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生物课教学

2024-07-24

进行生物课教学(精选12篇)

进行生物课教学 第1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发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全过程。创设生物概念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情境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减少对学生的束缚,特别是思维的束缚,要提供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判断、自我发展的机会。其次,创设的情境应与日常生活、科学发展或新闻报道等相关。如在讲授“生物链”和“生态系统”概念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我先问学生的家乡及其环境情况,引导学生介绍家乡的森林、河流、鸟兽等情况,接着根据学生介绍的事物,帮其理清当中生物链情况,进而分析其中存在的生态系统。这个情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使学生多角度地思考生活中问题,并深化了学生对生物链和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

二、分析实例,促成理解

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建立、理解,需要运用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对周边生物现象进行比较和分析才能达到。如在讲授“池塘生态系统”时,我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运用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具体分析“枫树坝水库”生态系统。学生经过观察、比较、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步骤,很快就总结出池塘生态系统是指生活在同一池塘中的所有生物的总和,池塘生态系统是由生态物质组成,包括所有的水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分别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接下来我再让学生拓展比较分析霍山风景区、东江河、学校等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经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就水到渠成了。

三、设计特例,形成体系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些概念的特例,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完整而正确的概念体系。在概念学习中,忽略特例,往往会导致概念的内涵混淆,外延扩大或缩小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列举特例,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概念。例如,在微生物概念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加入这些蘑菇、银耳、黑木耳、金针菇等特例,并通过实验,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到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比较简单,一般要借助于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又如在生态系统概念教学中,我向学生提出以下特例问题:(1)东江河里的所有鱼类、霍山风景区的所有植物是一个生态系统吗?(2)蚯蚓、蘑菇、银耳、黑木耳、金针菇都是分解者吗?这些问题发散了学生思维,并深化了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

四、避免错误,科学认知

目前,学生对许多生物概念存在错误认识。例如:“绿色植物是指呈现绿颜色的植物”“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娃娃鱼、鲸等动物在水中生活,都是鱼类”“鸟能飞,鸡、鸵鸟不能飞,不是鸟类,蝙蝠能飞,是鸟类动物”“动脉中流的一定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一定是静脉血”等等。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某些生物概念,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体生物知识网络的构建和拓展。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特别是那些与科学概念相抵触的错误概念,要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那如何帮助学生避免错误认识,科学认知概念呢?笔者认为,帮助学生找到错误认识的根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错误概念之所以难以改变,在于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产生有着很深的生活情景和认知背景,使得学生以非科学的方式感知世界,从而支持了错误概念,并形成正确认识“防御机制”。教师帮助学生找到错误认识的根源,可以瓦解学生这种“防御机制”。

如何有效进行初中生物教学 第2篇

一、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适度开拓学生的认知面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认真阅读,深入理解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内容,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切合学生实际的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和单元计划。教师要安排好不同时间的实习实验活动,如参观、访问、种植养殖等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以及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自己亲手操作,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生物实验操作能力。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向三个方面进行拓展。一是向前沿领域拓展,如生命工程,太空育种,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向社会领域拓展,如让学生调查水资源情况,垃圾处理情况,农业生产现状,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三是向应用领域拓展,如引导学生走访果农、菜农,思考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目的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师应根据所订计划,按照季节的不同,安排适用的实践活动,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安排学生在家里养蚕,观察如下细节:1.蚕卵孵化时的温度及所需时间。2.小蚕的进食及生长情况,蜕皮次数。3.停止进食及结茧。4.茧内化蛹。5.蚕化成蚕蛾。6.交配。7.产卵。教师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做详细记录,并在课堂上交流。在此过程中,必然有些同学会在饲养环节上出现问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步骤如下:1.提出问题。如在饲养过程中,哪个环节出了错,原因是什么?2.做出假设。同学们一定会有不同的假设,教师千万不要强求统一,而是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3.让每个同学按照自己的假设制定出验证假设的计划。4.按计划实施,收集数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验证自己的设想。5.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分享过程与结论,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几个步骤进行学习,不仅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探索精神,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多用教具和活用教具

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主要是在课堂45分钟内的教学中,如何直观形象地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是提高效率的重点。生物传统的教具主要是指挂图、标本、模型以及活体等,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挂图用途广泛,但只是呈现平面结构;标本能呈现生物体的真实立体结构,但有时存在不易看清内部结构或细微结构等情况;模型呈现的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不够真实的情况:生物活体则存在获取、保存不易的情况。由于这些教具都有着各自的优点、缺点,所以,单一使用某种教具往往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教师在选择教具时,应尽量选用活体,活体能使学生真实、客观地认识生物体,避免造成认识上的偏差,而且活体比其他教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选用活体教具后,再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一些其他教具进行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初二下学期的生物分类,对于藻类、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的区分归类教学中,利用地处农村的优势,让部分学生课前准备各种植物,通过对植物直观地观察,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四、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引,教师在教学中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作为教学手段之一的多媒体,在运用过程中也要遵循教学目标。因此,多媒体的使用不能随意,不能仅仅为了吸引学生而使用,要时刻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如初中生物学中的《血液循环》一课是生物知识的重点、难点。《血液循环》的教学目标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根据这个目标和媒体的功能,我选择的做法是:1.首先让学生用手摸到自己的心脏,感受心脏的跳动,然后对照心脏模型,讲述其结构。2.观看flash动画,依次展示:①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及瓣膜);②与心脏四个腔相连通的血管;③体循环、肺循环路线;④在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用红色表示动脉血,蓝色表示静脉血。这样将复杂的血液循环整体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循序渐进,依次显示,学生思路清晰,教学效果很好。3.观看血液循环录像,全面认识血液循环,加深理解。

从以上教学步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在目标指导下将各种媒体协调配合、各展所长、互为补充,运用多种手段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从而使学生感知全面,理解深刻,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五、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课堂及时评价,二是课后评价。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前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要能够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叙述清楚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还能使教师把握学生的思维活动脉络和情感的倾向,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课后评价,将学生的知识反馈梳理起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也完善了教师的教学策略。

在生物课中如何进行科学探究教学 第3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 内涵 重现 技能 实验变量 提出问题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生物学课程标准(初中2011版)》课程目标对科学探究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由此可见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科学探究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科学探究的内涵

科学探究通常涉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科学探究,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尽可能渗透到各级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

二、科学探究教学的具体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科学探究式让学生模仿科学家的探索过程获取学习的成果,而不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做研究;是让学生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包括观察、测量、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制作模型和交流等,而不是要求学生自己独创实验设计,当然学生能达到那样的高度更好。

(一)重视经典实验

经典实验是指在生物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的范例。如普利斯特利研究光合作用的小白鼠实验等。对于生物学的经典实验,教师要先介绍实验背景及科学家的生平,了解实验当时社会的现状,以及人们对研究问题的认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再现实验的过程,重温经典。如巴斯德鹅颈瓶实验,教师先介绍巴斯德的生平,然后让学生讨论鹅颈瓶瓶口如何做成鹅颈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又觉得科学探究不再是神秘的事情。

(二)重视技能规范化训练

科学探究的本质是基于对现象的观察,利用假设和理论进行各种逻辑思维等等,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又往往表现出某些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或思维途径,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探究技能规范化训练,特别是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推理、调查、实验设计、操作、收集和分析资料等技能、方法的训练和指导。例如,观察洋葱鳞片叶细胞时,因为学生没有做过临时装片,老师必须先做演示,教会学生做装片的科学方法。

(三)加强实验探究过程的一般管理

科学探究一般包括六个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1.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本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思想,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科学探究实验“水影响种子的萌发吗?”中,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因素还影响种子的萌发?如何证明”。

2. 学会制订科学的探究计划

“制订计划”是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的难点所在,但很多老师都不舍得把时间花在让学生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上,而是让学生按照现成的步骤与方法做,或者按照老师的思路做,导致学生被动地做实验,很少去思考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就显得特别必要。

(1)明确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初中生物实验一般都是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是设计对照实验的第一原则。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后,根据探究的已知条件和探究的目的进行猜想或假设。当猜想或假设一经提出,便能据辨明条件,明确实验的变量。如“光对影响鼠妇的分布吗”探究活动,是七年级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较容易的对照实验,但学生不知道变量怎样设计,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本实验的可变因子是什么?(光)不变因子是什么?(温度、湿度、土壤等)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这样,学生了解了对照实验的基本方法。

(2)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过程

①放手让学生思考。为了能使学生在设计出合适的实验方案,要大胆的让学生去做、去想、去讨论、去发现规律,理清思路,抓住制订探究计划的关键所在。如:“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正确取样。

②教师为学生提供部分实验探究计划和方法步骤,以填空的方式完成。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一般应用于难度较高的探究实验或者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探究。如“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探究实验难度很大,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既完成了科学探究过程,又节约了时间。

(3)学生独立完成科学探究过程

①在每一次探究实验活动前,教师都要精心钻研教材,准备好探究活动中学生将要用的材料和工具,并组织学生也参与到材料的准备活动中来。

②科学探究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教师适时,有效的引导,可以把握方向,使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并使探究实践得到完善。

科学探究教学能更好的贯彻生物课是一门科学课的性质,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对于学生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生物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1.

如何进行生物实验课教学 第4篇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强调学生的书本知识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则显得明显不足。实验课往往不受重视,甚至被忽略了。为了做好实验课教学,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首先要加强组织纪律教育

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是上好实验课的保证,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顺利进行,必须向学生强调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的重要性。并要向学生讲清道理,反复教育,使学生明白并自觉遵守,保证实验室内环境安静。要求学生不到下课时间,不准擅自离开实验室。如本人实验完毕,或有事要离开,须报告教师。总之,要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实验习惯和良好作风。

二、预习好实验内容,明确实验过程

只有让每个学生弄清了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每个实验的全过程后,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入实验室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如制作临时装片,练习使用显微镜,对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事先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培养骨干,再由这些骨干学生去辅导带动其他同学做好实验,在练习使用显微镜时,特别要强调其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如顺时针调节粗准焦螺旋时,使镜筒缓慢向下,这时头应向左侧偏下,眼光与装片在同一水平面上,眼要特别注意物镜下降的位置,当物镜靠近装片时停止,这时用左眼从目镜观察,同时右眼也要睁开,用右手逆时针方向转动细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对准焦点,看清物像为止。教师也可以用两台显微镜示范,一台是已经对好光了的,另一台则是已找到标本清晰图像的,让学生观察后做模仿。

三、要有实事求是和富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要求学生在做实验的同时,一定要做好记录。如果一个实验小组两人,则一人做实验,一人记录,下一次实验互相对调。实验绘图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照看到的实际画,在实验课中完成。如在解剖鲫鱼时,有的同学发现鱼的心室和动脉球的搏动位置在心房的上方,而在生物教学挂图中,心室位于心房下侧,在心室前端有一白色的动脉球,这就要按实际看到的画。

四、细心指导,增强教学启发性

在讲解实验时,要把关键的步骤交待清楚,注意使讲述语言与操作相配合起来,消除学生不必要的疑问。语言要有启发性、指导性,根据学生情况和授课内容来设置悬念,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观察内容上,减少学生在观察上的盲目性,积极引导学生去获得感性认识。

五、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是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初一新生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上。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生物学为观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观察条件,如标本、模型、挂图等,特别是活生生的实物,以此来加强直观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就培养了观察能力。

六、做好实验小结,启发学生自我评价

实验结束前,用3~5分钟时间让一些实验认真、观察细致、操作熟练、清楚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正确掌握了实验技能,并实验成功的同学简单谈谈收获、体会,也可由教师或者同学给予肯定评价和鼓励。反之,一些实验做得不好的同学或者看不到实验结果的同学则可谈谈失败的原因和吸取的教训。如有的同学也可能是因为怕麻烦、怕脏、怕腥味等原因而不愿意做实验,以至实验效果不好或无结果。为此,教师也要帮助其克服怕麻烦、怕脏、怕腥味的娇惯心理,自觉做好实验。实验结束后,还要指导学生整理好当天的观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师生共同分析和研究实验的结果,以及实验成败的原因,让学生逐步懂得如何改进以后的观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最终要使得学生懂得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在生物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进行生物课教学 第5篇

兴城三中 王小芳

一、设计理念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植物和动物的类群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在设计本节课时,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体验基本的分类方法上,通过学生的分类活动来学习分类的方法,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组内互助,共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按任何一个器官都可以对植物进行分类,进行科学分类主要是根据生殖器官进行分类。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是否产生种子将植物分为有种子和无种子。根据有无花分为有花植物和无花植物。

二、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通过前五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各类群有了许多感性的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以及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类群的特征,这就为学生生物的分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既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圈种的各类生物的回顾、总结,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从学习科学的分类方法,同时也对后面将要学习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的本质、意义打好了基础。教材种并未全貌而系统的 生物分类的方法,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并介绍了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二)学情分析 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察和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重难点

1.重点

① 尝试通过梳理所学的生物知识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学习生物的分类方法。②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调查,走进大自然实地考察。

2.难点

① 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② 通过观察与思考,总结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掌握生物分类的必要性、生物分类概念及依据。

② 尝试对植物和动物根据其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生物的主要类群。

2.能力目标

①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判断能力。

②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 通过做一个小小分类学家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② 通过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同学们保护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怀。

四、策略方法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学生实践活动为基础,侧重“自学加游戏”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主。

教师:主要用到 实物展示法、激情激励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学生:主要用到 观察法、比较法、资料收集、调查法、讨论交流法、合作学习、组间互动。

五、课前准备

1.学生

① 带7年级上册课本。

② 收集植物的种子,如玉米、菜豆、松子、葵花籽 ??

③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活动。

2.教师

① 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特点是容量大,内容充实,可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可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导航标,对所学知识以直观形式及时归纳总结,并有助于学生课下进行进一步学习和知识拓展。

② 准备小游戏:“给杂物进行分类”的材料。(将各种形态大小不一的橡皮、卡子、纸团混装在一个瓶子里。)

③ 准备实物展示:a.玉米叶子、枫树的叶子;b.桃、松球果;c.准备几种植物的图片及标本。

④ 准备有关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图片、录像。

六、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导入新课

小游戏──“给杂物分类”

同学们,在讲桌上放有两个杂物盒,你们能迅速将里面的杂物区分开吗?看看哪名同学分得最细、最快(游戏规则:分好的同学请迅速举起手,音乐响起时开始动手,音乐停止时活动停止。)

其实,刚才同学们把这些杂物分开的时候,就是在进行“分类”的工作。请同学们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一些什么样的分类活动?(生举例)导入课题(第一章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从同学们的生活实际出发,以此为切入点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观察实践

尝试对种子植物进行分类

1.学生自学书p80页有关分类的概念和分类依据。(要求明确生物的分类依据是根据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特征来进行的。)

2.教师:将预备好的植物图片,书p81页,用单独的图片,杂乱无章地用透明胶带纸粘在黑板上。并在学生自学后找同学把黑板上粘贴的图片分成两大类。(注:允许同学贴错,贴错的,教师可让其他同学改正直至贴对为止。)

3.再请同学们将玉米、向日葵和油松进行分类。(将玉米、向日葵贴在一起,而把油松贴在另外一边。)

老师带来一枚桃子,好,请一位同学来品尝。(生吃桃)

那我可要你答一个问题:你吃得桃子是果实,你知道吃得是果实哪部分?a.果肉 b.果皮 请选择。

4.让我们来重新回忆菜豆和玉米种子结构上有何不同。请同学们仔细观看手中玉米和菜豆种子(已解剖开的),二者有哪些区别?(生总结归纳)

那平行脉和网状脉又指什么?(手举收集到的玉米叶和枫树的叶解说)

【设计意图: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

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更多的发展。】

(三)讨论分析,反馈交流

尝试对无种子植物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主到前边来依照前面的分类方法把水绵、葫芦藓和肾蕨来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总结归纳,提纲挈领

重看黑板上这六幅图,由杂乱无章变得井然有序了。

我们现在由图出发,进行逆向思维,将整个分类过程由下往上用文字表达出来,老师板书,同学们来说分类逆过程。

本节课,我们成功地针对六种植物进行了分类,并且通过分类活动,初步掌握了植物的分类。明确植物分类依据是??(学生接述: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我们可以去花园,对你所见到的各植物进行分类。也可以试着对动物园里的动物进行分类。生活中学会分类,会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有规律,身体更健康;学习中学会了分类,会使我们的学习变得更轻松、愉快。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携手来走进这收获的季节,一起来感受这收获的喜悦吧!

【设计意图:植物分类图解,回忆分类过程,对知识再巩固。】

七.收获的季节

如何有效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第6篇

一、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更多地重视了教师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改革与探索,而往往忽視了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但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师观念更新的同时,更应该抓好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二者协同改进,形成合力,相得益彰,才会产生改革的共鸣与发展。

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半独立性的学习,它是为学生将来形成完全的自学能力作准备的。对自主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行为自主性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也是走向成熟的特征表现;其二,学习的自主性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三,自主性学习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走向。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的嘴就像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的教学用语是教师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和载体,是课堂教学“活”的灵魂,它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精彩与否以及教学的成败。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可以使教学内容层次分明,对于重点问题还能点石成金。同时,学生在这样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教学中,就如同在欣赏一首世界名曲,令其心旷神怡,学习的动力自然得到了增强。

在生物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成语或者俗语来突出教学内容,因为有些用语蕴含着深刻的生物学现象或原理。例如,俗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深刻地揭示了食物链的关系;俗语:“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就深刻的说明了水和矿质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歇后语“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就揭示了昆虫的先天性行为——趋光性;成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说明了生物的遗传性;俗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则反应了生物的条件反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只要教师用心搜集,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必定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提高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

三、适当融入游戏环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初中生正处于由童年向青春期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都有一种“爱玩”的天性,从这个方面来说,在教学中适当融入一些游戏环节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的教学游戏仿佛就是一支提高学习兴趣的“催化剂”,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焕发活力,还能让学生在“玩”中发散思维,收获知识,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四、在实践中重新审视生物实验教学功能

由于初中生不具备丰富的生物学知识,而且自身的认知情况、学习能力、学习经验和实验能力等能力十分欠缺。因此,对学生进行科学恰当的生物学教学和生物实验操作教学,通过对学生在学科基础知识和相应实验的指导,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初中学校的生物实验教学,对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能够有效督促教师改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动手和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综合知识。

在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重新对实验教学进行认识,在实践中教师应当认识到,生物实验教学是一门与生物学科相互统一的课程。初中正处在一个认识世界的时期,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良好的实验教学,应该以初中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为目标,并有效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其次,学生也应该从态度上重视生物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室当中通过实验发现生物的奥秘。

总之,改良初中生物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都有很大帮助,教师应结合课改,改变教学方式,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

进行生物课教学 第7篇

1 环境保护教育的意义

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能认识到大自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是使学生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 懂得什么是环境美, 初步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 教育和帮助他们养成爱护环境、关爱生命、保护大自然的良好行为品质, 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义务感和环境保护的道德观念。由于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他们在学校受到的环境保护教育, 可通过不同的渠道传递给他们的家庭成员, 并进一步向社会辐射, 进而增加学校环境保护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2 环境保护教育的培养目标

2.1 灌输环境保护知识

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有关概念和一些简单的环境保护科学基础知识。

2.2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要使学生能正确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处理人类生产活动、生活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提高青少年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觉悟, 环境保护意识包括的范围相当广泛, 如生态保护意识、资源保护意识、忧患意识、法制意识、参与保护意识、发展意识等等。

2.3 树立科学的环境保护观

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建立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观点, 懂得我们任何生产活动, 都要放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普遍联系中, 放在立体交叉的生态网络中, 放在生态系统的平衡过程中加以考察, 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 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人类要发展, 自然界也要发展。使生态系统朝着最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保护观。

2.4 提高学生分析评价环境保护的能力

主要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环境现象, 评价环境问题, 进行环境调查, 收集整理资料, 并进行科学分析, 尝试提出改善环境和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

3 环境保护教育内容在中学生物学教材中的体现

3.1 初一生物学

植物在环境中的作用;绿化;光合作用与净化空气, 植树造林;藻类与人类关系;地衣、苔藓对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作用;植物资源。动物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原生动物对污水净化作用。

3.2 初二生物学

人类健康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生物的种类不同, 对环境的要求也不一样。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主要还指存在于它周围的影响它生活的各种因素。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生态平衡, 生态农业, 人类与环境。环境保护, 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 动植物资源人类的关系;环境污染及其危害;《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 自然保护区和治理污染。

3.3 高中生物学

“三废”污染及化肥、农药污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学;生态平衡;森林资源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作用;认识森林对人类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破坏森林资源对人类的影响也是极其严重的, 要大力保护森林资源和植树造林;草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自然保护区及其意义。

4 环境保护教育的基本方法

4.1 课堂教学是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渠道

生物学教材蕴含了环境保护教育内容, 如莲适于生活在水里, 不能生活在旱地上, 鲤鱼适于生活在淡水中, 如果把它放进大海里, 不久就会死亡, 这些现象都说明, 生物与环境之间, 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自然界中, 生物要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制约,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 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植物, 同时也离不开空气、水和土壤, 长期以来, 由于人们的利用不合理, 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正在不断减少, 随着工业及改革开放的日益发展, 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因此, 生物的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防治, 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任务。

4.2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我国地域辽阔, 地形复杂, 气候多样, 为各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国是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国家, 我国裸子植物的种类, 占居全世界首位。我国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在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历源中, 有些珍稀动物是我国所特有的, 现在, 我国政府大力推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大搞植树造林, 改善植被状况, 这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 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我国建成了上千个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为了保护环境, 我国已经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并且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 要求每个公民必须遵守, 否则会受到制裁。

5 环境保护教育的基本途径

5.1 要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要求

针对性是指环境保护教育的目标和授课内容蕴含的环境教育因素, 要两者结合, 有的放矢, 使教育要求渗透落实到章节的整体教学目标之中。

5.2 要选取最佳的切合点

环境保护教育要落实到实处, 就不能泛泛而谈, 教材中哪一些事实材料最能启发学生的心弦, 哪一些是画龙点睛的结论, 哪一些是发人深省的现象, 都要一一加以利用。

5.3 适当补充乡土教材

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 要特别重视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生物资源, 及其保护开发和利用, 注意收集或调查典型性、地方性事实和数据以充实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 学生会觉得亲切、真实, 产生强烈共鸣, 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4 抓住各种时机进行教育

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教育活动。利用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节日, 如植树节、爱鸟周、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旅游节、世界卫生日、地球日等有意识地开展各种相应的环境教育活动。环境保护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在我国学校领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 探讨的新课题, 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积极参与这一项工作。学生既是未来的建成设者, 也是未来环境的保护者, 把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与生物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各方面的努力, 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一定会提升到期一个新的层次。

6 结束语

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教师是关键, 学生是主体。要使学生能正确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处理人类生产活动、生活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提高青少年学生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觉悟, 展现出“环境保护, 教育为本”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教育》编写组.环境保护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1.

[2]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方法.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9:846.

[3]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自然室.初二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160.

[4]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自然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 必修) :生物.2000:80.

[5]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自然室.初二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185.

如何进行初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 第8篇

1. 有效备课。

1.1 有效备课要求教学目标明晰、具体、精确。

传统备课中常用了解、掌握、理解等描述教学目标, 学生因太抽象而不知所措。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课标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三维目标”应达到怎样的“度”, 需要准确了解。备课时应尽量用知道、说出这样的词描述教学目标。

1.2 有效备课要求对学生学情的把握。

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 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 同时, 有效备课更要强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这些知识保持热情”。因为决定学生学习状态的并不是知识水平, 而是求知热情。

1.3 有效备课要求对教材有效利用, 并“再度开发”。

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 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教师必须给予重视, 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但传统备教材中, 教师一般主要是分析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 教材重难点, 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有效备课更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 即对教材内容重新选择、组织和排序, 也就是说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 通过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 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 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 而且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动力。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希望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劳动去发现问题。例如, 在研究“消化”的实验中所提出的假设:细胞膜只能透过小分子物质, 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先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细胞膜。这个假设的理论根据是: (1) 人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 生活的细胞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 (3) 营养物质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里的; (4) 人和动物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 (5) 食物营养成分中有大分子物质。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经过反复训练,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探究性实验不可少。

生物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 本质上是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 有很多活动也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生物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已知结论的基础上, 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而探究性实验则是学生不知道结论, 没有现成的实验设计, 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去探求结论。因此, 探究性实验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于一体。例如“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实验, 由教师出示日常生活一些实际例子, 让学生明确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 从而提出问题:骨为何具有这两重特性, 与什么有关系?之后教师复习初一生物中植物种子成分的鉴定实验, 从而引导启发学生假设:骨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接着, 通过骨的煅烧及其在盐酸中的浸泡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观察、记录;最后, 全班交流, 得出实验结论。并据此结论让学生畅谈青少年在进行体育锻炼应注意的事项。

4. 引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 并且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 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教师可通过生动有趣的生物演示实验或是设计简单的学生实验, 讲述生动的生物学史, 列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现象等, 用多种方式设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他们解释生物现象、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当学生产生了疑问, 有了解答问题的需要后, 再让他们自学教材。这样他们就能专心研读, 使自学获得好的效果。例如, 我在讲“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一节时, 先课前让学生分组捉鼠妇, 分发一系列的讨论题给他们, 如“一般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什么会影响他们的生活?”“你怎么跟别人验证你的结论是对呢?”等等。通过这样一个探究实验设置疑问,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然而然地导入了下一环节。

5. 教给学生一些生物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5.1 直选法。

这是解答生物选择题的最基本方法, 解答时依据题目所给条件, 借助于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直接得出结论。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正误型选择题。

5.2 淘汰法。

对于那些不能直接判断出答案的题, 可根据题干所给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对各个选项加以审视, 将与题目要求不符合的选项逐一淘汰, 不能否定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此方法常用于解答概念、原理类选择题, 也常用于解答组合型选择题。

5.3 转化法。

对某些选择题, 由于情景比较陌生, 或内容比较烦琐, 可通过思维转换, 将题干信息转化为自己比较熟悉的、便于理解的或等价的形式, 从而变陌生为熟悉, 化难为易, 迅速求解。此方法常用于解答规律类和图表类选择题。

5.4 推理法。

如何进行生物课堂研究性教学 第9篇

1. 善于提出问题

生物是以实验作为载体的,许多的生命活动可以表明所要讲述的生物知识。在教学中我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寻找知识。探究实验的教学首先要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新,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之一。如学习《植物细胞的结构》时有学生提出:“植物的叶片有的呈黄色,有的呈紫色,有的是红色,但大多数叶片呈现绿色。叶片呈现绿色或紫色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学习“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学生知道红细胞因持续吸水会涨破,并提出:“植物细胞会失水吗?持续吸水也有可能会涨破吗?”学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各抒己见,有的把问题写下来讨论要不要对问法进行修改;有的向本组同学做解释让别人理解他的意思有的共同在讨论……

2. 大胆作出假设

当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后,学生如何去研究它呢?我们应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生物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鼓励大胆提出假设,开展讨论。

3. 考虑实验细节

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或验证某一理论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认真严肃的思想。实验前我们首先要设计实验。设计检验猜想的实验方案,包括选用哪些实验器材、实验试剂的选择、实验材料的选择、具体如何操作、预期结果、设计实验表格,等等。例:在进行“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的前一天,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讨论该实验中应如何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学生各抒己见,经过讨论,归纳出了以下几个要点: (1) 注意材料的易得性:还原性糖和脂肪从植物中获得实验材料比较容易,而蛋白质在动植物中都有比较容易获得的材料。 (2) 注意材料的可取性:富含还原糖或脂肪或蛋白质的植物材料很多,但并不是每一种材料都是可取的。如在“还原糖鉴定”实验中,双子叶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淀粉,而淀粉不具备还原性,因此最好不要用双子叶植物。有一些单子叶植物的叶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会导致实验现象的不明显,所以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作实验材料。因此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含糖较高的生物组织 (或器官) ,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或梨的果实。 (3) 注意实验前材料的处理:苹果和梨在实验前应该洗净、去皮,保证研磨比较充分;鉴定脂肪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而且应注意浸泡的时间,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时间过短,则不容易切成片;同样鉴定蛋白质用的大豆也要提前浸泡,这样容易研磨成浆。如果用鸡蛋卵白的话,应该进行稀释。

4. 体验实验过程

当所有的实验的细节都考虑好了之后,我们就可以按照实验方案认真操作,仔细观察,体验过程,将每一步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实现了实验创新与动手能力二者并驾齐驱、相得益彰的有机结合,同时还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又留有思维的空间,并能体现出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尽其能、显其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

5. 分析实验结果

做完实验后我们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实验结果是否与我们的预期结果相吻合,是否支持了我们的最初假设?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合时,我们要多思考,不要急于认定假设不成立,要考虑是不是实验操作的不正确导致结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会不会有什么干扰因素呢?无论实验成功与否都要认真分析。失败不要紧,很多伟大的发现都是一次成功的,都要经过多次,有的甚至上百次的失败后才能成功。“失败乃成功之母”。

如何有效进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第10篇

一、教师要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生物实验材料受到地域和季节的限制, 有些实验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因此, 课前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合理安排实验教学计划。

教师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计划, 在计划表上除了要列出每一个实验预期进行的时间, 所需的材料及实验用具外, 还必须注明在什么时间做好哪些准备工作等情况。必要时可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 推迟或提前进行, 从而使某些受季节影响而不能完成的实验得以完成。

2. 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适时准备好实验材料。

如观察草履虫、昆虫、青蛙、鼠妇、小鱼等动物之前, 教师事先就需要采集好这些小动物, 必要时可带领小组成员进行采集和培养, 避免因时间仓促或精力有限造成实验材料准备不足。

二、加强实验教学的课堂管理

初中学生自律性较差, 注意力较易转移, 如果不严格管理, 实验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我以前所教的学生中, 有的学生在对显微镜的使用还不会, 就私自动手操作观察叶片、根尖、头发等;也有个别学生不认真观察细胞的结构却专注于观察气泡;有的学生在练习徒手切片时不注意安全;更有的学生不认真做实验却窜到其他小组去看别人的实验结果等。对这些学生, 我都及时给予了批评和教育, 责令他们按要求认真完成实验并改正错误。

在指导学生做“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时, 我对学生只做了简短的说明之后就让他们进行实验, 随后我发现一些学生没用多少时间就“完成”了实验, 我隐约觉得这些学生没有认真进行观察。鉴于此, 在随后的班级进行同样的实验时, 我提出了严格的实验要求, 同时也布置了实验任务:实验完毕后, 每一小组分别取出菜豆种子中胚的四个组成部分, 用白纸包好上交以便检查;每一位成员在观察完成后, 准备好当堂用实物来说明玉米种子的结构 (随机抽查) 。结果, 学生都很认真, 实验也顺利完成。必须抓好课堂管理, 规范好学生的实验习惯, 必要时让实验小组长协助教师进行管理。

三、设计开放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应适当设计一些开放实验, 让学生动手操作, 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1. 选择不同的实验材料做与教材同步的实验。

如验证“茎的运输作用”时, 可用杨树茎、柳树茎、苹果树茎、芹菜茎、洋槐茎、竹子茎等, 通过动手操作和对比分析, 学生就会懂得茎都具有运输作用, 同时也会懂得选用芹菜茎、杨树茎实验效果要好一些, 用洋槐茎、竹子茎效果就差一些。

2. 选择不同的条件做与教材同步的实验。

如在“探究草履虫的应激性”的实验中, 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不同小组均利用不同的条件 (刺激物) ——食盐、碱面、食醋、肥皂水、肉汁、池塘清水、养过鱼的废水、淘米水来滴加在草履虫培养液的液滴旁边, 引导学生观察草履虫在遇到哪些刺激物时会做出逃避性的反应, 遇到哪些刺激物时会做出趋向性的反应,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草履虫的应激性——草履虫能够趋向有利刺激而逃避有害刺激。通过完成这样的实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

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的思考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有效教学 研究实践 引导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99-01

1. 前言

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两个主要的个体,教师和学生。所以,应从两方面分析和研究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在教师方面,要注意改善教学方法,避免教学过程出现僵硬、呆板的现象,要在传授知识时凸显其艺术性,并注重强调知识的科学性;在学生方面,要注意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生物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是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促使我们更加深入的研究、改善高中生物教学的方法,系统的分析了宏观的教育理念,同时还注意对教学细节的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性广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使其成为当今生物教学的热点论题。

2.有效教学的定义、条件及原则

2.1有效教学的定义

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取得一定的进步或提高。要衡量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是否取得进步或提高是唯一的标准。也就是说,评判教学的有效性只参考学生是否获取知识,而与教师完成教学内容与否或教课态度认真与否无关。即使教师辛苦教授,如果学生没有取得收获也是无效学习。同样,即使学生刻苦学习,如果没有得到发展或提高也是无效学习。

所谓“教学”是指所有教师维持、促进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行为。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想学的主观意愿;其次,教师要明确指出学习的目标,要让学生清楚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程度;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相对灵活的方式,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含糊不清或出现歧义。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得明白、学得透彻。

2.2有效教学的条件

有效教学的条件主要包括影响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的外部条件也就是常说的学习环境,它是独立存在于学生之外的。影响学习的外部条件有很多,比如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方法、对课堂的管理以及教师本身的家庭环境和自身素质等等,这些都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上课之前认真备课,研究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内部条件包括学生个性差异、原有知识背景、学习方法和动机等。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与个性,因材施教,激发出学生对生物学浓厚的兴趣,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2.3有效教学的原则

有效教学也有一些应该遵循的原则。第一,关注学生。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被动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第二,关注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一切以学生能够得到发展为最终目标。这种发展是学生全方位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第三,关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应树立明确的目标,并且这个目标应具有可预测性,在结束教学任务时,评估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有效教学强调对过程的关注,反对过于量化。第四,关注研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思考,反复修改,在备课过程中明确教学方法。同时,还应注意反思教学效果,结合课后反思重新修订课前准备方案。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完善教学方案,使生物教学更加有效。

3. 生物学教师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所谓师者,乃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然而,在当代的教育工作中,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新课程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除了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工作,还要注意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3.1整合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实际性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制约教学工作进行的现象,例如,教学大纲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教科书进行教学以及实践内容相对匮乏等。虽然所涉及的知识点数目有所增加范围也相对广泛,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过程中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作为与自然最为贴近的学科生物学不能体现出自身的特征。显而易见,在生物学教学中整合教学内容是关键的环节。在备课过程中需要教师做好充分准备,收集足够的资料做到将课堂中生硬的知识点融入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能够对知识点有更加充分的认识和把握。

3.2使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课堂教学的策略与设计是紧密相关的。教师要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因此知识点的逻辑性在教学设计中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教师应该合理化进行教学设计,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可以自然导出正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探究问题。同时,教师要由简及繁引导学生积极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就能紧密联系起来。最后,通过及时的总结整理能更好的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教学策略的更新,积极进行有效教学。

4. 科学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考虑到目前的教育制度,课堂教学对分数的重视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导致了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一味关注教学大纲,缺乏新意,应考试要求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一些教师盲目追求“成绩”,采用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更有甚者根本不考虑题型和知识点,导致出现很多雷同、没有意义的习题,使学生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这种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端正学习态度。

4.1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学习兴趣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和学习方法。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同时培养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能力,同时,教育工作者还应该注重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并注重师德的培养。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课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联系实际情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摆脱枯燥和乏味,提高学习热情。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进行实验设计,争取把书本中提到的问题放到现实中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对学习的好感。

4.2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要想让学生有效学习必须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指导作用。首先,教师应该摒弃“题海战术”,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注重将实践操作应用到教学过程之中,积极开展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的活动,布置具有创新性的作业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进行创新学习,这样的措施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要考察实际对教学训练内容进行改进,既不能违背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努力避免习题重复,使习题能够发挥最大的功效。

5. 总结

总而言之,根据新课程背景的要求,高中生物教学要拓展新思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同时,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方面特点,因材施教,逐渐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有效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周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J].中学生物学,2006(6).

[2]李景林.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林区教学,2011(6).

[3]薛庆燎.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点滴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0(24).

[4]黄阳贵.例谈高中生物有效教学之情境创设[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1(11).

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差异性教学 第12篇

一、教学目标差异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应试教育, 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 让学生在考试当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 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优异的分数。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行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 学生学习的目标不再是单一的, 而是由三个维度来共同组成的,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所谓教学目标的差异化就是指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来设置同层次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然后, 让学生根据适合自己的目标层次进行分组, 进行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比如, 教师在讲授遗传规律的时候,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A、B、C三类不同的目标。A层学生的目标是准确地掌握遗传规律的实质, 深刻地理解遗传规律在具体情境中的运用, 初步具有判断和分析的能力;B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熟练地掌握并运用遗传的规律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并且要具有较强的处理遗传表、图和文字的能力;C层目标就是更高一级的目标, 即探索遗传规律发挥作用的方式和背景, 了解基因工程和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的概况。再如在设置光合作用的教学目标的时候, 也可以设置A、B、C三类型的目标。A类目标可以设置为准确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 掌握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的特征;B类目标可以设置为分析光合作用与其他的生理作用的联系, 深刻地理解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以及部分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C层目标可以设置为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 研究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的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和发现的能力, 又强化了学生之间合作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模式多样化

传统的教育以教师的“一言堂”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方式, 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讲课、学生听, 根本无法体现出教学的差异性, 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就需要采取适当的、合理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具体的实施方案如下。

(一) 利用学案来预习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短、任务重, 要想使有限的45分钟能够有效地利用起来, 必须进行课前预习,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就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置出不同类型的学习目标、导学问题以及一些重难点和易混淆的知识点, 以便做好真正意义上的针对性教学。

(二) 课前要留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

在上课前, 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学习层次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 在上课前根据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 在这种交流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表达自己不同观点, 培养学生思维与创新能力。

(三) 采用分层教学法

在进行预习和讨论之后, 学生对所讲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方法, 比如提问、填空或者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等方式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地掌握了所学习的内容, 然后根据具体的反馈结果进行分层次的教学。

三、评价结果多元化

实施差别教学不仅仅是指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要有所差别, 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教学的评价, 不同的学生各不相同, 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不能唯分数是从, 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方法, 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可以采用“一刀切”的方式, 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不能把正确回答出老师的问题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的标准, 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将学生量化的分数转化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学生是不是具有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是否真正地动脑来思考与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 一般不要对学生的回答轻易地做出评价, 而是要认真地给学生说出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机会, 教师的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 评价不一定非得是书面的, 也可以是一个亲切的眼神, 一句温暖的鼓励语, 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很大的影响, 也只有这样的评价方式才是真正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方式。

上一篇:工程系统论下一篇:误差测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