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耗结构范文

2024-06-03

能源消耗结构范文(精选8篇)

能源消耗结构 第1篇

长期以来,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产业结构优化,在带动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对于能源约束与产业结构优化,国外经济学家如Meadows (1972)、Ayres (1998)的研究表明,工业化之前,能源消耗相对较少;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急剧增加,在达到某个峰值时才开始下降。我国学者路正南(1999)建立了能源消费模型,证实产业结构变化直接影响能源需求和改变能源消费结构。目前与上海隔江相望的南通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能源消费迅速增长。

二、南通市产业结构变迁与能源消费情况概述

(一)南通市产业结构变迁情况

从产值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市第一产业的GDP比例在不断的下降,由1978年的41.78%下降为2008年的7.9%,第二产业和三产的比重稳步上升,第二产业由1978年的37.36%提高到2008年的57%,三产由20.82%增加到35.1%。第二产业仍占有半壁江山,近年来稳定在50%以上且有上升的趋向,表明目前南通市正处于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这与21世纪世界制造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世界工厂逐步形成,作为承载制造加工的“桥头堡”之一的南通市大力发展制造业的背景密切相关。三大产业保持了较大的稳定性,发展较为缓慢,1997-2008年的10年间,波动的幅度仅为4个百分点。

(二)南通市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情况

21世纪以来南通市能源消费不断增加,规模以上的工业能耗由2000年的398.86万吨标准煤增加为2008年的965.17万吨标煤,尤其是2004年能耗增长了23.36%。而且由于南通市能源匮乏,能源消费主要靠外购,每年外购占能源消费的比例都在90%以上,尤其是2005-2007连续三年间南通市能源购进占当年能源消耗的98.48%、99.04%和99.4%。

从能源消费增长率来看,2004年以前南通市的能源消费逐年增长,但增长幅度不稳定,呈现大起大落的态势,2004年能耗增幅高达23.36%,而此前的几年是缓慢下降,最低时增长率仅为6.27%。2004年以后工业企业的能耗开始逐年降低,2008年的能耗增量仅为4%,与此同时工业产值及增加值的比例稳步上升,在被统计的年份里南通市工业产值及增加值增长的速度均高于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费。

从能源消费种类来看,目前南通市能源消费有煤炭、天然气、汽油、柴油、石油、热力、电力等,主要的是热力、煤炭、电力等。21世纪以来,除洗精煤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出现了时增时减的变化外,其他能源的消费出现稳步增加的趋势。对于洗精煤和天然气消费量的不稳定的情况,分析原因可能跟原材料的价格有关,南通市本地缺乏此类资源,此类资源完全依赖外购,因此受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其他能源消费逐年增加,但增幅有所减缓。重化工业的高速发展和城市(镇)化进程的加快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增长的两大引擎(张雷,2008)。因此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量增加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如何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逐步降低能源消费增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南通市重点能耗企业的产值综合能耗迅速下降,已由2000年的0.98下降为2008年的0.589吨标准煤,然而这一能耗水平依然较高,主要是因为重工业的能耗较高造成的。以能耗水平较低的2008年为例,重点能耗企业的轻工业产值综合能耗为0.323,重工业为0.754,这一能耗水平均远远高于当年的平均能耗水平0.1829。因此,降低重点能耗企业的能耗水平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南通市工业能耗与产业结构关系分析

(一)统计指标

经济发展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同时经济发展必然消耗能源。从相关资料来看,均使用了能源消耗强度这个概念,即e=E/V=能源消耗总量/增加值。根据齐志新等人的分析,部门能源强度=。该式将能源强度分解为三个指标,即单位产品能耗、单位产品产值、增加值率,进一步分析得到了决定部门强度的三个因素即技术水平、产品创新和产业水平。

若要计算某一行业比如工业的能源强度,上述公式中的产量指标不容易获得,而且不同的行业部门对于产量的统计量纲是不同的,因此笔者将工业的能源强度分解为两大指标:,即将工业能源强度分解为产值能耗和增加值率。

资料来源:南通市统计年鉴(2000-2008).

(二)南通市工业能源强度计算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21世纪以来,南通市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产值和增加值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产值和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能耗的增长。南通市规模以上工业的产值能耗和增加值能耗均在不断下降,反映了南通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取得了一定成效。从增加值能耗的构成来看,增加值能耗来源于产值能耗与增加值率,从南通的情况来看,南通市增加值能耗更多地取决于产值能耗的下降。可以看到,8年来南通市增加值率较稳定,增加值率最高的2008年为4.0187,最低的2003年为3.6909,增幅仅为6.07%,甚至在2000-2003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走势。增加值率反映的是产业发展水平,增加值率的徘徊不前表明近年来南通市产业发展水平没有一定的提高,甚至连续几年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反映了南通市整体经济的发展不协调,应引起足够重视。

通过与江苏省的比较可以看到(见表2),除2002年外,8年间南通市的产值能耗和增加值能耗均低于江苏省的平均水平,且与平均水平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表明南通市近年来的能耗贡献率高于全省。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9年间南通市的增加值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其差距也有逐步拉大的趋势,这表明近年来南通市的产业发展水平落后于江苏。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南通市目前正处于后工业化的重要时期。随着南通市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迅速增长,能源消费主要是热力、煤炭和电力等,由于南通市能源匮乏,90%以上的能源依赖外购,这一比例甚至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能源强度来看,由于能源消费的增长幅度小于工业产值和增加值的增幅,因此南通市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产值能耗迅速下降。然而南通市能源强度的下降主要依赖于产值能耗的降低,而增加值率却变化不大,有些年份甚至下降。通过与江苏省平均工业能耗的比较发现除2002年外,南通市产值能耗及增加值能耗均低于江苏平均水平,但增加值率也低于江苏平均,这些再次印证了南通市增加值能耗的下降主要依赖于能源消耗的减少,而较低的产业发展水平极大制约了增加值能耗下降的幅度,因此如何提高南通市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成为进一步降低能耗的最有效途径。

(二)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耗能行业比重过大,是我国经济能耗强度居高不下的深层次原因(李应振等,2008)。南通市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且发展缓慢。2008年南通市第三产业占GDP35.1%,同期江苏三产比例为38.1%,全国为40.1%。在南通市整体经济发展快于江苏及全国的大背景下,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也极大影响了增加值能耗的进一步降低,因此重点发展耗能低、排放少、就业税收贡献大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成为南通市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南通市和江苏省的统计年鉴及计算而得

第二,按照限制整合与提高的原则调整工业内部结构。进一步降低重工业的能耗状况是降低能耗的重要途径,具体来看,对于高能耗产业应适当限制其发展,控制其产量,并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促使其适当集中,从而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做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新兴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产业比重,提高第二产业经济发展的质量。

第三,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应一如既往地坚持节能减排战略,进一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工业企业,尤其是那些重点能耗企业。技术进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影响能源消耗:通过开发节能产品和推广应用节能技术降低能耗;开发替代性资源,降低现有能源的压力(刘满平,2006)。因此应加强技术改造,积极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消耗,减少浪费,加大能源重复利用水平。同时还可依靠必要的法律规范,加强政策引导和执法监督力度,从法规政策上对企业采用新技术予以奖励,对采用落后的高耗能的设备进行必要的惩罚等。应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相应地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积极开发利用风电和热力等清洁高效能源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参考文献

[1]、张雷.中国能源消费的部门结构变化及产业结构演进的政策选择[J].国际石油经济, 2008 (7) .

[2]、齐志新, 陈文颖, 吴宗鑫.工业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 2007 (2) .

[3]、李应振, 李玉举.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产业结构[J].宏观经济管理, 2008 (9) .

企业能源消耗审计报告 第2篇

注 意 事 项

1、报告无XXX(或单位)公章无效。 2、报告无审计机构负责人签字无效。 3、报告仅对本次审计内容负责。

4、报告未经XXX(或单位)许可不得复制,经特许复制的报告,需重新加盖XXX(或单位)公章,否则无效。

5、报告涂改无效。

被审计单位名称: (盖章)

企业法人代表: (签字)

企业主要配合人员:

能源审计机构人员:

报告编写:

审计机构负责人:

签发日期: 审计机构地址: 电 话: 邮 编:

日(签字) 月

摘 要

(字数应在字以内)

根据XX市经委《关于印发百家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为政府加强能源管理,合理使用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保护环境,持续地发展经济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促进企业加强能源管理,了解自身能源管理水平及用能状况,排查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寻找节能方向,挖掘节能潜力,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XX公司(或公司)于XXXX年XX月对XX公司进行了能源审计,能源审计报告内容摘要如下:

一、企业概况

二、20企业能源消耗结构

三、年主要产品能源消耗指标

注释:

四、能源成本与能源利用效果评价

(能源成本分析、各项能耗指标的分析、与能耗定额、国家(行业)标准、先进水平或自身历史水平对标)

五、主要问题及节能潜力分析

六、审计结论与建议

目 录

第一章 能源审计事项说明 第二章 企业基本情况

第一节 企业概况

第二节 企业主要生产工艺概况 第三节 企业用能系统概况 第三章 企业能源管理系统

第一节 能源管理状况 第二节 能源计量管理 第三节 能源统计管理

第四节 主要设备运行及监测情况 第四章 企业能源利用分析 第一节 企业能源消耗指标计算 第二节 产品能耗指标的核算与评价

第三节 产值能耗指标与能源成本指标计算分析 第四节 节能量计算

第五节 影响能耗指标变化的因素 第五章 节能技术改进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

第六章 审计结论及建议

第一章 能源审计事项说明

一、审计目的

1、完成国家、省、市节能主管部门能源审计任务。

2、为政府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持续发展经济,保护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

3、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增效,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

二、审计依据及参考标准

关于印发《百家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GB/T17166) 《节能监测技术通则》(GB/T15316) 《设备热效率计算通则》(GB/T2588)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 《企业能耗计量与测试导则》(GB/T6422) 《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GB/T13234)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GB/T1558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通则》(GB/T17167) 《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GB/T3486) 《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GB/T3485) 《评价企业合理用水技术导则》(GB/T7119) 《企业能量平衡统计方法》(GB/T16614) 《企业能量平衡表编制方法》(GB/T16615) 《企业能源网络图绘制方法》(GB/T16616)

三、审计期

审计期:2011年 节能量计算为2011年1----X月

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审计为现状

四、审计内容

1、企业的能源管理概况、用能管理概况及能源流程 2、企业的能源计量及统计状况 3、主要用能设备运行效率监测分析 4、企业能源消耗指标计算分析

5、重点工艺能耗指标与单位产品能耗指标 6、产值能耗指标与能源成本指标计算分析 7、节能效果计算与考核指标计算分析 8、影响能源消耗变化因素的分析 9、节能技术改进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 10、企业合理利用能源的建议与意见

第二章 企业基本情况

第一节 企业概况

第二节 企业主要生产工艺概况

一、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图(或系统图) 二、工艺流程及能源结构说明

第三节 企业用能系统概况

一、企业能源系统图及说明

二、各类能源消耗情况说明(附图表) 三、企业主要用能设备

1.主要用能设备情况说明

(附主要用能设备一览表)

2.其它附属系统设备情况

第三章 企业能源管理系统

第一节 能源管理状况

一、能源管理系统

1.能源管理方针和目标

2.组织机构及管理职责(附能源管理机构网络图) 3.节能管理文件及执行情况 二、能源输入管理 三、能源加工转换管理 四、能源分配和传输管理 五、能源使用管理 六、能源消耗定额 七、能源消耗状况分析 八、节能技术进步 九、检查和评价

第二节 能源计量管理

企业能源计量管理情况说明(附能源计量器具汇总表)

能源计量器具汇总表

电力计量网络图(或示意图) 蒸汽计量网络图(或示意图) 水计量网络图(或示意图) 其 他

第三节 能源统计管理

第四节 主要设备运行及监测情况

一、主要耗能设备运行情况(附监测情况汇总表)

二、淘汰设备情况及说明(附淘汰用能设备汇总表)

淘汰用能设备汇总表

培训情况说明:

(注:主要是指辽宁省统一要求各市组织的节能培训情况) 四、其他情况 附:

2011年工序(入炉)煤化验指标平均汇总

能源消耗结构 第3篇

一、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耗关系的理论分析

(一)概念界定

1. 产业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决定和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类:(1)需求结构,包括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比例、社会消费水平和结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水平与结构等;(2)资源供给结构,包括劳动力和资本的拥有状况和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一国自然资源的禀赋状况;(3)科学技术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速度,以及创新方向等;(4)国际经济关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包括进出口贸易、引进外国资本及技术等因素(3)。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化趋势为:第一,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数国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直至20世纪70年代,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和美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劳动力所占比重下降的趋势开始减弱。第二,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都是上升的。但进入60年代以后,美、英等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开始下降,其中传统工业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第三,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现在这个比重都超过了60%(3)。

从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在工业化阶段,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

2. 能源及其种类。

关于能源的定义,我国的《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定义为:“能源是可从其获得热、光和动力之类能量的资源”。我国的《能源百科全书》定义为:“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可见,能源是一种呈多种形式的,且可以相互转换能量的源泉。确切而简单地说,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亦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是可产生各种能量(如热量、电能、光能和机械能等)或可作功的物质的统称,是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3)。

能源种类繁多,而且经过人类不断的开发与研究,更多新型能源已经开始能够满足人类需求。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能源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按能源的基本形态把能源划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前者即天然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后者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成的能源产品,如电力、煤气、蒸汽及各种石油制品等。一次能源又分为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及生物质能)和非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另一种是按利用技术的成熟与否,把能源划分为常规能源和新型能源。常规能源是指利用技术成熟、使用比较普遍的能源,包括一次能源中的可再生的水力资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新型能源是指新近利用或正在着手开发的能源。新型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的,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氢能以及用于核能发电的核燃料等能源。由于新能源的能量密度较小,或品位较低,或有间歇性,按已有的技术条件转换利用的经济性尚差,还处于研究、发展阶段,只能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但新能源大多数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阔,是未来的主要能源之一(3)。

3. 能源消耗及其测量指标。

能耗就是能源的消耗,单位GDP能耗又叫万元GDP能耗,是每产生万元GDP所消耗掉的能源,它是反映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其公式是:单位GDP能耗=能源消费总量/生产总值,从公式可以看出要减少单位GDP能耗,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保持生产总值不变的情况下降低能源消耗总量,二是能耗降低或不变而生产总值增加,这两种方式都是在描述提高能源利用率。由于每年的GDP都在增加,所以能源消耗减少就会保证单位GDP能耗降低(3)。

(二)产业结构及其变动与能源消耗的关系

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影响着能源消耗。不同的产业部门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不同,第一产业对煤炭耗费的比重远远大于其他产业,第二、第三产业主要是对电力和石油的消耗,而且产业不同其耗能要求也存在着差异。因此,三次产业的调整将直接关系到能源消耗的变化,特别是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直接影响陕西省能源消耗的总量。并且,由于工业内部各行业能源耗费的强度不同,重工业能源耗费强度较高,轻工业能源耗费强度较低,所以轻重工业的比重也会影响能源消耗量。

因此产业结构及其变迁与能源消耗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一个地区高能耗最直接的原因是矿物能源的消耗水平高,而能耗高则源于地区资源禀赋的条件,矿产资源丰富的先天优势直接影响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布局。由于直接影响能耗高低水平的是产业结构中的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中工业又占到80%~90%,所以欲降低能源的消耗水平应该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第二产业的比例,大力推进第三、第一产业的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直接影响着能耗高低水平。产业包括农业、工业(重工业、轻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在经济发展初期各个国家主要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在能耗方面处于较低水平。而随着国家工业化发展,能源消耗呈现大幅增长趋势,消耗的能源主要是一次非再生能源或是常规能源。例如,我国在1952年的一次能源消耗约为40.63万吨,产业结构比为第一产业51%、第二产业20.9%、第三产业28.2%(4);2004年一次能源消费超过了1亿吨,产业结构比为第一产业13.4%、第二产业46.2%、第三产业40.4%(5)。

二、陕西省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耗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陕西省经济快速增长中伴随着能耗的快速增长

陕西省从2000年经济总量就迅速增长并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经济增长水平,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 186.65亿元,比2000的经济总量1 804亿元增加了3.54倍,导致陕西省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是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部门的发展。

图1表明:2000—2009年陕西省经济增长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有扩大的趋势。

图2表明:陕西省在经济增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同时,能耗水平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2005—2009年全国各省的单位GDP能耗都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就在2010年上半年陕西省的能耗不降反增,这就意味着本来就居高不下的能耗水平又进一步上升了。

(二)陕西省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的相关性

1. 陕西省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的相关性。

从表1可以看出,2008年陕西省的单位GDP能耗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其他沿海发达地区。

2. 能源消费总量结构。

表2显示陕西省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的发展趋势相一致,随着陕西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其能源消耗也逐年递增。从图3中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能源消耗之间的相关性系数是R=0.98,这说明了能耗与GDP有很强的相关性,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耗能产业的扩张。

3. 耗能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陕西省能耗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从陕西省能源消费总量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次能源或是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占到了总量的90%左右,所以陕西省高能耗是由于消费的能源是以矿产资源开采为主(见图4)。

能耗高则矿产资源消耗大,意味着在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据着优势比例,而第二产业产值中工业的产值占到85%以上(见图5)。

(三)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1. 变量选取和模型构建。

本文所用的时间序列数据是1991—2008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1992—2009年《陕西省统计年鉴》(见表3)。由于时间序列数据常存在异方差现象,为了消除异方差,对变量进行对数处理,则将模型基本设定为:

资料来源:《陕西省1992-2009年统计年鉴》。

其中yt表示第t年能源消耗总量,xt1表示第t年的第一产业占有率,xt2表示第t年的第二产业占有率,xt3表示第t年的第三产业占有率。

2. 单位根检验。

研究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关系,首先要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当使用非平稳序列进行回归时,会造成“伪回归”,当变量非平稳时,传统的统计量将出现偏差。为保证回归结果的相对正确性,本文采用ADF检验方法对变量原序列及以级差分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结果见表4。

注:“△”表示一阶差分,“△△”表示二阶差分。

从表4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一阶差分在1%水平通过检验,第三产业的一阶差分在5%显著水平通过检验,都属于I(1)序列;第二产业的二阶差分和能源消耗总量的二阶差分都通过了1%显著水平检验,为I(2)序列。表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与能源消耗不是同阶单整的,不存在协整关系;而第二产业与能源消耗总量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 协整检验。

协整是指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的时间序列非平稳,但是其线性组合表现出平稳性,那么这些变量存在长期的平稳关系,即协整关系。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的常用方法有E-G(Engle-Granger)两步检验法和约翰森(Johansen)检验法。约翰森检验针对多变量之间的检验,E-G检验针对两个变量,因此本文采用E-G两步检验法进行检验。由于Lnxt2和Lnyt均为二阶单整数列,复合E-G两步法的条件,接下来进行检验。

第一步,用OLS法估计方程:Lnyt=α0+α1Lnxt2+μt并计算非均衡误差,得到

第二步,检验et的单整性。检验et的单整性的方法使用ADF检验,得到的结果如表5所示。

由于et的ADF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水平下的临近值,则可以认为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结果是第二产业与能源消耗具有协整关系,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于两变量X与Y,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要求估计回归:

应用到本文则可写成如下:

(注:m是滞后期)

运用Eviews6.0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到结果如表6所示。

结果显示:X1是y单向格兰杰原因,X2、X3是y的双向格兰杰原因,即表明第一产业———农业是能耗变动的原因,而能耗变动不是引起农业比例变化的原因;第二、第三产业与能耗是双向格兰杰原因,意味着,能源的变动同时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而第二、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时引起能耗的变动,区别是两者在影响程度上的不同。

三、结论及建议

运用时间序列研究方法分析了陕西省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陕西省第一产业结构水平是导致能源消费量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陕西省能源消费增长却不是第一产业比例提高的格兰杰原因,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联系;第二、第三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说明第二、第三产业结构和能耗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表明陕西省第二产业偏重,目前陕西省正处于工业化阶段。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第二产业与能源消耗总量存在协整关系,表明陕西省第二产业占有率与能源消耗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陕西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表现在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例持续上升,而第二产业中工业占到85%以上,在陕西省工业结构中重工业占主导地位,而重工业又是以煤、石油、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的产品加工为主,这是导致高能耗的主要原因。通过计算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也可知,能耗高是和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欲降低能耗就要调整产业结构,使其达到一个合理的区域。陕西省是一个资源大省,其大部分资源在陕西的榆林、延安,调整产业结构还对资源富集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发展的空间。

陕西省还可以依靠西部大开发,大力引进要迁移到内陆的大企业、公司,给其优惠政策,尽量调整产业结构比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提高二次能源和非常规能源的利用程度,降低对一次常规能源的依赖,使陕西省能耗降低。

摘要: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耗之间存在一定关系。运用时间序列研究方法对陕西省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第一产业结构水平是导致能源消耗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第二、第三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降低能源消耗就要调整产业结构,使其达到一个合理的区域。

关键词:产业结构,能源消耗,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润生.能源消耗与产业变迁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0):28-29.

[2]路正南.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2):53-55.

[3]何艳.我国能源消费的非均衡分析[J].中国能源,2006,(7):25-29.

[4]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能源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结构节能潜力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降低集输泵站能源消耗 第4篇

根据胜利油田某联合站2011年底生产能耗统计, 用电占了一大项。全站电费占总成本发生费用的31.4%, 燃油费占总成本发生费用的30.6%。为此我们结合生产实际, 从节电、节水、节约燃油三方面进行分析, 实现降低集输泵站能源消耗。

2 节能潜力分析

原油集输及处理系统耗电主要集中在转油站、脱水站的各类机泵、电脱水器等动力设备上, 耗燃油主要集中在各种热力设备上。这些已建的耗能设备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和产量变化, 存在负荷率低、能耗升高的问题。如何减少浪费, 需要对耗能的各个环节进行节能潜力分析。

2.1 机泵

各种机泵是原油集输及处理系统中节电的重点研究对象。电动机是联合站的主要动力设备, 它耗用的能量约占联合站总能耗的70%以上。在生产中, 电动机功率大小和选定, 是由泵功率的大小所决定的。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 需要对泵的排量进行控制。在现场, 多采用对调节泵的出口阀门进行控制泵排量的方法, 这实际上是增大管路的节流损耗, 偏离了高效区运行, 泵就做了无用功, 造成能量的浪费, 增加成本费用。

2.2 加热炉

加热炉是主要耗燃油设施, 其耗燃油量主要与被加热介质的量、加热前后的温差和加热炉的效率有关。

对于外输炉, 其加热介质的量和加热前后的温度是根据油井产量、处理工艺和生产实际需要确定的, 调整余地小, 这类加热炉的节能潜力主要在于如何提高炉效。

3 制定节能技术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结论, 原油集输及处理系统降低能源消耗的重点在于节电和节燃油。节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机泵节电方面采用交流变频调速技术

胜利油田某联合站于2011年年初在油水处理站分别安装了10台变频器。原来机泵设备采用工频状况下运行, 必须通过控制泵出口阀门的大小来控制泵的排量。现在操作工人可以通过降低变频器的频率, 来控制泵的排量。安装变频器后, 泵启动平缓, 噪音和振动都很小;实现了电动机的软启软停, 电动机启动电流小, 对电网造成的冲击小;延长了泵机组的保养维护周期, 大大的延长了泵机组的轴承、机械密封等易损件的寿命, 机泵的效能得到提高, 机械部分检修工作量也明显减少;另外, 电机的转速降低, 降低了运行噪音, 有效的保护了电动机, 延长了电动机的使用寿命。同时节能效果显著, 各类机泵全年可节约电量约为55.7×104kw.h:

(1) 电价按0.56元/kw.h计算, 则一年节约电费就是31.2万元。

(2) 延长了电动机的使用寿命。改造前平均每年电动机大修两次, 现可节约修理费6000元。

(3) 减少了泵及其配件的磨损, 节省材料费1.1万元。

安装变频器调速装置以来, 节约电费、材料费等项费用32.8万元, 具有显著的直接经济效益及推广价值, 达到了改善生产工艺条件、节约能源、降低成本费用和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并且经济效益是长期的。

3.2 加热炉节约燃油方面采取提高炉效

自2007年1月, 胜利油田某联合站陆续采用QX型有机热载体炉。初期炉效只达到76%。在生产工艺方面进行改造, 提高了加热炉效率, 降低了燃油消耗,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2.1 在空气压缩机之后新安装储气罐

空气压缩机是加热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提供一定的空气压力, 不定期吹扫炉管的积灰, 以保持加热炉较高的热效率;同时向炉膛内提供新鲜的空气, 提高加热炉的空燃比, 确保燃油雾化效果, 提高炉效, 节约燃油。在加热炉实际运行过程中, 空气压缩机的启动频率为1次/分钟, 由于频繁的启、停, 其主要部件的损坏率极高, 增加了维修费用。我们于2009年3月对此工艺进行了优化改造, 即在空气压缩机出口处新安装一个20m3的储气罐, 使空气压缩机启动频率延长至1次/10分钟, 大大降低了空气压缩机的启动频率, 同时也降低了主要部件的损坏。

3.2.2 采用液化气点火, 优化点火方式, 提高炉效

以往我们采用的点火方式为将原油雾化后进行点火, 由于原油中含砂、含水、含蜡等杂质, 点火成功率达不到100%, 影响到加热炉自控系统的各个部分的正常工作。在实验的基础上, 我们对点火方式进行了优化, 采用液化气点火, 提高了点火成功率, 炉效提高1%。

3.2.3 合理改造燃油流程, 降低耗电

该站加热炉采用意大利生产的优尼瓦斯燃烧器, 该燃烧器需要的燃油压力较低, 0.6M p a就可满足需要 (以前的燃烧器需要2 M p a的燃油压力) 。采用的燃料油为外输油 (干压1.0 Mpa, 温度可达70℃, 含砂较低) , 由于外输压力平稳, 经过分析论证, 将燃油动力方式由强制方式改为强制与自然相结合, 改造燃油流程, 即在燃油泵进出口管路安装旁通管线, 正常生产时, 停用燃油泵;在外输泵停泵、外输压力不稳等生产特殊情况时, 启动燃油泵提高燃油压力供油。

3.2.4 充分利用排烟气的温度, 不浪费能源

热媒炉的排烟温度达到267℃, 以前这部分热能是白白浪费了, 经过改造在热媒炉烟囱上采用了GY-A型销钉管余热换热器, 充分利用高温的烟气对站内采暖管线进行换热, 该技术的应用, 将大大降低采暖时的燃油消耗, 减少环境污染。

3.3 精细化管理, 实现节能制度化

(1) 制定管理制度和规定, 落实节约措施, 做好节能降耗工作。为减少能源的“跑冒滴漏”, 该站制定了《联合站办公用电管理规定》, 把节能降耗的目标和责任细化分解到人, 逐步走出节能降耗工作的“瓶颈”期。同时制定了《联合站现场节能检查管理量化考核标准》, 每月根据考核标准对各岗位节能情况进行检查, 通过考核奖惩促进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成效。

(2) 加强班组用料管理。实行“一个班组一本帐”, 对材料成本消耗情况加强监控。将成本实行分项管理, 设立水、电、材料、保养、维修等5个成本项, 推行成本日运行机制, 实行成本日清、日结、日分析, 做到时刻控制掌握成本的运行情况。

(3) 大力开展修旧利废工作。把回收的废旧材料如:闸门、工具用具、设备更换下来的各零件部件等集中保存, 由维修人员进行修理再利用, 并积极在班组中开展修旧利废劳动竞赛活动, 提高了职工们的维修能力和节约意识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能源消耗现状研究评述 第5篇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否拥有充足而稳定的能源成为影响和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能源紧缺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瓶颈。面对能源危机, 各国学者开始研究能源消耗问题, 试图探索降低能耗的方法。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能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能源消耗与技术进步的关系研究和能源消耗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研究这几个方面。总结学者对上述内容的研究成果, 可以看出目前关于能源消耗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 比如:在研究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 很少研究能源消耗与消费、投资、净出口之间的关系;在研究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变动时, 仅仅局限于研究第一、二产业的结构变动情况, 较少研究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状况等。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寻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为后期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议和指导。

一、能源消耗研究文献回顾

1. 对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

(1) 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回顾。国外学者关于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以及协整关系的研究。根据现有文献, Kraft, J和Kraft, A (1978) 是最早开始研究“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学者, 他们利用美国1947-1974年间的GNP与能源消费的数据展开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从GNP到能源消费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1) 。后期学者采用与其相同的数据, 对样本区间作了调整, 并未得到与Kraft, J一致的结果 (2) 。随后, Yu和Jin (1992) 认为GNP、能源消耗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协整关系不成立, 他们采取的数据是1974—1990年间美国的季度数据 (3) 。关于美国的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之间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 研究学者开始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Stern (2000) 认为能源可以有效地解释GDP情况, 同时, 劳动力、资本和能源、GDP四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4) 。Chine-Chiang Lee, Chun-Ping Chang (2008) 分析了22个发达国家能源消耗、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 研究结果表明能耗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互相影响, 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然而, 对18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时, 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该样本中发展中国家的GDP单向影响能源消耗状况 (5) 。Stella Z.Tania (2009) 通过希腊1960-2006年的数据资料, 得出了在该国的能源消耗单向影响国内生产总值, 而国内生产总值没有影响到能源的消耗强度 (6) 。

(2) 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回顾。根据以上的研究文献可知, 国外学者侧重于对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检验, 在国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 我国学者继续深入研究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相对于国外学者的优秀成果而言, 我国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林伯强 (2003) 研究我国的经济增长、电力消费之间的关系, 在该实证研究中, 采用协整、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数据, 分析结果表明GDP、电力消费之间长期存在协整均衡关系 (7) 。韩智勇等 (2004) 通过分析我国1978—2000年间的数据, 发现GDP和能源消耗之间仅仅存在短期双向因果关系 (8) 。杨朝峰、陈伟忠 (2005) 利用Granger Causality模型检验我国1952-2003年间数据, 并分析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了考察二者是否存在动态关系、长期关系, 根据Granger表示定理建立二者的误差修正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而稳定的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 (9) 。吴巧生 (2008) 采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 研究我国1986-2005年间各省的数据, 研究结果表明:一是从长期来看, 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不同的关系。东部是能源消耗单向影响经济的增长状况, 而中部和西部则是经济增长单向影响能源消耗的;二是从短期来看, 东部、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没有联系, 而中部地区二者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10) 。李小健 (2009) 结合定性、定量分析、灰色关联度等方法, 对我国近年来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他认为能源消耗总量与GDP正相关, 工业的能耗量在所有产业中所占比重最大,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调整我国的工业结构, 降低能耗,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尹建华、王兆华 (2011) 针对我国1953—2008年间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数据, 运用E—G两步法进行实证分析, 发现二者之间从长期角度考虑, 存在着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Granger关系。肖涛、张宗盛 (2012) 等人, 运用面板计量分析方法, 利用我国八大经济区域1986—2008年的相关数据考察了各区域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3) 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理论关系研究的评述。综合上述有关“中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国内外文献, 在对二者关系进行探讨的过程中, 不难看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相同的问题得出不同的实证结论主要受选取数据的时间跨度、实证方法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二是对于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之间关系的研究, 忽略了经济增长内部各组成部分与能耗的关系。综合上述文献, 对于能源消耗与消费、投资、净出口 (即按照支出法计算的GDP的组成部分) 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 而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却非常重要;能为制定更加细化的进出口、内需、产业、能源等的政策提供依据。对于二者关系的研究, 仍然存在只停留在理论研究, 而未能在实践中为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做出理论指导等问题, 在后期的研究过程中, 应该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理论思想在实践中的可行性, 为降低能源消耗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导。

2. 对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耗强度的研究。

(1) 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回顾。国外学者对产业结构调整与能耗强度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将我国产业机构调整过程与能耗强度紧密结合, 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耗的影响机制。Literal (1992) , RI Chard and Adam (1999) 在研究中均发现, 产业结构由依赖重工业转变为依赖轻工业的提升, 不仅提高了我国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而且降低了整个经济体的能源消耗强度 (11) 。Kambara (1992) 分析我国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关于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数据, 发现我国能耗强度下降的主要归因于改革开放后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高污染的、高消耗的重工业转向低能耗的轻工业 (12) ;World Bank (1997) 的报告显示, 中国20世纪90年代能源消耗强度的下降有三分之一的原因归功于产业结构调整, 特别是服务业在经济总体中所占比重的持续上升 (13) ;Garbaeeioetal (1999) , 测算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贡献程度, 测算结果表明具有正向的作用 (14) 。Fisher-Van den (2006) 以我国1997—1999年间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作为样本, 计算能源消耗强度中的结构效应、部门效应, 实证结果表明, 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下降得益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部门生产率的提升 (15) 。

(2) 国内学者研究成果回顾。国内学者在研究产业结构与能耗强度的关系时, 主要从产业结构变动引起能耗强度变化的情况、产业部门效率提高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工业产值结构与能耗结构变动对于能源使用效率的影响、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耗的关联关系这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的。刘伟、李绍荣 (2001) 把我国1993—200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建立简单模型, 分析产业结构对经济规模、生产力的影响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 经济的生产规模受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而要素的生产效率受到的影响较小。尹春华、顾培亮 (2003) 认为产业结构、能源消耗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 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与能耗之间的关联度较强。在得到上述结论之后, 又根据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政策、国外投资者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态度等多方面因素, 预测了未来几年的能源消费状况, 预测结果表明我国近期能源的消耗只是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韩智勇等 (2004) 利用1990-2000年间的统计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并且将我国能耗强度的变动因素总结分为结构效应与部门效率效应,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部门效率提高是能耗下降的主要因素 (排除1989年的非正常波动) , 特别在1993年之后, 能源效率的下降受到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而我国能耗强度的下降得益于能源效率的提高 (16) 。周鸿、林凌 (2005) 研究我国1993-2002年间的工业能耗消耗强度数据时, 借助Divisia法得出因子中的强度因素、结构因素, 得出的结论为, 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领域的能耗强度的提升, 使总能耗每年减少大约7.20%, 而部分行业的能耗量上升, 整个工业的结构效应与产出效应显著性低, 表明在这10年中, 能源的使用效率并未受到工业产值结构、能耗结构变动的影响 (17) ;齐志新, 陈文颖, 吴宗鑫 (2007) 同样采用上述方法, 而以我国1993—2005年间由于工业部门结构变化, 产生的能源消耗强度数据, 得出的结论是产业部门强度对能耗强度的影响大于工业轻重结构的变化对能耗强度的影响, 近年来的重工业化促进了能耗强度的增加 (18) 。张意翔 (2008) 通过分析工业重工业化对能耗带来的影响, 得出了能源消耗总量的增加主要源于工业重化工化 (19) 。殷建平、黄辉 (2010) 在分析我国能源消耗的不平衡问题时采用具体到产业部门的单位GDP贡献率能源消耗指标, 我国能源消耗之所以居高不下主要归因于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 尤其是以高耗能产业为主 (20) 。任一鑫、张士强 (2013) 等在滨湖煤矿能源消耗特征的基础上, 以能源集成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 分析了滨湖煤矿的能源结构与日常生产能源消耗二者之间的关系 (21) 。

(3) 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耗强度研究的评述。综合上述有关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内外研究文献, 可以发现:一是众多学者研究能源消耗 (总量) 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 以工业产业结构为主, 尤其是以重工业向轻工业的转移为主。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部门效率与产业效率的提高对能源综合利用率具有影响。上述国内外研究文献, 很少研究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状况, 虽然第三产业不是耗能大户, 短期内消耗强度也不高, 但日积月累的消耗量也是相当可观的。在研究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 注重其他低耗能产业的研究, 对完善节能机制, 实现能源消耗的最小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研究产业结构的调整时, 还要考虑现行的国际形势与政策, 根据我国产业所处的实际情况、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调整意见。

3. 对技术进步和能源效率关系的研究。

(1) 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回顾。国外众多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 能源效率的提升受益于技术的进步。Huang (1993) 通过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能源效率数据, 首先发现能源效率的提高主要源于技术进步。Gar baeeioetal (1999) 通过分析我国1987—1992年间的投入产出表, 得出技术因素是提高能源效率主要因素。Lin and Polanski (1995) 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时间序列分析研究后发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 技术进步是我国能效提高的主要驱动因素, 但是Jefferson (2006) 等认为由于上述研究使用的是总量数据, 可能导致高估了技术进步的改善贡献度。

(2) 国内学者研究成果回顾。我国在技术进步与能源效率关系的研究上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技术进步正向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 技术进步促进能耗强度的降低, 技术进步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叶依广、孙林 (2002) 认为科技创新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根本途径, 通过研究定性指标, 得出上述结论。首先, 技术进步、科技创新提升了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效率, 同时, 有助于研发先进的生产设备、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边际生产效率的提高, 先进的设备, 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其次, 科技创新通过关联效应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由此实现了能源在不同部门以及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 能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间接带动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王玉潜 (2003) 根据投入产出理论, 运用统计因素分析法, 建立了能源消耗强度的投入产出模型和因素分析模型, 以我国1987—1997年间的能源消耗强度数据为样本, 研究结果表明, 这10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我国的能源消耗强度大幅降低 (22) 。周勇, 李廉水 (2006) 对我国35个工业行业的数据, 采用非参数的DEA生产率法分解出科技进步等因素, 并展开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技术进步对工业能源效率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 长期以来, 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越来越大。张瑞、丁日佳、尹岚岚等 (2006) 提出为了建立资源节约型、高能效的产业体系, 可以通过开发新型节能技术。技术进步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改善了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了能源消费结构。赵领娣、郝青 (2013) 通过我国28个省市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技术进步与能源强度有负相关性, 提高能源效率的有效方式是提高技术水平 (23) 。

(3) 技术进步与能源效率关系研究评述。国内外学者已经得出技术进步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 这为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指明了方向和实践途径, 使节能工作在各个领域的开展更具针对性。但是, 学者仅仅指明了技术进步能够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对如何依赖科学技术降低常规能源的使用量的研究较少, 未能解决我国能源紧缺的问题。在后期的研究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更加侧重对优化能源结构与生产机制的研究, 提出降低常规能源使用量的新方法。

4. 对城市化水平与能源消耗关系的研究。

城市化水平和能源消耗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Hiroyuki (1997) 认为人均能源消费的对数和城市人口比例之间存在正向相关的关系, 该结论是通过分析1980—1993年间的多个国家的数据得到的 (24) 。耿海青 (2004) 将我国1953—2002年间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量与城市化水平建立回归模型, 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拟合, 拟合相关系数都高达0.9;同时, 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化水平与人均能源消费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 人均能源消费量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大 (25) 。Wei (2004) 等对城市化与能源消耗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 城市化从两个方面对能源消耗起作用:一方面, 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快速增长, 增加了对能源的需求, 提高了能耗量;另一方面,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促使产业组织、技术、产品等的结构向合理转变, 资源配置得到优化、资源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 最终引起能耗量呈现下降的趋势 (26) 。郑云鹤 (2006) 通过建立能源消费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之间的回归分析模型,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虽然目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能耗量的增加, 但是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又导致了能耗强度的下降 (27) 。刘耀彬 (2007) 通过对我国城市化与能耗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 认为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导致能源消耗增加, 并且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是现阶段我国对能源的大量需求较少源于城市化, 而且城市化对能耗量的影响作用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28) 。

5. 对能源消耗与城市化水平关系的研究评述。

通过以上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 众多学者在研究城市化与能源消耗的关系, 以及由于城市化而引起的能源消耗问题时, 较多采用动态计量等实证分析方法。目前, 我国正处在经济全面发展、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 城市化进程不仅拉动了能耗量的增加, 而且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结语

城市能源消耗碳足迹研究述评 第6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建设不断加快,大量的能源消耗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快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海平面上升、冰川面积减小、极端天气等,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构成严重威胁。CO2等温室气体的产生主要源于城市的能源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耗碳排放成为了温室效应的主要贡献者。因此,城市能源消耗对温室效应的贡献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2]。

当前,中央和地方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新要求,旨在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要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一条低碳发展的道路,也就是碳足迹要小,衡量其低碳发展的重要指标就是城市碳足迹。而城市碳足迹主要来自能源消耗碳排放,通过对能源消耗碳排放的测算便可得到该城市的能源消耗碳足迹。因此,城市能源消耗碳足迹的相关问题成了时下研究的热点[3,4]。

2 碳足迹的定义与解释

碳足迹[4]一词最早源于生态足迹,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的Rees和Wackernagel[5]提出。很快碳足迹这一概念在学界、政界和新闻界得到了广泛关注。对碳足迹的概念而言,国外的学者看法就不一样。Energetics[6]认为碳足迹是人们日常活动产生的全部直接或间接的CO2排放量;ETAP[7]把碳足迹视为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度量;Druckman[8]则把碳足迹定义为由某种活动直接或间接产生的CO2排放量;Post[9]认为碳足迹是指产品从生产到消亡整个生命周期内排放的CO2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综合国外学者对碳足迹的定义,不难看出他们都把最终的研究焦点落在了CO2等温室气体上,通过对产生的CO2排放量进行分析测算得出相应的碳足迹。

3 研究进展与文献综述

200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环境毒理学与化学学会召开了主题为“生命周期倡议”的大会,大会设立了碳足迹专项研究小组,旨在讨论碳足迹的具体计算方法(生命周期法、投入产出法、IPCC法等)与研究应用[10,11]。就碳足迹的研究程度来看,欧美地区较为深入。美国自然保护协会通过对各州居民平均碳排量的计算,开发出了测算个人碳足迹的计算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巴斯敏和莫里斯对社区的碳足迹计量开展了研究,基于对日常生活圈频繁使用的产品生产与分解过程中碳排放量的分析,建立了评估社区碳排放量大小和主要组成部分的碳足迹模型,指出交通出行方面的碳排放是社区碳足迹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国外对碳足迹的研究逐步从宏观走向微观,从整体走向局部,测算碳足迹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研究的程度也在不断的深入。

我国碳足迹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且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多借鉴国外的碳足迹研究。就目前国内碳足迹的研究现状来看,彭俊铭、朱婵璎、张约翰等人[12,13,14]对区域能源消耗碳足迹做了相关研究,构建了碳足迹的计算模型,引入了能源消耗碳足迹产值(VCF值),阐述了能源消耗碳足迹发生动态变化并提出了建议,为区域的低碳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宋宇辰[15]等人对内蒙古自治区做了能源消耗碳足迹的实证研究,运用IPCC法计算了该自治区的能源消耗碳足迹,新引入了能源消耗碳足迹强度指数等相关指标,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探究了能源消耗碳足迹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据此得出相关结论;赵涛、郑丹[16,17]等人对中国能源消耗碳足迹的生态压力做了相关研究,借鉴了IPCC法[18]测算了中国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碳足迹、碳足迹生态压力指数等,又引入经济学中的脱钩理论来研究能源消耗碳足迹与人均GDP二者的关系,据此得出相关结论。卢俊宇、黄贤金[19,20,21,22,23,24]等人对一些行政区能源消费碳足迹、碳足迹产值、碳足迹强度进行了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岭回归函数对STIRPAT模型进行拟合,研究了人口与人均GDP与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关系及其驱动因素分析。郑丹[25]引入能源碳足迹生态压力(EPICF)的概念,并对区域能源碳足迹生态压力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测度现有森林和草地的面积是否能够满足区域日益增加的能源碳足迹。纵观我国碳足迹的研究进展,理论与方法正在不断丰富与完善,研究的指标也不断的多样化,多学科的交叉也日益明显,但有关区域差异的相关研究显得有些不足,今后有待加强。

4 结语

我国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7篇

LMDI法就是将所要研究的变量通过几个因素相乘或者相加得到,这几个因素便是所需要的影响因素,再通过计算这几个因素对所研究对象的贡献率,就可以得到该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力大小。与其他分解方法相比,LMDI方法具有以下优势[[1]:LMDI的分解结果不包括残差,模型更有说服力;加法分解和乘法分解能够相互转化,选择起来具有灵活性;分部门效应加和与总效应保持一致。

2 建立LMDI模型

LMDI法即将需要解释的因子分解为相关影响因素的乘积,并计算各个因素对被解释因子的贡献率。

公式和乘法分解表达式分别为:

3 数据说明

数据的符号说明见表1。

数据来源:2000—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

4 LMDI分解模型结果

LMDI分解模型结果的各因素引起的能源消耗量2000—2014年均变化总量和比例见表2。

5 LMDI法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经济规模、人均能耗、人口密度、能源利用率对能源消耗总量有正影响,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空间支持系数对能源消耗总量有负影响。通过分析因子年均贡献率,发现经济规模、人均能耗、能源空间支持系数对能源消耗总量影响较大。

由表2可以看出:

第一,GDP增长、人均能耗增加、人口密度增加、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带来:151.08、93.65、6.35、4.89个百分点的能耗增加;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空间支持系数提高将带来51.08个和104.89个百分点的能耗减少。

第二,在每年增加的157400万吨标煤的能源消耗中,由于GDP增长、人均能耗增加、人口密度增加、能源利用率增强而带来的能源消耗分别是237800万吨标煤、1474000万吨标煤、10000万吨标煤、7700万吨标煤;由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空间支持系数提高而减少的能源使用量分别是80400万吨标煤、165100万吨标煤。

第三,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来考虑,生产因素有经济规模和能源强度效应,它们包含了经济规模、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对能源消耗的贡献为100,与能源总消耗完全相同;消费因素为人均能耗、人口密度、能源利用率和能源空间支持系数,囊括了我国的综合消费领域,其对能耗的贡献为0。说明,我国的能源消耗最终仍由生产部门决定。

第四,从经济、人口和空间个方面所体现的发展综合因素来看,经济规模、能源强度效应、人均能耗和能源利用率作为经济发展指标,对能源消耗的贡献为198.54%,既体现了我国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程度,又反映了经济发展给人民带来的福利;人口因素既与经济指标交叉又与空间因素相关,通过人均能耗和人口密度能源利用率对能源消耗的贡献为104.89%,与能源空间支持系数相抵消;人口密度和能源空间支持系数作为空间因素,其对能源消耗的贡献为-98.54%,通过节约空间体现了低碳理念,减少能源消耗,并能抵消人民福利带来的能源消耗增加量。

6 结论及建议

我们从经济、人口和空间的综合角度分解了能源消耗因素,故从经济规模、技术进步、城市福利、人口和空间组合形成的低碳城市理念等多方面辨析出不同因素对能源消耗的贡献程度,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6.1 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依然是能源消耗主要因素

经济规模与人均能耗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经济增长是我国发展的必需要求,故我们提出的建议是从非经济领域方面寻求节能的路径,如提高开发以及利用能源的技术、加强企业对能耗的管理、加强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等。

6.2 我国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是技术进步

在减低能耗量方面,能源空间支持系数与能源强度效应占主要部分,因此,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结构,通过技术手段改变能源利用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快经济转型,是我国节能减排的主要任务。

6.3 我国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空间利用率

增加人口密度,提倡精明增长,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其作用不可忽视。加之,紧凑型发展所需要的投资远比能源利用技术进步所需投资少、周期短。因此,通过规划、管理、建筑、交通、住房政策等多种增加人口密度的途径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方式。

6.4 低碳生产与生活方式对实现节能减排具有巨大潜力

低碳生产与生活方式是所有非经济要素的综合体现,由本文的分析结果,可以认为低碳型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减少城市能源消耗的作用不但比技术进步和紧凑型城市的作用都大,甚至完全可以抵消人均能耗增加带来的能源总消耗。因此,大力提倡低碳生活,让居民具备低碳意识,并提高惩罚与奖励结合的方式加强管理,提高能源利用率。

摘要:为了研究和分析我国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文章通过定性分析和LMDI指数分解法得到了六个因素:经济规模、能源强度效应、人均能耗、人口密度、能源利用率、能源空间支持系数,并根据各个因素对被解释因子的贡献率分析各因素对能源消耗的影响。

关键词:LMDI指数分解法,影响因素,能源消耗,贡献率

参考文献

[1]李国志,李宗植.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实证分析——基于LMDI模型[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66-72.

影响我国港口能源消耗的主要因素 第8篇

港口行业作为交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截至到2006年底, 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5 453个, 比上年净增211个, 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 203个, 比上年净增169个。全国沿海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4 511个, 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978个;内河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0 942个, 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25个。内河港口万吨级泊位分布在长江干流、京杭运河和珠江水系, 分别为216个、5个和4个。我国沿海沿江有1 460多个商港, 承担着9%的国内贸易运输中转业务和85%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中转业务, 2006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5.70亿吨, 比上年增长14.8%。沿海港口完成35.30亿吨, 增长17.3%, 内河港口完成20.40亿吨, 增长10.6%。全国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16.14亿吨, 比上年增长18.1%。其中沿海港口完成14.75亿吨, 增长17.8%, 内河港口完成1.39亿吨, 增长22.1%。

根据测算, 2006年我国港口能源消耗总量约为270万吨标准煤, 其中主要能源品种为柴油和电力。港口行业能源消耗在整个交通行业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抓好港口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是我国交通行业节能工作的重点之一。同时港口规划建设不但影响港口企业本身的能耗, 同时也会对水运、公路运输的能源消耗产生较大影响。

2 影响港口企业能源消耗的主要因素

影响港口能源消耗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港口的规划及设计、港口管理、装卸设备、装缷工艺及辅助生产设施、工作人员操作技术水平、节能意识等方面。

2.1 港口的规划、设计

港口规划是影响港口生产能源消耗的关键因素, 做好煤油矿箱等主要货类的运输系统规划和全国港口规划布局可以实现整个港口行业的“大节能”, 对于港口乃至运输体系节能生产意义重大。

港口的规划涉及到多方面内容, 分为港口布局规划、港口总体规划和港口总图规划三类。港口布局规划是在海运规划 (全国或某区域的) 或流域规划 (或某江某河的规划) 的基础上进行的。港口总体规划是一个港口建设发展的具体规划, 根据远、近期客货吞吐量、货物种类及其流量流向, 经过多方案的分析论证后, 提出港口发展建设的分区、分期、分阶段的具体安排。港口总图规划是根据港口客货规划吞吐量、货物种类、流量流向和进港船型, 对一个港口的进港航道、港池、锚地、码头、仓库货场、铁路道路以及装卸工艺等整套设施, 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 使其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彼此之间相互协调, 并留有发展余地;达到装卸工艺合理、先进, 装卸效率高、投资省, 建设快等要求。其中吞吐量是港口规划的基本依据, 直接影响规划质量, 规划前或规划中需反复进行调查研究、落实。

港口的设计确定了港口布局、工艺流程及方案等, 一旦工程建成, 难以更改, 即使可能, 代价也比较大。因此抓港口的节能工作, 首先要从龙头——工程设计抓起。港口的设计是影响港口能源消耗的重要因素之一。

港口节能设计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 港口总平面布置; (2) 港口装卸工艺及港口机械方面; (3) 港口配套工程方面 (如供电、照明、建筑、供热及空调等方面) 。港口节能设计应全盘考虑, 将节能理念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中、落实到每个设计细节上。

2.2 装卸设备、工艺及辅助生产设施

港口的装卸生产能耗占港口总能耗比例最大, 是影响港口能耗的最大因素。如集装箱码头:生产用能占总能耗的80%以上, 而生产用能中, 主要装卸设备 (岸桥、场桥) 用能量最大, 其中岸桥用电占装卸生产用能量的20%~30%, 轮胎吊用柴油占装卸生产用能量的40%~50%。煤炭矿石码头:主要装卸设备为码头前沿卸船、装船设备, 堆场用能设备为装车机、堆取料机等;水平运输设备主要是皮带运输机, 装卸设备和水平运输设备用电量各占40%左右。

装卸工艺流程优化、合理匹配装卸机械对于港口装卸作业的能源消耗有着直接关系, 同时装卸设备在使用一段时间后, 会出现机械故障, 也会增加能耗。

港口辅助生产的能耗数量也十分可观。辅助生产涉及到港口设备维修、港口辅助生产建筑物、港口照明、给排水、供热及通风空调、洗浴餐饮等多方面内容, 忽略这些方面的考虑也会给港口企业造成很大的能源浪费。

2.3 操作技术水平

操作技术水平的高低对港口能耗有较大的影响, 同一港口机械由不同水平的人员操作, 能耗量大不相同。操作水平的高低与操作人员的素质、对港口机械的熟练程度、操作方法是否恰当、港机操作培训方法、港机本身操作的难易等有直接关系。如针对港口散货码头广泛使用的斗轮堆取料机, 天津港就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能够有效降低能耗的操作方法—“零空闲操作法”, 该方法相比于传统的操作方法, 节能效果明显。

2.4 港口运营管理

港口管理中主要有两方面对能耗影响较大, 港口企业能源管理的力度、生产调度水平的高低。港口生产调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港口能耗。高水平的生产调度, 可以合理配置参加装卸作业的装卸机械, 减少待机时间;可以尽可能减少作业中间环节;可以合理安排工艺流程, 缩短运距;可以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削峰填谷”, 取得明显的节能效果。

2.5 港口行业从业人员的节能意识

港口行业从业人员节能意识的高低也是影响港口能耗的主要因素。只有节能意识提高了才能实现港口的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的全过程节能。只有节能意识深入人心了, 才能保证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是港口企业管理者节能意识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港口能源管理工作的好坏。管理者意识高,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始终贯穿节能理念, 对港口企业节能工作是极大的促进;相反不注重节能, 只注重效益, 会造成能源管理工作的混乱或缺失, 不利于节能工作的开展。

3 加强港口节能工作的措施

3.1 继续积极贯彻《节约能源法》

(1) 建立节能长效管理机制, 修订和完善节能相关配套管理办法和规定, 做到更合理科学。突出政府政策引导, 在税收、利率及市场准入上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节约能源法》偏重于工业生产领域的能源使用, 对其他行业如交通行业用能缺少具体规定, 交通部在针对新的《节约能源法》出台实施细则时应该进一步细化。

(2) 出台切实可行的激励奖惩政策, 加大节能奖励;设立节能专项基金, 专款专用, 加大节能工作的资金投入, 保障能源统计、节能标准研究、节能规划等基础性工作及节能技术研究、节能示范工程推广等项目及时开展并顺利实施。

(3) 加强对港口企业节能工作督导检查;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 引导港口企业开展节能精细化管理。

3.2 进一步完善港口行业能源综合利用标准体系

建立健全港口行业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体系, 对原有的相关标准进行系统整理, 对现有的不适应的标准进行修订, 针对新情况和原有标准空白区制订新的能源综合利用标准, 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缩短差距。

3.3 建立健全节能行政管理体制, 形成完整的节能管理网络

(1) 在港口行业各级行政部门和港口企业内部进一步明确能源管理职能和机构, 做到节能工作有人做、有事做, 责任到人, 形成较为健全、完善的能源管理网络。

(2) 建立健全能源节约责任制, 并将其纳入各级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日常管理、工作考核之中, 做到层层有责任, 逐级落实。

(3) 要求港口企业建立完善的能源管理制度, 将节能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使节能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3.4 规范和强化港口基本建设及技术改造项目节能评估管理

(1)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继续做好港口行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节能评估工作, 对于年能源消耗总量达到3 000吨标准煤以上的港口工程项目, 必须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 部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 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 考虑对港口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节能竣工验收和后评价工作, 对港口企业节能评估建议的落实和实际运营的能耗情况进行评价, 促使港口深入开展节能工作。

3.5 加大港口行业规划执行力度

规划建设以港口为中心的综合运输枢纽, 制定行业节能规划, 规范港口节能设计。

(1) 加大港口行业规划执行力度, 利用规划指导港口行业发展。如《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 (交通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组织编制, 已于2006年8月16日经国务院审议通过)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湾三区域沿海港口建设规划 (2004-2010年) 》等, 建设层次分明、分工合理、大中小结合的港口体系, 避免港口重复性建设。

(3) 制定行业节能规划, 在充分了解交通行业能耗水平的基础上, 对照国内外先进水平, 分析港口行业节能潜力, 组织制定港口行业节能中长期规划。

3.6 提高港口行业从业人员节能意识和技术水平

(1) 通过各种途径在港口行业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工作的宣传教育活动, 使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深入人心, 把节能降耗的工作变成港口行业的自觉行动。

(2) 加强港口节能培训, 保持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港口行业节能工作队伍, 建立港口行业节能专家库。创造培养高层次节能人才的条件, 为行业节能研究、检测、培训、示范、技术传播等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3.7 做好港口能耗统计工作, 制定港口能耗考核指标

(1) 做好港口能源消耗统计工作, 细化能耗统计指标体系, 实现能源统计信息化, 明确节能报告分析制度。研究、建立港口能源统计信息的发布制度, 及时发布港口各类能耗信息。各港口企业均要建立相应的能源消耗统计体系, 并要将其逐步纳入节能目标考核制度中。

(2) 在能耗统计的基础上, 针对港口的用能特点, 合理修正港口综合能源单耗考核指标, 有计划地组织检查港口企业用能状况。

3.8 加强节能交流与合作, 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

(1) 搭建港口节能信息交流平台, 组织港口企业交流节能工作经验。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港口节能技术和管理经验, 开展与有关国家在港口节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 积极研发并推广节能的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工艺, 搭建港口行业优质节能产品、技术信息交流平台, 建立港口节能装备及技术、产品目录管理制度, 将确有节能效果的节能装备、技术及产品列入目录及时发布推广, 积极引导港口行业选择优秀节能装备及技术、产品;积极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 (地源及水源热泵、太阳能、风能等) 。

(3) 研究推广智能化数字港口管理技术, 优化港口生产调度, 提高港口生产管理水平。如推广港口作业在线监控系统、港口企业能耗统计信息化系统等。

3.9 建立高耗能装备准入、退出机制

(1) 组织研究确定港口机械设备准入和退出港口运营的能耗限制标准。

(2) 积极开展重点耗能设备的认证、检测、推荐、抽查工作, 加快淘汰高耗能老旧装备, 从源头上防止能耗高、污染大的装备进入港口行业。

摘要:港口行业作为交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从影响我国港口能源消耗的主要因素出发, 进行深入剖析, 提出了港口行业进一步开展节能工作的建议。

上一篇:财务报告主体下一篇:小学生学习困难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