采用国内外高水平的新版教材,继续组织编写高质量的适用教材,形成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的有效机制。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

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做访问学者或短期合作研究;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企业的短期高级技术培训、生产一线观摩、调研和相关会议;聘请一定数量的具有企业生产和管理经验的人员兼职授课,形成学校和企业、学校和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定期人员交流机制。

4.改革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为了适应我国能源与电力发展对全新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整合相关实验室资源,依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本科生设立的“能动之光”科技创新项目,建成了包含电厂实践教学模块、动力工程基础实验模块、热能动力工程实验模块、创新实验模块的集知识学习、技能拓展、工程训练、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涵盖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能够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的.无缝链接,体现“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

二、建设成果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强、重实践的学科,着重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集现代信息技术与热能动力工程知识为一体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求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现代能源、电力行业相关领域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以国家能源电力需求为建设导向,从方向凝练、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构建、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专业建设别具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多样

为适应国家能源电力行业发展的需要,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依托一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点,在热能与动力工程和电厂集控运行方向的基础上,拓展专业方向,开设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核工程与核技术、制冷与空调工程、新能源等专业方向,覆盖主要发电形式,具有鲜明的电力特色。通过与国家大型企业合作,采用“订单+联合”的培养模式,使专业教育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了国家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加强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按照“夯实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制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加强培养学生厚重的基础,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年来热能与动力工程及相关专业方向毕业生的一次签约率超过98%,毕业生因“作风扎实、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深得能源电力行业及其他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

3.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积极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高水平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有力保障。近年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按“博士化、工程化、国际化”要求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用好现有人才,新引进的教师均为名牌高校的博士或博士后,有数名教师在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进行为期半年的工程化训练,有计划、分年度派教师赴美国、法国、英国、丹麦、日本等能源和电力较发达国家的高校或研究机构做访问学者。目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合理,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4.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打造课程体系,带动教材建设

根据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建设计划,以创建精品课程为课程体系建设重点,核心课程全部建成精品课程,同时带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材建设,有力推动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建设水平。到目前为止,已建成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市级精品课程、3门学校精品课程;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门及其他教材12门。 5.建设特色实验中心,构建分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构建了“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创新”分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进一步丰富了华北电力大学“四模块”(基础实验模块、校内实践模块、仿真实验模块、校外实践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2007年8月热能与动力实验教学中心顺利通过北京市教委组织的专家组评审,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三、鲜明特色

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特色专业时刻以国家能源电力需求为建设导向,以其包容并蓄、均衡有道的精神,不断派生出一批新专业和学科方向,并将继续不断强化内涵、扩展外延,满足国家对能源电力不断发展的新需求,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1.突出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

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以为国家能源与电力工业培养热动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鲜明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特色和“电力行业”特色。

2.支撑学校的大电力学科体系

近年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针对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工作所形成的新的人才需求,调整和优化了专业方向的设置,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孵化出来的风能与动力工程、核科学与核技术等专业成为华北电力大学大电力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于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3.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完备,特色鲜明

从复合型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理论与实验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实现了系列化、层次化、模块化、厚基础、宽口径,增加学生学习的选择性、自主性,体现“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

4.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设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采用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全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起到推动和示范作用。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从2007年开始试办,选派优秀博士生导师做班主任,因材施教,2007级实验班学生在大一第二学期末一次性全部顺利通过国家四级英语考试。实践证明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是成功的。

四、结论

浅析人口因素对中国能源需求的影响 第3篇

摘 要 本文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能源产业的发展为背景,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重点讨论日趋严重的人口因素对中国能源需求的影响问题,文章以适度人口理论为基石,从人口增长同能源需求之间的关系入手,先从人口规模角度,再从我国人口结构、人口质量以及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这三个方面进一步讨论了人口问题对中国能源需求的影响并得出结论,针对这些方面所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最后给出全文的结论以及研究展望

关键词 人口 能源需求 利用率 边际替代率

一、现阶段我国人口因素对能源需求的影响

(一)我国人口结构对能源需求的影响

虽然我国存在一定的老龄化问题,但是与之相比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我国目前新生人口过多。至2008年中国人口负担系数为46%,其中14岁以下的少儿负担系数为35%,而65岁以上的老年负担系数为20%。由此可见,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新生人口过多对我国的能源需求是有很大影响,特别是新生人口过多,更是对我国的能源需求乃至我国的能源产业发展都有极大的负面作用。

(二)我国人口质量对能源需求的影响

根据我国总体反正规划,2020中国的发展将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届时的人均GDP将达到2万元。我国人均GDP的增长会使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增加,但是人均可消费能源的增加与人均能源需求之间还有一定差距。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定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的人口政策,但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人口素质还是处于低水平,尽管低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能源的需求,但是在劳动力资源素质普遍低的条件下,能源的利用率会大打折扣。这样一来,我国能源的消费问题就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有效地解决,从而使能源的供给能力不能弥补随之带来的能源需求的增加,又进一步恶化了人口与能源的关系。

(三)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对能源需求的影响

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之间很不匹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协调。我国资源配置状况不良,不得不南粮北调,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这是我国运输能力全面紧张,资本产出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据统计。2008年资源性产品运货量占铁路运货量的85%,平均运距约700公里,其中运煤就占了41%,平均运距达519公里。加上我国劳动力资源空间分布多在农村,能源运输不便,能源的利用率较低,更大程度的造成了能源的浪费,使能源供给越加紧张,必然导致能源需求无法满足的问题。

二、关于我国人口问题以及能源产业的政策建议

虽然本文讨论的是人口因素对我国能源需求的影响,但是为解决现阶段能源需求出现的问题,下文会从人口因素和能源因素两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进而对解决本文所发现的相关问题提出对策。

(一)继续严格的国家人口政策

中国有限的资源总量,加之资源利用过程中的无效利用和破坏严重,伴随着人口剧增的压力,必然带来资源供给的危机。这不仅影响和制约了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将危机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积极保护和充分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以缓解中国人口的增长、能源危机的问题,从而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充分和有效的利用能源,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以及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已经导致了地球上许多能源的衰竭,许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幅度下降,要摆脱能源危机,解决人口与能源的矛盾,最重要的是寻找和遵守同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有关的“外部极限”;寻找和克服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认识与行为控制上适应外部世界极限的“内部极限”约束。也就是说,人类在认识自然和自身的发展中,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速率不得超过科学技术发现替代资源的发展速度,通过控制人口生产和改进物质生产方式,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改造环境,来合理的进行人口地域分布与资源的合理消费分配,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还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投入少、消耗低、产出多、质量优、污染轻、生态好的高社会经济效益的路子。

(三)努力增强国民的人口发展现代意识

作为财富的制造者和资源环境的消费者,人的意识和行为决定国家持续发展的基本走向。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口发展的成败和能源供给的安全取决于全体国民现代化发展意识的强弱。显然,提高国民人口发展和能源利用的现代意识,关键在教育。为此,除了不断加强基础教育外,多方式、多途径和多种类的公共教育体系建设同样至关重要。

三、结论

能源与人口是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瓶颈因素,具有特殊重要的影响,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

影響能源需求的因素是很多的,随着环境的变化,一些影响因素由主要转为次要,而另一些影响因素由次要转为主要。本文通过分析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关于能源需求的影响因素还应进行如下研究:

一是科技进步对能源需求的影响。如果以高科技发展的观点来看资源保证,那么关键在于这些技术何时达到商用阶段。用富有资源在经济生产中替代短缺资源。新能源技术有太阳能技术,生物能技术。地热能技术,潮汐能技术等。

二是能源的价格交叉弹性系数。由于不同能源之间存在着替代和互补的关系,一种能源价格的变动不仅影响其本身的需求,而且也会影响其他能源需求。所以我们在考虑人口对能源需求影响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能源之间的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1]徐新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张雷.矿产资源开发与国家工业化.中国软科学.商业出版社.2003.

能源需求 第4篇

报告说, 受益于水力压裂等新技术的应用, 美国页岩油产量继续大幅增加。美国将在2014年第二季度超越俄罗斯成为非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中最大产油国, 并将在2015年取代沙特成为世界头号产油国。届时, 美国对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依赖将进一步下降, 其能源更接近于自给自足状态。报告指出, 未来几年油价继续上涨, 将刺激美国的轻质致密油、加拿大的油砂以及巴西的深海油等非传统资源的开发。到2035年, 原油均价将升至128美元/桶, 较2012年展望预估提高3美元。

报告同时指出, 尽管未来数年页岩油等非传统能源的产量可能激增, 但全球并未“接近一个新的石油富裕时代”。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表示, 未来原油市场将发生两个阶段变化:截至2020年, 轻质致密油产量将大幅增加, 同时巴西原油供应增加也意味着未来几年全球对中东石油的需求将减少。不过, 由于美国轻质致密油资源有限, 产量将走平然后下滑。在2020年以后, 中东将重新主导石油供应市场,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全球能源份额将上升, 再度成为低成本石油的主要来源。

能源需求 第5篇

通过创新就业工作机制,规范就业工作制度,健全就业教育体系,完善就业服务平台,引导学生面向基层、面向艰苦地区、面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的大学生就业工作之路。

2009年学校就业工作在教育部和北京市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早启动、早联系,早招聘,目前09届3000多毕业生的就业率已经超过60%,略高于去年同期。学校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是:

一、逐步建立了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全校促就业的工作机制

1.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抓就业

学校把就业工作当作促进学校发展的战略任务,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确保学校就业工作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资金到位、措施到位和服务到位。学校领导每年带队走访几十家石油石化企业,亲自主持重要的招聘宣讲会,推荐学生。学校领导联合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其下属大型企业的领导成立了教育与就业指导委员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招聘事宜,与用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还聘请40家大型企业人事部门领导任大学生就业导师,与用人单位共同做学生就业工作。据中石油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问卷调查的反馈,对我校就业工作满意度超过96%。

2.完善保障机制,全校促就业

学校把就业工作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就业状况作为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参数。围绕就业工作质量的提高,出台了《关于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规章制度;健全了学校促就业的六大保障机制:领导机制、考核机制、调控机制、反馈机制、服务机制、双选机制。2004年,学校就成立了独立机构的正处级就业指导中心,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投入,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

在学校积极推进就业工作的同时,各院系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促进就业工作的相关制度,例如:《工商管理学院教师岗位津贴实施细则》规定:学院教师通过介绍信息、推荐工作,签约就业见习和实践基地帮助学生就业,可以计算教师工作量,与岗位津贴挂钩。

3.纳入质量工程,过程保就业

学校把就业工作纳入教学质量工程,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石油工业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且把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学科调整、学生培养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学校充分发挥在石油石化学科领域的特色与优势,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探索实践了订单班联合培养、“国际石油合作型”和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等人才培养新模式,使企业能够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施了招生-培养-就业的动态反馈机制,对就业率低的专业限招、停招,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缓办甚至不办。切实做到了从源头和培养的每个环节来促进学生就业。

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就业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为提高就业工作质量,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积极探索科学育人之道,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全面发展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更容易变得理性务实,学校把危机当机遇,加大就业教育力度,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更是服务国家需要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而言,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也就找到了自己成就事业的理想天地。

在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学校也围绕石油石化下功夫、做文章。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优势,引导学生树立“根据国家需要就业,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的就业观念和“艰苦奋斗、深入基层、献身事业”的就业理念,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全面发展。

1.完善教育体系,提升就业教育效果

学校一直将就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07年将授课重心下移到各院系,制定就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培训了24名教师。由教务处和就业中心负责授课质量的监督考核,教学效果大幅提高,08年增设了《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09年还计划在研究生中开设选修课。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创办了《我为祖国献石油》就业导刊,编写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系列手册,开通了“职前教育网络学堂”,举办各种提升学生就业力的就业比赛、讲座,成立了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分层次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多角度加强全程就业教育。

2.加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丰富就业教育内涵

学校将石油传统和大庆精神教育融入到就业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

杰出校友、企业老总进校园,激励学生立志高远。学校邀请杰出校友“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楷模”秦文贵和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等50多位国有大型企业的老总到校为同学们作报告,激励学生立志将个人事业发展和祖国需要紧密相连。2007年,学校“构建立体结构讲坛,营造全方位育人文化阵地”获得教育部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08年被评为北京高校科学就业观品牌活动。

就业见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基层。学校在石油石化企业创建了101个实习和实践基地,45个研究生企业工作站,每年组织100余支团队奔赴油田厂矿进行就业见习和实践活动。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企业,打消了去基层,到西部的顾虑。08年“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寻访优秀校友系列活动”也被评为北京高校科学就业观教育品牌活动。

设立企业奖学金和育才厅,增进学生的企业认同。学校联系石油企业出资设立了3千多万奖学金和13家企业育才厅,每年邀请企业老总参加奖学金颁奖典礼。鼓励学生奋发学习,增进了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拓宽了就业教育途径和内涵,增强了实效性,形成了石油特色的全程化就业教育体系。

三、提高服务意识,加强科学管理,完善了人性化就业管理服务平台

1.拓宽就业渠道,培育就业市场,办好校园双选会

主动走出校园,走访企业,并与发布对我校专业有需求计划的用人单位主动联系,全方位多渠道开拓就业市场,多种途径为毕业生联系用人单位,完善用人单位数据库(1179家)。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毕业生双选组委会,下设七大工作组,将大型“双选会”作为学校的节日,各级领导和教职工都积极参与。学校每年举办宣讲、招聘会百余场,接待用人单位代表近千人,校园宣讲会档次高,规模大,校园招聘会效果好,每年近70%的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会找到工作。09届校园宣讲招聘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集团四大石油公司都将首站设在我校。

2.体现人文关怀,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帮扶工程

建立毕业生就业动态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了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动态管理毕业生就业信息,力争做到对就业困难群体的过程控制和指导帮扶。

高度重视特殊群体就业工作。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困难学生、零就业家庭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和就业帮扶工作。加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集中开展“一对一”的援助服务。例如:在藏族学生座谈会上,针对2008届西藏内地班的学生感觉学习成绩不如内地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担心就业比较困难,思想压力大的情况,学校针对每个学生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并主动联系了中石油西藏销售公司。现11名西藏同学全部签约,7名签约西藏销售公司,3名被录取西藏公务员,1名签约青海省建行。

实施就业补救工程。鉴于在毕业集中派遣过后还有部分毕业生正在寻找或落实工作,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主动放弃了整个暑假的休息时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10多次去教委为同学们及时办理派遣、改派等各种手续。

3.以学生为本,提供多元化服务

注重就业网络特色服务,推进信息化建设。近三年,就业网每年访问量近300万次。每年就业中心共发布校外招聘信息2000多条,鼓励学生走出去,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规范咨询流程,推行首问负责制。为帮助全校学生,尤其是毕业生解答就业方面的各种疑惑.设立就业咨询开放日,还为学生提供全天咨询服务,随时接待毕业生和学生家长面对面的以及电话咨询,专人负责网上答疑解惑,BBS回帖700多次,力争学生的就业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回复。

学校从思想上转变观念,通过提高服务意识,加强科学管理,形成人性化就业管理服务体系,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好的平台和环境。

四、学校就业工作成绩

学校就业工作在上级部门的领导和帮助下,在石油石化企业为首的用人单位支持下,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近几年,我校学生平均就业率96%。学校毕业生50%以上去了石油石化一线工作,有近20%的毕业生选择到祖国西部地区工作,石油主干学科的毕业生80%以上到石油石化企业就业。极大满足了国家石油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在2006年荣获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首批进入北京地区示范性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心建设行列。

能源需求 第6篇

由194个国家组成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 近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阿布扎比发布《可再生能源特别报告》。这份长达1000页的研究报告, 评估了164种开发方案, 旨在引导政府和企业的决策者。

环保组织赞扬该报告将引导人类减少依赖化石燃料, 但他们表示, 由于一些石油出口国反对, 其中一些研究结果被淡化了。

报告称:“若得到恰当的公共政策支持, 到本世纪中期, 可再生资源将接近占全球能源供应的80%。”

报告的撰写人之一、绿色和平国际可再生能源项目总监泰斯科说:“IPCC的报告用压倒性的科学证据证明了, 可再生能源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满足不断增加的能源需求。与化石能源相比, 可再生能源能帮助人们更快地用上电。”

目前, 可再生能源占了全球能源供应的约12.9%, 主要是生物能源、水电、风能、地热、太阳能和海洋能。

报告也说, 随着更多采用地热或海洋能等清洁能源, 将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联合国在波恩的气候变化秘书处负责人菲格雷斯表示:“这强调了可再生能源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以及改善全球人类生活方面的潜能是不可替代的。”

联合国说, 各国政府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承诺, 目前还不足以达到联合国定下的, 将全球温度升高限制在比前工业化时期高2摄氏度的目标。

不过, 可再生能源成本昂贵, 有人估计未来10年将需要1.4万亿至5.1万亿美元。至于2021至2030年的费用, 预计将介于1.5万亿至7.2万亿美元。

但IPCC的报告指出,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 使成本呈下降趋势。

IPCC主席帕乔里, 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到了2050年, 成本将不到全球生产总值的1%。这个数字特别有意义……它显示这个成本……是可以应付的。”

帕乔里还指出, IPCC的报告对未来全球开发及使用什么能源, 有巨大意义。他说:“风能和太阳能光伏的发展尤其迅速。”

能源需求 第7篇

文献 (表1, 2) 表明建材工业是能源消费大户, 对于能源的生产、需求、价格等不能不做研究, 对于能源的未来形势很需要做一定预测。

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 2008年我国能源形势分析

1.1 煤炭供需形势分析

2008年以来, 我国煤炭生产稳定增长, 出口量同比呈现萎缩态势;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经济发展放缓、以及季节性消费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市场煤价出现回落。从煤炭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及市场需求状况来看, 2008年煤炭供需基本维持总体平衡的格局。

1.1.1 生产稳定发展

2008年我国煤炭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 但增速从6月份起呈逐月下降趋势。1~12月累计原煤产量2.622×109t, 同比增长12.8%, 较2007年同期提高了3.4个百分点, 但比11月份下降了0.6个百分点 (见图1) 。

在我国宏观调控下, 煤炭出品量呈现萎缩态势。1~12月份累计出口煤炭4.543×107t, 比去年同期减少14.55%, 12月份当月出口量较1月份减少了22.26%。

1.1.2 需求增长放缓

从目前情况来看, 下游主要耗煤行业虽保持较快增长, 但增速放缓。火电、钢材、水泥、化肥产品产量环比增速均出现下滑, 且其同比增速连续数月小于原煤产量同比增速, 主要耗煤行业对煤炭需求呈放缓期态势。继10月我国电力工业出现4%负增长后, 12月发电量较去年同期降幅达7.9%, 据报道, 11月份以来, 国内一些大电厂减少了发电机组开机数量, 电煤库存可用天数大幅增加。业内人士预测, 四大耗电行业2008年煤炭需求比2007年增加2×108t左右, 全年煤炭需求总量为2.7×109t以上, 增长7%左右, 而目前现有煤矿和在建煤矿总产能已达到3.1×109t左右。

1.1.3 价格高位回落, 库存增加

2008年年初, 我国南方在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了罕见的雨雪冰冻极端天气, 严重影响了煤炭供应, 电煤生产、运输和供应形势非常严峻;4、5月间, 国际国内煤价大幅飙升, 全国范畴煤炭告急, 电煤库存急剧下降, 为此国家发改委在6月和7月两次对煤炭限价做出批示, 对主要港口和集散地动力煤实行最高限价, 并调整部分煤炭商品出口关税税率, 减少煤炭出口配额, 以缓解全国范围的煤炭需求缺品;但随着世界经济海啸的蔓延, 国内经济增速放缓, 主要耗能企业产能下降, 煤炭需求放缓, 一些装船港、接卸港、电厂煤炭库存大幅增加, 自8月中旬以来, 国内最大的煤炭运输中转港秦皇岛港煤炭港存量持续攀升, 11月底, 秦皇岛港的煤炭港存量曾达到约9.4×106t的历史最高水平, 目前虽有所回落, 但仍高于正常水平;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 截止9月末, 全国煤炭社会库存约1.6×108t, 比8月末增加1.5×107t, 上升10%。

煤炭市场价格从2008年4月逐月快速上涨以来在8月份出现回落, 以秦皇岛煤炭价格行情为例, 截至12月1日, 大同优混、山西优混、普通混烧煤分别较上月同期下跌24.72%、27.85%和28.42%;大同动力煤坑口价格较上月同期下跌16.67%, 11月均价环比下跌11.29%, 跌幅较上月增加5个百分点, 呈现加速态势。

1.2 石油供需形势分析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石油消费量保持逐年增加的态势。由于我国经济2008年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而原油产量增速相对缓慢, 预计2008年我国石油的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

1.2.1 资源量稳步增长, 供应的保障程度有所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数据, 2008年我国原油生产稳步增长, 截止12月份, 累计完成产量1.897282×108t, 同比增长2.3%, 与上年同期增速相比提高0.7个百分点 (见图2) 。

据海关总署提供的统计资料, 2008年石油进口资源量有所提高。1~12月份我国原油及成品油进口量持续较快增长, 原油进口1.7888×108t, 比去年同期多进口1.571×107t, 增长9.6%;成品油进口3.885×107t, 比去年同期多进口5.05×106t, 增长14.9%。

1.2.2 国内需求稳步增长, 增速有所回落

从第三季度起,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 高耗能产品产量增速下降, 同时,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鼓励以及高油价的刺激下, 中国生物柴油、煤制油、煤层气等替供能源快速发展, 如:广西全区已封闭使用乙醇汽油, 云南省也力争在今年试验使用乙醇汽油, 2008年将是甲醇装置集中投产的高峰期, 部分煤央液化项目下半年也有望投产, 这些因素都对国内的石油消费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及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计算, 2008年一季度我国原油表现消费量约为9.18×107t, 同比增长8%, 而前12个月累计我国原油表观消费量增长至约3.8627×108t, 同比增长约6%, 由此推算, 我国石油实际消费增速正呈现逐渐回落的态势。

1.2.3 价格高位回落

进入2008年, 国际石油价格即突破100美元的大关后至7月达147美元, 较1998年增长了10倍以上, 而后又迅速由高位回落, 目前已经降至40美元以下, 下降了70%以上。

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08年全国原油出厂价格11月份同比增速为-14.7%, 比7月份的41.2%下降了56个百分点 (见图3) 。

1.3 其他能源供需形势分析

1.3.1 电力

受自然灾害频发、煤炭供应偏紧、电网建设滞后等因素的影响, 2008年前8个月供电我国形势总体偏紧, 迎峰度夏期间, 全国共有17个地区进行限电。但从6月份开始, 发电量增速开始减缓, 月度增速连续4个月低于10%, 10月和11月甚至连续两个月出现负增长。由于需求持续回落, 我国供电紧张状况明显缓解。

统计显示, 2008年1~12月全国发电量3.404696×1012kWh, 同比增长5.5%, 增速比上年回落9.4个百分点 (见图4) , 其中, 火电、水电分别增长3%和17.5%, 12月当月发电量2.73961×1011kWh时, 同比下降7.9%;1~12月份全社会用电量3.4268×1012k Wh, 增长5.23%, 比上年回落93.57个百分点。

1.3.2 天然气

近年来, 我国天然气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 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的比重逐渐提高, 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油气处预测, 今年天然气需求增长速度将明显超过煤炭和石油。预计2008年我国天然气供应在产能逐渐释放后, 将达到供需基本平衡的态势。

2008年我国天然气生稳步增长。据报道, 中国石化第二大油田——新疆塔河油田2008年天然气产量增速迅猛, 截至11月3日, 该油田天然气产量已突破1×109m3, 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长了近三成。同时, 一批天然气工程也在加紧建设中。如:中石化新开发的普光气田外输管线按规划到2008年将实现商业气量4×109m3/年以上, 2010年实现商业气量8×109m3/年, 以及在此基础上规划的川气东送工程;此外, 西气东输一线已投产, 西气东输二线也已开始规划建设。

2 2009年我国能源供需变化趋势预测

以下几大因素将影响2009年我国能源供需形势的变化。

2.1 资源约束的压力依然存在

我国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自身资源约束明显;同时, 外部资源的约束也在逐渐显露。以石油为例, 我国是贫油国家, 石油的生产和供应增速缓慢。2007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近50%, 预计2009年还将有所提高, 而世界大型和超大型油田的储量也以每年4%~6%的平均速度减少, 世界性的石油危机, 将对我国的石油安全产生威胁。

2.2 我国能源生产持续供应动力不足

2.2.1 煤炭要完全保证共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009年煤炭供求将在总体平衡的基础上趋于宽松, 但由于存在产运需结构性矛盾和一些不确定因素, 仍有可能会出现部分品种、区域和时段性矛盾。其原因之一是资源勘查工作程度低, 煤炭精查储量不足, 影响了产能的提高。据测算, 2010年前拟开工建设的煤矿项目缺精查储量约5×1010t, 煤炭后备工业储量来碍不足, 使得煤炭产能建设增长缓慢;其二是煤炭生产规模有所下降。2008至2012年我国计划安排新开工煤矿规划为7×108t, 年均增加不足2×108t, 远低于2006年至2012年均新开工规模4.5×108t的规划, 此外再考虑部分矿井衰老报废等因素, 2009年我国煤炭生产规模将有所下降;其三是煤炭生产安全隐患增加。2008年上半年由于煤炭供应紧张, 1万多处小煤矿因此恢复生产, 加大了安全生产的隐患;其四, 运力的约束限制了煤炭的供给。我国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但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 这种资源禀赋与需求地理分布的失衡, 决定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格局, 我国目前的运力仍满足不了煤炭运输的要求。

2.2.2 石油产量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发, 我国老油气区大部分油田已进入开发中后期, 勘探难度不断加大, 剩余储量质量变差, 而新油气区大多地理环境恶劣, 开发难度大, 预计未来十年我国原油产量仍将稳中有升, 但增长缓慢。比如, 我国大庆油田稳产高产持续了27年, 从2002年起产量开始递减, 平均每年1.5×106t。2009年我国的石油生产仍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产量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2.2.3 天然气生产难以满足需求的增长

从整体上看, 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大, 处于勘探早期阶段, 储量产量将快速增长, 近两年也发现了几年新气源, 但是由于近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不断增加, 快速增长的天然气生产难以满足更快的需求增长, 天然气供应缺口依然存在。

2.2.4 新能源全国满足需求有一定的难度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但面临的制约因素也较多。比如, 水电剩余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中部, 受自然条件和移民因素影响, 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核电由于投资密集、建设周期长, 新的核电能力短期内也难以迅速增加以满足需要;此外, 受价格因素的限制, 新能源的推广应用还有一定的困难。

2.3 全球经济出现衰退将使我国能源需求有所放缓

目前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以来, 我国经济增速出现放缓的迹象, 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较二季度下降了0.5个百分点, 低于10%。专家预测, 今年四季度经济增长率还将下滑至6%左右。

经济下滑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也造成了冲击。11月份,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6月份的16%回落到5.4%, 创下1994年以来的最低同比增幅, 大量企业出现停产、限产及倒闭的现象。以钢铁行业为例, 下半年起, 钢铁价格大幅下跌, 钢铁行业全面亏损, 据钢铁行业协会统计, 11月国内重点钢铁企业 (71家) 亏损1.277×1010元, 亏损企业48家, 亏损面达到67.7%。工业是我国的能源消费大户, 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超过70%, 工业增速下降, 将会导致我国能源需求的减少。

为应对新的经济形势, 国务院于2008年11月推出10项措施, 至2010年共投4.0×1012元, 进一步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据专家预测, 今年一段时间, 我国能源消费需求将有可能进入中低速增长, 年均增速下降到5%以内, 短期内能源需求可能出现较明显的波动。

2.4 国际合作的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 我国在能源方面加大了国际合作的力度, 目前仅国家能源局参与的国际多边合作机制就有14个, 此外, 我国还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领域与国外签订了合作协定。

2008年10月底, 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关于在石油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关于斯科沃罗季诺-中俄边境原油管道建设与运营的原则协议》等能源领域的合作文年, 要按照互惠互利原则, 深入开展油气、天然气、电力、新能源等能源领域的合作。

我国天然气的对外合作也在深入开民用工业。目前我国已通过海上通道启动了多项LNG进口项目;还与土库曼斯坦签署了从2009年起每年向我国出口3.0×1011m3天然气的30年长期合约。

2.5 能源开发建设不断加强

近来, 我国陆续开发和建设新的油气田。2007年5月, 中石油河北唐山南部南堡开发区发现总储量1.02×109t的特大油田, 该油田计划从2008年开始大规模开发;我国目前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 主体产能建设一期工程计划在2008年12月底正式投产, 产能为2.0×109m3, 2009年建成1.05×1010m3产能。

我国能源战略储备也开始启动。国家能源局计划推出一个政策框架来管理拟设立的战略煤炭储备;国土资源部在《全国矿产能源规划》对我国矿产资源战略储备进行了全面规划;而石油储备已先行启动, 第一批4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目前已开始注油, 二期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也正在筹划中, 随着2007年底国家石油储备中心的成立, 我国的石油储备将得到更专业化、正规化的发展。

同时, 我国也在着力解决煤炭运力不足的问题。据悉,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成立了专门的筹备小组, 拟推进除了大秦线和神朔黄线这两条北煤南运的传统运煤通道之外的“第三条通道”的建设。

2.6 可再生能源源迅猛发展

面对资源日趋枯竭, 价格持续飙升的能源形势, 世界各国纷纷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未来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世界能源中发展最快的领域。

通过20多年的发展,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整体规模已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 (不包括大水电) 已居世界首位, 小水电利用总量占世界一半。在可再生能源投资方面, 中国已提前一年超越德国, 位居世界第一。2008年中国太阳能发电产量已达1.5×106kW, 居世界第一;风力发电产量达5×106kW, 居世界第二, 预计到2012年也将居世界第一。

此外, 联合国规划署报告显示, 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的投资正持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所占比例从2004年的13%上升到2007年的23%, 其中, 中国、印度和巴西吸引了绝大多数投资, 合计占2007年发展中国家投资的82%。

能源需求 第8篇

目前,智能电网概念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尽管中国、欧洲、美国智能电网建设的侧重有所不同,但是,智能电网建设的根本目标却完全一致,即:进一步提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向用户提供灵活、可靠、优质、绿色的电力供应。

据报道,国家电网公司已经确立了智能电网三步走的原则,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使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稳定水平,以及电网与电源和用户之间的互动性得到显著提高。坚强智能电网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必须指出的是,智能电网建设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在国际上也仅仅有实验性项目。因此,智能电网到底应该包含什么内容,如何分析其真正的实际需求,如何进行智能电网建设等均没有实践经验,更没有可遵循的相关实践性标准。如何结合我国电网的现状及其发展目标,采取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确定智能电网建设的总体需求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可见,制定《能源系统需求开发的智能电网方法》(下称本标准)国家标准不仅必要,而且非常及时。

2 标准编制的背景、目的及适用对象

本标准等同采用IEC/TC 8发布的国际标准:IEC/PAS 62559:2008 IntelliGrid Methodology for Developing Requirements for Energy Systems。其主要思想来源于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即:应用系统工程“用例”(use case)的方法开发、分析、确定智能电网建设中真正的实际需求。

2.1 背景分析

就智能电网标准化建设而言,在国际范围内也尚处于起步阶段。

2002年,美国电力研究院(EPRI)开始对智能电网的体系架构进行研究,其基本前提是电力系统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必须共同交互设计,以实现未来电网的高可靠性、高效率以及自愈等功能。何以交互进行呢?他们发现:多年来,电力工程师一直根据本领域内已有的标准和技术建造电力系统基础设施,同样信息工程师也根据自身领域的标准和技术进行信息化建设,但是这些领域的专家并不一定对对方领域的技术标准非常熟悉。因此,电力系统智能化过程中电力工程师和信息工程师之间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需要开发一种合适的沟通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使电力工程师表达他们对信息化的真实需求,而不必成为“信息专家”。这一合适的沟通方法便是IEC/PAS 62559标准的初衷。

我们知道,应用“用例”(use case)进行需求分析、沟通是系统工程分析的基本思路,同样,这一方法也被用来对智能电网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需求分析。

实际上,一个用例就是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场景”。它清晰详细地描述了用户的实际需求,但并不关心如何实现这种需求。也就是说,用例在于描述“谁”在什么条件与约束下“干什么”,而不需要具有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这便是该方法的精髓(如图1所示)。

2.2 主要目的

IEC/TC 8制定本标准的主要目的包括:

·用一致的、统一的标准方法确定和定义用户需求,便于不同领域之间进行有效充分的沟通。

·说明“用户需求”(需要“什么”)和“技术规范”(“如何实现”)的区别。目前人们常常将“做什么”和“如何做”混在一起,从而无法确定真实的用户需求意愿。

·强调在做出任何关于“如何做”的承诺之前,一定要首先确定所有用户的需求,这一点至关重要。由于自动化和控制系统非常复杂,并且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如果不把所有的需求都先期明确下来,那么,一旦系统设计初步完成,有些先期没有考虑到的需求就很难或无法实现了。

·无论厂家最终提供的产品标准和技术是什么,应确保系统一旦实施就能够真正满足用户需求。

2.3 适用对象

本标准的适用对象包括:

·负责人:审查项目申请以及需要了解项目总体实施方案;

电力系统专家:熟悉电力系统,但不擅长自动化信息技术;

·项目工程师,熟悉一般项目管理程序,希望利用最先进的方法搜集所有相关的用户需求,尽可能减少因用户需求的变更、增减而导致的系统和设备的频繁修改和替换。

3 标准的主要内容

本标准基于电力公司的实际业务需要,制定了一套电力系统领域专家在实现系统自动化过程中确定和描述用户需求的一套标准方法(学),即智能电网需求分析方法。

需求分析是智能电网系统工程方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方法包括确定用户需求和形成技术规范,本标准仅涉及用户需求的开发方法。

3.1 智能电网系统工程方法学

系统工程方法学的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主要涉及下述人员及相关阶段:

电力企业负责人,根据项目的必要性和需求,审查并批准立项。

领域专家和项目工程师组成项目小组,作为项目组的第一项任务,应包括可能影响项目或受到项目影响的所有电力系统专家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用户),这些人员或其代表应(全时、兼职或尽可能)参加项目组。

领域专家阅览已有的智能电网用例,以判断其在本项目中的适用性。

领域专家开发形成用例清单(主要包括功能描述),功能不仅要考虑本项目的特定业务需求,还要考虑项目所涉及的其他用户需求,以及项目将来可能影响或受到影响的其他因素。

领域专家在项目工程师(熟悉用例的具体形成过程)的协助下形成主要的用例,包括所有必要的用户需求。

领域专家复审并更新这些用例,以确保用户的需求能够得到正确的反映,避免可能出现的误解、重复、遗漏和矛盾。

项目工程师对这些用例进行评估和调整,从中形成一个全面的和详细的只包含用户需求的文档。

根据用户需求文件,由信息专家决定采用哪些适当的标准和技术,在确定关键标准和技术时,应主要依据智能电网体系框架的战略愿景。

设计工程师制定技术规范,将用户需求、信息专家确定的战略标准和技术,以及智能电网体系开发技术手段结合起来。

3.2 用户需求包括的主要内容

最终的用户需求应包含下述主要内容:

功能:指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的功能,包括流程的功能描述、用户选项、输入数据的类型、结果的类型以及可能的界面外观;

配置:例如现场数据的访问,变电站电气噪声环境,控制中心的局域网,或跨组织的交互;

性能要求:如有效性,响应时间,延迟时间,精度,结果更新频率以及其他用户参数;

安全要求:如保密性,访问权限,故障和/或异常入侵监测,故障管理,以及其他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故障问题;

数据管理要求:如设备的数量与规格、数据量、预期数据增长量、数据访问方法、数据维护,以及其他数据管理方面的问题;

约束:如合同、法律、法规、安全规则或其他可能影响需求的问题。

3.3 用例及其开发方法

本标准通过开发一个能反映所有利益相关方的用户需求的方法,来完成业务需求。这个方法包括:要求所有利益相关方用标准的用例法描述他们的需求,保证功能需求反映了所有要求。这些用例也确定了在项目开始实施之前所有新应用和系统的约束条件、性能、安全和数据要求。

一个用例描述一个场景、业务目标或任务,通常一个系统包括多个场景,因此将需要多个用例。所有与系统相关的领域专家需要通过一个或多个用例来描述他们自己的需求。

用例把系统的技术层面当作“黑匣子”,领域专家需要描述的是“黑匣子”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这样深思熟虑的策略,简化了需求描述,避免了对该功能的实现方式作出假设。换言之,用例给出的是用户的需求“是什么”,而刻意地规避了技术上“怎么实现”的问题。

标准定义了标准的用例模版(如图1所示)。用例模板可以帮助领域专家按照用例的方式来描述用户需求,用例模板由下列几部分构成:

(1)负责用例的领域专家:确定负责完成用例的主要领域专家,确定辅助的领域专家或“用例”的专家。

(2)功能名称:功能名称在用例集中应该是唯一的,易于识别。

(3)功能的范围和目标解决该用例如何集成到工程或系统的整个用例集中的问题,同时也确定了该用例将可满足哪些业务需求。

(4)功能的描述:功能的描述是指领域专家通过用“英语”对功能加以描述使得非专家读者能够理解。描述可以是几句话也可以是几页纸,取决于被描述功能的复杂程度或/与新旧程度。本部分内容主要帮助领域专家在进入下一步详细分析前对功能的用户需求进行仔细考虑。

(5)角色是指与系统相作用的外部实体,例如:数据接收、数据发送、数据存贮或数据操作。这些角色可以包括人、应用软件、系统、数据库甚至电力系统本身。

(6)诸如合同约束、法规要求和安全准则等法律问题,也会对功能产生影响。因此,应该考虑法律问题,从而当最终系统运行时遵守这些法规的约束。

(7)前提和假设:在某些功能中,必须要搞清楚其前提条件或假设是什么,例如:各个角色的初始状态及其行为特征,或当前状态的假设,诸如:什么系统已经存在、存在什么契约关系、在系统的什么位置进行了什么配置。又如:当功能模块需要电力系统数据时,对该特定行为的前提可能是“正在对正常的电力系统行为进行正常的监控”。

3.4 智能电网用户需求开发步骤

标准将实施智能电网项目的总的步骤分为以下5个阶段:

第一阶段:负责人使用业务用例批准项目,满足业务需求。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负责人审批项目的关键是他们要求全部的智能电网战略问题(安全、网络管理、数据管理等)都应在业务用例中解决。特别指出的是,业务用例应当明确申明战略目标问题是否是项目的一部分,如果不是,为什么?战略远景问题包括:用例建模、抽象数据模型的使用、安全事宜、网络和系统管理、数据管理,以及集成/互操作性。

第二阶段:利益相关方的领域专家通过正式的用例过程来描述他们的用户需求。用例使这些专家可以用一种标准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需求,这些需求经过进一步调整和具体化后,将在下一阶段形成更详细的功能和性能需求。

第三阶段:项目工程师通过领域专家开发的用例,来扩展出更详细的功能和性能需求。

第四阶段:项目工程师同IT专家评估在一定的智能电网环境中确定的标准、技术和优选方法对于本项目的适用性。

第五阶段:设计工程师根据战略目标、战术方法和标准制定本项目的技术规范。

本标准详述了智能电网用户需求开发的各个步骤。标准还另附有四个资料性附录供使用者参考:如何开发用例、智能电网用例模板、输电系统同步相量用例和用户用例的示例。

4标准发布实施的影响

能源危机下对环境会计理念的需求 第9篇

关键词:能源危机,环境会计,需求

一、引言

近期,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石油业商会的监测显示,北京、上海、重庆、大连、合肥、武汉等大城市,也都出现了柴油紧张的局面。在江苏南京,浙江的宁波、杭州等地,绝大多数加油站实行限量加油,一次只能加100元到400元。在江苏南京的添力加油站,已经许久没有0号柴油了。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南部已有2000多家民营加油站因缺油而停业.能源尤其以煤炭、石油等为代表的不可再生能源跟我们目前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我们进入了后现代生活,以往的高污染、高消耗、高浪费的工业发展模式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引发了全球的忧虑——能源危机。能源危机迫在眉睫,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的广泛的投入应用。然而,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

二、能源危机下对环境会计理念的需求

近期,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石油业商会的监测显示,北京、上海、重庆、大连、合肥、武汉等大城市,也都出现了柴油紧张的局面。在江苏南京,浙江的宁波、杭州等地,绝大多数加油站实行限量加油。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南部已有2000多家民营加油站因缺油而停业, 建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保护法》、《森林保护法》等一系列环保法规,并积极响应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号召,率先于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环境会计的应用刚好可以为企业的资源利用情况提供实质性的指导,从而促使企业节约资源、注重环保。在当前能源危机的形势下,我国更应该厉行节俭、合理配置资源,以适应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如果趁着能源危机下废旧立新的机会,大力推动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更可以帮助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在以后的全球经济竞争中占领先机。

(二)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只有增大环保投入,重视绿色会计,才能始终保持竞争的优势。而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应用可以科学地明确企业的成本和效益范围,使企业能够依此改进自己的技术水平,同时还能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和社会声誉。宝洁、麦当劳等国际上的一些知名企业就是实行环境会计,将与自己有关的环境信息和环保措施公布于众,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增强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三)有利于企业合理利用资源,进而缓解能源危机

我国目前已取得的经济发展是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高能耗及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的,国家已充分认识到这一严重性,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一五”期间将“抓好资源节约工作,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特别是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二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各行各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标准。”同时,“抓紧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环境和生态保护执法检查,健全环境保护的监测体系、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这些政策表明,企业必须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单位生产能耗以及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缓解最近几年频繁发生的能源危机。

三、我国发展环境会计,解决能源危机的具体措施

(一)加快制定环境会计准则,保证降低能源消耗

降低能源消耗涉及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各个方面,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利用观念和方法、环境治理方式以及相关战略和政策的重大变革,因此需要特殊的法律法规支持。尽快制定、颁布促进环境会计的法律和法规,通过法律法规以确定环境会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明确政府、企业在发展环境会计中的权利与义务。通过立法加强对高耗能企业的管理,尤其要加强对综合能源消费量超过国家规定总量的重点企业的管理,实行重点管理制度。重点企业应当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能耗企业标准,并按规定进行审核。抓住了这些重点企业,就等于抓住了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关键。同时,通过立法将环境会计中节能减耗的有关要求作为今后对政府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确定下来,由上级人民政府根据规定的环境会计主要评价指标,尤其是在节能减耗方面对下级人民政府发展经济的状况定期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领导政绩的重要依据。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政府工作时,应当同时报告节能减耗的工作成就。这将有助于解决过去以GDP(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作为考核地方领导政绩的主要标准的弊端,从而环境会计提供科学的基础。环境会计评价考核体系制度的建立需要以准确的统计核算制度为前提。环境会计中节能减耗的指标体系既是考核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绩效的重要依据,又是政府为企业提供资金倾斜、技术支持、税收优惠的主要参考。

(二)加强环境审计,强化对环境会计再监督

环境审计是对环境会计的再监督,加强环境审计,有助于环境会计的创建和不断完善。其审计重点包括:(1)环境保护法合规性审计;(2)企业环境保护政策和控制程序审计;(3)环境保护管理系统审计;(4)关于有害物质的贮存与处置的审计;(5)环境经济责任的记录与披露的审计。在我国通常把环境审计视作国家审计机关开展的一环境会计的合理性、全面性、合法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与鉴评,促使企业加强资源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强化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专项审计。环境审计的有效开展,有助于在实践上处理好发展生产与能源利用的关系,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最终促进环境会计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使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纳入可持续发展之轨道,推动地区产业转型。

(三)增强公众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引导社会公众合理利用能源

目前,企业的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尚未真正形成,对环境会计在建立健全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化制度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首先政府职能部门应当更新传统观念,树立生态环境无害化的绿色文明理念,建立企业清洁生产的生态环境战略发展观念。其次是国家环保职能部门应加大环境保护,推进环境会计核算的宣传力度,借我国“绿色GDP”试点工作,建立适合我国的经济核算框架,促进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和发展。建立实施中国环境会计是一个跨世纪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复杂,除了需要加强法律等的强制作用外,还应调动社会各界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包括加强对公众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引导设立绿色投资机构等。此外,通过一些具有坚实的专业素养,并富有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的科学工作者对社会公众进行必要的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引导教育,使社会公众在获得正确的科普知识后,能自觉地进行理性的、合理的消费,真正将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转化为社会公众的一种自觉的行为。

(四)拓展环境报告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模式

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郭道扬曾指出:建立“绿色经济时代”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之一,为实现此目标需要进行基础层面的理论研究并指导实践,进而提出“建立会计第二报告体系”的纲要式研究构想,并明确该体系应当包括资源耗费与环境互动平衡状况表、资源成本与环境成本构成对照表、水资源耗费与排污状况表、废气排放量与大气污染危害程度和企业(或地区)履行社会责任综合指标汇总报告表等5种报表。可见我国的环境报告及其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模式需要不断地更新,其侧重点也要随着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不断地进行补充和调整,并将通用性的财务业绩指标与环境绩效指标和资源消耗指标有机地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指标体系,以满足我国解决能源危机的需求,推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毓圭.环境会计和报告指南.会计研究, 2008 (5)

[2]孟凡利.环境会计:亟待开发的现代会计新领域.会计研究, 2007 (1)

[3]孟凡利.环境会计的概念与本质.会计研究, 2008 (12)

[4]徐泓等.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财务与会计, 2009 (6)

[5]肖维平.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财会月刊, 2009 (5)

[6]龙静等.建立环境会计制度.促进生态经济发展.中国市场, 2005 (50) (作者单位:福州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18) (责编:贾伟)

[7]Lang, M., R.Lundholm.Cross—sectionaldeterminantsofanalyst ratingsofcorporatedisclosure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93

新能源汽车打九折有望拉动需求 第10篇

日前国务院决定对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 有业内人士认为, 这一决定所形成的优惠力度, 对消费者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免征车辆购置税以后, 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花费将减少1~2万元。以比亚迪为例, 扣除国家和上海市的补贴之后, 原本购买一辆比亚迪上路的总花费在16万元左右, 现在免去车辆购置税1.2万元, 相当于打了个九二折, 降价幅度不小。然而, 市场对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的问题始终有所顾虑。从使用的实际情况来看, 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大多都能在自己家里或单位完成充电。退一步说, 即使公共充电桩在短期内无法建设到位, 目前有条件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数量也已经能消化地方上的相关指标。"记者从经销商处了解到, 70%~80%有固定车位的车主都能与小区协调好建设充电桩的事宜, 不会影响新能源汽车的使用。而从长期来看, 充电设施的不足的确阻碍了部分潜在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 这也成为行业发展的隐患。不过, 近期各地方政府关于充电桩的政策也在陆续出台。北京到2017年将建设1万个快速充电桩, 上海明年充电桩数量将超过6000个。近日又传北京将出台措施, 要求新建小区停车位配建充电桩的比例不低于18%。相应的, 各大厂商也在积极布局充电桩设施, 充电桩接口标准不统一的难题或有望得到解决。2014年7月8日, 中德签署合作协议, 2国电动汽车的充电接口将完全统一, 未来比亚迪、宝马、奔驰等车企将采用同样标准的充电接口。

摘自《江苏电力信息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能源需求】相关文章:

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调研论文04-15

农村能源建设及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浅谈09-11

发电能源05-21

能源利用06-04

能源转化06-04

综合能源06-09

建筑能源06-13

能源英语06-26

能源污染06-28

优势能源06-29

上一篇:儿童急性腹泻下一篇:水体污染治理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