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膜积液论文范文

2024-06-16

鞘膜积液论文范文(精选8篇)

鞘膜积液论文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共106例, 均为男性患儿, 年龄1.8~14.0岁, 中位年龄4.3岁;均有2级甲等以下医院手术治疗史。临床表现:瘢痕瘙痒15例, 挠抓后出现局部感染;不同程度的腹部坠胀感23例;其余无明显主观不适。肿物位于腹股沟58例, 位于阴囊48例。白天活动或哭闹后肿物增大, 休息或睡眠后略小, 透光试验阳性。右侧鞘膜积液65例, 左侧40例, 双侧1例。既往手术切口:位于腹股沟皮纹处横行切口53例, 腹股沟斜行切口23例, 阴囊处纵行切口30例;切口瘢痕明显增生4例, 瘢痕突出皮肤表面, 伴色素沉着, 其余未见瘢痕增生与色素沉着。

1.2 治疗方法

均采用手术治疗, 术式为鞘突高位结扎术。对于既往手术切口位于腹股沟区的患儿, 仍采用原切口入路, 将瘢痕切除, 术后缝合, 切口较美观。对于既往手术切口位于阴囊的患儿, 则需选择新切口, 沿腹股沟区皮纹行横切口, 以利于鞘突高位结扎。切开皮肤后, 小心分离皮下, 松解粘连。若既往手术切口位于阴囊处, 则腹股沟管壁及精索受手术影响较小, 正常解剖结构尚存;若切口位于腹股沟管区, 则腹股沟管壁及精索的正常解剖结构已被破坏, 精索血管和输精管经瘢痕粘连和卡压, 出现不同程度的变细或增粗, 较难分辨。因此, 此次分离过程中须注意避免损伤输精管及精索血管。将精索游离后, 解剖精索, 寻找鞘突管。此时的鞘突管可能为既往手术时的鞘突管, 也可能为复发时形成的新的鞘突管。若鞘突管寻找困难, 可向精索近端游离, 以便于寻找。本组患儿均顺利找到未闭合的鞘突管, 游离后给予双重结扎。注意结扎时避开输精管及精索血管。远端鞘膜囊开窗放液, 还纳睾丸。对于睾丸难于还纳者, 应充分游离精索粘连, 使睾丸无张力降入阴囊底部, 然后妥善止血, 逐层缝合。此时腹股沟管前壁已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缝合时须注意修补。一般术后卧床3~5d, 术后7d拆线。

2结果

2.1 复发原因

复发原因以既往手术损伤、失误为主:鞘突管识别错误, 未找到鞘突管而盲目结扎25例;鞘突管结未扎紧或滑脱22例;鞘突管结位置偏低15例;术式选择不当, 行鞘膜囊翻转术36例, 行阴囊处切口鞘膜囊切除术8例;术后未注意休息、剧烈哭闹。

2.2 治疗效果

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阴囊水肿或血肿97例, 3~5d后自行消退。拆线后切口美观, 愈合良好, 未发生感染。术后随访2年, 未见复发。

3讨论

3.1 病因

睾丸于胚胎第8个月时到达阴囊, 鞘膜囊将睾丸大部分包裹。此时, 鞘膜腔与腹腔仍然保持相通。胎儿出生前, 腹膜鞘状突从腹股沟管内环处和近睾丸处同时开始闭合[2]。若鞘状突的闭塞过程出现异常, 则可形成鞘膜积液。根据未闭合鞘突管所在部位, 将鞘膜积液分为2种类型: (1) 精索鞘膜积液:鞘状突管在近睾丸处已闭塞, 精索部鞘状突管与腹腔相通, 腹腔液流注止于睾丸以上; (2) 睾丸鞘膜积液:鞘状突管全程未闭, 腹腔液经精索鞘状突管流注于睾丸鞘膜腔。

3.2 治疗方法

小儿鞘膜积液多为先天性, 且常为交通性, 即鞘状突未闭合。其术式与成人不同, 不能采用成人术式的鞘膜囊翻转术或单纯鞘膜切除术。以往采用抽液法及注胶法治疗鞘膜积液, 因其疗效差, 并发症多, 现已废除。普通切口治疗鞘膜积液因其切口大, 影响美观, 也逐渐被摒弃不用。近年来, 国内众多医院采用腹股沟区小切口鞘突高位结扎术或微型腹腔镜内环口关闭术[3]治疗鞘膜积液, 具有手术切口小、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在临床上已被广泛采用。

3.3 复发原因及对策

3.3.1 对疾病缺乏认识:

在基层医院, 一般没有单独的小儿外科, 而是合并于成人外科, 个别医师沿用成人鞘膜积液术式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导致术后复发。其原因为:成人鞘突管已闭合, 单纯行鞘膜囊翻转术或鞘膜囊切除术可以治愈, 但小儿鞘突管往往未闭[4], 术中若不阻断鞘膜囊与腹腔通路, 则常导致术后复发。

3.3.2 对小儿腹股沟管解剖不熟悉:

于腹股沟区皮纹作横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即可见到腹外斜肌腱膜, 腹外斜肌腱膜为腹股沟管的前壁, 沿腹外斜肌腱膜向内下方寻找, 可找到腹股沟管外口即浅环。在外口处可见到精索, <3岁小儿腹股沟管较短, 可在外口处将精索提出切口外。≥3岁小儿可打开腹外斜肌腱膜, 寻找精索。找到精索后解剖精索, 寻找鞘突管, 为一透明细管, 壁甚薄, 有时管道极细, 难以辨认。若寻找精索困难, 可先寻找输精管, 小儿输精管较成人细, 质地坚韧, 呈条索状, 术中注意触摸辨认。找到输精管后, 紧贴输精管的膜状组织即为鞘突管。

3.3.3 未掌握手术要点, 操作不当:

找到鞘突管并打开, 确定无内容物后再横断, 小心游离近端鞘突管至内环口处, 给予双重结扎。此时应注意, 游离鞘突管时不要损伤输精管和蔓状血管丛, 一定要游离到内环口处再结扎, 即可从根本上解除鞘膜积液的病因, 防止再次复发。若游离不到位即结扎, 则只是将大鞘膜积液变小鞘膜积液, 术后常出现精索鞘膜积液复发。另外, 结扎时务必要扎紧, 防止手术结滑脱引起复发, 以双重结扎为宜。

3.3.4 术后护理不当:

本组患者均为小儿, 术后切口疼痛, 容易哭闹, 导致腹压增加, 增加了复发的可能性。因此, 术后应给予适当镇静药物, 减轻患儿疼痛, 以免哭闹、躁动[5]。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

开放式手术治疗鞘膜积液, 具有步骤少、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复发率低等优点, 适合在我国基层医院开展。同时医师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 充分了解小儿与成人解剖上的区别, 掌握技术要领, 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施诚仁, 金先庆, 李仲智.小儿外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佘亚雄, 童尔昌.小儿外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苏海龙, 隋武, 王云惠, 等.微型腹腔镜套线法治疗小儿斜疝及鞘膜积液 (附747例报告) [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07, 6 (4) :71-72.

[4]黄澄如.小儿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227-229.

鞘膜积液论文 第2篇

【关键词】鞘膜积液;内环口高位结扎术;腹腔镜检查;儿童

2012年7月至2013年10月间我科为17例鞘膜积液患儿行腹腔镜内环口高位结扎手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17例均为男性患儿,年龄1—10岁,平均4.3岁,其中交通性鞘膜积液10例,睾丸鞘膜积液4例,睾丸精索鞘膜积液3例,左侧7例,右侧10例,患儿以腹股沟或阴囊肿物就诊,阴囊透光实验阳性,术前均行超声诊断证实。

1.2 手术方法:所有患儿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儿取头低脚高15~30°体位,脐环下缘皮纹切口,插入Veress针,建立CO2气腹,压力维持在6-10mmHg,流量1-1.2L/Min,5mmTrocar穿刺进入腹腔置0°腹腔镜,观察腹腔内有无穿刺损伤,探查双侧腹股沟区,检查患侧情况及对侧是否存在隐性疝,术中发现所有患侧均存在0.2—0.7cm大小鞘状突未闭合,呈喇叭口状,部分病例可通过挤压阴囊间液体流入腹腔,诊断为交通性鞘膜积液,其中一例为积液囊(后用剪刀去顶),两例发现对侧存在隐性疝。于患侧腹直肌外缘穿刺5mmTrocar,放置操作钳,将操作钳置于鞘状突管口,体表投影位置做一2mm切口,置入带线雪橇针至腹膜外内环口12点位置,潜行环绕内环口内侧半周(注意:需绕过输精管及精索血管),于5点处刺破腹膜,并将双股结扎线留于腹腔内,退出雪橇针,原点用针钩再次穿刺至腹膜外,同法沿内环口外侧腹膜外层潜行,使针钩与原腹膜穿破处进入腹腔,将结扎线套于针钩上并带出体外,于皮下双重结扎,使内环口呈荷包缝合关闭。再次检查腹腔及内环口无异常,退出Trocar,缝合伤口。

1.3 术中注意事项:1)置入Veress针及脐Trocar时要提起腹壁,避免损伤,置镜后仔细观察腹腔脏器是否损伤。2)脐旁Trocar于直视下放置,较为安全。3)观察是否存在健侧隐性疝或鞘状突未闭情况,如存在可同时结扎。4)结扎内环口缝线前,需排出腹腔气体,挤压阴囊,尽量排出积液、积气。5)积液不能挤入腹腔者,可用注射器抽吸。6)脐部及腹壁切口只缝合腹膜,皮肤切口用生物胶或皮内缝合。

2 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无腹腔脏器及肠管、血管损伤,术中观察内环口均存在缺损及鞘状突未闭合,平均手术时间约20分钟,皮肤伤口无需缝线,术后患儿完全清醒后即可进食,术后伤口疼痛轻微,无出血、阴囊血肿、气肿,无感染、发热,术后平均住院日1.5天。13例于术后3-6个月获得回访,无复发,无肠粘连、肠梗阻,无睾丸萎缩,腹股沟及腹部均未见明显疤痕。

3 讨论

小儿鞘膜积液是小儿泌尿外科最常见的先天性疾病。有四种类型①睾丸鞘膜积液 ②睾丸精索鞘膜积液 ③精索鞘膜积液 ④交通性鞘膜积液。出生6个月后鞘状突自行闭合的可能性越来越小【1】。原发性鞘膜积液的病因传统观点认为系鞘状突的分泌增加,吸收回流减少,导致液体在鞘状突潴留而形成鞘膜积液。随着近年来对鞘膜积液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既不论是否为交通性鞘膜积液,其鞘状突均开放,与腹腔相通,系鞘状突闭合不全、腹腔内液体进入鞘膜囊导致【2,3】。这也成为腹腔镜内环口高位结扎治疗鞘膜积液提供了理论依据。腹腔镜下内环口结扎法,通过高位结扎鞘膜囊,阻断腹腔内液体流向阴囊形成鞘膜积液,不需修补腹股沟,故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小儿鞘膜积液。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的优点是:1.安全,手术时间短,视野清晰,输精管及精索血管容易辨认,从而避免损伤。2.内环口高位结扎无需解剖腹股沟管各层次结构,不损伤提睾肌,不游离精索【4】,可避免因血管、神經损伤而导致的缺血性睾丸炎发生。3.可同时探查对侧是否存在隐性疝或鞘膜积液,避免二次手术。4.无需切开阴囊,避免了开放手术带来的感染、水肿、睾丸扭转等并发症,对睾丸发育无影响。5.术后患儿痛苦少,康复快,住院时间减少。6.切口瘢痕小,隐蔽,具有美容效果。

我们认为腹腔镜内环口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理论依据充足,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高位结扎,安全可靠,具备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操作简单,有效、美观,符合微创原则,适宜推广。

参考文献

[1] 佘亚雄.小儿外科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207-309.

[2] 任立红,张钦尧.小儿鞘膜积液成因分析及手术方式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5):122-123.

[3] 欧荣册,叶征,小儿鞘膜积液213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3):1253.

腹腔镜治疗小儿鞘膜积液临床效果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取

选取2010年4月到2013年8月间在我院住院并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患儿120例,均为男性患儿,年龄1 ~ 11岁,平均年龄(3.2±0.5)岁,120例患儿中单侧鞘膜积液108例,左侧45例,右侧63例,双侧12例。患儿均因腹股沟处无痛性肿物就诊,体格检查发现患儿睾丸鞘膜积液较软,未触及睾丸及附睾,精索鞘膜积液位于腹股沟或睾丸上方,与睾丸有明显分界。120例患儿经检查透光试验阳性,并经超声确诊为鞘膜积液。120例患儿中34例患儿合并腹股沟斜疝。精索鞘膜积液患儿34例、睾丸鞘膜积液患儿69例、睾丸精索鞘膜积液患儿17例。交通性鞘膜积液患儿14例、非交通性鞘膜积液患儿106例。

1.2手术方法

所有患儿术前6 ~ 10h禁饮食,4h禁饮水,术中采用全麻方式,患儿取平卧位,头低脚高位,准备完毕后,于患儿脐部皮肤褶皱处做一3 ~ 5mm切口,并充入CO2以建立人工气腹,压力为8 ~ 10mm Hg,置入腹腔镜观察,另外于左侧腹直肌外缘平脐处做3mm切口,置入操作钳,镜下观察所有患儿腹腔及双侧腹股沟管鞘状突均为闭合,直径0.2 ~ 0.8cm,挤压患侧腹股沟或阴囊内肿物,可见积液呈气泡形式从内环扣处流出或积液囊进入腹腔。用荷包缝合法将内环口进行缝合,打结处埋入切口皮下。如打结前发现鞘膜积液囊在内环口处,可将其戳破,并将液体放入腹腔,之后进行打结。用注射器在无血管处穿刺抽出阴囊及精索鞘膜腔剩余积液,并注入甲强龙15mg,观察有无出血,解除气腹,结束手术。

1.3观察指标

术后对患儿进行特级护理,观察患儿治愈情况、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有条件患儿进行随访,了解患儿恢复情况。

2结果

120例患儿经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下对内环口进行缝合,并处理部分对称隐性未闭合内环口32例,所占比例为26.7%。统计显示,单侧手术时间(12.4±2.8)min,双侧手术时间 (24.2±3.5)min。术后患儿恢复顺利,120例患者均治愈,治愈率为100%。120例患儿术后住院 (2.5±0.8)d。23例患儿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其中阴囊水肿13例,切口线结反应10例,出现并发症征象后及时处理,均已好转。对患儿进行6 ~ 24个月随访,未发现术后睾丸萎缩、鞘膜积液复发、肠粘连、腹腔内脏器官损伤或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3讨论

对于小儿鞘膜积液,多数研究表示,1岁之前小儿鞘膜积液有自行消退可能,不需处理,但是大于1岁小儿鞘膜积液需要手术治疗,否则会影响患儿睾丸生长发育,进而影响未来生育功能[6]。传统开放式手术方法治疗小儿鞘膜积液是在腹股沟区做一切口,于腹股沟管精索旁寻找鞘突管,并进行高位结扎,从而达到治疗目的[7]。在解剖方面,由于髂腹下神经以及髂腹股沟神经均穿行于腹外斜肌腱膜深面,小儿发育不完善,其解剖层次也不是十分清楚,在行传统开放式手术时,有损害这两条神经危险[8]。此外,开放式手术时容易损伤精索、输精管、提睾肌等重要部位,影响患儿未来生育能力[9],因此,进行开放式手术时应格外注意。

利用腔镜进行手术能够有效降低手术中损伤血管、神经几率[10],另外,腹腔镜手术对患儿创伤小,手术时有放大作用,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利于患儿术后恢复等[11]。与传统开放式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切口仅需要0.5cm左右,而传统手术最小需要3cm,手术切口明显减小[12],另外,传统手术术后住院时间往往在一周以上,患儿需要严格卧床2 ~ 3天,对于好玩、易动儿童来说十分困难[13],而腹腔镜手术后6h患儿即可下床活动,避免了传统手术因早期活动造成伤口开裂等情况[14]。本实验中对120例小儿鞘膜积液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后6h多数患儿均能下床活动,麻醉清醒后均能正常进食,并无术后伤口开裂情况发生。

本实验中对120例患儿进行手术时,发现32例对测隐性内环口未闭患儿,并进行缝合,避免术后对侧复发可能,传统手术则不能及时观察对侧内环口是否存在隐性危险,常常导致患儿进行二次手术发生,相比而言,腹腔镜手术则能够避免患儿再次手术发生,同时也能够降低患儿家庭负担。需注意人工气腹CO2充入易导致患儿术后高碳酸血症发生[15],因此,在建立人工气腹时,充入CO2压力选择十分重要。研究显示[16],CO2气腹压力在8 ~ 10mm Hg时对患儿影响最小,本实验中对120例患儿气腹压力均采用8 ~ 10mm Hg,术后并无患儿出现高碳酸血症发生,说明,8 ~ 10mm Hg气腹压力是一项较为适合腹腔镜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压力。

本实验中对120例患儿进行6 ~ 24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患儿恢复情况较好,并未出现睾丸萎缩、鞘膜积液复发、肠粘连、腹腔内脏器官损伤或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也说明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是一种较为安全、效果良好方法。

综上,利用腹腔镜对小儿鞘膜积液患儿进行手术治疗,效果明显,对患儿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多种优点,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到2013年8月间在我院住院并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小儿鞘膜积液患儿120例,记录手术时间,并对其进行术后疗效评价,统计并发症发生。结果:对患儿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并对120例患儿进行6~24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患儿治愈率100%,单侧手术时间(12.4±2.8)min,双侧手术时间(24.2±3.5)min,术后有23例患儿出现阴囊水肿、切口线结反应等并发症,经及时处理后均好转,随访过程中患儿均未发现睾丸萎缩、鞘膜积液复发、肠粘连、腹腔内脏器官损伤或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利用腹腔镜对小儿鞘膜积液患儿进行手术治疗,效果明显,对患儿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多种优点,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鞘膜积液论文 第4篇

关键词:小儿,斜疝和鞘膜积液,微创手术

小儿斜疝和鞘膜积液是儿外科的常见多发病, 而传统的手术方法切口长、创伤大、恢复慢, 且均遗留手术切口瘢痕。开封市中医药学校附院自2001年6月至2007年6月, 采用腹横纹小切口, 不缝合行斜疝疝囊高位结扎及鞘膜全部或大部切除术, 切口小、创伤小、手术快、恢复快、不留瘢痕、不住院、费用低、效果理想,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开封市中医药学校附院自2001年6月至2007年6月采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儿童斜疝和鞘膜积液1800例, 其中男孩1620例, 占90%, 女孩180例, 占10%;单侧1728例, 占96%, 双侧72例, 占4%, 其中鞘膜积液360例, 占20%, 而女孩均为腹股沟斜疝。年龄8个月~7岁, 平均2岁。

1.2 手术方法

小儿术前均禁食水4~6h, 且无感冒、发热、频咳及近期急性疾病。术前30min按千克体质量给予阿托品、鲁米那肌内注射, 采用氯胺酮每千克体质量6~8mg肌内注射或3mg稀释后静脉推注分离麻醉。仰卧位, 四肢用宽绷带稍作固定, 然后用络合碘术野消毒2遍, 并铺巾。选用11号尖刀片先在腹股沟区第一或第二腹横纹处反挑成一麦粒样小口达皮下, 再用中号弯钳钳尖插入切口扩开, 使之长达0.6~0.8cm, 然后向深部钝性分离达腹外斜肌腱膜层, 再向下朝外环口部位稍作分离达精索外筋膜, 即可钳起提睾肌或子宫圆韧带 (女孩) 周围组织于切口处, 用蚊氏钳钝性分离, 找到瓷白色质韧组织, 切开并证实为疝囊, 插入左手食指, 游离至高位 (内环处) , 用7号或4号丝线“8”字贯穿缝扎并剪除多余疝囊。若疝囊较大, 可先行横断, 远端旷置, 近端再游离缝扎, 最后用电凝严密止血。从患侧阴囊底部牵拉精索及睾丸, 使之轻松恢复于正常位。用1号丝线缝合皮下组织一针, 齿镊对整皮缘, 无菌敷贴牵拉粘贴并包扎。

对于鞘膜积液, 位于精索者, 先将鞘膜囊提至切口处, 钝性分离精索组织, 可将鞘膜完整切除;位于睾丸者, 游离后可围绕附睾及睾丸做鞘膜大部切除。对比较大的鞘膜积液, 可先放出部分液体, 然后再将鞘膜囊提至切口处游离处理。对鞘膜管未闭者, 于输精管旁找到后游离至高位, 并用1号丝线结扎后切断。其余步骤同前小儿斜疝手术。

2 结果

斜疝1440例, 复发21例, 占1.5%, 均再手术痊愈。鞘膜积液360例, 无复发。手术时间最短5min, 最长15min, 平均10min。阴囊血肿2例, 1例1周后痊愈。1例经原切口再手术清除血肿痊愈。刀口感染2例, 经换药痊愈。随访1~3年, 1年后原切口处基本看不到瘢痕。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均是斜疝, 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 其次为小儿腹股沟管短, 约1.0cm, 而且近乎垂直地从内环通向外环, 所以当有腹压增加等诱发因素时, 冲力直接指向腹壁皮下, 没有斜行腹股沟管的缓冲作用而致病[1]。随年龄增长, 腹股沟管长度增加, 腹肌和筋膜在发育中可逐渐强壮而使腹壁加强, 所以单钝行疝囊高位结扎常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不需施行修补术[2]。小儿鞘膜积液, 即使有与腹腔交通者, 由于管腔较细, 无肠管等反复疝出冲击, 内外环口一般相对较小, 更不需施行腹股沟管的加固, 术后亦未发现复发者。

以往按经典的手术方法, 常选用腹股沟区斜切口, 长3~5cm, 逐层切开暴露及缝合, 损伤大、费时, 患儿常需住院, 且遗留明显的手术切口瘢痕。利用小儿腹股沟管短而直, 且腹壁松弛的特点, 在腹横纹处做小切口 (约1cm) , 直接从内环到外环沿皮下用弯钳潜行分离, 提出精索, 找到疝囊, 游离结扎, 同样可达到高位。这就大大缩短了手术及麻醉时间, 减轻了患儿的创伤与痛苦, 苏醒后即可活动如常。尤其是此处切口小, 皮肤不缝合, 再加腹横纹的掩饰, 术后1年左右就几乎看不到瘢痕。至于此处皮肤松弛、张力低是否亦可减少瘢痕的形成,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

关于小儿斜疝和鞘膜积液手术年龄的选择, 一般在8个月~7岁, 更以婴幼儿期为佳。因出生6个月以内腹膜鞘状突仍有自闭的可能[4]。再者半岁以前小儿组织菲薄, 耐受麻醉及手术的能力较差, 故择期手术我们常选8个月以后。但对于嵌顿疝, 为防疝内容物及睾丸的损伤, 可不受年龄的限制[5]。对于7岁以上小儿, 由于腹股沟管较长, 腹壁及皮下组织松弛较差, 所以采用此处小切口, 手术操作有一定困难, 且复发率偏高, 故应适当延长切口, 进行修补。

关于并发症的预防及注意事项: (1) 术中出血及术后阴囊血肿。手术尽量采用钝性分离, 术中电凝严密止血, 尤其在结束时, 应常规挤压睾丸及远端精索, 以创面无出血点为度, 并于术后用手掌施压1~2kg力量压迫腹股沟区30min, 即可达到术中出血极少, 并预防术后阴囊血肿的目的。本组2例发生阴囊血肿均为横断的阴囊远端止血不彻底所致。 (2) 精索血管及输精管的损伤。手术操作应精细、轻柔, 不轻易剪断不能确认的组织, 尤其是小儿输精管很细, 并紧贴疝囊, 在行巨大疝囊横断时更应注意辨别。精索动脉更应避免损伤。 (3) 医源性隐睾的发生。手术结束时, 应牵拉远端阴囊底部使精索睾丸完全复位, 必要时可用弯钳插入刀口, 钳住睾丸系带部向下送以协助复位。 (4) 刀口感染:由于切口小, 又为无菌手术。所以极少感染, 本组2例切口感染, 均为小儿仰卧时小便, 尿液反复侵湿刀口所至。故术后应定时让患儿小便, 若尿湿敷料应立即更换。 (5) 术后疝复发。疝囊结扎必须达到高位 (疝囊颈以上, 或腹膜外脂肪做标志) , 结扎线以上腹膜若有裂口应予缝合。陈辉等[6]报道本术式治疗小儿斜疝64例, 复发率占14%, 采用内外环口缩小后10例则无复发。作者认为对于疝块较大, 内外环缺损严重者应适当延长切口, 予以缝合缩小加固。本组复发的21例中, 其中15例属此种情况而又未进行加固。应引起同行重视。

本术式的最大优点: (1) 切口小 (0.8~1.0cm) ; (2) 手术时间短, 最快5min, 最长15min, 平均10min; (3) 创伤小, 恢复快, 术后2~3h即苏醒, 可进行正常活动和饮食, 不须住院; (4) 皮肤无缝线, 术后不留瘢痕。所以很受家长欢迎。

参考文献

[1]佘亚雄.小儿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173.

[2]裘法祖.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398.

[3]吕树森.外科学[M].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52.

[4]佘亚雄.小儿外科学[M].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79:309.

[5]陈肖鸣.新生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误诊分析[J].新生儿杂志, 1995 (3) :129.

耕牛睾丸鞘膜积液的中兽医综合疗法 第5篇

1 发病原因

祖国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饲养管理不当、劳役过度,使得脾肾亏虚,肾主水,脾运化水湿,肾虚则水液不能蒸腾气化;脾虚则运化无力,水湿潴留,导致局部水液的正常分泌与吸收功能失调。进而影响肝脏的功能,或由于郁怒伤肝,使其疏泄失职,复受寒邪,致寒湿凝结。而肝经绕阴器而过,睾丸、阴囊为阴器之末,寒浊之邪更易凝聚而发病。或睾丸外伤,血瘀阻塞肾络水道,也可继发。

现代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睾丸受到机械性和理化性损伤,造成总鞘膜和固有鞘膜发生炎症以及精索血液循环障碍所致。

2 临床症状

多为两侧性,一般为慢性经过,患牛阴囊明显肿大,皮肤紧张,原有皱褶消失,表面光滑,肿胀严重时,阴囊光亮,患牛坠胀不适。触之有波动,热痛不明显。阴囊皮肤轻度肥厚。站立时两后肢张开,驱赶时步态强拘。病程经过较长时睾丸逐渐萎缩。

3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主要依据阴囊肿大,热痛不明显及按压有波动等症状不难做出诊断,必要时也可阴囊穿刺诊断。但需要和阴囊疝、总鞘膜炎相鉴别。阴囊疝多为一侧性,按摩握压可使肠管还纳腹腔;而总鞘膜炎多为去势后发病,热痛较为明显,阴囊切口常有渗出物流出。

4 治疗

可采用中药内服、外敷、针灸及红外线照射的综合治疗方法。

4.1 内服

可选龙胆泻肝汤加减。方剂组成及用法:龙胆草(酒炒)、生地(酒洗)、茯苓、蒲公英各40 g,黄芩(炒)、泽泻、木通、当归、柴胡、桂枝、茵陈各30 g,车前子、桃仁、牡丹皮各20 g,甘草15 g。水煎候温,一次灌服。每天1剂,5 d为一个疗程。

临床应用时可随症加减,气虚重加党参、黄芪;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加黄连以加强泻火之力。

4.2 针灸

对于鞘膜内积水较多者,可用注射器穿刺抽水,或经严格消毒后针刺肿胀部最低点,放出总鞘膜腔内的积液。也可针刺百会、肾俞、三焦等穴。

4.3 红外线灯照射

选用YHD型红外线治疗灯,额定电压220 V、50 HZ,额定功率600 W。操作方法:先将患畜睾丸肿胀部认真消毒。打开红外线灯开关,将灯距与患处距离调至25~30 cm,照射睾丸肿胀部,其间患牛不闹动,以其所能承受的最大温度为宜。1次/d,5 d为一个疗程,每次照射时间45~60 min。冬季以60 min为宜,夏季以45 min为宜。

4.4 外敷

红外线治疗灯照射后,采用自拟中药外敷。

方剂组成及用法:五倍子、枯矾、小茴香、橘核各等份,研成粉末,加醋适量调成糊状,外用纱布包裹。其间喷醋数次,以防干燥。1次/d,5 d为一个疗程。

经上述方法治疗的3例患牛均在一个疗程治愈。患牛睾丸局部肿胀及热痛消失,阴囊皱褶恢复,两后肢运步及站立正常,屈伸自如。

5 讨论

现代兽医学认为睾丸鞘膜积液是因为鞘膜间渗出及吸收失去平衡,分泌增多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积液聚于睾丸而成。而祖国传统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水疝”范畴,多因脾肾亏虚,导致局部水液的正常分泌与吸收功能失调,肝疏泄失职,以致发病。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肾不足,标实即湿蕴、血瘀、气滞,病变与肝、脾、肾有关。现代医学对本病的保守疗法以采用局部穿刺、药物注射为主,但易出现药物及局部刺激反应等现象,复发率高,而手术疗法既去势术,对患畜损伤较大,特别是对种公畜来说,失去了使用价值,且易引起阴囊血肿等并发症。

祖国传统兽医学对该病的治疗以健脾温肾治其本,活血通经,疏肝行气,利水消肿治其标。内服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泻肝汤来源于《医宗金鉴》,其方证乃肝胆实火上炎,或肝经湿热下注所致。本方在此基础上加减化裁,增加其温肾健脾之力。方中以龙胆草泻肝经实火,除下焦湿

以确保育肥牛质量,以便于精心打造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

5 关于饲料添加剂的使用

食品安全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对于育肥牛来说,国内一些育肥牛养殖户盲目使用违规添加剂或明令禁止的有毒有害添加剂,严重影响牛肉品质,危害消费者身心健康,这是不允许的。所以,每户养殖育肥牛的饲养户都要在矿物质以及其他添加剂选择与使用上十分慎重,选择国内外信誉好的知名品牌及其厂家生产的矿物质和其他添加剂,以确保产品安全。对于国家热;黄芩、蒲公英泻火清热,解毒消肿;茯苓、泽泻、木通、车前子健脾渗湿、利水消肿,引水湿从尿而出;茵陈清湿热,当归活血,生地养血、滋阴补肾,柴胡疏肝;桃仁、牡丹皮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泻中有补,清中有养,既能泻肝火,又能健脾温肾,利水消肿。诸药合用,对睾丸鞘膜积液具有较好的疗效。

外敷以收敛燥湿,消肿止痛为主,可用自拟方。方中五倍子、枯矾收敛、燥湿、止痒,小茴香祛寒暖肾,疏通水道;橘核软坚散结,行气止痛。加上陈醋,更加强其收敛、燥湿、消炎之功。阴囊部为宗脉之所聚,血运丰富,配合外治,药物易于渗透和吸收,起到见效快,缩短疗程,提高疗效的作用,配合内服药方,标本兼顾,内外并治,故收取良效。

外敷药物的同时再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直接产生热效应,对睾丸皮肤末梢神经有温和的热刺激作用,可引起较深层组织血管扩张,使其微循环得到改善和疏通,能缓解血管痉挛,加快血流,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了睾丸内病理产物和代谢产物的吸收和排除,因而达到了消炎、消肿和止痛的作用。

临床应用表明,本疗法对耕牛睾丸鞘膜积液的治疗,具有奏效快、疗程短、简便实用和无副作用等优点,适宜临床推广。吉

允许使用并要求有间隔期的添加剂,必须严格按照间隔期使用或者尽量不用为好。

6 防疫技术与疾病治疗

对于育肥牛来说,发生疾病或感染传染病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所有新购架子牛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防疫程序做好疫病疫苗注射工作。对于发生疾病的个体牛,要根据病情给予治疗,药物选择药残小,排泄快的药物,同时严格按照休药期销售,确保食品安全。

鞘膜积液论文 第6篇

资料与方法

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小儿精索鞘膜积液患儿37例, 年龄1~14岁, 平均年龄5.1岁;其中左侧17例, 右侧13例, 双侧7例。

方法:在脐缘上, 行0.5cm纵切口, 将腹壁向上提起, 将气腹针从切口处插入腹腔, 测试腹腔内负压后, 将CO2气体注入腹腔内, 形成8~12mm Hg的人工气腹。然后将气腹针拔出, 将5mm Trocar和腹腔镜从此切口中放入腹腔, 从而对腹腔内脏器进行探查, 看有无出血情况[3]。确认单侧或双侧鞘状突未闭合, 直径2~6mm, 呈喇叭口状, 对患侧的腹股沟或阴囊肿物进行挤压, 可发生内环口处流出少量积液或气泡。在腹腔镜下, 在患侧腹股沟区鞘状突管上方体表投影处切开皮肤1.5mm, 从此处将带线器插入腹腔, 将线尾留在体外, 在鞘状突管中点上方12点处, 让针在腹膜外进行潜行, 然后围绕鞘状突管内侧进行半圈缝合, 越过输精管及精索血管表面, 在6点位置刺穿腹膜, 将线置于腹腔内, 将带线器拔出。然后将钩线器同样的方式刺入12点处, 让针在腹膜外进行潜行, 然后围绕鞘状突管外侧进行半圈缝合, 在6点位置刺穿腹膜, 将留于腹腔内的线夹出, 挤出阴囊内积气及积液[4]。将同一点穿刺出来的线进行高位结扎, 将腹腔内的CO2气体进行排空, 将腹腔镜器械撤出腹腔, 用艾利斯钳对脐部进行夹闭, 不需要进行缝合。

结果

本组37例患儿均成功手术, 术中无出血, 手术当天无发热, 手术时间10~25分钟, 平均18.9分钟, 皮肤切口无需缝线, 术后1~2天出院。术后随访2~12个月, 均无复发, 切口愈合好, 无瘢痕等。

讨论

腹腔镜在治疗小儿精索鞘膜积液中广泛应用, 使小儿精索鞘膜积液传统治疗方法得到改善[5,6]。特别是近年来, 应用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减少了术中损伤, 具有无出血, 手术不需缝合, 住院时间短, 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术后随访2~12个月, 均无复发, 切口愈合好, 无瘢痕等[7,8]。

本组37例患儿均成功手术, 术中无出血, 手术当天无发热, 手术时间10~25分钟, 平均18.9分钟, 皮肤切口无需缝线, 术后1~2天出院。术后随访2~12个月, 均无复发, 切口愈合好, 无瘢痕等。由此可见, 行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精索鞘膜积液具有无出血, 手术不需缝合, 住院时间短, 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精索鞘膜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小儿精索鞘膜积液患儿37例;年龄114岁, 平均年龄5.1岁;其中左侧17例, 右侧13例, 双侧7例;均采用单孔腹腔镜治疗。结果:本组37例患儿均成功手术, 术中无出血, 手术当天无发热, 手术时间1025分钟, 平均18.9分钟, 皮肤切口无需缝线, 术后12天出院。术后随访212个月, 均无复发, 切口愈合好, 无瘢痕等。结论: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精索鞘膜积液具有无出血、手术不需缝合、住院时间短、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小儿,腹腔镜,精索鞘膜积液,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Schier F, Moutupet P, Esposito C.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orrhaphy in children:a three-center experience with 933 repairs[J].J Pediatr Surg, 2002, 37 (3) :395-397.

[2] Chan KL, Tam PK.Technical refinements in laparoscopic repair of childhood inguinal hernias[J].Surg Endosc, 2004, 18 (6) :957-960.

[3] 李功俊, 董明武, 张晓军, 等.脐部单孔手术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6, 23 (5) :378-379.

[4] Birk D, Formentini A, Poch B, et al.“No puncture laparoscopy”in hernia management in childhood reliable complement to established therapy concepts[J].Chirurg, 1999, 70 (3) :290-293.

[5] 朱彩荣, 曾祥凤, 聂向阳.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142例临床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6, 26 (1) :29-30.

[6] Janetschek G, Reissigl A, Bartsch G.Laparoscopic repair of pediatric hydroceles[J].JEndourol, 2013, 8 (6) :415-417.

[7] Sotelo R, Astigueta JC, Carmona O, et al.Laparovendoscopic single site (LESS) [J].Actas Urol Esp, 2009, 33 (2) :172-181.

鞘膜积液论文 第7篇

关键词:小儿睾丸鞘膜积液,中医药疗法,疏风消肿汤外治法

小儿睾丸鞘膜积液 (中医称水疝) , 是阴囊内最常见的疾病, 多因风湿内侵, 阻滞厥阴经脉, 经气不畅, 水湿不化, 湿毒下注阴囊而发病。笔者应用疏风消肿汤局部外洗和湿热敷治疗本病, 经临床反复应用,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0例均为门诊病例, 年龄1岁~6岁, 病程半个月~2个月。部分患者曾经西药治疗及无菌下穿刺抽液治疗, 疗效不明显。笔者所治30例患者均为单侧睾丸鞘膜积液。

1.2 治疗方法

30例患者均予以疏风消肿汤局部外洗和湿热敷。疏风消肿汤由蝉蜕30 g、银花15 g、茯苓20 g、炒白术15 g、泽泻15 g、猪苓12 g、防风10 g、羌活6 g、陈皮10 g、桂枝5 g组成。加水800 m L, 煎20 min, 每剂连煎3次, 将3次所煎之药液混合, 趁热用干净毛巾或纱布蘸药液外洗和湿热敷患处, 每次半小时, 3次/d.药液冷后可重新加热应用。每日1剂, 10 d为1个疗程, 休息1 d, 再进行第二疗程, 共用2个疗程停止。

1.3 疗效标准

痊愈:停药后鞘膜积液完全消失, 阴囊恢复正常;显效:停药后阴囊明显缩小, 牵拉重坠感消失;有效:停药后阴囊有所缩小, 阴囊皮肤出现皱纹, 但仍有牵拉重坠感。判定疗效均在停药后进行, 并随访2个月。

2 结果

痊愈者25例, 显效者3例, 有效者2例, 治愈率为83%, 总有效率为100%.

3 典型病例

患者, 5岁, 于2002年8月10日就诊。患者于20 d前发现右侧阴囊逐渐增大, 状如鸡卵, 有牵拉重坠感, 但无疼痛。在外院经西药治疗十余日无效。诊时见右侧阴囊肿大, 状如鸡卵, 阴囊皮肤皱纹消失, 触之光滑, 具有弹性及囊样感, 透光试验阳性, 舌质淡, 舌苔薄白, 脉细滑。证属风湿凝聚肝经, 湿毒下注阴囊。拟疏风解毒, 利水消肿。药用蝉蜕30 g、银花15 g、茯苓20 g、炒白术15 g、泽泻15 g、猪苓12 g、防风10 g、羌活6 g、陈皮10 g、桂枝5 g.10剂, 每日1剂水煎, 外洗并湿热敷患处。1疗程后, 患者右侧阴囊明显缩小。效不更方, 继用1疗程痊愈, 2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4 讨论

小儿睾丸鞘膜积液的诊断并不困难, 但目前无特效西药。无菌下穿刺抽液注入硬化剂, 既不适用于各种鞘膜积液, 又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鞘膜大部分切除翻转术, 虽然不是一个大手术, 但大多数患者及其家长不愿接受。

鞘膜积液论文 第8篇

关键词:小切口,腹股沟斜疝,交通性鞘膜积液,体会

腹股沟斜疝及交通性鞘膜积液是小儿外科常见病。小儿常因先天性发育不良或后天原因引起腹股沟部位的解剖缺陷, 出现腹股沟斜疝, 而交通性鞘膜积液则是由于先天性的精索部位的鞘突出生后未闭合[1], 使腹腔内与鞘膜囊内液体相通引起。对这两种常见病的传统疗法是经腹股沟管高位结扎疝囊颈或鞘膜囊颈, 但这种方法需要做腹股沟切口, 会破坏腹股沟管的原结构, 并因产生的瘢痕组织紧张度较正常组织低, 有再次复发腹股沟疝的可能。我院采用阴囊与腹股沟交界处开小切口入路行手术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30例腹股沟斜疝及交通性鞘膜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 均为男性, 年龄1~12岁, 平均 (5.2±0.6) 岁;其中14例腹股沟斜疝, 左侧5例, 右侧9例;交通性鞘膜积液16例, 左侧8例, 右侧5例, 双侧3例。所有患儿均有腹股沟疝及交通性鞘膜积液的临床表现, 即阴囊内有肿物, 呈透明或实性, 平卧后可自行消失或用手挤压后消失, 站立后又出现, 伴阴囊坠胀感, 经透光实验、超声检查确诊。病史10天至3年。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在氯胺酮基础麻醉加骶管麻醉下进行手术 (个别患儿年龄较小行全麻后手术治疗) 。患儿取仰卧位, 麻醉满意后,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在患侧的阴囊上方与腹股沟的皮肤交界处做一纵行切口, 长约1cm, 逐层切开各组织, 直达精索, 将精索外筋膜进行钝性分离, 注意保护精索, 找到鞘膜囊或者疝囊, 示情况而定是否打开囊壁, 用拉钩将切口向上方拉开, 充分显露外环, 然后沿着精索将囊壁游离并将囊壁字腹股沟管内拉出到达内环处, 予以缝扎或双重结扎, 将多余的囊壁切除, 残端退还如腹股沟管内。如囊壁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 除疝囊颈必须完整剥离外, 其余可不必行完整剥离。将创面彻底止血后, 留置阴囊引流条, 可用吸收线逐层缝合伤口后加压包扎。

1.3 手术处理

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定时换药, 于24h后可拔除引流条, 如未出现阴囊血肿等特殊情况可出院。

1.4 观察指标

记录手术时间, 术后并发症, 刀口愈合情况, 随访6~24个月, 观察有无复发疝、睾丸鞘膜积液及睾丸活动度、发育情况。

2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 手术时间为10~40min, 平均 (20±4.5) min, 术后出现1例阴囊血肿, 12例阴囊水肿, 均于术后3~5d吸收, 刀口愈合良好, 平均于2~3d出院。随访6~24个月, 阴囊切口外观满意, 无明显瘢痕形成, 睾丸发育良好, 活动度正常, 精索内未触及瘢痕条索, 未见有复发疝、睾丸鞘膜积液。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俗称“小肠气”, 多为先天性所致腹股沟区解剖异常所致。很多患儿家长在明确诊断后并不积极治疗, 期望自愈, 但自愈率不高, 且发生嵌顿的几率大于成人, 最后往往还是需要手术治疗。交通性鞘膜积液对1岁内的婴儿来说, 有自行消退的可能[2], 可不急于手术, 但超过1岁的患儿, 随着病情的发展, 积液越来越多, 张力增高会影响睾丸的血液循环, 使睾丸萎缩变小, 这是造成男性不育的原因之一, 因此必须尽早手术治疗[3]。

小儿腹股沟疝及交通性鞘膜积液与成人疝的原因不同, 前者是由于鞘状突没有关闭, 造成此部位相对薄弱, 腹腔内容物及腹腔内的液体进入鞘膜腔所致, 治愈的关键是对疝囊或鞘状突管的高位结扎[4], 而治愈的标准就是腹股沟内没有疝囊及鞘状突管残留。

对小儿腹股沟疝及交通性鞘膜积液, 疝囊颈或鞘膜囊高位结扎术是传统的手术疗法。其切口一般选择在与耻骨结节平行的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2cm处, 必须将腹股沟管切开, 然后在内环口处将精索提起后游离并显露囊颈, 再将囊颈切断并缝扎鞘突, 有时因病情严重, 操作不便需将睾丸、附睾、精索自伤口全部推出, 翻转、剥除疝囊或鞘膜囊, 这样非常容易伤及髂腹股沟神经[5], 并破环腹股沟管的正常解剖关系, 使腹内斜肌、腹外斜肌对腹股沟管的保护、加强作用被破坏, 手术成功后需重建腹股沟管, 这就为腹股沟疝的复发遗留了重大隐患, 且切口较大, 愈合后可见明显瘢痕, 对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6]。

经阴囊的小切口方法, 是手术方法的改进, 其在阴囊上方与腹股沟皮肤交界处做切口, 在阴囊上口处将精索游离出来, 从而找到疝囊或鞘状突, 小儿腹股沟管很短, 只有约1cm, 且近乎垂直地从内环通向外环, 故手术可将鞘状突或疝囊充分游离, 适当牵拉可全部拉出, 根据粘连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全部剥离囊壁, 将疝囊或鞘状突缝扎切断后, 残端很快退入内环口处[7]。此术式不破坏腹股沟管, 使腹股沟管的解剖、生理功能得以完整保存, 因此复发率很低, 同时阴囊切口较小, 手术时间较短, 刀口愈合后不会有明显瘢痕, 外形美观。

本组所有患儿手术时间短, 术后无精索增粗及形成瘢痕, 经6~24个月的随访无1例复发, 睾丸活动度好, 发育正常。

综上所述, 对小儿腹股沟斜疝及交通性鞘膜积液采用阴囊上小切口入路手术治疗, 疗效显著, 复发率低, 不影响美观, 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及社会价值, 值得临床尤其是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福金, 王夫.经精索近侧入路疝囊或鞘突管高位结扎治疗小儿斜疝、鞘膜积液[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5 (5) :717.

[2]KOYLE MA, WALSH R, CARUSO A, et al.Scrotal (Bian-chi) approach to patent processus vaginalis in children[J].Tech Urol, 2005 (5) :95-99.

[3]姚干, 李宇洲, 杨庆堂, 等.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鞘膜积液[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3 (3) :55.

[4]李名兴.经腹手术入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126例体会[J].皖南医学院报, 2003, 22 (3) :213.

[5]GILBERT AI, GRAHAM MF, UIOGT WJ.A bilayer patch device for inguinal hernia repair[J].Hernia, 2008, 3 (3) :161-166.

[6]孔白泉, 张雨, 苏春雨, 等.经外环口疝囊超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07, 6 (5) :70-7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鞘膜积液论文】相关文章:

上一篇:古诗词教学方略下一篇:导师团队制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