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指数范文

2024-05-06

血流指数范文(精选3篇)

血流指数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的光明、钱桥、青村三个社区的40岁及以上的队列人群中, 选取体重指数正常、超重 和 肥 胖 的人群共10 565例, 其中男性占42.1%, 女性占57.9%。

1.2 方法

根据课题组统一设计的调查表, 对社区的40岁及以上队列人群进行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测量。分组方法按照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的符合中国的肥胖诊断标准, 正常体重指数为19 kg/m2~23 kg/m2;24 kg/m2~25 kg/m2为超重;≥26 kg/m2为肥胖[1]。正常组7 248例, 年龄 (57.55±12.00) 岁;超重组2 876例, 年龄 (53.28±9.38) 岁;肥胖组441例, 年龄 (53.97±9.37) 岁。并分别对每组人群进行血压测量及其他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情况调查, 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检测, 评判脑血管功能状况。

1.3 观察指标

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其根据左右侧各项指标的积分值。检测和积分方法参见文献[2]。检测仪器采用上海麦登电子设备有限公司CV-300型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检测仪。检测指标包括左右侧颈动脉的平均血流量 (Qmean) 、平均血流速度 (Vmean) 、最大血流速度 (Vmax) 、最小血流速度 (Vmin) 、脉搏波波速 (Wv) 、特性阻抗 (Zcv) 、外周阻力 (Rv) 、动态阻力 (DR) 、临界压力 (Cp) 和压差 (Dp) 等。

1.4 统计学处理

将调查资料和检测结果建立Fox visual 数据库, 以双输入法输入数据。应用软件为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各组BMI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率 (见表1)

2.2 各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加。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左右侧各项指标均有明显的变化。反应脑血管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最大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速度均明显依次减慢 (P<0.001) ;反应血管弹性的指标均依次明显下降 (P<0.001) ;脑血管的阻力、压力均依次明显上升 (P<0.001) ;脑血管功能总积分也随之明显降低 (P<0.001) 。详见表3、表4。

3 讨 论

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异常是从危险因素暴露到临床事件发生必须经过的“中间表型”[3]。脑卒中发生前, 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最大、最小、平均血流速度呈明显减慢趋势, 脑血管的弹性明显下降, 脑血管的阻力和压力明显增大, 脑血管功能的总积分明显减少[3]。当脑血管功能的总积分低于75分, 脑卒中发病概率是原来人群的2.7倍;下降至50分时为脑卒中前的亚临床状态[4];下降至40分左右, 即进入脑卒中前的“超高危”状态, 是脑卒中发生的重要预警信号[5]。

流行病学的纵向研究证实, 体重的改变与血压的变化呈正相关, 降低体重可减少患高血压的危险性。Kannel追踪研究一组人群10年, 每两年检测一次, 发现改变一个标准差的体重相对应的收缩压改变为5.6 mmHg (1 mmHg=0.133 kPa) 。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肥胖者患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危险性也明显增大, 其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2.9倍[6]。向心性肥胖, 不仅易患高血压, 而且患糖尿病的危险显著增加, 可达3倍以上, 主要原因是由于内脏脂肪增多后, 脂肪分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直接进入肝脏, 通过各种机制增加肝糖输出, 减少肌肉脂肪的糖原合成和葡萄糖氧化, 使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能力下降。此外还可抑制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 促使糖尿病的发生或加重。肥胖者中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生率均增高。引起心脏病变的主要机制有:过多脂肪堆积, 增加循环血容量, 引起心脏负荷加重和高血压;脂质代谢异常及高能量进食引起的高脂血症, 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供血不足;伴存的血糖增高及血脂增高使血液黏滞度增加, 引起血液生化改变而直接损伤心肌细胞;肥胖者活动减少, 致冠脉侧支循环削弱或不足, 心脏代偿能力下降。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 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并伴随着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暴露, 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左右侧指标均有明显变化, 脑血管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最大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动脉弹性明显下降;脑血管的压力、阻力明显增大;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 脑血管功能总积分3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积分值≥75分的比例, 超重组和肥胖组明显低于正常组;<75分的比例, 超重组和肥胖组明显高于正常组;低于50分的比例, 超重组和肥胖组的比正常组高出近一倍;积分低于25分的比例, 肥胖组高出正常组近3倍。说明体重指数增加得越多, 对脑血管功能损伤越大, 本次观察人群的结果和国内以往的文献报道一致。随着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膳食结构的改变, 疾病预防意识仍不完善。更重要的原因是摄入热量过多和体力活动减少, 使剩余的热量积蓄, 产生肥胖。因此, 没有科学规律的饮食习惯, 尤其对缺乏足够体力活动的人们来说, 热量的储存大于消耗, 必将导致超重与肥胖。在本观察中发现, 超重组和肥胖组间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 (P<0.001) 。由于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患者的脑血管功能异常发生率上升, 脑卒中的风险明显增大[8]。因此, 认为肥胖 (超重) 与脑卒中有间接的联系。保持正常体重也是防治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和脑卒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摘要: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与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及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对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的光明、钱桥、青村三个社区40岁及以上人群进行脑血管病防治, 选取10 565例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的队列人群, 再对其进行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等测量, 和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情况调查, 同时进行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 随着体重指数的上升,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 (P<0.001) ;脑血管血流量、血流速度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而显著下降 (P<0.001) ;外周阻力、特性阻抗、脉搏波波速、动态阻力和临界压力则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而显著上升 (P<0.001) ;脑血管功能总分也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而明显减少 (P<0.001) 。结论 超重和肥胖可导致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异常, 从而使脑卒中的风险增加。

关键词:超重,肥胖,血流动力学,脑血管病

参考文献

[1]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2, 23 (1) :5-10.

[2] 黄久仪, 王桂清, 沈凤英, 等.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积分与脑卒中风险的队列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 (2) :89-93.

[3] 黄久仪, 郭佐, 沈凤英, 等.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检测预警卒中的筛检试验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2, 23 (5) :383-386.

[4] 王艳, 王桂清, 王素春, 等.南汇区高血压病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J].中国国际医学杂志, 2003, 3 (1) :25-28.

[6] 王桂清, 杨永举, 王艳, 等.从高血压到脑卒中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规律[J].中国临床康复杂志, 2003, 7 (3) :376-378.

血流指数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1年3月于本院心内科疑诊冠心病的患者110例, 男85例, 女25例;年龄19~56岁, 平均 (55±5) 岁。冠脉造影检测患者血流, 按结果分组:慢血流者30例 (慢血流组) , 男25例, 女5例;年龄19~54岁, 平均 (40.32±12.11) 岁;均有心绞痛症状, 症状持续时间由数分钟到10 min不等, 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12例有高血压病史, 8例有糖尿病, 5例有高脂血症, 13例有吸烟史, 5例有冠心病家族史。冠脉正常者55例 (血流正常组) , 男35例, 女20例;年龄25~56岁, 平均 (50.02±11.00) 岁;均有胸痛发作, 但不典型, 含服硝酸甘油无效;8例有高血压病史, 7例有高脂血症, 2例有糖尿病, 4例吸烟。余25例无冠心病。

1.2 研究方法

对造影结果显示慢血流及正常的患者进行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指标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指标采用脉搏波水平 (PWV) 、踝臂指数 (ABI) , 该指标通过应用日本克林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VP-1000对患者进行PWV、ABI测量, PWV测量:取左右两侧的PWV均值、ABI的低值进行分析。PWV>1400 cm/s、ABI<0.9为异常。选择性冠脉造影采用Judkins法, 造影前24 h未使用硝酸酯类药物。

1.3 判定冠脉慢血流的标准

采用心动周期法判断慢血流[2]:正常冠脉三支血管造影剂排空速度应在2个心动周期内完全排空, 据Ti Mi分级, 冠脉内血流速度分为0、1、2、3级, 冠脉内血流为Ti Mi2级或以下为慢血流SCF。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及PPMS 1.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血管正常组比较, 慢血流组PWV值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ABI值降低,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多见于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冠状动脉内气体栓塞、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扩张、心肌病等。除上述因素外, 冠状动脉造影中冠状动脉未见明显狭窄, 而远端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即为冠脉慢血流现象。

目前冠脉慢血流的现象随着冠脉造影的普及而逐增, 冠状动脉慢血流是一种重要的临床综合征, 可致静息与运动心绞痛, 患者会反复出现临床症状, 但预后较好, 但亦有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甚至心肌梗死的报道, 男性多见。更有最新研究将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视为一种新的冠状动脉综合征[3]。故目前对慢血流现象是否能导致冠脉循环障碍、心肌缺血, 与临床表现有无直接关系尚不十分清楚。此现象的病理机制目前亦不明确, 传统上认为是微血管功能失调, 有学者认为与血管内皮代谢异常有关, 也有学者认为慢血流是冠状动脉硬化的早期阶段, 即冠脉慢血流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Pekdemir等[4]通过血管内超声和压力导丝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评价慢血流的机制, 慢血流患者FFR低于正常组, 同时IVUS发现冠状动脉弥漫钙化内膜增厚 (非狭窄性粥样硬化改变) , 因此慢血流可能是弥漫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Avsar等[5]发现慢血流和颈动脉中层增厚强相关, 认为慢血流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 对慢血流患者应长期随访。有学者认为有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患者大多为男性, 多数有吸烟史[5]。但真正的原因目前尚缺乏详细有力的研究。本研究对冠脉造影显示慢血流者及正常的患者进行早期动脉硬化指标PWV、ABI的检测, 并进行对比研究, 从而了解慢血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是各种心血管事件发生、发展的基础, 动脉僵硬度的改变早于结构改变发生, 作为评估动脉僵硬度的一个指标, PWV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PWV被认为是能准确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早期指标[6]。PWV为脉搏波在动脉的传导速度, 由于动脉弹性减低, 脉搏波在动脉系统的传播速度加快, 被广泛用来作为评估动脉僵硬度的一个指标。临床通常检测颈动脉-股动脉PWV、肱动脉-踝动脉PWV。本文检测指标为肱动脉-踝动脉PWV。PWV可以良好地反映大动脉的扩张性, PWV越快, 动脉的扩张性越差, 僵硬度越高, 弹性越差。当动脉弥漫性硬化时, 弹性降低, 僵硬度增加, 相应表现为PWV的异常。Amar等[7]研究表明, PWV升高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Yamashina等[8]研究提示PWV增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PWV是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的强预测因子[9]。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深入, 另一种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 (ABI) 逐渐被临床重视, 研究发现ABI与大动脉弹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程度有良好相关性。ABI, 即踝部动脉收缩压与双侧肱动脉收缩压的最高值之比, 最初用于诊断下肢动脉疾病, 但近年来国外有关ABI的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 ABI不仅是测量和筛查下肢外周动脉疾病 (PAD) 的一种准确、无创的手段, 而且还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指标。更是中老年PA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强有力的预测因子[10,11,12]。

本文结果表明, 冠脉慢血流组与血管正常组相比, ABI稍低,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其PWV明显高于血管正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冠脉慢血流可能与动脉硬化是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慢血流患者占27.27%, 与文献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 对于临床疑诊冠心病经冠脉造影显示慢血流的患者, 可以应用PWV和ABI综合评估动脉硬化的程度, 尤其不具备血管内超声压力导丝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的条件时, 使患者及时了解自己的血管状况, 尽早给予防治, 对于该类患者发生发展及预后致关重要。

摘要: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 (PWV) 、踝臂指数 (ABI) 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30例冠脉慢血流患者 (慢血流组) 和55例血管正常组者 (血管正常组) 进行PWV、ABI检测, 分析冠脉慢血流患者的PWV、ABI变化特征, 并与血管正常组比较。结果:与血管正常组比较, 冠脉慢血流组PWV值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BI值降低,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WV、ABI与冠脉慢血流病有一定相关, 提示冠脉慢血流可能系冠脉早期动脉硬化的表现。

血流指数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8月景德镇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女性乳腺肿瘤患者160例, 均通过病理证实。 根据病理检查结果不同分为恶性组89例与良性组71例。良性组患者年龄22 ~ 42岁, 平均 ( 32. 4 ± 3. 9) 岁; 病程2. 0个月~ 2. 5年, 平均 ( 1. 2 ± 0. 2) 年; 患者均表现不同程度的乳房刺痛或胀痛及轻触可发现乳房肿块等。恶性组患者年龄22 ~ 44岁, 平均 ( 31. 4 ± 3. 8) 岁; 病程1. 0个月~ 1. 2年; 平均 ( 0. 5 ± 0. 4) 年;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乳房刺痛或胀痛及轻触可发现乳房肿块等。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及症状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使用仪器: 飞利浦PHILIPS IUELITE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前对患者进行触诊, 以了解患者的可疑病变部位、肿块大小、活动度、硬度等。检查时探头频率设置为7. 5 ~ 13. 0 MHZ, 检查中患者保持侧卧位或仰卧位, 双臂上举, 保证检查效率。

检查时以患者的乳头为中心, 从乳腺边缘向乳头实施轮辐状的连续超声扫描, 并以乳头作为中心, 应用时钟定位法对患者的肿块定位, 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全面观察患者的乳腺肿块的血流情况, 调节仪器的彩色增益直至不出现噪声, 调整仪器的脉冲重复频率和取样框, 以便清晰显示病灶及其周边1cm范围内情况, 并准确记录肿块的血流分级情况。 本研究采用Adler分级标准对肿块血流进行分级。其中0级表示没有血流; Ⅰ级表示存在少量血流, 可见1 ~ 2处点状血流; Ⅱ级表示可见一条主要血管或同时可见几条小血管; Ⅲ 级表示可见丰富的血流, 视野可见4条以上血管。

在脉冲多普勒宽度取样过程中将声束与血流方向的夹角设置为60°, 取样容积宽度值为1mm, 血流频谱描记选择血流色彩鲜艳的位置。为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若在同一个肿块中发现多处血流, 应采用多点取样的方式观察其血流频谱的形态, 并逐一开展频谱分析, 准确记录动脉血流速度较高的各个参数值, 将流速值最高的测量值作为该肿块的测量值, 为RI值。

1.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 s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CDFI血流分级良性组肿块血流信号检出率为54. 9% ( 39 /71) , 恶性组肿块血流信号检出率为96. 6% ( 86 /89) ; 恶性肿块以Ⅰ ~ Ⅲ级血流为主, 占96. 6% ( 86 /89) , 良性肿块以0 ~ Ⅰ级血流为主, 占84. 5% ( 60 /71) 。两组患者CDFI血流分级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

2. 2收缩期流速峰值 ( PSV) 及RI值两组患者病灶能检测到血流频谱79例, 其中良性病灶10例, 恶性病灶69例。 恶性组患者PSV、RI值高于良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2) 。

3讨论

乳腺肿块是乳房疾病的常见体征。对患者乳腺肿瘤的性质进行及时检查和分析, 有助于临床结合患者情况制定对应的治疗方案, 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6]。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 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有所转变, 女性生活压力增大, 女性腺癌患者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 且患者病情更加复杂和多变, 给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难度。

CDFI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一种检测技术, 可准确鉴别乳腺肿块。CDFI应用于乳腺肿瘤的诊断基础为肿瘤的新生血管。因为肿瘤在生长过程中需要血液供应, 尤其是恶性肿块的肿瘤血管生成因子 ( TAF) 会刺激肿瘤组织产生新生滋养毛细血管, 随着肿块的生长和不断更新, 血管分布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发生变化, 血管的数量增加使肿块内部及边缘产生相应的血流信号, 从而为CDFI诊断良、恶性肿瘤提供了病理生理学基础, 并以此为重点进行分析。

恶性肿瘤血管分布丰富, 并具有细且密的特点, 一旦肿瘤快速生长, 就会压迫周围的血管, 可导致动脉狭窄及压力阶差, 从而形成阻力高、速度快的动脉血流频谱。通常情况下, 肿瘤内部的血管增多或其周边血管计数增多, 会导致血流形态异常, 所以在进行诊断和分析时要关注肿瘤周边的血管数目和血流形态。良性肿块内虽可见血管, 但其血管的数目不多, 且以主干血管为主, 血管的直径比较大, 其血流频谱与恶性肿瘤具有明显差别, 且能有效区分。CDFI通过对肿块中的血流分布情况进行显示, 可对血流的丰富程度进行准确的半定量分析, 为鉴别乳腺肿块的良、恶性提供了更加充分的依据[7]。本研究发现, 恶性肿瘤肿块的血流分布更加丰富, 且彩色血流分级较高, 本研究结果与陈聪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 良性组肿块血流信号检出率为54. 9% , 恶性组肿块血流信号检出率为96. 6% ; 恶性肿块以Ⅰ - Ⅲ级血流为主, 良性肿块以0 - Ⅰ级血流为主, 且两组患者血流分级比较, 有显著差异; 恶性组PSV、RI高于良性组, 有显著差异。说明CDFI血流分级及RI值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是良、恶性鉴别诊断的重要参数。

综上所述, CDFI对乳腺肿块的检出率高, 应用CDFI血流分级及RI值可提高乳腺癌患者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姜玉新.乳腺超声诊断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超声医学杂志, 2004, 20 (1) :145-146.

[2]杨德民, 李晨, 杨裕辉, 等.乳腺肿块的高频彩超诊断与病理对照分析[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6, 7 (12) :905-907.

[3]穆研, 赵苏云, 段晓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 (24) :47-48.

[4]陈杰.乳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二维超声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 (76) :108.

[5]李俊来.乳腺超声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分类应用价值和建议[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5, 12 (11) :828-833.

[6]刘磊.乳腺良恶性病变应用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常规超声的诊断评价[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 9 (22) :47.

[7]陈立军, 罗欢.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32) :255-25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血流指数】相关文章:

血流监测05-26

血流变化06-02

动脉血流08-14

血流模拟系统06-11

子宫动脉血流06-13

子宫内膜血流07-03

肾动脉血流09-07

血流变学05-17

冠状动脉血流06-08

血流动力学反应08-25

上一篇:诊断误区下一篇:走进新课程的数学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