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导入教学

2024-09-20

初中数学导入教学(精选12篇)

初中数学导入教学 第1篇

一、导入新课的一般方法

1.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 即在上课时直接说出所要讲述的课题。直接导入法最简单容易, 但导入效果一般都不好。它不易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 因为所提出的新课题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 使学生感到茫然, 不能集中精力。经常用此法导入, 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学习兴趣不浓厚。因此, 在一般的情况下, 不宜采用此法。

2.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 即针对所要讲述的内容, 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 让学生思考, 通过对问题造成的悬念引入新课。问题导入法用比较积极的形式提出了与所要学习课题有关的问题, 点出了学习重点, 明确了学习目标,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指向集中, 期待问题的解决。问题导入法一般用于前后知识相互联系密切的新授课教学, 或本节所研究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新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熟知的现象为基础的前提下, 提出学生似曾相识, 但欲言而又不能的问题,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刺激求知的渴望。如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 可先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 两个三角形全等, 一定要三对边、三对角对应相等吗? 能不能少点条件使判断简单? 这样学生会怀着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探索新的方法。

3.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 即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导入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引课的特点是便于学生了解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深入和提高, 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这种引课一般适用于定理和性质的运用。如讲《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第二节课时, 运用复习导入法, 把上节课讲到的理论重新复习一下, 就能让学生在运用过程中不感到生疏, 利于新课教学的展开。

4.实验导入法。

实验引导入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生动活泼, 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操作导入新知, 提高学生观察力、思考力, 使知识导入自然, 使抽象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

5.资料导入法。

资料导入法, 即用各种资料 (如科学发明发现史, 科学家逸事、故事等) , 通过巧妙地编排、选择导入新课。这种导入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等特点。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使学生的思维顺着教师所讲述的情节进入该课的学习。

6.激趣导入法。

激趣导入法, 即通过游戏、谜语、诗歌、对联等导入新课。这种引课方法可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 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例如讲垂直时, 出“大漠孤烟直”的谜语;讲开方时, 出“医生提笔”的谜语;讲“直线与圆相切”时出“长河落日圆”的谜语, 等等。

二、导入新课时需防止的问题

1.方法单调, 枯燥无味。

有的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不能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导入方法, 总是用固定的、单一的方法行事, 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激发不起学习兴趣。

2.洋洋万言, 喧宾夺主。

新课导入时不能信口开河, 夸夸其谈。占用时间过长, 就会喧宾夺主, 影响正课的讲解。

3.离题万里, 弄巧成拙。

导入新课时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 不能脱离正课主题, 否则不但不能起到帮助理解新知识的作用, 反而干扰学生对新授课的理解, 给学生的认识过程造成障碍。

三、导入新课的作用

1.明确学习任务, 为课时的展开做铺垫。

每一节课, 均有其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学生学什么, 教师必须在教学的导入阶段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提出。往往一段优秀的导入语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情境中, 激发学生探求本课知识的积极性, 进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的导入, 犹如乐曲中的“引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 那么我们所有的计划, 所有的探索和理论就会都变成泡影。”一个好的导入过程能酝酿学习情绪, 渗透内容主题, 把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他们学习动机的外在表现。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成分, 它是渴望获得数学知识而积极参与的意向活动。当学生对课时学习发生兴趣时, 就会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向, 这种意向使得感知清晰, 思路活跃, 情绪稳定, 意志坚定, 有利于学习的成功, 而成功的快感又会进一步激发新的学习兴趣, 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3.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过程进行时的一种状态,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并离开其他的对象。心理学家和教育学者研究表明, 中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 而最佳状态只维持10分钟左右。这就要求我们每节课都要有组织、有层次地进行引导教学。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 上课开始就要把学生分散的注意 (如停留在课前某些活动的刺激上) 迅速集中。提高导入的艺术性, 有针对性地导入新课, 引起学生对新内容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 接着进入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期。在这种状态下教师讲授新知识, 易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 第2篇

河北省无极县大陈镇学区 成军红

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精彩的导入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在动力。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导入方法,让学生在数学课的一开始就跃跃欲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根据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点出课题,引入新课,教师用简洁明快的讲述和提问,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探求新知的兴趣。由于初中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直接进入主题可节约时间,将课堂前短时间全部用于教学新课使学生在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下完成教学内容。但由于初中生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这种方法不易把学生从课间的注意力转入到课堂中来,因而,此方法在初中数学课上使用是比较少的。

二、生活事例导入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每时每刻都会感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该多观察、多挖掘,创设出在学生生活情境中熟悉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激发思维的目的。如在学习《事件的概率》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小芳和小丽都想观看“水立方”的游泳比赛,但只有一张门票,你能否想一个公平的办法来决定谁去观看?有同学建议用投掷硬币的方法来确定:因为“硬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机会是一样,所以是公平的。”有男生说:“世界杯裁判就是这样决定谁先发球的,肯定是公平的”。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数学问题,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与踊跃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语言、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入新课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情境导入法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起到渗透教学目标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形状相同的图形”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以一曲振奋人心的国歌,伴随着自己精心设计的两面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五星红旗,从大屏幕下冉冉升起,作为课堂的切入,很自然的引入新课。

四、温故知新导入法

在复习旧课中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导入新课,也就是复习引入,这是我常用的导入方式。如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我首先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引发学生思维,为学习“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奠定理论基础,使学生围绕“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进行思考,从而进行类比联系,引入梯形中位线定理。又如:教学三角形相似判定时,我从复习三角形全等判定后引出来,学生在思考和回忆中构建知识体系,体会数学的类比思想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从而增加了理解和记忆。这种复习类比引入,可以使学生很快将已经掌握的旧知识迁移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五、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学习《平方根》时我这样设计导入:正方形ABCD是面积为2m2的`白铁皮,请你求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学生会建立如下方程:设AB=x,则x2=2,但是学生求不出这个方程的解。因为在有理数范围内,找不到一个数,使得它的平方等于2。为了求出方程的解,我们要引入一些新数了,这些数是什么数呢?就此设置悬念,引出课题。这种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旧知识已经无法解决新问题,必须学习新知识,于是学生就会带着疑问集中注意力,追求新知识。

六、实例导入法

实例导入是选取与所授内容有关的生活实例或某种经历,通过对其分析,引申,演绎归纳出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强调了实践性,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之功效。同时让学生感觉到现实世界中处处充满数学。这种导入类型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尤其对于抽象概念的讲解,采用这种方法更显得优越。例如:在讲授“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提问:小明买4千克苹果,3千克梨需27元;若买4千克苹果,2千克梨需22元,问梨和苹果每千克各多少钱?学生很快得出答案:苹果都是4千克,梨多一千克多了5元,所以梨每千克5元,得出苹果每千克3元。比直接给出方程组引入好的多。

七、类比导入法

类比导入是通过比较两个或两类数学对象的共同属性来引入新课的方法。如果已知的数学对象比较熟悉,新的数学对象通过与已知的数学对象类比,那么引入就比较自然。由于初中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前后知识衔接紧密,所以由类比导入新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最为常见。例如,分式与分数在表达形式、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等方面都非常相似,如果在教学分式时,引导学生将分式与分数进行类比,则关于分式的教学将会更加自然顺利。又如,讲解不等式的解法时可用方程的解法类比,这样既能使学生抓住共同点,又能使学生认清不同点。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重要手段。教师施展自己的才能挖掘教材中可作类比的内容来导入新课,必然会使学生从中学到运用类比的思维方法去猜测和发现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尝到由此带来的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八、审题导入法

审题导入法是指新课开始时,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完成导入的方法。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又突出中心或主题,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因此也是其他学科常用的导入方法。此法运用的关键在于针对教材,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问题,必须精心设计,认真组织。此外还要善于引导,让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思考。

九、游戏导入法

游戏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数学教学中如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人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坐标时,可以设计一个玩坐标的游戏:用两根绳子构成坐标,让一个同学做原点,学生对应坐标、象限、直线y=x等都可以体现。原点可以变动,坐标也就随着变化。这一游戏活动简便易行,数学内涵丰富。

探讨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导入 第3篇

一、设计悬念进行导入

教学中设计悬念就会产生一种迫切心情,集中注意力,使学生能全神贯注地听讲,恨不得立即知道答案。如讲平方根时,我在黑板上写下一些数:■,■,■。然后问学生:你们认识这些数吗?知道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吗?有多大呢?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进入今天的课堂吧!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急于想弄清“为什么”的愿望。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设置悬念要注意把握分寸。不“悬”,学生不思其解,就达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利用幽默的语言进行导入

幽默诙谐语言能让枯燥的课堂生动起来,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它就像一剂调解剂,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放松自己,也能拉近师生之間的距离。所以幽默的语言导入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参与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比如讲“三线八角”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一天是妇女节吗?学生立即回答说:三月八日。教师说:不错,所以有些人称妇女为“三八”,当然这是不礼貌的。其实,数学中也有“三八”,你们想不想知道数学中的“三八”呢?这样的导入一下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整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记忆深刻。

三、利用情境进行导入

设计情境进行导入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最能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一种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时,为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我利用自拍的视频进行导入,视频拍摄的是校门口附近一个卖煎饼的妇女,一群学生在买煎饼。其中一个学生说:谁能把这个三角形的煎饼平均分成四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煎饼吗?然后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下面的学生为了得到问题的答案,立即动起手来。由此,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在平时的生活中更关注数学,对数学也更感兴趣。

四、利用动手操作进行导入

动手操作,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笔者先布置学生准备几个三角形纸板。上课开始,笔者提出问题:利用你手中的三角形怎样求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动手操作看看有几种方法?可以小组内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立即动手操作了起来,很快就有学生想到了几种方法。然后教师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操作结果转换成几何图形,画出图形,写出几何证明过程。因为让学生动手操作,所以知识的讲解很顺利,学生也很快接受了新知识。教学难点就这样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迎刃而解了。

五、利用类比进行导入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类比导入更能让学生把旧知识和新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既巩固了旧知识,又让新知识更容易接受,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因为初中数学的系统性比较强,所以类比导入是很多教师常用的方法。如在讲解分式的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由分数导出分式,只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学习兴趣也会提高。比如二次函数在初中阶段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在讲解时结合前面学过的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进行类比教学会达到更好的效果。采用类比导入的方法教学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六、开门见山进行导入

开门见山导入课堂是最常用的导入方法,开门见山导入能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集中注意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七、利用旧知进行导入

温故而知新,可以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知识。例如,学习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时,可以先复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三角形相似有几种判定方法呢?它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有没有什么异同呢?抛出问题,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第4篇

一、迁移导入法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知识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往往旧知是新知的基础, 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延伸。迁移法就是根据知识系统性原则, 通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和影响, 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例如,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 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发现新知识。

二、温固知新导入法

新问题的解决总是伴随着旧知识和方法的运用, 所以温固知新的导入方法, 是课堂导入最常见的、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 在讲切割线定理时, 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 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 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 而切割线定理, 推论是交点外分线段、切线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 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 发现一串新知识, 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 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操作导入法

操作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 发现真理。例如, 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 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这样的导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反馈导入法

五、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 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 创设矛盾, 设置悬念, 引起思考, 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 诱导学生由疑到思, 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 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 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 我向同学们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这样的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六、媒体导入法

从现代化媒体的运用来创设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想象上课内容的生活背景也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曾经听过一节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至今记忆犹新。上这节课的时候, 老师以“同学们看过海上日出吗”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日出的全过程并把太阳抽象成一个圆, 海平面抽象成一条直线, 进而让学生讨论圆与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再用几何画版放映出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变化过程, 最后归纳出圆与直线的相切、相交、相离的三种相对位置关系。该节课运用这种“生活化”的媒体引入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导入, 学生想探究的欲望一下就调动起来了, 而且又体会到了数学乐趣, 数学的美。

七、生活实例导入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现实的, 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再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 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相关,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例如, 教学“勾股定理的应用”时,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感兴趣的事例入手, 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有两棵树, 一棵高8米, 另一棵树高2米, 两棵树相距8米, 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 至少飞多少米的路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虽然不能求出问题的准确答案, 但是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熟悉的生活中, 他们便会张开理想的翅膀, 翱翔到探求知识的海洋中去。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第5篇

“思起于疑,疑能引思,思则生趣”,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造成学生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从而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引起学生积极主动思维,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得到培养。

例如:在讲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以一个趣味语音小短片引入,短片内容:三个臭皮匠和诸葛亮比试解题,诸葛亮独自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臭皮匠老大、老二、老三独自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5、0.4,三个臭皮匠和诸葛亮谁胜的可能性大?请同学们帮忙做一回裁判。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今天要学的知识,这样顺势导入新课,妙趣横生,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按教师的要求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思索。教师在课堂前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让他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无疑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经验性导入

所谓经验性导入,即是通过学生现有的学习经验来启发学生,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的理解.经验性导入的方式可以是回忆、设问、谈话等多种方式.下面是笔者在工作中的教学实例.

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第6篇

【关键词】数学 课堂 教学 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118-02

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的表达形式要以通俗文体,以日常与口语为宜。不必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推理,所举的生活实例不能游离于课程目标之外。海阔天空不着边际,只会导致主题不明,从而削弱内容蕴含的数学思想。因此,应围绕课程标准并与教材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以课程主要知识为线索,巧妙的将章节标题嵌入到导入问题中,做到既具备数学思想又不乏趣味和生活气息。下面是我在教学中总结的一点经验,供大家参考:

1、导入问题宜直接

我们谈话、写文章习惯于”开门见山“,这样突出主题,论点鲜明。如果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能根据教学内容,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提纲挈要的点明课题,这样能让学生将知识构成一个较好的逻辑系统,有利于及时和循序渐进的展开新课教学,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巧妙的组织教材,运用迁移规律,立即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学习。

2、导入内容宜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有兴趣,才能克服困难,执着追求。兴趣是指人们在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时的心理倾向和动力。它伴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因此,教师正确巧妙的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一积极地情绪使之主动愉快的学习,精心设计的好的新课的,一开始便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精神振奋、兴趣怏然,有欲罢不能的感觉。

3、导入情境宜真实

从生活情景入手,提出熟识、习以为常的情况下的新问题,启发学生从某些现象中发现某些规律再导入新课,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发现的喜悦中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导入设计,从一方面也能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枯燥乏味的感觉,使学生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为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基础。

4、导入方式宜新颖

新颖、有特色的问题情境导入,常常能营造最佳的教学心理环境,它能改变学生上课的精神状态,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它常常能使学生乐在其中,并把数学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

学生对新颖的问题、新奇的讲解特别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就要不断地更新方法,精心设计提问,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导入的素材来源于名人轶事、历史典故、数学趣题、数学游戏、图表和引言等等,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日用品。利用发生在身边的事件设计新颖别致的导入问题,更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激活的状态,并能使之在学习中,通过问题的解答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对今后的数学学习有着不可低谷的作用。

5、导入手段宜变化

在备课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充分运用语言艺术。导入语言要准确、精炼、生动而富于变化。同时,要善于设计不同的实践操作,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富于变化,从而激发学生潜能,使之全方位的投入。

有时,教师演示教具——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过程,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展现成知识。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亲手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将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充分给学生提供象、概括的情境,帮助学生排除求知障碍,叩开探究新知的大门。

6、新旧知识宜联系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任何新知识都是前面的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好新、旧知识的联接工作,找准新知识的固定点、生长点和切入点。把新、旧知识融于一炉,组成新的知识网络,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同化。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方法,就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的获得新知识。

7、问题设置宜有度

在设计导入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富有探索背景、富有挑战味道的问题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要有一定的坡度,要化解难度,能恰如其分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击关键点。必要的梯度设计往往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8、导入语言宜简洁

由于初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一上课就叙述本节课或本章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圆》这一章的开始,有的教师就是这样导入的:大家知道,《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学习重点,而《圆》的知识又是几何学习的重点的重点,它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将来我们继续学习和深造的基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最美丽的图形——《圆》。

虽然导入的方法很多,但其关键的地方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寻求最佳的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精神处于振奋状态。在这里,简洁、明了便成为选择导入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9、新旧知识宜类比

有些课程内容与前面学习过的知识类似时,就可以运用了类比的导入方法提出新课内容,促使知识的迁移,推陈出新,自然过渡。这种方法能使学生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更新,发现新知识。教师要注意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个知识点进行类比导入。在温故的基础上引入新内容,课堂教学有望收到满意的效果。

10、突出重点宜设疑

教师对某些内容故意制造疑团,造成悬念,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可以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使之形成一股学习动力。而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设置疑点?这是教学艺术的表现啊。

中学生多有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他们创设一些疑问,制造一点矛盾,设置一些悬念,引起他们的思考,使之产生迫切想学习的愿望,诱导他们由疑到思,有思到知。

例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课可以这样导入:为了解决张、王、李三个村的吃水难问题,政府决定新建一个水电站向三个村供水。要求水电站到三个村庄所铺设的供水管道长度相等,你能帮他们找到水电站的位置吗?

这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并结合他们的讨论提出问题:这个点怎么找?它应该满足什么条件?把这个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就是什么问题?。。。。。。这样的创设情境的问题导入,有意识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当然,导入的各种方法均有利有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密度适宜、导语精炼、练有层次、精心设疑、贵乎启发、激发兴趣、科学多变、灵活选择。可以这么说,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能力,是数学教师创新能力的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中新课导入探析 第7篇

一、由旧引新导入新课

由旧引新导入新课,是指借助已经 学过的旧 知识,自然引入到新知识内容上.这种导入方式可有效地将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整合.例如,教师在教学与菱形有关的新知识时,可通过带领学生复习之前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知识,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延伸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即“对应的两边相互平行,对应的两个角互补”,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纸上画“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长度都相等,对应的两个角仍然互补”时的样子.通过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加入新条件,从而导出新知识,让学生掌握菱形的概念和性质.这样既能够起到由旧引新的教学目的,又使学生在掌握菱形的知识时也能够与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比学习,加深印象和理解.因此,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应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回顾旧知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将新知识引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二、与实际联系导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要应 用到我们 所学的数 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将新课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进而有效导入新课,将能够帮助学生去理解新知识,学生也会更有兴趣去学习新知识.而且新知识往往是学生生活中遇到过的但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这样,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学生会更加聚精会神地听课,每位学生都会带着乐趣和求知的渴望将所有注意力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教师可以过联系实际导入新课:某位学生家长最近新买了一部手机,他在选择话费消费业务时,移动公司向他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收费方式:神州行套餐无月租,本地通话每分钟需要0.60元;全球通套餐月租50元,但本地通话每分钟仅需0.40元.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种方式中哪种更省钱和划算吗?哪位同学能用我们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函数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推理导入新课

数学是一门比较严密的学科,要求教师必须全面掌握数学知识体系,并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创造条件为学生从已知推出未知,不断地通过知识的推演来完成新课导入的整个过程.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这一课时,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将关于“全等三角形”的知识点温习一遍,待学生在回顾了“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之后,再抛出问题:“已知埃及金字塔的一个剖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均为45°,底边长为300米,同学们可以试着在纸上根据已知条件画出一个与它全等的三角形吗?”问题一出 示,学生纷纷 拿起笔试 着画图,但是他们很快会发现纸张太小,根本画不出来那么大的三角形.此时,教师可以应用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画家在画一个物体时是不是都会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实物缩小呈现在纸张上呢?那么同学们在画‘金字塔’的时候,可不可以也按照这一原理来画呢?”此时学生们都积极动手操作,把全等三角形的部分条件进行改变,即对应角的大小保持不变,而对应边的长度则可以按照比例缩小,顺利推导出了相似三角形.这样,从“全等三角形”这个知识点引入到“相似三角形”知识点的过程中,学生从实践中学到了新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巧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当今,多媒体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 于课堂教 学中,特别是在数学课堂上,多媒体能够更为直观地将一些数学关系及演算方法展示出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利于教师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三棱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个动画课件,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直接展示,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如何将一个三棱柱切割成三个三棱锥,方便学生了解三棱柱和三棱锥之间的转换关系,让学生更容易吸收和掌握所学知识点.而且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既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立体化的数学学习思维,还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见,多媒体是初中数学新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媒介.

总之,新课导入有很多种方法,但不管应 用怎样的导入方法都不能偏离主题,要与教学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设计新课导入时,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断积累应用数学知识的经验.只有教师充分准备好教学导入的内容,采取适当的导入方法,才会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新知识.

摘要:新课导入法多种多样,选择适当的方法成功导入新课至关重要.利用由旧引新、与实际相联系、推理、利用多媒体等方式导入新课,能迅速引领学生投入新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导入 第8篇

第一, 课堂导入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原则。课堂导入, 一定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 服务于教学目标, 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体现教学意图, 高效的新课导入要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 课堂导入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进行设计, 不管是新课内容的知识准备和补充, 还是复习旧知识, 都要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学习与理解, 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利于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

第三, 课堂导入必须符合学生的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教师教学的对象, 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课堂导入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爱好, 因此, 在进行新知识的教学时宜采用形象直观、趣味性强的导入方式。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第一, 设计生活情境, 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包含许多数学知识,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数学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数学的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师可结合新课的内容, 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导入新课,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这种方法较为常用。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生日相同的概率”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社会上很多不法分子利用一些人不劳而获、快速致富的心理, 如每天打一万个电话向人们非法报“六合彩”, 1到49个号码依次报号, 每人一个号, 要求有中特码的人给他汇款, 请同学们想一想, 每天有几个人能得到特码, 假如得到特码的这些人再有10%的人给他汇款, 那一天有几个人给他汇款?这些不法分子就是利用概率进行诈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学生了解了概率, 要告诉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不要上当受骗。这样, 一开始就增加了这节课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概率的兴趣, 吸引了学生, 使学生学习集中精力, 兴趣盎然。

第二, 故事导入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听故事是初中生较感兴趣的, 特别是数学课能听到故事, 这本身就是学生比较兴奋的事。与课堂知识有关的故事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充满激情,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时, 我这样导入:唐朝有一个官员准备提升一名下属到较高的职位, 但有两名候选人在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 难分上下, 一时无法定下来, 这时他就把这两名候选人叫到大厅, 出了一道数学题来考他们, 要他们作答。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在林中散步, 无意中听到几个强盗在商量怎样分抢来的马, 他们说, 若每人分5匹, 就会剩4匹;若每人分6匹, 就会差8匹, 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总共有几匹马?其中一人很快就算出了正确答案:强盗人数为12人, 马总数为64匹, 于是他得到了提升, 其他人也心服口服, 无话可说。你想知道他是怎样快速解决的吗?当学生正在思考时, 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二元一次方程”。

第三, 设疑导入法。教师可给学生布设疑境、悬念, 引起学生的疑惑, 产生矛盾的心理和求知欲, 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和解决问题。例如, 在讲“圆的概念”时, 我上课就问:“车轮是什么形状?”学生很快就回答:“圆形!”“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其他形状?比方说, 做成正三角形、正方形等。”学生笑了, 有的回答:“不能, 因为它们无法滚动!”有的回答:“不行, 车子前进时会忽高忽低。”还有的回答:“这样车轮不平衡, 容易摔倒。”于是, 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所学课题——“圆”。这种悬念的设置, 结合新课的内容, 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使学生所学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联系起来, 从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加深对圆的理解和掌握,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使学生产生求知欲。

三课堂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新课导入环节的设计还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新教师, 主要表现是为了导入而导入, 方法单调, 枯燥无味;或洋洋万言占了大量的时间, 或喧宾夺主, 离题万里, 弄巧成拙;或准备缺乏, 频频失误。这样的新课导入很难从内心深处引起学生的共鸣, 激发学习兴趣和启迪学生思维, 从而也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无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 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 直接关系到能否尽快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 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 导入的类型和方法很多。导入的方法因人而异, 要有利于教学,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进教学相长, 使学生产生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 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勇于探索, 主动地学习。因此, 数学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的导入技巧。

[责任编辑:王以富]

摘要:许多初中生对数学不感兴趣, 认为数学课枯燥无味, 可一节课只有45分钟, 要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需要学生的配合。教师除了课前要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分析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更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 因此, 老师一上课就要让学生进入状态,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所以, 初中数学课导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整节课的教学质量, 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对初中数学课导入的看法。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法 第9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数学课堂导入是指在讲解新知或数学教学活动开始之时,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起始环节.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入, 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启动学生思维的机器, 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形成学习动机, 并为学习新知识作鼓动和铺垫, 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 起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因此, 课堂导入要有针对性, 思考性和趣味性, 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那么怎样创设有效课堂的导入情境?教学中有效导入有哪些方法?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方法.

一、实例导入法

实例导入法是较为常用的导入法, 是以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例导入,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们的身边随时随地要用到数学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概率》这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小明妈妈在超市购物时得了一张科技馆的入场券, 可一家三人谁去呢?于是小明就想了一个办法, 同时抛两枚硬币, 如果都是正面妈妈去, 都是反面爸爸去, 一正一反则小明去, 这时爸爸妈妈都笑着答应了.你们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都笑了吗?学了概率这一节课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原因了.通过实例导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是比较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种导入法, 是通过数学故事、科学家的趣闻趣事等导入,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 可以通过这样用故事引入:很久以前有一个农妇, 在临终前打算把17头羊分给3个女儿, 要求大女儿分二分之一, 二女儿分三分之一, 小女儿分九分之一, 不能宰杀.三个女儿听了之后不知如何是好, 最后还是一位聪明人把办法告诉她们, 先向邻居家借一头羊, 然后大女儿分9头, 二女儿分6头, 小女儿分2头, 剩下一头再还给邻居.这个故事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又渗透了配方法中“借一还一”的思想, 为讲授新课做好了铺垫.

三、活动导入法

活动导入法能把抽象的数学变得简单直观.它是通过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把抽象的概念变具体化、形象化.如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 可以让学生动手进行如下的操作:拿一张纸来任意剪一个三角形, 然后将剪好的三角形的两个角撕下来, 拼在第三个角上, 使三个角的顶点重合, 角与角之间既不重叠也不分开.操作完之后让学生观察结果, 从操作中得到什么结论?又该怎样来证明这一结论?通过这样创设情境, 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 这样就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类比导入法

数学中很多概念、性质、定理是通过类比推理得出的.利用类比方法导入新课, 既可以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让学生从类比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发现新旧知识的异同点, 使知识向更深层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发展, 从而达到知识引申的目的.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 可以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能使学生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发现新知识.

五、悬念导入法

开始上课就给学生创设疑问, 设置悬念, 让学生处于口欲说而不能, 心欲求而不得的状态, 从而产生要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也就是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比如在讲授《平方差公式》时, 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小明去商店买了9.8 千克的饼干, 饼干的单价是每千克10.2元.售货员刚拿起计算器要算应付多少钱, 小明就说总共99.96元, 结果与售货员计算的完全一样.售货员满脸惊讶地问:“你怎么算得那么快?”小明说:“我用了数学中学过的一个公式.”你知道小明用的是什么公式吗?你现在能这么快地算出来吗?学了本节课之后, 你就明白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动力, 从而也就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设疑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创设疑问和矛盾设置悬念, 让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 诱导学生由疑到思, 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 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师:一只小羊被它的主人用一根绳子 (无弹性) 拴在大树上, 小羊能在什么范围内活动?

生:在一个圆内.

师:在怎样的一个圆内活动呢?

生:在以大树为圆心, 绳长为半径的圆内活动.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 第10篇

一、在初中数学课堂进行导入课程的原则

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能力还不是很完善, 性格方面也是玩心还比较重, 所以老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要把握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导入的方式要尽量生动. 老师在讲解的时候要富有激情, 要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到该堂课的主题当中, 要尽可能地做到“导而弗牵, 开而弗达, 引而不发”, 从一些具体的事例引入课堂的教学内容, 例子的选择也要具有代表性, 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以能够引起学生的疑问为原则.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

1. 从生活情境方面进行课程的导入

数学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数学的真理. 老师在进行课程导入的时候, 就要尽量从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选择同学们感兴趣并且能够参与进来的事物, 提出和初中数学有关系的问题比如, 在讲解初中几何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定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个定理对于我们来说自然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定理了, 但是对于刚接触几何的初中生来说, 他们的理解就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那么老师就可以从生活的情境方面进行导入, 老师可以提问:“同学们, 你们都参加过百米赛跑吗? 那你们知道我们百米赛跑当中的赛道是怎么样画成直线的吗? ”这是一个很生活化的问题, 通过这个问题就可以很简单和具象地让同学们认识到“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个定理. 以合理的生活情境进行初中数学课程的导入, 对于学生理解教材有着很积极的作用.

2. 通过巩固复习旧知识进行课程的导入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 老师在进行新知识讲解的时候, 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有点恐惧的心理, 担心新的知识点难度大、不容易掌握等. 那么老师在进行课程导入的时候就可以巧妙地通过巩固和复习旧的知识, 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自然而然地引入课堂, 对这种现象的缓解很有好处. 在复习旧知识的时候, 学生都是得心应手的,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充分地掌握好什么样的旧知识点是引入新课程的最好例子通过旧的知识点展开深入, 围绕新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提问这种导入新课的方式是很有效的. 比如, 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的时候, 老师就可以先温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然后告诉同学们这其实是一个类似的过程, 进而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3. 通过让同学们亲自实践进行课程的导入

对于学生来说, 一味的口头讲解很容易产生疲倦的感觉, 初中的孩子们正处于青春期, 要想为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实践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在初中数学的课程导入方面, 老师在进行新的课程讲解之前, 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带领学生去参加一些相关的活动, 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 通过这个过程,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且对于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效果也是很好的. 比如, 在学习三角形知识的时候, 有一个知识点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 老师就可以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随便做一个三角形的模型, 然后让大家把这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来拼在一起, 这个知识就一目了然了, 大家既掌握了原理, 又对这个知识产生很深刻的印象.

总而言之, 对于初中数学来说, 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是很大, 老师想要把这些最基础的知识很好地讲解给同学们就一定要注重课堂的导入技巧, 通过最适合同学们的导入方法, 让同学们达到最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春莲.循循善诱, 精彩导课: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技能探讨与尝试[J].教育科学论坛, 2009 (4) :47-48.

[2]梁玉新.创设导入乐园, 感受数学魅力: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技巧[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 (2) :46.

[3]丁水碓.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J].基础教育论坛, 2011 (2) :34-36.

[4]陈玲弟.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J].学周刊, 2012 (11) :202.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导课 数学思维

【分类号】G633.6

众所周知,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独特的导入语能够唤醒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使学生形成必备的数学学习能力。下面笔者介绍几种常见的导课方法:

一、联系旧知,揭示新课

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从“温故”出发复习本课所用到的旧知识,以旧引新,以旧促新,既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激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案例1:《因式分解》的第一堂课,可先复习多项式的乘法,并举几个例子。如 , 。教师及时地指出,把上述过程同步反过来,即把一个多项式化成整式积的形式,就是我们这节要研究的因式分解。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同步中,很自然地接触到新知识,并感悟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导入还为新授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案例2:在讲授矩形时,教师先出示形状可变的平行四边形教具,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然后调整相邻两边所夹的角度,使其成为直角,从而引出矩形概念,继而转入对矩形的研究。这样,学生既能深刻理解矩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又能牢牢掌握矩形的特性及其平行四边形的共性。

二、创设情境,诱发思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要注意课堂中实际生活的渗透,巧妙设置情境,用具体的情境去吸引学生。这样的导入不仅能让学生密切关注生活,还能让他们更好地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案例3:初一代数《有理数的加法》,出示投影:“ 能否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探索结果?”(学生讨论)

生1: 。如:以正东为正。向西走3米,记作 ,再向东走2米,记作 米。整个过程向西走了1米,记作 。因此, 。

生2:我欠小王3元钱,记作 。第二天,小王向我借了2元钱,记作 。结果我还欠小王1元钱,记作 。因此, 。

师:刚才两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探索出 。同理,我们也可以探索其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的结果。

由此枯燥的法则引出课题,一则学生有兴趣,二则让学生觉得数学公式也是有来历的,三则让学生自信,因为自己也可以推导法则,过一把探索、创新的瘾。

三、设疑布障,引起悬念

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新奇事物,以问题引路,故布疑阵,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惊讶,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强烈愿望,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惊讶感情——是寻求知识的强大源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教学中想法设法引导学生质疑提问,甚至引起争论。这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案例4:在教学幂的运算时,本人就利用学生对珠穆朗玛峰高度已有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折纸这种活动出发,让学生体会一张薄薄的纸片只需对折不多的次数,其厚度就会大幅增长。这时再提出“有一种纸的厚度是1mm,只需将其对折23次 其厚度就可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论断,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种导入的方法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杀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步步深入领会问题本质,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新颖有趣,富于思考

教师一上课,不宜开门见山、板书课题,而要以充沛且丰富的思想感情、新颖有趣且富于思考的问题、精湛且富有魅力的谈话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兴趣盎然,渐入佳境。

案例5:教师在上《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在课前用纸印好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课堂上让学生首先量出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由学生报出任意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老师迅速、准确无误地猜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在激发出他们强烈地求知欲后,借以引出“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课堂的导入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多姿多彩的。無论用哪种方式导入,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玮琴 初中数学课堂导课方法浅谈《未来英才》2014年1期

2.魏知容 巧妙的导课 成功的一半——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课《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1年3期

初中数学的导入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 第12篇

一、导入教学法:“开门见山, 突出重点”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往往是以讲授为主, 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让很多教师觉得教学势必让教师退避三舍, 让出讲坛, 让学生自己在观摩课、研讨课和展示课活动中去体验和感悟新的知识, 探究新知识。教师是能少则少讲, 能不讲则不讲, 把学习的舞台完全让给学生。这就让很多初中教师产生了疑问:新课标下, 教师到底要不要讲课, 或者怎样教才好?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讲过这样一段语重心长的话, 现在看来更具实际意义。他说:“‘讲’是必然要讲的……问题是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的问题……”而他在最后是这样总结的: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他能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 使得学生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而在学生的能动性上起到了调动作用, 并更深入地引导他们尽可能努力地去探索。所以采取开门见山抓重点进行讲解, 这类方法往往用于讲授新的较为复杂难懂的数学知识, 且无法与旧知识关联。教师在数学课程讲解一开始时, 就需要就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让学生的思维能够迅速定向, 很快进入对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如“单项式”的新课导入。 (1) 若平行四边形一边长为a, 且这边上的高为h, 则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ah; (2) 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 则5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和是5a2; (3) 小丽从每月的零花钱中存储x元捐给希望工程, 一年下来小明共捐款12x元; (4) 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 则它的相反数是-m;通过这些简单代数式,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代数式ah、5a2、12x、-m的特征, 以此得出单项式的概念。开门见山地指明新课题, 突出学习的重点,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学习。

二、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的技巧重点在于激活学生思维, 以此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成为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新课标也明确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 倡导通过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 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 以教材内容为载体, 有目的、有意识地添加能给认识带来一定情绪色彩的情境, 再按一定的表现形式编制而成的问题,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从而激发其内驱力, 使学生积极探究, 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 训练思维的目的。以“等差数列”为例来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一个海边的渔民花10万元买了一艘渔船, 用来出海打鱼, 随着它的折旧, 每年维修费用逐年上升, 第一年为4千元, 以后每年增加4千元, 他每年利润为3万元, 从哪一年开始已不再挣钱?

很多学生可能会列出前两个数列:

(1) 1, 2, 3, 4, 5, 6, 7, 8…

(2) 4, 8, 12, 16, 20, 24, 28, 32…

那么教师可以列出其余几个同等特点的数列:

(3)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 15, 35, 55, 75…

(5) -5, -3, -1, 1, 3, 5…

(6) 1, 1, 1, 1…

让学生观察下列各数列, 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具有什么性质。特别注意项与项之间的关系, 数列与数列之间的关系, 然后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时学生就会发现: (1) 相邻二项的差为常数; (2) 任意一项的两倍是它前、后两项的和; (3) 如果项数的和相等, 那么对应的项相加的和也相等; (4) 两个这类数列对应项的和组成的新数列, 也是这类数列 (如数列 (1) 、 (2) 对应项相加得到新数列 (3) ) ; (5) 这类数列各乘以同一个常数, 也是这类数列 (如数列 (1) 各项乘以4得到新数列 (2) ) ; (6) 这类数列的两项两项的和组成的新数列, 也是这类数列。这个过程还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通过自己的发现进行再创造, 是培养再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然后让学生通过准确化、数学语言化, 并加以证明, 一般地, 设{an}是等差数列, 你能否用数学语言将上述结果准确地表达出来?

(1) an-an-1=常数 (教师顺势解释, 这就是定义的实质涵义, 其中用d表示这个常数) ;

(2) 2an=an-1+an+1 (顺势引出等差中项的概念及三个数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 ;

(3) 若m+n=p+q, m, n, p, q∈N*, 则am+an=ap+aq;

(4) 若{an}, {bn}是等差数列, 则{an+bn}也是等差数列;

(5) 若{an}是等差数列, 则{can}也是等差数列;

(6) 若{an}是等差数列, 则a1+a2, a2+a3, a3+a4, …, a2n-1+a2n, …也是等差数列。

通过上面的尝试, 学生能很快从 (1) 出发对 (2) 、 (4) 、 (5) 、 (6) 给出证明, 但是在证 (3) 时, 就会碰到障碍, 障碍的根源在于不知道数列的通项公式。这时, 我马上向学生展示这样的问题:在等差数列中, 已知a1和d, 如何求an?请你考察一下, a2=?, a3=?, a4=?, 看看情况如何?猜猜an=?。这时学生通过探求, 就会得出an=a1+ (n-1) d, 从而把问题 (3) 也顺利解决了。

上一篇:协同护理模式下一篇:中西方广告翻译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