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城市街道绿化

2024-06-18

太原市城市街道绿化(精选6篇)

太原市城市街道绿化 第1篇

1 城市道路施工季节

道路市政工程一般情况都是从年初开始施工, 到绿化工程具备进场施工条件时, 往往正值夏季, 错过了最佳的植树季节, 这样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反季节施工。如2007年滨河东西路重点工程、2008年滨河东路南延重点工程、2008年胜利街绿化工程、大同路绿化重点工程以及2011年北大街改造工程等等, 细细数来反季节施工的道路工程比比皆是。这也是道路绿化特殊性造成的, 因为道路施工通常是在年初开始实施, 在路基基本完成、可以同步进行绿化施工时, 往往正值夏季, 为了能尽快完成绿化任务, 所以出现了反季节施工。众所周知, 反季节施工造成了施工成本增加、成活率降低。如何应对这种情况, 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尽量避开夏季施工。以太原地区为例, 可以在当年8月底或9月初的雨季开始直至土壤封冻都可以进行绿化施工。二是必须在夏季施工的绿化工程, 应该使用容器苗, 虽然当时投入大, 但比起一般苗木死亡后重新补栽投入还是值得的。三是提高反季节栽植技术, 例如, 栽植前重修剪、搭设遮阳棚、喷施植物蒸腾抑制剂等等。

2 城市道路绿化栽植密度

过分强调短期效果, 不重视生长规律, 往往是苗圃搬家式的种植, 这种现象每一条道路都存在。过分强调当时的景观效果, 不考虑苗木成活率及空间生长, 片面注重大量采用山地苗木、大规格苗木和全树冠的大树移植。不仅造成移植成活率低, 成本增加, 后期养护难度大, 而且也破坏了原地的生态环境, 其实树木由小长成大树这样一个过程, 也是景观观赏的一个方面, 而且有些植物也正是需要观赏它的幼苗阶段。例如红瑞木, 随着树龄的增加, 其枝干的红色将逐渐消失, 主要的观赏价值在它的幼龄阶段。

3 城市道路施工土方工程问题

在许多道路施工过程中, 路面施工完成后才进行绿化土方工程, 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土方抛撒, 使崭新的路面尘土飞扬, 而且由于大型车辆需要在便道进行倾倒土方, 便道被碾压变形的情况屡屡发生。在道路路面完工前, 土方工作应同时进行, 避免路面损坏。土方进土量大, 一是由于设计方面的原因, 盲目效仿南方城市道路绿化, 大量使用微地形。南方城市由于雨水量大, 应用微地形是有利于排水, 而在北方城市, 尤其是太原市是全国有名的缺水城市, 微地形非常不适合植物的生长。二是在最初的施工过程中土方量与路牙是齐平的, 在绿化工程完成后, 为了提高植物成活率, 都是带土球移植, 又增加了部分土方量, 植物再经过几年的生长, 尤其是路心池的土方高度会高出路牙, 造成浇水困难, 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加大了后期养护管理难度。在这方面, 大同路施工表现得尤为突出, 后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机械进行取土。土方进土后, 高度应该低于路牙15cm~20cm, 绿化施工植物土球会带入部分土壤, 再经过几年后的生长, 土面会继续抬高, 在达到土面离路牙10cm时为最佳位置。

4 道路绿化水井管线问题

4.1 新建工程管线问题

水在道路绿化施工期间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施工期间如果没有水源, 单靠水车浇水, 人力、物力投入极大, 效果并不好。而且在道路建成以后再进行管线施工, 协调———破路———再恢复, 将会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所以绿化业主单位在道路施工期间, 应该积极与道路施工单位协调, 在道路施工同时预埋管线, 避免道路建好后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破路埋管, 造成施工成本增加。而且一旦道路建成再破路施工, 手续会更为繁琐, 需要协调解决的部门太多。

4.2 改建工程管线问题

对于改建或提档工程来说, 管线施工难度较大, 为了缩小管线施工范围, 尽量避免大面积损毁苗木, 可以借助市政管网穿管。在市政管网的基础上, 跨路穿管, 这样既节省施工经费, 后期的维修也方便。另外, 对于道路绿化过程中一些互通式绿化工程, 因为多数趋于小块的绿化面积, 小块绿地间穿插路面, 大多没有市政管网。这种情况可以采用过路顶管的方法, 虽然成本大, 但从长远来看是非常值得的。

5 道路绿化地形处理

5.1 微地形的弊端

为了增强植物空间的景观变化, 某些道路绿化重点工程使用了微地形或者斜坡地形。据中科院院士、吉林大学教授林学钰先生介绍, 联合国发布的地球缺水指标为“人均水资源量在500m3~1 000m3为重度缺水, 小于500m3 为极度缺水”。而太原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173m3, 缺水程度极为严重, 是我国主要缺水城市之一。绿化工程中微地形的处理使养护工作难度加大, 对于这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来说是一道难题, 虽然景观效果好, 但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5.2 斜坡地形弊端

太原市道路绿化重点工程, 具备建立风景林带条件的地段, 为了提高植物景观的层次感, 大部分进行了斜坡地形处理, 坡度为3.0%, 以40m~50m绿化带计算, 护坡高度一般为1.20m~1.50m。而护坡的处理往往也就是简单的夯实处理, 但却都忽略了一个问题, 即太原市各地年降水日数, 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0.10mm的降水日数, 全年平均有80d左右。7月9月出现频率占45%, 为最多;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5.0mm的降水日数, 全年平均有27d。其中, 7月-9月出现频率占60%;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10mm的降水日数, 全年平均有15d, 7月-9月出现频率占68%;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50mm的降水日数, 全年平均1.0d, 7月出现频率占60%, 8月出现频率占4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太原市全年降水量少, 而且时间集中。这就造成集中的雨量, 护坡容易被冲刷塌方。以滨河东西两路为例, 滨河西路乾泽苑小区段护坡, 滨河东路长风街小学段护坡、水西关街省外贸小区段护坡, 在雨季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滑坡, 给市民的日常生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危害。

5.3 应对地形问题的办法

要尽量避免使用微地形手法, 利用植物本身的高低错落, 造成植物空间的景观变化。一方面, 对护坡进行技术处理, 例如砌筑护脚。另一方面, 利用新技术手法堆放生态袋。生态袋具有目标性透水不透土的过滤功能, 既能防止填充物 (土壤和营养成分混合物) 流失, 又能实现水分在土壤中的正常交流, 植物生长所需水分得到了有效保持和及时补充, 对植物非常友善, 使植物穿过袋体自由生长。根系进入工程基础土壤中, 如无数根锚杆完成了袋体与主体间的再次稳固作用, 时间越长, 越加牢固, 更进一步实现了建造稳定性永久边坡的目的, 大大降低了维护费用。柔性生态袋在充分考虑材料力学、水利学、生物学、植物学等诸多学科要求的前提下, 对生态袋的厚度、单位质量、物理力学性能、外形、纤维类型、受力方式、方向、几何尺寸和透水性能及满足植物生长的等效孔径等指标进行了严格筛选, 具有抗紫外线、抗老化、无毒、不助燃、裂口不延伸的特点。

道路绿化施工中存在的以上五个方面问题, 无一例外的都会给今后植物养护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道路绿化工程是一项具有生命的工程, 与其他的建筑、安装、装饰等工程相比较有显著的不同点。要根据实际的地理气候条件、符合植物生长习性需要, 科学进行施工管理。

摘要:近年来, 太原市城市道路绿化速度不断加快, 效果也十分明显。从城市道路施工季节、绿化栽植密度以及道路施工土方处理等方面介绍了道路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太原市城市街道绿化 第2篇

以CO为环境示踪物,通过对西安市典型街道的.实测和数据分析,讨论了绿化形式对街道污染物扩散效果的影响,指出绿化带对气态污染物扩散存在阻碍作用的因素是郁闭度,而不是绿量,车流量的大小对行道树树冠的生态净化功能有直接影响,并据此对街道绿化的生态设计给出了建议.

作 者:钟珂 亢燕铭 王翠萍 王跃思 ZHONG Ke KANG Yan-ming WANG Cui-ping WANG Yue-si 作者单位:钟珂,亢燕铭,ZHONG Ke,KANG Yan-ming(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51)

王翠萍,WANG Cui-ping(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王跃思,WANG Yue-si(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浅析城市街道绿化的设计 第3篇

街道绿化是指在城市的道路用地上采取栽树、铺草和种花的措施, 以改善市区的小气候, 降低车辆和人流的噪声, 净化空气, 划分交通路线, 美化城市。道路是一个城市的走廊和橱窗, 是一种通道艺术, 有其独特的广袤性, 是人们认识城市的主要视觉和感觉场所, 是反映城市面貌和个性的重要因素。构成街景的要素包括道路、绿地、建筑、广场、车辆和行人。道路、桥梁、广场自身的线型、造型美, 道路外观的修饰美, 具有特色的道路绿化, 可以体现城市的绿化风貌和景观特色。人们对道路栽植行道树的要求, 已由从属于交通提高到道路景观、绿地景观、城市景观的位置。

1 城市街道的绿化发展现状

在我国城市绿化建设中, 道路绿化发展很快, 基本做到了边修路边绿化。随着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道路横断面、道路交叉形式的多样化, 道路绿化除了行道树绿带之外, 还包括分车绿带、路侧绿带、交通岛和立交桥绿地、广场绿地、停车场绿地以及道路用地范围内边角空地等处的绿化。从树种选择和布置手法上也愈加丰富多彩, 配置上注意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及攀援植物等的复层绿化, 形成多层次的植物景观, 不少重点干道实现了“三季有花, 四季常绿”, 使有限的绿地发挥了最大的生态效益。形式上由规则式向规则式与自然式结合、自然式等多种形式发展。

1.1 走向生态的设计

无论是小尺度、局部地段的环境设计, 还是大尺度、区域范围的景观规划, 设计师们都力求冠以“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神本文化、人本文化到生态文化,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生态文化不同于传统文化之处在于其综合性、整体性、适应性和历史延续性。

1.2 走向文化的设计

走向文化的设计是我国风景园林行业迅速发展的重要标志, 代表了风景园林行业新时代的到来。因此, 我们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景观的文化含蕴, 而且要在设计实践中将其与生态的、经济的、使用的要求结合起来, 创造出高品位的、具有时代特点的精品。

1.3 走向区域的设计

园林学的研究范围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 目前包括传统园林、城市绿化和大地景观规划3个层次。无论是哪个层次的规划项目, 都不能脱离生态的要求和人本的思想, 根本上在于将人类生活空间内的岩石圈、生物圈和智慧圈都作为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考虑。

1.4 走向科学与艺术结合的设计

(1)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园林行业的设计手段和研究方法, 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时代的来临, 将园林设计从手工绘图的繁重作业中解放出来, 代之以计算机辅助设计,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增强了绘图的准确性。互联网的普及, 使异地设计师的合作成为可能。

(2) 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园林主题文化的变革, 信息社会、虚拟空间、人类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对待环境态度的变化, 决定了现代园林的主题创作必须适应现代人的行为心理需求。

(3)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风景园林行业的地位得以提升, 同时也引起了设计程序的变革, 现代景观设计已不再是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附属, 而应该走在两者的前面。

2 目前城市街道绿化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地方特色。

目前, 街道绿化模式比较单一, 使得城市各街道的绿化“共性有余, 个性不足”, 缺乏特色。

(2) 行道树种的选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有些树种的选用未经专家论证, 领导自身喜好是其主要依据, 这就使行道树的选择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3) 速生树种偏多, 慢生树种较少。

其原因一是见效快, 二是急功近利。

(4) 盲目推崇西方的园林美学观念。

西方国家人少地多, 水资源丰富, 经济实力雄厚。如果不切实际地引进被称为现代思潮的园林观念模式, 而忽视国情和民族差异, 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

(5) 自然系统人工化。

忽视园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能力, 揉入了太多的人工痕迹, 同时也造成绿地养护成本的大幅度增加。

3 城市道路景观的特征

城市道路景观是各种物理形态的综合体, 包括道路地形、植物、建筑、构筑物、设施等多方面的元素。一个完美的道路景观应融汇科学、艺术等多方面的成就, 包括生态学与行为学的成果, 将自然与人工环境进行合理的配置、重组及再创造, 具有时效性及前瞻性。

(1) 道路景观的空间特性。

道路空间尺度的确定首先取决于其交通的性质, 应符合其运输的功能要求。同时, 两边的建筑与道路的宽度也构成道路的空间特性, 决定着一条道路的活动适宜度。根据有关学者对人的视觉感受的研究, 道路的宽 (路宽) 高 (周边建筑的高) 比 (D/H) 控制在2∶1~1∶1之间比较合适。

(2) 道路景观的视觉特性。

城市道路的空间视觉是建立在道路两侧建筑物之间的范围内, 所以, 各类物理元素构成了道路的视觉景观。道路是人的各种速度共存的空间, 除了行驶的汽车中的人, 还有骑车的人、步行的人以及休憩的人, 人在以不同的速度移动中对景观的感知能力和范围会有所不同。

(3) 道路景观的质感特性。

道路的质感包括道路中的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 前者包括道路铺地、建筑以及相应的设施等, 后者则包括植物、水体等环境装饰元素。二者在体量与比例上的配置, 影响着整个道路的形象。所以, 要求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在搭配组合上要讲究艺术性, 并符合美学原理。

4 城市道路植物造景的设计规划原则

植物造景是城市道路景观美学中的重要环节, 不仅涉及到城市规划、环境景观设计、园林、园艺等相关理论, 也与种苗的引进、生产、运输以及施工种植等技术密切相关。而对于植物本身来讲, 其色彩、形态、生态条件、栽培要求千差万别, 如何在植物选择与应用上既科学合理又尽可能减少维护工作量, 节约人力、物力及资金投入, 是进行植物造景设计规划时应仔细研究分析的。

4.1 因地、因时、因材制宜的原则

每个城市道路的模式、功能、地理位置、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微气候条件都有所不同, 而这些又是植物造景的限制因素, 所以, 在进行道路植物造景时应首先考虑植物的适应性以及环境特点。不同的地区、不同季节有各自独特的生态条件, 适合不同植物的生长, 即使同一地区在小环境要素之间也有差别。所以, 要根据各种道路的特点并结合现有的物质基础、技术能力, 去选择适当的植物造景形式及适宜的植物, 使配置的艺术性、功能的综合性、生态的科学性、经济的合理性、风格的地方性等完美地结合起来。

4.2 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则

优秀的种植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城市道路植物造景的形式多种多样, 艺术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 但道路植物造景除了其美化作用之外, 还需要考虑其功能的科学性, 植物的种植设计、树木种类、配置位置等, 应当有量化的标准来进行统一, 如行道树的种植宽度、路口的行车视距、路侧绿带与建筑的距离、分车带的眩光防护等, 在相关的行业规范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同时, 道路上的植物景观是移动观赏的对象, 行车的速度与人的视觉范围、适宜频度有很大的关系。所以, 植物的艺术造型及配置还应考虑到人的视觉上的动态连续性, 以营造舒适、宜人的道路空间。

4.3 远近期结合的原则

植物具有生长变化的特点, 不同的生理阶段具有不同的体相及生命特征, 也使观赏效果产生一定的变化和差异。在进行道路植物造景时, 景观的稳定性及持续性也是重要的环节。不仅要有即时的绿化美化作用, 也要有前瞻性的种植设计, 充分考虑远近期效果的结合。如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的搭配、一年生草花与宿根花行的搭配、观花植物与观果或观叶植物的组合, 营建出既有时空流转的场景变换, 又有持续稳定的观赏效果的道路风景线。

4.4 个性、特色、多样性的原则

城市街道绿化景观植物的修剪技术 第4篇

1 城市景观植物修剪的意义

1.1 保证景观植物的健康成长

及时对景观植物的枯枝、断枝、病枝进行修剪, 可以防止病菌蔓延至健康组织, 减少病虫灾害, 调节养分与水分的平衡。对园林景观植物进行移植, 或因市政建设而受损的根系也需要适当修剪枝叶来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及时剪掉交叉重叠的枝叶以及与管线、路灯等公共设施竞争空间的枝条, 可以有效防止因摩擦损伤而导致枝条腐烂的现象。根据植物生理学, 我们了解到树木器官的年龄越老就离树木基部越远, 反之亦然, 因此, 适当对树梢进行修剪, 可以刺激枝条发芽长出新枝, 激发原本衰老枝条的生命力, 促进植物的更新复壮, 保证树木的蓬勃成长。

1.2 调整树形, 促使街道美观

对景观植物的修剪, 不仅能起到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 还可以达到美化城市、街道的效果。通过对植物枝叶的修剪可以调节景观植物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平衡;可以调节景观植物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的平衡, 按需抑制或促进枝叶、花果的生长;可以调节植物同一类器官间的平衡, 根据需要采取去强扶弱或去弱留强的操作, 保证植物生长健壮、花果艳丽以及树势均衡。同时, 景观植物作为美化城市和街道的主要工具, 其冠幅与高度也要通过修剪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同一区域的景观植物若生长不均衡, 也要进行修剪调控, 以保证整齐美观的效果;不同区域的景观植物, 要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修剪, 以最大程度实现景观植物对城市绿化和美观的贡献。

2 园林景观植物的一般修剪方法

2.1 植物的移植修剪

当植物被挖起后再进行移栽时, 应及时剪掉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受损枝条, 保留骨干枝, 剪掉多余的侧枝, 进而减少植物的水分蒸发, 提高其成活率, 然后, 再根据植物的长势进行适当修剪, 为后续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2.2 行道树的修剪

一般城市道路两侧的行道树所处地理条件差, 生长空间受限制, 要在保证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前提下, 采取疏枝的方法来改善植物的通风条件, 降低行道树与供电、通讯等设新枝生长, 提高绿化效果, 并采用剪口芽的方法引导树姿以控制树势。

2.3 花灌木的修剪

以丁香为例, 根据丁香的不同发育阶段应使用不同的修剪方法。如处于幼年时期的树生长较旺盛、枝多, 应采取轻剪的方式以缓和树势、扩大树冠、促进提早开花;处于成年时期的树枝生长缓慢, 开花量大, 此时, 应适时进行修剪保证生长与开花的协调, 维持良好的树姿;处于衰老部分的树枝, 如抽枝短、弱、细、花少的顶部及外围出现枯枝的部分, 修剪量应该逐年增加。

2.4 绿篱和球冠树木的修剪

在园林绿化的过程中, 这种修剪基本是在树木生长期常年进行。绿篱萌芽力强, 成枝力强, 耐修剪, 一般以规则式修剪为主, 修剪的目的是促使绿篱保持平整、三面光滑、球冠树圆滑, 1年中要根据树种自身的耐剪程度和萌发力不同调整修剪次数, 一般修剪3~4次。

3 景观植物修剪时的注意事项

3.1 因地制宜, 分区管理

以遮荫为目的的行道树的修剪, 应着重于扩大树冠和增加覆盖面积;以防风沙为目的植物修剪, 应着重于减小树冠;以观花为目的植物修剪, 应着重于促开花、延花期。当然, 不同的地理环境对景观植物的生长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应的修剪要求也不同。新疆地处中国西北部, 四季分明, 风沙大, 因此, 预防风沙的景观植物修剪应着重于降低树高和重心。

3.2 因树制宜, 考虑植物特性

不同种类植物在生长习性、分枝方式、萌芽成枝能力等特性方面有很大差异, 因此, 景观植物的修剪也要因树制宜, 充分考虑植物的自身特性。藤本植物的修剪一般很少进行整剪, 以剪短侧枝为主, 剪除病虫枝、枯枝, 适当疏剪弱枝。春花植物的修剪, 如紫荆、海棠、黄馨、白玉兰等, 在开花后1~2周内进行修剪, 以减少养分的消耗, 促进多发侧枝, 增加来年的开花量。在冬季休眠期, 花芽已基本形成, 能明显辨别花芽与叶芽, 可适当疏枝, 剔除细弱枝、病枯枝、萌蘖枝, 无花芽的枝条, 可适当剪除。夏秋开花植物的修剪, 如石榴、木槿、八仙花、紫薇等, 在花前进行修剪。

参考文献

[1]蒙丽园.浅谈园林植物的修剪方法[J].大观周刊, 2011 (35)

城市街道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第5篇

1 城市街道绿化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1.1 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

即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等城市的带状绿地, 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 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使风速减低, 起到防风的作用。还可利用敏感植物监测环境污染,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治理。

1.2 园林绿化可以增加城市的人文景观

追求人与环境的协调是园林绿化的总体目标, 作为一门具有优化环境功能和丰富文化、艺术内涵的学科和建设行业, 园林绿化在营造生态环境的同时, 也致力于建立文化历史、艺术间相互融洽与和谐的氛围。它可以丰富人文意识与审美价值内涵, 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如穿行于椰林夹道的城市街道, 就会使体验到南方沿海城市特有的风韵;而徜佯在白桦掩映的林阴道上, 便会感受到北方城市的风格。

2 城市街道绿化存在的问题

2.1 单调且过于封闭

主次干道千篇一律, 没有特色, 没有创新, 缺乏生机与话力。分车带两侧栏杆过高, 显得道路拥挤, 影响市容。绿地结构单纯, 生物多样性体现不充分。一些城市绿化树种虽然较多, 但植物景观单调, 在色彩、季相上无多大变化, 缺乏生机活力。

2.2 地率偏低

城市道路在规划建设时由于用地紧张, 往往挤占绿化用地, 造成道路绿地率偏低, 且缺少路侧绿化带。另外, 对城市道路绿化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存在交通挤占绿地的现象。

2.3 绿化的用地规划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

有时同一条路上有好几种种植方式, 景观比较凌乱, 没有形成线的效果, 有的道路因设计不科学, 只有有限的停车位, 而人、车流量很大, 结果造成人为破坏严重, 树木根木无法种植、存活。另外部分地区片而强调绿化, 忽视道路的交通功能。

2.4 忽视了绿化与地下管网、架空线路的矛盾

如在埋有地下管网的地段上盲目栽植大型乔木、灌木, 结果使树木长势减弱, 甚至因根系无法伸展, 吸收不到所需养分而死亡;在有架空电线的下而盲目栽植毛白杨、垂柳等大型乔木, 易产生树线矛盾而不得不疏枝, 影响了美化效果。

2.5 绿化养护资金缺少, 居住区绿化养护管理体制不顺

绿化养护资金是决定养护质量的关键因素, 目前出现一部分老居住区的绿化养护仍由政府承担, 一部分居住区无物业管理造成绿化无人养护, 一部分居住区有物业管理但养护费用标准偏低的现象, 使得居住区绿化养护主体不明、责任不清, 甚至出现了一年绿、二年荒、三年光的现象。因此需逐步培养业主承担养护经费的养护模式。此外, 部分地区绿化管理机构设置也存在问题。

3 城市街道绿化解决的对策

3.1 完善城市绿化规划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 城市绿化工作要有一个新的突破, 关键在于有一个前瞻而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根据城市发展现状, 并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公共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 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明确近期发展目标, 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原则, 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城市组团之间、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 建设高标准的区域型绿化隔离带, 突出各区的独立性。利用城市外围山地、水面、海滨、滩涂、河道, 谋划建设城市周围大面积的森林和沿河道、道路的生态环境绿廊、高效农田林网, 充分利用郊区自然景观, 建设风景林地和自然保护区, 拓展人与自然融合的空间。要在城市周边规划建设大型苗圃、花卉生产基地、花卉市场, 鼓励和支持郊区农民发展苗木、花卉产业, 城乡一体, 共同发展。

3.2 因地制宜, 优化绿化设计

根据城市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绿化设计, 突出特点, 风格多样, 量力而行, 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 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 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 突出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集中力量在城市主要路口和繁华街头, 营造一批人文景观, 结合城市绿化布置有特色的城市雕塑、建筑小品和游憩设施, 展现城市的乡土风情, 提升城市品位。新城区以大面积的绿化种植为主;而老城区由于绿地面积有限, 其绿化建设应以改造为主, 结合城市居民活动休闲的需要做精做细, 营造不同的城市绿化风格。因此, 依据城市类型, 对各城市植物群落进行详细调查研究, 探索树木、花草、野生动物、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适应性、生存、生长发育规律, 提出科学决策, 选用合适树种。

3.3 在道路绿化养护作业中, 应在200米分别设置防护标志, 并设专人疏导车辆, 设置车辆闪光器

提示车辆在上下桥施工时, 要在上桥的底部开始提前设置, 防止司机进入盲区。养护作业人员要佩戴反光背心, 在自行车与机动车分道带上, 如跃过马路浇水, 要把浇水管顺直, 以免摔伤行人和自行车。近几年喷灌的快速发展, 中央隔离带, 水车浇水将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将是:滴灌、微喷来取代。既节约水又保证了车辆的安全。

在日常的养护生产中, 树木与高压线的距离、和路口的交通设施的配合直接关系到行人的出行问题。例如:树木与高压线的垂直距离直接关系到人们的人身安全, 应设定在大于3m;种植乔木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m, 主干线的分车绿带不小宜于2.5m;主次干路中间分车绿带和交通岛绿地不得布置成开方型绿地;街道两侧绿地宜与相邻的道路红线外侧其它绿地相结合等方式来处理相关问题。

太原市城市街道绿化 第6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街道绿化,设计原则

近年来, 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 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 绿化工作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并受到重视, 很多地方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涵盖了建设“园林城市”这一项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中, 街道绿化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备受人们关注。在城市设计视角下, 要使街道绿化景观设计得到有效加强, 确保绿化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是关键。

1 城市设计视角下街道绿化规划设计意义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 街道绿化景观是展示其生态文明和环境形象的最好方式, 所以在城市设计中, 设计人员应高度重视对街道的绿化景观设计。近两年, 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城市建设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 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内容逐渐凸显出来。其中, 现代交通工具呈现出递增状态是最为明显的表现, 它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和日常生活。人们平日乘车所看到的外部环境就是街道的绿化景观, 它早已经融入到城市建筑中, 与市容市貌融为一体, 城市环境建设的职责被它们共同担负着。而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受城市设计的直接影响, 一般情况下, 城市规划设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街道绿化规划设计。也就是说, 在城市整体规划设计中, 街道绿化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的规划设计风格要与城市的设计发展相符合, 同时以城市设计为依托, 将时代发展元素融入街道绿化规划设计中, 通过不断的创新, 将绿化区域与周边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正确分析和处理, 使街道绿化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一步提高。通过合理的街道绿化, 使城市大气环境进一步改善, 使噪声污染有效降低, 使气候得到调节。进而使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得到保障, 使城市的良好形象得到展示。

2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原则

在规划设计街道绿化景观时, 想要使绿化工作达到预定目标, 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原则。确保绿化中所搭配的植物与生态原理相符合, 从而使生物多样性有所显现, 使生态保护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 在进行绿化时, 需要有层次的搭配乔木、灌木以及乔灌草等植被, 进而保证绿化工作不仅能够为街道景观提供美感, 而且能够使绿化植物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借助自身能力健康成长。

二是坚持安全性原则。进行城市街道绿化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给行人和汽车提供方便, 使他们能够安全出行, 所以设计单位在设计街道绿化景观时也需要对自身的安全性重点考虑。例如每个街道路口的绿化高度要低于70 cm, 可以有效避免人们的视野受到妨碍, 行人和驾驶员的判断不受影响。

三是坚持协调性原则。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必须确保与城市的交通线路、行人道等整体规划相协调。例如, 尽量降低弯道处的绿化, 防止视线受到影响;为了使驾驶员对转向有所注意, 需要使弯道处的绿化保持连续性;确保街道绿化与交通隔离相协调。

四是坚持服务型原则。通常来说, 就是将为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出行环境作为主要目标。例如, 在市民遮阴的地点开拓更多的绿化地带便于休息, 将不同视觉感受的绿化植物布置在不同的限速路段, 进而确保驾驶员能够对速度自觉进行控制。

3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要点

在进行街道绿化规划设计过程中, 要对空间序列、绿化形式选择等进行充分考虑, 对节点端头和绿化植物进行全面分析掌握, 进而使绿化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的特定功能要求下得到满足。

3.1 充分规划设计空间序列、尺度比例

在一座城市的规划设计中, 建筑中必然存在街道, 而街道存在的目的主要是服务建筑使其发挥功能。当路宽与两侧的建筑高度呈现出D/H=1的比值时, 一种匀称美的整体视觉感自然而然的形成, 包容感也存在于空间序列中, 但如果路宽与两侧的建筑高度呈现出D/H<1的比例时, 封闭感会充斥整体视觉;当路宽与两侧的建筑高度呈现出D/H>1的比值时, 空旷感会充斥整体视觉, 但如果设计景观缺乏美感, 会让人感觉整体环境较为萧条。所以, 街道绿化规划设计需要保持合理性和科学性, 进而使人们的视野感受受尺度比例和空间序列的角度引导。

3.2 选择合适的绿化植被

(1) 乔木的选择。在街道绿化中, 乔木属于行道树, 它的主要目的是为行人在夏季提供遮阴, 同时能够对街景进行美化。所以, 在对品种进行选择时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一是要确保株形整齐, 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例如具有比较奇特的花型、叶型或果实, 或者具有鲜艳的花色和较长的花期;二是具有强健的生命力和较少的病虫害, 方便后期园林人员管理, 而且能够降低管理费用;三是具有较早的发芽周期和较晚的叶落周期, 在本地区适合生长, 秋天树叶能够在短时间内全部掉落, 方便环卫工人进行集中打扫, 减轻劳动强度;四是树冠比较整齐, 具有较高的分枝点, 确保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角度大于30°, 具有紧密的叶片;五是比较容易繁殖, 在移植时能够成活和恢复的较快, 更加适合移植大树;六是具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 且抗烟尘能力也比较强;七是具有较长的寿命, 且生长速度适中。

(2) 灌木的选择。在分车带或人行道绿带应用的灌木较多, 能够使噪声减弱, 使视野不受遮挡, 在选择过程中需要对以下方面多加注意, 一是确保具有丰满的枝叶和完美的株形, 同时具有较长的花期, 但要避免由于萌孽枝的过于茂盛而对交通造成一定阻碍;二是植被具有较少的刺, 或者没有刺, 叶色能够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比较耐修剪, 绿化工人能够定期对其树形和高矮进行有效控制;三是比较容易繁殖, 管理较为方便, 能够吸灰尘且耐路面辐射。

(3) 草本花卉的选择。通常情况下, 宿根花卉作为主要的露地花卉, 宿根花卉巧妙搭配乔灌草, 能够起到很好的点缀作用, 但露地花卉不宜过多, 容易影响美感。在我国的北方地区, 大部分城市选择的地被植物为冷季型草坪, 在对草坪草种进行合理选择时要根据气候、温度、湿度以及土壤等条件进行选择。

3.3 选择合适的绿化形式

(1) 景观游憩型街道的植物配置。配置景观游憩型街道的植物, 需要对观赏功能重点关注, 需要“以人为本”, 根据人的需求, 同时结合植物群落的自然性和系统性进行街道植物的配置, 从而供人参观游赏。景观游憩型街道适合种植一些如国槐、银杏等较为高大的乔木, 将灌木和花草配置在林下。与此同时, 将小憩步道设置在绿地内, 将雕塑和园林小品进行绿地点缀, 使观赏和休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 防护型街道的植物配置。很多街道的两侧都是各种高层建筑, 这些建筑导致大气压形成狭长低谷, 给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一定影响, 对人身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防护型街道植物的有效配置能够使有害有毒气体成功隔离, 使噪音进一步降低, 而且还具有观赏性。在配置植物时, 要确保其具有耐辐射、抗污染和吸收噪音的功能, 其中元宝枫、忍冬、锦带等植被都具有该功能。在配置过程中, 将乔木群落逐渐过渡到灌木群落, 再过渡到草本花卉群落和草坪, 使立体层次感潜移默化的形成, 不但对人身健康起到了防护作用, 而且景观效果极好。

(3) 街道绿地内道路的植物配置。街道绿化地区内部的道路能够起到便于维护、连接景观的功能。在配置道路植物时更加丰富多样, 能够从色彩、品种、面积上随意搭配。绿地内道路一般都为小路, 这些小路通常为1~1.5 m宽, 仅供行走和漫步。由于道路较窄, 一般将乔木、灌木种植在两旁即可, 不但能够美化景观, 而且有遮阴的功能。绿地内道路一般蜿蜒曲折, 因此更适合自然式的植物搭配。

4 结语

在城市设计中, 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只是一个缩影, 能够提炼和再现自然景观, 将人工景观完美的结合自然景观, 从而使视觉感更加丰富。街道绿化规划设计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形象的很好体现, 更体现出了城市的意境, 所以, 基于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必须具有时代性和生态性, 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区域性, 切实做到服务于人, 在营造生态廊道的同时打造城市的文化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亚茜.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11, (5) .

[2]殷九玲, 穆瑞丹, 寇博.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研究[J].现代园艺, 2011, (9) .

上一篇:非公企业主论文下一篇: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