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肾脏保护

2024-07-24

糖尿病患者的肾脏保护(精选9篇)

糖尿病患者的肾脏保护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中日联谊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病变以及感染、外伤、肿瘤等因素,并停用对尿白蛋白排泄率有影响的药物后,选择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在30~300 mg/24 h之间的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布考组(P组)和常规治疗组(C组)。血肌酐大于133μmol/L的患者予以排除。另选择25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小于30 mg/24 h)作为对照组(DM组)。

1.2 研究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所有入选患者均选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使血糖在2周内控制达标并趋于平稳出院。普罗布考组(P组,n=25例)给予普罗布考0.5 g,每日2次,培哚普利4mg,每日1次;常规治疗组(C组,n=25例),给予培哚普利4 mg,每日1次;患者出院后每个月门诊随诊,根据血糖调整降糖方案,总共随访2个月,观察结束时复查所有指标。失访或者中止服药的患者自动剔除。

1.3 检测指标

患者入院后停用所有降糖降脂药物后,抽取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肌酐(Scr)、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上述指标均采用美国贝克曼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胰岛素(FIns)、C肽采用放射免疫法,试剂盒为3V公司的胰岛素和C肽试剂盒。尿微量白蛋白定量(U-ALB)测定:收集24 h尿液,记录尿量,混匀后取5 m L用美国贝克曼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糖尿病肾病患者(DN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均测定上述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ins×FBG)/22.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经自然对数转换后再分析比较。两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治疗前后多组间比较用ANOVA分析,两两比较用LSD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

DN组与DM组患者的年龄、血压、BMI、FBG、PPG、Hb A1c、TC、HDL-C、LDL-C无差异,DN组的24 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Scr、TG、CRP、FIB、HOMR-IR显著高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普罗布考组与常规治疗组血糖及胰岛功能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1个月和2个月后,FBG、PPG、Hb A1c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间血糖比较无差异。治疗后两组空腹C肽、餐后2 h C肽(C120)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普罗布考组(P组)治疗2个月后餐后2 h C肽升高、HOMA-IR下降,与常规治疗组(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分别为(4.11±1.05)d和(4.22±0.92)d(P>0.05),两组治疗1个月时胰岛素剂量为(45.67±10.02)IU和(48.89±10.82)IU,治疗2个月时胰岛素用量为(30.5±7.23)IU和(36.00±7.86)IU,P组胰岛素用量低于C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普罗布考组与常规治疗组血压、血脂等相关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压均有所下降,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P组血脂各项指标下降程度较C组明显,其中TG、TC、LDL-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治疗2个月后有显著性下降(P<0.05),FIB在治疗1个月后即有显著性下降,治疗2个月后进一步下降(P<0.05),而C组血脂、CRP、FIB在治疗后改变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治疗组治疗后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及血Scr水平均有显著下降,治疗2个月时,P组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显著低于C组(P<0.05),血Scr水平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可见P组血脂及尿微量白蛋白改善情况优于C组,CRP和FIB下降也明显优于C组(见表3)。

3 讨论

病理研究显示糖尿病肾病一旦发生,其病理病变的发生发展难以逆转。糖尿病肾病尿蛋白的形成与糖基化产物、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反应增加等多因素有关[2,3,4]。糖基化产物通过引发脂质过氧化导致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研究证实普罗布考能有效地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保护肾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进而减少尿蛋白。此外普罗布考分子内所含的酚羟基很容易被氧化而发生断链,捕捉氧离子并与之结合后形成稳定的酚氧基,有效降低血浆氧自由基浓度,从而起到抗氧化作用,预防或延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普罗布考还可以通过降低血脂、阻断糖基化产物引起的炎症因子如NF-κB、TGF-β水平升高进而抑制炎症反应等保护肾脏功能。

本研究显示糖尿病肾病组尿微量白蛋白定量、血肌酐、TG、CRP、FIB、HOMR-IR显著高于DM组,表明DN组的血脂、炎症反应、血凝程度、胰岛素抵抗程度均高于DM组。MAKINO等[5]发现出现微量蛋白尿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而本研究发现普罗布考联合培哚普利治疗后,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改善优于单用培哚普利组,最终胰岛素维持剂量偏小。分析其胰岛素抵抗的减轻与糖尿病肾病患者体内炎症反应及高凝状态的改善有关,一方面普罗布考的降血脂作用抑制炎症因子产生和脂质的过氧化反应,另一方面由于普罗布考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减少了尿蛋白,从而胰岛素抵抗也有所减轻。而动物实验也证实普罗布考和胰岛素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胰岛素的治疗效果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8]。此外本研究中患者治疗1个月时,两组的尿微量白蛋白减少程度相当,治疗2个月时,P组的尿微量白蛋白进一步减少,而C组改善不明显,这表明普罗布考改善了DN患者的肾脏功能。

肾脏对氧化应激损伤非常敏感,高糖高脂环境可以激活肾内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产生大量活性氧,肾内氧化应激升高导致肾小球凋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白细胞黏附和肾内高凝状态[6]。段绍斌等发现氧化应激在DN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中起重要作用,普罗布考可能通过抗氧化、下调肾组织核转录因子Sp1蛋白表达及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延缓DN大鼠肾脏病变进展[7]。在伴有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的开放性临床研究中发现,普罗布考能有效降低尿蛋白、血清肌酐水平[9],这与本研究显示的P组尿微量白蛋白和血清Scr显著降低类似。本研究还显示普罗布考治疗后,血清CRP、FIB显著降低,分析是其抗氧化应激作用所致,进一步测定患者的血清活性氧水平可以更有利地证明。笔者的研究显示氧化应激促进高糖毒性对胰岛功能的损伤[10]。普罗布考组治疗2个月后的餐后2 h C肽显著改善提示着患者胰岛功能的改善,分析这与其抗氧化应激作用密不可分。因此糖尿病肾病患者使用抗氧化剂普罗布考可以减少尿蛋白、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功能,具有肾脏保护作用,可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联合用药。

参考文献

[1]STOCKERR.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antiatheroscle-rotic and antidiabetic effects of probucol,succinobucol,and otherprobucol analogues[J].Curr Opin Lipidol,2009,20(3):227-235.

[2]LAL MA,BRISMAR H,EKLOF AC,et al.Role of oxidativestress in advanced gycation end product-induced mesangial cellactivation[J].Kidey Int,2002,61(6):2006-2014.

[3]ABRAHAMIAN H,ENDLER G,EXNER M,et al.Association oflow-grade in flammation with nephropathy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role of elevated tokines[J].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2007,115:38-41.

[4]NAVARRO-GONZALEZ JF,MORA-FERNANDEZ C.The role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diabetic nephropathy[J].J Am SocNephrol,2008,19:433-442.

[5]MAKINO H,DOI K,HIUGE A,et al.Impaired flow-mediatedvascodilatation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with albuminuria[J].Diatetes Res Clin Pract,2008,79:177-182.

[6]MORENA M,CRISTOL JP,SENECAL L,et al.Oxidative stressin hemodialysis patients:is NADPH oxidase complex the culprit[J].Kidney Int Suppl,2002(80):109-114.

[7]段绍斌,王予慧,刘伏友,等.氧化应激介导糖尿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及普罗布考的干预作用[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1,27(1):23-28.[7]DUAN SB,WANG YH,LIU FY,et al.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differentiation of 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mediatedby oxidative stress and intervention effect of probucol in diabeticnephropathy rats[J].Chin J Nephrol 2011,27(1):23-28.

[8]YOSHIDA M,KIMURA H,KYUKI K,et al.Combined effect ofprobucol and insulin on cataracts of diabetic rats fed a highcholesterol diet[J].Eur J Pharmacol,2005,513(1-2):159-168.Chinese

[9]ENDO K,MIYASHITA Y,SASAKI H,et al.Probucol delaysprogession of diabetic nephropathy[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6,71(2):156-163.

保护肾脏,必须控制糖尿病 第2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9000多万,每天新增患者约1万例。专家预测,到2025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可能增加到1亿。糖尿病患者约30%可合并糖尿病肾病,引起肾功能不全、尿毒症。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胁,甚至导致残废和早亡,同时加重社会经济负担,造成医疗资源浪费。糖尿病会伤害全身大小血管,因此,血管集中的地方就会成为糖尿病并发症的“重灾区”,包括肾脏、大中血管、视网膜、神经系统等。近10年来,我国住院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高血压、眼部并发症和肾脏并发症等)总患病率为73.2%, 高血压31.9%,脑血管并发症12.2%,心血管并发症15.9%,下肢血管病5.0%,眼部并发症34.3%,肾脏并发症33.6%,神经病变60.3%。按该调查的资料计算,我国糖尿病患者中合并高血压患者多达约1200万,脑卒中患者约500万,冠心病患者600多万,双目失明患者约45万,尿毒症患者50多万。

糖尿病肾病所致肾衰竭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因

胰岛素的应用使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所致死亡明显减少,而慢性并发症如心脑血管及肾病无疑成为目前临床医生面临的最主要问题。糖尿病肾病已成為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其导致的肾衰竭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一旦肾脏受累,出现持续性蛋白尿,此时肾脏病变往往不可逆,最终在短时间内进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研究发现,慢性肾脏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而且高死亡率只发生于慢性肾脏病患者,与糖尿病病程无关。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为慢性进程

糖尿病患者临床出现以下情况应考虑糖尿病肾病:①大量白蛋白尿。②微量白蛋白尿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1型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糖尿病肾脏疾病是指糖尿病本身引起的肾脏损害,临床上以出现持续的蛋白尿为主要标志,一般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0%~40%的糖尿病患者可发生糖尿病肾病,引起肾功能不全、尿毒症,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尿毒症的最主要病因。

1型糖尿病患者肾病的发生率与糖尿病的病程有关,病程20~25年者发生率为40%~50%,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为20%~50%。如进入中晚期肾衰, 则可逐渐出现尿毒症症状。在欧美发达国家,糖尿病患者在透析患者中所占比例早已超过肾小球肾炎(美国超过40%,居首位)。中国的情况也不乐观,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虽然低于肾小球肾炎,但该比例在持续上升,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控制力度相距甚远。

糖尿病对肾脏的损害主要由于高血糖对肾小球和肾血管的损害。人的肾脏大约有100万个肾小球,每个肾小球就是一团细小的动脉,长期高血糖可逐步引起肾小球硬化。高血糖还会损害肾动脉,长期高血糖可导致肾动脉硬化甚至狭窄,继而出现肾功能下降。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慢性进程:早期临床症状常不明显,常可出现微量白蛋白。虽然其肾脏病理损害可开始于糖尿病发病之时,但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当出现临床症状时,往往已不是肾病早期。

影响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蛋白尿、高血糖、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吸烟、高蛋白质摄入、内脏性肥胖等因素。

防控糖尿病肾病重在早期发现和综合诊治

糖尿病患者从肾小球高滤过期经过微量白蛋白尿期,最后才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和肾功能不全,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只要能及早发现肾损伤、合理保护,就能延缓糖尿病肾脏疾病的进程。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提高警惕、早期发现、合理治疗至关重要。

筛查糖尿病患者有无肾损伤比较理想的指标是微量白蛋白尿和肾功能检测。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尿常规和尿白蛋白排泄率,尤其是有5年以上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每年至少检测2次或2次以上。一般说来,在确诊1型糖尿病后的5年就应该开始每年一次筛查有无微量白蛋白尿,同时进行肾功能的评估;而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应立即开始筛查。一旦确诊糖尿病肾病,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治疗。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严格限制主食量、避免甜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和戒烟等。第二,应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由于高血糖是导致肾脏损害的根本原因,控制血糖不仅有助于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还可延缓肾损伤的进展,因此控制血糖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基本措施。

同时,应当强调综合防治,即除改善生活方式和积极控制血糖外,还要积极控制血压、蛋白尿、高血脂、高尿酸、体重指数(肥胖或超重)以及减轻微血管病变等。合并高血压者,应积极控制血压,早中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应尽可能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此外,还应使用有效药物改善血脂状况,使血脂控制达目标值。最后,应定期监测蛋白尿状况和肾功能进展,一旦确诊存在肾损伤,应至少每半年至1年监测一次。

TIPS

专家提醒

危害人类健康的不仅仅是糖尿病本身,其中更大的危险来自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肾病,其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控制糖尿病是保护肾脏的关键。对糖尿病患者,临床医生要提高警惕,定期筛查微量白蛋白尿和检测肾功能,以便尽早发现肾损伤,一旦确诊糖尿病肾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使血糖达标,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控制血压、蛋白尿、高血脂、高尿酸、体重指数以及减轻微血管病变等。强调早期发现、综合治疗的理念,在最大程度上延缓糖尿病肾病病程的进展,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编辑 汤知慧)

糖尿病患者的肾脏保护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均符合2007年NKF/KDOQI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 尿白蛋白/尿肌酐 (ACR) >30 mg/g; (2)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7%的2型糖尿病; (3) 接受饮食、锻炼及药物治疗 (包括二甲双胍、磺脲类口服药物和/或胰岛素) >6个月; (4) 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 (e GFR) >60 ml/ (min·1.73 m2) ; (5) 合并高血压者均口服ARB类药物控制血压。排除标准: (1) 1型糖尿病患者; (2) 感染、妊娠、外伤等应激情况; (3) 合并糖尿病严重急、慢性并发症; (4) 合并其他已知的可引起蛋白尿的疾病和影响因素。所有患者中男20例, 女28例, 年龄49~76岁, 平均 (57.3±6.7) 岁, 病程2~8年。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2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e GF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口服ARB类药物患者在两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在维持原有的生活习惯和治疗方案的前提下, 试验组于早餐前加服磷酸西格列汀 (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 100 mg, 1次/d, 疗程6个月, 对照组继续原治疗方案, 根据空腹血糖调整药物剂量。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个月末测定患者的体重指数 (BMI) 、血压及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早晨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h血糖 (2 h PBG) 、肌酐 (Scr) 、胱抑素C (Cystatin C, Cys C) 。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试剂盒 (Bayer, 德国) 测定尿白蛋白及尿肌酐 (Ucr) , 计算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ACR) , 平均动脉压 (MAP) = (收缩压+2×舒张压) /3, BMI=体重 (kg) /身高2 (m2) , e GFR采用CKD-EPIScr公式计算。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治疗后第6个月末, BMI、MAP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FBG、2 h PBG、Hb A1c、ACR及Cys C与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治疗后第6个月末, BMI、MAP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FBG、2 h PBG、Hb A1c、ACR、Cys C较治疗前均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Hb Alc、Cys C、ACR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肠促胰岛素是指肠道衍生物具有食物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作用的肽类激素。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 (GIP) 是人类最主要的两种肠促胰岛素。GLP-1主要通过与高亲和力受体 (GLP-1R) 结合, 发挥促进胰岛素合成与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促进葡萄糖利用等生理作用。GLP-1在体内由DPP-4代谢并迅速经肾清除, 在人体内的生物半衰期为1~2 min[1]。

DPP-4是一种丝氨酸蛋白, 在体内具有酶的活性。其可溶性形式在循环中主要负责降解GLP-1, 临床上通过DPP-4抑制剂来抑制其活性, 提高GLP-1水平, 从而发挥降血糖的作用。研究发现, 膜结合形式的DPP-4在肾脏广泛存在, 且在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肾脏中, DPP-4表达上调[2]。临床研究已发现糖尿病患者尿微泡中DPP-4水平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以上均提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可能与DPP-4表达增加有关。

近年来, 随着DPP-4抑制剂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其肾脏保护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大量动物实验表明, 肠促胰岛素类药物能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的症状和病理表现。由于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的排出量均受到相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波动, 尿ACR保持相对的恒定, 因此, 观察尿ACR能更准确的诊断出糖尿病早期肾损害。血清Cystatin C也是一种理想的反映肾小球滤过率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 变化的内源性标志物[3]。本临床试验结果显示, 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除了可以进一步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外, 同时有效的减少了尿蛋白, 降低了血浆Cystatin C水平, 提示西格列汀对糖尿病肾脏有保护作用。

西格列汀对糖尿病肾脏的保护机制, 考虑以下几种可能: (1) 降糖作用。糖尿病状态下的高血糖、非酶糖基化蛋白引起肾小球上皮细胞损伤是糖尿病肾损伤的中心环节, 西格列汀通过抑制DPP-4活性提高了GLP-1水平, 而GLP-1通过与胰腺组织中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 (GLP-1R) 结合, 刺激β细胞释放胰岛素, 并抑制α细胞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减轻高糖对肾脏的损伤。 (2) 抑制炎症反应。炎症机制被认为是DKD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4]。糖基化终末产物 (AGEs) 堆积会导致氧化应激, 进而造成DKD。在体外及2型糖尿病患者中, GLP-1及DPP-4抑制剂均能减少AGE受体RAGE的表达, 进一步减少AGE及其他配体引起的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标志物, 减少肾小球巨噬细胞浸润[5]。 (3) 非GLP-1依赖作用。Rieg等[6]在GLP-1R缺乏的小鼠中发现, DPP-4抑制剂阿格列汀诱导的利钠、利尿作用并不完全依赖GLP-1R。SDF-1α作为一种趋化因子参与啮齿类动物缺血肾脏的修复过程, 西格列汀能够阻止SDF-1α降解并增加循环中内皮祖细胞数量[7]。

综上所述, DPP-4抑制剂是一类具有多种作用机制的新型降血糖药物, 不仅可以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还有一定程度的肾脏保护作用。因本研究样本量较少, 仍需要更多大样本临床试验为临床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基础。

摘要:目的:观察二肽基肽酶Ⅳ (DPP-4) 抑制剂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肾脏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试验组24例。试验组于早餐前加服磷酸西格列汀100 mg, 1次/d, 对照组继续原治疗方案, 根据空腹血糖调整药物剂量。分别于治疗前和试验后6个月末测定患者的体重指数 (BMI) 、平均动脉压 (MAP) 及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早晨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h血糖 (2 h PBG) 、肌酐 (Scr) 、胱抑素C (Cystatin C, Cys C) 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ACR) 。结果:两组治疗前后BMI、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FBG、2 h PBG、Hb A1c、ACR及Cys C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 且试验组的Hb A1c、Cys C、ACR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二肽基肽酶Ⅳ (DPP-4) 抑制剂是一类具有多种作用机制的新型降血糖药物, 不仅可以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还有一定程度的肾脏保护作用。

关键词:二肽基肽酶Ⅳ (DPP-4) 抑制剂,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胱抑素C,2型糖尿病

参考文献

[1]Drucker D J.The role of gut hormones in glucose homeostasis[J].J Clin Invest, 2007, 117 (1) :24-32.

[2]Yang J, Campitelli J, Hu G, et al.Increase in DPP-IV in the intestine, liver and kidney of the rat treated with high fat diet and streptozotocin[J].Life Sci, 2007, 81 (4) :272-279.

[3]Feriozzi S, Germain D P, Di V R, et al.Cystatin C as a marker of early changes of renal function in Fabry nephropathy[J].J Nephrol, 2007, 20 (4) :437-443.

[4]Tuttle K R, Bakris G L, Toto R D, et al.The effect of ruboxistaurin on nephropathy in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Care, 2005, 28 (11) :2686-2690.

[5]Sakata K, Hayakawa M, Yano Y, et al.Efficacy of alogliptin, a 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 on glucose parameters, the activity of the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 (AGE) -receptor for AGE (RAGE) axis and albuminuria in Japanese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13, 29 (8) :624-630.

[6]Rieg T, Gerasimova M, Murray F, et al.Natriuretic effect by exendin-4, but not the DPP-4 inhibitor alogliptin, is mediated via the GLP-1 receptor and preserved in obese type 2 diabetic mice[J].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 2012, 303 (7) :F963-971.

糖尿病患者的肾脏保护 第4篇

关键词 输液器 肾脏病 血管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03

临床治疗中,成人输液时,一般常规选用7号输液器,但对肾病内科患者,患者的静脉血管细小,管壁薄,弹性差,脆性大,充盈不明显,甚至四肢重度水肿,静脉血管走行根本看不清楚,又需长期住院输液治疗,静脉穿刺输液成功与否,给护士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实际工作实践经验,对647例患者使用7号和512号输液器输液进行比较,实践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肾病内科收治患者647例,男385例,女262例,2010年1~6月随机抽取320例,2010年7~12月随机抽取327例,年龄16~79岁,均为肾病内科需输液治疗的患者,上半年与下半年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身体营养状况均无明显差异。

方法:2010年在医院使用统一购置的输液器条件下,对上半年320例患者,使用7号输液器输液,对本病区护理工作进行总结登记。对下半年327例患者使用512号输液器输液,再对本病区护理工作进行总结登记。其中,对护士为患者输液时,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一次性穿刺不成功投诉例数,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士的自信心等进行统计,见表1。

结果

从上述列表中可以看出,2010年肾病内科护理工作有了明显的进步,患者及护士受益较多,尤其静脉输液时,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患者对护士穿刺不成功的投诉次数也明显减少,对患者的血管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护士自信心增加,提高了工作效率及质量。

讨论

对静脉血管的影响:使用512号输液器输液时,對血管损伤小,输液中液体渗出血管外发生率低,而选用7号输液器输液时,对血管损伤大,输液中液体渗出血管外发生率高,由此可见,使用512号输液器输液时,对肾病患者的血管使用寿命延长,对血管壁的机械损伤及刺激减少了。

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输液针头粗细、输液速度、输液时间、药物性质及个体差异等,是引起静脉炎的诱因。在临床操作中使用512号输液器输液,其针头直径小、长度短,输液速度均匀,对血管损伤程度相对较小,刺激小,大大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率。证明在肾病内科使用512号输液器输液,不但一次性成功率高,而且对血管的保护作用比7号输液器明显。

对护士工作积极性的影响:静脉输液是护士每天常见的一项基本操作,受患者、护士、药物、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也有静脉穿刺不成功的现象,造成护理工作时间延长,引起患者对护士工作投诉,导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下降,尤其对新护士的自信心造成一定的影响。引起操作时对静脉条件差的患者,就不愿主动去穿刺,导致护士对护理工作积极性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选用512号输液器应用范围广,适用于各年龄,特别对血管细小、脆性大,年老体弱,水肿明显的患者,使广大护理人员易接受,患者满意,增加了护士操作成功的信心,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

改进护理工作方法,提高管理质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以患者为中心,以人性化服务为标准,满足患者的需要。在出现问题时,积极改进工作方法,善于总结实践经验,注意寻求改进工作的机会,就可以使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质量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有了持续性改进,护士信心提高,护理技术服务更趋成熟完善。

参考文献

1 郭俊艳,张黎明,魏畅,等.静脉输液护理技术分层次准入管理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10,6(45):485-488.

2 刘荣祯,贾胜欣.静脉输液时选择针头型号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7):40-41.

3 张爱容.静脉输液中5号头皮针的效果观察.中国临床医学研究,2010,15(6):1023-1024.

糖尿病患者的肾脏保护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1年1月-2013年3月80例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35~70岁,平均(46.74±4.23)岁。所有患者均行肾组织病理检查,其中结节性病变(结节组)42例,占55.0%;弥漫性病变(弥漫组)38例,占45.0%。本研究最初纳入病例中有2例渗出性病变,但由于渗出组病例数较少,因此本研究暂不对该类患者研究。

纳入标准:持续性蛋白尿或连续2次以上尿蛋白定量>0.5 g/24 h,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尿蛋白增加的原因,肾功能进行性下降,可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水肿及高血压等其他糖尿病的慢性合并症。排除标准:明确原因的其他肾脏疾病、结缔组织病、原发性高血压病及急性感染等。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肾活检:俯卧位,反复吸气、呼气、屏气;常规消毒铺巾,选择右肾下极为穿刺点,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Bard穿刺枪穿刺,超声引导下达肾下极,嘱患者屏气,扣动板机听到“枪响”后退针。

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病理分型:(1)结节性病变:表现为肾小球中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的结节,结节常先出现小叶中央可单个或散见于各叶,大小多寡不一,呈现球形,质地均匀或呈现薄层性,结节中央有很少细胞存在,细胞成分布于结节外周;(2)弥漫性病变:表现为肾小球系膜质广泛增多,分布可局限于小叶的中央部分,广泛播散于毛细血管间,小球毛细血管有不同程度增厚,与系膜基质增加不成比例;(3)渗出性病变:多见于外周毛细血管,管腔内有均匀的物质沉着,呈现半月形状,形似纤维素而含有脂质。

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肾功能损害指标,同时取清晨尿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尿液肾系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两组患者生存率的比较是Log-rank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比较

结节组患者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视网膜病变均明显高于弥漫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弥漫组患者白蛋白水平高于结节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肾损失差异比较

结节组患者尿β2-MG、尿m Alb均明显高于弥漫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弥漫组患者GFR高于结节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生存情况差异比较

随访1年,两组患者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结节组存活率均明显低于弥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肌酐清除率(GFR)、尿素氮(BUN)、血肌酐(Scr)、β2微球蛋白(β2-MG)、尿酸(SUA)、尿微量白蛋白(m Alb)及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

3 讨论

临床上糖尿病肾脏病变是糖尿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般而言,肾脏病变早期多无临床表现,部分患者仅有一过性的血压升高,但随着病程的延长,肾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呈高滤过状态,以后逐渐出现间隙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逐渐出现持续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进而肾功能不全、尿毒症[3,4]。既往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多以临床表现为标准,而此时患者肾脏病变已损失到一定程度。2007年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National Kidney Fondation,NKF)制订的K/DOQI指南[5]将肾脏病理表现纳入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但未指出不同病理类型的临床及预后差异。

本研究通过肾活检将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结节组与弥漫组,分析两组临床差异发现,结节组患者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视网膜病变均明显高于弥漫组患者,而弥漫组患者白蛋白水平高于结节组患者。可见结节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病程更长且更容易并发视网膜病变。进一步分析肾损失差异发现,结节组患者尿β2-MG、尿m Alb均明显高于弥漫组患者,而弥漫组患者GFR高于结节组患者。可见结节组患者肾损伤更严重,亦可以解释结节组白蛋白水平低于弥漫组。吴雪怡等[6]研究发现,结节组患者糖尿病病程较弥漫组患者长[(119±8.5)个月vs(52±8.9)个月,P<0.01];尿蛋白水平较弥漫组患者高[(4.20+3.3)g/24 h vs(1.79±2.0)g/24 h,P<0.01];肌酐清除率较弥漫组患者低[(46.1±25.0)ml/min vs(68.4±28.2)ml/min,P<0.01];结节组中90%的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明显高于弥漫组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持本研究结果。有研究[7]认为,结节性病变与弥漫性病变是糖尿病肾病的两个不同阶段,弥漫性病变是结节性病变的早期阶段。因此结节组患者的病程多较弥漫组延长。当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长期的高血糖对肾脏的损失明显增加,更容易发展为结节性改变。临床上糖尿病肾病与视网膜病变均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因此两者可能存在相同的发病机制[8]。结节组患者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亦是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结节组患者更容易并发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系膜病变[9,10],系膜增生后部分系膜可进入毛细血管袢而影响滤过功能[11,12]。结节性病变的系膜增生更为明显,因此GFR降低更明显。

本研究随访研究发现,随访1年,2组患者肾脏存活率及人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2年,结节组肾脏存活率及人存活率均明显低于弥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结节组患者的预后较差。安玉等[13]随访发现,糖尿病肾病呈结节性病变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48%,明显低于弥漫性病变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亦提示结节性病变是弥漫性病变的晚期病理类型。

糖尿病患者的肾脏保护 第6篇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IV型胶原,阿托伐他汀

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迅猛上升,由于胰岛素的应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所致患者死亡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由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所致的器官功能衰竭已成为糖尿病死亡的重要原因。在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中,最常见的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常合并严重的脂代谢紊乱,高脂血症既是引起和促进肾脏病理发生、发展的重要因子,又是多种肾脏疾病的重要合并症。因此,了解高脂血症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大鼠,对肾功能、微量白蛋白尿及血清IV胶原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购于Sigma公司;血清IV型胶原放射免疫试剂盒购自上海海军研究生物学技术中心;阿托伐他汀由北京红惠制药有限公司提供;血糖采用强生血糖仪测定;胰岛素采用免疫磁珠法测定;雄性Wistar大鼠体重在200~250g,由我校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1)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实验前一次性腹腔注射0.1%枸椽酸盐缓冲液,其容积与相应体积糖尿病动物所用的STZ溶液的容积相等,实验过程中正常喂养,自由饮水。(2)糖尿病大鼠组(DMC),给予STZ,用新鲜配制的0.1%柠檬酸盐缓冲液(pH 4.2),以25 mg/kg体重的剂量尾静脉注射,注射STZ后的糖尿病组大鼠喂以高糖、高脂饮食(高糖、高脂饮食成份为:猪油10.0%,蔗糖20.0%,胆固醇2.5%,胆酸盐1.0%,常规饲料66.5%)1个月,经葡萄糖负荷试验(3 g葡萄糖/kg体重),餐后2 h血糖≥16.7 mmol/L入选,确定为糖尿病模型成功,继续辅以高糖、高脂饮食,每日给予生理盐水2 m L灌胃。(3)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组大鼠(DMT),在糖尿病大鼠成模后,每日给予2 m L的0.9%生理盐水溶解阿托伐他汀(3 mg/kg体重)灌胃,持续3个月,辅以高糖、高脂饮食。

1.2.2 取材

动物成模后3个月处死,处死前1周用代谢笼留24 h尿液,测24 h尿白蛋白,处死前予以10%乌拉坦(1 m L/100 g体重)腹腔注射麻醉,称重,眶后静脉采血,查血糖和HbA1c;全血凝固后,4℃,3 000 r/min离心15 min,取血清测INS、TG、Tchol、BUN、Cr和IV-C;动物断头处死,迅速取出右侧肾脏,称重。

1.2.3 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IV型胶原水平

取血清100μL加入125I-IV型胶原100μL,再加入抗血清100μL,总体积300μL,振荡摇匀,4℃5 h,加入二抗,放置30 min,离心4 000 r/min×15 min,弃上清,用γ-计数仪测定沉淀物放射性计数,根据标准曲线,算出样品浓度。

1.3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性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及生化检查结果

见附表。

2.2 血清IV型胶原水平

正常大鼠及糖尿病大鼠血清中IV型胶原水平分别为:(0.58±0.31)μg/L,(10.35±3.88)μg/L,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治疗组大鼠血清IV型胶原浓度为(2.9±0.59)μg/L,与糖尿病大鼠相比,血清IV型胶原浓度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注:NC:正常对照组;DMC:糖尿病组;DMT:阿托伐他汀治疗组1)与NC组比较,P<0.05;2)与NC组比较,P<0.01;3)与DMC组比较,P<0.05

3 讨论

阿托伐他汀是一种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nse inhibitors,HRI),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HMG-Co A)是胆固醇合成途径中最重要的限速酶,HRI是目前最有效的降低血清胆固醇的药物。

高脂血症是肾小球硬化发生和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肥胖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中,高血脂是糖尿病早期肾损害原因之一[1],他汀类药物可通过降低血清中LDL水平,减少系膜和肾小管间质脂蛋白沉积,减少肾脏局部炎症反应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肾小球毛细胞血管袢内压,改善肾脏局部血流,保护肾脏[2];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增加及肾小球硬化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病理改变[3],有报道他汀类药物可抑制高糖诱导的系膜细胞增生[4],抑制糖尿病大鼠肾脏NF-κB活化和降低纤维黏连蛋白水平[5],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TGF-β1和IV型胶原浓度[6]。IV型胶原是肾脏基底膜主要成份,在肾小球基底膜及系膜基质的形成、降解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损害灵敏及可靠指标,糖尿病肾病的大鼠模型中,IV胶原m RNA表达明显增高[7]。本文观察到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大鼠,血清胆固醇水平较糖尿病组明显降低,同时糖尿病大鼠尿微量白蛋白及血清IV型胶原水平也明显降低,表明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他汀类降脂药对肾脏保护作用是独立于调脂之外的效应,在无高脂血症或治疗前后降脂作用不明显的肾病动物模型,他汀类药物同样能起到减少尿蛋白,改善肾脏病理损害的作用[8,9]。张鹏翎等[10]用辛伐他汀治疗无高脂血症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发现辛伐他汀可减少尿蛋白,并减少尿TGF-β1的表达。其产生机制可能与他汀类药物对甲羟基戊酸途径的阻断后,不仅使细胞内胆固醇产生减少,还使一些非甾体类异戊二酰烯化物生成下降,使细胞内多种蛋白质的异戊二烯化修饰受到抑制有关,从而影响细胞生长、细胞周期的调控及细胞外信号向核内传递等。早期应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若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则效果更佳[11]。

总之,他汀类药物不仅可减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而且可减轻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排泄,抑制细胞外基质形成,防止肾小球硬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程,尽管他汀类药物作为一种降脂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对糖尿病肾病保护作用值得更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SANDRA BLANCO,MANUEL VAQUERO,CARMEN GOMEZ-GUERRERO,et al.Potential role of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nd statins on early podocyte damagein a model of type2diabetes mellitus,obesity,and mild hyper-tension[J].Am J Hypertension,2005,18(4):557-565.

[2]CAMPESE VM,PARK J.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s and the kidney[J].Kidney Int,2007,71(12):1215-1222.

[3]CAMERA A,HOPPS E,CAIMI G.Diabetic microangiopathy:physiopathological,clinical and therapeutic aspects[J].Minerva Endocrinol,2007,32(3):209-229.

[4]LIN CL,CHENG H,TUNG CW,et al.Simvastatin reverses high glucose-inducd apoptosis of mesangial cell via modulation of Wnt signaling pathway[J].Am J Nephrol,2008,28(2):290-297.

[5]李龙,杨明正,周忠启,等.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6,22(10):2059-2061.LI L,YANG MZ,ZHOU ZQ,et al.The protection effect and the mechanism of atorvastatin in diabetic nephropathy[J].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pathology,2006,22(10):2059-2061.Chinese

[6]李振江,雷洁,钟芳红,等.糖尿病肾病TGF-β1、Ⅳ型胶原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及辛伐他汀的治疗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10):942-945.LI ZJ,LEI J,ZHONG FH,et al.The expression of TGF-β1and type IV collegen in diabetic nephropathy and the therapy of simvastatin[J].Journal of the Fourth Military,2004,25(10):942-945.Chinese

[7]UMEZONO T,TOYODA M,KATO M,et al.Glomerular expres-sion of CTGF,TGF-beta1and type IV collagen in diabetic nephropathy[J].J Nephrol,2006,19(6):751-751.

[8]DANESH FR,KANWAR YS.Modulatory effects of 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s in microangiopathy[J].FASEB J,2004,18(7):805-815.

[9]PAN YB,WAN JX,XIE LD,et al.Effect of Atorvastatin on remnant kidney of rats with subtotal renal ablation[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8,18(19):2805-2812.Chinese

[10]张鹏翎,计振民,何畏,等.辛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TGF-β1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06,7(9):51-52.ZHANG PL,JI ZM,HE W,et al.The effect of simvastatin on the level of TGF-β1in diabetic nephropathy[J].Practical Clinical Medcine,2006,7(9):51-52.Chinese

糖尿病患者的肾脏保护 第7篇

关键词:黄芪多糖,糖尿病肾病,肾脏,保护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糖尿病肾病患者63例, 诊断均符合《肾脏病学》标准, 分为两组, 治疗组32例, 对照组31例。63例病人中, 男29例, 女34例;年龄最大的71岁, 最小的49岁, 平均年龄为60岁。两组发病年龄、性别、病程及临床症状均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以降糖、降压、降脂等治疗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 服用黄芪多糖冲剂, 每日2次, 每次1包;对照组则给予口服苯那普利, 每日10mg。用药2个疗程后观察结果。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腰膝酸软、疲乏无力、口干咽燥、夜尿频多、双下肢浮肿消失或基本消失, 血糖水平波动在正常范围内, 血压≤128/ 80mmHg, 24h尿蛋白< 30mg , 血尿素氮及肌酐均降至正常水平。有效:临床症状减轻, 腰膝酸软、疲乏无力、口干咽燥、夜尿频多、双下肢浮肿得到明显改善, 空腹血糖控制理想, 血压波动在140/ 90mmHg 左右, 24 h尿蛋白和血尿素氮、肌酐均有下降, 但未完全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 血压及血糖有下降但不理想, 24h尿蛋白定量及血尿素氮、肌酐均未下降。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所有统计分析应用SPSS13.00 软件。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χ2=69 887.03>12.59, 即P<0.05, 有显著差异, 表明黄芪多糖冲剂辅助治疗糖尿病肾病有较好疗效。

3 讨论

3.1 发病机理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三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是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 它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肾小球硬化症, 发病机理与糖尿病微细血管病变密切相关。通过临床观察也可发现, 糖尿病患者多数是血液粘稠度增高, 伴有脂质代谢紊乱, 表现为高TC、TG。高脂血症介入和较重程度的肾损害其机制可能是因为脂蛋白肾小球内沉积和进一步氧化, 继而导致多种因子活化, 从而引起肾小球硬化。

3.2 黄芪多糖功效

黄芪多糖 (Ast ragalus Polysaccharide , APS) 是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它能够改善糖尿病肾病症状, 控制血糖, 减少蛋白尿和尿白蛋白排泄等, 对机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及细胞因子的活性均有调节作用。糖尿病肾病的病理基础是由于高血糖诱发肾脏微血管病变, 研究表明APS具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 可以使葡萄糖符合后血糖水平显著下降, 并且能明显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糖升高反应[1]。24h尿白蛋白排泄率是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标准之一, 本研究中发现, 黄芪多糖冲剂可明显降低患者24h尿蛋白, 而苯那普利的降低幅度不及黄芪多糖冲剂。

糖尿病肾脏肥大是出现最早且最为明显的病理改变, 肾重/体重是衡量肾脏肥大较客观指标。而研究表明, 黄芪多糖具有一定的降脂作用,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糖尿病脂质代谢的紊乱状况, 可明显降低患者的TC 和LDL-C , 升高保护性HDL-C 水平, 促进肾脏微循环[2] , 减轻肾小球硬化和细胞外基质 (如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Ⅳ胶原) 沉积, 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减轻高滤过状态, 这种作用机制降低了糖尿病患者脂质过氧化程度, 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从而抑制肾脏纤维化, 减轻了肾脏肥大, 对糖尿病肾病引起的肾功能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4 APS对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通过本实验和一些研究报道, 都可以发现黄芪多糖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张玉华等[3]用APS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 结果表明肾肥大指数和血糖水平明显降低, 尿微量白蛋白排出量减少, 表明黄芪多糖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肾脏病变有改善作用。

游利等[4] 用链脲左菌素 (STZ) 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 将其分为治疗组 (每天用1g/ kg 的黄芪多糖1mL 灌胃1次) 、对照组 (每天用生理盐水1mL灌胃1次) 和正常组 (未予特殊处理) , 透射电镜放大5 000倍后观察APS对糖尿病大鼠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经过8周治疗后, 测得治疗组血糖 (FBG) 、果糖胺 ( FMN) 、三酰甘油 ( TG) 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 但仍高于正常组;治疗组肾小球滤过膜虽有损害, 但大多数足突排列整齐清晰, 无明显增厚, 基底膜增厚较对照组明显轻微, 而对照组肾小球滤过膜结构明显异常, 内皮细胞排列紊乱、脱落, 完整性破坏, 足突增粗、弯曲、倒伏、融合成团块, 系膜细胞增多, 基质增多, 基底膜明显增厚。表明APS 可改善肾小球滤过膜结构, 减少肾小球基底膜增厚, 减少对肾脏的损害。在24h尿白蛋白排泄率方面, 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但是仍然高于正常组, 说明APS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赖雁妮等[5]通过实验发现STZ引起的糖尿病大鼠在病程9周时, 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蛋白含量和TGF -β1m RNA 的表达均明显升高, 说明存在高滤过状态。经APS 治疗, 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内TGF-β1蛋白含量和TGF-β1m RNA 的过度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但是仍然高于正常组, 说明APS能减轻高滤过状态, 对糖尿病肾病引起的肾功能损害有保护作用。

5 结论

糖尿病肾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病理非常复杂, 治疗比较困难。研究表明黄芪多糖能够降低血糖, 保护肾功能, 减轻动脉硬化, 降低血液粘稠度和凝固性, 增加纤溶酶活性, 改善血液循环;另一方面可促进肝细胞合成白蛋白, 提升血浆胶体渗透压, 减少尿蛋白, 减轻浮肿等症状[6]。且其毒性和副作用小, 因此对黄芪多糖的具体药用机制作进一步开发研究, 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先荣, 董彦敏, 程林忠, 等.黄芪多糖冲剂治疗II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山西中医, 1995, II (1) :16-17.

[2]BONNET F, COOPER ME.Potential influence of lipids indiabetic nephropat hy:Insights from experimental data andclinical studies[J].Diabetes Metab, 2000, 26 (4) :254-264.

[3]张华玉, 谢丹, 吴朝研.黄芪多糖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医学新知杂志, 2006, 16 (6) :343-347.

[4]游利, 俞茂华, 赖雁妮, 等.黄芪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J].上海医学, 2002, 25 (9) :594-595.

[5]赖雁妮, 俞茂华, 朱秋毓, 等.黄芪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J].复旦学报, 2002, 29 (4) :255-258.

糖尿病患者的肾脏保护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糖尿病高血压患者58例, 所有患者均根据1985年WHO所推荐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为糖尿病, 高血压判断标准为1999年WHO/ISH高血压分类标准中Ⅰ级与Ⅱ级高血压判断标准。蛋白尿经3次测量均为阳性, 24 h尿蛋白水平在0.5 g以上, 肌酐、血尿素氮均处于正常范围, 且将其他原因引发的蛋白尿排除, 同时排除心肝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与饮食控制、糖尿病教育、胰岛素治疗与适度运动, 同时给予患者300 mg厄贝沙坦 (济南利民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为H20100170) 治疗, 1次/d。若患者血压未达到控制标准, 则给予钙通道阻滞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后测定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血肌酐含量及24 h尿蛋白定量并展开对比。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分析研究数据, 以 (x±s) 形式表示计量资料, 数据对比采用t检验。

2 结果

58例患者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24 h尿蛋白里与血肌酐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相关调查显示, 在45岁左右的糖尿病患者中, 约有40%的患者有高血压并发症, 而75岁所有糖尿病人群中, 高血压合并症比例占比为60%左右[3]。已有研究[4]显示, 高血压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病与进展的常见因素, 可通过肾小球内压导致尿蛋白排出加剧, 导致肾脏疾病的进展与肾功能恶化加剧。因此对于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应及时控制血压, 促使糖尿病肾病进展得到有效延缓, 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厄贝沙坦是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可通过对患者血流动力方面发挥作用, 促使患者血压降低, 同时可促使患者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降低, 对高滤过状态予以有效纠正, 同时对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予以有效改善, 降低系膜细胞增生和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 从而降低患者尿蛋白丢失, 促使微量蛋白尿消耗增加, 从而对糖尿病肾病的进展予以有效延缓, 对患者肾脏发挥有效保护作用。该次研究显示, 在为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治疗时, 在给予胰岛素治疗、运动与糖尿病饮食的基础上同时利用厄贝沙坦展开治疗, 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明显下降, 说明厄贝沙坦的降压效果十分显著, 这和胡永烁[5]的研究结果一致。该次研究结果发现, 58例患者治疗后24 h尿蛋白量与血肌酐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这一结果揭示厄贝沙坦可促使患者尿蛋白排泄量与血肌酐水平降低,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厄贝沙坦可和AT1受体予以特异竞争性结合, 促使患者肾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促使肾小球内压降低, 从而降低患者尿蛋白排泄量, 促使肾脏组织病理变化得到有效改善, 从而对肾脏发挥有效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 在糖尿病高血压治疗中, 厄贝沙坦具有显著治疗效果, 同时可对患者肾功能予以有效保护, 促使患者远期预后显著改善,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余彩英.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17) :162-163.

[2]黄水平.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中医辩证治疗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16) :54-56.

[3]李明秀.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早期肾病60例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09, 25 (4) :493-494.

[4]杨宁.普罗布考、厄贝沙坦对胰岛素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及高血压相关因素影响的实验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09.

糖尿病患者的肾脏保护 第9篇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5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出院的150例 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71例,女79例,年龄46~73岁,均无明显心、脑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肿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近期无痛风病史,排除服用利尿剂及影响尿酸合成及排泄药物的患者。所有患者2型糖尿病诊断均符合2006年WHO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血尿酸水平:男>0.42mmol/L(7mg/dl),女>0.35mmol/L(6mg/dl),分为高尿酸组(HUA)和正常尿酸组(NUA)。ACR>25mg/mmol作为肾功能异常指标[2]。

1.2 方法

抽血测空腹血糖(FBG)、血尿酸(UA)、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素氮(BUN)、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采用己糖激酶法,HbA1c采用高血液相层析法,余指标均在日立2007全自动分析仪上进行。留尿查尿肌酐及尿蛋白,尿肌酐测定采用酶法,尿蛋白采用免疫法测定。同时需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及血压。计算方法:体重指数BMI(kg/m2)=体重(kg)/身高平方(m2);平均动脉压=1/3收缩压+2/3舒张压;肌酐清除率Ccr(ml/min)=[(140-年龄)×体重×0.85]/72×血肌酐。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t检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相关因素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 HUA组与NUA组比较

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及平均动脉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HUA组BMI、腰臀比、TG较NUA组升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HUA组HDL-C较NUA组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HUA组与NUA组在肾脏指标方面的比较

HUA组中ACR升高率为37.8%,NUA组ACR升高率为15.6%,HUA组较NUA组ACR升高率、肌酐、尿素氮水平均升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ACR与血尿酸、尿素氮、肌酐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经回归方程计算分析与ACR相关的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各项指标显示:血尿酸是ACR的主要影响因素,见表2。

注: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1mmHg=0.133kPa。

注:ACR:尿白蛋白肌酐比;P<0.01。

3讨论

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障碍性疾病,是与糖尿病密切相关的疾病之一,合并高尿酸血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高胰岛素血症、脂代谢异常、肥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关系密切。目前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已成为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尿酸代谢异常与糖尿病及血管并发症的关系受到密切的关注,有研究显示,高尿酸血症与1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本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更易出现早期肾脏损害。高尿酸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对于糖尿病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原因可能是:(1)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能促进肾脏对于尿酸的重吸收,使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升高;(2)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受胰岛素调控,目前已知在2型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中此酶活性下降,从而导致血尿酸及甘油三酯升高;(3)高胰岛素血症可以促进近端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产生高尿酸血症;(4)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高血压,高血压可引起肾小球动脉硬化,肾血流量减少,使肾小球缺氧,乳酸生成增多,与尿酸竞争性排泄,使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升高;(5)高尿酸血症与高胰岛素血症、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共同组成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当发生胰岛素抵抗时,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及血管紧张素水平升高,引起组织血流灌注量改变,进而导致血尿酸升高。故血尿酸的变化是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致死及致残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因此能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在糖尿病患者的二级预防中十分重要。糖尿病肾病损害可能由于血糖的水平及波动幅度和尿酸的共同影响而加速恶化,血糖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十分明确,近年来国内有研究表明血糖的过度波动影响肾小管内皮细胞凋亡[3],国外研究显示血糖波动影响肾小管间质细胞生长、胶原合成及细胞因子的分泌,较持续高血糖更显著增加肾间质纤维化。高尿酸血症也可导致肾脏损害并加重原有肾脏病变,但尿酸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并不是十分清楚,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能是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更容易发生肾脏损害的原因。血尿酸水平升高可以刺激细胞因子产生,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同时激活肾小球旁细胞肾素表达及抑制致密斑NOS的表达。在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发现,尿酸与糖尿病肾病是发生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相关。ACR是判断肾脏早期损害较敏感的指标。本研究中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HUA患者组中ACR增高的百分率显著高于NUA的2型糖尿病患者组,尿酸水平越高,ACR增高的百分率则越高,且尿酸是ACR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还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较尿酸水平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BMI、腰臀比、TG指标升高,血尿酸水平与BMI、TG呈正相关,即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肥胖及血脂代谢紊乱。血脂代谢紊乱可累及肾脏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造成病变血管变窄甚至闭塞,CAR升高与肾脏清除尿酸减少有关[4]。有研究指出血脂代谢紊乱会加重肾功能损害,这就提示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更需要同时关注血脂及肥胖问题。

综上所述,糖尿病病程、HbA1c、TG、平均动脉压均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而高尿酸血症是糖尿病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ACR作为早期肾功能异常的有效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更易发生ACR升高,导致肾脏功能的早期损害,故降低血尿酸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可能是改善糖尿病肾病早期损害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控制理想体重、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及纠正血脂代谢紊乱、改善氧化应激、纠正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外,还需要定期检测血尿酸和积极治疗高尿酸血症,这对于预防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减少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肾脏早期损害指标尿白蛋白尿肌酐比(ACR)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6年来出院的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ACR的水平显著高于血尿酸水平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P<0.01),且ACR与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尿酸是ACR的主要影响因素,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更易出现早期肾脏损害。高尿酸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对预后有不良影响,应及时予以相关干预。

关键词:2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肾脏损害

参考文献

[1]Hovind P,Rossing P,Tarniw L,et al.Serum uric avid as a pre-dictor for develop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type 1dia-betcs:an inception cohort study(J).Diabetes,2009,58(7):1669-1672.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0年版)(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227-1245.

[3]金可可,林艳红,王万铁,等.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23(3):570-573.

上一篇:西方美术史教学下一篇:分期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