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行为范文

2024-09-19

课堂教学行为范文(精选12篇)

课堂教学行为 第1篇

从教师方面看, 教师的心理因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 虽然课堂问题的主体是学生, 但教师在师生关系中所处的优势地位决定了教师的心理因素是能够调控学生的心理因素的,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教态、教师对学生的期望都会影响到学生行为的变化。

教师的教态即教师的态度, 又称教师的教育态度, 是指教师对学生和教育所具有的认识、情感、行为特征各个侧面的比较持续性的反应倾向或反应准备状态。教师的情绪情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变化。教师的情绪情感具有迁移功能。研究表明:有的教师精神饱满、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会给学生一种亲切的感觉, 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率;有的教师无精打采地走进教室, 说话有气无力, 这会给学生本来高涨的热情浇一盆冷水, 即使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再怎么努力也不能挽回局面;有的教师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外面受了委屈不满往往迁怒于学生, 造成课堂气氛的压抑;有的教师把课堂变成了诉苦大会, 大多数时间都在发泄自己对社会、学校的不满。对学生不正确的态度就会导致学生对教师不信任, 就可能引发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下面有一则教师不能把握好自己态度的典型事例。

学生行为:吵闹着走进课堂。

教师反应:“要静静地走进课堂, 这话我已经和你讲过几遍了?”

学生行为:大声叫喊同学。

教师反应:“出去, 再静静地进来。”

学生行为:打闹着走进来。

教师反应:“上课铃响了难道你没听见吗?”

学生行为:坐下来, 书却不拿出来。

教师反应:“课前准备要做好, 你能记住老师说的话吗?”

学生行为:值日生擦黑板, 但没有擦干净。

教师反应:“值日就要认真负责, 连黑板也擦不干净, 学习怎能做得好。”

对于学生的良好和不良行为, 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态度都是不当的, 因此学生的问题行为也得不到根本的纠正。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指的是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直接感受来创造与之相适应的现实。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能产生相对应于这种期待特性的良好作用, 即课堂教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一般认为, 教师期望是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一是接受, 教师通过对学生接受、欣赏程度的不同, 为高期望的学生创造亲切的社会情绪氛围, 为低期望学生制造紧张的社会情绪氛围;二是反馈, 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扬或批评等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三是输入, 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量不等的学习材料, 对问题做出程度不同的解释、提醒、暗示;四是输出, 教师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都会对课堂气氛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的期望极大地影响着课堂气氛, 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为此, 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对每个学生给予适当的期望, 促使所有的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发展,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学生方面看, 学生是课堂问题行为的主体, 分析其发生的心理因素尤为必要。那么, 有哪些心理因素导致学生行为不符合课堂规则呢?

1. 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当需要得不到满足, 有机体就会通过各种行为达到心理平衡, 对学生来说, 他们制造课堂问题行为就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特别是对于那些对学习缺乏热情、低成就动机的学生来说, 在课堂上很少有表现的机会, 而表达欲望强烈的他们只有通过其他途径来满足心理的需要, 如讲话、传纸条等, 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他们往往成为教师忽视的个体, 久而久之便“破罐子破摔”, 并把消极的情绪带到课堂。

2. 缺乏学习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缺乏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放弃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 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缺乏兴趣, 就会放弃钻研它, 学习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 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所以, 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 又是学习的结果。所以, 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 又是学习的结果。

3. 学习压力过大。

小学生的压力多来于父母的攀比, 如小孩考的好的话, 就带他去吃麦当劳什么的。考砸了, 就不给他在试卷上签名, 说:你看看某某某, 同样是学习, 人家考多少分?你考多少分?难道你比人家笨那么多?同时呢, 还有自己的攀比, 这些体现在上一些兴趣班上, 其实孩子比起上兴趣班更想玩, 但他们会觉得身边的同学都上了自己也要去, 攀比自己带着杠杠有几道, 其实这种思想也是从小父母给灌输的。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紧张感。当学生受到批评或挫折时, 紧张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泄, 就可能出现课堂问题行为。如课堂提问回答不出来的学生就不再举手发言, 从而逃避学习。

正是由于这些负面因素的存在, 所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对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因素做出归因后, 我们就应该找出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有通过学生才能起作用, 学生的学习要靠教师来组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 提高教师的素质, 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

人们在谈及教师应有基本素质的时候, 常常强调教师要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教育教学技能, 要关心和爱护学生, 要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一定的人格魅力, 要有较高的组织和管理才能, 要敬业爱岗、甘为人梯。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 才能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人际合作。只要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就会减少产生问题行为。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 充实丰富的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紧跟教学节奏, 减少发生问题行为的机会。

3. 良好的注意分配能力和教育机智。

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注意讲授内容, 及时地根据学生反应调整节奏和自身情绪, 又要密切注意整个班级的气氛和个别学生的反应, 兼顾整体和个体。教师应该善于因势利导, 随机应变, 灵活地运用教育手段处理突发问题。

4. 晓之以情, 动之以理;

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教师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或与其聊天等形式, 帮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全面地认识自己, 学会悦纳他人, 悦纳自己, 扬长避短。并帮助某些有心理压力的学生解决问题, 使他们轻装上阵, 从而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 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摘要:课堂问题行为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不符合课堂规则的行为, 它会对学生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带来不良影响, 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文章通过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师生心理, 归纳总结了应对该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师生心理,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反思 第2篇

遗传物质的基础知识在前面已经有过介绍,因此本节的教学内容难度不大。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学生的交流、问题的提出、对学生回答的评价等都努力在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驰骋的空间,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是享受,乐学亲师。而教师则以引导、点拨、协助学生为主。在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时都得到了老师的鼓励、积极的评价和引导,或语言,或目光,或肢体动作,使孩子们有勇气说,表现欲更强,更积极思考,更主动求知探索,这样常常收到更好的效果。

如果课堂节奏上再快一些,资料再精一些,课上时间会更充分,这是本课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待改进。

课堂教学行为反思与优化 第3篇

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课程改革的最后措施都要落实到课堂,即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行为要从教学反思开始,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策略、教学评价都是教师应反思的内容。现实中的课堂确实存在着教学目标重知识、轻方法、贫思想,教学过程代替学习过程,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等诸多问题,作为教师应积极思考如何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应勤于梳理自己的教学经验,让经验变为智慧,做对自己和学生有益的事。

建立在课堂教学行为反思之上的教学行为优化,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行为中突出学科思想与方法,因为学科思想与方法对学生终身受用。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没有一种数学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发表出来。一个问题被解决以后,相应地发展成一种形式化的技巧,结果使得火热的思考变成了冰冷的美丽。” 因此,当一名好老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揭示知识背后的思想与方法,要用自己工作中所积累的研究思想与方法向学生揭示那些“火热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和领会那些“火热的思考”。那些“火热的思考”的积累,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是学习方法的核心,也是他们未来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现在的课堂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很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恰恰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学生的能力培养不仅在于内因或外因,而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提问,还要注意引问,即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长期坚持引问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为此,课堂教学中应运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助学、以学促教”的教学策略。

古人云:“名师出高徒”,师者的水平直接决定学生所能达到的高度,师个诸葛亮,学个诸葛亮;师个臭皮匠,学个臭皮匠;师个老巫婆,学个跳大神。师优者优,师庸者庸。为不误人子弟,都应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好老师。当一名好老师应上好课,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应具有“十年磨一课,保留代表作”的精品意识,应重视课堂教学细节,精在点点滴滴。一年伊始,老师们总是想干点新事,其实最有价值的不一定是什么新东西,而是过去已经开始并值得保留下去的旧东西。这个时代变化太快,能用时间积累出来的价值越来越醒目,因此,能够积累自己平时教学的点点滴滴就显得十分重要,要坚信好课是研磨出来的!

总之,教学观察是优化教学行为的前提,有效地观察课堂教学细节,才能为教学反思提供条件;教学反思是优化教学行为的途径,只有科学的教学反思,才能准确把握自身教学行为的优缺点,进行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设计是优化教学行为的抓手,教师只有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才能为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供保障。

浅析翻译行为生态学与教学行为生态 第4篇

群体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是指在人群聚集的场合下, 不受社会规范的控制, 通常是无明确目的的和无行动计划的众多人的行为。广义地说, 凡属社会互动过程中众多人的共同行为就是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有各种各样的性质, 产生的根源十分复杂。社会学家一般认为社会不平等和突然事件的发生是最主要原因。社会不平等使人们胸中淤积愤闷, 遇上人群聚集的场合, 人们易受到情绪感染;突然事件的发生使人们始料不及, 一时无应变的良策和规则, 便会发生从众性的群体行为。个体行为的从众行为、顺从行为、反众行为、亲和利他行为、侵犯行为、整饰自己的行为、投其所好和自我防卫行为、自我评价、反思反省的行为, 以及模仿行为、暗示与行为感染也都会出现在集体行为中。集体行为往往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一种行为方式。对于现存的社会生活秩序来说, 它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在社会变革过程中, 对冲破陈旧的, 探索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和规范, 集体行为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既然群体行为的结果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重属性。我们研究集群行为时, 就应该要有效地控制它, 让它扬长避短。我们应该本着科学的态度, 对集群行为进行认真研究, 找出其规律和特点, 以便对其进行有效地控制。那么应该达到使学生的群体行为产生积极的结果呢?本文试图从翻译教学行为生态观来研究达到这样的教学结果。

教师行为生态主要包括教学行为, 控制行为和行为优化策略三方面的内容。

1 教学行为

教师有效教学行为体现五种意识:对象意识-教学应促进所有学员学习;情境意识-创设和维护良好的学习环境;目标意识-促进学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主意识-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裁判意识-评价学员的学习。教学行为是丰富的, 也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如下几种行为是得到公认的促成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

1.1 清晰授课行为

清晰授课就是教师清楚地讲授、解释教学内容, 从而使学员达到正确的理解、牢固的掌握和顺利的应用或迁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员清楚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概念、原理、理论和方法等, 增进其知识, 培养其能力和熏陶其情感, 因此, 教学清楚明了能促进学员更好的学习, 提高和改善学员的学习成绩, 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的特征。

1.2 启迪行为

启迪行为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直接的启迪行为是通过语言、手势和表情来启发学员的思考的行为, 而间接的行为是教师在讲课中把讲知识、教方法、练思路结合起来, 鼓励学员一题多解的行为。

1.3 沟通和交流行为

它是指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的行为, 是师生之间相互连接的纽带, 彼此间的行为相互作用, 会成为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强大动力。

1.4 多样化教学演示行为

这一关键行为是指多样地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题。因此, 教师需要掌握提问的艺术, 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 包括事实问题和过程问题, 聚集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多样化教学的另一个方面是对学员教材, 设备, 展示方式以及教室空间等的运用。

2 教学行为设计的优化策略

科学的教学行为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要求对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教学活动进行综合的, 整体的规划和安排, 以达到整体的优化。整合教学设计的各个要素的能力, 是教师科学成功地进行教学设计的保证。

2.1 内涵优化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 以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以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 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 确定教学目标, 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 试行解决方案, 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这个定义表明,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必须有确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必须是教与学的理论;教学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设计重视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2.2 程序优化

教学设计综合了教学过程中包括了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 教学策略, 教学媒体, 教学评价在内的诸多基本要素, 并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加以模式化。关于教学设计的过程, 目前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理论模式。完整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包括:确定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分析;选择与开发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

2.3 能力优化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事先对课堂教学目标, 内容, 方法等重要的教学因素进行周密详细的计划和安排的能力, 就是教师在上课前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最优化组合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诸多技能的组合, 其基本内容有: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了解学习准备的能力;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创造教学模式的能力;进行心理辅导的能力;整合教学要素的能力。

综上所述, 教师行为生态的良性发展必然会带来教学的良性发展, 教学结果也必然是积极的。否则, 教学结果必然是消极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使教师的行为有良性的生态循环, 这样才有力于整个翻译课的生态循环, 使之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树槐, 栗长江.中国翻译教学研究:发展、问题、对策[J].外语界, 2008 (2) .

[3]吴鼎福, 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课堂教学行为负面清单 第5篇

学院为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实效性,结合正在开展的群众满意度调查活动,针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列出了负面清单。

具体内容如下:

一、不备课就上课。

二、在校期间不讲普通话,用方言与学生交流。

三、汉字书写不规范。

四、穿着不合宜(拖鞋、背心、短裤等)。

五、没有执行候课制度,上课迟到。

六、擅自离开教室做私事。

七、不到下课时间提前离开教室(早退)。

八、拖堂,影响学生课间休息。

九、上课接打电话或玩手机。

十、坐着讲课。

十一、酒后上课。

十二、上课期间将学生赶出教室或因迟到将学生拒之门外,随意停学生的课。

十三、课堂上播放与教学无关的视频。

十四、未经教务处批准、登记擅自调课。

十五、个别学生违纪,全班学生停课挨批。

十六、利用教师身份,在课堂上向学生宣传和教授违背有关政策和法规的内容或者对社会不满的牢骚以及道听途说的网上传言。

十七、课堂上过多关注优等生,对于学困生缺乏关注。

十八、室外课“放羊”式教学或者让学生自由活动(需要自学时,教师必须提出自学要求并进行指导),致使学生脱离老师视线。

十九、上课期间截留学生在办公室或其它地点写作业或帮老师做其它事情。

二十、上(下)课师生不相互问候。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刍议 第6篇

一、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行为

理想的课堂是语文教师和学生都满怀喜悦憧憬的,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是我们最想要的呢?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标高呢?我们这里所说的有效语文教学,主要是指在一段时间的课堂和实践教学之后,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丰富,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获得了提高,做题应试能力取得了进步,民族感情、民族向心力和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得到了促进,语言能力和个性、思维品质、情感、态度等人格精神都获得了发展。具体说,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促进学生在上述五个方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较大的灵活性、思维的创造性、广泛的社会性。教师作为领悟课程的主体,应努力探索适应时代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而不单是课程理论的忠实实施者。具体到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笔者经过观察和自身教学实践,结合国外学者对有效教学行为特征的研究,考虑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尝试总结出有效语文学习的一些行为:

语文教师有效课堂教学行为主要有:(1)教师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备课;(2)教师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具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材料;(3)教师明确告知学生教学任务,让学生理解教学过程;(4)教师安排教学活动,条理清楚、目的明确;(5)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6)教师认真观察学生,并作出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的提示;(7)教师热情、积极、乐观,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8)教师恰当提问并尊重学生的回答,对不同意见展开探询和讨论;(9)教师适时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10)教师选择典型材料,练习与考试题型相一致的题目;(11)教师针对考试进行教学,帮助学生顺利应考;(12)教师利用复习、检查、测验,帮助学生积累巩固知识和技能;(13)教师认真批改考试试卷,准确明白地解释分析考试题目答案;(14)教师针对考试出现的错误情况调整教学内容,针对学生不足进行教学;(15)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社会现象,得出个性化的理解;(16)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与此相对应,语文科教师的低效无效课堂教学行为主要有:(1)传统媒体与多媒体配合不协调、操作生硬、为演示而演示;(2)教师依赖教学参考用书,忽视个人对文本的钻研与解读;(3)忽视学生对文本整体解读,引导学生欣赏分析时急功近利;(4)导入语长、煽情语多、评价语滥、讲解语碎;(5)从一般语句中随意发挥、牵强附会、信口开河;(6)注重预设,但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随机生成的问题缺乏有效引导;(7)当学生有异议,不给学生自我辩驳机会,利用权威强迫学生接受;(8)教师当众训斥学生,指责学生的不良表现;(9)教学内容、进度安排缺少统筹考虑,衔接生硬;(10)教学过程盲目、随意,没有条理,重点难点不突出;(11)探究过程中各要素关系把握不好,顾此失彼;(12)学生活动形式化,目的、程序、内容不明确;(13)教学、学习方式反复,前后矛盾。

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

有效的语文教学,首先取决于对语文课堂上应做什么使作出的决定正确;其次取决于如何实现这些决定。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作了种种尝试,其结果有喜有忧。笔者认为要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学,不仅仅需要教学之术,更需要教学之道。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语文教学始终应遵循一些原则,只有掌握了一些基本原则,语文教师才能在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上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一)倡导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方式。

从现阶段以及可预见的未来来看,班级授课制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从经济性、现实性以及培养学生集体生活能力的角度,我们只能坚持并完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倡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人类的两大主要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是在接受他人知识过程中获得经验,探究性学习是在探索、深究、创造的过程中获得经验。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学生获得新经验并引起内在素质与外在行为变化的过程,是人的经验与素质奠基、累积、更新、重构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多方寻找答案、解决疑难)、追究(追问根由、追查原因责任),更侧重于对“未知事物”的了解、认识上。在初中语文实施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不宜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对立起来,用一方排斥、取代另一方。如果教师的教学得法,接受学习可以是有意义的;而如果教学条件不合适,探究学习也可能是机械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习的进行是接受式还是发现式,而在于学习是否是有意义的。在现有条件下,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应该是最基础、最常用的学习方式。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就有可能在班级授课形式下的课堂实现有意义学习,学生运用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知识吸收并巩固新学习所得的知识,实现原有观念与新观念的整合同化。从当年易中天老师在《百家讲坛》上讲“三国”引起轰动效应开始,《百家讲坛》已经走过数个春秋,我们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意义的讲解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

(二)重视语文学习的过程,摒弃标准化答案的教学评价模式,真正重视学生个人化、情境化的现时阅读学习体验。

英国著名教育哲学家彼得斯认为,知识以及教育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无需通过教育的结果来加以证明。从这个意义来看语文学科,我们似乎更应看重它的人文性,而不是工具性。文字尤其是书面文字,是先人传承下来的关于他们和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意义。就知识的性质而言,知识是内在于人的心灵之中而不是外在于世界之中,阅读和写作活动是一种创造意义的活动,这种活动像人类的其它活动一样,也是带有偏见并经过人的价值观念过滤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主动地对以文字形式表述的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我们通过文字所要做的是借助文字来和它们的主人进行文化意义上的对话,从而获得自我对周围世界的新的解释和理解。

语文考试最受诟病的是标准化试题和所谓的标准答案。标准化的试题强调思维结果的考查,对思维过程不够重视。它只能测试思维的结果,而无法测试思维的过程,无法检测学生在多层次思维过程中的差异,重视检测结果而忽视考查本身的过程。标准答案的确立,表现了对个体思维差异的不够重视。阅读部分的题目命题思路停留在选择题,表现为评分时追求答案的整齐划一,忽视学习主体的个性差异及内在需求。我们认为应该强调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重动态知识运用,轻静态知识记忆,关注思维过程中情意动机等内在因素的考查,倡导学生多层次思维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情感及内在需要,注重学生的文化底蕴、精神深度、思维品质,重视语文学习的过程,摒弃标准化答案的教学评价模式,真正重视学生个人化、情境化的现时阅读学习体验。

(三)重视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鲁迅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郭沫若说:“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些读书箴言,都强调了自主阅读的最可宝贵的品格。自主探究法要求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探究。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阅读,让学生这个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阅读行为从微观上说,是阅读个体从读物中汲取和消费精神营养的脑力劳动,别人无法代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作这样的尝试。遇到一篇较长、较难懂的文章时,安排学生两次自读文章,每一遍自读,都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足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探究思考不充分、不理想,老师让学生再多读几遍,有时要求默读,有时抓住关键情节齐读、范读。由于充分保证了学生自主读书探究的时间,在交流汇报时,很多学生有话可说,连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指导,解决了学生自主探究“不够自主”或流于形式或自主不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充分调动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探究的成果和收获,逐步消除部分学生的依从感、低下感、自卑感。

此外,学生是否具有自主探究能力体现在学生是否有质疑的热情和能力上面。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传统的教学观往往是教师依照“常态曲线”建立起对教学的期待,然后通过教师的启发评价矫正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定型化的教学模式被布卢姆称之为目前教育制度中最浪费和最有危害的一种。而学生学会提问无疑是使语文教学行为走向有效的重要评价指标。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是一种有意识的发问、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努力把学生从琐碎的、不切合实际的习题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主动发现,主动探求。只有把质疑的权力还给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体。

(四)加强学生语文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实践活动。

我们应该时刻不要忘记语言首先是一种交流工具,语文能力只有在足够丰富、足够多彩的语言实践中,才有可能得到锻炼和提高。陶渊明先生说他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诸葛孔明读书也是“独观其大略”,所以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胡适在《中学国文的教授》一文中曾说:国文好的同学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上课偷看小说得来的。那些生活阅历丰富而且喜好读书的人,往往都能写出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二战、改革开放等波澜壮阔的生活画面造就了多少各领风骚的文学大家,鲁迅没有读过大学中文系,却依靠他的个人独特之经历及其呐喊彷徨的反思,写出了惊世骇俗的《阿Q正传》《野草》等巨著。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专门读教科书而成“才”的,这也是教育界专家的共识。知识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语文知识”本身就是模糊的,加大阅读等实践活动,可以丰富智力背景,加深与拓展教材知识,形成沟通的关系。智力背景越宽的学生,学习越快,教材上的几篇课文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超越教材、课标去读书、去探索,学生所关注的社会就会远远超出基础知识范围的问题,这样就为未来的科学家、文学家、数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我们再延伸下去,让这部分学生活动起来,去讨论、去研究,如举办讲座、评论、竞赛、智力游戏等活动,这样就会影响、带动学习落后的学生,达到“曲径通幽”的好处。再看一些语文成绩差的同学,他们对枯燥无味的教材毫无兴趣,对老师课文分析、题目也毫无兴趣,如果我们通过其他方式和其他内容(这些内容更符合与适应这样的同学)帮助他们提高兴趣,他们的学习就可以收到明显的成效。

中学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是真(科学性)、善(人文性)、美(艺术性)的统一,是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课堂实效性的统一,是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是教师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在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中,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有效渠道。以求真、务实、尚美为语文课堂的本质追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能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多的贡献。

课堂教学行为 第7篇

1.教材分析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 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 在本节中, 学生只需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课本一开始由“想一想, 议一议”创设学习情境。例子虽然新鲜有趣, 但缺乏相关视频, 不足以在最短的时间抓住学生眼球。于是在本堂课中将导入一环的内容替换为视频《鹦鹉妞妞》。在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篇幅中, 课本先是罗列了动物多种多样的行为 (在课件中以图片逐一展示) , 再分析这些行为从获得的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即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在这一阶段, 课本只是对概念进行一个阐述。而为了让学生巩固这一概念的学习, 课本紧接着又安排了资料分析。例子鲜活生动, 设置的讨论题目由浅入深。让学生在资料分析中逐渐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后, 又让学生去往更高的学习层次, 让其思考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生存有何意义。至此,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以及两者对动物生存的意义便已跃然纸上。

2.学情分析

学生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有模糊的认识, 也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但是并不能给两者下一个很好的定义。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 让学生自己去得出定义, 并可以用定义去区别其他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在此基础上,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但在学生理解动物的行为对其生存的意义时, 存在一定难度, 需及时给学生以提示, 让他们在更短的时间内收获更多的知识。

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老师要做的只是给予引导, 让他们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答案。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以及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难点: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

2.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实例, 知道这些行为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能在视频、资料和所给提示中快速获取有用信息, 提高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

1.由“乌鸦反哺”等动物行为引发学生思考———何为“百善孝为先”。

2.体会到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应与其和谐相处。

四、教学策略和手段

课堂始终贯穿“知识性加愉悦性”, 以视频、图片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作为兴趣点, 激发学生自觉进行思考并解决相关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 及时给予鼓励并加以提示。关注学生本身, 尽可能照顾到学生的每个需求。

五、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点评: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设计的教材处理非常恰当, 教学策略比较新颖, 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过程采用视频、图片等, 既能很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图片, 分析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从多角度理解本节教学内容, 又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 将三维目标落实到位。突出特点如下:

1.导入新课环节, 观看《鹦鹉妞妞》视频, 提问:鹦鹉妞妞的唱歌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为本节课的学习营造了宽松的氛围。

2.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这节课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知识, 使他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了。

3.展示动物行为的各种图片及资料, 以小组为单位将这些动物行为进行分类,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 让学生准确理解这一教学内容,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4.情感升华环节, 展示了斑羚飞渡、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等动物行为图片和播放自制视频《我爱爸爸妈妈》, 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内涵, 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体察教学行为强化教学反思 第8篇

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的片段值得仔细咀嚼,哪些学生的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教学环节还需改进等等。同时在思考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记录。主要记录三点:一是教学的成功经验。每一节课都会有精彩的片段,教师要学会做有心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把教学中的成功、精彩之处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长此以往,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有助于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二是教学的失败原因。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教学设计多么完美,在教师的施教过程中,不可能十全十美,有时可能还会出现知识性错误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后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仔细分析,以免重犯错误,使教学日趋完善。三是学生的活动情况。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利于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

二、在反思教案中强化教学反思

英语课堂教学的纠错行为 第9篇

一、纠错的原则

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纠正学生的错误时, 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能够在纠错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要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纠错中来。学生可以自我纠错, 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来相互纠错, 这种多样化的纠错形式能够让学生集体参与到纠正错误、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 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英语这门学科的学习是一项合作性的活动, 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从而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

第二, 差异性原则。学生的学习水平受到各种影响因素的影响, 因而所表现出的学习水平也是不同的, 具有差异性。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能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要能够体现出英语教学的个性化, 要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三, 鼓励性原则。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要能够鼓励学生多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 要转变学生害怕犯错的观念, 要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只有对学生多加鼓励, 才能够让学生勇于尝试各项英语教学活动, 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要能够包容学生的学习错误, 要能够在课内外与学生多进行交流沟通, 及时发现自己教学方法中的不足之处, 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这样才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够提高英语教学纠错的有效性。

二、纠错的方法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 纠错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 这种观念较为狭隘。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错误的不同类型来选择相应的纠错方法, 这样才能够提高英语教学纠错的有效性。在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纠错方法:

首先, 教师可以选择直接纠错与间接纠错的方法。直接纠错即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出现错误的时候, 教师需要直接指出错误或者由其他的学生来指出错误, 然后引导犯错误的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最后由全班学生一起重复一遍, 这样能够加深犯错学生的印象, 也能够提醒全班同学, 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教师需要注意的是, 当犯错学生说出正确答案之后, 教师要能够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 并加以鼓励, 这样能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也能够在情感上接受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间接纠错即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错误后不及时纠正, 而是以举例的形式来重复学生的错误, 改变语气语调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让学生自己意识到错误。这种方式能够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同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要能够给学生自我纠错的机会, 要能够鼓励学生自行发现并改正错误。

其次, 教师还可以利用肢体语言来进行纠错。这种纠错方式比较含蓄, 适用于性格内向的学生。例如, 学生在出现学习错误的时候, 教师可以以皱眉、探究的眼神、改变语调等方式来示意学生出现错误, 启发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内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能够鼓励他们主动回答问题。面对一些性格外向的优秀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 教师要能够以严厉的方式来纠错, 要能够强调低级的错误以后是不能够再犯的。这种纠错方法能够强化学生的思维, 增强学生的记忆力。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严厉的纠错方法只适合那些成绩优异、具有挑战性的学生, 所达到的效果也是极高的。

再次, 学生可以选择自我纠错和小组纠错的方法。自我纠错是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查询资料的途径来自行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学生进行自我纠错能够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 教师可以由学生自己检查作业, 引导学生用掌握的知识来对对错做出分析判断, 自行发现并纠正错误,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纠错进行点评并给予进一步的修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 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能够提高自信心与责任心。小组纠错是指学生之间相互纠错, 即学生之间相互交换英语作业, 学生之间相互检查作业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 然后由学生本人进行改正或者由检查作业的学生进行改正。这种方法除了适用于书面作业的检查, 同样还适用于英语口头表达。即学生之间进行英语对话, 双方在交流过程中, 要能够指出对方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这种相互纠错的方法适用于前后桌或同桌之间。在这种纠错方法中, 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往往会有自豪感, 态度也比较认真, 能够细致地找出错误并改正错误。这种纠错方法能够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能够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点的理解, 能够从对方的错误中加深印象, 能够有效避免以后类似错误的出现。学生在相互纠错的过程中, 能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见解, 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时, 要遵循纠错原则, 灵活选择纠错方法来应对学生出现的学习性错误。只有选择适当的纠正方法, 才能在纠正学生错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才能真正发挥纠错的积极作用, 才能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 学生经常会出现各种类型的学习错误。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错误, 灵活运用纠错方法, 以此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主要阐述了纠错的原则及纠错方法, 以此来探索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纠错途径。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纠错行为,原则,方法

参考文献

[1]薛艳坤.基于英语课堂教学中纠错策略运用的探究.英语广场 (学术研究) , 2013, (02) .

[2]胡越竹.课堂纠错:教师行为与学生需求的对比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09, (02) .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中的外向性行为 第10篇

一小学生外向性行为的表现

1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讲话

小学生在课堂上容易产生这些行为:和周围同学讲话;议论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在教师提出问题还没有问完时, 就积极的做出反应, 但有一些是不知道答案, 答非所问的学生;在教师讲课时插话、接话;当教师批评他时与教师顶嘴等。

2随意走动

有的学生不遵守纪律, 在教师讲课时便擅自离开座位, 故意弄出一些声响, 打扰了周围同学的学习, 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3多动行为

学生会故意拉动自己的桌椅, 敲打桌椅, 在桌子上乱写乱画, 在其他同学正在认真听课时, 故意扰乱其听课思路, 故意做出一些干扰性动作。

4恶作剧

学生在课堂上做鬼脸、捣乱, 当其他学生回答问题时, 会把他的椅子搬走, 致使同学坐在地上, 引起全班同学大笑等。这样不仅伤害了同学的自尊心, 也扰乱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影响教学效果。

5看课外书

学生会在上课时看课外书, 不听教师讲课。这类学生的行为可能不会对其他同学的学习或教师的讲课产生影响, 但是会影响自己的课堂学习, 一旦成绩上不去, 他们就又难免产生其他的问题行为, 因此教师对这类行为也不能掉以轻心。

6写其他学科的作业

学生会在课堂上写其他学科的作业而不听这节课教师讲的内容, 这样的学生把两科的学习都耽误了, 必然会影响自身的学习, 因此应该引起教师的注意。

二产生外向性行为的原因

(一) 学生方面的原因

1寻求关注

小学生普遍有一种希望得到他人关注的心理, 他们希望自己成为众人的“焦点”, 当这种心理需求不能被满足时, 他们便会做出一些如随意讲话、走动、恶作剧等扰乱课堂秩序的事情, 以此来引起教师和同学们的关注。[2]

2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

学生的认知能力对他们的课堂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有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较快, 教师所要讲授的知识他们已经会了,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先知学生”, 他们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已经不感兴趣, 所以有的学生为了打发时间, 他们便会做出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3]而有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较慢, 他们对教师上课所讲的知识不能完全消化, 他们在课堂中难免受到挫折, 受挫之后, 学生会产生对教师和课堂的焦虑, 学生长时间处于这种焦虑的情绪, 便会产生消极的课堂情绪, 而这些消极的课堂情绪便会演变为课堂外向性问题行为。

3学生的性格差异

有的学生较冲动, 情绪易受到刺激, 不稳定, 易发脾气。因此, 当这类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呆板重复、单一乏味时, 就容易爆发情绪, 做出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4]而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 情绪比较稳定, 不喜欢刺激和过于频繁变动的生活, 他们比较容易遵守秩序, 不喜欢被打扰。因此, 当性格内向的学生一旦感到课堂气氛过于热烈, 他们就会对课堂教学产生排斥心理, 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因此, 产生课堂外向性问题行为。

4学生的性别差异

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接受暗示, 更加拘谨, 而男生则精力旺盛, 喜欢活动, 乐于探究, 因此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要明显短于女生, 所以男生比女生更易产生课堂外向性问题行为。

(二) 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知识素养低

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精准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不少教师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教学实践, 专业知识都能够达到较高的水平, 但是不少教师缺乏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在面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根据相关的教育理论来处理, 而是纯粹根据自己和他人的教学经验来处理, 这样不仅不能合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也会诱发课堂问题行为。[5]

2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当

教师的教学难度过大, 学生容易对学习失去信心, 因此容易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而教学内容过于简单, 学生接受、理解的快, 也容易使学生有空闲时间溜号, 做出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行为;[6]教师的教学内容枯燥、陈旧, 教学方法呆板, 语言表达能力差, 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也会诱发学生的问题行为;还有一些老师不顾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只是一味地灌输, 使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 从而产生问题行为。

3教师的课堂纪律观不明确

教师用所谓的“课堂纪律”来维持课堂秩序, 通过纪律约束来树立自己的权威, 忽视了学生的需要, 当学生违返课堂规则、妨碍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时候, 教师就惩罚学生, 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怨恨、不满等情绪, 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致使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7]

4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差

教师对课堂管理不恰当也容易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当学生违反课堂规则、妨碍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时候, 教师就会惩罚学生, 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怨恨、不满等情绪, 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致使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教师对课堂管理放任自流, 对学生漠不关心, 不管不问, 这样会使纪律松散, 导致课堂气氛和教学环境差, 促使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

(三) 环境方面的原因

1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是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 家庭教育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和习惯。因此家庭的氛围, 家长的教育方式, 父母的性格都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8]家庭关系是否融洽, 父母的性格是易冲动还是谦和, 家长对孩子的管教方式, 是对孩子百依百顺, 任由孩子胡闹、任性, 还是对孩子过于严厉, 过多干涉孩子的事物, 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从而影响孩子的课堂行为。

2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课堂教学环境中, 学校管理制度如果松散, 学生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不努力学习, 产生一些问题行为;[9]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无暇关注到每一名学生, 会增加学生的不满程度, 从而导致注意力分散, 造成走神、溜号, 引发课堂问题行为。

三小学生外向性问题行为的解决策略

1明确课堂行为准则

教师应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 制定相应的课堂准则, 让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教师允许的, 同学们认可的, 哪些行为是错误的, 被杜绝的, 什么行为可以接受, 什么行为不能被接受, 以此来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10]

2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教师要精心细致地选择课程内容, 适当地安排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 在学习中得到发展,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使一个教学环节顺利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 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减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11]此外, 教师还要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摒弃以分数为中心, 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了解学生的特点,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情感需要。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往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行为来感染学生, 并且要经常给与学生表扬和鼓励, 这样会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 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管理课堂, 这样既能使学生约束自己, 又能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12]在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时, 教师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 并且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这样有利于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4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合力

学生的问题行为根源于家庭, 显现于学校, 恶化于社会, 学校、家庭、社会应形成合力, 共同努力,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减少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影响, 从而减少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学生的外向性课堂问题行为对学生自身、课堂都有较大的影响, 教师、家长、学生、学校、社会都应共同努力, 尽量减少外向型行为发生的因素, 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勇.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8.

[2]李莹, 彭秀芳.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评述[J].中小学管理, 2005 (10) :33.

[3]唐思群, 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55.

[4]方双虎.论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J].当代教育科学.2004 (4) :29.

[5]杨莲菁, 王钢.问题行为--课堂教学微观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3) .

[6]左其沛.关于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J].昆明师专学报, 1985 (3) .

[7]李志.课堂问题行为及控制[J].中小学教师培训 (中学版) 1997 (4) .

[8]张彩云.小学教师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特点[J].中国特殊教育, 2008 (11) .

[9]杨莲菁, 王钢.问题行为--课堂教学微观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3) .

[10]叶建红.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7.

[11]程核红.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及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 (长春) , 2002 (4) .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问题及其调适 第11篇

所谓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问题是指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其教育观念指导下所采用的,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教师职业角色期待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对学生以及自身身心产生消极影响的不正确、可观察的外显行为。

一、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问题的表现

1.不良的教育教学体态仪表

教学体态仪表是一种无声语言,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潜在教育。教师的体态仪表问题主要包括:(1)仪表不适:衣冠不整,不系钮扣;蓬头垢面,不修边幅;追求新潮,打扮奇特,缺乏庄重等。(2)滥用手势和动作:不当的、多余的手势和动作。(3)目光问题:目光呆滞,闪烁不停或者游离不定;不和学生目光交换;害怕学生的目光;目光冷漠或者不屑一顾等。(4)表情问题:板脸上课、滥用表情、夸张过度、严肃认真有余而亲切自然不足等。

2.不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

这种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许多教师都有意无意地在使用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包括:(1)教学方式单一:用口头语言的方式单向传授,不设问,厌恶学生提问,师生间不进行反馈和交流,不注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不因材施教:对全班学生提出统一要求,没有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3)表扬和奖励使用不当:过分、多余、绝对、不公以及该表扬不表扬等。(4)滥用批评和惩罚:体罚(下跪、揪耳朵、扇耳光、打手心、掌嘴、罚站、赶出教室、动作定型、面壁思过等)、罚款、罚作业等。(5)言语中伤:说话粗俗,讽刺、挖苦、训斥、责骂、人身攻击学生等。

3.随意的教育教学行为

这类问题具有隐蔽性,与教师教学态度、自身素质和个人修养相关,包括:(1)教学无计划:不看不学不熟悉大纲,无学期授课计划和课时安排;不认真执行课时计划,任意增加或减少课时;授课中缺少统筹安排;作业布置目的不明确,作业分量、难易程度、需要时间都缺乏周密考虑。(2)教案不规范:无教案上课;教案中缺少重点、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小结等关键内容;照抄参考书。(3)板书教案问题多:书写欠认真、没有逻辑、杂乱无章、出现错别字、繁体字等不规范字等。(4)语言毛病多:语病百出,口头禅多;不说普通话,地方方言重;措辞上言不达意、言过其实;表达上语无伦次、语塞、说话走题等。(5)行为太随便:教室吸烟,随地吐痰;上课迟到,下课提前;课堂上接听手机;信口举例,毫不沾边;站姿、坐姿欠文明等。(6)教学无艺术:先把学生叫起来再提问,搞突然袭击;该个别回答的问题,却向全班同学发问;课堂出现乱堂局面等。(7)知识有错误:画错图,解错题;问题概念解释含混不清;把学生说得对的判断为错的等。

4.不科学的课堂管理风格

这类行为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源于教师的管理风格。表现有:(1)过于冷淡,放任自流:对学生缺乏热情,行为表现上与学生刻意保持距离,对学生甚为冷淡,甚至对学生的违规行为不理不睬,放任自流。(2)权威管教作风:对学生严格管制,学生行为稍有不适,就被当成典型来抓,轻则批评写检讨,重则请家长或施以体罚,使得学生心理负担极重,也造成班级气氛压抑、毫无活力。(3)偶发事件应急不当:处理偶发事件的原则应是控制自我情绪,尊重学生,随机应变,因势利导[2]。但处于尴尬情境的教师往往违背上述原则,对引发事件者严加训斥,大加责骂,甚至行为粗暴失态,使事态恶化。

二、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问题的调适策略

1.行为调适策略

(1)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方法:消退、暂停和刺激控制

消退即把引起教师行为问题的消极强化物除掉或者以其他物体代替,那么不良行为就会自然消退。例如,有的教师上课的时候有吸烟的不良行为习惯,如何消退该教师的行为问题呢?可以建议他不要将香烟带到学校,上课感到疲倦时,可以喝茶,或是让他在课下吃口香糖,并不断鼓励他改进。

暂停即将引起行为问题的消极强化物暂时扣除,使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对目标行为的任何强化,从而使目标行为的发生率下降。有两种具体做法:一是在一段时间内对教师的目标行为不予强化;二是要求教师离开当前存在强化物的行为情境。例如,教室里,教师与学生发生冲突,为了避免教师采取粗暴失态的行为,可以让教师及时离开教室,让其冷静思考解决的办法而不至于事态恶化。

刺激控制即指教师个体的问题行为是发生在一定情境中,尽管该情境中存有众多刺激,但可以控制特定刺激(辨别刺激)对问题行为的影响,从而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刺激控制技术主要有三种:一是排除,二是限制,三是代替[3]。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有随意接听私人电话的不良行为习惯,作为学校管理者,就应该制定一些有效的教学行为管理准则,将教师在课堂上的这一行为进行界定并实施惩罚制度,使得教师不再将手机带入课堂或是在上课期间采取关机或是振动的方式,从而有力杜绝这一行为的发生,这就是采用的限制技术。

(2)提高行为发生率的方法:自我强化

所谓自我强化是指教师依据强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或生活,每达到一个目标即给予自己一点物质的或精神的酬报,直到最终目标完成。自我强化是较高水平的激励方式,可通过教育、指导逐步具备这种能力。

一个具有良好行为的教师知道自己往哪儿去,同时自觉督促自己的行为,勇于承认自己的行为问题。因此,教师可以确定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随时自我检查、自我评价,不受外部因素影响能够独立地安排自己的活动并不断取得进步,就说明他具备了自我强化能力。强化的具体方法包括:一方面恰当地采用认识、情感或综合性的矫正策略;一方面创设支持性的群体气氛;另一方面要经历“指导-实践-强化-再指导-再实践”这样一个渐进过程。

2.认知行为调适策略

(1)自我指导训练

自我指导训练是由梅钦鲍姆和古德曼[4]提出的一种重建认知模式的自我训练方案,它是通过寻找和处理积极的自我对话,来改变当事人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的程序。其步骤为:

第一步:自我观察。教师观察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找出与问题情境有关的负向内在对话。

第二步:寻找积极的内在对话。协助当事人寻找与原有非理性观念不相容的思考方式,并用新的内在对话来表达。

第三步:学习新的技巧。指导教师在模拟或现实情境中练习新的内在对话,以掌握有效的应对技巧来更好地适应行为问题情境。

第四步:在实际应用中,可遵循八步法:“任务选择——认知模拟——明显的外部指导——明显的自我指导——模仿悄声的外部自我指导——练习悄声的外部自我指导——模仿内隐的自我指导——练习内隐的自我指导”。该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改善教学行为,调适教师的冲动性、焦虑性行为等。

(2)问题解决训练

这里的问题是指教师不能马上做出合理而有效反应的那种情境。问题解决训练就是要求有行为问题的教师对原来的问题情境能做出合理有效的认知行为反应。此训练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阶段:问题定向。此阶段的目的是,努力使教师具有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态度。

第二阶段:问题定义。要求教师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给予明确的表述,为此调适者要指导教师收集与问题有关的各种有用的信息、把事实与观念加以区分、对问题加以分析、确定调适目标。

第三阶段:产生问题解决的途径。明确问题之后,指导者与教师讨论并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四阶段:作出抉择。采用类似“头脑风暴法”产生大量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之后,指导者与教师一一比较各种方法可能出现的结果,并从中选择出一个最佳方法。

第五阶段:具体实施问题解决的过程,并加以检验。包括实施、观察和评价三个环节。若满意则进行自我奖赏,若不满意,则检查前面步骤,再进一步调适。

(3)自我监控训练

自我监控是指教师对所指定的目标行为的自我观察和自我记录。将自我监控作为一种改变行为的手段,就是要求教师注意目标行为,对行为的自我记录可以产生相应效果,即目标行为的强度将发生改变[3]。

作为一种行为调适的技术,自我监控一般包括如下六个步骤:①明确问题;②表示愿意改变的意愿;③记录问题数据;④设计并贯彻调适计划;⑤保证支持这个计划;⑥制定并取得长期疗效的计划。注意,在此方法中,教师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而学校、指导者的任务是帮助他发展并增强控制的行为,向教师提供解决问题所要采取的步骤,起到顾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晓虹.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 傅道春.教师行为访谈.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3] 林崇德,辛涛,邹鸿.学校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 姚鑫山.个别心理辅导.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英语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建构 第12篇

一、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定义

课堂教学行为指的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一切活动的总和,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手段、方法及行为, 这些活动行为都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完成的, 这种行为活动的成功与否是和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积累程度密切相关的。总的来说, 教师教学活动行为是否成功和以下几个问题密切相关:第一, 是否有明确的目标;第二, 是否有先进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 是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 教学活动是否围绕中心开展, 是否有主体活动;第四, 学生在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的时候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第五, 老师是否能时时对教学活动状况进行掌握, 并随时地根据掌握的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行为。

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标准总结起来大致分为三点:第一, 教学是否符合一般规律, 是否促进学生的学习;第二, 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否强;第三, 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节省资源, 获得更好的效果。这三方面, 分别指出了教学行为的合理、有效、经济性, 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行为。

二、英语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1. 英语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基础是教师要有良好的技能和学科知识

教师的知识水平的全面性是进行英语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保障, 具备了这些知识, 教师才能在高效课堂上起到主导作用, 进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知识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 就是英语教师所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 它是进行各门课程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完成的前提。实践性知识就是通过教学活动积累的相关实践经验知识。教学其实也是一种师生交流的情景活动, 如果是有经验的教师其就会顺利的对教学活动中的种种复杂情景做出解决, 进而选择更加合适的情景教学行为。条件性知识是教师应该具有的相关学科的知识, 这里大致包括三方面的知识: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分析评价的知识, 这三方面知识对于教师来说缺一不可。学科知识是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知识, 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应该掌握的教学辅助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 掌握了教学的基本规律, 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行为, 才能促使学生发挥主动性, 进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 有效教学行为的提升要促使教师提高其自身的效能感

效能感是教师对自身进行教学活动能力的主观臆断, 效能感又包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教学效能感是教与学的关系, 是对教学中诸多问题的意见或者观点;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教师自我对教学效果的评定, 这两方面相互促进促使教师对英语有效课堂教学作出判断, 从而对教师期望产生影响。研究发现, 教师的效能感和以下因素有关, 即教师的积极性、改革的愿望以及教师的教学热情。因此,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进行教学行为的关键性动机因素, 其关系到教师的工作热情及工作态度, 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3. 教学监控力是保证教学有效课堂行为较好的方法

教学监控力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也是教学任务完成的基本条件, 监控力可以促使教师主动地、积极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控制、检测、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各种影响其实就是监控力在发挥主要作用, 因此, 具备较好的教学监控能力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发展。另外, 教师还可以多进行反思来促进教学行为的不断改善,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分析和判断的一种行为结果, 可以促进教师对教学的充分理解, 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4. 有效教学行为的实现途径要发挥整体功能的作用

一方面说, 教学行为在每个教师身上表现出来的都互不干涉, 各不相同, 适用范围也各异;另一方面, 教学行为又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 实现教学课堂的优化发展, 不是采用一种教学行为就可以的, 而是要把各种教学行为有机地加以整合, 发挥整体作用。教学最重要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设计, 如何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教学并实施明确而完备的教学是一个优秀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辅助教学行为是主要教学行为的有效补充, 其内容没有主要教学行为全面和有组织性, 但是在对学生学习促进方面依然具有良好的作用, 可以促进学生课堂交流, 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升, 形成良好班级氛围, 使教学行为产生较理想的成绩。同时,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时间, 以和蔼、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把班级纪律管理好, 进而减少问题的发生, 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序的班级环境。所以, 为了达到目标、完成任务, 教师要改变思想, 开阔思路, 把各种教学活动行为有机地联系起来, 发挥各种教学活动行为的整体效益, 进而促使教学行为整体功能的全面发挥。总的来说, 教学行为是教师的素质的外化, 也是关系教学成绩的主要因素。所以教师也要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提升自己的专业文化素质, 以及自我效能感和自我监控力, 这些都是教学行为提升的有效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学效果真正提升起来。

另外, 英语教师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是非常之多的, 所以考虑的问题也要比其他学科教师多, 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学生学习的态度。学习态度主要有:兴趣爱好、学习的欲望、反思、自我调控力、思考、问题意识等等。教学活动中, 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不仅体现在行为上, 更体现在其思想上, 不单单是学生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情况进行解决, 组建小组讨论问题, 小组试验等, 而且其还进行思考, 以研究探索为主要目的。第二, 是学生学习的广泛性。广泛性主要包含的内容是:学生的数量上的巨大, 参加活动的形式多样化以及参与时间的充足。当绝大多数学生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去积极地学习, 那么英语课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参与性强的学生, 其学习态度认真, 思维也比较敏捷, 能获得较快的进步和成绩, 相反, 一些参与性较差的学生, 在课堂上没有精神, 思维迟钝, 效能较低。第三, 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参与的教学的深度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主动态度有较大关系, 也就是学生课堂中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可以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的方向, 并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最终的解释, 同时表现出较好的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想法, 敢于挑战和不断地超越自己, 具有较高的创造性。例如, 学生在上课中会不会主动地寻求答案, 会不会思考有深度的问题, 会不会有创造性的回答和提问等等。当能动性缺失时, 其参与性也差, 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等、靠的心理态度, 不能集中精神, 被动地接受学习。

三、英语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建构策略

1. 教育理念:由权威意识向服务意识转变

在我国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绝对的知识传授者, 而且在这种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下, 教学的模式形成了一套先进行老师的教后进行学生的学的一种模式。新课程实施后, 老师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由原来的知识讲授者, 变成了管理者、合作者、研究者等多重的角色。所以,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对自己的地位和角色有充分的认识, 给自己定好角色地位。首先, 要有主人翁的态度, 努力工作,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 同时还要对不同能力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扶, 使其达到规定的目标把成绩搞好。其次,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其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培养其优秀的学习品质。第三, 不断地强化自我学习意识, 注重提升自我科研能力。并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叙事研究等活动对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做出最后的解决对策, 不断收集和利用有效资料和信息, 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学习是一个过程, 是在教师的指挥和帮助下进行的沟通、交流和协作对话, 是知识构建的一个过程。然而,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 不管学生还是老师, 都把学习当成是在教师严格管控下的被动的接受学习。学习不是一种乐趣, 而是一种负担, 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会觉得力不从心效率较低。要获得高效课堂, 首先,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给以指导, 并促使其认识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 把自主学习任务积极承担起来。其次, 教师要为学生指点迷津, 学生时期, 其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学习的不专一性, 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指导, 无论是学习时间、学习方法, 还是学习策略等都要进行指导。积极引导其制定自己的计划、作息时间、自我评价标准等等内容;尊重学生的差异, 培养其独立自主的能力, 实现跨越性发展。第三, 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 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把学习当成一种兴趣和乐趣, 努力帮助学生把自主学习变成一种愉快的生命体验。

3. 教学设计:由注重教材向满足学生需要转变

教学设计要有计划、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同时要以学生发展为依据。第一, 教学设计要合理、正确, 并且设计要放在上课教学的前面。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指导学生自主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预习, 这样就可以完整的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基本的课文知识, 形成自主的知识结构和见解。同时,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要尽量理解概念, 解决理论知识问题和练习题。第二,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逐渐转变自己的角色, 高效的课堂教学, 教师要为学生打气鼓劲, 促使其积极争取, 努力争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同时还要协调学生、教师和课文的相关内容, 有效的把课堂组织起来, 实现师生的良好对话, 使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充分的理解、感受、体验教学内容, 不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 教师要利用自己知识结构多元化进行拓展设计。可以通过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作业的评改, 等等方法, 让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 把知识不断内化, 增强记忆, 提升学习能力。

4. 课程整合:由课程封闭向课程开放转变

以往的课堂教学在学科结构上过分强调学科知识, 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杂乱无章, 缺乏有效的联系。学生上课所学的知识都非常的杂、陈、难、偏, 而且多数都是课本中的知识, 没有进行必要的拓展。新课程改革后, 教学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师把课堂教学重点不再单独放在知识的掌握上, 而是把教学向提升情感、知识、规范行为三位一体的方向上发展, 在重点关注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同时, 还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教师还把课文知识和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教学, 使理论知识在实际的指导下不断深入学生的内心。第一, 整合课程。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设计, 以便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视野, 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 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运用、评价的能力。第二, 创新课程。教师有勇于创新, 积极创新、大胆创新的精神, 敢于对课文知识提出疑问。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的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和充实, 重构良好心灵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整合、吸收新知识。第三, 课程的开放性。课程的开放性就是教师要把课程放置在自然客观世界中, 把课程的内容、目标、展现方法、课程标准等都开放, 促使学生多元化接受, 最终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5. 教学评价:由片面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

传统的教学评价存在一些片面的问题, 注重的是知识的评价, 而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情感、态度、实践能力等评价还不足。新课程改革后, 评价变得更加人性化, 更加的平等和协调, 也达到了促进学生进步的效果。第一, 英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评价的舒适的环境, 同时要多采用鼓励性的话语和启发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评价的方法要适合此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不能给学生带来伤害或者心理阴影。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 不断体验成就, 感受快乐, 要采用合理、科学、人文的评价方法, 让学生在评价中真正体验到自己的成长, 进而轻松学习、快乐生活。第二, 英语教师通过评价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英语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连续不断的提供指导服务, 特别是学习方法和策略。第三, 英语教师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英语教师在评价的时候要采用多元化的方法, 进而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英语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成绩, 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道德观念等等;同时, 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注个性发展, 不仅仅采用考评的方法, 还要让学生自我评价, 发挥评价的多元化作用。

综上所述, 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 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学会自主学习, 并且随着经验的增长, 不断的提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英语高效课堂是一个从自主学到指导学, 再由指导学向自主学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其实, 这个循环过程是需要一个时间的, 也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在这个高效课堂的构建中, 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提升自己, 不断总结经验, 适应新课程;第二, 教师要具有坚定的毅力, 持之以恒的态度, 坚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三, 改变传统的教法和教学行为习惯, 培养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习惯。

参考文献

[1][美]MarylouDantonio, [美]PaulC.Beisenherz.课堂提问的艺术.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2][美]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3][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4]茹红忠.构建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策略研究.中学语文, 2009 (7) .

上一篇:走进教材下一篇:民俗文化的英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