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化范文

2024-06-24

河北文化范文(精选12篇)

河北文化 第1篇

一、水文化

水,乃生命之源。 同时,也养育了一代代的人民。于是,渐渐形成了水文化。 通过分析河北版初中语文教材可知, 其中的河北水文化主要由湖泊文化与河流文化两部分构成。

(一)湖泊文化

八年级下册选入了孙犁的《 荷花淀》。 孙犁,河北安平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小说是以白洋淀为背景展开的, 而白洋淀是河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 文中多次描写了白洋淀的景与物, 如:“ 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 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 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 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 通过以上描写,充分表现了白洋淀的苇子多又好。 白洋淀不仅苇子好而且景也美,如:水生嫂夜间编席子“ 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白天“, 那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二)河流文化

1、滹沱河 。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故乡, 选入了牛汉的《 滹沱河和我》 。 滹沱河位于河北西部, 是河北省的标志性河流之一,《 礼记》《 周礼》《 史记》《 水经注》 中就多有记载。 此外,唐代诗人卢照邻在《 晚渡滹沱敬赠魏大》 中写道:“ 津谷朝行远, 冰川夕望曛。 霞明深浅浪,风卷去来云。 澄波泛月影,激浪聚沙文。谁忍仙舟上,携手独思君”。 赞美了滹沱河的美丽景色。 但滹沱河并非总是那样温顺, 生活在滹沱河周围的人们对此记忆尤深, 牛汉在文中描写道:“ 滹沱河离我们村庄只一里路光景”,春天,“ 我”跟着姐姐和宝大娘到滹沱河边挖野菜,此时见到的滹沱河只是“ 灰灰的沙滩,无知无觉地躺在那里,除去沙土外 , 尽是大大 小小的石 头 ”。 1929年秋天 , 早晨睡梦惊醒 , 感到异样,祖母告诉“ 我”滹沱河发水了。“ 我”拔腿往外跑,望见了滹沱河,“ 它不像水在流动, 是一大块深褐色的土地在整个地蠕动” 而且“ 分成了明显的上下两部分。 下面是凝重的水的大地, 上面是飞奔的密密匝匝的一色的野兽, 他们仿佛空悬地飞奔在水的大地上”。 除此之外,七年级下册选入了梁斌的《 护钟》 。梁斌,河北蠡县人,当代作家,《 护钟》 就选自他的代表作《 红旗谱》 。 文中也多次提到了滹沱河, 如:“ 钟上映出向晚的霞光, 早晨的雾露, 雨后的霓虹, 也能映出滹沱河上的四季景色”;“ 眼前这条河,是滹沱河。 滹沱河打太行山上流下来, 像一匹烈性的马。 它在峡谷里,要腾空飞蹿,到了平原上,就满地奔驰。 夏秋季节,涌起吓人的浪头。 到了冬天, 在茸厚的积雪下, 汩汩细流”“; 这天晚上,滹沱河里的水静静流着”。

2、泥洋河 。 九年级下册选入了尧山壁的《 母亲的河》 。尧山壁, 河北隆尧人。 作者在《 母亲的河》 中描写了老家门前的泥洋河:“ 在县地图上只是条断断续续的蓝线, 乡亲们都叫它泥洋河”;“ 我记事时, 泥洋河已经变成了一条干河, 可乡亲们都说,它曾经是一条水源丰富、四季长流的河。 它西出太行山,东入大陆泽,虽然全程不足百里,也不能行船,可它乳汁般的河水浇灌了一方土地,养育了一方百姓”。 父亲遇害那年,泥洋河发了罕见的特大洪水。 第二年“, 泥洋河奇迹般地水断了,河干了,河床露出冷漠的白沙”。 母亲在回家路上, “ 后边背着麦子,前边抱着孩子,沿着泥洋河走,……泥洋河滩留下她深深的脚印”。 后来,离开家乡去外地上学“, 每次我都是沿着泥洋河走的”。 当“ 我”有了孩子后“, 孩子又是在泥洋河边长大的,……天天跟着奶奶在河边玩耍”。 泥洋河伴随着作者的成长,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坊间大众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反映了地区的物质和精神面貌。 通过查找及整理可知,河北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主要包括七夕文化、 戏曲文化、秧歌文化、女娲文化四部分。

(一)七夕文化

七年级上册选入了 《 牛郎织女》 ,它是根据民间传说编写而成的。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河北流传甚久, 至今河北邢台的天河山仍存有 “ 天河梁 ”、“ 牛郎庄 ”、“ 鹊桥”、“ 老牛岩”等大量与牛郎织女传说有关的文化遗迹。因此,经中国民俗专家考察, 认定天河山是 “ 牛郎织女”传说的原生地 。 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将其命名为“ 中国七夕文化之乡”。 每到七夕,天河山都会举办盛大的“ 七夕爱情文化节”,并通过手工织布比赛、大型集体婚礼、发行牛郎织女纪念邮票等各类活动进行隆重庆祝。

(二)戏曲文化

九年级下册选入了王昌言的 《 宝莲灯( 选场)》 。 王昌言,河北邢台人,剧作家。《 宝莲灯》 讲述的是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 也是地方剧种河北梆子的传统优秀剧目。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支脉, 大概形成于清朝的道光年间, 光绪初年开始进入兴盛期。 河北梆子唱腔主要有生、旦、丑三行,演唱上注重“ 腭嗽”、“ 喷口” 等特殊技巧的使用, 声音慷慨激越, 充满痛快淋漓之感。 河北梆子的表演比较注重程式规范, 剧作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的展示也大都是通过程式来完成的。此外,在表演中也经常使用“ 绝活”等来吸引观众, 引起叫好。

(三)秧歌文化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活动·口语交际中设置了“ 民风民俗大家谈”的专题,其中提到了北方的秧歌。 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阶段。昌黎地秧歌是一种主要存在于河北昌黎地区, 通过独特舞蹈展现农民生活的秧歌形式, 它充分反映了河北农民的诙谐幽默。 昌黎地秧歌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其个性,从形式上来看,可分为场子秧歌和排街秧歌两类, 内容上主要是“ 秧歌出子”。 昌黎地秧歌中较为有名的秧歌小戏有《 跑驴》 、《 王小二赶脚》 、《 扑蝴蝶》 等。 1953年,秧歌《 跑驴》 荣获世界青年联欢节银奖。 1996年,昌黎县获得 “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 现昌黎地 秧歌主要 分布于河 北昌黎、乐亭、卢龙、抚宁、滦县等地。

(四)女娲文化

女娲,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七年级上册开篇是 《 中国古代神话三则》 ,第一则就是《 女娲补天》 。 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成功后,“ 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其中这“ 冀州”就包括河北省,此外,在河北地区也长期存在着祭祀女娲的活动。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被称为“ 中国女娲文化之乡”的河北涉县。涉县中皇山上的娲皇宫是我国目前建筑规模最大、 建造历史最长的奉祀女娲的古建筑群, 被人们称为“ 华夏祖庙”。因此,每当节日之时,娲皇宫前人山人海, 聚集了前来参加庙会的人群,人们在此祈福、求子。 尤其是女娲诞辰之日 (传说农历三月十五),规模更为宏大。 于是, 涉县“ 女娲祭典”成了首批国家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员。

三、语言文化

方言是一 个地区的 语言标志,承载着地方文化。七年级下册选入了铁凝的代表作《 哦,香雪》 。 铁凝,河北保定人。 因此,在文中不自觉地运用了一些方言词汇, 如 :咋呼 、相好、值不当的 、老头儿。 七年级下册的《 护钟》 中也有不少河北方言,如:满下子、忍了这个肚里疼、 尥起蹶子、 大骨碌子、仄起头儿。 八年级下册的《 荷花淀》 中也使用了大量河北方言, 如:他们几个哩、头里、拖尾巴、看头、可慌哩、顶事。九年级下册《 母亲的河》 中也出现了一些河北方言,如:糊口、盐霜道道儿、积福行好哩、砸你家的门、鸡叫头遍了。

四、结语

河北历史文化 第2篇

2.评剧起源于我省冀东,流布在东北、华北各省。在冀东民间演唱艺术——莲花落的基础上,吸收了辽宁西部“二人转”的“拉场”形式和“平调”的唱法,将莲花落“单口”、“对口”形式,变成了分场彩唱的“拆出”形式,取名“平腔”;1909年孟夏庆春班到唐山演出,成兆才与任善庆、余钰波、张化文、月明珠等,在梆子、京剧鼓师的帮助下,吸收了梆子、京剧、皮影的鼓经、唱腔,及戏曲、秧歌等表演程式与动作,又将“拆出”变成了较为全面的戏曲形式,从而诞生了有自己的艺术特点的崭新剧种——“平腔梆子”。它以通谷易懂的语言、音乐、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冀东乡土生活气息,受到了下层观众的欢迎。此后,又经过“唐山落子”与“奉天落子”两个发展、补充阶段,于1924年定名为评剧,并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与北方的乡镇山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评剧演出过的剧目有500余出,它的传统剧目也有200出左右,如《杜十娘》、《开店》、《花为媒》、《占花魁》、《劝爱保》、《安安送米》等。这些剧目多为成兆才所作。起初,评剧以“三小”行当的剧目为主,多表现低层群众的生活愿望。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前后,因受民主革命思想与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又产生了许多表现当代生活与同时代人的现代戏,如《杨三姐告状》、《爱国娇》、《枪毙驼龙》、《安重根刺伊滕博文》、《冤怨缘》等。

评剧音乐为板腔体,属于梆子系统。其板式有慢板、二

六、快板、散板四类,其伴奏乐器,除主奏的梆子板胡外,还有二胡、中胡、低胡、三弦、琵琶、竹笛、笙等。其唱腔朴素、生动、健康、细腻,并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强烈的表现力。

3.保定老调作为一个特有的戏曲声腔剧种,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唱腔质朴健朗,高亢而又清婉。

老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群众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所以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老调曾先后四次到北京演出,受到首都人民和领导、专家的好评。中央的领导同志曾鼓励说:“保定有宝,老调不老”。

老调迄今已有约二、三百年的历史,它脱胎元、明年间流行于燕赵的民歌俗曲河西调,后来便以大戏的姿态出现,擅演以老生和黑红净行当为主的确袍带戏。早期有以生行演员韩大仓(艺名霸州红)为代表的前辈艺人,开创了老调的先声;中期的名老生周福才,承前启后,立志改革,以《调寇》、《劝军》等剧目,把老调艺术推向一个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新人辈出,老调艺术无论在表演上还是在声腔上,都获得了全新的发展。

《潘杨讼》、《忠烈千秋》拍成电影后,老调的影响扩展到了全国。4.印染织土花布

自明清至今,高阳、蠡县一带流传着自染自织,以花条图案为特色的技艺。邢台、邯郸一带流行着自染自织,以方格图案为特色的技艺,并有各式套色印染的包袱和蓝印花布。

5.河北梆子大约诞生于1820-1850年之间。它以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和河北农村为基地,逐渐向邻近省市传播。到1880年左右,北至海参威(原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原苏联哈巴罗夫斯克),南至广州、福州、东至上海,西至乌鲁木齐,都有河北梆子班社的演出活动,是一个颇受广大人民喜爱的全国性的大剧种。1920年后,河北梆子出现衰势;1930年后急剧衰落,濒临灭绝;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河北梆子才莸得新生。河北梆子有适合广大人民需要的丰富多彩的剧目。在它的500多个传统剧目里,有的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有的反映阶级压迫,有的歌颂抗击侵略战争的英雄人物,有的赞美妇女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与向往,有的反映农村生活的风趣......。在反映当代生活方面,自1890到1937年,河北梆子编演了150多个时装戏。它是最早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剧种之一。

河北梆子的音乐唱腔,高亢激越,悠扬婉转,具有浓厚的抒情韵味。大慢板善于表现人物的抑郁、愁烦、缅怀、沉思等情绪。正调二六板如行云流水,从容舒展。而反调二六板则哀怨缠绵、凄楚悱恻。

河北梆子的演员中有一批全国知名的杰出的人士,如田际云、魏连升、侯俊山、何景山,赵佩云(筱香水)、王莹仙(金刚钻)都以唱腔高亢优美、变化多端而为广大观众所热爱。这批演员是河北梆子舞台上的明珠,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也使观众更加喜爱河北梆子这个剧种。

由于名演员辈出,他们的创造成果大大丰富了河北梆子的表演技巧。生旦净丑各有自己的表演程式和特长。特别是旦行中的“花旦”行当,在清代末叶以其表演丰富多彩而独步剧坛。

6.磁州陶瓷艺术

它以刻划花、铁锈花、红绿彩、窑变黑釉为主要工艺,以图案和绘画的结合为主要特色。它源于隋,盛于唐宁,以产磁得州名。明《格古要论》中记载:“古磁器出河南彰德府磁州(今河北磁县)......”清《磁州志》中说:“磁器出彭城镇......只供肆店庄农之用。”可见磁县彭城陶瓷,自古以民窑著称,并形成了中国北方的“磁州窑系”。其传统技艺,正在得到继承和发展。

7.曲阳石雕

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上,耸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下部展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画卷的八幅浮雕,就是河北省曲阳县石雕艺人的杰作。

曲阳石雕艺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曲阳盛产质地优良的各色大理石,早在汉代,曲阳一带的石雕艺人就用汉白玉大理石雕刻石果、碑文、龙凤、雄狮、观音、佛像等各种工艺品。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兴建大都(北京),召集各地能工巧匠。曲阳石雕艺人杨琼因雕技精湛,被任命为总管。据记载,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就是由杨琼设计监造的。清代,曲阳石雕曾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展出,荣获世界石雕艺术第二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派慰问团到革命老区慰问,曲阳石雕艺人把他们精心雕制的各种石果,赠送给慰问团。后来,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的兴建,天安门的修复,毛主席纪念堂的建造,赵州大石桥的重修等重大工程,都有曲阳石雕艺人参加。他们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现在,首都人民大会堂河北厅中的历史名人浮雕,也是由他们完成的。

曲阳石雕艺术除各种建筑物的雕刻外,还有各种石雕装饰品、工艺品,如人物、山水、花草、鸟、兽、鱼、虫等应有尽有。现在,曲阳石雕艺术有300多个品种。他们的作品不仅国内人民喜爱,而且远销日本、美国、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

8.乐亭大鼓又名“乐亭调”,因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而得名。

乐亭大鼓是河北省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曲种之一,流行范围甚广,除冀东各县普遍流行以外,在华北地区和东北各省也有相当影响。它具有比较完备且富于变化的板式和刻板各种人物及不同情趣的曲牌。常见的曲牌有:四大口、南城腔、四平调、流水板等十余个,即所谓“九腔十八调”。这些曲牌,或委婉清秀、或优美动听,或庄重严肃、高亢激昂,刚柔相裨,雅俗共赏。其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等。从光绪末年的陈活埋、齐真、商小安,到解放后的靳文然、韩香圃、戚文峰等,不断发展、创新,曲板逐渐增至30多个。其演唱方式,以说唱并重著称,若刻划正面人物则端庄贤淑,俨然可敬;揭露反面人物则可使之奸狡诡谲,人人皆憎;写意抒情可让人觉得暗香馥馥,瑞气千条,如身临其境;颂扬英雄人物则可使之光明磊落,英姿可描,让人肃然起敬。演唱的书目有中、长篇及小段儿。比较流行的主要传统书目有:《骂城》、《单刀赴会》、《三国》、《拷红》、《杨家将》等。近几年出现了许多新书目,比如 《双锁山》、《平原枪声》、《节振国》等。

9.木板大鼓又名“鼓子快书”,地方色彩浓厚,是河北省中部石家庄地区最流行的曲种。其产生年代尚无实据可查,据知近百年来就有了驰名艺人赵老万(艺名“大老鸹”)。这种曲艺形式是吸收了冀中民歌及当地做买卖“吆喝”等曲调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起初在深泽、无极、藁城等县广大农村流行,后来普遍到冀中各县,以及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城市。山西、河南等省也有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的唱词通俗易懂,唱腔简练有力,富有健康活泼的地方色彩。演唱时可以单口唱,也可以对口唱,伴奏只用木板和一面小鼓,不用其它乐器,学习起来比较方便,因而容易在广大群众中进行推广普及。其传统节目均系中篇(老百姓习称“八回书”),如《响马传》等。

10.面 塑

俗称面人。以面粉调色为泥,捏制而成。在年节、二月节,冀南、张家口一带流行着做面食花的习俗。11.竹板书又名毛竹板书、竹板快书,俗称“大落子”、“京口落子”。是河北省流行较广的曲种之一。由于它具有灵活、简便、易于掌握的特点,所以,在全国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竹板书产生于河北省中部平原。起源年代比较久远。据老艺人马兰月、王来恩(艺名“舍命王”)等谈,一百多年前,他们的师爷就是唱竹板书的。

七、八十年前,南皮县老艺人张福堂等初去山东,后来又有尹福盛、王来恩等到相继而去,竹板书从此流入山东。清末明初,又有潘福恒、王福义、余来荣等到在京津辽沈等地演唱,狄来珍去山西太原等地演唱,竹板书的活动区域逐年扩大。王来恩还到西安、扬州、香港等地演出过。

竹板书形式简单,表现力丰富,有头板、大按板、二按板、苦相思、流星赶月、垛子板、花板、快板等到众多

板头和俏腔,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而灵活运用。竹板书经常演出的节目多系中篇书,如《武松传》、《左连城告状》、《白绫扇》、《王定保借当》等。只有少数人演长篇书。竹板书也有短篇小段,不过,一般只是用来等主道、候客的“垫话”。近年来,竹板书在河北省的广大城乡,已十分普遍。

12.皮影人

是皮影戏的人物造型。流行于唐山、乐亭一带。以驴皮刻染,吸收了当地民间剪纸的特点,更以雕镂精细、造型夸张、富有装饰性见称。清代已在京津、东北一带流传。老艺人王玉宏刀法犀利多变,并对古法进行了改革。邯郸有牛皮影人,线条苍老古拙,意趣淳朴有力。

13.泥玩具

盛产于新城县白沟河、玉田县代家屯等地。它是半塑半画、以画为主的小型泥彩塑。造型单纯,以品色敷彩、装饰和绘画结合的技艺而与众不同。邢台、河间等地也广为流传。尚有木、纸、布玩具多种。

14.梨花大鼓早期叫“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铧(hua,二声)片伴奏而得名。在河北省南部一带颇为流行,是中国曲坛上一枝别具风采的鲜花,深受群众欢迎。

梨花大鼓历史悠久。据考,它发源于山东、河北南部农村,清光绪年间始进入市井。清末民初小说家刘鄂在《老残游记》中所写的黑妞、白妞(即刘小玉姐妹)皆为驰名犁铧大鼓演员。早期的梨花大鼓,因植根于民间,故多诉露民间疾苦和表现农家故事。它风格朴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传统书目很多,其中尤以说为主、唱为辅的中长篇书见长。现流行的有《包公案》、《海公案》、《西厢记》等。

河北省拥有一批较有影响的梨花大鼓演员。三十年代,流行在冀南一带的魏金凤、穆大爱、孙金梅等享有盛名。现今仍活跃于曲坛的孙金枝(艺名“大金枝”)是孙金梅的小妹,她功底厚,造诣深,表演风格朴实细腻,酣畅大方,运字行腔声情并茂,唱腔丰富多变,素有腔多字少、七十二哼哼之称。1958年,孙金枝参加全国第一次曲艺会演,幸福地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粉碎“四人帮”之后,她演出的《广场思亲》又荣获198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曲协联合举办的全国优秀曲目奖。

15.丝弦戏

丝弦,是河北省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金元时代,北曲三大摇篮之一的真定,曾经出现过尚仲贤、侯正卿、李文蔚、戴善甫等著名杂剧作家。后来真定改名为正定,又成为河北丝弦戏——古名“弦索腔”的摇篮和发展中心。康熙年间,丝弦戏在束鹿就已遍于闾里,乾隆年间,曾在北京向清王朝献艺。丝弦戏流行地域东至河北省的献县、高阳、保定,南至邢台、沙河、广宗,北至山西省的繁峙、浑源、灵丘,西至和顺、昔阳、平定。

丝弦唱腔,除有《山坡羊》、《桂枝香》、《锁南枝》、《歌南子》等到散曲之外,还有官调与越调两个板式变化系统,因此,她是混合唱腔体制的剧种。丝弦唱腔以真声唱字,然后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因而激越悠扬、慷慨奔放,时而有如怒涛旋转翻滚,时而又如瀑布急泻直下。

丝弦剧目相当丰富,约500余出。其中既有生活小戏,表现民间情趣;也有袍带大戏,反映宫廷斗争。

丝弦原由木偶变为真人登台,并在山区、农村扎根,因此,表演既有朴实、敦厚和浓郁的乡土特色,又有夸张、刻板和直线条的木偶动作遗风。此外,还有耍牙、耍碗、耍鞭,以及耍帽翅等特殊表演技巧。

弦剧著名演员有驰名太行山麓的“四红”:正定红刘魁显,赵州红何凤祥,获鹿红王振全,平山红封广亭。还有著名花脸朱永米,著名须生张永甲和王永春,著名青衣花旦杜雷有等。

解放前丝弦戏濒临绝境,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扶植下,传统剧目和音乐得到了抢救、发展与革新,从而获得了新生。

16.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调”,是河北省从业人员最多、流行地区最广的一个地方曲种。它起源于冀中一带农村,流行于河北、河南、山东、东北及京津等地。其特点是:演唱者右手执鼓犍子击鼓,左手操鸳鸳板,用方言演唱;曲调灵活,语言大众化,富于表现力。它说唱并重,长篇、中篇、短篇书目兼有。

据有关专家考察,西河大鼓原名“梅花调”(至今河北省中部农村的老年人仍称之“梅花调”),流入天津后才改名为西河大鼓。因为天津人习惯把大清河、子牙河统称为西河,而原有的梅花大鼓在此两河流域最为发达,为了将二者区分开来,便把冀中传来的梅花调称作“西河调”了。

在河北省,演唱西河大鼓较早且最有声望者首推马三峰。他是安新县段村人,被曲坛称西河大鼓的创始人之一。其弟子朱大观(雄县人)、王振元(艺名“毛奔”,新城县人)、王再望(艺名“转眼王”,雄县人)均是西河调的名家。其中尤以朱大观最负盛誉,他在艺术上有很多创造,并带了不少门徒,形成了河北省中部农村一支庞大的西河体系。

西河大鼓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演员自击鼓、板。唱词格律基本上由七字句和十字名组成,板头有头板、二板、三板等。其传统书目非常丰富,大书如《太原府》、《劫刑车》、《三全镇》、《呼家将》等,小段如《小姑贤》、《兰桥会》等。此外,近年来还拥有不少反映现实革命斗争的新编书目,如《平原游击队》、《白毛女》、《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晋察冀小姑娘》等。

17.评书

流行在河北省的评书,是由唐代“变文”和宋代“说话”艺术演化而来的。一般由一人表演,只说不唱。演出时坐在案前,以一块醒木为道具。表演中,既有娓娓的叙述,也有琅琅的朗诵。传统书目大都是长篇,内容以历史故事和武侠故事为主。其中又分为以金戈铁马、争缰夺土为内容的“大件袍带书”(如《三国》、《东周列国》),以绿林侠义为内容的“小件短打书”(如《水浒》),以驰骋沙场为内容的“长枪书”(如《精忠岳传》、《英烈》)等。此外,还有说神魔鬼怪的“神魔书”,如《西游》等。评书也有一些较短的段子,如根据《聊斋志异》改编的《劳山道士》、《画皮》等。解放后,河北省的评书艺人编演了一些新内容的评书,如《林海雪原》、《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等。

曾长期在冀鲁豫边界地区活动的评书艺人“赵四花鞋”,是河北省临西县人,他出身于评书世家,说书形神兼备,以形传神,手、眼、身、法、步并用,在群众中享有盛名,当地老百姓有句俗话:“收了秋,卖了豆,往赵四花鞋书场凑。”

18.石木砖雕刻

河北:中小学打造多彩文化校园 第3篇

《意见》指出,学校理念文化的建设应以“三风一训”即校风、教风、学风和校训建设为主要内容。中小学校要从建设良好的教育品牌形象需要出发,将校训放在学校突出位置。同时,以校徽、校歌、标准字和标准色为基础的学校视听觉标识系统,是学校品牌形象文化的有效载体,每所学校都应重视学校这些细节管理和形象的策划,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发展方向、育人特色等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理念文化,运用文化设计元素统一规划设计校徽、校歌等代表学校形象的标识,并从设计学原理出发,确定本校的标准字和标准色。

同时《意见》指出,中小学校要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重视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等环境美化工作。要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开展德、智、体、美活动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要从本地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绿化、美化校园,有条件的还可以开辟小种植园、小养殖园,不具备绿化条件的学校也要创造条件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使整个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有序。

从河北谚语看燕赵文化 第4篇

一、 地形气候谚语

河北省地处华北腹地, 地形复杂多样, 包括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地貌类型, 因而民间流传有很多这方面的谚语, 如, “爬坡到九岭山, 伸手摸见天”、“王母观, 离天三尺三”和“上了韩王山, 脑袋顶着天”是分别夸张石家庄境内海拔1250米的王母观和邯郸涉县的韩王山, “狼山高、虎山高, 赶不上五虎岭的半山腰”是说保定西部多山的特点, “出了平门, 步步高升”意思是出了张家口西城门 (俗称平门) , 即通往坝上高原, 地势渐高, 这些谚语都反映了河北省西部山多山高的地貌特征。

河北的气候属于北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 四季分明, 寒暑悬殊, 大部分地区多风多沙, 尤其是张家口的风沙不仅大且持续时间也很长。来自张家口的谚语“坝上一场风, 年初到年终”、“张家口宣化, 风大沙大”、“一年一场风, 从春刮到冬”、“来到张家口、大风刮人走”等等,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

二、农副产品谚

河北中部、东部、南部多为平原, 比较有利于农耕生产, 农业因而成为传统产业, 由此产生的农耕文化也成为燕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谚语体现了河北百姓以农为本的特点, 如, 来自保定涿州的“农业兴, 百业旺, 粮食不收断百行”, 高阳的“七十二行, 庄稼为王”, 安国的“农是百行本”以及邯郸的“千业百行, 庄稼为强”等谚语, 都体现了农业在河北的重要地位。

自然环境中的天气和土地、人的智慧和勤劳等都与农业有着紧密的关系, 充满智慧的河北百姓创造了许多谚语来描述这些关系。如, 邯郸的“春旱谷满仓, 秋旱断种粮”和“伏天有雨万物收, 伏天无雨万物丢”, 涿州的“头伏凉, 荞麦豆子上满场, 头伏热, 荞麦豆子只几个”, 定兴的“收豆不收豆, 但看正月二十六”等谚语反映了农民对气候影响的重视;张家口的“宁舍千金金有价, 不让寸土土生金”, 定州的“寸土寸金, 地是老根”, 丰宁的“庄稼百样巧, 地是无价宝”等谚语反映了河北农民对土地珍贵的认识;邯郸的“黄土掺黑土, 增产二成五;黑土掺黄土, 增产一石五”, 衡水的“河沙压碱土, 一亩顶几亩”等谚语反映了河北农民利用土壤增产的经验;曲阳的“一滴水, 一粒粮, 水里就把粮食藏”, 安国的“人治水, 水利人, 人不治水水害人”, 廊坊的“花期不灌, 减产一半”等谚语反映了河北农民重视以水利建设发展农业;承德的“三春不如一秋忙”, 定州的“抢秋夺麦”、廊坊的“秋争日, 夏争时”, 平山的“麦子夹生割、谷子要熟透”等谚语既反映了河北农民对农耕要领的掌握, 也反映了河北农民的勤劳。

农作物的类型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农耕特点。河北的粮食主要包括小麦、玉米、谷子、高粱、水稻、黍稷和豆类, 其中以小麦、玉米和谷子为主, 因而反映这些农作物的河北谚语最多。比较典型的谚语有保定的“麦是本色土”, 安国的“小麦胎里富, 底肥是基础”, 成安的“麦田多鼓捣, 胜过施肥料”, 丰宁的“玉米种重茬, 结得好又大”, 邯郸的“豆见豆, 六十六”等。另外, 还有一些反映蔬菜水果的谚语, 如, 保定的“种菜如绣花”、“生地茄子熟地棉”, 唐山的“要想吃大蒜, 地要锄八遍”, 邯郸的“雨后就换水、黄瓜早到嘴”, 沧州的“岗地柿, 洼地柳, 枣树栽在沙窝里”等。

农耕文化是河北燕赵文化的厚重基石, 农副产品方面的谚语不仅反映了河北农业生产的特点, 同时反映了河北农民对农业生产经验的认识和总结, 反映了以农为本的河北人民在辛勤劳作中形成的吃苦耐劳、纯朴善良的品德。

三、生活风俗谚

河北人民对自己的家乡故园有着极深的眷恋, 这一乡土观念在河北谚语也有丰富体现。如, 张家口的“好出门不如赖在家”, 邯郸的“出门一里, 不如家里”, 唐山的“出门多, 受罪多”, 承德的“家里是个宝, 外头是棵草”等等。

许多生活习俗虽非科学, 但从中可以反映出一个地方民众的生活心理。如在张家口北部山区, 如果搬家时不吃糕, 被认为很不吉利, 影响未来的生活, 因此有“搬家不吃糕, 一年搬三遭”的谚语;在保定唐县一带, 给别人缝穿在身上的衣服时, 要让对方嘴里咬着小棍儿或咬着手指头, 当地人认为这样可以避免针扎到身上, 因而有“嘴里叼着棍儿, 缝衣不出事”的谚语。谚语“端午节, 挂葫芦”反映的是保定安新县的一个习俗, 古人认为五月容易发生瘟疫, “挂葫芦”可以驱除瘟疫。

河北地区的婚葬习俗在谚语中也有体现。比如在新婚时, 一般是找一位多儿女的吉祥人把红枣、花生、栗子撒在婚床上, 边撒边念“一把栗子一把枣, 小的跟着大的跑”, 为的是祈求新婚夫妇早生子。在保定定州一带还有“新媳妇入洞房, 老嫂子来扫炕”的习俗, 或许是为了姑嫂和睦。同样办丧事时也有一些讲究, 比如在石家庄井陉县有老人去世后, 已出嫁的女儿、侄女等用面团做成一猪一羊的样子作为祭品, 当葬礼结束后, 羊留下, 猪带回, 这就是谚语“回猪不回羊”的含义。“孝年不挂红”是指家有父母去世后的春节, 家里不贴春联、不挂红灯, 也不给他人拜年, 表示对故去者的怀念和哀痛。

总之, 河北谚语生动活泼、通俗简练, 它以农耕文化为根基, 以民族风情为衬托, 蕴含着深刻丰富的内容, 渗透着河北人民的智慧, 是燕赵文化名片式的浓缩体现。本文只以地形气候谚、农副产品谚、生活风俗谚为例做了粗浅分析, 今后我们应更加重视其收集、整理和分析, 使它在弘扬传统文化和建设精神文明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武占坤、马国凡《谚语》,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3

陈丽冰《宁德方言熟语与地域文化》,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武占坤《中国谚语集成.河北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3

《河北风物志》,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5

河北沧州历史文化故事 第5篇

早在春秋时,齐桓公二十二年(664)桓公援燕攻打山戎就发生于沧州一带。战国时,沧州地处燕赵边境,更是战争发生的热点,燕国曾联合多国部队攻打齐国,就是路经沧州攻打的。苏秦合纵六国时,燕国成了列国合纵同盟的首先发起国。秦国为攻击燕国,离间燕赵,燕国在战国后期与赵国结为世仇。两国在沧州地界争战不休。频繁战事,民遭涂炭,民生维艰,燕赵两国民众在战争中知晓了须掌握攻防格斗之技方能自救图存。而燕、赵贵族也多收养行侠仗义之门客,以备不测。燕国义士荆轲堪称慷慨侠义的典范。为挽救于燕国,入质秦国的燕太子姬丹收留刺客荆轲,准备刺杀秦王嬴政。经过一番准备,荆轲在公元前227年带着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和夹裹淬毒匕丵首的督亢(今河北易县、涿县、固安一带)地图来到咸阳进献嬴政。在献图时,图穷而匕丵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杀于秦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也成为慷慨悲壮的绝响。故史称“燕赵多慷慨侠义之士”。乾隆《沧州志》载:“沧邑俗劲武尚气力,轻生死,自古以气节著闻。”至宋朝,沧州富贵之家尚存收留侠客的上古遗风。在《水浒传》中的柴进为了搜罗侠客武士,专门在路边小饭馆向店小二留下关照,遇有流配的犯人,皆可免单或径行其庄上,以资助之。

河北文化 第6篇

井店镇位于涉县东北部,境域东部、西部为山区,辖区面积108平方公里。有28个行政村,人口4.1万。是涉县人口大镇、经济强镇、文化名镇。2004年时任中央领导中央省市领导先后到该站视察和指导工作,对井店镇文化站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打造全省一流乡镇宣传文化站

2002年,镇党委、政府筹措资金300多万元对文化站进行了扩建。扩建后占地面积4335平方米,建筑面积2120平方米,专职人员4名,内设图书室、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等8个活动园地,活动室器材齐备,有电脑20台,大型健身器材4件,藏书3.2万册。2005年获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专项经费11万元,完成了“资源共享基层中心”建设,是全镇干部群众进行文化交流、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

村村都有文化室 户户都有文化人

抓住“河北省文化示范村”和“太行山革命老区宣传文化工程”的建设契机,争取省、市投资50万元,镇村投资200余万元,村村建起了宣传文化室。现在,全镇村村都有文化户,户户都有文化人。

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镇文化站实行全天候免费开放,开展了棋类、球类、书法、绘画、美术、歌咏等各类比赛活动,成立了摄影协会、象棋协会、文学美术协会等组织,组织了电子琴培训、电脑培训、摄影类培训。各村文化站主要利用元宵节、国庆节、庙会、物资交流会等节庆期间,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其中小品《考妹夫》获省燕赵群星奖。传统民间花会表演节目《上刀山》在中央4台和省电视台播放,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文化厅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新文化活动方式服务百姓文化社会

文化站不断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深入农户开展普法宣传、技术培训、医疗保健、文艺演出活动,演出节目20余场,送科技图书近万册,发放明白纸5万余份,开展无偿医疗活动60多次。文化站还积极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宣传活动。

河北网络文化发展策略 第7篇

原标题:以人为本为基础的河北网络文化发展策略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14日

党的十八大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维护社会公平、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等方面明显区别于历届大会在此方面的提及, 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淡化了意识形态问题, 反而以人民、民族、群众的问题上很为重视, 并且强化民众问题为重中之重问题。网络文化的发展势必要以人为本。

全世界的服务器有七成都在美国, 也就是说美国掌握着很大的网络主导权, 我们的技术发展虽然很迅速, 但对比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距离。2012年4月13日,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 (2012) 》指出, 2011年全年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网络热点事件总计349个, 平均每天0.96个, 中国已进入危机常态化社会。可见, 网络的应用在生活工作中太为广泛, 网络文化的影响对经济、文化建设能够起到大的影响作用。

河北省一直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实施了确实不错的改革措施, 但在网络文化改革方面还是明显落后于实体文化的改革速度。

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文化, 要积极、健康地发展。响应国家号召, 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网络文化发展为了人民、网络文化发展依靠人民、网络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文化和谐状态。

一、河北网络文化发展现状

课题组在河北省各地投放调查问卷, 覆盖11个市及部分县, 共计投放1, 000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800份, 问卷涵盖了网络文化的方方面面, 如网络法律、网络购物、网络聊天、行业自律等。受访网民中30~39岁的占50%, 20~29岁的占33%, 40~49岁的占17%;每天上网时间超过5个小时的占51%, 网上活动非常活跃。

1、优势。

人民网河北舆情频道信息更新及时, 与网民沟通便捷, 同时还有与领导交流页面。河北的官方微博粉丝已经达到170万, 政府一直在拓展着与网民的沟通平台, 在传播和引导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优势作用。

2、缺点。

缺乏网络文化产业化;缺乏网络文化精准化;缺乏更宽的交流平台;宣传部门做的工作还是较为落后于网民的网络活跃程度。

二、河北网络文化存在的问题

据本次调查问卷分析发现, 网络文化的发展现阶段面临以下问题:

1、政府与网民交流平台不畅。

2、网民对网络知识的关注度、使用频率高于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

3、没有网络文化品牌, 没有影响力大的网络文化活动, 网民对政府管理部门在此方面的工作不知晓。

三、河北网络文化发展策略

1、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

坚持把以为人民服务为理念, 以人为本发展网络文化, 是建设网络文化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 脱离群众的网络管理势必会导致信息抓取的错误, 根据错误的内容得出的管理政策也肯定是有问题的。在坚持网络管理过程中要做到: (1) 官方媒体掌握好主流意识形态, 尽量把握主动权及舆论引导权; (2) 加V认证的微博、博客大户, 要做好意见领袖的正面引导作用, 积极辟谣, 发送正面内容; (3) 个人上网行为要理性, 做到绿色转发, 绿色评论, 不做谣言的传播者; (4) 网民对网络内容要进行过滤性的吸收, 抵御腐朽思想, 发挥高素质的优良品质进行网络信息的筛选。

2、创建网民交流平台。

网民有怨气, 有不满情绪通过网络发泄, 这个渠道不能堵。还要创造优良的、官方的网络议事平台, 使得群众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管理, 充分表达合理诉求, 对于群众的网络话语权及监督知情权进行完全的尊重和保护。尽可能帮助网民解决烦事和难事。适当的规范上网环境, 让民众的意愿尽量发挥。

3、积极与网民互动。

网络文化应该来自于网民, 文化产品依靠人民, 管理部门需要把文化产品做精做强。尽可能发挥人民的创造能力, 动员广大网民参与正向网络文化的创造。 (1) 有效的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要出台; (2) 进行线上、线下的文化互动活动, 组织网络文化艺术节, 并加大奖励力度; (3) 在人流量大的商场、学校等场所进行网络文化的知识宣讲; (4) 引入优秀的网络文化人才入驻河北网络文化创作, 也可以说是我们要创造新的意见领袖; (5) 对于国外的信息抓取, 宣传管理部门应该派专人进行定点抓取和及时汇报,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6) 对于网络不文明行为, 甚至网络违法行为, 网络道德败坏行为等要鼓励网民进行举报。

4、提高公共网络设施公益化。

十八大以来, 河北省在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博物馆免费参观, 图书馆免费上网, 这些惠民政策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党的关怀。石家庄是河北的省会, 但是wifi接入点还是很少, 才有200多个, 网络的覆盖率确实需要扩大, 方便网民共享信息化成果。 (1) 发展网络文化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继续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和补贴力度; (2) 农村上网费用高于城市, 这是个不合理的现象, 降低网络运营商收费, 为文化消费提供便利, 希望政府给予补贴; (3) 所有大学、中学进行公益性网络的开放; (4) 下基层进行网络技术的培训, 宣讲绿色上网的重要意思, 网络法律内容的传达与解释; (5) 优秀河北文化的网络传播需要带头人, 河北文艺界、戏曲界等应该多与网民互动, 多将内容上传网络, 与网民互动。

参考文献

[1]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http://www.tongren.gov.cn/html/2012/1127/gnxw2 5822.html.深刻领会十八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网络文化.2012.12.7.

[2]徐世普.网络文化-技术与文化的后现代联姻.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7.

河北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措施 第8篇

科学素质和文化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受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增强他们的科学精神是我省科普工作的重点。“十一五”以来, 河北科普工作已取得长足进步。具体表现为:在科普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科技活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公众科学素养水平逐步提升, 科普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科普政策环境不断改善。但河北省科普事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如, 青少年科学兴趣不够浓, 科普原创作品不够多, 科普投入渠道不够多, 科普市场运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等等。[1]

虽然政策宣传给了科普事业极为尊崇的地位, 但当今科普工作并不是一呼百应的易事。“科普难, 因为它与一个民族的观念、文化息息相关, 与制度环境息息相关, 与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息息相关。”[2]在广大的农村, 尤其是贫困地区, 科普尚未惠及人们的日常生活, 太多人缺乏起码的科学素质, 致使他们常被迷信或无知伤害。在城市, 太多青少年的偶像是歌星影星, 而不是科学家。《河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明文规定,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和公民, 均应遵守本条例。”但真正了解此条例的人并不很多, 更不用说遵守此条例了。科普事业实际上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2 河北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文化产业是指为提升人类精神生活品质而提供的一切可以进行商品交易的生产与服务。从广义上看, 传媒、卡通、影视、娱乐、游戏、旅游、教育、网络及信息服务、音乐、戏剧、艺术博物馆等都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 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 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具体表现为: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新业态迅速拓展, 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 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 等等。[3]

河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河北有“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等特色文化元素。燕赵文化的经济价值有待于以产业的形式进一步挖掘出来。文化产业属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应该被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在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良好。“十二五”时期, 发展河北省文化产业具有许多有利条件。

结合科普发展文化产业, 可以推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融合, 是推动河北科普事业和文化事业大发展的重要措施。

3 发展河北科普文化产业的措施

3.1 融入文化精华

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河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但文化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文化精华是社会进步之魂。发展科普文化产业, 除了重视科学知识含量和科学技术表现形式外, 还必须重视产品的文化内涵, 以引人入胜的艺术形式把河北的文化精华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科普文化产品之中, 以接地气、益心智来打动受众。如果以此为坚实的立足点, 挖掘京津冀优秀的传统文化, 赋以科技、文学和艺术特征, 河北的科普文化产业将有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河北的科技文化部门应整合各方资源, 打造彰显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的文化精品, 并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提供条件。

河北省有一批产业已经走上了科普与文化的融合之路。比如, 衡水龙鹏科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科普文化传播为己任, 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潜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繁荣中华民族文化产业、唱响中国声音为宗旨, 从事科普文学创作、美术美工创作、动漫策划设计等技术服务项目, 扩大了科普文化传播的途径和范围, 成为河北省为数不多的科普创作基地之一。政府应鼓励此类典型推广科普文化创新经验, 以点带面, 助推各地科普文化产业的发展。

3.2 大力发展新媒体产业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拓展科普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数字文化产业是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也是文化品牌企业提升附加值的重要领域。随着数字产业的发展, 科技与文化融合将集文本阅读、视频化、语音技术和娱乐产业为一体。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手机已经成为大众利用闲暇、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和娱乐的最佳工具。数字产品的开发能为消费者提供越来越丰富的科普文化产品以及更加赏心悦目的用户体验。因此, 建立必要的软件研发应用技术平台和资源共享服务体系, 是发展科普文化产业的必要手段。

网络的作用和地位在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网络可有效地调动网民对科学的兴趣。果壳网主编徐来认为, “传统体制下的科普活动, 有行政命令色彩, 写出来的作品有时像教科书, 虽然很正确, 但比较生硬。”[4]生硬的作品自然难以吸引读者。果壳网在科普方面成功的秘诀主要是以“有趣和有用”两个原则调动了网民对科学的兴趣。

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和大众对它的认同程度使它成为当今社会最广泛最普遍的传播工具。因此, 建设专门用途网站也就成为进行科普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网站可围绕提高民众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普文化产业搭建平台, 使广大受众在欣赏文化的氛围里接受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网站应以惠及大众、传播文化、普及科学、促进产业发展为宗旨。应开设科普动态、少儿科普、科普文学、科普文艺、科普旅游、老年之家、科普影视、科普动漫等栏目, 使公众通过网络了解科普、科普文化及科普文化产业的全景。

3.3 充分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

发展河北科普文化产业应以项目建设为重点。通过项目建设, 可以有效整合相关资源、多渠道融通资金、全方位集聚人才和技术、吸引投资者的关注, 实现科普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科普文化项目与互联网、新媒体、高科技等手段结合, 可以开拓创新创业的范围, 可以拓宽文化产业的覆盖面, 可以实现从传统的单一科普产品到多元的科普文化产业的升级转型, 可以增加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

瞄准市场, 组织相关业内人士研究策划一批与民生关系密切、社会关注度高、文化价值大的重点科普文化项目。第一批项目的重心应是科普文学的创作和出版。省科技文化部门应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统筹协调和过程管理, 从场地、税收、配套设施等方面, 为项目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促成项目取得具有文化传承价值和产业开发价值的成果。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调动各基层力量, 支持科普文学成果的数字影像开发项目, 统筹推进全省科普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项目, 完善数字图书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项目, 以提高公共数字科普文化的供给能力。

3.4 鼓励公众参与科普文化事业

可组织作家、科技人员、科普志愿者、艺校师生和普通大学生组成科普服务队, 深入学校、社区、企业和农村开展文化科普活动。还可通过举办科技咨询服务、网络科普知识大赛、电视科普讲堂、科普文艺演出、科普读书日等活动, 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支持和参与科普文化事业的发展。

鼓励多元化的公民科学教育和自下而上的社会参与模式, 促进科学与受众文化的广泛融合。还可通过组织大型比赛活动, 吸引公众参与科普文学的创作, 参与科普文化产品的制作。

3.5 重视受众和内容

针对老年人受众群体, 科普知识可聚焦于节能环保、食品安全、减灾防灾、气候变化、科学健身等热点问题, 以提高受众的理性认知水平, 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针对少年儿童受众群体, 重点应为探索创新科普形式。首先, 政府应强力支持科普文学图书的出版和发行, 尤其应支持科普童话和科普小说的出版和发行, 因为科普童话和科普小说符合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 对少儿具有益智、益心的作用, 且可用于开发科普影像产品。其次, 政府应支持文化部门把科普搬上舞台, 组织开展科普文艺汇演, 宣传科学家的成长历程、典型事迹和对科学的贡献, 为少儿提供优质精神食粮, 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科学家的敬慕。

从内容方面讲, 由于河北环境问题突出, 应该注重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防治大气污染、防灾减灾、加强公共安全意识、提升全民卫生健康水平等内容融入科普文化产品。

3.6 拓宽运营渠道

科普文化产业可采用多向开发、多种经营的运营模式。以科普文化企业为实施主体, 政府、科协、作协、学校、社会团体及个人联合公关, 组建产业链联盟, 促成产学研协同发展。根据科技含量、人才队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元素, 培育和扶持龙头科普文化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引领其他大中小科普文化企业协同发展。

科普文化产业的运营既包括服务, 也包括产品。服务应以针对小学及初中生的科普教育、科普夏令营等活动以及针对老年人的科普文化娱乐活动为重点。产品应以科普图书、科普动漫、科普影视等为主。动漫、影视等产品可通过网络、电台、电视台及各学校、社区及普通意义的市场进行推广。

办好科普展教、科普文化旅游及少儿科普夏令营活动。通过举办这些活动, 可以扩大少年儿童的知识视野, 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素质, 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在旅游景区增设科普场所, 加强科普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 科普文化可以丰富旅游的内容, 旅游可以扩大河北优秀文化的传播。

3.7 鼓励外向发展

目前, 国外尤其是日美的科普文化产业发展远超中国, 对中国市场的冲击不容忽视。这也正是河北及中国需要努力发展科普文化产业的原因。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除了需要依靠科普文化企业自身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外, 还需要向国外拓展市场。这就需要吸纳对外翻译人才, 发展对外翻译事业, 加强跟国外的合作, 使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并努力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由于地缘关系, 河北科普文化产品会带有明显的京津冀特色和魅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对世人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在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日愈增强的大前提下, 具有京津冀地方特色的科普文化产品不乏打入国际市场的潜力。

着力扶持外向型文化企业, 支持品牌企业到国外建立创作、制作、研发、加工、市场推广等基地, 鼓励科普文化企业积极从事文化产品出口, 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形成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积极参与的科普文化“走出去”模式。发挥市场在科普文化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 激发社会参与科普产品开发的活力, 打造出河北省科普文化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着力支持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在河北从事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经营的对外科普文化贸易业务。鼓励科普文化产业招商, 最大限度地开发科普文化产业面向国外的商机。

4 结论

文化与任何行业都息息相关, 文化创造的产能和价值可以超过任何一个传统产业。采取有效措施发展科普文化产业是增强河北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途径之一。相关部门有必要发挥文化和科普相互促进的作用, 增加出版、影视、演艺、网络、动漫游戏等领域里科普成分的含量, 助推一批科普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企业, 打造一批具有河北特色、河北风格、河北气派的科普文化精品。河北科普文化产业的繁盛可以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 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可以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科普文化项目与互联网、新媒体、高科技等手段结合, 可以开拓创新创业的范围, 可以拓宽文化产业的覆盖面, 可以实现从传统的单一科普产品到多元的科普文化产业的升级转型, 可以增加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总之, 发展科普文化产业可以助推河北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的跨越。

摘要:科普文化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 承载着科学的价值和人文的意义。科普文化产业是科普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体现着科普的重要性和文化的感染力。采取有效措施发展河北科普文化产业既可提升民众的科学素质, 又能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科普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河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河北,科普文化产业,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普网.河北省科学技术普及"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3.

[2]中国新闻网, 2013.

[3]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2.

河北文化 第9篇

20世纪以来,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格局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发达国家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深入发展,一种是发展中国家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意识的兴起。在发达国家中,成绩最突出的应属美国。美国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文化国家,外来文化对其本土原住民文化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美国早在20世纪初就非常注重多元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其国内的印第安文化,白人移民文化和黑人移民文化呈现出多元并置的格局。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尼、马来、纳米比亚、尼日利亚等,这些国家已开始形成多元文化教育的初步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表明了这些国家本土音乐文化意识的觉醒。

在我国,学者们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的提出也是各抒己见。中国音乐学院杨通八教授认为:根据我国现有国情和多方面影响,当前全面开设《世界音乐》课程尚有一定困难。目前主要应该是将“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的观念和内容渗透到音乐各科中去,重点要放在民族音乐的建设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杨民康教授在《中国的多元音乐文化》一文中认为,我们的一些音乐院校,将“传统”太“森严壁垒”了,内容除了西方音乐外就多是汉族音乐,应该加强少数民族学科音乐的建设,这也是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

2003年,笔者在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首次开设《世界民族音乐》课程,2006年课程更名为《外国民族音乐》,即不包含“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各民族民间音乐。在此之前,河北师大曾邀请中央音乐学院陈自明教授讲授《拉丁美洲音乐》,师生们被各种异国风情音乐色彩的多元化强烈吸引着,但并未将相关课程引入大学课堂。2003年课程开设后,师大学生开始逐渐接纳各国传统音乐,并逐渐学会尊重来自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形形色色的人的文化。懂得不同的音乐审美,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不同色彩的文化表象,无论你是否接纳,但要懂得尊重。但仅仅在师大开设此类课程是远远不够的。笔者每年寒暑期都会奔赴张家口、邯郸、唐山、邢台、廊坊等各地高校、职中、职技进行“世界民族音乐”的函授教学与研究生班教学活动,在教课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多院校的老师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概念很模糊,而且省内各高校都未曾开设此类课程,很多教师对陌生的“异调音乐”很感兴趣,却无从下手。更有甚者,认为世界音乐就是欧洲音乐,这种以欧洲主流音乐代替世界多彩音乐的现象不是少数。

因此,从2005年来,笔者通过假期函授和研究生班的课程,采取课堂问卷形式,对前来学习的河北省各地高校、中小学、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们进行调查。问卷共有十题,题型有选择题、列举题和简单题三种。内容主要涉及多元文化、民族音乐、乐器、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其中90%的问卷显示,所在院校未曾开设此类课程;80%的教师认为五声音阶是中国特有的民族调式音阶;很多教师在听课之前,一直主观的认为世界民族音乐就是欧洲音乐史,他们课下与我探讨时说:“老师,世界音乐不就是外国音乐嘛,外国音乐不就是欧洲音乐嘛。您这门课不是和欧洲音乐重了吗?”在培训课程结束后,当我再次问道大家对世界民族音乐的界定时,大家开始有所想法。开始意识到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很宽。“还有蛮有意思的”,这句话是我听到的最多的回应。

问卷中有一问——是否愿意在你所在院校开设此类课程。90%的教师认为可以考虑,10%的教师非常支持,但需要相应的教学硬件设施,例如:多媒体教室、DVD播放机,电视机等等。目前,很多学校还不具备开课能力。如果只是教师教授,仅凭学生的想象力以及简单的民歌教唱,不足以带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良好授课效果。

再有,假期函授、研究生班课程培训以及国培课程,都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不足以把内容丰富的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多姿多彩的音乐风貌展示出来,只能涉及其中一部分内容。若要推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受众面,首先要在河北省各地师范类学校开设此课程培训班,培训当地师资,从而推广到当地幼儿园、中小学教育领域。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尝试摸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在高校的开设方法。

河北师范大学2012-2013年第一学期将《外国民族音乐》课程开设在本科一年级,并尝试开设为校级公共选修课。听课学生不仅仅是音乐学院专业学生,更有文理科师范生乃至美术、艺术设计等专业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与音乐类学生会有不同。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一起上课,笔者认为上课效果非常不好,教师无法兼顾不同专业学生,文史类学生对世界各民族历史更为侧重,旅游系学生对各地民俗更感兴趣,艺术设计类学生更喜欢壁画式风格的阿拉伯风情,他们希望听到的音乐讲解比较浅显,更多的是欣赏,而无需深入。如果深入所设计的音乐知识将要展开讲解,而一学期课程设置明显不够。可对于音乐学院学生来讲,简单的音乐欣赏无法满足他们对音乐的理解,需要进一步音乐本体讲解、分析。这样的听课对象,让课堂无法同时满足。因此,音乐学院专业选修课和校级公选课必须设定为两个课堂,在全校公选课中所选择的乐器、民歌、舞蹈最具代表性,而音乐无法太多展开、深入,仅为简单了解、学唱。

因此笔者尝试将《世界民族音乐》学科“分割”为“魅力亚洲音乐”及“外国民族音乐”两门课程。其中,“外国民族音乐”主要讲述除亚洲之外的其他各地区音乐,而对亚洲音乐只做简单讲解、赏析。尝试将此“外国民族音乐”作为校级公共选修课程开设在本科第二学期,音乐学院的学生也可以参与选修,对于非音乐专业学生先修课程为基本乐理,只要学生能够简单识谱,即可欣赏音乐、学唱民歌。而亚洲音乐文化与我国最为接近,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先民与我国有着不解之缘,历史上也曾有过商业来往、民族迁徙,很多传统艺能的表达方式接近,许多乐器外观形制、演奏方法、演奏风格也如出一辙,对这一区域的传统音乐,所能搜集的资料也最为齐全,建议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在本科第四或第五学期,可尝试进行大量的音乐本体分析,对比音乐风格,试图找寻音乐风貌相似的文化根源。

再有,尝试在河北省各地有培训条件的学校开设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培训班。主要为当地培训师资力量。并定期在河北师大举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研讨会。召集省内各地开设此类课程的教师前来研讨,由河北师大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有机会交谈,探讨教学中所遇问题及解决办法。每次会后出版一本《河北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研讨论文集》,并将此传统延续下来,河北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将成为全国多元文化教育阵地中不可磨灭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美】威廉·M·安德森帕特丽夏·希汉·坎贝尔/编曹水清刘堃等译.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湘.多元音乐文化观下的高校民族音乐教育[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5).

[3]巩庆华.多元音乐文化之探讨[J].科学教育家,2007(10).

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考 第10篇

河北曾经具有文化价值观念上引领中国现代转变的精神气势。近现代的曾国藩、李鸿章、荣禄、袁世凯、张之洞 (河北南皮人) 、李大钊就是这种引领能力的典型代表。但改革开放的特殊性造成这种精神气质的衰变。因为这一进程的展开, 主要是在国家层面布局之下, 由河北具体实施的社会经济转变过程。河北也确实以自己务实、肯干的做派, 实现了带动国家经济从计划经济转轨为市场经济的目标。这是令人自豪的事情。但是, 河北人恰恰在这种特殊的现代转变中, 逐渐遗忘了引导国家向现代的纵深地带推进文化抱负所具有的极端重要性。

今天的中国, 处于一个发展的胶着时期。老传统、新传统与现代的纠葛制约了国家的现代转变。河北必须以自己在经济上的拓展能力, 继续为国家拓展出支持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空间和文化精神经验。这是河北的现代宿命, 是河北不得不认领的沉重任务。河北必须开怀拥抱现代价值, 将民族精神深处的人文主义、规则意识、制度安排与秩序追求, 与现代开展出来的自由精神、宪政法治、市场经济与多元文化对接起来, 从而塑造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体系。

围绕这一目标, 河北必须对具有历史文化象征的标志人物、核心价值、制度主张进行有效的清理、重造, 从而理性清理出自己具有的、引领国家现代发展的文化遗产。一方面大塑全民重视文化之风, 转变单纯看重经济事务的低俗务实风气。以期形成一种“坐而论道, 起而可行”的崭新现代文化气质。让河北人民为自己引领国家现代精神的历史而自豪, 进而形成自己承继这一精神使命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塑造河北自由竞争、全力向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社会风气, 从而形成一种促进创新的社会环境, 为适应地区发展和国家进步需要的新观念、新制度和新举措, 开辟出广阔的空间。河北已经有健全的传媒体系、良好的开放氛围、全国为数不少的专利申请量, 这是河北在精神气质上足以走在全国前列的基本根据。如何有效扩大这些领先优势, 进而使其成为国家文化创制的制度形态, 正是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题中应有之义;再一方面河北制定和执行文化发展政策的党政机构、文化教育组织和公民社会中的文化促进单位, 应当求大同而存小异, 达成高度的文化共识, 以提升河北的文化硬实力与软实力为共同目标, 展开富有合作精神而非斗争内耗观念的艰苦工作, 为河北文化的近期腾飞提供深厚的政治土壤。为此, 河北必须高度珍视自己的思想解放环境、制度导向机制和宝贵的发展共识。

二、要将制度建构放置到优先位置

这里所讲的“制度建构”, 指的是文化资源的配置机制、文化硬件建设的制度安排、文化软环境塑造的长期架构, 以及文化层次理性递进的制度布局。

在长期将经济发展作为地区乃至国家发展首要任务的思维定势中, 要将文化发展作为重要事务突出出来, 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首先就涉及到文化发展需要的资源配给是不是有保证的问题。在建设文化强省的过程中, 一时的运动式资源供给也许是有保证的, 但是长期的文化资源优势投入, 才是真正促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譬如, 河北已经建设了居全国前列的各种文化设施 (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图书馆、科技馆, 等等) , 这是显示河北在全国范围内的文化“实力”的标志。但这些文化设施是不是有长期的资源供给, 使其不至于陷入资源短缺的窘境, 则是考验河北建设文化强省是不是具有坚韧力度的事情, 这就需要刚性的制度安排。如在全民共识的坚强支持下, 以立法的形式为文化资源的长期有效配置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 文化硬件建设的制度安排也必须跟进。所谓文化硬件建设的制度安排, 指的是凡是文化建设所需要的硬件, 初次建设与后续建设, 不能只是领导当下重视的产物, 而是区域内制度布局的结果。因此, 这是一种杜绝由领导决定一个地区文化硬件建设的人治状态的制度取向。也许人们会怀疑, 超前的或应有的文化硬件建设并不是文化强势状态的显示指标。因为缺乏文化品位的公众不见得乐意进入这类文化设施中, 使文化硬件与文化软件合拍起来。需要指出的是, 如果缺乏起码的文化硬件建设, 公众绝对没有高雅的文化品位;而提供了基本的文化硬件设施, 则可以将公众引导到高雅文化的场所之中, 逐渐养成公众的高雅文化品位, 重塑公众的文化气质。

在河北文化强省的建设过程中, 需要对文化软环境的长期塑造抱有足够的自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对于大众文化需要的满足, 构成人们判断是不是处于文化资源匮乏的首要指标。因此, 提供足够的大众文化产品是建设文化强省的基础性事务。河北在这方面积累有相对丰厚的经验, 也提供了具有继起性的大众文化产品。从改革开放早期的影视作品、流行歌曲到晚近阶段的动漫制作、影视产品, 体现了河北在这方面发挥自身优势的持续能力。但需要重视的是, 河北在大众文化产品方面的制作优势, 还没有同样体现在高雅文化产品的生产方面。在建设文化强省的过程中, 河北还必须迅速提升自己在高雅文化建设上的投入力度, 大力支持高雅文化的发展, 大力扶持人文社会科学的前沿研究, 而不能满足于大众文化的些许成就、文学艺术的少数创制。促进原创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并自觉建设一支足以应对政策需要的对策性研究队伍, 一支说明和解释河北在国家现代转变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社会科学队伍, 一支足以深入系统建构中国现代精神世界的人文学术研究的队伍, 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河北建设文化强省, 绝对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考虑到河北当下的文化处境, 尤其是考虑到河北目前在全国的文化地位还不是处在前沿的实际情况, 因此有必要形成实事求是的文化建设进路思路。这一进路, 就是一条沿循从大众文化逐渐进至高雅文化的进路。一方面河北建设文化强省, 当然需要对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同时下手, 从而使文化建设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大众文化上相互匹配, 不至于形成文化发展的畸形局面;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发展资源的总体有限性, 因此必须将文化发展的优势资源优先配置给当下具有发展优先性的项目。考虑到大众文化的发达供给高雅文化发展以社会土壤的缘故, 目前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举措, 有必要从大众文化设施的建设入手。考虑到大众文化肯定会与高雅文化竞争资源的情况, 河北也必须对不少缺少的高雅文化建设配置相应的资源。办好一所大学、支持好一家媒体、维护好一家剧院、宣传好一位卓越文人, 构成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一些基础性工作。

三、要改良和再造现有的文化土壤

这里所讲的“改良和再造”, 首先涉及日常文化氛围的重新营造问题, 同时关乎细致入微的文化改良举措, 进而与河北是不是能够形成新的文化气质相关联。

河北建设文化强省, 必须重造文化气质, 从大众的日常生活着手, 重新召唤河北人原来关注大问题的精神, 使这一精神重新回到河北文化建设的现场, 对河北文化强省的建设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真正促使河北文化走出地方性、告别区域性, 具有全国性、甚至全球性。

同时, 需要对河北公众的文化生活现状进行再改造。如何在保持河北人民的市民生活情调的前提条件下, 将他们引导进入高雅文化的空间, 帮助他们欣赏、介入并直接投身高雅文化的建构过程, 是河北是否真正能够作为文化强省崛起的标志。

河北的文化气质也是需要改造的。一方面当然要肯定河北文化气质中接引现代文化的成分, 诸如接纳市场机制的敏锐性与灵活性、务实的生活取向与人生品位、当下快乐的生活哲学, 等等;另一方面不能不看到河北社会公众对于崇高事务的疏离、对于经济大事的淡漠、对于公共问题的冷淡。这对于河北形成领导全国的新型现代文化是不利的。因此, 必须自觉地松动河北的传统文化土壤, 植入现代文化的种子, 促使河北人民在留意个人情怀之外的公共关注热情与能力的成长, 从而促使河北全社会形成既有个人安适生活、又有深刻思想见地、更有积极的公共行动的文化新气质。

河北建设文化强省, 是如何获得一个比较文化优势的问题。这首先是一个国内强势文化区域的比较优势的获得问题。无疑, 国内具有比较文化优势的地区不在少数。简而言之, 一切具有历史文化积累的大城市, 都具有相互竞争的文化底蕴。但是相比而言, 岭南派文化和海派文化是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主要参照系。京派文化以千年皇城文化和当代中央权力所在地的文化“霸气”, 深刻影响了河北, 构成了河北京畿 (畿辅) 文化的比较优势;江浙派文化、岭南文化和海派文化以学习西方的先行性与典范性, 构成对河北文化现代规范性的挑战。河北文化的比较优势, 不在权力的支撑, 也不在学习西方的中规中矩, 只能在对接传统与现代的创新性上。为此, 河北如何更具有雄心地将中国文化的创新任务接纳下来, 不断地以创新气质推动文化的自我更新与创造性发展, 就成为河北是不是真正能够成为文化强省的象征。就此而言, 传统的燕赵文化已经不足以成为创制新型河北文化的根据, 只有在锻造血气相通的“燕赵文化”、“京津冀文化”的基础上, 河北的文化比较优势才能凸显而出, 全力打造“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五大特色文化品牌。显然, 在江浙派文化、岭南派文化与海派文化具有某种先发优势的情况下, 河北建设文化强省不仅需要勇气、气势、政策、资源和举措, 而且需要弥补短缺的人才资源。在做实河北文化强省建设的社会基础的同时, 河北能否制定切实有效的文化英才计划, 大力引进并宽容对待文化英才的文化创制活动, 就成为河北是否能够在短期内作为文化强省崛起的紧迫工作。

只有把以上工作都做好, 河北才有希望成为北京、上海、广东之外的中国文化发展的第四极。这里所讲的“第四极”, 不是指地位与作用逊于第一、第二、第三极的相对弱势的第四极, 而是成为各具特色, 对中国文化发展具有相互补充、不同作用的对等的第四极。这样的对等四极, 形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多元动力机制, 将极为有力地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发展。这不仅是河北建设文化强省之福, 也是中国文化现代转变之福。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文化软实力的SWOT分析与对策.河北学刊, 2009.5.

[2]积极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汇报, 2006.1.

[3]文化强省建设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构想——以河北省为例.中国报业, 2011.22.

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研究 第11篇

摘要:在“十二五”规划中,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的支柱性行业。在文化产业中人才的不足已经影响了整个行业的正常发展。国内学者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明显滞后,关于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缺乏足够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基本停留在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文化产业市场需求、人才的管理和社会培训等局部问题的探索,缺少针对具体地域的系统完整研究。本课题研究从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基本理论分析入手,就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的相关概念和特点进行简要阐述;在对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现状了解的基础上,对人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剖析;通过政策法规、人才投入、培养培训、优化配置、评价、引进、激励及收入分配机制等方面进行完善。

关键词: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F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10-02

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强调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强调要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把行之有效文化经济政策法定化,健全促进社會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制度规范。中央和省委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针对河北省自身所具备的特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等优势,以11个地级市中的主要县市的县域特色文化产业进行分析,发现其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而合理化的建议,以便河北省在发展县域特色文化过程中能够更加顺畅,更加迅速。

一、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涵及其现状

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指利用河北省丰厚的特色文化资源和显著的区位地缘优势来带动河北省县域的发展,从中发现有利县域发展的支柱企业和先进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带动整个河北省的经济稳定发展和创新经营。从优厚的特色文化资源方面来看,它是特色文化产业能够发展起来的根本。众所周知,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在国家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又是在县域文化产业竞争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有利于河北省经济发展新支柱产业的培育。

(一)历史渊源久远的燕赵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河北这块风水宝地,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其历史悠久,成就了许多文化名人,比如历史方面,如老将廉颇、张飞、赵云等;文化方面,如思想家荀子、董仲舒等;政治方面,如名相蔺相如、廉洁纳谏的魏征等等。经过多年的历史沉淀,在我们河北省留下了许多关于这些名人的历史文化古迹。除此之外,河北省还有古长城、著名的避暑山庄承德以及其临近的庙宇、清东陵、清西陵等具有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

(二)具有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

在肥沃的燕赵大地上,河北特色民间艺术文化可谓遍地开花,层出不穷。比如拥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河北戏曲-----河北梆子、评剧唐山皮影等;独具风采的民间曲艺-----常山战鼓,乐亭大鼓等;还有做工细腻的民间工艺-----定窑、瓷窑、武强年画等;具有传承健身和武艺于一身的民间武术和杂技----沧州八拳、廊坊八卦掌、吴桥杂技等。

(三)让祖祖辈辈都铭记的红色革命文化。

在河北省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党中央曾经在这里指挥过著名的三大战役,而且这里曾经也是闻名的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据点之一,所以说它拥有着资源丰富的红色文化,除此之外,河北省的红色革命文化还包含着“西柏坡精神”为核心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遗址等。

二、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的现状

河北县域特色文化资源丰富,但是现状的发展不尽如人意。第一,在特色定位方面,缺乏创意,导致产业化水平不高。比如一些旅游景区,对其深层次的开发不够,只停留在旅游观光的层面,导致旅游资源匮乏,缺乏精品旅游竞争力。第二,对于特色文化品牌创新不足,许多县城不能根据自身所具有的条件,很好地利用品牌的魅力创设特色文化品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资源,让自身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第三,整体特色文化产业在投资融资这块处于不健全的体制中。由于河北省许多县市发展水平有限,直接导致了财政方面的紧张与匮乏,从这一方面来说就无法满足特色文化产业的很好发展的需求。第四,从人才方面来说,特色文化产业缺乏专业人才。就目前来看,特色产业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人才结构发展不均衡,导致了特色产业发展缓慢,从而在策划、创意方面就存在着严重的短板。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河北省限于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育与发展与整体文化产业布局不符。也就是说,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现状最大的问题就是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体现限于文化特色且整体素质水平较低。另外,河北省诸多县域文化型企业对于相关产业人才的需求定位也存在诸多差异。据相关资料统计,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年所需产业人才的增长数在10万左右,而具有专业水平的人员则不超过5万人。同时,这些文化产业人才大多集中于区域中心城市,而县域单位保有量比较低。这也就意味着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能落到实处,且产业主流人才的素质水平和经济待遇较低。从行业产业的布局来看,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的人才主要分布于旅游业、广告业以及文化职能事业部门。在其他文化产业中,人才的布局并不合理。例如河北梆子、乐亭大鼓、吴桥杂技、藁城乱弹这样的传统文化产业人才相对来说少的可怜。

三、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的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的优势。

从河北省县域文化的布局来说,历史、人文、戏曲、旅游等产业全省都有分布,且相似程度比较低。从产业经济的角度来讲,这样的优势有利于各地主推自己的文化项目。如果各区域之间能够做到良好的配合,那么这些文化产业就会得到空间集成化的操作。再加上县域职能部门的文化主推,这些文化产业可以说获得了巨大的先天发展优势。从个县域实体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区域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成本低见效快且有利于解决县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在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借助另一个优势,即高校文化产业人才的富集。不可否认,河北省凭借北京市就可以建立一个文化型人才体系并进行层次化布局。另外,河北省不同县域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区域文化特色,并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再结合当前国家政策的支持,可以说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二)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推进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河北省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策略选择存在方向性的问题。与此同时,区域特色文化型产业经济效益获得较其他经济产业部门要小得多,很多县域主管部门对该产业的发展仍持观望态度。再有,县域基层文化单位的建设空泛化现象比较严重,很多特色文化人才缺乏或者流失严重。第二是县域特色文化从业人员的经济社会待遇较差,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化结构不合理。据笔者调查,县域文化从业人员的技能素养水平较低,缺少规范化的体系培训。当前,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人才体系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青黄不接”。在推进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这都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河北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的定位

(一)河北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的结构化定位。

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在国家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又是在县域文化产业竞争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河北省11个地级市及市辖县中,地域性的文化产业非常多。这些地域性的文化大多属于历史、人文、曲艺的范畴,也有以地方自然景观为旅游产业的特殊文化。因为社会历史等原因,不同县域之间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因而人才的定位首先就要坚持结构化定位的原则。根据不同縣域特色文化,培育不同结构的人才体系。当然,对于相似结构的特色文化可以坚持集合性的培育再进行细分。不可忽视的是,这些县域文化大多带有农村文化的性质。基于这种情况,在推动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结构化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将建设新农村与县域传统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在农村实行科学、健康而合理的生活方式,是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愚昧而落后的农村生活方式以及奢侈而浪费的消费观,尤其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参与非法宗教活动的生活方式,则会严重影响社会的进步。所以在农村推行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文明、健康而科学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河北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的层次化定位。

从文学艺术大的范畴上来讲,不同层次的文化艺术适合于不同的社会人群,也会产生不同的连锁反应。对于建设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这一工作来说,文化艺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传统国粹文化艺术、地方乡间文化艺术和旅游类文化艺术。在县域范围内,无论何种文化艺术都与传统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连接。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要坚持层次化定位的原则。根据文化需求层次的不同、文化艺术形态的不同来定位人才的培育方案。在定位这些工作的过程中,考虑到河北省不同县域之间的差别需求,相关文化系统的工作必须要安排在前面,否则的话一切都是空话。层次化定位仅是限于特色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的一个大的方向性设定,并不决定地方对于人才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在农村生活中,文化娱乐事业的发展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是要与现代科技教育活动结合起来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农村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新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更需要将农业现代科技教育活动与其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这个角度来说,推动河北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人才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层次化定位的根木目的是将县域文化打造成区域性的社会文化价值。或者说将传统文化价值、县域文化形态、人才体系的培育做一个整体的布局。

五、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资源丰富的文化大省,河北省在提倡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县域特色文化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正在如雨后春笋般的速度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的供给却不甚理想。基于河北省县域文化的特征与发展状况,以其优势和不足并结合相关部门的人才培育战略;笔者认为其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坚持多种方案,根据县域文化需求的不同并从市场经济的需求出发。文化型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并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技能或者素养,也需要复合型的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河北省县域企业对于特色文化人才的技能素养需求情形要复杂得多。例如,临漳县的旅游企业对于文化人才的需求就是复合型的。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具有历史、地理、旅游、酒店、管理等多方面的技能素养。实际上,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市场供给量是非常小的,也严重制约了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大的方向来看,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培育、继承和发展离不开高等院校的支持,更多的是高等院校美术院系等专业的循环供给性支持。什么叫循环供给性支持呢?简单来说就是这些高等院校为县域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即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在河北省,县域文化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但更多的表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狭隘闭塞性,不流于县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例如藁城乱弹这一剧种,近年来面临着失传的窘境。地方部门虽然进行了多种政策方面的倾斜但是收效甚微,而传承人稀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只有与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紧密连接起来,形成人才机制的双向流通才有可能保持最低的县域特色文化人才需求。

通过与高校相关专业的合作,一方面既可以培养潜在的专业人才从事县域小范围特色文化产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地方狭隘特色文化的跨区域传播。当然,县域特色文化也具有地方特殊性。在与高校相关院系合作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高校教职人员的专业水平。这种情况下,县域特色文化与高校的合作也要注重文化形态价值的输出活动,将地方特色逐渐融入到高校的相关院系中。在改变自身特色文化价值形态与传承的过程中,各县域更要将这些特色文化进行升级转换为高效课堂的学习内容、探索内容。这一些活动的目的,一是保留各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的优势,二是促进地方与高校的合作关系,三是培育潜在的县域特色文化人才。

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人才需要懂市场、懂经营、懂经济、懂文化、懂创意。从这方面出发,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育要分几个模块组成:县域内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地方文化职能体系的健全,关联部门的指导等。当然,人才的培育也要走复合型的路子,并且让这些人才在多部门之间进行流动以获得成长。可能的情况下,县域职能部门可以设立相关的专业学校以培养相关人才的成长。对于地级或者升级的文化职能部门来说,则要为其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平台以辅助这些人才的进阶。

参考文献:

[1]王彦林.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公共经济学思考[J].财政研究,2013(8)。

[2]蔡尚伟,牟俊翰.新时期我国县域文化发展的意义、困难与对策[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2(1)。

[3]姚武华.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综述——兼论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属性[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07)。

[4]栾相科. 北京市首发文创产业指导目录 构建“高精尖”文化创意产业体系[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6(15)。

[5]张民阔. 我国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的困境及解决措施[J]. 中国商论. 2016(22)。

作者简介:徐少华(1979--)男,研究生学历,现就职于河北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

河北省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第12篇

一、文化产业政策的概念及理论

(一) 文化产业。

由于世界各国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性, 政府或学者们所处的立场和研究目的的不同, 迄今为止, 对于文化产业的概念尚没有一个规范、统一、完整的内涵。文化产业, 西方又称文化工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 最早出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 (M. Max Horheimer) 、阿多尔诺 (T. W. Adorno) 等学者对当时大众文化的看法论著中。澳大利亚学者大卫·索比斯认为, 文化产业是通过具有创意的生产活动提供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 它们具有知识产权与传递某些社会意义的功能。关于文化产业内涵, 中国一些学者也作了一些研究。吕庆华认为,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生产具有文化特征的实物产品和服务的单位集体。文化产业的基本内涵是文化产品或服务的基本价值源于它包含的文化资源价值。顾江学者则认为, 文化产业是生产、提供同类或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企业集合;文化产业应该以利润为追求目标, 利润是文化产业生存、发展的前提;从产业功能看, 文化产业以满足市场的精神需求为主要功能。国家统计局2004年第一次公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其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二) 文化产业政策。

文化产业政策是国家产业政策的一部分。产业政策是政府针对特定产业制定的一组政策的总称, 主要作用于改变产业间的资源配置, 对社会的投资方向、人才流动和一些产业的组织形式和行为方式进行干涉, 以求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文化产业政策是各级政府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目标, 弥补修正市场机制缺陷而制定的带有特定导向性的文化生产、流通、消费等规章条款系统。经济学理论认为,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经济, 市场机制是人类最有效率与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手段, 它具有任何其他机制和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优势。但是, 市场经济也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和不足, 即“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客观性存在为政府干预市场机制提供了可能。因此, 文化产业政策是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重要保障, 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引导、扶持和调控的作用。

二、河北省文化产业政策的现状

(一) 已颁布执行的政策。

河北省自2005年到2012年间相继出台了关于文化产业的一些规划、意见和政策, 共15项。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综合性文化产业政策:《河北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 (2005~2010年) 》, 《河北省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 《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10~2015年) 》, 《关于深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 《关于深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二是融资性文化产业政策:《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试行) 》, 《河北省文化厅、河北省工商银行关于建立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合作机制的通知》;三是专项文化产业政策: 《河北省关于推动动漫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 《河北省文化园区认定管理办法》,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 《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旅游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国内的其他重点省市相比, 河北省在政策颁布的数量上比北京、上海等重点城市偏少;在政策的内容上, 河北省综合性文化产业政策内容较为概括, 没有具体细则, 为文化产业的实施带来了不便;融资性文化产业政策方面, 虽然河北省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政策, 但政府的资金投入还是不能满足本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另外, 在文化企业的融资问题上, 目前河北省的文化企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 而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窄, 缺乏必要的投融资担保物, 因此在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时处于劣势地位;专项文化产业政策方面, 缺乏传统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影视演艺等方面的政策, 应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专项文化产业政策来规范、促进其发展;产业政策体系不完善, 在文化产业人才、科技支撑与融合等方面的可操作的政策缺失。

三、河北省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完善

(一) 制定的原则。

1.系统协调原则。

一是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 市场手段与行政手段相协调。文化产业客观上要求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 通过市场手段, 利用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及市场竞争机制, 引导文化资源合理优化配置, 平衡文化产业的供求关系。但市场经济也有自身无法解决的市场失灵问题, 因此, 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干预。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文化产业进行引导与扶持,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二是坚持以社会利益为主, 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相协调。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文化产品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 能够增加居民的福利, 提高居民的素质, 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创造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制定的政策应在保证社会利益的前提下, 力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三是与国际文化产业政策相协调。现在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家关系等领域的跨国发展, 带动了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资本和文化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因此, 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也要考虑国际上有关文化产业政策的规定, 特别是WTO组织有关文化产业贸易协定和协议。构建符合国情又与WTO组织的原则相一致的文化产业政策, 为文化产品或服务的输出提供保障。四是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之间要互相补充, 协调一致, 不可相互矛盾, 互不相容。

2.现实可行原则。

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首先应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河北省的具体情况, 河北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很快, 但文化产业占GDP的比例和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 这就决定了河北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能太快。政策总是要付诸实施的, 要实施就得具备实施的现实条件, 即具有可行性。而政策问题的决策, 包含了诸多复杂的因素, 只有通过综合的全面的可行性分析, 才能得出方案是否可行的结论。

3.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原则。

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 它包含各种行业, 产品的种类也很多。因此, 制定的政策, 要根据不同的行业, 不同的产品或服务, 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例如, 文化产品可以分为公益性文化产品和非公益性文化产品。公益性的文化产品不以市场营利为目的, 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为诉求。对于该类产品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给予其财政与税收支持和优惠。而非公益性文化产品, 以追求盈利和产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通过市场上的公平交易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这类产品, 政府只需制定维持和规范市场秩序等功能的政策。

4.动态原则。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 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因此, 制定的政策要能够比较快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并促使从事文化产业的事业单位和企业迅速地作出决策, 使文化产业能够健康繁荣发展。

(二) 制定的内容及体系。

我国已颁布了许多有关文化产业的政策, 河北省应以国家颁布的文化产业政策为指导, 制定符合本省基本情况的文化产业政策。为了进一步发展本省的文化产业, 客观上还需制定完备的文化政策体系。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的内容应包括综合性产业政策的修订、支持性产业政策和专项文化产业政策。

1.河北省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的政策建议。

目前, 虽然已经有了关于政府投融资扶持的政策, 但其在诸多操作上存在障碍和困境。例如, 政府资金投入的增加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文化企业由于受企业规模、法人治理、持续盈利能力等方面限制, 其很难或不可能上市融资。因此, 文化企业只能靠政府支持和银行借贷筹措资金。而银行借贷的条件比较苛刻, 文化企业严重缺乏可用于担保的有形固定资产, 所以, 企业也很难从银行借得款项。因此, 设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很有必要。文化风险投资基金由政府投入一定的财政基金, 并通过定向募集的方式发起设立, 采取股份制、基金份额等方式募集资金, 交给专业机构管理基金, 主要以股权的方式直接投资于文化企业, 并对于股份和基金持有者的股利和分红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2.针对文化产业园区制定专门的税收优惠政策。

2009年河北省就颁布了《河北省文化园区认定管理办法》, 对于由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的税费针对文化园区制定专门的税收优惠政策:一是高新技术文化企业进入文化园区, 其在开发初期购建的土地、厂房等, 减免耕地占用税;二是在文化园区使用土地的文化企业, 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三是文化企业租用文化园区的土地、房屋的, 减免房产税;四是个人投资于中小文化企业或高新技术文化企业, 所得的股息、利息、红利和分得的利润免征个人所得税 (文化园区外的同样适用) 。

3.河北省关于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

发展文化产业, 人才是关键。文化产业是智力密集型的产业, 需要文化技术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而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缺乏, 对于人才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与高校签订培养协议, 培养需要的文化产业人才, 同时也能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二是引进高新技术人才, 对于高新技术文化企业内的技术人才, 其工资、薪金减免个人所得税;三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 培养建设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四是积极鼓励吸引留学人员为建设河北省文化大省服务, 完善河北省鼓励留学人员来河北省创业工作的政策体系, 进一步明确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具体政策措施和相关工作程序。

4.河北省关于推进文化产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

众所周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也是文化发展的直接动力。没有技术和载体就没有大规模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可能, 换言之, 就没有文化的“产业化”。根据《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和《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10~2015年) 》等有关规定制定本政策。其内容应包括:一是提升文化装备技术水平。支持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新闻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业、高端印刷业、高端工艺美术业等领域文化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 强化数字技术、软件技术、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支撑作用, 提升关键设备和集成系统的科技创新水平。二是建设文化科技创新平台。以文化园区和龙头企业为依托, 加快文化科技领域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文化科技型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三是文化科技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工程。推进高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交叉融合, 开展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网络文化等行业技术设备与集成系统研制, 扶持集成创新成果的应用示范。四是文化领域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工程。支持制定文化资源统一标识、核心元数据、分类编码和目录体系、数据格式和数据交换等通用技术标准规范, 促进文化资源共享。支持制定创意设计、文化软件、动漫游戏、新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出版、影视演艺、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高端印刷、高端工艺美术等重点文化行业技术和服务标准规范, 引导和规范相关产业和行业健康发展。五是文化科技管理工程。支持研究文化安全信息监管、文化安全评价及文化传播平台安全管控技术。完善文化产品评估标准体系, 建立版权公共管理与举证服务平台, 保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研究文化市场诚信服务评价机制, 加强监管, 营造诚信经营市场秩序。

综上所述, 构建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图如图1。

四、制定文化产业政策的实施建议

(一) 由省委宣传部门牵头, 会同省文化厅等相关部门就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进行“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保证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优化性的最佳选择。有了好的顶层设计, 具体的政策内容则由各个部门负责制定, 如旅游文化产业的政策由旅游局负责, 其他部门配合制定, 让地方、社会及各个所谓的利益相关方都参与进来。

(二) 文化产业政策一定要有创新性。不能只对现有的文化政策修修补补, 还要破旧立新。根据制定政策的动态原则, 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要有前瞻性, 使文化产业政策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三) 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要集思广益, 使各个利益团体都能参与进来。文化产业政策涉及许多的行业, 企业、组织及个人, 每个单位与个人对文化产业政策有自己的看法, 通过与会或大众传媒等渠道, 让公众参与, 广泛听取和收集意见, 使制定的政策能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四) 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要通过专家的评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制定的政策是要为文化产业服务的, 因此, 制定的政策一定要切实可行。应遴选聘请专家对文化产业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作出分析评价。

摘要:文化产业是河北省乃至全国的战略性产业, 文化政策是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重要保障。论文从研究河北省文化产业政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 提出制定文化产业政策的系统协调、现实可行、区别对待与分类指导、动态等原则, 构建了河北省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提出了风险投资基金的设定、税收优惠、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等文化产业政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政策,文化建设,人才建设

参考文献

[1].王金山, 李华中, 孙盈盈.河北省文化产业竞争优势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12

[2].蔡欣欣.国外文化产业政策法律对河北省的借鉴与启示[J].商场现代化, 2009

[3].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6

上一篇:3+2教育下一篇:智能手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