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技能训练法

2024-05-29

运动技能训练法(精选11篇)

运动技能训练法 第1篇

1995年召开的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会议提出, 国家要培养有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英语人才。2000年新《大纲》正是以此原则为基础制定的。其中, 综合英语课被新《大纲》列为各专业课之首, 因为它是英语专业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 课时最多, 任务最重, 对学生影响也最大。近年来, 综英课虽经历了许多的探索和改革, 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仍存在种种问题, 包括:教学气氛沉闷, 学生学习自主性差;学生语言技能单一, 无分析理解、语言重组和再创新能力, “哑巴英语”现象严重;学生知识面问题, 课堂根本无法培养学生自身思想底蕴。

要解决上述难题, 唯有继续进行综合英语教学改革。本文将把相应的口译技能训练模式导入到综合英语教学课堂, 设计新的教学法, 以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启示从而推动综英教改不断向前。

二、口译技能训练导入综英课堂的可行性

法国著名口译研究学家Daniel Gile (1995) 以多年的口译实践为基础, 将交替传译分为两个阶段, 系统地强调了译者语言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性:CI=L (listening&Analysis) +M (Memory) +N (Note-taking) +C (Coordination) ;CI=Rem (Recalling from STM) +Read (Reading notes) +P (Production) , 即交替传译=倾听分析+记忆+笔记+协调;交替传译=回忆+阅读笔记+表达。另外, Gile (1995) 还提出了理解的模式:C=KL+ELK+A, 即理解=语言知识+语言外知识+分析, 这又很好地强调了语言外知识的重要性。从上述公式中可看出Gile (1995) 总结归纳的口译能力共有三大部分, 即译者的语言能力, 分析能力和语言外知识, 这是现代中西方口译技能训练设计的根本参考。恰巧, 这三大技能正是综合英语的课程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式和特点, 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 培养学生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丰富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 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可以说, 综合英语和口译技能训练课程都是围绕这三大技能设计实施的, 内涵精神非常一致, 有极大的可比性和相关性。我们诚然可以尝试把口译课程上相应的技能训练模式, 如听力复述, 视译以及译前准备等应用于综合英语课堂, 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分析以及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拓展学生的语言外知识,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三、口译技能训练模式在综英课堂的运用

将口译训练模式融入综合英语课堂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综合英语的课程培养目标, 即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 思维分析能力以及丰富学生的语言外知识。本文建议在综英课前准备, 课文引入, 课文讲解, 课后复习等过程中导入口译译前准备, 听力复述概述, 视译等训练模式。

1. 课前准备和课文引入

综英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会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 如预习生词, 熟读课文等, 这是典型的传统语法教学模式, 过度强调记忆语法和词汇, 拘泥于课本, 而忽略对学生进行分析思维以及独立提出见解等能力的培养。对此, 本文提议将译前准备这一口译技能应用于课前准备中。

具体做法可以是:教师首先找到文章与现实社会的结合点, 选定相应的语言外知识主题, 并要求学生根据主题, 自己查询相关的语言外知识, 中英文资料都要查询。其次,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查询双语主题知识的过程中, 主动去积累相应的双语词汇, 再结合书上给出的生词表, 学会使用这些词汇, 做到中英文转换自如。这种方式就是口译员进行的译前准备, 即根据主题, 自己查询掌握知识, 同时在知识中积累相应双语词汇。它的好处在于, 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语言外知识, 而不仅仅陷于课本的语法知识;同时在语言外知识的语境中积累记忆词汇, 远比死记硬背效果好得多, 最重要的是在语境中, 学生知道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词汇。

此外, 为了更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课文引入环节, 教师还可指定学生根据准备的资料和积累的词汇, 自行整理, 在课上做主题知识陈述。学生用英文进行陈述, 结束后, 教师还可叫其他同学进行概述或者口头翻译, 这样所有同学都能自行动口把这些需了解的课外知识说出, 从而加深他们的记忆, 刺激他们的积极性, 并最终将知识掌握。

2. 课文讲解

(1) 课文宏观讲解

综英教学中, 在讲解文章宏观结构时, 大部分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说明文章分为几大部分, 让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此举不但无法培养学生的篇章意识, 更无法激起学生自主分析文章逻辑, 体会作者思路的积极性。然而综合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这一方面必须引起重视。对此, 本文提议将听力概述这一口译技能应用于课文宏观讲解中。

具体做法可以是:在学生阅读完全文的基础上, 教师放一次课文录音, 提前必须提醒学生听完后, 要用自己的话进行概述, 把文章大体意思用英文表述出来。第一次录音过后, 学生可能只是归纳大意, 简单概述文章的结构。那么, 教师还可以放第二次录音, 要求学生概述更多内容, 更进一步地体会作者思路和文中各内容之间的联系。给学生布置这种听力概述任务, 学生能不由自主地着眼全局, 以把握文章结构为主要目的, 积极地寻找作者的思路和逻辑;不仅如此, 这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让学生在听力中学会抓主干找逻辑, 同时坚持这种练习, 还能锻炼学生在听力中的耐心, 让学生适应于长时间的听力训练。

(2) 课文段落微观讲解

综英教学中, 教师在段落讲解时往往只注重详解语法词汇, 因而学生学完后也只是了解几个单词, 句型, 语法, 见树不见林。对此, 本文提议在段落讲解中融入口译听力复述, 视译, 释译等技能训练, 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提高学生听力记忆力, 训练学生双语转换的速度和能力, 且养成学生意义思维的习惯。

在开始进行段落讲解时, 教师可先放一次段落录音, 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听, 随后用原语进行复述。学生要想完成任务, 必须全神贯注, 透析原文意思。这种练习有几大好处:第一, 有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段落意义及逻辑思路。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语法词汇详解, 学生会吃得更透, 更加明确相应的用法;第二, 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听力和记忆力水平;第三, 还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即兴表达能力, 对学生的口语能力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复述练习完成之后, 教师可进入段落语法词汇讲解。在此过程中, 教师还可进行视译和释译练习。视译是口译训练的基础, 可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 意义思维, 公共演讲, 灵活表达的能力。具体做法可以是:教师在指引学生进行课文阅读时, 首先引入视译的思维理解训练, 即强调视译中的顺句和断句理解原则, 让学生养成以意义为单位进行理解的习惯, 从而帮助学生抓大意, 把握信息线路, 摆脱原文语言束缚。在理解基础上, 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视译, 由短到长, 由中文到英文, 遇到较长句子, 引导学生用视译思维法进行断句, 然后用中文进行重组, 多次练习后, 达到熟练。若碰到较复杂较长的句子时, 教师还可引入释译训练, “即用简单的, 容易明白的词, 词组对原先的句子进行解释” (刘和平, 2005) 。“释译练习是英语到英语的演绎过程, 是词汇采集的过程, 是透彻理解每个语言点的过程” (项利, 2010) 。通过释译练习, 学生能更灵活地控制语言, 熟知同样意思的认知内容,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视译练习, 教学效果更佳。

(3) 课后复习

综英教学中, 进行课后复习时, 教师基本就是同学生一起做做课本上的练习, 学生大多也是敷衍了事。有鉴于此, 本文提议再将视译和口译概述等训练融入综英课堂的这一环节。

上文提到的视译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新课文, 而此处视译练习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学生的旧知识。一方面, 教师可要求学生将上次课程刚学完的段落迅速翻译成中文, 随后根据学生表现进行点评, 提出相关翻译技巧, 纠正学生错误。另一方面, 教师也可将刚学完段落的中文拿给学生, 要求学生不看课本, 将中文回译成英文, 随后进行点评, 特别要指出学生易犯的表达错误, 检查学生是否已掌握课上强调的词汇和表达。这类复习练习能让学习者对语言输出进行积极的感知与综合作用, 有利于加强对大脑的良性刺激, 促进知识内化, 有效地提高口语能力。

另外, 在讲完全文之后, 教师可再次要求学生凭记忆对全文内容进行概述。即让学生回过头来, 根据文章的逻辑结构, 自身所学的词汇语法, 课前所积累的语言外知识重新组织语言, 用自己的话把文章内容再次概述出来。同时, 还可要求学生对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锻炼学生公共演说的技能。概述演讲这一形式的口译训练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整理信息, 公共演说和表达的能力, 也能更加让学生认识到思维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四、结语

运动技能训练法 第2篇

专项能力应是多方面能力的总称,也可以说是完成比赛过程能力的总称。如果把比赛全过程简化成站立—跪撑—站立的立体过程去分析,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具备如下能力:争夺能力和争夺与技术的连接能力;站到跪一步到位的衔接能力;跪撑提、滚、变向的转化能力。这三种能力在比赛中如能从头至尾充分展现出来,就具备了专项能力的高水平,这就是专项能力。训练中就要围绕这几种能力有节奏地进行安排,而完成比赛中的这些能力需要具备一定的力量、速度和耐力,所以要针对比赛这种需要提出为提高这些能力的具体量化要求。

一、对专项体能技能提高的要求

任何能力都不能脱离本项目技术应用的需要和比赛的特殊需要,所以训练中必须结合技术特点和比赛的特殊需要进行要求,为了便于说明,现用表格形式将训练中的立体状态的三个部分的要点和要求整理如下:

表1:立体对抗3个部分在训练中的要点和要求

从上表中的要点和要求中已表述了训练方法,但训练中在时间、组数、频率上要根据不同时期、阶段提出不同侧重和相应量化要求。在较长冬训期间应以提高各方面的最高能力和耐力为主,如争夺和争夺与技术连接能力的对抗时间应以2′-3′、4-6组的中、小密度安排为宜,并在不许停顿、零距离和抢、拿、夺、插、棒、掏的6字变化要求,提出每人每组在3-5次的攻击频率去完成,可较好地提高争夺和争夺与技术连接的能力和耐力。在提高技能以双人和沙袋完成提抱能力时以次数为主,如双人可提出在爬行中完成提抱过胸、滚桥的组合练习,一般安排为10-12次、4-6组为宜,沙袋的组合则以大于本人级别重量的10-20公斤,沙袋(小级别为20公斤,中大级别则大于10公斤或本人体重),以16-20次、4-6组,要求每组都要连续完成和一定的尺度、幅度要求,各种专项的对抗练习也应以2′-3′、4-6组的中、小密度安排为宜,一般一次训练课可安排3-4个内容;在夏训中则以提高专项的`速度和速度耐力为主,应以短时间多组数大密度的训练安排为宜,例如夏训中一次训练课的内容为三项:1、争夺与技术的强行连接:40”-1′×8-10组,组间休息20”-30”,频率为每次强行攻击2次以上。2、爬行中的提抱攻防对抗:1′-1′30”×6-8组,组间休息30”-40”,频率为每次强行抱起1-2次。

3、立体对抗:1′-1′30”×6-8组,组间休息30”-1′,频率为每次强行得3分以上。这种典型的夏训内容在时间频率和组间休息的到位要求中伴以连接技术的上步、贴身、旋转要求和攻击次数的到位要求,其训练的目的—突出专项的速度和速度耐力,以能形成在技术运用中和各种能力的融合,形成一元化。专项体能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就是在这样的安排和要求中达到的。纵观冬、夏训在安排上的不同是,冬训以提高专项实力和实力耐力为主,以技术连接为辅的安排,要求上以重量和强度的耐力为主,以速度和速度耐力为辅,以各种能力的提高为突破口,奠定坚实的综合实力水平;夏训则以提高在对抗中与技术连接的速度和速度耐力为主,以保持综合实力为辅的安排,在要求上以频率和次数强度的耐力为主,形成获得的综合实力,在对抗的技术运用中进行强制性融合。这就是专项技术不断提高的来源。

二、专项技能提高的关键是坚持训练有效性

认真分析比赛中运用规则允许使用的技术动作需要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在日常训练实施中一步步去完成,尽快提高运动员各种能力,达到高水平比赛需要,问题是在日常训练中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才能真正完成这种提高。训练中都有自己的计划而且周而复始地去努力,但为什么同样训练年限运动员却会在比赛中出现较大差距呢?这就要分析对训练内容的具体要求和对要求是否落实到位,达到有效性。训练中对不同训练内容在时间、重量、组数、次数、高度、时间间隔、动作幅度以及频率的具体要求是否较好地完成。各项目的竞技能力都是通过后天强化训练,不断深化的负荷刺激中去提高。如何达到训练的有效性呢?首先要对训练对象进行一次较全面的测试,选择具有结合本项目技术特点和比赛特点要求的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的测试,根据测试数据提出阶段、周期和年度目标,通过训练实施努力完成,这些数据就使训练的有效性要求有了依据,按照人体各器官对负荷刺激不断深化要求中得到适应和提高的机制在具体要求上有了科学根据。有时训练安排可能会出现完不成重量、次数或组数上要求的状况,可以借助一点外力帮忙让其完成这样的要求,对机体产生非常深刻的刺激,而机体在这样负荷刺激中才能较快适应,一个阶段后最终完成这样的要求就是适应和提高的过程,如果对完成这样要求采用减重量或降低次数标准,那机体就永远得不到深刻负荷刺激,机体也无法在适应中提高。这就是训练的有效与无效的最根本区别。而专项训练的有效和无效有两个方面的要求尤为重要:比赛是通过允许使用的技术动作最终完成制服对手,这是比赛双方的共同目的,那么在训练中就要为完成这一目的提出相应要求。因为任何技术运用都是对抗中完成,要想把握进攻时机战胜对手就要提高进攻的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中就要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攻击频率,通过这种强制性要求逼出运动员的攻击速度,才能提高把握攻击的时间和提高专项耐力水平。但这样的要求需要一个高失败的过程,因为在提高攻击率要求的同时会乱了对方,也同样乱了自己,然而谁能在训练中坚持这样的要求就能逼出运动员攻击的速度而更好地把握攻击时机,才能达到大赛中的高成功率,完成制服对手的最终目的。那种在训练中不针对比赛特点提出较高频率的负荷要求,而让运动员在对抗中自由发挥,已较难适应当前高水平竞赛要求了;比赛运用技术过程中的发力、发力方向、动作幅度、握抱手是否松手和完成动作时的倒地部位是瞬间成功与夫败的关键,然而在训练中往往忽视这一点,对运动员技术运用中是否有发力、发力方向是否对、动作幅度是否够、倒地部位是否正确、手松没松往往注意不够,只注意其是否在做动作。这些方面要求的不到位也是训练无效性的一种,又不易察觉。

论中小学生定向运动基本技能与训练 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 定向运动 基本技能 技能训练

1 前言

定向运动起源19世纪末,目前在国外开展较为普及。这项运动于1983年传入我国,近年来在国内迅速传播,一些学校也纷纷引进这个训练项目,将其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之间还举行了一些赛事,旨在促进这项运动在学生中的普及。因为定向运动具有趣味性、娱乐性、惊险刺激性等特点,所以被学生们所喜好。但由于这项运动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中小学生参与定向运动,以及在定向运动教学与训练中的一些基本技能的掌握,乃至基本技能训练的探讨,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此,本文围绕中小学生定向运动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的技能训练,结合个人参与定向运动的实践,来谈谈自己对这个方面的理解与建议,仅供学校定向运动教学与学生训练作参考。

2 定向运动的基本技能

定向运动不仅挑战体能,更挑战智能,因为学生在跑的同时,还需对照地图,借助指北针明确方向迅速做出路线选择,找到点标。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基本技能十分重要。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比赛前的技能和比赛过程中的技能。

2.1 比赛前的技能

1. 读懂地图 2. 正确使用指北针

2.2 比赛过程中的技能

1. 地图的正确使用 2. 最佳路线的选择

3. 体力的合理安排4. 方向走错时的应急措施

5. 找到点标后应迅速离开

定向运动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对提高学生定向运动的成绩和训练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定向运动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3 定向运动的基本技能训练

当前,对学生定向运动的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包括: 正确使用地图的训练、站立点的图与实地对照训练和寻找点标的训练。

3.1正确使用地图的训练

读图训练在定向运动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中小学生在定向运动中,存在读图错误、不准确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提高中小学生读图能力迫在眉睫,因读图熟练程度关系到野外用图的准确与快速,更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所在,通常在学生定向教学与训练中,一般训练采用的定向地图是一种非常详细的具有特殊标识的地图。它所表示的内容总的来说共分为5大类:地貌(棕色)、水系(蓝色)、植被(绿色)、空旷地(黄色)、岩石与石块(黑色)。会读图必须先要让学生识读地图上给定的信息,在学生读图训练过程中,可以按照5类不同图示,来变换训练。经过这样反复识图的练习,他们的读图能力将会在准确、快速方面有所提高。

3.2站立点的图与实地对照训练

识图是基础,用图是关键。这一训练关键是认知比较地图上的符号在实际地形中是怎样的,同时对照站立点周围的地形和站立点在地图上具体位置。训练中先由教练员在实地指定站立点,同时指出站立点附近的主要地形特点,然后更换站立点,让学生自行对照地形,并确定站立点在图中的位置,例如:把一座山顶或一个交叉路口作为站立点,让学生对照地图,找出站立点在图中的位置,并分析站立点周围的地形,教练员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及时纠正错误并作适当提醒。此训练着重要突出“细”“准”二字,即:对照地形要细,确定站立要准。

3.3寻找点标的训练

3.3.1 在教练员指导下练习。站立点确定后,教练员在图上指定点标,并对站立点到该点标间的路线进行地貌分析,找出一条最佳路线,然后由教练员带领学生沿所选路线实地行进。行进途中,边走教练员要边分析讲解,同时要进一步认知比较地图上的符号和实际地物,在那些容易出问题的地段,如叉路口、通视不良的地形、较为复杂的地段等,都要对学生进行重点分析,同时要随时对学生提问,促使其进行思考。快接近点标时,先让学生按照地图上的点标位置来确定该点标的实地位置,教练员及时纠正误差,最后找出点标。

3.3.2 学生自行练习与教练员指导相结合训练。教练员在图上为学生确定好站立点并指定点标,让学生自行实地练习。教练员要跟随学生一起行进,但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以不影响学生的正常运动为宜。跟进时教练员要看学生所选择的实地运动路线是否合理;用图的熟练程度如何,看图与行进的速度安排是否合理,当学生偏离运动方向较大时,要适时提醒其注意修正偏差,注意一些基本方法的运用,例如:依点,依线运动法,“线”指道路,沟渠,高压线等,“点”指明显的参照物,这一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单独运动的能力。因此,在出发前,不统一思想,不提示引导,一切由学生独立完成。找出点标后教练员召集学生分析论证,指出不足之处。经过这样反复的数次练习后,学生就会有深刻的印象,并能逐步提高运动速度。

4 结束语

定向运动基本技能在整个训练中,自始至终要突出快速读图、地图与实地对照的训练,尤其要突出奔跑途中的准确、快速图地对照的训练。

运动技能训练法 第4篇

1 心理技能训练对运动员的影响

通过对运动员意志品质、赛前心情、状态及赛后成绩的调查和不同等级的运动员的比赛时心态研究分析, 这项调查研究表明, 心理技能训练对运动员赛场发挥有很大的影响。运动员意志, 比赛心情调控能力技巧是柔道运动员赛场完美发挥的关键。柔道, 这一项目是两人对决技巧类比赛, 需要运动员在心理方面处理有很强过硬的能力, 在比赛中能够根据对手的发挥迅速敏捷地作出正确反应, 在比赛上绝不松懈, 并很快调整自己, 主动寻找解决的方法与策略, 快速排解疑难, 攻破阻碍。比赛场上最忌讳的是采取回避措施, 这样只会让对手感到自信, 感到你的懦弱, 从而为对手赢得信心。对手会愈战愈勇, 让你感到更加慌乱, 失去阵脚, 消极情绪遍布全身, 很快输掉一场比赛。

1.1 赛前心情对运动员比赛发挥的影响

经研究调查发现, 运动员赛前紧张, 焦虑困惑, 比赛前没有信心, 过度的压力不能自我排解, 对比赛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 过度的焦虑也会影响柔道运动员前一晚的睡眠质量, 比赛时处于疲劳状态, 萎靡不振, 赛前心情对运动员有很大的冲击力, 因此, 对运动员心理机能的培训是必要的。

1.2 运动员意志品质对比赛发挥的影响

研究调查表明, 顽强的意志是柔道运动员登向世界最高领奖台的必备条件。顽强的意志能激起运动员的斗志, 即使在与对手之间实力悬殊过大时也能产生奇迹。顽强的意志是建立在自信上的, 只有通过心理技能培训, 运动员才能掌握好的心理技巧, 充分调整自己, 把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有很好的自制力。

1.3 不同等级运动员心理素质的研究比较

通过对不同等级的运动员比赛心理素质测试, 发现国家级一线运动员具有很高的心理素质, 在困难面前不退缩, 呈现出很好的心理状态, 能对突发的困难及时解决, 及时地调整好心理状态, 心理素质过硬。而较差级别的运动员赛前持续焦虑、心跳加速、晚上失眠, 赛场上焦虑、犹豫不定、在困难面前退缩、打退堂鼓、士气衰弱, 比赛成绩发挥超级不稳定。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对运动员进行赛前心理疏导和心理技巧培训, 实现运动员赛场上的稳定发挥, 不轻易受外界条件影响。

2 心理坚韧的重要性

对于那些心理坚韧性很强的运动员来说, 她们有很强的斗志, 对胜利有很强的意念, 困难时更加斗志昂扬, 不轻易被困难所打败, 不到比赛的最后一刻绝不言弃, 有着很强的信念。心理坚韧性越强, 在困难面前越能发挥出优势, 有着很强的野心, 抗压抗挫能力很强。坚韧性强的选手会将工作与个人生活问题很好地分开处理, 不会将生活的私事情绪带到工作中来, 有能力自我减压, 不会拖团队的后腿, 在训练中能全身心投入, 能够克服生理痛苦, 不以个人的理由拖累集体。坚韧性选手善于并敢于做些有挑战, 工作难度比较高的工作, 在困难中激发自己的潜质, 每天都保持乐观的态度。坚韧性选手, 不会让自己过多的沉浸在悲痛之中, 能够自我排解疼痛, 很快地回归训练, 为下个赛事奋斗, 愈挫愈勇, 有着很强的拼劲儿。然而, 心理素质差的运动员始终不能在比赛中发挥出水平, 与奖牌失之交臂, 他们只会一味地抱怨, 不能在挫折中反思, 从自己的失误中着手找出解决对策, 长时间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 不能很好地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带着情绪工作, 难有很好的发展。

3 心理技能培训能很好地提高运动员自控能力

心理技能培训能很好地疏导运动员训练时的情绪, 提高运动员的自控能力, 不至于在赛场上情绪用事, 引发悲剧。特别是柔道运动员, 柔道是竞技类比赛项目, 通过两个人对打, 看双方谁能胜出, 有时不注意对方的出手可能会不经意间伤害到你, 使你受伤, 但是你要很好地调整情绪, 不能破坏比赛规矩, 大打出手, 在该项目的规则之内比赛。要知道, 情绪失常的运动员, 比赛破坏规矩是会被禁赛的, 这样就会使一个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告终, 因此, 赛前心理技能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避免很多的失误与麻烦。

教练在对运动员柔道训练时, 要善于观察运动员训练时情绪的细微变化, 及时发现运动员的问题, 请心理医生一起对运动员训练时的心情进行疏导, 培养运动员的抗压能力, 教导运动员梳理调节情绪的方式方法, 用正确的渠道去排解情绪。经过多项心理技能培训, 让运动员习惯这种挫折, 培养挫折精神, 明白两虎相遇, 勇者胜。

4 提高心理技能的建议

如今, 在柔道运动这么受欢迎, 竞争这么激烈的条件下, 柔道运动员更要培养自己的心理抗压技能。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不光在柔道技术含量上过硬, 同时, 不能疏忽心理素质的培养, 过强的心理素质在比赛中也有很大的作用。因此, 柔道运动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4.1 在训练中反思自己

在训练过程中, 不能一味地训练, 应该反思自己的失误。自己在训练过程中犹豫的地方以及和对手交手过程中有何失误的地方, 注意在比赛中自己的心态变化, 反思自己, 及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对策与方法。

4.2 找心理医生分析自己的问题

及时向心理医生反映自己的问题及最近的困惑, 心理医生会根据你的问题给出锻炼方法, 长期按照心理医生的方法去做, 你就会慢慢适应困难, 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心理技能, 适应比赛时的心理变化, 提高自信。

4.3 找优秀的队员交流问题

优秀的队员心理素质肯定过硬, 有一定的比赛经验, 对提高你的心理技能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 他也会指导分析你的问题、困惑, 并提醒你注意大赛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给出对策, 让你提前有个心理准备。

5 结语

注意心理技能培训, 长期的坚持, 会让你在比赛场上无所畏惧, 同时, 培养你顽强的意志力, 在赛场上愈战愈勇。有个好的心理素质, 能减少赛场上的失误, 针对对手的反应, 轻而易举地作出决策, 不会犹豫不决。总之,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成功的柔道运动员的必备条件。

摘要:据统计现在有很多柔道运动员深受心理因素的困惑, 常常被心理障碍所困扰, 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 导致运动训练时不能全身心投入, 水平有所下降。由此可见对运动员心理水平的锻炼与提高有多么重要。对柔道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主要体现在:心理技能训练与心理坚韧性训练, 通过每天反复训练能很好地让运动员从心理阴影中快速走出来, 培养和提高心理素质, 并提高心理技能, 很好地调整自己的身心健康, 为运动员将来比赛的正常发挥提供较好的基础。好的心理素质、顽强的心理坚韧性能激起运动员的斗志与强烈的好胜心, 这将在比赛场上起到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技能训练,心理坚韧性,技能,柔道运动员

参考文献

[1]周保辉, 陈宜蓁.心理技能训练对柔道运动员技能表现和心理坚韧性影响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13, 34 (1) :107-111.

运动技能训练法 第5篇

关键词:排球动作技能时空知觉运动知觉专门化知觉培养方法

一、感知觉的概念界定

空间感:运动员对球在空间飞行中的高度、方位、落点的正确判断能力。距离感:对飞行中的球与队员(观察者)之间、队员与队友之间、队员与场地之间距离的判断能力。速度感:运动员对球在空中飞行过程中运动速度和自身运动速度的判断能力。时间感:球在空中从某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或人从地面某一点移动至另一点)所需时间的判断能力。

二、重视时空感知觉是现代排球运动发展的需要

随着排球运动的技术水平和竞赛规则的不断完善,其技术和战术正向着发球点高、快速、大力、灵活,扣球高、快、力大、点多,拦网变化多端,滞空时间长等方向发展。在现代排球比赛中,不少运动员都采用跳起高点发球技术(跳发球),以达到破坏对方一传之目的;二传手也往往采用跳传以争取时间,加快球速以获取进攻速度;扣球则从定位发展到跑动进攻,从“时间差”、“位置差”发展到“空间差”,从前排扣球发展到纵深的后排远网扣球;拦网则有较长滞空时间以及手在空中移动以拦阻对方错位及交叉进攻等。以上这些新技术的产生无疑对运动员的身体条件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我们普修课的教学与训练也要相应的更新,不断提高学生的时空知觉、运动知觉的水平。

(一)排球运动技能形成中的空间知觉的培养方法。

1、传、垫球中的时空知觉培养。

传、垫球是排球技术中最基本的技术,是比赛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因此学生必须掌握好。在教学实践中,除了练习正常的手型、手法及原地传、垫球外,还应注意时空知觉在传、垫球中的运用。如可采用跑动中的传接球(三人跑动传球、二人半场跑动传球、五人半场跑动传球等)以加强学生对时空知觉的判断及处理能力。

2、一传能力的时空知觉的培养。

一传是否到位是排球技、战术能否发挥的关键,因此如何提高一传到位率也是提高学生排球水平又一重要技术手段。由于目前一传多采用垫球,因而提高垫球成功率即可提高一传能力,练习的方法。采用两人一抛一垫,先定点抛球、垫球,待动作熟练后,再用改变抛球角度、方向的办法向练习者抛不同高度、距离的球进行练习,用以提高学生对不同来球和击球方向的时空知觉,另外也可采用不同位置发球来训练学生一传到位能力。在教学中采用上述方法能提高学生的球感以及场上意识。

3、扣球技术中时空知觉的培养。

在扣球技术教学中,首先是锻炼学生的时空知觉,使学生恰当地利用起跳时机。一般可先采用扣固定球的方法,这样起跳点相对固定,可不必判断球的高度。采用自抛自扣的方法练习,可判断球抛出后的高低、远近,使起跳后有适当的空间,从而完成空中击球动作。另外也可采用不断改变抛球方向,由近网抛球至远网抛球或相反,让学生体会不同角度扣球的空间知觉,有意识地加强扣球空间知觉的训练,以提高学生适应各方面来球的扣球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排球运动技能形成中的运动知觉的培养方法。

1、运动知觉的功能效果。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外界物体和人体运动状态的反映,它与运动技术掌握过程有密切的关系。运动知觉一般有视觉、听觉、触觉等共同参与,因此是一种由多种感觉组成的复杂知觉。

2、判断能力的培养。

运动知觉在视觉、听觉、触觉的参与过程中,以视觉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要用手势、抛球等手段提高学生视觉能力,使他們用眼观察、判断不同来球的空中运行轨迹。在教学中通常采用手势做前、后、左、右移动或抛不同高度、距离的球,要求学生根据信号做出相应的技术动作,以提高学生视觉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准确判断各种不同来球的、速度、落点,快速做出反应。

3、动作知觉培养。

动作知觉是多种感觉组成的复杂知觉,而各种感知觉又相互影响。学习技术效果如何取决于两个方面:(1)练习者对球性和对球运行状态的知觉;(2)练习者的运动知觉和控制能力。在传球教学中常常出现许多学生拇指前伸的错误动作,为提高学生保持正确手型的动作知觉,可采用实心球等稍重的球一抛一接的练习,要求学生以正确手型在额前将球接住,体会拇指接球时的动作感知,也可以采用对墙传球练习,以达到防止拇指前伸控制传球手型的目的。

(三)排球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专门化知觉的培养方法及作用效果。

高校跨栏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探讨 第6篇

从近些年的体育科研中可以看出, 由于我国心理学研究起步晚、起点低, 我国在运动训练中的心理训练研究也处于低水平, 虽然致力于运动心理训练的研究人员不断增多, 相关科研成果大量涌现, 但这种增长趋势仍不能与我国体育发展的迅猛态势相适应, 心理训练研究仍是我国运动训练体系的薄弱环节, 在高校运动训练体系中更是如此。

2. 跨栏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及高校跨栏运动员心理活动的特征

2.1 跨栏运动员的心理特征

2.1.1 速度知觉特征

速度知觉是跨栏运动员重要的心理特征, 主要是运动员对自己身体的位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反映, 它是运动员准确判断自己的跑速和节奏、合理正确分配体力和力量以及调节速度和节奏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因素。由于长期的专项训练, 运动员肌肉本体感受器对神经肌肉的紧张强度、后蹬的力量、步幅的长短、步频的快慢等各种复杂刺激在时间和空间上逐步达到了精细分化的程度。

2.1.2 空间知觉特征

跨栏运动员的空间定向能力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技术的掌握及其运用的效果。由于栏架高度的现实存在, 对栏架高度形成的正确而清晰的空间知觉是在长期的专项练习中通过肌肉的运动觉和视觉、平衡觉的精细分化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专门化知觉能力。良好的空间知觉能力是运动员准确选择和判断起跨距离、起跨角度、用力大小以及人体腾空过程抛物线的方向、速度、角度等的心理学基础, 对缩短过栏时间、减少碰栏、倒栏, 提高全程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1.3 注意力特征

跨栏跑属于速度性项目, 比赛中要求做到“三快”, 即起动快、跑速快、完成动作快。因此,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注意力要全部集中在解决这三方面任务上。

2.1.4 意志特征

跨栏跑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竞技运动, 其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跑完规定的距离, 跨过所有的栏架, 运动员为了达到目的需要付出巨大的意志力, 这种意志力的强弱是与运动员克服各种来自机体内部和外部的困难以及合理分配力量、解决预定战术任务相联系的。

2.2 训练对象及其心理活动特征

高校跨栏运动员参加训练的心理活动特征:高校所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是通过高考入学的, 运动水平不很高, 专项意识较差。由于中学时代学校施加的比赛压力和高考的升学压力, 使得他们急于出成绩而忽视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对心理技能训练更是无暇顾及, 常年的高负荷训练也使他们的身体伤痕累累。如何保持甚至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是高校体育训练工作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一方面, 他们一入大学就肩负着提高成绩, 为校争光的使命。因此, 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完成任务的紧迫感, 这使他们在运动训练中, 目的明确, 责任感强。但另一方面, 这些高水平运动员都是经过了多年的业余训练, 在运动训练方面或多或少都产生了一定的“厌学”情绪, 在训练场上往往表现出不够主动积极。

3 心理技能训练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应用

3.1 树立正确训练比赛动机, 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

运动员的训练动机制约着运动员运动训练的目的、态度和习惯的养成, 对运动员的运动训练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因此运动员训练动机的培养是抓好运动训练的前提。这就要求对运动员训练动机的要求应符合实际。教练员应该是审时度势地建立一些符合运动员实际的, 哪怕是较低水平的动机, 逐步地引导, 让每一名队员都有明确的、适合自身条件的努力方向、奋斗目标。在日常的训练工作中, 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通过言传身教、启发诱导运动员端正学习态度和思想, 树立远大目标和敬业精神。只有当运动员的心灵建立了崇高的愿望及争取成功的欲望时, 他们的巨大精神动力和信心就树立起来了。

3.2 放松技能训练与暗示训练

放松训练是以暗示语集中注意, 调节呼吸, 使肌肉得到充分的放松, 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过程。结合跨栏的训练实际, 制定或选择自己比较适合的暗示语言, 能背诵或默念, 逐渐培养意念集中或息定某一部位的技能, 提高集中的速度。暗示训练是利用言语等刺激物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 进而控制行为的过程。对于要参加比赛的跨栏运动员来说, 不仅要学会控制肌肉的放松, 调整兴奋和抑制的平衡状态, 还要动员全身心的潜能, 更好地进行竞技状态。

3.3 注意技能训练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也是抵抗外界干扰不分心的能力。具体措施有: (1) 训练时要当作正式比赛一样分配任务, 模拟比赛训练。 (2) 在运动员训练时, 找一些队员、学生干扰该运动员, 故意在旁边对其说一些“不中听”的话, 如“这么差”、“技术动作都错了”、“我都比跑得快”等, 以此来刺激该运动员。经常受到这样的刺激后, 便会慢慢地习惯外界的干扰。

3.4 意志品质训练

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跨栏项目也不例外。因此要在运动训练与比赛中培养运动员不断战胜困难、挑战极限、战胜对手、挑战自我的意志品质。在训练场上我们注意及时对企图“偷懒”的运动员进行说服教育;同时, 也鼓励运动员在训练间歇相互交流自己所体验到的身体痛苦, 使所有人都懂得忍受身体痛苦是所有运动员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只有克服了怕吃苦的心理障碍, 才能有效地提高运动训练的负荷, 而较高的运动训练负荷, 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4 结束语

总之, 结合跨栏的项目特性和个人特点, 科学有效地对高校跨栏运动员进行心理技能训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心理训练是个长期的过程, 高校教练员和运动员都需要正确的认识心理技能训练, 心理技能必须被学习, 必须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并融入到日常的训练机制中去。

参考文献

[1]祝蓓里, 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19-247。

[2]黄希庭:运动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2。

[3]叶平:运动员对运动特质焦虑的归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运动技能训练法 第7篇

一、转身接击墙反弹球

(一) 方法

两人一组, 将队员分为若干组。无球队员甲背对墙, 持球队员乙面对墙, 同样站于离墙2米处;队员乙对墙传球, 并发出信号;队员甲及时转身, 接由墙上反弹回的球。此练习可以通过改变与墙的距离或传球的方向增加难度。

(二) 要求

1. 对队员甲来讲, 球就是运动客体。为了接住球, 队员甲必须准确地判断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2. 球不能落地。

3. 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 可以增加抛球的距离, 加快抛球的频率, 进而提高连续移动接球的能力。

二、睁、闭眼睛交替对墙传球

(一) 方法

队员沿墙站成一排, 离墙2米, 各持一球, 按照信号对墙传球。开始阶段, 睁眼进行练习;达到一定熟练程度之后, 闭眼练习 (关闭视觉分析器能加深肌肉记忆) ;然后, 再睁开眼睛练习, 有利于帮助队员纠正传球动作的微小误差, 使动作更精确, 促进肌肉运动本体感觉的形成。

(二) 要求

1. 传球落点必须准确, 传球动作要短促有力。

2. 可以逐步加快传球频率。

三、一手运球, 一手滚球

(一) 方法

将队员分为甲乙两列。每列排头队员两手各持一球站在端线外;教练员发出信号后, 每列的排头队员一只手运球, 另一只手在地上滚球;到对面端线后, 左右手交换动作返回原处, 下一个人继续进行。肌肉运动感觉是在分化手上动作的条件下形成的。这个练习的困难之处在于同一时间里要完成两个不同的动作, 而每个动作都要求专门的肌肉运动感觉。队员既要做一定幅度的运球, 又要准确地感知滚球手的用力情况, 这样可以促进本体感觉 (球感) 的形成。

(二) 要求

1. 运球时要抬头;同时要准确地感知滚球手的力量, 随时注意滚动球的动向。

2. 左右手换球动作要流畅;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 可以增加运球的速度。

四、连中两圈

(一) 方法

在墙上和地上各画一圆圈, 队员持球站立于离地面圆圈2米~3米处, 要求用反弹球, 使球经过地上圆圈反弹至墙上圆圈内。该练习能促进肌肉运动本体感觉的提升, 因为队员必须准确地把握运球的动作幅度, 不断纠正并掌握用力的技巧。

(二) 要求

准确判断球经过地上反弹的运动轨迹。

五、干扰运球

(一) 方法

将队员分为甲乙两队。甲、乙两队队员每人各持一球, 相距1.5米, 面对面站立。要求甲队队员左、右手各运球10次, 眼睛必须始终盯着乙队队员, 而乙队队员则随意地用任意手、任意速度运球, 用多变的动作吸引甲队队员的注意力, 竭力影响甲队队员。

(二) 要求

甲队队员运球时要抬头, 不断观察前方乙队队员动作的变化。

六、按方向辨色传球

(一) 方法

4名队员按图示站立, 4号站在2号后面, 其中2号和3号穿红色背心, 1号和4号穿白色背心。2号、3号各持一球, 依次传球给1号, 并规定:在A方向上, 1号队员回传球时, 遇穿红背心的队员, 应做头上传球;在B方向上, 则用反弹传球。而对穿白色背心的队员, 在任何方向上都用胸前传球。2号传球给1号后, 立即跑到3号的后面, 1号队员接球后, 用预先规定的方式传给4号。然后3号又传球给1号, 接着跑到4号后面, 1号又用相应的方式传给2号, 如此循环。每个队员都要轮流站到l号的位置上去 (见下图) 。

(二) 要求

提高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转移能力, 保证队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传球任务。

七、连续移动接球

(一) 方法

将队员分成甲乙两队。甲队队员左、右手各持一球, 乙队队员面对甲队队员屈膝提踵成半蹲站立姿势, 准备随时向任何方向起动接球。甲队队员以较快的频率连续向乙队队员周围不同方向 (2米~3米距离内) 抛球 (球的高度在腹部上下) , 乙队队员不断移动接球, 并将接到的球准确地回传给甲队队员。以连续接20次好球为一组。

(二) 要求

1. 球不能落地。

2. 乙队队员接到球后, 应立即将注意力转移到甲队队员手中另一只即将抛出的球。乙队队员的注意力应在两球之间快速转移。

3. 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 可以增加抛球的距离, 加快抛球的频率, 降低抛球的高度, 以不断提高连续移动接球的能力。

八、半场转移接球

(一) 方法

以四名队员为一组, 1号、2号、3号为进攻队员, 持球后可在原地做传球、切入等进攻动作, 并使球在3人之间不断转移。4号为防守队员, 在1号、2号、3号之间来回地对持球队员做紧逼防守。

(二) 要求

1. 当1号持球时, 4号必须用碎步平步上前对1号进行紧逼, 积极封堵。1号必须在原地做4次~5次进攻脚步动作后再将球转移给2号。

2. 当4号对1号进行紧逼时, 必须同时判断1号何时会将球转移给2号, 并随时准备在2号得球时立即向他进行紧逼;当4号对2号进行紧逼时, 必须同时判断2号何时会将球转移给3号。防守队员4号应在1号、2号、3号之间快速转移, 以便及时地对持球队员进行紧逼。

3.1号、2号、3号之间距离不宜太长, 以4米~5米为宜。随着转移接球熟练程度的提高, 要加快转移接球的频率, 提高注意的转移能力。

此外, 笔者建议, 第一, 可将上述训练方法进行系统整理并归类, 以便编成各种组合, 列入针对青少年的训练中;第二, 在熟悉、掌握基本技术的过程中, 要逐步增加训练的复杂程度、难度及变化度, 以在提高基本技术的同时, 增强青少年篮球运动的战术意识;第三, 在一次训练课中, 根据技术形成的规律和运动训练的特点, 采用不超过两个篮球基本技能训练方法的练习较为适宜。

参考文献

[1]王鹏伟, 刘建.如何发展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反应速度[J].少年体育训练, 2004 (05) .

[2]刘刚, 张锡庆.制约我国竞技篮球运动发展因素的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2) .

运动技能训练法 第8篇

针对上述问题, 2003年9月, 我们学校电工专业制订并实施了专业技能的“三阶段训练法”。在制订具体方案时, 我们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四个方面:1.电工专业的教学大纲;2.国家技能鉴定指南有关章节;3.东莞市对维修电工专业职校生的技术要求。4.结合本校电工专业的教学资源配备实际情况, 我们把维修电工技能训练分成八个母模块, 它们分别是:一、安全用电;二、电工工具及仪表;三、相关知识;四、室内线路;五、电子;六、电动机;七、电力拖动;八、机床线路。每个模块又分成若干个项目。按照三年制职校电工专业的教学计划 (电工、机电、机械制造、数控专业第一学期专业课有《电工技术》;第二学期专业课有《电子技术》、《电工仪表》;第三学期专业课有《电力拖动》) , 充分考虑“三阶段训练法”的可操作性, 我们把维修电工技能训练分成三个阶段, 规定每学期为一个阶段。第四学期后半段一般为下单位生产实习, 不安排校内实训。详见下表1。

表1中的内容以项目为基本单位, 分解到三个阶段中。前二个阶段重点为专业技能基本素质训练阶段, 通过这二个阶段的实训, 使电工专业的学生能全面、熟练地掌握该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 为此后技能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后一个阶段为技能提高阶段, 重点为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训练。按其所设置的技能训练内容, 到第三阶段, 所学的内容达到中级工水平, 即学生在第三学期结束时, 成绩合格的可以参加中级工的等级技术鉴定。

2 结构分析

(1) 维修电工技能“三阶段训练法”共设置了八个母模块, 二十六个项目, 其训练内容紧紧抓住维修电工的技能要点, 包括了历年来等级技能鉴定的各知识点与技能点, 每个项目均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 既有基本技能的训练强化, 又有综合技能的训练提高, 构建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技能训练体系。

(2) 该方法分阶段设置, 各阶段在安排内容时,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并紧密结合教学计划, 充分考虑理论知识的教学进度和相应学科的授课时间。符合职业学校的教学规律。

(3) 在测评技能训练成绩时, 模拟国家技能鉴定中心的考试方法, 试题难易程度相对稳定, 每一阶段可选择的测评课题均在两个以上 (带☆为备选) 。

(1) 维修电工技能“三阶段训练法”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充分考虑了以下三点:①要求学生毕业前达到国家技能鉴定中心的中级维修电工的标准。②满足本地区用人单位对维修电工专业毕业生提出的知识技能要求。③为该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 实践后经验总结

经过近五年的实践, 我们认为维修电工技能“三阶段训练法”主要有以下优点:

(1) 激发了学生学专业知识的兴趣。以往, 一年级学生在上专业基础课时, 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所学知识得不到运用, 学生对专业知识兴趣不浓, 理解不深。而当开始上技能训练课时, 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又已淡忘, 训练效果不甚理想。“三阶段训练法”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方法。学生一进校, 就既学理论知识, 又学操作技能, 理论与实践始终密切结合, 相互促进。在每个阶段中, 我们都设置了两类项目, 一类是基本技能, 另一类是产品或者服务。例如第一阶段, 1、2、3、7、8、9等项目属基本技能, 5、6等项目属服务, 9、10、11等项目属产品, 当学生练习基本技能感到枯燥的时候, 教师就让他们练习产品或者服务项目。由于产品或者服务是一种看得见的输出, 能给予学生成就感,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 学习劲头更足。在技能训练的同时, 对理论知识的求知欲相应加强, 学习效果比较理想。

(2) 技能鉴定成绩稳步提高。“三阶段训练法”在起始阶段就注重专业基本功的训练, 安排了足够多的时间练习基本操作技能, 改变了以往为考试而练的模式, 克服了因基本功不熟练使成绩波动大的弊端。从夯实基础抓起, 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有序的技能训练, 使技能鉴定成绩在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提高。

(3) 有利于专业系列化设置, 增强了专业适应面。“三阶段训练法”吸取了模块教学模式的优点, 在专业大框架不变的前提下, 教学机制灵活, 易于开展专业系列化设置。同时, 维修电工专业可以向电子、电气仪表、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延伸。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三个阶段的前二个阶段可以基本不变, 后一个阶段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作相应调整。除此外, 电工专业本身也可根据毕业后的就业趋向灵活调整:如变成内外线电工、高低配值班电工。

(4) 培养的学生专业素质全面、适应面广。“三阶段训练法”包含的内容广泛, 涉及到的知识点多, 对操作技能要求全面、具体。这就保证了学生在接受这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专业上的潜力得到全面开发, 专业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 扎实的基本功和熟练的操作技巧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从而拓宽了学生毕业时的择业范围, 增强了其对不同工种的适应能力, 也适应了快速发展的企业、工厂对电工在技术和能力上的需要。

4 结语

维修电工技能“三阶段训练法”在近五年的实践过程中, 经过多次的修订和补充, 在东莞市劳动局、安全局组织的电工考证中, 成绩逐年提高, 下表2是我校在2003-2007年度培训的情况:

我们相信, 随着对维修电工技能“三阶段训练法”不断调整, 该教学法将更趋完善, 对维修电工专业学生的技能提高定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工厂生产线、车间熟练的电工技术人员, 必须要系统、全面地训练学生动手实践技能。结合职业学校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 我们学校在维修电工的技能方面按学期分阶段训练, 进行了新得尝试, 取得了很好成绩。

运动技能训练法 第9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工业生产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相应配套的维修电工技术也就应运而生, 并且对于其技术层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 对于学习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具备相应深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技能操作的实践技巧。在专业技能训练方面, 职业技术学院有着其他普通院校难以比肩的优势, 是供应社会维修技术人员的主要来源。可是, 由于近年来教育管理方面的不到位, 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死板, 太过关注书本理论, 在相对更重要的技能操作上没有得到重视, 出现了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等跟不上职业教育的需求。因此, 为了促进技能训练的发展, 解决其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已是迫在眉睫。文章将探讨尝试“三阶段训练法”在提高中职维修电工技能实践中表现出的生命力与发展力。

1“三阶段训练法”的内容

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 “三阶段训练法”没有仅仅关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 它更多的是把理论和实践技能两者的教育进行良好的衔接与融合, 让学生能够更一步地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 而不是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 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调动创造性思维, 从多方面多层次思考问题, 更关键的是, 横向知识的拓展对学生在社会上有更宽阔的成才道路是非常有帮助的。如今, “三阶段训练法”的好处已经越来越得到教育界以及相关领域的赞赏与信赖, 正在进行更加广泛的推广。

顾名思义, “三阶段训练法”就是将进行分成三个阶段的教学, 使学生逐层消化知识, 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该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传承性教学。此阶段仍然是建立在传统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的, 利用如案例讲解的方式生动有趣地传递知识, 不但能够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 还加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 对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联系与了解, 建立起基础的构架; (2) 培养性教学。在有了基础的知识构架后, 进一步的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突出每一个案例之间的过程性与整体性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3) 创造性教学。这是教学中比较高的层次, 对于书本理论的依赖较少,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掌握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之后, 自己独立动手, 真正提高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动手能力, 也是从学校到社会的一个良好过渡[1]。

2“三阶段训练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中职维修电工技能“三阶段训练法”的教学实践中, 不能照搬成功的经验, 每个学校都应该依据学校自身师资情况、当下电工行业技术要求、国家技术鉴定部门规定的内容、教学大纲内容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来开展相应的课程教学。从当前的社会需求和教学体系来看, 需要进行建设与加强的内容主要有:机床电子线路、电力拖动、电动机知识、电子知识、常规线路知识、电工常识、电工工具知识、安全用电知识等等多个方面。另外, 对于从中职学校维修电工专业毕业的学生, 首先应该具备较扎实的电工实践能力, 电工岗位的技能知识以及基本理论也是必不可少的。“三阶段训练法”就是根据这一需求在教学中将理论良好地应用于实践之中[2]。

1) 基础电工知识讲解。基础知识的掌握是任何形式的教育都必须要进行的重要环节, 是课程入门的关键, 是传承传统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石。此阶段的教学应以《电工技术》《电工仪表》以及《电子技术》等根本、简单易懂的知识为主, 始终贯穿“三段式”训练法, 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操作演示, 使视觉感官加深印象。并且, 让学生们以多看、多接触, 教材中涉及的实物与产品应尽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为主, 学与教达到较完整地展示。由于第一阶段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只是属于打基础的阶段, 在学习操作技能与实践理论中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2) 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是学习基础知识的最终目的, 此阶段也是从教师动手转变到学生动手的转折点。课程可以加大难度, 从《电力拖动》等专业课程入手, 教学手段也更加丰富, 学校实验室以及实验工厂都可以不同程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加巩固第一阶段的理论知识, 实践与理论达到更深层次的统一, 同时为开展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不光局限在学习片面的电工维修的知识上, 还可以更加深入地向电气仪表以及电路设计等方面迁移延伸。此阶段与上一阶段的不同之处是更加注重案例引入的学习, 在电器维修、电路故障排除、电子元器件组装以及电路设计等与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 担任着真正的承上启下过渡性作用。技能的培养, 着重在于培和养两方面相结合, 培的来源是教师, 相关教职工作者要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来源, 一个具有充分教学素质的教师还需要能够真正将经验教授给学生的技巧, 使得学生不仅仅记得死知识, 还要能够加以灵活应用;另一方面就是养, 重点还是学生在锻炼、模拟中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塑造电工专业学生特有的优势。

3) 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前两个阶段的培养中得到较好的提升后, 进行第三个阶段的学习就会比较轻松, 达到升华实践能力, 接受应用知识检验的能力也会有所加强, 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潜能。此阶段教学中时刻要做到的是培养实际环境的氛围, 可以在操作中强调工厂适应配套的制度管理, 注重团队式的互助合作。例如可以将学生分成制定的或者是随机的若干组别, 由队内自主选出组长或者是负责人, 接受相应的试题考验, 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最恰当的方式完成任务。在一系列的模拟实践训练中, 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以及遇到困难积极解决的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学生团队可以完成大部分的任务, 学校则是需要在项目答辩、方案设计审批以及课题准备等环节上做好相应的把关与严格的指导。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为学生在进入社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和工作模式。主要的教学地点也会由学校转移到工厂中, 设计电路、检修电器设备等都应该按照所在工厂的规章制度来执行, 最后实行一定的奖励, 激励学生。

3 结语

在当今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技术学习中, 专业的学生对于学习基础理论知识都没有很大的兴趣, 觉得枯燥乏味, 但是比较感兴趣的是技能的实践练习。采用“三段训练法”, 老师可根据现有资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调整与优化组合的方案, 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坚持改进教学的形式与效果, 培养出可以为祖国建设发挥更大作用的专业学生。从最务实的角度来看, “三阶段训练法”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知所云、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发生。

“三阶段训练法”所包含的内容与我们通常理解的都更宽广, 对于知识结构的设置要求也是比较灵活的, 尤其是体现在将实践知识结合在理论知识层面, 为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并且在更加有趣的环境中发挥出创造的潜力, 进一步开拓了其职业的发展前途。特别是体现在学生的实践性发展上面, 摆脱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束缚, 并且建立起更加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教学体系, 给相关的教学工作者创造了传递最新信息更加有效的途径,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 “三阶段训练法”在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探索, 做出相应的调整, 使得这种方法在维修电工技能的教学中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相信随着该方法的不断应用, 相关专业学生的技能也会得到质的提升, 为社会的进步与长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4]。

参考文献

[1]黄革勋.中职维修电工技能“三阶段训练法”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4 (2) :212-213.

[2]黄巍.浅谈“三段式”训练法在中职维修电工技能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中旬) , 2012, 28 (6) :130-131.

[3]石广志.如何提高维修电工技能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 2011, 7 (35) :658.

跳水运动员转体能力的多元训练法 第10篇

摘 要 伴随当今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项体育活动得到了蓬勃开展。作为我国各项体育项目当中的强项的跳水项目,一直以来均为国人在各大跳水赛事中关注的焦点。高质量的跳水动作与其长时间的严格、标准化训练是分不开的。本文通过对转体能力训练的流程步骤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浓缩出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即水陆保护带组合训练方法及转体能力徒手训练方法。

关键词 跳水 转体能力 训练

一、跳水運动员转体能力概述

对于跳水动作而言,其主要难度点在于转体与翻腾的周数,运动员需在相对有限的空间里,努力完成这些高难度的动作,不仅要在起跳时将高度适当增加,运动员在空中停留的时间内,还需对翻转速度进行适当的调整,此点特别重要,转体及翻腾能力乃是一名跳水运动员必须具备的核心专项素质,跳水运动员在翻、转能力方面的强弱,乃是评价与衡量跳水运动水平的重要标志与核心体现。当前,跳水动作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已经开始朝向多周翻腾加多周转体组合动作方向发展,现今已经发展到转体3周加向前翻腾2.5周(三米板5156D/十米台5156D),难度系数上达到3.9。对于翻腾与转体而言,乃是运动员在空中没有固定情况下,身体各部位及各肌群高度协调与配合的情况下所完成,乃是跳水运动员综合身体素质的集中体现。翻腾与转体能力在训练方法上应事先多元化,依据各种动作相应技术特点,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在训练过程中,需将水陆保护带训练、专项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有机结合,方能实现跳水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综合、全面发展。

二、转体能力训练的步骤

(一)转体能力专项训练步骤。即地面转体模仿、陆网与板前后、周直体翻腾、转体(单绳保护带)、转体+翻腾(轴承保护带)、陆上脱保、水上保护带及水上脱保。(二)多组别多周转体的练习动作步骤。向前多周转体:转体模仿、102A、5122D、5124D、5126D;向后多周转体:转体模仿、202A、5221D、5223D、5225D、5227D;反身多周转体:转体模仿、302A、5321D、5323D、5325D、5327D;向前先翻后转:地面模仿、104摆腿、5142D、5144D、5146D;向后先转后翻:地面模仿、202A、5241D、5243D、5245D。

三、转体动作基础能力徒手练习方法

(一)前、后直体翻腾练习

(1)技术要点。起跳沉网要充分,起跳202A时,运动员的上身头部位置,需始终保持着三点一线直立,下颚微收,双手带至耳边,下身在蹬离板时,将下身迅速夹紧,下身向上抛腿,空中保持直体,不可收胯或弯腿。102A起跳时。要具有较高的上身定位,上手摆至耳边时,分手与蹬腿同时进行,蹬离板面时,下身夹紧,快速向体后做后摆动作,促使身体呈现为直体姿势,翻腾一周时,首先做一周,然后站立于垫面。(2)计划安排。板、网各1组,即10次;能力训练过程中,可增加至2组。每次做转体动作之前,均需先对此动作练习,以实现巩固与复习的作用。

(二)坐网立转+转体模仿组合练习方法

所谓转体模仿实际上就是在地面对转体动作进行模仿,将左脚跟作为轴,用收手与带臂的惯性,将下身夹紧,然后转体,转体从刚开始的半周,逐渐调整至多周,转体要一气呵成,且养成一边转体一边数数的习惯。(1)技术要点。所谓坐网立转实际就是在陆上网做弹网坐网转体,于坐网弹起时,瞬间将下身夹紧,且带臂转体,转体由开始时的1周,调整至多周,练习要循序渐进,在練习坐网立转过程中,无需翻腾力,此种方法可强化运动员的身体控制平衡能力及单纯转体能力。(2)计划安排。首先,在地面模仿转体一周动作,持续10次,然后,在网上做坐网立转动作,持续5-10次,当对1 周转体平衡控制动作要领掌握之后,将转体联系过渡至2周,以此类推。在每次进行坐网立转练习前,需先进行地面转体模仿练习,促使运动员建立自身的转体概念。

四、保护带组合练习方法

(一)轴承保护带与单绳保护带组合练习方法

对于初学阶段的转体动作而言,通常采用单绳保护方法,为运动员完成转体动作提供帮助,绕绳训练法乃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转体训练方法,在运动员转体能力稍差或转体动作初学时,教练员于水陆保护带实际操作中,适当将拉绳速度加快,也就是将运动员的转体速度加快,能够帮助运动员完成预先设定好的转体动作周数。轴承保护带训练通常用在先转后翻或先翻后转的转体动作,也可将其应用在多周转体能力的训练当中。运用轴承保护带过程中,教练员掌控着运动员的翻腾速度及翻腾高度,但转速则由自己控制,所以运用轴承保护带对多周转体实施练习,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转体能力的提升。

(二)保护带组合练习计划

在还未做拉转体动作前,首先,做直体1周翻腾,持续10个,然后,上单绳保护带拉多周转体,当运动员对单绳多周转体技术掌握之后,便可采用轴承保护带拉多周转体,以此来提升运动员的多周转体能力,如若运动员出现转体起跳不稳定状况,基于保护带训练作用下,可采取转体动作与直体1周翻腾穿插练习,当直体一周翻腾1个后,紧接着做转体动,持续10个,利用此种间隔重复的训练方法,能够帮助运动员更好的从中体会转体与起跳相结合所带来的感觉。

参考文献:

[1] 邹明翰.谈谈跳水运动员的选材[J].游泳.2014(6):54-55.

运动技能训练法 第11篇

根据实际研究可知, 优秀的射击运动员应当具备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强化自我修养, 将射击比赛中的负面焦灼情绪转变为正面射击出击的能量, 将紧张犹豫的心理状态变为果断出击的勇气;射击时若遇顺风环境, 运动员要聚焦射击动作, 若是逆风, 运动员还要平复自己焦躁的情绪, 冷静的打好每一环;要在射击过程中保持稳定沉着的心态, 确保在射击中身体处于稳定与平衡状态, 调适心态并放松情绪;射击运动员还要基于环境变化的培养快速冷静与适应的心态, 若是在射击赛场中出现动作失误、天气变坏或者秩序混乱等意外情况时, 要摒除外部与内在的干扰, 打好剩余的子弹。这些都是射击运动员心理技能的日常训练目标。射击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要倡导实现效果快速化、遇到险情平和化以及教学实践缩减化等训练方针[1], 以便培养射击运动员的健康与稳定心态。

2 构建日常射击心理技能训练模式的作用与地位分析

通过各种正式与大型射击赛事上对运动实践可知, 射击运动员在射击赛场中心理状态会极大的影响到射击的效果。若是射击运动员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与素质, 还可以在比赛中超常水平的发挥, 并战胜那些心理素质较低但实力水准较高的选手。若是在比赛过程中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较差, 情绪波动大, 心态不稳定性, 那么很容易导致比赛的失利, 造成团队与个人的遗憾赛场。因而在射击比赛中强化心理技能训练具有重要意义。心理技能训练可以帮助射击运动员高效控制与调整心理活动强度, 并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水平, 以便消除或者减轻运动员的比赛心理障碍。构建日常射击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以便在赛场上以高素质心理发挥高射击水平。

3 射击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日常构建模式

3.1 射击运动员日常心理技能训练构建的主要方法

根据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调查的研究可知, 构建日常射击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射击运动员模拟心理技能训练方法的应用与构建:所谓模拟训练的心理培训方法, 实际上就是情景再现或者情境创设, 还原一个射击比赛的真实环境, 营造出射击比赛的一个高度紧张与激烈环境氛围, 以便为最终真实的射击比赛来做好模拟的预赛训练, 从模拟上来提前感受赛场的氛围, 养成射击比赛临场应变、自我调适与心态稳定的能力[2]。但是有实际心理专家表明, 射击比赛的模拟心理训练不可以过度使用, 避免导致运动员在赛场上出现心态与情绪上的麻木, 从某种角度来说紧张的情绪会对比赛起到积极的作用与效果, 这也是比赛获胜激情的一种实际表现形式, 一旦射击运动员丧失了对比赛的激情, 就会反过来制约射击比赛的成绩与效果。

(2) 认知心理技能训练方法的应用与构建:这种认知心理的技能训练就是养成并塑造射击运动员积极心态的主要方法, 其认知心理训练就是利用射击技术训练来加强并建构运动员勇气与信息的方法体系。该方法也是构建射击运动员日常心理技能训练模式的重要方法之一。

(3) 放松心理技能训练的应用与构建:该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主要是为了应对射击运动员的紧张情绪, 伴随着转移注意力以及调整呼吸来缓解紧张的情绪, 这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在构建射击运动员日常心理技能训练模式中是应用效果最明显的方法之一, 这是效果强度一般但是效果最好的心理技能培训与调适方法。

(4) 注意力心理技能训练的应用与构建:在众多心理技能训练方法中最难推行的就是注意力心理训练法, 但是在对注意力进行心理技能的训练时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工具, 将射击运动员的注意力凝结并聚焦在具体射击的每一个动作中, 按照规范射击的流程, 摒除内心杂念并确定靶子射击目标, 注意力专一的进行射击。

(5) 自我暗示心理技能训练方法的应用与构建:自我暗示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就是结合实际并具体的射击比赛场景, 运动员自我激励并自我对话的一种暗示心理训练方法[3]。

以上5种射击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在应用上各有优劣与千秋, 但是我认为构建射击运动员日常心理技能训练模式最常用的就是模拟心理训练方法、自我暗示心理训练方法以及放松训练法。

3.2 射击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日常构建模式中的应用探讨

通常情况下在对射击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进行日常构建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一些要要点内容。射击这项运动受心理影响的作用最大, 在射击动作技能的训练过程中, 总要与首要的位置就是心理技能训练, 因此要针对部分射击运动员的实际比赛情况来构建心理技能训练的日常模式, 强化心理的训练与调适。在实际构建射击运动员日常心理技能训练模式时要注意几个要点问题:

(1) 对那些刚刚接受射击动作训练的运动学员来说, 构建其日常心理技能训练模式的时候需要结合教练弹与实弹混装的方法来进行反复多次的训练, 在实际射击时, 惯性射击的力量会给学员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冲击, 这也便于对运动学员造成心理上的一种张力, 也是构建射击运动员日常心理技能训练的主要模式之一。

(2) 采用自我暗示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 训练学员在射击发挥效果较差的情况下自我鼓励与自我暗示, 强调自己一定可以, 便于快速的调整紧张与消极情绪, 树立射击的自信心, 同时在自我暗示恢复情绪的过程中还可以在心里默念教练传授的射击动作口诀, 比如聚焦准星稳定、挺住手腕力量以及平整准星缺口等, 从而平复心理来准确射击, 针对射击运动比赛中的情绪紧张问题来采用自我暗示可以有效的构建日常心理结构训练的模式。

(3) 射击运动员在比赛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紧张情绪, 轻微的紧张情绪可以促使运动员发挥超水平的射击效果, 但是过度紧张会导致射击发挥失利, 此时可以平稳或刺激情绪, 做几个深呼吸动作, 若是情绪麻木时还要大幅度强化射击热身的动作量与呼吸频率, 以便快速稳定情绪, 完成射击动作。

(4) 综合运用传统训练与模拟实训方法, 为射击运动员营造一个高压实战的比赛氛围, 通过真实情景的构建来给运动员施加心理压力, 便于培养运动员的心理抗压与承受能力, 日常构建射击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主要模式就是模拟实训与传统训练相结合方方式, 从实战中的心理情绪方面来展开射击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 便于射击运动员日常心理技能训练的模式构建, 以便在射击比赛中应用好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平复情绪并发挥超常水平。

4 结束语

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到心理技能训练对射击比赛效果的影响。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应用得当会提高射击运动员的射击比赛效果与成绩, 反之则会导致射击效果的不佳。射击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日常构建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与研究, 以便提高并发挥心理技能训练的效果。

摘要:运动员心理素质、身体机能、技术水平的较量与比拼就是射击运动, 如今影响射击比赛结果的决胜关键就是运动员在比赛当中所具备的心理状态与水平。根据实际经验可知, 只单一的对射击运动员进行心理辅导与培训并不能发挥良好的效果, 而对比实际经验与研究结果可知, 在比赛氛围中对射击运动员进行心理技能的训练会发挥更好的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射击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日常构建模式, 结合常用的射击动作来探讨日常构建心理技能训练的模式。

关键词:射击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日常构建模式

参考文献

[1]单雪.射击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实证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 2014, 07 (12) :26~27.

[2]喻炜, 侯勇.射击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和日常培训的模式构建[J].体育时空, 2016, 01 (6) :22~23.

[3]胡现玲.浅析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方法[J].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 04 (9) :33~34.

上一篇:静压预制管桩下一篇:运输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