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退范文

2024-08-13

功成身退范文(精选10篇)

功成身退 第1篇

不过这说的可是七八年前的张家港中学。而今的张家港高级中学似乎已经褪去了她初建时的光华, 成了一列循规蹈矩地行走在应试教育之路上的下有轨道制约、上有电源牵制的有轨电车。更重要的是, 建校时加盟的那帮名师们许多早已经“名成身退”。尤其是作为“老中青”名师代表的“三驾马车”已经分道扬镳各奔东西——特级教师、江苏省名校长、《中国教育报》评出的首届全国十大推动读书人物之一的高万祥先生进了苏州城, 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蔡明先生进了张家港市教研室, 而姜广平先生依旧在延续着他的“在路上”的生存方式, 成为集作家、文学评论者和教育报刊特约编辑于一身的“漂泊者”。三个人, 年龄各异 (高先生年长一些, 其余两位还都在当打之年) , 经历不同;相同的都是张家港中学成就了他们, 或者说是借张家港中学这个平台使他们层楼更上,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进而实至名归, 获得了一系列荣誉称号和物质上的丰厚回报——当这一切已成为其囊中之物时, 他们却与张家港中学分手了, 而且都不约而同地离开了教学第一线。

其实, 这三位先生都是我的朋友, 我在工作上还或多或少地受到过高、蔡两位先生的指点, 在这里对人家说三道四似乎有些不妥。再说人往高处走, 选择一个更轻松一点、待遇更优裕一点的去处本也无可厚非。但从张家港中学的角度想想, 却不免让人觉出一丝悲凉。虽说学校是铁打的营盘, 老师是流水的兵, 但看着那些在这个“营盘”里炼成将军的人一茬茬离去, 甚至从此离开“火线”, 脱离教职, 这让那些淹没无闻一辈子都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下默默耕耘的人心里会很不是滋味。古人崇仰的一种生活方式叫“功成身退”, 可那是舍弃一切名利归隐江湖, 像范蠡, 像张良;而今人却多为“名成身退”者, 他们在获取种种“名誉”以及附着在这些“名誉”背后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以及其他种种社会利益之后便选择“退居二线”养尊处优去了。我记得姜广平先生曾写过一篇《今天有多少躺下的名师?》, 批评了那些一旦成“名”成“家”便躺倒不干坐享其名誉所带来的利益而不思进取的名师们。大家不妨点数一下教育界那些曾经的名流, 今天依然在教学第一线打拼的还有几何?

功成身退 第2篇

月中仙 九转功成,月中仙 九转功成王吉昌,月中仙 九转功成的意思,月中仙 九转功成赏析 -诗词大全

月中仙 九转功成

作者:王吉昌  朝代:元  体裁:词   道泄冲和,运开基杳冥,生发元首。推排七返,配二三成六,再三成九。九还真造化,分八卦、妻男自偶。默默真情契,凝然气神,如一镇相守。盈盈动静归元,证不空不有。头面仍旧。无为性普,应地天神化,视之能久。任从劫运变,太空体、绵绵不朽。次了无生灭,恢弘妙用真乐受

纸质核销单功成身退 第3篇

根据规定,从2012年8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出口收汇核销单,企业不再办理出口收汇核销手续,国家外汇管理局对企业的贸易外汇管理方式由现场逐笔核销改变为非现场总量核查,同时出口报关和申报出口退税时也不再提供核销单。“这是顺应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方式、主体发展变化,以及应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国际收支形势的重要举措,也是转变外汇管理理念与方式的重要内容。”外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为众多外贸企业所熟知的核销单,从2011年12月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起,就开始渐行渐远。

出口收付汇和退税手续简化

货物贸易进出口核销制度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为了防止逃套汇、确保贸易真实性、促进国家外汇储备的快速积累、提高应对外来资本冲击的能力。纸质核销单不辱使命,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发挥了最大的光和热。

然而,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以“逐笔核销、事前备案、现场审核、行为监管”为主要特征的核销制度,已难以适应外贸环境的变化,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优化。鉴于此, 2011年12月,外管局、海关总署与国家税务总局在江苏、山东等7省(市)联合推出了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试点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如今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纸质核销单打了头阵。

据了解,在新的制度下,外管局取消货物贸易外汇收支的逐笔核销,企业贸易收付汇无需办理核销手续,企业无需再频繁往返于外管局、银行之间。由此,企业对外贸易收付汇的时间将缩短,资金周转速度将加快。与此同时,银行为企业办理收付汇的单证和流程也大幅简化,银行柜台办理收结汇业务时间缩短。此外,企业报关也不必再提供核销单。

在办理出口退税方面,2012年8月1日起报关出口的货物,企业申报出口退税时将不再提供核销单。税务部门参考外管局提供的企业出口收汇信息和分类情况,依据相关规定,审核企业出口退税,使得企业在各部门办理手续的时间大大缩短。

在此,出口退税衔接问题值得关注。根据规定,2012年8月1日前报关出口的货物,截至7月31日未到出口收汇核销期限且未核销的,按新政策办理出口退税。8月1日前报关出口的货物,截至7月31日未到出口收汇核销期限但已核销的,以及已到出口收汇核销期限的,均按改革前的出口退税有关规定办理。

降低汇率风险,缓解资金压力

业内人士指出,取消纸质核销单,不仅仅节约了外贸企业的时间成本,还将提高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以及缓解资金压力。

改革前,外贸企业均需到外管局逐笔办理相应的核销手续,过程繁琐且费时费力,出于尽快拿到出口退税的考虑,企业往往较少关注短期汇率波动情况,难以灵活地选择有利时间办理汇率结算,由此可能承担一定的汇率风险。

特别是2012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改变了单边升值的趋势,出现了双向波动的新特征。5月份以来,NDF市场上反映的人民币未来贬值预期始终徘徊于1%之上。同时,自4月16日央行将人民币汇率波幅扩大至当日中间价的1%以来,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也在加大。“取消核销单试点以来,我们在结汇的时点选择上更自由,已经多次在恰当的汇率点上结汇。”一外贸企业人员说。

除此之外,本次改革使企业对外贸易收付汇时间缩短,企业资金周转速度由此加快,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需求的燃眉之急。例如,某一外贸企业新政前的资金周转次数为4次(即资金周转周期为90天,一年按360天计),确保企业正常运营需要的资金周转总额为4亿元,则该企业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为1亿元,假设核销单取消带来的效率提高使得该企业资金周转周期缩短了10天,则资金周转率变为4.5次,在总周转额不变的情况下,该企业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变为8900万元,该企业由此节省了1100万元的流动资金需求。

动态分类管理促规范经营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外贸企业都能及时享受到取消核销单带来的这些利好。

据悉,在本次改革中,外管局根据企业贸易外汇收支的合规性及其与货物进出口的一致性,将企业分为A、B、C三类。这种制度安排下,A类企业进口付汇单证简化,可凭进口报关单、合同或发票等任何一种能够证明交易真实性的单证在银行直接办理付汇,出口收汇无需联网核查;银行办理收付汇审核手续相应简化。而对B类、C类企业在贸易外汇收支单证审核、业务类型、结算方式等方面实施严格监管,B类企业贸易外汇收支由银行实施电子数据核查,C类企业贸易外汇收支须经外管局逐笔登记后办理。

借此,A类企业获益最大,B类企业次之,两类企业在贸易便捷性提高和成本下降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利好,而C类企业享受到的贸易便利化程度,与改革前相比并没有多大改变。

部分中小外贸企业的人士担心,“A类大部分是大型企业,而多属于B类、C类的中小企业受益空间或有限。”对此,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制度安排会产生明显的引导和约束效果,既可以引导企业提高自身外贸出口的信誉,也可以约束企业减少和避免短期的不合规操作。

不仅如此,外管局根据企业在分类监管期内遵守外汇管理规定情况,进行动态调整。A类企业违反外汇管理规定将被降级为B类或C类;B类企业在分类监管期内合规性状况未见好转的,将延长分类监管期或被降级为C类;B、C类企业在分类监管期内守法合规经营的,分类监管期满后可升级为A类。由此可见,中小外贸企业确保自身长期内的规范经营和自律操作是务实之举。

“外汇核销单,遗失它比出国旅行遗失所有现钞还纠结的粉红色三联防伪纸,终将于2012年8月1日退出历史舞台,可喜可贺!”有外贸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兴奋之余,如何进行操作成为目前外贸企业关注的焦点,我们的外贸人又要因为学习新的政策和操作细节忙活一番了。

八年功成 第4篇

笔者依稀记得,8年前的春日,金凯生先生在办公室递过这两本杂志的情景。其时两本薄薄的杂志恍如出壳的乳鸽,带着些许建筑的骨架,文化的羽毛,蹒跚走来。对于曾主编过江苏省文化记协会刊《五光十色》的笔者来说,似觉平淡无奇,碍于江苏卫视老友黄导之情,恭维之余并未十分留意。加之多年定期收到《室内装修与设计》赠阅,便以为仅是业界又一试水而已。

然而,八年后的今日,《建筑与文化》却已脱胎换骨,完成了质的飞跃。无论从内容、编排、装帧及运营,堪谓“功成”。8年的经历与发展,在历史岁月的沉淀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最为众口能详的“八年抗战”就是艰苦、坚持、胜利的例证。在杂志如林的激烈媒体竞争中,《建筑与文化》独树一帜。金凯生先生强调的走出小圈子,立足为城市管理者、建设者、投资者“三类重点读者群”服务的办刊宗旨和社会责任,无疑独辟了蹊径。

中国民间谓之“八”,喜谐音“发”。并不止于“财”,更有“发展、发挥、发达”之意。因之,仅“发”还远远不够,求至“达则兼济天下”,才是大境界。如今许多国家级及部属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及论文亦纷纷选择本刊发表,显然,《建筑与文化》正日渐“名就”。

欣慰的是,编委会并未沾沾,而提出更高追求,这从本期刊发的“让文化推动建筑,让建筑无愧未来——《建筑与文化》编委会全国编委座谈纪要”可略见一斑。

郑功成谈《社会保险法》 第5篇

自2003年当选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并成为常务委员会委员,郑功成便开始在全国人大呼吁社会保险立法之事,并多次提交制定社会保险法的议案;2007年4月,郑功成的一篇《关于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与立法中若干问题的看法》,递交到了国务院领导手中,得到高度评价;同年12月,在《社会保险法》首次审议后,郑功成即应邀为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做《社会保险制度建设与社会保险立法》专题报告;在《社会保险法》立法前后四次审议中,郑功成每次均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其可谓这部法律出台不折不扣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2010年11月11日,《社会保险法》通过的第13天。记者如约于下午3时赶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在一办公楼前苦等1个小时后,满面微笑的郑功成出现在走廊尽头,腋下夹着厚厚的教学资料。《社会保险法》的通过,令其心情大好……

“四审稿依然有改动”

记者:从1994年《社会保险法》列入立法规划,可谓16年磨一剑,2010年10月28日《社会保险法》终于获得全国人大通过成为正式法律。在以往的采访中,你一直希望《社会保险法》快一点出台。你的笑容好像已经告诉了我你的心情。

郑功成:的确来之不易。由于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体性制度安排,也是涉及全民切身利益尤其是劳资双方与政府责任的领域,这就决定了《社会保险法》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法律。作为一部民生法律,《社会保险法》保障的是劳动者的福利权利,化解的是劳资矛盾,调节的是初次分配中的利益格局,维护的是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它构成了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正是因为社会保险具有这样特殊的地位,它才在任何国家都是事关基本民生的重大制度安排。

记者: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的第十四条中增加了一款新的内容:“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此次《社会保险法》得以通过,是否意味着宪法中的这句话将更有力量?

郑功成:通过立法,社会保险关系上升到了法律规范的层面,劳动者宪定的社会保障权利才被具体的法律化了。我国宪法是规定了国民享有社会保障权利的,但如果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这种宪法确定的权益就可能流于纸面。同时,法律的制定,责任主体各方才能确切地明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被社会保险所覆盖的人群才会真正享有确切的稳定的安全预期。与过去社会保险领域没有法律而只有行政法规、规章甚至政策性文件相比,《社会保险法》显然在更高的层面上对劳动者的福利权益进行了保障。记者:在任何一个国家,立法都是不同社会群体博弈的过程。《社会保险法》经过四审才得以通过,充分说明了这种博弈的激烈。我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很多建议得以采纳。不知道四审您是否有“新的收获”?

郑功成:准确的说法应当是在立法机关历经五稿,因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的《社会保险法》较四审稿又做了一些修订,这在以往立法中是少见的。我在四审中提出的意见中就有两条被吸收了,一条是针对第64条第三款的,原文是“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逐步实行全国统筹”,我认为这样规定不妥,它不仅让人误认为省级统筹是法定层次,而且将直接影响全国统筹的推进,因而建议删除“实行省级统筹”六字,直接规定为“基本养老保险逐步实行全国统筹”,这样就从法律上明确了基本养老保险是全国统筹,这是法律明确的要求;一条是针对第72条第一款的,原文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在本统筹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在社区、街道、乡镇设立工作站点。”我认为不宜这样规定,它容易导致现行条条分割的行政格局延伸到乡镇,这不符合基层政务走向集中开放式服务的趋势,社会保障体制在上层可以按照部门分工,但在基层却要尽可能地方便服务对象,尽可能设置综合办事网点,因此,我建议删除“在社区、街道、乡镇设立工作站点”而代之以服务网点。上述两条意见均被采纳,最后通过的《社会保险法》即是这样规定的。由此可见,《社会保险法》的立法还是比较审慎的。

“这的确是一个里程碑”

记者:《社会保险法》的出台,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构成了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的顶层架构,您如何看待《社会保险法》出台的重要意义?

郑功成:《社会保险法》的出台,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开始走向法制化轨道的一个标志。将其称之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是不为过的。它的标志性意义在于,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由长期的实验性阶段正式走向定型、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阶段。

同时,我认为《社会保险法》也是中国法律体系中社会法部门十分重要的一部支架性法律,它甚至可以被看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法律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我国的法律体系由宪法和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社会法、诉讼法等七个法律部门组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这七个法律部门中,社会法建设相对薄弱。《社会保险法》的出台,改变了这个状况。

记者:《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意在促进就业以及规范劳动关系,《社会保险法》的出台,对于劳动者来说将有哪些意义? 郑功成:《社会保险法》本质上是劳动者的权益法、福利法,是专门维护劳动者权益,解决劳动者后顾之忧,并增进劳动者福利的法律。它突出以劳动权利为基础,实行权利义务相结合并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缴费形成各项社会保险基金,以解除劳动者在养老、疾病医疗、职业伤害、失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为目标,为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和维护劳动者福利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就业和社会保险是劳动者的两项基本的权利。首先,社会保险权利与就业权利是并行的。其次,社会保险权利是就业权利的保障。有人说,就业权是社会保险权实现的前提,但社会保险权实际上更利于促使劳动就业权利的实现。有了就业,有了工作,不等于解决了后顾之忧,这是一个不等式。劳动者有了就业,而没有社会保险,就不能合理分享到社会分配当中其应享有的份额。我以前说过劳动的三种境界:劳有所得、劳有所值、劳能共享。而劳有所值、劳能共享是与社会保险密切相关的。对于劳动者而言,合理的薪酬体系应该包括工资、社会保险和职业福利,高工资并不等于解除后顾之忧,只有强化社会保险制度,才能在更好地调节劳资之间的利益格局的同时,增进劳动者的福利。社会保险权利的落实,实际上是完善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它构成了劳动者劳动报酬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促使初次分配在劳方、资方以及政府三方之间的利益格局更加公平合理具有重大意义。其三,《社会保险法》规范的内容和权利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因为规范的范畴已经超越了劳动和就业的范畴,比如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都是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险法》不仅赋予了劳动者社会保险权,也赋予了城乡居民相应的社会保险权。

“《社会保险法》有四大特点”

记者:《社会保险法》在内容上除了对现行一些制度进行了规定,是否也有一些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规定,您印象最为深刻是什么?或者说,这部法律有哪些特点?

郑功成:我认为,《社会保险法》具有如下一些特点。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法律,分别对五大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规定。而在国外,一般都是单项立法的。

第二个特点是它具有发展性。从内容上来看,我们可以发现,长期实践基本成熟的制度已经上升到法律规范,另一方面,没有成熟的内容虽然没有上升到具体、清晰的可操作的法律规范,但也规定了它的目标性和方向性。比如统筹层次,《社会保险法》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再比如社会保险的征缴问题,《社会保险法》规定:“社会保险费实行统一征收,实施步骤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三个特点是它具有特殊性。《社会保险法》的一些内容充分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做出了一些特殊性规定。《社会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允许“补缴”的规定,在国际上一般是比较少见的。这实际上是对改革过程中,一些利益受损者(下岗职工等)的一种补偿。再比如视同缴费的问题,《社会保险法》第十三条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承担。”视同缴费的问题解决的也是特定的问题,这在国外也是少有的。

第四个特点是它具有创新性。《社会保险法》表明,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走上了一条保险型的道路,不可能走福利国家的道路,强调的是权利和义务的紧密结合。比如养老保险的统账结合的模式,从国际上来看,它具有创新性,《社会保险法》把它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面。此外,《社会保险法》涵盖了非就业者的城乡居民,这在全世界也是比较少见的

“授权条款多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有遗憾”

记者:社会保障的制度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时又关系到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几乎在所有的国家都是立法先行,就是先制定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然后再确立制度,是以法律确立制度,而我们则是经过不断的摸索,在现行制度已经矛盾重重的情况下,出台了这部法律,并且授权条款很多,您如何看? 郑功成:社会保险的国际普遍规律都是先行立法,通过立法确立制度,然后才能实施。我国建国初期也是先立法,出台了《劳动保险条例》。但由于改革开放这30年,我们走了一条渐进式的改革之路,决定社会保险的经济的社会的乃至政治的很多因素,都处于渐变的过程当中,所以社会保险的改革也不可能采取先立法后实施的国际惯例路径走过来。社会保险的改革必然不能背离国家大的改革背景,所以要先试点后推行。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经过20多年的改革,社会保险制度不能总是试而不定,而是急切需要进入定型、稳定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阶段。因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如果长期试而不定,不仅直接损害着制度的严肃性与可靠性,也给各地追求制度变革中的“过度创新”创造了条件,以往几乎每一个社会保险项目在全国各地都会出现多种“模式”,这在早期可以理解,但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就绝对不是正常现象,因为它只能给未来的制度整合埋下重大隐患,时间愈长,代价愈大,只有及时将其上升到法律层面才能保证制度走向稳定,并在稳定的基础上走向定型,并且不断完善。

记者:渐进式改革也是一把双刃剑,长期试点遗留下来的矛盾,变成了许多授权条款。我发现,从二审稿的十几处授权条款在三审稿中只剩五处,到最终的法律又增加到20多处,应当说立法背后的博弈异常激烈。而舆论现在诟病最多的正是这些授权条款。

郑功成:授权条款的确偏多了一些,这是《社会保险法》的不足之处。但这个缺陷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授权条款的确也不适合用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比如养老保险的费率问题,好像还没有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险法不规定费率的。但我们的社会保险法为什么就没规定呢?因为我们还没有实现全国统筹。由于各地经济水平差异较大,缴费比例、养老制度也各有千秋,要在制度没有全国统一的情况下统一保险费率、降低费率,当然有难度。所以这个法律目前回避了费率。因为必须下降,下降有多大的空间,还要进一步研究。

在这些授权条款中,有的是因为制度还有不成熟的地方,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但一部分授权条款不是这样的,也是我感到遗憾的。比如在《社会保险法》第七章“社会保险费征缴”第五十九条中,仍然是一个不明不白的授权性条款:“社会保险费实行统一征收,实施步骤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从世界范围来看,同样的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在不同地区分别由不同的机构征缴,是绝无仅有的现象,不同的国家或者由完全财政税务部门征缴,或者完全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缴。我的观点一贯是,社会保险的经办始终应该由一个部门负责到底,不容分割。但遗憾的是,由于部门的原因和人为的原因,立法分歧过大而给这个法律留下了一些硬伤。

“两大任务”

记者:《社会保险法》出台之后,对于这部法律的执行和落实,您有何建议? 郑功成:《社会保险法》的出台对于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意义重大,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保险法制建设便一蹴而就。我们要认识到这部法律的重要性,并且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和落实。我认为,我们面临着两大任务。

首先,加强普法宣传,让劳动者、用人单位以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都能够明确各自在社会保险制度中的权利、义务以及相应的责任。

其次,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险改革还在进行之中,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与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的步伐不一,亦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保险立法还不可能一步到位地走向完善。对一些现行法律中还没有规范清晰或者明确授权中央政府制定相应法规进行调控的事项,就应当抓紧制定相关法规,必须要在《社会保险法》2011年7月1日施行前出台这些法规,以为社会保险行为提供更具操作性的依据。或者说,所有授权性条款,都应该在《社会保险法》实施前,都可以找到依据。不能在法律实施后,相关法规还不能出台,这会使法律的效力大打折扣,这是应当避免的现象。还有,我们应及时检讨现行的制度安排,对于那些不合乎法律规范的试点及时进行纠正,切实按照《社会保险法》来推进工作。

功遂身退——读《道德经》有感之七 第6篇

——《道德经》第九章

《道德经》第九章说:“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意思是说:水碗已盛满, 不如停止下来。捶打金属使它尖利, 难保长久, 必遭挫败。金玉满堂, 没有守得住的。富贵而骄傲, 自己招灾。功成业就, 退位收敛, 是合于自然规律的。

功遂身退, 不是说功成之后叫你去做隐士, 而是要注意收敛。老子在这一章提出了适可而止的忠告。一般人的心理是知进不知退, 尤其是当名利正盛之时, 更是趋之若骛。老子以一系列生活中的现象作比喻, 道出了知进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的祸害。他要求人在完成功业之后, 不自恃, 不据有, 不锋芒毕露, 不咄咄逼人。他所说的“身退”, 并非要人做隐士, 而是要人不自我膨胀。

但很多人则喜欢功遂身“进”。君不见, 一些运动员一旦奥运会成了冠军, 立刻拍广告, 赚大钱;君不见, 一些所谓专家一旦做出点成绩, 立刻到处作报告, 立刻著书立说;君不见, 有些人一但“偶因一着巧”出名了, 立刻有赶不完的场子, 拿不完的出场费……结果, 到头来, 奥运冠军昙花一现, 再也不能得冠军了, 成了仲永第二;有些名人不检点, 酒驾了, 吸毒了, 大牌了, 狂言了, 搞得自己声名狼藉;有些政客沉醉在虚浮的政绩光环中, 好大喜功, 政绩工程, 老百姓却并不买账。

做人要学会藏锋, 要学会收敛, 不可太张扬。人一旦出了名, 千万别觉得自己就不是人了,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韩红自己说过一件事:在一次大型演出时, 韩红作为演出明星, 演出前去剧场边上厕所, 因为走得急, 忘了带钱, 看守大妈不让进, 韩红说:“我是韩红。”大妈说:“韩红是谁?管你是韩红韩绿, 进门一律五毛。”前段时间看《光明日报》, 一位国内知名学者写了一篇文章, 意思也是告诫人们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说了自己的一个例子, 说自己小时候, 在吃饭时, 藏在柜子里, 想让大家到处找他, 结果大家各吃各的, 压根就没发现饭桌上有人缺席, 大家走后, 自己只好灰溜溜地出来吃些剩饭。老子研究专家于天罡也讲过一个寓言似的小故事:苍蝇趴在骆驼身上过沙漠, 经过长途跋涉, 终于走过了沙漠, 苍蝇向骆驼道谢, 骆驼说:“不用谢, 我压根就没意识到你的存在。”

一个人窘迫时, 要时刻提醒自己:我很重要;一个人得意时, 要时刻提醒自己:我很普通。潦倒时, 看到自己的价值, 不自卑, 不自弃, 给自己一份向上的力量和温暖;功遂之时, 不自满, 不骄傲, 天天面对鲜花掌声, 自己却要时刻留份清醒, 时刻知道自己的斤两。水碗里的水满了, 就别急着继续向里面倒水, 不如停一停;刀锋天天磨得锋利, 就不能长期保存。富贵之时, 骄傲自满, 炫富斗富, 是自找麻烦, 金玉满堂是大家期冀的愿景, 但不可能长久的, “金满箱, 银满箱, 转眼乞丐人皆谤”。

功遂身退, 做的好的自然依旧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打败了吴国, 立刻身退。文种不听, 结果被杀。范蠡身退后经商, 富甲一方后, 散尽金银, 惠及一方。转身华丽, 抽身及时。

汉初谋士张良, 同样精通黄老之道, 不留恋权位, 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与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他以出色的智谋, 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 被封为留侯。但他不愿再对朝政指三划四, 云游四方, 颐养天年, 不亦快哉!

那些不知道身退的, 多少人下场悲惨啊:将兵多多益善的韩信最终被杀, 谋士李斯、文种最终被杀, 用两个桃子设局让三士自杀, 火烧庆功楼, 杯酒释兵权, 历史的教训总是惊人相似重复上演。

谈老子“功遂身退”的遁世隐逸哲学 第7篇

老子不主张经世致用的一味入仕。孔子向他问礼他答:“子所言者, 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 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史纪·老子韩非列传》)

“蓬累”, 是隐逸的意思, “蓬, 沙碛上转蓬也。累, 转行貌也。言君子得明主则驾车而事, 不遭时则若蓬转流移而行, 可止则止也” (《史记正义》) 。老子担任过“周守藏室之史”, 他见证了周王朝的衰落, 王朝分崩离析的时候他辞去官职归隐山林, 做了遁世“君子”, 著书“五千言”流传天下。“君子得其时则驾”, 是说士人若逢治世明主, 就积极入仕, 去建立功名;“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是说若逢乱世昏君, 就归隐山林, 独善其身。老子告诉孔子应善于选择, 掌握仕与隐的时机, 理清思想上的困惑。孔子对此说法大为赞赏, 极力推崇, 并把老子比喻为“乘风云而上天”的“龙”。

老子又认为“物极必反”, 福祸相依,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最好的办法就是“功遂身退”。

《老子》阐释的道理, 涉及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 《老子·四十章》中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 认为事物矛盾之双方向各自对立面的转化, 是一种符合规律的运动。老子在对自然和社会的现象的精细观察中, 发现事物走到极点的结果会“物极必反”。如花盛必谢, 物壮则老, 月盈则亏。《老子》五十八章中言:“祸兮, 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可见老子认为人事间的祸福转换也很频繁, 祸与福之间的对立、转化是无常的。福泽中潜伏着灾祸, 灾祸中埋藏着福泽。

老子从“反者道之动”, “兵强则灭”, “物壮则老”, “木强则折”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出发, 主张戒满、忌盈, 推理出“功遂身退”的遁世、隐退哲学法宝, 他用自己丰富的政治生涯经历, 告戒官场挣扎的人:“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老子·九章》

老子提出“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 原因在于强弱、福祸、吉凶、盈亏的互蕴和转化不会以人们意志为转移。成功之后的人, 达到了“盈”、“满”的状态, 势必向“亏”、“损”转化, 处于富贵之极, 应该及时隐退、贬损自己, 不然只会走至下坡, 遭逢祸患。

老子“功遂身退”的哲理为许多人采纳躬行。李白在诗中说道:“严光桐庐溪, 谢客临海峤。功成谢人间, 从此一投钓”《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李白觉得功成名就之后, 要学习严子陵、谢灵运, 不眷恋红尘富贵, 而隐逸于山水之间, 做个投钓散人。可见, “功遂身退”的法则是老子遁世隐逸哲学的一个代表, 也被古代士人囊入其仕隐哲学——积极入仕而后及时顺流而下。

深谙老子“功遂身退”遁世隐逸哲学的士人比比皆是。春秋时期的范蠡, 深明“赢缩之常”, 在帮助勾践灭吴雪耻之后, 认清福祸转化的现实, 辞去高官厚禄而做了商人, 不愿为君王所忌。张良是一位“运筹于帷幄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谋士, 他辅佐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取得胜利, 官拜留侯, 但是行至人臣权利之颠, 他却有清醒的头脑, 他对刘邦说:“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 封万户, 位列侯, 此布衣之极, 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世, 欲从赤松子游耳。” (《史记·留侯世家》) , 脱离出宫闱争斗, 淡出朝堂去过平凡的隐逸生活, 最后得以善终。

也有居功傲伟, “物极必反”, 不得善终的例子。楚汉之际, 韩信统领数十万精兵强将, 拥有雄厚的势力, “为汉则汉胜, 与楚则楚胜”。齐人蒯通用“大夫种、范蠡存亡越, 霸勾践, 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烹” (《史记·淮阴侯列传》) 的例子, 劝告韩信不要加入任何政治阵营, 可以在齐地拥兵自重观望时局, 以明哲保身。但韩信贪图功名富贵, 加入刘邦阵营, 汉成后却被刘邦削夺王位贬为侯, 又为萧何、吕后合谋斩杀于长乐宫钟室。韩信不明“功遂身退”的道理最后才落得惨死的结局。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评说道“假令韩信学道谦让, 不伐己功, 不矜其能, 则庶几哉, 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 太公之徒, 后世血食矣”。司马迁之言对老子的“功遂身退”进一步作了补充和说明。“身退”, 并非一定要离朝廷而隐山林, 而是“谦让、不伐己功, 不矜其能”。司马迁对于“身退”的阐述, 与老子“不自见, 故明;不自是, 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 故长” (《老子》二十二章) 的观点一脉相承, 体现在处事谋略上, 就是谦让、贵柔、“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二十二章) 。

老子推崇“功遂身退”的遁世隐逸哲学, 不是劝说人们去消极看待问题, 任何时候都止步于成功时刻, 不再向上争取努力。它阐释的哲理是辩证的, 生而为人, 就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鸿鹄志向, 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通。但是, 人却不可以妄自尊大, 在名利的追逐中过于执着。“功成而弗居”才是法则, 举止有法, 进退有度, 把握好进与退的时机, 或逆流而上, 或顺流而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 如果超过了这个界限, 事物就会发生质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老子》二章) 任何事物在发展中物极必反, 乐极生悲, 像太极图那样阴阳转换, 所以, 在一定情况下, “功遂身退”是最好的选择。

摘要:老子主张无为、不争等观点, 关于仕与隐, 他认为物极必反、福祸相依、提出“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的主张。这一主张得到中国古代诸多挣扎在仕隐边缘的士人的认同及发扬践行, 形成蕴含浓厚中国古典特色的遁世隐逸文化。

关键词:老子,功遂身退,遁世隐逸哲学

参考文献

[1] (魏) 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中华书局, 2011[1] (魏) 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中华书局, 2011

[2]王蒙.老子的帮助.华夏出版社, 2009[2]王蒙.老子的帮助.华夏出版社, 2009

[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 1984[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 1984

功成身退 第8篇

孙宝成在《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8篇, 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正式出版论著有《企业资金学》、《农业企业会计》、《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家庭农场会计核算》四本书, 80万字。

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 (简称“江苏省农垦集团”) 是经江苏省政府授权、于1997年组建的省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旗下有18个农场、近20家工商建运服企业。2007年土地面积193.6万亩, 资产总额58亿元, 净资产14亿元, 年销售收入122亿元, 利润总额8亿元, 其中国有收入45亿元, 国有利润3.78亿元。主营业务包括农业、药业、机械制造业、房地产和商贸服务业五大板块, 净资产收益率14.5%, 高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 在省属国有企业中名列前茅。

当前, 面对世界性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和伤害, 江苏省农垦集团立足转危为机, 充分利用国家“三农”政策给垦区带来的扶持机遇, 致力于把公司建成以现代农业为主体、工业为主导, 农业及其加工、制药、机械、房地产、商贸服务业综合经营的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 力争成为现代农业的标杆企业。

江苏农垦集团能够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离不开企业财务管理的强力支撑, 作为集团财务负责人的孙宝成, 功不可没。1981年从事财会工作27年来, 他任劳任怨, 勤勤恳恳, 踏踏实实, 连续六年在集团机关评比考核中被定为“优秀”级次, 他所领导的财务部获得过“江苏省先进财务工作集体”称号, 他本人2006年被江苏省财政厅授予“十佳会计工作者”称号。

熟悉孙宝成的人都知道, 他的专业技能精湛, 知识面广, 具有高超的组织沟通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农垦系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自担任集团财务负责人以来, 执行公司战略不遗余力, 以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维护公司财务状况的健康发展为宗旨, 把财务管理提高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 并能够合理打造集团资本运作平台, 监管资金流动过程, 健全风险控制制度, 着力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财务管理体系, 推动了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孙宝成默默奉献, 甘当绿叶, 成功地扮演了财务当家人的角色。

近期, 笔者专访了孙宝成, 与他就企业财务管理方略以及如何履行好CFO职责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战略得当, 理念超前

财务战略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公司发展战略, 是摆在孙宝成面前的重要课题。他首先指出, 企业发展战略统驭财务战略, 财务战略必须服从服务于发展战略,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他认为, 财务战略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服务于发展战略:

第一, 财务战略必须与发展战略相匹配。财务战略从属于企业发展战略, 两大战略唇齿相依、珠联璧合。发展战略必须有适当的财务战略与之匹配。如在经济复苏阶段企业采用扩张型发展战略, 这时财务必须采用积极扩张型, 即绝大部分留存利润留在企业, 大量地进行外部融资, 积极地进行增资扩股, 表现出“高负债、高收益、少分配、扩股本”的特征。面对当前金融危机, 企业发展战略必须调整为收缩型战略。财务战略一般会采用防御性, 即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增加现金流入, 通过盘活存量资金、增收节支等措施度过“寒冬”, 表现出“低负债、低收益、高分配”的基本财务特征。

第二, 财务战略必须支持企业发展战略。财务战略作为发展战略的支持子系统, 必须围绕发展战略定位自己。解决企业做什么的问题, 需要财务做好投融资决策;解决企业如何做的问题, 需要企业各职能系统细化产供销组织实施方案, 而财务必须与各职能管理系统相配合、协调、衔接;解决企业谁来做的问题, 需要财务做好企业分配战略, 完善激励机制, 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

第三, 财务战略必须主动修正发展战略。财务战略不能被动地无条件服从企业发展战略, 错误的发展战略会导致企业陷入灭顶之灾。而财务战略随着企业风险的增大必须主动调整, 去影响、反作用于发展战略。因此, 一个健全和富有创新的财务战略, 应随着宏观环境和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企业财务状况是企业的晴雨表, 一些财务指标客观反映了企业运行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CFO应明察秋毫, 适时调整财务战略。

第四, 财务战略必须保持与发展战略的动态协调。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和外部环境息息相关, 战略是环境分析和内部资源优化的结果。当环境出现微小变化时, 一切行动必须按战略行事, 体现战略的指导性和前瞻性;当环境出现较大变动并影响全局时, 发展战略必须做出重大调整。财务战略是公司战略落实的关键路径和基础, 必须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 及时作出动态调整, 达到和谐共振、协调一致。在企业发展历程中, 不同的发展阶段, 企业经营重点、风险不同, 应该有不同的财务战略与之相适应。初创和扩张期一般采用扩张型财务战略, 稳定期采取稳健财务战略, 衰退期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既要符合时代的要求, 体现超前性和引导性, 同时又与企业遵循的管理风格和财务结构特点密切相关。”谈到财务管理理念, 孙宝成如是说。江苏农垦集团作为国有大型农业企业集团, 其资产结构、事企合一的复合组织结构、管理链条长等特点, 决定了财务管理理念有其自身特色。他认为, 现代企业应树立以下财务管理理念:

第一, 人本化理财观念。以人为本, 充分协调好各财务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 既包括股东、经营者和员工、政府、顾客等正式的契约关系, 也包括社会公众、环保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企业财务目标从股东角度看, 要求资本增值最大化, 从债权人角度看, 要求偿债能力最大化;从管理者和员工角度看, 要求企业福利最大化, CFO必须做好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平衡, 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 企业财务责任社会化既要考虑资本投入者的财务要求, 又要兼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财务要求, 注重保护消费者利益、民众健康、环境保护等外在效应。CFO特别是农业企业的CFO要领导企业勇敢地履行其社会责任, 为社会提供合格、安全、环保的产品, 在追求经营安全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财务安全和资本增值。

第二, 未来视角观念。公司战略是公司前进的方向, 企业财务应树立未来视角观念, 以适应公司战略发展的需求。要有系统意识, 把财务系统置身于企业总体考虑, 支持、服务企业战略。要有全局意识, 放眼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要有超前意识, 以敏锐的洞察力适应经济环境变化, 及时调整财务战略, 保证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领先一步。

第三, 资本观念。企业应充分利用企业各类资本, 做到人尽其才、财尽其用。树立资本增值观念, 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人财物, 提高资源回报率, 追求股东价值持续最大化。树立经营资本理念, 把企业当作商品去经营, 开展企业购并重组活动, 实现企业上下游业务整合和跨越式发展。推进企业迈向资本市场, 把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机结合, 使社会资本为我所用, 实现公司价值的提升。

第四, EVA观念。EVA是企业净利润扣除企业占用资本平均市场成本后的净值。树立EVA观念就是树立资本成本观念, 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两个盈利能力同样的企业, 由于占有资本规模不同, 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是不一样的。树立EVA观念, 要求企业合理融资, 使企业资本和负债保持合理状况;经济、节约地使用公司资本和资源, 优化资本配置, 追求轻资产、轻资本结构;提高公司每股收益, 至少要超过市场平均融资成本, 为企业提供EVA。

第五, 风险观念。长寿型企业并不是靠扩张获取的, 而是靠良好的风险控制带来的。这次金融危机造成许多企业现金流短缺, 突显企业在风险管理上存在严重缺陷。因此, 控制风险是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首先, 要控制投资风险, 使企业的扩张能力与资本结构相适应, 防止低效率的负债投资或短贷长投。其次, 要控制经营风险, 保证企业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的竞争力, 防止“两项资金”长期占用造成经营活动现金流短缺。再次, 要控制财务风险, 维持适当的财务杠杆, 避免陷入财务危机。

财务革新, 硕果累累

“江苏农垦集团作为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 经济效益不但要靠‘干出来’, 还要靠财务部门精打细算‘算出来’。”孙宝成说。这几年, 江苏农垦集团对财务管理进行了积极创新并取得丰硕成果:

第一, 推行资金集中管理。资金是企业的血液, 其畅通无阻和高效运行是企业健康运作的根本。过去, 由于资金分散、多头开户, 资金管理漏洞多、运转效率低。据统计, 垦区直属企业最多的有500个账户, 平均每个单位10个以上, 各单位在银行存款平均余额10亿元, 而同时贷款余额平均达8亿元, 资金表现为一方面需求不足, 而另一方面又严重闲置浪费。从1997年起, 集团分两步进行了资金集中管理。第一步, 成立了江苏农垦财务结算中心, 实现集团本部和在宁企业资金统管。撤销了本部各部门、在宁企业银行户头, “统一开户、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建立了资金使用核决权限制度, 健全资金内部有偿调度机制, 增强了外部融资能力, 使本部资金运作步入良性循环轨道。第二步, 成立江苏农垦资金管理中心, 实现成员企业资金统管, 省农行资金集中管理平台实现集团与成员企业资金联网管理和收支两条线。实行“核定限额、存款高息、有偿使用、融资资源共享、成员企业全覆盖”。成员企业每日只保留一部分备用金, 剩余资金当天全部上划本部;成员企业在中心存款高于银行同期同档利率;中心对下贷款有偿使用, 略高于银行同期同档水平;各单位信货资源由集团统一集中管理, 成员企业及所属企业账户全部取消, 在集团统一开户。2008年6月份, 共集中所属企业资金4亿元, 对下委托贷款近8亿元, 获取银行授信规模20亿元, 全年资金集中效益提高到3000万元以上。

第二, 在省属企业率先推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加强对子公司监管, 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张驰有度。江苏农垦集团在省属企业中率先推行子公司财务总监委派制, 创立了“双线汇报、单线任免、双线考核、单线奖惩”的管理模式。“双线汇报”就是财务总监向企业法人代表报告日常工作, 定期向集团汇报工作;“单线任免”就是财务总监对集团公司负责, 由集团决定任免;“双线考核”就是财务总监业绩由所在企业和集团本部两方面考核, 各占50%权重, 促使其在积极为企业服务的同时行使所有者监督权;“单线奖惩”就是最终年薪由总部核定、所在企业发放。2005年, 对这一监管制度又进行了变更:一是降低监管成本, 推行片区财务总监制。每个总监负责3至5个企业的财务监管, 专司监管职能, 降低监管成本。二是体现所有者财务的要求, 其报酬由总部发放。这样割断了总监与企业的经济联系, 防止“屁股指挥脑袋转”。三是推行异地委派和定期交流制, 避免亲情、人情的困扰。这一制度完善了出资人财务监管体系, 了解了企业真实可靠的生产经营财务信息, 实现了监督前移, 控制了子公司乱借款、乱担保、乱花钱现象。此举多次受到农业部表彰和肯定, 在全国农垦系统普遍推广。

第三, 推行“两级管理、一级核算”财务管理体制。长期以来, 国有农场推行的是“三级管理、三级核算”的财务体制, 管理链条偏长, 机构偏大, 冗员较多, 管理效率低下。为适应建设服务型现代化农场的需要, 积极推行农场管理体制扁平化改革, 采取管理人员“核定定额、竞争上岗、费用包干、节奖超罚”的办法, 优化结构, 压缩冗员, 控制费用。农场全部撤并了分队、大队, 改设管理区, 实行“两级管理、一级核算”, 所有管理区、科室费用都到总场实行“费用核定、定期报账”, 有效地地精简了机构、人员, 节省了管理费用。农场各级管理人员由改革前2129人缩减为1101人, 精简了48.3%, 达到每个管理人员管理1250亩土地, 每年节约管理费用2000万元。

第四, 打造集团资本运作平台。作为大型企业集团, 产业资本是基础, 还必须打造现代资本运作平台, 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2002年, 集团成立“江苏聚信投资管理公司”, 专司集团本部资本运作职能, 孙宝成兼任总经理。该公司的运作思路是:一是多元化投资。由集团控股60%, 职工持股会占40%, 形成产权清晰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机制新、企业活;二是公司治理规范。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 建立了公司“三会一层”管理制度, 相互制衡、相互协调、运作规范;三是投资创新。以实业投资为主、证券投资为辅, 实现了产业投资和金融投资相结合、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相结合, 取得了良好效益, 累计实现利润1.2亿元, 平均年股本分红率30%。

第五, 健全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制度。针对子公司存在的大量担保等或有风险的实际情况, 制定《江苏农垦公司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若干意见》、《集团公司对外担保管理意见》、《国有农场对外供款和担保的有关规定》等, 规定子公司一律不对外担保, 母公司担保和对外供款由董事会决定, 以前遗留的担保和借款分三年清理到位, 每年排查一次企业风险源并制定整改措施, 有效地控制了企业财务风险。集团担保由最高时2亿元压缩到最少时2000万元, 收回了下属企业多年欠款3000万元, 改制后, 场办企业陈欠款清理回收近8000万元。集团本部保持了良好的财务状况, 资产负债率控制在40%以下, 流动比率达到130%, 近四年累计积累自有资金达1.5亿元。

找准定位, 甘当绿叶

谈到CFO的定位问题, 孙宝成幽默地说:“CFO角色定位不准, 很可能变成UFO (目标不明飞行物) 。”他认为, 从工作职责上, CFO应定位于:战略家+增值手+消防员+理财家+铁算盘+外交家+替罪羊。他进一步解释:

一是战略家。CFO应具备领袖气质和战略眼光, 高效地组织财会工作, 实现企业财务战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一致。

二是增值手。CFO应精于价值链管理, 谙熟经营活动链条上价值创造和价值灭失的各个环节, 在筹资、投资、经营、资产管理和分配各个环节精于核算, 提高公司效益。

三是消防员。CFO在危机处理和风险管理中发挥中枢作用, 善于处理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危机并制定应急预案, 防范、化解经营和财务风险。

四是理财家。CFO应统领资金调度, 善于理财运作, 高效运作资金;善于购并, 辩识并购对象, 策划并购活动, 整合并购业务;善于资本运作, 提升公司价值, 捕捉投资机会;善于控制财务风险, 确保财务安全。

五是铁算盘。CFO应在验算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精打细算, 严格把关, 敢于唱“黑脸”, 不怕得罪人, 甘为CEO的“防火墙”。

六是外交家。CFO应能言善辩, 刚柔并济, 成为企业财务形象代言人, 肩负起企业内外财务沟通的重任, 善于协调政府、股东经营者、债权人、员工和社会相关人等各方利益关系。

七是替罪羊。CFO应坚持职业操守, 秉承个人理财风格, 遵纪守法, 促使企业合法经营、依法纳税。但要勇于承担企业失败责任, 必要时成为财务丑闻的受过者。

作为主管财务工作多年的CFO, 孙宝成对CFO的职业体会和感悟颇多。他同时认为, CFO的个人道德、职业素养应具备以下要求:

第一, 甘当绿叶, 不当红花。CFO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必须要有CEO的强力支持, 现代企业要求CEO与CFO之间必须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CEO和CFO的目标是一致的, 承担股东受托责任共同管理企业。CEO必须依靠CFO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 CFO要对CEO所作的重大决策进行监督。因此, CFO应树立CEO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全力支持、配合CEO工作, 甘当配角, 思维超前但不抢前, 职责到位但不越位, 参与谋划但不决策, 工作补台但不拆台。

第二, 坚守职业底线。假账丑闻往往是CFO职业生涯的最大耻辱。CFO有时面临CEO的压力、企业生存要求、股东利益需求, 将被迫做些财务粉饰去满足各方需求。但是, 必须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 在坚持政策的基础上寻求适度的灵活性, 敢于说真话, 做真账, 办实事, 绝不违法违纪、触犯刑律。同时, 要坚持廉洁自律的职业要求, 不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 不当得利坚决摒弃。孙宝成分管财务工作后经历三任领导的离任审计, 都没有发现重大违法违纪事件, 个人廉洁经得起考验。

第三, 成为理财的行家。CFO应成为理财专家, 精于理财, 善于用财, 勤于生财, 使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在企业盈利总额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这个含义上说, CFO没有深厚的理财基本功, 就不可能为企业建功立业, 其核心地位就难以确立。每年集团通过与银行谈判争取利率不上浮和利用银行承兑融资就减少财务成本300万元, 同时把闲置短期资金委托理财等增加收入500万元。

第四, 善于处理公共关系。就外部来说, CFO应积极向股东提供决策信息, 并将重大战略计划、合并收购事宜与之进行交流。就企业内部来说, CFO应善于在公司内部组织各部门进行沟通, 使财务决策与各部门决策实现有效沟通, 最终达到步调一致。同时, CFO应善于同政府打交道, 争取政策, 节省税收, 合理谋利。江苏农垦集团每年通过财务部门公关协调争取政策资金近4000万元, 节省税收1000多万元。一个优秀的CFO, 必须有较好的人际关系、较丰富的人脉资源、较强的社会攻关能力, 从而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上游刃有余, 得心应手。

第五, 对企业有较高的忠诚度。CFO首先要热爱自己的企业, 认同企业的愿景, 才能与企业共成长、共荣辱。CFO应忠诚于企业, 凝心聚力,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关心、呵护企业的成长;CFO最重要的是, 要像猎鹰一样瞄准自己企业, 洞察企业任何问题, 精心纠偏, 促使企业步入长期良性发展轨道。

功成身退 第9篇

中医讲求“望闻问切”、“对症开方”、“活血化瘀”, 管理亦如此

公安医院隶属于天津市公安局, 在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 还担负着为全市3万多名公安民警提供医疗及健康保障的职责。2012年10月底, 朱士庆被正式任命为公安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面对医院的现状, 他在上任的第一个月里不等不靠, 走科室、看院区、转病房、反复座谈, 展开了系统深入的基础调研。几乎医院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印。用他的话说, 这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就如中医的“望闻问切”, 摸清了脉搏, 自然就能找准影响和制约医院发展的“症结”, 也就能开出“活血化瘀”的“方子”了, 辛苦些也是值得的。

一是以思想建设为抓手。一支队伍没有思想就失去灵魂。而作为公安系统的一支医疗卫生队伍, 其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服务热情是最基本的内在要求。他着手实施的第一项举措就是加强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专项教育。他指出:“公安医院是天津市公安局的组成部分, 全院干部职工是公安队伍的一员, 必须要以公安民警的标准来严格要求。对于医院全体干部职工来说, 无论你是医生还是护士, 博士还是硕士, 首先是一名公安战士。”为此, 医院先后组织开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教育,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 以及公安民警的职业道德教育、纪律作风教育, 使广大医务人员牢记政治使命, 坚定政治方向, 严守政治纪律, 切实做到讲政治、讲大局、守纪律, 打牢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公安民警的思想根基, 提高了对自身的标准和要求。同时, 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正确引导作用, 大力提倡做人为事“公平、公开、公正”, 人人胸怀一颗“公心”, 也就是他的“三公加一公”理念。他常讲:“人不畏其言而畏其公”。在医院的各项管理工作中, 他总是身体力行, 率先垂范, 时时处处践行着这种理念。他强调“只有团结才能出凝聚力, 出影响力, 出战斗力。要把医院看做‘家’, 每个人都要树立起主人翁意识, 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同心协力, 同心同德, 同舟共济, 为‘家’的和谐繁荣人人尽一份努力, 人人做一份贡献。”他将办院与“持家”理念有机融合, 通俗却很好地诠释了个人与集体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医院内部形成了互帮、互助、互学的良好风气, 也营造了“院兴我荣、院败我耻”的良好氛围。

二是以组织建设为保障。抓好组织建设是医院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和保障。首先全力加强班子建设。经职工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谈话各个环节, 3名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充实进医院领导班子, 班子成员从4人增加到7人。领导班子调整充实后结构更加合理, 分工更加明确, 活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很好地顺应了医院发展的实际需求。其次完善干部任职制度。结合科级领导班子年龄结构不合理、部分科室领导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年龄偏大以及政治素质、知识水平和领导能力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的实际状况, 规范了科技领导干部任职年龄和年限, 完善了任职程序, 使更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 不仅实现了领导干部年龄结构优化和人适其事、事得其人, 也大大激发了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再次实行延聘和返聘政策。对已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专家和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 考虑到其所在学科和岗位的特殊需要, 及时出台延聘或返聘的政策, 把他们继续留用或返聘到原工作岗位上从事医疗工作, 施展医学专长, 传帮带青年骨干, 使传统医疗医技得到传承, 学科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三是以行风建设为导向。医疗行风建设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规范医疗秩序,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必然需要。他说:“只有让患者满意, 才能真正赢得患者的信任, 让他们放心地把健康和生命托付给我们, 甚至将他们家庭、朋友的健康问题交给我们去‘打理’。”为此, 他首先要求广大医护人员牢记“仁心仁术, 功成广济”, 他将这种思想贯穿于整个医德医风教育的始末。其次, 他于2013年年初在全院大力开展“创服务品牌, 让患者满意”活动, 制定了既有医院领导和员工的监督, 更有社会公众监督与媒体舆论监督的机制, 表扬先进, 批评不良行为, 形成医德医风宣传和舆论监督氛围。

面对问题和困难, 他带领新一届领导班子, 不等不靠, 用有效的管理方法“活血化瘀”, 用仁爱的思想凝聚发展合力, 全院上下形成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医院各项工作在逆境中健康稳定发展。

市场上找定位, 医技上求突破, 特色上显活力, 在激烈的医疗市场中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他说:“公安医院只有树立强大的品牌, 形成自身的特色, 才能在当前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和抢占绝对先机。”为此, 他一方面努力在继承和发扬公安医院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挖潜、创新, 一方面深入研究如何打造本院独具特色的医疗服务项目和新兴特色学科。

一是找准品牌建设的定位。他提出:“公安医院必须拥有‘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学科和医技。在以科技进步带动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整体提高的同时, 还要鼓励和支持各学科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加快医院医疗技术的更新速度, 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和社会知名度。使前来求医的患者消除心理和生理障碍, 从容健康地走出医院。”

二是提高医疗医技水平是医院品牌建设的核心。医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加强与本市乃至全国知名医院的合作, 适时邀请专家来院讲课、会诊, 定期输送人才开展学习交流, 提高医护人员临床诊治水平。同时, 深入了解患者需求, 研究简化诊疗、手术操作流程的途径和方法, 实现最大限度地减低患者医疗费用支出, 减少患者痛苦度。

三是精心塑造每一个品牌学科, 成熟一个, 发展一个。他说:“我坚持学科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思路, 一方面是同时推出多个学科会形成资源分散利用, 导致品牌质量差, 另一方面会因公众接受过多的品牌信息, 反倒对品牌印象模糊。医院所每推出的一个学科, 那么这个学科一定是最擅长治疗那种疾病, 且比其他医院做得更好的学科。”

打造和谐向上的氛围, 要让大家有盼头儿、有奔头儿、有甜头儿

他说:“有奔头儿就会更有劲头, 要让大家工作上有压力而不压抑, 给大家创造好的平台, 提供成长的空间, 共享医院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样大家会更加珍惜工作岗位, 医院才会更有活力, 更加和谐。”

“让大家更有盼头儿的应该是公安医院的迁址建设工程。它是所有公医人的梦想。目前, 公安医院新址选址工作已经确定, 各项规划建设方案正在紧张有序进行当中。新址占地46.28亩, 规划设计床位800张。新建项目将包括一个中医特色理疗康复中心和硬件设施完善、水平领先的大型专业体检中心。医院建成后升级为“三甲”医院, 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打造社会品牌, 服务公安民警, 强化健康保障。”

论李白游侠诗的“功成身退”新模式 第10篇

【关键词】李白 游侠诗 侠文化 “功成身退”

汪聚应全面整理了《全唐诗》、唐人史料、传奇小说中的咏侠诗,得出唐人的咏侠诗有四百多首。[1]特别是盛唐时期,几乎每一位诗人都有咏侠诗,其中以李白最为突出,他是一位充满侠气的诗人,他以游侠为中心的诗歌约有二十首,本文将撷取一些有典型性的游侠诗进行分析,探讨李白的游侠诗的“功成身退”新模式。

一、李白游侠诗与侠文化

什么是侠?胡大雷说:“侠是以一己的武艺、个人的力量来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人。”[2]侠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侠的形象在先秦时期便已出现,《左传》、《战国策》等史书中均有游侠活动的记载。然而,战国韩非子却把当时的侠客看作危害国家的五害之一,他在《五蠹》中云:“侠以武犯禁。”后来司马迁和班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史记》、《汉书》分别设有《游侠列传》和《游侠传》叙述游侠的行为,肯定他们的性格、气质、品格等,如《史记》:“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但游侠仍然不被社会所接纳,见《史记》云:“其行虽不轨于正义。”

一直到了汉魏之际,曹植才使游侠主题成为一种文学现象,成为第一个较为集中写游侠题材的诗人,他的游侠诗继承和发展了侠文化。他塑造了“捐躯赴国难”的新游侠形象,将游侠精神与忠君爱国思想紧密结合,开创了游侠诗以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为中心的“功成”的传统,受曹植的影响,追求功名几乎成为游侠诗的主导思想,但阮籍游侠诗的出现,又给游侠诗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他在建功立业的梦想幻灭后,以‘身退的方式,追求个体自由与人格完善,丰富了曹植开创的游侠诗歌传统,在游侠类诗歌的创作传统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将“功成”、“身退”两种思想互相融合并再度深化,以“功成身退”的思想为主导,并以天才的创作将游侠诗推到最高峰,这个任务由唐朝伟大诗人李白最终完成。

二、李白游侠诗与建功立业

在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人士子们普遍有着一种强烈的自信心与责任感,他们自负有管晏之才,希望在这圣明的朝代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盛唐包容、开放的文化氛围中,由于侠体现出一种多元并容的特点,所以任侠之风盛行,文人士子们通常将英雄之梦寄托在游侠身上,通过对唐前著名游侠的反复吟颂,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受当时的社会风气影响,李白也渴望在那盛世为国为民,树立不朽声名,这在他的游侠诗中表露无疑,这时他塑造的游侠继承了曹植笔下的游侠的爱国主义精神,如《白马篇》塑造了一个潇洒倜傥,疾恶如仇,堪与名侠剧孟比肩的游侠形象。当边关出现危急时,“弓催南山虎,手接太行猱”的游侠奋勇从军,“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打跑了匈奴,平定了边关,建立了功勋。这首诗实际上流露出诗人想建功立业的寄望,当时李白三十一岁,历游返回长安,徘徊在巍阙之下,始终不能够进入。于是游历到落魄市井,却屡次受到土霸欺凌。这段期间,李白写下了这首诗,借游侠来抒发他没机会建功立业的愤懑和不公平。而《行行游且猎篇》则塑造了一个游猎轻骄、矫健敏捷、意气风发的边城儿形象,最后诗人发出“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的感慨,李白是想借此诗表明自己也要像边城儿一样,银白马鞍,弯弓满月,追逐自己报效国家的梦想。

三、李白游侠诗与功成身退

然而,由于李白天性鄙视富贵、崇尚气节、向往自由,他没有局限于曹植开创的“捐躯赴国难”的“功成”模式,而是开创了游侠诗的“功成身退”新模式,“新”在将“功成”、“身退”两种思想互相融合并再度深化。在李白的游侠诗中,在表达了他想建功立业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他追求个体的自由,在功成之后毅然身退,不让名利束缚自己。

“功成身退”本是道家的思想,出自《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战国时期,由于斗争风云变幻,荣辱生死,变化倏忽,一些纵横家也从历史教训中悟出了功成身退是全身远祸的途径。李白笔下的功成身退一方面是基于历史经验,“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其实,这更重要的是与他鄙视富贵,崇尚个性自由的性格有关。

李白的游侠诗中,涉及到为人排忧解难、功成不受赏的历史人物如战国的朱亥、侯嬴、鲁仲连等侠义行为的占了比较多。这其中,鲁仲连是他最为欣赏的对象。在李白的心目中,鲁仲连是最具侠者风范的人物,他曾不止一次赞颂过为这位“却秦不受赏”的古代游侠,如《古风·其十》中,鲁仲连为逼退秦军建立了莫大功勋,他却看轻那些功名富贵,笑着拒绝了平原君的千金馈赠。“吾亦澹荡人,拂衣同可调”,李白以鲁仲连为自己努力的对象,他希望自己能够像鲁仲连那样在建功立业之后悄然隐退,不为名利所束缚,不事王侯,表现出了他鄙视富贵,向往自由的性格,将“功成”、“身退”两种思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再如《留别王司马嵩》一开始就赞颂了鲁仲连、范蠡在建立了功勋之后全身而退,“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这也是李白的理想,他通过这首诗表明自己到长安以来以及出游邠、坊,是为了寻求知音,由荐举入朝,辅佐明主,然后功成身退。

四、小结

本文从李白游侠诗与侠文化、李白游侠诗与建功立业、李白游侠诗与功成身退三方面来研究了李白游侠诗的“功成身退”新模式,体会到李白独特的任侠精神。受盛唐社会风气的影响,李白通过塑造的游侠形象表现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然而,由于他天性鄙视富贵、崇尚气节、向往自由,加上借鉴历史经验,他最终选择的不是“捐躯赴国难”的“功成”模式,而是在曹植、阮籍等前人的基础上,将“功成”、“身退”两种思想互相融合并再度深化,开创了游侠诗的“功成身退”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汪聚应《唐人咏侠诗刍论》,《文学遗产》,2001年第6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功成身退】相关文章:

上一篇:学费调整下一篇:农村中学数学教学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