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高中数学课程

2024-07-25

适应高中数学课程(精选12篇)

适应高中数学课程 第1篇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高中新课程体系是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而构建的。在课程目标上, 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课程结构上, 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 以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形式, 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化的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上, 精选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基础内容, 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在课程实施中, 强调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养成, 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促使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在课程评价上, 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机制,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二、改革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渠道, 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 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努力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要依据课程标准, 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使学习模块中的每个主题更加鲜明, 结构和层次更加清晰, 更有利于师生的探究学习和成长。

要在教学设计中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 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发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 力求在知识呈现方式、内容选择、问题设置、教学活动建议、课型选择、参与社会实践和鼓励学生动手等方面,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建立科学的、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要建立教学评价体系, 重视过程与发展, 实现课程评价重点和功能的转变, 促进新课程教学顺利实施。

依据“全面、多元、发展”的评价理念,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 通过学习档案、习作、制作、调查、考试等形式,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要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高一新生如何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第2篇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高中数学的语言表达抽象,逻辑特别的严密,思维特别的严谨,知识也特别的连贯。如果你这个问题不会那个问题也不会,时间长了就会有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定要培养和分析问题。

一般来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因为他自己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于知识的结构、想法和他自己的职业的精力不一样,在教学方式、方法、和策略的采用上都会有一定的教学风格或特点。

作为一名学生,让自己的老师去适应自己这种想法显然不现实,也很荒谬,我们应该根据教师的特点,慢慢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把自己的学习方法给优化了,这样可以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自己的学法适应老师的教法,这样才可以使自己学得好、学得快。

高中生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同学们学习数学其实如果光靠老师教你是肯定不行的,而是在老师引导下,靠你自己的思维去学习的,学习数学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这样才可以学习的更好。

学好高中数学的有效方法:从作好课堂笔记做起

高中三年可以说是改变很多的,如果你在这三年里面认真的学习了并且为你的梦想付出努力了,那你就一定会成功。主要的原因就是高中的知识和初中的知识比起来他的难度层次更高,知识点也更多,难点也更多,所以说学习好高中的数学,有一个好的方法是关键的。

有的高中学生会感觉到老师讲过的,自己已经听得明明白白了。但是只要自己一做题就感觉到什么问题都来了,其实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的理解没有理解的透彻,还没能达到教师所要求的层次。

因此,每天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把课本的有关内容和当天的课堂笔记先看一看。一个好学生和一个坏学生的差别就市它是否可以每天都坚持这么做。有的时候练习题不太配套时,作业中往往没有老师刚刚讲过的题目类型,所以并不能把它们一起相提并论,如果时间长了总是这样,就会导致我们落下的只是越来越多,就没有其他人学习的好了

高中想要学好数学你就一定要注意积累复习资料。把你的课堂笔记,练习,单元测试,各种试卷,都按时间顺序整理好。以后有时间了你就看看,每看一次你都会有新的收获,你可以在你的上面标记出自己下次阅读时的重点内容。这样你的复习资料才能越读越精,一目了然。

高中政治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观念;教师角色;教师素质

新课程实施以来,经过对新课标、新理念的学习和研究,我对新课程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最初的迷茫和无措,到今天的从容、坦然面对,我发现自己已经适应并喜欢上了高中政治新课程的教学,新课程要求我们政治教学必须从传统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去迎接新的挑战。如何更好地面对新课程的挑战,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必要准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是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前提条件。高中政治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新课程培训,只有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自觉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和教材观。

1.发展的人才观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创造发展的潜能,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都可以成才。

2.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要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3.科学的教学观

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下,学生个性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对学生不应视为知识的被动接收器,而应作为学习的主体来对待;学生的任务,不仅是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挖掘自己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潜能。

4.准确的教材观

新的教材观要求我们不再把教材当做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对象,而应把教材看做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介。这样,我们就可以接受与此有关的一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变化:顺序可变、时间可调、实例可换、内容可选。教师应形成这种观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转变自身角色是教师通往新课程的必由之路

1.由主角向配角转变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在这点上陶行知的“六个解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认为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使他们能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我也尝试着这么做,尽可能地创造各种让学生锻炼的机会。

2.由良师向益友转变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该是“导师”“教练”。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应有充分的民主意识,把学生看成独立的人、发展的人,应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在课外,当学生出现生活上的麻烦、思想上的困惑时,我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他们排忧解难,或解决思想上的包袱。教师不能只顾埋头教书,而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正确的人生导向,成为他们的良师兼益友。

3.由“一桶水”向“长流水”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已经过时,这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河流”,需要教师去“挖泉”以寻得知识的甘泉。因为学科的特点,高中政治教材调整速度非常快,教师不可能带完一届高三就对教材了如指掌,备课就可以一劳永逸,而必须埋头苦干,重新再来。

三、提高自身素养是教师适应新课程的必然选择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课程功能、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以传统的单纯依赖过去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具有更多的教育教学智慧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为此教师要调整心理状态,更新知识结构,学会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接受新课程的挑战。

1.调整心理状态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权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是丰富多彩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还快,比教师要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可能会在心理上造成某种落差。此外教师从“主角”到“配角”、由“权威”到“平等的首席”的角色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会觉得别扭,不习惯,不适应,因此教师要充分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尽可能地缩短适应期。

2.更新知识结构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知识层出不穷。教师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有的早已老化,有些观点早已过时。而高中政治新课程下有必修4门课、选修6门课,有些内容过去还很少涉及。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政治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个性化、多样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念来面对自己的教学对象。

3.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政治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图片、视频、课件等教学资源,并且要学会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活泼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新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对每一位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课改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需要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提高素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与新课程同行。

(作者单位 福建师大)

适应高中数学课程 第4篇

自2003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颁布之日起, 我国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已历经了十个年头.本次高中数学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强调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变, 给高中一线教师的教学创新留下了广阔的探索空间.自新课程实施以来, 广大高中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不断转变, 专业知识不断丰富、专业能力不断提升, 在数学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不少的经验及做法.但也要清醒的看到,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尤其是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当前高中数学新课改在试验和探索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其中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的挑战则是最大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教师适应性问题, 笔者于2012年对甘肃省甘谷县高中数学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通过对高中数学教师应对新课改过程中的现状透视及问题梳理, 以便寻找这些问题的影响因素, 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 目的是为高中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关部门开展教师培训及新课程改革的政策制定提供事实依据与策略参考.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甘肃省甘谷县甘谷一中、二中、三中的109名高中数学教师, 关于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见下表1所示.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 调查问卷主要从“教学理念”、“专业知识”、“教学能力”、“身心压力”、“师生关系”及“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设计, 共发问卷120份, 回收115份, 回收率95.8%, 其中有效问卷109份, 有效率为94.7%, 问卷调查后的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了处理.访谈主要采用一对一现场交流的方式, 共访谈15位教师, 访谈内容主要涉及教师在新课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 所有访谈均按访谈者所提供信息的关键词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3高中数学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问题审视

3.1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有待更新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之间密不可分, 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并反映着一定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的课程改革相比较, 本次高中数学新课程倡导许多新的教学理念, 比如在教学方式方面, 新课程倡导参与式、合作式、探究式等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评价方面, 新课程倡导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手段多样的评价体系等.那么, 在本次课改之后广大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理解情况如何?研究从“教师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注重师生关系的转变”、“注重评价手段的转变”、“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注重信息技术的使用”六个方面进行了调研, 调查结果如下表2所示.

调查结果表明, 在“教学方式的转变”方面, 分别有14.7%和40.4%的教师表现出相当注重及比较注重, 说明大部分教师已经开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方式;但同时我们也看到, 仍有27.5%的教师不太注重, 有17.3%的教师根本不注重, 这部分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 在上课的过程当中很少采用参与式、合作式、探究式等多样的教学方式, 对课改的参与意识不强.在“师生关系的转变”方面, 有37.6%的教师不太注重, 有8.2%的教师根本不注重.通过访谈笔者进一步了解到, 多数教师仍然习惯“师道尊严”、“教师权威”观念下形成的权威式师生关系, 没有真正树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观.在“评价手段的转变”方面, 有51.3%的教师不太注重, 有12.8%的教师根本不注重, 结合进一步的访谈发现, 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仍然停留在成绩层面, 停留在高考层面, 没有采取多元化的手段评价学生.在“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方面, 有47.6%的教师不太注重, 有22.9%的教师根本不注重.通过访谈笔者进一步了解到, 多数教师对“数学文化”的理解不是很到位, 也不知道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恰当渗透一些“数学文化”的策略及方法.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 有34.0%的教师不太注重, 有26.6%的教师根本不注重, 可见, 近61%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访谈笔者进一步了解到, 多数教师认为在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压力下, 他们只会关注学生的成绩, 而没有精力去关注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 有些教师甚至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只是家长和社会的责任.在“注重信息技术的使用”上, 有41.3%的教师不太注重, 有24.8%的教师根本不注重, 大部分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的黑板教授上, 并没有结合现代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可见, 在新课程实施中, 多数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虽在不断发生变化, 但由于受高负荷教学任务及传统评价机制的影响, 高中数学教师在“评价手段的转变”、“数学文化的渗透”及“信息技术的使用”等理念方面有待提高.

3.2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的知识储备有待拓展

尽管国内外学者及相关《标准》 (如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征求意见稿) 》) 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有不同的分类, 但教师具备广博而精深的学科知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及教学质量起着奠基性的重要作用却是学者们的共识.本次高中数学课改后, 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许多新的知识点, 选修系列中大多数专题对许多教师来说都是新的知识.教师对这些新知识内容的熟悉程度如何、能否独立开设这些选修课程, 关系到本次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及效果.下面以选修专题内容为例, 调研高中数学教师对选修内容开设的情况, 调查结果如下图1所示.

图1的折线图显示, 在课改后的选修专题中, 有60%左右的教师能够开设选修3-1 (数学史选讲) 、选修3-3 (球面上几何) 、选修4-1 (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3 (数列与差分) 、选修4-4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等专题.有30%—43%的教师能够可以开设选修3-2 (信息安全与密码) 、选修3-4 (对称和群) 、选修3-5 (欧拉公式和闭曲面分类) 、选修3-6 (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 、选修4-2 (矩阵与变换) 、选修4-6 (初等数论) 、选修4-8 (统筹法与图论) 、选修4-9 (风险与决策) 等专题.而能够开设选修专题4-5 (不等式选讲) 的教师高达77%, 能够开设选修专题4-7 (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只有26%的教师, 能够开设选修专题4-10 (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 的教师却仅有13%.从图1可以看出, 在选修内容中, 教师对新增的内容掌握程度不是很好, 比如“信息安全与密码、对称和群、欧拉公式和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矩阵与变换、初等数论、统筹法与图论、风险与决策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等.而对“不等式选讲”、“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等传统内容掌握的情况比较好.因此, 要提高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 首先必须丰富教师自己的学科知识储备, 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加大对新增选修内容的学习, 具有不断提高自我、不断为自己充电的意识, 才能更好的适应新课改.

3.3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能力是以认识能力为基础, 在具体学科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1], 诸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合作”及“教学反思”等.本研究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调研高中数学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能力情况, 调查结果如下表3所示.

调查结果表明, 在“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方面, 分别有66.1%、81.6%的教师都感觉“相当熟练”及“比较熟练”, 而在“教学评价能力”方面, 分别有39.4%和8.3%的教师表现为“不太熟练”及“完全不熟练”.结合对教师的访谈发现,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能自觉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能力, 但还有相当部分教师对如何构建、运用有效的评价机制方面感觉能力欠缺.如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如何评价、如何将评价的理论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等方面感觉比较困难.在“教学合作能力”方面, 分别有31.2%和14.7%的教师感觉“不太熟练”及“相当不熟练”, 结合访谈发现, 多数教师认为由于独生子女学生人数的增多, 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技巧是影响教师教学合作能力欠缺的主因.在“教学反思能力”方面, 分别有41.3%和24.8%的教师不太熟练及相当不熟练, 多数教师对教学效果反思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对学习的理念方法认知不够.可见, 在新课程实施中,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合作能力”及“教学反思能力”等方面有待提高.

3.4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的压力有待减轻

适度的心理压力能成为人们活动的动力, 对活动起激励作用, 但压力过大往往会引起个体过度的情绪紧张, 降低工作效率, 甚至引发一系列的身心疾病.在教育领域同样如此, 过大的压力会促使教师出现种种心理不适, 在教学中变得低效甚至无效, 当然也就谈不上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教学潜能的发挥.鉴于此, 研究主要从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教学压力”及“疲惫程度”进行了调研, 调查结果如下表4所示.

调查结果明, 在调查的109名高中数学教师中, 有近70%的教师感觉在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着“相当大”及“比较大”的教学压力, 有近68%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觉“相当疲惫”及“比较疲惫”.结合进一步的访谈发现,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压力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从教师自身来看,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非常繁重、紧张的职业, 教师不但要具备丰富、正确的专业知识, 掌握良好的教学手段, 还要对学生身心、学习、情绪和精神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指导, 进行合理的照顾和管理, 所以很多教师深感自身责任重大, 常常出现心理压力和身心不适应的现象.从教师外部来看, 新课改无论从教学理念的转变、知识内容的更新及教学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对广大高中数学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许多教师本身就感到从事新课程教学的自信心不足;另外, 社会及家长“分数至上”的传统观念的导向, 更加重了教师自身的心理压力.另据其他学者的调查也显示, 大部分高中数学教师深感教学负担过重、身心压力过大, 其身心健康长期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 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2]

3.5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的师生关系有待转变

我国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以“师道尊严”为本质特征, 而本次高中数学新课改倡导的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的,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3]可见, 新课改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无论在“知识传授”还是在“伦理道德”两方面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在知识传受领域, 师生之间不再是单向性的“我主你客”、“我讲你听”, 而是平等的对话伙伴和合作者;在伦理道德领域, 教师须从“长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 走到学生中去, 走到公共舆论的中心.新课改下的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对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广大高中数学教师是否适应?研究从“尊重学生”、“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及“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三个方面进行了调研, 调查结果如下表5所示.

调查结果表明, 在“尊重学生”方面, 分别有19.2%和46.8%的教师能够“相当”和“比较”好的理解学生,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仍然有22.9%和11.0%的教师不太尊重和不尊重学生, 通过访谈笔者进一步了解到, 通常情况下学生会不自觉地对老师产生一种畏怯心理.有很多教师认为这点很重要, 否则就没有威信.但新课程提倡素质教育, 倡导发展学生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和独立行为, 尊重他们渴望独立、自主的个人情感意愿.只有给学生以尊重, 才能对学生产生亲和力, 这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在“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方面, 分别有40.4%和13.7%的教师不太能做到及不能做到, 通过访谈笔者进一步了解到,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师生不同角色的定位是影响师生平等的重要原因.师道尊严文化传统中有意无意地强化了教师与学生两种不同的身份和角色期待.但新课程要求教师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 这样学生才能感到爱和尊重, 才更容易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而教师也更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在“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方面, 分别有41.3%和24.8%的教师不太能做到及不能做到, 通过访谈笔者进一步了解到, 大部分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所营造出来的教学环境是专制的, 压抑的, 而新课程要求教师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中, 才能更有利于学生主动的、活泼的、愉快的参与课堂教学, 能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才能向民主和谐的方向发展.可见, 在新课程实施中, 高中数学教师在“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及“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等方面有待提高.

3.6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新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 而传统的评价机制依然在沿用,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全新的评价机制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评价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在知识能力及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从而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得到全面发展.那么, 在新课程实施中, 高中数学教师适应新课程评价机制的情况如何?研究从“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及“新课程教学中主要采取结果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三方面的赞同程度进行了调研, 调查结果如下表6所示.

调查结果表明, 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方面, 分别有5.5%和37.6%的教师非常赞同及比较赞同,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仍然有42.2%的教师不太赞同, 有14.6%的教师不赞同, 这部分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能从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全面的评价学生.在“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方面, 分别有30.2%和54.1%的教师非常赞同及比较赞同, 通过访谈笔者进一步了解到, 大部分教师仍然只注重学生的成绩, 他们认为在高考的大背景下, 只有成绩才是评价的唯一标准.在“新课程教学中主要采取结果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方面, 分别有9.1%和41.3%的教师非常赞同及比较赞同, 但同时分别有26.6%和22.9%的教师不太赞同及不赞同.通过访谈笔者进一步了解到, 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已经开始转变, 但是大部分教师仍然是以结果性评价尤其是高考的成绩评价为主.正如访谈中有位高中教师所说的:“我们是车, 等着上面指示开往什么方向, 但上面告诉我们, 你们先开起来, 我们再指定具体方向.这种情况下, 要避免南辕北辙, 最讨巧的办法就是原地不动.”这位教师所谓的方向其实就是高考.

4高中数学教师应对新课程教学的策略

4.1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

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是高中数学教师适应新课改的根本前提, 教师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心理等方面.首先, 高中数学教师要自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势迎接改革, 以比较理智及宽容的心态看待改革进程中暂时出现的矛盾和困难.其次, 高中数学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从事新课程教育教学的各种能力, 如教师可通过教材学习、网络学习、校本研修、各种培训及专家引领等途径提高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尤其要弥补自己在选修系列等专题内容的不足, 提高自己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等.最后, 教师要增强自己的心理健康意识, 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去从事新课程的教学, 同时学校和社会要给予教师足够的关心与理解, 尽量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使教师能够有充沛精力与体力更好地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之中.

4.2有针对性地加强在岗教师的培训

有针对性的加强在岗高中数学教师的培训是教师更好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重要举措.为了使教师的培训更加有效, 一方面要对比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与新课改教育教学理念之根本不同, 帮助教师认识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滞后性及新课改理念的先进性, 从而使广大教师能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另一方面应根据不同层次高中数学教师的现实需求去选择培训专家、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在培训方式方面, 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将专题讲座、交流与研讨、影子实践等各种方式有效结合起来.

4.3改革高师院校的教师培养模式

师范院校的本科毕业生是高中师资的主要来源, 要增强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 从长远来说, 还要进行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的配套改革.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数学系的教学内容及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4], 因此, 高等师范院校数学系要注重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在目标定位方面, 应紧密结合基础教育数学新课改的实际, 把培养服务于基础数学教育高素质的师资作为新时期高师数学系的主要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 像《初等数学研究》、《中学数学课标解读与教科书研究》及《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等课程的内容设置要渗透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内容, 突出高观点下看中学数学知识体系的特点;在从师技能训练方面, 要注重拓展师范生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的渠道, 加强微格教学与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的实效性, 加强师范生在板书设计、言语表达、说课、评课、多媒体运用等基本技能的培养, 使学生在成为一名真正的高中数学教师之前就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4.4构建教师从事新课程教学的和谐支持环境

要使数学教师顺利适应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 社会各界要创造各种条件或采取各种措施来给予支持.首先要为教师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改环境.访谈中我们得知, 绝大多数教师希望得到一个和谐、宽松、民主的课改支持氛围, 只有在此氛围中, 教师才可以抛开各种顾虑, 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改之中.要做到这点, 高中学校领导及社会各界应转变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新课程教学质量的传统观念, 对教师建立合理的期望和要求, 在这方面校领导要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其次, 学校要切实制定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帮助, 如送出去进行校级之间的考察交流、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等.通过教学合作、教学反思及机制保障等措施, 给予教师真正的支持与帮助, 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5建立适应新课程教学的科学评价体系

诚然,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 广大高中数学教师要想抛弃“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而随心所欲的教学确实不太现实, 这不但学校不鼓励, 估计家长和社会也不会赞成, 这可以从体现素质教育评价理念的本次高中数学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取得教师所预期的评价效果得到说明.如今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之期盼, 似乎超过了对新课改摸索的热情.因此, 要使本次高中数学新课改达到“以人为本, 使所有学生通过数学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 进而提高全民族数学素养”这样的理想目标, 国家应循序渐进地改革当前的高考制度, 建立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评价体系, 在高考命题方面要减少机械记忆、冗繁计算与证明的题目, 增加一些实用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等方面的题目.通过高考的改革与完善, 真正使“社会乐意、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引导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5结束语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的承担者和最终执行者, 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 教师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是新课改能否成功的直接因素.实际上, 高中数学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本质上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而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 既是一个不断学习、积累教育学科知识和一般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 也是一个教育技能不断形成, 教学能力、从教素养不断提高及发展的过程.[5]高中数学教师只有在提高自身专业综合素养进而不断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前提下, 再在各种外部环境的支持下, 才能顺应新课改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申继亮, 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0, (1) :64-71.

[2]吴丽华, 王艳梅.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素质的调查与分析[J].数学通报, 2006, (3) :4-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杨金有.高中教师在新程改革中的适应性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8, (35) :76-77.

适应高中数学课程 第5篇

刘筱岗

高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斗就栽在数学上。对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成功者,进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不理想,数学学习缕受挫折,对学生弱小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创伤,加上这些同学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学不得法,从而造成学习成绩的整体滑坡,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随着学习的深入,数学成绩的分化是必然的,那么成绩落后的原因何在?学习数学有困难的新高一同学应怎样顺利度过适应期呢?

【原因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难度提高。因此会有少部分新高一生一时无法适应。表现在上课都听懂,作业不会做;或即使做出来,老师批改后才知道有多处错误,这种现象被戏称为“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因此有些家长会认为孩子在初中数学考试都接近满分,怎么到了高中会考试不及格?!

高中的数学语言与初中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形语言等。高一年级的学生一开始的思维梯度太大,以至集合、映射、函数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由于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确定了常见的思维套路。因此,形成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是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

高中数学比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也使很多学习被动的、依赖心理重的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

应对方法:要透彻理解书本上和课堂上老师补充的内容,有时要反复思考、再三研究,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并在勤学的基础上好问。

【原因二】初、高中不同学习阶段对数学的不同要求所致。高中考试平均分一般要求在70分左右。如果一个班有50名学生,通常会有10个以下不及格,90分以上人数较少。有些同学和家长不了解这些情况,对初三时的成绩接近满分到高一开始时的不及格这个落差感到不可思议,重点中学的学生及其家长会特别有压力。

应对方法:看学生的成绩不能仅看分数值,关键要看在班级或年级的相对位置,同时还要看学生所在学校在全市所处的位置,综合考虑就会心理平衡,不必要的负担也就随之而去。

【原因三】学习方法的不适应。高中数学与初中相比,内容多、进度快、题目难,课堂听懂作业却常常磕磕绊绊,由于各科信息量都较大,如果不能有效地复习,前学后忘的现象比较严重。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体会 “死记硬背”与“活学活用”的区别。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不能抓重点难点,不能体会思想方法,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应对方法:课堂上不仅要听懂,还要把老师补充的内容适当地记下来,课后最好把所学的内容消化后再做作业,不要一边做题一边看笔记或看公式。课后尽可能再选择一些相关问题来练习,以便做到触类旁通。

【原因四】思想上有所放松。由于初三学习比较辛苦,到高一部分同学会有松口气的想法,因为离高考毕竟还有三年时间,尤其是初三靠拼命补课突击上来的部分同学,还指望“重温旧梦”,这是很危险的想法。如果高一基础太差,指望高三突击,实践表明多数同学会落空。部分智力较好的男生“恃才傲物”,解题只追求答案的正确性,书写不规范,考试时丢分严重。

经过升中考后,高一年级的学生有的思想开始松懈,尤其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同学,甚至错误的认为高

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而高中数学的难度远非初中数学能比,需要三年的艰苦努力,加上高考的内容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具有很强的选拨性,想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其缺漏的很多知识是非常难完成的。

应对方法:高一的课程内容不得懈怠,函数知识贯穿于高中数学的始终,函数思想更是解决许多问题的利器,学好函数对整个高中数学都很重要,放松不得。在高一开始时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非常重要。高中数学有十几章内容,高一数学主要是函数,有些同学函数学得不怎么好,但高二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却能学得不错,因此,一定要用变化的观点对待学生。鼓励和自信是永不失效的教育法宝。

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

高中学生不仅要想学,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1)制定计划明确学习目的。合理的学习计划是推动我们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计划先由老师指导督促,再一定要由自己切实完成,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2)课前预习是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预习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上课更能专心听重点难点,把老师补充的内容记录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是提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5)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我们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7)系统小结是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8)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同学们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满足和发展我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2、循序渐进,积极归因,防止急躁。

由于高一同学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同学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让高一同学学会积极归因,树立自信心,如:取得一点成绩及时体会成功,强化学习能力;遇到挫折及时调整学习方法、策略,更加努力改变挫折,循序渐进,争取在高考成功。

3、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怎样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第6篇

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笔者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 1.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2.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高中政治课教学应适应新课程要求 第7篇

一、教育观念要“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上,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所以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首要的就是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第一,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领会中学素质教育创新理论。作为高中政治教师首先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思想。第二,转变教育观念必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提高业务素质。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第三,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高中政治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体验、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

二、教学模式要“变”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转变教学方法。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灌输法”,它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

基于课堂教学存在的这些弊端,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探索。1.以学生学习为立足点,使课堂“活”起来。创设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使课堂“活“起来,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来自生活。例如,在讲授“价值决定价格”时,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2.以启发式学习方式为指导思想,使课堂“动“起来。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所以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提出思考的任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其次要善导,善于诱导和开拓学生的思路.要将矛盾的焦点摆在学生的面前,用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会学”。3.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使课堂“新”起来。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政治课堂教学,并与政治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可以提高政治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三、学习方式要“变”

教师确立“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善于创新的意识,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性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多次尝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另外,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应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在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中学生消费之我见”、“农民工与城市发展”、“贵族学校与教育均衡”三个专题,通过6课时的多种形式的研究,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成果。在这一连串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

适应高中数学课程 第8篇

一、高中政治教师适应新课程的必然要素

1.观念更新。

观念更新是高中政治教师适应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必要前提。首先,教师应培养正确的学生观念,即学生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知识的主体,因此,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在尊重学生实际状况的前提下,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教师要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能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发现自身适应社会的各项能力,从而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主宰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最后,教师应准确认识教材改革的意义。教材在知识传播中担任的是信息传递角色,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摒弃以教材为教学研究对象的错误认识,使新教材科学灵活地发挥出原有价值。

2.素质提升。

素质提升是高中政治教师适应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必然选择。由于新课程在课程功能、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学习方法等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高中政治教师不能仅仅依靠原有的课堂教学经验,而是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不断提升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业素养,当然,高中政治教师对自身修养与素质的培养也十分关键。

二、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适应策略研究

根据高中政治教师思想政治新课程适应状况的研究,现提出以下四点提高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适应能力的具体策略。

1.转变教师角色,顺应新课程要求。

角色转变是高中政治教师适应思想政治新课程的一项重要途径,因此在角色方面,教师应该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引导者、合作者与参与者。当高中政治教师担任引导者角色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身心发展,创造新的教学手段及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 发散他们的思维。例如,以我国经济体制为课堂内容时,教师除了要讲解必要的教材知识,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到社会相关企业进行考察感知,让他们更加深刻认识经济体制的相关内容;当高中政治教师担任合作者与参与者角色时,应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加强其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并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使学生积极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市场价值规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教学法的创建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热情与主动性,且教师的参与合作也能够显示出一定的亲和力,从而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

2.创设课堂情景,强化自主研究。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思想与兴趣都十分广泛,且具有很强烈的参与意识, 善于深度挖掘知识的原由。基于该特点, 高中政治教师要善于巧妙地创设课堂情景,从而诱发学生掌握思想政治课堂学习任务以及积极思考的热情。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即通过以课堂教学内容为情景的主题,引导学生以主体的角色参与其中,不断强化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高中政治课堂情景的创设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有效方式,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情景教学的积极性,高中政治教师应该从情景创设的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来考虑。首先,课堂情景的形式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创新性,使学生能够主动投身到自主研究学习当中。其次,情景创设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若内容过于脱离他们的实际生活,则不能引起共鸣, 从而间接影响高中政治课堂情景教学的效果。

3.应用先进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

科学技术与互联网信息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各领域也从中得到了很多福利。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应该也紧跟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充分应用先进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对于高中政治教师来说,信息技术能够帮助他们在网络上获得课程教学所需的多种宝贵资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是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模式,这些都是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具体表现,对有效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4.更新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知识结构。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知识更新的速度也随之加快,当前,高中政治新课程的学习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 其中很多内容都涉及新时代的社会要素,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实现时代化、多样化与个性化。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若想适应这一状况,需要在了解政治教学内容与任务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思想政治知识的结构,使自身的专业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

高一学生如何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第9篇

1. 学习难度大幅度增加

初中数学多以形象思维为主, 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 学生学习初中数学, 很容易了解、掌握.而高一的初学则以抽象思维为主, 它涉及大量的抽象集合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形运算语言等, 学生突然面对这么抽象、复杂的东西, 又没有建立出一套科学的思维方法, 感觉学起来很困难, 如果多做错几次题目, 感觉更加沮丧, 之后就有畏难的情绪, 不愿意进行高中数学学习.

2. 不适应新的学习节奏

与初中数学课堂相比, 高中的数学课内容多、进度快、题目难, 即使在课堂上把课堂上的原理听懂了在做作业的时候, 依然感觉很难灵活运用, 如果不能持之以恒的做好预习和复习的工作, 前面学到的知识点后面很容易忘, 也很难在解题过程中运用到过去的知识点.如果在高中的数学课堂上, 不能做到对数学知识有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不能把握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 那么很难学好数学课, 如果依旧按初中数学学习那套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学习, 更难对高中的数学问题灵活运用.

3. 经过中考思想放松

有部分学生在面临中考时, 每天进行高强度的学习, 一旦通过考试, 又经过漫长的署假, 学生觉得应该轻松一下了, 说不定可以再像中学一样, 先玩上一两年, 等到上高三的时候临时抱佛脚, 谁知道高一的时候就面对这么难的数学题, 学生刚开始的时候没有用心学习, 前面的基础没有打好, 等到学生意识到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不一样时, 已经落下很多知识点, 这时即使再努力追已很困难, 由于高中数学的特点, 越学越觉得学不懂.

二、高一学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措施

1. 认真研读数学教材

(1) 系统的研读教材

仅仅只凭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就想学好高中数学, 这不可能, 因为高中数学的内容太多, 教师只能把数学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概括得讲一讲, 教师不能讲得系统、完整, 剩下的只能学生自己钻研和学习.学生一开始拿到教材, 就要搞清楚高中数学的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联系, 了解自己哪些地方特别需要重点掌握, 在上数学课以前就要做到心中有数.

(2) 了解知识点的联系

高中数学是一个非常系统的科学, 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有相关的联系, 因此学生主要要把握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例题与习题之间的联系、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只有系统的对数学知识点进行了解, 才能一通百通, 灵活运用.

(3) 掌握高中的数学思想

与初中数学以形象思维为主不同, 高中数学更讲究对数学思想进行学习和运用.比如, 高中数学要涉集集合的思想、函数的思想、类比的思想、数学归纳的思想、分析法的思想, 等, 只有研读好教材, 对数学思想充分掌握, 才能学好高中数学.

2. 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

(1) 抽象性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高中数学难, 数学课本上讲的知识看不懂, 那是因为初中的数学还停留在形象的思维上, 对数学的学习方法是用直观的例子, 或者对事物有实际的影响, 学生能感受到, 才得出定义, 而高中的数学更多的是抽象的思考.

比如, 函数, 初中的数学涉及到的是x, y之间的关系, 每个x取一个数值y会得到一个相应的数据, 而高中学习的函数, 是从两个非空的数集A, B中的元素来进行假设, 高中的函数学习已经不再直观, 在初中的函数学习中, 主要是对函数的具体数值进行运用, 而高中则是对函数的性质进行讨论, 因此, 可以将初中和高中学习的函数知识进行对比, 这样能对高中学习的函数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 综合性

高中的数学学习在应用时, 常常不仅要应用到现在学习的知识, 常常还要应用到过去学习的知识, 比如, 已知三个不等式:x2-4x+3<0 (1) ;x2-6x+8<0 (2) ;x2-9x+a<0 (3) .

要满足不等式 (3) 的值满足不等式 (1) 或 (2) 的一个, 求不等式中a的取值范围.该题不仅关系到不等式的解, 还有方程根的分布、函数在某点的取值、几个不等式解集之间的取交或取并, 只能进行综合理解与应用, 才能学好高中数学.

3. 锻炼课学的思维方法

(1) 从性质与概念进行把握

在高中数学中, 常常要遇到自然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等概念, 对于这些概念进行深入的进行了解、掌握才能运用到日后的学习中, 要学好高中数学, 对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十分必要.

(2) 从联想与类比进行理解

初中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与高中学习的数学知识有很深的联系, 比如, 初中学习到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到三边的距离等于三角形的高, 那么, 是否能证明正面体中任一点到四个面的距离和等于四面体的高?这是把平面立体的数学思维放到三维立体中运用, 因此要学好高中数学, 可以对初中学习的知识进行联想与类比, 这样复杂的知识也能变得简单.

(3) 掌握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第10篇

一、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 教材注重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很多学生对数学有一种畏惧感,总觉得它很遥远,无法触摸、无法感知,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提取学生生活中看得见、用得着、听得懂、体会得到的内容,便于教师随时从生活中举出具体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增强了对数学的理解,增强了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然而然就浓了。

2. 注重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程改革更进一步体现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规格才会有多样性。按照学生是主体、主动发展的教学原则,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避免传统教育中教师单纯地教、学生机械地学的单一窘况。

3. 注重课堂活跃,气氛和谐。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要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读科学向探知科学转变,由独学向共同学习转变。教师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采取提问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由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课堂上教师还应特别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让他们也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面向全体的目标。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对话,进行良好的沟通,因材施教,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程的要求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方法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模式,尤其是在高年级。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讲清、讲透知识,然后辅以大量的、枯燥的练习,甚至有许多练习是机械地重复,因为这是对付考试的最佳方法。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得不到真正的、全面的发展,“高分低能”便是这种模式的产物。新课程除了对学生有一些要求外,更多的是对教师的要求,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很重要的。新课程对教师至少有如下的要求:

1. 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迅速,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没有这个必要,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学,而不仅仅是作为知识传授者来讲学。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因此,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这样学生自然会觉得数学很有意思,就会越学越有兴趣。

3. 引导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学生要有独立的学习习惯和独立的思考习惯,这一点固然很重要。但如今社会非常讲究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一种思维与另一种思维的碰撞,很有可能就碰出思维的火花,从而促进学习的良性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引领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的思维方式,从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

4. 创造师生平等的课堂环境。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搭建师生友好、平等的和谐平台。在传统的尊师重道的教学理念之下,教师永远是高高再上的,教师所说的话就是真理,学生不能质疑和反驳。长此以往,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机械地听,只动笔,不动嘴,更不动脑。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了学生思维的迟钝和缓慢,更不利于师生间平等友好关系的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师的亲和力,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提出学习上的问题,要鼓励学生主动地与教师沟通,并经常夸奖学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

三、开拓思维,在教学中不断发掘新方法

“一成不变”是新课程改革最反对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新课程的重要宗旨。“铁打的学校流水的人”,这句话形象地说明教学活动是一种变化的活动。教师要随着学生的变化、年级的变化、上课地点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研究并运用新的方法,探究最适合的教学方式。如此教师才能使自己的教学站在前瞻的位置,引领学生攀登一个个学业的高峰。

参考文献

[1]江峰.数学课:亮出你精彩的结尾[J].小学教学参考, 2005, (11) .

[2]齐彤.今天我是老师[J].小学生作文向导, 2005, (06) .

[3]刘淑华.上好数学课四法[J].黑河教育, 1998, (02) .

[4]刘志红.一堂数学课[J].时代数学学习 (七年级) , 2004, (03) .

适应高中数学课程 第11篇

摘 要 健康,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理论上说,体育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但目前高中的体育课程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本文针对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盲目性、单一性、枯燥性、重复性等问题,提出了以下两个观点。第一:高中体育课程应该按照学生实际需求来设定课程内容。第二:高中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满足社会需要。

关键词 健康 课程内容 实际需求 社会需要

从小学到高中,每周两到三节的体育课程一直伴随我们。体育课,可以说是一个人求学生涯中做持久的一门课。体育课程类型也可谓是五花八门。然而,如果仔细探究体育课程内容,我们不难发现,现如今的体育课,大部分注重的是身体健康的促进,身体健康的同时,有很少的体育教师将眼光置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这两个方面。在外界压力如此之大的当代,在社会变更如此迅速的现代,我们的体育课程内容,是否应该增加一些增强心理健康、适应社会需求的内容呢?首先,高中体育课程应该按照学生实际需求来设定课程内容。其次,高中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满足社会需要。

那么,如何增加这些内容,增加什么样的内容就成了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对此,我觉得应该从一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在体育课中增加心理辅导课程

心理健康,是健康不可或缺的部分。高中生,尤其是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压力较大,而心理承受能力较小。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根据近几年的报道来看,高中生因为压力而轻生的现象屡有发生。针对这一现象,现如今,就需要有人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和辅导,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使他们缓解压力,调整心态,以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外界的压力。目前高中一般以心理咨询辅导相的方式来解决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

心理咨询辅导,仅仅限于开设心理辅导咨询室。说实话,目前高中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大部分形同虚设。有很多学生碍于面子,很少或者根本不去进行心理咨询。还有一些学生主动地进行心理咨询,但是负责心理咨询的老师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些都致使心理咨询成为了一种口号,而非实践。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解决:一是在体育课程之中增加心理辅导课程。每隔一周对学生进行一到两次心理辅导,教授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通过自我暗示来解决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也可以在课上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的说出自己的心理问题,大家通过讨论来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二是通过有目的的体育活动,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提高个性品质,促进人际交流,增强适应能力。高中的体育课程,尤其是高三的体育课程,大部分学校以放羊式来应付。这样的体育课,不仅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相反会让大部分同学觉得是在浪费时间。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在体育课程中增加合作性的体育游戏来解决。体育游戏,既能放松学生因为理论课学习而紧张的神经,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释放部分压力。

二、减少重复内容的学习,引入素质拓展

高中课堂的体育锻炼,量少、不足、重复。在高中体育课上,放羊式教育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体育锻炼也得不到有效的开展,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来释放压力的机会少之又少。从小学到高中,体育课的内容紧紧局限于几种基本的技术层面。例如,小学我们学习蹲踞式起跑,初中我们学习蹲踞式起跑,到了高中,有的学校依旧在学习蹲踞式起跑。小学教授前滚翻,初中教授前滚翻,高中,前滚翻仍然是课程内容。可是,这么多年的重复,只是在水平方向上的提高,甚至根本没有提高,纵向上的提高根本体现不出来。这些重复的内容究竟有什么用呢?越来越多的重复性内容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觉得体育课枯燥而乏味。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高中体育课也可以效仿高校体育课程,引入拓展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拓展训练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它以身体活动为手段载体,以挖掘潜能熔炼团队为目标,通过设定的情景或特定的环境条件,让学生在困境中战胜自我的弱点,应对危机和挑战。素质拓展内容的引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激发学习动机、挖掘智力潜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人。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应该注意的是,高中所选用的素质拓展,要以较为简单和安全的素质拓展为主。在上课前,要对学生讲明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注意事项,避免受伤。项目的选择,可以参照企业和高校的素质拓展项目,例如目前较为流行的“盲人方阵”“坐地起身”“七彩连环炮”等内容。这些项目简单可行,又能够引导同学明白“坚持就能胜利”的道理,还能够增加团队之间的信任,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总之,高中体育课程应该将更多的焦点置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与社会需求接轨这两个方面。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健康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理论课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理论课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田国祥,张凯,赵菁,李斌.论体育课程目标选择的价值真理指向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

[2] 张学忠.学校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4.

[3] 张祝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培养的新途径探索[J].运动人体科学.2012.

[4] 陈建翔.谈谈拓展训练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1997(5):53-55.

适应高中数学课程 第12篇

一、更新观念

人们总喜欢在口头上喊要有新的教育理念, 要学习新的教育方法的手段, 但实际上, 往往容易被惯性思维牵着走, 在自觉与不自觉中陷入旧的应试教育的教条之中。所以, 观念的更新不能靠喊喊口号, 搞些形式主义的东西, 而应该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学生观、质量观、目标观、教师观。教学上, 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 又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既要突显学生的主体性, 又要把握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创造, 又不能忽视教师的启发诱导;既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 又要坚持自主创新。

二、扎实专业知识

扎实专业知识的基本功, 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高中政治新教材虽然书本变薄了, 但模块更多了, 范围更广了, 要上好一堂课就更难了。因此, 作为高中政治教师, 要深度钻研教材, 善于学习, 利用多种媒体手段, 广泛涉猎有用的知识。要深入生活, 深入社会, 细心观察社会生活中的细节问题, 因为我们的新教材正是注重了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而实现教学的生活化也是思想政治课的政治教师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出路。要全面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认真学习教育理论, 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把新课程的理念和本地教育实际, 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教师还要注重对已有知识的更新, 要注意研究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 不要抱残守缺, 理论与实践脱节。

三、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历史的车轮总是在创新中不断向前滚动。新课程, 新理念, 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还有要面对“90后”新的教育对象。“90后”的学生, 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跟原来相比已发生重大的变化, 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能力都与原来的高中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 教育对象变了, 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手段也要跟着改变。

作为一个创新型教师, 我们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2)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型教师应该具备开放的知识结构, 要善于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要积极投身于教改实践, 还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四、恰当的教学策略

笔者曾经做过一个民意调查, 学生不是不喜欢思想政治课, 而是不喜欢脱离他们思想实际和现实生活的空洞说教, 或者更确切地说, 是不喜欢某些政治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 教学策略的选择对课堂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 首先, 要关注生活主题。新教材的特点就是更加贴近生活。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基于生活, 面向生活的, 而最终目的, 也是要走近生活, 走入心灵, 走向未来。因此,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贴近生活主题, 探究生活问题, 解决生活疑惑。其次,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要以学生为本, 将终身学习的理念内化到学生的行动中去。再次, 多采用案例情境传统的课堂的组织形式是比较死板的, 老师在讲台上讲, 学生在底下听, 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很不够。而对于新教材, 教师上课前可以充分设计案例情境, 让学生参与交流、合作思考, 从案例的分析中掌握好本堂要掌握的知识。最后, 要提倡和鼓励探究式合作学习。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提出课题, 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 在探究中迸发出思想火花, 这是激发学生思考的最好的催化剂。“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 教给学习的方法犹如教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上一篇:高职软件工程下一篇:结构设计使用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