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室范文

2024-06-13

生物实验室范文(精选12篇)

生物实验室 第1篇

1 国内外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的相关法律规范

世界卫生组织(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1983年出版,1993年和2003年分别进行了修订。2004年在WHO官方网站上发布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该手册指导和规范了全世界从事致病微生物研究的科研人员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是目前最全面、最科学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之一。1983年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和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联合出版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指南》,1993年和1999年分别出版了第三版和第四版。2002年美国NIH针对重组DNA分子和含有重组DNA分子的生物体的特殊操作,又制定了《涉及重组DNA研究的生物安全指南(NIH指南)》;1977年2月,加拿大医学研究委员会(MRC)提出了动物病毒和细胞培养的实验室安全和潜在安全问题,出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其他组织和国家,如欧盟(《关于保护工作人员免受工作中生物因子暴露造成的危害的理事会指令2000/54/EC》)、英国(《生物因子危害程度及防护分类》)、瑞士(《基于对人和环境危险性的生物因子分类》)等都有规定(指南/手册)对本国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和管理进行规范。

国内相应的生物安全规定出台较晚,2004年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346-200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标准中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筑装修、实验室的基本技术指标、设施的建设与配置、验收的原则和方法都做了明确规定。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在同年10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包括生物安全等级、动物实验室设施设备的配置、个人防护和实验室安全行为等内容。它立足于解决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隐患,防止类似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该标准在2008年进行了重新修订。2004年11月12日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424号令,公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本标准明确了对病原微生物实行分类管理,对实验室实行分级管理。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实验室分为四级,规定了实验室的设立、管理责任、制度、人员培训、操作、安全标志和审查论证等要求。

农业部先后制定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技术规范》、《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审批办法》《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运输包装规范》等管理规范,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此外,卫生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也制定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 233)。卫生部《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运输管理规定》于2005年12月28日实施。

上述国际、国内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所有法规和标准规定中的主要原则是:实验室应满足生物安全的通用要求,达到物理隔离的技术原则。

2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控制

防扩散是生物安全的基本准则。包括三个要素,实验室操作和技术、安全设备(初级屏障)以及实验室设施(二级屏障)。动物安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水平标准与一般进行传染病性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基本相似。根据对实验动物研究的环境条件、安全和饲养方面的要求,动物实验生物安全水平同样分成四个等级。动物生物安全一级水平(ABSL-1):适用于对其特征比较清楚,通常对健康成人不致病,并且对实验室人员及环境的潜在危害性小的病原体;动物生物安全二级水平(ABSL-2):涉及感染与人类疾病相关的病原体的实验动物操作;动物生物安全三级水平(ABSL-3):涉及国内或国外感染外源性病原体的动物研究,这些病原体可通过气溶胶传播,并且可引起严重的或致死性的疾病;动物生物安全四级水平(ABSL-4):适用于对危险的或外源性病原体进行的操作,这些病原体对个体有很高的致死性危险,并且可以通过空气途径进行传播。

我国于2004年11月12日颁布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提出对微生物实行分类管理[2]。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在我国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世界卫生组织在《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2004)中指出,在确定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时,应根据危险度评估(Risk assessment)来进行专业判断,而不应单纯根据所使用的病原微生物所属的某一危险度等级来机械地确定所需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3]。

3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对策

3.1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设施、设备的管理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在设计建造时要充分考虑到相对独立性,应在建筑物中自成隔离区。要便于管理和安全清洁,避免人流、物流的交叉污染,各区域要严格分开。要有单独的空调和送排风系统,其内部分为清洁区和污染区。排气口应安装高效空气过滤装置。还应配有备用电源。应安装通讯、安全报警系统及自动控制监控系统[4]。此设计通常采用物理学隔离,主要是指在气密性结构内采用负压通风,并形成定向流,以达到防止气溶胶扩散污染的目的。

在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中应安装符合安全和工作要求的100%外排风生物安全柜,其他的安全防护设备还包括低温高速离心机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设备所使用的安全通风橱。还应设置高压蒸汽灭菌器。

设施、设备的运行与维护应需有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应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建立设备管理档案和设备标识;制定仪器维护和检查程序,定期检查仪器设备;严格按照程序文件执行。

3.2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技术规范的管理

良好的操作规范是保证实验室工作安全开展的关键,因此,在编写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指南和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时,要根据微生物危害等级制定相应的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确保所有实验操作在风险最小的情况下开展工作。SOP文件应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具体动物实验操作程序、实验室安全设备和仪器的操作规范、个人防护的操作规范、生物安全培训、消毒灭菌和废弃物的处理操作技术规范以及应急处置和风险评估等进行规定。SOP文件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

3.3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保障工作的管理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对人员和物品的管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管理是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工作人员的档案;实验室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和技术技能考核;建立健全健康检查制度;要完善内务管理制度。另外,实验室防护和消毒用品的配备和储存是实验室保障工作的关键。建立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实验记录档案。

3.4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安保管理

主要包括生物安全危险评估;实验室安保计划;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加强门禁系统的管理和安全检查;应急方案和事故报告等内容[5]。

3.5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监督管理

实验室监督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是保证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建立机构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实验室负责人三级生物安全责任监管体系,做到责任到人。成立专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机构,设有专人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实、监督和日常管理。实验室的实验活动要接受来自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在监督体制的基础上,建立事故报告制度。

4 小结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应用既能给人类造福,同时,也能给人类带来许多灾难。合理使用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控制感染事件的发生是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的核心内容。要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保证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曲连东,张永江.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与防护[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国务院第424号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3]李湘东,孙理华.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立[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18(5):126-128.

[4]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S).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第2篇

Dr.Tiger

(修订说明:CNAS-CL09实施后,对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提高了要求,对实验室人员在配制培养基过程的生物安全、高压锅的生物指示剂还有菌种的传代次数均提出明确的要求,为适应新要求,对旧版的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过程作了补充,同时修改和完善了一些小问题)

一、目的

制订本规则,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实验设备安全卫生以及防止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进入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需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三、安全操作规程: 1.员工安全操作规程

1.1 实验室入口处须贴上生物危险标志,注明危险因子、生物安全级别、负责人姓名和电话、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及离开实验室的程序。

1.2 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入,做好卫生防护,并在有关人员陪同下方可进入,同时注意做好环境维护及保密工作。

1.3 进行感染性实验时,禁止他人进入实验室,或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入。免疫耐受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工作人员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方可在实验室工作。

1.4 接触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1.5 禁止在工作区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及储存食物。1.6 尽量以移液器吸取液体,禁止口吸。

1.7 实验过程中,严格按有关操作规程操作,降低溅出和气溶胶的产生。

1.8 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用75%乙醇或巴氏消毒液消毒。

1.9 实验人员在配制培养基过程中,需尽量避免接触性或吸入性危害,特别是配制TTB和碘液等对人体有害的培养基或试剂时,要穿戴工作服、口罩和手套,并在通风橱中进行。

1.10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和检测(如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等)。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每年要接受一次最新的培训。人员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并记录事故经过和处理方案。

1.11禁止将无关动物带入实验室。2.无菌室安全操作规程

2.1无菌培养室每天都要用0.2%的新洁尔灭拖洗地面一次(拖布专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min以上,超净工作台台面每次实验前要用75%酒精擦洗。然后紫外线消毒30min。操作用具如移液器、废液缸、污物盒、试管架等用75%酒精擦洗后置于台内同时紫外线消毒。

2.2无菌室应保持清洁,严禁堆放杂物,以防污染。

2.3无菌室应备有工作浓度的消毒液,如5%的甲酚溶液,75%的酒精,0.1%的新洁尔灭溶液,等等。

2.4无菌室应定期用适宜的消毒液灭菌清洁,以保证无菌室的洁净度符合要求。2.5需要带入无菌室使用的器械、平皿等一切物品,均应包扎严密,并应经过适宜的方法灭菌。

2.6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前,必须用肥皂或消毒液洗手消毒,然后在缓冲间更换专用工作服,鞋,帽子,口罩和手套(或用75% 乙醇等消毒剂再次擦拭双手),方可进入无菌室进行操作。

2.7无菌室使用前必须打开无菌室的紫外灯辐照灭菌30分钟,灭菌后通无菌风至少30min以上人员才能进入。操作完毕,应及时清理无菌室,再用紫外灯辐照灭菌30分钟。

2.8供试品在检查前,应保持外包装完整,不得开启,以防污染。检查前,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外表面。

2.9每次操作过程中,均应做阴性对照,以检查无菌操作的可靠性。2.10吸取菌液时,必须用移液器吸取,切勿直接用口接触吸管。

2.11接种针每次使用前后,必须通过火焰灼烧灭菌,待冷却后,方可接种培养物。2.12带有菌液的吸管,试管,培养皿等器皿应浸泡在盛有5%来苏尔溶液或巴氏消毒液的消毒桶内消毒,24小时后取出冲洗。

2.13如有菌液洒在桌上或地上,应立即用5%石碳酸溶液或3%的来苏尔倾覆在被污染处至少30分钟,再做处理。工作衣帽等受到菌液污染时,应立即脱去,高压蒸汽灭菌后洗涤。

2.14凡带有活菌的物品,必须经消毒后,才能在水龙头下冲洗,严禁污染下水道。2.15无菌室应每月检查菌落数。在层流无菌风开启的状态下,取内径90mm的无菌营养琼脂平板5个,分别放置无菌室四周及中央位置,开盖暴露30分钟后,倒置于36℃培养箱培养48小时,取出检查。100级洁净区平板杂菌数平均不得超过1个菌落/平皿,10000级洁净室平均不得超过3个菌落/平皿。如超过限度,应用臭氧发生器等对无菌室进行彻底消毒,直至重复检查合乎要求为止。3.压力蒸汽灭菌器的安全使用操作程序:

3.1堆放:将需灭菌的物品予以妥善包扎,各包之间留有空隙,依次堆放在灭菌桶的筛板上,以蒸汽穿透,提高灭菌效果。需灭菌物品外需黏上高压指示胶带以检验灭菌温度是否达到要求。

3.2 加水:在锅体内注入生活用水,水位一定要超过电热管2厘米以上(不宜过多);连续使用时,每次操作前,必须补足上述水位,以免烧坏电热管和意外发生。

3.3 密封:在每次使用高压锅前,都必须认真检查高压锅的出气伐和安全阀,确保其状态完好,如有故障,在故障排除之前不得使用高压灭菌锅。把堆放好物品的灭菌桶放在锅体内,盖上锅盖并锁紧。

3.4 加热灭菌:将灭菌器接通与铭牌一致的电源,按下电源开关,接通电源,指示灯亮,表示电源已正常输入本器,按下开始按纽电热管开始加热工作;非全自动的高压灭菌锅要注意排空空气,确保灭菌时高压锅内是饱和水蒸气,高压灭菌锅内灭菌期间工作人员需监视高压锅指示面板上的压力、温度和时间等。

3.5 开盖:灭菌结束后,切勿立即将灭菌锅内的蒸汽排出,否则:由于液体物品的温度未能下降,而压力蒸汽突然释放,会使液体剧烈沸腾,造成溢出或容器爆裂。应待压力表指针归零位后,方可开启锅盖。

3.6 灭菌后无菌工器具及培养基应存放于无菌区域(如灭过菌后的无菌室或生物安全柜内),无菌物品需有明确标识。

3.7 每年至少2次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作为生物指示剂检查灭菌效果并记录,指示物需放在不一达到灭菌的部位(如堆放物品的居中位置)。4.生物安全柜操作规程

4.1确认玻璃窗处于关闭位置后,打开紫外灯,对安全柜内工作空间进行灭菌。灭菌结束后,关闭紫外灯。安全柜使用前后均需灭菌。

4.2抬起玻璃门至正常工作位置。打开外排风机。打开荧光灯及内置风机。检查回风格栅,使之不要被物品堵塞。在无任何阻碍状态下,让安全柜至少工作10分钟。

4.3用消毒液彻底清洗手及手臂。穿上工作褂,戴橡胶手套并套在袖口上,如有必要的话,戴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

4.4按实验程序放入实验材料,要将工作区域内的污染物质与洁净物质分开放置。尽量将所需要的物品在正式操作前全部放入安全柜,但不要过载,不要挡住前后风口。4.5尽量避免使用可干扰安全柜内气流流动的装置和程序。在操作期间,避免随便移动材料,避免操作者的手臂在前方开口处频繁移动,尽量减少气流干扰。

尽量不要使用明火,接种环之类用红外灭菌器灭菌。

4.6在操作过程中,如果有物质溢出或液体溅出,在将物品移出安全柜前,要对其表面进行消毒,为防止安全柜内有任何残留的污染物,在安全柜工作过程中,就要将安全柜内表面全部消毒。所有接触了污染材料的物体,在从安全柜中取出前,要进行表面消毒。所有开口容器,从安全柜中拿出前要盖好。

4.7全部工作结束后,用70%的乙醇或适当的中性消毒剂,擦拭安全柜内表面,让安全柜在无任何阻碍的情况下继续至少工作5分钟,以清除工作区域内浮沉污染。

4.8关闭照明灯和安全柜风机。关闭玻璃门,打开UV灯消毒。灭菌结束后,关闭UV灯。4.9定期抬起工作区域下面板,擦拭或冲洗工作面底下空间。

5.标准菌株安全操作规程

5.1标准菌株由专人保管。保管人负责建立标准菌株目录;目录至少应包编号、菌株号、菌种名称、来源、购买日期、购买数量、保存方法等。

5.2标准菌株应做好标识后,保存于专用冰箱中。

5.3标准菌株不能随意转借其它单位或个人,需要时,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提供。

5.4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标准菌株实验,操作过程中,不要穿戴巳经污染的防护性手套触摸门柄、仪器或污染区以外区域,避免扩大污染范围。

5.5试验结束后,操作过程中所有可能与生物危险物接触或被污染的试验器械和物品,能够高压消毒的必须高压消毒,不能进行高压消毒的物品,应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处理。

5.6 标准菌株传代原则上不超过5代。

6.微生物培养物废弃物安全处理程序

6.1 尽可能使用塑料器材代替玻璃器材,防止利器损伤。非一次性利器必须放入厚壁容器中并运送到特定区域消毒,最好进行高压消毒。

6.2 禁止用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具。装有污染针、利器及破碎玻璃的容器在丢弃之前必须应用次氯酸消毒液或其他有效药品进行消毒。

6.3 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须经巴氏消毒液消毒处理或高压灭菌后,置于专门污物袋内,交由专业卫生处理公司处置。

6.4 实验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

7、微生物实验室紧急事故处理办法

7.1刺伤、切割伤或擦伤。受伤人员应脱下防护服,清洗双手和受伤部位,使用适当的皮肤消毒剂进行消毒,必要时进行医学处理。同时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7.2潜在感染性物质的食入。应脱下受害人的防护服,进行必要的医学处理。报告食入材料的鉴定和事故发生的细节,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7.3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在生物安全柜以外)。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相关区域,暴露人员应接受医学咨询,同时立即通知实验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负责人。为了使气溶胶排出和使较大的粒子沉降,在一定时间内严禁人员入内,若实验室没有中央通风系统,应推迟进入实验室的时间,同时张贴“禁止进入”的标志。待气溶胶排出、较大的粒子沉降后,在生物安全负责人的指导下,清理人员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呼吸保护装备进行污染的清除。

7.4容器破碎及感染性物质的溢出。应立即用布或纸巾覆盖被感染性物质污染或受感染性物质溢洒的破碎物品,并倒上消毒剂。作用适当时间后,将覆盖物以及破碎物品清除,再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玻璃碎片应用镊子清理,已污染的布、纸巾和抹布等应放在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如果用簸箕清理破碎物,应对其进行高压灭菌或放在有效的消毒液内浸泡消毒。所有操作过程中要求戴手套。

若实验表格或其他打印或手写材料被污染,应将这些信息复制后,再将原件置于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按废弃物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

7.5未装可封闭离心桶的离心机内盛有潜在感染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如果机器正在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应关闭机器电源,让机器密闭适当时间(如30min),使气溶胶沉积。如果机器停止后发现破裂,不开盖或立即将盖子盖上,并密闭(如30min)。同时应通知生物安全负责人。玻璃碎片应使用镊子,或用镊子夹着棉花进行清理。所有破碎的离心管、玻璃碎片、离心桶、十字轴和转子都应放入无腐蚀性的、已知对相关微生物具有杀灭活性的消毒剂内进行消毒。未破损的带盖离心管应放在另一个有消毒剂的容器中,消毒后回收。离心机内腔应用适当浓度的同种消毒剂多次擦拭,再用水冲洗后干燥。

清理时,应戴结实的手套(如厚橡胶手套),必要时在外面再戴适当的一次性手套。所使用的全部材料都应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7.6在可封闭的离心桶(安全杯)内离心管发生破裂。所有的密封离心桶都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装卸。若怀疑在安全杯内发生破损,应松开安全杯盖子并将离心桶高压灭菌,也可采用化学消毒的方法进行处理。

7.7生物安全柜内生物危害溢出。等待至少5min,让安全柜充满气溶胶,清理时应穿戴实验服,安全眼镜和手套,且让安全柜继续工作。使用浸泡消毒剂的消毒纸巾吸附溢出物,进行消毒处理应保证一定的接触时间(至少20min)。并用同样的消毒纸巾擦拭安全柜内壁、工作台表面和柜内所有设备。按照正确的生物废弃物处理步骤处理被污染的物质,将可回收的被污染物品放入生物危害物回收袋或高压灭菌盘并且用报纸包起来,然后进行消毒或清理。用消毒剂对无法进行高压灭菌的物品进行至少20 min的消毒处理后再拿出安全柜。最后脱下个人防护服并放进污染物收集袋中进行高压灭菌处理。若所要清理的物品达到2级生物安全水平或者更高,应联系生物安全办公室负责人。

让生物实验室活起来 第3篇

关键词:生物实验室;实验;管理;材料;栽培;自我提升;活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384-01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室是进行生物实验的重要场所。生物实验室是进行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技能、开发学生智力的场所,建设和管理好生物实验室,就为教学和开展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能充分发挥实验室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在学校随着管理的精细化,将实验室的管理也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体系,使实验设施能更好地服务教学。

随着教育的发展,各级政府等管理部门都注重学校的硬件建设,实验室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实验室的配备都耗费了不小的财力,理化实验室由于中考实验操作的要求,平时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和价值,但生物学科由于其所处的地位是非中考学科,学校的重视程度差一些,有一定规模的学校能开足课时有专业的任课教师已经不错了,实验室基本也就是摆设,只是需要的时候有人检查建设情况而已,并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这也是大多数学校存在的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发现,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里的孩子,见过的也少,认识的生物少,有时候特别常见的他们也是不知道,这跟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每天两点一线式的生活,使他们没有时间去亲近大自然,对什么都陌生,但是对什么又感兴趣,何不尝试利用实验室栽培、种植一些花草呢,给只有模型标本的实验室也赋予生命的色彩,让生物实验室“活”起来呢?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一、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硬件

众所周知,实验室里的仪器和配备的标本模型价值不菲,与其让它们在那里睡觉,倒不如拿出来使用,充分发挥这些硬件设施的价值,目的是体现出学科的特色,让孩子们从中能学到一些东西,能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学会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

显微镜是生物实验最基本、最常用的仪器,学会熟练使用显微镜是第一任务,同时就能利用配备的永久装片,例如人血涂片、茎的横切、叶的横切、根尖的结构等,用来观察细胞,观察结构特征;人体的模型、骨骼通常我们都是直接观察,其实可以真正让学生实际操作一下,重新安放一下各器官,感受一下各器官大体所在的位置,学生的记忆才能更深刻,效果很显然要比看图更好。

现在的实验室很多都有多媒体,可以让孩子们比比谁的装片做得好,谁的实验过程更科学,谁的实验能力强,也可以观看视频。

二、栽培实验室常用的植物,创造条件饲养一些小动物

生物实验室是少有人问津的地方,可以说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利用率也比较低,很多老师为避免麻烦,索性都是讲实验,免去了组织实验的环节,还为学校节省实验的开支,从经济角度看很划算,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所以有必要让实验室活跃起来。

实验室常用的实验材料中,植物主要有天竺葵、吊兰、银边吊兰、紫鸭食草、豌豆等,首先要做好扦插,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亲自动手,这样既完成了实验室所需要的材料准备,也让他们学会了扦插的技术,定期给浇水,直至成活,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可以种植玉米、大豆等植物,用来观察根和根瘤,以及植株的生长过程。由于引进了植物,一个有活力的实验室已具有了雏形,每天这里都有肉眼看得见的生命存在,也让生物实验室有了新的生命。

只有植物的实验室有些单调,可以试着创造条件养些动物,可以养鼠妇、蚯蚓、金鱼,有条件的话可以养几只兔,小鸡也可以,这些都可以用于教学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体会和感觉生物世界的多姿多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实物材料

完成了实验室的动植物材料的准备,就为我们下一步的实践活动打好了基础。实验室固有的材料基本上都是标本、模型和永久装片,只利用现成的达不到目标,当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还得让他们亲自制作。这时我们就能利用准备的材料,栽培起来的活的材料就有了用武之地,學生能利用这些亲自动手做一做临时装片,在热水中看到叶片上的气孔的存在,练习做一做徒手切片等。

四、作为教师自我提升的场所

其实许多从事生物教学的人,并没有真正做过一些实验,也可能就是专学的时候做过一次,可以说有些东西并不是很难,但真正认真的做做,可能就会发现问题,即使是同一个实验,不一定每次做都能成功。

我曾经几次做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但真的发现问题了,有的时候根本就不成功,为了能达到每次都能成功的目的,我就多次尝试找原因,最后发现,课程安排的时间已经是冬天,即使是东西走向的房间,日光也比夏季弱得多,光照两三个小时是不够的,实验失败的可能性大增,而学校的房间是南北走向的,光照时间更短,如果是夏季就很容易成功。所以通过我的亲身实践,我感觉要想让自己的业务精,不断进行实验实践是提升自己能力和水平必须的,才能真正做到常教常新,才能体会实践出真知。其实做好教科研走进实验室是必须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我们老师开动脑筋,认真研究,不断探索实践,生物实验室就能充分利用起来,有效的为教学服务,也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生物实验室 第4篇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实验室最早出现于美国, 主要是针对实验室意外事故感染所采取的对策。随着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发展, 实验室获得性感染也不断发生, 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敲响了警钟。近年来, 我国先后颁布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安全通用准则》、《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规范》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它们的颁布和实施使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真正步入法制化轨道, 也标志着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工作步入了科学、规范和发展的新阶段。然而, 目前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状况依然很难令人满意, 笔者现就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和管理作简要介绍。

1 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

由于基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内容范围广, 样品种类复杂, 病原菌的检验工作最初往往在这些实验室进行, 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具有高度危险性, 因此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进行实验室改造十分必要, 但是笔者发现尚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在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不够, 而且专业人员年龄偏大, 年龄结构不合理。 (2) 实验室设备和条件相对落后:医疗机构的实验室普遍存在实验区未封闭, 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没有明确划分以及检验设备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装备标准, 基础条件较差等问题, 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随时存在。 (3) 生物安全标识不明确:许多单位没有在实验区门口设置生物危险标识或者有的生物危险标识不规范, 缺少相关信息。不能起到警示作用。 (4) 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淡薄:许多工作人员存在着过去卫生防疫站的旧思维, 轻视实验室生管理, 未能做好个人防护, 如生活用品放置于实验区域内, 离开实验区时不更换工作服。 (5) 危害评估报告不规范:一些实验室的危害评估时未能全面考虑到可能涉及的传染或潜在传染因子, 危害评估报不全面, 工作人员无法实施正确的安全防护措施。 (6) 废弃物处理未按规定进行:有的实验室只处理阳性标本, 而其它标本直接移送医疗垃圾点处理, 未能到达《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

2 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对策

为了加强培养医学检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 总结起来,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建立和建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应急处理预案:规范化管理, 制度要先行。根据本实验室的客观实际情况, 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其内容要涵盖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各个方面, 针对每个可能引进生物安全危害的环节, 制定生物安全手册和建立实验室事故处理制度。在单位内部可成立一个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 指导和监督生物安全工作的开展, 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负责 (2) 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 提升安全意识和技能:所有进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是受过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应该持续、定期进行, 所有进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开展工作的人员一定要经过培训, 合格后方可上岗。 (3) 国家还需要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一方面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加大对各地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设施、设备、防护用品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权威部门尽快出台详尽统一的评估标准, 加强指导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 卫生主管部门定期抽检实验室生物安全;以及主管部门还需在加强对各地出现的生物安全事故的分析和宣传, 强化相关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

3 小结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从来都是存在一定风险的, 需要持续研究和探索将各种风险减低到可接受的范围内。很多医院硬件条件差、经费紧张, 难以达到相应的规范要求。但是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并不能因此放松生物安全意识, 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克服侥幸意识、麻痹意识。因为生物安全意识在医院生物安全管理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良好的生物安全意识, 才能把各项管理的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总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是关乎国家的大事, 应积极研究和探索适合中国的管理模式, 使其向规范化、科学化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Qi GM.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Laboratory Biosafety[M].2edit.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6.

[2]卫生部.WS233-2002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3]邓云清, 罗碧茹, 李艳华.医院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中存在的问题和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 2005, 32 (6) :670~672.

[4]林仲, 阙少聪.福建省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调查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7, 13 (3) :68.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第5篇

第一章 总 则

1.为了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制定本制度。

2.医院和科内实行对实验室的实验活动进行安全管理与监督。

3.实验室实行分级管理,检验科微生物室为二级生物安全标准。

4.检验科负责微生物室日常活动的管理,承担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检查、维护实验设施、设备,控制实验室感染的职责。

第二章 生物安全水平

生物安全水平一般可分为四级:

a.生物安全水平Ⅰ级:用于已知的通常不引起健康成人感染,对实验室人员和环境危害甚少的病原体,如大肠艾希氏菌等。

b.生物安全水平Ⅱ级:用于具有中度潜在危害的病原的实验操作,主要防止通过皮肤黏膜及消化道的感染,实验室应有进出规定程序,粘贴生物危险的警示标志。

c.生物安全水平Ⅲ级:用于可通过气溶胶传播的,能引起严重可致死性疾病的病原体,如结核分支杆菌等。

d.生物安全水平Ⅳ级:可用于可通过气溶胶传播的,能引起致死性感染的高风险剧毒病原的操作。同时还要有内部和外部进行对话的装置,要有应急供气、应急供电和应急出口等。

第三章 生物安全操作要求

实验室操作要求分为标准微生物学操作(见微生物操作规程)和特殊操作,前者是指实验室安全的共性要求,后者是指根据特定生物安全的级别提出的特殊要求。

安全装备:为达到生物安全的目的,安全装备包括两部分,即操作设备、生物安全柜。二级实验室必须有可提供一个无菌操作的生物安全柜。

个人防护用品:主要有工作服、隔离衣、防护服、工作帽罩、眼罩、面罩、手套,呼吸保护装置及正压气体供应的工作服等。

第四章标本的采集、转运和接收

微生物标本在接收时操作者要穿工作服、带手套和口罩,必要时要戴眼罩,必须在生物安全

柜内执行严格操作。所有盛标本的容器必须是防漏的。在转运时应密封,标本不可发生泄露。一旦发生泄露,应高压灭菌处理。具有强感染性的标本转运时要严格包装,严格操作。标本的采集应由专人转送,实验室应由专人验收和签收。

第五章 生物废物的安全处理

1.生物废物包括培养物、分离物极其污染物,剩余标本极其污染物,尖锐破碎物,吸管、针头和费包装等。

2.生物废物的安全处理要求:A.装废物的容器应防漏,坚固而不宜刺穿,密封并要避免装的太满。B.尖锐的破碎物要放入专用的硬质容器中。C.盛放生物废物的容器应置入高压灭菌袋中送去灭菌。D.所有能在实验室消毒的物品在送出实验室前尽可能先进行一次消毒处理。E.盛放生物废物的容器要做到安全转运。

第六章 安全应急措施

1.操作者暴露的处理A.立即报警并告知同事。B.立即用肥皂水清洗暴露表面,用洗眼液洗眼,用生理盐水漱口。C.启动应急治疗。D.尽快向上级报告。

2.污染表面的处理A.立即报警并告知同事。B.隔离污染区。C.处理者穿戴适当的防护服。

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绿色实验 环保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052-01

生物实验是高中生物课程主要教学环节之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程所学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科学素养,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发展。但高中生物实验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一定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若将全国各个高中实验室看做污染源,则其会对学校附近的生态环境造成极为严重的污染。如今,受到课程改革影响,绿色生物这一实验理念逐渐被各个中学接受,尤其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体现尤为明显。教师开展绿色生物实验,在保护学生健康的同时,也减少了实验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一、开展绿色生物实验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记忆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生物属于实用性课程,对学生动手能力有一定要求,教师不应只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而不教授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学生通过生物实验,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对知识的运用更为熟练。不仅如此,生物实验教学还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由此可见,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之后的发展。

就目前而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然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大部分高中生在完成生物实验之后,并没有妥善处理实验所形成的污染物,同时也没有设立保护措施。而作为学校,也没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导致每开展一次生物实验教学课程,都会严重污染实验室周围环境。所以,高中生物实验课程急需改革,学校应当积极开展绿色生物实验教学,严格管理以及控制学生行为,减少实验产生的污染物与废弃物,对各类型废弃物实施妥善处理,以确保生物实验的绿色化,避免实验形成严重污染。作为教师,也应培养学生绿色生物实验的意识,要求学生构建绿色的生物实验室,可以为我国节省大量能源,避免出现实验需要消耗大量材料的情况,也符合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即低碳经济的要求。同时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由此可见,绿色生物实验的开展对学校以及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定帮助。

二、开展绿色生物实验的方法

(一)构建绿色实验氛围

通常情况下,学校实验室并不会频繁使用,大部分学校的实验室隔数天才会使用一次,部分学校甚至隔数周才会使用。如此一来,部分长期未使用的药品,或是本身带有味道的药品便会散发较大的味道,使得实验室内气味较为难闻,一些药剂挥发的气体中甚至包含有一定毒性。所以,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之前,需开窗通风,以免引起学生身体不适,或是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但这一行为往往会使得大量药剂被浪费,令实验室二氧化碳排放量迅速增加,同时也对大气造成一定污染。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生物知识进行解决。如要求学生收集废弃的塑料瓶,之后将水培植物放入塑料瓶当中,形成一盆水培植物。具体做法如下:学生可将塑料瓶底部或是顶部剪开,之后将瓶盖拧紧,并倒入定量的水,之后移栽一株植物,如绿萝或是玉树等,将其插入水中即可。教师可要求每名学生按照上述方法制作一盆水培植物,借此改善生物实验室环境。

(二)改良生物实验

高中生物实验当中,酒精灯是较为常用的实验器材之一。学生常常借助酒精灯实施水浴加热。以“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蛋白质以及脂肪”的实验为例,实验要求学生将试管放置于温度为50℃至60℃的水内进行加热。学生便需使用烧杯盛水,并使用酒精灯加热。“探索淀粉酶对淀粉与蔗糖的作用”这一实验当中,实验要求学生将试管下半部分放置于温度为60℃的水当中,且需要保温,时长为5min,同样需要借助酒精灯完成。然而,酒精灯的使用必然会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碳,若未完全燃烧,还会形成一氧化碳等对人体有害的气体。而上述两个实验,无论是使用酒精灯对水进行加热,还是对水进行保温,都需要消耗大量酒精,即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且加热速度慢、保温效果不佳,甚至存在一定隐藏的危险。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需为实验室配置恒温水浴锅,该仪器可自动控制水温,且一个恒温水浴锅能同时容纳80多支试管,足够供应班级内所有学生同时实验。如此一来,可以大幅缩减酒精灯的使用次数,酒精消耗量也随之减少,为学校节省实验成本,也保护了实验室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同时,恒温水浴锅的使用也能够极大程度缩短加热所需时间,为学生节省课堂时间,供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且学生使用恒温水浴锅,可将温度控制于实验要求范围之内,最终实验的效果也更为理想。

(三)规范学生实验操作

许多学生并未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加之高中实验要求当中也未对药品的使用量给予明确的限制,使得部分学生不爱惜试验用材料,往往准备过量的实验药剂。事实上,大部分药剂并未完全使用。许多学生也不将剩余的药剂送回,而是选择直接倒掉,造成大量实验药剂的浪费。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使用显微镜,随着药品剂量的增加,吸水纸的用量也会上升。虽然教师向学生多次强调实验用品的用量,但许多学生并不理解,浪费现象依旧普遍存在。

以“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这一实验为例。无论是漂洗,还是染色,学生都需使用玻璃皿这一器材。然而玻璃制品使用次数越多,磨损也愈严重,安全性也随之降低。且部分学生未对玻璃皿进行彻底的漂洗,所以在之后的实验中需要添加大量药品。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要求学生使用化学实验中较为常用的点滴板替代玻璃皿。相比玻璃皿,点滴板更为结实、安全,且上面有多个孔穴,学生在孔穴当中便能完成染色环节。实验结束之后,学生按顺序漂洗孔穴即可。这样不仅缩减了玻璃皿的使用次数,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药品,漂洗效果更为良好,染色效果也有所提高。且这种实验方式可以压缩反应产生物的数量,降低了实验的危险性,也减少了反应产生物与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三、结束语

环境问题已然成为人类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绿色生物实验已成为实验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当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绿色生物实验的理念,从而减少实验室污染物及废弃物的产生,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霍新录.构建绿色生物实验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03:161-163

[2]郭东会,张显忠,范明杰.生物技术专业绿色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6,07:308-309+312

生物实验室 第7篇

关键词: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风险,溢洒处理

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生物危害物质溢洒处理方法是在生物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 该文建立的生物危害物质溢洒处理方法是基于高致病性禽流感试验活动的, 而且经过充分的生物风险分析和评估, 是对风险控制方法的具体阐述, 旨在给读者提供一种风险控制的思路和方法。但不同实验室的硬件条件、管理体系文件及实验活动内容等各有差异, 具体的处理方法应该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而定。

该文中溢洒指包含生物危险物质的液态或固态物质意外地与容器或包装材料分离的过程。该文仅考虑了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生物危险物质溢洒的常规处理方法, 如果溢洒物中含有放射性物质或危险性化学物质, 则应使用特殊的处理程序。

1 溢洒处理工具箱

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应备有溢洒处理工具箱, 里面放有盛放0.5%过氧乙酸消毒液的容器 (注意消毒液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 、盛放75%乙醇的容器、镊子、刷子、可高压灭菌的扫帚和簸箕、不锈钢耐扎废物桶、医用纱布、用于盛放感染性溢洒物以及清理物品的专用收集袋或容器、橡胶手套、面部防护装置或全身防护装置、写有“禁止进入”或“生物危险”的溢洒处理警示标识以及其他专用工具。溢洒处理工具箱外部应贴有“溢洒处理工具箱”的标识字样, 存放在工作区的墙角[1]。

2 撤离房间

发生生物危险物质溢洒时, 应立即通知房间内的无关人员迅速离开, 在撤离房间的过程中注意防护气溶胶。关门并张贴“禁止进入”、“溢洒处理”的警告标识。撤离人员按照离开实验室的程序脱去个体防护设备, 用适当的消毒剂和水清洗暴露在外的皮肤。如果同时发生了针刺或扎伤, 可以用75%乙醇和水清洗受伤区域, 挤压伤处周围以促使血往伤口外流;如果发生了黏膜暴露, 用水至少冲洗暴露区域15min。如果没有发生针刺或扎伤等意外情况, 则按规定清理完溢洒物后才撤离房间, 并立即向实验室安全负责人报告。必要时由实验室安全负责人安排专人清除溢洒物[2]。

3 溢洒区域的处理

采用专门清理工具和物品对溢洒区域进行处理。用0.5%过氧乙酸浸湿的纱布覆盖溢洒物, 小心从外围向中心倾倒适量0.5%过氧乙酸消毒剂, 使其与溢洒物混合并作用30 min。之后小心地将吸收了溢洒物的纱布收集到专用的套有收集袋的容器中, 并反复用新的纱布将剩余物质吸净。破碎的玻璃或其他锐器要用镊子处理。用0.5%过氧乙酸消毒剂清洁被污染的表面。所处理的溢洒物以及处理工具 (包括收集锐器的镊子等) 全部置于专用的收集袋或容器中并密封好。用0.5%过氧乙酸擦拭可能被污染的区域。按相关规定处理清除溢洒物过程中形成的所有废物[3]。

4 生物安全柜内溢洒的处理

如在生物安全柜内发生生物危险物质溢洒, 处理溢洒物时不要将头伸入安全柜内, 也不要将脸直接面对前操作口, 而应处于前视面板的后方, 使生物安全柜保持开启状态。当溢洒的量不足1 m L时, 可直接用0.5%过氧乙酸浸湿的纱布擦拭。溢洒量大于1 m L时或容器破碎, 应按如下操作:在溢洒物上覆盖浸有0.5%过氧乙酸的吸收材料, 作用30 min;小心地将吸收了溢洒物的纱布连同溢洒物收集到专用的收集袋中, 并反复用新的纱布将剩余物质吸净;破碎的玻璃或其他锐器要用镊子处理。如果溢洒物流入生物安全柜内部, 需要评估后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5 离心机内溢洒的处理

建议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内使用生物安全型离心机, 生物安全型离心机与普通离心机不同在于前者的转子有密封罩, 可以连同密封罩将转子取出, 一旦发生生物危险物质溢洒, 方便对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如果打开离心机盖子后发现离心机已经被污染, 应立即小心关上, 静置30 min后再进行处理。如果离心期间发生离心管破碎, 应立即关机, 不要打开盖子, 切断离心机的电源, 静置30 min后进行处理。处理时小心地将离心管转移到专用的收集容器中, 一定要用镊子夹取破碎物, 必要时可以用镊子夹着棉花收集细小的破碎物, 用0.5%过氧乙酸浸湿的纱布吸取溢洒物并作用30 min。取下转子, 小心地将转子转移到生物安全柜内, 浸泡在75%乙醇内, 浸泡30 min以上, 或进行包装后, 经双扉高压灭菌锅进行消毒处理。用0.5%过氧乙酸擦拭离心转子仓室和其他可能被污染的部位, 空气晾干[4]。

6 培养箱或冰箱内溢洒的处理

培养箱、冰箱为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内的常用仪器, 用于培养细胞或鸡胚、保存样品。如果培养箱内或冰箱内发生生物危险物质溢洒, 选择0.5%过氧乙酸对培养箱或冰箱内进行处理。如果溢洒的量不足1 m L时, 可直接用0.5%过氧乙酸浸湿的纱布擦拭。溢洒量大于1 m L时或容器破碎, 可按该文第4部分提供的方法进行操作。最后用0.5%过氧乙酸擦拭培养箱或冰箱内壁、工作表面以及前视窗的内侧, 并用洁净水擦干净消毒剂。

7 评估与报告

一般性的溢洒, 由实验室管理层对溢洒处理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发生大量的溢洒时, 溢洒处理过程和效果由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进行评估。是否需要对实验室进行彻底的消毒灭菌处理和对暴露人员进行医学评估, 由生物安全委员会进行评估后决定。实验人员应按程序记录相关过程和报告, 记录意外事故发生和处理登记表。

参考文献

[1]贾伟新, 谢淑敏, 焦培荣.基于HPAIV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生物风险分析方法的建立[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22) :250-25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3]李勇.实验室生物安全[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9.

生物实验室 第8篇

一、仔细审题

在“仔细审题”这项内容上, 主要考查学生的细心程度、分析总结能力及判断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在审题时应该要求学生认真浏览试题, 明确要求, 挖掘条件 (特别是隐含条件) 。例如, 实验题:“设计实验验证赤霉素能提高生长素含量, 完成实验思路并预测结果。”在这个实验中, 用到的实验材料是:生长状况相同的燕麦胚芽鞘 (3个) 、赤霉素、蒸馏水、琼脂块、刀片等。在做这道实验题时, 应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读题, 通过仔细审题, 学生挖掘出“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 不是探究性实验, 不需要假设, 实验的结果只有一个, 不用分情况来讨论”这个条件, 使问题迎刃而解。

二、原理分析

在进行原理分析时, 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并充分利用题中给出的实验条件来确定实验原理, 考查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再现能力与分析能力。例如上面实验中, 学生应能想到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生长, 生长素能促进细胞的生长。这些内容都是书本上学过的内容, 再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是协同作用还是拮抗作用, 学生能判断出是协同作用。这样实验原理清楚了, 问题也就能解决了。

三、实验材料分析

试题一般会给出实验材料, 完全开放性的试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 自主选择实验材料和用具 (原则不要少用也不要多用) 。此部分内容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实验原理合理选择实验材料的能力, 要求是实验材料要容易获得, 实验装置简单, 实验药品较便宜, 实验步骤少, 实验时间短, 而且实验材料不会对师生健康带来危害。上例中实验材料已经给出, 不用选择, 但需要仔细分析实验材料。因此应该让学生仔细阅读材料, 并分析思考燕麦胚芽鞘用了几个, 有没有对照的信息, 如果有, 应该是谁和谁对照, 琼脂块有怎样的作用。因此,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分析好了, 设计实验也就容易了。

四、变量分析

所谓变量分析, 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分析获取实验变量 (唯一不同的量) 。上述实验中的变量是赤霉素和蒸馏水, 胚芽鞘用了三个, 应该让学生分析出赤霉素处理一株胚芽鞘, 蒸馏水处理一株胚芽鞘, 现在只剩下了一个胚芽鞘和琼脂块。实验步骤应该是:用赤霉素来处理一个胚芽鞘的尖端, 用等量蒸馏水处理另一个胚芽鞘的尖, 把各自的尖切下来, 分别放在两块琼脂块上, 然后从两块琼脂块各切割相等的两小块, 分别放在剩下的去尖的胚芽鞘的两端, 那么培养一段后, 找到可操作的双测指标 (特定的颜色变化、沉淀反应、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变化) 。本实验的观测指标是去尖的那个胚芽鞘向哪一侧弯曲生长。

五、结果分析

学生是否根据实验原理确定已知实验结果,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描述, 进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是验证实验要考查的内容。教师应依据实验考查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如引导学生分析:涂了赤霉素的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含量多于用等量的蒸馏水处理过的胚芽鞘的尖端, 然后把含有两个接触过两种尖端的胚芽鞘尖端的胚芽鞘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的胚芽鞘的两侧, 胚芽鞘应弯向接触过蒸馏水处理过尖端的那个琼脂块的一侧, 实验的结论就是赤霉素能提高生长素的含量。

六、表达与检查

实验的表达是将实验分析的结果用语言、文字、图表、曲线等给予正确的表述, 实验表达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很多学生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思考都正确, 但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 而得不了高分或不得分。对此, 我这样引导学生:实验结果就是你观测到的指标, 只要把观测到的指标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就行了。像上述实验只要描述出胚芽鞘向哪一侧弯曲生长就行了, 实验结论就是本实验的验证。最后要求学生再检查实验设计及语言表达有没有科学性错误。

生物实验室 第9篇

一、更新实验理念 树立开放意识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与经验世界对话中建构起来的。细观当前生物实验教学,不难发现,教师中普遍存在“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认识,由于教学课时的紧缺导致学生实验变成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变成不做实验的现象时常发生。

确信实验教学与理论学习应同步并重、协调发展,才能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理念,改变传统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实验室的开放不仅是实验室场所的开放,还要有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习方法的开放,当然更重要的是观念意识上的开放。把实验时间、实验设备、实验资料等,向学生有目的地开放,学生不拘泥于课堂实验时空限制,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做自己喜爱的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课堂内失败的实验、自主设计的探究实验,甚至可将仪器借出校园进行家庭实验。实验室课程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能启发学生心智,提升其求知创新能力,让其拥有更多的自我发挥空间。

二、精选实验内容 强化实验质量

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以主动地建构知识。开放实验室把学生推到实验的主体位置上。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规划,优化整合实验范围或课题,让学生自己去选定实验内容、选择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步骤、处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报告。[2]只有这样,实验室才能行之有效地持久地开放下去。

(一)立足基础性 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实验室开放的程度取决于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高低。选择简单有趣的实验,就能有更多学生加入开放实验室的队伍,而在实验操作中培养的实验技能,又能为更高层次的探究提供保障。课本实验多为基础的经典性实验,重视课本实验的学习和操作,学生能明确每步规范操作的原因,理解实验注意事项,熟悉常规设备的正确使用,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学会实验数据的处理归纳,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研态度。

整合优化课本实验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实验知识,开发实验资源进行趣味实验、微型实验、家庭实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时,撕取的紫色洋葱外表皮常是厚薄不均、形状残缺、卷曲不平的,严重影响了实验操作时间和观察效果。要怎样才能撕取出符合实验要求的表皮细胞?教师适时设置悬念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没有四边形卷曲,撕出圆形可能最好。如何获取圆形表皮?最后探索出用打孔器在洋葱外表皮上轻缓旋转即能快速获得不易卷曲的完整表皮。学生在享受成功感的同时,会产生澎湃的激情和实验欲望。

(二)关注实效性 利于化解学习疑难

开放实验室要快速开展实验,其实验内容应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的疑难点。有些教学难点只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如果用实验演示出来,学生就容易接受,如ATP的含量与转化速率、细胞呼吸的释放能量高低、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等知识抽象难懂,通过“萤火虫的发光”“热水瓶内温度的数学化测量”等实验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有些知识仅靠学生的直接经验也难理解,如基因工程中“单酶切”和“双酶切”与环化的关系,学生动手制作卡片将平时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呈现出来,对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理解就会更深刻,掌握更牢固,应用更自如。

教学中发现有些习题学生一错再错,如“U形管中间用半透膜隔开,两侧分别装入等体积等质量浓度葡萄糖溶液和蔗糖溶液后,液面变化情况”等。这类习题,学生总是不能领悟教师单纯的讲解,如果用实验做出现象,学生观察后再分析,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就很透彻。对于学生存在争议的习题,教师可将不同观点挖掘出来,进行二次加工。如在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中,实验材料能否用过氧化氢替代淀粉、能否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液进行检测?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再到实验室通过探究找出最佳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了实验怎样做,还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才能更好,进而深化对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注重应用性 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开展生活化的实验能推进实验室开放的前行。实验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生物,又让学生在理解深奥知识的基础上,清楚知道所学的知识能在生活中干什么,二者相得益彰。引导学生到生活中挖掘实验资源,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社会热点演变成实验。选取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如“SO2对植物的伤害”“生活污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叶类蔬菜农药残留的检测与危害的研究”等作为实验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欲望;选取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如“自来水中的细菌数量”“削皮苹果变色原因的分析”“羽绒制品不能用普通加酶洗衣粉洗涤”等素材作为实验内容,紧扣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用实验去服务生活;选取学生身边的物品,如矿泉水瓶、注射器、砂糖等作为实验材料,拉近实验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进一步拓展实验场所。

用生活充实实验,用实验引领生活,运用课内外所做实验来研究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家庭养金鱼,大多数鱼死亡时间为什么在早晨?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金鱼藻夜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反而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早晨水中氧气浓度较低,而晚上捞出金鱼藻能降低金鱼的死亡率。许多农村学生发现,有的长势茂盛的果树挂果很少。组织学生实地调查,发现果园土壤肥沃,分析产生此现象原因是没有控制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学生剪去部分枝条,控制了营养生长,促进了开花结果,学以致用。以社会生活为背景,用实验探究作载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实验中得到活化,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独创性,验证自己的想法,享受实验的乐趣,培养和发展了创新能力。

(四)突出探究性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开放实验室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特征。如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和智能的发展,就要将机械的验证性实验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实验。教师由验证性实验中的主宰者、评论者转变成探究性实验中的咨询者、服务者和提问者。讨论辩证时,创造民主的气氛,故意持不同意见,诱导和促进学生去创造发现。实验选题时既可给学生制定探究的方向,也可给学生留出自主选题的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如能源危机是当今社会的突出问题,学生想到能否利用植物光合作用的生物质能?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由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资料,最后确定“马铃薯能否作为电池”的探究课题,自由组建的实验小组设计出“用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4个土豆中,串联在一起,连接到卸下电池的电子闹钟或空调遥控器或音乐贺卡或电流计上,观察数字显示或音乐声”的实验方案,选取实验用品器材,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真正让学生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中创新。学生完成实验后,对实验中涉及的原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开放性的探究实验步骤没有固定模式,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锻炼。培养的实验技巧、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故障排除等基本能力,为以后的探究性科学研究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探索开放途径 提高实验效果

(一)完善各项开放制度

与传统实验相比,开放实验室后管理难度会增加很多,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实验室开放的前提。根据开放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应制定《开放实验室管理制度》《开放实验室学生实验守则》等相关制度,认真及时做好开放实验室档案记录工作,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努力提高实验人员的实验技术、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

(二)确保时间与空间的开放

开放实验室在时间上主要采取全面开放(上课时间)、定时开放(主要周末)和预约开放相结合。学生做实验的时间长短没有限制,不同学生做实验的次数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活动的空间不受课堂的限制,可到家庭、社会活动基地等进行实验。

(三)推动资源与内容的开放

实验室的开放应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资源效益,让学生参观标本模型,熟悉仪器的使用,参与实验的准备。开放课内实验,让学生选做教材涉及的演示实验;补做失败的学生实验;增做教材中的实践性实验;换思路与方法重做分组实验。开放课外实验,让学生自主确定课题解决自己的“奇思妙想”或具有个性特征的创新实验。实验内容的多样性,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因材施做,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四)构建开放的评价体系

“以评促做”是促进学生主动实验的有效策略,开放实验室的评价也应具有开放性。定期展示学生实验的图片、制作的模型、撰写的报告等,积极推荐优秀的实验成果参加各类竞赛,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成功,从而激励他们更努力地进行实验探究。坚持评价指标多元化,让发展评价多于静止评价,积极评价多于消极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在激励性评价中提高学习的情感,在导向性评价中提升实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卫军,刘永真.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含义与特点[J].课程教育研究,2013(9):220-221.

浅谈生物实验室器材管理 第10篇

一、对实验器材进行分类编号

为方便管理和使用, 必须对实验器材进行分类编号。分类编号的依据是原国家教委编印的《普通中学教学仪器、挂图目录》。该目录将生物学实验器材分为通用仪器、专用仪器、生物标本、模型、玻璃仪器、化学药品和挂图等几类, 每种器材的编号用一个四位数表示。对于贵重的器材如光学显微镜, 在目录编号后自加两位数表示每件物品的序号。另外, 未编入目录和自制的器材, 我根据物品的类别和在实验中的使用情况, 进行了自行编号。

二、对实验器材进行建档

给每种实验器材制作一张档案卡, 卡片上载明物品的名称、分类编号、规格、数量和存放位置等信息。将所有卡片按序排列在卡片箱内, 卡片箱集中放置。平时注意做到卡片的内容和数量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变更。这样通过检索档案卡, 易于查找和取用仪器, 也方便了对器材的信息化管理。

三、对实验器材的保管

1. 通用仪器和专用仪器的保管。

通用仪器 (如天平等) 、专用仪器 (如光学显微镜、解剖器具等) 易受腐蚀, 在专室存放, 并有编号和使用记录卡片, 严格按照器材的使用说明和操作规范进行保管, 并实行学生小组专组专用。

2. 生物标本的保管。

生物标本按干制标本、浸制标本、剥制标本、骨骼标本及玻片标本等分类、定位存放。玻片标本放于标本盒内, 盒子侧立, 使标本处于水平状态, 标本盒置于干燥地方, 避免日光照射;其他各类标本根据其编号和生物分类学原理由低级到高级实行按序、定位存放。干制标本、剥制标本和骨骼标本橱内放置樟脑丸、硅胶, 防虫、防潮;对于浸制标本, 当发现液体变黄或标本露出液面时, 都会及时更换或补充新液, 然后密封标本瓶。所有标本都有编号和标签, 橱门上还有目录单, 便于取用和归位。

3. 模型和挂图的保管。

模型按部颁目录编号, 挂图按教材章节次序编号实行专橱存放。模型使用后装入塑料袋内, 挂图使用后将其卷成筒放于橱内保存。模型、挂图与化学药品进行了分开放置, 并注意防虫、防潮, 所有说明书装订成册, 妥善保管。

4. 玻璃仪器和化学药品的保管。

玻璃仪器常和化学药品一起使用, 且玻璃仪器不易受化学药品腐蚀, 故将二者分别按类、按序、定位存放在相邻橱柜内。

玻璃仪器做到洗净干燥后存放。为防止落入灰尘, 敞口杯皿容器倒置;移液管用干净滤纸卷实两端放于专用架上;带有磨口塞子或活栓的仪器, 在磨口处加纸或凡士林以防磨口处粘连, 有活栓的仪器用橡皮筋将活栓与仪器连在一起, 既便于操作, 又防活栓配错或摔坏;小型器皿洗净干燥后放于盘内, 用纱布盖好放于橱内;酒精灯用毕将酒精倒出以防酒精挥发, 影响下次使用。

化学药品按一般有机物、酸、碱、盐、染料、指示剂等分类放置, 存放时注意做到:易挥发、不稳定的药品放在棕色瓶内;酸、碱性不同的药品分离存放;碱性药品放在塑料瓶内或玻瓶塑盖容器内;氧化剂与还原剂不能混放;危险、剧毒药品根据需要适量购买、专柜存放, 柜门上双锁, 钥匙由专人保管。所有药品均密封、通风、避光保存。

四、对学生使用实验器材时的要求

将学生分组编号, 固定座位。每组选一责任心强、有能力的学生任组长, 每学年开始时对各组长进行实验常规培训, 组长负责本组与实验有关的一切事宜。做实验前先让组长清点本组的器材、药品是否齐全、完好;实验中组长组织同学认真完成实验, 出现异常情况立即汇报。

实验完毕后, 由组长带领本组同学认真清点整理好实验仪器和其他设备, 玻璃仪器要洗刷干净, 摆放整齐, 向教师汇报仪器、药品等的使用情况及损坏、丢失问题, 并留好值日生将实验室打扫干净, 物品、桌椅摆放整齐, 经教师验收并允许后, 方可离开实验室。

生物实验室 第11篇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 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管理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216-01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如何培养不仅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备科学研究能力等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对专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大的意义。而实验室建设在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实验室内,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发现课堂所学原理的真正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建立设备齐全、技术成熟以及管理科学、创新的实验室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2 专业实验室的发展现状

十余年来随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不断发展壮大,管理方法落后、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各个方面的弊端也不断暴露。

2.1 实验室设置理念陈旧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设置是根据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分类归纳后对应相关课程建立的。这类实验室对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在实验教学中显出力不从心。有些实验室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太少;有些实验课程安排混乱,上课时间交叉,导致学生实验连续性差,不仅造成实验器材的浪费,同时学生的实验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2.2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短缺

由于高校学生扩招及专业让人才的短缺,导致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缺乏。目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有些实验室是由理论教师兼顾管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实验室功能的发挥和完善。

2.3 实验设备的购置不合理

专业实验室的实验设备的购置,不仅要满足实验课程所需,还需要在专业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方面有所考量。目前,有些仪器设备使用率太低,不能充分运用到本科教学和科研活动中,造成了资源浪费。

3 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措施

实验室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硬件指的是实验室环境、实验设备等[1],软件管理包括建立健全实验室的各种规章制度,培养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高素质的实验室技术人才等[2]。根据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特点及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几点改革措施:

3.1 教学团队型实验室设置

为了避免实验室使用不当、管理混乱的状况,提出利用实验教学团队来配置实验室的措施。由执行实验教学的骨干教师,可进行实验设备开发、维护的实验技术人员和进行实验室日常管理的实验人员组成的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业务过硬的实验技术队伍[3]。每个教学团队配置一个教学研究实验室,必修课程之外,各个实践环节由团队教师带领指导。这样,学生能够始终跟随教师参与到真正的科学研究当中,对于实验仪器也能充分利用,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

3.2 完善设备管理机制

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直接反应整个实验室的水平和管理效果。实验仪器从采购、收货、入库、验收到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必须明确到个人,不要采购一个人,验收又一个人,导致有些设备在各个环节上都容易出现问题,而追根溯源却无从查起。仪器设备的专人负责到底制度,避免了乱买仪器,验收松懈,责任推诿等现象,充分实现仪器设备的功能,提高使用效率。

3.3 利用科研牵动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当前,单一的实验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专业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光靠一些经典成熟的实验已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在理工类的专业中,科研项目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科研项目中挖掘专业实验项目必然成为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

4 结语

实验室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4]。同时。实验室管理工作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该文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管理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改革建议。期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改革的探索将继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光.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6(34):81-82.

[2]车将,廖允成.加强高校实验室管理建设的几点看法[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1,9(6):183-185.

[3]于振江.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3):112-115.

浅谈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 第12篇

1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及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83年就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一版。该手册倡导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并鼓励针对本国实验室如何安全处理致病微生物制订操作规范。2004年在更新的第三版中强调了工作人员个人责任心的重要作用,并增加了危险性评估、重组DNA技术的安全利用以及感染性物质运输等新内容。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立卫生研究院(NIH/CDC)联合出版的《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准则》现已推出了第四版。此后很多国家在制定本国的生物安全准则时,主要参考上述两个标准。

我国政府早在1985年卫生部制定了《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2003年8月开始实施的《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中对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实验室分级和各级实验室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规范。目前卫生部主要负责医疗废物管理与病原体微生物管理;建设部主要负责对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及相关技术方面的管理;国家质检总局主要负责对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技术标准,人员设备以及微生物菌剂进出口等方面进行管理;农业部负责对兽医实验室与动物病原微生物进行管理;国家环保总局则主要负责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备案与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实验室的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工作。各部门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规章与标准规范。对微生物进行安全管理。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24号),《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36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32号),与《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农业部公告第302号)等法规与规章。此外,卫生部、建设部与质检总局还发布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04)等一系列技术指南与技术规范。

2 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

我国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中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第1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中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第2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第3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第4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第1类、第2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并且规定一、二级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根据所操作的生物因子危害程度和采取的防护措施(一级和二级屏障),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为4级,I级防护水平最低,IV级防护水平最高。在危险度评估的基础上参考相关的标准来确定相应生物安全级别。I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适用于已知其特征的,在健康人群中不引起疾病的,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危害最小的生物因子的工作,如枯草芽孢杆菌、格式阿米巴原虫和感染性犬肝炎病毒等。不需要特殊的一级和二级屏障,除需要洗手池外,依靠标准的微生物操作即可获得基本的防护水平。II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适合从事对人和环境有中度危害的生物因子的工作,如0157:H7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甲、乙、丙型肝炎病毒等。一级屏障:需要I或II级生物安全柜和个人防护。二级屏障:在I级BSL的基础上增加高压灭菌器和洗眼装置等。III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适用于主要通过呼吸途径吸入使人感染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的微生物及其毒素,如炭疽芽孢杆菌、黄热病毒、汉坦病毒、HIV、SARS冠状病毒。一级屏障:特殊的人体防护和呼吸道防护措施,以及严格的操作规范,II级或III级生物安全柜。二级屏障:在II级BSL的基础上,实验室和进入走廊隔开,双门进入,自动关闭,排出的空气不循环,室内负压,双开门高压灭菌器。IV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适用于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的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疫苗或治疗方法的致病性微生物或未知传播风险的有关病原体及其毒素。一级屏障:III级生物安全柜,正压防护服。二级屏障:在III级BSL的基础上应为单独建筑或隔离的独立区域,有供气系统、排气系统、真空系统、消毒系统、外排空气二次HEPA过滤。实验室的设计和设施要求在《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中有详细的说明,国际上许多“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中也有详细叙述。

3 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措施

3.1 建立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可以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免遭生物危害提供有效的保障。不同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所规定的安全操作规程,包括标准安全操作规程和针对不同的微生物及其毒素应补充规定的相应特殊安全操作规程,必须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手册中明确列出并加以执行。因此要积极建立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制,建立好实验室个人档案。

3.2 专职人员培训

对实验室人员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有利于提高其对实验室感染危害性的认识,是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最重要基础。培训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心理素质,检验技术,生物安全操作和实验室事故应急处理方法及原则。让工作人员具有安全意识,熟悉如何识别和控制实验室危害因素,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是预防实验室感染、差错和事故的关键,不断的进行安全措施方面的培训是十分重要的。

3.3 健康监测

实验室人员的免疫状况可影响实验室感染的发生,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感染,既往感染及接种疫苗可提高机体对某些病原体的免疫力。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健康检查,应记录工作人员的身体状况,建议进行临床血清学检查。确定身体免疫状态、根据接触病源种类,进行免疫接种。

3.4 防护设备

为达到生物安全的目的,实验室应具有相应的安全防护设备。安全防护设备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操作设备,如生物安全柜、高压蒸汽灭菌器、离心机安全罩、洗眼和淋浴设备等;另一部分是个体防护设备。

I级实验室除应配备消毒设备外,其他无特殊要求;II级实验室应配备II级A1型或B1型生物安全柜、洗眼器和高压灭菌器(不需要放实验室内),不需要离心机安全罩;III级实验室核心区内除少数特殊操作(如感染的中型和大型动物解剖)可以使用II级B2生物安全柜外,多选用II级A2型、B1型生物安全柜,不排蒸汽的高压灭菌器和生物安全性的或带离心机安全罩的离心机;IV级实验室可以选择II级B型和III级两种不同型别的生物安全柜。在正压防护服型IV级实验室内,可以选择II级生物安全柜;在生物安全柜型IV级实验室中和混合型IV级实验室中,应选择III级生物安全柜。应在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墙上、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墙上设置不排蒸汽的双扉高压灭菌器和浸泡消毒渡槽或熏蒸消毒室或带有消毒装置的通风互锁传递窗。此外,III、IV级实验室都应充分考虑室内气体平衡和回流问题,防止室内气流倒灌。在清洁区和半污染区应分别设淋浴和紧急消毒淋浴装置。

个体防护设备是抵御外来伤害,保护人体安全和健康的重要装备。在恶劣环境下,个体防护装备可保证人员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它也是保证人员安全的最后防线。根据不同防护水平的实验室以及所进行的不同危害程度的操作进行正确的选择和使用。实验室的常见个人防护装备主要有:安全眼镜和护目镜、洗眼装置、口罩、防护面罩、防护帽、正压面罩、个人呼吸器及正压服,另外还有手套、试验服、正压防护服、围裙、防水(防滑)的鞋、鞋套或靴套等。应选择质量好、具有正规生产资质厂家生产的、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活动的专业培训,提高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达到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要运用科学的安全管理理论、方法及技术。提倡安全管理科学化,预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危险性进行预防和控制,要充分运用安全法制、工程技术、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等对策,保证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略]

摘要: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在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危害。随着国家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视,文中对基层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与管理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上一篇: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下一篇:迁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