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施范文

2024-08-15

数学实施范文(精选12篇)

数学实施 第1篇

一、从生活情景中调动数学兴趣

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生活实际为切入点,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体验。也就是说, 日常生活中的鲜活案例, 就是迅速抓住学生兴趣的一件法宝。

例如, 在讲“分数的乘法”时, 笔者就以学生喜欢吃零食, 陪妈妈到超市经常要求买好吃的为例子。“同学们, 我们逛超市的时候, 看到好吃的非常想要, 但妈妈总是以太贵为由不给我们买。如果我们学会了分数的计算, 并能迅速计算出结果, 那妈妈再拒绝我们的时候, 我们就可以说, ‘妈妈, 不贵, 咱们只买半斤, 或者只买三两, 只要几块钱就够了!’这样, 妈妈肯定会答应我们的要求, 我们就能吃到好吃的了, 你们说是不是啊?”“是!”学生一个个挺得笔直, 两只眼睛紧盯着笔者, 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学会关于分数乘法的知识了。就这样, 笔者用一个“带着食物芬芳”的问题, 成功地激起了学生学习分数乘法的兴趣。

二、用生活物品激发数学热情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但如何持续地让学生保持兴趣, 并把兴趣转化成学习的积极性, 也是教师需要把握住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得出的经验是设置奖励, 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

例如, 在讲《圆的认识》这一单元中的“圆”时, 笔者结合班里很多学生都参加了机器人模型小组, 将一个小机器人带到讲台上。“同学们, 大家看这个小机器人是由哪些形状组成的?举手回答, 看谁答得又快又对!”通过一个问题, 学生的兴奋点被笔者点燃。随着课堂内容的深入, 笔者又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见到的圆形的物体, 或者在电脑中、书中见到的典型的有关圆形的图片。就这样, 学生绞尽脑汁, 踊跃发言, 积极性完全被调动了起来。

三、通过生活体验引导发散思维

处在学龄阶段的学生本身具有好奇、求索的特性, 怀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进行引导, 举一反三, 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熟练掌握知识。以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 引导学生积极体验, 从而发散思维, 拓展思维。

仍以“分数的乘法”一节为例。笔者在课堂上以超市购物为切入点,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传授了乘法的运算法则之后, 便趁热打铁, 为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放学后和家长一起到超市, 购买散装食物 (零食、水果、蔬菜皆可) , 在购买的过程中, 练习课上所学的乘法知识, 并试着将商品标价中的小数换算成分数, 进行乘法计算, 并进行简单思考。这样, 学生不仅能在实际生活中将课堂知识运用熟练, 还能锻炼数学思维, 在生活中迸发思维灵感。

四、在生活实际中培养观察之心

在教学中, 教师总结生活, 把生活实际融入教学, 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内容和课堂形式, 这是教学的重要进步。但更重要的是, 教师要把留心观察生活的技能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观察, 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体现和应用, 做个生活中的“数学有心人”。

例如, 在生活中, 某个学生家里买了一幅画, 需要挂在一面墙的最中间, 学生就可以利用所学的轴对称图形, 帮助爸爸妈妈选好画的位置。又如, 经过了一个星期的勤奋学习, 学生的小书屋变得有些杂乱, 利用周末时间, 学生就可以通过课堂所学的统计分类知识, 对自己的诸多书籍、玩具和其他物品进行整理、分类, 让小书屋变得整齐干净, 赏心悦目。长此以往, 学生把自己的行为转化为内在意识, 把掌握的各种数学知识和方法变成生活中的技能。常怀一颗“数学心”, 就能发现数学的“生活化”和生活中的“数学美”,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 生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很多。而处于小学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是丰富多样的, 且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希望广大教师能够抓住和利用生活化的数学教育资源, 把教学目标和学生心理相结合, 抓住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导学生发现、感受和学习, 让学生爱上数学, 快乐学习。

摘要:近些年来, 新课改对教育事业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所有学科中, 数学无疑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要想在学业生涯中处于不败地位,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把握必须牢固。然而,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笔者发现情况堪忧:学生对数学技能的基础把握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 很多学生厌恶数学, 害怕数学。其实, 数学没有什么可怕, 也并不是多么晦涩难懂;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只要教师善于引导, 将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 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现状,措施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实施计划 第2篇

钟英初级中学 李彪

一、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选择: 不同学生的学习也适用于不同的学习方式,尤其针对小班的学生的特点,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将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一)用好“三段式”教学,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有效进行问题教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是问题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程序。

问题教学体现知识问题化与问题解决知识化的思想,以问题构筑教学的主题,以主题体现教学的精髓;探究离不开问题,探究是在有效发现问题过程中的探究,也是有效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探究。问题式教学有赖于教师对知识的活化,有赖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对问题的呈现方式;探究性学习有赖于学生对知识与认知背景的调用,有赖于学生对问题解决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问题教学侧重于意义性教学与对象性教学;探究性学习侧重于自主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问题教学与探究性学习是不同认知过程、但又同一于教学认知目标的相关体。前者是依问题而存在的教学方式,后者是依探究而存在的学习方式。

运用问题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第一周学习四课时,第五课时参加2.1、2.2、2.3三节课程的检测(考试)一课时,结果优秀率百分之百,十三个满分,基本上掌握了这三节课程,这说明教改实验中,学生和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方式和方法上发生了变化,大大地提高了效率,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和教师的学与教的热情,教改实验呈现出极大的活力。

(二)个性化学习与分层式教学

分层式教学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学定教,因人而宜,以学生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最大为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或分组进行集体授课或个别引导。在具体处理问题上:

1、填报《数学自主学习进度计划表》和《数学自主学习实际需要表》;

2、对照两表进行分类,自主学习信心十足有xx、xx、xx、xx、xx、xx等几名同学,自主学习信心一般或不足的有xx、xx、xx、xx、xx等几名同学,对前者进行鼓励支持对后者必须进行学法指导,使之亲和数学提高其对数学的信心。针对自主学习进度分类,xx、xx、xx、xx、xx、xx等同学进度计划相差不大,本学期完成初一全部课程,xx、xx只做了半学期的计划,xx在十一月十六日完成第五章,xx同学在十月十二日完成第五章之后复习三周。xx的进度计划是最慢的,本学期学完第四章。针对大部分同学的计划我们本学期教学进度调整到完成《数学第一册(下)》,期中前完成《数学第一册(上)》。对个别同学进行单独辅导。一对一或一对多或多对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个别教导与集体授课相结合,实施因材施教。

上课分层法。上课是数学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数学教学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以下三个兼顾:(1)目标兼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每节课都按制定出A、B、C、D四个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经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充分把握自己的学习主动权。(2)讲述兼顾:讲解重点时要兼顾差生,提高优生,带动一般学生。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针对差生采用小教案,用对比法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让差生归纳步骤,让优生和特长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注意事项,这样差生弄懂了新知识,优生训练了解题能力,一般学生加深了印象,可谓一举多得。(3)提问兼顾: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性的教学行为,教学中的提问和回答能增进师生间的交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做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一个问题根据难易程度分出三个层次,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中,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较正确的回答,在回答中,不同层次的学生也都程度不同地得到了锻炼。

1、辅导分层法。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这种补充当然不是课堂的延时,也不是变相的增加学生的负担,而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对差生而言,除了帮助他们找到学习困难的症结,还要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分析,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优生和特长生来说要指导他们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长久地保持对数学的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2、作业分层法。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对差生布置当堂应掌握基本知识,对优生还要布置一些与本节课有关的综合知识,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分层教学法的核心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使优生吃饱,中等生进步,差生合格。

3、评价分层法。这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有效施措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因为影响学生学习水平的先天与后天因素有一定的差异。如果要全班学生达到优生的标准,就会使中、差生与这一标准之间的差距太在,使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了。

数学有效教学的实施 第3篇

数学的有效教学的实施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去做:

一、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只有充分地了解了我的教育对象,才可能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才可以让主体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1.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构成与能力水平

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各个知识点之间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在准备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前都要了解到学生已具有的知识构成,考虑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理解能力,这样才能合理地设计与安排教学活动,使得教学目标恰好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相重叠,使学生的主体得以充分发挥,照顾到每一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并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2. 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

运用学习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学习和行为问题,达到科学地学习。当我们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习惯后,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去,使得每个学生在每一节课后都有所提高,并且也会让学生感到上课不是那么的枯燥无味。

二、教师要成为教材和新课标的研究者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教学活动的媒介和载体,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只有教师成为教材与新课标的研究者才可以使教学环节设计精巧适当,使得教学实施精练有效。

1. 将教材内容与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对比研究

深入的研究教材与新课程标准,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清楚教材的难易程度,使教学内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化难为易。将教学内容与新课标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教师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将难点突破。将教师已有的教学内容体系与新课标结合可以使教师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起来难度很大,并且新课标已经抛弃的内容,没有必要在教学活动中浪费时间。

2. 将教学内容、新课标的要求与自己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相结合

教学内容与新课标是对全国学生普遍能力与水平的一种要求。可能这种要求与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产生了某种不适应。这个时候我们要先降低教学内容与新课标的要求,使得这种要求与我们所教授学生的能力水平相衔接,因为有效课堂它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只要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这节课就是有效的教学。虽然我们降低了要求,但是这种低标准适合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以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与水平,从而逐渐达到甚至超过教学内容与新课标,实现对全国学生普遍能力与水平的要求。

3. 将教学内容进行本土化与生活化

教学教授给学生是间接经验,它来源于人类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一种反应与升华。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课程的内容和实施应该与经济、社会生活实际及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充分考虑地区、学校的差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多样性。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资源,使其与新课程相整合,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能切实地体会到学以致用,这样不仅方便我们对教学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环节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还有利于我们实现教学目标。

三、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特定教学目标而制定的,并且付诸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等。教师的教学能不能做到有效,这和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有直接的联系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教学组织过程、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都有它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制订教学策略时,要注意在不同教学方法之间、不同的教学组织过程之间、不同的教育技术手段之间取长补短、互相补充。某一种教学策略的长时间大量使用,也会造成学生的感受疲劳,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能合理搭配多种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之成为巧妙的教学策略,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活动讲练有效,顺利地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同时也要注意到一个班级内学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制订教学策略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在需求层次上的差异性,要将多种教学方法与技术手段相结合在我们的教学组织的活动中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

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我们也是需要考虑教学策略的最优化问题。看哪种教学策略最利于学生的接受,哪种教学策略可以最大化的节约时间,哪种教学策略的成本最低。

四、师生的有效交流与教学活动的有效管理

在我们的整个教育活动中,师生的沟通贯穿始终。教师如能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活动进行得更加流畅,使我们对于教学活动的掌控变得更加轻松,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使得师生关系变得和谐,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提高。

数学实施 第4篇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数学分层教学,理论依据

众所周知, 学生的学习是有差异的, 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到了初中, 随着数学知识与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 特别是代数应用题和几何内容的深入学习, 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如果教师的教学还是一视同仁, 换来的结果是学困生听课跟不上, 作业拖欠, 成绩不理想。如何帮助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比较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困生的内在潜能, 使他们逐渐“脱贫”进而“致富”, 是数学教师必须面临的问题。笔者就数学分层教学方面来谈谈实践与体会。

一、数学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 因材施教原则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一样, 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 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 这叫“因材施教”。学习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 而大部分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一锅端”, 课后作业“一刀切”, 所有学生一个样, 这样缺少层次的教学不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 尤其是学困生的发展。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完成适合自己的任务中取得成功, 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要面向全体学生,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二、数学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在听数学课中发现, 课堂上虽然有时很热闹, 但往往是几个优秀生在与教师“互动”, 学困生无所事事:在分组讨论时, 他们无话可说;在练习巩固时, 他们无从下手;在质疑释难时, 他们无言以对……他们的感受教师却没有注意, 或者“视而不见”。这是因为有的教师认为学困生已无药可救, 因此对他们“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另外, 初中数学作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机械重复, 忽视学生间的差距, 形成所谓的“一刀切”局面等。学生对此非常反感, 大量的作业占去他们大部分课余时间, 抑制了自身兴趣的发展, 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如此下去, 学困生永远是学困生, 永远不能“脱贫致富”, 这样怎么能实现课程标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目标呢?其实每个学生都各有特点, 我们不应该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他们。所以, 实施数学分层教学是有必要的, 也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体现。

三、数学学困生与分层教学的概念界定

1. 数学学困生

指的是智力正常并且神经功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失调, 且处于正常的教学环境下, 但是在数学学习方面由于方法不当、教学不当等因素所造成的数学学习水平较低, 不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2. 分层教学

教师按照学生已有的潜力倾向、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社会理想等方面的差异, 采用科学的评价理念把学生划分成知识水平接近的群体并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 在教师合理的分层措施及集体成员间的互相作用中, 各个群体均得到提高与发展。

四、数学分层教学的几点尝试

1. 班级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 一般将学生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Ⅰ层 (优秀生) :基础扎实, 接受能力强, 学习方法正确, 成绩优秀。

Ⅱ层 (中等生) :智力基础一般, 学习比较自觉, 有一定的上进心, 成绩中等。

Ⅲ层 (学困生) :基础、智力较差, 接受能力不强, 学习兴趣不高, 成绩欠佳。

对学生的分层不宜公开, 应由教师掌握, 防止优秀生自满、学困生自卑, 尽可能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

2. 课堂教学差异化

陶行知先生一贯主张活教育。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反对死教育, 反对墨守成规的教育。教师在了解班级学生的总体情况后, 对知识点进行解剖、重组, 理出科学的知识结构, 在设计例题与课内练习时, 应做到内容上分层次, 要求上有差异, 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满足各自的学习需要。教学的起点降至学困生能接受的位置, 节奏放慢, “低起点”“小坡度”, 循序渐进, 稳步提高, 立足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诱导学生掌握知识, 调动思维积极性。

例1.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6.4二次函数的应用) 用长为24厘米的细绳围成一个长方形, 怎样才能使面积达到最大?

此题对于基础薄弱的数学学困生来说, 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 怎样才能让学困生也能顺利解答呢?教学时, 可以设置下面有层次的问题来测评不同水平的学生:

(1) 找出若干个满足条件的长方形, 记录下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 并依据长或宽的长短有序地排列出来。

(2) 观察排列的结果, 探索长方形的长和宽发生变化时, 面积相应的变化规律。猜测当长和宽各为多少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最大。

(3) 列举满足条件的长和宽的所有可能结果, 验证猜测。

(4) 观察随着长和宽的变化, 面积在发生变化, 而长与宽的和是不变的, 如果设长为自变量x, 则宽能表示吗?面积能表示吗?

(5) 能否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呢?

设置低起点的一些小台阶, 让学困生也能一步一步登上去, 打消他们的畏难情绪, 相信大部分学生能表示出长方形面积与长、宽之间的关系式, 进而求出面积的最大值, 这种水到渠成的设计也完全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总之, 课堂教学差异化, 遵循从易到难、从浅入深的教学原则, 确保在一堂课上既有兼顾学困生及优秀生的“分离”部分, 又有适合全班的“合并”部分。教师一方面要增强分层的目标意识, 让学生明确自身不同的学习目标并在课后积极反馈, 另一方面, 教师要有效提问, 使各层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要让暂时居后的学生向上游的学生看齐。实施课堂差异化教学既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 又是为了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 让其都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

3. 课后作业分层

数学学困生由于自身基础知识不扎实, 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的“学习目标”, 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 这也往往造成学困生“破罐子破摔”, 自暴自弃。作业“一刀切”是导致大量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因素, 所以, 布置作业时, 应该以新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为引领, 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针对数学学困生制订较低的学习目标, 要求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能完成基本的练习。

例2. (苏科版九年级上册§5.9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在Rt△ABC中, ∠C=90°, AC=3, BC=4。

(1) 分别以直线AC、BC为轴, 把△ABC旋转1周, 得到两个不同的圆锥, 求这两个圆锥的侧面积。

(2) 以直线AB为轴, 把△ABC旋转1周, 求所得几何体的表面积。

本例中, 两问的难度设置具有一定层次和梯度, 第 (1) 问考查侧面积的求法, 这是每位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学困生也完全有能力解答, 所以, 要求学生都应该完成;第 (2) 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图形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 对学困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考虑学困生的接受能力, 可以鼓励学困生尝试完成, 增强学困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 让教师从不同程度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综合信息, 从这些信息中, 教师不仅可以较准确地了解学生“学”的情况, 还能及时地发现教师“教”存在的问题, 从而为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调节教学结构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优等生要求做一些综合性强或思考性强的题, 对部分基础性强的作业可以选择性地做, 作业不同了, 下一层次的学生也会自觉地向上一层次的学生请教疑难问题, 同学间相互讨论, 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师辅导差异化

课堂引导、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是教学的三大重要环节, 也是师生沟通、增进彼此了解的重要渠道。实施分层教学, 教师的作业批改和辅导可以采取差异化的辅导策略, 查漏补缺, 因材施教。对优秀生以三五个为一组灵活面批指导外, 更要创造其独立分析、思考的机会, 可通过建立兴趣小组, 开相关的研究型学习研讨会或鼓励其参加各类数学竞赛班, 对中等生采用教师启发、分组讨论的方式, 实现优势互补, 逐渐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困生采用个别帮困, 辅导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 强化对基础内容的理解, 减少心理压力, 调动学习积极性, 使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5. 评价方式差异化和多元化

新课程理念指出:“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采用分类评价学生的方法测评学生, 就是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不按同一个标准。对学困生判分适当放松, 对优秀生判分适当从严。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上, 依次适当放松与紧些。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还体现为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 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课内外作业、课后访谈、成长记录、数学小论文等。

6. 单元测试实行订正奖励制

单元试卷要求学生消化吸收, 订成满分卷是保证测试效果的必要措施, 防止“会而不对”“对而不全”两大弊病, 但学困生由于种种原因, 常常会逃避订正。教师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督促, 去批评教育。结果师生双方都很累, 而且会产生负面效应。为此, 教师要改变订正方法, 实行订正奖励制。试卷订正正确了, 在原得分基础上加分记载入档, 这样, 辅导与激励机制双管齐下, 调动了学生订正的积极性。当学生看到教师在他们订正好的考卷上写上100分时, 脸上露出了欢乐的笑容。良好的评价是激励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 所以,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值得说明的是, 学生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 应采用滚动式的方法, 依据测验成绩而改变, 作业布置也不是天天分层, 而是根据适合的内容, 适当的阶段实施, 这样较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人人盼望在分层作业中得到表现。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 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一切以人为本,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是我们当前教学不懈的追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实施因材施教, 这是我们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可以较好地处理面向全体与照顾个别的矛盾, 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化了课内外结合, 真正把学生从“满堂灌”“齐步走”“题海战”中解放出来, 减轻了学困生沉重的课业负担, 有利于学困生在成功的尝试中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而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帆.分层教育势在必行[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9) :127-128.

数学课程实施策略心得 第5篇

要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解放学生、解放自己,降低课堂精力流失率、提高学习效率。让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学生的身动、心动、神动和肯学、想学、会学成为课堂的基本元素。下面就是小编带来的数学课程的实施策略心得,希望能帮助大家!

数学课程的实施策略心得1

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手机版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数学课程的实施策略心得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九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对新课改加强认识,热情投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

首先,加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这是一个认识问题,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如果落后于新课程改革思想理念,那么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一切都是空谈。什么是新课程改革?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是满头雾水,到底什么是新课改谁也说不出一个头道来,综合各种对新课改的释义也只能归纳出一个模糊的概念即:通过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教育教学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它讲究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众所周知某种教育方式的确立是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制约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许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短,面对这些新情况,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有其不适应的地方。过去的教学是有许多弊病的。如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地进行反思与总结,而不是被动的应试,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其次,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印度哲学家奥修有一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TOP100范文排行”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脚之所以能忘记,恰恰说明鞋之合脚;如果鞋不合脚,脚就会被时时记住。同样,当学生在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生长时,我们就会欣喜地发现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就会意想不到地被激活。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并不鲜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当提供适合学生教育环境的角色。因此,我们必须用心记住:我们要创造的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我们要转变角色,走进新角色。我们教师就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和领路人,由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指导者和拓荒人。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被知识牵着鼻子走。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反思自我,营造维持他们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第三,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关键。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制约课改的进行,今天的学生不再是几年前的学生了,范文写作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对新事物的追求与敏感往往超越了我们成年人。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养,以满足新课标的课堂教学要求,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突出的是“探究”,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当中,要让学生去想、去做,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去感悟知识。因此,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维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要有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以保证双方的协调发展。

数学课程的实施策略心得3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进发展,怎样进步教学的有效性再次成了人们议论和探索的焦点,有效教学就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和教师得到更多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的课题,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这本书从多方面给我们进行了阐述,使我们教师对有效教学有了深刻的理解,也给我们的工作给与指导。

思想汇报范文那么到底何谓有效课堂?“有效课堂”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一堂课是不是“有效”的,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假如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劳也是无效课堂,同样,假如学生学得很辛劳,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因此我以为教师只有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才能进步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因此,探讨有效教学策略对完成教学目标,进步教学效益有重要意义。

一、备课策略

1、开放性备课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开放思想,拓宽自己的备课视野,让学生有一个开放的成长空间。具体体现在:从封闭的自我个体备课转变为教师之间的`协作备课,这样教师可以取长补短,优化备课;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一些题目,然后教师从这些题目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与教学密切相关的题目,并将这些题目设计到教案中。

2、结构性备课策略。教师将某一知识点放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中来备课,这样就能更好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便于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3、范文网反思性备课策略。将备好的课进行实践,把在实践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渗透到教案中,进行二次增删、调整、修改,使其不断地优化。

二、差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爱好和熟悉结构的不同实施差异的教学,这样才能进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的教学。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他把现有的发展水平与最高潜伏水平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尚处于形成状态,正在成熟的认知结构。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成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熟悉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动。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运用,心得体会范文有利于进步教师的教学有效性。

数学课程的实施策略心得4

通过这次的远程网络通识培训,我聆听到专家对《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的精彩讲座,听后觉得收获很大。课堂教学必须做到有效的教学,否则,就等于浪费自己和学生的宝贵的时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要想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我觉得可以尝试以下两点:

一、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激励,把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的学习行为,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唤起探究欲望。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在课外完成。比如在教学《大树和小草》时,带领学生在校园先观察狗尾草、蒲公英、车前草,并用简图把狗尾草画下来,观察狗尾草、樟树茎的相同和不同处。最后归纳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处。教师有目的的设置一些悬念,不仅使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节省了课内教学时间。

二、重视课堂教学情境化的创设,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这样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盐到哪里去了》一课我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采用生动有趣的课件和照片,引起学生的高度的关注。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兴趣去探究、讨论、合作,产生好的效果。在设置情境时,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并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工作总结范文强化了学习动机,拓宽了学习的内涵和外延。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途径还有很多,做为一名教师,我们的探索路途还很长,希望在我们各位同仁的努力下,我们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会更上一层楼

数学课程的实施策略心得5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起初我听了这句话的时候很气愤,我们做老师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有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能成材,我们是在尽心尽力地教,可他们不学啊?有的时候真恨不得能代替他去学。

但是最近学习了王金霞博士讲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后,我的原有的观点在头脑中慢慢退去,为什么他会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喜欢这位老师,所以他更不会去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我们深究一下,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老师啊?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有些孩子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受到不应有的干涉;与家长、同学或老师发生矛盾等,尤其是当和老师发生矛盾时,他更不可能把精力专注与学习。

2、有的时候是老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达到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厌学了。

3、有的时候我们老师没有适应人本教育,自己也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4、还有的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没有建立新的课堂学生行为规范,如有的老师发现学生上课不专心,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明知学生因为不专心答不上来,就故意提高嗓门,将其一军:“某某同学,请你重复一遍刚才老师讲的话。”这样让他下不了台的老师他怎么会喜欢呢?不喜欢的老师又怎么能喜欢听他讲的课呢?所以他的成绩也不会好。

5、还有的课堂过于死板,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他更不会乐学了。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老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老师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把教室布置在教学环境中,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不能把课堂管死,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使其明确;然后要对学生建立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接着要在课堂上确立合理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40分钟都集中在教师的身上,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学舌功能的有意注意时间,把具体任务交代下去,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控制注意力。当然还要多创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对课堂问题的处理要机智巧妙,比如:旁敲侧击法、目光暗示法、变换声调法、行为知道法、心照不宣法、小组长管理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值得我们老师借鉴。最后是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时要准确,肯定评价多于否定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为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只有我们老师做到了这些,能被学生所认可、接受,那么就不会再有教不好的学生。


数学课程的实施策略心得

★ 2021大学班导工作总结与反思5篇

★ 幼儿园教研工作计划及内容6篇

★ 2021年学校教研室教研工作计划五篇

★ 幼儿园年级课题工作计划6篇

★ 教学工作计划书表格范文5篇

★ 2021六年级教学工作总结参考5篇

★ 高三年级工作计划与安排6篇

如何实施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学习兴趣 目前,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苦得不知道尽头在哪里;学生学得也很痛苦,苦得不知学习的乐趣在哪里。我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不是教师的力量所能做到的,但是,从如何提高教学效益,那应该属于教师的份内职责。目前,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实现有效教育提出了契机。下面就从有效教学理念出发,结合数学教学的实际来谈几个问题。

一、课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最容易分散,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课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采用形象、直观的方式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告知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一进课堂就可以让学生听听与课文有关的录音或音乐,或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或展开一段与课文有关的精彩对话,或利用视频短片导入,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一段对话:同学们喜欢过新年吗?过年的时候,你去别人家做过客吗?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到你家做客,你准备怎么招待同们?同学们都是热情好客的小主人。看样子也是爱帮助别人的好孩子。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过年要分东西了,到底怎么分呢?我们去帮帮它们吧。这样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分东西的原有的认知。开始上课时,教师利用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提示学习目标。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先利用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合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数学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想象的能力。

二、教师教学语言要生动有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包含浓郁情感的语言,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教师要善于用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以加深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教学中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能拨动学生心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使用比喻和形象化的语言,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学生对单初学时求它们的棱长、表面积、体积时掌握得还不错。待这些知识综合起来,就混淆区分不开了。我根据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字母表示的不同(如m、m2、m3)把它们比喻成一条腿、两条腿、三条腿,一条腿找线,两条腿找面,三条腿找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形象化的手法使枯燥无味的课堂顿时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觉得非常有意思,在趣味中问题迎刃而解。

三、建设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在整个的学习环节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正确、公正地划分好学习小组就特别重要。首先,让每位同学选出你认为很负责并且你很佩服的组长。这样做的原因有二:一是在以前的分组过程中,只注重了组长选组员,而忽略了组员对组长的认同,导致在组长的管理过程中,组员存在口服心不服的情况,这无形之中就造成了组长与组员之间的隔阂。二是以往选组长是老师与正副班长一商量,就确定了组长,这只是几个人的想法,而没有采纳绝大多数同学们的意见,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对绝大多数同学的不尊重。其次,是把得票最多的同学作为组长人选,由老师和几位班委会成员进行商讨,最终确定出正组长,副组长,正副组长自由结合确定出学习小组的正副组长,这样每个大组又细化为两个小组。确定正组长的标准为学习必须在中游以上,组织管理能力是特棒的,这样在学习帮扶上才具有说服力,才能带动全组在课堂上积极踊跃地敢想、敢思、敢抢、敢说、敢问、敢于出精品。正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学习这一块,但他的管理范围侧重于本学习小组的三、四个同学。当然,副组长课堂上的主要管理范围也是他本组的几个同学,但在课下,副组长的职责主要侧重于卫生,生活方面的事务,而正组长在课下也是以本大组的学习管理为主。第三,召集正副组长,对自己的组员进行挑选。每位正或副组长手拿纸与笔,对挑选出的组员进行记录,并且一式三份,自己组长留一份,班长一份,班主任一份,这样便于我与班长进行微调与总体把握。挑选的顺序呈“S”形,如从一组开始,依次是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等,然后再从最后一组开始进行第二轮的挑选,再倒着选项回去。这样让每个组都有公平的选人机会,不致于各个组的组长在挑选人上存有偏差。第四,各小组把各组的组员召集起来进行小组内排位,组内每个同学的具体位置由正副组长来决定。然后,每个同学把自己的学习用品等东西拿到自己确定的位子上。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如果组长或组员感到不适合的话,给班主任说一声,可以组内对位子进行微调(我们只换凳子不换桌子)。第五,利用班会的时间,各个组长发表就职演讲,主要从自己如何管理本小组与对本小组你认为有问题的个别同学所采取的措施与方法。之后,对于组长所提到的个别同学发表自己的想法及决心。在这次班会上,每个组长都想出了适合于自己特殊组员的妙招。

总之,“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要切实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

数学有效教学的实施 第7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实践,以人为本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 怎样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呢?

一、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自己的实践。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 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教学“买铅笔” (探索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一课探索15-9=?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尝试独立探索计算方法, 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算法, 接着全班交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情况,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上讲台摆小棒并说明算法, 重点讨论思考的过程。教师及时板书相应算式, 并鼓励学生倾听, 尝试理解同伴的算法。全班有数数、拆数、利用加法计算减法、看成近似数来算等几种算法。最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几种算法, 想一想:自己现在喜欢用哪种算法, 为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有的学生就会讲:我现在不喜欢用数数的方法, 那样数数太慢了;我喜欢把15分成10和5, 10-9=1, 1+5=6这种算法算得很快;我又学会了某某同学的算法……教师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 为学生提供充分观察、计算、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学生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 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使学生在活动中动脑思考, 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 从而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导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如何安排课堂中的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 讲多少、学多少、习多少、练多少完全由教师决定;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引导上, 教师在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活动、引发学生合作交流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时,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应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促使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

例如, 在教学“整理房间”一课时, 有位教师在用幻灯片依次展示笑笑的房间及淘气的房间后提问: (1) 参观完他们的房间, 你有什么感受? (2) 笑笑房间的物品是怎么摆放地让我们感觉很整洁?教师在组织全班学生交流第2个问题时, 有一个学生回答:笑笑将衣服放在柜子的下层, 书放在柜子的中间一层, 玩具放在柜子的上层, 教师用一句“这位同学回答得真好”带过。接着进行下一个环节——小组合作分类 (将淘气房间里的东西进行分类) 。在小组合作前, 教师也没做过多的引导、提示, 就直接提出要求:老师将淘气房间内的物品收在小组长桌上的袋子里, 请小组长组织小组同学将这些东西分一分。结果小组合作时, 有的小组分成四类, 有的分成五类, 有的分成三类……有的将分在一起的卡片叠在一起, 有的将分在一起的卡片排成一排, 有的卡片全在小组长的手上……在整个合作过程中, 有的小组只用两分钟就分好, 有的用七分钟还没分好, 结果导致课堂上浪费很多时间, 无法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如果这位教师在学生精彩回答完第二个问题之后能及时捕捉利用这个课堂信息引导学生观察柜子只有三层, 笑笑怎样将房间内的东西分类整理。这样由于有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笑笑的整理方法作铺垫, 学生有方法可学。另外, 教师可在小组合作前先出示卡片说明:分成同一类的就在桌上摆成同一排, 分完后再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学生在分的过程中就懂得将同一类的摆成一排, 就能清楚地看清他们分的结果, 也就能较好地做出调整。由此可见,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上要发挥“主导者”的作用, 因势利导、适时调控,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才能确保!有效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

三、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确保数学有效教学的实施

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 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 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 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富有启发性地讲授, 创设情境, 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 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逐步学会学习。

例如, 在解决一个房间里有4条腿的椅子和3条腿的椅子共16张, 如果两种椅子的腿数加起来共有60条, 那么有几张4条腿的椅子和几张3条腿的椅子?教师可以有规律地给出下面的计算过程:

教师通过上表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每减少4条腿的椅子1张, 就要增加3条腿的椅子1张, 腿的总数就要减少4—3=1, 接着让学生自己推算出答案并进行验证。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讨论“鸡兔同笼”问题, 还可以进一步用字母代替4条腿的椅子数和3条腿的椅子数, 得到计算腿的总数的模型。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 实施启发式教学, 可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较好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确保有效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

参考文献

凸显“数学味”实施有效教学 第8篇

一、激活教材的“数学味”, 让教学设计更有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要尊重教材, 又不能拘泥于教材,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学生的思维状况, 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 要善于用自己的智慧激活教材的“数学味”, 让教材中“冰冷的美丽”变成学生“火热的思考”, 使教学设计更有效。如教学《找规律》时, 教材中关于彩旗、灯笼、盆花的三个问题分别提问: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照这样排下去, 从左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第18盏彩灯呢?左起第21面、第23面彩旗分别是什么颜色?特级教师周卫东在处理教材时用统一的数“15”来提问, 既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可以排除一些外在信息的干扰, 使学生在类似的情境中洞察问题的本质, 从而建立起关于简单周期问题的计算模型。在练习的设计中, 周卫东老师无一是照本宣科地搬用教材中的原题, 但题题有效, 题题创新, 题题蕴涵着思考的内涵。比一比谁的记忆好, 让学生初尝到了规律的实用性, 激发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热情。观察三角尺动态转动中的规律、听辨音乐节奏的规律、操作游戏中的规律, 在习题的选择和编排上都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取舍, 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更具数学味和挑战性, 让学生在数学思考的过程中, 体验数学的魅力。

二、放大情境的“数学味”, 让情境创设更有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 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 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 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但目前有些老师没有调和好“数学味”和“生活味”之间的关系, 情境创设中重“生活”轻“数学”现象比较严重。特级教师徐斌说过:“生活情境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应有浓浓的数学味。”情境是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的, 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 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了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 我们必须淡化“生活味”, 放大情境的“数学味”, 帮助他们构建生活原型, 运用符号、简图来表示抽象的数学问题,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孩子们的数学思维更活跃。

“数学王子”张齐华, 他的课清新自然, 内涵丰富, 尤其是情境创设更多了一份智慧、一份灵动、一份“数学的味道”。《平均数》教学中, 他先从生活情境中引出数学问题, 再通过“去情境化”, 引导学生从中悟出平均数齐次性的特性“移多补少, 目的就是让它们一样多”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先合并再平分”等等, 然后又通过一系列小情境的创设, 如在谈论某个篮球队员的身高会不会高于篮球队员平均身高时, 出示了中国男篮全体队员的合影;在讨论小明 (身高1.2米) 到平均水深1.1米的池塘里游泳会不会有危险时, 出示了池塘底部示意图。中国男性平均寿命71岁, 70岁的老伯为什么会担心?中国女性平均寿命74岁, 老婆婆会比老爷爷寿命长吗?几个典型的生活事例, 几幅简洁的画面, 让学生在数形结合中更深层次理解了平均数的内涵, 学会了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不需要太多的解释, 不需要太多的话语, 平均数的知识就已经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得以有效内化。

三、充盈探究的“数学味”, 让思维活动更有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探究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 数学思维也是构建有活力的课堂要素之一。创造性的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数学课只有抓住了数学的本质, 让探究活动充盈着浓浓的“数学味”, 使学生在品味“数学”的同时经历“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茅塞顿开的激动—问题被突破的愉悦”的全过程,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 品味思考的乐趣,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获得数学的思想与方法。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构成数学课堂“数学味”的核心要素, 饱含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课才有“数学味”, 才会更有效。

如教学《认识厘米》时, 教师一直没有出示刻度尺, 而是先让学生感知1厘米有多长, 从具体到抽象, 然后出示长方形纸片, 让学生用1厘米长的小棒去量一量、说一说它有多长。———追问还可以怎么量? (把小棒摆成一排量) ———在操作中学生发现小棒会移动怎么办? (可以把小棒粘在一起) ———再问怎样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几厘米? (标上数字) 刻度尺的最初原型就在一系列“数学味”很浓的探究活动中诞生了。这位老师非常懂孩子们, 她让孩子们在操作中寻找到了童趣快乐学习, 在孩子们的困难述说中发现了孩子们的思想萌芽, 在倾听孩子们原生态充满生机的心声中引导孩子们一齐体验了创造的精彩, 享受着成功的喜悦。“数学味”充盈了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有效。

四、丰富阅读的“数学味”, 让数学阅读更有效

数学阅读是以数学思维为基础, 用数学的方法、观念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丰富的阅读内容能为学生提供丰厚的智力背景,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体验数学的文化魅力。数学阅读能力, 也是一切能力之根本。然而现状是学生缺乏数学阅读的意识, 忽视数学阅读的价值。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 我们必须重视数学阅读, 不断增加阅读的“数学味”, 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积极有效地用数学阅读的方式引领学生秉承数学文化、体会人文精神、发展数学语言, 让数学阅读更有效。例如:在学习《质数和合数》时, 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掌握了质数概念后, 我让学生说一说如何找100以内的质数,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形成统一的看法, 用排除法先除去2以外2的倍数, 再除去3以外3的倍数……这时我赞许学生:你们真了不起, 这种方法和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数学家埃拉托塞尼的想法是一样的。接着让同学们阅读数学典故“埃拉托塞尼筛法”, 了解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找质数的方法。这样的阅读赋予了数学史新的生命, 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又让学生在了解数学史的同时体验到了成功的满足感, 进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让学生爱上数学阅读, 更加喜欢数学的“数学味”。

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实施 第9篇

一、善于激活学习兴趣——有效课堂的“兴奋剂”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把每一堂课讲生动,让学生学懂弄通。例如,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时,设计以下实验:(1)出示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一号杯子里放一个桃,二号杯子里放满水,先猜测将二号玻璃杯中的水倒入一号杯,结果会怎样?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再让学生操作发现杯中有剩水)。(2)出示三个同样大的玻璃杯,一号杯子里放一个桃,二号杯子里放荔枝,三号杯子里放满水,如将三号玻璃杯中的水倒入一号杯,再将三号杯子里放满水,倒入二号杯,猜测三号杯中哪次剩下的水多。这时,学生已兴趣盎然,蠢蠢欲动,主动交流猜测结果,想做实验来验证猜测。(3)出示四个同样大的玻璃杯,一号杯子里放一个桃,二号杯子里放荔枝,三号杯子里放葡萄,四号杯子里放满水,如用四号玻璃杯每次装满水分别倒入一、二、三号杯,猜测四号杯中哪次剩下的水多。这时学生完全以主人翁的态度去思考,对所猜测的结果非常感兴趣,教室里已开始沸腾,学生早已自主学习,通过实验操作加以验证。实验完毕后,师问:“从这三次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轻松归纳出结论:①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②不同物体占有的空间大小不同;③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引出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体积”这个涉及到三维空间的概念,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是有难度的。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三次实验把体积这个静止的概念,借助水的剩余多少不同而动化了,使学生通过实验真切地感知到“体积”这一概念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助这三次实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为学生学习抽象的几何知识开辟了良好的途径。

二、勤于挖掘探索潜力——有效课堂的“催化剂”

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之间不能画等号,两者并不是同步的。一般来说,知识的积累是渐进的、明显的,能力的发展是潜在的、潜移默化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填鸭式的教学,虽然也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知识,但是,它对智力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起着抑制的作用。启发式的教学(它首先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能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地依靠已知去探索和掌握新知中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活动空间,促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信息交流渠道要畅通,应该体现多层次、多方向,以便增大信息量,挖掘学生的探索潜力。例如,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材的安排是:

在上图中,右边圈里的数都是2的倍数,也就是能被2整除的数。

观察这些数,看看其个位上的数有什么特征。

我在教学时,将上面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如下的学习材料。

(1)请你写出几个能被2整除的数。(提示:可以写几个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其末尾最好是任意自然数),并请你的同桌或小组成员检验是否正确。

(2)仔细观察自己所列举的数,对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有什么发现,与同桌或小组成员交流你的发现。

(3)任意举几个数,用刚才的发现检验你列举的数能否被2整除。

(4)小组研究: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将你们组的发现写在下面的方框里。

(5)全班交流,修改并整理自己的发现。

三、敢于展示学生错误——有效课堂的“润滑剂”

课堂教学中学生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尴尬,但我认为,流畅并不意)味着教学的顺利成功,表面的达成并不表明学生的有效发展。即使公开课也应该是常态课中的经典,经典不回避曲折,曲折才显美丽。在教学中,我们不该放过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典型错误,而应发挥教学机智,将这种课堂生成转换成教学资源,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思路,将错误转化成美丽。这样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认知差异,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帮助他们超越自我。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出了17.3÷4.3一题,让学生先独立计算。巡视一周,发现问题集中在对余数的确定上,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商是4,余数是1,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余数是0.1。这时,我快速将第一种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有意地显示错误。

师:和这一答案相同的同学请举手。

(大部分同学把手高高举起,面露喜色,还有一部分同学一脸疑惑,欲言又止,顷刻又陷入沉思。这时,我只微微一笑,果然片刻后,几位同学又举手反对)

生:我和他们的结果不一样,我认为余数应该是0.1。

(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答案,我并没有马上作出判断)

师:同学们,这一题的余数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请思考一下,到底是哪一种呢?请说说你们的想法。

学生A:我认为这道题的余数是1,大家看竖式就明白了。

学生B:我认为这道题的余数是0.1,理由我说不清楚。

学生C:我认为这道题的余数是0.1,理由为:现在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10倍,余数是1;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100倍,那么余数就是10,这样余数10比除数4.3还大,所以余数为1是错误的。

学生D:我认为这道题的余数是0.1,根据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并没有说余数不变,余数在十分位上,所以应该是0.1。

(学生纷纷点头默许)

学生E:我认为这道题的余数是0.1,我是用除数和商相乘再加余数应等于被除数的方法,检验出余数的0.1才是正确的。

师:这几位同学的回答很精彩,分析得也很对,而且说明的方法又不是唯一的。那么,正确找到余数的关键是什么?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余数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所以要看余数原来在被除数的哪一位上,才能确定余数的大小。

(我和许多学生默许地点头)

关注数学障碍,有效实施教学 第10篇

1 形成思维障碍的原因

1.1 学生缺乏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有些同学由于低年级时学习方法不得当, 没有及时补救, 学习成绩滞后, 造成思维障碍, 从而对学习缺乏信心;有些同学由于兴趣分散, 不爱独立思考能力, 在学习上提不起精神, 形成厌学。1.2基础知识不系统, 不扎实, 重要概念一知半解, 似懂非懂, 定理、法则、公式丢三落四, 囫囵吞枣, 不了解知识的内涵、外延、公式、定理的使用条件;1.3知识内容本身比较复杂。有些数学知识, 由于它本身的内容比较复杂, 使学生难以全面认识、理解和掌握而成为难点, 从而在解决问题时产生思维障碍。1.4有些问题实质比较隐蔽、抽象。有些数学知识的实质不是一目了然, 而是比较隐蔽抽象, 也往往形成思维障碍。例如:不同在任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由于高中学生认识的局限, 对“不同在任一平面内”难以理解, 造成思维障碍, 从而难以把握异面直线本质, 误认为“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1.5教师在教学中方法不当造成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 (即基础) 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 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 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 形成思维障碍。1.6定势思维引发的思维障碍。定势作用是关于活动方向选择的一种倾向性, 或者说是一种经验的惯性。它使学生习惯于按照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特别在运用迁移规律教学新知识时, 学生更会出现错误。由于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解题经验, 因此, 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 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 思维陷入僵化状态, 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 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维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如:z∈c, 则复数方程|z-2|+|z-5|=3所表示的轨迹是什么?可能会有不少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椭圆, 理由是根据椭圆的定义。又如刚学立体几何时, 一提到两直线垂直, 学生马上意识到这两直线必相交, 从而造成错误的认识。1.7学生的学法呆板, 学习中死记硬背, 练习时机械摹仿;缺乏学科整体意识, 不善于发现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与转化, 不了解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对题目的新颖情境辨析能力差, 遇到问题无从下手。

由此可见, 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 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2 突破数学思维障碍, 有效实施教学

2.1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活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 才能更大程度地预防思维障碍的产生。从形成厌学行为原因的角度, 思维障碍有一种非学业领域表现聪明, 但在学业上存在困难的学生, 他们在学困生中占很大比例。这些学生在非功课学习领域诸如游戏、社交、制作、组织各种活动、体育竞赛等方面表现出超一般人的聪明或某种优势特长等, 能得到来自各方面的夸奖和赞许。常听这些学生的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如何如何懂礼貌、爱劳动, 如何如何聪明, 家里电脑一摸就会, 收音机坏了也会修, 搞不懂为什么学习上不去。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的理论, 这些学生的智力正常, 只是在非功课型活动上能得到太多的赞许, 而在功课型活动中获得的赞许很少甚至没有, 所以他们在非功课型活动中非常兴奋, 而在功课型活动中表现冷漠, 最终对功课失去兴趣。对这类学生在肯定他们的同时帮助他们升华人生价值观, 结合新教材的特点, 充分利用他们感兴趣的校本资源、地方资源来编写例题, 不失时机的开展数学活动, 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充分表现他们书本以外的知识, 并及时地加以引导, 让他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知识, 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 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才能更好地开展活动。案例1:如某甲同学是班上的体育委员, 球类、棋类、电脑、美术样样感兴趣, 就是上课时提不起精神, 学习成绩落后, 究其原因是对所学功课实在是提不起兴趣。针对这一情况, 在学习“概率”时特地有意编写一些有关球类比赛的题目让他解决。在学习“算法程序设计”等内容时, 根据平时他爱好电脑, 有意编写一些简单的题目让他板演, 结果让他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赞扬, 得到同学的羡慕, 从此上课不再没精打采了, 半学期后他的数学成绩从班级下游上升到中等水平。2.2重塑学生的自信心, 促进思维发展。有思维障碍的学生并非全是因智力因素造成学习成绩的下降, 他们大多数人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为超常的智力, 这些学生在低年级也曾很努力, 也不甘落后。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当, 缺乏正确的引导, 没有及时补救, 学习成绩滞后, 以至于在班上一直抬不起头, 造成思维障碍, 从而对学习渐渐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综合思维能力较差, 他们对一些简单的概念和运算还是会的, 针对这一特点, 在讲解较复杂的计算和综合较强的题目时, 尽力深入浅出, 化繁为简, 分散难点, 把综合题解剖成若干简单的小问题, 这样做减轻了学困生的负担, 把难于理解的问题变成可以掌握的知识, 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 就能摸到桃”的感觉, 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例: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最大、最小值尤其是含参数的二次函数的最值的求法学生普遍感到比较困难, 在讲授时我作了如下题型设计, 对突破学生的这个难点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在整个操作过程中, 学生普遍 (包括基础差的学生) 情绪亢奋, 思维始终保持活跃。设计如下:1〉求出下列函数在x∈[0, 3]时的最值: (1) y= (x-1) 2+1, (2) y= (x+1) 2+1, (3) y= (x-4) 2+1;2〉求函数y=x2-2ax+a2+2, x∈[0, 3]时的最小值。3〉求函数y=x2-2x+2, x∈[t, t+1]的最小值。上述设计层层递进, 每做完一题, 适时指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点, 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课堂效率, 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消除了恐惧心理, 充满了信心。2.3攻克抽象思维, 转为理性认识。实质比较隐蔽、抽象的内容要多举实例 (包括正反两方面的例子, 特别是各种变式图形) , 把数学教材中的直观图形的隐蔽、抽象的本质属性揭示出来, 尽量由具体的事例、图形、模型、实验, 或较为贴切的比喻等加以说明, 以帮助学生认识。如在“异面直线”教学中, 为了深刻理解定义, 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演示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结合实物, 加深对“不同在任一平面”的理解, 避免思维障碍的产生。2.4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 对于每一个问题, 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 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 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 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例如:在教学“柱体的体积”这一内容时, 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长方体的体积入手, 把握住长方体的体积与棱柱的体积的关系, 即把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作为已知事实来运用, 而通过前面空间几何体的学习我们知道, 长方体是由矩形向某一方向平移得到, 类似棱柱 (圆柱) 可又多边形 (圆) 沿某一方向平移得到, 只要底面积和高都与长方体一样的柱体都与长方体的体积一样。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 为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当然, 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 但不管起点如何, 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 以旧知识为依托, 并通过“迁移”、“转化”, 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2.5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提高数学意识。数学教学中, 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 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 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 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例:已知奇函数f (x) 的定义域是{x|x≠0, x∈R}, 且在 (0, +∞) 上单调递增, 若f (1) =0试求满足x·f (x) <0的x (下转144页) (上接137页) 的范围。分析:由于函数f (x) 没有给出具体的函数式, 目标不等式无法直接解出, 形成思维障碍.转换思维角度, 注意到x·f (x) <0表明此函数的自变量与函数值异号, 结合题设条件, 即可见运用数形结合思想, 构造一个符合条件的简单函数的图像 (如图1) 。由图像立知, 满足x·f (x) <0的x的取值范围是 (-1, 0) ∪ (0, 1) 。本题中, 由于不能充分揭露题目的隐含条件, 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时, 有意识地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转换思维角度, 赋条件和结论中的数式以图形, 或给条件和结论中的图形以数式的解释, 以形释数, 由数思形, 把代数式的精确刻画与几何图形的直观描述有机地结合起来, 尽现题目丰富的种种联系, 思维障碍便不攻自破了。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加强数学意识的教学, 如“转化思想”“类比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等的教学, 才能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得心应手、从容作答。所以, 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是突破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环节。2.6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合理运用正迁移。学生接受新知识要借助于旧知识, 而旧知识的思维形式往往会成为新知识思维形式的障碍 (如思维定势) , 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 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思维特征、认知规律, 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随机设计学生参与的最大开发口, 暴露思维过程, 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 给学生主动研究、探索、分析、归纳、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的时空。例如: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很多学生由于在初中平面几何中学过“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于是不假思索便得出“平行关系”。这种错误, 不能认为仅仅是粗心大意造成的, 更多的却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在起破坏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于教具, 实物让学生动手实验, 消除旧知识的负迁移。2.7 教师加强自身修养, 默移迁化学生。有些学生对某一学科老师的言行、为人不喜欢、甚至讨厌, 从而对这一学科产生抵触情绪, 形成思维障碍。如有些学生其他功课很好, 惟独不爱上数学课,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偏科。究其原因不排除老师本身的缘故。“敬其师”方能“爱其业”。老师的工作态度、上课的神态、板书的风格、驾驭课堂的能力无不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自身修养, 特别是高尚的品德修养要能让学生佩服, 方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 得到指导和建议。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学习兴趣的培养, 都离不开老师的启发和诱导, 离不开老师高尚品德的感悟和促进。要提高这些学生的数学水平, 老师必须与学生有所沟通与学生建立感情, 不歧视、不训斥、不挖苦、不嘲笑学困生, 消除个别学困生的抵触情绪,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真诚的关爱, 在心理上有亲切感、信任感, 老师愿意与他交朋友, 让学生敬佩老师的人格修养。

当然, 学生学习思维障碍的成因多种多样, 转化与辅导工作任重道远, 只有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 则势必会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教学质量, 从而为提高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作出数学教师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如何实施快乐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系 快乐教学

一、让学生在平等、信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感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交流过程。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调查表明:“学生不喜欢学校的第一位因素不是课程的压力,而是师生关系,学生需要老师的信任、公平、鼓励和表扬。”因为任何一个教学目标只有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沟通这个潜在的和谐环节才能得以实现。没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扮演好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请你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课后,常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探讨。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民主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一种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良好互动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事实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焕发出求知的积极情感,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二、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就是给学生提供让问题意识萌芽的合适土壤,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把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变成有实用性、愉悦性的具体场景,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

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让学生先在脑中再现春夏秋冬自然风光,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更换,周而复始;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如星期一到星期日),使学生初步理解“循环”的含义,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又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我从学生的学号入手,创设游戏情景。上课伊始,学生就从自己熟悉的学号开始游戏复习旧知——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自然数按能被2整除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等知识,引入新课——自然数的另一种分类“质数和合数”。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再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说,学生的认知来源与生活,只有对知识产生兴趣,才能产生好的学习效果。

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认识的愉悦性是自己去体验感受知识,愿意学、主动学才是学生发展的先决条件。新课标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强调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跳出“书本——教室”这个小圈子,让学生从自己生活中,从社会生产实践中寻找数学问题,使学生从封闭的教室走向开放的社会大课堂,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活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实现数学再创造。

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受到班内同学的影响,同学之间的交往和对话是多元的。新课标明确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与同伴一起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了认知历程,情感相互感染的历程。因此,要让学生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五、让学生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历史的飞跃。教育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给数学课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这不仅可以有效的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真正的体现学生为主体,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六、让学生在教师榜样的情感熏陶下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师有其自身的情感熏陶与激励促进作用。皮亚杰认为好的“构造”可以是学生在良好的环境和气氛中,依靠对教师的认识、模仿和领悟并在老师的熏陶下达到一个新境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育时,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教风显得由为重要,表现为良好的情感调控能力和富有自制力,注意情感的传递效应。教师的讲评、板书、批改和教育中所显露出来的品质对于学生是一种感化,是一种榜样的力量。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要更多地掌握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尊重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规程中情感体验方面的差异,从而使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数学实施 第12篇

在数学教育中, “数学方面”与“教育方面”的对立统一事实上构成了数学教育的基本矛盾, 因此在从事数学教育的具体分析时, 我们总离不开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事实上, 一节数学课, 如果忽略了“数学味”的体现与表达, 便不能称之为数学课, 毋宁说实现数学教学目标.本文, 我们从“数学味”的界定、“数学味”的必然性以及创设要点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以期对现阶段的数学教学实践与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什么是“数学味”

一个被大众所普遍接受的观点是,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会将非数学的或是不完全数学的内容数学化, 也即是将非数学内容组织成一个合乎数学精确性要求的结构.正如弗赖登塔尔所说, 关于数学的各项陈述的整体本身只是一个大杂烩, 只有用逻辑关系建立结构, 它才能成为数学.曹一鸣关于弗赖登塔尔这一观点的总结更为直接———“任何数学都是数学化的结果, 不存在没有数学化的数学, 不存在没有公理化的公理, 也不存在没有形式化的形式.”

而正如弗赖登塔尔指出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工作和思考着的特定客观世界以及反映这个客观世界的各种数学概念、它的运算方法、规律和有关的数学知识结构, 即‘数学现实’”.可见,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学生数学化水平的提高以促使学生已有“数学现实”水准的逐步提高与扩充.

综上所述, 所谓课堂教学“数学味”就是课堂教学中对数学方面的关注, 它包括对数学本身的关注, 对学生学科话语权获得的关注, 对学生“数学现实”建构的关注.

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什么要具有“数学味”

如前所述,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 其“数学味”特性来源于对数学学科特点关注的始然, 体现于数学话语权的获得过程, 决定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

1. 数学课堂的“数学味”由数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

由于数学教学是关于数学内容的教学, 而数学课堂教学的创设也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数学内容, 所以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应该联系学生的具体经验, 更应该结合数学内容本身的特点.正如赫什所说, “问题并不在于教学的最好方式是什么, 而在于数学到底是什么……如果不正视数学的本质问题, 便解决不了关于教学上的争议.”因而, 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对数学本身的关注.

在此基础上, 我们来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平均变化率 (苏教选修2-2)

活动:甲、乙两人经营同一种商品, 甲挣到10万元, 乙挣到2万元, 你能评价甲、乙两人的经营成果吗?为什么?

情境1:某城市1995—2007年的房价变化情况图 (多媒体课件) .

情境2:2007年9月25日, 上海股市曲线图 (多媒体课件) .

情境3:某城市3月、4月间气温变化图 (多媒体课件) .

问题1:观察上述某城市一段时间的气温曲线图, 谈谈对这些天气温的感受.

问题2:用什么来刻画气温变化的快慢?仅仅用温差可以吗?

问题3:观察图像, 哪一段曲线更陡峭?曲线的陡峭程度与气温升高的快慢关系如何?

问题4:在数学上, 用什么量来刻画直线的陡峭程度?由点B上升到C点, 仅仅考察yC-yB的大小, 够吗?还需考察哪些量?

问题5:yC-yB与xC-xB之间用什么关系式可以量化BC段的陡峭程度?

可以看出, 为了让数学课堂贴近“生活”, 执教教师十分注重现实情境的创设.而同时, 对现实生活的过于关注也导致了对数学内容的忽略.股票与房价变化的分析虽然吸引眼球, 但与平均变化率的数学知识并不能融合在一起.而关于气温变化的分析, 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探索进而抽象出数学概念, 使现实情境与数学知识得以融合, 感受到了数学现实, 提高了数学化水平.因此, 如果舍弃其他情境, 突出气温情境, 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更使得课堂教学的“数学味”变得很浓.

2. 数学课堂的“数学味”由数学学科话语权的获得过程所决定

教育的社会研究表明, “就学校中的教学活动而言, 我们不仅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发展, 而且应当高度重视他们由此而获得了怎样的身份.”而正如莱夫和温格所指出的, “学习意味着成为另一个人.忽视了学习的这个方面就会忽略学习包括身份建构这个事实.”因此, 学生身份在课堂教学中的变化情况是课堂教学特性研究的重要参照.

课堂教学改造观点认为, 学习就是学生通过相关社会实践的参与由“合法的边缘参与者”逐步演变成相应共同体的“核心成员”的过程.因而, 成功的课堂教学活动必然会使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的话语权得到了增强.

在此基础上, 我们再看前面的案例.显然, 无论是房价变化还是股票的变化分析, 都不会帮助学生对平均变化率这一数学知识产生多大认识, 而赚钱快慢的讨论更会使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偏离到课堂之外.因而, 这些创设往往会让学生游离于数学现实的外部, 阻碍学生获得相应的话语权.相反, 气温变化的分析, 既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又考虑到了数学现实的可操作性.通过气温分析, 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平均变化率的概念建构, 更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平均变化率, 获得数学话语权.

3. 数学课堂的“数学味”由学生“数学现实”的建构过程所决定

如前所述, 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数学化过程的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分析具体的现实案例以帮助学生形成运用特定数学思维模式的能力, 从而使得学生学会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换言之,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出对学生数学思维模式形成与优化的关注, 体现出对学生数学化水平提高的关注,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决定了数学课堂必须具备“数学味”.

在此基础上, 我们来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正弦定理 (苏教必修5)

问题1:A, B两点不可到达, 现测得BC=2 km, ∠B=75°, ∠C=60°, 求A, B两点间的距离. (多媒体图像展示)

生1:过B作AC边上的高BD, 垂足为D.

在Rt△BCD中,

在Rt△ABD中,

问题2:回顾问题解决过程, 问题解决的难点在哪?

生2:建立中间量BD, 得到BC·sin∠C=BD=AB·sin∠A.

问题3:能否提炼解题的模式?

生3:通过中间量的建立, 将未知量与已知量建立关系.

问题4:能否将这个特殊问题一般化, 即在任意的△ABC中, BC=a, AB=c?你能发现什么?

师:很好,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正弦定理.

可以看出, 执教教师的课堂情境创设十分重视学生关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立足于学生已具有的平面几何与三角函数知识以及相关的“数学现实”, 引导学生运用相关数学思维模式对一个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进而得出三角形边与角的又一等量关系———正弦定理.这样的一种创设, 体现出了学生“数学现实”的建构过程, 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事半功倍, 更使得数学课堂教学充满了“数学味”.

三、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味”创设要点

鉴于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味”创设的具体操作方案的提出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里, 我们参照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学基本原则, 结合上述分析, 提出中学课堂教学“数学味”创设的三个要点.

1.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弗赖登塔尔提出,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与数学家发现数学的过程不同, 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重新创造数学知识的过程.因而, 具有“数学味”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通过一定的情景创设引导学生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即建构主义所提倡的让学生根据旧有数学经验建构起全新的“数学现实”.由此就得出了一节数学课是否具有“数学味”的一条判定标准———即教师的课堂创设是否能够或者有助于学生建构出自己的“数学现实”, 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2. 数学“严谨性”的恰当把握

现代数学的基础研究表明, 绝对的严谨性并不存在, 但数学事实出自于严谨的逻辑构建的现实又毋庸置疑.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具体情况, 恰当地把握好数学的“严谨性”.如前所述, 数学教学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再创造”, 从而提高学生已有“数学现实”的水平并扩充其范围的过程, 亦即是帮助学生理解并建立必要的“严谨性”的过程.因此, 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助于学生数学“严谨性”提高就成了判定数学课堂教学是否具有“数学味”的又一判定标准.

3. 学生“数学化”水平的扩展与提高

上一篇:实验性研究下一篇:思想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