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选修课范文

2024-05-16

素质选修课范文(精选10篇)

素质选修课 第1篇

关键词:高职,人文素质,网络选修课

为了拓展学生知识结构, 发展学生兴趣和特长, 高职院校一般开设了人文素质类选修课。该类选修课的传统教学主要采取面授方式, 由于选修课大都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这种授课方式存在一定弊端, 一是不能充分利用资源, 学生自由选课, 导致课程选修人数参差不齐, 不能充分利用教室、教学设备、师资等资源;二是到课率不高,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 不少学生参加了校外辅导班, 选修课上课时间与辅导班上课时间常常冲突。而人文素质类网络选修课的开设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网络选修课不受选课人数的限制, 能最大化地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 且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时间计划灵活完成课程学习, 实现学习的自主化。笔者试从以下三方面阐述开设人文素质类网络选修课的相关实践和设想。

一、选好网络平台

网络选修课须具备在线自学、专题研讨、在线监控、教学反馈、交流互动等功能, 因此, 须精选适于搭建选修课的网络平台。笔者院校网络选修课所依托的是“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云平台。该平台具有基于云计算的强大的远程软件服务、远程平台服务、远程基础逻辑架构服务、远程在线大数据存储和移动应用服务, 聚合了视频分享、社区交友、电子交互教室、网络学习、在线考试、即时通讯、博客、播客、电子商务等功能模块。2011年以来, 笔者院校大力推进基于“世界大学城”云平台的空间建设, 师生人人有空间, 人人建空间, 人人用空间, 这为网络选修课的开设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基础。

二、建好人文素质类网络选修课

人文素质类网络选修课并非将原有课程搬上网络, 网络选修课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为了激发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将学习进行到底, 须结合网络特点, 立足学生视角, 进行课程改革, 建设简明、有用、有趣的人文素质类网络选修课。

一是服务学生专业和职业, 改革教学内容。如笔者在建设《汉字与艺术设计》这门人文素质类网络选修课时, 精减原课程的概述内容, 并根据我院学生的专业 (艺术设计类专业) 增加了“汉字与标识设计”“汉字与工业设计”“汉字与室内设计”等模块, 使课程内容对接学生专业和未来职业, 引起学生的“专业”注意, 以效用性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二是精选优质教学资源。媒介形式上, 尽量采用视频、音频、图片、flash动画、演示文稿等多种形式的资源;内容上, 采用“三对接”原则精选资源, 即对接学生生活、对接学生学习、对接学生专业精选教学资源, 如《汉字与艺术设计》网络课程中大量教学资源即为我院历届学生的艺术设计创作案例, 通过具有鲜活时代气息和较强实用功能的教学资源, 使课程教学与时俱进、“专”“基”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是设置好导学和互动栏目。为了使学生能有效自学, 保证学习质量, 教师须建好导学和互动栏目, 使网络选修课程明晰好用, 并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在线自学进行引导和督促。如《汉字与艺术设计》网络选修课程开设了课程介绍、授课计划、课程标准等栏目,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 明确课程学习目标。该课程每次课都精心设计了表格化导学案,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 精选优质教学资源, 将学习活动、训练任务合理、系统地组织起来, 通过超链接技术组成一张简明表格, 使学生能即点即学、即点即测。作业不仅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手段, 也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 因此, 教师每次课都精心设计了测试题, 要求学生自学之后完成, 并提交到该课程的“作业提交区”。此外, 该课程建立了专门的课程群组, 在群组中, 师生交流, 生生互动, 为学生自学所需的“会话”和“协作”提供支持。

三、精心组织网络选修课教学

人文素质类网络选修课建好后, 即可根据学院有关规定, 采取教师面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组织开展课程选修。选修流程如下:第一, 学生网络报名选修;第二, 集中面授, 教师导学, 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考核办法等, 并提出选修要求, 布置选修任务;第三, 学生在线自学, 教师在线监控;学生如有疑问, 与教师空间互动;第四, 学生完成作业, 提交到指定网址;教师在线批阅并及时反馈;第五, 学习期满, 集中面授, 进行考前答疑;第六, 课程考核;第七, 考核合格, 将相应学分计入学生档案。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指导、督促和监控对提升自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教师及时反馈每份作业的优劣, 并在网络课程的“作业展播台”发布优秀作业, 广而告之, 吸引学生围观。二是及时答疑, 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问题, 发帖提问, 教师最好能实时答疑, 也可与学生约定固定的答疑时间。三是教师牵头在群组中发帖, 布置案例或讨论的主题,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并将跟帖讨论情况纳入选修课程平时成绩, 引导学生深化课程学习。四是监控网络学习、发布督促信息, 教师定时统计学生学习次数、学习时量、作业完成情况、跟帖次数、提问次数等数据, 建立自学情况排行榜;对处于排行榜后游的学生, 教师通过私信等形式提醒他们加快学习进度、提高学习质量。教师运用上述指导、督促和监控手段,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学情况, 调整学习策略, 完成自学任务。

人文素质类网络选修课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和泛在、互动的特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解决了选修课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高了选修课的效用。不过, 网络选修课教学也有其不足, 如学生自学情况难于监控、教师监控工作量大、积极性不高等, 因此, 优化网络平台监控模块设计、完善网络选修课管理办法等将是进一步提升网络选修课效用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党性教育作为党员素质修养的必修课 第2篇

一、无产阶级党性是最高而集中体现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共产党员一定要保持先进性,才能体现无产阶级的党性

党的十六大报告集中现了四个字的精神,那就是“与时俱进”。共产党人只有抓住这四个字的精神,并付诸实践,才能保持先进性。如果没有先进性,就不能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共产党员的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将荡然无存。党在十六大报告中要求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体现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增强党的先进性和加强党性锻炼与修养中的重要作用

共产党员必须始终高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认真学习、领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作为最基层的一级党委,我们刘家隔镇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我镇将每个星期一晚上定为镇级领导理论学习时间,在9名镇级领导中系统地开展政治、思想、理论学习,这已形成了一项雷打不动的制度。广大党员干部都能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改进工作作风,牢记执政为民的宗旨,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通过理论学习,我镇在以重要思想理论武装头脑、增强党员的党性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党性集中体现的先进性,还表现在共产党员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潮头,始终遵循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立场,艰苦奋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已奉公,无私奉献,崇尚科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理论修养。我们要始终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全面完成党的各项事业和任务。

二、在党性的基本特征中,贯彻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根本领导制度

贯彻民主集中制,关键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遵守党的纪律,因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纪律的一部分,党的纪律主要有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等。党的政治纪律是党组织和党员政治行为规范,它要求党员必须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还要求党的任何组织和党员必须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在宪法、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党的组织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原则,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原则的纪律;党的群众纪律是党的组织和党员处理与群众关系的规范,要求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做到权为民所 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要贯彻好民主集中制,就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之间的关系,民主是手段,集中是目的,没有民主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而没有集中,民主就失去了意义。现在的有些地区、单位的集中有着“一把手”一言堂的倾向,还有的民主成了一盘散沙,这就与我党所述民主集中制的内涵有天壤之别,这样的集中,具有官僚主义的倾向,这时的决策是片面的、被扭曲的。这样的民主,没有汇集众多智慧的基础,也就不能形成正确的决策。因此,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才是真正体现党性原则。

三、党性锻炼和修养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加强党性的理论修养。加强党性的理论修养,关键是加强对世界观的改造,要加强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正确地确定政治方向,解决立场问题,以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总结出、提炼出理论,再以提炼升华的理论指导工作实践,不断地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不断地加强党性的理论修养。正确思想,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生活实践和学习,来源于自我的素质,而要提高素质,又必须加强学习、实践,从而不断地提高自我的素质,这样从大处讲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从小处讲,我们才不会被日新月异的发展所淘汰。

2、加强政治修养。十六大报告集中体现了四个字的精神——“与时俱进”。而作为一切行动先导的政治工作,也要与日俱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与时俱进的关键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结合实际进行学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修养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加强政治修养还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把政治修养与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结合起来。

3、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党性的五个特征为切入点,使之融汇进平时的思想、道德修养中去,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共产党的基本属性,正确地对待和使用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是人民赋予的,我们各级党员干部应该行使权力为人民谋利益,否则,权力也会成为空中楼阁,失去了基础的权力将会有两种后果,一种是失去约束的权力,不断地谋私利,最终遭受人民的唾弃;一种是成为庙里的菩萨,管看不管用,被人民所遗弃。

其实,我们只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两个务必”牢记在心中,不断地加强道德修养,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4、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和领导素质修养。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增强执政意识,真正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培养全局观念,处理一切问题都能从全局、大局考虑,培养战略思维能力,能从大处着眼,以党政人才、科技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目标,不断地加强业务能力和领导素质修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不断的学习并在创新发展环境的实践中进行理论、实践、提炼理论再用于实践的循环中,把自己培养成党政人才、科技人才或者是企业管理人才,才能在创新发展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中贡献自己更大的力量。

5、加强党的作风修养。加强党的作风修养,进而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是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根本保证。共产党员要始终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胸怀伟大的理想,淡泊明志,自觉地锻炼意志品格,把“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贯彻到平时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去,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两个务必”牢记在心中,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从而不断地增强党性,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更加有利于取信于民。

从英语选修课看学生的素质养成 第3篇

关键词:英语选修课,实施,素质养成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57-01

人才素质培养的特色化与多样化,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科学发展的使命。笔者以一所高中为个案进行调查研究。当我走进个案高中,体验课堂教学,翻阅教学反思,浏览课程资料,对学校开发实施的英语选修课程深深的叹服。这里的英语选修课程已占据必修课之外的教学分支活动中的主流,成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中的热点与亮点、自然与必然,突显课程改革的特色。在这里我看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性与时代性,效应与价值。

一、特色课程对学生的素质养成

学生的素质养成与学习中的兴趣激发紧密相连。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才能持续渐进、积极自主与自愿参与。个案高中的英语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其丰富多样的兴趣性、持续性、主体性与开放性的优势,践行了新课程标准与改革《纲要》的内涵。

(一)兴趣性。选修课程的开设离不开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根据当地需要、学生兴趣、学校文化、学校现有条件,为进一步突显办学特色和满足学生的兴趣而开设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持续性。课程的持续性,是学生在求知过程中认知总结、自然获取、稳步提升的科学运行链条。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是一项独立的个体承载单位,可又必须在整个学习的有限时间里处于统一体中。虽然各个学期不同,但知识的链接是一个整体,同处于一个学科体系之中。也就是说:同一学科不同阶段的持续性等同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持续性。所以选修课开设的明显特征是体现其持续性。

(三)主体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的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该校开设的《英语话剧表演》、《英语演讲》以及与政治组合开的《模拟联合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内容,自由选择自己乐于学习的学习方法来锻炼并展现自己的英语能力与水平。

二、教师素养对学生的素质养成

“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是这样阐释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有效地学习的必要条件。第一,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代表社会的利益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组织教育活动。第二,教师受过专门训练,具有广博、精深的知识,懂得如何帮助、引导学生以简捷的方式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一)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是一个最辛苦的过程,首先要具有诊断能力。大量的备课准备,每次上课前教师们都很疲惫,但一走进课堂,面对来自不同班级、不十分熟悉的学生,却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愉快、欣慰与满足。教师们的这种幸福常常弥久不散。

(二)团队协作。教师的工作不是孤立的,需要交流、沟通与协作。因此丹尼尔·坦纳认为:“如果教师孤立的工作,课程的衔接和结合是不可能的。”

团队协作主要采用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集体备课。Y高中每周有指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对同类学科或相邻学科进行协作备课。组长检查上周备课布置的资料搜集与归类。组员1:负责查阅典型作家,共查阅八位;组员2:负责筛选典型名著代表创作风格,找出了五种;组员3:负责查找文学艺术中的典型作品,找到了五部作品。 集体备课的内涵是大家帮助每一位教师备好每一节课。第二种是课堂观摩。Y高中经常组织校本课程观摩课。有老教师引路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新秀课。

三、选修课程的价值取向

为了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和灵魂。个案高中英语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践行了第三次全教会提出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课题,实现了其动态化的价值取向。

(一)学校价值取向。该所高中校长在教育部举办的“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中阐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鲜明指向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当下”幸福快乐的学习生活,并且获得未来创造幸福人生的基础与条件。

该所高中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指向,制定了目标体系:总体目标: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具体目标:具有理解幸福的思维,具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具有体验幸福的境界,具有奉献幸福的品格;营造幸福环境,探究“幸福课堂”,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愿景和自觉的行动。

(二)教师价值取向。高中新课程改革,给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了机遇;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为学生个性化潜能的发展提供了选择。从2007年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学校开设的英语选修课程的课堂溢满生命的活力。教师享受着求索之乐,学生享受着成长之乐,达到了“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的课堂境界。

教师能把自己的才艺自由自在地奉献给学生,没有功利,没有回报,但却功在千秋。这就是一种感觉中的价值取向。

(三)学生价值取向。学生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选修课的开设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辩论的才华,有机会显现模仿的风采。他们能理解幸福、创造幸福、体验幸福、奉献幸福。在学习的生活中“乐行乐学”、“合作互促”、“高效再创”。学习方式是自主的、活泼的、体验式的、探究式的,开拓了快乐的高中生活,养成了面向未来幸福的诸多素质。

英语选修课程的实施,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次根本性革命,是培养学生终身创造人生幸福的一次重要使命;是人才成长的释放空间,是教育未来大厦的回归基地。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衔接问题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GH11616。

贾晓琳:(1982—),女,吉林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丹尼尔·坦纳.学校课程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

[2]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http://www.zhaojiao100.com/xz/jy/2013032523012.html.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http://www.jyb.cn/info/jyzck/200602/t20060219_10716.html.

素质选修课 第4篇

1 选修课存在的误区与原因

现阶段大学生在选择选修课时进入了许多的“误区”。譬如, 他们在选课过程中出现了“偏食”现象, 这反映出他们学习知识时带有浓厚的功利性。

关于选修课, 有一个现象就是课程选择的“挑肥拣瘦”。学生热衷于选修和自身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 像经济学、管理学、外语、社交礼仪和市场营销等都成了“香饽饽”, 而社会学、哲学、名著赏鉴等, 以及一些理工科的课程等选修课却出现了门可罗雀的尴尬局面。大学生在选修课上的“偏食”现象反映出其功利性和浮躁心理, 违背了选修课的初衷, 不利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人才成长。

由于学校有硬性要求: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 必须修满一定学分的选修课, 才能大学毕业。现在的大学选修课, 变得越来越功利化, 如果没有那几个学分, 很多课都不会有人选。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首选学分高的选修课。甚至有学生表示, 选修某些课程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大部分去上选修课的同学带着mp3、杂志或者电话。

为什么选修课会变成这样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对自己选的课程没有兴趣, 选修课的目的就没有办法达到。选修课不是为学分设的, 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 只有学生感兴趣, 才能取得成效。同时, 大学生也应该对自己负责, 选课时要慎重, 选上之后, 就应该去听课。如果完全不感兴趣, 就应该早一点退选, 而不是坐在教室里浪费时间。

2 大学选修课如何能发展得更好

在我国, 选修课的正式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初, 其大力倡导和推广于90年代, 虽然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 但是其教学却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 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大高校相继开展, 而作为课程改革重要部分的选修课同样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选修课是高校教育课程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只有深入研究, 积极运作, 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效益。

通过对本校以及其他高校的调查, 本人认为大学在选修课方面已经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2.1 针对学生选课中出现的问题, 开设了网上选课系统

怎样选课是选修课能否顺利进行的首要问题。很多学校开设了网上选课系统。具体操作是:直接登陆学校的选课系统, 填写自己的姓名、所在系部、学号等内容, 选择相应的科目后锁定即可。这种系统操作方便, 又能避免人工统计时由于马虎出现的错。

2.2 针对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 实行了多种并存, 重点突出的原则

教学方法无论是在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 对于任课师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以传统的教学法为基础, 结合多媒体等比较现代的教学方法,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并进行师生互动, 师生配合, 达到了共同进步的效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继而提高课程的出席率。

2.3 学选修课:打开自主学习的窗口

在大学, 我们不仅可以钻研自己的专业, 更可以参加各种选修课, 通过这种方式来自主安排和管理自己的学习, 这是大学的另一个魅力所在。同学们大都认为学习选修课的确好处多多,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点:第一, 选修课的设置可以有效填补知识的空白, 增加了知识面的宽度和广度。第二, 有些选修课不仅为大家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供了途径方法,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交流能力。第三, 充实了学生的课余时间, 促使大家更高效地安排学习任务, 规划学习时间。但是选修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以下是针对这方面提出的些许建议。

2.3.1 在选修课的网页上建立一个有关课程简介的相关连接

在学校开设的网上选课的系统中, 介绍相关选修课科目的任课教师的资料, 这可以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可以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了解。对于课程本身也应进行相应的介绍, 它的最大亮点是什么?学这门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以及哪些学生最适合选这门课等等, 而不是仅有一个课程名称,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凭自己的想象对于课程有所误解, 帮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避免选错课程、退选和重选的麻烦。

2.3.2 针对教师选修课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 重新聘用学术修养高的教师

我国的选修课的开设起步晚, 而对于在短时间内发展起来的课程, 教师的知识储备明显不足。学生的高需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迫切需要提高教师选修课的学术修养。但教师备课所耗用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少于专业课, 甚至更多。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可以重新聘用选修课的教师, 形成一支强有力的选修课教师队伍。

2.3.3 选修课时间不佳, 课堂人数众多, 影响教学效果

选修课上课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 学生们普遍反映这个时间段是最累的时候。这也是造成选修课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选修课的上课时间应改在周六和周日的上午, 这样学生精力好, 教学效果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在课程人数上, 由于老师和教室数量上的不足, 基本每个班都能达到180人, 甚至200多人, 我认为现在的上线标准制定多高, 应控制在100人左右, 不能为了节省资源、易于管理等原因而以教学效果为代价。

2.3.4 选修课程看似众多, 但学生感兴趣的颇少, 多数为不得已而选之

现在的选修课根据课程长短或难易程度而设定不同的学分, 有2学分和4学分不等。学生往往选择高学分的课程, 而对此通常是毫无兴趣, 势必会出现选而不修的现象, 所以既然选修课是按照学生的兴趣, 培养其综合素质, 在学分上应该平等。在课程范围设置上, 学校对其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 往往会限制内容和范围, 多数开设一些有实际作用的课程, 而对于那些学生感兴趣, 但是短期没有效果, 而有助于长远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有一定的回避, 如经典名著选读、孙子兵法、瑜珈, 英语口语。再者, 同一课程只有一位老师讲授, 也只开设一个班, 这样限制了学生的可选择性,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相同的课程可以由不同的教师讲授, 或者同一教师也可以开设两个班级。

素质选修课 第5篇

排球运动;身体素质;评价模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随机抽取16名临沂大学体育学院排球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排球运动员年龄的统计结果为21.38士1.20岁,因此,通过统计结果可以推断,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适用于20~23年龄段的排球专选学生。问卷的发放、回收:通过听课和听学术报告的机会向专家发放问卷共16份,回收16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15份,有效回收率为93.8%。此问卷的回收率符合研究要求。

1.2.研究方法

1.2.1 测试法

于2010年11月15~18日,在教练员协助下按常规测试程序对16名运动员进行了8项指标、指数的测试。

参考文献

[1] 商勇,顾伟农,刘翠评.高校高水平排球专项选修学生专项心理能力评价模型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03

[2] 金宗强.我国排球专项选修学生专项体能评价体系与诊断方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3] 刘 巍.东北高校排球专项选修学生专项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素质选修课 第6篇

一、高校的功能定位与素质教育课程理念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最初是作为教育观念的改革提出来的。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而非“制器”,教育是一种文化的活动,素质教育主要指的是人文素质教育。教育就是用文化来开启人的人性与灵性,教会受教育者既会“做人”,又会“做事”,重在于全面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框架,高校分为三种基本类型:(1)学术性研究型大学,培养拔尖创新学术型人才;(2)专业性应用型的多科性或单科性的大学或学院,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3)职业性技能型院校(高职高专),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的职业技术人才。从高校分类的视角来看,地方本科院校功能定位一般为应用型本科,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课程建设有个价值适切性问题,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是课程构建的一个价值取向,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来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素质教育课程理念在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创新人才所需要的素质。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将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工作岗位需要劳动者具备相应的素质。比如,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团结协作沟通的能力、理解人、关心人的情怀、自主创新的精神等都是各个岗位必需的。

二、课程结构优化与选修机制引导

地方本科院校开设素质选修课要彰显出自身的特色,密切配合人才培养方案。从素质教育选修课开设的现状来看,素质教育选修课基本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课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一般高校采用“拟定原则———自愿申报———汇总审批”的简单操作程序,课程构建与评价方式单一而不恰当,缺乏课程建设意识。学校一般规定学生修满一定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学分才能毕业,对于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内涵大多学生并不清楚,因为学分规定而选课。所开课程丰富多样,给学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空间,但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开课时间一般都是在课余时间,基本是周末或者晚上。在时间上给学生的感觉好像是一种点缀,游离于专业课程之外。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开启学生的灵性,从而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中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是素质教育选修课开设的依据。地方本科院校的文化素质选修课设置要根据人才培养需要,研究学生所需的素质结构,精心设计。组织相应学科群体与教学力量,有计划、有目的的优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结构,从而构建整体的素质教育育人体系。同时还可以依托学校优势特色,开设有特色的素质教育选修课。

另外,在地方本科院校素质教育选修课中科学课程的比重相对不足,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科学精神与理性精神。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学课程与人文课程的交融,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课程的设置主要重在一种整体科学精神的培养,而不是具体学科知识的探究。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的交融,对学生在人格养成、精神教化上是不可或缺的。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人文的浸润、内在美的体验和熏陶,也需要理性的提升和科学精神的鼓舞,这也是开启学生生存之道和智慧之门的途径。所以,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结构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培养既有人文素养又具有科学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选修制的实行是学生学习自由的一种体现,大学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包括教师教学自由和学生学习自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课,但在实践层面上,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选课缺乏理性,存在诸多弊端。素质教育选修课引导机制的建立必不可少,学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选课引导,提高课程的选修质量。兴趣的培养在更大层面上是建立在了解基础上的,了解得越深入,兴趣或许会越浓烈,课程引导尤为重要。有些素质教育选修课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存在一个审美障碍问题,学校要进行选课方面的有益引导,形成自由选择与有益引导相结合的选修机制。

三、师资力量培育与课程教学范式转变

有研究者通过对清华、北大等10所研究型大学在校生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满意度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师资水平是影响学生对于文化素质课程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学生课程投入情况、学校评价方式对满意度也构成一定影响;学生对于课程的认识情况则对满意度无直接显著的影响[2]。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顾客,学生的满意度是衡量课程的一个重要维度。虽然课程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维度的,而师资水平是影响课程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课程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这种能力不仅包括教师的学术素养,还涉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素质教育选修课却往往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教师对此很少倾注热情。很多学校的素质教育选修课成为教师自由兴趣的一种发挥,有兴趣的就选开课,这样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自由。但是正因为素质教育选修课成为一种边缘化的状态,教师对于此课的重视不够,也无从谈教研教改。这种状态首先是素质教育选修课课程管理的问题。有些学校成立素质教育中心,素质教育选修课课程管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职责,有些学校归口教务部门管理。不管形式如何,素质教育选修课课程管理是一门亟待提高的艺术,与其他专业课程的管理一样,师资的培育是头等重要的。学校管理者首先要营造一种重视素质教育选修课的良好氛围,然后要付诸科学有效的管理。素质教育选修课师资可以依托教研室的力量,组建一批高水平的素质教育选修课师资队伍。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建设与其他专业课同等待遇。

素质教育选修课有自身的课程特色,不同于专业课程,更不是专业课程的概论课和减缩版。在实际课堂中,地方高校素质教育选修课在很大层面上是专业课的压缩版,既缺乏专业课的学术水准,又不能体现素质的培育,教师感到很迷茫,无从把握。因此,培育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师资力量和研究课程教学范式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是课程的主要管理者。素质教育选修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共同的任务。教师是主要的参与人,素质课程的特性要求教学模式的转换。素质教育主要注重知识的内化、渗透和浸润。不仅是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素质教育要求通过知识的传播浸润到个体的素质当中,转化成智慧,从而提升人的灵性。在这种层面上,不适用于照搬专业课程的构建模式。文化素质教育的弥散性,要求整个教育过程当中都体现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素质教育是一种化育的过程,要深入研究素质教育特点,深入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由传播知识过渡到涵养教化上来,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进行新的调整与探索,充分发挥教学智慧,提升学生的素质涵养。摒弃整堂讲授的知识灌输,回归学生本位的化育过程,注重在拓展知识视野的过程中对于理性的深刻认识和高品位文化人格素养的养成。

素质教育除了化育外,还强调实践。实践的另一层涵义,就是教育要高度重视情境化的知识,注重缄默(tacit)知识、个人知识。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个人的思维、方法、原则和精神,所以,实践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选修课不能只满足于讲坛传授,而应该延伸到实践的层面。素质教育选修课安排的课时少,要在有限的课堂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不切实际,课堂有必要扩展延伸到课外。指导经典阅读、专题讨论以及在校园和社会中开展文化实践活动等形式,以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平台来加强文化素质建设。

素质教育选修课作为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同时也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地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既要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又要切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游家胜.关于深度推进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4) .

素质选修课 第7篇

鉴于此,该文提出了为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下文所提研究生均指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英美戏剧》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可行性和方法,指出该门课程具有全面提高研究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多元价值。

1 可行性

《英美戏剧》历来是英语专业设置的主干课程,开设的对象是英语专业高年级或研究生低年级的学生。那么它有没有可能对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开放呢?答案是肯定的。

1.1 学生的英语基础

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具备了较高水平。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大学英语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日益提高,本科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研究生大多是本科阶段的佼佼者,多数都在本科阶段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此外,他们都有强烈的提高自己英语水平的愿望。

1.2 师资力量

就师资力量而言,当前从事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在学历上和综合素质上都有了普遍的提升。近年来各高校对公共英语教学都非常重视,在教师的选择上要求不断提高,同时还会为他们创造各种出国进修或国内学习的机会,从而使很多英语教师具备开设英美戏剧选修课程的能力。另外,当前高校教师都有素质教育的趋向也为面向全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开设戏剧选修课提供了可能。

1.3 课程定位

《英美戏剧》的开设定位于对经典英美戏剧的欣赏层次上。与为英语专业学生设置的《英美戏剧》课不同,它的目的不是培养文学研究和批评的专业学者,重点在于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而不在于专业理论和系统文学知识的学习,是通过经典戏剧的阅读、欣赏,丰富人生阅历、开启人生智慧、培养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英语水平和人文素质。

2 方法

戏剧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具有不同于诗歌和小说的独特性,它既可以作为文本来阅读,又可以以舞台艺术表现出来。根据戏剧的特点,教师可以有的放矢的开展一系列课堂活动。

2.1 戏剧文本的选择

首先应注意选取语言难度适中的经典戏剧。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曾经用公式i+1的公式来说明教学内容难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关系。如果语言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为i级,他能接受的语言输入难度为i+1。如果难度达到了i+2,则会使学生产生压抑和焦虑感,而如果难度i+0,则不能激发学生的求职欲,也不能提供进步所需的新知识。[3]所以在戏剧文本的选择上,应注意选择语言难度适中的剧本,以现当代戏剧为主,每学期选择三到四部,并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2.2 教师导读或导视

课上,教师要对所学剧本作必要的导读,如介绍作家的生平、对作品中的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分析,对剧本语言难点、典故等做出较详细讲解和介绍等;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剧本改编的电影、磁带等影视材料,在此过程中,对某些内容或表达作一定的导视,以便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戏剧的理解,进一步拓展学生理解的角度。

2.3 学生小组讨论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认为,读者不是文学作品的被动接受者,作品的意义需要读者的积极参与来共同构建。而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有着不同的审美;欣赏同一部作品,看待同一个问题也有着不同角度,因此课上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对某一戏剧的审美感受或者对某些内容各抒己见,以丰富学生的体验,开拓他们的思维,加深他们对作品思想的理解。

2.4 戏剧表演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表演戏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经过三到四周的准备,把某个戏剧片断以台前演出的形式表演出来。在组织这一环节中宜选择戏剧冲突较为明显的片断让学生表演,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庭审一场,可以按照剧本中的舞台指示表演,也可以去掉舞台指示,鼓励学生即兴表演。

2.5 写读书报告

每个剧本学完之后,还可让学生撰写读书报告,畅谈自己的感受。

3 多元价值

3.1 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在课前阅读剧本,尤其是为了准备课上台前表演,他们会在课下反复阅读剧本,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收听、收看戏剧改编的电影等视听材料,则有助于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另外,学生用英语在课堂上进行的小组讨论以及戏剧表演可以促进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口语能力;课下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围绕剧本或他们观看的影视材料有感而发,不仅可以大大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还可将剧本中的一些精彩词句加以运用,提升其书面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3.2 促进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随着研究生的逐年扩招,研究生的队伍也日益壮大,他们步入社会和工作岗位,在各自专业领域显示了较高的科学素质,但却显现出普遍的人文素质的薄弱,以理工科硕士表现较为明显,体现出文化素质较低,情感智力(情商)不高,心理承受力不足,审美能力缺乏等问题。人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且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其核心竞争力中的软实力问题,因此,“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研究生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愈发突出”。[4]

如何提高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质?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设置《英美戏剧》通识教育选修课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文化素质和跨交际能力。文学是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戏剧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运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学习戏剧,学生可以了解西方各国或各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各种文化,从而增强其文化素养,提高他们在未来的对外交流合作中的跨交际能力。

2)提高学生的情感智力。情感智力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认识自身的情绪、控制调节自身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处理好人际关系等方面。[5]情感智力的提升既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而且利于其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经典戏剧最主要再现人的精神世界、感情世界。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剧本以及在扮演剧中角色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和体验剧中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激烈的内心冲突,从而增进对自身和他人情感的理解;剧中主人公坎坷、悲惨的命运,以及主人公不畏挫折,凭借坚强的意志力,勇敢地与命运斗争的人生经历,可以启迪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力,缓解生活中的孤独、焦虑等消极情绪,走出人生低谷;学生在准备台前表演的过程中,为适应剧中人物的情感,需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并理解对方角色的情感,需要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感情沟通、相互鼓励,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每个小组的同学在台下学生的众目睽睽中成功地表演,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质。

3)提高学生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任何一部优秀的剧作都包涵着剧作家对人世间“真、善、美”的追求,体现出剧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优秀的剧作家通过关注社会、民生,结合自己创造力、想象力在作品中批判社会的黑暗面,如尤金·奥尼尔的《毛猿》批判了社会的异化;肖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少校》等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为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他们还在剧作中塑造了众多的具有高尚情操的人物形象,如,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塑造了一个为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甘愿忍受宙斯惩罚的普罗米修斯;肖伯纳在《圣女贞德》中塑造了一位具有坚强意志和强烈爱国心的女英雄贞德;丹麦剧作家易卜生在社会问题剧《人民公敌》中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勇于坚持真理的真正的知识分子形象。学生在学习剧本或演绎剧本中这些伟人角色的过程中,会受到伟大人物人格力量的感化,心灵会为之振颤,并受到启迪,从而引发思考,审视自身,进而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并学会关注社会问题,加强社会责任感。

4)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首先,每一部戏剧经典都是剧作家高度创造力的体现,在对传统的继承中,剧作家在不断寻求着创新和超越,他们的创新精神能给学生以启迪;其次,优秀的剧作品包含的丰富内蕴,使其具备了无限解读性,如莎士比亚的剧作在历代中都体现出了不同的价值。在对同一部作品的解读中,学者不拘泥于某固定或权威说法,多角度解读作品的丰富意蕴,同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批判,敢于对“权威”说“不”的创新精神;再者,在课上组织台前表演时,去掉剧本中的舞台说明,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发挥,也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5)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戏剧既是一门语言艺术,同时也是一门集文学、表演、音乐、美术和舞蹈等的综合艺术,能够同时带给学生阅读、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的审美感受,从而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鉴别、欣赏和判断能力,提高其思想情操、生活情趣,有利于他们在未来享受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同时保持旺盛的创造力。

4 结束语

为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英美戏剧》通识教育选修课,只要方法得当即可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升,人格魅力的培养。但正如张中载教授所说,“外语的知识和技能可以用考试和量化来衡量。但是学生的人文修养却难以用考试和量化来判断。由于功用主义的强大的支配力量,人文主义就需要多方呵护、扶植”,[6]因此,此门课程的开设,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还有赖于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教学方法也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摘要:《英美戏剧》历来是英语专业设置的主干课程,该文提出了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设置《英美戏剧》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可行性和方法,指出该门课程具有提高研究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加强人文素质的多元价值。

关键词:研究生,英美戏剧,选修课,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

[2]刘学政,张亚非.关于修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的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5):24.

[3]Krashen,Stephe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 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 press,1981:100.

[4]范明英.高校研究生培养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2):39.

[5]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耿文秀,查波,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素质选修课 第8篇

我们对课程设置的研究应当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课程的设立, 进而可以是某一专业下一组课程甚至是全部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二是整个课程体系在围绕培养目标实施中的进程问题。当前课程模式改革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同样, 它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是教学制度改革的一种基本趋势, 而课程设置又是学分制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艺术类选修课是对专业课程学习的有益补充, 是素质教育的必须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 而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课程这个载体, 以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各种教学形式来实现培养目标所提出的要求。因此, 建立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人才、劳动力要求、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要求的教学机制, 是当前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课程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国家制定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在《中等职业教育多种课程模式的研究》成果中提出了“宽基础、活模块理论与实践 (简称KH模式) ”为我们当前探索适应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课程模式, 使中职学生既能适应眼前就业, 又具有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坚实基础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一方面人才、劳动力紧缺, 另一方面相当一批中职毕业生难于就业的情况虽与毕业生的就业观、用人单位盲目的人才高消费有关, 但关键还是当前中职教学不能适应日趋成熟的市场经济对中职毕业生的优胜劣汰, 不能适应经济高速增长, 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必须具备的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再从素质教育来看,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素质教育不是某一种教育类型或教育模式, 而是一种教育观念。它同样适应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生态教育, 是现代教育的基石。从这一理念出发, 职业学校在教学结构模式选择上要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关系, 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关系, 要在这个前提下来重新设计包括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在内的整体课程体系的改革。因此, 在推行学分制改革过程中, 素质教育的确立与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开设有着必然联系, 是学校教育有益的补充。

二、艺术类选修课课程开设

学生是课程教学围绕的中心。在影响课程模式诸因素中, 学生因素是最复杂、最活跃的因素。学生因素有整体化特点, 也有个性化差异。中职生的整体化特点往往表现在智能特征更倾向于形象思维型, 家庭背景呈现出相对弱势化倾向, 学习能力与信心处于低效和压抑状态。这些必然决定了传统专业重理论、重课堂、重数字关系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难以被学生接受。如何顺应中职学生智能特点, 让专业学生从呆板的课堂走向鲜活的实践现场, 从抽象的理论解释走向丰富的动手体验, 从而建立起一种新型的课程体系, 是这类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中的难点所在。与此同时, 积极实施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要求的课程内容, 艺术类选修课的开设, 正是改变专业课程模式构建过程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益尝试。

三、艺术类选修课在素质教育中取得的效果

要想在教学中使学生参与进来, 并取得好效果, 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 能适合学生心理, 调动学生积极性。

一方面避免各学科间相互重复, 独立于专业学习的外界, 删去部分与选修目标不相适宜的理论知识, 既避免学生由此产生厌烦心理, 又可用来从事技能培训 (美术、音乐类) , 提高学生的实际表演能力 (舞蹈、语言等) ;另一方面可使学生注意在学科相互孤立时被忽视的边缘知识, 调动学习积极性, 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其他领域, 有利于技能和知识的迁移, 提高学习效果。如我们开设的服饰美学、舞蹈、现代礼仪等对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大门无疑是展现自信、阳光有效的钥匙。

2. 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艺术类选修课是专业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有着自己的独立性和灵活性。有些教学内容单凭课内教学时间很难完成, 更不要说巩固和掌握。因此, 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进行创作与思考, 让学生认真观察揣摩, 开动脑筋, 大胆设想, 反复实践, 通过动脑、动手, 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同时对事物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增强, 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提高了艺术素质。通过培训、观看作品展览、欣赏等形式, 使学生能够有条件和机会接受更高水准的学习,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3. 能有益地补充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时代, 现代生产技术不断发生变革, 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艺术类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多元化技能应用能力、复合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4. 能扩展教师教育资源的利用。

通过艺术类选修课程的开设, 教师对课程的设置更灵活、更贴近学生实际, 使学生所学到的东西真正遵循需要什么学什么, 不致于学习内容过于宽泛, 或偏离培养目标而浪费时间与精力, 浪费教育资源。

通过教学实践, 我校的艺术类选修课在几年的摸索中, 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取得了明显效果。

1.校园文化缤纷呈现。随着艺术类选修课程日益深入, 学生认知度的提高, 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热情很高, 艺术活动形式多样, 有书画展、舞蹈、演讲比赛、课外艺术小组、摄影等。在举行的各类文艺演出中不论是艺术形式, 还是艺术水准都大有提高, 参加全市大型文艺汇演成为展示我校素质教育的一道风景。

2.特色课程积累精品。艺术教育离不开教师对课程精心的准备, 更离不开特色课程的支撑。学校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业余爱好, 有序地开展了以美术为主的设计、书法课, 以音乐为主的二胡演奏、葫芦丝演奏课, 以舞蹈为主的交谊舞课, 以语言为主的普通话课, 还有盆景欣赏等。通过几年来的积累, 已成为我校艺术选修课的精品课程。在教学中, 他们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对学生选修的个体差异相互兼顾。比如设计课程以引导、思维和软件应用为主线。书法课以技法训练、欣赏为重点。音乐课强化演奏效果, 舞蹈着重形体训练等。

3.制度规范, 成绩斐然。要使艺术选修课能更好地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动力, 制度的规范是保障。学校出台的《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课外学分管理办法》与《任意选修课管理办法》规定中明确了学分与选修课的关系, 确立了选修课在入学、学籍、考核、毕业等环节的应有地位, 保障了选修课的开展。任选课的开设, 作为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 用以扩大学生知识面, 深化、拓宽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丰富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 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特长与潜能。经过摸索与实践, 形成较完善的制度, 使我校艺术类选修课教学取得了成绩。

四、艺术类选修课的开设在中职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展望

1. 要加强教学场地与设备的建设。

艺术类选修课程的设置、教案、教本, 是由任课教师与教学管理部门共同完成的。学校对学业课程的规定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类组成。必修课与限定选修课按教学计划下达执行。任意选修课由学生选择进行。采取主讲教师负责制, 即主讲教师负责本门课程学生的选课、选课学生名册的制定、上课时学生纪律的管理、学习的指导与考试等。目前, 在开展的教学过程中, 因教学场地和设备造成缓课的情况偶有发生, 既影响正常教学又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因此, 如何改造、调整教学场地和设备, 是艺术类课程教学更好发挥其素质教育作用的保障。

2. 要不断加强教师艺术素养, 提高教师艺术教学水平。

教师是执行教学过程的主体, 教学的好坏, 依赖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把握。艺术类教师主要是由双师型教师和有专业特长的教师组成。从主次上讲, 选修课是其完成日常工作之外承担的教学任务, 不是主修专业, 必然存在教学中的一些不足。这需要不断加强教师对艺术类课程的吸收, 及自身艺术素养的提高, 以此更好地将课程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有重点地对学生选修较集中的课程教师采取进修学习、参观、展览、培训等方式提高个人艺术素质, 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3. 规范教学考核与量化体系。

规范教学考核, 初步形成了艺术类选修课程老师与督导老师相互配合、共同管理、综合测评的管理体系。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交流会、专题研讨、作品展示等方式共同对课程进行管理。

加强选修课程的实用性教学, 把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设置放在教学和管理的首位。从学生的教学效果入手, 进行考核与量化, 比如音乐选修科开展的《夏之夜》音乐晚会、书画类比赛与展示、舞蹈表演、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汇报, 是促进艺术选修课进入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是艺术类选修课教学考核与量化的重心。

五、结论

素质选修课 第9篇

(一)学生对于通识素质选修课程轻视。对于地方普通高校院系的学生而言,选修课程只是为了完成学分,选课时经常会互相询问这门课是否好过,如果考核严格,就放弃。

(二)学生群体专业背景多样。作为通识素质选修课,学生群体的学科背景是多样的,而授课的教师往往来自人文类院系,导致授课的案例往往局限在单一的人文类学科背景,所谓隔行如隔山,很多理工院系的学生对于讲台上教师侃侃而谈的文学作品案例,往往望而生畏,听而犯困。

(三)教师“一言堂”式教学。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学的意义在于相机诱导而不是全盘授予。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发现式学习,也就是说,学生的所有体悟都应来自于自身的感悟,而不是被灌输给的。

(四)教学案例单一陈旧。“口才学”课程是要在口才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口语表达进行实践的操作训练,理论永远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但现有的教材大多是理论配一些毫无新意的案例,诚然,这些优秀的口才案例很可以说明问题,但如果课堂讲授也只是照搬这些人人皆知的案例,就会使听者索然无味。

二、教学方法的变革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来变革教学理念:

(一)突出课程的“功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选修通识素质选修课“口才学”课程的原因,笔者对在本校教学管理系统平台对任意抽取的160 名学生进行调查,82% 的学生的答案是“选课时间紧,看课程的名字觉得比较好通过考试,随便选的”,8% 的学生答案是“想选其他课程,没选上,就临时选择来听听”, 只有10% 的学生答案是“想练就好口才”

通过以上的匿名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学习动力来源模糊,学习的被动型很大,所以,一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

这样看来,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动力,通常学生会对一门课程有学习的动力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有强烈的兴趣;二是这门课程有用,所谓有用,就是学了对求职就业,人际交往有指导作用;三是这门课程是必考课程如不通过则无法获得学分,无法顺利毕业。

因为,“口才学”课程属于通识类素质选修课程,只能从前两方面来想办法加强学生学习的动力,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来看,先以“利”诱导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可以重点讲解求职面试的口语表达,从自我介绍到问题的回答,从求职简历的制作到自荐信的书写等等方方面面进行重点讲解,当然,要有别于其他的职业指导课程,突出“口语表达”这个核心环节,让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功用一目了然。

当学生明白本门课程的“功用”时,再相机诱导,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热门的话题案例,来让学生有兴趣学习。

(二)“口才学“课程教师要做一个“博学家”。针对选课学生学科背景多样性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学科背景设计主题,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进行演讲训练。

如,针对艺术设计的学生,让其设计一个艺术作品,并在课堂上向大家推荐其作品,练就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针对医学院学生,设计一场医患关系紧张的案例,让其站在医院负责人的立场对这件医患冲突事件做调解;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设计“电梯营销“,即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向客户做销售,训练学生突出表达重点的能力;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屏幕出现某一景区的特色景点,让其扮演导游的身份为大家讲解;针对法律专业的学生设计法庭辩论的场景;另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参与人数较多,专业背景需求较模糊的“小品”、“话剧”类的综合性口语表现模式来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

类似这样的针对专业学科背景而设计的案例不仅让课堂妙趣横生,而且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学生人人有话说,也让学生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充满信心。

(三)教师要采取包容倾听的心态来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以人们习惯性的思维模式,既然是教“口才学“的教师,就一定要在课堂上神采飞扬,口若悬河地展现自己的口才魅力。可是游过泳的人都知道,无论在岸上如何认真听讲,看教练如何在水里游得优美,但倘若自己不下水,仍然学不会游泳。

学习“口才学“跟游泳相似,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无论教师口才多有魅力,如果没有办法把学生”推下水“,那这位老师无论如何都不能算称职的”口才学“教师。

(四)开发对象性明确的教学案例库。随着手机移动上网功能的普及,“移动”阅读模式已成为新型阅读方式,当代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思维方式也异常的活跃,因而,如果教师无法跟上学生的思维,不了解身边学生的所思所想,那么,尽管教师在课堂上用的案例再经典,再典型,于听众群体来说,都是索然无味的。

1. 教师在课堂之外的时间要多亲近学生,跟他们聊天,听他们分享有趣的事情;

2. 教师在课堂上用学生之间互相推荐阅读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喜好。

3. 在平均每一秒就有一条新信息出笼的掌上信息时代,教师要做一个嗅觉敏锐的信息人,跟随时下热点,时刻更新信息库。

比如在讲解到体态语对于演讲的重要作用时,就完全可以引用习近平主席访美时的演讲中提到“人“在我们汉字中是互相支撑的姿势,说到这里,习主席用左右手指互相搭建了一个”人“字,来向听众示意,进而表明国与国之间只有互相支撑才能走地更远。

摘要:“口才学”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求职面试中,本门课程的作用更为重要,本文针对地方二级本科院校选修课“口才学”存在的问题来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

素质选修课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排球普修课,身体素质,实验

排球普修课是体育院系必修教材之一。学生学好排球普修课中的传、垫、发、扣球内容, 必须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 它是掌握技术以及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这是由排球技术的本身特点决定, 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技术环节的掌握, 提高动作质量。多年来, 笔者一直从事排球教学工作, 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 不难发现如今的排球教学事实与学校的要求相违背。现今排球技术教学出现的弊端, 就是与排球技术教学处于教学边缘有关系。不但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边缘现象, 而且课外练习也同样如此。据观察可知, 很多学生在学习排球技术时, 更多体现在课堂中老师讲解、示范, 学生练习, 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要求不够, 身体机能没有提高;课外学生的自觉性较差, 课外练习少之甚少。

这些现状在排球教学中是岌岌可危的, 笔者认为要及时, 准确, 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是必要的和可行的。要想改变这种不利状况, 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首先要对排球技术教学认知到位, 其次, 也是最重要的, 要针对学生, 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 对不够重视的予以强化。

1 实验设计

1.1 实验对象

在武汉体育学院普修组中随机抽取两个组, 共40人, 并对前摄因子进行均衡化处理, 然后分组, 实验组20人, 对照组20人。

1.2 实验方法

实验采用单盲实验法, 学生彼此之间不知道自己是实验对象, 在此情况下, 给实验减少了误差。

1.3 实验时间和程序

本实验共9周 (2 0 1 2年9~1 1月) , 第一周分析学生情况, 对前摄因子进行均衡化处理。第二周开始正式试验, 直至实验结束。期末分别测试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技术技能成绩, 测试形式:底线发球, 男生上手发球, 女生下手发球;4号位扣球;3号位顺网传球至4号位;6号位接发球, 最后整理数据分析结果。

1.4 实验施加因素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试验中要求统一教材, 同一教师授课, 学时相同。不同的是:实验组在教学中添加身体素质练习, 对照组没有, 采用传统教学。

实验中身体素质练习的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身体素质, 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 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经常潜在地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之中, 自然也表现在体育锻炼方面。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 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排球技术教学中也同样如此, 适当的身体素质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动作技能, 提高教学质量。

排球技术教学的身体素质练习设计如下, 按照武汉体育学院大纲及教学进度表, 在排球技术教学课中每次课设置两个身体素质练习项目, 具体内容如下:36m移动:第一、八、九、十二次课;50m跑:第一、二次课;羽毛球掷远:第三、五、七、十、十三、十四次课;三级蛙跳:第二、三、六、七、十一、十二次课;仰卧起坐:第五、六、八、十次课;1min高抬腿:第九、十一、十三次课。 (第4次课为理论课, 第15~16次课安排为普修比赛, 第17~18次课安排为结业考试)

1.5 实验的效应指标

实验通过对传、垫、发、扣球技评和达标成绩的指标来反映实验的效应结果。

1.5.1 技术评定标准

发球:优秀 (3~4分) :抛球到位、动作连贯、用力协调;中等 (2~3分) :抛球基本到位、动作较连贯、用力较协调;较差 (0~2分) :抛球不到位、动作不连贯、用力不协调。

垫球:优秀 (3~4分) :姿势正确、击球部位准确、动作协调;中等 (2~3分) :姿势较正确、击球部位较准确、动作较协调;较差 (0~2分) :姿势不正确、击球部位不准、动作不协调。传球:优秀 (3~4分) :手型正确、控制力强、用力协调;中等 (2~3分) :手型较正确、控制力较强、用力较协调;较差 (0~2分) :手型不正确、控制力不强、用力不协调。

扣球:优秀 (3~4分) :人球关系好、控制力强、用力协调;中等 (2~3分) :人球关系较好、控制力较强、用力较协调;较差 (0~2分) :人球关系不好、控制力不强、用力不协调。

1.5.2 技术达标标准

传球:14 (10分) 、13 (9.5分) 、12 (9分) 、11 (8.5分) 、1 0 (8分) 、9 (7.5分) 、8 (7分) 、7 (6.5分) 、6 (6.0分) 。

垫球:14 (10分) 、13 (9.5分) 、12 (9分) 、11 (8.5分) 、1 0 (8分) 、9 (7.5分) 、8 (7分) 、7 (6.5分) 、6 (6.0分) 。

发球:8 (1 0分) 、7 (9分) 、6 (8分) 、5 (7分) 、4 (6分) 。

扣球:8 (10分) 、7 (9分) 、6 (8分) 、5 (7分) 、4 (6分) 。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技术评定测试成绩的对比与分析

由表1相关统计分析看出, 在经过36学时的排球教学实验后, 从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的排球技术的技术评定测试成绩结果表明, 实验组学生的传球、发球和扣球的技评测试成绩均好于对照组学生的测试成绩, 且两个班的测试成绩结果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说明实验班运用的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班的教学效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垫球技评的测试成绩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说明垫球的姿势、垫击部位和动作协调方面差不多, 差异不大。但是在垫球的平均值结果上看, 可知实验组平均值 (3.25) , 对照组平均值 (2.85) , 说明实验组在实验后的整体垫球技评优于对照组。

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技术达标测试成绩的对比与分析

由表2相关统计分析看出, 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学生在实验中经过相同的学时, 相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公排球普修课程的学习, 实验组学生的传球、垫球、发球和扣球的达标测试成绩均好于对照组学生的测试成绩, 且两个班的测试成绩结果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 5) , 另外发球成绩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说明实验组加强身体素质练习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班的教学效果。

3 小结

(1) 在排球技术教学中加强身体素质练习是切实可行的, 实现了教学效果优化, 有利于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掌握和提高技术。 (2) 实验组中加强身体素质练习, 学生的动作更协调、手型更正确、击球部位更准确以及控制球能力更强等。 (3) 在排球教学中加强身体素质练习, 开拓了学生学习能力, 丰富了教学内容和促进了教学改革, 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洁.高校排球课程教学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王冬, 朱乃苏, 陈志兴.高校排球教学例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2:162-174.

上一篇:现代人的五大病源下一篇:企业基础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