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生态环境

2024-09-15

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精选12篇)

森林资源生态环境 第1篇

西大河位于金昌市的永昌县境内, 是该市的第二大河流, 年平均流量为4.90 m3/s, 径流量15 440万m3, 集水面积810 km2。由乌龙沟、鸾鸟沟、平羌沟、脑儿墩沟、娃娃山河坝5条支流汇聚而成, 是降水、地下水、冰雪融水的泾流, 其流域面积逾2 000 km2, 灌区面积507 km2。上游的白石崖是石羊河和黑河的天然分水岭。河流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着金昌市、永昌市、民勤县的部分乡镇和5个中央省属大型企业的生产生活, 灌溉耕地近3.33万hm2, 又是镍都工业发展的命脉。因此, 1969—1974年经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投资修建了西大河水库。1995—2003年经甘肃、青海2个省批准, 金昌市投资、全市人民集资2.498 2亿元修建了“引硫济金”工程, 年引水量4 000万m3, 目的是在确保下游生产、生活用水的同时, 补给水源, 保障西大河流域不短流。

祁连山森林中, 青海云杉林涵养水源1 642 t/hm2、祁连圆柏林涵养水源1 084 t/hm2、灌木林涵养水源1 217 t/hm2;减少黑河、石羊河流域泥沙含量243.14万m3, 减少水土流失量1 136.41万t, 森林产生氧气166 229.4 t[1,2]。森林具有增加林区降水、减少蒸发量、涵养水源、调节径流、抑制洪涝灾害、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其直接经济效益为10亿多元, 水源涵养效益为23亿多元, 保土效能为9亿元[3]。西大河流域的天然林区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金昌市重要的水源涵养林, 为镍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着良好的生态保障, 是金昌市唯一的寒温性针叶林区, 也是西大河水源的发源地, 被誉为“干旱区的心脏”、“冰源水库”。海拔2 600~3 900 m;分布有大量的青海云杉、祁连圆柏、高山柳等亚高山灌丛和森林草原, 使森林—草原—冰川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水生态环境系统。但金昌市的高速发展, 现有的水资源和环境现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特别是对水资源的亟需增加更为强烈。因此, 东、西大河水源涵养林是全市人民生产和生活的生命线, 是河西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重要保障, 是一项功在当代、荫及子孙的社会公益性事业, 保护和建设好这片水源涵养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西大河天然林权属的演变过程

乾隆50年修 (永昌县志) 记载:“县境西南至白石崖山丹界百九十里, 其至山丹县则二百里, 南至酸茨河接大通河界一百七十里, 其至大通县则四百六十里”属永昌县管辖。乾隆22年 (公元1757年) 当地官府为管护西大河森林, 将护林防火法条和水规铸成铁匾, 悬挂在进山口的插剑门石崖上, 对砍伐森林者先杀头后告官, 并将其人头悬挂在“人头杆”上示众。

清末民初和民国27年, 旧政府为保护西大河森林, 专门设立机构管理, 对偷砍树木者实行重打重罚, 先当众痛打, 再罚粮63.5~1 587.5 kg, 没收土地, 拆毁房屋, 最后交官府惩办。

建国后, 1951—1958年永昌县人民政府先后设立大河坝护林站、西大河森林经营所、西大河林场进行管理。1958年经国务院林业经营部三大队勘查设计规划, 将西大河林场的林区划分为黑林沟 (9林班) 、沙金沟 (10林班) 、中小黄沟 (11林班) 、关煞洞 (13林班) 、脑儿墩 (45林班) 、小平羌口、大小乌龙沟 (60林班) 等60个施业林班, 编制了《永昌县西大河施业区施业方案和设计说明书》《永昌县西大河林场植物名录》等历史资料。并相应成立了4个护林站, 其中场部护林站管护西大河、黑林沟、大小黄沟和关煞洞等一带的林区, 平羌口护林站管护脑儿墩、鸾鸟口、十间房、大小乌龙沟、红沟等至白石崖沟口以东的所有林区。1963年祁连山林业局成立, 将西大河林场交武威地区森管局领导。

1964年3月22日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决定, 由省林业局主持, 组织成立移交工作组, 将西大河林场经营的上游林区按照1958年林业部三大队的调查规划, 逐沟、逐坡、逐梁、逐个林班现场移交兰州军区后勤部的山丹军马场接管, 其具体位置:北从永昌插剑门起, 顺西大河南上至黑林沟口、经黑林沟至3个草疙瘩、白土大板、南岔至老林脑子, 南与青海交界的分水岭接壤, 东与永昌县东大河林场相连, 西至红沙河。总面积58 767 hm2, 其中林地面积31 282 hm2, 非林地面积27 485 hm2。在林地面积中, 有林地面积18 822 hm2, 其中乔木林1 127 hm2, 灌木林17 695 hm2 (不包括白石崖沟的4 612 hm2) 。无林地面积12 460 hm2, 其中疏林地300 hm2, 南坡荒地6 156 hm2, 荒山6 004 hm2。林木总蓄积量83.62万m3, 其中乔木林蓄积量20.9万m3, 灌木林蓄积量62.72万m3。森林主要分布在黑林沟、大小黄沟、关煞沟、大横沟、窟窿峡、倒序沟、脑儿墩沟、平羌口、鸾鸟口沟、大小乌龙沟、红沙河等区域。同时形成了 (64) 祁林办字第034号, 山马办字第019号《关于永昌西大河林场部分林区交接情况的联合报告》和《关于永昌西大河林场部分林区的交接书》。至此, 西大河上游林区山丹军马场管理至今。

2 金昌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1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也是制约条件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态文明新形式, 它包涵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注重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 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条件, 并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快速增长。同时, 环境从地理条件、气候因素、水资源、森林资源等方面制约经济的发展。

金昌市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 经济欠发达, 基础条件差, 西北风盛行, 干旱、少雨、风大、沙尘暴频繁, 是一个资源型缺水城市和农业大县, 水资源已成为金昌市发展的瓶颈, 水的供给已经严重影响到金昌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加之, 乔木林面积和蓄积量减少、灌木林过度放牧、大面积开垦种植, 使上游来水量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 西大河水源涵养林是全市人民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来源地, 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森林景观是满足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和进行环境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 这片唯一的水源涵养林对于金昌市地位十分重要。

2.2 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起主导作用

经济的发展要求有与之相协调的环境基础, 一般来说, 经济越发达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高, 发达的经济能够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因此, 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起主导作用[5]。

2.3 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在经济杠杆和政府的干预下, 更多的资金投入生态环境建设, 但不能走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快速发展经济的路子, 要采取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快速增长并重的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和社会、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 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为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注入更多的资金支持。

3 西大河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西大河天然林权属的演变及其山丹军马场性质的特殊性, 是导致西大河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原因。二是林牧矛盾突出。林区林牧业插花交错, 林地被牧畜侵入、践踏, 遭受破坏。加之特殊行业的保护忽视了社会、环境、经济的可持续性, 阻碍了林业的发展。

3.2 乔木林面积和蓄积量减少

依据1978年武威地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甘政纪[1988]7号《关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问题的会议纪要》及其1991年永昌县林业局按《纪要》规定的调查统计, 27年内 (截至1991年) ;乔木林面积累计减少141.7 hm2, 蓄积量减少了11.19万m3, 灌木林面积累计减少1万hm2, 蓄积量减少38.49万m3。林线上移200~300 m。

3.3 大面积开垦, 植被破坏严重

西大河上游, 地势高寒, 历史上就是一个天然大草原, 植被茂盛、森林茂密、草丰水沛。汉武帝元狩二年 (公元前121年) , 霍去病西征时, 将匈奴逐出汉界, 匈奴痛失优良草场而哭“失我祁连山, 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胭脂山, 使我妇女无颜色”。1952年政务院批复西北军政委员会签订了《山丹牧场与门源、永昌、山丹、民乐等县牧民放牧协议书》在“64”交接前;即1962年以前已开垦种植162 hm2农作物的基础上, 连年开垦;到1988年已开垦种植粮油作物达1.13万hm2, 致使林地面积减少2.12万hm2, 占移交数的67.7%, 乔灌总蓄积量减少49.68万m3, 占移交数的59.4%[4]。

3.4 河流来水量逐年减少

据沙沟寺、插剑门观测台资料, 金昌市东、西大河径流量20世纪50年代为5.654亿m3, 到2001年减少为3.349 6亿m3, 减少了40.76%。西大河年径流量由20世纪50年代的1.89亿m3减少到80年代的1.56亿m3, 总量减少了0.33亿m3。导致清河、双湾井灌区的地下水位每年以1.0~1.5 m的幅度急剧下降, 部分地方降落漏斗半径以扩展到6~10 km。

4 对策

4.1 有效保护森林资源

1980年, 甘肃省人民政府下发了《转发省林业局关于加强保护和发展祁连山水源林的报告的通知》 (甘政发[1980]232号) , 确定了“以管护为主, 积极造林, 封山育林, 因地制宜地进行抚育, 不断扩大森林资源, 提高水源涵养能力”的经营方针, 全面停止天然林的采伐。1989年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 为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的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2000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启动, 将工作重心转到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和扩大森林面积上来, 使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得到了有效的恢复和发展。

2002年8月16日, 温家宝总理在《光明日报》第158期东、西大河水源地的《情况反映》上批示:“要吸取历史教训, 不能再干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 切实保护祁连山天然草原和植被。要严禁毁草毁林开垦, 并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5]。为东、西大河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

4.2 依法保护森林资源

1997年9月, 甘肃省人大颁布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实现了“一区一法”, 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森林公安队伍的加强和建设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建设注入了强大的保护动力。

4.3 加大宣传力度

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媒体, 把自然保护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宣传有机地结合起来, 重点宣传祁连山天然林资源的重要生态地位和保护水源涵养林的重大意义。

4.4 理顺管理体制

从维护金昌市的国土安全、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 积极向省政府反映, 理顺管理体制, 按照省政府[1988]7号纪要, 在各级政府部门和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领导下, 依法落实森林资源管护责任。

4.5 保护森林资源, 扩大森林面积, 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坚持“以管护为主, 积极造林、生态育林、综合培育森林, 不断扩大森林面积, 提高水源涵养”的经营方针。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应用科学的手段及管理方式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 使其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坚持依法治林, 严格管理, 使资源管护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坚持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办法, 科学防火, 提高能力, 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 实行封、造、管、抚相结合, 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 扩大森林面积。

认真抓好“三防” (防火、防病虫、防盗) 工作, 确保各项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 加大林地管理的执法力度, 严防“三乱”现象的发生,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林业工作的正常进行, 只要正确处理好保护是基础、发展是核心、利用是目的的关系, 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就一定能实现西大河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4.6 培育灌木林

在保护和管理好现有灌木林的基础上, 大力营造以锦鸡儿、金露梅、绣线菊、黑刺、柠条、沙棘、爬地柏、山杏等可逆性强、适应性好、分蘖能力强、枝叶繁茂、耐牲畜啃食的灌木林, 同时, 必须禁止牧民超载滥牧, 防止乱征乱占灌木林地。通过人工抚育, 提高灌木林的水源涵养功能, 增强水源涵养能力[6], 其也是解决林牧矛盾的一条有效途径。

4.7 综合培育森林

结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石羊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天保二期工程, 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封山绿化, 退耕还林, 个体承包, 以粮代赈”政策, 在生态区位重要地段进行人工造林、退耕还林 (草) 、封山禁牧、病虫害防治、森林经营管理和生态移民, 提高林分质量, 综合培育森林。

摘要:回顾了西大河天然林权属的演变过程, 阐述了西大河森林对金昌地区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了权属演变后西大河的生态环境问题, 提出了西大河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西大河,森林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对策,甘肃金昌

参考文献

[1]车克钧, 傅辉恩, 贺红元.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综合效能的计量研究[C]//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4:292-299.

[2]李建文, 肖文发, 车克钧.祁连山北坡森林综合效益评价与计量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 1998, 11 (中国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专集) :45-55.

[3]刘建泉, 车克钧, 马世贵, 等.祁连山森林增量提质的重要性及其对策[C]//中国林学.西北生态环境论坛——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研讨会专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219-223.

[4]李银.资源型缺水城市林业发展研究[M].兰州:甘肃科技出版社, 2004.

[5]刘建全, 车克钧.保护祁连山的生态环境为河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驾护航[C]//林业与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张掖:甘肃省2003年学术年会, 2003:289-293.

论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问题 第2篇

外文题目:Compensation For Ecological Benefits Of Forest Resources

毕业论文共12 页

完成日期 2011年11月

答辩日期 2011年12月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摘要

森林,是一个高密度树木的区域,其对生态的影响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为缓和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以及其所生长的自然环境所受到的干扰,国家、社会、森林资源生态效益受益人及其他组织以资金方式给予为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付出经济代价的人适当的经济补偿,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加强森林资源自我调节的法律制度,这种制度称为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森林资源补偿制度在我国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对森林及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涵义,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全新理解,森林资源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森林资源补偿资金的筹措方式,我国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我国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设及其展望等内容进行分析,提出了本人的见解。

关键词: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生态公平;自然的权利;

I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ABSTRACT Forest, is a high density of trees area, its influence on ecological has very significant role.To alleviate the trees and other woody plants, and the growth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y the interference, the state, society, the forest resources ecological benefit beneficiaries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to way to give money for forest resources ecological benefit pay economic the price appropriate economic compensation,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of forest used to provide the building, cultivation,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enhance forest resources about the legal system, this system is called forest resource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The forest resources compens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is a new research field, this paper forest and forest resource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of meaning, fores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resources brand-new understanding, the forest resources compensation system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forest resources compensation funds way of raising money, our country forest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faced with the problem, our country forest resources ecological benefit compens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ten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 point of view.Key words: The forest resources;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Ecological justice;Natural rights;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目录

前言.................................................................................................................1 1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涵义及理论依据...................................................2 1.1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全新理解...........................................................2 1.2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2 2传统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缺陷......................................................6 2.1 补偿主体范围过于狭窄…..............................................................................6 2.2未把森林资源当作主体加以保护…...........................................................................6 2.3 对森林的保护仅局限于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7 3完善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具体措施...........................................................8 3.1 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资金筹措方式......................................................8 3.2改变落后的补偿观念,树立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观念..........................9 3.3明确补偿者,采用多种补偿方式.............................................................................9 3.4针对不同类型的公益林,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9 4 结论….....................................................................................................................................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

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四条把森林划分为以下五类: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等,主要是根据森林对人类的效用来区分的。这种对森林概念的狭隘理解是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曾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也就是说,人是判断万物是否曲直的惟一标准。

这种理论认为,在整个生命共同体和所有生命形式之中,人类处于最高位阶,占主导地位,是价值的主体,而自然、其他生命形式是价值的客体,它们本身无价值可言,它们至多具有工具价值,自然的价值不过是人类情感投射、映射、折射的产物。“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反映在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其典型表现就是在衡量资源与环境的价值时,仅仅从经济效益出发,而无视其生态效益。例如,我国《森林法》第四条把森林的功能定位为防护、用材、经济、薪炭、特种用途等,计算利润时用林木、竹林和林地的总利润减去开采、运输、仓储等成本。实际上,森林不仅有经济效益,更具有生态效益。

森林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科学测算,在人类生存的地球上,大约有上千万种野生生物,其中已被认识并有科学记载的只有1430万种,而在热带雨林生物群落内聚集的就有200-400万种,森林是陆地物种基因库。此外,森林还可以净化空气,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和有毒气体,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杀灭细菌,净化水质,消除噪声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据不完全统计,从价值来估算:森林提供林木等产品的价值只占其全部价值的20%,而保护生态方面的价值则占80%。由此可见,我们应更多地关注森林的生态价值,从生态的角度去定位森林。从这个生物界相互间的共生关系来研究森林生长、繁衍所需要的生态环境,然后再借助人类力量来保护森林资源。

因此,森林可以定义为:由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以及与其所生长的牧、灌木地、湖泊及沼泽地组成的协调共生的生物社会。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年每年遭到乱砍滥伐的面积达200多公顷,国际环境专家警告:如果巴西政府不积极采取措施拯救亚马孙雨林,那么再过10--15年,亚马孙森林将无法恢复原状,人类也将痛失这片美丽的家园。在“接受了自然界接连的报复”①后,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生态安全理念就在这一时代主题的呼唤下应运而生。森林给砍伐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利益,然而过度砍伐森林导致了生态失衡,产生了生态危机。

所以,我们在不放弃森林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从生态效益角度给予积极保护,这就要求补偿主体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森林资源的使用费、维护费,以确保森林的质量和数量不因过度采伐或保护不当而致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有所贬损。

1.2.2 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协调发展的需要

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导致的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反思并寻求法律对策,作为积极的成果,环境权概念被广泛接受,写入很多国家的法律。与此同时,生存权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任何人的生命都不受非法侵犯,但是维持生存的基础是物质条件。如前文所述,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地区,伐木是当地居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为了生存他们必须砍伐树木,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的发挥,侵害了公民的环境权。

这里存在着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的冲突问题,怒江修建大坝和水电站与怒江的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问题就是著例。同样的问题也反映在三峡工程建设上,一方面,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效益;另一方面,三峡工程势必对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包括较大的负面影响。如何解决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之间的冲突问题,是世界各国都必须面对的棘手课题,这里有一个严正的利益衡量问题,各国的价值取舍也不尽相同,西方发达国家更多地强调环境权的保护,而发展中国家以及欠发达国家则更多地关注生存权、发展权的实现。的确,很多情形下,鱼和熊掌难以兼得。

我们认为,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两者不可偏废,应当寻求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之间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法律上创设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可以作为一种极其有效的调和剂,使人类的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并行不悖。一方面,国家充分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包括在合理限度内利用森林资源的权利;另一方面,森林资源又可以通过充足的补偿基金得 ① 王银辉 安远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第54页.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利,尊重自然的权利已成为时代的潮流。

不过,笔者并不赞成将动植物、生态系统、自然等非人类存在物视为法律上的主体及诉讼主体,主要理由如下:首先,现代法律体系和民法理论的主要支柱在于主体、客体的划分,人(包括人的组织)是权利主体,人以外的动植物及其他存在物属于权利客体,这一划分被认为是民法典及整体法律体系的基石和支柱,如果动摇这一基石和支柱,民法典及整个法律体系的大厦势必将全部坍塌和土崩瓦解。其次,大陆法系法律思维的传统一向严谨缜密,对诉讼主体资格的限定十分严格,防止诉权的滥用,笔者尚未收集到大陆法系国家有关动植物、自然物作为诉讼主体的案例。

英美法系缘于其自由主义的法律传统③,承认非人类存在物的法律主体地位和诉讼主体资格,似乎并无理论障碍,英美法系的一切创新及发展都可以从其自由主义精神中找到合理的解释。再次,中国法律深受大陆法系的影响,加上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们对动植物权利和价值的体认程度不可估计,人们的生存权、发展权与环境权、动植物权利、自然的权利之间有较大冲突,若在法律上承认动植物、生态系统、自然等非人类存在物具有主体地位及诉讼主体资格,难免缺乏法律实施的深厚沃土,有严重脱离中国现实之嫌。但作为理论上的先导,对其进行有益的探讨,势必会促进人们的自然权利意识,其作用和价值值得肯定和推崇。

1.2.4 生态正义理念的呼唤

生态正义包括三条伦理原则④——生态可持续性原则(或称种际正义原则),社会及经济平等原则(或称代内正义原则),以及对后代负责的原则(或称代际正义原则)。生态可持续性原则(或称种际正义原则):人类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地球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社会及经济平等原则(或称代内正义原则):个人可以在平等基础上按适当的标准获取能源,并应允许其满足能源需要。对后代负责的原则(或称代际正义原则):人们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能源需求的能力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

这三项中第一项原则将强可持续性及弱持续性区分开来。它保障人类只能在生态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内来满足其所需求,包括现存的和将来的。所以该原则统摄后面两个原则,就此意义而言,也就高于其余两个原则。生态可持续性原则要求我们在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必须不损害森林生态系统本身的完整性,对森林资源给予补偿,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

③柴会群.郑州龙子湖高校园区违法占地案始末.南方周末,2006年10月19日.第8版. ④麻然花,辽宁林业科技,1987(7):26页.·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的“土地伦理”⑤思想对美国的环境法及当代国际环境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土地伦理”在美国很多州被接受为一项法律原则。而地球宪章在原则“

一、尊重和关心生命共同体”中指出,尊重地球及其所有生命,“认识到所有生命都是相互依存的,每一种生命形式,无论它对人类的价值如何,都有其自身价值。” 因此,我们应将《圣经》中的“爱人如己”、“爱邻如己”原则进行推广,把非人类存在物视为人类的“近邻”,“要叫邻舍喜悦”,真正尊重其他生命形式的权利,正如地球宪章在结尾部分所呼吁的那样,“让我们这个时代成为被后人铭记的时代,因为这个时代唤醒了对生命的重新尊敬。”

但是传统的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把森林看作是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对象,把森林资源仅当作客体加以保护,从功利主义出发来思考问题并进行法律制度设计,其目的仍然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不承认森林具有自身的价值和生存的权利,这无疑是“人类中心主义”⑥为主导的生态伦理观念,正是这一价值观导致当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冲突和危机。

2.3 对森林的保护仅局限于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

在传统的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概念中,忽视对林木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孤立地看待林木的保护问题。事实上,森林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周围的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把它放在生态系统的整体中来进行保护才是恰当的,才能更有效的保护森林资源并发挥其生态效益。

莱昂波德认为,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功能类似于机器的部件,因此,应“像一座山一样思考”,即要有整体主义的观点。他认为,一项使用土地的决策,只有当它有助于维护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才是正确的;反之,它就是错误的。

地球宪章原则二“生态完整性”(Ecological Integrity)指出,“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特别关注维系生命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过程。” 因此,将森林资源的生态补偿仅局限于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的观点是缺乏整体主义思维的。

⑤王平,中国农村经济,2007,(S1),第6页.⑥陈红军,绿色财会,2006,第12页.·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移交于给政府部门。在典型的BOT方式中,政府将某项基础设施项目交由商业公司或私人公司进行融资,建设和经营,后者经过一定的特许期限回收成本并获取利润,然后无偿的将该基础设施移交给政府。BOT方式为基础设施建设开辟了财政预算外的资金来源渠道,能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将BOT融资方式应用于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可以加速资金筹措,尽快改善生态效益的维护。

3.2 改变落后的补偿观念,树立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观念

具体而言,应将现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助办法改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由“补助”改为“补偿”,不是简单的语词的改变,而是观念的彻底转变。这一转变对制度的具体构建起着举足轻重的宏观指导作用。

3.3明确补偿者,采用多种补偿方式

补偿者与补偿资金的来源关系密切,因而是理论研究的重点。在市场经济下,以“谁受益,谁补偿”为基本原则,扩大补偿者的范围,既符合由林业部门办林业向由全社会办林业转变的改革趋势,又能为补偿资金的来源提供多种渠道,分散风险,为制度的有效运行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森林生态效益的受益者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前者是指直接依靠森林资源获取经济利益的单位和个人,后者是指因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而享有良好环境的全社会所有人。明确了补偿者后,应明确被补偿者是因划定为公益林禁止采伐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林地使用者或林木所有者。采取以上多种方式筹集的补偿金应当直接拨付给被补偿者,防止出现“生态补偿不到位”的问题。这又涉及对补偿基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问题,将在下面专门探讨。

3.4 针对不同类型的公益林,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

一方面,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种公益林造林、抚育、管理的成本不同,因而制定补偿标准时不应过于单一化,搞“一刀切”;另一方面,同一地区对于具有同样结构和功能的国有林、集体林和私有林,应适用相同的补偿标准,平等对待不同性质的权利主体。具体而言,对于不同类型的公益林执行的补偿标准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的指导下,通过地方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具体化,建立地方性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评估体系,从而科学合理地体现不同级别公益林的生态价值。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论文

致谢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敲下“致谢”两个字,心中无限感慨。回眸过去,一路走来,需要感谢的人太多,实在是这些简单的文字所不能表达和承载的。

格外感谢指导老师对我不厌其烦的指导与启发,特别是在我一筹莫展时帮我拓宽思路,走出困境;非常感谢本班通需的无私帮助,调研的艰苦、数据录入的枯燥、项目结题的忙碌。我们并肩作战的场景历历在目,你们的存在为我的研究生生活平添了许多色彩,祝你们事业有成!

最后,谨以此文献给我最最挚爱的父母,是你们让我有机会、有毅力完成了全部的学业,鼓励我、支持我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愿你们一生平安。

感谢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所有人!感谢文中所引用文献的编、著、译者。

森林资源的经济生态效益探讨 第3篇

1 当前,全球主要存在的生态危机

当前,全球主要存在八大生态危机:森林大面积消失、土地沙漠化扩展、湿地不断退化、物种加速灭绝、水土严重流失、干旱缺水普遍、洪涝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这些生态危机都是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果,都与林业密切相关。

基于对自然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些全球和区域性的生态治理机制,采取了重建森林、防治荒漠化、保护湿地、拯救物种、应对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重大行动。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增长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特别强调“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并要求“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进一步明确了林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使命和战略任务。

2 森林资源的经济生态效益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具有较强的经济生态效益。据有关部门测算,森林的生态效益是其经济效益的13倍。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对森林的生态效益每年都要进行准确的核算,如2001年9月日本公布,全国3.77亿亩森林发挥的公益效益达74.99万亿日元,其中水源涵养效益27.12万亿日元,防止土砂流失效益28.26万亿日元,防止土砂崩塌效益8.44万亿日元,保健效益2.25万亿日元,野生动物保护效益3.78万亿日元,大气保全效益5.14万亿日元。

森林的经济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森林在维护生态平衡和国土安全中处于其他任何生态系统都无可替代的主体地位。生态安全是国土安全的前提。

其次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

(1)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约5600—8300吨,其中90%的碳自然贮存于森林中,森林每生长1㎡可固化350公斤二氧化碳。

(2)是主要的氧源。森林在其光合作用中能释放出大量的氧气。1h㎡的阔叶林,一天消耗1吨二氧化碳释放0.37吨氧,可供约1000人呼吸。

(3)可减少氧层的耗损。森林可以有效的吸收破坏臭氧层的二氧化氮,每公顷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氮0.3万吨。

(4)可净化空气。每公顷森林可吸收二氧化硫748吨,一氧化氮0.38吨,一氧化碳2.2吨。森林通过降低风速、吸附飘尘,减少了细菌的载体,从面使大气中细菌数量减少。许多树木的分泌物可以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物。

(5)有调节温度的功能。森林有繁茂的树冠,可以阻挡太阳辐射能,林内昼夜和冬夏温差小,可减轻霜冻的危害。

三是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息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四是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森林土壤的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五是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六是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森林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七是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森林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八是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3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资源

在经济方面,森林资源身兼林业再生产的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两重身份,是林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为社会提供木质产品和非木质产品,满足工业生产、建筑建设和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求,林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在生态方面,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宰,是国土保安和改善环境的主体,有着别的物质无法替代的作用。森林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缓解地球“温室效益”,防治荒漠化,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灾减灾,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在社会方面,茂密的森林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陶冶情操、提高健康水平,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现下比较流行的回归大自然的生态旅游热。此外,林业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林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增加山区农民收入,为农民提供致富的途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第4篇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

1 突出抓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一是在平原农区实施高标准农田林网绿化工程, 提高农田防护功能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突出抓好退耕还林工程, 使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得到遏制。落实和兑现补偿政策, 加大造林地管理、管护投入, 建立健全管护队伍, 调整结构和开发特色产业, 解决退耕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三是认真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 重视集体林的管护, 通过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等措施, 进一步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林资源。同时, 开展多种经营, 开发新产业, 妥善安置富余职工, 维护林区稳定。四是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 巩固提高现有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 切实保护好各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五是实施湿地保护工程, 在对湿地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湿地保护、恢复等措施, 有效保护湿地资源。六是实施村庄绿化和坡塬丘陵困难地区林业富民工程, 积极发挥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帮助农民致富增收。

2 加快建设高效林业产业, 实现兴林富民

一是要发挥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 加大对现有森林旅游景观的整合, 形成森林旅游文化特色, 不断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 努力增加经济收入, 逐步发展壮大森林旅游业。二是实施种苗工程, 发展林木种苗花卉产业。对已建成的现有苗圃, 积极引导, 通过机制创新和改革, 使其成为面向市场、规范有序、集约经营、富有活力的林木种苗花卉产业基地, 带动种苗生产、销售产业发展, 建设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种苗花卉市场, 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三是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产业, 积极推广优良品种, 推进规模化、规范化经营管理及标准化生产,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 创名优绿色品牌产品, 提高商品附加值。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制定优惠政策, 重点引进培育龙头企业, 带动发展林副产品精深加工业, 延长产业链, 实现多次增值, 提高综合利用率, 增加林副产品的有效供给, 减轻生态建设压力。五是培育林业后续产业开发, 重视引导农民开展林药、林草、林特等林下高效复合经营, 发展森林野生食品采集业, 使森林发挥最大效能。

3 建设和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强化森林资源管理

首先, 要不断完善和建立资源管理法规体系, 通过立法、完善法规, 做到以法治林。其次, 加强林政资源管理机构建设, 完善林政稽查队伍和木材检查站的规范执法, 改善护林队伍办公条件。同时建立林地林权、森林资源、退耕还林档案为主要内容的森林资源林政信息管理系统, 加强资源监测, 逐步实现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现代化、数字化, 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的决策水平。第三, 要严格森林资源限额管理, 严格“三总量”控制。第四, 积极开展林政执法检查和林区综合治理工作, 强化管理措施, 坚决制止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的违法行为, 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第五, 提高森林火灾预防、扑救能力, 努力提高森林防火综合能力, 实现森林防火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第六, 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认真实行“预防为主, 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 综合协调运用营林、生物、基因、人工、物理和化学等防治措施, 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 着力促进森防工作由重防治向重预防战略转变, 由治标向治本转变, 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 由以化学防治为主向以生物防治为主转变。

4 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林业发展实际的科技体制, 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林业科技队伍, 切实做好林业建设与发展的科技支撑工作。加快培育和引进优质、速生、抗逆性强的林木新品种, 优先解决生态建设、天然林保育、防沙尘、森林灾害防治、商品林培育、木材高效综合利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 更好地为林业建设服务。要重点抓好林木良种、困难地段造林技术、森林有害生物防治、退耕还林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建成一批一定规模的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园, 稳定基层林业技术推广队伍, 加强基层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 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网络, 加强林业技术监督体系建设, 制定和完善林业国家标准化行业标准, 为林业工程建设提供技术和质量保障。

5 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开法利用再生资源赤泥保护生态环境 第5篇

开法利用再生资源赤泥保护生态环境

结合赤泥的`理化特性及其对环境的危害,论述了赤泥再生利用重要性,并且介绍了赤泥综合利用情况.

作 者:任根宽 REN Gen-kuan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化学化工系,四川,宜宾,644000 刊 名:宜宾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年,卷(期): 7(12) 分类号:X705 关键词:赤泥   综合利用   生态环境   再生资源  

浅析森林采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6篇

【关键词】森林资源;采伐;生态环境;影响

0.前言

长期以来,我国林业都处于一种低糜的状态,发展落后于其他传统性行业。同时人们对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资源保护的认识还存在着误区,觉得两者是相互矛盾的,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林业的发展并不意识着是建立在对森林资源破坏的基础上的,林业发展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对林业资源进行利用,这不仅有益于促进森林资源的增长,同时也拉动了林业经济的发展。而采伐管理是林业发展及森林资源培育的重要环节,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采伐机制是促进林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

1.森林采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和环境是互为统一的整体,同时二者又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林业的发展需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利用,通过采伐来将成熟林进行加工,以木材和林产品的形式使其充分的发挥经济效益。同时采伐并不是盲目的进行,采伐时根据森林资源可再生的特点,通过采育结合来实现森林资源的更新,同时保护森林资源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所以采伐如果在保护生态环境及森林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么就可以有效的实现森林的综合效益,推动林业的持续发展和利用,也可以充分的证明森林采伐和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统一的关系。

2.森林采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合理的森林采伐对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但通常情况下进行森林采伐时都会对生态环境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

2.1森林采伐对气候因子的影响

当进行森林采伐时,则于采伐的方式不同,其对于光照、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也会有明显的区别。当采伐时林地的光照则会由于采伐程度大小的不同而有所增强,同时地表温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当采用皆伐时,对照区变化得于最小,地表温差则会存在着较大的变化。而当林地进行采伐后,由于林木的减少,林地处于裸露的状态下,林地的湿度下降会较为明显,而由于太阳直射则会导致蒸发量增加的较快,这样就会对气候有一定的影响,使其向干燥方向发展。

2.2森林采伐对林地水分的影响

由于森林中的树木的树冠能够有效的减缓降雨的强度,使雨水降落于地面的速度减慢,就这使地表径流的形成有所减缓,减少了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而当森林采伐时,采伐后的林地,由于林木的减少,树冠的密集程度降低,这样对雨水的降落速度则起不到减缓的作用,导致地表径流的形成,这也是发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会不同程度的引发旱、涝灾害的发生。导致水土流失量多少则由于采伐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皆伐导致土壤流失的量较大,择伐则要相对小一些。而在土壤流失过程中,土壤中大量的养分则会随着地表径流而被带走,这样则会导致林地土壤较为贫瘠,而采伐后林地枯枝落叶量變化也较为明显,枯枝落叶量明显增加,增加的顺序从高至低依次为对照区、择伐区和皆伐区。

2.3森林采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目前许多地区由于对森林采伐和开发的不合理,从而导致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的影响,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呈不断下降趋势,树种较为单一,混交林不断的减少,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呈现不断减弱的趋势,导致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水土流失严重,使林木的生长受到较大的影响,而在大面积的皆伐后,群众开始进行全垦整地,开始进行农作物种植,这就更导致了森林生态环境的恶化。

3.建立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具体建议

3.1加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

一是要认真抓好林木源头采伐的管理环节。实行伐前设计、伐中监督、伐后验收的伐区“三环节”管理是控制采伐消耗的关键措施。

二是要严格执行凭证作业制度。实行凭证采伐、凭证收购、凭证运输、凭证经营加工制度,是实施森林采伐限额管理的主要行政手段。

三是要有效控制农村燃料材消耗。大力发展薪炭林,巩固改灶节材成果,使用非木材燃料是最大限度地节约森林资源的有效手段。

3.2选择合理的采伐方式和集材方式

森林采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森林特点和经济条件的不同,产生了多种主伐方式。但基本上可分为皆伐、渐伐和择伐三大类。三者的基本区别在于同一个轮伐期内对成熟林木的采伐次数不同。由于每次采伐量的差别很大从而影响到为更新创造的环境条件和新林分年龄结构的差异。对森林生态环境影响最小是择伐,从生态角度上看择伐是最完善的采伐方式,使森林的三种效益达到最完美的结合。而在集材方式上则应尽量考虑选择对地表的破坏最轻微的全悬轻型索道集材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水土流失。

3.3及时进行采伐迹地的森林更新

恢复森林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治本措施。森林采伐后必须马上进行森林更新和封山育林,而且及时补种,保证高成活率和保存率。采伐迹地要求当年采伐次年春季及时更新。通过集约措施加快森林抚育和管理,扭转抚育跟不上采伐,迹地更新多年欠帐的局面。同时对森林更新进行宏观规划,统筹安排,一方面改变单一的人工更新方式,选择择伐、渐伐方式,推广和促进天然更新,尽可能培育生态效能强的以阔叶树为主的天然混交林,以维持森林生态基础。另一方面改善单一的炼山清林方式,多营造阔叶树和混交林以及速生丰产林,设计合理的森林结构,尽快形成优越的森林环境,产生生态效益。

3.4实行森林分类经营

森林分类经营就是从森林同时具有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特点出发,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充分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将森林分为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并分别按其各自的特点和规律运营的一种新型的林业经营体制和发展模式。从我省目前的资金,技术力量以及分类经营的思想上看,分为三类比较符合我省的林情。兼顾商品林的利益与生态林的平衡,设置了缓冲区,增设兼融林。

4.结束语

森林资源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基础,而林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所以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进行森林采伐时,需要全哽的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制定科学合理的采伐机制,以森林可再生性为其巨大变化基础,做好采伐与培育工作的衔接,从而减少采伐所给森林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促进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秦平书.森林抚育间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现代园艺,2012-01-25.

[2]胡小飞,陈伏生,葛刚.森林采伐对林地表层土壤主要特征及其生态过程的影响.土壤通报,2007-12-15.

节约矿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第7篇

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 地质灾害问题

粗放的矿山采掘活动会导致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各种地质灾害发生。据统计, 中国井工矿山约占矿山总数的70%, 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是主要矿山环境问题之一, 占采矿引发地质灾害总数的20%。截至2012年底, 全国采矿业累计引发各类地质灾害2.1万处,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62亿元[1]。

(二) 地下水系统破坏

采矿过程中的单向疏干排水, 严重影响了矿区及周边地区地下水均衡系统, 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泉流量减少甚至干枯, 造成矿区及周边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据统计, 全国采矿活动平均每年抽排地下水超过60亿吨, 累计影响了约5万平方公里的矿区地下含水层面积[1]。

(三) 土地资源破坏

落后的矿山生产方式占用和破坏了大量土地资源, 导致土地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严重下降。据统计, 截至2012年底, 全国各类矿山累计破坏土地396.5万公顷, 平均每个矿山破坏土地超过36公顷[1]。

(四) “三废”污染

未经过循环处理利用的矿山废水排放造成了地表水、地下水污染, 加剧了矿区工农业生产用水和人畜饮水紧张的矛盾;一些矿山产生的大量废气和粉尘, 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未经综合利用的尾矿和固体废弃物排放, 造成了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和土地面源污染。据统计, 全国采矿业平均每年排放废水超过47亿吨, 而采矿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累计积存量达411.4亿吨, 相当于全国原矿量年产量的约5倍[1]。

二、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节约矿产资源

(一) 节约资源必须从减少资源消耗量做起

建国以来, 中国GDP增长了10多倍, 矿产资源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以2012年为例, 中国消耗资源约50亿吨, 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的4%[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要求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合理利用资源, 综合利用矿石中的多种有用组份, 尽量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 回收废弃物, 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暂难利用的废弃物, 矿产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贯穿于勘查、采选、冶炼全过程, 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二) 节约资源能够减少矿产资源开发量, 降低开发强度。

中国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是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不足, 贫矿、难选矿、小矿多, 富矿、大型和特大型矿少, 开发利用难度大, 资源供需矛盾严峻。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有效地盘活节约了资源。示范基地对煤铀、硼铀、多金属等伴生资源的阶梯开发, 建成了包括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金川多金属共生矿、包头白云鄂博多金属共生及稀土矿、湖南柿竹园多金属共生矿等大型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其中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不但结束了中国钒进口的历史, 而且一举转变为世界上钒第四生产大国。据统计, 有色金属行业综合回收金属元素近45种, 综合利用率达70%以上, 综合回收金属量占同期开采金属总量的18%以上[3]。

(三) 节约资源能够减少废弃物排放

矿产资源高效节约利用有利于消除矿山废弃物的环境污染和安全威胁、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初步形成了一矿多开、吃干榨净的“无废生产”, 降低了开发强度。将上一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依次转化为下一个生产过程的原料和能源, 对固体废弃物和尾矿开展提纯、发电、填充置换资源、制备建材等再利用, 对废气和粉尘回收发电或制备建材, 对废水循环回收利用或二次回注, 使系统内部企业之间形成协调、互补共生关系, 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资源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从源头上减少了废物排放量和再回收利用废弃物。总结推广国内已经形成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和开发模式, 无疑将成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节约矿产资源的主要途径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必须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降低,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经济质量效益不断提高。推进资源勘查利用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 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一) 转变矿产资源勘查方式, 加强勘查综合评价

1. 转变矿产资源勘查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矿产资源勘查和使用方式实现大转变。传统的矿产资源勘查方式是“有什么、找什么、用什么”, 目标单一。生态文明下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客观要求实现资源、环境、人文和社会发展等多目标的优化, 实现综合平衡。因此, 建设生态文明, 就要推进地质找矿向价值导向型找矿转移, 实现矿物就地从原料到材料的升级。

2. 增强“找大矿、找好矿”意识, 优先找寻清洁资源

一是正确处理大矿和好矿的关系。大矿的环境成本和治理代价最小, 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而易见。好矿指的是品质好的矿石, 也就是好利用、易回收, 综合回收利用率高, 对环境影响比较小。二是研究“清洁”资源的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 提高“清洁”资源比重。清洁资源 (能源) 应该与一定历史时期的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三是加强深部找矿与深部开发。深部找矿是当今世界大势所趋。国外很多矿山设施和发电厂都建造在井下。中国许多矿山也具备地下采矿、选矿、废渣回填等技术和实践经验, 宜鼓励深部矿业, 废渣、废水不出地表, 加快深部开发的研究步伐。

3. 加强综合规划部署和调查评价

一是根据区域环境特点, 制定合理的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及综合开发的实施方案。按照“技术可行, 经济获利, 环境少破坏”的原则, 对主矿产、共伴生矿产进行综合评价, 为综合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依据。二是实施大型盆地多能源资源综合勘查与评价, 探索常规油气、非常规油气、煤、铀、钾盐等多矿种综合调查评价技术和方法, 提出协同勘查、资源有序利用规划。三是对于某些具有多用途矿产, 还应按不同的工业要求进行相应的评价。四是在部署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查工作时, 优先安排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易采、易回收、环境成本低的矿床类型。

(二) 开展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综合评价

树立资源综合评价的观念, 建立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综合评价体系, 扩大地质调查服务领域、延长工作链, 将地质调查贯穿于资源前期调查、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全过程。一是调查评价工作要把地球表层、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当作广义的地质环境。将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纳入评价体系中。把环境指标作为约束指标, 确定资源开发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 指导矿产后期勘查开发。二是建立监测体系, 全面跟踪监测资源的数量、质量、资源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变化, 及时提供跟踪数据和信息。建立空地一体化调查评价机制, 将生态环境保护指标纳入矿产勘查评价考核体系。三是研究资源开发利用、人类活动、自然运动与地质环境变化的内在影响和规律, 重视勘查开发手段的有效组合和合理运用, 倡导绿色勘查开发。如增加化探工作中对有害元素分析测试和综合评价;重视地气测量、放射性深穿透等技术在深部找矿中的作用, 判断隐伏矿体的矿种属性, 避免开发环境综合承载力差的矿种;煤炭和金属、非金属矿山采用充填采矿法采矿, 避免采空区塌陷等地质灾害。

(三) 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资源勘查开发效率

1. 加强采矿技术和装备的改进创新, 提高开采回采率

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新的管控理念, 从根本上提高开采回采率。随着技术的进步, 薄矿体、超厚矿体无人采矿和水下采矿机器人成套技术装备将会投入使用。发达国家工业机械手、机器人等矿山设备的制造应用非常普遍, 使得矿山设备的精度和设备寿命、稳定性大幅度加强, 设备效率更高。而中国大量矿山设备, 尤其是地下大型采矿、高效破碎和高效固液分离设备仍面临着不断创新的任务。

2. 加大选矿技术攻关, 提高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中国铁、铜、锰、铝、磷等短缺矿产的贫矿比例分别高达97.5%、64.1%、93.6%、98%和93%, 中国85%以上的有色金属矿是综合矿, 共伴生铁矿约占总储量的31%[4]。所以选矿利用技术的突破也是盘活国内资源存量的关键所在。

目前, 中国某些重点矿种的选矿技术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铁钛钒混合精矿—分离提取铁钛钒新工艺解决了攀西钛铁矿制取高钛渣的关键技术难题;铝土矿正、反浮选技术和选择性絮凝浮选等新技术不断进步;生物冶金为低品位铁矿、铜矿和镍矿利用提供了条件;锂资源选矿、冶金和新材料加工上已形成规模效应。尽管如此, 中国选矿技术攻关依然是任重道远, 如以鲕状赤铁矿、黔西南粘土吸附型金矿、氧化铅锌矿以及铌、钽、铷矿及其共伴生资源等为主要代表的难选冶矿, 矿石性质复杂, 是世界公认的难利用矿产, 开发利用技术正在研发探索中。

应积极推广井下采矿、破碎—粗选—尾矿充填一体化工作站和井下选矿厂技术, 研究解决井下尾矿和废弃物处置技术, 开展选矿和冶炼废水的治理与循环利用技术攻关, 推广无废生产模式。

(四) 节约资源, 加强清洁能源和新兴产业矿产勘查开发

确立以煤炭为主体, 电力为中心, 全面发展油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战略。重点加强新区、新领域、新层系天然气资源调查与勘探开发, 加强致密油气、煤层气、页岩油气、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与勘探开发。

重点开发低品位共伴生矿产资源高效选冶、稀贵金属分离提取技术, 大力发展稀土永磁、发光、催化、储氢等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和稀土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技术[5]。加强新兴产业的矿产勘查, 积极发展高纯稀有金属高端新材料制品等, 发展非金属材料加工产业。

(五) 减少原生资源开发, 提高再生资源利用效率

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开源节流。开源包括新增矿产资源供应和矿产资源循环利用;节流是改变过去高投入、高排放模式和末端治理的环境保护机制, 节能降耗, 减少污染物排放, 提高再生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由于原生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扰动, 实质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一是从废弃物中提取矿产资源, 利用固体废弃物中含有的大量有用矿物, 可减少原生资源消耗, 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环境扰动, 节约土地资源。二是发展矿产资源产业集群, 延长产业链, 利用新的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 减少勘查量、减少废物排放、降低环境扰动, 建设清洁高效的新型矿产资源产业。三是从生物中提取矿产资源, 国外生物技术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已经成熟, 中国已有生物质致密固化技术压制而成的块状燃料发热量达到中煤水平, 为从生物中提取煤炭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向海洋要矿产资源, 从海水中提取铀矿等已在国外以产业形式出现[6]。

(六) 实施境外地质调查战略, 利用好境外矿产资源

中国对非洲、拉美以及周边亚洲资源型国家的地质矿产调查工作零星分散, 开展较晚, 迫切需要实施境外地质矿产调查战略。

一是加强地质矿产合作编图研究。二是强化重要国家和地区资源实地调查和潜力评价, 优选重点远景区, 圈定找矿靶区, 引导国内企业开展后续勘查。三是提升境外地质矿产信息服务。四是加强海洋尤其是南海周边海域与两极地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五是加强与第三世界和发达资源国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推进国际和区域性地质矿产研究机构建设, 开展地质矿产前沿合作和人才交流。六是建立安全经济的海外矿产供应保障体系。鼓励境外资源就地加工。通过并购参股方式, 鼓励企业走出去经营矿权, 开展风险勘查, 扩大中国重要资源股权资源份额。

四、结束语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本身是对环境的重新改造, 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 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来源, 也会以局部扰动代价换取对生态环境更高层面的保护。另一方面, 粗放的矿业开发也对环境形成了扰动, 是工业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坚持节约矿产资源, 就是要减少矿业开发和生产加工过程中破坏, 缓解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节约矿产资源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整体统一, 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 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统计报告 (2013年) [R].P56-6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2年度中国矿产资源报告[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2:98-100.

[3]吴荣庆.目前中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J].中国矿业循环经济论坛, 2008:162-163.

[4]中国有色工业协会.2011年有色金属工业统计年报[R].P21-22.

[5]吴尚昆, 孟旭光, 等.推进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的思考[J].中国矿业, 2012, (6) :15-16.

森林抚育间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8篇

1 森林抚育间伐概述

森林抚育间伐主要是通过对未成熟的森林适当地砍伐部分林木, 以对森林的密度及林木构成进行调整, 改善林木的生长环境, 从而提高林木的生长质量及产量[1]。对森林实施抚育间伐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森林培育的高效高产, 在培育高质量林木的同时, 也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保护作用, 实现森林培育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一体化, 也更好地满足森林抚育需求。

森林抚育间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幼林生长阶段, 也就是林木开始郁闭后, 为了保证目的树种或主要树种能够不受影响的生长, 而将影响其生长的非目的树种或次要树种采伐掉, 以对幼林构成进行调整, 确保目的树种或主要树种能够获取充足的生长空间[2]; (2) 幼林生长的后半期, 也就是林木完全郁闭后, 对影响目的树种或主要树种的次要树种或非目的树种继续进行采伐, 对于幼林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确保目的树种或主要树种的生长空间, 有足够的生长优势, 同时对森林中生长不良或生长过密的林木也要进行适当采伐, 以确保幼林的正常发育及生长; (3) 通过对幼林采取透光伐和除伐处理后, 森林中的树种组成已经基本稳定, 在此过程中林木会进入快速生长期, 但也由于快速生长, 使得林木分化及自然稀疏更加剧烈, 为了对树种之间的生长矛盾进行调节, 确保目的林木或主要林木的生长需求, 需要进行适当的疏伐处理, 以为目的林木或主要林木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和生长条件; (4) 疏伐后对林木采取生长伐措施, 在此阶段通过进行生长伐, 能够对林木的直径生长起到加速作用, 从而有效缩短林木工艺成熟所需时间, 由此可以大大提高主伐时的出材量。

森林抚育间伐不仅能够保证目的林木或主要林木的快速生长, 还能够为这些林木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和生长条件, 这样不仅能够改善树木生长环境, 还能够将劣质林木清除掉, 保证最终的林木采伐量[3]。与此同时, 抚育间伐也大大缩短了林木培育期, 实现林木的科学利用, 大大提高了森林培育的经济效益。

2 森林抚育间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森林抚育间伐改善森林环境

南方的空气较为潮湿, 因此, 对于森林抚育存在诸多不利条件, 不利于林木的快速生长, 而通过采取森林抚育间伐措施, 则能够大大改善这一问题。

2.1.1 对光照强度的影响。

在进行森林抚育之前, 单位面积上林立的植物株数比较多, 导致林冠郁闭度太高, 致使林内的光照强度不高。林分经过抚育以后, 单位面积上的株数显著减少, 林冠郁闭度下降, 森林内的光照强度明显增加。林分的郁闭度是确定林分是否要开展抚育间伐的主要因素。

2.1.2 对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森林内的气温是根据疏伐强度而变化的, 没有经过疏伐的林下气温会比经过疏伐的林分高, 疏伐强度加大, 气温会逐渐降低。林内的空气湿度是与大气湿度和疏伐强度有关的, 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林内的大气相对湿度会逐渐降低。

2.1.3 对土壤的影响。

经过森林抚育间伐会促进土壤生物活动, 提高土壤的肥力, 增加土壤中有效营养元素的含量, 为植被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料, 保证植被健康生长。

2.1.4 森林抚育间伐增加植被种类多样性。

在进行森林抚育之前, 由于林冠密度太高不利于低矮植被的生长, 逐渐被高大的树木取代, 但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森林抚育间伐, 调整了林木分布密度, 树林内的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得到改善, 促进了树林内的植被发育, 有利于形成乔木、灌木、草地等多种层次的群落结构, 植被多种多样大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丰富性, 动植物相互制约, 有利于维护树林内生态系统的平衡。

2.2 森林抚育间伐有利于林木生长

在一片林子里, 树木生长良莠不齐, 但是竞争却一直存在。树木之间竞争生存空间, 吸收养分。通过森林抚育间伐, 伐除枯木、朽木、弯木等生长态势差的树木, 保留生长态势良好、潜力较大、材质优良的树木, 并为其提供充足的生长空间和充裕的养料, 使得这些保留下来的良种树木不断加快生长速度, 林木的生长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大大缩短生长周期, 从而提高整片森林的利用率, 实现森林价值的最大化, 创造最大的收益。此外, 森林抚育间伐还能抗击自然灾害, 减轻自然灾害对树木的破坏。

对于南方而言, 降雨量非常大, 一些大风或大雨天气也会对林木造成巨大危害, 导致林木弯曲, 影响其采伐的经济效益。在森林里, 也很容易出现林木病害, 从而对森林整体生长产生影响。对此, 通过适当疏伐, 及时砍掉枯木和朽木, 并及时处理感染病虫害的林木, 及时切断传染源, 能够保证林木生长质量。

2.3 森林抚育间伐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 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 应当避免利益独大, 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应当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实现森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当前, 许多专家提出, 生态系统的稳定建立在物种多样性之上, 通过森立抚育间伐, 有利于增加多层次的生物结构, 以促进森林中林木与草木之间建立相应的食物链关系, 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 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而通过适当的抚育间伐, 不仅获取了经济效益, 还能够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最终促进森林建设发挥更大的效益。

3 结语

森林抚育间伐是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稳定的高效措施, 适时地伐除生长状况处于劣势的林木, 改善生长环境, 高效利用生长空间、营养空间, 从而促进林木的生长, 实现效益最优化。事实证明, 森林抚育间伐不仅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而且对生态环境有重要的影响, 促进生物多样性, 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性。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一举两得。

摘要:森林抚育间伐是培育森林的重要措施, 通过对森林数目的分布密度进行适当调节, 能够有效改善林木生长环境, 从而提高林木产量。通过进行合理的森林抚育间伐, 可以维持生态环境稳定, 并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于此, 概述森林抚育间伐, 分析森林抚育间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以期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

关键词:森林抚育间伐,生态环境,影响

参考文献

[1]秦平书.森林抚育间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现代园艺, 201 (22) :65-66.

[2]李川, 呼海涛.浅谈抚育间伐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J].科技信息, 201 (218) :99.

建设森林化城市优化太原生态环境 第9篇

1 将太原市建设为森林化城市的意义

健康是人类最大的财富, 森林作为城市之“肺”, 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它在美化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环境、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新理念。

站在建设太原生态园林城市的高度来审视, 建设森林化城市的意义已远远高出它本身。由园林城市建设升级到实施森林化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 是新世纪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将森林化城市建设作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山水宜居城市和拉动经济的重要工程来抓, 使广大城市居民在亲近自然中享受到更多的绿色, 享受更加健康舒适美好的生活。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推出的建设森林化城市的创建活动, 正标志着党和国家对生态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境界, 是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

2 统筹规划,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生态化、森林化建设本身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必须打破行政壁垒, 提高生态功能发展的战略思想, 将城乡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 重点从城区为主转向城乡并重, 城区主要以提高绿化档次为主、郊县则主要是尽快增加绿化覆盖规模。这样, 点面结合、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一体化, 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和发展, 从而不断改善太原市的整体环境质量。

城区与县区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各不相同, 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发展的前提是理顺和改变以往城乡生态建设分治的状况, 重新构建城乡全覆盖的规划管理体制。在组织上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条块结合的组织管理体制可在最基础、最全面的层面上作出科学规划、严格的安排、系统的运作, 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态建设的水平和档次, 达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的率先突破。

3 采用“农村和山区包围城市”的治理方针

太原市整体地形为盆地。东山和西山环抱周围, 属市区的上风上水之地,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西山地区的大气环境、水资源环境都对市区环境有很大的关联, 直接影响市区居民的生存质量, 是建设和改善太原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始建于21世纪初的太原市周边的环城林带, 沿线不少地段位于城乡结合处, 垃圾场、储煤场、物料场遍布, 脏、乱、差现象严重。在建设中, 太原市将植树造林与环境整治相结合, 为市民创造整洁、秀美、舒适的绿色生态环境。这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依据系统论的观点, 必须走统筹发展, 协调发展的路子。突破行政区划限制, 对东西两山地区集中连片规划、统筹发展、变区域规划为城乡统一规划、科学运作, 实施生态综合治理。逐步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规模, 全力推动东西山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为生态园林建设用地提供更好更多的发展空间。作为城乡结合部的东西山是市区生态建设的重要区域, 是城市森林建设的主战场, 在市区外围第一山脊线内建设一条环城生态屏障。待绿化拓展到周边东西山河谷、荒野山体、农田林网, 形成城乡一体化绿化网络格局;更多的地段就会建成象天龙山森林公园和蒙山景区的档次和水准, 绿意葱茏, 生机盎然, 市民的生态宜居生活质量就会大大改善, 将为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筑就左右两支强壮的翅膀展翅高飞。

广大的郊区和农村也是我们大施拳脚的好地方, 它的生态效应对整个太原市的森林化建设举足轻重。具体操作中, 首先, 生态农业建设应鼓励近郊创造条件和大产业结构调整, 积极推动土地走向规模经营。如建设苗圃、培育观赏树种、花卉养殖、植物园艺等, 着力推进以都市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土地规模经营。在中远郊、丘陵地区, 推进以优质粮油、蔬菜、苗木等产业为主的土地规模经营, 实现农业现代化。其次生态农业建设要引进、吸收、应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 尽快建立农业技术服务保障与支撑体系, 或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实现生态农业技术服务支撑体系的建立。依托现有的农业资源和特色村貌,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等为重点的都市农业。着力培育绿色产业、打造产业品牌, 如培育中药材、有机绿色蔬菜, 建设优势农产品规模化基地,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 实现省城人民菜园子、后花园的构想, 使农村的发展同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协调。

4 积极倡导“屋顶绿化”

太原市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 新的建筑不断增加, 绿地不断被挤占, 俯瞰全市的屋顶, 多是单调杂乱、无景可言。西方发达国家城市20世纪中叶开始相继建造各类规模的屋顶花园工程, 用屋顶绿化法复活了城市大量绿地。就在世博会开幕的同时, 世界屋顶大会也在上海召开, 大会宣言认为, 城市从现在开始进入了以屋顶绿化的新时代。我们稍微留意便能发现, 现如今不仅在美德等发达国家屋顶绿化成为潮流, 我国许多大城市也相继对屋顶进行开发。太原市如能充分将屋顶绿化加以开发和推广, 形成城市空间绿化系统, 所产生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也是不可低估的。它不仅能为城市增加绿色, 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而且能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噪声污染、降低太阳对屋顶热辐射, 形成天然空调的神奇效果;使居住者得到冬暖夏凉的实惠, 从而过上低碳型的生活;把屋顶垃圾让位给生态植物, 使市区环境更美、景色更加秀丽。

5 选种因地制宜, 科学栽植

技术支撑是生态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动力, 是提高城市森林建设质量的有力保障。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地选择树种, 合理配置植物, 科学规划, 在园林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的太原市区尤显重要。要根据太原气候和土壤实际, 选择适合本地生长、成活率高、成长快、抗性强的植物, 尤其是乡土树种, 如国槐、柏树、刺槐、枣树、核桃和条桧等, 还可以增加悬铃木、泡桐和毛白杨等树种。目前已大量种植的油松, 成材期长、生长慢, 据专家评价和栽培实践并不十分适合太原地区。

科学绿化不仅体现树种的选择上, 还体现在造林方式上。应灵活选用各种抗旱造林技术, 大力推广干旱栽植法。清明前后种植树木成活率高又节水, 而反季节移栽树木, 易影响成活, 应尽量避免。在生态功能上, 高大乔木最好, 灌木次之, 草坪最差。树木在吸收二氧化碳, 增加空气湿度、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有明显优势。而许多地方的草坪看起来很美, 却成为城市绿化的“软肋”;不仅铺草成本高、养护费用大, 而且生态效果不理想, 老化、退化快, 观赏实用价值低;且与人争活动场地, 既不能体现科学性、艺术性, 也没有考虑到以人为本。据专家测算, 树木与草坪的投入比为1:10, 在改善城市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热量、降低噪音、防风固沙的功能上, 比草坪强20倍;同时, 植树用水量少, 又方便居民出行休憩, 其总体产生的生态效益高出草坪30倍。应借鉴其它生态园林城市的先进经验, 结合太原市风沙大、干旱缺水的特征, 积极实施退草植树, 有规划地将现有部分草坪改植灌木成为林地。

6 辟建森林公园改变园林绿地与城市人口比例失衡现状

浅析森林生态环境监控技术的发展 第10篇

在我国, 这一问题近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2008-2009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中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的应用与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一起作为今后我国林业科学学科的重点发展十二个领域之一。国家林业局制订的《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 》中把林业资源监管系统建设工程、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系统建设工程都列为5个重点建设的业务系统之中。本文具体研究了当前国内外森林生态环境监控中的监控对象、监控手段的发展, 以此探讨如何完善我国的森林生态环境监控体系。

一、监控对象的确定

森林生态环境的监控, 主要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控。森林生态环境质量就是森林生态系统在人为作用下所发生的好与坏的变化程度, 或者说是森林生命系统在人为作用下的变化状态。人们开发、利用, 甚至破坏森林及周围的生命系统, 使它们发生了改变, 对这些改变及其影响必须进行适当的监控, 科学地度量与评价森林生态环境所发生的变化, 以保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在实施森林生态监控的过程中, 首先就是确定监控对象。森林生态系统十分复杂, 总体看包括生态格局 (生物格局、景观格局和环境格局) 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 (碳循环过程、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森林水文过程、森林能量过程、森林生物过程) 。基于不同的目的和森林资源与环境状况的不同, 其监控重点也不同。

1.对森林碳系的监控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 森林是最大的有机碳的贮库, 它贮有1 146 Pg碳, 占整个陆地碳库的56%。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中重要的碳汇和碳源, 在这个系统中, 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了碳素而成为碳汇, 森林以及森林中微生物、动物、土壤等的呼吸、分解则释放碳素到大气中成为碳源。如果森林固定的碳大于释放的碳就成为碳汇, 反之成为碳源。在全球碳循环的过程中, 森林是一个大的碳汇, 但随着森林破坏、退化的加剧以及一些干扰因素 (如火灾) 的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就可能成为碳源, 这将更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 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刘广文. 2007) 。因此, 近年来, 学者们强化了碳系测定在森林生态监控中的作用。萨西亚 (Sathaye, 1997) 等人认为, 所有的易受破坏的影响明显的碳系 (Carbon Pool) 都应该被监测。与林业活动直接相关的改变应被重点监测, 同时, 所有潜在的重要碳系均需要被评估。例如, 一个碳群相对较小和不易改变, 不作为监测重点;相对的, 一个碳群相对较大且易于改变的应作为监测重点。对那些潜在的重要群 (如, 大的改变、慢的或小的但改变快的) 改变的路径应被监测。如图1所示。

注:如果碳系允许获得更多的碳 (+) , 监控是随意的;如果碳系力图减少碳 (-) , 则监控是重要的。

在这一理念之下, 许多引起森林和树木碳储量改变的因素已经被识别, 长期土地利用的改变、木材砍伐、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 气候的改变、氮的沉积等都被确认为影响森林和林业生产中碳存量的主要因素 (Richard Birdsey, 2004) 。所以海兹 (Heinz Center, 2002) 认为, 碳系测定指标应包括生物质、土壤、森林地表、林下木质废弃物和林业产品等方面。但在这些物质中, 除林区生物质外, 其他部分都缺乏监测的具体数据。萨西亚等其他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见表1。

注:表1所列出来的那些碳组群是最容易被林业项目影响的。包括树木采伐等林业项目均应监控和评估项目中达到综合碳平衡的产品碳含量。

2. 对生物多样性的监测

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正在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产生巨大的变化, 而且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被认为是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森林采伐一般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重大影响。森林采伐后树种多样性随不同时空尺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在生物多样性公约, 几个欧洲协议, 还有瑞典环境质量目标等文件中, 保持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普遍共识, 自2000年的里约峰会 (欧洲议会) 之后, 在生物多样性的界定、适当的评价指标及合适的监控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在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内涵已经明晰, 它主要包括:地形、社区和生态系统、人口和物种、基因水平。这样, 为监测生物多样性, 就要建立反映不同时间与空间比例的组合型的、结构上的和功能上特质的方法与指标。目前, 一系列的生态环境监控项目在实施中, 代表欧洲水平的生态监测与监控标准框架正在实施, 以辐射面积1km2为基准随机抽样的地形概况和物种水平的英国乡村调查项目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 (petit, s. 2009) 。其他的对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在奥地利、挪威、加拿大、匈牙利、西班牙和瑞士也已经陆续展开。瑞典环境保护署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施瑞典国家森林名录 (NILS) , 2003年该项目正式启动, 2007年第一批名录录入工作已经完成, 目前已经收集了自 1923年起的数据和其他更广泛的森林信息。其主要监控及监测内容如表2所示。

在这些观测指标中, 包含着乔木层、灌木层等一系列涉及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指标。在法国, 一个长期的森林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在1992年由国家森林部门 (ONF) 设立, 目的是研究30年间森林植被的变化。

3.对森林土壤肥力的监测

派洛特认为, 维护和监测土壤肥力是可持续森林管理的关键。土壤重要的生态过程会受到管理实践的影响, 从而改变土壤物理的、化学的和生态的特质。土壤肥力则包括一系列土壤特质:物理的 (压实和侵蚀) 、化学的 (生物地理化学循环) 和生态的 (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活动) 。要实现森林资源的保护, 必须对土壤肥力进行适时监测。

4.对森林中污染及污染源的监测

对森林生态的监测, 还包括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在欧洲, 森林状况的二级水平监测体系是森林空气污染影响评估与监测国际合作项目的组成部分 (ICP Forestry) , 是在跨越边界的空气污染公约之下由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在与欧盟反大气污染的森林保护组织合作中建立起来的。德国86个地点的强化二级水平监测的建立是为了在可供选择的的非常有限的地点除生态研究之外穿越一个宽广的地理区域获得充分的环境信息。这一监测体系实行的主要目的是在代表性地区范围对森林环境被污染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

在美国的森林管理活动中, 阻止和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源头污染 (NPS) 的清洁水法案 (CWA) 自从1972年联邦水污染控制实施修正案通过以来已经成为政府机构和林业管理部门的主要关注点。美国联邦政府在这一法案和之后的修正案中已形成了最优的管理实践 (BMPs) 以响应这一法案。截止到2001年, 所有的州都已经把森林BMPs作为应对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措施之一。许多州的林业机构、工业和林业组织已经在公共与私有林地建立应用BMPs的监测项目。从1990年的18个、1992年的22个、1996年的29个, 发展到2000年的30个。许多州把这种保护从水质保护扩大到形成对森林资源其它功能与价值进行保护的森林管理指导方针。据统计, 北部各州所有森林所有者的名录中79%进行了监测, 南部各州这一比例则为84%, 在全部的监测项目中, 国家级森林占到77%, 县级林业占到61%, 乡村林业占到46%。北部各州倾向于将监测集中于木材的采伐和道路, 但是经常更多的对水质的最优管理实践进行评估;南部各州监测的范域更广泛, 但一般来说也局限于水质评估和湿地保护。

二、监控手段的变化

高效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控技术是森林保护的重要前提和关键。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在林业系统中的应用, 森林生态环境中的诸如碳系、土壤及生物多样性及污染等的监控也融入了更多现代技术, 监控手段也日益多样化。

1.以电阻率监测森林土质。

在农业中, 电学方法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应用, 但在森林中的使用则较少。学者们对土地电阻率与土壤特质进行研究, 发现他们之间存在重要的相关关系。由此, 1992年, 法国国家林业署建立了长期森林生态监控网络, 主要研究30年间102种林分的变化 (国际森林二级合作项目) , 这其中包含了对土壤特质的研究。在这一项目中首次在欧洲基于监测目的引入电阻率 (ER) 实测手段这一非入侵方法快速判断土壤特质。项目组选择了两个永久地块, 致力于开发森林可持续管理的标准与指标, 包括保持土壤肥力这样的土壤资源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一系列土壤特质:物理的 (压实和侵蚀) 、化学的 (生物地理化学循环) 和生态的 (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活动) ——从土壤层提取样本并利用电阻方式分析其PH值、密度、残留的湿度、质地、内含有机质及养分。由此, 电阻率可以作为一个有效工具测算与监测土壤肥力。

这一手段最大的优点是, 在一个较长的监测期内, 它不会改变抽样土壤的基本特质, 能保证土质不被干扰, 使监测的结果可信度更高。而且此监测过程推动了北方温带针叶林的可持续发展。

2.以微气象技术监测森林碳汇

目前, 国际上普遍采用微气象技术测定方法开展森林植被的CO2通量观测或称涡动相关法研究森林的大空间尺度碳平衡规律。国际上已经建立的CO2通量观测网络站点有100多个, 分别隶属于欧洲通量网 (EUROFLUX) 、美洲通量网 (AmeriFlux) 、加拿大北方森林通量网 (BOREALS) 、地中海通量网 (MedeFlux) 、澳洲通量网 (Oznet) 和亚洲通量观测网 (ASIAFLUX) 。从全年的CO2通量观测结果分析, 无论是北方森林、温带森林还是热带森林均表现为碳汇, 但是碳汇强度大小受森林类型、气候环境变化、自然与人为干扰的影响。我国于2001年底开始构建了CO2通量观测网, 其中大部分是开展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观测研究。

3.基于 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测大气温湿度及灾害预警

ZigBee是一种短距离、低速率的无线通信技术。 ZigBee 采用了直接序列扩频技术, 可以工作在868MHz-915MHz 或2.4GHz 频段。与其它无线通信技术相比, ZigBee 具有架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高、组网能力强等特点。它能够实时监测林区的大气温湿度及火灾烟雾浓度等参数, 有监测范围广、部署性好、数据传输可靠性高、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等优点, 在森林环境监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一基于 ZigBee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森林环境监测系统, 采用星、簇首、路由的拓扑结构, 既延长了网络生命周期, 又保证了数据传输效率。传感器节点采用的 CC2430 芯片具有低功耗、低成本等特点, 适用于只能依靠电池供电的场合。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大气相对湿度、温度等数据, 并能通过检测烟雾浓度实现火灾预警, 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4. GIS技术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监测

地理信息系统 (GIS) 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 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它与遥感技术 (RS) 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 相结合, 广泛应用于测绘、地图制图、资源管理、灾害监测、国土规划管理等领域。在林业中完成对森林资源资产进行精准的调查与评估, 了解实时的森林资源分布现状, 获取诸如面积、蓄量、林型、林种、树种、结构分布及动态变化等信息, 对森林空间数据进行分析管理, 有效监测病虫害、森林火灾等森林日常与应急事件, 辅助管理层及时准确做出相应决策。这一技术近年来成为国内外森林监测的主要手段。以此为基础, 近年来, 基于网络的地理信息系统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巴西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在过去50年间受到乱砍滥伐和选择性采伐的威胁, 约20%将近80万km2的原始雨林被变成了牧场、大的机械化农场和小规模的家庭农场、造林区和其他土地利用形式。为了尽最大可能保护这一区域, WGIS (基于网络的地理信息系统) 这一新形式得以采用。它聚焦于数据库内容和属性查询结果的模拟化 (可视化) , 更易于利用数字化地图和空间模型。已有的WGIS系统可以运用不同的数据资料迅速地报告包含地图、图表、文档和表格信息。这一监测巴西亚马逊地区的WGIS系统, 被命名为ImazonGeo (www. imazongeo. org. br) , 用来分析和规划亚马逊地区环境与社会经济政策的基础, 如建设新的道路的影响,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效果, 通过整合农村的产权边界和采伐的数据层来控制乱砍滥伐、划分可持续森林区域和建立这一区域森林采伐趋势的模型等等。

具体说, 亚马逊地区基于网络的地理信息系统ImazonGeo SDI (Sptial Data Infrastructure) 由这样几个方面构成:①地理信息;②技术;③界面;④工具;⑤用户层。这些组成部分集成整合反映这一系统三个特殊目标。第一, 形成一个健全的数据库, 更易于获得关于巴西亚马逊的相关集息和复杂的空间分析结果。第二, 在公共范畴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和软件技术基础上形成一个支付得起的系统。第三, 在简单直观工具的基础上提供相关的应用程序来支持对巴西亚马逊森林的监控与保护。

自从ImazonGeo在2007年5月投入使用以来, WGIS系统已经有超过19 000次的访问和超过7 000次的图表下载。从2008年4月到2009年4月, 森林情况公报——一个建立在森林砍伐预警系统和空间分析基础上的ImazonGeo定制用户界面报告已经有了 8 394次下载。总之, WGIS技术可以成熟地通过监控、保护和规则的实施应用来支持对热带雨林的保护, 而且其网络系统形成的相关技术, 包括那些地理信息, 很容易被千万人接受。通过WGIS系统让百万人保护雨林需要使用方便的工具、以辅助材料和地理WIKI工具形成的相关教育, 并充分认识终端用户的需要和局限以提供可靠信息, 这一监控手段目前在我国还很少见, 将来的发展空间极大。

三、结论

总体看,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对监测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测的最终结果是对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准确评价, 从而预防和治理将出现或已出现的破坏和污染, 为更深层次的森林生态管理和决策部门服务。当前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的总体趋势是: 监测手段多样化, 遥感技术和地面监测相结合, 网络设计趋于一体化, 在信息管理上强调标准化、规范化, 广泛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手段, 提升监测的效果。今后, 随着森林保护管理手段的不断提升, 实现森林综合信息的多功能复合监测将成为监控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摘要:以可持续思想为理念, 阐明了森林生态及环境监控的主要对象, 包括对森林碳系、生物多样性、土壤肥力及环境污染的监测;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 如, 电阻率法、微气象技术、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和GIS技术等, 并明确了其在监测过程中的不同适用主体, 以对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准确评价, 为更深层次的森林生态管理和决策部门服务。

关键词:森林生态,监控技术

参考文献

[1].Gibson, C., Williams, J., Ostrom, E.Local enforcement and better forests [J].World Development 2005, 33 (2) :273-384

[2].Pagdee A., Kim Y.-S., Daugherty P.J.What makes community forest management successful: a meta-study from community forests throughout the world [J].Society and Natual Resources, 2006, 19 (1) :33-52

[3].Hickey, G.M.Monitoring and information reporting for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A regional comparison of forestry stakehold-er perceptions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7 (84) :572-585

[4].盛炜彤, 何英.林业科学学科的研究与展望:2008-2009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58-64

[5].蒋启国, 许斌, 许定富.GIS在国内林业监测和管理中的应用综述[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7 (4) :56-59

[6].刘广文.森林与碳循环[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9) :29-31

[7].Petit, S.The dimensions of land use change in rural landscapes: Lessons learnt from the GB Countryside survey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9 (90) :2851-2856

[8].Yoan Paillet, Nathalie Cassagne, Gean-Jacques Brun.Monitoring forest soil properties with electrical resistivity [J].Biol Fertil Soils, 2010 (46) :451-460

小班化教育生态环境构建与资源开发 第11篇

我校的周边以老旧小区为多,近年随着南京的发展,学校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不断增多,他们的家庭素质、居住环境、生活条件都较为低下,这些孩子的家长多数拥有对孩子美好的教育愿望,却不具备相应的教育能力。作为一所小班化教育学校,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可以给予怎样的关怀?我们想:既然孩子没有宽敞的家,那么我们就给他一个充满生机的校园;既然孩子没有明亮的书屋,那么我们就给他一片充盈知识的天地。我们要让孩子享受教育的公平,感受教育的幸福。

在这种简单想法的指引下,我们精心布局,细细培育,终于为孩子们打造了一所美丽的绿色校园。漫步在我们的校园中,阵阵如糖似蜜的桂花香沁人心脾,优美动听的世界名曲在耳边萦绕,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激荡着心灵,遮天蔽日的树木、争奇斗艳的花卉、挺拔摇曳的翠竹以及从楼体倾泻而下的绿色枝叶,让每个身处其中的生命个体享受着那绿色生态带来的美妙。

在绿色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也点燃了我们对于教育生态的憧憬与畅想,确定了“构建教育生态校园,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理念,努力进行“小班化教育生态小环境构建与资源开发”的实践。

二、构建小班化教育生态小环境

我们认为,校园环境是小班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外显内隐”的方式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为了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我校构建了十个教育生态小环境。

1.百草园。“百草园”是我们打出的首张生态名片,可谓: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校园不仅仅是进行教学的地方,更是繁华都市中一方静谧的植物生态园。

2.资源教室。我们在小班教室生态环境建设中注重学生可学习资源的发掘,使之成为富有内涵的“活”的资源教室。我们设置“流动资讯”版块,每学期各班级根据本学期课本学习内容精心制作两块课外拓展知识板,每月一次在同年级教室内流动;我们设置“课堂加油站”版块,教师每节课后可即时把本节课教学中疑难点写在上面,供学生课后再学习;我们还设置“脑筋对对碰”版块,里面放置的是师生互提的小难题,留给老师与孩子们去思考、交流。

3.太阳花心理猫猫站。我们以“不让一个孩子远离团队”为目标去接纳和关怀每一个学生。我们建立“太阳花心理猫猫站”,学校通过开设心育课,开通“太阳娃”广播,开放“快乐小屋”,开设“阳光信箱”、开发健康游戏等途径,让孩子们感受校园的温暖,体会自己的价值。

4.生态体验岗。我们设立了“生态体验岗”,例如:文明岗、护绿岗、帮扶岗等。来学校、进家庭、走社区,孩子们在不同岗位上愉快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体验,让精致的小班化教育更为熨帖。

5.伟人柱。学校装饰了八十多米长的“伟人柱”,六年的学习光景,伟人的思想与成就将伴随着孩子们成长。

6.艺术长廊。学校将教学楼的走廊开辟为由书法区、绘画区、叶画区组成的“艺术长廊”,上面陈列着学生的作品。

7.名曲600。音乐可以陶冶性情,我们的“名曲600”利用了课间的10分钟,也就是600秒。六年小学生活的课间600秒,孩子们可以欣赏近600首中外名曲,这样的教育是润物而无声的。

8.图书超市。校园的角落里、教室的后墙上摆放着的各种各样的书籍,让孩子们爱不释手,沉醉其中。

9.科学探究园。这是我校孩子最爱驻足的地方:“探究园”里奇特的“方轮自行车”留给孩子无尽的思考;“小小气象站”里不仅记录下每天的天气情况,更引发了孩子对科学的无限想象。

10.科学小会所。当孩子从室外的“科学探究园”回到科技楼,便来到“科学小会所”。“电脑绘图”、“三模制作”和“植物探秘”是最受孩子欢迎的。在这里,孩子们爱上了探究与创造,近三年,我校有近百人次的小发明小创作作品获国际、国家、省、市各级奖项,有33名学生的小发明作品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专利证书。

三、开发小班化教育生态资源

我校在构建十个小班化教育生态小环境的基础上,努力进行教育生态资源的开发。

1、在生态学习中提升学生生命品质

学习中,我们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适性成长和生态意识的培养。我校在各学科教学中初步尝试“智慧树”的运用。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环节,通过“智慧树”的构建入手,引导学生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孩子们在小班学习这个自由的空间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智慧如同参天大树,不断开枝散叶。我们在预设教学流程的时候,能根据学生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多作假设,把学生的质疑空间预留其中,从而将生成的课堂引向精彩。

《走进植物世界》是我校开发的极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它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和情感特点,设定了不同的课程目标。在实施上大胆创新,由集中授课、种植实践、参观考察等形式组成,实现了学校的课程创新,为学生开辟了广博的生活舞台。该校本教材在南京市教研室组织的评比中获一等奖,还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亚太地区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科学教育研讨会上公开展示。

2、在生态活动中丰富学生成长体验

多彩校园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我校开发了以下三项特色活动。

“成长生态日”。每周三,我们通过期待性晨会、共生性班会、全优化作业、分享性交流,为学生成长营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学生自我、同伴之间以及教师对学生三方面的激励,形成更加积极的内部驱动机制,让学生在平衡、和谐的教育氛围中茁壮成长。

“金秋艺体节”。金秋艺体节的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内容包含了艺术和体育两个方面。通过艺体节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体魄强健,更增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陶冶学生的性情。在艺体节中成长起来的“雏燕”健美操队在全国、全省的健美操、啦啦操竞赛中多次摘金夺银。

“百草园笔记”。校园的生态环境,激发了孩子无限的热爱,我们引导孩子把对“百草园”的喜爱转化为文字,并把这本充满真挚情感的笔记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传递交流,全班共写一本“百草园笔记”。我们还把这一活动与校园阅读相结合,每学期开展不同主题的读书笔记活动。

森林资源生态环境 第12篇

如何基于网络, 开发教师好用、学生会用的课程资源呢?我们的想法是:以学校为点, 以区域性发展为面, 点面结合, 打造一支骨干教师队伍, 构建一套课程资源平台, 营造一个生态化的信息环境, 突围课程网络资源的困境。

人力资源建设——层级研训, 全面提高

所谓人力资源, 是指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应用过程中各种人员的集合, 如技术人员、教师、学生、家长等等, 其中, 开发主体是有技术能力的教师。前几年, 我区就对各校教师开展了不同层级、不同内容的培训:基于校本的教师通识培训、区域层面的技术精英培训等等, 使我区在人力资源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 全区学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 普通学校具备资源开发能力的教师相对较少。为此, 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中心在2005年成立了“学科整合研究组”、“学科教学研究组”、“资源建设组”、“节目制作组”四个研究小组, 着力打造一支业务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队伍, 以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满足促进资源建设、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需要。他们通过这种区域性的工作平台, 为教育技术研究提供应用支持、为从事软件开发提供管理支持、为建设课程资源提供资源支持。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 又对不同课程、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了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水平的培训, 使学生、教师、技术人员这些人力资源链上的各个部分高效率地运作起来。

信息资源开发——精选主题, 做强做优

课程网络资源开发的主体力量在学校, 即课程实施者——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他们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 对资源有着最迫切最具体的需求;他们生活在校园, 最了解课程学习者——学生的所思所想;他们的紧密合作, 最有利于向教育教学生产力转化。事实上, 学校就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阵地, 他们的工作为课程网络资源的开发起到了良好的奠基作用。

近几年来, 我区各校对课程网络资源的开发着重在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上网搜索素材、自制相关的课程资料——一种积件式或课件式的信息资源。这已是日常教学中形成课程资料的常规手段, 没有很高的技术门槛, 便于实施。另一方面是为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提供支持, 主要形式是制作专题性学习网页、网站——一种经过主题加工的信息资源。相比之下, 专题性学习网站 (网页) 内容丰富, 与课堂教学结合得十分紧密, 甚至可以量身定做, 可以在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教学效果突出, 是课程网络资源开发中的精品。对这种“资源精品”的开发, 我区大部分学校都根据学校的原有基础和办学特色, 找准主题, 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初期研发已是成绩斐然。

博爱小学以“陶艺”为主题, 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 开发了一整套全国发行的陶艺电子教材。内容涵盖古今陶艺、陶器制作、作品展厅、名作欣赏、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除为学生陶艺基本技能的掌握提供参考外, 更加注重为学校陶艺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 为教师陶艺课程的实施提供依据。可以说, 一个资源就是一个课程。

北环路小学自主研制开发的“天禾学生成长电子记录袋”、“网络阅读平台”, 中山路小学的校本课程网络资源库, 雕庄中心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网络课程资源系统, 浦前中心小学的无纸化教学支持系统等, 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课程信息, 方便了教师教学。

环境资源架构——构建平台, 联结孤岛

环境资源是指提供资源建设和应用过程所需的硬件设施和各类软件工具及应用平台, 它是资源开发与应用的保障条件和实践基础。“十五”期间, 全区各学校全部安装了宽带, 完成了“校校通”工程。学校网站中的资源库建有丰富的课件、音像、图片、教学案例等数字资料。全区有8所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2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4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此外, 全区每年在信息技术装备的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这些都为信息化的网络教学环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

在基于校本的多年探索研究中, 许多学校形成了极为丰富和个性化的校本资源库, 但由于传统的保守观念和软硬件的技术壁垒, 使得资源只能在校内交流, 形成一个个“资源孤岛”, 资源缺乏流通的孤岛现象造成了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 也影响了教师再次开发资源的积极性。因此, 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 需要一个统一标准、可以整合校际资源的有效的管理平台。

1.建立课程网络资源的共享环境

一年前, 我们开展了构建区域性资源库的尝试。具体做法是各校将自己开发的课程网络资源上传到区教育网站, 集结成区资源库, 由区统一管理。试行之后, 我们发现各校资源库建设的差异比较大, 各个学校需要有个性特色的资源库, 而网络带宽瓶颈制约着资源的传递效率, 造成区域中心承载过重负担, 管理效率不高。于是, 区域性网络资源管理平台应运而生。这一平台基于资源内容分布存储、资源信息集中管理的理念架构, 提供资源整合、资源检索、资源评价的功能, 具有使用简单、方便扩展及与其他应用系统集成的特点, 能有效地为学校自有的学科特色资源及校本课程资源提供建设与管理服务, 为教学管理者提供资源访问效果评价分析, 便于校际间资源库的共享与交流。从而提高教学资源对象的利用率, 促使教学资源更好地为实际教学系统服务。

2.活用课程网络资源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随着学校网络设备的更新, 在课堂中进行网上教学成为课程实施中新的教学手段。在实践中, 我们发现教师开展网络教学所花费的教学成本极高, 技术支持力度不足, 设计周期极长等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 我们选用了专业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在全区教师中进行推广和研究。平台提供了包括常规教学、网络探究、自主学习、网络协作学习、专题研究学习五大模板, 不仅方便了教师的使用, 还在运用中潜移默化, 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平台还支持网络环境中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网络教室中, 依靠教师的帮助进行知识浏览、交流探讨、在线测试、提交作品、相互评论等互动式学习, 极大地发挥了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课程网络环境为广大教师解决了技术难题, 实现了校际间的共融互通。现在, 全区已有十多所小学安装了这个教学平台, 成功的案例也不断涌现:清凉小学的《人与水》、《武术》等, 中山路小学的《叶》、《音乐之都维也纳》, 雕庄中心小学的《蚕的研究》、《安全伴我行》……

上一篇:无人监考下一篇:就业市场分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