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子宫悬吊术

2024-07-08

腹腔镜下子宫悬吊术(精选7篇)

腹腔镜下子宫悬吊术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0年4月-2014年9月我科16例因重度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行腹腔镜下手术的患者, 均采用了临时卵巢悬吊。年龄22-51岁, 平均年龄34.6岁。入组标准:术前经阴道B超确诊为重度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需要广泛切除至双侧盆壁或直肠阴道间隙, 并要求保留子宫和卵巢。腹腔镜下常规手术切除病变组织, 术中先用聚丙烯线将双侧卵巢悬吊至前腹壁, 在皮肤外蚊式钳固定, 以利于分离及切除病变组织。手术结束时, 随机去除一侧卵巢悬吊线, 使卵巢复位, 并在该腹壁位置重新置入丙烯线作为对照。待气腹排尽, 将丙烯线拉紧, 使卵巢尽量贴近腹壁, 远离术野, 在皮肤外打外科结, 使结与皮肤间留一线剪头厚度间隙, 以利于拆线, 减轻患者不适。对照侧同样在皮肤外打结。术后48h, 拆除双侧丙烯线。术后3个月, 患者复诊, 经阴道B超结合腹部触诊判断卵巢粘连情况。如果卵巢活动受限, 不能从侧盆腹膜或道格拉斯腔移走, 则判断为粘连。同时记录术后有无疼痛、程度、位置。在同期我院因重度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行腹腔镜手术切除而未进行卵巢悬吊的患者中, 选取16例作为对照调查, 同样记录以上术后情况。

2结果

术后11/16 (68.8%, 95%CI 46.0~91.5) 患者证实卵巢粘连, 4/16 (25.0%, 95%CI 3.8~46.2) 为单侧粘连, 7/16 (43.8%, 95%CI 19.4~68.1) 为双侧粘连, 总的卵巢粘连为18/32 (56.3%, 95%CI 39.1~73.4) 。对照组的粘连情况基本为60%。术后能降低50%粘连作为有临床意义的结果, 可见卵巢悬吊可以改善术后粘连。

3讨论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卵巢粘连是个常见的难题, 曾有许多方法来预防这种粘连, 这些方法多是基于微创手术原则, 如尽量减少副损伤, 细致止血, 术野冲洗, 应用低反应的缝线等。术后卵巢悬吊作为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方法也被提出。然而, 有关样本量较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报道较少。卵巢悬吊有肠道及血管损伤的潜在风险, 然而这种概率很小, 既往报道中也没有相关并发症。习惯上, 术后粘连的诊断只能依靠腹腔镜检查, 但最近的研究显示, 超声探头配合触诊能作为一种替代方法诊断粘连。Guerriero等发现经阴道超声诊断卵巢粘连特异性达86%, 阳性预测值 (PPV) 达81%。Okaro及Holland最近的研究也证实了, 经阴道超声是一种无创, 经济的评价卵巢粘连方法。本研究中, 术后48 h作为卵巢悬吊的时限, 与以往报道的4 d有区别 (Ouahba) , 这是基于Harris等的动物实验资料, 腹膜表面损伤粘连动力学的观察, 结果显示, 腹膜表面损伤36 h后分离可以明显降低粘连发生, 腹腔镜手术我院一般术后3 d出院, 所以在术后48 h拆除悬吊缝线比较合适。本试验初步发现术后卵巢临时悬吊可以减少卵巢粘连的发生, 应当把卵巢临时悬吊作为腹腔镜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的一个常规措施。但是, 病例数较少, 应在以后增加病例数并进一步分析。

参考文献

[1]Ahmad G, Duffy JM, Farquhar C, et al.Wiseman D:Barrier agents for adhesion prevention after gynaecological surgery[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8, 16:CD000475.

[2]Metawally M, Watson A, Lilford R.Vandekerckhove P:Fluid and pharmacological agents for adhesion prevention after gynaecological surgery[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6, 19:CD001298.

[3]Kamel RM: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peritoneal adhesions[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2010, 150:111-118.

[4]薛勤, 邹大中, 张炽敏, 等.富血供输卵管妊娠与卵巢粘连伴双子宫畸形的超声表现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 27 (12) :2464.

[5]李晓燕, 冷金花, 郎景和, 等.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粘连程度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9, 44 (5) :328-332.

[6]罗锦花, 李立安, 刘爱军, 等.卵巢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肿瘤1例[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4, (10) :847-848.

腹腔镜下子宫悬吊术 第2篇

关键词:悬吊法,气腹法,腹腔镜,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一种多发于30~50岁女性生殖器官的良性肿瘤, 发病率可达70%~80%, 至少有20%育龄妇女患有子宫肌瘤[1]。腹腔镜微创子宫肌瘤剔除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笔者所在医院采用悬吊法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36例, 效果良好, 并与气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2例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的住院患者, 均已婚已育, 彩色B超提示子宫体部肌壁间或浆膜下肌瘤, 肌瘤数≤3个, 最大直径≤8 cm。术前常规排除手术禁忌证, 内、外科合并症及剖宫产等腹腔手术史患者, 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排除宫颈病变。随机分为观察组 (悬吊法组) 和对照组 (气腹法组) 各36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治疗方法

两组手术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1.2.1对照组

采用CO2气腹法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 取膀胱截石头低臀高位, 常规气腹穿刺, 脐上置入10 mm Trauca, 左、右下腹麦氏点分别置入15 mm、5 mm Trauca, 垂体后叶素注入, 单极电凝或超声刀切开假包膜, 分离瘤体, 可吸收线镜下缝合, 瘤体粉碎取出。

1.2.2观察组

采用悬吊式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在脐下缘圆横切口1.2 cm, 在11 mm Veress沿切口穿刺进入腹腔, 无需注入CO2, 置入腹腔镜。用直径1.5 mm钢针于脐下3 cm处向下沿腹中线皮下潜行约7 cm, 距耻骨联合上约4 cm, 穿出腹壁皮肤, 用悬吊器械悬吊露出皮肤外的钢针两端, 完成腹壁悬吊。左侧于反麦氏点作斜形2 cm切口, 右侧麦氏点作1 cm切口, 作为手术操作孔通道。同法分离瘤体并取出体外。1.3观察指标两组术中、术后治疗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比较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 无中转开腹, 详见表2。

2.2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对照组切口感染4例, 切口疼痛5例, 盆腔粘连2例, 肠梗阻1例, 并发症发生率33.33%;观察组切口感染1例, 切口疼痛1例, 盆腔粘连1例, 并发症发生率8.3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6748, P<0.05) 。

3讨论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 “微创”腹腔镜手术在妇科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新世纪妇产科技术发展带来光明前景[2], 创伤小, 切口美观无瘢痕, 可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 符合审美观。虽然腹腔镜手术已经成熟, 但要建立人工气腹, 不可避免可能出现漏气, 增加了手术时间, 操作空间不理想, 并且因会出现盲法穿刺、腹压增加、CO2腹腔内残留所导致疼痛等并发症。腹壁悬吊法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可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无需气腹, 避免了因CO2注入及漏气所导致的并发症[3], 特别对于肉眼难于辨认定位的较深肌壁间肌瘤, 可通过操作孔用手指触摸分辨肌瘤的位置, 气腹法难于做到[4,5]。术中视野良好, 手术操作容易掌握, 并且操作人员少, 结扎和缝合牢固彻底, 能用常规手术缝线, 一次性器械少, 减少了手术费用, 增加了适应证。

本文结果显示, 悬吊法与CO2气腹法腹腔镜切除子宫肌瘤术相比, 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具有明显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69.

[2]杨素丽.悬吊法与气腹法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9) :98-99.

[3]陈炜, 杨进, 赵芳.腹壁单点悬吊式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临床疗效比较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0 (12) :31-33.

[4]李银凤, 刘健华, 井坂惠.妇科悬吊法腹腔镜手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7-88.

腹腔镜下子宫悬吊术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子宫肌瘤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电脑数字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 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加用子宫动脉阻断术。对照组年龄35岁~40岁, 平均年龄 (38.3±4.1) 岁;观察组年龄38岁~45岁, 平均年龄 (40.3±3. 5) 岁。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月经量增多和经期延长的情况, 同时部分患者伴有下腹疼痛和压迫体征, 所有患者全部经过病理检查确诊。排除标准:①糖尿病史患者;②高血压疾病史患者;③心脏病史患者;④存在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2组患者基线资料相同, 不具备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行全身麻醉并气管内插管, 在脐上缘行1 cm切口建立气腹, 在麦氏点和相应部位置入5 mm和10 mm套管, 对患者的盆腔、子宫以及附件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照组单纯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将20 U缩宫素注入体内, 采用单极电钩将子宫浆肌层切开, 直至肌瘤表面;采用大抓钳将肌瘤向外牵拉, 并将肌瘤钝性剥出, 采用单极电刀将底部切断;采用可吸收线对瘤腔进行8字缝合并连续止血, 再使用1-0号可吸收线将切口进行缝合;并采用子宫旋切器将肌瘤取出。

观察组患者上述治疗基础上行子宫动脉阻断术。将患者的髂内动脉分离, 确认子宫动脉后实施子宫动脉阻断术:将阔韧带后叶腹膜剪开, 将双侧子宫动脉暴露并分离, 紧靠子宫, 对子宫动脉主干采用双极电凝, 将子宫血供阻断, 待宫体颜色为紫红色后在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雌二醇 (E2) 、卵泡刺激素 (FSH) 以及黄体生成素 (LH) 等水平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的E2、FSH以及LH等相关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患者不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1。

2.2观察组2例性交疼痛、1例阴道干涩、2例盗汗, 发生率为9.80%;对照组3例性交疼痛、2例阴道干涩、3例盗汗, 发生率为15.69%,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子宫肌瘤好发人群以40岁~50岁的中老年妇女为主, 是妇科临床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3]。其中血清雌二醇、黄体生成素以及卵泡刺激素均是反映其相关功能的指标。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大, 患者术中出血量多以及术后恢复慢等诸多弊端, 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使得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4]。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具有视野清楚、创伤小以及并发症少等诸多优势, 同时在对肌瘤进行剔除的同时能够保证患者的生育功能。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的子宫动脉阻断术通过阻断子宫动脉的供血, 从而缩小了肌瘤体积, 对临床症状起到了良好的控制效果[5]。但是由于术后患者易出现发热以及盆腔疼痛等情况, 所以单纯采用子宫动脉阻断也存在一定局限。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 我们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 在保证微创以及恢复快等优势上, 降低了坏死以及缺血等诸多并发症发生率[6]。

从本次研究中看出, 观察组患者的E2、FSH以及LH等相关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患者不存在明显差异 (P>0.05) ;此外, 观察组患者的卵巢早衰发生率为9.80%, 对照组患者的卵巢早衰发生率为15.69%, 2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进一步说明了在对子宫肌瘤患者治疗的过程中, 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不会对患者的雌激素水平产生严重影响, 同时对患者的卵巢功能影响也相对较小, 不会使患者卵巢功能储备降低。

摘要: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子宫肌瘤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电脑数字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均分成观察组51例以及对照组5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加用子宫动脉阻断术, 对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雌二醇 (E2) 、卵泡刺激素 (FSH) 以及黄体生成素 (LH) 的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E2、FSH以及LH水平与对照组患者不存在明显差异 (P>0.05) ;观察组患者的卵巢早衰发生率为9.80%, 对照组患者的卵巢早衰发生率为15.69%, 2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结论 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子宫肌瘤不会对患者的刺激素水平产生严重影响, 同时对患者的卵巢功能影响也相对较小, 不会使患者卵巢功能储备降低。

关键词: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动脉阻断术,卵巢功能,影响

参考文献

[1]赵仁峰, 马刚, 陈昌益, 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J].微创医学, 2009, 4 (3) :221-223.

[2]凌莉莉, 黄浩, 欧璐, 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14 (5) :1066-1067.

[3]张流, 赵仁峰.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三种处理方式的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 2012, 34 (9) :1154-1156.

[4]甄小文, 吴绮霞, 冯满欢, 等.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11, 17 (11) :1142-1146.

[5]赵仁峰, 马刚.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联合子宫动脉阻断的研究进展[J].微创医学, 2008, 3 (4) :365-367.

腹腔镜下子宫悬吊术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6月期间到该院住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择标准: (1) 经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 无阴道出血症状; (2) 非妊娠子宫, 无宫颈恶性病变; (3) 无高血压、冠心病、血液病及手术禁忌证等; (4) 患者知情并同意, 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组28例患者, 年龄30~61岁之间, 平均年龄 (48±5.7) 岁, 子宫肌瘤平均直径 (6±2.1) cm, 子宫肌瘤平均个数3.4个, 多发肌瘤13例, 单发肌瘤15例;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组28例, 年龄32~59岁之间, 平均年龄 (47±4.9) 岁, 子宫肌瘤平均直径 (6±1.8) cm, 子宫肌瘤平均个数3.9个, 多发肌瘤14例, 单发肌瘤14例, 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1)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操作步骤如下:患者均实行全麻手术, 取膀胱截石位, 在肚脐上缘做一横向切口, 长约1 cm, 在切口处利用进气腹针注入CO2建立气腹, 然后置入腹腔镜, 左下腹部10 mm处和右下腹部5 mm处进行穿刺, 放置操作机械。确定患者子宫肌瘤具体位置、大小等情况。6 U单位的垂体后叶素用生理盐水稀释后注入肌瘤切口部位, 并用单极电钩与患者子宫前或后壁作一纵形切口, 对瘤体进行剔除, 将肌瘤切碎取出, 进行病理分析诊断。冲洗腹腔, 缝合关腹。

1.2.2 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按《妇产科手术学》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方法进行操作, 操作步骤如下, 给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患者仰卧位, 下腹部行纵向或横向切口, 进入腹腔后, 找到肌瘤位置, 然后根据肌瘤情况予以剔除, 剔除确认无误后, 关腹缝合。对患者切除的肌瘤进行病理分析诊断, 手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统计方法

利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排气时间比较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开腹组相比, 均比开腹组短, 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结果

阴道出血、腹胀、便秘、切口感染、肩背部酸痛、肠粘连等是子宫肌瘤术后常见并发症, 由下表可知, 阴道出血、肩背部酸痛两种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腹胀、便秘、切口感染、肠粘连四种并发症发生率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3.1 子宫肌瘤发病机制

(1) 社会学因素:月经初潮年龄、生育次数及年龄, 月经初潮年龄越小, 患病几率越大;患病率与生育次数成反比;40~50岁是子宫肌瘤高发期。子宫肌瘤患病率与某些疾病如宫颈糜烂等有关。口服避孕药或摄入外源性激素类物质会增加子宫肌瘤患病率。情志不畅与子宫肌瘤发病也有密切关系, 有研究发现70%~80%子宫肌瘤患者患病前后都有情志不畅。另外种族、遗传、肥胖、饮食、职业也与子宫肌瘤发病有关[2]。 (2) 生物学因素:性激素及其受体, 现代医学认为子宫肌瘤是一种性激素依赖性肿瘤, 且在子宫肌瘤组织中性激素受体表达较高。生长因子及其受体, 在子宫肌瘤组织中生长因子含量增加且其受体表达也明显增加。酶表达异常及信号传导异常与子宫肌瘤发病有关, 如酶Caspase-3表达可能导致子宫肌瘤的发生。另外细胞凋亡、原癌基因的表达、旁路作用与子宫肌瘤发病有关[3]。

3.2 子宫肌瘤的治疗

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有期望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子宫动脉栓塞等, 下面主要介绍手术治疗[4]。子宫肌瘤手术治疗又分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子宫切除术, 子宫切除术可以避免术后复发的问题, 但其手术范围相对较广, 还可能会引起卵巢功能早衰等相关的并发症;子宫切除对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均有不良的影响。随着保留子宫生理功能以及器官完整性的要求日益增加, 子宫肌瘤剔除术成为主要手术方式, 但术后复发是子宫肌瘤剔除术一大弊端, 所以在选择手术方式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肌瘤的大小和肌瘤的数目因素,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以保证手术远期效果[5]。该研究中, 腹腔镜组患者院时间 (5.4±1.6) d、排气时间 (1.4±0.7) d与开腹组 (10.2±2.1) d、 (2.6±1.1) d相比显著减短, 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有关报道[6~7]实施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住院时间 (12.4±2.8) d、排气时间 (3.1±1.2) d, 实施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住院时间 (5.2±1.5) d、排气时间 (1.3±0.4) d, 结果基本一致。阴道出血、肩背部酸痛两种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腹胀、便秘、切口感染、肠粘连4种并发症发生率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体看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腹腔镜组高, 与杨琳琳[8]报道实施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住院时间 (5.09±1.83) d、排气时间 (1.28±0.39) d, 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相比恢复时间快、并发症少, 可减轻患者痛苦并为其家庭减轻经济负担, 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方便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6月期间到该院进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56例, 其中28例进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28例进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排气时间 (1.4±0.7) d、住院时间 (5.4±1.6) d与开腹组 (2.6±1.1) d, (10.2±2.1) d相比, 均比开腹组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结果得, 阴道出血、肩背部酸痛两种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腹胀、便秘、切口感染、肠粘连4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从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结果来看, 腹腔镜组住院时间和排气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 应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 比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效果好, 条件允许情况下推荐临床使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切除子宫肌瘤。

关键词: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肌瘤,疗效评价

参考文献

[1]戚昕蕊, 龚小辉, 李冬华, 等.子宫肌瘤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2 (29) :3693-3695.

[2]沈杨, 许茜, 徐洁, 等.子宫肌瘤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3, 3 (9) :189-193.

[3]沈东成, 徐秋霞, 杜洁, 等.子宫肌瘤中西医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 2015, 5 (33) :1110-1112.

[4]郑真真, 孙静.子宫肌瘤的治疗进展[J].海南医学, 2014, 3 (25) :383-386.

[5]蔡兴苑, 卢丹, 魏薇, 等.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 2015, 3 (31) :358-360.

[6]张林丽, 孟敏, 杨晓东.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社区医师, 2015, 12 (31) :81.

[7]喻晓琴.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3, 5 (22) :30.

腹腔镜下子宫悬吊术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该院妇产科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观察组年龄20~41岁, 平均年龄为 (35.41±4.17) 岁, 子宫肌瘤数平均为 (3.76±1.35) 个, 已生育者30例, 未生育这19例;对照组年龄20~41岁, 平均年龄为 (33.67±3.84) 岁, 子宫肌瘤平均为 (3.48±1.42) 个, 已生育26例, 未生育23例。患者在性别, 年龄, 病程等多因素,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脐部上缘皮肤, 做一10 mm切口, 气腹针穿刺进入腹腔, 注入生理盐水证实在腹腔后接气管注入气体, 使腹腔负压达到12~14 mm Hg, 插入10 mm Trocar后放入腹腔镜。在左、右下腹分别做1~2个小切口, 在3个切口中分别插入10 mm, 5 mm Trocar, 进入腹腔, 在镜下进行手术, 用抓钳托起子宫, 动作轻柔, 防止抓伤子宫, 往子宫内注射垂体后叶素, 用单极电凝切开子宫肌瘤表面组织及包膜, 剥离子宫肌瘤, "00"可吸收线缝合子宫切口。放置碎瘤器械, 将子宫肌瘤粉碎, 再取出, 用生理盐水清洗腹腔, 撤除腹腔负压, 将伤口缝合[2]。

1.2.2 对照组

常规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开腹手术, 医生切开腹壁, 找到子宫肌瘤, 将子宫肌瘤一一切除, "00"可吸收线缝合子宫切口, 再进行腹腔内清理, 最后缝好伤口[3,4]。

1.3 对比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手术时的出血量, 术后的不良反应, 伤口愈合程度和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处理, 为保证准确度数据均取3次处理的平均值, 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数据, 采用t检验;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2 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手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比对照组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伤口愈合程度明显比对照组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观察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手术时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都比对照组少。

注:与观察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明显比对照组少。

注:与观察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的伤口愈合程度明显比对照组好。

甲级愈合:形成细窄的线行瘢痕, 瘢痕较正常皮肤为白。乙级愈合:瘢痕愈合未有出血状况。瘢痕较正常皮肤为红色。丙级愈合:还存在渗血状态。

3 讨论

目前, 子宫肌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子宫肌瘤越来越青睐于中年女性, 特别是未育女性以及性生活失衡和情志抑郁的三四十岁的女性[5]。导致患有子宫肌瘤的女性月经失调、经期延长。严重时大量出血, 甚者发生贫血。引起急性下腹疼痛, 还会引发各种并发症, 造成尿频, 肾盂积水, 白带增多甚至导致不孕, 给患者造成了极大地痛苦。随着这种疾病的发病率的提高, 也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重视, 在临床上展开了系统科学的研究, 采取各种方法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对于子宫肌瘤的患者, 大都选择采用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法, 在传统治疗方法中我们一般选择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 这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使用了很长时间, 也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在临床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这一些问题[6]。比如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会对患者造成很大的创面, 患者感到很痛苦, 而且该研究在伤口的愈合以及预防感染[2]等方面需要投入很大的工作量, 远远达不到理想中的效果。病人伤口愈合时间长, 而且现代女性对于自身的要求更高, 传统的治疗方法, 会造成手术疤痕的遗留, 对于广大爱美女性来说, 他们的都不愿意接用。而且这种方式容易发生盆腔粘连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7]。造成很大的术后遗留问题, 给患者和医务工作者都带来了很大的苦恼。

而该文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做了研究和探索, 表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仅需要很小的创口, 腹内粘连少, 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腹腔镜手术采用封闭的治疗方式, 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无菌环境[8], 能够有效地与外界环境相隔离。避免了与病原微生物的接触。降低了二次感染的风险, 而且病人伤口愈合快, 住院时间就会缩短, 减少了换药次数, 也大大降低了住院费用,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负担[9]。

该次实验, 观察组手术时间 (93.56±7.52)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 (104.37±10.24) m L、术后不良反应5例、伤口甲级愈合度为77.55%。对照组手术时间 (108.54±9.47)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 (129.45±13.35) m L、术后不良反应30例、伤口甲级愈合度为57.14%。均明显好于照组 (P<0.05) 。同罗鸣, 唐均英等[10]所报道的相一致。

采用这种方法, 伤口的愈合程度非常好, 不会留下手术疤痕, 完全满足了广大女性爱美的需求, 而且保证了女性生育的能力。避免了术后的各种遗留问题。给患者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带来了切实的实惠。

摘要: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该院2012年1月1日—2014年1月31日间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98例, 其中49例患者是从123例做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中随机选取的, 为观察组;49例患者是从97例做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中随机选取的, 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手术时的出血量, 术后的不良反应, 伤口愈合程度和住院时间对比。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 (93.56±7.52)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 (104.37±10.24) mL、术后不良反应5例、伤口甲级愈合度为77.55%。对照组手术时间 (108.54±9.47)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 (129.45±13.35) mL、术后不良反应30例、伤口甲级愈合度为57.14%。均明显好于照组 (P<0.05) 。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相对安全, 有效,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参考文献

[1]颜为红, 陈葵喜, 马俊.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剜除术60例临床分析[J].北方药学, 2010, 4 (2) :13-14.

[2]陈平忍, 石彬.腹腔镜大子宫肌瘤切除术与开腹手术的对比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1, 9 (3) :24-25.

[3]吴国英, 章颖, 袁桂兰, 等.子宫肌瘤剔除术三种术式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8, 7 (5) :37-38.

[4]郑伯双.经腹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观察[J].首都医药, 2009, 18 (4) :54-55.

[5]张立英, 张玲玲.经腹、经阴道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较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07, 13 (6) :624-626.

[6]李正芬, 彭冬先, 郭遂群, 等.经阴道、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比较[J].广东医学, 2010, 31 (16) :2085-2086.

[7]胡庆兰, 黄华仪, 刘永珠, 等.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研究[J].广东医学, 2008, 29 (4) :608-610.

[8]鲁春雁.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30) :36-37.

[9]王一斌, 黄柳, 唐家龄, 等.子宫肌瘤剔除三种术式的临床比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9, 29 (9) :1945-1946.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分析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腹腔镜手术组病例年龄26~50岁;其中浆膜下肌瘤21例, 阔韧带肌瘤14例, 肌壁间肌瘤15例, 复合性肌瘤10例;单发肌瘤39例, 多发肌瘤21例;开腹组60例, 年龄27~50岁;两组病例在发病年龄、肌瘤数量、肌瘤大小、生长部位、及病情严重度上经统计学检验均无明显差异 (P>0.05) 。两组患者均以下腹坠痛月经多, 经期延长, 不孕, 体检发现子宫肌瘤而就诊;术前常规做宫颈细胞学检查, 月经不正常者行诊断性刮宫术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 本组患者均无手术禁忌证。

1.2 手术方法

开腹手术组60例患者行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采用硬膜外麻醉, 按传统开腹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手术组60例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采用持续硬膜外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复合麻醉及心电监护,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以CO2气体形成气腹, 避开腹壁血管以脐部及左、右麦氏点分别作1 cm、5 mm、10 mm为穿刺点, 从宫颈置入举宫器。置手术器械, 先检查盆腔脏器有无粘连, 探查子宫肌瘤的形态、大小、数目及位置。在肌瘤周边子宫肌层注入催产素, 将催产素10U加入5%葡萄糖500 ml静脉滴注, 于肌瘤表面隆起的最突出部位用单极电凝切开, 达肌瘤表面, 长度为肌瘤直径的3/4, 暴露肌瘤, 以耻骨联合上方的操作孔将大抓钳或肌瘤锥刺入肌瘤内, 边牵拉边旋转, 在包膜内将肌瘤完整分离剥出, 根据肌瘤大小将耻骨联合上方的穿刺孔扩大到3~6 cm, 取出肌瘤, 如肌瘤过大, 可剖开肌瘤分块取出, 如系多发肌瘤, 通过切口仔细用手触摸子宫, 以确保无肌壁间肌瘤残留, 用2-0可吸收线分层关闭瘤腔, 皮内缝合皮肤切口, 再置入腹腔镜检查腹腔内状况并冲洗盆、腹腔。

2结果

两组病例手术均顺利, 无一例死亡, 未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及住院时间的长短具有显著差异 (P<0.05) , 其具体情况详见表1。

注:*分别与对照组比较P<0.053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道肿瘤常见病之一, 近年来越来越年轻化, 一般认为雌激素水平有关, 绝经后通常肌瘤可停止生长并萎缩。子宫肌瘤以手术治疗为主, 子宫肌瘤剔除术为希望保留生育功能妇女的标准术式[1];传统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性大, 对腹腔干扰多, 术后恢复慢;随着内窥镜手术的开展,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是腹腔镜与腹部小切口相结合的子宫肌瘤切除术, 不仅保留了患者的生育能力, 更重要的是维持了子宫的生理功能, 保持了盆底结构的完整性[2];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体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对患者损伤小, 术中出血少, 且术中患者无腹壁切口之痛, 术后病率低, 患者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等优点[3]。术者的腹腔镜手术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由于子宫肌瘤切除术本身是一个出血较多的手术, 尤其是肌瘤直径>6 cm时, 不能像开腹手术一样触摸子宫, 故术前需B超确定肌瘤类型、位置及数量, 术中镜下严密探查, 注意子宫后壁容易被遗漏的部位[4]。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及住院时间的长短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效果满意, 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病例手术均顺利, 无一例死亡, 未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及住院时间的长短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效果满意, 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

参考文献

[1]金倩.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86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 :93-94.

[2]陈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疗效分析.中外医疗, 2010, 08, 52.

[3]谢洪哲.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412例临床分析.中国内镜杂志, 2004, 10 (10) :10-12.

腹腔镜下子宫悬吊术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 0 2 例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 1 例。患者子宫肌瘤直径均为2.5 cm, 且数量≥3个。观察组年龄23~49岁, 平均年龄 (35.4±11.7) 岁;对照组年龄22~51岁, 平均年龄 (34.7±13.4) 岁。所有患者经过临床检测和诊断后确诊为子宫肌瘤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 行全身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加静脉复合麻醉, 在患者腹部选择三点进行穿刺, 保证气腹压力为12 mm Hg。对患者的盆腔脏器进行探查, 观察其是否存在脏器粘连情况, 再对子宫肌瘤的数量进行探查。采用电刀对肌瘤进行剔除或采用电刀切开后进行钝性剔除, 其创面活动性出血点采用双极电凝进行处理。对患者瘤腔行8字缝合, 渗血处同样采用8字缝合止血处理。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原位旋切剔除术进行治疗, 行全身麻醉, 取截石位, 术中持续导尿, 并置举宫器。用两把巾钳将患者脐两侧的皮肤提起, 采用气腹针对患者腹中注入CO2气体, 保证患者的气腹压力为13 mm Hg, 之后在患者脐孔上方对皮肤进行横切, 大小为10 mm, 置入腹腔镜, 在患者左右两侧髂前上棘与脐孔连接线的中外1/3处进行穿刺。观察患者的肌瘤, 肌瘤过大者为方便暴露和手术操作, 需要在脐上3~5 cm处穿刺, 并置入腹腔镜。对患者盆腔情况进行检查, 确保盆腔内无粘连, 采用举宫器摆动子宫, 对子宫大小、形态、数目、位置等进行确定。患者宫体需注入稀释后的垂体后叶素溶液, 确保肌瘤膜发白。在患者左腹下穿孔将电动旋切器外鞘导入, 采用大抓钳对肌瘤进行抓取并横向旋切肌瘤, 确保切口较小, 子宫肌瘤被膜旋破后, 裸露瘤体, 分次对肌瘤进行旋切, 直到肌瘤被旋切干净为止, 缝合患者切口, 减少出血。

1.3 疗效判定标准

如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和临床指征消失, 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满意度≥80%为显效;如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和临床指征显著改善, 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满意度<80%, 且≥60%为有效;不满足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例数 (n) 、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并发症、不良反应及满意度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94%;观察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患者满意度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后3个月,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 (93.57±4.27) 分, 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为 (76.41±2.41)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4751,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 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 且发病群体趋向于年轻化, 对于子宫肌瘤主要采用手术治疗, 而临床上手术治疗方式较多, 常见的有开腹手术治疗, 常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和腹腔镜子宫肌瘤原位旋切剔除术等, 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 腹腔镜手术疗效更好, 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更小, 且恢复更快。本次研究主要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原位旋切剔除术疗效, 并与常规腹腔镜手术予以对照, 从结果可以看出, 观察组的疗效更好, 且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 说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原位旋切剔除术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具有更高的价值。经分析可以得出, 该术式同样为微创手术, 且给患者带来的伤害较小, 但是与常规腹腔镜手术相比, 该手术切口美观, 术后恢复更快, 可减轻患者的疼痛, 保证子宫的完整性。这种手术方法对子宫具有良性收缩的特点加以充分利用, 注入垂体叶素后, 采用电动旋切器可直接剔除肌瘤表面被膜, 切开被膜后因子宫的收缩促使肌瘤向外挤出, 利用旋切器就能够很容易切掉肌瘤, 这种方法相对于常规治疗方法减轻了对患者的伤害, 且缩短了治疗时间, 简化了治疗步骤, 相对来说也就降低了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因而疗效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 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 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原位旋切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更为显著, 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摘要: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原位旋切剔除术和常规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1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 观察组使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原位旋切剔除术进行治疗, 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原位旋切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疗效更为显著, 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

参考文献

[1]张丽珍, 等.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并子宫肌瘤剔除术28例临床观察[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3, 22 (08) :542-543.

[2]龙棣, 等.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5, 10 (06) :5124-5126.

上一篇:北京绿色奥运村下一篇:梦想绽放在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