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心理范文

2024-07-19

歌唱心理范文(精选12篇)

歌唱心理 第1篇

声乐是由人声演唱为主的音乐形式。一首歌曲表现得好坏,除了技术和生理上的因素外,心理素质也起着重要作用。声乐的乐器长在人的身体内,它发出的音质好坏,是和人的气质、个性、文化修养有直接关系的。实践证明只有心理调控能力好,技术掌握得好,才能在歌唱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可见心理调节和控制能力在歌唱艺术中非常重要,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声乐教学中非常关键的环节。所以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把声乐技巧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比较完美地完成声乐的艺术创造。

人的心理活动非常奇妙,它以不同形式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联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不仅反映事物的属性、特征及其关系,还产生了对事物的态度,引起各种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和情感。它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脑对客观事物与人的情绪和情感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和情感对于人的教与学的智力活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动力功能。指情绪和情感对个体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第二,调节功能。指情绪和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唤起者与组织者,情绪和情感能调节和组织其他心理活动,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情绪和情感的不适应则会干扰与破坏其他心理活动,产生心理异常。第三,信号功能。指情绪和情感通过表情,将个体对客观事物或人的认识、评价、态度传递给他人。第四,感染功能。指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对他人的情绪情感施加影响的效能。音乐是最富有感情的艺术,是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的艺术。正如叔本华所说:“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其他艺术只是观念的复写,观念不过是意志的对象而已。音乐则是意志本身的复写,这就是音乐为什么特别有力地透入人心的原因。”叔本华的精辟论述,一语道破了情感与音乐的本质关系。对每一个学习音乐的学生或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来说,丰富的感情是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情绪与情感在声乐教学活动中贯穿始终,只有充分而有效地运用情绪情感具有的动力、调节、信号、感染功能,唤起学生积极键康的情绪,使学生将“理智的思考”寓于“感情体验”中学习声乐知识和技能,才能学得轻松、愉快又有收获。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声乐知识和相关技能外,还要善于观察学生学习时的情绪情感,了解他们对歌唱的理解和认识。对歌唱认识正确的学生,其心理状态就好,歌唱水平就会提高很快;对歌唱认识模糊的学生,心理状态就较差,其进步就非常缓慢。要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就要把握学生的歌唱心理,帮助他们消除疑虑,克服其心理障碍。

在我们的音乐课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有些学生原来基础比较好,但歌唱水平提高得较慢;有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反而进步很快,歌唱水平提高显著。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又如何解决呢?这就是本文所要阐明的。

学生在歌唱学习中易出现的错误心理有以下8种类型。

一、蛮唱型

指过分追求音高、音量,贪大,求难,经常练唱一些力所不及的歌曲,缺乏科学态度,滥用嗓子,结果欲速则不达,声带出现病变,影响了进步。更严重者,将永远不能唱歌,造成终生遗憾。

遇到这类学生,应当首先肯定扩展音量、音域训练是学习的必经环节,但只强调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要使高音唱得辉煌、明亮、松弛、具有穿透力,使有难度的作品唱得完整、优美、自如、表现力丰富,就要首先把中、低音唱好,使低、中、高音流畅自然,音色统一。为能唱好难度较大的歌曲,就要首先把一般难度的作品唱好。要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合理使用嗓子,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才能有效地开发自己的歌唱潜能。

二、缺乏自信心型

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展现自己是一种不虚心的表现,只知道谦虚是一种美德,不知道自信更是一种能力的表现。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信,在与人交往中显得束手无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加强心理素质训练与歌唱心理培养。声乐学习是表演艺术的学习,其能力的体现就是个人站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无法进行的。

三、急功近利型

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嗓音条件好,在较短的时间内急于求成而猛练,并为取得的一点成绩沾沾自喜自我满足,当老师指出他存在很多问题时,就会立即变得沮丧,不知所措,甚至失去信心,最终导致越唱越差。

要克服这一心理,就必须让学生认识到条件好只是一个方面。歌唱训练不是一帆风顺不能一蹴而就,是需要付出艰苦努力,需要很大毅力的。一定要能耐得住寂寞。通过长期的学习、掌握科学的方法,经过一个曲折艰辛的过程,才能由不完善逐步走向完善。能深刻理解了这些道理,学生才能踏踏实实地学习。

四、迷惘型

这些学生认为歌唱方法很深奥、很抽象,甚至很神秘,一开始就给自己心理上设置障碍,由此产生畏难情绪。他们往往认为自己越唱越唱不好。以前没学方法时感觉唱得轻松自如,高音也能唱上去,低音也能下得来,可学习了方法以后,反倒感觉不知从何下手,怎么也唱不好了,一说唱歌就紧张,不知所措。

对待这类学生可采取多表扬多鼓励的方法,让他们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建立自信心,打破神秘感,使他们知道唱歌从一开始的自然,到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自然,再到合理熟练的自然,最后完全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唱好歌的必经程序。

五、理论型

这一类学生片面地单纯追求理论知识学习,认为掌握了理论就掌握了一切,他们一般死抠发声器官的状态、呼吸、吐字等。让其讲理论,不论是哪方面都讲得头头是道;可如果一实践,马上所有器官应处的状态全部浮现在脑海里,然而,这些东西又运用不上,便唱不好,人也因此全身僵硬、紧张、面部发呆,自信心受到严重伤害。

要想改变这种心理状态,在平时教学中就应该一方面对学生不要过多过细去讲解歌唱肌体的某个器官处于什么位置和状态,让他们基本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一方面应着重通过合理的手段训练他们的发声方法,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培养他们运用良好情感,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地去歌唱。

六、自大型

这些学生在唱歌时,只要某一首歌、甚至某一句唱得好,受到老师表扬,就会认为自己唱得比别人强了,很了不起;而一旦被老师全面分析,指出其毛病和缺点时就难以接受,情绪低落不能自拔。

纠正他们的错误心态时,要使他们清醒认识到,正确的歌唱方法的掌握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全面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点滴的积累。某一句唱得好,不可能说明一首歌就唱得好。这一首歌唱的好,并不代表其它歌就能唱得好。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老师在肯定、表扬学生时需把握好分寸。

七、侥幸型

这类学生平时上课训练时,对发声、技巧、音准、节奏、歌词、歌曲处理不细致,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不认真,总想在考试时,凭着侥幸能超长发挥。可一旦开始演唱,就发现自己准备不足,进而心虚、胆怯、慌乱,总想停下来,因而影响歌曲的正常演唱。

对于这类学生,应使其明了歌曲演唱不像写文章,中间可随意停顿,进行修改。演唱一旦开始,就必须一气呵成。有什么地方唱得不够理想,也不能停顿改正。任何随意的停顿,都会被认为是一种失误。所以在平常训练时,歌唱技巧要熟练到下意识的自然流露。对音准、节奏、歌曲处理等都要做到熟练掌握,精益求精。这样,才能在演唱中,扔掉一切负担,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演唱中去。

八、疾病型

这类学生属于心理学上的自设障碍型。他们在演唱或考试前,杂念太多,总怕唱不好,怕高音上不去,丢面子,思想压力过大。感觉嗓子不舒服、沙哑、堵塞、有毛病,演唱时不能正常发挥水平,最后把失误归结为嗓子有问题。

对于这类学生,平时要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心态,以平常心对待演唱或考试。平时怎么练,考试时就怎么唱。演唱的成功,取决于平时合理科学方法的运用和感情的投入以及对作品的正确理解,加上必胜的信心和丰富的舞台演唱经验。

还要让学生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时总结的经验才是最宝贵的。成功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之上的。另外,在演唱时,即使嗓子有点不舒服,只要有坚实的歌唱功底,照样能够把歌曲演绎好。

以上通过对8种错误歌唱心理的剖析,总结了培养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的方法,这只是提高歌唱水平的一个侧面。歌唱艺术是永无止境的,必须通过各方面长期艰苦的努力,掌握娴熟的演唱技巧,提高综合的艺术修养,丰富舞台表演经验等,才能使歌唱水平日臻完美。

参考文献

[1]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论心理技能训练对歌唱音色的作用 第2篇

摘 要:歌唱音色的获得是影响整个歌唱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演唱好坏的关键,需要生理和心理上协调运用。本文着重从训练心理技能来获得良好的歌唱音色,使其更好的为歌唱服务。

关键词:音色 声乐 听觉 审美

歌唱是表达人类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活动,美好的歌唱是生理和心理辩证统一的完美结合。歌唱水平的提高需要生理机能的不断训练,让歌唱器官得到协同运动。而歌唱的心理活动是歌唱生理运动正常运转的精神保障,歌唱者的一切行为和生理活动都是歌唱者的意识转化。总之,生理上的正确、协调运动必然存在正确、合理的歌唱心理的调控作用。并且只有在正确、合理的歌唱心理意识的指导与调控之下,才能保障生理机能的整体统一合理运动,唱出所需要的音色来。所以歌唱心理机能的训练是歌唱学习中重要的环节。

一、正确的声音意识是获得良好音色的重要前提

1、头脑中的声音意识及形成

在声乐歌唱中,能够使歌唱者运用丰富的音色变化,唱出动人的旋律的心理技能主要是头脑中的声音意识。所谓声音意识是指头脑中对声音的想象,这种想象来自听觉对歌唱音色的直接感受和对音乐的理解。这种对声音的想象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脑思维因素作用的结果。歌唱不是简单的肌肉运动,更重要的是一种很强的心里思维过程。演唱者思维活动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歌唱技术的发挥,影响着歌唱音色的优与劣,并自始至终贯穿着歌唱的全过程。因此演唱时的声音状态与人脑的心理机能的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歌唱在生理活动作用下,又必须要求连接生理器官相应的神经系统复杂而又精准的协调动作,而引导这种动作,使它能够发出丰富多变的歌唱音色便是声音意识。声音意识往往决定着运用怎样的演唱方法。演唱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建立在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以及精神意识的规律的基础上。如果演唱者对声音的感知越丰富,对音色的变化感觉越敏锐,就越能准确地演唱出优美的音色,唱出能够准确表现作品内涵的音色。因而要演唱出动听的音色首先就应当加强歌唱者的声音意识的培养,要求他们用正确的声音意识去指导自己演唱出来的声音。所以,对音色技能的训练就应培养良好的音色审美观,在内心建立起一种美好的声音概念,再通过内心的想象准确的知道这个声音的形象,然后在演唱中努力使自己演唱的声音与预先想象的声音相吻合。这样才会逐渐提高自己所演唱出来的音色,很显然,以声音意识引导声乐演唱,就能演唱出丰富多变,优美动听的音色,也就能使音色体现出作品的内涵意境。优美动听的音色属于那些具备美好声音概念和良好的音色审美观,并在他们的指导下逐步摸索正确演唱方法的人。而离开了声音意识,歌唱技能就是无水之源,也就不能获得歌唱所需要的音色来。、声音意识的提高需要培养良好的声音审美观

要想使演唱者在声乐学习中少走弯路,尽快获得优美的歌唱音色,使声音意识能够准确地指导歌唱,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即从一开始学唱歌就建立起正确的音色概念,树立良好的声音审美观。美的声音就是指符合一切美的规律,人们单纯感觉“美”的音色。如有充足的泛音、穿透力、明亮又有宽度、宏量又没有粗糙音色,这是具备声音美的感性特点。另外,又是指根据音乐艺术的规律,存在于声乐艺术表现之中,具有表现力的美的声音。也就是说,与乐曲的内涵、情感表现、风格特征相一致的音色。例如,演唱古典艺术歌曲时,圆润优雅的音色就是作品中最为理想的音色。但如果在原生态歌曲《黄土高坡》中运用这种音色,那就不是“美”的声音,而是需要高亢明亮的音色。因此,要掌握“美”的音色,就应该在掌握一切“美”的声音的基础上,根据作品的内容题材、情感表现、风格特征来调节歌唱音色。同时还应当多听不同风格、不同内容、不同作曲家的作品以及不同歌唱家演唱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风格特点,而每一位作曲家又都有各自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社会、对艺术的不同看法;从而形成了作曲家个人的创作风格,其中也包括音色风格。这些不同风格与内容的表现通过歌唱家的演唱后又形成一定的听觉形象,歌唱者除了要分析、理解这些作品,更多的是听这些作曲家的作品,记忆歌唱家们演唱出来的各种作品、各种风格的听觉形象,才有可能进行二度创作,即经过自己理解作品后,把内心记忆的听觉形象演唱出来。这种在内心记忆听觉形象的能力,又被称为“内心听觉”。通过这种记忆,演唱者再不断巩固、再现这些听觉形象与音色效果,再在此基础上以更大的感觉去体验、熟练以前记忆的内容,这也可以说是一种重复记忆。“运动记忆”是指在演唱中全身心运动过程的记忆,即在教师范唱与著名歌唱家演唱一定音色效果后,用听觉验证音色是获取良好音色的保证。

二、用听觉验证音色是获取良好音色的有力保证

1、声乐学习中听觉训练

耳朵是声乐学习者歌唱时的另一个老师。然而在平日的练习中,有很多学习者,总容易把耳朵“听”的功能单纯的理解为“听见”,因而在演唱作品时,他们完全带着一种模糊的印象听觉,耳朵只是在单纯的、机械的接收声音。如果在练唱时,抱着这种“听”的方式,可以说对于发声基本功练习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其思路混乱不清,是不可能很好的演唱出“美”的音色,不可能准确的表现音乐作品。

歌唱学习中的听觉训练属于心理技能的训练范畴,它是一种内隐性的音乐思维操作活动。既然它是一种音乐思维操作活动,那么决不能是耳朵机械的、被动的、无目的参与听觉活动,而是需要学习者在敏捷的思维下,将无意识、混乱的听觉调整为清晰地、有目的的听觉。从语言角度来讲,就是要将“听见”、“听到”上升为“仔细听”、“凝神细听”。“听见”、“听到”是所有正常人都具备的功能,而“仔细听”、“凝神细听”则是一种心理功能。在听觉训练时,声乐学习者就是要根据音色的要求,作品的需要,积极开动大脑,采用感受、比较、检验等方式,让自己保持听觉的警觉性,仔细听、注意听,并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这种“凝神细听”的心理技能。

2、声乐学习中的听觉训练的步骤

根据声乐学习中听觉训练的特点,要锻炼声乐学习者的“凝神细听”的心理技能,提高他们耳朵分析、判断、检验的能力,本人认为建立一套较为系统、全面的听觉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演唱者应当从学唱第一个音开始就应该学会用耳,这是听觉训练的第一步。从初学者来看,我们主要运用元音断唱来训练。但是在练习时,很多演唱者往往只是注意到如何发声,而忽略用耳朵仔细倾听。其实,从一开始演唱学习者就应当将正确的发声与美的声音结合起来,强调听觉的训练,用耳朵检验声音的好听与否,从而判断动作的正确与否。当发声后,学生根据回忆教师范唱时的音色,注意听声音是否与教师范唱时的保持一致,如声音是否充分地发出来了;是否有良好的振动与共鸣;发出第一个音后,再仔细倾听声音的持续与延长;是否真正达到教师所要求的明亮、宽厚、饱满、集中、具有共鸣等音色效果。如果耳朵检验的结果是挤压、生硬、闷暗、尖炸,那么演唱者能够立即感觉到发声后出现的问题,如,很有可能喉咙不够放松,或撑喉、卡喉,或是发声后,继续对声带施加压力等不规范的发声所致。这一过程是最基本的技能学习过程,要学会将单个音演唱得动听,就要懂得如何听,学会怎么听,将耳朵与手部动作配合好,才能将第一步走稳,将基础打牢。

第二步,当演唱学习者学会单个音的演唱,学会检验单个音的声音效果后,演唱者便可以尝试学习连音,学会听两个音一组的小连线。这时声乐学习者主要是检验两个音之间是否真正做到了连接,声音是否均匀、统一、圆润。当学会演唱和检验两个音一组的连音以后,学习者可以继续增加练习几个音一组的连音。

第三步,学会检验连音的演唱后学习者就可在第一、二步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乐句的演唱,听乐句演唱的效果。这时,演唱者首先要学会倾听乐句中音与音之间的联系和倾向,仔细听乐句中声音是否基本均匀、平衡,然后要结合句头、句尾、句中的语气、强弱等去检验演唱出来的乐句是否符合乐句进行的规律。

第四步,学习者在掌握好以上听觉技能后,主要开始听演唱作品的声音效果了,这时需要具备更加灵敏的耳朵。演唱作品时,学习者要保持清晰的思维,把握音乐进行的规律,体会作品的内涵与风格,用耳朵检验演唱的音色是否符合作品内涵、情感、风格的要求。通过这种按部就班的听觉训练,声乐学习者将渐渐养成“细致聆听”的习惯,练就一双具有高度敏感的耳朵。并根据准确的声音概念,检验自己演唱的音色是否符合声音意识中所形成的“美”的音色听觉形象,从而调整自己演唱的音色,使其达到“美”的音色。

在声乐学习中,要唱出美妙动听的音乐、绚烂迷人的音色,那么演唱者不仅要加强生理技能的训练,同时还应注重心理技能的培养,并协调好生理技能与心理技能的关系,科学、合理的综合各种技能,对音色进行的调控。卓越的生理技能是演唱出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音色的基础。良好的声音意识是演唱者唱出优美音色、表现出动听音乐的前提,它告诉演唱者们需要表现何种音色,指导他们运用何种演唱技能表现何种音色。而敏锐的听觉技能是演唱者演唱出美音美乐的保证,它通过比较、评判、检验已演唱出来的声音,告诉演唱者音色是否达到美音的标准,然后演唱者们再调整自己的演唱方法,直到符合头脑中“美”的音色标准。在声乐演唱中,生理技能与心理技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二者皆不可缺的。演唱者要想调控出优美动听的音色,不仅要把握好一定的生理技能,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技能,只有不断训练、巩固和加强这两种技能,我们才能自如的调控出歌唱的“美音”来。

参考文献:

[1]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8

[2]张前著.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谈中学生歌唱生理和歌唱心理的协适 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 歌唱生理 歌唱心理 音乐 协适

中学生的歌唱标准就是,将内容与旋律完美的结合到一起,做到两者的共鸣与体现,通过歌词的演唱传达内容,通过内容的表达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通过情感的表达,将歌唱的内容完美的体现出来,这就是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发挥。当中学生将歌唱心理与歌唱生理完美的结合到一起的时候,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而且做到了天人合一的程度。

一、中学生歌唱生理的积极准备与协调

1.声带的发生与保护

中学生在歌唱之前一套做好生理的准备,第一个方面是嗓音方面的准备。对嗓子的保护要从平常开始做起,做好养护与保养,避免各种味道的刺激,保护嗓音的正常发音功能。按照发声学的原理,嗓音的声带在发音时,遵循振动与共鸣的原理,在发高音的时候,声带是高频振动,这就是为什么女声容易发高音的原理,在发低音的时候,声带是低频振动,这就是为什么男声在发低音的时候有优势。男女声都遵循不同的发音规律,例如唱歌前要做到声带的养护,保证其正常的发音功能,体现其最大的作用,在发音的时候,避免受伤或长时间振动,保证其正常的发音功能。这是获得声带功能发挥的最有效途径。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忌烟戒酒、避免刺激性食物,感冒时要注意让声带休息,尤其是感冒后出现声嘶者。

2.学生精神的充沛感与表现力

在生理方面需要学生具有精神的充沛感,同时在身心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能够适应歌唱歌曲的需要,通过精神的调节,将歌曲中的高昂精神与悲伤的情调进行表现出来,这种情感表达具有自我内心的体验要素,才能将其完全发挥出来。

歌唱家对于多做深呼吸运动深呼吸不仅可以摄取更多的氧气,同时能刺激副交感神经系统,有助于放松。深呼吸时可以躺下或端坐,一只手放于体侧,另一只手放于腹部,用鼻子吸气,同时排除杂念,想象胸部充分扩展、肺内正充满氧气,然后感觉二氧化碳从体内排出,同时颈肩放松。每次不少于3-5分钟。

二、中学生歌唱心理的积极准备与协调

中学生歌唱心理准备,就是将心理的情绪调节到一个应有的高度,这个高度中,要做到生理与心理的相互配合与协调。

1.做好心理的音乐感悟与鉴赏

做好心理的音乐感悟与鉴赏,就是学生在通读了解了音乐曲目之后,整体感悟体会到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是融合在学生的心理当中的,并且通过个人的思维与整体感悟获得的。这种心理的音乐感悟与鉴赏,也是建立在自我水平的基础之上的。对于音乐的感悟,要从心理上领会其旋律的悠扬,歌词的内容表达,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契合性,最后要在歌唱当中通过自己的声音与情感表达出自我的内心,这是在心理的音乐感悟与鉴赏当中获取的。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生活,到社会和大自然去,寻找“车来车往、小贩叫卖、莺语燕啼、动物”等各种声音,教师引导学生辨别它们的“大小、高低、音色、动听与否”,打造音乐声音的基本印象,并让学生进行模仿,比一比看谁的声音像,音高准,这有助于学生“练耳、听音、练声”。

2.心理上的积极准备与协调

歌曲的意境就是自我的融入,将自我的情感深刻的融合在歌曲的演唱中,要达到这个目的,就是要做到心理上的积极准备与协调,通过自身体现出音乐当中的情感。心理上的准备,就是一个队乐曲理解与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感悟的过程,也是一个去反复体会的过程,也是自我心理上去不断的获取与积极应对的过程,在反复了解了其本质的过程。

教师在实践的课堂教学中有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案,并且能够合理运用课堂时间,做到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时间的合理搭配与高效利用当中,获得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做到“立足音乐课堂,相互交流,夯实基础,拓展能力”,围绕这个目标,教师在课堂实践当中展开不断的摸索和改进,进一步找出更加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提升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感悟音乐魅力,在寓教于乐当中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当我们的心理与歌曲的契合程度达到这样一个目的的时候,我们就会感悟到音乐的真谛,将生理音乐与心理音乐发挥到极致。教师就可引入“音乐基础知识”学习了,首先提问“这些声音好听吗?其实你们就可以写出和唱出这些声音,这就是你们的音乐,但是要想唱得好,先得学习音乐的基本知识,大家愿意跟我学习吗?”这样孩子们的求知欲就被调动起来,积极主动学习音乐知识。

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将“音符、音阶、音程、视唱练耳”等基本知识和基本功一一的,循序渐进的进行讲解,在整个过程中,配置以动画和音乐,直观形象的表现出来。比如“将某段音乐以简谱的形式写出来,让学生视唱”,音乐的形势将知识潜移默化,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取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的心理与歌曲的契合程度达到这样一个目的的时候,我们就会感悟到音乐的真谛,将生理音乐与心理音乐发挥到极致。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获知,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的歌唱生理应该做到健康积极,在反复的音乐感悟中体会歌唱心理,做到形成感悟,与音乐产生共鸣,将自己的内心与旋律融合到一起。音乐的和谐美与旋律之美,是通过和谐美好的内心与健康积极的正能量反映出来的,深刻的表现音乐旋律当中的美感与意境,达到旋律与情感合一的程度,在演唱当中融入自我情感。

参考文献:

[1]新课程音乐课堂教学专题培训[M].北京:电化出版社,2010.

[2]师范院校音乐教材编委会.音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音乐教学编.新版音乐教学欣赏曲库[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4]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中学音乐教师丛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学生的歌唱心理 第4篇

关键词:歌唱,心理,教师,学生,理念

声乐不仅要唱出优美旋律, 而且要运用歌唱语言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从而使观众得到完美的艺术享受。歌唱中除了具备较高的歌唱技巧和艺术修养外, 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歌唱的各种技能、演唱者的表演能力、演绎作品的感染力都要在拥有良好的歌唱心理的基础上完成。

一、歌唱心理

早在一千多年前, 韩愈在《劝学篇》里说:“业精于勤, 荒于嬉;形成于思, 毁于随。”强调了心理活动对学习的重要性。加尔西亚在其著作《歌唱艺术大全》中提到:“人身上的一切都是密切关联着的, 任何内心活动都会影响到他的举止。”[1]歌唱总的来说是呼吸、发声、吐字、听觉等协同运动的动作, 如何很好地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 心理状态是非常重要的。歌唱心理是人的头脑对歌唱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是歌唱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 是大脑思维体歌唱生理运动的精神制约与控制, 是提高声乐教学水平和演唱能力的重要部分。歌唱心理意识的外在反应是歌唱行为, 所以可以说歌唱艺术是人的歌唱心理的艺术。

二、歌唱心理在歌唱中的影响

马腊费奥迪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歌唱的心理是复杂的, 它受个人心理因素中情绪、个性、意识、气质等各方面的影响。一代声乐教育宗师沈湘也说:“现代声乐生理研究表明:大脑皮质通过视觉、听觉、内在感觉在控制我们的歌唱行为。歌唱运动是一个统一的运动。”人的发声器官等诸方面运动都通过高级神经系统的控制来协调。因此, 受高级神经系统控制的“情绪”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人体各器官以及感觉能否协调、统一发挥。伊·卡·那查连柯说:“歌唱是高级心理活动现象之一。”歌唱艺术是人的心情艺术, [2]因此歌唱时要有心理的、思想的准备, 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状态, 有良好的歌唱欲望, 这样才能达到好的要求, 否则是唱不好的。[3]琴房里只有教师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 学生是不紧张的, 身体也比较松弛, 加上教师的各方面提示很容易把握好声音、抒发情感, 完整而到位地演绎歌曲, 获得正确的歌唱心理感受。但在一些人多的场合就容易紧张, 身体僵硬、气息上浮、手腿打颤、面部紧张、双唇发抖、口干舌燥、声音失控、记忆空白、不知所措, 唱出来的声音就会又紧又直。这样一次又一次地给心灵蒙上阴影, 是一种心理反常现象, 歌者的心理不适应这种变化而产生某种心理压力, 所造成的影响不但使歌者不能正常发挥, 有时甚至造成演唱失败。很多在声乐艺术里有大成就的名家, 在表演前也会感到紧张与不安。所以要正确面对这个问题, 不要懊恼, 即可积累上台经验, 放下包袱, 接受挑战, 这样怯场即可逐渐克服。

三、影响歌唱心理的因素

影响歌唱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声乐技术因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上, 常常会因为一时无法掌握好某些发声技巧而产生心理障碍。由于基本功还处于不自然学习阶段, 又强调音量和高音, 对某些乐句的声音控制达不到要求, 歌唱时带有严重的思想负担, 紧张、害怕、缺乏激情, 甚至有时会中断演唱, 严重影响歌唱情绪。

2.作品选择因素。

在教学中, 教师切忌操之过急, 一开始就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作品让学生演唱。这种揠苗助长的教育完全违背了教学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则, 势必会影响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的建立。

3.舞台实践因素。

有些学生有良好的基本功和表现能力, 但缺乏当众演唱的实践与舞台演出经验, 使演唱方法和技巧不能充分发挥。

四、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

1. 营造良好的上课氛围和歌唱环境, 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教师在教学中要戒骄戒燥, 耐心指导。在严格训练的同时, 要允许学生暂时做不到或重复错误, 让学生在演唱时没有过多的心理压力, 从而调动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以“情”来牵动学生的情绪。所谓“转轴拔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感染学生, 营造一个师生民主和谐的歌唱环境, 使学生用愉悦的歌唱心理带动积极的歌唱心理。

2. 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歌唱概念, 尽量让学生感觉歌唱发声的简单化。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建立在不违反人体生理规律的基础上的。好的声音的标准是自然, 一切不自然、造作的声音都是违反生理规律的。遇到学生唱歌不自然时, 教师要给予耐心的指导, 帮助树立正确的歌唱理念, 多做示范。声乐本就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 对初学者来说, 如果教师关于理论性的东西说得过多, 不利于学生建立良好歌唱理念, 觉得声乐很复杂, 很难领会。马腊费奥迪说:必须教学生用灵感歌唱, 使他们不受气息支持、声区、横膈膜控制这些似是而非的教条的干扰。[4]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注意学生歌唱时的统一性, 使用简单精确的语言来教授发声方法, 使学生减少负担, 更愿意去学习歌唱。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 不要单纯追求演唱技巧, 而要理解作品, 用心歌唱。我们往往为了让学生获得好的声音而忽略了理解、表现歌曲的传授。而学生的文化素养对理解歌曲内涵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较深的文化功底, 才能理解歌曲、把握歌曲、对歌曲作出属于自己的处理, 达到歌唱生理与歌唱心理的统一。学习声乐要掌握一套科学的发声方法, 唱出高质量的、优美的声音。但需知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表现作品内容, 反映人物性格、时代特征服务的, 而非声音的卖弄。一个成功的歌者, 是看他能否置身于作品当中, 唱出它的灵魂、它的内涵, 这样才能与观众有心灵的碰撞, 因为用心歌唱的人才能打动自己并打动别人, 尽管大家互不相识, 但心与心的距离是相近的。

4. 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正确看待得失。当学生对表演充满信心时, 大脑会处于兴奋状态, 反之则情绪低落。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 就必须培养学生充满自信、精力旺盛、大胆、热情 、主动、乐观的自我意识。只有乐观的人才能自我激励、积极寻求各种方法实现目标, 承受失败, 挑战自我, 经过一番磨练不断增长自信, 最终以成功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从而在演出中镇定自如, 从容不迫。声乐演唱是一次性的、无法弥补的。而学生往往走不出以前歌唱失败的阴影, 一次失败都会影响到以后的演出。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要适时地作出引导, 正确看待得失, 鼓励学生建立获胜的信念, 并告诉学生一次失败不等于永远失败, 失败得越多, 积累的经验就越多, 离成功也就越近。

5. 重视舞台实践。舞台经验对一个成功的歌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声乐学生只有不断参加演出实践, 更多地面对不同的观众, 演唱不同的曲目, 经受不同的实践考验, 才会不断增加心理抗压能力和应变力。因此, 一方面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实践条件、提供机会;另一方面教师要多多鼓励、组织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 如小型音乐会、声乐汇报会等, 这有益于学生进一步开阔音乐视野, 加强艺术修养, 提高歌唱技能, 增强自信心, 使学生在演唱能力、舞台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练。

总之, 良好的歌唱心理是学生不断提高声乐水平的基本条件和获得成功歌唱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 歌唱心理对歌唱艺术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并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而愈来愈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把正确的歌唱心理引入课堂, 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 学生在舞台上的表演才会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音乐教育心理学视野下歌唱教学论文 第5篇

声乐,是以唱歌中的人体作为乐器,以其心理活动为基本要素的一种艺术形态。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声乐艺术的质量,不仅仅受老师教学水平的影响,更主要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生理、心理等方面。这几个方面训练效果的好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的程度,直接影响了演唱者的状态。声乐学习和演唱中总是充满着复杂、艰难与抽象,演唱者时刻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并影响着声乐艺术的呈现。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把心理学的知识用到教学中,对学生的性格、音乐基础、学习环境,条件等细致了解后,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教学。这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更加能让演唱者发挥更好的水平。本文从学生心理因素和歌唱影响因素两个方面,简要探讨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形成养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的帮助。

一、针对不同学生,实施个性教学

在声乐演唱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对音乐知识掌握、自身技能的程度,从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最大可能的挖掘出不同学生的最高水平。

(一)学习心态中的心理学

根据我自身多年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发现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是随其声乐学习进程和所处的环境而不断变化的。学生刚开始接触时,并不了解学科的困难,因此,一般呈现出乐观、积极、向往的.学习状态。经过初步的学习以及多次练习,学习者体会到的声音及歌唱感觉的多变性,加上缺少实践经验,使得大家会在唱法上做各种尝试,对声音的追求处于摸索阶段。当再进一步学习时,或多或少的发声和演唱方法,会促使学习者在否定与肯定交错中不断得到提高。可是由于声乐所具有的复杂性,随着学习的深入,遇到困难、停滞不前,甚至退步都可能。但在这基础上继续研究学习,一次本质上的提高就会产生。但不久之后可能又遇到新的困难……这种循环往复的状态,就是学生学习进步的过程。在这样不定的学习进程中,学生很容易对自己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失去学习的信心,甚至会半途而废。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思想技术上的变化规律,通过观察和分析,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实施个性教学。帮助学生跨过瓶颈期,取得进一步提升。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学生,导致学生是去学习的动力。

(二)知识及技术运用中的心理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坚定意志不断的推动,其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就会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学习。我们在生活中听到音乐会或电视节目中优美歌唱时,不禁会跟着哼唱起来;在平时的学习中,听到其它演唱者好的声音状态,即使自己状态不佳,也可能跟随他人的状态唱出优美的歌声。因此,声乐老师在教学中应当不断激发学习者的积极状态,引导学生对美好的声音和形象进行想象,用丰富的情感来分析歌曲,使学生在歌唱中形成画面感并融入其中。以此来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引起学生歌唱的欲望,产生共同歌唱共鸣。让歌者更好的发挥出自身水准,展现出最佳的演唱状态。不同的学习者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运用合适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帮助学习者调整状态,这样才有利于歌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对演唱技术的运用。

二、激发学生健康的演唱状态

演唱者的情绪在歌唱中往往是最关键的。我们在学习中常常会发现,如果今天情绪不佳,状态不好,那么演唱效果也不佳。没有激情,歌曲高音常常唱不上去。情感上没有变化,歌曲唱出来就没有生机,极其死板。歌唱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往往表现的会比兴趣不高的作品要好得多。这一系列情况都表明:成功的演唱不单单依靠演唱者个体的生理机能,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支配下的二度创作对歌曲的完美表现同样重要。将枯燥的音乐符号语言转化成丰富的歌唱表演形式,才是演唱的最佳状态。因而,声乐教师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们演唱技巧和方法,更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激发最佳的演唱状态。然而,在演唱过程中心理失衡也时常有的事情,最为多见的就是紧张心理。歌唱技巧不成熟、缺乏自信,实践经验不足,方法不当,老师的教学方法与态度、自身的健康状况等等,都是演唱者心理紧张的直接因素,从而导致演唱者表演失常。这样一来,自然放松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反复练习,让良好状态成为习惯

在演唱时,我们常常会想歌曲的处理,吐字及发声位置。希望自己能达到好的状态。而这样的行为就会导致紧张的心理形成。如果我们在平时的不断训练中,不断反复练习,记忆性学习,使得自己的发声乐器有一定的习惯性行为,久而久之让这样的状态形成一种习惯。这样在演唱时,我们就可以自如的将平时的良好演唱状态运用其中

(二)培养兴趣,集中注意力

浅谈声乐歌唱心理的引导教学 第6篇

关键词:声乐教学;引导教学;歌唱心理

声乐并非其他学术领域所认为的普通而简单的艺术,它是一门集音乐学、生理学、心理学及物理学等学科于一体的复合体。纵观声乐艺术的发展史,学术凝聚点已从歌唱的机理机能转入歌唱心理的研究。在我国声乐心理学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是声乐学与心理学相互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声乐艺术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近年来,随着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不断研究,歌唱心理主导着声乐实践的教与学。声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歌唱的各个生理机能并合理支配心理的各因素,使得二者在矛盾中达到统一,才能科学的发声,完美再现作品的内涵,充分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并达到人歌合一的最佳状态。

在目前的声乐发展趋势中,声乐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纷繁众多,需要教师使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再认识声乐艺术。引导教学是在一般声乐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并结合现实的教学经验,主要是引导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声乐的发声原理,让其在比较中记忆正确声音概念并非机械式的学习,并启发和引导学生增强歌唱心理的驾驭力与表现力。

一 、 引导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价值

在教学的实践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发声体系、确立明确的声音概念及懂得歌唱的真谛即声情并茂的再现作品内容。由于声乐艺术的特殊性,其教学也有别于其他门类。声乐教师所应付的职责不单单是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而要深入到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强声乐知识的积累及艺术实践的发挥。

声乐教学与普通教学相比,具有特殊性、复杂性、长期性及多变性等特点。首先,歌唱的乐器处于身体内部,无法直观和触摸,只是教师通过具体的认知及明确的语言来教学,让学生理解并准确实施;其次,每个歌唱者都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心理、生理条件及生活背景和经验等,这些直接影响着声乐艺术的学习及教学,需要教师悉心观察及引导;再次,在处理学生发声问题时,见效的周期长且慢,影响学生的身心(长期无法见到实效,学生会对声乐演唱失去信心);最后,在教学的实践中,学生在歌唱学习的能力及悟性上不同,其歌唱心理能力的差异也较大。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声乐的教与学,聲乐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就必须立即发现、纠正及解决问题,尤其是歌唱心理问题。

众所周知,人的行为是由心理调控的,歌唱作为行为艺术的一种亦是如此。歌唱者在教师的教导下,逐渐协调自身的各个心理因素,才能使它们更好的为歌唱服务。声乐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也会出现复杂的歌唱心理问题需要教师处理;引导教学是解决这复杂心理问题的途径之一。引导教学通过对具体心理问题的分层次的引导,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及任务。由此可见,歌唱心理的引导教学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方法。

二 学生歌唱心理因素的引导教学

1 、 感知能力的直观引导

感知觉是感觉和知觉的统一体,是对外界事物的直接反应,属于认知的初级阶段,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由于人们对于声乐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自身感知的阶段,从而出现许多对声乐错误的认知,并让一些优秀的学员放弃继续学习,这让作为声乐教育工作者的自己感到很痛心,因此正确的声乐感知能力的培养是声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生对于声乐的最初的认识是从外界感知得来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其对声乐的感知也随之加深,但是无论如何人们歌唱都是先从感知出发,并延续到声乐的教与学之中,因此正确声乐感知能力的培养,是伴随歌唱者一生的事情。

在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具体的发声原理并做正确的范唱,并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感知声乐的教与学。直观的引导使学生看得真、听得清、反应快。

(1)声乐技能技巧的直观引导

在声乐教学中对声乐技能技巧感知能力的直观引导的方法有以下几:第一,使用直观的言语描述,使学生对此感知并实践;第二,利用录像、范唱、演出、音乐会等实物的直观引导,来增进其感知能力;最后,围绕某一个声乐技巧进行单项引导练习。如,在咬字吐字的训练中,由于我国各地方言系统的咬字吐字与歌唱差异较大,下颌、齿部肌肉的灵活与放松练习就要学生自觉感知二者之间的差异,并在练唱中不断的调节,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引导及纠正,逐渐加深感知印象并形成歌唱习惯,才能真正掌握住这一技巧。

(2) 作品演唱中的引导教学

歌唱过程中,对于作品内涵的深入感知是较难把握的。学生在歌唱时,过多注重自身的听觉音响及歌唱技能,忽视作品情感的表达及艺术处理。此时,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经验对作品进行直观的语言描述,让其对作品再次感知,并把注意力集中到作品情感表达上。另外,在作品选取上也要遵循学生感知态度的选择,选取符合其兴趣、喜好,才能抓住这些特点开发其对情绪情感的把握。

声乐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感知能力的培养是无时无刻的。教师作为领路人,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领域学习。学生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作品的认知的理解也随之增高;学生在聆听或观赏不同艺术作品时,其艺术视野的增强,对于声乐的感知能力也会有所影响。总之,无论课上课下学生的声乐感知能力会随着实践的加强而加深。

2 、歌唱注意的集中引导

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初探 第7篇

一、影响声乐演唱的主要心理因素

1. 情绪和情感的影响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与体验, 是建立在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歌唱者的情绪有喜、怒、哀、乐等方面, 直接地影响着其发声、演唱。虽然有时发声状态正常, 但如果演唱者情绪异常, 演唱时情感不投入, 就会影响到歌曲的表现, 打动不了人心。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或是优美的范唱, 都能充分调动和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 给学生创造出积极的态度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只有在学生情绪好的时候, 也就是说在积极的增力情绪在起作用的时候, 各个发声器官才都处于开放状态, 自然放松, 如两肋的扩张、软腭的抬起、保持吸气状态等, 都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发出的声音也优美动听。因此, 情绪这种特殊的心理因素支配着演唱者的歌唱, 而演唱者的演唱又在一定条件下反作用于歌唱者的情绪。

2. 兴趣与能力的影响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基础, 是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 是产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在声乐学习中, 学生一旦对专业知识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兴趣, 就会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愿望, 从而集中精力、发奋刻苦、较快的掌握歌唱的发声方法及技巧, 提高演唱能力。因此, 兴趣与能力是彼此吻合, 一起发展的。比如学生入学时基础条件各有差异, 有的是嗓音条件具备一定能力, 但缺乏正规、系统地声乐训练;有的则是经过了正规地训练, 但在处理作品和艺术表现方面却很不到位。针对这些情况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之前, 先熟悉和了解学生的优缺点, 初步掌握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兴趣, 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材施教, 使学生的能力通过知识的积累和歌唱机能的锻炼, 获得更好的增长和发展。

3. 性格和意志品质的影响

声乐学习是一个艰苦的劳动过程, 要在声乐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不仅自身要有良好的音乐条件, 而且还要有良好的性格。性格开朗的人通常能客观地对待事物、感情直率、不易害羞, 演唱时善于表现, 能较快的进入兴奋状态;而性格腼腆的人常主观地对待事物, 含蓄、不张扬, 演唱时缺乏激情, 过分担心演唱的结果, 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因此, 演唱质量的好坏与性格不无关系。

意志品质和性格特点, 都不是天生就有的, 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是随着实践活动、实际生活经验不断形成的。拥有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 对声乐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声乐学习, 不同于其他学科, 并非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容易, 为了提高一度音程, 练好一个技巧, 都需要消耗很多时间, 反复不断的练习。如果一个学生的意志不是坚定的, 而是薄弱的。性格不是坚强的, 而是怯懦的。就很难想象他有多么大的毅力和耐力使基本功的练习能够长年坚持不懈, 使声音技巧上的难点一个一个被突破。所以说, 要想学习进步、出色地完成演唱任务、成就声乐艺术事业, 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

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 心理素质的锻炼与演唱技巧的训练是同等重要的。为了使学生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 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

1. 引导学生重视艺术修养的提高

广博的艺术修养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生活中多注意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自然景色, 及各种人物的情感特征, 多看经典的戏曲和电影, 参加画展、朗诵诗歌, 听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及欣赏文学作品等等, 不断丰富和积累自己的音乐表象。拉赫玛尼诺夫曾说过:“在我们能创造一些什么以前, 我们最好了解一下在我们之前已经有过的最好的东西”。只有加强了艺术修养, 才能深刻理解和领会乐曲的内涵, 如果歌唱者不能充分理解歌曲内涵, 就不能够在歌唱中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 更不能做到真正的投入。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都感动不了的歌唱者, 他的歌声还能打动得了别人。所以, 一个有艺术修养的声乐工作者, 不单只掌握娴熟的歌唱技术, 还应具备其他方面的修养, 如思想觉悟、文化内涵、音乐知识等等。这对艺术修养的提高都大有益处。

2. 注意歌唱欲望的培养

歌唱欲望也和人对其他事物的欲望一样, 都要有一个首要的条件, 就是兴趣。有了兴趣, 才会有欲望, 兴趣越浓, 欲望就越强烈。所以说要培养学生的歌唱欲望,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歌唱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声乐技巧方法时, 应善于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多使用一些诙谐而有趣味的比喻来启发学生, 有意识的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 使学生兴奋起来, 只有在这种精神状态下, 一切与发声有关的器官才能协调一致, 发出的声音也会通畅自然。

3. 增强学生演唱时在应激状态下沉着不慌、灵活处理的能力

应激是出乎意料之外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在表演中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在应激状态下, 人可能有两种表现, 一种是目瞪口呆, 手足无措。另一种是急中生智, 摆脱困境克服应激状态下的紧张心理。为了使学生增强这种克服紧张的能力,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实践的演出, 通过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 完善自身的心理状态, 在应激状态下能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 做到遇事不慌不乱, 使演唱获得成功。

4. 建立无权威的学习环境

在声乐技巧的训练过程中, 有些概念是非常抽象的, 很难给予具体指导, 也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所以当学生对教师的指导和要求有时感到不理解和无法把握时, 教师要耐心的对学生从心理上和感觉上的去引导。对学生在学习中偶然获得的合乎歌唱要求的某个音的发声状态, 要给予充分肯定, 增强其自信心, 使其尽快掌握歌唱技能。千万不能急于求成, 使学生力不能及, 望而生畏, 产生自卑心理。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上, 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尽可能多鼓励, 少批评, 给学生营造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 从而良好的开展教学, 扩大和发展教学成果。

总之, 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 以及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 在声乐教学中确实是一件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仅让学生掌握声乐这门艺术, 而且还让学生尽可能正确、规范、完美地去展现声乐艺术, 使歌唱心理素质教育在演唱中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邹本初.歌唱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谈谈歌唱、教学与心理活动 第8篇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活动即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是高度有组织的脑的特性,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它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想象、思维、感情和意志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歌唱艺术是一个要求心理能正确判断、调控歌唱机理的协作系统过程,人的心脑之所以复杂,有主观因素同时也有客观因素所致,比如,人的最初歌唱目的是一种娱乐活动,在娱乐中人们发挥着人类原始的音乐情感,爆发着人类天性的音乐情感的火花,在这类人中根据人的自我听觉与判断,能够自我巧妙地修缮歌唱音色、自觉的润腔,并能较好的调节音准关系、强弱关系等能力,在艺术表现上可谓有感于他人和自我,这一切都具有自然形成之成因,因此其心理活动则是同歌唱作品相吻合,例如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涌现出的歌唱人才们最具有说服力。但是,一旦开始深入的学习歌唱,并作为一门课程,这时的歌唱艺术被“课程”的分量加重了,心理活动也就逐步的发生着变化:

变化1:自我学习前的与生具来的“艺术”概念会减弱甚至于消失。

变化2:歌唱技术的概念如同“亚历山大”拼命的追求。

变化3:大脑的心理活动从简单到复杂甚至于特别复杂。

变化4:好坏对比性强化了心理负担——犹豫、飘忽不定。

变化5:音准欠佳、音乐表现不美、吐字不清、润腔不圆等不良表现涌现出来,由此再次加重了了歌唱心理上混乱与负担,会造成不必要的“无事生非、故弄玄虚、”不正常心理活动现象。

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歌唱艺术实际上是生理物质机能与精神世界相结合的过程,因此,歌唱者不能违背歌唱生理机能的科学规律。歌唱应该多寻觅人类最初的情感性能,将声乐课程看作是一种高兴的、也是较为简单美好的艺术课程教育,内心活动也同样要受之艺术之熏陶。但是我们必需承认就是在歌唱当下,人的心脑指挥与感应十分的灵敏与微妙,心理活动的起伏状况也存在必然性。开始学习歌唱,面对教师的要求难免会牵动学者的许多心理活动,必须注意学习中有负担的歌唱是沉重的、而没有负担和轻率又是不负责任的。对于执教教师,学者应该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心理认识以及适应过程,包括登台演出都要经过这样的心理过程,因此,歌唱过程相当重要的一点也是克服和调整不利于练声和把握发声技术的心理活动的因素,要提高及时调整及时修正及时控制一并协作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就是不管理论上多么复杂,永不丧失人类最初的艺术活动的目的性,在歌唱艺术之路上,只能是锦上添花,而非制造麻烦。

歌唱中有一个词语叫“技术”,技术一词无疑是歌唱心理活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比如:心理特别紧张或放松,都达不到歌唱技术要求的程度。歌唱是需要有关生理机能的参与的有效活动,例如发声器、共鸣关系、呼吸关系以及身位的前后、上下、左右、轻重关系的顺应运行规律等,都是歌唱中需要整体协作的矛盾统一关系,如果丧失了个别歌唱器官协调能力,那么就造成了种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和顾此失彼的歌唱结果,这势必会加重心理的负担,再次加重心理的紧张度,其结果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的歌唱状态。

在歌唱过程中思想过于复杂或简单都不利于歌唱,一首完整的作品从起音至结束,要做到分层次的应用与调整,要有效的根据旋律进行的节奏、节拍、速度、音的高低、呼吸等作相应的心理活动的跟踪服务,一切心脑活动都要集中在歌唱作品需求而进行歌唱生理机能合理的调整。心脑活动以及歌唱有效器官的紧张与放松关系是十分微妙和科学的,就发声器官——声带而言,心理和应用必须是协调的。如果在歌唱过程中将各机能之关系处理协调得当,那么就有利于歌唱技术的展开,反之,会引起心理问题,阻碍和影响歌唱发声这门学科的进度。

歌唱技术之所以会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还由于歌唱生理和物理现象造成的,比如:歌唱内耳与外耳的关系是否一致,判断是否科学和正确,包括空间隔音问题等,所以知识面广泛有利于心理活动的正确实施,如果知识面不够,那么歌唱技术越简单越好。对于歌唱心理活动的调控协调关系,其实很简单:

1.顺应艺术的发展规律,将人的本能艺术功能找回来,恢复本来自身艺术感应能力。

2.看待歌唱技术,注意和艺术有效结合起来。

3.将歌唱艺术的概念弄清楚,而非技术混乱复杂化。

4.发声技术问题在音区上以解决泛音即可

5.歌唱简单化、艺术提高化、技术情绪化,作品基准化。

浅谈歌唱心理与歌唱意识 第9篇

心理学是关于心理现象的科学, 心理现象是大脑的机能, 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歌唱心理是指与歌唱有关的行为和精神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总和。声乐教育家德·阿斯培伦德说:“从婴儿的反射本能的呼喊到成年人的与艺术创作的高级过程相联系的语言和歌唱, 人的一切发声的现象是永远受心理所决定的, ”歌唱要求得更加强烈, 更加夸张些。因为歌唱是艺术, 它需要具有宽广的音域, 有强大的力度和音响的对比, 有更丰满、完美的共鸣, 有丰富多变的单色, 才能表达人类复杂多变的心理和喜怒哀乐的感情变化。这样才能塑造出深刻的典型的艺术形象, 从而达到感染、教育、娱乐人们的目的。歌唱心理自始至终都影响和支配着演唱技能、技巧, 以及艺术情感的发生和发展, 歌唱活动的高级行为是歌唱心理意识的外在生理反应。声乐艺术不是单纯的歌唱方法和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 而是歌唱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不容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歌唱心理对演唱的作用和影响。歌唱心理是歌唱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反映。然而实践活动又是歌唱心理、意识的基础。而意识的形成在整个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

歌唱心理的形成、发展, 首先要确立起歌唱的目的性。就如体育竞技中的运动员们, 如果没有拿“冠军”, 争“第一”的思想、目的, 就不可能有那么坚强的毅力。学习歌唱也是一样, 如果仅仅依靠自己的爱好和喜欢, 那是远远不够的。要树立起成为“歌唱家”、“艺术家”、“优秀的声乐教师”, 甚至将来“为国争光”等等远大目标, 才能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畏难情绪, 具有朝着一个方向走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但是歌唱心理问题始终是影响和制约演唱者歌唱水平正常发挥的重要因素。因此, 理想的心理状态应是即自然放松又不懈怠, 即高度集中又不紧张慌乱, 这样才能在演出、比赛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所以, 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其歌唱、比赛甚至以后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歌唱家帕瓦罗蒂有个习惯, 演出前必须在后台找到一根弯头的钉子, 他说这是象征好运和避邪。不管采取什么形式、什么行为, 实际上他们都是在寻求一种心理安慰和平衡, 以增加他们的歌唱欲望和他们成功的信心。有了兴奋的精神和愉快的心情, 才能有良好的歌唱心理意识和饱满的情绪, 这就保证了良好的歌唱欲望和成功的把握性。因为歌唱是一种高级神经系统控制的极为复杂的功能活动。它是由人的呼吸、发音、共鸣、吐字、听觉、 (或许还包括第六感觉器官) 共同参与下进行的。所以在学习声乐开始就应该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 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要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我个人归纳为应重点放在以下四方面进行培养:1.自信心状态的培养。2.歌唱欲望的培养。3.想象力的培养。4.艺术修养的培养。有了以上良好的心理状态, 我们才能正确的去接受作品, 理解作品, 把握作品所表现的艺术风格。

二、歌唱意识

意识是正确歌唱的灵魂, 声乐技能技巧都是靠意识来控制发声器官, 意识指导的正确与否完全是通过声音效果和演唱效果进行判断和检验的.所以, 歌唱艺术中要注意形成科学的意识能动性, 来完善提高艺术水平.意识对人体有两种指挥方式:直接指挥与间接指挥.直接指挥的意识称之为直接意识, 间接指挥的意识称之为间接意识.呼吸和吐字是由直接意识来指挥完成的, 音色、音高、声区的协调统一、气息、共鸣等等都是间接意识来指挥完成的。所以正确的歌唱需要直接意识与间接意识对人体指挥的协调统一。例如“歌唱时, 吸入的太多空气会使喉咙、横膈膜以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处于紧张态”——拜罗。在歌唱前, 呼吸是处在一种生理的状态, 在气由呼转吸的当口, 控制住气息使之暂停运动, 等到吸气所需时间符合对歌唱的要求是再把力量松开, 这时气吸进来再呼的时候正好与歌唱的需要吻合, 也就是说在歌唱前要对呼吸有个控制。在歌唱中间换气的时候也是这个道理, 需要控制呼吸, 如果松开呼气力量, 而自然吸气后不能与音乐所需要的歌唱相吻合, 就也要在松开呼气力量前暂停呼吸, 等到恰当的时候再松开力量, 自然吸气 (这也是不加控制的) 。这就是我认为正确的呼吸的理论。“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 学生也就算走上了可观的文艺高峰第一步——P.M.马腊费奥迪”

又如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碰到这种情况, 教师布置给学生练唱的作品, 如果学生觉得很好, 对它感兴趣, 那么, 他对完成作品所需要的技能、技巧和感情等问题就很容易地得到解决。但是, 如果学生对这首演唱的作品不喜欢, 那么尽管作品的难度不怎么大, 学生还是很难使自己的情感投入, 很难唱好, 很难达到老师的要求。这是因为后者调动不了学生的演唱情绪和良好的歌唱心理意识的联合。这也说明歌唱心理和歌唱情感在歌唱中的重要位置。学生对这部作品喜欢, “感兴趣”, 就说明这部作品合乎学生的审美情趣, 能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和情感活动。这种情感活动不仅体现在内心, 而且还体现在行动上, 另一方面, 它还能转化为心理意识活动的动力, 激起兴奋动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所以作品虽然有难度, 由于学生在情感的作用良好的歌唱意识的支配下, 就能思维敏捷地充分发挥其心理意识对歌唱的控制和主观能动作用, 就能以坚强的意志, 集中的注意力, 反复演练, 运用所学到的技能、技巧, 去表现歌曲, 甚至超常发挥技能技巧, 塑造出动人的音乐形象。要做到有音乐形象, 需要有丰富的想象, 这是前提, 而想象力的产生与发挥又取决于二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 包括学生直接的和间接的经验。学生实践过的生活, 他们能理解、有体验。如一般在山区、农村生活过的学生或参加过许多体力劳动的学生总容易体会到, 理解到音乐中的劳动节奏和劳动的形象。脑子里也很容易对劳动节奏和音乐产生联想, 想象出劳动的场面和意境。对于这类的歌曲和角色, 这部分学生能在脑子里很快地形成感觉和知觉, 迅速进行思维想象, 形成意识, 去支配感情和意志活动, 以完成作品要求。而经常看中外爱情小说的学生, 有了间接的知识, 自然对蝴蝶夫人、绣花女咪咪、小夜曲、浪漫曲等音乐形象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更容易理解。对这类的作品会有更多的想象、联想。更容易掌握这类音乐形象和把握住这类人物性格。

俗话说“熟能生巧”, 人的直接意识与间接意识对人体的指挥随着磨练的增加, 人对声音的驾驭能力就在逐渐增强, 歌唱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正确的歌唱方法的本质就是意识对人体的指挥艺术。理论是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论证才能证其正确性, 可行性的, 但是对歌唱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其次歌唱心理又来源于客观存在歌者大脑中的反映, 但又反作用于演唱者的行为中。“综上所述, 要学好声乐, 唱好每首歌曲, 我们必须注重学生歌唱心理、意识的培养, 发展和完善, 不断地学习、训练、不断地参加演唱实践, 这是学生歌唱心理、意识得以形成, 发展、完善的重要环节。所以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的结合以及做到经常化。

参考文献

[1]杨丽娜.良好的歌唱心理是演唱成功的基础[J].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08, (3) .

[2]杨婧.歌唱发声训练时的心理作用[J].艺术研究, 2008, (4) .

[3]陈庆玲.心理因素对舞台歌唱的影响[J].黄河之声, 2008, (23) .

[4]王廷玉.浅谈歌唱中的心理素质[J].大众文艺 (理论) , 2008, (7) .

保持良好歌唱心理状态的方法 第10篇

一、在演出前做好充分准备

选择自己能够唱好的歌曲, 对于所选歌曲心中有数, 这也是演唱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在声乐技术技巧上存在问题, 就应从自身的实际水平出发, 量力而行, 选择一些自己熟悉和能够驾驭的歌曲。盲目选择技巧要求高、难度相对大的歌曲, 会让自己心里没底, 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不能把歌曲唱好的心理压力, 导致心跳加快、气息上浮、口干舌燥、肌肉僵硬等不良的生理反应。因此, 要选择适合自己演唱的歌曲, 同时对所选歌曲的快慢、节奏、休止符、音准、旋律、吐字、换气、动和静、强和弱等要吃透、弄懂, 并全身心投入地去解读作品, 做到胸有成竹。逐步建立自信心, 使自己对作品的处理准确到位, 确保演唱成功。另外, 在即将登台前把握好自己的情绪, 进行适当的心理调整也很重要。

二、在歌唱的情感表达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

声乐是用人声来表达音乐的, 通过歌声表现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通过演唱达到既感动自己又感动他人的目的。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情是歌唱的灵魂, 动声之前先动情。演唱时要全身心地投入音乐, 将成败置之度外, 将思想全部集中到歌曲的情感上, 从而进入角色, 用自我激励法来转移紧张情绪, 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古人说:“情之所至, 音之所生。”体现出感情与声音的主从关系。每首歌曲都有独特的感情基调, 或热情、或悲伤、或喜悦、或哀愁、或豪情满怀、或脉脉含情等, 要真实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演唱起来才能情真意切, 感人至深。必须做到两个“深入”:一要深入人物, 把自己当成那个歌中的具体人物;二要深入环境, 仿佛自己身临其境, 身处其事。自己相信了, 观众才能被带入情境和情节当中, 受到人物情绪的感染。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怨》一曲。歌曲内容描写的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压迫下一位中国妇女的形象。她在黄河边哭诉自己的遭遇, 以至用自杀来洗清自己的“千重愁、万重怨”。这首歌曲是用妇女真实凄惨的遭遇来代表当时中华民族的深度灾难, 演唱时, 可将自己置于这种情境当中, 用真实的情感来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 才能在全曲高潮“血债”二字中倾注自己对儿女、丈夫的爱, 以及对敌人的恨。把握好分寸, 控制好情感的适度抒发, 是众多优秀演唱者追求的境界, 对情感的适度抒发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进入人物内心世界和深入情景情节不能是百分之百的。应保留相当的冷静、客观和理智。歌唱是一种艺术, 一种表现。如唱悲歌, 为的是把观众的眼神引出来, 而不是哭得一塌糊涂;第二层含义是情感的表现, 转化变化要合理适当, 恰如其分。准确适度的情感表达离不开演唱中各种因素之间默契配合。如声音和词义之间, 声音是语言和词义的载体, 语言和词义又是声音的形态和内涵, 应做到声中有字, 字中有声, 字声相谐。此外, 歌声及伴奏之间的默契, 音乐和表情的和谐一致, 音乐和动作、音乐和体态律动、表情和体态律动的协调等, 这些因素在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在音乐的演绎过程中配合得丰富、立体、完美, 才能给观众带来全方位的艺术享受。在声乐表演中各个因素的协调配合既是精神的, 又是物质的。它需要正确的心理活动方向, 需要音乐感觉, 眼睛和面部的反应机敏和生动的表达能力, 内心和外表之间的通达无障碍, 以及形体的训练和视觉艺术的修养, 等等。真实而不做作, 情绪起落增减变化有度, 各种表演形式的合理配合, 以及和谐是歌声表达的原则, 也是心理活动的正确方向, 在这种正确的心理支配下, 歌唱才会投入, 才会进入一个良好的歌唱状态, 在演唱过程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现有的技术水平, 用优美而深情的歌声感染观众, 获得演出的成功。这样的成功本身又进一步促进良好歌唱心理状态的形成, 并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三、综合艺术修养促进良好心理状态的形成

声乐是一门综合的表演艺术, 融文学、音乐、戏剧于一体, 它要求歌唱者既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 又要有全面的艺术修养。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喻宜萱说:“一个学声乐的学生如果仅有良好的音乐条件和音乐天赋, 而缺乏一定的文化修养, 要理解掌握各种声乐文献, 以至最后发展成才, 那是很困难的。”全面的艺术修养能够使歌唱者的声乐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同时也有助于歌唱者提高自信心, 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 使演唱获得成功。一般来讲, 修养对于歌唱者不像其它艺术那样有明显、直观的体现。良好的综合文化素质, 其影响对每一位从事音乐艺术的人都是潜移默化的, 所以歌唱艺术需要广博的修养、文化知识、艺术动力、生活积累, 需要长时间甚至一生不懈地学习和追求,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 注重加强各方面的修养,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不仅能推动歌唱水平的迅速提高, 而且会使歌唱者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 提高自信心, 促进良好心理状态的形成。

总之, 要想在歌唱中获得良好的声音状态, 必须通过多方面的专业学习和心理训练, 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积累, 只有通过训练自我心理调控能力, 才能使歌唱技术、技能及音乐表现达到良好的状态。实践证明, 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好的歌唱者应具备的必要条件。

摘要:人声不但需要生理的各个器官的相互协作, 而且受心理因素的支配。实践证明, 歌唱技巧和心理因素配合, 才能在歌唱中发挥自己的水平。因此, 把声乐技巧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把握歌唱心理活动, 是声乐学习中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演唱,不同阶段,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P26页.

[2]赵应群.乐府新声[J].2005, 3, (2) .

浅谈养成良好的正确的歌唱心理 第11篇

【关键词】能力;心理素质;实践

一、要注意培养音乐的鉴赏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对唱歌技能的训练已经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往往又忽视了另一侧面,即对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还注意不够。学生喊唱是个普遍现象,要从根本上改变喊唱的坏习惯,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审美水平,要用心听赏优秀的演唱(奏),这是提高音乐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还要经常地进行艺术实践(如参加合唱等),再从理论上对作品和演唱特点作深入地分析,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准确、生动、深入地揭示歌曲的音乐形象。在唱歌教学中,学生在情感上也会受到感染,想象力得到发展,做到有理解、有感情地歌唱,也能进一步激励他们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学从来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声乐教学更是特殊的“师徒”关系,离不开师生间密切的配合与良好的互动关系。声乐教学大多采取一对一特殊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态度直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总以“权威”自居,不能总是居高临下,抱着一幅师道尊严面向学生展开教学活动,这样必然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戒备、恐惧、退缩。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须心理相容,这样学生会把教师的关心,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上来,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

2.培养学生对声乐的兴趣和爱好

从古到今,有许多艺术家对自己的事业都有强烈的爱好和情感,这种情感最初是由兴趣开始的,而兴趣对一个声乐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声乐老师应该注重学生对声乐兴趣的培养,因为声乐艺术是通过感情的抒发来揭示事物含义,并在情感交流中获得精神上的快乐。

3.启发学生的歌唱欲望,诱导学生进入角色

声乐艺术是在高级神经控制下进行的,它不单单是发声器官的运动,而且也包括全身很多器官共同协调一致的活动。歌唱者除掌握声(发声)、字(咬字)、曲(唱腔、旋律)、情(表现)等技巧基本功外,还应该锻炼具备健康而稳定的情绪。这种正常的积极的歌唱心理状态的自我培养、自我控制,通过平时的长期锻炼与稳定,到头来即可达到随时而来、时需则至。如传统强调的“以情带声”,其意义就有使演员每唱先入情,即可排除不正常的心理因素,久之则可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的条件反射。

4.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进步、才能的施展,与他们的自我意识强度是成正比的。自信的人在声乐演唱中,往往会采取相对积极主动的态度,使全身器官处于协调、兴奋状态中,就算发生错误也能很快的调整过来。而信心不足的人,一旦发生错误就会方寸大乱,导致其他方面也发生错误。可见我们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应该建立和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树立对自己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在声乐学习中取得进步。

三、在演出实践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建立

1.演出、考试、比赛前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曲目

一个初学声乐者,或者是大师级的人,都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演唱的曲目。根据自己的声音情况去选择曲目。不能想唱什么就唱什么。有的作品也许现在唱不适合,以后可能会合适。因此,演出、考试、比赛前,选择曲目要从自身的实际水平出发,量力而行,选择一些自己熟悉和能够胜任的歌曲来演唱。尤其是在声乐大赛或重大演出中,盲目选择技巧性高、难度相对大的作品演唱,会让自己心里没底,无形中就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演唱时出现心跳加剧、气息上浮、口干舌燥,肌肉僵硬等不良的生理反应。

2.提供演出机会,加强舞台实践及适应能力

歌唱艺术是必须同听众见面的艺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多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体会舞台感和驾驭歌曲的能力。让学生多参加不同层次的演出,校内和校外的,在不同的场合学习别人的优点,不断的积累更多的舞台表演经验,摸索出一套应对不同表演形式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使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另外在演唱时,要把注意力和情绪投放到表演的过程中去,把听众当朋友,感到是在用歌声倾诉一种情感,从自我中摆脱出来,思想全部倾到歌曲的感情上,排除杂念始终“进入角色”这样心情就会放松自如,演唱时就能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浅谈良好歌唱心理状态的培养 第12篇

一、对不良歌唱心理状态的认识

形成不良歌唱心理状态的原因有很多, 主观原因如不良的学习动机, 对声乐没有达到由衷的热爱, 缺乏自信, 性格内向等;客观原因如身体不适, 演出环境陌生, 临场遇到突发事件等。产生不良歌唱心理状态是正常的现象, 学生不必过于苦恼, 但也要积极克服, 及时调节, 否则, 其阴影将会伴随整个学艺生涯。

二、在声乐教学中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

在歌唱发声训练中, 教师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通过学生的感知、想象与思维等内因起到作用, 并形成心理定势, 从而获得歌唱发声方法和技巧。在这个复杂过程中, 心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此, 学习声乐演唱, 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歌唱心理状态。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应当将此概念灌输到课堂中去,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逐步调整歌唱时的心理状态。

在课堂上, 很多学生, 特别是初学者, 总是不能够使身体协调放松, 歌唱时会出现翻白眼, 面目肌肉抽搐, 目光游移, 身体摇晃, 甚至出现走音、忘词、失去节奏感等现象。作为教师, 应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表现上, 并尽可能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保持着一种愉快的心情投入到演唱中, 去体验歌唱带来的愉悦感和兴奋感。在不同环境中, 教师应针对不同程度和不同层次的学生, 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 督促学生多参与舞台歌唱表演, 获取声乐艺术技巧、技能训练和舞台表演的实际经验, 并且要让学生掌握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

三、独立练习时主动进行自我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从广义上讲, 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歌唱者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 为演唱做好心理准备;从狭义上讲, 就是培养歌唱者善于控制和调节自我心理状态的能力, 在演唱时能置入角色之中, 达到最佳的歌唱状态。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应从平日独立练习时做起, 要对自我进行心理训练。声乐需要课下大量有效的练习, 学生在独立练习时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对课上正确的歌唱状态有清楚准确的感受记忆。

课堂上学生应积极与教师沟通, 敏锐捕捉正确的歌唱状态, 并在独立练习时间积极运用。

2. 将歌唱练习作为最愉快、

最舒心的事情去对待, 赋予作品以不同的情感和情绪。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作品中去, 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3. 独立练习时, 学会延续课

堂上由于紧张感和重视感所带来的兴奋度。课堂上, 学生思想注意力和发声器官的兴奋度比课下练习时要强 (因此总有学生觉得课下单独练习时没有上课时状态好) , 这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 在独立练习时, 学生要控制并调整自己的心理和生理机能, 保持适当的心理兴奋度, 保证练习效果。

4. 树立自信心, 钻研歌唱方法和技巧, 不钻牛角尖。

有的学生由于对声乐的热爱, 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要求非常苛刻, 以致不能用一种放松的姿态和情绪去对待声乐演唱, 不求变通, 不够灵活。其实, 在发声方法上, 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自身的主观感受往往是不尽相同的。在理解发声概念、掌握正确发声方法的基础上, 学生要学会调整自身的发声器官和各项机能运作, 使得自身在一个相对放松平衡的状态下去歌唱。过分地强调和苛求某一种发声感觉和发声状态都是不必要的, 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声乐的学习需要认知和感受, 更需要变通。

5. 谨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有些学生尚未学习几节课, 就要制定一个计划和目标, 要在很短时间内达到某种水平, 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从某种程度上讲, 声乐的学习不同于器乐的学习。器乐只要方法得当, 勤学苦练, 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一定的进步。声乐的进步则因人而异, 或许天分所占比重更大 (包括声音条件和悟性) 。事实上, 学习声乐技巧就是寻找发声状态, 状态在这里就是指可以瞬间抓到的东西。当然, 不论你有怎样的天赋, 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是必不可少的, 切不可急于求成。

四、在演出、比赛中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

18世纪著名声乐教授吉·曼契尼在《关于花腔唱法的一些想法和实践体会》中指出:“当众表演的时候, 永远不要胆怯、畏惧和软弱无力。”19世纪中叶, 西班牙卓越的声乐教授玛·加尔西亚在《歌唱艺术论文大全》中写道:“几乎所有的歌唱者在刚一见到听众时都会感到紧张。为了使自己在舞台上平静下来, 歌唱者应当在过门临近最后几小节时吸几口比较深的气, 使血液循环减慢, 心神安定下来, 从而使得呼吸器官和喉头获得它们的放松。”由此可见, 每一个歌唱者在面对观众演唱时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其实, 适度的紧张不仅不会影响歌唱状态, 反而可以增加兴奋度, 甚至超常发挥。那么, 如何在演出和比赛中获得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呢?第一,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所有的歌唱演员都应当具备一定的歌唱技巧、基本素质和修养。第二, 充分做好赛前或演出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歌曲、伴奏、化妆造型、睡眠质量等细致的准备, 这里强调一点, 切勿一味追求曲目大而最终无法驾驭作品, 导致破坏作品完整性。同样的道理, 要选择自己可以胜任, 且游刃有余的作品。第三, 调整好演出和赛前心态。去除杂念, 将名利之事抛于脑后, 不可过分患得患失, 心中坚定一个信念, 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歌唱。第四, 临上场前就要主动进入歌唱状态, 进入角色和情节, 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的内容和内涵中, 调整气息, 使其平稳, 避免气虚气浮。将整个身体机能调整到歌唱的最佳状态, 包括面部表情。万不可走上台后再做以上准备工作, 尤其前奏较短的作品。第五, 歌唱中要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实践证明, 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减轻紧张程度的关键因素。这样可以投入地演唱, 进一步排除与歌唱无关的杂念。

上一篇:提高巡视质量下一篇:素质开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