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视内容范文

2024-07-08

数字电视内容范文(精选12篇)

数字电视内容 第1篇

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日益成熟, 数字内容管理与保护 (Digital Content Management&Protection, DCMP) 进入新的时期。如何规范数字内容的生产及应用, 尤其是研制数字内容标识方法, 制定数字内容标识标准, 是目前标准化研究工作的重要问题。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态势, 对影响数字内容标识发展的部分方向性和技术性问题总结如下:

(1) 随着终端数字内容处理设备的多样化, 管理和保护数字内容延伸到除网络之外更多的便携终端应用环境, 需制定支持不同存储、播放、测量设备之间互操作的数字内容标识标准。

(2) 内容信息传播方式正在向移动互联网络、不同网络平台无缝连接发展, 在不同网络条件下, 需研制跨平台的数字内容标识技术, 以完成流媒体传输、广播及博客等多媒体信息服务等应用。

(3) 数据组织方式从线性结构向非线性拓扑结构发展。基于主题和内容的深度数据挖掘和知识管理是内容信息定制跟踪服务的核心技术, 重点要发展线性及非线性子空间下基于统计和机器学习的内容非特定模式识别方法和信息深度智能标引技术, 以及基于学科体系结构和基于自然语言的标识与内容动态关联及建模方法。

(4) 内容信息的媒体表达从单一媒体向复合媒体发展, 交互过程日益多样化。重点研究基于内容解析的媒体标识方法、媒体呈现方式及媒体交互过程的情节化和多样化。

(5) 消费者更倾向于方便快捷的数字内容获取方式, 也需要保护个人隐私。而对于数字内容创作者和数字内容提供商来讲, 又十分关心其内容的保护问题。当前亟需能为双方所接受的安全、高效的数字内容标识解决方案。

总之, 数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设备的普及, 产生了日益增多的数字内容, 由于数据量巨大、数据格式多元化及数字内容本身富有价值等特点, 有效地管理和保护数字内容变得十分迫切, 其中解决数字内容标识成为首要问题。

2 DCMP定义

DCMP研究的对象是数字内容, 包括素材和素材的元数据。对数字内容的管理和保护应建立在对数字内容的理解上。

2.1 数字内容

数字内容 (Digital Content, DC) 是任何具有使用价值的完整的数字化实体, 不同的数字内容可以构成新的数字内容, 作用于数字内容上的数字处理所产生的结果仍为数字内容。内容的一般特征很广泛, 不具体说明其不同要素。数字内容在被使用时具有不同的内涵 (取决于上下文) 和方式。数字内容包括素材和 (/或) 素材的元数据, 内容本身也存在层次。

数字内容涵盖范围广泛, 包含文本信息、视觉信息 (主要包括图像和视频信息) 、听觉信息、多模态信息 (多通道信息, 如音视频信息、图像信息、遥感信息等) 、数据库中可独立存在的数据或数据集;从内容表现形式看, 数字内容包括文档、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从生成模式看, 数字内容包括计算设备直接产生数字信号而创建的内容 (可视为“原生态”数字内容) 以及由模拟信号等转化为数字信号而生成的内容。

2.2 数字内容管理与保护

对于数字内容管理, 业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本文认为, 数字内容管理的过程特征涵盖了数字内容活动的全过程, 包括内容的产生、记录、传播、收集、处理、存储、检索、传递、分析、选择、评价、利用、销毁等。它是一个数字内容生命周期, 是内容的形成和使用过程, 是任何内容管理活动需要涉及的过程。

数字内容的保护是贯穿于数字内容管理各个环节的对内容完整性、使用权限等采取的措施或手段。DCMP应包含管理和保护数字内容在其生命周期中的各种行为活动, 其目标包括:

确保数字资源被合理合法使用;

保障数字资源长期可获得;

保证原生数字资源的采集和保存;

数字内容的使用、传播历史可追溯;

保证数字内容顺利、便捷地在复杂网络环境下传播。

3 数字内容的标识

数字内容的标识作为基础设施的关键要素, 在网络环境下, 将构成现有技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数字产品标识标准的有效设计与应用, 对支持内容的创建、制作到产品的发行和使用追踪等整条供应链的活动都有着关键性的意义。

3.1 按照一定规则分配的内容标识

(1) 数字对象识别符系统 (Digital ObjectsIdentifier System, DOI)

DOI由一组包括数字、字母或其他符号组成的字符串组成, 包括前缀和后缀两部分。DOI存在编码太长不易记忆等问题。此外, DOI需要经过注册及付费, 且费用较高。

(2) 数字项 (Digital Item)

数字项是MPEG-21中一个结构化的数字对象, 是按标准进行表达、标记并带有描述性的数据。数字项由数字资源及带有描述和识别性的元数据共同组成。

(3) 统一资源标识符 (URI)

URI是互联网的一个协议要素, 用于定位任何远程或本地的可用资源 (这些资源通常包括HTML文档、图象、视频片段、程序等) 。

(4) 对象/客体标识符 (OID)

OID是网路通信中用于标识对象/客体唯一身份的标识符, 是网络领域对象/客体的相关特性、信息。

3.2 从数字内容中提取的能够唯一性地标识其身份的健壮性特征

与自然人的身份类似, 赋予数字内容身份的概念有利于形成和理解数字内容描述与识别的体系结构。

(1) 数字内容身份的特性

围绕数字内容管理与保护的研究内容, 数字内容的身份应具有以下特性:

唯一性:提取数字内容中与人的指纹等具有唯一及排他性的类似特征作为其唯一属性用于标识目标内容。唯一性确保数字内容与其身份一一对应。

通用性:不依赖于其内容本身信息的种类、模式和存储格式, 与存储介质、编码格式、应用平台、传播模式、使用方法无关。通用性支持了数字内容通用和统一的描述与识别方法。

鲁棒性:在其生命周期中始终伴随数字内容, 因此数字内容的身份需要适应在其上的各种操作, :如复制、引用、压缩、解压等, 尤其是对有损压缩、数字内容的身份应能自适应地恢复。

安全性:应保证身份合法创建和销毁及安全使用, 防止非法或恶意篡改身份。支持安全等级分类机制。为数字内容管理与保护中所涉及的法律及道德层面的内容提供保障。

精确性:应精确地对应到其所表示的内容本身。精确性应能支持精确度分级, 精确性为数字内容管理中分类、检索、识别等应用提供支持。

全面性:应涵盖内容本身及权利。全面性使数字内容不会孤单地以其本身存在, 而是与其在生命链条中相关的行为信息关联, 确保其在生命周期中的一切活动均可被管理及保护。

兼容性:对平台、内容、类型及存储格式兼容。

可扩展性:身份结构应包括核心部分和可扩展部分。

(2) 数字内容身份的生命周期

与数字内容本身的周期对应, 自然地分为创建、存在及销毁阶段。

创建机制:确定身份结构、存储形式、生命周期、身份初始化。

应用机制:确定身份的扩展内容, 确定扩展内容的描述方式、存储结构、生命周期。

销毁机制:身份资源回收, 身份资源记录销毁。

(3) 数字内容身份的基本结构

鉴于数字内容的身份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将始终伴随, 数字内容身份的基本结构可以表示为图1。

数字内容身份的结构由核心部分和可扩展部分组成, 核心部分必不可少, 可扩展部分并不强制建立, 可以灵活地搭于核心部分或者从核心部分拆卸下来, 可扩展部分可独立地由身份管理机构保存和管理。

核心部分分别由与内容本身有关的内容部分及家族继承属性构成, 内容本身由唯一性属性和类别属性构成。家族继承属性表示该数字内容的演变派生的历史信息, 家族继承属性为实现数字内容的历史可追溯提供支持。“家族”概念的引入有利于关联数字内容的整个家族。核心部分在数字内容的生命周期内保持不变。

唯一性属性可看作“指纹”与数字内容一一对应, 它可以由内容本身的特征描述, 也可以是身份管理机构为其唯一指定的标识。

类别属性应支持分级, 数字内容所属类型的图模型可以允许不为树形结构图, 如一段视频内容可以属于不同的领域类别, 类型属性很可能交叉, 之所以允许这种灵活的描述是因为在数字内容检索应用中, 许多检索并不希望精确分类并且很多情况下精确分类并不可行, 因此这种结构非常适应模糊检索等类似应用要求。

可扩展部分包括内容扩展部分和家族继承属性扩展部分。可扩展部分的内容根据数字内容在传播使用过程中对身份产生变化影响可以灵活地进行调整。物理属性:数字内容存储格式、文件大小等发生改变时, 应能相应地更新记录。家族继承属性更新部分:当数字内容的家族继承属性发生变化时, 记录并更新该部分, 也可以记录对数字内容权利的影响及更新。

(4) 数字内容身份的关键技术

身份与内容的结合方式及身份的保护方式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 同时, 不是所有的数字内容用户都有相等的权利查看甚至修改其身份, 因此身份中受保护的信息如何安全的与数字内容相结合需要相应的安全机制支持。

身份的存储格式与文件大小, 特别是可扩展部分随时间积累而扩张, 当身份的容量超过内容本身时, 身份管理机制将如何应对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身份的计算复杂性与描述精确性之间的平衡如何把握, 以及管理机制的管理质量如何判定, 都是不可逾越的研究课题。身份的长期管理同样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

(5) 数字内容的身份描述

对数字内容的身份的描述与对数字内容本身的描述应区别对待。在对数字内容进行保护和管理的过程中, “身份”被视为数字内容所有行为活动的“出入口”, “身份”本身可以独立地参与“社会活动”, 如用户具有足够权限“逾越”数字内容的“身份”这一“入口”门槛行使其相应的权利, 再如用户提交其检索目标, 某一数字内容仅凭“身份”信息即可自动判定自己是否符合条件从“出口”“现身”;同样, 数字内容的身份也不能与内容本身完全地割裂, 身份并不能完全描述内容应呈现的所有信息, 身份需迅速关联到内容本身。因此, 对数字内容身份的描述应考虑描述复杂性与全面性、精确性之间的权衡。

(6) 数字内容身份的描述机制

目前, 多数成熟并被广泛应用的描述方法虽然直观易于实现但仍较为简单, 不支持高层语义理解和识别。典型的三类方法分别为基于结构、基于元数据及混合的模式。

4 直接从数字内容提取唯一性特征

直接从数字内容提取唯一性特征作为标识的方式从根本上抛弃了“嵌入式”地为数字内容“附加”额外信息的方法, 当需要对数字内容进行管理和保护时, 提取并识别数字内容本身的“基因 (DNA) ”, 使管理保护机制与数字内容完全独立, 克服了水印等技术以损失数字内容本身质量为代价的缺陷, 但它成功的必要前提是数字内容本身具有可定义、可提取、可识别的DNA;另外, 数字内容虽然形态千差万别, 其本身的价值也存在差异, 但是数字内容应具有被管理的义务和被保护的权利, 如果从数字内容产生时就为数字内容绑定“不平等”“印记”的做法限制了数字内容广泛、自由传播的能力, 而直接从数字内容提取唯一性特征的方法为数字内容管理和保护提供了另一种实现思路, 基于这种方法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 如DNA注册机构, 即可实现按照需求进行管理和保护, 隐身在数字世界中形成“没有管理的管理”和“适度保护”的良好局面, 此处还需要一个重要前提, 数字内容需要具有与生俱来的“有序性”和自我约束的“素质”。

人们早已开始设想建立完全不同于目前已有的数字内容创建体系, 使数字内容具有“基因、染色体、细胞”, 即当现有的管理和保护不再适应数字内容的发展, 同时数字内容本身具有了足够的智能特征, 采用非侵入的方式对数字内容管理与保护是合理、有效、令人憧憬的。此外, 现有的“集中”管理和保护的方式也会转化为“无处不在”的“透明”、“分散”的方式。目前, 已被大力研究和发展的模式以及逐渐被人们注意的直接从数字内容提取特征作为标识的方式都是研究DCMP的线索。对DCMP的研究不囿于关注某种模式、技术或者某些观点, 本文关注的是当前DCMP研究领域现状与数字内容管理和使用的需求之间存在的问题和探索解决方案, 如针对数字内容唯一性标识的提取可使用感知哈希 (只对感知层面上的变化敏感, 目的是希望得到最本质的哈希特征) 、指纹 (音频指纹, 视频指纹, 媒体指纹, 不同于数字签名, 声音签名, 视频签名, 区别在于特征信息是否嵌入数字内容) 等技术, 可在标识基础上通过对管理方法模式等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最终实现对数字内容更加智能化的管理是值得引起广泛关注和探讨的。

5 结语

“数字内容”这一概念的范畴是迄今为止具有数字化特性的独立实体的全集, 本文基于这一前提, 旨在探索数字内容管理与保护标准化研究领域中通用的数字内容描述机制和识别方法。数字内容因其内容本身的不同在形态表现及存储格式上存在显著差别, 在现有计算体系及技术发展水平上很难只基于内容本身提出通用的描述和识别框架, 因此在对数字内容表达时需要多尺度层次化的复合描述模式。基于分析总结产业界、学术界涉及DCMP领域的众多观点, 并广泛征集国内外领域专家对DCMP定义的建议, 提出了DCMP的层次化定义并得到国际认可;以DCMP定义为基础, 围绕数字内容生命周期提出了通用的数字内容标识的描述方式, 针对数字内容标识的唯一性、通用性等特性为标识及识别数字内容提供了解决方案, 为数字内容标识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勤.数字出版的十大发展趋势[J].出版参考, 2007 (21) :1.

[2]张书卿.管理数字出版的工具-数字对象识别系统 (DOI) [J].出版发行研究, 2007 (4) :73-76.

[3]Paskin N.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s[J].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Use, 2002, 22 (2) :97-112.

[4]杨士强.多媒体内容的描述、管理和检索及其技术标准--从MPEG-7到MPEG-21[J].现代电视技术, 2004 (5) :124-130.

[5]Bormans J, Gelissen J and Perkis A.MPEG-21:The21st century multimedia framework[J]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2003, 20 (2) :P53-62.

[6]毛军张晓林.URI和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3 (2) :9-12.

[7]徐冬梅.对象/客体标识符 (OID) 综述[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6 (12) :34-36.

数字国土的内容及应用 第2篇

为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利用诸如现代卫星遥感等技术,获取有关原始的、实时的、动态的国土资源等空间信息,包括多尺度、多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像。借鉴“数字地球”的建设构想和服务目标,我国提出的“数字国土”工程计划正是对此作出的积极反应。“数字国土”就是在结合现代以遥感为主的空间技术和以计算机科学为主的高新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国家综合资源调查计划,最终实现国土资源数字化,满足农业、土地、环境、水利和采矿工程对地学信息的需求,即信息化时代人类对地学的需求,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实现长期和全方位服务提供数据源;为国家开展“数字地球”信息网络建设提供大量基础信息,是与“数字地球”服务目标相适应的,是“数字地球”中具特殊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国土的研究包括基本理论和方法,国土数据库、数据更新,国土管理、国土模型和国土演化等。

数字国土是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建设国土信息系统的知识创新工程,不是信息化项目的简单累加。数字国土的研究和建设,需要“试验田”,采用原型法,开放式进行;既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又为当前工作服务。

数字国土是地球科学与技术的创新体系,有许多基础研究和工作要做,主要包括数据结构、坐标系统、基础功能、总体框架、数据存储、更新、管理和网络协同等方面。数字国土的重要应用之一是支持国土的动态监测包括微观监测(斑块监测),宏观监测(总量监测)和变化报警等。斑(地)块监测主要通过现场调查、遥感调查、地面和钻孔观测记录。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总量监测可以通过汇总斑(地)块监测的结果,并开展地面及遥感抽样调查。变化报警预警采用高新技术,包括数据库的知识发现KDD、智能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整个监测系统由普查系统、抽样调查系统、遥感影像判读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部分组成。

数字国土的又一重要应用是支持构建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家、省、地、县多级分布式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的全国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网。各地区的国土资源管理单位是全国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节点,拥有独立运行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其功能可以支持本单位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其内容包括支持国土资源管理业务运作的应用系统和存储图文数据的数据库两大部分。同时,定期更新图件和数据,保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支持国土资源管理业务运作的应用系统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和建设,既有通用性,又有特殊性,可以依据单位的特点自行开发和扩充。

数字电视内容 第3篇

【关键词】地铁电视;电视传播效力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127-02

北京目前开通运营的地铁线路已经达到了9条,日均客流量已经突破500万人次。目前负责运营北京地铁电视的主要是有北广传媒对节目进行提供,华视传媒对广告业务进行运营。在传输技术上主要是通过无线传输和定期更新两种。通过对乘客的观察显示,目前地铁电视所播放的内容与乘客的期望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试图从北京地铁电视节目内容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北京地铁电视内容的优化进行探讨,以达到提升地铁电视传播效力的目的。

1 地铁电视受众群体分析

来自央视市场研究公司CTR数据显示地铁人群以公司白领、政府机关干部、私营企业主等为主体;地铁人群年龄跨度主要集中在18岁到45岁,其中26至35岁占据最大比例;地铁人群大专以上学历占71%,其中硕士学历占地铁总体人群2.8%;地铁人群拥有较高的收入,白领占到41%,2000元以上的收入人群占地铁总体人群67%,收入3000元以上的人群占地铁总体人群的36%;地铁人群大多又有固定的乘坐习惯,较高的乘坐频次。面对如此庞大的一个受众消费群体,如何将流动的乘客转化为有效的购买力是在商业定位中需要给予高度关注的内容。对于这个转化提升地铁商业价值的重任,地铁电视在信息传播中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央视市场研究公司 (CTR) 在2009年完成对数码媒体集团 (DMG) 地铁视频媒体上海、南京、天津、重庆、深圳5个城市的大规模专项地铁乘客习惯调查结果显示:在地铁环境中,地铁视频媒体到达率96%以上,最高达到100%,乘客明确表示喜欢这个媒体,平均留意观看达到74%,最高达到97%,而同环境中其它媒体留意观看平均为16%,最高只有33%,同时,表示愿意接受地铁视频上播放广告的人数超过50%,成为最受欢迎的媒体。

2 北京地铁电视内容现状分析

目前北京地铁电视节目内容主要由北广传媒进行提供;华视传媒对广告业务进行运营;地铁公司对播放的内容进行监管。

由于所采取的电视传输方式的差异,以及2009年华视传媒并购数码媒体集团(DMG)的影响,北京地铁线路所播放的内容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就目前播放的内容来看,通过无线自动传输技术的线路,目前接收的信号是与公交移动电视相同的节目,在节目内容的多样性上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节目内容的吸引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半自动传输的地铁线路,由于沿袭数码媒体集团节目的风格,在节目内容的吸引力以及时尚型都占有比较大的优势,但是在节目内容的量上要比无线自动传输的线路要差一些。当地铁乘客在一定的时间内对这些电视内容不是太喜欢以及在一周之内节目内容更新不满意的情况下产生逆反心理是必然的。这样对地铁电视的传播价值将大打折扣。

在地铁电视广告方面,由于华视传媒构建了广告联播网,拥有北京地铁公交电视的广告代理权,并且运营北京地铁所有线路的广告代理权,所以在广告方面不做太多的分析,主要还是在广告档次方面华视传媒自身进行把关。

3 地铁电视节目内容的重要性

地铁电视作为移动新媒体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传播影响力上将在市民生活中起到越来远大的作用。地铁电视将以是政府的公共信息平台、城市的应急服务平台以及百姓的生活资讯平台。地铁电视要扮演好这三个角色,充分发挥该媒体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地铁电视内容的建设与创新。

地铁电视与传统的电视不同,在车厢内没有选择频道的余地,属于被动接收移动电视节目,在这种电视接收状态下,如果不能很好的保证收视效果,那么乘客就会对地铁电视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于地铁电视广告运营商以及广告主无疑是巨大的损失;不仅如此,地铁电视的传播效力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因此,只有提供优质的电视节目,让广大的地铁乘客对地铁电视的认可,才能顺利实现地铁电视媒体的真正价值。另外地铁电视广告运营商在对广告的选择上不仅仅是广告主是“上帝”,更重要的是地铁电视受众才是广告主的“衣食父母”。

4 地铁电视内容改进重点分析

4.1 电视内容的创新

具有生命力的媒体在对节目的选题与创作一定是有所创新的。特别是在一个具有高到达率的地铁电视这样一个新媒体,要让更多的受众去喜欢这个媒体并且接受这个媒体每天带来的咨询,对于媒体运营者以及节目内容制作者不能说是一个挑战。为了要做好这个工作对节目制作者的要求也是相当高。

提到节目的创新,不仅仅需要考虑的是节目制作的成本以及与广告收入之间的比例,毕竟广告的收入在一个媒体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可观的。那么要做好广告与节目内容之间的权衡关系,让节目在播放的过程中受众能够更好的接受广告似乎是一个很矛盾的难题。在对地铁乘客的受众心理进行研究之后,通过创新的形式将广告和节目结合在一起,推出全新的节目广告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电视节目内容的创作者得到的不仅仅是广告主实现其产品宣传目的,同时受众在看到这些节目之后同样也能够很好接受。而这一模式DMG在其运营地铁电视期间,先后推出的三部地铁媒体短剧《背着你跳舞》、《晴天日记》、《星光依旧灿烂》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由于地铁电视与传统电视所处的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处于对地铁运营的安全、地铁乘客触及地铁时间以及广告时间的权衡考虑:地铁是一个人流量巨大的城市交通出行工具,巨大的人流量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的疏散是对于公共安全最好的措施;地铁乘客在触及地铁的平均时间根据各个城市的实际情况有差异,但是平均触及时间一般都能达到25分钟;地铁电视要在25分钟内将资讯得到有效的传播,实现信息的价值,这就要求地铁电视内容要短小精悍的特点。而这几点则要求地铁电视内容在制作和选择题材的时候具有吸引乘客的声音、具备乘客感兴趣的节目内容以及能够让乘客感觉舒服的电视画面。

在对地铁电视节目内容的创新需求上,DMG实际已经点亮了一盏路灯。

4.2 地铁节目内容的设置

地铁电视节目内容合理设置的前提还是需要对地铁电视的受众群体进行精准的分析。根据央视市场研究公司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地铁乘客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的特点,这一受众群体在对信息的选择上根据个人兴趣以及职业的差异不尽相同,但是在新闻时事资讯的选擇上都具有较强的认同。其次是天气资讯的选择,目前北京地铁电视在这一资讯具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同时对于天气资讯的完善对于北京地铁电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北京地铁电视的规划以及北京地铁站点的设置,涵盖了北京四大铁路客运站点,每天运送到全国各地的旅客数量是相当可观的,为此,在对天气资讯节目的时候可以选择部分全国主要城市的天气情况进行播报;在地铁电视实现天气资讯类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起到提高地铁电视美誉度的目的。在18—45岁这个年龄段的男性对体育类节目关注度一直都比较高,特别是在北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大环境下,体育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制作体育类节目的应该包括最新的体育赛事结果、预告、精彩看点回放等内容,节目时长控制在2分钟左右。时尚消费类节目也是地铁乘客关注度比较高的,这类节目在节目制作的成本可以与相关的产品或者服务进行分担。流行时尚类节目可以给广大的乘客带来海外以及港澳正在流行或者即将盛行的时尚风格,可以让地铁电视成为流行风向标的最佳传播途径。而最新最热的唯美的音乐MTV,将会给广大的地铁乘客在听到动听的音乐的同时欣赏到唯美MTV,这将为流行乐坛最新音乐专辑的发布起到很好的宣传传播作用。最新娱乐资讯的填充,不仅仅能够让广大的乘客了解最新的音乐影坛电视最新动态,还能够为最新最热的电影起到宣传造势的作用,这些话题也将成为地铁乘客在工作之余的热点话题。例如在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在北京地铁的宣传就与平面广告以及传统电视宣传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设置互动类节目将有助于让地铁乘客参与到地铁节目中来,目前在地铁电视播放的《精彩在途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地铁乘客通过UUTUU网站将自己在旅行中拍摄的照片上传到网上,节目制作人员在进行甄选之后选择比较优秀的照片制作成节目供大家在分享。CCTV移动传媒也进行过乘客互动类节目的尝试,在2009年春节期间,CCTV移动传媒推出《祝福直通车》,通过街上随机采访,给亲人好友在镜头前说出祝福的话,另外广大的乘客也可以登录央视网在制定板块进行留言,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将随机采访画面与网站留言相结合。在该节目播出后,央视网在节目播出期间点击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给广大的电视受众提供了一个参与到电视节目的机会。

随着国家对电视节目内容“制播分离”制度的不断深化,在一定程度上给地铁电视节目制作者减轻了一些压力。例如在北京地铁电视播出的广为大家熟知的《绿豆蛙》,广大的乘客在看了《绿豆蛙》在笑过之后也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中央电视台电视指南频道播出的《数字飙榜》节目,通过简单的包装制作也是很适合作为休闲娱乐类节目在地铁电视播出的。另外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中正点之前一分半钟的《新闻地图》栏目,是新闻的表现形式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数字飙榜》和《新闻地图》相对于地铁乘客来说,很难在传统电视的播放时间看到。如果能够通过地铁电视进行二次传播,不仅能够提高节目的知名度还可以提升地铁电视平台的关注度。

另外在这些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节目制作者可以根据节目内容的实际情况,适时适量加入合适的流行音乐元素,也将为节目的有效达到起到促进作用。

4.3 地铁节目编排与更新

地铁电视的节目编排与更新与地铁客流高峰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地铁早高峰时段,在节目的安排上应该以新闻资讯类、音乐类为主,在早高峰时段乘坐地铁的受众群体不能通过传统的媒体在第一时间内获取新闻资讯。目前北京地铁乘客在地铁车厢内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有三种:报纸、手机报以及通过无线传输的部分线路的整点播报。为了更好的让乘客获取新闻资讯,在地铁电视新闻资讯类节目可以压缩节目时长,以北京地铁四号线曾经采用的图片标题新闻的形式进行播报,在高峰时段每半个小时进行更新,节目时长控制在2分钟左右,这样就可以让受众群体在第一时间获更多的新闻资讯。天气资讯类节目尽量安排在新闻资讯类节目之后进行播出。固定的节目播出顺序模式有利于受众在掌握地铁电视的播出规律,提高受众的关注程度。在新闻资讯、天气资讯类节目播出之后安排轻松MTV能够让乘客的心情得到很好的放松,对拥挤的乘车环境给出行的乘客心理上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生活资讯以及生活技巧类的节目在早高峰时段尽量避免出现。而在晚高峰时段安排生活资讯以及生活技巧类节目则适合受众群体的心理接受需求。

在平时时段的节目编排与更新与高峰时段的节目编排设置则可以考虑适量增加互动类节目以及消费类资讯信息节目的播出,在新闻、天气资讯类节目的播出可以调整到以小时为单位进行编排播出。平时时段编排体育类节目的播出对地铁电视的播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由于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节目量的限制,如果对节目重播编排的不好,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针对这一情况,在安排重播时主要注意节目每小时播出的频率和周期。

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受众美誉度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在于媒体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公益广告的播出对于一个媒体形象的提升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一些商业广告在播出过程中就夹杂着公益元素,我们熟悉的农夫山泉和芬必得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并且在今后的商业广告创意中,这是一个风向标。

4.4 影响地铁电视传播效力的其他因数

地铁电视信号的传输自然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一项好传输技术方案同时也是节目播出安全的重要保证,好的地鐵电视信号目前使用的传输技术方案主要包括漏缆泄露方案和WLAN覆盖方案,这两种方案各有利弊,在实际应用中,部分线路将两种方案相结合,以确保节目播出的安全。在地铁电视建设的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地铁电视传输技术方案标准,将为地铁电视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地铁电视节目安全播出的重要保障。

地铁电视信息的丢失很大程度上在于受到地铁电视声音的影响。一个好的节目如果没有声音光看电视字幕的信息,务必会影响电视的传播效果。而将地铁电视声音同意规范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对地铁电视的传播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家相关部门到目前为止对地铁电视的音量还没有一个参考值,唯一能够参考的只有2008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由环保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颁布的《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规定的公共场所的声音需低于55分贝。而这个参考值能否适用于地铁电视还是值得商榷的。

地铁电视作为一个新型大众媒体的出现,目前还处于发展时期,国家相关部门对地铁电视的内容和技术方面都还没有具体的标准,这就要求地铁电视运营商与监管方积极考虑地铁电视发展的方向,提高地铁电视的传播效力,为广大的市民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和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资讯。而要做到这一点地铁电视不仅要在节目内容、广告创意上花功夫,而且在地铁电视信号传输上也要有新的技术做支持,以确保好的电视内容得到有效的传播。另外在国家有关部门也要加紧研究制定地铁电视的标准,为地铁电视的发展做出指导作用。地铁电视在得到国家部门的指导标准,节目内容的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一定能够充分发挥其传播效力,创造新媒体的价值。

げ慰嘉南:

[1] 胡正荣 21世纪初我国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年

[2] 胡正荣 传播学总论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3] 吴若文 广州地铁电视发展初探东南传播2008年第5期

[4] 张骏德 李小翠 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学解读 《 新闻记者》,2005年第8期

数字电视内容 第4篇

近日,中国电子所属企业主持研制的UCPS标准HDMI1.3兼容的发送芯片SHC3201即将批量生产。该项目重点研究高清数字接口和我国自主的数字内容保护系统,研究成果包括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内容保护标准UCPS和其产业化应用载体HDMI两个部分,为建立我国内容保护标准体系提供了基础保障,使众多数字终端制造厂商又有了国产化芯片的新选择。

中国电子在该芯片设计上充分展示了比肩国际大公司一流水准的技术实力:本次研制成功的SHC3201芯片支持UCPS、HDMI1.3和HDCP1.2标准,可应用于高清机顶盒、高清DVD、电影播放机等数字终端。芯片待机功耗极低,小于30μA, 80MHz功耗仅100mW左右,极适合手机、MP4等便携式多媒体终端。此外,该项目在高速串行接口(SerDes)、高性能数字电路设计、低功耗设计技术、可测性技术等方面积累了大量设计经验。

数字歌课文内容填空题目参考 第5篇

数字歌课文内容填空题目参考

一牛,一()马,一()小羊。一()鸡,一()鸭,一()()()叫喳喳。一()鱼,一()虾。一()虫,一()数字,一()家,一()洞,一()花,一()亭台,一()水桶,一()猫,一()船,一()画,一()老公公,一()图书,一()小树,一()小鸡,一()鲜花,一()小花,一()杏子,一()白马,一()飞机,一()山羊,一()田地,一()星星,一()金鱼,一()石桥,一()西瓜,一()小草,一()叶子,一()白云,一()苹果,一()鸭子,一()小河,一()铅笔,一()衣服,一()手tào,一()kù子,一()青山,一()男孩,一()红枣,一()红旗,一()xiànɡ皮,一()学生,一()老师。

“内容为王”应对数字出版 第6篇

在这一变革形势下,图书编辑应该如何应对?如何与时俱进,适应新技术、新媒体对图书编辑业务的冲击和影响?

“内容为王”是不变的主题

数字出版的发展势不可挡,对传统出版业和传统图书编辑而言,无疑是个巨大挑战。但是,图书出版业在数字出版时代也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会。因为“内容为王”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读者在任何时候关注的核心仍然是内容。数字时代,只是消费者阅读的载体和形式有所改变。内容资源在出版行业中具有核心作用,这是传统出版商和数字出版商的共同认知。传统出版企业要在数字出版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就必须抓住内容资源。

读者无论是用传统的书籍还是用电子书的形式去阅读,对出版社和图书编辑来说,最关键的是为消费者提供他们真正需要和能带来精神愉悦的内容和书籍,满足他们对各种信息的需求。因此,应对数字出版新趋势的关键,是如何为读者提供与时俱进的良好的内容体验。

传统出版业要想在数字环境下立足、实现成功转型,必须依靠内容、依靠技术、依靠人才,而内容是第一位的。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内容,在这个问题上,图书编辑应该充满信心。

创新内容策划,顺应数字时代潮流

在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如何抓住读者的阅读需要,引领读者呢?

当今,纸质书、电子书等应有尽有,人们获得各种形式的图书内容空前便捷,购买力也大大提高,但面对浩瀚书海,究竟该读什么样的书,人们却常常觉得迷茫。其实,读者迷茫为编辑以创新的视角站在趋势的前沿,引导读者需求提供了契机。

在美国,编辑在出版界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一个具有职业敏感性的编辑能把握读者的阅读口味,在写作上引导作者,在阅读上引领读者。因此,一个优秀的编辑,必须善于发现和把握阅读风向。

在网络时代,信息的获取可谓便捷快速,这无疑为图书的选题策划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但是大部分优质信息都处于埋藏状态,而且海量的信息包罗万象、鱼龙混杂,需要编辑用慧眼去发现,去判断。一篇官方新闻,一篇论坛热帖,一份排行榜单,一条微博评论,里边可能都包含着有价值的信息。只要用心,就可以在纷繁无序的信息中发现宝贝,并能发掘、培育,把信息关键点从中剥离出来,展现在读者面前。

掌握并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编辑技能

数字出版需要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艺术设计、出版发行、物流经济知识等的综合运用,对产品的运行、营销、服务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应是掌握多种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首先,互联网搭建的平台,为编辑发现作者、寻找作者创造了便利条件。编辑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新兴出版工具,发现市场时机,满足读者需求,善于在广袤繁杂的选题素材中,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快速准确地捕捉到优质选题,善于在茫茫人海中发现优秀的作者。

其次,面对电脑、手机、电子书和智能电视机等各种信息终端的读者,编辑可以为他们提供不同格式甚至不同内容的出版物,以满足读者差异化的阅读体验。以往策划出版了大量的出版物,形成了数量可观的读者群,然而这些读者的基本信息并没有被有效地记录下来。因此,许多编辑并不真正知道自己策划图书的读者群是谁、在哪里。电脑、手机、电子书和智能电视机等各种信息终端带来了数以亿计的新增读者群,而这些读者群的基本信息是能够被有效地记录下来的。通过对记录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编辑就能掌握符合读者阅读兴趣的线索和方向。

最后,编辑还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为图书的宣传推广大做文章。网上书店、无线音乐平台等电子商务平台和运营商平台具备了强大的在线营销和无线营销能力,编辑善用这些平台,就能让优秀的图书通过多种渠道进入更多读者的视线,便于快速发展新用户和服务老用户,从而让更多读者认识和喜欢自己推出的新书。

数字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出版业和传统图书编辑的冲击显而易见。当我们越来越体会到数字化的快速、高效与丰富带给我们的便利时,图书编辑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面临的挑战,并坚持为读者提供优质内容的思路,就一定能选好内容、保证质量,顺应数字出版的潮流,一如既往地把用心打造的精品内容奉献给读者。

数字出版:“内容为王” 第7篇

1 从数字出版的定义出发

2007年,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给出了数字出版的定义:“只要使用二进制技术手段对出版的整个环节进行了操作, 都是数字出版。这里有两点需要指出, 一是二进制的技术, 二是出版活动, 而非出版介质。”由此可知, 数字出版本质是出版, 它与传统出版的基本功能是统一的。传统出版的基本功能不是出售纸张而是提供内容。数字出版时代, 无论出版形态怎样改变, 出版的本质不变, 出版的功能也不变。因此不管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 仍然是“内容为王”。

2 数字出版整个产业链围绕“内容”运转

数字出版, 是一个包含了内容生产者、内容出版者、技术支持商、阅读设备提供商、内容销售商、内容消费者六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在这个产业链里, 作者、出版社、渠道运营商、终端设备厂商和技术服务商等各参与方都在创作价值, 都有表现机会。但不管怎么表现, 都是围绕“内容”在转, 都在做一个工作:将“内容”呈现给读者。

3 从出版与技术的关系来看

出版人不是出版技术创新的主体。数字出版顶多是技术的应用者, 而且是迟钝的技术应用者。

迄今为止, 人类出版技术最伟大的四项创新, 无论是造纸术还是活字印刷术, 不管是桌面排版技术还是网络技术, 它们给出版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但主导技术和市场的却都不是圈内人。

即使作为技术的使用者, 出版业也不是最敏感的。在传媒业中, 广播电视的技术依赖度最高, 出版业可能是最低的。

每次有新的技术和媒体形态出现, 都有人喊新媒体取代图书, 但结果发现它们与书都是互补性, 而不是替代性的。

数字出版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数字出版技术一直引领着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但在文化产业特别是出版业依旧是内容说了算。数字出版“其实质是出版, 表现形式是数字, 手段是技术”。技术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出版业“内容为王”的事实和商业模式。

4 阅读习惯没有偏离阅读实质

随着时代的进步, 数字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阅读方式确实发生了全面变化。生活节奏加快, 阅读时间往往分散, 人群的移动性越来越强, 信息获取、阅读方式需要有更便捷的手段。数字媒介因为携带便捷、开放性强及互动性等特点而备受欢迎。

数字出版时代, 通过手机、互联网、手持阅读器、纸质图书等各种方式, 将各种不同形式的内容展现出来, 以此满足不同条件下的读者需求。但作为读者更加注重的是内容, 阅读终端并不是消费者关注的主要焦点。

九月网对电子书用户的消费行为做了一个调查, 也证实了这一点:电子书的用户习惯其实并没有偏离阅读实质, 内容才是消费者决定阅读的关键。

5 多方参与整合内容资源

数字出版蛋糕诱人, 引来各路豪杰角逐。

中国电信2011年9月推出的天翼阅读平台, 将整合的目标延伸至内容资源领域。电信运营商丰富的资金支持以及庞大的用户群基础, 使其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整合上具备天然便利;

日前, 盛大文学运营平台云中书城正式独立, 目标瞄准传统出版社手中的阅读资源;

中文在线目前已与国内400多家出版机构、2000多名作家签约, 把每年纸质图书市场的30%~50%, 大众纸质图书的40%, 都纳入旗下进行数字化发布;

方正阿帕比公司与国内90%出版社建立业务往来;

国内电子商务企业也纷纷卡位数字阅读市场。2011年12月, 当当网电子书频道“数字书刊”上线公测, 扩容10万种电子书。作为其缠斗多年的竞争对手, 雄心勃勃的京东商城也正式上线电子书刊平台, 推出的电子图书、数字期刊和多媒体电子书约达30万种。此番京东和当当转以“做内容”出击, 看重的是美好前景——做中国的亚马逊。

国内出版业内各类企业渐渐意识到:如果缺乏优质内容的支撑, 数字出版将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乃至日渐凋零。于是他们不约而同, 希望凭借内容优势在数字出版的产业链条上抢得先机。

6 数字出版必将走向内容推动的发展阶段

“短期看终端、中期看平台、长期看内容”是业内人士勾勒的数字出版发展路线图, 现阶段国内数字出版正处于由终端推动过渡到平台推动的阶段, 但必将走向内容推动阶段。

2010年~2011年, 电子书竞争集中在硬件领域, 从IT企业汉王、盛大到各出版社, 争相推出电子阅读器, 可惜市场反响平平。电子书厂商开始调整电子书阅读器战略:

方正已彻底放弃阅读器硬件业务, 仅保留文房客户端等相关软件的研发;

爱国者电子此前力推的百看阅读器正在进行库存清理;

汉王科技作为终端制造商除了掌握核心技术, 也开始效仿苹果公司的内容经营模式, 成功推出汉王书城。汉王书城与300多家出版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拥有版权图书15万册, 全国各地报纸100多种, 各类期刊300多种。汉王以大量上游合作资源作为基础, 着力建设网络资源下载平台, 以“打造最大的图书、动漫、音乐、期刊、报纸的网上商场”为目标, 成为整合传统出版资源的有效方式。

终端的普及正在使产业链上下游随之变化, 已经从开始单一的硬件竞争, 上升到了资源的比拼、平台的竞争。当然在任何一个阶段, 终端、平台和内容都不能孤立与分开, 必须协调发展。每个阶段更关键的是如何激活用户对于内容的需求, 缺乏内容的支持, 产业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这从汉王等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可见一二。

总之, 数字出版未来比拼的是整体的服务能力, 哪个平台上有最好的、最多的内容, 并为用户提供最好的体验, 谁就会成为最大的赢家。数字出版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内容创作和生产提出来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内容对于产业的意义将会日益突出。

摘要:本文从数字出版的定义、产业链、出版与技术的关系、阅读习惯、多方参与整合内容资源、数字出版发展阶段六个角度浅析了数字出版:“内容为王”的客观性。

数字电视内容 第8篇

所谓形态是指事物的形式与表现。电视形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新闻节目、电视剧、综艺节目、电视专题等。随着电视制作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影像需求的提高,电视开始诞生出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电视不仅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泛形式化,新闻作为电视的一个分支,也出现了新闻形态的分化,从而创造了分众化的受众群体。

当新闻带动观众的分众化时,新闻工作者开始有意识地根据新闻的节目形态进行选择某一方面的新闻内容。由于电视形态的逐渐分化,加上电视机构的不断增加,以及其他新型媒介如移动电视、网络,以及移动手机的竞争,电视能够分享的新闻事件有限。为了让电视节目持续发展,必须跟众多媒介抢夺新闻资源。新闻的发生率无法满足电视播出频率时,就造成了电视新闻节目质量的下降。从这点上讲,电视内容与电视形态之间的不平衡性导致电视内容反传统地服务于电视形态。

2 在电视意识形态的影响下,电视内容开始趋向于为形态服务

电视节目作为一个整体的符号传播系统,是由单一的各个元素组成的,其中关键是人的参与。当人介入到内容的制作过程时,就有人的意识渗入其中,那么内容的输出跟内容的本源将会有一定的差别。这就是很多学者批评电视新闻是意识化过的、加工过的次产品。在电视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易使观众受到主流媒体的影响,将内心观点掩埋,随波于“意见领袖”,社会的声音由多种声音变成了媒体人所创造出来的一种主流声音。

以往的电视是以内容为王,因为电视需要以内容作为基础,并通过内容的质量,迎合观众喜好,吸引受众,从而提高收视率。我们不能否认电视的内容性特点,因为不管电视剧、新闻还是谈话类节目等电视形态,都需要表现一定的主题内容,但其实际制作过程已经潜移默化地出现了部分性地转变。观众看综艺节目、真人秀节目有时候纯粹为了娱乐与消遣,并没有实际性地获得信息。电视节目的制作仅是为了服务电视形态,制造娱乐性的效果,没有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性与影响力,缺乏内容的底蕴支撑,导致节目质量下降。电视工作者为迎合受众,更多地将内容部分性地服务于电视形态,这是在多媒介融合时代,电视内容与电视形态表现出的明显特征。

3 电视形态与电视内容的渗透关系

电视形态作为信息的一种加工方式,必然要以电视内容为信息来源。前面分析了电视形态对电视内容的作用,但最初的电视还是以内容为主,只不过是因为受众的需求开发出了各种节目形态,这些节目形态如何表现,还是为了表现一定的内容。在强调电视形态偏向性时,仍然不可忽视内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内容谈何形式。在媒体疆界被打破之后,跨媒体竞争除了从形式和渠道的竞争,也需要重视内容的竞争。只有好的内容,才会有深刻的社会影响力。

电视创新是电视工作者的重要目标,追求电视的创新,开发新的节目形态获得市场的肯定价值是电视台所期望的。然而,电视内容无法全方位地为其服务,反而导致节目内容价值的降低,所以,在电视逐渐注重节目形态竞争的同时,可以看到内容的关键性作用。从这方面讲,电视不是全部地以形态为王或者以内容为王,这两者之间是相互渗透和作用的。

4 多媒体新形式下电视内容与电视形态的抉择

研究电视时,经常考虑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动机和价值取向的的问题。不论以电视形态为王还是以电视内容为王,更值得考虑的是其价值问题。媒介是传播的载体,电视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载体,需要适应媒介特质并与不同受众建立联系。多媒体形式下,多样化的内容形态、全方位的互动形式、细分化的目标受众成为电视节目生产的三个关键点。如果说传统的节目策划主要着眼于电视传播的内容,那么,未来要做的就是在多媒体需求下的全方位策划:分几个层面来展现事件、在几种媒介上发布、做成哪几种版本、使用哪些方式、如何使电视与新媒体形成互动,等等。

随着媒介技术的提高,多种媒介的融合,为电视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新兴的电视媒体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卫星移动电视等新的电视载体为电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在这种新的技术环境中,更需要电视形态的开发,比如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里微电影的出现就是新开发的电视节目形态。电视节目形态通过主持人、观众定位、包装定位等元素形成了其不同的电视表现形式。在表现这些元素时,不能随意性地忽略内容的重要性。形式可以吸引小群体受众,内容也许可以聚集大部分群体的视线。

参考文献

[1]包鹏程.电视的“言说”—电视表达的文化阐释[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2]谭天.批评与建构—聚焦中国电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3]刘宏.电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苗棣.解读电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台湾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 第9篇

数字内容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将信息技术与文化内容交融汇合的新兴产业, 其产业源头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容创作, 并依托数字技术和分销渠道, 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影音、动画、出版等产品和服务, 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和较强的增长带动性。

作为21世纪的明星产业, 数字内容产业具有发展知识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双重指标意义;而家用宽带及移动上网的普及, 更成为全球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一大助力。目前台湾网络应用普及率已达83%, 移动上网用户快速增加至近3000万, 也使得移动网络的增值服务备受重视, 加上全球资讯与通讯科技能力的提升, 带动数字内容产业蓬勃发展, 台湾经济也因而受惠。

注重发展知识经济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新世纪初, 随着中国大陆对外开放和产业经济的崛起, 特别是2001年两岸先后加入世贸组织, 从而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伙伴, 台湾开始失去既往产业比较优势, 导致其电子信息制造业逐渐“西移”。为此, 新上任的陈水扁当局急需寻找新的支柱产业作为经济增长动力, 提出建设所谓“绿色硅岛”, 其核心就是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知识经济, 把台湾营造成为全球高科技制造及服务中心, 即所谓“全球运筹中心”, 如此可以避免台湾经济的“大陆化”, 并增强与欧美科技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

这一时期,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 因数字汇流使得包括资讯、电信、媒体等产业产生剧烈的变化, 各行各业因数字化产生许多新运营模式与市场契机。这些变化的关键都指向于数字内容的发展, 因此“内容才是主宰”成为新一波产业革命的口号。

台湾“经建会”在2000年发表的“知识经济发展方案”中提出, 要加快建设环岛光纤网络系统, 推广资讯科技与互联网应用, 消弭知识差距, 并推出“新世纪一期国建计划 (2001~2004年) ”, 将2001年定为“知识经济推动元年”。

台湾“行政院”也制定了所谓“国家资讯通信发展方案”, 提出要铺设高速资讯通讯网络, 建立完善资讯教育基础及应用环境, 加强推动资讯及网络教育, 增进全民资讯应用技能, 充实网络学习内涵, 善用网络资源改进教学模式, 提升网络教学品质及建立网络学习体系。

针对互联网日益普及的现状, 台湾“国科会”开始实施“网络科技对教育的影响”整合型研究计划, 重点包括网络科技对高中、国小及非学校教育的影响, 及台湾学生电脑网络沉迷现象等。另外, 台湾“教育部”也开始推动网络教学, 2000年投入新台币7800万元, 提升20余所特教学校的电脑网络和辅助设备, 并将编写完成的数学、自然、生物、物理与化学等学科网页教材放在“学习加油站”网站上。

2001年1月, 台当局组织召开“第六次全台湾科技会议”, 依据“以科技引领台湾迈向知识经济时代”为主题, 确定其未来4年岛内科技发展的六大总目标、八大策略和247项重要措施, 包括利用资讯科技建立优质人文研究环境, 筹建“国家影音图书馆”, 推动“国家数字典藏计划”, 设立高速运算、宽带网络基础环境, 扩大运用资讯科技及互联网, 全力发展创新及知识型的产业, 并相继制定了发展包括数字内容产业在内的“两兆双星 (半导体、影像显示、数字内容、生物技术) 产业计划”、“硅岛计划” (又称“芯片系统科技计划”) 、“纳米科技计划”、“电信科技计划”、“生物科技计划”、“数字学习计划”等一系列重大产业科技研发计划。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数字内容产业推动办公室”

2002年2月, 刚刚接替唐飞担任台湾“行政院长”的张俊雄被迫下台, 换成了游锡堃, 其就任后不到3个月, 就对原来的“新世纪一、二期国建计划”进行修改, 重新制定了“挑战2008:六年发展重点计划” (2003~2008年) ”, 宣布在6年内投入2.65万亿元新台币, 发展包括E世代人才培育计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国际创新研发基地计划、产业高值化计划、数字台湾计划等在内的10项重点计划, 并将“两兆双星产业计划”列为重中之重, 以创造新一波台湾经济增长。

台湾数字内容产业范畴

2002年5月, 台湾“行政院”通过“加强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推动方案”, 希望以环境建设与法规、人才培训与延揽、促进投资与金融辅助、研究发展与应用、产业资讯与行销, 以及推广策进等六个方面全方位推动岛内数字内容产业发展, 还专门成立“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指导小组”, 由各“部会”相关人员组成, 统筹管理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规划、推动与评估事项, 并设立“经济部数字内容产业推动办公室”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单一管理服务机构, 下设秘书组、国际合作组、推广策进组、研发应用组、投资金融组、人才培育组、环境法制组, 各组分工协作, 开展全方位的数字内容产业推动工作。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数字内容产业推动办公室”

负责数字内容产业的主管部门分别是“经济部工业局”和“行政院”直辖的“文建会”及“新闻局”。其中, “经济部工业局”负责整体产业的推动, 但重点放在游戏、动画、数字影像及网络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文建会”管理文化与创意相关产业的发展, 包括数字音乐、戏剧和电影;“新闻局”主要负责数字电视和数字广播的推动和管理。

当时世界各国和地区对数字内容产业的定义并不统一。台湾“行政院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指导小组”对其解释为:将图像、字元、影像、语音等数字化并整合运用的技术、产品或服务, 其系将各类内容素材经过数字技术制作处理后, 从传统资料转换成数字化格式, 并赋予新的应用型态, 使其具有易于接取、互动、传输、复制、搜寻、编辑与重复使用等优点;再搭配服务、频宽、收费及版权等管理机制, 通过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无线/有线电视、卫星通讯、电影、数字广播等媒体载具, 由智能电视、智能手机、个人电脑、平板电脑、MP3等系统设备, 传送给消费者或机构用户使用。

台湾“经济部”依据数字内容产业所提供的服务类型, 将其分为8个领域, 包括五大主要产业与三大关联产业, 其中核心产业分别是数字游戏、电脑动画、数字影音、数字出版与典藏、数字学习, 关联产业则包括移动通讯应用服务、网络服务及内容软件。

数字内容产业中牵涉内容提供商、内容数字化制作厂商、传统渠道商与新形态网络虚拟渠道企业、媒体与应用平台软硬件生产厂商等, 兼涉内容、载具、系统平台及发行渠道, 甚至还包括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娱乐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 实际上是以“创意”为核心, 涵盖了艺术、科技、传媒、商业、娱乐等多种行业, 具有当今知识经济的全部特征, 形成复杂而完整的产业架构。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数字内容产业推动办公室”

推动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各项计划

为推动台湾数字内容产业蓬勃发展, 台当局将2002年定为“数字元年”, 并将5年作为一个发展周期。在第一期 (2002~2006年) 期间内, 重点推动“数字台湾计划” (也称“e-台湾”, 具体内容见本期专题系列文章《台湾如何打造数字内容产业的基础环境》一文) , 目标是为了推动台湾省成为“亚太地区数字内容开发、设计及制作中枢”, 并运用数字科技, 提升台湾整体产业竞争力, 带动相关制造业及周边衍生性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

根据台当局当时估算, 全球数字内容市场规模将以每年33.8%的速度增长, 至2004年将达2, 228亿美元。台湾1996年数字内容产业整体产值仅为新台币365亿元, 2001年已达到新台币1334亿, 2002年产值为1537亿元新台币, 较上年增长15.2%, 2003年的整体产值为新台币1892亿元, 较2002年增长23%, 预估未来数年应可维持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 至2006年增长为新台币3700亿元, 其中数字学习增长63%, 网络服务增长43%, 数字游戏增长38%, 移动应用服务增长34%, 其他如电脑动画、内容软件、数字应用、数字出版典藏等领域则增长7%~30%不等。

第二期“加强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推动方案”于2007年开始启动, 它将第一期“功能导向”的总体发展策略转变为“任务导向”, 主要方向包括强化自有产品与版权、建立厚实产业价值链及跨业整合机制、增进国际合作与营销、引导当局与民间资金投入等。

该方案主要包含下列数项推动计划:

“网络多媒体产业发展推动计划”

该计划目标旨在顺应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趋势,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加速提升台湾软件业的产值及国际竞争力, 构建台湾成为亚太地区数字内容设计、开发与制作中枢, 并带动相关制造业与周边衍生性知识型服务业发展, 成为构建“数字台湾”的火车头行业, 藉由其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对整体产业竞争规则的重大改变, 除可促进传统产业提升其知识含量而转型为知识型产业, 也可作为提升台湾整体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平台。

“数位内容鉴价与融资担保制度推动计划”

由于数字内容的知识产出无法以传统金融机构评估有形资产方式进行衡量, 且岛内对此衡量标准缺乏共识与参考案例, 故实施该计划以建立台湾数字内容产业的资产鉴价机制。

该计划目标为设立“数字内容资产鉴价与投资服务中心”及鉴价专案辅导服务窗口与网站, 提供业者数字内容的无形资产鉴价辅导、融资辅导、促进投资等专业谘询与辅导, 以期有效解决业者筹资所面临问题, 协助产业取得营运资金, 带动整体产业发展。

此外, 还推动设立“数字内容创投基金”, 结合“行政院开发基金”与民间创投业者的资源, 带动台湾数字内容产业的整体投资发展。

“数字内容学院计划”

设立“数字内容学院”的目的是希望能缓解数字内容产业因处于萌芽阶段所产生的各界所需人才与学校培育人才的程度落差问题。台湾虽拥有多所著名大专院校, 然而大多仍以传统技术与传统媒体的基础教学为主轴, 无法及时培训出产业迫切需求的中高端且具有实际经验的数字内容人才, 尤其是能结合资讯科技与人文艺术, 将创意以数字内容呈现, 善用各种传播网络, 迅速攻略国际或华文市场的关键领军人才需求。其第一阶段培训重点为3D动画师、游戏程式设计师及游戏企划等三类型人才。

“数字典藏及数字学习国家型科技计划”

20 02年1月和次年5月, 台湾“国科会”先后推出“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 (2002~2006年) 和“数字学习国家型科技计划” (2003~2007年) , 分别投资27.8亿元和40.1亿元新台币。前者的主要目标是将台湾“文建会”、“国史馆”、“教育部”、“国家图书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台湾历史博物馆、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台湾大学及“中研院”等9个机构珍贵的文物典藏加以数字化, 建立所谓“国家数字典藏”, 以保存文化资产, 此外还将构建公共资讯系统, 促使精致文化普及、资讯科技与人文融合, 以此促进岛内人文与社会、产业与经济的发展;后者目标为创造一个可随时随地学习的多元化数字学习环境,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因而提升台湾整体竞争力, 全面激发市场需求扩大数字学习产业经济规模, 政策引导营造有利数字学习产业发展环境, 使得台湾成为“学习型社会”, 进而成为“优质数字化社会”, 从数字学习切入, 再引导至其他应用领域, 推动台湾成为全球华文社群数字学习软硬件研发中心, 带领台湾成为全球数字学习相关科技研究重镇, 促使台湾跻身全球“学习科技”研究领先地区。

这两项计划后来在2007年统一合并为“数字典藏及数字学习国家型科技计划”, 2008~2012年总共投入经费144.4亿元新台币, 2012年结束退场。

“电信国家型科技计划”

该计划的前身是台湾最早开始实施的3项“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一期计划于2003年结束, 共耗资128.4亿元新台币, 成功促使当时尚落后的台湾电信产业获得技术提升及产业结构转变, 并使得台湾成为全球无线及互联网终端产品的主要供应地。

紧接着, “国科会”于2004年1月正式启动二期计划, 重点是针对无线通讯、宽带互联网及应用服务这三大领域技术重点, 作为研发主轴, 并配合科技与产业推动与发展、人才培育与培训, 来共同促使岛内电信产业技术的进一步提升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数字内容产业推动办公室”

二期计划的目标是研发2.5G/3G移动通讯系统技术, 以使台湾无线数据终端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第一, 让台湾成为华人社群无线通讯服务的主要领导者, 其宽带互联网的研发目标是发展台湾城市宽带网络系统及关键性零组件技术、语音与视讯通讯系统、光纤通讯、通讯软件及网络关键元件的技术能力, 于2008年起可普及的接取网络速度比当时一般ADSL提升100倍至1000倍的水准, 并提供成本与功能比最佳化的宽带影音数字内容传输平台技术, 促使岛内相关产业于2006年以前全面数字化。

由于网络通讯已成为全球继半导体、电脑之后又一科技产业热点, “国科会”于2008年4月召开的第178次委员会议提出设立“网络通讯国家型科技计划”的构想, 以此作为“电信国家型计划”的延续计划, 并于第182次“国科会委员会议”通过, 于2009年1月正式启动, 期程5年 (2009~2013年) 。

目前, 台湾正在实施“网络通讯国家型科技计划”的二期计划, 期程5年 (2014~2018年) , 主要重点是以电信应用有关的资通讯技术为主轴, 涵盖通讯、资讯与整合性应用服务技术, 同时改善发展这些技术所需配合的法规环境, 以符合全球产业朝整合汇流发展的趋势, 及配合岛内产业发展的需求。规划内容以接取技术、通讯软件及平台技术、嵌入式软件技术、应用服务技术及法规环境研究为五大发展项目, 并配合科技与产业推动与发展、人才培育与培训、国际标准参与制定等, 来共同达成台湾网通产业技术的提升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数字电视推动计划”

该计划以台湾“经济部数字视讯工业发展推动小组”为核心, 结合企业、学术界及研究机构力量, 建立产业合作平台, 共同研商视讯产业发展策略、研讨标准等, 于2003年起持续执行“高画质视讯多媒体工业发展五年计划”, 促成产业投资、新产品开发、技术转让/合作、产业合作、推广与资讯交流、建立法规与标准等。

为尽快实现该目标, 台当局主要开展如下工作:完成台湾数字视讯产业发展策略及数字广播系统、数字视讯内容产业及数字视讯硬体产业发展策略;促成建立数字视讯标准及规范;协助推动有线电视全区数字化开播;协助完成数字电视传输工程测试;促进推动建立数字电视电子商务交流平台;推动促成数字广播系统、数字视讯硬件产业等所需技术、产品以及零组件研发;引进数字广播系统、数字视讯硬件产业所需技术;促成台湾与大陆两岸数字视讯相关厂商的交流与互动, 为台湾厂商创造商机。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台湾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为: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 透过智慧财产的形成与运用, 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 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其产业范畴包括:视觉艺术产业、音乐与表演艺术产业、文化展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广告产业、设计产业、数字休闲娱乐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建筑设计产业、创意生活产业等共13项。

该计划的目的是在华文世界建立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先地位, 其中与数字内容产业有关的措施包括:建立网络流通整合机制, 成立台湾数字艺术创作中心, 规划设立创意文化产业园区, 发展数字休闲娱乐产业, 发展包括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流行音乐、数字图文出版在内的媒体文化产业等。

“缩减数字落差行动计划”

由于台湾岛内一些偏远和高山、海岛地区居民难以上网, 一些传统行业也与应用现代电子设备无缘, 台当局决定实施该计划, 并纳入“数字台湾计划”项下, 目标是缩减城乡数字落差、缩短产业落差, 达到岛内收讯无死角, 上网没烦恼, 人人有“e-机会”的愿景, 使台湾资讯化社会排名到2008年提升至世界前五名, 提升原住民上网普及率2008年达到65%, 高偏远地区电脑普及率2008年达70%, 提升中小企业宽频连网与电子商务普及率2008年达70%的目标。

此外, 台当局促进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其他举措还包括:构建数字内容产业资讯网站, 建设“数字内容产业虚拟园区”;办理大型数字内容产业促进投资说明会, 协助多家企业顺利完成筹资或增资;辅导滚石音乐公司等数字内容相关业者申请台当局研发经费, 及取得“新兴策略性产业”的资格认定;带领岛内主要动画业者赴美国好莱坞参访国际知名的发行与制作公司, 促成岛内企业开拍国际级大型动画影片, 并有国际资金陆续到位参与投资项目;办理“国际级数字内容雏型选拔竞赛”活动;协助智冠科技等多家游戏厂商组成“PS2研发联盟”, 结合资源进行PS2平台上的技术研发合作;办理“台湾优质数字内容产品奖”征选活动, 促成乐升等公司顺利筹得资金, 后续投入经费开发XBOX网络在线游戏及其他创新应用的开发;举办多场次数字内容国际研讨会, 并具体促成岛内教育数字公司与美国SABA软件公同、宏广公司与美国多家企业的业务合作, 包括宏广公司与美国Silver Lion公司合作开拍台湾自制的大型国际动画片《马可波罗》, 会宇多媒体公司与国外合资拍摄《儿童十诫》动画片等。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数字内容产业推动办公室”

“创意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行动方案”

到2007年, 台湾数字内容企业的数量已从2002年的1681家增加到近3000家, 产业产值增长到3609亿元新台币, 年均增长率高达17%, 虽然发展势头良好, 但尚未成为台湾社会的支柱产业, 相对于美、欧、日等经济体的竞争并未具有产业规模优势, 即使与岛内的“两兆产业”相比, 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数字内容产业之所以在台湾未能形成支柱产业, 主要源于其与台湾既有的产业优势衔接不足。台当局在提出发展数字内容产业之时, 曾寄希望于数字内容产业能够依托传统的电子制造业产业链快速成熟, 然而台湾的电子制造业的优势在于制程领域, 即吸收国外的成熟技术, 通过代工的形式实现规模化生产, 这对于需要大量技术创新及品牌运作的数字内容产业而言无法实现紧密的产业衔接。

金融危机后, 台湾“两兆产业”产值大幅下滑, 而数字内容产业却一枝独秀, 产值仍然保持上升趋势, 显示出后期发展良好的后期成长性。为了探索新的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和升级路径, 打造新的“兆元”产业, 2008年新上任的马英九当局将“数字台湾计划”的内容加以修改, 成为“爱台十二建设”规划中的一项——“智慧台湾”, 包括“文创社会”、“智慧环境”、“优质生活”、“多元人才”等4方面内容, 2009年更是先后提出发展“六大新兴产业”和“十大重点服务业”, 其中的“文化创意产业”和“音乐及数字内容服务业”都属于数字内容产业范畴。

2009年5月台当局公布的“创意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行动方案” (2009~2013年) , 将数字内容列为重点发展的六大“旗舰”产业 (电视、电影、流行音乐、数字内容、设计及工艺) 之一, “行政院”随后成立了由“文建会”、“经济部”、“新闻局”共同组成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与“挑战2008:六年发展重点计划”构建台湾“主体性”的本土发展诉求不同, 该方案提出“立足台湾、开拓大陆市场、进军国际、使台湾成为亚太文创产业汇流中心”的发展目标, 包括将数字内容产业在内的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纳入台湾整体发展框架, 在2013年达到产值7800亿元新台币的目标。

此次拟定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旗舰计划”包括“产业发展跃进计划”、“数字内容学院计划”、“国际领航拓展计划”和“数字学习与典藏加值计划”4个子计划。

其中, “产业发展跃进计划”包含3个分项计划: (1) “产业发展环境整备分项计划”, 促进投资与排除投资障碍、提供融资辅导及优惠贷款、协助业者赴海外参展、办理国际采购商谈、办理台日韩及亚太国际论坛、推动智慧终端服务、推动数字出版示范应用、区域产业辅导及推动、国际市场未来发展趋势政策研究等工作; (2) “新产品开发辅导分项计划”, 研拟计划补助机制及作业流程、计划审查与管考、办理计划法律及财务辅导; (3) “计划推广宣导分项计划”, 办理数字内容政策及计划成果之推广、宣导当局重要施政措施。

资料来源:“创意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行动方案”

“数字内容学院计划”也包含3个分项计划: (1) “人才培训执行分项计划”, 规划人才培育课程、核心人才养成培训、进阶研修在职培训、人才培训管理与就业媒合; (2) “共用设施服务分项计划”, 构建数字内容产业共用设施、推动动画联盟与国际专案合作、辅导数字内容原创开发、辅导衍生商品设计开发、规划及建置数字娱乐体验等工作; (3) “培育资源建构分项计划”, 维运数字内容学院网站、推动人才培育国际化、办理数字内容人才供需调查等工作。

“国际领航拓展计划”包含下列分项计划: (1) “举办全台湾数字内容系列竞赛分项计划”:办理数字内容系列竞赛活动、全民数字游戏玩家大赛、数字内容系列竞赛颁奖典礼、出版数字内容系列竞赛得奖作品集、提供4C创作及UGC创作展示平台、办理2010年“数字内容国际嘉年华”; (2) “拓展海外市场分项计划”, 组团参加海外重要展会、并设立展示台湾馆展示专区、办理海外市场拓销观摩或商谈活动、推荐岛内数字内容创意竞赛作品参加国际竞赛; (3) “拓展岛内市场分项计划”, 办理数字内容展览活动、数字内容竞赛作品展示活动、办理数字游戏相关服务机制政策及相关推广活动、协助在线游戏业者检测资通安全、促成数字内容产业相关产品与新型态的产业活动平台合作。

“数字学习与典藏加值计划”包含下列分项计划: (1) “产业辅导与升级分项计划”, 推动企业创新应用数字学习、应用新兴科技发展创新学习模式、促成异业整合开拓市场及产业链合作、布建全球华语文数字学习与协同中心、辅导加值厂商与典藏机构合作开发; (2) “商品化与营运模式补助分项计划”, 办理数字典藏与学习补助、数字典藏与学习补助成果推广、数字学习品质认证中心经营与管理、华语文奖励补助成果推广、海外华语文学习规范搜集分析、华语文品质检核标准修订; (3) “国际行销推广与产业人才培训分项计划”, 推广岛内数字学习及企业应用、参与海外重要展会及海外市场观摩、参与海外重要展会、市场拓销团、促进台湾华语文数字学习海外发展、培育数字学习及华语文专业人才。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数字内容产业推动办公室”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数字内容产业推动办公室”

根据该方案, 到2013年, 岛内数字内容产业产值将达7800亿元新台币, 促成产业投资额达285亿元, 对外合作金额达140亿元;促进产业创新产品数量达200件, 衍生产值达100亿元新台币;培育5家年营收20亿元的国际级企业, 开发国际级产品达10件, 培训产业专业人才达4500人次。

此外, 台湾“经济部技术处”为推动台湾成为数字内容产业创新研发中心, 于2009年3月正式补助台湾索尼电脑娱乐公司在台湾设立“数字内容合作研发中心”, 通过台日间技术合作, 结合岛内数字内容产业相关业者的企划提案与台湾索尼电脑娱乐公司的开发技术支持, 协助台湾业者开发Play Station R3及Play Station Portable游戏产品, 目前已有乐升、昱泉、耶克、果子兽、大同电信、远传集团等企业参与合作, 已培训近千名PS3技术开发人才作为种子教师投入数字内容产业, 并已完成20款游戏雏形。

成果未如预期中的美好

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 台湾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终于取得可喜的成果。目前, 岛内各出版社、音乐公司、视频内容版权公司和游戏制作公司等在数字内容制作方面已经比较成熟, 相关传输网络建设也已经比较完善, 产业价值核心正在向运营和终端环节转移。

在运营方面, 互联网已经成为台湾数字内容业务运营的主要平台, 电信运营商、ICP、设备商、传统出版商等各类企业都有所参与, 主要面向岛内市场提供服务。在终端方面, 台湾企业擅长制造电脑、电视机、机顶盒、电子书、手机、学习终端等各类终端产品, 其中一些产品还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随着这些终端的联网性能不断增强, 终端设备企业可以基于设备提供从软件到网络平台再到内容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根据台湾“经济部数字内容产业推动办公室”最新调查结果, 2012年岛内数字内容产业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冲击, 产值仅微幅增长为6338亿元新台币;2013年数字内容产业实际产值约为7304亿元新台币, 虽较2012年增长约15.23%, 但与2013年原定目标产值对照, 差距约476亿元新台币。主要原因在于: (1) 全球景气虽已开始复苏, 但并未如预期中的美好; (2) 数字游戏产业因游戏生态转变, 厂商跨平台发展成绩尚未显现; (3) 数字出版产业受虽因岛内数字阅读风气持续提升, 消费者对于付费数字阅读型态接受度越来越高, 促使出版社更愿意投入数字领域, 带动数字出版品及通路平台产值, 但电子书阅读器仍受到平板电视替代效益而持续下滑, 导致整体数字出版产值仅微幅增长2.95%, 相较于原先预估可以超过15%的增长率有所落差。

公交移动电视传播内容的研究 第10篇

1 公交移动电视的定义

公交移动电视是新一代媒体, 为人们获得信息带来便利。公交移动电视按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 就是在公交车上播放的电视, 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观念, 即认为电视只能在固定的位置接收信号。移动电视是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 再通过地面数字信号接收的方式传播电视节目的。但是, 移动电视只能在公交车时速为120千米以下时才能产生清晰的效果。公交移动电视的产生, 是科学技术的进步, 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会快速移动的长了脚的电视。

2 公交移动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的优势

2.1 节目覆盖范围广

我们都知道, 公交车上客流量较大, 公交车运行时间长, 因此, 公交移动电视的内容得以很好地宣传。近几年来, 随着城市的扩建, 公交线路的不断增加, 为公交移动电视提供了更大范围的覆盖面积, 促进了公交移动电视文化大范围地传播及推广。

2.2 具备广泛传播正能量条件

公交移动电视覆盖范围广, 传播的内容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更广泛的人群, 对人民大众的思想、价值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 公交移动电视上更具备传播正能量的条件。

2.3 内容更具影响力和号召力

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传播的内容更能深入人心, 能鼓舞人们努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为了新的梦想生活, 共同进步, 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努力。公交移动电视上的节目内容必须获得人民大众的认可, 与人们的价值观、生活理念相一致, 这样的节目内容才有一定的号召力, 被人民大众所喜爱。

2.4 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

公交移动电视上大力宣传的广告内容, 为许多商家提高了经济效益。商家的收益越来越好, 就会为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让更多的人们从中获益。

公交移动电视能形象生动地将广告内容送达受众, 人们能够对其很好地了解, 生动的广告内容, 能够激发人们购买的欲望, 为企业带来商机, 促进企业生机蓬勃地发展。

3 公交移动电视内容传播上存在的问题

3.1 节目内容过于单一

节目内容单一, 几分钟内同一个节目重复循环播放, 让乘客产生厌倦疲劳感。节目内容过于陈旧, 制作上没有创新, 缺乏创造力, 不能带给乘客耳目一新的感觉, 不能融入新元素, 很难获得乘客的认可。

3.2 广告存在夸大虚假内容

公交移动电视上的有些广告未经过审核就进行传播, 对广告没有依照相关法规进行审查, 致使虚假和夸大的内容呈现出来, 违犯了法规, 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要知道, 这种恶劣的行为将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3.3 缺乏对城市文明的宣传

有些公交移动电视上广告铺天盖地, 却缺乏对城市文明的宣传, 不能让来自外地的人们对该座城市有个很好的了解。这都是重视城市的商业宣传而忽视了城市文明的宣传。

4 如何改进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内容

4.1 积极传播地域文化

积极在节目中宣传地域文化, 展现本地魅力, 向人们展现大好河山, 可以利用公交移动电视对所在地区的文化进行大力宣传, 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去旅游, 发展特色旅游业, 提高地区经济发展实力。

4.2 满足大众需求

应该在引进播放节目时, 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考虑对象, 根据大众的意见引进节目, 切忌只为谋取广告利润最大化而违背了大众的需求。广告的引入也一定要为大众着想, 根据大众的需求, 传播大众需求的广告内容。

4.3 提高节目质量

节目应该贴近大众, 正确合理地传达内容给大众, 能让大众欣然接受, 杜绝一些重复啰嗦、质量差的节目内容。否则往往只会适得其反, 可见节目质量的重要性。

4.4 积极听取人们的意见建议

在节目播放一段时间后或者播放前, 到群众中调查, 了解人们对节目内容的感想, 并听取他们的建议, 对民众个人合理的意见要欣然接受并采取改进措施, 对不合理的意见要摒弃。总之, 要尊重大众的意见建议, 对于提高公交移动电视的节目内容大有裨益。

4.5 节目编排要合理

公交移动电视节目内容一定要在时间上做出合理安排。例如早上就应该播放一些让人精神爽朗的节目, 让人们从睡眠中清醒过来, 打起精神, 为一天工作的开始做准备。当然, 在早晨黄金时段播放一些具有励志性的节目, 也能有效帮助人们充满激情地投入到一天的工作中去。如果节目内容播放时间不当, 在早上放类似催眠的节目, 那么乘客会更加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可见, 节目内容播放时间合理编排的重要性。

4.6 提高广告节目创新力

在如今广告铺天盖地的时代, 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 想要通过广告的宣传为企业竞争创造优势, 就必须在广告设计上下点功夫, 提高广告设计的创新性。公交移动电视上新颖的广告更能够吸引受众, 令人耳目一新。

4.7 引进高水平节目制作人才

节目的设计上最注重的就是创新力, 节目只有内容新颖, 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才会引人注目, 并且吸引更多人投资制作。对于广告商来说, 要做的首要的是能够将自己的产品生动真实地展现给大众, 吸引大众前来消费。因此, 我们必须培养引进高技术节目以及广告创新型人才, 利用创新节目吸引更多的人, 促进经济的发展。

5 小结

公交移动电视节目内容向人们传递了许多信息, 娱乐了人们, 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公交移动电视具有传播内容广, 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为许多企业的发展带来商机。但是我们也应该合理地利用这一新媒体, 在确保相关内容的真实性后, 再对广告等节目内容进行大力宣传。节目内容在形式上要新颖, 具有创造性, 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同时, 节目内容要健康向上, 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充分发挥公交移动电视平台的优势, 传播积极向上、具有正能量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赵芝华.南宁公交移动电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 2012.

[2]陈渡风.2010中国公交移动电视发展十大趋势[J].传媒, 2010 (4) :91-92.

[3]何建平, 刘洁.中国公交移动电视发展现状研究[J].当地电影, 2008 (6) :82-85.

[4]曹钢.西部城市台公交移动电视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 2011 (4) :66-68.

内容凸显电视媒体新优势 第11篇

目前,互联网对各类人群的覆盖率均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互联网和手机,通过社交网络或搜索引擎寻找和分享娱乐信息。为此,传统电视媒体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家庭电视机不再是惟一的内容发送者,面对以技术为纽带的多媒体融合,电视也会变成“互动信息平台”,除了提供用于观看的节目外,还得制作适合互动的信息内容。所以说内容将打造电视媒体的新优势。对于传统电视来说,内容这个最稀有的商品上升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引发了所谓的“内容竞赛”。

当今,面对受众接受信息渠道的不断增多,传统电视也迅速投入到传送系统建设中来,以有线电视网络为基础的家庭电视数字化已成为电视机构的重要工作,媒体业已经进入客户经济时代。任何一个媒体及其媒体渠道要想获得核心竞争力,必须满足客户的个性诉求,必须拥有上游的内容资源。传统电视必须清楚,内容才是传播之本。根据我国目前新媒体环境来看,一个具有多方特定内容需求的庞大用户群体还没有完全形成,某些领域的特定用户群正在发展当中,且呈现出明显的离散特征。电视和互联网等新生媒体比较,一贯走大众化、通俗化路线且地域性鲜明的传统电视,对生产这样的特定内容其很难把握。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两会”召开的16天时间里,网民通过新华网、人民网、央视国际网站、中国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甚至视频网站,以视频方式观看“两会”现场直播高达2000万人;在网络视频消费中,电影和电视剧的比例高达68.3%。这说明,新闻、影视剧这两类传统电视中最受欢迎的节目类型,仍然是新媒介应用中的主流。

在新的媒体环境下,笔者认为,传统电视媒体应该加快推行网台分离,分离出专门的内容生产机构,除了涉及特定内容,重要的在于坚持原创性和价值普适性,在满足受众日常需求的新闻、信息、娱乐等类型内容生产上继续深挖广进,成为多媒体时代最大最主流的内容供应商。电视等这些传统媒体不能反应冷淡,应该根据受众的需要选择性的改革创新并生产出有价值,受众喜欢和钟爱的产品。

在当今媒体环境下,网络视频风靡世界,而视频内容中相当一大块直接来自传统电视台,如果在网络上看到的视频只是电视台的节目,那么独立的网络视频就形成不了一个新媒介,网络视频媒体就无法积累属于自己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把传统媒介的内容转移到新生媒介上,并不等于就是新媒体了,在这个拿来的过程中,新媒介要逐渐找到自己的传播特性,产生独属于自己的内容和用户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一个新的媒体。反之,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介,不一定就是新媒体。传统电视台拥有成熟的影视节目制作团队,这些内容是新媒介诞生初期天然的内容来源,但这些内容却不是真正体现新媒介传播力量的内容。

如今,在重点事件的传播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显示出优势,汶川地震、南方洪灾等,全国观众第一时间了解到灾情的就是网络媒体,其传播力让人佩服。

其实更多的时候,新或旧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在任何社会环境和媒体环境下,一个新媒体的形成和发展,不仅需要依托于传播过程中技术的创新,更需要媒体传播观念的转变和体制的创新改革。传统电视新媒体环境下,要想占有媒体领域,不仅需要充实队伍,强化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创新体制,以新的产业能量达到受众满意,进军新媒体,并占有一席之地,这样传统与新生事物相结合的电视新媒体才能不受媒体环境限制而发展壮大。

数字电视内容 第12篇

具体到视频类媒体, 电视、视频网站、IPTV、OTT互联网电视等各种视频媒介形态间的竞争, 都绕不开内容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版权购买、版权节目复制、海外剧购买、自制节目和栏目创新的背后是强化内容对受众注意力的吸引和黏着, 而内容资源结构的布局也根据不同媒体形态的特征各有侧重。

一、新闻、综艺、剧集, 平衡三大重点内容类型

从节目类型的角度考察,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视频类媒体, 新闻、综艺和影视剧都是最核心的内容板块, 也是最能够吸引受众和流量的内容类型。在内容资源的建设上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对三大重点内容类型进行平衡, 并突出自身媒体的独特性。

根据尼尔森网联m TAM海量样本收视率监测数据显示, 在电视媒体方面, 不同层级的电视媒体在内容建设上的侧重点有明显的差别。分别考察央视集团和卫视集团, 可以看出在2015年1-6月播出的类型节目占比上, 央视集团占比最高的节目类型为新闻、纪录片、体育和娱乐节目, 卫视集团占比最高的为电视剧、娱乐和新闻节目。 (见下页图1)

从实际的类型节目收视占比和广告投放占比来看 (见下页图2) , 新闻、综艺和影视剧都是贡献额度较高的内容, 也是电视媒体间竞争激烈的领域, 对于不同层级的电视媒体来说, 内容资源建设的关键是认清自身的收视环境和竞争优势, 有策略地平衡这三类节目板块的资源投入和效益产出, 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价值。

二、综艺节目需重创新、重调整、重渠道

综艺节目的创新性已经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2013年广电总局出台“限唱令”要求当年各台一律不再投入制作新的歌唱类选拔节目, 已制作、准备开播的节目将推迟至第四季度播出;此后又出台限令要求每家卫视每年新引进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1个, 卫视歌唱类节目黄金档最多保留4档, 相关管理政策的出台都透露出一个信息——综艺节目过度同质化和扎堆现象严重。

数据来源:尼尔森网联m TAM海量样本收视率监测, 分析系统Arianna全国核心城市网

数据来源:尼尔森网联AIS全媒体广告监测, 分析系统AQX媒体范围:电视

从今年二三季度开播的综艺/娱乐类节目的内容类型可以发现, 各类真人秀栏目占比超过半数, 甚至接近三分之二的比例。节目整体形式高度雷同, 均选择明星阵容, 通过户外、竞技、体验等环节设置节目亮点, 以明星搞怪、卖萌、出丑、被虐等看点吸引受众。有些节目甚至在名称上都让人“傻傻分不清”, 比如深圳卫视的《极速前进》、东方卫视的《极限挑战》、浙江卫视的《挑战者联盟》, 还有江苏卫视的《壮志凌云》和辽宁卫视的《冲上云霄》。当我们回溯这些扎堆的综艺节目, 会发现大浪淘沙, 多数同质化节目都死在了沙滩上, 类型节目在经历几年的淘汰期之后通常只会留下2—3档王牌节目。

由此引出综艺节目内容资源建设方面的另一个问题——类型节目的调整和再生产能力。受众市场的瞬息万变要求节目具备充分的可调整性以保持新鲜感和生命力。娱乐节目和内容的市场永远不缺乏新鲜的话题和事件, 如何整体性地对节目长远性的经营和内容生产进行规划, 恰到好处地捕捉受众关注点的变迁并结合到自身的节目研发和再生产中则是一大考验。

在网络视频、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被广泛应用的今天, 综艺节目需要重新定位自身的渠道建设, 并将渠道建设转化成内容资源建设的一个关键性辅助, 形成话题引导、内容营销、社交圈、内容出口等综合型的平台。

三、影视剧需重题材、重编播

我国影视剧制作规模庞大, 但制作水平良莠不齐的状况已经为无数相关从业者诟病。每年超过万集的制作量, 真正能够被电视台消化的只占其中二分之一左右的比例, 片方与播出平台间的博弈和对抗也愈演愈烈。重点大剧要争夺一线播出平台, 中小剧目则紧盯二三线播出渠道。电视台每年剧集采购预算规划得更加精细和苛刻, 平台竞争非常激烈。

对电视媒体而言, 不同电视剧的题材选择, 背后涉及的是类型观众对收视和市场话题的贡献度。以古装偶像剧为代表的各类偶像剧之所以备受关注, 看中的就是偶像背后狂热粉丝的舆论制造能力。根据频道受众群体的特点对电视剧题材和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定位, 打造特色剧场吸引核心受众, 是电视媒体在剧集选择时需要注重和考虑的。

“一剧两星”政策执行半年以来, 黄金时间段整体收视缩水明显, 再加上近期在《虎妈猫爸》后接档的多部剧集未有任何内容和题材亮点, 进入6月以来, 各电视台黄金时间段电视剧的收视整体下滑, 反而是湖南卫视凭借古装偶像剧题材打造的周播剧编排凸显收视竞争力。但是周播剧编排的风险和成本都居高不下, 并不是能够轻易模仿的编排形式, 即使是湖南卫视也是在尝试三年之后, 最终形成依靠不同类型的偶像剧打造针对性剧场栏目, 吸引年轻群体并带动收视的策略。

数据来源:尼尔森网联m TAM海量样本收视率监测, 分析系统Arianna全国核心城市网

数据来源:尼尔森网联m TAM海量样本收视率监测, 分析系统Arianna全国核心城市网

四、结语

上一篇:升级拓展下一篇:黄河九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