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理特征范文

2024-06-21

音乐心理特征范文(精选12篇)

音乐心理特征 第1篇

一、音乐速度的情绪特征

在李重光的《基本乐理》中,谈及速度的内容不多,但明确指出了速度对音乐形象的重要作用。并以贺绿汀的《森吉德马》为例,说明此曲“在慢速度中表现了辽阔无边的大草原的壮丽景色, 而快速度则表现了蒙古人民的愉快生活。”1通过此例,让我们约略窥见作品的速度不同赋予人们不同的情绪感受。音乐速度的这种情绪特征并不是偶然或孤立的,我们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例证。

如果说《森吉德马》的不同速度改变带来的情绪变化不算太大的话,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较极端的例子《哀乐》,从极悲转为喜庆的情绪。

例一:《哀乐》

在我们的印象与记忆中,《哀乐》从来都是低沉、凝重、悲哀的,原曲的速度是每分钟拍数约30左右,非常的缓慢,符合曲子的使用意图与场合。也许,我们从来不曾想过它也会有另一副面目。 在电影《大腕》中,我们稍稍领略到了音乐作品中速度的魔力!旋律还是那个旋律,仅仅加快了几倍的速度,变成了每分钟拍数约20左右,节奏顿时变得很欢快了,《哀乐》让人瞪目结舌地变成了光辉明亮、充满喜庆的曲子!原曲从很缓慢的速度拉升到极快的速度, 以极端的处理手法,最大程度达到了戏剧性的效果,可以说完全颠覆了原曲。事实上,正因为如此巨大的变化与反差,无法不给人以震撼。看来,音乐速度对情绪的表现具有巨大的魔力。

那么原来欢快热烈的曲子如速度变慢后,会造成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吗?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同样极端的例子《西班牙女郎》。

《西班牙女郎》原曲热情奔放、轻快华丽,具有典型的舞曲特点。作品的速度标记是“VIVACE”,通常快于快板(ALLEGRO),慢于急板(PRESTO),即每分钟拍数在132~184之间,现在一般采用速度为每分钟拍数180~200。在电影《戏王之王》中,当女主人公倾诉身世时,伴奏音乐同样采用了《西班牙女郎》的旋律,但将每分钟拍数降为105左右,令此曲呈现出深情婉转、感伤忧郁的另一副面貌,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原曲。

例二:《西班牙女郎》

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即使在同类作品中,由于速度的理解与运用不同,令该类作品在保持整体面貌的同时,也呈现出一种不同的情绪特征,大量有意识地如此处理,会给音乐打上鲜明的烙印。 例如斯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作品的结尾前一段,音乐一扫之前的轻快、温暖与热烈,速度大为放慢,形成与全曲风格完全不同的感伤忧郁、缠绵绯侧的特点,但持续不长时间,就又变回原样,以热烈欢快的快速行进与旋转结束全曲。在音乐史上,斯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的这种情绪特征被冠以“维也纳式的忧郁”。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明白了音乐速度所具有的情绪特征,以及它本身具有很大的表现张力后,不禁会追问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以钢琴作品及其演奏为例,我们看到因决定性因素——速度的改变,相应会引起伴奏织体、触键手法、强弱力度、踏板运用等技术与处理的调整,而所有这些表层的调整或改变,并非造就速度元素的魔力的真正原因——心理!人们的心理作用,才是真正原因!音乐速度快慢,因为与人们头脑中的固有印象与认知模式相作用,通过人们心理的变化,决定了音乐形象的塑造或再现,才决定了作品给予人们的情绪感觉。

为方便进一步论述,我们引入了下表2:

下表由快至慢,大致分为快-中-慢,可再细分为:急板—— 快板——中板——行板——慢板——极慢板,相应地,我们也可看出乐曲的情绪变化:狂野狂热——欢快热烈——抒情柔婉——沉重沉思——悲哀压抑。它清楚地显示出同样的音乐旋律,只要速度改变,情绪意境就会改变,且速度变化幅度越大,后者变化越大,并且越具强烈反差的戏剧性效果。

略加考察西方音乐史,我们发现直到古典音乐初期,才开始使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副词给作品作标记,用文字来描绘音乐的速度。因此,上表的速度标记准确地说是本质上的情绪标记!它倾向描绘与指示作品所蕴含的模糊情绪。可见,音乐速度从一开始就与人们的心理情绪密不可分。运用节拍器,给速度以准确的每分钟次数,不过是后来科技理性主义的产物,并非音乐速度天然的物理定律。即使是节拍器所确定的物理速度,也是以人的尺度(如心跳呼吸、步速、跑速、身高、手指脚指数目等)为衡量标准的。如同人类以十个手指为天然基础发明了十进制一样,在尚未有文字式音乐标记的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就以人的心跳为基准,创制了一套音乐速度体系,长期沿用形成约定俗成,后世的任何做法都是在此基础上的改进,而一切的来源与诉求都指向人的心理,再以心理的变化传达情绪的变化。

二、音乐速度的时代特征

一切艺术都无法摆脱时代的烙印,音乐作品也不例外。从长期的历史趋势来看,社会生活与人们的心理的时代特征可归结—— 快!且是越来越快。这反映在不同时代的作品在速度的运用上逐渐加快,甚至越来越过火。

音乐速度的所谓“快慢”,是以人的心跳(常取72下每分钟) 来决定的,刚好处于小行板(69)与中板(88)之间。它们之上的属于快的范畴,之下则为慢的范畴。但请注意,这只是传统的划分法,而且仅仅是相对而言的,并非绝对的衡量标准!它会随着每个时代人们对事物感受的变化而变化。想想500年前、300年前、100年前甚至50年前,人们对于快慢的理解是多么不同!马车时代与飞机时代,快慢概念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反映出该时代的节奏脉搏的音乐,其速度的快慢概念也会随之变化。我们将此情况称之为音乐速度的时代特征。

工业革命之前的农业社会节奏慢,人们的活动范围小,环境变化小。那个时代是古典音乐统治的时代,整个社会喜爱中速的音乐,体现出宗教与古典文明的伟大、静穆与均衡,排斥快速的、激情的、长线条的所谓过火的音乐,美学上追求古典的时代情趣。 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是小步舞曲:线条短、跨度小,约处于小行板(69)与中板(88)之间的速度,在当时是中庸平稳的。而在今天听来,则感到缓慢无力了。速度还是那个速度,只是欣赏者身处的时代已然不同罢了。

工业革命时代,整个社会节奏大幅加快,人们生活的环境变化较大、较多,人们不再满足于四平八稳的音乐,于是浪漫派音乐应运而生,音乐速度大幅提度,明快华丽的圆舞曲成为了该时代的代表性音乐。原来的快速现在倒成了正常速度,激越的、强烈变化与对比的音乐为社会所普遍欣赏。

到了近现代社会,变化飞速、节奏飞快,社会充满不安定的焦虑心态,反映在音乐速度上就不是什么快速之类的了,圆舞曲的速度已显得慢了,只有用暴烈、夸张、狂躁的音乐才能匹配本时代的心态。从瓦格纳没完没了的不协和的行进、拉赫玛尼诺夫暴雨般的钢琴音乐到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勋伯格狂躁到有些神经错乱的《月光下的皮埃罗》、巴托克的《粗野的快板》等作品,一直走到当代迪斯科电子音乐、重金属音乐,我们看到了音乐从策马轻扬到狂飙突进到火车怒吼到火箭飞速,核心之一的词汇就是“快”“更快”“飞快”!音乐速度的时代性质清楚显露出来。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大致有二:

1.技术进步导致观念与行为模式的改变。众所周知,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100年间的变化比过往所有人类文明史的变化还要剧烈,自然深刻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与行为模式。以钢琴领域为例,有些近现代音乐大师即使在对待贝多芬音乐作品时也没有了过去的谦逊与严谨,比如钢琴大师格伦古尔德主张自由地随意地处理贝多芬钢琴作品的主题和速度,在一次访问中他说:“……(弹奏速度)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乐曲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建筑式的部分还是线条式的部分,都经过周密的构想,以致速度变成了一种相对的,基本上并不重要的事情,它仅仅附属于某种别的东西而已”[3]访问者问“但如果贝多芬死而复生, 你认为他会同意你关于主题和速度的看法吗?”[3]他说“我不知道他会怎样看,我也不大在乎他会怎样看。但我认为我们用不着回到贝多芬那样遥远的时代,就可以知道某些与速度有关的看法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大致是怎样的”。[3]时代所赋予的信心与傲慢表露无遗!

另外,钢琴乐器制造技术的改进,对这种变化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古钢琴的音色与演奏的速度力度远比现代钢琴表现得温和,前者基本可说是弹拨,而后者则是完全的弹敲,现代钢琴的音锤比以前更重更有力,这自然会影响到演奏家的态度与行为。萧伯纳曾说过:“不过现代钢琴的优越性真是不可否认地广阔。现在对拨弦古钢琴,我只能说它太阻碍那种浪漫和狂暴的演奏;它迫使作曲家去挖掘结构的清晰并拘泥于理性的创作,并且为我们保存下来一种为亨德尔和巴赫所喜欢的装饰性经过句的效果,而这样的经过句在钢琴上演奏就好象显得太rococo了。”[3]

2.人类天性中潜藏着对速度的本能追求。这种本能有着深厚的生理学基础,并因时代的进步而助长了这种本能。音乐家对此早已有了清楚的认识:“一般说来,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倾向于弹得比应该的更快,因为随着兴奋性的增高,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弹奏的速度也就相应地加快。由于这是一种常规而不是一种例外,所以最好还是避免快速弹奏以便更好地控制乐曲的力度和节奏。尽管你知道:以这种加大加快了的力度和速度,你总是能够更多的奏效,但这毕竟只能运用在练习上。”[4]

听众的欣赏习惯的变化也体现了这一点:在古典音乐时代, 社会节奏慢,人的心态也平稳得有些慢悠悠,听众较能忍受那些非常冗长或单调的音乐作品,贝多芬的大部头式的作品就很有市场; 而现代听众有多少真正能忍受甚至喜爱这类宏篇巨作是值得怀疑的,更多人是无法做到的,即使表面基于面子或礼貌不说什么,但实质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同样,现代听众也很难接受古典作品的速度。正如古尔德所说“当然,他们是否同样能够忍受速度的连续性,那完全是另一个问题。从音乐的性质看,人们倾向于怀疑这一点。看来似乎更可能的是:只有巴赫时代的听众才具有那种能耐。”[3]这种现状进一步逼使演奏家加快演奏速度(及力度),以较过火的风格追求热烈与罗曼蒂克式的华丽,取悦听众。两者交互作用,在变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考虑到音乐速度的时代特征,那么在一个急促的时代,该如何看待一个100或200年前“快板”或“慢板”的速度指示呢?如果按今天的心态来理解“快”或“慢”,肯定与作曲家的意图及时代特征差距很大,甚至完全不同!总体表现在演奏速度快了许多,处理得明显过火甚至背离。因速度对音乐形象与意境具有的塑造作用,则极易出现对作品的重大误解与错误演绎。例如本文第二例的《西班牙女郎》,原曲的速度应是每分钟拍数在132~184之间,而在现代各种版本中,速度都比原曲快了许多,约在每分钟拍数180~200之间。总体表现是演奏速度自觉或不自觉地逐渐加快!音乐形象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原来活泼而还带些矜持的女郎,变得只有热烈奔放而矜持全无了!

浪漫主义的作品也许问题还不算很大,但对于古典作品,问题就非常严重了!如何准确表现那个时代的优雅、从容与沉稳?如何体现乐曲的均衡、理性与静穆?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值得在实践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结语

本文尝试分析了音乐的基本元素之一速度所具有的两大特征——音位乐速度的情绪特征与时代特征,指出了对音乐速度的正确理解与掌控的重要性,力图对我们的音乐实践有所裨益。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是人类的精神遗产,具有该时代的特征与气质,并不因我们个人的喜好而改变其历史与文化价值。毫无疑问,抛弃时代的漫不经心与傲慢,在历史与传统面前保持足够的谦逊尊重,是正确理解与演绎作品的最重要与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从而触摸与理解人类走过的路, 真正明白曾经的他们也是今天的我们,历史就是当下。

摘要:音乐速度对音乐形象塑造及作品意境的表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一个物理量,也是一个心理的指示器,具有情绪特征与时代特征,正确理解与运用音乐速度,才能真正尊重历史传统,才能正确理解与演绎作品。

关键词:音乐速度,情绪特征,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71.

[2]邬析零等.外国音乐表演用语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283.

[3]萧伯纳.萧翁谈乐——萧伯纳音乐散文评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61-62.

民间音乐的特征论文 第2篇

内容摘要:民间音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风格鲜明,喜闻乐见。本文就民间音乐的创作、传承过程,艺术风格的地域性、质朴性、即兴性,古文化的积淀性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求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就此阐述了个人的观点。

关键词:民间音乐 特征 博大精深

民间音乐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纵观历史,人类在创造劳动工具的同时也创造了艺术。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人类艺术以两大系平行发展。一类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艺术,这是人类本源艺术的发展延续;另一类是职业艺术家和音乐院校的艺术,这是由前者派生出来的。前者是从历史文化开始的群体艺术,后者是职业艺术创造的个体艺术。民间音乐贯穿于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和人民的生产劳动、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可以说民间音乐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结合,而不只是为了营造节日气氛、烘托婚丧嫁娶的“奢侈摆设”。它可以美化环境,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民间音乐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历史上,我国各地不少妇女都能随口唱几句《绣荷包》《编花篮》《摇篮曲》;搬运、装卸的人都不时地发出劳动的号子;不论城镇市民还是商贩、学生都能来几句时尚小调等等。至今,我国有不少民族还流传着这样的习俗:“当小孩长大到一定年龄,就必须向老人学唱歌,不会唱歌便被认为是一件十分不体面的事。在有些地区、有些民族过去甚至将是否善于唱歌作为选择配偶的条件之一。不少民族不仅在平时有唱歌的习惯,而且还有自己的唱歌节日。如壮族的‘歌墟’、苗族的‘游方’、侗族的‘坐妹’、蒙古族的‘敖包会’、回族的‘花儿’、瑶族的‘放浪’、仫佬族的‘走坡’等。每逢会期,四面八方的青年男女就聚在一起,高歌低吟,纵情表达他们之间的爱情和对幸福的向往。”①由此,我们认为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和精神食粮。

中国民间音乐,如同黄河长江一样,虽流经数千载,尽管沿途又纳入了多少川流,但始终保持了民族的气魄和个性。就像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所说:“民间文化具有自己的生命,具有某种不朽性,由于它们得以在人的短暂的生命结束之后依然存在。”以下就本文提出的民间音乐的特征进行论述。

一、 创作过程的集体性与传承过程的口头性

前面已说人类艺术以两大系平行发展。然而,在创作过程中它们是各不相同的。“在历代文人创作或现代专业作曲家的创作中,一般来说,其创作过程是作曲家个人单独进行的。但民间音乐却不同,它的创作过程是个人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甚至个人的创作活动完全为集体所淹没。它们有的是在集体场合中许多人的即兴创作。如许多人在一起扛木头时,为了统一步伐,协调动作,其中有一人领头唱起了劳动的呼声,其余人跟着应和,如此一呼一应循环往复所形成的扛木号子,就凝聚着参加扛木劳动的所有人的音乐创作。”②劳动号子如此,山歌、小调也是这样,不论在民间音乐的哪种类别里都蕴含着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应该说民间音乐的创作过程和它的流传过程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创作的过程即是流传的过程,流传的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过去由于劳动人民不可能真正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因此,难以通过书面形式进行传承。甚至在有了文字记载之后,仍保持着它的口头性特征。另一方面由于民间音乐具有重视和谐、提倡神形兼备、突出意境等审美特征,用书面文字传承的方式,也较难准确表现民间音乐精、深、博、大的内涵,而灵活便捷、形象生动的口头传承形式就成为至今常见的民间音乐传承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艺术风格的地域性

人,总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生存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家有一方文化。人的体质和社会生活方式,都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人的文化活动和其他活动,也必然与其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在自然地理上最大的分野是南方和北方。南北地形地貌不同,气候物产不同,民风民俗不同,人的许多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不同,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习惯将中国的文化形态划分为南北两类。这种划分虽然不可能与地理分界完全相符,但从历代学者的论述和人们普遍感受到的现象看,这样的划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古往今来,中国南北两地的确存在不少文化差异。从最简单的角度来说,衣,南丝北棉;食,南米北面;住,南床北炕;行,南舟北车。而至于“南腔北调”,那就离我们音乐的范畴更近了。通过这些罗列,是要说明地域文化的差异,不是仅凭概念就可以诠释的,它实际上浸润在具体而细微的生活之中,不仅会时时刻刻对我们的生活发生影响,更能点点滴滴地塑造出不同的性情和趣味。而这些性情和趣味,正是民间音乐创作的源泉,民间音乐艺术风格的地域性所在。所以,我们从古今中外文艺作品中,就能看到或感受到某些因南北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古人论乐,早有所谓“八方殊风,九州异俗;乖离分背,莫能相通;音异气别,曲节不齐”之说(见阮籍《论乐》),并有“秦声、楚调、吴歙、蔡讴”之分:“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词情少而声情多,南声情少而词情多。北气宜粗,南气易弱。”(见明・王骥德著《曲律》卷一)试以西北民歌《红军哥哥回来了》与江苏民歌《茉莉花》作一比较,《红军哥哥回来了》的旋律高亢,以四度音程跳进为特征,这与西北人民生活在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他们在唱歌或唤人多需“隔山跨塬”,所以习惯采用粗犷的语言和高亢的音调。而山清水秀风光迷人的江南,语言和音乐要柔和得多,江苏等地的方言也被称为“吴侬软语”。具有江南柔腔韵味的《茉莉花》,就充分体现了“吴音”的委婉。除民歌之外,在民间音乐中,几乎所有说唱的曲种、戏曲的剧种都冠以地区的名称,如说唱曲种苏州弹词、四川清音、山东琴书等;戏曲剧种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秦腔等等。在这些极富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中,讲究字正腔圆,原汁原味。它不仅受到当地人们的喜欢,而且也为其他地区的群众所接受。人们所欢迎的正是那种浓郁地方特色的东西。

三、民间音乐的质朴性、即兴性

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愿望以及审美情趣。全国各地的民间音乐虽然在艺术的形式和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质朴这一点上是共同的。它没有浮华之习,也没有装腔作势。由于生活的贫困,政治地位的低下,他们只能用廉价的材料制造使用的生活用品,包括音乐艺术在内。在艰苦而繁重的劳动之余,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来美化自己的环境和生活,用他们自己创作的音乐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对幸福的渴望及对未来的向往。民间音乐是质朴的、纯真的。

在我国民间音乐的演唱、演奏甚至是传承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即兴性。即兴性是指在世代相袭的传承中,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不同唱、奏者,将现成的民间音乐作为蓝本,按个人的需要进行润腔润字、迟疾顿挫的灵感式的调整。如在江南丝竹的合奏中,固定的曲谱仅是基本的框架,演奏者之间的熟道及彼此间的默契,使得他们不拘泥于谱面上的音符,而是瞬间的心有所感、指有所发,奏出的谱外妙音。如此指上生花令听众拍手叫好,赞不绝口。民间音乐这样的唱、奏及传承形式至今还在广泛沿用。

四、古文化的积淀性

民间音乐中的古文化积淀是极其广泛的.学术领域。近年来渐渐为人们所认识,研究工作也正在展开并逐步深入。

1.远古时期的乐器。在现存文献记载及出土文物中,关于远古时期的乐器里,较有影响的是石磬、土鼓和陶埙等。如先秦典籍《尚书・益稷》中记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说的就是远古先民敲击石头,化装成野兽又歌又舞的祭祀场面。而近些年在山西夏县发掘出土了至今年代最早的“石磬”,通过将其悬挂起来敲击,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测音结果表明其音高为升C。古代又称其为“鸣球”。另外,就有关此类敲击乐器在《礼记・明堂位》也有记载:“土鼓、篑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等等。而远古时期的吹乐器尤以埙为代表。一般多为陶制品,故又称陶埙。从对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殷商时期众多陶埙的测音结果来看,陶埙的绝对音高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可以吹出小三度音程,这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音阶形式。从大量出土的乐器和文献资料来看,形形色色的古代乐器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贵宝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

2.华夏歌舞的典范。大约7000多年前,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先民进入畜牧业和农业文明。原始歌舞随之有了新内容。在《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记录的集体歌舞中出现了三人手拿牛尾、边跳边唱的情景。以后又发展成八种歌舞,其中《奋五谷》《逐草木》《敬天常》《依地德》这些歌舞都是表现先民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强烈愿望。音乐艺术在那时还处于萌芽状态,歌、舞、乐三者之间仍存在着相互之间的依赖性,都不足以发展成独立的艺术门类。因此,先民们常用“乐舞”来表示对帝王功德的赞颂、部落图腾的崇拜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所形成的华夏乐舞很多,最具代表的当属“六代”乐舞。所谓“六代”乐舞,亦称“六代”之乐,简称“六乐”。它们分别是: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大咸》,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周朝时的《大武》。这些乐舞对歌词、曲调、音律、动作、服饰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考古发现,当时人们已注意到歌唱者与乐队的排列对音响效果的影响。即表演时,把唱歌的演员和乐队中音量最小的乐器瑟放在距听众的最近处,音量较大的管乐排在稍远一些,音量最大的打击乐器如鼓、磬等放在更远的地方。按这样的层次排列,体现了人们早在几千年前就已懂得根据音响学来依次排列演员与乐队的位置了。约在公元前5,孔子根据在齐国所见《大武》的演出情景,作了他著名的评论:《韶》,“尽美矣,又尽善”;《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从此引发了美学史上最早的关于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评论标准,这也可能是华夏先民确立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文艺批评标准。

3.震惊中外的编钟。1978年,在我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出土的大批古乐器,震惊了我国的考古界和音乐界,也震惊了世界上的同行。曾侯乙墓出土乐器数量之多,设计、制作工艺之精巧,都是十分罕见的。在出土的所有乐器里,编钟、磬是最精美的也是价值最大的。特别是在钟架子上悬挂了2400多年的编钟,全套共65件 ,总重2567公斤,分三层八组悬挂。每个编钟都能发出双音,其音质纯正清晰,总音域达五个半八度,几乎包括了一架钢琴的整个音域。在约占三个八度的中部音区,由于有三套音列结构大致相同的编钟,形成了三个重叠的声部,不但12个半音俱全,还可随意旋宫转调,演奏现代复杂的多声部乐曲。另外,在钟体上还刻有铭文,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楚、齐等国各种音律及阶名,变化音名之间的对照情况。这些出土的发掘,证明了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及音律学科达到的高度,它对于传统乐律史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曾侯音乐宝库的发掘,大批古乐器的出土,是中华悠久文化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人类文明的骄傲。

综上所述,民间音乐由于其本身根植于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土壤,同时又有着几千年的不断提高发展的文明历史积累,形成了它与职业艺术家和专业音乐院校艺术的不同。今天我们研究民间音乐,首先应对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进行了解、学习和掌握。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可以这样说,民间音乐不但是了解中华民族的窗口,也是反映华夏文化的一面镜子。

注释:

①《民族音乐概论》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第9页

②《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王耀华主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51页

参考文献:

[1]《中华民族音乐概述》肖常纬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曲艺音乐概论》于林青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3]《中国民歌》周青青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音乐心理特征 第3篇

一、掌握儿童天真活泼、热情好动的特征

儿童心理学中明确阐述,儿童天真活泼、热情好动,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这一特点充分让学生动起来,要通过一定教学方式和相应的手段有效地达到教学日的。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音乐,在学习中得到快乐。教学《八月桂花遍地开》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扎出大红花,解下红领巾,随着他们自己伴奏和编创的锣鼓乐,和老师一起欢快的担起秧歌舞。又如我在讲低年级教材《小青蛙找家》歌曲处理环节时,让学生将双手举至头上,双腿蹲在地上跳起,随着大家唱一声“呱呱、呱”的叫几声,要求他们就相应跳起几次,最后一句“小青蛙找到了家”咕咚坐在事先放好的椅子上。在进行节奏训练时,我运用奥尔夫教学法让孩子们以自己的方式做拍手、跺脚、敲桌子、运用打击乐器等来感受节拍特点表现音乐。

二、有效利用儿童较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

儿童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而且善于接受模仿新鲜的事物。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我结合音乐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如让学生聆听《劳动最光荣》《洗手绢》等新内容,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一课的理解,我再次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不但教给他们表演,而且加大课时量,对学生进行从小热爱劳动的教育。让他们实际去洗一洗手帕或红领巾。体会自己动手劳动的甜蜜。通过实践他们更加懂得要珍惜父母的劳动,锻炼自己做生活的主人。

三、合理地组织和引导。弥补儿童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差的弱点

儿童的自觉性和自制力是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尤其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合理的组织和引导,要求他们不能盲目乱动,应将活泼和有序结合起来,使课堂气氛热烈而又秩序井然。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教师应用耐心细致讲道理的方法去开导他们。教育学生应认识到自制力是一种意志力的表现,是人们在生活中长期不断修养锻炼的结果,千万不能呵斥、责骂学生,否则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挫伤他们上课的积极性和学习音乐的热情。一点我深有体会。比如好不容易师生共同营造出的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如对自制力差学生的指指点点和特别严肃批评就会功亏一篑。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教师必修课前认真做好课堂设计,对整个课堂的进程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在教学中要及时注意调节和引导,在遇到特殊情况时能够灵活处理,不因一些特殊情况使教学受到干扰。使课堂气氛向着好的既定的目标发展。

四、因势利导,积极培养儿童表现能力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性格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内向,不善于自我表现,教师应注意此类孩子的心理,应该激励给学生表现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对于调皮、捣乱、学习差的孩子,教师应更多地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帮助。千万不能歧视他们,侮辱他们的人格。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其优点、特长得以展示和发挥,进行赏识教育。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主动征求意见,采纳他们喜欢的上课方式,如开展“百灵小歌手”“街舞擂台赛”及组建“未来之星合唱团”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感受、使学生找到自我在音乐方面的位置,增强责任感和自豪感。

实践证明,只要抓住儿童心理特征,以此为教学工作的切入点和依据,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形式,融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总结经验,不断学习和应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关注教育学和心理学发展,就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培养新一代艺术人才奠定好坚实有利的基础。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市细河区启智学校

习作教学之感悟

张丽娟

小学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途径。但这又是小学语义教学的难点。这几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害怕、逃避写作,制约了作文教学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通过多年的习作教学经验,我认为,应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激发兴趣,产生写作欲望——我要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提高学生写作的内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运用简单而有趣的方式方法,把他们领进习作的大门。例如,在作文课上,我问学生喜欢做游戏吗?学生都说喜欢。我向学生讲述了游戏规则后,组织游戏活动。学生兴趣高涨,在欢乐而又紧张的气氛下完成了游戏,大家津津乐道,意犹未尽。这时,我问谁能把游戏过程给大家讲述一下。发言者讲得绘声绘色,其他学生听得也认真仔细雨。接着,让学生们把游戏的过程记下来,不论字数。最后我让他们把写的习作带同家,交给爸爸妈妈分享。这节习作课,我没有讲什么概念和道理,但课上得轻松愉快,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说得兴致勃勃,写得精彩纷呈。我想:教师只有巧妙地引导,设计出贴近生活的习作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在兴趣盎然中,轻松写出真切感人、充满活力的文章来,才能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二、积累素材,厚积薄发——写什么

通过激发写作情趣,学生有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但提起笔来,却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这与习作素材的储备有关。要想使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引导学生从生活与阅读中多渠道积累写作素材。

1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心理学表明:儿童天性好玩、好动。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的脚步,欣赏春的美景;组织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多思、多想、多问为什么;让学生在热闹非凡的市场去体会祖国的巨大变化。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如积极参加各种节日活动,并亲自动手准备,像“三八”妇女节亲自为妈妈制作小礼品,体会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庆祝“六一”,让学生们自己编排节目、表演节目,并进行评价。

2从阅读中积累素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阅读可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在阅读内容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均可,如自然科学、文史地理等,这方面书籍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而。阅读方法上,短小精美的文章要精读,长篇文章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古诗词、名篇要朗诵,知识性作品可默读、重点研读和全而浏览相结合,读和思相结合。读书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自主习作,抒发个性——怎样写

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习作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教学中的训练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写作。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赞美家乡”作文训练时,我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拟出不同的题目来写,结果学生有按中心命题的,如《谁不说俺家乡好》;有按人物命题的,如《了不起的家乡人》《我骄傲,我是济南人》等;有按事物来命题的,如《家乡的小河》《昌盛路变迁记》等。自主拟题,学生有了确定题目的自主权,就有了较大的自主空间,就不会感到没有东西可写了。甚至有的同学选用了不同的体裁来赞美家乡。把习作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由状态下表达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

四、艺术评价,引发情感共鸣——我能写

批改学生习作时,改变了以前用市视的眼光、客观的态度去写评语,尝试改写心语,效果比以前要好得多。学生更易接受。心语采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和情感化、个性化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既培养了学生写习作的兴趣,又起到了有效的导向、激励、诊断和强化作用。心语的内容可以是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一起探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赞美学生的进步和优点,暗示习作中的某些不足。还可以倾吐烦恼,让学生感到你很信任他,进而亲近你。被别人欣赏是一种快乐,作为教师,要努力写出艺术性心语,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爱上习作。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最终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培养学生写作的路,把习作教学搞得既有“趣”又有“味”。

音乐心理特征 第4篇

一、情感体验原则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体验性原则把音乐中的审美教育蒙上了一层“别具一格”的感情面纱, 使之成为音乐教学中的非常重要原则之一。除此之外, 教学情感因素在音乐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 情感体验原则的重要性也更越发的突出。

(1) 掌握使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中学时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也是情感与情绪不稳定的时期, 中学生有充沛的精力, 朝气蓬勃, 充满了生活的热情, 对周围事物好奇心强, 喜爱自我寻求刺激。对于中学生来说,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 他们就能专心地去参与学习、乐于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 音乐教师要通过精心准备授课内容, 选择创新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音乐教学一定要适合中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 教学的开展要切合实际。

中学阶段的音乐欣赏重点, 多是关注音乐作品的哲理性和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其核心目标就是培养中学生鉴赏和理解音乐的能力, 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多少与难易程度要适当。音乐教师一定要在钻研教材上多花些时间, 各种教学方法及手段要加以灵活综合地运用, 以多种形式将音乐的美感表现出来。可综合运用多媒体、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音乐课堂教学气氛, 这样才能激发中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 提高中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力。音乐有其独特性, 音乐形象的形成完全取决于动听完美的声音, 它是完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 不能只是依靠老师一直地讲授音乐理论知识, 中学生只是依靠在课堂上一味地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来了解音乐真正的内涵, 一定要让中学生亲自用心去“触摸”, 去感受、聆听。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也是一个不断深化与积累的复杂过程, 同时这个过程也正是中学生对音乐表面认知和逐步进步的过程。例如, 歌曲的处理方式方法, 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对歌曲已有了初步了解与感知, 但是歌曲中所要传达给听众的真实情感和意义, 以及演唱的速度、音色、力度哪些更为恰当等内容, 单单依靠教师的讲解是苍白无力的, 一定要学生亲自去感受, 去聆听, 而音乐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

二、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原则

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是指中学生要在生活学习中, 积极参与各项与音乐相关的活动, 不断积累音乐方面的技能, 并不断探索掌握音乐知识的有效途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每与音乐相关的活动, 都要得到学生的热情支持与积极参与, 并且一直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进行音乐理论知识教学时, 老师可让学生进行一些演奏、歌唱等实践活动, 便于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在教授音乐技能时, 就更需要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等进行不断的练习与实践活动。根据青少年好动好玩的重要特征,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上课形式, 将“律动”引入到课堂上来。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现象, 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工作, 与之拉近距离, 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

三、诱导启发原则

利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参与的主体是中学生, 但这也并非说否定了音乐老师的作用,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 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因为青春期的学生, 很多心理特点交互出现, 情绪也很不稳定。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 却又因学习目的不明确, 从而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就很大, 经常是随心所欲。老师首先要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他们端正的态度。在音乐教学中, 要让孩子知道音乐与其他学科是有着非常密切联系的, 学好了音乐对别的学科学习也会有一定的帮助。只有学生明确了目的, 端正了态度, 主动学习了, 学习质量才能提高, 才能形成一种热烈、和谐的课堂氛围。

随着中学生身心的不断成长, 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音乐的认知能力方面也得到了不断增强。音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他们多提问一些启发性强的问题, 让他们去思考, 学生们可以在思考的同时进行讨论, 刺激大脑的思维, 并引导他们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另外, 老师在课上也要注意音乐氛围的营造, 老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融洽默契、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 并不断地激励他们, 用心去评价他们的表现, 与同学们展开互动, 运用多媒体, 让同学们去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同学们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学习, 我们的音乐教学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为中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存在着很大不同, 包括每个学生的天赋差异、成长背景以及发育的差别, 所以每一个学生在音乐能力方面所表现的水平也不相同。例如在我多年的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 他理解音乐方面能力十分突出, 但是他的记忆能力和联想能力较差。如果我们要从每一个个体来看, 不同学生之间在音乐各个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更为明显突出。因材施教, 就是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老师首先要了解他们个性差异状况, 摸清他们每人音乐知识的掌握和爱好兴趣等情况。然后在教学中有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都有进步, 都能得到学习的收获, 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求要高;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要给予鼓励, 耐心帮助, 从而增强他们信心。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的一些活动, 给同学们有展示自己音乐方面才艺的机会, 学生得到锻炼的同时, 同学之间互相沟通融洽得也会更好。

总之, 学生的音乐心理特征和音乐教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遵守音乐教学原则, 不断地提升教学水平, 就会使中学生的音乐教育教学得到长足的发展。

初中阶段心理特征 第5篇

初一:学生还保留小学生的特点,但在这一时期由于发育速度的突飞猛进,使其在智利能力上

有了显著的提高.记忆力系统发展更加完善,记忆能力随着记忆方法与技巧的掌握明显增 高.在这阶段学习强度与学习压力骤然增大,学习方法与小学时出现了明显的差别,学生 自学能力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成绩也会有较大的变化.新的人际关系(是一个让学生认 可,信任的好机会).初二:初二是一个学生整体发展的关键阶段.,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成为主导学习成绩的关键点,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成为学习成绩是否优良的主要因素.初二年级 没有刚入学时的天真,又没有初三年级的紧张,也是青春期特征表现明显的一段时期,是 心理问题的“多发期”.在此期间学生的成人感增强,想极力表象出成人的作风和气魄,摆 脱家长老师,甚至是社会的约束.由于这一时期的学生自身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成人感 的急速上升与个人独立能力的矛盾日益明显.,情绪起伏较大.对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制力 下降.学习效率低下.精力转化到别的方面,寓于解脱.尤其是互诉衷肠(家长们一定要掌控 好这一时期的学生,最基本的要杜绝在尚学的早恋问题,不让让他影响到学习意识,知识价值观的形成.)

技校学生心理特征 第6篇

技校生心理发展现状

心理健康发展是形成优良个性品质、成为有用高技能人才的先决条件和必要前提。技校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年龄普遍在14-20岁之间,正处于从心理“断乳期”向成熟期过渡,主要体现在其生理基础上的心理特征即与此伴随的智力、个性、思维、认知、知识结构、价值观等表现出幼稚、多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成绩落后造成的自卑感。技校学生未能考取高中或大学,在心理上普遍有一种自卑感,他们比其他学生往往会出现更多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学生进入技工学校后,学校的教育和初高中时完全不同,再加上学生生活环境的突然转换,从农村、城镇到城市,从父母言传身教到现代化的教学环境,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大量信息自由冲击,由此产生的文化影响不连续的现象,打破了其身心成长的循序渐进性,导致他们在陌生的文化环境,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无所适从,甚至误入歧途。而激烈的职业竞争又给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心理素质要求。同时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使得他们的自我评价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叛逆期造成的自控力差。技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对生理和心理的日趋成熟,多数表现都会比较叛逆、敏感、缺乏情绪控制能力、行为冲动。在经历了入学时短暂的兴奋期,克服对环境的陌生感及自身心理、生理上的不适感后,便对学校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管理体制、规章制度等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甚至产生排斥感。他们在强化自己的个人意识,调节自己与学校和社会的冲突时,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觉,往往表现得固执,有意采取与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生理上造成的盲目感。一方面,技校学生在生理上正发生着剧变,经历着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身体迅速地长高,体重迅速地增加,第二性征出现,各种生理功能迅速增强,身心发展呈生理成熟较早,心理成熟较晚的趋势,对于自身和身边的社会,他们经常产生莫名的困惑。有些学生产生了对异性的好奇和特殊的好感,甚至开始了对异性的倾慕与追求。由于他们这时的心理发育往往不成熟,并不具备恋爱的心理素质,使得他们的恋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冒险性。另一方面青年期时限延长,使得青年期内身心变化加大,也使得青年期不稳定的因素增多,产生心理上的动荡。由于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得青少年心理上容易产生种种矛盾,是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乃至精神疾病发生的高峰期。

技工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专门的心理课程与常规课程之间、专业活动与日常活动之间建构建起一种和谐的、合力的关系。对正处于心理上不断发展不断变化时期的技校学生该怎样进行教育和管理?这对于技校老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按照其身心发展规律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

设立心理辅导中心。针对技工院校学生所出现的心理问题,技工学校应该设立心理辅导中心,聘请经验丰厚、资历深的心理咨询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在现实中如何应对机遇,如何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心理辅导是指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的有效途径,学校的心理辅导要变被动为主动,一是定期开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针对目前技校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现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用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事例,着重从心理健康的基本内容、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如何克服及预防心理障碍等方面做详细的分析讲解和悉心的心理辅导。二是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教师要走出电话和办公室的局限,主动深入到班级中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积极发现心理有问题学生,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做到对症下药及时疏导。

与学生并肩成长。学生尊敬师长,是理所当然的。但学生对老师敬若天神,势必造成师生间的距离感,久而久之,教师就会感到学生越来越难管理,越来越抓不住学生的心。解决的措施就是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感到教师不仅可敬,而且可亲(但要注意“度”的问题,否则,学生就会由于跟教师太亲近而不服从教师的管理,家长感到孩子难管的道理就在于此)。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投入情感,创设师生平等的民主氛围,激发学生探求欲望,提高学习兴趣,以爱心换爱心,才能引导学生愉快、积极的学习,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现在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因此,社会活动和实践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从校情出发,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创造性地设计具有本校、本班特色的,能给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二是要针对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缺少实际体验的情况,组织学生到工厂、市场去体验生活和服务社会。这些对于技校学生顺利完成社会化进程,塑造健康的个人心理是十分重要的。

音乐心理特征 第7篇

一、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使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往往表现的很积极、很热情, 为了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事, 进而参与到探索事物的过程中去。学习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生对这门课程、这个知识点的兴趣, 兴趣使然, 让学生主动对学习投入精神力量。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来自于欣赏音乐之后在心理上产生的共鸣, 音乐欣赏教学中, 每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状况是不同的, 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欣赏的音乐比较易懂, 而高年级的学生因为心智上已经成熟很多, 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 因此, 他们的音乐欣赏往往带有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活泼、上进、张扬个性。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来选择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

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有句话说“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欣赏中也有这个特点, 并且表现的特别突出。每个人由于成长环境、心情的好坏、性格上的差异、生活阅历的丰富和单调而会对同一首音乐的曲子产生不同的心理。有的学生比较内向, 他对音乐的欣赏表现的比较含蓄, 但并不是说他不懂得欣赏, 有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动, 在音乐欣赏上敢于抒发自己的感情, 活跃课堂上的气氛。因此, 音乐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适时的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在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 教师可以布设一个轻松地环境, 让学生全身心的放松下来, 充分的感受音乐给自己带来的感觉,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出来, 特别是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 更要鼓励他们多发言, 给予他们肯定的评价, 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比如, 学生们体验《快乐的农夫》这首乐曲时, 笔者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心体会农夫的快乐, 然后用自己的动作有节奏表现出来。乐曲播放后, 有的学生做出了大大的笑脸表示高兴, 有的学生装扮成一个小农民到处炫耀他的“丰收果实”。但有一些内向的学生不愿意动, 有的因为胆小想表现又不敢表现, 这是, 笔者就鼓励他们并且让其他的学生带动他们, 让他们互成一个表演小组, 看看哪个小组表演得好。孩子们一听, 很快的就组成了自己的表演小组, 还自编自排, 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在大家的帮助下也表演出自己的动作。由此, 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悄悄形成了。

三、把握音乐情感, 陶冶学生情操

音乐也是一种语言, 和文字语言一样, 音乐语言同样具有感染力, 在教学中, 教师把握音乐语言中的情感, 就能起到陶冶学生情操的效果。音乐的创作来自情感, 情感的抒发也需要音乐作为媒介进行表达。音乐离开情感就不复存在, 而音乐性上教育要是脱离了情感也不会是真正的音乐教育。音乐巨匠贝多芬说过:“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教唱《七子之歌》能激起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对尚未回归的游子的牵挂, 深刻体会到只有祖国强大了才不会挨打, 认识到每个人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唱起这些爱国歌曲, 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因此,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要把艺术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提高他们的素质, 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 是灵魂, 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 引起自身注意, 从中感到满足”。对于音乐教师来说, 音乐教学就是以真挚的感情感动人, 以美好的感情感染人, 让学生在学习欣赏的过程中体验到音乐的魅力。音乐教学能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及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只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途径和教学环节中把握好学生心理这个主线, 才能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不断地激发、不断地增长, 真正体验音乐的魅力, 使其逐步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

摘要: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的音乐教学中, 很多的教师往往都只注意教学的方式和手段, 而忽视了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心理特征, 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理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音乐教学作为艺术教学中的一种, 就要利用自身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音乐,心理,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少华.动画片与音乐教学——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教学途径新探[J].中国音乐教育.2005 (1) .

[2]高海波.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 (13) .

[3]乔斌.浅谈激发小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 (9) .

网络音乐电台的音乐传播特征探析 第8篇

一、网络音乐电台的分类

(一)以专业音乐网站或播放器为平台的整合型网络音乐电台。这类电台主要把音乐类网站当作平台,利用网站的音乐资源和人才资源对音乐进行重新合成整理和分析后提供给用户点播收听,它主要的特点是用户可以对自己喜欢的音乐进行点播和收藏,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对用户进行音乐资源推荐,比如说“豆瓣”音乐电台、“QQ音乐电台”、“网易音乐电台”等[2]。它们依托之前的用户资源并且进行整合,在分析了用户的收听喜好后为用户推荐相类似的电台音乐,以获得较高的收听率和点播率。

(二)原创型网络音乐电台。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下,很多原创性的网络音乐电台依附创生并发展。它们往往经过全新的编排制作,有固定的播出时间,主持人也是经过了专业的音乐素养培训,在播出过程中,会对音乐做一系列的讲解,让更多的人对网络音乐电台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它具有音乐节目的原创元素,融合了网络的便捷推广方式,更加鲜明地表现出了网络电台音乐的特点和魅力所在。比如“喜马拉雅FM”,它的主要收听群众包括了每一个年龄层次,因为在电台里有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分区收听,你想听哪个时候的都可以点播,它有戏曲、音乐、新闻、还有心灵情感指导等等,一方面它的受众人群十分广泛,并且每一个分类的电台音乐节目都有专业的主持人讲解,这就大大提高了点击率和收听率[3]。

(三)以传统的音乐广播节目为基础的转载型网络音乐电台。以前的传统广播电台在碰上互联网络大发展的这股浪潮时,主要是建设自己的电台网页,还有一些电台节目的信息介绍,并没有主动地将自己的优势利用起来。再后来的逐步发展竞争中,传统的音乐广播开始敢在自己的网页上设置点播台和收听链接。听众通过链接可以收听在电台里同步直播的传统广播音乐节目,也可以对自己喜欢的音乐节目进行点播和下载,并且重复收听。改变了传统广播音乐节目“听完就没了”的一次性收听的特点。在“北京广播网”和“中国人民广播电台”都有“实时广播”、“广播回放”的节目。实现了网络对相应电台广播节目的无缝隙覆盖,方便用户随时收听。“新浪微电台”采用的是和“北京广播网”一样的广播方式,都是在电台中根据风格特点、地域等因素对节目进行分门别类,当中音乐类电台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各种排位中时常占据前一二位,并且还会为用户提供以往电台节目的收听服务。除了这方面的电台,还有只为用户直播电台服务的网络电台,比如说“腾讯微博微电台”。但是需得到注意的是,“北京广播网”和“中国人民广播电台”这类类型化的网络电台只会利用网络进行传播,不会在传统广播电台中转载节目制作及播出。

二、网络音乐电台的传播特征分析

(一)便捷的制作传播方式。顺应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网络电台音乐也由原来的复杂制作改编流程变成了能单独完成的工作,主持人可以不用进录音棚,使用网络、自媒体就能够在网路上进行介绍,也可以在路上听着。也能让受众从单纯的音乐接受者向音乐传播者转换,通过跟朋友分享做到传播音乐的效果。

(二)节目围绕着音乐展开,专业性更强。网络音乐电台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音乐的创作和传播上,一方面加强了主持人对专业素养的学习,也让听众在专业的主持人讲解下对音乐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熟悉。让听众不只是喜欢音乐,更加知道自己喜欢音乐的原因。

(三)多元化的播出平台。随着自媒体的迅猛发展,每个听众都拥有一种以上收听网络电台音乐的收听方式,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音乐电台也拥有多种传播方式,不再是传统的一条线模式,而是多种传播方式,更多种接收方式。这样方便了听众的点击收听,充分利用了网络和音乐资源,也让网络电台更好的管理了用户,不再让用户资源流失。

结语

网络音乐电台以一种新的音乐传播形式从不成熟慢慢走向成熟,到如今的发展速度迅猛,受众也慢慢从陌生到了解熟悉,一方面是因为网络音乐电台以一种新的音乐传播形式供用户选择,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网络音乐电台的独特制作方式和传播手段。让用户更加了解现今的音乐传播现状,对音乐的传播方式不断地创新,发现音乐发展的“新大陆”。而目前对于网络发展迅速带来的负面效果也影响着听众们的生活,比如说因为网络的监管法律不健全,网络音乐的正版和盗版鱼龙混杂,让听众们享受不到真正音乐带来的放松和快乐。一方面我们要利用网络带动音乐传播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提防坏人的乘虚而入,使得音乐传播道路受到阻碍。

摘要:网络音乐电台主要是利用网络平台传播新闻资讯以及音乐信息。但是网络音乐电台并不是网络技术和传统广播的简单联合,而是在通过个性化的设计与专业化的细分之后,形成的新音乐广播特征。本文主要对比当前国内受众较广及拥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音乐电台,并探讨了其主要的音乐传播特征。

关键词:网络音乐电台,传播特征,自媒体

参考文献

[1]邹宇婷.音乐传播活动中的侵权现象观察[J].音乐传播,2013(03):65-71

[2]王欢.“四元律”视角下网络电台用户的使用习惯分析——以豆瓣电台(douban.fm)为例[J].中国广播,2014(08):60-64.

临产孕妇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第9篇

1 临产孕妇心理特征

1.1 焦虑心理

首先是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健康, 其次担心医护人员技术上是否过硬, 分娩是否顺利, 是否会发生难产或其他意外。另外由于受家庭或社会的影响, 愿要男孩的怕生女孩。这些焦虑都会使临产孕妇产生不利于分娩的不良心理因素。

1.2 依赖心理

有的产妇怀孕后得到家人的特殊照顾, 娇气十足, 依赖性强, 一人呆在病房或产房时, 就会感到孤独、紧张, 表现为稍一有腹疼就大喊大叫, 顿足捶胸, 常常影响分娩的正常进行。

1.3 紧张心理

由于产期临近, 临产孕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担忧, 担心会不会大出血, 产前出血会不会危及胎儿, 加上看到医护人员严肃的面孔及看到其他产妇疼痛的表情, 常产生紧张害怕的心理。而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使分娩不能顺利进行。

1.4 恐惧心理

由于担心胎儿会发生意外, 恐惧分娩所带来的疼痛, 还有许多孕妇怕出血、怕疼痛、怕临产遇到危险, 而产生恐惧心理。恐惧等心理问题可直接影响分娩的进程和母婴安全, 并加重分娩时的疼痛和不适。 (1) 心理分析:心理分析是进行心理干预的前提, 产妇的性格特点、文化差异、家庭背景等因素是决定产妇心理应急的主要因素, 所以分娩前要详细了解产妇的一般状况, 进而掌握产妇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 (2) 根据患者心理特点, 采取针对性心理护理措施, 使患者的心理应激降至最低。

2 心理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初产妇和经产妇均会因心理恐惧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初产妇在分娩前会设法搜集分娩相关信息, 在没有接受正规知识讲解的情况下, 会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 加重心理应激;而经产妇的心理应激主要来源于上次分娩时的痛苦记忆。分娩前, 护理人员要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帮助患者排解心理压力, 使产妇能以积极心态下进行分娩。

2.2 分娩前心理护理

由于外界刺激因素的集中爆发和患者体内激素的综合作用, 患者分娩前情绪极不稳定, 常表现为焦虑、易怒、敏感多疑等, 护理中要, 注意给予产妇适当的引导措施, 鼓励患者放松心情, 注意休息, 保持体力。

2.3 心理护理

积极运用心理学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 认真做好孕妇正常分娩知识宣教, 尤其是临产后热情与友善接待和照顾产妇。根据产妇不同的心理状态及分娩的不同时期, 给予适时恰当的心理护理。首先, 医务人员要仪表端庄, 态度亲切和蔼, 动作轻巧柔和, 操作准确, 尊重产妇, 热情接待, 以礼相待, 并为其保守秘密, 同时保持整洁、舒适的环境。

2.3.1 第一产程心理护理

助产人员和产妇做细致的沟通, 了解产妇的一般状况, 根据产妇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用通俗的语言向她们讲述妊娠、分娩、育儿等知识, 及时解决她们提出的问题和需要。这样可以加深双方的感情, 消除产妇对分娩的恐惧紧张情绪, 使产妇保持情绪稳定。对吵闹不安的产妇, 要帮助其安静下来, 如让产妇做呼吸。细心、耐心地照护与安慰, 并激发其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指导其做深呼吸, 并帮助其按摩下腹部及腰腹部, 以减轻症状, 避免过多地消耗体力、鼓励产妇离床下地活动, 以分散其注意力, 促进产程。鼓励产妇利用宫缩的间歇时间, 少量多次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供给足够的饮水, 以保证分娩时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

2.3.2 第二产程心理护理

在第二产程中, 助产人员要积极观察产妇, 灵活应对突发事件, 同时不断给予精神上的安慰与解释。给产妇安全的感觉。再加上行之有效的助产操作, 鼓励并指导产妇在宫缩时屏气, 以增加腹压。促进胎儿下降及娩出。宫缩间歇时, 全身肌肉放松, 安静休息, 等待下次宫缩时再做屏气。每次宫缩时都要鼓励产妇, 给产妇信心, 以取得密切配合, 保证胎儿顺利娩出。

2.3.3 第三产程心理护理

胎儿娩出后, 产妇身心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避免刺激产妇。此时, 一方面要配合医师给予宫缩剂加强宫缩, 预防产后打出血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产妇进行安慰, 嘱产妇保持平和的心理状态, 从而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导致产后出血。

3 讨论

分娩是一个正常、自然、健康的过程, 拥有健康精神心理的产妇能使机体处于一种超常状态, 把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发挥到极点, 使其不需药物和手术而顺利完成分娩[2]。而充满恐惧、紧张、焦虑心理状态的产妇会缺乏自然分娩的信心, 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的释放, 导致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增加难产概率。因此, 临床中, 每一位助产人员都必须重视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 尽可能让每一位临产产妇都拥有健康的精神心理。

关键词:孕妇,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5.

漫谈音乐的精神特征 第10篇

这种精神特征是作曲家内心深处思想意识的反映, 也往往是作曲家所处的时代特征的反映。比如:贝多芬音乐中英雄性的特征, 与他热衷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意识和当时欧洲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上升阶段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 (英雄) 是为献给拿破仑而写的, 后来因拿破仑背叛革命做了皇帝, 贝多芬把题有“献给路易?波拿巴”的扉页撕得粉碎, 并重新在乐谱的第一页题上“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乐”。贝多芬这一举动, 说明他在这部作品中所表现的英雄性特征是有所指的, , 是为了歌颂献身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英雄。在瓦格纳的歌剧中也有许多英雄人物, 但英雄性并不是瓦格纳歌剧的主线, 在他的音乐中允满着悲剧性的特征, 特别是在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 这种特征尤为明显, 原因在于瓦格纳信奉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也在于他生活在欧洲社会处于危机的时代。所以, 我们认为音乐中的精神特征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内容, 它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

音乐中的精神特征绝非大众化的内容, 也非单纯依靠专业知识就能为人所知, 它是高级审美活动的产物。王朝闻 (1908~2004) 在《美学概论》中把人的审美活动分成四个阶段, 即知觉———想象、联想———情感———思维, 人们在欣赏音乐时的审美活动也同样分成四个阶段, 即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体验——理解认识。

精神特征在音乐审美活动的高级阶段完成以后才能被感知, 它建立在理性思维和理解认识之基础上。当人们能说出贝多芬的交响音乐具有英雄性的特征时, 绝不是感官刺激的结果, 也不是感情体验或想象的结果。感官刺激只能使人们获得某种生理快感, 体验也只能使人们在情感的类型和程度上获得相应的感受, 想象和联想所引起的反应则往往超出音乐本身以外的事物, 英雄性是贝多芬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精神特征, 只有当人们完成了对贝多芬音乐的理性思考和理解认识以后才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以, 音乐中的精神特征是一种理性化的内容, 它是音乐审美活动高级阶段的产物。

如果说风格体系决定了基本格调的类型的话, 那么精神特征则决定了基本格调的性质, 即如此的格调和如此类型的格调的内涵是什么。同样是壮丽, 贝多芬的交响音乐是英雄的壮丽, 而瓦格纳歌剧的音乐则是悲剧性的壮丽。然而, 在多芬的雄壮和瓦格纳的悲壮之中都还蕴含着更为深刻的精神内容, 它们从宏观意义上说是具体的。例如, 贝多芬交响乐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特征, 只有贝多芬的音乐中才有,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特征也非贝多芬的其他作品所能包含。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宏观意义上的精神内容往往是非具体描述所能包含的。上述我们曾经借用“英雄性”和“悲剧性”的描述来限定贝多芬和瓦格纳音乐中的精神特征, 但这仅仅是一个极为概括的提示, 其中还有更多的不可言传的内涵, 它只能依靠意会与人们的心灵相通。玛克思?德索曾经说过:“科学语言中若有‘一般概念’这种说法的情感对应物, 那我们便可以说就是音乐所表达的东西。”音乐中的精神特征以及基本情绪和风格体系, 从人们的理解上来说它们的确都是一些情感对应物, 假如我们要用语言来对它们进行描述的话, 那么, 也只能囿于“一般概念”。问题是, 在音乐的精神特征中还有语言所不能描述的部分。我们认为德索所说的只能是针对音乐的精神特征中可以言传的部分, 亦即我们所描述的“英雄性”和“悲剧性”之类, 这些言词无疑是极为概括的“一般概念”。但事实上, 在音乐的精神特征中还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它远远超出了“一般概念”, 在“具体”地向人们的心灵进攻。这种“具体”的精神力量只有人们的内心才知晓, 它是非言语所能描述的。当我们在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 并且还丝毫没有任何想象的因素, 诸如作品的背景、作曲家的意图以及歌词的内容等等掺和到我们的听觉意识中去的时候, 我们依然会因为音乐的力量而热血沸腾, 甚至会感到灵魂在升华, 在步步逼进至高的境界。这些促使我们感到灵魂在升华的力量, 正是音乐中精神特征的具体内涵。

音乐心理特征 第11篇

一、古典与流行的音乐风格

从幼年时就接受正规音乐教育的韦伯,具有很高的古典音乐修养,加上他对流行音乐的接受能力,将严肃音乐的创作规则与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完美地结合到一起,创造出通俗易懂、格调高雅、雅俗共赏的音乐剧歌曲。这也是韦伯音乐剧中的女高音唱段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多年仍然受到大众的喜爱并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百老汇那种原有的轻浮草率、热闹喧哗、轻快欢乐的风格被韦伯音乐剧所超越。韦伯不仅能纵横自如在古典、流行、爵士乐、摇滚乐、乡村民谣的领域左右逢源,源源不断地写出优美动人的旋律;而且其深刻优雅的作品和曲风乐韵在百老汇的舞台上仍在独树一帜。他的音乐剧一方面是在古典歌剧当中融入爵士、摇滚等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另一方面则是歌剧古典美的感人魅力所在,即保留了大量优美抒情的长调唱腔。他不仅拓宽了音乐剧的表现手段及范围,还用不同的音乐语言巧妙的展现出让人们接受了严肃题材的音乐剧,即用轻松活泼的轻音乐甚至是摇滚乐来诠释的观念。

二、浪漫唯美的音乐旋律

众所周知,旋律因素在音乐剧的歌曲创作中是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音乐剧作的必备条件就是要具备优美的、如歌的、动人的歌唱性质的旋律。“一首被广大观众熟知并传唱的好听音乐剧歌曲,对吸引更多的观众去观看音乐剧,从而扩展此部音乐剧的知名度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的。要成为经典的音乐剧歌曲,达到良好的社会和商业效应,下面几个条件必须具备,一要有流畅优美的旋律;二要短小简单的篇幅;三要音域不宽、易唱易记、便于传唱。所以,音乐中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旋律。“在传统的音乐剧创作中,作曲家是突出的核心,总是先作些旋律出来然后再去填词,这实际上是轻歌舞剧的创作传统——旋律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重要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旋律在音乐剧中的重要性。

三、个性鲜明的音乐形象

任何一部音乐剧,都不会缺少鲜活的角色塑造,正是具有个性鲜明的人物角色支撑了整个音乐剧的情节,人物的命运和内心活动贯穿了整个音乐剧情节的发展。在音乐剧中,观众了解一个人物或体验人物的内心活动,不仅可以从舞台上他(她)的念白、动作、表情、舞蹈来体验,更为重要的是,音乐赋予了每个人特定的人物以特定的音乐表现。也就是说,听众不仅可以在音乐剧中看到剧中的人物,还应当能够“听”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这些音乐元素都能够深刻地描绘出人物的性格和其独特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方面,音乐能够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复杂而微妙的,有些时候甚至是演员通过语言和舞台动作所无法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心观念。音乐恰恰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上,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对我国音乐剧发展的启示

感人至深的故事内容。一部音乐剧作品的音乐、舞蹈和歌曲都是在剧情发展的基础上依次展现出来的。因此,剧本故事内容的好坏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部音乐剧好坏。如果没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就不能从一开始就吸引观众。没有深入浅出讲述故事的方法,即使音乐再优美,舞蹈再动人,歌唱再出色,都会使音乐剧的观演效果大为逊色。韦伯音乐剧的创作经验告诉我们,一部成功的音乐剧的开始,必须具备一个好的题材,一个具有真实、完整故事内容的题材。纵观韦伯音乐剧的剧本创作,大凡成功的作品,总是有个曲折动人的好故事来作为情节框架的基础。

震撼人心的视听效果。韦伯的音乐表现手段极其多样化,他在音乐的创作中,将古典的、流行的甚至是民间的各种风格和创作手法加以吸收和融合,在音乐的旋律特征上,也是发挥其一贯的优美、动听和流畅的写作特点,在声乐的演唱上,则是各种唱法被打破界限,美声与通俗歌手同台献技,器乐上又将传统交响乐队与流行的电声乐队等各种因素融为一体,从而给观众造成极强的的听觉效果,让人耳目一新。音乐剧创作的成功不仅要动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同时也是不惜代价的动用了尽可能多的舞台技术手段,使其在艺术表现上达到最强烈和震撼人心的视听效果。

雅俗共赏的审美品质。音乐剧是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即在俗的基础上追求雅的品位,在雅的目标中寻找俗的轻松。这一点也正说明了韦伯音乐剧音乐创作的特点。韦伯从幼年时就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且具有很高的古典音乐修养,加上他对流行音乐的接受能力,将严肃音乐的创作规则与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完美地结合到一起,创造出雅俗共赏、格调高雅、通俗易懂的音乐剧歌曲。这也是韦伯音乐剧中的女高音唱段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多年仍然受到大众喜爱并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韦伯音乐剧中的歌曲及音乐创作大多融合了古典音乐、乡村音乐与摇滚音乐等音乐元素,旋律紧扣每一部音乐剧的主题,且能跟得上时代潮流。其音乐剧的大多数歌曲在音乐排行榜中都名列前茅,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因此,在牢牢抓住大众欣赏口味和审美情趣这点上,追求雅俗共赏的审美品质是音乐剧走向成功的关键。

音乐艺术审美特征论 第12篇

研究探讨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对于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 都可以从美学高度与美学视角上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也就是说, 研究探讨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乃是音乐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它对于指导音乐艺术实践, 具有重要意义。为此, 本文对此发表几点新见与浅见, 以作引玉之砖。具体来说,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主要有以下四点, 我们分别进行研究与论述。

一、抒情性

音乐艺术的第一个审美特征, 是抒情性。

音乐是抒情的艺术, 情感是音乐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对于这一点, 古今中外的许多美学家、音乐家早已达成共识, 并有过许多透辟的论述。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指出:“音乐是心情的艺术, 它直接针对着心情。”[2]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也指出:“……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 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 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 放射光芒。”[3]

事实上的确如此, 《义勇军进行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的伟大的爱国主义之情, 二胡曲《二泉映月》的哀怨之情, 民族器乐曲《金蛇狂舞》的热烈之情……无一不是人们情感的宣泄。

二、表演性

音乐艺术的第二个审美特征, 是表演性。

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 都以表演———演唱或演奏为中心, 倘若没有表演, 就只有纸上的乐谱而没有真正意义上声音艺术的音乐。也就说, 表演是把纸上的乐谱———“设计图纸”变为真正的“音乐建筑”的具体“艺术施工过程”。所以音乐表演也是一种艺术创造工程, 被称作“二度创作”。关于音乐表演这一审美特征, 波兰当代音乐理论家卓菲娅·丽莎说得十分精辟:“属于音乐的特殊性的, 还有作品与听众之间的中间环节, 即表演。它具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规律, 具有自己的着作品本身的面貌。”[4]

三、形象性

音乐艺术的第三个审美特征, 是形象性。

作为听觉艺术、声音艺术的音乐, 其形象也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听得到的声音形象。这种声音形象全凭音乐创作者、表演者、欣赏者依歌联想、想像等心理要素来塑造。

正因为如此, 音乐的形象性才具有朦胧性、模糊性、多义性、不确定性等等独有的特点。但是从总体上考量, 形象性仍然是音乐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例如二胡曲《赛马》, 人们全凭音乐来想像出蒙古族赛马的形象———人的形象、马的形象、那达慕大会景物的形象、人的服装、饰物等的器物形象等等。

四、节奏性

音乐艺术的第四个审美特征, 是节奏性。

节奏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之一, 它把音响的长短、强弱、轻重等有规律地组合, 形成旋律的骨干, 也是音乐结构的要素之一, 使得乐曲表现出情感的波澜起伏, 极大地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不同的节奏具有不同的表现作用, 甚至可以表现不同的音乐体裁。例如歌曲《大刀进行曲》, 就以偶数拍子, 节奏鲜明的特点, 表现出进行曲的特点。与此同时, 节奏还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特征, 例如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中的第四乐章, 以缓慢的柔板的节奏, 表现出悲痛与哀伤的情感。所以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节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5]

摘要:音乐艺术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 更是流传最广的艺术形式之一。研究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对于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 均具有理论思考与实践参考的双重意义。本文以抒情性、表演性、形象性、节奏性为四大层面, 对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与论述。

关键词:音乐,艺术,审美,特征,抒情,表演,形象,节奏

参考文献

[1]转引自陈兆金主编.艺术鉴赏学导论[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P195.

[2]转引自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P239.

[3]转引自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183.

[4]卓菲娅·丽莎.论音乐的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P180.

上一篇:烟尘监测下一篇:中国房价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