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画的革新问题

2024-07-23

传统中国画的革新问题(精选5篇)

传统中国画的革新问题 第1篇

昆曲《牡丹亭还魂记》 (简称《牡丹亭》) , 晚明戏曲家汤显祖 (1 550—1616) 的四大剧作之一, 于1598年完成, 至今已四百多年, 是其中最脍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戏剧作品, 也是昆曲中最精典的古典巨作之一。陈版《牡丹亭》, 是由制作人约翰·洛克威尔与美籍华裔陈士争联合上海昆剧团, 打造的一部完整版本的《牡丹亭》, 1997年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上演。对比新世纪初叶的国内盛行的各种版本的《牡丹亭》演出, 陈版《牡丹亭》的改革力度可谓最大, 争议也最多, 但其改革和体现艺术特点, 仍然是可被当代中国戏曲的革新提供一种思路的。

一、陈士争版《牡丹亭》的艺术特点

《牡丹亭》自诞生以来,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甚少全本演出, 现代演出的都是二三十分钟的折子戏, 其中演得最多的主要有《惊梦》《寻梦》等。陈士争导演的《牡丹亭》, 则是四百年来国内外首次演出的足本, 分成六本, 连演三日三夜, 共55场, 时长20小时, 保持了原剧本的内容, 改动删节很少, 以此展现出汤显祖在原著中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和经营的各色人物风貌。在基本无先例可依的情况下, 复排全本《牡丹亭》无疑也是对当代艺术家的一次挑战。陈士争充分强调中国戏曲的灵活性和假定性, 展现一幅400年前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同时在表演手法上, 把戏曲的说唱、歌舞等表演手段融为一体, 充分展现中国戏曲的魅力。在《牡丹亭》诞生400年后, 首次把中国传统戏剧全本放到西方世界的主要艺术活动中上演, 同时也是在世界舞台首次纪念汤显祖这个“东方莎士比亚”的巨作的周年活动。

陈版《牡丹亭》可谓容纳百川, 花样繁多, 编导力求将中国传统文化一一罗列在西方的舞台之上。在舞美设计上, 为在演出中展现剧作家时代的社会风貌, 陈版《牡丹亭》在西方现代剧场中搭建了一个中国传统戏台。陈士争说:“我的《牡丹亭》作了一个中国剧场的环境, 像在苏州园林里面演戏一样, 用最传统的舞台, 有鱼池、金鱼、鸳鸯、鸟语花香, 把中国明代看戏的那种文人的欣赏习惯, 都转换到这个环境里……1”使观众能从视觉上直接感受中国园林的美, 昆曲的美, 亲身感受到“中国明代看戏的那种文人的欣赏习惯”。陈士争聘请了12位顶尖木匠打造中国古代雕栏水榭, 在古玩市场上淘买仿古桌椅和包括仿宋明时期酒具在内的道具, 以营造出中国剧场环境。戏台的正面与侧面三方置一月牙形的池水, 以此将舞台与观众席隔开, 池中水草若干枚, 鲤鱼几尾, 另游弋鸭子 (鸳鸯替代物) 一对, 营造出中国园林意象。主舞台上方吊有楼阁造型, 下面环绕长木雕美人椅。左右两侧置有耳台, 右恻耳台为乐池, 左侧耳台供某些情境表演使用。主舞台与后台之间垂吊着一幅守旧绸布幔, 布幔两侧置有“出将”、“入相”, 布幔上是苏绣的山石和牡丹等景物。若将布幔收起, 则主舞台与后舞台合成一个纵深更深的大舞台, 该扩大的舞台以后方的天幕为背景, 从而将整个观剧视野延展。这种舞台设计, 使剧情中细腻的画面和浩大的场景都能得以表现。一些反映农耕生产生活的道具, 如背篓、风谷机等真实的民间元素的加入用以表现古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就服装来说陈版《牡丹亭》也是国内大多演出中不能得见的。戏服是专门定做的, 由“来自以苏绣而驰名于世的苏州附近的农村”的“四百多名有经验的妇女”“手工赶制出来的2。”陈版《牡丹亭》并不注重人物的身份而大胆采用现代元素和展示中国服装传统的工艺:服装开领露颈, 迥异传统昆曲;不同人物有不同色系的服饰, 主角杜丽娘主要穿着暖色系如粉 (红) 色、黄色、蓝色的服装, 尽可能展现中国服饰之美。如在《惊梦》一出, 杜丽娘竟身着黄底绣龙锦裙, 《寻梦》中身披为蓝底绣龙斗篷。陈版在这里就没有走旧路比如穿满身繁花的戏服, 而是大胆的用了金黄色的缎面和飞龙出海的图案, 而且还在同一戏里的别的场次也不同的用到龙这一图案。而龙在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有着特定符号意义的神兽, 是历代为皇室贵族的象征, 在一个封建地主阶级出生的大家闺秀的衣服上绣有如此图案, 我想并非是导演不理解龙在中国的图像符号意义, 而仅仅是为了展现最具有中国元素的刺绣艺术。

一流的影音质量和舞台灯光效果也是传统戏曲演出甚少能够达到的。陈版《牡丹亭》要求音响绝对无静电和杂声, 使用十四声道三十一段均衡器, 麦克风只能用顶级的Sennheiser或Neumann, 音响相当清晰, 以至女主角钱熠的气口都能听到。同时, 运用了西方舞台灯光技术, 重点突出, 明暗层次丰富。相比于国内普遍是整个舞台白刺刺一大片散光和能出声就行的音响效果, 陈士争的《牡丹亭》无疑高出一大截。舞台记录片拍摄使用了12台摄影机, 11个摄影师。摄影导演是英国吉它演奏家兼音乐导演Derek Bailey。有这样的人力和技术, 所以最后剪接出来的纪录片, 画面唯美, 音响效果好。

陈版《牡丹亭》以昆曲为主要框架, 整场戏出了突出昆曲的主要元素外, 也增加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地方戏曲、民间小调、杂耍以及各地方言等。陈士争说“在我寻找最合适的表演方式讲述这个浪漫的故事时, 我采取一些生动地、长时间不被利用的早期的中国元素。3”如全剧的第二折《劝农》, 杜宝下乡察看农民的春耕情况, 加入了赣南采茶戏《斑鸠调》、高跷等。在舞台表演方面“结合了多种表演形式:如运用面具, 男扮女装、女扮男装的互换, 并且加入了木偶戏和源于苏州地区的讲述故事的评弹。”如柳梦梅《言怀》一出, 将原剧柳梦梅与园工郭驼的一段对话念白删掉改为由非剧中人物, 类于剧情解说这样的角色以苏州评弹的形式述说柳梦梅求学的打算, 在剧中不单独作为一折上演;第五折《诀谒》加入京剧成分, 体现在唱腔、服装和脸谱等各方面, 大金皇帝完颜亮一出场, 改之以京剧花脸的唱腔代替, 服装上更是加上武者的衣着, 脸谱不再是昆腔中脂粉遮面, 而是画上了京剧脸谱中花样, 完颜亮此折戏中宾白时用的是京腔不是昆腔。

陈版《牡丹亭》是中西合作的成果, 因此在戏剧方面显然加入了西方人的审美观念, 以及西方歌剧的元素等。陈版对人物的刻画, 吸取了西方戏剧注重对戏剧情节的写实的元素。如在《诊崇》一出, 杜丽娘尚未离世, 舞台侧面就出现了一群吊唁的人, 气氛怪异;在《诘病》一出, “腐儒”陈最良出言不逊, 石道姑形象设计歪曲, 并拿道铃在杜丽娘头上哇哇乱叫;……都反映了导演深受西方戏剧审美的影响, 同时也是为了迎合西方观众的审美口味, 将昆曲“西化”。

二、由陈《牡丹亭》的引发的思考

陈氏在谈到创作时说:“约翰的想法和我的愿望, 是要把正统、完整的西方思想和真正的舞台演出实践带进最初口头流传下来的具有东方风格的中国戏曲里。”“可以重新发掘艺术形式的

漫谈戏曲如何走出低谷

饶锦丰 (广东汉剧院广东梅州514017)

摘要:本文对当前戏曲走入低谷的现状进行剖析, 对戏曲如何走出低谷进行较深层面的探讨, 有助于我们为戏曲的振兴与繁荣确立更为理性的认识导向。

关键字:戏曲;低谷;观众

戏曲艺术,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一句话, 戏曲是人民的艺术。因此, 戏曲必须面向观众, 深入群众当中, 抒发他们的喜怒哀乐, 要真正做到文艺“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服务”, 但纵观当今我国戏曲艺术, 普遍处在不景气的低谷阶段。

一、戏曲走入低谷的根本原因是脱离了观众

近年来我国戏曲走入低谷已经多年, 振兴戏曲的口号也喊了多年, 尽管有关部门做了很大的努力, 但戏曲仍然在低谷中徘徊。戏曲不景气的原因虽与电视、电影、网络的冲击和群众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有关, 但最根本的一条是戏曲脱离了广大观众。

近年来我国戏曲界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一方面, 剧本的数量虽多, 有不少剧本甚至获得高奖, 但一方面剧团在闹剧本荒, 也就是说, 群众真正喜欢的, 有票房价值的剧本却非常难寻。为什么受到领导肯定, 专家赞赏的戏曲却得不到群众的喜爱?多年来, 有些部门为了抓出精品, 不断的搞评奖, 搞汇演, 不少人把获奖当做主要奋斗目标, 忽视了广大群众所需求的艺术作品。因此, 作品自然要迎合上层观众的胃口, 至于一般群众爱看不爱看就另当别论了。现在有些剧团为了获奖, 不惜人力物力, 动不动就大投资、大制作, 一旦大奖到爱手, 戏便寿终正寝, 有人把这种叫好不叫做的戏称为“评奖戏”。这并不是贬低评奖戏, 获奖的戏曲毕竟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是比较高雅的作品, 它代表着戏曲发展的前锋, 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剧种发展水平, 并且适合一些的文化层次较高的观众观看。不反对评奖, 评奖对调动作者的积极性, 促进精品的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如果大家一窝蜂去搞评奖戏, 大部分观众只好望戏兴叹。当广大群众不愿走进剧场的时候, 戏曲怎样谈的上振兴和繁荣呢?因此, 我们的戏曲工作者必须端正为谁写戏、为谁演戏的问题。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 如果我们忽视了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对戏曲将越来越疏远, 最终的结果必然葬送戏曲。

精髓, ”目的在于“下一个千年为中国戏曲走上世界舞台提供新的可借鉴的经验”4。正是由于导演有超出该戏本身的意图, 赋予了该戏过多的重任, 结果在一些地方不得不采取偏离昆曲表演手段本身的一些做法, 对此普通观众能接受, 但一些追求纯昆曲的观众并不赞同, 认为该版牡丹亭带有迷信、愚昧和色情, 故意讨好外国人, 有辱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昆曲的高雅。

艺术评价, 当然可能见仁见智, 对错难以分清。但我们完全可以认为, 陈版《牡丹亭》实际进行的是对于传统昆曲的实验性改革, 为新时代昆曲, 或者戏曲的发展模式探索新路, 而这条道路是以中西文化融合的角度进行的。

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陈腐的内容、僵化的程式是造成当今戏曲衰落的主要原因。例如昆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 他们闲适的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 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 加之士大夫内心深处含有对社会对人生的哀怨、悲凉的感受, 使得昆曲在音乐、唱腔上每每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绪。在今天, 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 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 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 因而难以争得观众, 演出越来越少, 以至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 形成了恶性循环。如今全国只剩下约600人在从事昆

二、戏曲要走出低谷就必须解决几个问题

1. 必须面向观众, 了解观众的欣赏水平和欣赏习惯

戏曲要繁荣必须面向观众, 要了解观众的欣赏水平和欣赏习惯, 了解观众爱看什么戏, 不爱看什么戏。戏曲最吸引人的是故事, 只要有好的故事群众就乐意看下去, 群众喜欢善恶分明、斗争激烈、真实感人、引人入胜的故事。比如, 广东汉剧院经常送戏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演出, 演出的剧目中《春娘曲》《花灯案》《徐九经升官记》等等就是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拍手叫好的戏。群众走进剧场就是为了得到欢乐得到笑, 并在欢乐中陶治情操。当然, 群众喜欢的戏是多式多样, 多姿多彩, 群众的胃口也不是千遍一律, 但总的来说, 群众是喜欢通俗易懂的戏曲。

2. 加强和重视提高艺术人员的自身素质, 才能真正做到出戏出人才

在戏曲界现在确实存在戏曲演艺人员老化, 青黄不接, 人才培养问题等。加强培养创作人才, 组织一支优秀的编导演队伍, 争取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实施“送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培养计划。

3. 加大宣传力度, 把好的作品大力推向市场

戏曲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要讲求适路对销, 这就要求我们要巩固高端市场, 发展中端市场, 开发低端市场, 构建全新的网络宣传。因此, 必须要加大力度做好宣传工作, 培养戏曲观众, 加强市场意识, 只有这样, 戏曲才能深深地扎根在南粤大地, 蓬勃发展壮大, 让“南国牡丹更吐芬芳”。

4. 明确方向, 进行体制改革

专业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应往何处去, 这是一个关系到剧种存亡的重大决策。面对当今文化体制改革的复杂形势, 我们必须以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以一贯来的勇气, 以新的思维和视觉面对改革, 重新审视发展方向, 注入新的活力, 搞好文艺队伍建设, 认识到当今文艺队伍现况和实况, 才能对症下药, 才能让古老的剧种进入现代视野并成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 焕发出时代的风采。

戏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与儒家文化、华夏民俗文化一脉相承, 相信在政府的关心扶持下, 戏曲一定会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观众, 走出低谷, 走向繁荣。

曲工作, 全国6个昆曲剧院团创作、演出普遍陷入困境, 演员培养及艺术创作均无力投入。除昆曲之外, 中国许多其它传统戏曲也面临着同样的境况。

面对传统戏曲衰落的现实, 即使因其特性不可能恢复往日的辉煌, 但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和遗产, 我们仍然有责任让它保存和传承下去。我们应该结合戏曲发展的规律以及现代文化环境来探索戏曲的发展前景。一方面要原封不动地保留戏曲的精粹, 让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世代相传;另一方面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发展新的戏曲样式, 这才是中国戏曲未来发展的出路。

参考文献

[1].[美]陈士争《导演陈士争谈〈牡丹亭〉》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 (DVD关于作品说明) 12页.

[2].[美]陈士争原版DVD记载.普罗艺术.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品.

[3].同1, 14页.

传统中国画的革新问题 第2篇

1.中国传统吉祥纹样

(1)中国传统吉祥纹样概述

传统吉祥纹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普通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美的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不朽篇章。它源于商周,始于秦汉。发育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它那珍贵的文化内涵,灿烂的文化底蕴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象征。

吉祥纹样起源于先古时期的劳动人民的吉祥观念,是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象征的运用人物、动物、植物、日月、五行、符号等,以民间传说、古老谚语为题材,运用指物会意、谐音寓意等手法创造出图案与内涵相结合的完美的艺术美。

(2)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表现手法

传统吉祥纹样是通过抽象的概念表现来赋予我们常常看到的东西不同的寓意。吉祥纹样就是看重一般图案符号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它将我们脑海中的不具体的概念物质化、表现化。智慧的中华先民用丰富的创造力,将我们抽象的想象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相关联,进行想象的美化,再与我们生活中的吉祥物联系在一块,最后,让我们看到这个纹样所透露出来的抽象概念。吉祥纹样在应用上的表现,主要通过以下的几个手法: 谐音法、借喻法、变形法、比拟法与综合概括法。

2.传统吉祥纹样在新中式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1)突出地方特色,传承民族特性

在我们设计新中式室内家居装饰的时候,要充分的研究地方传统文化,民俗民风,要利用这些传统的吉祥纹样作为我们设计的依据,它会赋予我们特有的民族特性。

(2)继承传统精髓,融入现代文化内涵

在家居装饰设计中要运用到传统纹样的提取与再造生成;可运用一些装饰纹样的解构和整合。这样在现代新中式室内装饰设计中,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继承传统的装饰纹样的设计方式,将传统的装饰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3)传统吉祥纹样的革命演进

在现代新中式室内设计中,更加的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萃取和引用。在设计中要记得将这些传统精髓与现代设计文化相结合,达到一个互补,借鉴和改造的过程。在新中式设计中借鉴传统吉祥纹样的表现形式,并融合西方设计形式的文化元素,设计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设计作品。

3.传统吉祥纹样在新中式室内装饰中的创新性应用手法

(1)传统吉祥纹样形式的提取和再造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具有它独特的形态特征,不同的吉祥纹样元素形态也各不相同。在现代新中式室内装饰设计中,对于传统吉祥纹样进行形式的分析和特征的提取,并将这些精华部分其应用的居室设计中。

(2)传统吉祥纹样意境提取与表达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形式上强调意境的表达,将其应用到现代新中式室内设计中,也具有深远的设计意义。在设计中,通过人的创作和审美的体验,来进行强调家居装饰设计的精神境界。新中式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的提取和精炼就是对于传统吉祥纹样的意境表达,然后来应用于室内设计。

(3)以形入手

传统的吉祥纹样具有优美的造型及深厚的内涵,在设计创新的过程中:1、可以以现代室内设计的构成方法为指导思想,在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将反复的传统吉祥纹样加以提炼、抽象概括。2、以传统吉祥图案为创意元素,现代排列组合方法的使用,达到一个全新的视觉效果。3、可以用”打散重构”的方式将原来的吉祥纹样分解,再重新组合成新的纹样。

(4)从色彩入手

色彩的搭配在新中式风格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是像传统装饰风格一样对黑白灰的简单运用,而是会让某一个色系在家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色彩很有特点,都是矿物性颜色,随着时间就开始暗沉、偏灰。如一些现代设计中添加黑、红、金便增添了几分古典韵味,同时,也可以探索一些色彩的表现方法。

(5)中外纹样元素的结合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 正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创新的能力需要兼容并蓄,如果我们想发扬我们的传统吉祥纹样,就要学习吸收其他人的优点,取长补短,将中外纹样进行合理的组合构成以呈现全新的面貌。

结语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现代新中式室内设计中较高层次的使用是对传统吉祥纹样的的形与神进行高度概括与提炼,注重意境的表达,达到形意结合。如何将中国传统装饰纹样融入到现代新中式室内装饰设计之中,并且能够更好地彰显中国传统纹样的魅力和内涵,体现新中式室内设计的文化灵魂,是广大设计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处璀璨的浪花,在艺术上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当今社会,我们要继承传统吉祥纹样赋予的文化内涵,当然,继承并不是一成不变,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根据实际需要推陈出新,这才是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现代新中式室内装饰设计风格是中式古典在现代社会更好的体现方式,贴近现代都市人们的生活环境,新中式室内设计对传统纹样元素的提取,简化,变形,重组,是对于传统纹样内涵的提升。在设计中我们要根据现代设计的具体需求和设计理念进行创新,并且应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使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

传统中国画的革新问题 第3篇

该书对大学英语网络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 并对大学英语网络多媒体教学多模式进行了探讨, 指出在当前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 新媒体已经慢慢变成英语教学的一部分。在高校英语课堂内, 新媒体应用的实时性和互动性, 海量资源的分享性, 多媒体内容以及超文本内容的风格社会化和个性化等特点, 让学生和老师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 他们之间已经跨越了传统的角色界限。新媒体技术注重多种信息的融合, 例如对于大学英语课本中的一篇文章, 学生不仅能通过网络阅读文章, 通过搜索获得与之相关的文章, 还可以通过在线词典查询不明白的词汇或术语。这些手段让英语教学变得更加生动, 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此外, 新媒体技术可以把传统知识通过音视频、图片、新闻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 使英语教学更具视觉和听觉冲击力, 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教学内容的传播效率也大大提高。

作者在该书中以国内外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 分析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并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方略:第一, 教学观念创新。在新背景下, 大学英语教学还应继续秉持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将新媒体教学方式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究的一种工具, 而不是老师课堂教授的一种辅助手段。老师应该努力掌握新媒体, 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 构建更加全面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第二, 教学系统机构优化。教学系统机构能推进教学进程, 是由四个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要素组成的, 它们分别是学生、教师、教材和新媒体教学资源。大学英语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老师的作用在于引导, 而教材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资源, 新媒体则是能提供优秀教学资源的教学辅助工具。老师应该对传统教材与新媒体资源进行融合, 以教材为基础, 以新媒体为扩充, 以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探讨,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第三, 丰富教学情境, 通过视频、音频等内容建立多维度、宽领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业余时间主动地整理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在课前, 通过融合与课文相关的音视频以及图像资源, 设计情景, 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 让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课堂上, 老师根据大纲, 设计合理的新媒体课件, 以此为载体讲解课文。在课后, 老师应激励学生进行讨论, 通过现代社交网络对课文相关的知识进行分享和讨论, 开拓学生的思维, 并把课外表现和交流结果纳入综合评价体系。第四, 教学方法创新。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多采用单独的阅读、讲解或讲解辅助阅读的教学方式。要改变这种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与课文相关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为切入点, 分别针对篇章结构、段落结构、句型结构讨论、分析和掌握段落展开、句间关系、措辞要求。以个案分析来讲解重点课文, 让学生亲身实践“课件展示到学生操作再到相互参照”的模式, 使其发挥主体作用。做到学生学习、分析、体验为主, 教师讲解为辅。

浅谈京剧服饰的传统与革新 第4篇

从广义讲, 京剧服饰属于舞台美术。因为它受舞台艺术时间、空间的规范, 同时又是很具体很形象的直观部分。从功能上说, 它又是内容赋予形式的形象。要为内容的时空创造具体典型环境, 刻画人物内在及外貌的部门。它是戏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即使是在“守旧”的时代也占有重要位置。

京剧服饰可以根据服装如蟒、靠、褶、帔、衣的制作要求表现戏曲各行当的人物所处时代、身份地位、性格、形象……。在此基础上, 各前辈大师、各家流派的特点, 他们的创造发展都可通过京剧服饰明白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京剧服饰是随着京剧继承传统并顺应历史, 不断推陈出新, 不断地发展着, 并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美。

首先, 中国戏曲服装逐渐形成现在的模式是经过长期的创造、改进和优选而形成的。在人物造型上, 它是从广场演出发展起来的, 在庙台社戏的演出都拥有广大观众, 所谓“高台教化”, 这就使表演者和观众有着较远的距离, 所以它首先确定了艺术夸张的原则。在化妆上为使观众看清眉眼, 所以就粉墨登场, 浓眉重目, 深描眼帘, 进而勾画、创造出脸谱, 不但强调眼窝、鼻窝等深陷部位, 还根据面部肌肉, 骨骼夸大明暗, 把髯口夸大加长。这夸张的手法是中国化妆上独特的创造。

在服装上也和化妆一样也是大胆的夸张, 运用色彩学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塑造, 以色彩线条给人以艺术的感染。所谓红忠白奸, 黑为刚强粗犷, 黄为智谋聪慧, 蓝为猛, 绿多怪, 金粉表现仙神。在脸谱的构图上, 还运用六书的原则, 以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来构成对人物性格、形象的表现力。在化妆造型中如此, 同样在服装设计中对美学的运用也如此, 先辈戏曲服装的设计者也充分运用了色彩学和工艺美术的绘画等原则, 使花卉、饰物变形, 以自然美更适合服装的装饰性、图案性, 以此来为人物造型服务, 来表现人物个性及其美的特点。不能说先辈们都精通美学的诸原则, 但他们从传统中、民族民间的艺术中学到了运用对比色的强烈;有时运用中间色的谐和, 把三原色和复色运用得那么自然调和, 充分发挥了色彩给人们造成的美感和共鸣。比如中性色的黑、白, 它在黑蟒, 白蟒的使用上和面部是统一的。因为黑色飞、项羽等以勾黑色脸为主的人物用之;白色也是中性色, 它具有圣洁、俊秀, 潇洒、儒雅的美感, 所以杨延昭、赵云、周瑜等人穿用。但使用红和绿这对比色, 则把脸谱和穿戴就大胆地用于一身, 使人感到忠正, 血气刚义之气, 用这刚柔相济之对比色把关羽、赵匡胤的正红脸色和绿色蟒都衬托得更为鲜明, 但这中间还有黑色髯口、平金彩绣互为相补而使之不俗。

除色彩的运用外, 服装也运用夸张手法, 把束在腰间的腰带悬挂在蟒袍上, 把靠肚子垂在腹前, 使袍褶的腰身摆幅宽大舒畅、便于舞蹈等。总之处处可以看到服装的美是服从演员表演的。

京剧服装虽成型于清代, 但它的服装规格样式都是以明代服饰为基础, 吸收了历代服饰之典型, 加以综合和美化, 至于清装则专有清制服饰。不过像《四郎探母》之驸马服装则是约定俗成, 很难作历史的考证, 这也许是在京剧中为了多样的统一, 顺应艺术风格的习惯吧。

少数民族的服饰虽然也形成了一套程式。但不太重视历史生活的考究。只取其主要某个特征, 而略其琐细之区分。

戏曲服装的装饰图案是非常讲究的, 总体上说是在传统审美习俗中进行了系统的加工, 可说是集传统图案之大成。最突出的要数龙凤图案, 在海内外都承认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自新石器时代之后, 在亚洲这块中原大地上, 形成的各部族, 选择了龙和凤作为崇拜物, 制成这群体的标帜, 做成部族的图腾, 这是当时意识形态的反映, 是先民们以当时的物质条件用最虔诚, 最专注的心清, 集群众的观察, 想象和所掌握的艺术手段, 以具象和理想的结合表现他们的信仰和精神动力。它凝聚和寄托了先民美好的崇拜心理, 绘制成图腾以标志他们美好的愿望。创造龙凤图腾的过程是漫长的, 从甲骨文和金文中, 可以看出发展的复杂过程, 经过不同时期的历史演变, 直到宋、元、明、清才逐渐成熟。从图腾到帝王的象征———代表皇权, 称为真龙天子, 把龙神化作为统治者的化身, 在这历史长河中的龙和凤蕴含着人民的智慧和美与力的丰富源泉。直到把它引进到为帝王将相的服饰图案它还保留着等级观念和神秘的威严。

传统中国画的革新问题 第5篇

一、审视成本核算实务

《成本核算实务》作为会计专业必修课程,一般在开设 《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之后,并开设《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为其做准备,最终进行会计岗位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见图1)。成本核算实务在会计专业课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成本核算实务课程中的各个章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内容前后联系非常紧密,一环扣一环,如果前面任何一个环节的内容没有很好掌握,就无法正确计算出产品成本。

成本核算实务课程秉承了会计学科共有的操作性、应用性的特征,理论知识掌握要有具体实践的配合,但与其他课程相比,实践性更强,教与学难度较大。

成本核算实务与财务会计等多门学科交叉,但成本核算实务课程贴近实务,强调理论指导实践的应用性。

成本核算实务课程涉及大量的方法、公式、表格,这是其它会计专业课程无法比拟的。第一,方法多,如辅助生产费用有五种分配方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有七八种;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第二,公式多,如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等,每一种费用的分配涉及若干种公式。第三,表格多,如各种要素费用、辅助生产费用、 制造费用等的分配都是在费用分配表中进行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是在成本计算单中进行的。“方法、公式、表格”体现了成本核算实务的特色,也是教与学中应重点突破的地方。

二、革新成本会计体系

传统的成本会计先阐述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比如成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以及成本会计研究的对象、职能和任务。其次讲述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然后讲述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最后是成本报表的编制及分析。理论重点也就是生产费用要素的归集和分配。成本会计教材与教学内容中没能与制造业的成本会计岗位现状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成本会计理实一体化的应用与实践。

我们打破原先的模式,把整个知识重构、序化,构建以成本核算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内容体系(见图2)。实行以 “为完成某一项目任务,最终实现工作效果”的工作过程导向的成本会计教学体系。将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品种法教学中,使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真正融入在一起,即在学习产品成本计算最基本方法———品种法,将要素费用的分配(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其他费用)的核算、 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制造费用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等渗透到品种法的教学中,进行理实一体的任务学习。

从成本会计岗位的任务出发,以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使学生具备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成本会计理实一体化的特点,加强了学习与工作间的融合,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和技能的提高。

三、巧算费用分配率

从产品成本核算的整个过程来看,平时工作主要是归集和分配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及其他费用。期末,依次是分配和结转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分配,最后是将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上归集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计算出当月完工产品的成本。一系列的分配, 涉及到费用分配问题,即分配给谁、分配多少及怎么分配才算合理等问题,面临着如何选择分配标准、计算分配率的问题。

费用分配贯穿于成本会计教学的全过程。各种费用分配涉及三个共性问题:明确分配内容(被分配费用);确定分配对象(费用承担者); 选择分配标准。其中,分配标准的选择和分配率的计算是核心,它关系到成本会计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因此,如何选择分配标准成了费用分配和成本核算的关键。费用分配标准主要分为三类:消耗类(材料消耗、工时消耗等)、成果类(产量、重量、体积)、定额类(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等)。具体涉及到成本会计的各分配标准见表1。

费用分配是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的分配标准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费用分配率,各项费用分配的结果因而有差异。

四、渗透信息化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所有资源包括教材资源、教师资源、 学生资源、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与传统的相比有很大的拓展,传统的教学资源只包括教材资源和教师资源,而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内容上有了很大的拓展,凸显了学生资源。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主题性是一大特色,注重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资源库作为“辅教辅学”配套,按照“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顶层设计和建设规范进行,从而强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和效果。

加大课程成本核算实务的资源建设,形成较为系统、切实可用的资源库。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表现资源的优势, 杜绝“书本搬家”式的资源建设;注重各种类型资源的深度开发,文本、图形类以外的其它资源,努力实现资源类型多样化(如表2)。

资源库内资源应力求丰富多样,在数量和类型上要超出课程提供并能运用的资源范围,实现资源冗余,以方便教师灵活搭建课程和学生自主拓展学习。通过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形成优质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教师学生学教应用平台、教学实践科技结合平台,扩展教与学的手段与范围, 带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贯穿实践教学元素

在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中,教师普遍沿用“理论—实践”教学模式,人为地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割,导致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脱节。

推行仿真教学,体现教学的实用性。要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核算过程及步骤制作成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操作现场场景,也就是演示实践操作过程,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教师在讲授完相关的内容后,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实景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通过仿真的实际操作完成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生在仿真操作中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巩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加强实践训练,巩固运用实践技能。专业实践可分为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如图3), 组织学生到合作的企业,去车间了解生产工艺的流程,认知现代制造企业的采购、生产、经营、销售环境。掌握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消耗,熟悉“从原材料购入—车间领用消耗—产品加工—成品包装—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成本费用定额及考核指标。了解相关凭证的来源、用途、 去向,明确成本核算目的和过程。结合工艺流程和生产作业的特点,明确成本会计的组织工作。最后进行成本计算、 编制成本报表和相关成本管理工作。使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制造环境和成本管理的实际需要,开展成本核算,做到学以致用。

从传统对《成本核算实务》的学习到现代信息化背景下面向市场围绕岗位进行成本核算实务教与学,将课堂开到工厂,边讲授,边实训,将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借助真实企业产品的生产环境和成本资料到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教与学,教师一边讲授指导,学生一边实践操作。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亲自动手,主动参与,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让学生能从整体上了解产品生产过程以及成本核算。具备了进行成本核算实务核心业务实践的专业素质,实现了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摘要:作为理论性和实践性高度融合的成本核算实务,它集知识、技能、技巧为一体,是应用性、操作性突出的专业课程。本文首先对传统成本核算与现代成本核算进行了比较,其次分析其地位、特点,然后提出从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方法以及实训上进行革新,以此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关键词:成本核算,教学,实践,革新

参考文献

[1]曹婷: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创新的路径选择[J].商业会计,2014(6).

[2]张长海、吴顺祥、王金兰:成本会计教学若干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2012(3).

[3]孙继传:论费用分配与成本会计教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1).

[4]张建国:从实用视角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成本会计教学[J].商业会计,2011(8).

[5]程皓珉、徐田强:基于校企双向实景融合的《成本核算实务》课程改革探讨[J].新课程学习(中),2014(1).

[6]李艳:校企合作模式下基于工作过程的《成本核算实务》学习情境设计[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4).

[7]李静荣:高职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经济,2015(16).

[8]徐田强:校企“双向实景融合”理念下《税收实务》课程改革探讨[J].财会月刊,2012(12).

上一篇:三严三实专题实践下一篇:ASP.NET精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