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能力范文

2024-07-10

竞赛能力范文(精选12篇)

竞赛能力 第1篇

一、科技竞赛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等诸要素。科技竞赛的内容广泛, 形式多样, 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促进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拘泥于书本, 不迷信于权威, 不依赖于常规, 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 结合当前的实际, 独立思考, 大胆探索。科技竞赛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寻找独创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1. 科技竞赛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 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 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 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通过科技竞赛成果的展示, 引发学生对科学技术新发展的浓厚兴趣, 产生跃跃欲试的探求心理。在学生创造欲望被激发后, 引导学生参与创新性活动, 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 科技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 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学生通过长期校园学习都会形成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 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的时候, 就会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 并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 这就是思维的惯常定势。培养创新性思维就是要打破这种思维定势、思维惯性, 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 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 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 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思维成果。

科技竞赛对创新思维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和开发。从竞赛的选题、分析、到设计完成作品, 学生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萌发多样性的创意, 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通过缜密的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锻炼,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科技竞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是指设计、实施和完成创新活动及推广、普及创新成果的能力。创新技能同样也居于创新素质的核心地位。创新技能是通过创新实践得以表现和确认的。科技竞赛活动就是一个实践环节, 在活动中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自身学习探索的过程, 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对创新技能最大程度上的锻炼。

4. 科技竞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情商。

情商又称情绪智力, 是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以往认为, 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 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 即智商越高, 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 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科技竞赛不但在意识、思维和技能方面使学生得到锻炼和培养, 更在团队合作精神、协调能力、心理素质、个人人格等方面使学生得到提升, 这些通常是情商的体现。在竞赛中, 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需要与其他组员积极沟通, 分工合作, 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好的成绩。通过相互磨合和协调沟通, 充分提高团队意识, 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竞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耐心和毅力, 只有经受了挫折甚至失败的考验和洗礼才能走向成功。科技竞赛磨练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学生心理承受力, 这些都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基于科技竞赛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1. 开放实验室。

人才培养和参加竞赛都学要有一定的软硬件支持, 本专业拥有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多个专业实验室及计算机中心。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使学生有条件充分地锻炼实践能力。

2. 建设指导教师队伍。

指导教师是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的重要保障条件。因此, 必须选拔科研能力强、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 组成学科竞赛指导小组, 为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指导和技术支持, 指导老师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循序渐进的引导是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取得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多年来, 本专业学生竞赛的指导教师都是有丰富科研经验的导师担任, 并且导师组的成员都是跨学科指导, 对于国外的竞赛还会邀请外籍专家教授的指导。这样跨学科跨专业的指导小组更丰富了知识, 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 建立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 也称激励制度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对于参加竞赛的学生的激励既要包括荣誉激励, 也要包括物质激励。通过荣誉激励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并成为其他同学的榜样。物质激励是使同学充分体会劳有所得, 并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奖励机制的建立, 提高了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 增加了学生锻炼能力的机会和舞台。

4.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企业的力量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通过在企业建立实践教育基地, 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锻炼的环境。本专业先后在企业建立了本科生、研究生的实践基地, 通过多年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在实践基地的锻炼是校内实践环境不能比拟的, 学生参与的项目都是生产科研一线的工作内容。企业也通过学生培养选拔了优秀人才作为新鲜血液的补充。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建立真正做到了双赢。

科技竞赛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载体。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 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术环境,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提高了学生的智商又培养学生的情商, 打造一条培养有竞争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业社.大学生科技竞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学, 2013, (10) .

[2]李明江.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 (25) .

[3]李延保.着力构建创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z3) .

[4]林文卿.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科技与管理, 2010, (3) .

[5]李伟伟.基于科技竞赛的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学, 2011, (4) .

[6]付雄.以科技竞赛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1, (6)

[7]丁珠玉.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4) .

数学计算能力竞赛总结 第2篇

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功,也是学生走上社会后,在生活和工作上必须具备的能力,具有广泛的实用性,是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因此在此基础上我们数学组在全校开展了一次数学竞赛活动,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通过数学竞赛,各年级同学在数学计算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为下一步学习其它数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通过竞赛,许多优秀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了展示,增强了同学们为班集体争光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集体的凝聚力。

竞赛中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学生,各年级同学都取得了较满意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学生的不足之处,这些都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便于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我们下一步的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各年级奖励办法:六、七、八、九年级各取前五名进行奖励,颁发奖品。

数学组

2013年10月

通知

竞赛能力 第3篇

关键词 科技竞赛 竞赛组织管理 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科技竞赛是大学生科技活动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重要环节,是展示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改革成果的窗口。同时,科技竞赛项目选择的都是密切结合相关科技领域的实用技术,通过参与科技竞赛,既能起到对学生综合素质检验和提高的作用,也能起到对教学实践的扩展作用。建立一套科学且行之有效的竞赛管理机制一直是学校和老师努力的目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定期开展全国性的职業技能竞赛活动”,这成为高等职业学院加强技能培养力度的一项重要教学活动,并形成惯例,定期进行。

目前,科技竞赛更多的被赋予了为获奖、为个人争荣誉、为学校创品牌的功能。科技竞赛的核心作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推动学生知识扩展和提升、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反而被弱化。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科技竞赛管理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科技竞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的核心作用,许多学校对此都有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措施。我们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及之前建立的电子、计算机科研竞技队运作经验,对高职学校科技竞赛管理机制进行一定的探索,并在不断完善之中。

1 思考

(1)如何把竞赛作为学习的推动和促进。目前,许多学校把竞赛得奖为主要目的,甚至把“胜者为王”作为主导思想。却忽视了以竞赛为引导,带动学生知识、能力的扩展和提升这样的核心目的。

(2)如何强化训练和竞赛过程。以往学生竞赛以老师为主,甚至出现老师大包大揽的不良现象。建立一支日常性的普及面广的竞赛训练队伍,以赛促练,以练促学,让学生从训练、选拔、竞赛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才能真正实现竞赛的真正目的。建立健全竞赛的日常管理办法和应赛的选拔办法,重在训练,并与日常教学相辅相成,作为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让同学们有兴趣、自主地进行学习和实践。

(3)如何让竞赛推动学生能力培养等多方面工作。将竞赛与日常教学、科研、课程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工作的相结合,相互促进;推动教学质量提高。以竞赛为引导,将实践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要求有机统一起来,推动应用型人才建设。

2 竞赛组织管理机制建立(以我校电子竞技队为例)

近年来,为推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各地政府职能部门和各职业院校积极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突出的职业技能大赛活动,努力探索通过技能竞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探索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制度化建设,通过技能竞赛推动专业建设和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旨在通过竞赛积极落实各院校的教改精神,以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职业能力培养。

我校把技能竞赛活动作为一项学期常规重点工作,使高职院校的技能竞赛活动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常规化,营造了竞赛与教学、竞赛与职业技能培养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技能竞赛水平和质量。初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竞赛组织管理机制。

(1)以爱好为牵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电子、计算机竞技队。在每一届新生进入学校之后,学校进行专业宣传和电子、计算机协会招聘,为今后电子设计大赛进行技术储备并积累人才。电子、计算机竞技队作为学生的社团组织,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日常活动。系部以定期开展科技讲坛;引入企业工程师进行技术培训;系部电子产品设计制作大赛等多种方式让电子竞技队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为随之而来的国家或省级电子设计大赛夯实基础。

(2)形成合理的竞赛选拔程序。在确定参加电子竞赛后,按照举办单位、行业协会或者举办竞赛的学校先提出大赛的指导思想、比赛内容和初步方案,根据本校的仪器设备能力和比赛场地的限制,制定出详细可行的比赛选拔方案。从学生中挑选对竞赛有爱好、能吃苦、有潜质的学生进一步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教师也加入其中,在鼓励尽量多的学生报名同时也根据学生不同特长进行竞赛小组的组合,让学生在赛前培训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设计科学的技能竞赛方案。根据竞赛指导思想、竞赛项目内容和技术要求拟定竞赛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以学生为主,教师进行方案指导和关键技术难点指导,力争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4)将竞赛项目引入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竞赛结束,曲终人散。荣誉过后往往无人再关注竞赛之后的后续工作。实际上竞赛项目都从实际教学案例中来,而且是实际案例的提升和浓缩,将竞赛项目做为学生的实训项目或岗位强化的内容能收到较好效果。为此,教师将历届电子产品设计大赛题目编入授课讲义中,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多门专业课程作为学生实训课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同时也为今后的电子竞赛进行了技术储备。

3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方式,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除了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教学外,还开展多种多样的、有助于提高专业技能的活动,这也是提高专业技能的一个有益补充。其中以职业技能竞赛为载体的活动形式,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活动。同时,在选拔选手的过程中,能带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形成学技能、比技能的良好学习氛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同时,获奖选手的美好职业前景,形成广大学子的职业动力。

通过我校近三年的竞赛组织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建立健全技能竞赛的制度化建设和相关组织措施,有效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教学理念和模式转变,大大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盛.科技竞赛在本科创新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B07).

[2] 徐钦民.倡导大学生科技竞赛,深化专业基础课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S1).

竞赛能力 第4篇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作为国家教育部倡导的四项学科竞赛之一,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参加这项竞赛, 可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与调试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 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以此为风向标, 省、市、学院各级组织都很重视。例如: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TI杯电子设计与制作大赛, 由苏州大学、苏州市科学技术局、苏州市电子学会联合举办了多年苏州地区高校“AMD”杯电子设计竞赛,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了苏州市首届技能状元大赛。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也开展了首届竞赛月活动。电子产品设计竞赛列入了该竞赛月活动。在这次竞赛月活动中:

1、领导重视, 组织有力。

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 专门成立组委会, 各竞赛项目有项目负责人。应电教研室, 具体负责电子设计的技能竞赛工作。大家认真研究了省级电子产品及制作技能大赛的规则章程, 组织实施了适合我院的电子产品设计用制作技能大赛章程和竞赛规则, 组织相关人员对竞赛场地、设备、器材等软硬件设施精心准备。

2、加强宣传, 广泛发动, 精心准备。

组织应电、电信相关专业各年级班主任及任课教师, 在学生中广泛发动, 让广大学生参与到本次活动中来。特别是动员一年级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竞赛分项目的比赛, 为明年的省赛发现、储备人才。一年级报名人数达59人。我们还对报名选手进行了必要的培训, 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也提高了竞赛的效果, 达到了以赛促学的目的。培训总课时达80课时。我们还提前购置了必要的工具、耗材, 并让选手赛前熟悉, 客观上也提高了竞赛的效果。

3、明确责任, 精心组织。

本竞赛项目组认真做好项目计划、报名、竞赛、评分等工作, 及时公布竞赛信息, 切实做到了比赛“公开、公平、公正”, 顺利完成各竞赛分项目。我们分别组织了电路板焊接项目、电子电路板设计项目、单片机软硬件设计项目、数字系统 (FPGA) 设计项目的竞赛。

电路板焊接项目中, 参赛选手在规定时间和指定场地内, 根据规定的电子产品电路原理图, 进行局部电路和元器件参数的选择性分析, 完成电路焊接, 利用仪器仪表进行电路测试与调整。竞赛结束后提交实物:完整的元器件测试清单, 焊接完好的印刷电路板图。

电子电路板设计项目中, 参赛选手在规定时间和指定场地内, 根据规定的电子产品电路原理图, 进行局部电路和元器件参数的选择性分析, 完善电路设计, 利用电脑软件画出对应电路的PCB板图 (组委会提供PROTEL 99软件) , 编写相应的技术文件。主要考察学生对EDA工具的应用能力, 包括原理图的绘制、元器件制作、封装制作及印制电路板图设计等。

单片机软硬件设计项目中, 根据竞赛发给的MCU技能大赛题目, 进行电路原理图的绘制、程序的编写及调试, 展示仿真结果或实物硬件结果。

数字系统 (FPGA) 设计项目中, 以FPGA作为大赛任务的主控芯片, 软件设计以库模块设计单元、图形编辑连接、逻辑图, 加载给定的IP核为主。

4、认真总结, 不断提高。

现在我们正在对本次活动月情况进行认真总结, 做好活动的资料整理和存档工作。针对学生技能竞赛情况, 我们已经在酝酿一系列电子系统设计的相关课程与实验内容的教学改革方案, 实行电子系统的四大结构模块与九课程模块交叉运行的电子系统设计教学体系, 并将先进的电子系统软硬件引入数字系统设计教学中。基础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 借助multisim仿真软件, 简化计算, 注重电路功能和拓扑结构的演变, 参数通过仿真实验去选优。强化电路焊接技能的训练, 包括贴片的手工焊接技能。强化PCB的设计与制作。将单片机、EDA、电子测量整合为现代电子设计与调试, 以典型竞赛题为任务, 由粗到细, 分解模块, 再由简到繁, 完成任务。

就电子设计竞赛这个项目而言, 我们经过3个月的精心准备、广泛发动、悉心组织、认真总结, 圆满完成4个分项目的竞赛, 参赛人数多达101人, 评出3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

今年, 我们也已经取得了苏州“AMD”杯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江苏省赛区二等奖的好成绩。

电子设计竞赛使那些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强, 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学生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他们不循规蹈矩, 不死读书本, 而是积极进取, 学以致用, 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通过赛前的培训以及大赛的洗礼, 使他们在各方面更加成熟。

我们还扶持了一支名为explore的学生电子科技团队, 一届一届, 星火相传, 不知不觉, 已有5年。他们是电子大赛的主力军, 是教师科技项目的好助手。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给优秀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研究的环境, 展现新思维、新设计的舞台, 我们建立了现代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实验室的设备先进, 配置比较齐全。现有10台计算机联网, 10套单片机开发系统, 10套可编程逻辑器件开发装置, 20套通用电子仪器, 1台400M数字存储示波器, 1台无线电综合测试仪, 1台频谱分析仪。并根据竞赛形势的变化, 不断添置新的设备, 例如, TI的MSP430开发板。现在, 各种传感器、功能电路模块, 可谓琳琅满目。创新设计实验室面向课外科技团队及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学生开放。把现代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 交给他们使用、管理, 他们也正好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我校历年参赛学生都会被学校大力推荐给好的用人单位, 特别是一些校企合作开发项目的企业, 这也为他们的进一步施展才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些学生, 工作仅仅2年, 就被委以项目负责人。成为该公司唯一的大专学历项目负责人, 该公司的人才部经理深有感触的说:“像这样的学生有多少我们要多少”。这些学生的成才, 也对低年级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辐射作用。

现在,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已越来越成为有关高校检验教学改革、学生综合素质的试金石, 竞赛证书成了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依据。

《福建电脑》投稿须知

《福建电脑》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2782;国内统一刊号CN 35-1115/TP) 是福建省计算机学会主办、福建省科技厅主管的计算机学科综合月刊。欢迎投稿:

1.本刊设基金项目论文、研究与探讨、应用与开发、教学与管理等栏目。

2.编辑部收到作者稿件后, 5个工作日内返馈初审意见 (电子邮件) 。

3.编辑部投稿信箱:fjdnbjb@vip.163.com联系电话:0591-87814718工作QQ:2661504015

本刊采用的稿件将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等全文收录。

参考文献

[1]刘渝妍解永刚岳强.以竞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J].福建电脑.2012-12-25

[2]廖继红.从电子设计竞赛谈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7-01-11.

小学数学能力竞赛活动方案 第5篇

一、比赛时间 : 12 月 3 日下午 3 : 00-3 : 50(收、发卷以广播为准)

二、参赛对象:学校三至六年级学生。

三、评奖方法:以年级组为单位,设一、二、三等奖各一名。

四、竞赛监考安排

1、地点 :各自教室

2、监考安排 :

三年级:刘发生

四年级:洪光运

五年级:王志军

六年级:刘道发

场外监考: 刘建华

五、领卷、交卷

1、各监考老师于第二节课后到学校办公室领卷。

2、上课铃响后进教室发卷。

3、姓名、班级统一写在试卷左上角,便于装订。

4、发、收卷时间以广播为准。

5、收卷后各监考老师把卷子点齐后交办公室装订。

六、装订:刘芳、周小春

七、改卷

改卷由数学组老师集中改卷,12月5日前将竞赛结果交教导处。

大学生英语竞赛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第6篇

关键词: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英语竞赛的作用;竞赛能力;赛前辅导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5-0036-3 doi: 10.3969/j.issn.1006-2831.2013.02.010

1 . 引言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ational English Contest for College Students,简称NECCS)是全国唯一的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竞赛活动,旨在促进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激发广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鼓励英语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学生。竞赛分A、B、C、D四个类别,其中C类考试适用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参加。历年我校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的考生人数多,所占比重大,学校也非常重视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活动,并积极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自2011年,教务处和外语学院针对入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决赛选手制订了详细的竞赛培训方案,安排指导教师进行赛前辅导,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竞赛能力。经过两年的赛前辅导实践,辅导模式是否得到学生的认同?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竞赛水平?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及个案访谈的形式对入围2012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决赛的2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为以后进行类似的竞赛赛前辅导提供启示。

2 . 英语竞赛的作用

2 . 1 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英语竞赛题型灵活多样,涉及知识面广,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能拓宽学生思路,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用英语解决问题的热情。学生在从积极备考,到考场发挥,再到赛后总结等一系列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分析和思考,学生的英语能力能得到提升。非常明显,经常参加英语竞赛的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要比其他学生高很多(陈柳悦,2011:119)。

2 . 2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可以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英语竞赛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平台,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鼓励学生加强英语自主学习。学生们之所以喜欢参加各种英语竞赛活动,是因为通过竞赛能将自身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挥(马海旭等,2009:46)。

2 . 3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社会中,鼓励学生参加英语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勇于竞争的意识。同时,参加竞赛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当考试成绩不够理想,或因几分甚至0.5分与决赛或特等奖失之交臂时,学生要学会勇敢面对,坦然接受,并分析原因,树立信心,准备再次参加竞赛来展现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的能力。

3 . 研究设计

3 . 1 研究问题

本研究探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决赛赛前辅导的可行性及其教学效果。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1)学生对赛前辅导是否满意?还存在哪些具体问题?

(2)学生对赛前辅导有何看法以及有哪些个人收获?

3 . 2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湖北工业大学入围2012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决赛的22名选手,其中有10名来自09级(大三),10名来自10级(大二),2名来自11级(大一)。

3 . 3 辅导模式

通过对选手初赛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强项和薄弱环节,结合2012年竞赛C类样题及初赛试题的题型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进行专题策略讲解,依托我校语言学习平台的训练模块及海量的信息资源库,组织竞赛团队开展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强化训练及小组交流讨论活动。具体辅导方案如下(见表1):

3 . 4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以一份自行设计的问卷为主要数据收集手段,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对赛前辅导的满意程度,对教学组织方式的态度,对授课教师及授课内容的评价以及对所发辅导资料的看法。

(2)抽样访谈。随机抽取2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旨在了解他们对赛前辅导模式比较深入的看法以及个人收获。

4 . 研究发现

4 . 1 学生对赛前辅导的满意度及存在的问题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问卷发放22份,回收20份。问卷结果表明,学生对这次赛前辅导是比较满意的(见表2),对这种以教师专题策略讲解为主,结合模拟考试、小组交流的教学组织形式持肯定态度。90%的学生对授课教师及授课内容评价较高,认为“授课教师非常认真负责,教学内容详尽实用”①。“教师上课能够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各方面击破,并且能够与学生互动”。但25%(5人)的学生表示“辅导资料感觉有点难,数量有些少,希望多发一些阅读、改错、听力的资料”,30%(6人)的学生认为“辅导时间比较仓促”,“辅导时间还可以长一点”。

4 . 2 学生对赛前辅导的总体看法及个人收获

抽样访谈。在22名学生中随机抽取2名学生进行访谈,主要谈谈学生对赛前辅导的总体看法及自己的一些个人收获。被采访的2名学生都比较认同这一竞赛辅导模式,觉得这种集中式的赛前辅导营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并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在个人收获方面,学生认为,英语技能得到了提升。通过教师系统的分析讲解,学生对某些较为生疏的题型如完形、改错有了一定的突破,对各种不同的写作模式和阅读技巧有了更全面的把握。另外,集中强化辅导不仅是为了提高英语竞赛能力,在决赛中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让自己能更好地总结英语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使自己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了基础。

5 . 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及个案访谈的形式探究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决赛赛前辅导的可行性及其教学效果,结果表明赛前辅导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也正是学校的重视、学院的支持、选手的努力,这两年我校英语竞赛成绩有了显著提高。但赛前辅导对于学生竞赛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步显现的过程,也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短期赛前辅导和长期教学积累相结合

短期赛前辅导能为学生营造积极的英语学习氛围,指导教师有针对性的专题策略讲解有利于学生英语竞赛水平的拔高,但竞赛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需要在平时学习中不断累积。因此,短期赛前辅导应与长期教学积累相结合。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英语竞赛内容和平时课本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意识,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竞赛来展示自己的英语水平。

(2)加强竞赛指导教师团队的建设

学科竞赛工作的成功与良好成绩的获得,主要依靠广大教师的不懈指导(汪合生、王守先,2012:136)。英语竞赛题量大,题型多样且富于变化,而相应的辅导资料并不丰富,决赛赛前辅导时间也比较有限,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自身要对竞赛题型有透彻的分析和深刻的理解,并善于搜集相关资料,把握重难点。教师之间既要分工明确,也要相互交流、资源共享、配合默契。只有加强指导教师团队建设,才能有效地保证英语竞赛成绩的稳定性。

(3)完善学科竞赛激励机制

学校要进一步完善英语竞赛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学生参与英语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培养英语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对获奖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和现金奖励;对指导教师,给予课时的补助和现金奖励,在科研教学考核及职称评审时给予政策倾斜;对组织竞赛较好的学院给予表彰或物质奖励。通过学科竞赛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使学科竞赛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瞿绍军,2012:3981)。

参考文献

陈柳悦. 从大学生英语竞赛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1(8):118-119.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马海旭、张景耀、陆殿生、姜春香.英语竞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策略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9(6):45-47.

瞿绍军.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以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5):3980-3981.

浅谈电子竞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7篇

十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已经成为覆盖全国并能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事业的实践平台,也由于自身特色成为被社会认可的品牌。

1 电子竞赛的组织和培训

本次竞赛我校从2010年5月份开始启动,学校系部领导非常重视,马上组建电子设计大赛领导小组,确定了指导老师。并于2010年6月组织了“创新电子,节能环保”为主题的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第三届电子设计大赛,拉开了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的序幕。整个电子设计竞赛的培训历程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进行的是第一阶段比赛,这个活动的时间是2010年6月到7月底。在这阶段我们与学校的电子竞赛结合起来,通过此次比赛挑选优秀的同学参加以后的培训工作,共选出了45个人15组参加后面组织的淘汰赛。从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共组织了四次淘汰赛,其中有9月份组织了专业基础知识模、数电的理论考试,10月份组织了按要求的设计放大电路,11月份组织了双机通信硬件实现,12月份组织用硬件实现弱信号放大电路,1月份组织了软、硬件相结合的完整系统制作,每一次考核都淘汰一些比较差的学生,经过四轮考核,最终选出了24名共8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的培训。

第二阶段的培训主要是采用“项目法”,由指导老师从历届比赛中选取课题,由易到难,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任务,验收合格后再开始做下一个项目,在5个月时间内,我们大部分的组完成了4个完整项目的制作,还有两组只完成了2个项目,最终淘汰出局。

第三个阶段暑假的集训从7月到8月30日,正值高温酷暑,加之学校在假期内住宿、饮食等条件均不甚理想。但参加集训的同学和指导教师都能心甘情愿的放弃假期的休息时间,克服诸多困难,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赛前准备工作中,他们的辛勤付出,最终在大赛中得到了回报。我们这阶段主要是采用“实战法”,一般电设的时间是4天3夜,为了让学生更早进入竞赛的状态,要求学生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做完这个项目并按要求撰写好文档。经过假期的培训,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也渐渐熟悉了大赛流程和一些应对方法策略。

经过两个月的艰苦训练后,学生通过以上各个模块的练习。终于在8月31日,迎来了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在进行全国竞赛的四天三夜里,学生废寝忘食,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所有的困难都必须是三个人队员共同去面对,解决。四天三夜的比赛,不仅在技术上是对学生是一个考验,在体力和意志上同样也是一个考验。他们靠的是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集体的力量,分工协作,相互支持,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完成汗水与心血的结晶。

我校在2011年电子竞赛中共取得了全国二等奖1项,湖南省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是我校参赛以来本科组取得的最好成绩。

2 电子设计竞赛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来源于实践,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好处。电子设计竞赛是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一次综合测试[1]。它不同于学校传统的课程考试,不是单凭一张考卷来评定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对参赛学生来说,他们是电子设计竞赛最直接的考验者,拿到竞赛试题后,从对题目的分析到选题、方案设计、元器件的确定、设计装配制作、调试、最后完成作品并写出论文都是在短短的几天内完成的。这对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软硬件综合应用能力、论文书写能力及品质意志、团结协作精神等是一个很好的考验。这些能力是实实在在的综合能力,来不得半点虚假,是检验各个高校创新实践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这也是为什么各高校如此重视电子设计竞赛的原因之一。

在电子设计竞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指引下,为了扩大竞赛的受益面,服从实践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创新人才的宗旨,我校以电子电工省级示范实践基地为基础,建立了电子实践创新实训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学校还成立了科协、电子俱乐部等社团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开展各项课外科技活动和竞赛活动,在活动中有相关教师负责指导。如学校每年的科技文化节中就包含有“创新设计大赛”等相关创新实践竞赛项目。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竞赛活动,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为开展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造就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氛围。同时还进行了由电子设计竞赛引起的相关专业教学改革及建设工作,所有这些工作都为更多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电子设计竞赛的形式与内容完全符合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可以全面检验和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2]。因此,电子设计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形式。

3 获得的感受和认识

首先,对于理工科的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3]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光有理论知识,不知道如何使用器件,不了解制作工艺的要求,不明白调试的方法,不清楚怎样进行指标性能的检测,那么再多的理论知识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在我们以往的教学计划中,虽然已安排了不少的实验、实训教学内容,但综合性的、探索性的内容所占的比例还不高。在今后的教学安排中,我们将加强这一方面的实验、实训内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电子设计竞赛活动也对推进课程建设和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4,5]。为使学生能掌握新的电子设计方法,了解新型器件的原理及应用,以适应技术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已经着手进行改革:进一步强化EDA的教学,增加《电子系统设计》、《可编程逻辑器件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等课程。

第三,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休赛期间,进一步规范开放式实训室的管理,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电子兴趣小组,与大赛形成衔接。一方面,可以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和挖掘有潜力的人才,让他们有一个张扬个性,发挥特长的空间。

4 结语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探索出了创新实践教育改革与科技竞赛相结合的一种模式,也是推进高校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的一种途径。我们应当以电子设计竞赛为契机,不断总结、改进和推广这些经验,从而使我们的创新实践教育更上一个台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S

参考文献

[1]宗静静,车仁信.电子设计竞赛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实验室科学,2009,1(2):18-20.

[2]刘韵,余魅.开展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5(4):121-122.

[3]周孟然,李良光,杨茂宇,张亚.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科技资讯,2007,7:103-104.

[4]刘兴华.从电子设计竞赛谈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23(2):105-107.

传统体育龙舟竞赛现场解说能力探究 第8篇

1龙舟竞赛的意义

古书《穆天子传·卷5》有云:“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最早提出了“龙舟”的概念,《九歌·湘君》有云:“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现代学者认为,飞龙即龙舟,文中描绘了古人乘舟将玉佩投入江中,悼念某人。该人指的便是屈原,这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相互印证。此后,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中龙舟多有出现,不胜枚举。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悼屈原的习俗由来已久。现代龙舟竞赛在我国各地均有开展,各地龙舟规格不一,如广州一带龙舟,长33米,挠手80余人,南宁地区龙舟则长20多米,挠手50余人。龙舟的造型装饰却是大都相近,船身细长,船头船尾以龙头龙尾装扮,船上有锣鼓,彩旗装饰,还有彩绘布置于船身。

2龙舟竞赛解说现状

在大型体育竞赛中,解说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龙舟竞赛也不例外。由于龙舟竞赛的解说起步晚,专业性差,导致在现场解说中有很多的不足。

2.1解说词过于套路化:解说本应该具有实时性,实效性,应随着场上形势的变化做出恰当的评论。但是有部分解说员却不是这样,他们大都是事先准备好解说稿,事先写好解说词的大体格式,之后只需要将比赛队伍、胜利队伍等内容填入即可。例如:“飞溅的浪花,飞舞的旗帜,龙舟如离弦的箭飞驰而去,我们可以看到,冲锋在第一线的是xx、xx、xx三支代表队。”此处只需要根据场上情况填写内容,其余均可照原文念出;再比如:“进入到最后阶段了!各大代表队都在奋力冲刺!大家几乎同时撞线!我们可以看到,冠军亚军分别是xx、xx两支代表队,xx险胜xx代表队获得了第三名!”这样解说,大大降低了解说难度,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解说的观赏性、艺术性和趣味性。

2.2解说员专业素质不强:由于解说员大都不是体育专业而是播音专业出生,主要学习的内容是播音专业知识,对体育专业了解不是很充分。而体育解说员需要满足五大原则:了解比赛规则和裁判法;准备表达战略战术术语;熟悉各类战术及技术的特点套路;了解技术战术的训练方法;能准确分析比赛,概括比赛。显然,对于来自地方广播电视台的龙舟比赛解说员来说,他们很难达到正规解说员的要求。

2.3解说员热情不高:在部分龙舟比赛中可以看到,有的解说员对比赛没有相应的热情,和现场激烈的比赛,观众高声的欢呼格格不入。例如,解说语调平缓呆板、语速缓慢、高低起伏不明显,对比赛毫无热情。再看看奥运会比赛等大型体育赛事,解说员往往充满激情,和观众球迷一起高呼,声音包含感情,充分表达着观众的喜怒哀乐。

3改进龙舟竞赛现场解说的建议

要提高龙舟竞赛的观赏性,宣传龙舟赛的知名度,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比赛现场解说能力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赛前进行解说能力培训:首先,应提高解说员的解说素质,应以正规比赛解说员能力为标准,对所选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培训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了解龙舟竞赛的比赛规则,熟悉参赛队伍基本信息。如,队伍曾获得多少次冠军、在国内的排名、队员能力大体怎样以及有哪些著名运动员等;二是熟悉龙舟竞赛中可能用到的术语,并熟练掌握具体含义。例如:龙舟纠察、水面距离、停泊处、并排起步、尾部并齐等;三是了解参赛队伍的战略战术,各个参赛队教练的特点、队员的特点,并以此对场上出现的情况做出分析。例如:“甲队的选手A动作幅度放慢,似乎是体力不支了,据了解他在整支队伍中体力并不是很好。”

3.2开展解说员评价制度:为了增进解说员解说热情,提高解说质量,端正解说员工作态度,可以开展解说员评价制度。在比赛结束之后,让观众对解说员解说情况进行调查与评价,就解说员的热情程度,专业化程度,语言表达程度三个方面设计问卷,请观众为解说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关单位根据调查情况,对解说质量好,观众认可度高的解说员予以奖励。相应的,对解说质量查,观众普遍不满意的解说员施以惩罚。通过民意决定解说员的奖惩,较为公平妥当,可以有效的激发解说员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积极学习龙舟竞赛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解说技能,为观众呈现出良好的比赛现场。问卷的开展可以在网上进行,亦可通过现场随机采访观众,或赛前发放问卷进行。同时,还可实施举报解说员“照稿宣科”活动,杜绝解说词提前写好的情况。

4结语

龙舟竞赛是极具观赏性的我国传统竞赛是,提升龙舟赛现场解说的能力,更是为比赛锦上添花。通过培训和评教两种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比赛解说质量,为观众呈现更激情的龙舟竞赛。

摘要:龙舟竞赛在我国由来已久,近现代由于传统文化的兴起与发扬更是得到了有力支持。但是,龙舟比赛的现场解说一直是美中不足,解说能力和解说质量有待提高。本文介绍了龙舟竞赛的相关情况,对其解说能力不足做详细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解说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龙舟竞赛,现场解说,解说能力

参考文献

[1]林琳.关于体育比赛转播中体育解说相关问题的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2012(4).

竞赛能力 第9篇

关键词:学科竞赛,体系,创新能力

一、学科竞赛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举办学科竞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构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意识。学科竞赛是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 竞赛结果集中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协作精神。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个性在此得到了锻炼和体现。以竞赛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载体, 培养学生科研兴趣, 使众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对学生的学习意识、科学精神、协作意识、团队精神、组织能力、竞争实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能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2、学科竞赛促进了高校的学风建设, 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学科竞赛本身就具有严明的组织性、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周密的逻辑性。学生通过学科竞赛活动的训练强化了学习行为上的惯性, 自觉的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在学科竞赛活动过程中, 学生要合理的安排课堂学习和竞赛活动, 要用科学的态度去解决日常学习与竞赛活动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通过矛盾的解决也逐渐培养了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二、学科竞赛应构建完善的体系

1、根据各专业特点, 选择合适的竞赛项目

学科竞赛为培养目标服务, 根据学科发展特点、针对专业课程教学要求和不同年级课程开展情况, 结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践、课程教学成绩评定等, 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的项目并逐步完善。对于那些开展较好的学科竞赛项目, 应鼓励向更高更深的层面发展, 对于没有开展学科竞赛项目的专业应寻找适当的竞赛项目, 不断尝试, 进而取得好成绩, 使学生都能在竞赛中得到锻炼,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建立开放式实验室, 促进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考验的是参赛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确切的说是考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开放性实验室中, 应该配备相应的设备, 并且全天候面向学生开放, 使得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自己动手做实验, 为学生提供训练的良好条件与环境, 这不仅能培养学生对科学发现、发明的浓厚兴趣, 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3、重视教师能力提高,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科竞赛是与教学紧密联系的活动, 主体是学生, 引导者是教师, 从选手的培训到赛前指导, 从理论知识到训练逻辑思维, 教师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各类知识结构教师的积极参与是学科竞赛活动质量与效果的保证。雄厚的师资力量是保证学科竞赛取得好成绩的智力支持。在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同时, 更应注重指导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尤其是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师更新知识, 提高自身水平的直接途径是从事科学研究。只有在科研中接触到科学前沿、新的设计思想、新的思维, 教师的学术水平、业务水平和全面素质才得以提高。而同样, 这样的教师指导的学生才会更具创新性和开拓性。同时, 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也能促使教师更新知识, 达到教学相长。

4、调动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

学生在保证日常学习的同时如果参与学科竞赛就意味着将牺牲大量业余生活时间来钻研某学科的知识, 为拓宽其知识面还要参与一些培训学习, 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 需要克服一些困难才能完成竞赛的基本工作, 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科竞赛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学生既是参与竞赛的主体也是竞赛的最大受益者。

5、加强竞赛管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为了学科竞赛的顺利开展, 学校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对学科竞赛进行有效的管理。合理的管理机构可以保证各学科竞赛组织起来有条不紊, 使各环节各因素能有效的配合, 竞赛工作可以高效进行并取得高的素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建全是学科竞赛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一环, 是做好学科竞赛的前提之一。制订明确的规章制度, 主要是明确学科竞赛的程序, 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责, 明确经费来源与管理, 制定奖励办法等, 从而把学科竞赛作为学校教学工作中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和培养的重要部分, 使之制度化、正常化。

总而言之, 高校只有构建了完善的学科竞赛体系, 加强科学管理, 实施良好的激励机制, 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在学科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从而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最终达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鲁保富:《构建系统、高效的学科竞赛管理机制促进高校学风建设》, 《中国大学教学》, 2005年。

[2]王晓勇、俞松昆:《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 《中国大学教学》, 2007年12月。

[3]陈天虹:《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

竞赛能力 第10篇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 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 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是值得教育者深思的问题和奋斗的目标。

二科研能力的内涵

科研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 是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科学方法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品质和能力。科研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归纳和演绎、类比和推理、使用工具和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 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可为我国科学研究输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后备人才。科研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应具有持续性。不同阶段, 人才训练的方式、方法和重点不尽相同。过去, 我国科研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培养的时间短且迟, 影响了人才的创新能力和质量。

科研能力需要通过载体来实现培养目标。对本科阶段而言, 学科竞赛就是一种很好的载体。

三数学建模竞赛是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数学建模, 是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简化, 确定变量和参数, 并应用某些规律和数学方法建立起变量、参数间的数学结构 (也可称为一个数学模型) , 然后求解该数学模型并解释验证所得到的解, 从而确定能否用于解决问题的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简言之, 就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因此, 数学建模竞赛活动本身就是一次科学研究过程的浓缩。

数学建模竞赛大体包括五个阶段: (1) 问题分析; (2) 模型建立; (3) 模型求解; (4) 模型验证、解释与评价; (5) 论文撰写。下面将从数学建模竞赛的各阶段对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方面做进一步阐述。

1. 问题分析阶段

数学建模问题与传统的数学应用题不同。传统的数学应用题, 含义明确, 所给条件既无冗余, 也无缺失, 因而学生们基本应用当前所学的知识, 在很短地时间内就可以解决。而数学建模问题多源自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经过适当简化加工的实际问题。

这些问题对大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指对所要研究的热点问题有所耳闻, 陌生是指对其了解还不深入。如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储油罐的变位识别与罐容表标定问题、眼科病床的合理安排问题等。要加深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就得借助网络等进一步学习。可通过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加深专业名词的了解, 通过网络数据库中的文献搜索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此阶段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检索文献的能力和快速学习的能力。

2. 模型建立阶段

根据实际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 对问题进行必要合理的假设并对其简化。不同的假设会得到不同的模型。如果假设过于简单可能会导致模型的失败, 于是应该修改或补充假设。如果假设过于详细, 试图把复杂的实际现象的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 可能会陷入困境, 无法进行下一步工作。分清问题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抓住主要因素, 尽量将问题均匀化和线性化。将实际问题通过适当的假设简化后, 用数学符号描述出来, 再根据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此阶段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符号的能力、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3. 模型求解阶段

数学建模问题大都源自实际问题, 数据量大, 因此需要借助于相关的软件 (如SPSS、MATLAB等) 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其次, 建立的数学模型一般较复杂 (如微分方程的数值解、大型优化等) , 因此需要借助相关算法求解。此阶段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分析数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模型验证、解释与评价阶段

把模型分析的结果翻译到实际对象中, 用实际现象、数据等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和适应性。若检验效果不好, 则需对模型进行修正或重建。此阶段可培养学生将数学符号翻译成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论文撰写阶段

数学建模竞赛最终答卷的形式就是一篇论文, 对于没受过训练的大学生而言, 这是一个难题。通过对范文的阅读及指导老师的剖析, 让学生掌握科研论文的撰写方法。此阶段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科研论文撰写能力。

数学建模竞赛就是一个完整科学研究过程的缩影。在竞赛过程中, 可培养大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检索文献的能力、快速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观察力、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论文撰写能力等基础科研能力。因此, 数学建模等学科竞赛对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基础科研能力的作用十分明显,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8[1]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8

[2]虞立红、王静爱.地理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探讨——以北京师范大学资环系地理学本科生培养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 2004 (3) :24~28[2]虞立红、王静爱.地理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探讨——以北京师范大学资环系地理学本科生培养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 2004 (3) :24~28

[3]陈国华等.数学建模与素质教育[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3 (2) :110~112[3]陈国华等.数学建模与素质教育[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3 (2) :110~112

竞赛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 教学竞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6-0056-02

笔者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和参赛者,亲历了多次校级、天津市级与国家级教学基本功竞赛,这里主要结合自身参与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经历与体会,对青年教师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充分发挥竞赛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 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概况

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以下简称青教赛)是国内最高水平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第二届青教赛设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学科、自然科学应用学科三个组别。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个竞赛组别各推荐1名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专职教师参加决赛。竞赛以“上好一门课”为理念,要求参赛选手在赛前完成涵盖参赛课程三分之二以上内容的20个学时的教学设计和与之相对应的20个教学节段。

竞赛由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三部分组成,三者权重分别为15%、80%、5%。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的、思想、分析(内容、重难点)、方法和策略以及安排等。比赛前一天抽签确定各选手的参赛顺序,比赛当天,提前一小时抽签确定选手参赛的具体节段。在课堂教学中,评委主要从教学内容、组织、语言与教态、特色四个方面进行考评。而在课堂竞赛之后,则需联系实际教学情况,在一个小时内闭卷完成教学反思的书面材料。

二 传道· 授业·解惑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涵盖了工、农、医等学科领域的自然科学应用学科组的情况做一总结。

1 传道

习总书记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将其落实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优化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自身就要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带给学生满满的正能量。要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在本次青教赛中,绝大部分教师都将这种理念与思想贯穿教学始终,展现出新一代高校青年教师的风采。

2 授业

首先,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之所在,而教师的“授业”即体现在其中。大学课堂贵在深度与涵养,因此教师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面、厚重的知识底蕴,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同时,青年教师必然要与时俱进,了解学科发展新动向,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向学生传递生动活泼、富有时代精神的知识。在本次竞赛中很多教师都是理论联系实际,将含有丰富信息量的知识架构在厚实的专业基础之上,将贴近前沿的学术发现融入鲜明的学科特色之中。

其次,教学要深入浅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先把教学内容吃透,通过自己的吸收、转化,再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进而引导学生去理解、思考和发现。

再次,合理、巧妙的教学组织与设计是关键一环。教学过程安排合理,方法运用灵活、恰当,启发性强,能有效调动学生思维和学习积极性,方可称为合格的教学组织与设计。而本次青教赛中无处不彰显着参赛教师们在此方面的匠心独具。

最后,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所有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都要靠教师来实现和呈现,所以教师要有亲和力与感染力,仪表得体,教态自然大方,语言准确、流畅,语速节奏恰当,肢体语言运用合理,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3 解惑

大学课堂贵在启发与反思。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必须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并需留给学生一定的启发性和反思空间。本次青教赛不设学生席,参赛者直接面对评委及观摩者授课,很多教师根据积累的教学经验,采取各种手段对教学中学生普遍出现的疑惑之处进行深入的分析与阐述,做到了重点讲透、难点讲通、关键讲清。另有部分教师教学的最后对学生进行启发与思维拓展,延伸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应用学科和知识点的能力与兴趣。

三 教学回归——青教赛后的反思

1 专业性与完整性

首先,要保持教学的专业性。大学课堂不是科普园地,而是传播专业性、学术性及前沿性知识的殿堂。由于竞赛每一组别涵盖了多种学科,故少部分参赛者把教学节段设计成了科普讲座,浅显的讲解固然能让大家很快理解,但试问:这是不是为竞赛而采取的一种功利措施呢?

其次,目前各类教学竞赛均要求每个教学节段为20分钟,而实际的一堂课是45分钟,教学节段不能是对一堂课简单地生硬地压缩,应该是相对完整的一段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材及教学设计时特别注意保持教学的完整性。

2 教学性的回归

(1)去表演化。三尺讲台是教师工作的舞台,而“此”舞台非文艺工作者表演的“彼”舞台,大学课堂应该体现的是教学性与讲授的艺术性。然而,有极少数教师却把讲台变成了作秀的舞台,这已然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故去表演化不仅是在竞赛中,也是在正常的教学中必须注意的。

当然,在不舍弃教学性的前提下,教师可以依据需要,采取各种手段,诸如动画、视频、音频、图片等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引入仿真、实验,甚至将课堂搬到实验室,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2)去营销化。营销要求业务员采取各种方式调动客户的情绪以促进销售。个别教师为吸引学生,煽动情绪,课堂氛围非常热烈,如同营销活动一样。而大学课堂上的师生之间不是业务员与客户的关系,教师不能象推销产品一样讲课,师生要通过共同的努力达到教育的目的。可见,去营销化也是大学课堂回归的重要方面。

(3)去过度化。对于广泛应用的多媒体的使用,笔者认为应该合理、适度。而有少数教师却表现过度了,比如PPT模板过分追求酷炫,添加过多的音频、视频文件,这样做的结果一是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核心的教学内容被忽视一旁;再者,现场一旦出现播放问题,势必影响教师的正常发挥。另外,无论板书还是PPT,都应该围绕教学展开,而不是为了板书而板书。同时,目前一些青年教师字写得稍差,板书设计也不够合理、美观,建议多加强此方面的训练。

3 赛后影响力的加强

教学竞赛作为一种导向,对教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促进教师进一步重视教学工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竞赛的影响力,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可从赛制的具体操作细节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工作。例如,青教赛的学科分组范围比较大,能否进一步细分?再如,青教赛每组32位选手安排在两天完成比赛,未比赛的选手不能观摩其他人的课堂教学,且由于时间紧迫,亦未安排评委点评和与选手交流,能否在这方面改进一下?

其次,要加强竞赛的辐射能力。所谓“辐射”的第一层含义是对参赛教师日常教学的辐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时,要注意发挥更深层次的辐射效应,例如在竞赛结束后,能否考虑开展一些活动,让更多无缘参赛的教师进行观摩与学习,从而推动青年教师甚至全体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最后,要采取进一步的激励措施引导青年教师重视教学。不可否认,目前全国高校中还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部分青年教师也对教学重视不够。目前各级教学竞赛均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例如青教赛就有将国家级、省级五一劳动奖章授予每组别第一名的举措。这些做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否可以采取一些更加有效的长效机制?例如,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基层以至更高等级的教学竞赛,成绩优异者可作为对应级别的教学成果,在晋升职称时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同时,对一般的竞赛参与者也给予一定的表彰与奖励。而对于在基层竞赛中连续几次成绩较差的青年教师则需制定一些敦促措施,帮助其尽快采取各种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总之,教学竞赛以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和能力训练为着力点,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作为高校青年教师,理应以此为契机,不断努力,无畏前进,提高业务水平,才能为学校和党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Z]. 新华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9-10/6575002.shtml .

[2]颜研.讲课比赛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2013(5).

[3]赵菊珊,马建离.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教学竞赛[J].中国大学教学,2008 (1).

竞赛能力 第12篇

1 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的快速结合

学科竞赛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创业离不开创新人才, 在以学科竞赛为平台的创新人才培养中, 学生的创业素质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为今后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良好载体。

1.1 对实践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学科竞赛对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将学科竞赛的相关问题融入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中,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开创了一种“教学与竞赛互动, 学生与教师相长”的新局面。通过学科竞赛, 可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输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能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是在工作中应具备的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 有利于学生改进实践知识的获取方法。通过学科竞赛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式的听课、复习、考试变为主动式学习, 转变为“在实践中创造, 在创造中学习”。同时, 通过学科竞赛, 促进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是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技术交流的平台, 基地建设采用“项目化”管理, 委托相关学科、专业进行建设, 使基地建设与管理规范化, 充分保证师资力量。

1.2 通过学科竞赛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途径

树立创造能力的意识, 改变被学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过去同学们只是被教、被学, 而不是想学、要学。这一思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影响了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 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想改变这一状况, 学校首先改革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在同学们的潜意识里树立自主学习, 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等思想观念, 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专业知识的综合素质的人才.这要求我们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 在学校利用老师的指导, 沿着自己的个性发展, 将“学历”的注重转向“学力”的注重,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 将学科竞赛融入到课堂中, 将专业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 打破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 让同学们自己进入书本, 发挥主观能动性, 通过学科竞赛的方式来学习及巩固专业知识。这样通过学科竞赛走进课堂。既能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学科竞赛中来, 又能增加同学们参加学科竞赛的经验和胆识。让同学们从课堂真正走进学科竞赛, 鼓励同学们更多的参与学校、市级乃至省级的学科竞赛。积极探索学科竞赛模式的创新。传统的竞赛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因此, 学校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人才, 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2 有效促进学生工作实践能力

学科竞赛的主体是学生。竞赛从选题、设计制作, 再到论文写作, 每一个环节都由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时要自主查阅资料, 拓宽思路, 需要发扬学生自身的主动思维意识, 从而深入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设计的不断尝试, 主动求索, 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同时, 解答问题所需知识面广, 促使学生积极获取多学科课外综合知识, 在学习中学会归纳分析, 统观全局, 培养了学生的逻辑创新思维能力。

创业离不开创新人才, 在以学科竞赛为平台的创新人才培养中, 学生的创业素质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为今后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良好载体。

3 提高综合素质, 为职业生涯做好铺垫

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干的好坏, 其实是他综合素质的体现, 所以在教学工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鼓励和帮助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就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的方法。对于电子专业的学生而言, 这一点尤为重要,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提高了学习兴趣

以参加比赛作为契机, 来提高学习的兴趣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都有荣誉感, 他们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 老师适时的给于表扬和鼓励, 能够增加学生的荣誉感, 使他们喜欢竞争,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竞赛中遇到的问题大部分不是已经学过的问题, 需要同学们查阅大量的资料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无疑又提高了他们查阅资料的能力。

3.2 提升了创新创造能力

创新精神往往不易发现, 需要有效激活。学科竞赛题目一般分基础题和发挥题两部分, 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在体现参赛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同时, 又存在着很大的自主发挥空间, 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舞台。因此, 大部分参赛学生都能基本完成设计, 而个别优秀学生又有创新发挥的余地。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赛题, 就是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新技术、新仪器、新设备应用方面的设计, 引促学生走上创新的轨道,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各省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应用性问题设计为切入点, 不断激发学生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以地方需求为动力, 开展产学研用合作,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3.3 培养了组织, 团结能力

竞赛小组成员有时来自不同年级和专业, 必须分工合作, 取长补短, 配合默契摒弃单打独斗, 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最大限度地体现团队精神。在竞赛中, 学生勇于竞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使创新能力与人格魅力得到极大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工作产生较大影响。能深入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科竞赛要求学生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学科竞赛的问题一般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及灵活性的特点。不但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动手能力, 而且需要坚强的意志, 敢于直面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也是非常重要的。

上一篇:装饰装潢下一篇:创设生活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