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创设的误区

2024-09-18

情景创设的误区(精选12篇)

情景创设的误区 第1篇

一、“繁杂”的情景创设使语篇教学支离破碎

[案例1]:有一位教师在上PEP Book4 Unit5 Part B Let's talk一课时,创设了以下情景来学习本课:

情景一:购物。教师在小黑板上粘贴了许多童装,教师引导:T:Wow!So many beautiful fashions.How nice.I'd like to go shopping.Would you like to go shopping with me?(Ss:Yes!)操练句型:What's this?What are they?由此滚动已学词组:pretty skirt,colorful dress,nice T-shirt等。

情景二:PPT出示一家鞋店,操练句型:What size?Size five.

情景三:PPT出示一家水果店,操练句型:How much is it?How much are they?

情景四:游戏:Cheap or expensive,操练单词cheap,expensive.

情景五:游戏:蒙眼穿鞋。通过让学生蒙着眼睛给米老鼠穿上合适的鞋子,理解并操练句型Are they all right?Yes,they are./No,they aren't.

情景六:PPT出示鲜花、小动物、衣物等,操练句型Are they nice/pretty/great?Yes,I like them.How about this pair?...

情景七:VCD展示本课对话,然后学生跟读。

情景八:四人小组活动——购物。

[问题诊断]:语篇教学提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整体教学理念。案例中的教师仅着眼于创设语境让学生操练单个句型,整堂课成了情景堆砌,对所学语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不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语篇。

情景创设应体现整体性。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每个语篇都有一个完整的情节,教师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整体理解和掌握语篇内容入手,创设一个整体情景把语篇中的语言知识点串连起来。南京特级教师沈峰老师的一堂展示课,为我们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理念。

沈峰老师展示的是牛津版5A第六单元的第一教时,本课主要新授重点句型What are you doing?What is she/he doing?What am I doing?What are they doing?以及它们的回答,并围绕“做家务”来展开教学内容。她的教学设计如下:

1.铺垫:组织学生合唱歌曲后提问:What is Helen doing?What is Mike doing?How is he sleeping?Mike is sleeping.Are you sleeping now?What are you doing?引出现在进行时,操练并板书句型:What...doing?

2. 情景导入,整体感知语篇

游戏情景:Let's play a guessing game.在游戏进行的后期,教师将游戏活动自然地引入到课文学习上来。由answering the telephone到Who is she speaking to?组织学生开始听课文、学习课文的环节,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3. 再设情景,操练对话

根据课文内容布置任务:Call your classmate to do something.要求学生给同学打电话:Make a new dialogue.

4. 情景延用,巩固语言

教师打电话邀请学生去家里看动画片,师生合作,既掌握了电话用语,而且所看的动画片正好是本单元的E部分内容,内容衔接十分自然。

整堂课中沈峰老师将打电话的这个情景贯彻始终,让学生一直沉浸在打电话的语境中学习语言,即便是最后和学生一起看卡通片,也不忘再次应用打电话的情景。沈老师通过整体的情景创设,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英语、习得语言,学会通过打电话用英语求助,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英语。

二、“虚假”的情景创设影响语言运用

[案例2]:有位教师执教PEP Book3 Unit5 Part A Let's talk一课,该课的主要语言支架是: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 some...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动物们在QQ农场共进晚餐的情景。东道主兔小姐生日,她邀请了动物们来参加她的Birthday Party,有小狗、小猫、马、山羊、长颈鹿、老虎等。教学中,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与小动物们一起齐唱歌曲“Happy Birthday”,祝小兔子生日快乐。然后,兔小姐彬彬有礼地询问动物们:What would you like?动物们分别回答了它们的喜好。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操练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 some....

[问题诊断]:案例2中教师所创设的情景很虚假,脱离生活实际。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煞费心机地创设动物们一起用餐的情景,本以为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运用支架语言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 some....,还可以随机滚动以前所学的关于食物的词汇。但事实上,食肉的老虎是不可能与其食肉对象“和谐相处”的,它不符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这样虚假的语境中学习语言,所学的语言只会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情景创设应体现真实性。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语言使用者必须掌握语言在真实社会语境中的使用原则。”教师只有创设真实的语境,让学生在情景中掌握语言,学生才能在日后的交际中自然、得体地说英语。同时,“真实”的语境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来创设真实的情景:

1. 追求生活化的情景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有许多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人、物、事入手,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生活场景。如在教学句型Is this...?时,教师可以就地取材,收集一些学生的学习用品,上课时询问:Is this your pencil/ruler/eraser...?学生会感到这样的情景十分亲切,有利于学生学习、运用语言。

2. 引入原汁原味的情景

利用原汁原味的卡通片是真实情景创设的又一有效途径。生动形象的卡通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不仅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给学生学习英语提供真实语境。那些脍炙人口的英语童话故事有《猫和老鼠》《白雪公主》《灰姑娘》《三只小猪》等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目标语言,在英语童话故事中截取相吻合的场景,让学生视听结合,融入到真实的语境中,自然地感知语言。然后,教师通过情景再现,力求让学生绘声绘色地扮演童话故事中的角色。

三、“无效”的情景创设影响语言习得

[案例3]:有位教师教学PEP Book5 Unit6 Part A Let's learn Let's try,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请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设计自己喜欢的自然公园。具体过程如下:

活动前,教师分给每一个小组一张背景图和一个信封(内含自然景物的小卡片)。

1. 教师示范:她将一张八开大的关于自然公园的背景图贴在黑板上,然后,将事先画好的一座山的卡片粘到背景图上,边粘边述说:There is a mountain in the nature park:然后,将一条河粘到山的旁边,述说:There is a river near the mountain.就这样通过边粘边述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公园图。

2. 教师指导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自己喜欢的自然公园,要求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像教师一样运用本课所学的语言。但学生们并没有像教师所预设的那样运用“There is/are....”句型,而是七嘴八舌地用中文议论开了:这个应该粘在这里,那个该粘在它的旁边...急得老师大声宣布:No Chinese!No Chinese!...但学生仍我行我素。

[问题诊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能理解、会说句型:There is/are....并能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其实,以上的情景设计十分牵强。当学生在摆摆粘粘景物图片时,他们绝对不会说There is a river near the mountain.他们只会说:Put the mountain near the river.“There is/are...”句型只适合于学生对设计好的自然公园进行描述。由此可见此情景设计没有紧扣本课的语言,尽管热闹纷呈,其实是无效的。

情景创设应体现有效性。教师创设情景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习得所学语言。只有在学生对情景的内在含义以及对其传递的语言信息的理解与教师创设该情景的意图一致的前提下,才能帮助学生真实地感悟和运用语言。具体包括如下要素:

1.情景创设要紧扣教学目标

语篇教学中情景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为语言知识的学习过渡到语言的运用搭建桥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有的放矢地选择合适的情景,使情景的创设真正为学生习得语言服务。

2.情景创设要符合学生实际

只有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英语的情景才是有效的课堂情景。为此要做到:(1)情景的设计要完成语言知识的意义建构。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情景所包含的语言操练不仅要包含学生所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内容,更要包含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能引发学生的兴趣的内容,从而使情景创设更好地为语篇教学服务。(2)情景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教师可以创设生动逼真的童话故事情景、活泼有趣的游戏情景、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情景等;中高年级学生抽象思维有所发展,他们更乐于接受自主合作、交流的情景,教师可以创设调查、访问、演讲、西方国家的节日等情景,用英语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3. 情景创设要关注语用

所谓“语用”就是非母语者在不同情景中正确、得体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学生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就是掌握地道的英语。在语篇教学中,相同的语言材料,由于运用于不同的语境,就会导致不同的语义。如:在缺乏语境支撑的情况下,“×××,what can you do?”这句话的潜台词也可以被理解成“×××,你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如果事先有个交际语境的铺设:I have many hobbies.I can play football.I can play the guitar.What can you do?这样,师生便在谈论爱好的话题语境中进行交流。其实,在我们的语篇教学中,语用失误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英语素养,创设合理、有效的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创设情景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2篇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样一个“好老师”、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就会积极、认真地投入学习,去获得“实践出智慧之效”。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教学法,正是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来有效地组织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使现代教学课堂形成学生主动性、自主性、主体性的真正表现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应该考虑下列因素:

一、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的内容,做到教学指导与实际练习相结合,合理进行教材与情景的正确组合,只有对教材与情景做到合理的配合,方能使情景在教学中具有真实的感染力,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产生强列的参与练习的愿望,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艺术感染力。教师在组织创设好的情景运用中,语言要做到精练性、准确性、艺术性相结合,要能在传情达意的语言上多下功夫,使在表达情景中各因素的主体地位时,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切实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情景中去,才能更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得情景过程在教学中得以顺利实施,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顺利完成。

三、在教学过程中,情景的创设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一个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如果只是单一的一个情景设置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体现 教学过程的完整性,这样会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形式主义教学的错误认识,将会给教师在今后实施情景教学带来不积极的因素。可以说,好的 情境一下子就能够抓住学生的心,使之对此情境产生强烈的情感以及向往之心,恨不得立即投入到此情此景之中,亲身体验,能够使学生很快地入情入境。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 第3篇

一、通过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景

为学习新的课题内容而设计的铺垫型情境,以在学生认知结构范围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铺垫型故事情境。这种故事情境可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有效的启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有重要作用,此种情境常用于新知识的引入。

例如:在学习《数的乘方》的时候,可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一个宰相治理国家有方,在他退休时国王为表彰他,要满足他一个要求。宰相提出的要求是国王在棋盘格中上放稻谷,第一个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一直到64格,它只要棋盘上的稻谷。国王笑他傻,就要这一点稻谷。后来发现把全国的稻谷给他都不够。

二、通过生活中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数学概念的引入上,选取事例不在于数量的多少,关键是要贴近学生的认识经历,能够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

例如:在学习《确定圆的条件》一节时,设计这样的一个情境来:有一位老奶奶家里的圆镜弄碎了,想重新配一个,结果老奶奶拿着一块带有圆弧的碎镜片也配回与以前一样大小的圆镜,学生们十分感兴趣,议论纷纷,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

三、通过认知冲突型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为深化学生认知结构而设计的认知冲突型情境,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型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推敲,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

四、通过创设操作型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化学教学情景的创设 第4篇

教师:有一男子将一箱一元硬币搬到银行存款。如果你在场, 如何帮助业务员清点硬币呢?

学生甲:将硬币按照20个一摞摞列, 数出摞数, 再相乘就可得到硬币的总数。

教师:好, 这位同学的办法可得到硬币的数目。由此可见, 当个体数目众多时, 可以将它们聚集为较大整体, 方便计量。谁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学生乙:一条烟、一包饼干等。

教师:正确, 这些都是将小个体聚集成一定数目成员集体方便生产和生活的例子。请猜想一下12克碳-12中碳原子的个数是多少?

学生:应该有很多。

教师:是, 12克碳-12中碳原子数很多, 但也可以用含有一定数目成员的集体为单位对其进行计量, 这就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 它就是“物质的量”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mol。

教师投影: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和单位。

教师:那1mol物质含有多少个微粒呢?在科学上将12克碳-12所含的原子数定义为1mol物质所含的微粒个数, 称之为阿伏家德罗常数。请同学们计算12克碳-12含有个碳-12原子质量为1.993/1023克。

学生:大约为6.02×1023个碳原子。

教师:正确, 可见该数值非常巨大, 那我们说1mol汽车有意义吗?

学生:哪有那么多汽车?

教师:显然该数值非常大, 不适合计量宏观物质, 它仅适用于计量微观粒子。

当然以上教学情景还有不足之处需要进进一一步步改改进进, , 对对如如何何创创设教学情景进行反思:

1.教学情景要贴近学生

教师应以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为着手点, 以学生熟悉而又具体的材料为传授知识的载体, 降低学生领悟教学情景到学习知识的梯度。如:存款学生就比较熟悉。

2.教学情景要紧扣教学内容

教学情景是为教学服务的, 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 这样才能保证它的实效性, 避免节外生枝。紧扣教学内容是创设教学情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拿硬币存款就是要学生形成“聚微为宏”的思想, 为讲解“物质的量”创设情景。

3.教学情景应简明扼要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教学情景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率辅助教学, 即应简明扼要符合教学实际, 防止喧宾夺主。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第5篇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摘要】教学情景的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口语交际课,情景的创设尤为重要。如何创设《口语交际?我是“小小推销员”》的教学情景呢?是笔者在磨课过程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口语交际 小小推销员 情景创设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在结合学生自己的体会下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学生在这种情境中,立刻引起情绪反应,激发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升华,并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体验生活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道理,达到激情深化、情理交融的学习目的,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和行为习惯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为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我让同学去熟悉了解史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相关资料。上课时,首先先出示最伟大的推销员乔?吉拉德的图片,然后问学生你认识这个人吗?同学们事先有搜集资料,自然对乔?吉拉德有所了解。那么就可以顺利成章地让学生交流关于他们了解到的乔?吉拉德。为下面的产品的推销打下基础。

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找推销员推销商品的一些视频,这样更直观地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推销情景。但由于在网上找不到相关的视频,因而我的教学设计中没有这个环节,但是如果能加上这个情景的创设一定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巧用语言创设情景

用语言创设情景,在恰当的时机可以做到省时高效。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也要抓住恰当的时机,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同学们在推销商品前,教师可以用富有激情的声音向同学们推销一种产品,让同学们感受到推销的技巧和方法。在这次的口语交际中,我也给同学们进行了示范推销,我给同学们推销了一支史福特照明笔,我的示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很快把学生带入了推销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们跃跃欲试,很多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采用老师给他们示范的推销方法。

语言的情景的创设不仅用于教师的示范上,还可以用于提问的方式上。如果教师的提问抓住了恰当的时机,也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很好的教学情景。

三、巧用环境创设情景

口语交际的情景的`创设,环境的创设也非常重要。根据此次《我是“小小推销员”》的口语交际,我准备了一个上架商品的牌子,准备了最佳推销员的评选、最佳推销小组的评选。通过这些活动使教学更具有真实性,同学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也更具有积极性。在评选上架商品时,每个同学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的本领,竭尽全能地推销自己的商品,力求自己的商品可以上架。而同学们在评议时也公平公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英语语法教学情景的创设 第6篇

【关键词】英语语法 ; 教学情景 ; 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061-02

教师在设置教学情境的时候,一定要将语法使用的实际情况表达出来,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可以自由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语法知识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兴趣。学生在参加英语交流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将语法知识渗透到语境中,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来让学生体会语法知识的奥妙,使语法学习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就会掌握的更加透彻,学生对于语法知识的记忆也就更加牢固。

一、创设直观的语法教学情景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物模型,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等,把抽象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把静态知识转变为动态知识,从而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事物的内部结构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理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运用。比如,学习现在进行时语态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张某人正在进行跑步、写字、读报、吃饭、运动的图片,图片的播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对图片式的学习方法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此时可以提出教学问题,让学生使用现在进行时将图片的内容表达出来,教师先给学生举一个例子:He is reading a newspaper in the office.学生的模仿能力都比较强,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例子看着图片说出很多现在进行时的句子,比如Jack is doing his homework in the classroom.等等。通过直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反复的练习现在进行时语态,这样学生就会很快的将知识掌握熟练了。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景

教师可以使用创设问题情景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师先给学生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保持高度的活跃状态,刺激学生渴望获取知识的心理意识形态,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比如,教师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里可以给学生设置几个教学问题,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英语语法知识。学生学习现在完成时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这样的学习问题:How many English words you have learned?学生会认真的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学生的脑海里会思考怎样组织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在学生思考学习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意识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学生会很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课堂的气氛就会被活跃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被带动起来,创设问题教学情景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挖掘可用素材创设教学情景

在学习牛津英语里be动词使用方法的时候,该语法非常的简单,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就会比较容易的掌握be动词与人称代词之间的搭配形式,再通过几组句子来练习巩固be动词的使用方法就会使学生掌握的更加牢固。I am a teacher. You are a student. She is a doctor. He is a policeman.教师认为这样学生就会完全掌握be动词的使用方法了,但是学生在运用的时候依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可不可以使用教材中的案例来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呢?教师经过认真的分析以后,使用教材中的案例将课堂假设成家庭聚会的场景,参加聚会的人很多,他们的身份各不相同,教师引导学生依据所设情景展开交流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学生很快就会使用be动词的所有形式来进行表达,学生将be 动词和人称代词之间的搭配形式完全掌握了,学生再使用be 动词与人称代词相搭配的时候就会比较容易。学生在对英语语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掌握以后,他们才能更加准确的掌握其使用方法,将与它们有着紧密联系的生活用语使用好,这样学生就会比较乐于去学习英语语法知识,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四、借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

现代的教学手段非常得多,可以使用网络、多媒体以及影像等媒介来开展英语教学,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真实的感受教学情景,现代教学手段非常的直观,这对学生掌握英语语法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had better(not) do sth和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教师反复播放这句“If you want to be thinner and healthier. Youd better not eat too much and youd better take more exercise.”學生在反复听的过程中会对这句话产生深刻的记忆,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的掌握had better(not)do sth和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教师还可以采取其他形式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对句型结构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语法结构。

五、结语

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时候,科学的引用创设情景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具有比较深远的影响。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科学的教学情景,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最终实现学生英语成绩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付爱萍.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如何巧妙创设情景[J].中学教学参考,2011,(08).

阅读教学中“想象”情景的创设 第7篇

一、凭借问题想象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作者所描述的意境中去。我在执教《鸟的天堂》时, 最后一个片段是本课的中心句, 抒发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其中“那‘鸟的天堂’, 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我抛出问题:这两个鸟的天堂各指什么?为什么说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学生联系上下文, 脑海中浮现出枝繁叶茂的大榕树, 想象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色。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 想象当地人爱鸟、护鸟, 为鸟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人与鸟一派祥和的景象。

二、利用多媒体想象

教师借助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画面, 直观地再现了语言文字的内容, 刺激诱发学生产生合理想象, 并在想象中,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是本文的中心句, 也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上课前, 我播放了一段关于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图片,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刺激学生的感官, 拨动他们的心弦, 许多同学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此时他们和课文已融为一体, 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地震的惨烈。为什么说这对父与子是了不起的?某教师在执教中, 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当时美国洛杉矶发生地震时的感人场面, 给学生创设出一个真实的情景, 拨动学生心弦, 让学生初步感知这种毁灭性灾难给人民带来的痛苦。随后重点理解文本“这又是怎样的一对父与子呢?”让学生抓住这两个问题研读课文。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父亲挖掘的场景, 让学生想象父亲挖掘的艰辛, 感悟父爱的伟大。接着, 播放汶川地震中表现父爱和母爱的图片, 加上音乐和解说, 图片变得更加生动, 许多同学被深深打动。最后, 教师相机升华主题, 突出父爱。教师利用图片, 引导学生想象所处环境的恐惧, 感受阿曼达怎样鼓励同伴。学生设身处地地畅谈自己的看法, 体会到了废墟下环境的恶劣, 领悟到小阿曼达的惊人毅力与过人才智。通过多媒体课件, 文本所描述的语言文字更形象化、具体化,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

三、在阅读中想象

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多读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手段, 通过有质量的读, 能够透过语言文字, 在脑海里浮现出具体的形象、情境, 能够诱发主体的想象, 产生超出语言文字本身所包含内容的感悟。

1.范读助想象。范读通常有领读、赛读、轮读、伴读等多种形式, 可以是教师的范读, 也可以是学生的范读, 可因地制宜。好的范读常常能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让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 从而产生共鸣, 成为学生驰骋想象的助推器。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的第3~5自然段主要写了德国奇丽的景色。我在执教时, 在学生通过自读、互读、评读, 初步感受到“奇丽”之后, 通过动情地范读, 继而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德国街上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多美呀!孩子们, 假如你就走在德国的大街上, 会看见怎样的景象?闭上眼睛想一想。”学生仰着脖子, 闭着双眼, “我看到了花儿在竞相开放!街上简直成了花的海洋”“我看到了各色的鲜花在阳光下妩媚无比!人们被眼前的景象陶醉了!”……学生利用想象, 拓宽了视野, 尽情驰骋在奇美的花海里, 仿佛置身于鲜花之国, 感受到了异国的独特风情。

2.美读中想象。在小语教材中, 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在范读、引读、导读之后,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美读, 在读中自己创造出特有的诗文意境美。《威尼斯的小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语句精彩, 酣畅淋漓地突出威尼斯的“静”美。我先让学生抓重点字句, 初步体会威尼斯夜晚的宁静、古老, 再通过播放威尼斯夜景图片, 配上悠扬、深沉的音乐, 让这种美存驻在学生心头。之后, 让学生怀着美妙的感受进行朗读。在朗读中深刻体会到小艇与人们的密切关系, 欣赏威尼斯特有的风光。继而进一步让学生展开想象, 仿照课文里的写法说一说还有哪些人的生活和工作也离不开小艇。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威尼斯人的生活和工作离不开小艇”, 强化了语言运用与表达, 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3.吟咏中想象。在小语课本中, 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美学老人朱光潜曾说过:“好诗文应熟读成诵, 反复吟咏。”教学时应让学生伴随想象的翅膀有节奏、有感情地吟咏, 在读中掌握文章的要点, 享受文章的情趣, 入境又入情, 达到“语悟其神”的境界。在教学朱自清《匆匆》一课, 我抓住文章的两大特色:语言的优美和情感的浓厚, 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吟咏, 抑扬顿挫, 披文得意;在吟咏中想象, 满口馨香, 神思通畅。在吟咏中创设想象的情景, 学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 倾听作者的彷徨, 倾听作者的无奈, 倾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我要求学生轻合双眼, 想象四运动潮落之际, 想象当时令人失望的现实, 去感受朱自清心情苦闷, 内心充满惋惜和惆怅, 但“虽感伤而并不颓唐, 虽彷徨而并不消沉”的内心世界, 引导学生在吟咏中感受诗人及当时青年对社会现实的低诉。吟诵中的想象, 不但能使学生较快地掌握“美读”的要领, 灵活运用语调的轻重缓急来展现作品内涵,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 调动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四、在表演中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适时进行即兴表演, 是促进其入情入境, 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悟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 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动作, 在表演中伴随想象, 表演后促想象, 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语文素质的提高。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文体, 在不同的表演中创设想象情景。

1.角色互换中想象。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放在课文中人物的位置, 进行角色互换, 将心比心, 设身处地替课文中的人物去说、去想、去做, 这不但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也能在变换角色中引发想象, 如《将相和》中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教学时, 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蔺相如, 体会蔺相如当时的心情、言行。通过角色互换, 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的知错就改。

2.模拟表演中想象。诸如写景文、参观游记等文章, 不能直接表演课文情节, 而要改变课文内容, 模拟某种生活情境作间接的表演。如教学《索溪峪的野》这篇写景课文, 可模拟旅游活动, 让全班学生当旅游团成员, 请一位同学当导游。“导游”头戴旅游帽, 手拿一个无线扩音话筒和一面三角小红旗, 并要求“导游”课前搜集有关索溪峪的资料 (概况及相关精彩传说) ;把课文改变成导游词, 根据课件向“游客”依次介绍相关景点。“游客”可以向“导游”提问题, “导游”遇到特殊问题, 可以求助。最后, 再让学生交流:你会在哪些美景下留下自己的倩影?小游客们异常兴奋, 各抒己见。在这样的模拟表演中, 学生入境入情, 在想象中内化了语言, 又创造性地组织了语言的表达与运用。

3.自述表演中想象。对一些说明文体裁的课文, 可以将其说明对象变成自述表演, 在角色互换中激发创造的潜能, 入情入景地想象出某种物品的形状特点。如《新型玻璃》一文的教学, 我在引导学生深读课文的基础上, 让学生以拟人化的方法作“XX玻璃自述”的表演,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玻璃, 把其特点说清楚, 并想象出人们对此种玻璃的青睐。表演把说明的物件改变为生动有趣的拟人化“自述”, 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也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此基础上, 还可以让学生以发明家的身份, 谈谈自己会设计出哪些新颖而实用的玻璃。

培养创造能力的策略——创设情景 第8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学习过程中, 尤其是刚开始学习的时候, 如果能成功地创设问题的情景, 引起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 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主动地提出疑问, 进而想解决疑问, 就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问题的情景可以有从几方面进行创设:

一、能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的情景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时期, 学习情绪容易波动, 学习的持久性差, 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 如果课堂上问题的情景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引起他们的注意力, 就能为创造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 可以用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实验的设计要依据教学内容, 直观、醒目、新颖。

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把几块大的平面镜互成直角放置, 再放置一个红色的苹果放在其中的一块平面镜上, 结果有多个像出现, 马上就引起了学生新奇的感觉。这样, 学生学习情绪很高。

二、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的情景

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思维是活动的核心, 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在学习活动中, 创设问题的情景, 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 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挥。如在浮力的教学中, 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 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 简单的一句话, 却可以引起学生的疑问并进而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并进而提出可能会影响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 引起激烈讨论。可见, 学生有了思维活动, 学生就能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再如学到重力时, 向学生提问:物体不受重力作用时, 下例现象不存在的是:A.人跳起后, 不会落到地上。B.水从碗中倒不出来。C.人可以倒着行走。D.中学生将200千克的石头举不起来。这样一提问, 好比一块石头激起千层浪,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引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能诱使学生对已有经验进行否定的问题的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往往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 如“近大远小”的现象, “冬天室外的金属比树木摸上去冷”等, 如果在教学中能巧妙地创设问题的情景, 使学生否定自己原先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就能进一步得到发展。如在平面上成像的教学中教师可追问一句:“我离你越近, 我真的就会变大吗?”;或者在温度和热现象的教学中提问:“冬天室外的金属真的比树木的温度低吗?”, 类似的问题的确能诱使学生对已有的一些观念积极地进行思维, 并自己发现问题, 甚至还能自己解决问题。

四、能较大地发展学生联想力和想象力

因为创造性想象不是想入非非, 它必须要沿着一定方向、目的而展开, 必须接受抽象思维的指导和调节, 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就有创造性想象的成分。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后, 我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 当突然消失一切外力作用的时候, 物体将:A、马上停下来。B、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C、运动一段路程后慢慢停下来。D、运动状态不能确定。我我们们常常见见的的物物体体是是外外力力作作用用时时的的状状态态, , 在在物体不受外力时, 可依靠创造性想象, 思维物体存在的状态。

化学课堂中教学情景的创设 第9篇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 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景,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采用趣味实验, 创设激趣释疑的教学情景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 总是主动地去认识、去探究。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学生对实验总是充满兴趣和好奇,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实验及增设有趣的实验, 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 为了让学生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除了演示点燃酒精灯、把酚酞试液滴到氢氧化钠溶液中、石灰石和盐酸的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硝酸银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等实验外, 我又增加了几个实验:白糖变“黑雪”、会跳舞的鸡蛋、烧不着的手帕等, 学生的兴趣很高。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 我增加了雪碧中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讲溶液导电性时增加了西红柿及酸奶的导电性实验;讲常见的碱时, 增加了饮料瓶中盛满二氧化碳倒入氢氧化钠溶液震荡瓶子变形的实验等。教师利用增设的趣味实验, 不仅使学生对化学变化的现象有了深刻的理解, 也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还使其对学习化学产生了兴趣。

二、穿插化学故事, 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

爱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有针对性地穿插一些化学故事, 可以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期。例如, 在讲二氧化碳时, 我给学生讲述了一个“杀狗洞”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在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 狗进去很快就会死亡, 人进去却安然无恙, 据说洞内有一个“妖魔”专门杀狗, 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 受到上帝的保护, 它不敢轻举妄动。意大利化学家波曼尔不畏艰险, 进行了实地考察, 他发现山洞内并没有妖魔, 那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人进去却安然无恙, 而狗进去就会死去呢?学生很快想到了罪魁祸首是二氧化碳。这节课就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中拉开了序幕。

此外, 明朝诗人于谦的故事及他的诗《石灰吟》、有记忆的金属、波尔多液的来历、酸碱指示剂的发明等这些故事都可以穿插到课堂中。故事不仅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生, 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探究欲望, 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

三、营造质疑的氛围, 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情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提高探究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是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重要前提。

首先, 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要留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和讨论时间, 使学生有更多的课堂主动权。教师要少讲, 学生才有机会、有时间和空间积极讨论,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其次,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论好坏深浅, 都要充分肯定, 切不可指责与训斥, 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质疑习惯的形成。只有建立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课堂充满轻松、和谐的气氛, 洋溢着情趣,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潜能才能得到发挥, 学生勇于探究问题的习惯才能得到培养。

四、利用多媒体手段,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

化学概念原理大多比较抽象, 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 学生较难理解, 而教师利用大量生动活泼的课件, 设置多样化的问题情景, 可以把微观问题宏观化, 抽象问题具体化。

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 化无声为有声, 化静为动, 能把生动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 能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 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显出来, 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 宏观缩小, 动静结合,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想象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 跨越时空的事物和不易实现的实验, 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效益。

五、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自主探究的教学情景

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进行巧问善诱, 营造探究氛围。如日常生活中一种熟悉的场景、一次亲身的经历、一个生动的自然现象、一个有趣的化学现象等, 教师都可以让学生体验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感受化学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 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如结合教学内容, 教师可提出诸如以下问题:

在气候寒冷的地区, 街道上的冰会影响车辆行驶, 要在路面上撒盐, 这是为什么?

为了防止食品受潮、变质或变形, 常在食品袋内充的气体是什么?如何检验?为什么有些食品采取真空包装?

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有什么不利影响?可采取什么措施防止温室效应?

点燃两支高度不同的蜡烛, 用一个烧杯罩住, 哪支蜡烛先熄灭?原因是什么?

我们常在煤气中加入具有特殊气味的硫醇 (C2H5SH) , 这种气体应具备什么特点?发现有煤气泄漏时应该怎么办?

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 学生随时有问题可想, 形成了开放式的探索性思维, 从而促进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如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0篇

一、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情景

轻松和谐的教学情景能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水平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保持畅通, 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绿色生态环境”。老师要有与学生平等的角色意识, 努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进入课堂, 教师必须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 消除学生的拘谨心态。

语文应该以内容丰富的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应该放手, 走到学生中去, 最大限度地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课堂教学应当平等, 教师不要高高在上, 应贴近学生、尊重学生, 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新解, 同时要处理好放手与不放手的关系。设计好每一节课, 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 又能感到学习的快乐。教师正确评价学生的课堂行为, 多用积极评价, 即使学生回答错了, 也应该肯定他的积极思考和敢于发言。

二、创设想象情境, 激活文本灵性

文本包蕴着很多空白之处, 教学中将这些空白挖掘出来, 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那么, 如何挖掘文本的空白之处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想象情境, 充分地调动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 通过想象将课文的语言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 补充“空白”, 激活文本的灵性。笔者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文时, 首先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 感受姐姐在缠足前后的不同;接着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畅谈体会。如:学生在联系“当时孙中山的家里很穷, 他的姐姐一点儿也不怕吃苦, 洗衣、烧饭、插秧、挑柴, 样样活儿都干。空闲时, 姐姐就陪孙中山一起玩。孙中山最爱听姐姐唱歌, 姐姐也经常唱给他听。”这几句品读时, 学生便想象姐姐洗衣、烧饭、插秧和挑柴的情景, 想象姐弟俩坐在门槛上, 仰望湛蓝的星空, 姐姐哼唱那悠扬的小曲, 孙中山趴在姐姐的膝盖上静静地倾听……虽然家里很穷, 但他们生活得依然是那样的快乐充实, 那样的无忧无虑。而这一切都是在姐姐没有缠足前才能拥有的生活。“一天, 孙中山从外面回来, 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 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 眼泪直往下流。”姐姐是如何的痛苦作者并没有具体地描写出来, 这给学生的想象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有的学生说姐姐用乞求的眼神望着妈妈, 央求着妈妈不要再缠了;有的学生说姐姐疼得咬紧了牙, 额头上渗出豆大的汗珠;有的学生说姐姐不是在乞求, 而是在绝望地呐喊……当学生读懂孙中山曾苦苦地请求妈妈不要再给姐姐缠足了, 可这一切都是徒劳。“‘你年纪小, 还不懂得这些事。’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此时孙中山站在门外, 听着姐姐那绝望、凄惨的哭喊声, 仰望苍天紧握双拳, 发出悲壮的呼喊:“多么丑恶的规矩, 多么愚昧的陋习, 多么黑暗的社会……我要推翻这一切!”此时, 学生已分不清自己是课文中的角色还是现实生活的我了, 从而进入“使我之心即入乎唐人之心, 而又使唐人心, 即为我之心”的境地。

三、创设问题情境, 形成阅读期待

在语文教学中, 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 总伴随着一些问题。问题设计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 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等等。教师如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特点, 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 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这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前提。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 教师可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当你春游的时候, 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提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两个问题: (1) 儿童多的地方是怎样的情景? (2) 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会找到春天呢?这样, 通过问题让学生形成一种阅读期待, 激发起学生通过阅读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 设身处地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体会课文, 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 从而真正地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四、创设形象意境, 体悟文本意蕴

物理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 第11篇

第一时段:问题导入——自主学习(时间约15分钟)

第二时段:讨论探究——尝试应用(时间约22分钟)

第三时段:引申创新——评价反馈(时间约8分钟)

在以上各个时段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情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创设课堂教学情景:

一、新课引入情景

导入情景的创设,是一节课的开端,整节授课是否成功,导入情景的创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导入情景的创设方法通常以教师提问、实验观察或习题练习解答为主,内容有基本概念复习,定理定律应用,公式运用解题等。以前多数教师的新课导入,只是简单的一个提问或简单的复习引入,根本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一个生动奇趣的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全部吸引过来,并能自然引入新课。如讲“物体的沉浮条件” 一课时,我先做以下三个演示实验:

1. 将一鸡蛋放进一杯清水中,让学生观察(这时整个鸡蛋会浸没在水中),跟着往水中加适量的盐,叫学生一边加盐一边观察,这时会出现鸡蛋慢慢浮上水面的“奇怪” 现象。

2. 将两块形状体积都相同的木块和铁块放进同样的水中,这时木块浮在水面,而铁块则沉在水底。

3. 将两块质量相等的两块木块,一块做成正方体,一块做成薄点的长方体,放进同样的水中,这时正方体的木块会一半左右浸在水中,而长方体的木块则大部分浮在水面。并不失时机地提出:物体沉浮条件是什么呢?学生为弄明白原因,自然而然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探究课题的思考中。

通过以上实验,为整节课创设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情景,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课间递进情景

循序递进情景的创设,符合知识获取的规律,其主要用于授课的过程,作用是使学生在学习中对物理概念、物理

问题的探究方法由浅入深牢固地掌握。此情景的创设,必须注意层次分明,并符合释疑推理的逻辑性。例如笔者在讲授“透镜”一节中,首先创设第一情景: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经(凹或凸)透镜方向怎样?经实验得出答案后,再创设第二情景:不平行主光轴的平行光线射入(凹或凸)透镜后又会怎样?又经实验得出答案。然后创设第三情景:非平行光线射入(凹或凸)透镜后又怎样?再次实验证明。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对各种透镜的认识就形象直观且更为明确。

三、课间随机情景

随机情景的创设,是指根据课堂实际,随时随地创设有利于当时的教学情景。随机情景主要用于讲授过程,目的是为拓宽学生思路,使他们在学习中能掌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法。此情景的创设,要随机进行,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如在讲授“压强”一节的教学中,就压强的计算公式中物理含义的挖掘(液体压强P=ρgh,固体压强P=F/s),笔者在习题练习上创设随机情景:一定质量的水装入不同容器,容器底部所产生的压强?人站立、行走对地面的压强?用手压图钉时,手对图钉帽的压强和图钉尖对墙壁的压强?通过对这些情景问题的辨析,强化对“压强”这一物理概念本质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今后的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开放求异情景

求异情景的创设,是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各种物理问题,使他们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初中学生对物理问

题的理解往往只是单一角度,若变换另一角度,他们就显得无所适从。所以,有必要从不同角度创设对同一物理问题的情景——开放求异情景。例如我在讲授“连通器内只有一种液体且静止流动时液面总保持平衡”的问题后,提出设问:如果连通器内有两种不同液体,它们的液面还相平吗?讲授完漂浮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后,提出设问:一条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并加以提示:以前做过鸡蛋在清水和盐水中的浮沉实验,待学生讨论后再作小结。通过以上求异情景的创设,可以培养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问题作全面分析的能力。

五、强化巩固情景

强化情景的创设,是为巩固学生在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公式的理解,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大自然的“物”和“理”。例如我在讲授完物体的“重力”和“压力”的关系和区别后,创设如下情景加以巩固:重力大小和方向,对支乘面压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并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作简单的小结,使学生进一步理清了物体的“重力”和“压力”的关系和区别,并对理解压力的产生及大小和重力有关或无关很有效果。

六、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要新、奇、趣,有悬念,能充分发挥教师自身优势。

2. 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3. 教师要依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水平以及教材前后的关联而选用创设情景方式。

4. 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创设情景,要巧妙解决创设情景所涉及的物理问题。

5. 创设情景应有利于教师“搭桥”,学生“过桥”,符合学生认知结构梯度。

总而言之,创设情景必须把需要解决的课题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并符合学生实际知识基础的事物之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让学生达到全方位地掌握物与理的本质,领悟学习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积极探索,认真去想,认真去实践,必定会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课堂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 第12篇

1. 利用趣味性创设情景。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科学学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呢?生动和趣味的学习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 以趣引思, 能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学生在这种情景下, 会乐于学习, 且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贮存和对概念的理解。兴趣是成就学业的沃土, 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巨大动力。兴趣能使人集中注意力, 能促使人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师设计的提问是否有情趣、有吸引力, 是否能使学生在生疑、解疑中获取知识, 发展智能, 能够体会积极思维的欢乐是问题创设优劣的标准。

饱和溶液是一个知识性很强的概念, 而且对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会感觉无从着手, 单纯地学习学生肯定觉得很枯燥, 会产生厌学情绪。那么, 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自觉地掌握它呢?比如在教学饱和溶液概念时, 我声情并茂地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烧杯里盛着饱和食盐水, 突然一个小球掉了进去, 身子慢慢下沉, 最后只剩下一个小脑袋, 漂浮在溶液表面, 小球吓得大声呼喊:“救命!快救命啊!我掉进水里了!”试剂瓶里的食盐听到喊声, 迅速跑过来, 有一百个食盐小分子奋不顾身地跳进溶液里, 可是, 几乎在同时还是有一百个食盐分子被挤出了水中。烧杯中的水分子说:“没用的, 来再多的食盐兄弟也帮不上忙。”另外的食盐分子又试了几次, 结果一样, 也都无济于事, 小球还是只露出头部, 大半个身子仍然浸在溶液里, 嘴里还不停呼喊救命。小球的求救声惊动了硝酸钾, 他想了想, 大声对小球说:“不要惊慌, 看我的!”说着便奋不顾身地跳进了溶液, 奇迹出现了, 随着硝酸钾不断地进入溶液, 小球在溶液里慢慢上浮, 最后多半个身体露出了液面, 小球终于得救了。这时, 食盐在旁边眨着眼睛感到迷茫, 自己为什么不行呢?同学们也一脸困惑, 有同样的疑问, 有些同学则开始思考是否饱和食盐水不能再溶解食盐了, 而可以溶解其他物质。此时, 我给学生们作了解释, 听后大家恍然大悟, 还有同学说, 我猜也是这样。似乎很有成就感。显然, 以这个趣味性的故事来创设情景,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单纯地传授知识要有效得多, 立即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2. 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景。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 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如实物投影仪、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等充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精心设计“课件”, 熟练操作运用这些电教设备, 为学生创设最佳的“视听”情景。“不识地球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球中。”如何让学生跳出地球, 飞上太空去浮着看看地球的全貌和运动,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呢?我借助动画和视频。把抽象的地球运动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 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探究效果。特别是对于科学中天文地理部分的知识, 因为比较抽象, 同时我们观察自然界的视野有限, 如果用一些视频来展示一些具体的情景, 学生们的视觉扩大, 思绪肯定会蔓延开来, 问题也会随之而来。这样, 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大大提高。

3. 利用游戏来创设情景。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许多科学知识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 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即使在数学课上, 也很讲究实验活动, 而且他们是以一个活动贯穿一堂课的始终。前段时间, 我无意中经过一个教室的门口, 听到很多抛硬币的声音, 我好奇怪, 什么课竟允许学生玩硬币?看到是初一 (6) 班的数学课, 中午我问在初一 (6) 班的儿子, 他告诉我他们在上概率。课上老师以抛硬币引入课题。很多同学都会感觉奇怪, 数学课干吗抛硬币呢?难道这中间也有数学问题。那么到底有什么问题呢?带着自己的疑问学生便轻松地走入了课堂, 然后边抛边发掘当中的数学问题, 一次次硬币抛好了, 相关的数学问题也解决了, 一堂课也就结束了。如果我是学生, 还不把这种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吗?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更要把实验带进课堂, 从自己动手实验中发现的问题不是更有价值吗?在八年级下第四章《磁》第一节《磁现象》中, 我们不也可以引导学生从玩磁铁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为解决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究学习吗?

4. 利用现实生活来创设情景。

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回归生活, 也就是使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解决实际问题角度出发来创设情境, 不仅符合科学教学的目标, 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境, 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 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现实意义, 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 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 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 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电路图》这节内容时,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开始, 学生和老师一起在唱歌, 唱到高潮时, 突然音响断了, 学生和老师都扫兴。大家都在想, 音响坏了怎么办呢?有学生说找电工, 很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一位嘉宾电工"柯南", 请他来给大家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大家就随着这位嘉宾从最基本的电学知识开始进入了预定的轨道。整堂课下来, 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 成果也非常大, 能够利用桌上的器材使小灯泡发光, 并找出一些灯泡不能发光的原因, 体验了一回小电工的滋味。当然这里如果要解决音响故障的问题, 似乎这点知识还远远不够要求, 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

上一篇:中国干散货贸易下一篇: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