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对象接口范文

2024-09-22

数据对象接口范文(精选8篇)

数据对象接口 第1篇

1.1 工作流引擎

工作流引擎的提出,它主要是为工作流管理系统在定义上提供支持、同时在运行时提供解释和执行服务的一组数据模型和软件。工作流引擎是整个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它负责过程定义解析、工作流实例的启动、任务的调度、分配与协调、工作流程的动态调整、工作历史的记录以及工作流事务的管理等。

1.2 WFMC接口概述

WFMC归纳了五大结构接口,通过这些接口,可以达到产品间的协同工作。

1)、工作流引擎和建模工具间接口:定义了一套可以在工作流系统之间,工作流系统和建模工具之间交互过程模型定义的API。2)、与其他工作流执行服务间接口(engine之间接口):工作流执行服务由一个或多个工作流机(引擎)组成, 就是engine之间,engine和总控机间的接口。3)、工作流应用程序调用接口:它可以被应用工具直接调用;也可以被应用程序代理过过程调用,作为与其他应用程序(不包含任何工作流技术的程序)交互的前端。4)、工作流客户应用接口:工作流机调用,需要客户人工参与的外部应用。5)、工作流管理工具接口:为实现对工作流机的管理和监控。

2. 接口模块设计与解决方案

2.1 问题的提出

基于WMFC规范的过程定义解析的接口,实现了XPDL的过程定义到Java Object Model的转化。为保存每个过程实例的运行状态,以便快速完成活动的流转、挂起实例的恢复,实例日志的查询等功能;我们采用关系数据库模型实现持久层,完成将Java类的一个实例转换成数据库相应表中的一条记录的功能。

好处具体表现在:(1)与工作流引擎相关的各种控制数据(包括业务活动的状态数据)可以存储在数据库系统中;(2)与此相关的数据的完整性可以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来维护;(3)利用关系结构可以方便地定义工作流引擎中的各种数据格式和数据结构;(4)可以方便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各种SQL语句来操纵工作流引擎所需的各种数据。

2.2 关于Java对象模型==〉XPDL或DB数据模型接口的概述

2.3 与数据库连接采用的方法

引擎与数据库连接采用的方法有两种:1、针对需要实现复杂的SQL语句操作的表,通过JDBC连接数据库;2、针对需要实现的SQL语句形式简单固定(例如针对的表,只是插入或取出一条记录操作)的表,通过由apache组织开发的连接数据库的API――OJB API连接数据库。

2.3 实现的具体代码:

参考文献

[1]WFMC.Workflow Reference Model.WFMC-TC-1003 v1.1, Jan95

[2]Hollingsworth D.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The WorkflowReference Model.Document Number WFMC-TC00-1003, Brussels, 1994

[3]范玉顺, 罗海滨, 林慧苹等, 《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 施普林格出版社, 2001年4月

[4][美]Herbert Schildt著, 张玉清、吴薄峰、尚勇等译.JavaTM2参考大全 (第四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

探讨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应用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P311.13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主要作用是解决软件因开发商的不同而导致构成软件数据结构不同的现象。从其性能上看,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不仅能全方位提高计算机软件的实际使用效率,还能提高其容错性和可拓展性,是目前解决格式差异的最佳手段。实际使用过程中,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还扮演了中转站的角色,在信息转换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原先孤立的软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方便用户更好的操作使用。

1 现状分析

当前软件在程序开发过程中存在一定漏洞,这一漏洞为一些恶意攻击者提供了捷径,外界用户可以直接利用前台应用程序进入并访问取数据库。一些不法黑客只需要对数据库进行详细分析,再加上一定的程序干扰,就很有可能破解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并进行一些非法操作。

为了实际需求,当前的数据库一般都具备远程访问功能,即不在内部局域网也能通过相关手段进入数据库并进行相关操作。序列开发人员需数据库对象的基本信息进行详细描述,例如远程访问用户的名称、用户相关基本信息、访问对象数据库名称等,因此造成程序员在编写程序过程中由于信息错综复杂,容易造成冗余现象。程序员在编写过程中如出现些许差错都有可能造成数据库对象的查询工作效率低下,实际查找时用户难以找到应用对象,无法执行数据库的查找功能。

2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

从功能上看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可看作是软件开发商为更好的服务于用户而开发的系统性规范标准,其作用主要是让不同格式的软件间达成交流,使用户在操作上更具灵活性,不仅能够提高软件的应用效率,还能在用户使用过程中保护数据的安全性。从内容上看,系统性规范标准其实是经过特殊处理(封装、应用程序)的接口函数(API函数)。

3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设计原则

3.1 满足用户需求。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主要目的是便于用户的使用,因此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必须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软件数据的拓展、程序开发更新等都是围绕用户实际需求进行的。实际开发中,设计人员首先需要对用户需求进行系统性分析,結合需求使用合适的编程语言开发适合用户的软件数据接口。

3.2 面向对象。为了更好地促进软件的使用效果,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必须利用相关手段提高其实用性以及科学性。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设计一般遵循面向对象原则。一般情况下,软件开发过程中为降低不同程序间的耦合性,在接口设计时都是偏向于复杂,越复杂效果越好,以此实现成本控制,并降低软件开发的难度。

3.3 容错性以及健壮性。软件数据接口除了要应付一些规范内的要求还需要适当应付一些规范外的情况,因此必须具备较高的健壮性。提高计算接软件数据的健壮性有助于其在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时做出正确的判断。软件开发过程不是独立的,而是以其他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的,因此对于软件使用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都必须有效应对,即使出现一些错误也要及时判断并有效解决,这就要求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具有良好的容错性以及健壮性。

3.4 可拓展性。软件是软件数据接口的工作基础,基于用户对软件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软件开发商会定期对软件进行更新,以此提高软件使用效果。理论上更新后的软件就不再适用于原先的软件数据接口,因此在设计时应该尽量考虑到该情况,给予其足够的可拓展性,减少因为软件更新造成的大规模变动,从而维护用户的根本权益。

4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4.1 API函数。API函数(应用程序接口函数)是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一般在设计过程中程序编写员已经将很多按照标准编写的函数整理完毕,并进行封装,以便于服务对象直接使用。计算机软件程序开发实际上是一个保密性极强的过程,其权限并未向第三方及用户开放。当用户及第三方需要利用相关数据时只需利用软件开发商之前做好的API函数就能实现数据的交互工作。就目前应用范围而言,API函数模式是目前使用较广的形式,并在未来具有广泛市场,不仅能够保证开发商的专利不受侵犯,还能向用户及第三方开发商提供相应服务。

4.2 文件交互模式。文件交互模式不同于API函数,其利用结构固定的数据文件进行数据信息在软件开发商、第三放开发商、用户之间的交互。实际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多使用TXT格式进行一些特殊的文件记录,就目前而言,TXT文件在多有的程序开发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基础性的文件格式。TXT和INI文件格式都是计算机自带的基本文件格式,因此在使用中具有广泛性,因此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数据交换文件。文章将介绍几种较为常见的文件交换模式:(1)ini文件。它是Windows系统实现自行配置的一种文件,由于Windows可提供API函数,也可以进行ini文件操作,因此大部分数软件都会通过ini文件来将其自身的配置信息记录下来,实现数据间的交互利用。(2)Txt文件。它是Windows系统中较为常见的文本文件,程序开发人员在开发软件时,通常会用txt来记录某些特殊格式,如##AAA##CC##D##,以“##”来将字符串分割开来,我们只需读取#WLM.COM#之间的数据。利用TXT格式进行记录便于实现文件数据信息的自由交互,从根本上满足了用户的实际需求,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受到编程语言相关规则的硬性限制。

4.3 中间数据库模式。中间数据库模式主要指软件开发商为便于更好的提供服务,事先建立一个公用的数据库系统,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及第三方开发商只需获得一定的访问权限后即可成功进入数据库并进行数据交互工作。由于中间数据库完全有软件开发商建立,因此在用户及第三方开发商仅能访问开发商设定的文件格式。第三方开发商在该模式中直接受益。中间数据库模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但该方案并未没有缺点,需要建立额外的数据库系统,给原本复杂的数据库建设带来更大的困难,并且在使用中的难度也大于其他方案,实用性不强,难以实现该方案在大范围内的普及。中间数据库模式要求用户利用软件开发商所提供的数据库格式,如Access、SqlServer、Oracle及sybase等进行访问。

5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在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软件间的共存及信息交互工作必将成为开发商急需解决的问题。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技术的应用为计算机软件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将单独的计算机连接成为具有一定结构性能的整体,提高了系统的大规模使用的基础,为计算机技术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兵.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应用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01):68-72.

[2]张俊.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应用分析[J].信息科技,2012(11):197-198.

[3]李健.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05):93.

[4]左哗.有关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应用研究[J].信息科技,2011(07):307-309.

作者简介:刘行(1992-),男,重庆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数据对象接口 第3篇

关键词:连续数据记录,IDE,数据接口

0 引言

随着实时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对存储速度和数据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速度大容量连续数据流实时存储在雷达、通讯、监控各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90年代投入运行的自由空间站数据最高下行速率达500 MB/s,用于军事目标侦察的机载合成孔径雷达需要记录50 MB/s的采样数据。这些应用都对数据记录系统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

近年来,由于存储技术的发展,硬盘的容量和存取速度发展极快。作为存储媒介,硬盘以其容量大、传输速率高、接口简单、控制方便等优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2]。

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也称AT总线接口,是当前计算机硬盘驱动器普遍采用的接口。其突发传送速率可达100 M/s(UDMA模式)。Texan和Compaq公司最早提出IDE接口。1984年Western Digital公司生产了ST506控制器,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IDE接口硬盘。此后,IDE受到了其他厂商的广泛支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88年,ANSI协会的X3T9.2工作组的一个委员会提出了对IDE接口进行标准化的建议,并将IDE接口命名为ATA(AT Attachment)。到目前为止,ATA协议已经发展到ATA-7,支持的硬盘容量由几十兆发展到281T,传输速度也由7.5 M/s发展到100 M/s。近年来又出现了SATA(串行ATA)接口,进一步发展了ATA协议[4,5]。 本文以标准IDE协议为基础,实现了连续数据记录系统中的IDE接口。

1 IDE介绍

IDE接口采用40芯扁平电缆,电缆长度小于46 cm(18 in)[5]。各IDE设备与主机的通讯通过IDE设备的接口寄存器来进行。IDE设备有2组寄存器,通过CS0和CS1来选择。CS0有效时,选择第1组寄存器,CS1有效时,选择第2组寄存器。

每个IDE接口可挂接2个IDE设备,可以通过设备寄存器的第6位DEV进行选择。当DEV置0时,选择设备0(主设备);置1时,选择设备1(从设备)。

对IDE设备的寻址通过LBA低位寄存器、LBA中位寄存器、LBA高位寄存器和设备寄存器来进行,在28位寻址方式下(3个8位LBA寄存器加上设备寄存器低4位)可寻址268435456(2的28次方)个扇区,约137 GB(每个扇区512 bytes)。

IDE传输的方式通过主机向设备发送命令的方式来进行。发送命令时,主机先填写各种命令参数如传送的扇区数、扇区地址和选择的设备等,然后通过向命令寄存器发送命令字启动命令,之后设备开始执行命令。

命令执行一般要经过以下几种状态:

① 主机发送命令,进入等待状态;

② 设备发出中断,主机检验设备状态;

③ 如状态正确,则进行数据传输。

也有一些无数据传输命令(Non-data command),执行这些命令不经过状态3。IDE设备(不包括SATA设备)有PIO、DMA和UDMA等传输方式。在该记录系统中采用了PIO和DMA传输方式。下面简述PIO和DMA的传输方式。PIO方式指微处理器通过数据端口和控制线(DIOR、DIOW)进行数据的传输,其优点是硬件简单。

PIO共有5种传输模式,每个数据(16位)传输时间分别为:mode 0,600 ns;mode 1,383 ns;mode 2,240 ns;mode 3,180 ns;mode 4,120 ns。该记录系统在传送小数据块时(如读取设备参数、发送命令等)采用模式4的传输方式。

DMA传输模式指不通过处理器而直接利用DMA控制器在存储器和IDE设备之间传输数据。其优点在于,传输时无CPU的参与,不需先将数据读入CPU的内部寄存器,在传送大块数据时可大大提高传输速度。DMA有3种传输模式,每个数据(16位)传输时间为:mode 0,480 ns;mode 1,150 ns;mode 2,120 ns。该记录系统在传送大块数据(即记录的数据流)时采用DMA2模式。

2 协议的实现

2.1 PIO接口设计与实现

由于硬盘有2组寄存器,对每个通过Avalon总线连接到NIOS的设备,Avalon只能产生一个片选(chip select)信号。对此,可以将硬盘分成2个设备,每个设备对应一组寄存器;另一种方法是将硬盘的2组寄存器统一编址,通过译码输出2组寄存器的片选信号。

该记录系统采用后者。统一编址后,Avalon总线产生一个片选ChipSel信号和地址Addr(3..0)信号;经过译码:

CS(0)=ChipSel OR Addr(3)

CS(1)=ChipSel OR (NOT Addr(3))

DA(2..0)=Addr(2..0)

后,将第2组寄存器映射为高8位寄存器。采用PIO4的传输模式,设备必须实现IORDY线,表明数据有效。为此,将IORDY连接到Avalon总线的WaitRequestn(低电平有效,表示数据未准备好,主机需等待)上,同时将Intrq连接到Avalon的irq(高电平时,向主机发出中断)上。将DIOR(读信号)、DIOW(写信号)连到Avalon的readn、writen上。

由于采用Avalon总线连接到NIOS上,因此直接在Avalon总线上配置好传输的方式和时序,即可满足IDE协议的要求。为了验证接口设计的正确与否,在硬盘(Conner Peripherals 1620MB-CFS1621A)扇区地址3 000处写入了10个扇区,并读出,经检验无错误。

2.2 DMA的实现

由于采用VHDL编写,可直接产生CS0、CS1片选线和地址信号。在实际传输时,DMA只对IDE硬盘的数据寄存器进行读写,因此,DMA空闲时,CS0、CS1均为1;工作时CS0为0,CS1为1。DA(2..0)恒为0。包括2个部分:与Avalon接口部分和与硬盘接口部分。

与Avalon接口部分,DMA模块为从设备。控制线有DMAEnd(一次DMA传输完成)、CPURd(NIOS读信号)。DMAEnd连到Avalon的irq上,CPURd连到Avalon的readn上。在DMA传输完成后(设备将DMARQ从有效指为无效),DMA向NIOS发出中断申请,NIOS读取DMA时,清除中断。

与硬盘接口部分,DMA为主设备,硬盘为从设备。控制线有DMARQ(硬盘发出DMA请求)、DMACK(DMA响应请求)、DIOW。其中DMARQ由硬盘发出,DMACK、DIOW均由DMA模块产生。

为了满足IDE协议所要求的时序,采用状态机控制DIOW输出,仿真的输出波形满足要求(接近IDE协议规定的时序):在一个数据传输期间,DIOW有效时间为80 ns,无效时间为40 ns。状态转换图如图1所示。

其中,DMAStart是DMA传输时序所要求的(DMACK有效到地址有效间隔25 ns)。根据以上的分析,采用VHDL编写了DMA模块,其仿真时序如图2所示(部分控制信号图中未显示)。

图中Clk频率为50 MHz,因此,每传输一个数据(16位)所需时间为120 ns。从图中可看出,DMA时序满足要求。

经验证,在连续传输256个扇区时,写入的数据无差错,时序正确。

2.3 总线切换

从PIO和DMA的实现可看出,在对硬盘读时,只有NIOS占用IDE总线,而在对硬盘写时,DMA模块和NIOS都要占用IDE总线。如果NIOS和DMA模块同时对IDE硬盘进行读写,则发生总线冲突。

在PC上的设计,通过DMA向CPU发出HOLD信号,使之让出总线,达到总线切换的效果。在FPGA上实现时,由于FPGA内部信号互连时无法采用三态总线,因此采用多路选择的方法进行总线切换。采用VHDL编写了总线切换模块,该模块有个切换信号changeBus,当changeBus为‘0’时,将总线切换到NIOS上;为‘1’时,切换到DMA上。切换过程如下:

① 在空闲状态,采用PIO模式,此时changeBus为‘0’。NIOS占有总线;

② 进入DMA状态时,NIOS向总线切换模块写入‘1’,将changeBus置‘1’,DMA模块占有总线。此时,NIOS等待IDE硬盘的中断;

③ 中断发生时,NIOS向总线切换模块写入‘0’,将changeBus置‘0’,总线再次切换到NIOS。至此,完成了一次DMA传输。

3 结束语

采用FPGA实现外置式记录系统具有硬件连线简单、高性能、可扩展性强的特点。由于IDE接口本身的特点(接口参数多,设备状态多),直接采用状态机很难实现,为此,采用在FPGA内部嵌入微处理器的方法。一些逻辑很复杂但对速度要求不高的功能(如获取硬盘参数、设定硬盘传输模式等)交由微处理器实现,而要求高速的部分(如DMA模块,双页缓存控制器),采用硬件实现。通过硬件和软件的合理分工,可以在某一特定应用达到较高的性能。 ?

参考文献

[1]吴芝路,赵雅琴,任广辉,等.IDE硬盘的在线与脱线控制[J].测控技术,2002,21(2):66-68.

城管业务开放数据接口规范研究 第4篇

1 规范的结构

城管业务数据开放数据接口规范包括资料性概述要素、规范性要素、资料性补充要素。资料性概述要素包括封面、目次、前言及引言;规范性要素包括一般要素, 即规范名称、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和技术要素即术语和定义、城管业务数据整理、元数据、数据目录、数据接口模型以及开放数据服务接口以及规范性附录;资料性补充要素包括资料性附录等。

2 规范的内容组织

2.1 城管业务数据组织

编制开放接口规范, 首先应对城管业务数据进行整理, 在规范中规定城管业务数据组织方式和存储管理方式, 规定城管业务数据按照元数据、实体数据、索引的方式组织。

2.2 城管业务数据开放指标项

对城管业务数据体系表中的数据项内容进行梳理, 规定开放指标项类别划分方法, 开放指标项内容的含义及表示格式。

分类代码采用5位数字进行编码, 从左至右按顺序分别为大类、中类和小类码, 其代码结构如图1所示。

(1) 左起第一位为大类, 即“人、地、事、物、组织”5类, 代码分别为“1、2、3、4、5”。

(2) 左起第二位为中类, 即“人、地、事、物、组织”的子类。

(3) 左起第四位和第五位为小类。

城管业务数据开放指标项按照“人、地、事、物、组织”5类进行梳理划分, “人”指人员, 包括城管执法人员和被执法人员, “地”指与城管业务相关的兴趣点位置或事件发生地点, “事”指各类城管执法事件, “物”包括各种设备设施, “组织”指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依据“人、地、事、物、组织”5类数据的特点, 再进行类别划分, 以“事件”为例, 如 (表1) 所示。将属于“事件”类的信息又分为“非法客运、违法建设、综合巡查、社会监督、行政处理、行政复议应诉、执法责任、单位违法事件管理”等8个中类。

对分类表中的每一类别提取基本信息组成开放指标项表。以“事件类”中的“综合巡查信息”为例, 描述开放指标项内容信息, 如表2所示。

2.3 城管业务元数据

规定城管业务数据元数据内容组织, 城管业务数据的元数据应含5个元数据子集:标识信息、维护信息、限制信息、分发信息和扩展信息。元数据标识信息包含元数据标识、数据名称、分类代码、关键词、摘要、用途及权属单位;维护信息包含更新说明、更新日期;限制信息包含使用对象及安全限制级别;分发信息包含分发方;扩展元素信息包含名称、缩写名、定义、约束/条件、最大出现次数、数据类型、值域及备注信息。

2.4 城管业务数据目录

规范对城管业务数据目录所涉及的元数据进行了规定, 并以规范性附录和资料性附录的形式给出数据目录指标项包含的具体内容。按照城管业务的具体应用形式, 城管数据通常可以按照业务类别、历史记录以及人员等进行组织。以业务类别进行数据目录整理, 成果如表3所示。

2.5 城管业务数据接口模型

本部分规定的数据接口模型用于城管业务数据进行信息开放时封装信息内容, 可支持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的封装。

数据接口模型由数据类别层次结构、数据结构、数据集、附件集组成, 如图2所示。数据类别层次结构是可选元素, 元素名称是CategoryStructure, 用来描述城管业务数据类别层次信息, 数据类别层次结构由类别标识、类别名称、说明性注释、数据项4个元素组成。数据结构是可选元素, 元素名称是DataStructure, 用来描述开放信息内容的结构信息, 数据结构由信息资源标识、信息资源显示名称、说明性注释、数据项、扩展属性5个元素组成。数据集是可选元素, 元素名称是DataSet, 用来封装结构化数据, 数据集由一个或多个数据记录组成。附件集是可选元素, 元素名称是Attachments, 用来表示非结构化数据, 如城管业务数据中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文件等。附件由一个或多个附件构成。

2.6 开放数据服务接口与交换格式

城管业务系统通过数据服务接口提供数据检索服务, 支持对目录数据、元数据和数据内容的增加、删除、修改操作, 根据数据分发策略对一定权限的用户提供数据下载服务。数据服务接口包含目录服务接口、元数据服务接口以及数据项服务接口。

数据服务各个接口操作均是通过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递的请求/响应消息对来实现。请求消息和响应消息是一一对应的, 即对每一个请求消息有且只有一个响应消息产生, 根据城管业务数据分发策略实现。

交换格式宜采用可扩展置标语言 (XML) , 参照GB/T 18793-2002进行城管业务数据的共享与交换。规范中以资料性附录的形式对城管业务数据交换格式、元数据交换格式、资源目录交换格式给出了示例。交换要求包括 (1) 城管业务数据的交换可采用离线、在线两种方式。 (2) 基于数据库的在线数据交换, 数据库建设和运行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3) 基于数据目录的在线数据交换, 目录服务和交换服务系统建设和运行应满足国家标准GB/T 21062、GB/T 21063的要求。 (4) 城管业务数据的交换应满足国家相关安全、保密技术标准的要求。

3 结语

北京市以服务的精细化、智能化和社会化为目标, 基于现有城管公共服务多模态接入系统, 完善面向民生工程的城管事件处置系统, 建立城管公共服务处理结果发布和反馈系统,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通过梳理和研究城管业务数据, 制订了城管业务开发数据规范, 结合城管业务开放数据分发策略和相关信息技术进行业务系统建设, 可以促进城管公共服务平台数据的共享, 提升城管的公共服务能力。开展城市管理信息化工作,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共建、共享、共治”的进程, 促进政府和市民良性互动。

摘要:规范描述了城管业务开放数据接口的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 规定了城管业务数据元数据、目录数据以及交换指标项, 以及数据共享开放接口模型、数据接口服务参数和数据交换格式等。

关键词:城管业务,开放数据,接口规范

参考文献

[1]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第3部分:数据接口规范。

[2]地下管线数据交换技术要求。

[3]佟敏, 邬宏.中国移动省级经营分析系统源系统接口研究[J].现代电信科技, 2009, 39 (34902) :56-62.

[4]孙楠楠.电信计费系统与综合客服系统接口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 2010.

[5]李宗华.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 2005.

[6]余真.基于ArcGIS Server的城市空间信息共享平台框架研究[D].中南大学, 2012.

[7]宋刚.面向创新2.0的城管地图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实现[J].工程勘察, 2012, 40 (27102) :70-75.

数据对象接口 第5篇

总体方案设计

PCM转UDP的总体方案如图2所示, PCM数据流经过信号电平匹配电路, 转换为后续电路能够采集的TTL信号。TTL信号送入FPGA解码电路中, 经位同步、帧同步和字同步处理后, 串行的PCM数据流转换为16位并行数据字, 并按照PCM格式存放在数据缓存区中, 以待高速微处理器取走数据。高速微处理将PCM数据取走后, 以PCM子帧为单位, 将PCM数据封装成UDP数据包。UDP数据包经过以太网接口电路发送至以太网交换机, 从而完成由PCM数据流到以太网数据包的转换, 实现PCM数据流的计算机采集与共享功能。

方案实施

信号电平匹配电路

参数采集器输出的PCM数据流一般以RS422总线电气特性进行数据传输, 即差动时钟信号和数据信号。经过信号匹配电路, 将这种差动PCM信号转换为单端的TTL信号, 从而可以将PCM信号采集至数字电路中, 信号匹配电路的原理如图3所示。信号匹配电路主要采用SIPEX公司的RS422驱动芯片SP3481EN实现信号特性的转换功能。

PCM解调电路设计

PCM数据流的解调实质上是按照特定的特定格式的将串行比特数据流转换为数据参数。这种数据转换必须经过位同步、帧同步和字同步后, 才能正确地将数据参数从PCM数据流中解调出来。下面分别就位同步、帧同步和字同步的实现过程进行论述。

(1) 位同步实现

参数采集器输出的PCM信号中包含位时钟信号。该位时钟信号可以和系统时钟进行同步, 从而得到PCM解调的位时钟信号。因此, 本文对位同步不做进一步的论述。

(2) 帧同步实现

本文采用比较法实现帧同步, 即分别通过搜捕/校核输入码流中的帧同步码“FE6B2840”来实现帧同步。这部分由可编程逻辑芯片CPLD的逻辑电路来完成, 电路原理如图4所示。将PCM码流经过74164四级8位移位寄存器串并转换为4个字节数据, 此32位数据与4个8位数字比较器74688预设的“FE6B2840”对比, 若相等, 则输出PCM帧同步信号;若不相等, 则不输出。

(3) 字同步和串并转换

帧同步实现后, 要产生字同步信号。在字同步信号的指引下, 将串行数据转换为PCM数据字存入缓存电路中。PCM字同步信号是PCM解码的最终目的。该部分功能在CPLD内采用VHDL语言程序实现, 实现的程序模型如图5所示。

UDP接口电路设计

前端PCM解码电路已经实现将PCM串行数据转换为并行数据, 并按字和帧格式将数据储存在缓冲区中。后端高速微处理器将从缓冲区中读取数据, 并打包处理发送至以太网控制芯片W5100, 实现PCM到UDP的数据转换, 最终UDP数据在以太网交换机的作用下至监控计算机中。高速微处理器实现对PCM解码电路的控制和数据交换功能, 并实现对以太网控制器的控制功能。本文采用C8051F040微处理器来完成此功能, C8051F系列单片机采用流水线内部构造, 保证了足够的运算速度。而W5100以太网控制芯片, 内含以太网TCP/IP协议栈, 不仅简化了硬件电路, 还降低了以太网驱动程序的开发难度。

高速微处理器程序设计

高速微处理器主程序流程如图7所示, 程序首先对系统进行初始化, 同时采用扫描法接受上位机发送的控制信号, 以便启动数据交换, 每采集到一个完整的子帧数据, 则将数据写入W5100芯片内部的数据缓存区内。W5100芯片实现对PCM数据的封包任务, 从而完成PCM数据流到以太网UDP数据包的转换。

小结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应用 第6篇

1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概述

1.1 基本含义

所谓的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是指为用户或者是第三方开发商提供用于连接软件和数据库等的规范和标准, 如此一来, 只要确定数据接口名称, 那么不同名称、类型、位置的数据库, 或者是不同的连接端口、主机名称等信息, 都可以实现与程序的分离, 而且可以经由配置合理的对外接口实现相应软件数据的双向交流和传输, 其不仅灵活性好, 而且可以维护软件数据的安全、有效, 同时其规范形式多样, 如数据库、应用程序中经封装的接口函数, 格式固定的数据文件等, 是计算机软件应用的交互桥梁, 其使用价值很高。

1.2 设计原则

一是应遵守行业规范, 因开发商使用的编程语言、数据库等不尽相同, 致使软件的数据结构不同, 为软件维护、升级等带来了麻烦, 因此软件开发商应最大限度的遵循现有的行业规范和标准。

二是应切实满足用户需求, 这是研究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基本目标, 因此应从软件特点和服务功能着手, 设计数据接口, 以此扩展软件功能, 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但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

三是应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 计算机软件不可避免的会升级换代, 那么数据接口也应随之升级, 否则会对软件应用性能的发挥带来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设计之初, 应为数据接口升级留有余地。

四是应面向对象, 即能够准确、合理的描述数据接口可以满足的功能需求, 从而使用户操作软件更便捷、更舒适, 切忌无章法、无目的的设计方式。

五是应具备一定的健壮性, 即处理超出要求和规范之外的情况的能力, 若该项性能较高, 不仅可以有效接受规定范围内的正确指令, 也可以及时判断错误指令并加以处理, 以此维护软件系统正常运行。

2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应用

2.1 计算机接口函数模式的应用

计算机软件接口函数属于软件数据接口形式的一种, 是指软件开发商事先明确定义相关函数, 提前完成第三方开发商以及用户所需执行的数据操作并加以封装, 可见其设计过程相对严密, 而不对第三方开发商和用户开放, 以此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机密性, 该种模式优势鲜明, 即第三方开发商和用户在允许范围内需要进行数据操作时, 只需根据事先制定的规则调出接口函数即可便捷的达成交换数据的目的, 从而为使用者提供了便利, 其因此成为当下软件接口模式的主流, 而且为了让第三方开发商和用户切实体验和有效应用软件, 很多开发商往往会公布自身开发设计的接口函数。

2.2 计算机文件交换模式的应用

文件交换模式是指以数据文件为平台, 实现软件开发商、用户、第三方开发商之间的数据交互, 但该种数据文件中的数据结构是特定的。具体而言就是第三方开发商和用户根据软件开发商指定的数据结构提交相应的文件, 若该文件能被软件扫描到, 就会根据软件系统的内部规则为用户提供特定的文件, 此时第三方开发商和用户在成功接收该文件后会按照设定的规则予以读取, 从而达到数据交互的目的。在具体应用中, 数据文件并无固定形式, 其格式文件也如此, 既可以是通用的, 也可由开发商自行定义, 当下数据文件中较为常见的为txt和ini。

2.2.1 ini数据文件的应用

Ini文件也称为初始化文件, 是windows系统中配置文件的存储格式, 属于系统自行配置文件范畴, 关乎整个系统的各项配置, 通常只需利用不同类型的图形管理界面就能实现数据交互, 但在某些情况下, 直接编辑Ini文件更为方便。由于windows系统中含有API函数, 因此很多软件需要记录自身的配置信息时往往会借助Ini文件来实现。

2.2.2 txt数据文件的应用

Txt文件比较适用于特殊格式的记录, 如以“##”为分割方式的字符串等, 只需将##之间的数据读取出来即可实现数据交互, 其也属于windows系统文本文件范畴, 更是程序开发语言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若以程序员的视角来看, 该种模式不但灵活自由, 能够很好的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而且不会因为编程语言差异影响数据交互, 即其对编程语言的限制力度不大。但在使用时应定期检测和核实第三方开发商是否提交了规定的接口文件。

2.3 计算机中间数据库的应用

中间数据库的本质为公用数据库, 其是由开发商自行构建的, 且其规则也是有开发商定义和规定的, 而第三方开发商和用户在被授权后对该数据库进行访问, 并通过遵循一定的规则实现数据交互。不过在实际应用中, 用户仅限于访问具有特定格式的数据库, 也就是一些主流数据库, 如Sqlserver、Oracle或Access、sybase等, 虽然该种模式为开发商再次进行软件开发提供了方便, 且操作简便、灵活, 但是也应考虑其他类型数据库的配置因素, 若其相对复杂, 就会限制中间数据库的应用, 因此其使用范围较为狭窄, 距离广泛推广和应用还有一定的难度。

概括的讲, 当下常用的主要有无缝链接、iges格式导入等接口方法, 同时也存在一些非接口数据交互方式, 但恶意攻击、数据不一致等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因此应提高软件数据接口的严密性与规范性, 以此提高接口效果, 保证数据安全、有效。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开发和应用为计算机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其通过有效衔接众多独立的计算机软件, 将其转化成规模较大的流水线, 不仅促使用户操作软件更为灵活, 更加快了工作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因此强化软件接口研究意义重大。

摘要: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 计算机软件技术得以快速发展, 且应运而生的应用软件更是种类繁多, 形式多样, 为生活生产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但其在具体应用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其中通用性和兼容性较差的问题尤为突出, 从而促使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应用研究变得十分必要而迫切。对此, 本文对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及其应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应用,第三方开发商

参考文献

[1]张俊, 吕嫄.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应用分析[J].科技传播, 2013 (11) .

[2]张红梅.论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18) .

[3]李健.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3 (05) .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应用探究 第7篇

1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概述

1.1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含义

随着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计算机如今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项必需品, 在实际的社会管理和社会运营中有这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地来说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是指, 软件开发商向计算机用户或第三方开发商提供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用做计算机数据的互交。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存在的意义就是能够确保计算机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应用, 提升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和计算机的数据安全。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主要功能则是实现计算机数据库中各种形式的数据信息之间的转换, 而且能够借助特有的计算机语言实现计算机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 在软件接口的支持和帮助下计算机数据处理的能力和效率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 这也是计算机数据接口技术在我们国家得以发展和推广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设计原则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设计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只有按照这个原则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设计原则主要有:首先就是面向对象原则, 也即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计算机用户,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计算机用户的实际需求, 在提高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 提升该接口的实用性;其次就是软件数据接口应该满足可扩展性的原则, 计算机设计和研发的技术日新月异, 在这样的发展前景下,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只有尽可能地提升其扩展性, 才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支持和服务, 也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竞争, 最后就是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需要满足高容错性的基本原则, 在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操作失误, 一些小型的失误不会对计算机数据信息产生威胁, 而且也不会影响到实际的计算机应用, 针对这些失误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应该具有充分的容错性, 在确保计算机数据安全和正常使用的前提下提升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可容错性。这些都是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满足和遵循的基本原则。

1.3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发展现状

从计算机技术在我们国家得以发展和应用,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技术就随之而来。尽管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技术在这短短的时间之内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但是总的来说与其他先进的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在设计水平和应用普及程度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提升的地方。总的来说我们国家当下的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发展速度快, 效率低, 产品竞争力欠缺。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技术在我们国家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产品的技术水平和效率都是阻碍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发展的关键, 很多的技术都是高价从国外购买的, 这不仅增加了我们计算机技术水平发展的社会成本, 而且也影响了该技术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技术未来在我们国家科学技术发展领域还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空间。

2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

2.1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方式存在问题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方式存在的问题是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技术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该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到计算机用户的数据安全, 而且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计算机的软件数据接口方式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软件数据接口的安全性和对入侵黑客的防御能力较弱。由于计算机在正常的使用过程中大多都是从前台页面从后台页面中调取计算机数据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方式不够安全、规范就很容易导致信息泄露, 给用户带来极大的困扰, 针对这个问题个人认为最佳的解决措施就是提升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严格按照标准的操作规范进行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设计, 另外就是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使用也需要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操作, 严禁违规操作给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正常使用带来影响。

2.2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设计专业人才的缺乏

人才的匮乏是阻碍我们国家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设计发展的关键因素, 同时也是我们国家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尽管计算机相关专业也曾是个大高校的热门专业, 高校也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技术人才, 但是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专业的技术人才还有很大的欠缺, 主要是专业的综合技术水平较高的人才的欠缺。个人认为针对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措施就是: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提升我们国家的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人才的专业程度和技术水平, 最关键的是有必要提升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但是人才的培养需要有针对性, 同时也需要向西方一些计算机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教训并及时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现状进行运用。总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不断地积累, 不断地学习和创新, 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家的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设计水平必然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2.3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设计规范性有待提升

尽管我们国家的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设计的发展水平还存在不足, 但是国家对于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相关操作有明确的规定, 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设计和操作是重点, 然而在实际的操作和使用过程中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设计和操作并没有按照标准的操作规范开展,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国家计算机数据接口的正常应用。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计算机用户的操作行为规范或者是计算机的使用指南中明确提出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的操作规范, 约束计算机用户的行为, 提升其行为的规范性, 以此来确保提升我们国家的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设计水平和应用效率。

3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应用

3.1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在文件交换模式中的应用

文件交换是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的必备要素, 文件交换是计算机在使用中必须要使用到的一项基本功能。计算机文件的形式各种各样, txt、pdf、doc等, 这几种文件之间的转换在办公过程中尤为重要, 基于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文件交换是指:利用特定的数据结构的数据文件使得计算机用户, 软件开发商和第三方之间实现软件交换。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在文件交换中的主要应用主要表现为:其可以帮助计算机用户对用户需要进行转换的文件进行阅读和处理, 将这些文件转换为一定的数据信息并将其按照一定的模式转换为第三方需要的文件格式进行使用。开发商可以自定义其要发送的文件的格式, 不同的软件格式在经过软件数据接口转换时需要运用不同的转换模式。但是总的来说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在实际的文件转换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是无可替代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计算机文件的形式也在不断丰富,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设计和应用也必须要随之改变, 以更好地适应计算机用户和第三方的正常使用, 为计算机用户提供方便, 进而提升计算机的使用效率。

3.2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在计算机函数模式设定中的应用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函数模式是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主要应用之一, 计算机数据接口的函数模式主要是指, 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商按照一定的规则约定好一系列的函数, 这些函数能够按照约定提前完成计算机用户和第三方软件开发商所需要介入的数据操作, 这个操作的过程是在计算机内部的, 是秘密的, 且不对计算机用户和第三方开发商开放。当用户需要对计算机的软件的某一项函数进行改变时只需要进行函数的设置就可以了, 计算机各项函数之间的互交也是通过这种模式开展的。在计算机软件数据借口函数模式应用的过程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就是计算机软件应用程序接口模式, 该模式的应用基于一些开发商会将与自己研发的软件相对应的函数对外公布, 这样做最大的优势就是计算机的使用者和第三方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应用, 在提升计算机用户使用效率的同时提升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设计水平。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在计算机函数设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而且实用性也比较强。

3.3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在中间数据库模式中的应用

计算机数据库是计算机系统中一项重要技术,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在中间数据库模式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应用。其中中间数据库是指经过计算机用户的授权之后, 计算机的软件开发商能够自由地对计算机中的数据进行使用和访问, 在中间数据库模式的支持下计算机用户能够将一些特定的计算机数据信息隐藏作为自己的私密文件, 也可以将一些数据信息放在一个公共的平台中使用, 但是中间数据库模式的应用过程中第三方开发商和计算机用户必须要按照标准的要求和规定来进行数据库的相关操作, 而中间数据库的存在最大的局限就是其限制计算机用户只能够访问和使用计算机软件开发商指定的数据库模式。总而言之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在这种中间数据模式中最主要的应用主要就是提升数据操作的灵活性, 但是由于该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也即对计算机数据库的应用不能够全面和完整的使用, 这也是导致我们国家的中间数据库模式应用范围一直不太广泛的主要原因。

4 小结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在实际的计算机应用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实际价值和应用, 随着我们国家计算机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计算机软件接口技术必然会随之提升,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应用范围也会更加广泛!

摘要: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计算机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技术是计算机应用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 结合我们国家当下的现状本文主要对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应用展开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玉荣.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应用策略研究[J].科技展望, 2015, (19) :9-9.

[2]刘兵.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应用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1) :72-72, 68.

[3]岳小冰, 鲁华栋.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应用探析[J].信息通信, 2014, (5) :93-93.

[4]黄健敏.有关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应用研究[J].电子测试, 2015, 11:82-84.

[5]刘泉.谈计算机软件数据接口的几种实现思路和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 28:159.

CAN总线数据通讯接口的设计 第8篇

1 CAN总线数据通信接口的硬件设计

M9020-FNU20是基于LPC2290工业级微控制器, 支持10M以太网通信、CAN总线通信, 具有CF卡接口、USB接口等功能。产品提供保护型总线设计, 使模块在EMC性能及稳定性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

产品提供LPC2290标准化驱动库, 并固化协议栈, 调用API函数即可实现嵌入式设备的TCP/IP网络通信、CF卡、海量电子盘等存储功能。

1.1 CTM1050

CTM1050是一款带隔离的高速CAN收发器芯片, 该芯片内部集成了所有必需的CAN隔离及CAN收、发器件, 这些都被集成在不到3平方厘米的芯片上。具有以下优点:具有隔离、ESD保护功能;通讯速率最高达1Mbps;隔离电压为DC 2500V;电磁抗干扰EMI性极高等。芯片的主要功能是将CAN控制器的逻辑电平转换为CAN总线的差分电平并且具有DC 2500V的隔离功能及ESD保护作用。

1.2 M9020-FNU20结构

M9020-FNU20嵌入式工控板主要由LPC2290 (ARM7TDMI) 微控制器、程序存储器、数据存储器、工业级以太网控制器CS8900A、USB主机控制器和大容量NAND Flash存储器组成。总线通过缓冲保护电路与底板接口以保证微控制器总线运行不受外界干扰。产品标配可校准的实时时钟和带256Bytes E2-PROM的复位监控电路。

1.3 电路设计

完整的CAN总线设备由CAN控制器、总线收发器以及相应的隔离电路组成。M9020-FNU20工控板使用CAN接口电路, CTM1050为隔离CAN收发器模块, 能确保CAN总线在遭受严重干扰时控制器仍正常工作。

2 CAN总线数据通讯接口的软件设计

2.1 初始化设置

CAN总线操作需要初始化, 以创建CAN控制器所需要的软硬件资源, 并进行引脚配置等。CAN初始化函数原型为:void*CAN_Create (INT8U CAN_Ch, INT16U Rx Buf Size, INT32U Baud Rate, void*pfun) 。

2.2 接收程序

M9020-FNU20有3个接收缓冲器。但是, 其中总是有一个缓冲器用于监视总线是否有进入的报文。这个缓冲器叫做报文合成缓冲器。只有2个接收缓冲器可见 (RXB0和RXB1) , 基本上可以即时接收来自协议引擎的完整报文。当一个接收缓冲器在接收报文或保持上次接收到的报文时, CPU仍可以使用另一个接收缓冲器工作。

当CAN总线上有报文在传输时, 总线上除发送结点以外的所有节点都将成为接受节点;接受节点将报文暂时存放在本地M9020-FNU20的后台接收缓冲区Rx BG中并进行滤波比较。当接收到报文时, RXn IF标志 (Ci INTF<0>或Ci INRF<1>) 将置位。此位只有在报文被接收时才被置位。该位在CPU处理完缓冲器中的报文后将由CPU清零。若该报文通过本地滤波, M9020-FNU20再将此报文复制到前台接收缓冲区Rx FG中, 并置接收缓冲区满标志位。该位的正向锁定功能确保M9020-FNU20已经完成了报文缓冲器的处理。如果RXn IE位 (Ci INTE<0>或Ci INTE<1>) 置位, 当接收到报文时将会产生一个中断。有2个与接收缓冲器相关的可编程的接收过滤屏蔽器, 两个缓冲器各有一个。

当接收到报文时, FILHIT位 (接收缓冲器0的Ci RX0CON<0>和接收缓冲器1的Ci RX1CON<2:0>) 会表明报文的接收标准。除了表明使能接收的过滤屏蔽器个数外, 还能指出所接收的报文是远程传输请求的状态位。

2.3 发送程序

M9020-FNU20有三个发送缓冲器。每个缓冲器可容纳14字节的数据。5个字节用来存放标准或扩展报文标识符和其他报文仲裁信息, 另外的8个字节用于存放发送的报文。最后一个字节是与每个报文相关的控制字节。该字节中的信息决定在何种情况下报文将被发送以及表示报文发送的状态。

TXn IF位 (Ci INTF<2>、Ci INTF<3>或Ci INTF<4>) 将被置位, 并且TXREQ位 (Ci TXn CON<3>) 清零, 表明报文缓冲器完成了发送。随后M9020-FNU20把将要发送的报文内容装入报文缓冲器。必须装载标准标识符寄存器Ci TXn SID。如果报文中有数据字节, 还应装载寄存器TXBn Dm。如果报文使用扩展标识符, Ci TXn EID寄存器和EID<5:0>位 (Ci TXn DLC<15:10>) 会被加载并置位TXIDE位 (Ci TXn SID<0>) 。

在发送报文前, 用户必须初始化TXn IE位 (Ci INTE<2>、Ci INTE<3>或Ci INTE<4>) 以便在发送报文后使能或禁止中。必须置位TXREQ位 (Ci TXn CON<3>) 来发送报文。M9020-FNU20解决了由TXREQ位与SOF时间设置造成的所有时序冲突, 确保当优先级改变时, 能在发送SOF之前解决时序冲突。当TXREQ (Ci TXn CON<3>) 置位时, TXABT (Ci TXn CON<6>) 、TXLARB (Ci TXn CON<5>) 和TXERR (Ci TXn CON<4>) 标志位由模块清零。

为保证优先级的报文不被覆盖, M9020-FNU20模块提供了3个结构相同的发送缓冲区。每个缓冲区占16字节, 包含4个报文标识符寄存器、8个报文数据寄存器、1个数据长度寄存器, 1个发送缓冲区优先级寄存器和1个保留字节。

当M9020-FNU20需要发送数据时, 必须先将数据按CAN协议格式进行封装, 再将CAN报文存入空闲发送缓冲区, 并清除相应缓冲区空标志。报文在被成功发送出去之前可以通过发送“中止发送”请求以中止当前报文的发送。

3 结语

由于CAN总线数据通信的高速通信速率、高可靠性、连接方便、多主站、通讯协议简单和高性能价格比等突出优点, 减少了硬件系统的布线, 节约了成本, 深得许多工业应用部门的青睐, 其应用由最初的汽车工业迅速发展至数控机床、农业机械、铁路运输、过程测控、冶金自动化等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饶运涛, 邹继军, 郑勇芸.现场总线CAN原理与应用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6:20-36.

[2]朱涛.以太网与CAN总线通讯接口技术[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6.

上一篇:财务学专业下一篇:数据实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