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营销的对策思考

2024-09-17

知识营销的对策思考(精选9篇)

知识营销的对策思考 第1篇

关系营销是一种理念, 一种以顾客为中心的全新的营销理念, 零售商必须抛弃传统的经营理念, 提升服务意识, 增强竞争优势, 有必要实施“完善顾客服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业务流程再造。在传统的零售商流程再造管理模式下, 零售商只是按照企业的运作顺序安排业务活动, 而忽视了顾客的感知心理, 忽视顾客价值, 其中也不乏低效、不增值的作业环节, 从而浪费企业资源。零售商业务流程再造的目的就是重建完整和高效率的新流程, 删除低效、不增值的作业环节, 是以顾客为中心的营运流程重新组合。

流程再造过程中, 第一, 围绕顾客需求, 即了解不同细分市场的顾客偏好, 如消费者的生活习惯、购买行为、商品服务方式与服务渠道的偏好, 对顾客需求深度理解和全面把握, 从而构建顾客喜欢的服务体系和服务环境, 提供吻合顾客需求的个性化商品与服务, 创造最佳的全面顾客体验, 使顾客情愿消费, 提升忠诚度; 第二, 业务流程体系体现整体服务思路, 即在流程再造中, 我们借助“流程穿越”的工作方式, 促使企业的高层、项目成员切身感受到顾客服务是整个企业的责任, 整合整个企业的资源, 以流程突破部门界限, 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改进顾客服务, 顾客满意是整个企业的共同目标; 第三, 关注顾客需求和内部运营效率, 即仅有好的流程, 没有好的顾客服务意识, 如彬彬有礼、和蔼可亲、不厌其烦等; 或仅有好的顾客服务意识, 缺乏高效的流程, 都无法令顾客满意。最佳的状态是结合高效的流程和一流的顾客服务意识, 这样才能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优质商品和高质量服务; 第四, 与流程控制目标匹配的绩效度量体系, 即只规划了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业务流程再造是不够的, 还需要改变企业内部的游戏规则, 最为重要的是企业的目标管理体系、组织形式、激励机制、考核机制, 要与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业务流程体系相匹配, 支持再造后的流程得到切实执行,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改变零售商多年来形成的一些不良传统与经营惯性, 适应新的竞争环境; 第五, 顾客参与, 即邀请一些顾客, 如大顾客、忠实顾客参与流程再造, 体验前后的服务流程, 与顾客实现真正的互动, 只有这样才能使业务流程围绕顾客需求而组织。另外, 成功的业务流程再造也需要高层管理者的投入, 必须以实际行动来衡量, 这需要管理层极富远见、坚持与执着的推行业务流程再造。当然, 新流程的设计不是问题的终结, 在一段时期内仍需进一步改进, 企业必须以持续改进作为业务流程再造的目标。

2 围绕关系营销理念完善顾客关系管理

2. 1 确立顾客价值中心的经营理念

我国零售业电 子商务在 总体上还 处于起步 阶段, CRM ( 现代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实际应用的效果也差强人意。除了企业信息化程度低、顾客参与程度小、管理粗放等内外部约束, 最主要的问题是企业从上到下还没有确立顾客价值中心的经营理念。从已有的CRM实践看, 企业过分关注所谓的顾客终身价值, 也即企业期望从顾客身上获取的长期价值, 而不是顾客期望得到的价值, 这从根本上背离了网络背景下顾客关系管理的本质要求。正确的CRM实施需要有正确理念的导引, 只有在组织内部形成统一认识, 真正站在为顾客实现最大价值的立场, 零售业的CRM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 2 循序渐进地实施技术开发和数据库建设

从实际运作的角度看, CRM最关键和基本的支撑力是深入、可靠的顾客数据。因此, 数据库及其相关技术是CRM的重要组成部分。但CRM不是数据库的简单运用, 事实上, 数据库只是CRM得以实施的手段。目前, 零售业在顾客数据的获取渠道、存储与管理、共享与使用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在短期内不易取得根本性的改善。比较可行的做法是立足于企业的经营战略, 在综合考虑市场、成本和企业内部信息化程度的基础上, 有重点、分步骤地进行系统构建。

2. 3 强化对企业内部 “意会” 知识的管理

零售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度较高的行业, 要与数量庞大、需求和购买行为各异的最终消费者进行频繁接触, 企业每天都要发生大量的员工与顾客间的互动。这样, 许多非正式的内部知识, 一般称为“意会”知识, 往往存在于各个员工的头脑中, 不能供企业所有成员分享, 其价值只在极小的范围内得到体现。因此, 零售企业应该创造条件, 通过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 把数据转换成关于顾客的有用信息和知识, 并应用于销售、顾客服务等日常运营过程, 使这些意会知识真正成为企业所有员工共有的财富。

2. 4 在供应链框架下实现业务流程与数据集成

在网络条件下, 企业只执行有优势职能, 零售企业包括CRM在内的所有系统, 都需要立足于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所以, 企业的业务流程集成和数据集成是实施CRM的关键。一方面是“前台”的销售、服务、促销等要和企业后台各过程集成; 另一方面是企业与供应链的各成员间的业务流程和数据集成。当顾客提出一个要求, 或者企业发现一个新的商业机会时, 可以自动激活一个相应的顾客处理过程。同时, 企业需跟踪每个处理流程的执行情况, 在必要的时候再触发新的商业处理。在业务流程集成的同时, 商业数据也在各流程中充分分享, CRM需要从中收集所有与顾客有关的数据, 进行整理和分析。

3 实施基于关系营销的零售营销组合策略

3. 1 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产品

商品是零售企业的核心产品。顾客到零售店除了要享受优雅的购物环境、良好的服务态度外, 最主要的动因还是购物。而且, 产品也是营销组合中最重要的因素, 也是成功实施关系营销差策略的基础。优质适用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是建立顾客关系的基本条件。企业的产品应具有优良性能使顾客觉得物有所值, 著名的营销专家西奥多·雷维特曾说过: 今后企业的竞争, 不在于企业能为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产品, 而在于企业能为顾客提供什么样的附加利益。同时依照顾客需要, 为顾客提供购买产品后的运输、培训及其他售后服务, 使顾客获得其产品的附加价值。为此, 企业营销人员要通过具体了解每个顾客的需求特征, 使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针对性, 更好地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 提供令顾客真正满意的商品, 赢得顾客在认识上的信任, 以逐步成为企业忠实的顾客。

3. 2 制定合理的价格

以消费者的认知成本制定价格。制定价格的关键是消费者对产品成本的认知, 而不是销售成本。在今天的市场营销中, 企业应该根据产品的认知成本来制定价格, 以便更加贴近消费者, 制定出对消费者更有吸引的价格。消费者认知成本定价, 可以使产品的价格更适合目标消费者的接受水平, 并能够使企业更合理、更客观地制定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价格。

以降低消费者购物的附加成本等非货币成本来应对价格策略。针对这样的消费者, 不是通过降价就能够争取到的。而企业面对这样的消费者最好的办法是尽量缩短他从产生需求到具体实施购买, 以及产品投入使用和维修的时间, 最大限度地满足和适应他求速求便的心理需求。

3. 3 实施吸引消费者的促销策略

提高信息传播的注意力, 现代营销不仅要求企业产品要以消费者为导向, 为其制定有吸引力的价格, 使之易于被消费者购买, 还必须实施有效的、吸引消费者眼球的促销策略。为了充分发挥促销对消费者的刺激作用, 企业必须在摸透顾客心理、了解顾客需求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用新颖、别致、上档次的促销组合来吸引消费者, 尤其是有巨大购买潜力的“中产阶层”。

3. 4 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

购物环境不只是商场的硬件, 它同样包含了这样的服务理念: 让顾客更好地体验购物过程。尤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代人的休闲意识日益增强, 购物也是休闲, 到百货商场去玩等观念反映了消费者的新需求。因此, 如何利用这些新的机会, 留住消费者并使其慷慨解囊是每一个零售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可以根据其经营的不同特点, 在销售产品的同时, 相应设置一些配套服务设施及休闲场所, 如为顾客设立相对独立的休闲空间, 并免费提供咖啡、茶饮品及互联网连接、精彩时尚杂志、旅行信息等, 务求让顾客尽享舒适购物乐趣, 让增值服务的理念为顾客的购物之旅更添轻松便利, 并努力为顾客提供最大的便利和实惠。

3. 5 提供令顾客满意的服务

提供增值服务和延伸服务。我国零售企业应积极为顾客提供增值服务, 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会员制, 完善会员服务体系, 提供会员积分累计打折优惠, 尝试与航空或铁路部门联合, 为会员提供机票、车票特惠服务, 提供金牌会员特殊服务或奖励制度, 拓展信贷服务甚至增加注入信用卡、储存业务、借贷业务等金融服务等。

提供亲情化服务, 超越顾客期望。零售商应为顾客提供一种细微的、周到的、朋友式的、亲情化的服务, 推出有别于其他企业的亲情化的服务, 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企业文化, 去赢得更多的顾客, 从而培育忠诚顾客。零售商应从细小的、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 点点滴滴定能换来顾客的信赖和满意。

4 结 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零售业应用关系营销的状况进行的分析, 提出了我国零售业实施关系营销的一些对策: 以关系营销理念为指导再造零售业流程, 合理运用关系营销, 围绕关系营销理念完善顾客管理系统和实施基于关系营销理念的零售营销组合策略。

由此可以认为: 关系营销是指导零售业营销的极为重要和有效的战略性营销思想。零售商通过贯彻关系营销策略, 对各相关利益者进行协调和管理, 建立和发展同一切可能影响企业营销目标实现的组织及个人的良好的互动关系, 必将更好地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为顾客创造更多的让渡价值,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提高零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索斯顿可·亨尼格, 等.关系营销:建立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赢得竞争优势[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3.

知识营销的对策思考 第2篇

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若干思考与对策

当今的世界经济日益笼罩在贸易保护主义的阴霾下,许多国家的政府在日益关注环境、资源和消费者的同时,也以维护本国消费者权益之名设置诸如卫生检疫、商品包装规定等越来越多的非关税壁垒,从而达到保护本国经济的目的.在国内,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素质的`提高,其权益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开始觉醒,对企业和其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1世纪,企业营销将面临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只有顺应潮流开展绿色营销,企业才能在新世纪营销中独占鳌头.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是我国企业挑战21世纪的必然选择.

作 者:姚建银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管理学院,730000刊 名:甘肃农业英文刊名:GANSHU NONGYE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绿色营销 对策 可持续发展 资源价值观 绿色产品

知识营销的对策思考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知识;教学;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330-01

随着英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英语教师在语言知识点教学中都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多有效教学的改革成果。笔者反思以往的语言知识点教学,觉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在知识点的突破上比较肤浅,围绕考点对重难点的把握不准,讲解就事论事。②教学手段单一,容量偏小。③仍是以老师讲、学生记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空间。④缺乏配套的分层设计的巩固性练习,很多内容要求偏高,基础较差学生难于适应,语言能力发展效果不理想。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就语言知识点教学实践重新进行了思考,提出如下对策。

一、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在语言知识点的处理上,笔者原先总是引导学生从开头翻译到结尾,于是造成句句皆重要,句句讲不透的局面。为此,笔者打算把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错误比较集中的地方先汇总出来,重点讲解相关的句型结构和重要单词和短语在句子中的应用,同时通过一些生活化的例句来活跃课堂气氛。

二、分析比较,建构知识

在语言知识点的讲解上,可以头头是道,却不必面面俱到。注重学生疑点的讲解,已经掌握的内容可以少讲或不讲。例如第三模块第一单元学习名词性从句时,其中的同位语从句和第一模块学过的定语从句很多学生产生混淆,所以在讲解时必须结合定语从句一起讲,否则在引导词的选择上就会出现问题。如We expressed the hope that they had expressed.又如We expressed the hope that they would come to China again.第一句中的that 就是引导的定语从句,可省略。而第二句中的that就是引导的同位语从句,不可省略。在讲解时可先告知学生它们的区别,也可通过这两个句子让学生总结它们之间的差异。之后可通过以下练习让学生说出下列句子分别是同位语从句还是定语从句。

1、I have no idea when she will be back.

2、I dont know the time when she will be back.

3、He told me the news that our team won.

4、He told me the news that was very interesting.

三、围绕重点,结合考点

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可围绕重点,结合考点,让学生在把握重点中体验考点,让学生对考点知识进一步消化、吸收。例如第三模块第一单元有这样一句话:The face that she saw was that of an old man。她看到的是一张老年人的脸。此处不仅仅要告诉学生that 作为代词的用法,而且还要同时配上it/ one/ ones/ that/ those的用法讲解,并配以相关的练习。如:

1、The population of Shanghai is larger than that of Beijing.

2、I lost a pen last week, so I wanted to buy one but I found it on the second day.

3、Aristotle thought it over carefully and concluded that heavy objects always fell faster than light ones.

4、The girls in our class are more active than those/ the ones in your class.

四、自主练习,当堂巩固

在课前应围绕重难点,精心设计一些个性化的巩固练习和强化练习,适当联系一些高考试题,在讲解后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不仅能巩固基础知识,还能通过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题技巧,这不但能促进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由于高中的课程表排得很满,因此要做到。

五、设置教学情景,体现新课程理念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遭到抛弃,代之而起的是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给学生留下消化、吸收、反思的空间,鼓励学生多去思考、多联系,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创新的观点。教师可根据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设置教学情景,让学生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或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学以致用,又能强化记忆,对高考中占分较多的写作也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另外,每课结束前的5分钟可让学生交流收获,提出问题。

六、利用多媒体,扩大教学量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的超大容量性、直观性、图形、文字、语音相结合是其他单一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教师可把每一单元的知识网络以PPT的形式展示,学生对照屏幕,迅速回归课本。在介绍相关考点时,可以直接展示并配以相关习题,对要点用不同的颜色标出,这样既节省了抄题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能结合考点,突出重点。

总之,英语语言知识点教学,必须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个性化设计;讲练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精心设计有效教学情景,促进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及时反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语言知识点讲解课上得更生动、更活泼、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郝春玲.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做好例句的选择[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2] 冯载族.论语言点教学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J].读与写,2010(02).

促进组织知识共享的对策思考 第4篇

关键词:组织,知识,知识共享,对策

1 知识共享的内涵

1.1 知识的一般含义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是企业成功的首要因素, 它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在以知识主导的经济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企业中, 学习能力无疑已经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系统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 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最终源泉。随着知识性资源在企业“资源束”中的优势地位日益确立, 作为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方式的管理组织, 也越来越显示出其在企业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性。企业组织只有将搜集来的内容和信息经过消化、重新组织, 再将其结构化, 才能称为知识, 否则只是断断续续的资料, 无法做有效的应用, 只可称为资料, 而不是知识。

一些专家的定义是:“知识就是已经了解的内容和信息。”他们认为:知识存在于两耳之间。另外, 知识也可定义为“发现、定位、撷取并扩大知识范围, 以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策略及过程”。知识经济中的“知识”, 作为一种经济增长的内在要素, 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不尽相同, 与别的经济要素也有着巨大的区别, 知识具有以下7点特殊性:不可替代性、不可相加性、不可逆性、非磨损性、不可分性、可共享性、无限增值性。知识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知识与一般生产要素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当知识成为主要经济要素后, 经济的增长方式会发生根本变化, 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将成为可能。

1.2 知识共享的内涵

知识共享是指在不损坏专有知识秘密, 保证组织安全的前提下, 尽可能公开内部的信息和知识, 使组织内部每一个员工都能接触和使用, 使组织内的知识能够得到充分全面的利用, 以提高知识的生产率。知识共享过程可以分为5个环节:个人知识、知识的阐明、知识的交流、知识的理解和组织知识创新。在知识共享体系中, 强调的是组织层次的知识创造, 强调合作精神, 组织知识创新体现了知识共享体系的终极目标。组织通过营造知识共享的空间, 采用信息技术, 建立知识共享文化等多种手段, 构建组织中知识共享的机制。实施知识共享有利于促进企业员工更新知识, 创新知识, 有利于企业节约培训和技术改造成本, 减少研发费用, 有利于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和产品改造, 增加竞争力。

2 组织知识共享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组织中的知识共享方式

知识在组织内广泛传播对于促进组织学习是大有裨益的。休伯 (Huber) 认为, 信息的广泛传播是学习型组织的基础。坎特雷 (Cantley) 则明确地说:哪儿有信息流动, 哪儿就有学习的可能。但信息又具有多义性, 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或同一个数据的理解可能千差万别。因此, 信息的传播与解释、沟通是知识流动的两个重要方面。

在《企业联盟新战略》 (The Knowledge Link:How Firms Compete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 一书中, 小巴达若克 (Joseph L.Badaracco, Jr.) 谈到了知识的移动与共享。他认为, 知识要快速移动, 必须满足4个条件:知识必须是明确及成套 (in packages) 的;某一个人或集团能够开启、了解并且有能力吸收这些知识;这些人或集团必须有足够的动机去做上述事情;没有任何障碍阻止他们这样做。

知识并不是单元化的东西, 有具体的和抽象的;专业性很强的和通俗的;有科学、历史、文化、艺术等形态, 可谓纷繁复杂, 要想对其分类是相当不容易的。但可以将其粗略地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指的是有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固定的载体, 可以明确地表达或描述出来;而隐性知识存在于个人、团体的特殊关系之中, 或存在于特定的规范、态度、信息流程以及决策方式之中 (如丰田汽车生产方式) , 也有可能存在于企业之外 (如丰田汽车生产供应网络) 或企业之间 (如日本企业集团) , 它没有独立的载体。因此, 隐性知识较之于显性知识更难为外人理解掌握。根据日本学者Ikujiro Nonaka的理论, 知识在共享中创造的过程分为如下几种:由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或者是由隐性知识到共同化 (组织共有) 再到外化;还有一种是显性知识内化到组合产生新知识。

以上每一种转化对于组织学习来说, 都具有重要意义。知识从隐性到显性, 再到组织的吸收内化, 经历了由个人独占到组织共享的飞跃。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 组织的不同机构和部门由于目标与标准各不相同, 各部门从自身角度出发, 对能力优势的交换也只能是持有片面的看法, 缺乏整体性认识, 强调交流共享就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同时, 组织学习过程也是不断地获取信息、获取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并使其能够互相转化和加以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所以无论是组织学习过程还是知识资源的积蓄, 提升过程都需要当事人彼此交流、形成知识的双向流动, 要求所有内部单位和部门都把自己视为在部分管制的经济中通向最终顾客的供应链上的一个顾客或供应者, 并与其它部门订立合同、向其学习。在当前日益扁平和精益的组织中, 与自上而下的管理控制相对, 互相调整和协商完全能够实现组织的合作与协调。另外, 创新知识是自组织的, 学习也是自组织的, 知识每天都在组织中产生、保存、消亡和更新, 因为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创造性的、高度交互作用的社会环境, 不管何处, 只要知识和知识相互联系, 新的结合将自发产生。

于是我们看到组织在交流共享中创造知识的过程包括如下5个阶段:首先就是分享隐形知识;然后创造观念;证明观念的适当性;建立原型 (archetype) ;最后就是跨层次的知识拓展。知识只有成为高度流动性的信息, 才能在组织中充分共享, 使每位成员受益;也只有让知识在组织内充分流动、吸收消化, 才能使之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了“公司 (company) ”这个词与“同事 (companion) ”这个词来源于同一个词根, 词根的意思是“共享一块面包”。因此, 最初的公司组织的概念应该是使每一个人受益。组织知识的共享超越了一个组织内部个人学习的简单相加, 它是一个社会过程。在这里, 组织成员通过共同的观察、评价并采取一致的行动来迎接组织所面临的挑战。组织成员拥有共同的规范、标准以及有关它们的说明。从理论上讲, 组织知识共享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种可以从自己和别人的经验中学习的机制, 并能产生、储存和搜索知识, 以达到组织行动的理想效果。

2.2 组织中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

Carayannis等曾总结, “在经济学中, 学习被认为是可触摸的、可量化的价值的增值活动;在管理学中, 学习被看作是持续竞争效率的源泉;而在创新理论中, 学习则被认为是比较创新效率的源泉。更进一步, Teece则注意到了学习的一个基本性质, 即它既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 又是一个组织化的过程。对于组织化过程的学习来说, 它是一个社会或集体现象, 它要求共同的交流基础和协调的探索程序。因而, 从本质上说, 组织学习是一种包括了一系列不同于个人学习的活动。组织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以一个共享的知识基础为中心, 正是这个包含着意会知识 (Tacit Knowledge) 的组织共享的知识基础使组织行为的变化, 乃至组织创新成为可能;否则, 组织行为的变化和组织创新就会丧失连续性和自我统一性, 组织也就难以保持其应有的完整性。也就是说知识理解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诠释的过程, 是一个“意义”不断增长的过程, 是一个相互激发、彼此共享的过程。要求组织和成员在交流共享上达成一致, 促成集体内部的“统一”学习。可是与所有的组织改革一样, 交流共享在组织中也会遇到问题, 它表现在:

2.2.1 公司与个人知识价值观的差异

对于个人来说, 个人拥有的独特技能可使其改进工作效率, 增加相同投入下的产出, 提高个人的收入, 提高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共享之后的知识不再为个人独有。对于公司来说, 知识价值应该通过最大程度的共享, 发挥知识的外部性, 才能达到最大。因此, 企业和个人的知识共享的愿望和努力是不一致的。

2.2.2 组织认同和奖励制度不配套

长期以来, 企业推崇和鼓励拥有独特技能的人才, 实行专家主义, 对贡献知识的员工缺乏有效的激励, 忽视集体知识对公司运作和发展的意义。限制了知识在组织中的流动, 使得个人知识的壁垒性大大增强。

2.2.3 知识垄断使知识难以自动实现共享

知识所有者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 要付出一定的金钱和精力。之所以花费成本去获取别人尚未掌握的知识, 目的可能是借此巩固自己的地位;或者为了获得高额利润;也可能是为了获取精神上的满足。当开发者无法通过正常利润补偿成本时, 他们往往限制知识的传播, 提高知识的价格, 以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知识的垄断性越强, 知识所有者得到的补偿就越高, 自发的共享很难产生。

2.2.4 知识共享活动要求投入大量的金钱和劳动力

包括:知识获得, 知识的编选、组合和整理, 知识的分类, 知识共享途径的建立, 就知识创造、分离和利用对雇员的教育和补偿等。无疑建立一套完善的知识共享机制需要占用企业大量的资本, 也要求决策者莫大的魄力和长远的眼光。

2.2.5 组织机构设置影响知识共享

现行组织的机构设置方式多数延续工业经济时代的由上至下的层级管理结构。组织内部各机构互相独立, 相互制衡。在这种情况下, 员工的知识共享活动多数只是通过组织的内部刊物、通知、通告或计算机信息系统完成, 面对面交流特别是第一线员工与最高领导的互动交流很难进行, 隐性知识共享困难。同时, 员工长期处于一个固定的小圈子里, 交流对象有限, 知识较难发展, 组织的知识共享长期处在较低层面上。

3 促进组织知识共享的对策建议

由于种种原因, 限制了知识在组织中的有效流动, 使个人技能、部门优势与组织的整体竞争力产生了瓶颈。知识经济条件下组织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其本质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因此, 必须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机制, 将知识视为一个组织最重要的资源, 支持组织和员工有效地获取、创造、共享和利用知识, 提高组织的核心能力, 以适应竞争的需要。

3.1 健全制度文化, 由上至下推动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的推动早期主要通过行政命令、利益诱导的形式。这时必须依赖制度文化的配合, 通过改变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 最终使员工形成自愿的共享观念。具体而言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从领导层开始, 领导要身先士卒, 通过表率管理, 使企业的价值观从观念形态转变为可以感觉的现实。

(2) 促使企业结构扁平化、简单化, 形成平等畅通的互动渠道。知识共享要求弱化参与者的等级观念, 简单的层次结构可以使员工较平等地传播和反馈知识, 形成开放性的、学习性的、成长型的知识共享机制。实施弹性的组织方式, 鼓励员工建议和批评, 增加员工互动对象的流动性, 使知识共享保持活力。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应该是一种学习型的组织, 这种具有网状的、扁平的、富有弹性的结构的组织将有利于员工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和沟通, 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团队合作精神, 有利于企业知识更新, 有利于企业适应环境变化。

(3) 改善企业管理制度, 特别是用人和奖惩制度, 建立激励知识共享机制。知识共享很难自然而然地产生, 只有当人们意识到和感受到贡献自己的才能所得比知识囤积和隐藏所得来得多时, 知识共享才能较顺利地进行。

3.2 完善内部知识网络, 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环境

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知识网络应该使员工能够轻松地进入知识数据库, 自由地利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电子论坛和技术图书馆, 获取对业务活动有价值的信息, 及时提供自己的感想和经验体会, 并与其他人员自如交流。知识共享不仅需要企业拥有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 出版企业内部刊物、定期公布企业内重大信息、定时召开通报会、公布企业经营情况、建立企业系统知识平台等, 为知识共享提供技术支持, 还要求企业以个人为基础, 重视以人为本的观念, 建立和鼓励建立各种文化团体或非正式组织。

3.3 培植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形成自然而然的共享行为

3.3.1 培育共享的价值观和团队精神

传统上认为共享是一种损己利人的事情, 实际上共享可以实现交流者的共赢, 包括员工和公司。实际上, 人具有创造知识的无穷能力, 而知识不同于传统的资产, 它只有在共享时, 才会不断地增长, 知识被越多的人共享, 知识的拥有者就能获得越大的收益。在知识交流中, 如果员工为了保证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而隐瞒知识, 或者企业为保密而设置的各种安全措施给知识共享造成了障碍, 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3.3.2 观念的转变要循序渐进

传统企业文化崇尚个人成就, 漠视和逃避合作, 视个人对知识的掌握为个人资本。要求员工进行知识共享, 无异于让他们承认自己在某些领域逊色于人或将自己引以为傲的资本拱手让人, 抵触情绪的产生是很自然的。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不可能一下改变。文化的变革应该渐进, 突然的变化得到的结果可能是消极应付。困难是可以想象的, 因此在变革过程中要有高涨的积极性和坚韧的精神。

3.3.3 不断强化共享意识

加强员工的教育引导, 使知识共享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不断鼓励员工进行共享活动, 摒弃信息利己主义, 形成有利于员工进行合作的文化氛围。同时, 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学习型组织的成功并不是片面的, 它是面向组织内部的和谐工作环境、高效畅通的信息交流、全员参与的决策过程、富有成效的管理和学习团队、彼此协调的自我发展以及面向组织外部的环境感知、快速反应和有效的企业间学习与合作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系统思考、整体判断、连锁反应的思维方法, 由看片断到看整体, 由看事件到看变化背后的结构, 由看静态原因, 到看互动与动态平衡, 逐渐学会将一己的思考范围扩大到组织系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张钢.企业组织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 1999, (3)

[2].Gary Hamel and C.K.Prahalad.竞争大未来[M].顾淑馨译.台北智库出版社, 1995

[3].张声雄.第五项修炼导读[M].上海三联书店, 2001

[4].Frances Horibe.管理知识员工[M].郑晓明译.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知识营销的对策思考 第5篇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行业近些年发展迅速,人们对餐饮温饱需求开始转换为其他方式的需求,餐饮行业的品牌营销应运而生并发展。但我国多数中小型餐饮企业由于自身资源限制、能力不足、对品牌不够重视、加上众多的国内餐饮强势品牌发展以及国外著名餐饮品牌进入,中小型餐饮企业生存举步维艰。品牌营销可以创造市场,所以其主要问题在于品牌营销上的薄弱。笔者从品牌营销理论出发,探讨了品牌营销对中小型餐饮企业的重要性,分析了中小型餐饮企业中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以期为中小型餐饮企业品牌营销提供借鉴。

餐饮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传统服务性行业,近些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从最开始的温饱需求转变为更加注重饮食的其他方面需求,人们对餐饮企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彰显品牌化,餐饮品牌营销也应运而生,有的餐饮企业抓住了机遇得到发展,成为餐飲行业的强势品牌企业。但是中小型餐饮企业行业门槛低,从业人员普遍缺乏管理能力,在企业品牌化道路上容易产生市场定位不准确、盲目扩张、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导致了很多的中小型餐饮企业没有自己的形象品牌,没能建立自己的品牌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于生存和发展。因此,中小型餐饮企业如何提高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从而抓住机遇,加速发展,增强竞争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详细分析了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以期为中小型餐饮企业品牌营销提供借鉴。

一、中小型餐饮企业品牌营销的必要性

(一)企业自身发展需要

我国的中小型餐饮企业不管是从产品、价格还是服务等方面逐渐出现同质化,导致大打价格战,造成企业利润越来越小,生存越来越艰难。产品可以同质化,而品牌需要差异化。在越来越同质化的情况下品牌营销可以创造自己的市场,品牌文化的价值可以最大限度的超越顾客的满意度,增加顾客忠诚度,提升品牌产品的价值。许多中小型餐饮企业认为品牌营销浪费精力,小企业必须先生存后发展,从而忽视品牌营销,在企业面临破产时才认识到品牌营销的重要性。可见,品牌营销是中小型餐饮企业为了自身长期发展的必然需要,品牌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迎合消费者需要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餐饮的最初温饱需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更加注重精神需求,这就促使消费者心理和感情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品牌。品牌对于消费者来说能降低其选择成本,餐饮企业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顾客无法都去了解,于是他们更喜欢根据以往经验和别人传递的信息选择,所以品牌顺应了消费者需要。

(三)行业发展需要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品牌营销阶段,据统计,每年关闭的企业中,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他们多数是不重视品牌管理,因此品牌营销是行业发展需要。网络的发展,致使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经营模式和美食制作方式的公开,使许多餐饮企业的内容得到模仿,人们对餐饮的选择更注重品牌,餐饮行业的品牌营销必不可少。

二、中小型餐饮企业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品牌营销意识

很多中小型餐饮企业对品牌营销不够重视,认为品牌营销只有企业变大后才需要去构建品牌定位、品牌形象,进行品牌传播、品牌管理,弘扬品牌文化等。他们对餐饮业发展的认识还停留在简单的阶段,认为只要闭门造车靠口碑就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许多企业认为在品牌上的投资就是浪费时间、人力和资源。有的餐饮企业不对自己的品牌进行宣传,只是简单的让服务员在店门口招揽顾客。而顾客经过同一美食集中区的餐饮企业,没有明显的品牌印象,只有靠感觉选择,这样往往流失大批潜在顾客。餐饮企业在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品牌营销阶段,品牌营销是未来餐饮行业的发展方向。

(二)目标顾客群不明确,定位模糊

我国很多中小型餐饮企业没有进行市场定位,有的强势餐饮企业资源丰富、特色产品发展好,扩展市场时进行了多种产品定位,涵盖了不同消费群体。许多中小型餐饮企业盲目效仿强势餐饮企业,也期望涵盖多个消费群体来扩大顾客群。但中小型餐饮企业在自身资源限制、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却不进行品牌定位以及市场细分,效仿强势品牌常常造成了“东施效颦”的结果。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需要集中优势资源服务于特定群体,才能有自身的特色。

(三)品牌传播方式单一

品牌传播是围绕品牌核心价值展开的,但很多中小型餐饮企业认为在品牌传播上的投入是浪费资源,所以投入很少,方式单一。主要采用的方式集中在简单的推销上,偶尔发DM单;在店面门口放一些有关店面的特色菜的展架或者横幅;有些中小型餐饮企业对顾客做一些简单的微信营销,如让顾客发朋友圈赞美自己的店铺,然后就给予一些小赠品,但总的来说形式都过于单一。品牌传播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传播形式达到提升品牌形象和增加品牌知名度,以达到增加销量提升企业效益的最终目的。显然中小型餐饮企业管理者多数没有认识到品牌传播的重要性,所以投入少,方式单一。

(四)品牌形象弱化,可替代性强

许多中小型餐饮企业盲目模仿其他品牌,造成产品同质化、服务同质化、价格接近,所以可替代性强,缺乏自身特色。品牌形象分为有形和无形的,有些餐饮企业的品牌LOGO不符合它们的品牌定位,甚至部份餐饮企业没有品牌LOGO。无形的形象是由品牌的文化内涵以及传播等塑造的,但中小型餐饮企业这方面都比较弱化。当面临越来越同质化的餐饮企业时,消费者想进行消费某种菜系的时候,如果脑海里没有某个品牌某个形象针对想要消费的时候,他们就更多会考虑时间成本、价格成本等因素来选择,品牌形象差的往往意味着流失这些机会。可见,餐饮企业品牌形象的弱化往往体现了产品或服务的弱化。

(五)品牌文化不突出,文化底蕴内涵不深厚

中小型餐饮企业多数对品牌文化不够重视,品牌文化不突出,这也是导致顾客忠诚度不高的重要原因。还有的餐饮企业创立时间短,没有自身的文化底蕴。品牌文化的价值可以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超越顾客的满意,增加顾客忠诚度。有时候顾客满意也不一定会忠诚于品牌,因为消费者喜欢体验新的东西,当超越顾客满意的时候就会忠诚于品牌。这就是LV、CHANNEL等奢侈品牌总会有大批的追逐者,消费者满意他们除了本身的质量非常好,更重要的是追逐它们的品牌文化,以及他们带来的其他附加值,增加满意度,但中小型餐饮企业往往忽视品牌的文化建设。

三、中小型餐饮企业有效实施品牌营销的建议

(一)正确认识品牌营销

中小型餐饮企业的高层领导者应了解品牌营销对企业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品牌营销观念,了解品牌营销的作用及其重要性,系统学习品牌营销的内容和实施过程,用战略的眼光看待品牌营销。可找专家进行相关课程学习或在网上找资源进行品牌营销的学习。另外,可以聘請大学里的专家教授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培训,使全体员工都树立正确的品牌观念,有利于带领全体员工朝企业品牌的战略目标前进。在品牌营销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应明确品牌营销是一个持续长远战略目标,长期坚持努力才会有效果,任何短暂的品牌营销都只是对公司资源的巨大耗费。

(二)运用STP模型来进行正确品牌定位

人们可以根据STP模型来对中小型餐饮企业进行品牌定位,即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

第一,市场调研分析。一是要对中小型餐饮企业进行市场分析,要对中小型餐饮企业打算进入的市场进行市场调查,收集资料了解市场的构成如何,然后对这个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和竞争对手情况做好问卷进行市场调查。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企业就可以较好把握自己潜在的竞争优势。

第二,市场细分。根据中小型餐饮企业自身的条件和意图把消费者按不同标准来划分,可根据地理细分、人口细分、心理细分以及行为细分。但中小型餐饮企业更常用的是人口细分和心理细分。就人口细分可从年龄、性别、收入、职业等常用指标来衡量,如中小型餐饮企业可细分为年轻人市场、女性消费市场、高收入人群市场、低收入市场等。心理细分的话更多的按社会阶层、生活方式来划分,可细分出针对白领阶层的市场、或者轻奢消费人群市场等。当分别使用四种细分标准无法概括的时候,可必须综合考虑使用四个标准细分。

第三,目标市场的确定。根据中小型餐饮企业市场细分情况,对选择的几个市场进行评估,包括评估市场潜在的购买力、消费者数量,一般来说,市场分得越细就越有针对性,越能吸引顾客,但相对的市场越细容量就越小,所以适度才是最好的。评估主要根据自己的优劣势组合策略来进行,中小型餐饮企业大多数首先根据自己企业掌握的菜品特色来进行细分人群。

第四,品牌市场定位。定位关键找出相对其他餐饮企业的优势,创造自己企业品牌的独特差异化,但最终目的是定位于消费者内心。找准自己与其他企业的不同,最好是进行细分,对细分的市场进行专攻,在擅长的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这样更有针对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得以发展。所以要对自己的菜品和市场进行定位,定位就是创造品牌差异,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加强品牌传播

中小型餐饮企业可以利用的主要传播媒介有电视、网络、杂志、电台、报纸以及市场终端(如POP广告)等,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性,企业在选择时主要需要考虑目标消费者群体特点包括年龄段、喜好、生活习惯以及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等,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网络、报纸、电台、户外广告牌、DM单等都是中小型餐饮业比较适合的传播形式。随着市场变化企业需要及时更换品牌传播形式,创建性地吸收时下流行的媒体传播方式。

(四)强化品牌形象

在中小型餐饮企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消费者选择众多,对于还处于发展初期的企业而言,一旦产品本身有任何问题,极其容易失去市场。品质是品牌营销的前提,也是销量的保证。所以需要注重菜品卫生、质量、口味等方面,这是中小型餐饮企业发展的根本。做好餐饮产品自身,才有利于后续品牌营销工作开展,消费者在初次购买之后,才能达到一定的满意度,进而有重复购买,发展为忠诚顾客而带动更多的消费者群体的可能性。任何一家企业要想得到更大的发展就必须要坚持致力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只有以苛求完美的心态对待品质,永远追求更高标准,精益求精,企业才会有希望位列行业领先地位。如“全聚德”也是一步一步发展来的,没有一蹴而就,只有不断积累沉淀、不断发展。

(五)塑造品牌文化

我国中小型餐饮的品牌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一是建设品牌物质文化,中小型餐饮企业在物质文化层面进行投入,如品牌LOGO、店铺装饰门面等,给消费者直观的感受,让消费者身处文化氛围当中。二是建设品牌精神文化,这是品牌文化的核心,但中小型餐饮企业多数缺少自己的品牌文化底蕴,所以可以从整个大环境出发。如可以从中小型餐饮企业经营菜系的历史、发源地等出发,有的企业还可以挖掘自己企业创始人的创业历史。三是建设餐饮行为文化,主要是在品牌营销过程中和品牌传播种进行塑造,无时无刻都要记住传播自己的品牌文化。

四、结语

知识营销的对策思考 第6篇

一、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校内实习实训模式单一, 教学方式呆板。

当前,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校内实习实训模式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案例分析、专题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下简称“模式一”) ;另一种模式是使用仿真式的营销模拟软件的实践教学模式 (以下简称“模式二”) , 即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进行营销模拟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营销操作能力。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体现出它的缺陷:就“模式一”而言, 在选择案例和专题时, 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上都以著名企业作为分析对象, 如“可口可乐”、“海尔”的营销战略等, 而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都是从基层做起, 大企业的营销理念在实际中很难用得上。针对“模式二”, 在实际运作中, 越来越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兴趣不大, 以完成任务为主;理论与实际脱节, 存在“两张皮”现象, 两者不能相辅相成。

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运作不稳定, 实训内容单调。

很多学校凭借与企业的关系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派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实训, 但是由于校企双方的预期目标不同, 学校花了不少精力建设的实训单位往往一两次实训后就放弃与学校的合作, 使得校外基地如走马灯似的不断变化, 难以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市场营销专业校外实训内容一般包括销售管理技能实训、广告策划实训、推销能力实训、市场调查实训等, 这些实训内容要求学生能够真正进入公司相应的部门才能接触到相关内容的实战训练。但现实中, 学生很难真正接触到相关内容的训练, 名为实训, 实为参观, 很难起到技能培养的作用。

3. 缺乏高水平的实训指导教师, 实训效果大打折扣。

我国的市场营销专业发展较晚, 师资缺乏, 而拥有企业经验, 具有实践技能的“双师素质”教师就更为匮乏, 很多教师的经历是从学校到学校, 从学生到教师, 更有一部分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到营销专业。没有实战经验的教师对于学生在实训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往往很难做出及时、合理的解释和引导, 因为好多问题是书本上找不到的, 对于没有企业经验的教师来说, 对于问题的认识比起学生来说没有更多的优势。

二、营销专业开展实习实训教学的几点对策

1. 有目标、分阶段推进校内外实习实训。

市场营销专业的实习不仅仅是毕业前夕要做的工作, 而应贯穿到大学三年的工作中, 那么每一年的工作都应该有一个实习主题, 具体说来, 包括以下内容: (1) 大一, 认知实践阶段:在校内开展模拟市场实训活动。大一的实习应是认知实习。我们可以安排他们到企业了解一些营销知识, 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要求他们了解并创建团队。认知实习应该从团队精神培养开始, 而这样的团队精神将贯穿整个大学学习中, 甚至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受益。具体方法:从学生接触营销知识之初, 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以小组为单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相应地开展一些演讲比赛, 素质拓展训练, 邀请企业培训师到校开展职业培训和演讲等活动, 并充分利用工商模拟市场实训课程这一平台,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动口能力, 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然后按照表现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评分。 (2) 大二, 指导实践阶段.:利用校内实训室模拟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在这个阶段, 我们借鉴启发式教学法, 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 引导学生自觉思考, 积极参与。大二学生会接触到比较多的专业知识, 学生动手动脑的欲望会逐渐加强, 可在校内利用营销实训室先开展模拟销售、模拟谈判、产品设计大赛、广告策划大赛等专业性较强的模拟实训, 在树立学生信心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校外实习, 继续沿用大一的分组安排, 以带队老师命题进行分组实习。 (3) 大三, 自主实践阶段:以校外实习为主推进校企合作。可以将这一阶段的实习与毕业实习相连接, 以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独立地适应社会。在这个阶段, 学生的专业课程基本结束, 且通过多次不同内容的实习, 也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树立了良好的信心, 这都为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创造了积极的条件。在这个阶段, 实习应以校外实习为主, 为了使学生能与企业零距离接触, 同时也为企业输送符合需要的人才, 高校有必要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 要保持与基地单位的互动性, 一方面从企业那里获得需求信息, 另一方面利用高校知识信息优势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使企业了解学校的能力和专长, 从而双方共同建立一个平台, 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条件, 构建校企双赢的实习模式。

2.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后, 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以图实训基地的稳固和进一步发展。学校必须组织专业实训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检查制度, 联络感情, 并分担企业的实训任务, 保证随时有学校专业教师或企业外聘指导人员指导实训, 以解决实训中的问题, 确保实训教学质量。另外, 学校应该加大实训基地的开发力度, 扩展实训单位范围, 可以联系社会上一些较为知名的企业, 以项目为依托进行实训。例如广告策划实训教学, 可以联系相应广告公司, 将广告公司的业务项目作为学生的实训内容, 让学生的作业与公司员工作品一起参与客户的评价。对于进入公司管理层实训的同学要加强职业道德和纪律教育, 以获得公司的信赖。

3. 规范实训管理工作。

规范实训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市场营销专业校外实训教学的研究工作, 组织一定的人力、物力针对本专业校外实训工作进行研究, 制订科学合理的实训指导书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训方案。二是严格考核实训指导教师。可以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反馈评价、本系实践教学质量检查小组评价、学校实践教学检查组反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指导教师的实训教学质量进行量化考核。三是加强对实训学生的考核工作。学校应规范实训教学考核办法, 首先要制订实训教学考核办法及实训成绩评定办法的教学文件, 同时加强与实训单位的联系, 随时了解实训学生的实训表现, 并及时总结学生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绩, 制订相应的奖惩措施。

4. 注重个性, 科学地选择实习实训形式和内容。

我们是以培养社会所需合格人才为目标, 而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不同, 在实习实训形式和内容的选择上, 不仅要考虑专业的共性, 还要照顾不同学生的个性。比如, 有些学生性格外向, 善于交际沟通, 在安排实习内容的时候就尽量让他们到校外;一些学生计算机基础好, 对网站建设兴趣浓厚, 就让他们多做校内工作, 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王妙.实践课业教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

[2]俞以平.市场营销专业实习“合作双赢”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 2008, (5) .

[3]岑红旗.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营销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 2008, (4) .

[4]陶宇红.普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4) .

知识营销的对策思考 第7篇

一、我国网络营销服务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 我国网络营销服务管理现状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购物方式的变化, 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冲击, 我国国民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模式都发生了激烈的变动。家庭主妇的职业化、勤俭节约传统与追求时尚新颖消费观念相结合, 创造了新型的生活、消费与购物方式———网购, 即消费者通过搜索引擎搜索企业网站相关需求信息而产生实际购买。

在网购的过程中消费者享受便捷购物的乐趣, 网络营销的管理者则在网上销售的过程中, 汇集客户订单、会员资料及反馈问题[1], 网络营销服务管理即源于解决这些问题。但是, 就CNNIC2008年7月的调查统计报告显示, 中国网络消费者对网购的信任度不高。调查采用李克特五分制, 五分代表网民对互联网某方面非常信任, 一分表示非常不信任。从调查结果来看, 网民对网上交易安全性可信度的感知程度偏低, 平均只有2.92分, 低于基本信任水平的3分。从网民评价分布来看, 有将近30%的网民不信任网上交易安全性, 大部分网民倾向于认为网上交易安全性的可信度一般。网络购物是借助于网络实现商品或服务从商家转移到消费者的交易过程, 网络交易的安全性涉及不同的渠道流程。[2]可见在网络营销发展的过程中, 营销服务管理的现状不甚理想。

(二) 我国网络营销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网络销售专业化企业网站主要有:当当, 卓越, 麦考林, 梦芭莎, 以及功能强大货物齐全的以电子商务为依托的网络购物平台——淘宝网。随着网络营销的发展壮大, 其服务管理缺陷也随之日益明显。

1、产品质量管理有待提高

网络购物虽然满足了消费者寻求物美价廉产品的需求, 但消费者主要依托虚拟互联网络购买, 仅凭借网络中的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 一般难以触摸产品实物本身, 对产品的外观样貌、规格尺寸、性能作用不甚明了, 无法辨明货物真伪, 常常出现仿制品和次品。对此, 商品的质量是否符实, 网络营销主体却没有一个规范的管理。

2、售后处理差异悬殊

面对多种多样的产品, 消费者的购物心态参差不齐, 网络销售的商家多以交易完成后的评价作为同一种产品继续销售的资讯, 售后退换货处理随意性大, 差异明显。有的商家退换货物时间条件苛刻, 有的商家不承担物流费用, 有的商家不允许退换商品, 有的甚至把责任推卸给物流部门。

3、消费者权益无法保障

网络商家面对整个互联网络的消费者, 信誉尤为至关重要。他们在销售价格上跨越地区、季节和时间上的限制, 但商品销售流程大都需要经过消费者订单, 商家发货, 消费者收到货物, 最后付款, 商家收款的阶段, 在此过程中销售的主动权在于卖方, 对于销售方单独撤单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却没有相应的服务管理办法。

二、《洪范九畴》天人管理思想及其启示

我国网络营销服务管理中, 消费者情绪及其目标心理定位, 需要讲究管理方法。我国的管理自古一向提倡民心, 顺应天人合一, 远古哲学《洪范九畴》尤为突出这一点。

《尚书·洪范》[3]提出的治理国家必须遵循的9条大法。据说是周武王十三年 (前1122) 灭殷后, 殷遗臣箕子与同武王信纸述天人关系时提出的。九条大法是:

其一, 五行, 即:“水、火、木、金、土”。水的属性“润下”, 其味酸;金的属性“从革” (可以随意改变形状) , 其味辛;土的属性可以种植与收获, 其味甘。

其二, “敬用五事”, 即:态度要恭谨就严肃;说话要和顺, 说话和顺办事就顺利;认识要清楚就能辨别是非;听事要聪敏谋事就能成功;思虑要通达, 思虑通达就能圣明。

其三, “农用八政”, 即管理民食, 管理财货, 管理祭祀, 管理建筑, 管理教育, 管理司法, 接待宾客, 治理军务。

其四, “协用五纪”, 就是要和岁、月、日、星辰、历数协调一致。

其五, “建用皇极”, 即树立皇极的威信, 并建立遴选官员和赏罚的标准。

其六, “义用三德”, 即治理众民要以“正直”为本, 同时在必要时又要刚柔并用, 或者以刚制胜, 或者以柔制胜。

其七, “明用稽疑”, 就是通过龟卜和诬占以探询上天的旨意, 同时, 参照卿士、众民和自己的意见做出判断和决定。

其八, “念用庶徵”, 就是通过雨、晴、暖、寒、风等的气候变化以判断年景和收成。

其九, “飨用五福, 威用六极”, 就是通过寿、富、康宁、亲近有德、善终等“五福”劝导人们向善;通过夭折、多病、忧愁、贫穷、丑恶、懦弱等“门极”警戒和阻止人们从恶。

网络营销服务管理思想的最终目的在于, 提高营销企业知名度、赢得顾客的忠诚度、扩大销售额。《洪范九畴》注重律制严谨, 态度谦和, 与时同步, 避恶向善。要求管理者的管理思想中必须有:“五事”要求态度要恭谨就严肃, 说话要和顺, 听事要聪敏谋事就能成功, 思虑要通达;“五纪”用历规范协调一致;“三德”要求以正直为先, 刚柔并济;“五福”倡导人们心态向善, 阻止从恶。根据这些思想, 网络营销的管理者应该重视服务的后续管理, 加强对我国网络营销服务管理思想。

三、我国网络营销服务管理的对策思路

我国网络营销管理者往往只重视销售额, 而忽视销售服务, 销售服务不规范, 标准不统一。一是缺乏严格的虚拟交易准则, 二是没有统一的网络售后服务管理尺度, 三是网络推介和描述不准确。

(一) 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管理方针

一方面, 在多媒体营销手段上考虑到顾客的接受心理程度, 尽量以生活中实物图片展示, 详尽描述和展示消费者关心的具体细节, 并且最大限度地提醒消费者该实物的最劣情形。另一方面, 通过消费者的搜索引擎描述, 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 对于商品的标题只显示其真正的属性和作用, 不能为了吸引消费者搜索, 模糊近似或次级产品的名称、标识等, 误导消费者。

(二) 构建网络销售服务管理的谦和思想

良好的口碑和热情的评价是网络营销管理者创造声誉的最佳条件。目前, 我国网络营销服务管理中, 应树立谦和思想, 售后退换货管理要考虑在物流途中产生的时间和花费的费用, 尽量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以谁为主要责任人为依据判断物流“三包”费用和时间的承担。本着对顾客负责的精神, 提倡确定一个谦和的冷静期, 在冷静期内退换货的费用由消费者承担, 冷静期外退换货由网络销售者承担。

(三) 健全严谨的网络销售服务思路

网络营销服务管理要求建立社会信用法律体系, 强化网络营销管理主体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社会信用的基础主要靠信任和诚信维系, 讲信用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公德, [4]在网络交易虚拟的特殊性环境下, 市场行为的主体首先应该讲信用。在讲信用的基础上, 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管理者自身的营销服务行为, 减少或者杜绝不经协商单方面取消订单的行为, 避免打击消费者的购买情绪以及耽误对商品在使用方面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龙啸.高效管理网络营销反馈信息[J].电子商务世界, 2008 (Z1)

[2]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develst

[3]佚名《.古文尚书》

知识营销的对策思考 第8篇

一、领导干部培训知识需求差异分析

(一)工作范畴存在差异。结合以往的相关调查以及资料可知,不同的工作范畴不仅在知识特征上没有相对来说比较显著的差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着比较高的一致性。由于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所以导致对不同地区的党政干部影响也开始日益深刻。从中央国家机关以及省级机关、甚至到地市县乡等相关部门,都从分的公共管理知识、经济管理知识、领导知识等前沿学科纳入学习视野,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各级领导干部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始对边缘学科以及交叉学科进行关注和学习已经成为现阶段的主要需求趋势。所以,各级相关领导干部在培训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培训什么、如何进行培训才能让问题更加突出。这不仅对领导干部在从政行为上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冲击观念思维变革。具体在基层干部培训的过程中,要对公共管理以及领导学科知识进行大力培训,同时中央机关应该强化培训政策法规以及业务在管理过程中的知识,把政策理论学习以及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作为一门学问来对待,不断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经验进行积累,在实际实践中对业务水平进行提高,融会贯通知识内容,将其作为工作的动力。

(二)工作年限存在的差异分析。在政策法规知识方面、公共管理知识、经济管理知识等相关一系列主要内容指标上,大部分所有年限干部都对其比较关注,所以,可以进一步发现较为细微的变化,那就是对于工作年限越长,对政策法规的认识比较重视,但是对于工作年限只有在十年左右的年轻干部,比较关注的两点为:一是领导科学;二是公共管理;由此可知,年轻干部没有相对来说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大多数干部在对自身岗位从事的时间比较短,这样对领导工作进行开展,提高领导指挥,加强领导威信变得比较迫切。

(三)行政在级别上存在的差异分析。不管位于何职位的领导干部,自身比较关注的专题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政策法规;二是领导科学;三是公共管理。所以,在对政策法规进行加强的同时,还要加强领导科学以及业务管理等相关学科体积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领导干部的培训能力,建立适应现阶段形式的高质量培训机构是比较重要的。

二、领导干部培训的对策思路分析

(一)加强情商。进一步将情商纳入到领导干部培训知识中,这是现阶段领导科学实践运用过程中比较基本的要求。对于情商而言,它在一定程度上是领导者取得成功的重要要素。情商不仅是心灵力量,同时也是人的一种涵养,甚至是一种性格的素质,要对情感力量进行感知,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使领导个人魅力的影响大。高情商的领导能够对自身的感情进行有效控制,让自己的心情平静,并且还能让自已保持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平衡的心态。高情商的人能对存在冲突的利益关系进行理解。和自己的下属能友好交往,对下属需要的情感需求进行满足,对下属在工作中的热情进行充分的激发,这是对领导水平的高低起决定性的主要因素。所以,将情商要素作为核心,对领导的人际关系进行打造,这是对领导干部培训过程中的主要优势。

(二)加强角色的认知。对于角色认知,一般状况下包括自信以及自尊、自我灵活性等等,充分反映出个人在待人接物以及工作方面的成熟程度,只有形成相对来说比较正确的自我意识,才是心理成熟的主要标志,对心理健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是可以促进社会人际适应,二是推动自我下线,最大程度地对自身的心理潜力进行挖掘,三是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如果现实自我以及理想自我不能统一或者存在挫折的过程中,如果具备完善自我角色的人,就能自省,所以在干部培训的过程中怎样对角色进行转换,自我调整以及自我觉醒,具有一定感召力。

(三)提高专业技能。对于领导技能而言,它比领导能力更具备挑战性。相关的领导者以及管理者在组织行为中,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背景,并且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运用专业知识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特别是现阶段,由于社会变革速度相对来说比较快,进一步导致专业化分工较为详细,一个优秀的领导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成为领导影响力的重要保证。

(四)提高领导经验。领导经验也属于领导影响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内容,领导经验主要是由领导自身的阅历和知识积累所成的,在经验中不仅提升领导水平,同时也凝聚领导智慧,所以,怎样在干部培训的过程中将领导经验进行提高,对大部分领导干部而言,具有着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领导经验分为两种,一种是成功经验;另外一种是失败教训,所以在以往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中,都是以后来者或者是旁观者对经验案例进行引证和阐述,并且将个人的思考进行注入,和大家一起交流和总结,虽然在进行引述的过程中比较简单,但是没有足够的现实感,所以也会导致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真实情感,所以,相关的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社会稳定以及群众工作中较为典型的事件进行合理的总结和分析,在培训的过程中多多分享和交流,这样才能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同时在培训教学的过程中也具有说服力。

(五)提高领导方法艺术。领导方法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领导力的外化形式,所以在领导活动的过程中,它是领导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技能,所以领导应该在培训课程中,加强沟通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领导方法艺术。

三、结语

通过上述对领导干部知识的需求差异分析,从而可以得出,需要重视领导的有效开发是以后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一个重点选择。通过经济升级转型以及建设职责效能的政府等战略目标已经把每一级领导干部纳入到干部的培训教育中,然而如何将专题教授以及培训需求之间的差异化进行有效结合,使其能够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全面提高领导人员自身的智慧水平,是日后每一级领导干部培训机构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摘要:针对于领导干部的培训工作来说,主要是由政策法规以及领导科学和公共管理等为核心的要素构成。在开展有效的培训工作中,必须根据培训需要作为突破口,从而提高领导力作为其目标。在对课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能够重视能力以及知识和经验等方面的表层结构,同时将专业内容和需求差异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提高培训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领导干部,知识培训,需求差异

参考文献

[1]肖东海.财政干部培训需求分析及对策---以广西、福建两省区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2,12(24):102~105

[2]李昌军,高均玉,刘文华,单鸿恩.天津市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2(24):158~160

[3]中共武汉市江汉区委组织部、中共武汉市江汉区委党校联合课题组.切实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于武汉市江汉区区管干部培训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长江论坛,2010,12(24):163~166

[4]黄新跃.搞好干部继续教育项目开发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性---广西自治区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桂海论丛,2011,12(24):185~188

知识营销的对策思考 第9篇

在高中《经济生活》模块的教学中, 教师经常需要模拟一定的经济环境,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应的经济对策, 然后教师通过对这些经济对策进行分析评价, 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某些经济概念和经济规律的理解。

但是, 笔者在观摩教学的过程中, 发现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教师在分析评价经济对策时, 处理得过于简单。笔者撷取了两个典型案例, 深入思考, 找出了原因与对策, 现将个人所思呈诸各位同仁, 以为引玉之砖。

一、对课例的观摩与思考

课例1.该课例的内容是学习《经济生活》第五课《企业的经营》。教师在组织学生学完课本中的知识后, 提出了如下问题———

近年来, 某企业所在的行业由于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 产品价格一路下跌, 企业的亏损日益严重。请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的知识回答:面对这一经济形势, 该企业应该采取什么对策?

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很强, 回答十分踊跃, 提出了多种对策———

某生甲答:该企业应当加强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努力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 以走出困境;某生乙答:该企业应当积极开拓新产品, 并以某些较畅销的新产品为契机, 实现转产;某生丙答:该企业应当向本行业效益最好的企业寻求兼并。学生丁答:实在不行, 就干脆申请破产, 以减少后续损失……

教师对上述答案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赞赏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之后,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经营者向劳动者角色转变, 以劳动者的视角考虑就业与维权的问题, 实现向下一部分内容学习的过渡, 至此, 课堂完美收官。

从课本的内容来看, 这样的回答基本囊括了所有可能采取的措施, 答案的正确与全面几乎无可挑剔。但是, 现实中处理起来是否这么容易呢?

在笔者所接触到的实际经济生活中,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有相当数量的“老板”是苦苦地支撑着。在和他们的交谈中, 也试图使用这些粗浅的“常识”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 遗憾的是, 在实践中, 这些知识所起的作用几近于零。

技术创新吗?新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成本并蕴藏着巨大风险。新产品的问世或新技术的应用稍有滞后, 所有的先期投入就可能付诸东流。创新的成果更有可能被廉价的“山寨”分割市场, 上述风险是任何企业都不可回避的切肤之痛, 同时更是对企业管理的严酷考验。那么, 管理创新还有没有空间呢?降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益永远是企业根本所在。为此, 企业所有者需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经理人参与到企业的具体事务中。但是, 就目前职业经理人与企业所有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互信关系的建立与巩固、经营理念的磨合与协调, 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至于兼并, 破产, 这跟宣告一个人的死亡毫无二致。因此, 在实践中, 上述对策的可行性并不太大。

可见, 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 企业试图通过实施任何一项已被普遍确认正确的措施来走出困境, 是极为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中给出的答案, 更需要老师运用客观、专业、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予以拓展和引导, 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能在考试中得到高分的“纸上谈兵”!

课例2.该课例的内容是学习第九课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完课本中的内容后, 也设置了一道思考题———

服装出口是我国某地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 由于国际市场疲软, 当地该产业极不景气, 导致该地就业困难、税收减少。

请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的知识回答:面对这一经济形势, 该地政府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学生略作思考后作答, 答案基本一致, 所言对策涵盖了宏观调控的各类手段。从经济手段来看, 主要是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两大经济杠杆:政府应该对该行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或者为企业的技术改造提供财政补贴;增加对该行业的信贷支持等。从法律手段来看, 主要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确保其持续性与可靠性。从行政手段来看, 减少行政性收费与干预等。对这些答案, 教师均给予了肯定评价。

但在对这则课例进行讨论的时候, 我与授课教师就经济对策进行商榷:

首先, 就财政政策而言, 一方面, 根据“依法治国”的要求, 地方政府对企业的税收减免及财政补贴行为都必须在我国既有的法律框架内进行, 否则便构成行政违法;另一方面, 根据WTO的“公平竞争”原则,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政府只能是“有限政府”, 政府对任何行业或者企业的减免税优惠与财政补贴都应该在WTO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且必须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使信息能为国际社会所知悉。否则就可能为自己本国企业制造贸易壁垒, 本国企业很有可能在该领域失去国际市场, 最终得不偿失。所以, 课堂中的政府在对服装业的出口困境采取财政补贴政策时, 必须坚持审慎而为, 依照市场规律和经济活动规则通过良性的对策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难题, 而不是揠苗助长, 随心所欲。

其次, 就货币政策而言, 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杠杆的操控权力均在央行, 即使是央行在操控金融杠杆时也必须全面分析市场、金融、货币、国内国际整体环境。就国家、社会的整体经济对策而言, 绝非像学生作答这般简单。

简言之, 从《经济生活》知识的角度而言, 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不是单纯的权力干预, 此时就需要任课教师完善的知识结构支撑来引导学生, 引领课堂, 而非简单的评价。

二、问题在哪里

通过对上述课例的分析, 本人认为两则课例的共同的问题在于任课教师对学生给出的“经济对策”做出了“过于”简单化的处理。

教育活动作为浓缩人类认识的过程, 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较多的知识, 适当化繁为简并无不妥, 但是, “过于”简单化的处理需要及时更正。尽管这种处理并不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 (甚至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的) , 但是显然并不符合党的教育方针。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对于教育改革的任务规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立德树人,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我们在分析评价某些经济对策的时候, 如果与实践的距离过于遥远, 那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便极有可能落空, 我们培养出来的很多孩子, 虽然在纸笔考试中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 但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时能力平平甚至束手无策, 这显然背离了我们的根本教育目标。

从经济工作的实际情况来说, 面对一定形势下经济对策的制定与实施, 常常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企业层面的微观决策尚且纠结难解, 国家层面的宏观决策则还要加上各方力量的复杂博弈, 是一个更加艰难的过程。

那么, 为什么教师对经济对策做出过于简单化的处理呢?如果不是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 我们便只能从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上寻找原因:从以上的第一则课例来看, 教师对企业的经营对策做一个简短的说明并不需要耗费太多时间; 而第二则课例则进一步证明了教师的评价与教学时间没有关系, 而更多的是教师自身的理解有误所致。

所以, 笔者认为: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不完善, 存在的“短板”, 才是对经济对策做出过于简单化处理的根本原因。

三、路在何方

既然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 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无疑就是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还需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所呈现出来的教师的知识结构的“短板”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短板”?怎样才能补齐这些“短板”?

从以上的两则课例可以看出, 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知识结构至少有以下两块“短板”———

一是对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解不够深刻。从以上两则课例来看, 教师对宏观层面的经济政策的理解不够深刻。但是, 根据一般规律, 这些教师对政策理解的肤浅并不会仅仅限于经济领域, 政治、文化等领域也会基本相似。

二是对微观层面实践活动的了解不够充分。从以上两则课例来看, 教师对微观层面的经济实践活动了解不够充分。 同样, 根据一般规律, 这些教师对实践活动了解得不够充分的问题也不会仅限于经济领域, 政治、文化等领域也会基本相似。

为什么教师对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解不够深刻呢?因为教师在任职前所受的师范教育中, 学习的只是当时形势下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各项具体的政策不可能列入学习内容, 一是因为这些内容极多, 二是因为这些政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教师要想对当前实际执行的各项政策方针有深刻的把握, 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为什么教师对微观层面的实践活动都了解得不够充分呢?这与教师的职业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教师职业具有单纯性。一名合格的教师从师范院校毕业走上教育岗位的基本历程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 与其他职业相比, 教师的社会阅历要单纯得多。这种单纯, 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不及其他职业深入具体, 教师缺乏对具体实践的切身体验。

那么, 怎样才能补齐这两块“短板”呢?

第一, 是要加强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学习。作为思想政治学科的任课教师, 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性。教师必须意识到,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不仅是知识与能力上的要求, 也是实现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要求。“打铁还得自身硬”, 教师自己对这些方针政策理解的深刻程度,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不仅要理解政策的内容, 而且还要理解决策的背景、 依据与程序。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 学习资源还是非常充足的, 只要有学习意愿, 掌握这些东西并无多大困难。

第二, 是要加强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的了解。教师职业的单纯性, 制约了教师的视野, 致使教师们的眼界普遍不够宽阔, 教学中的例证材料也不够生动。这些问题既使教学活动了无生趣, 也间接限制了学生眼界的开拓。所以, 教师加强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各种社会实践知识的了解, 是非常必要的。

上一篇:英语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下一篇:污染谐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