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中的预习

2024-06-15

小学美术课中的预习(精选9篇)

小学美术课中的预习 第1篇

一、初读课文, 感知内容

学生通过预习, 对课文内容有所感知, 能够了解文本中的人、事、景物, 能够了解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 能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 对文本的形象、情感、思想、道理进行甄别、判断、融合、提炼, 获取第一手感性认识, 初步把握课文意旨, 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扫除文字障碍。

例如在预习一篇课文时, 先要粗读一遍。遇到疑难的字、词, 要积极利用工具书, 查一查字典、词典, 扫清障碍。只有做好这些工作, 才能通顺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此同时我认为, 预习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绝不能凭感觉去猜读、估读, 相反要勤动脑思考, 自问自答, 自答自辨, 要具体做到将不懂的字联系词, 不懂的词联系话, 不懂的话联系上下文, 举一反三。千万不能走马观花似的瞟一遍, 要力求刨根问底。

2. 逐段归纳法。

我们拿到一篇课文以后, 先粗读一遍, 了解课文大意, 然后一段一段地慢读, 读一段便归纳出一段的意思, 用自己的评议或找出书上的相关语句作为归纳。读完全文以后, 再从头浏览一下, 看看共有多少段落, 各段都写了些什么, 各段之间有何关系, 全文可分几个大部分等。这样, 这篇课文的主要意思就清楚了。逐段归纳法和扫除障碍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扫除障碍法只解决字、词、句的问题, 而逐段归纳法解决的是课文内容的问题。可以说, 逐段归纳法是在扫除障碍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是扫除障碍法的深化。逐段归纳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细心。在归纳时要反复思考, 不能粗枝大叶, 否则就可能理解错误;二是耐心。归纳需要一段段进行, 这是比较花时间的, 因此需要足够的耐心。要认识到, 逐段归纳不仅是预习课文的问题, 而且是培养和锻炼细心和耐心的方法。

3. 了解作者概况。

对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念、个人爱好、性格特点、为人品位、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感知, 既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思想认识, 学习他人宽广的胸襟和正确的处事原则, 又能为体悟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细读课文, 把住脉络

学生在初读后, 还得对课文进行切切实实的细读, 抓住文章的基本要素, 对线索结构、脉络主旨、形象特点、思想情感、因果关联等进行不同程度的揣摩分解, 此外, 还可以对课文中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深入探讨, 达到较为完整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1. 时间和地点弄清楚。

预习时, 首先要搞清课文写的是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 时间跨度是多久, 空间变化有哪些, 之间是怎样发生变化的等。

2. 人物和事件记心头。

预习时, 要明白文章中写了哪些人物, 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哪些人物是主要人物, 哪些人物是次要人物, 在人物身上发生了哪些事, 这些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具体经过如何, 结果又是怎样的, 课文主要围绕哪些事情展开来写的, 你对课文中的哪些事特别感兴趣。对这些人物或事件,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述说。

3. 线索和结构理一理。

没有充分细致地读, 对文章的理解仍是一团乱麻, 就不可能对课文有清楚的认识, 更谈不上抓住主要内容, 自然也就发现不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难以找到行文的线索了。

三、问读课文, 质疑解难

就是要紧扣文章脉络与课后练习, 围绕后面的问题, 再次回到课文。

1. 在前后联系中“问”。

文章是一个整体, 前后有着紧密的联系, 前铺后叙, 互相呼应, 有机地统一在一起。通过对字、词的理解, 进而剖析句子, 通过对段落的归纳, 进而对整篇文章有一个质的认识, 因此, 要掌握全文的内容, 就要结合各部分的内容, 做到“瞻前顾后”, 全面进行分析, 而不是孤零零地去辨字解词, 更不是脱离文本漫无边际地拓展延伸。比如《草原》一文, 老舍先生以“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凝炼全文。不难看出, 一来到草原, 就被这一“情”字深深揪住, 才让人们对草原无边秀美的自然之景产生深深的眷恋, 倾诉无限的爱慕;而后讲到主人“热情”远迎, 主客“激情”相拥, 受到“盛情”款待, 双方“尽情”联欢, 最后只得“眷情”离别, 碧草悠悠, 怎一个“情”字了得?

2. 抓住关键处“问”。

古人云,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动脑筋, 才会发现疑点, 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才会思考深层次的问题, 才会取得更大的学习进步。在预习中, 只要善于思考, 就一定会产生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来, 这些问题, 有些学生通过反复阅读, 是能够弄明白的, 但有一些是相当有难度的, 要经过课堂探讨才能理解。不管哪种情况, 敢于质疑问难就是一大进步。我在指导学生预习的时候, 常用的是“三问法”:一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好处在哪儿?二问自已, 要是我来写这类文章, 我的思路会是什么, 我的特点是什么?三问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遣词造句的, 这样描写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如果是我, 会不会想到这样?只要学生做到每课必问, 每课必思, 提高阅读能力那是指日可待, 课堂教学气氛也就更加活跃了。

3. 找出疑点法。

预习时还需要多用心分析, 找出疑点, 这样才能在上课时带着疑问听讲,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那么, 怎样才能发现疑点呢?这就需要在预习时开动脑筋, 用心分析, 不轻易放过那些难以理解和有疑问的地方。这些疑难之处, 如果能通过已掌握的知识加以解决最好, 不能解决时, 可以记在预习笔记上, 通过上课来把它弄懂。“学而不思则罔”,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与此同时, 圈点标记法也是很实用的, 所谓圈点标记法, 就是在书中空白之处, 将自己的心得和发现的疑点及应着重注意的地方, 用圈圈点点或者符号标示出来。这样做的好处很多, 不仅读后不易忘记, 而且把重点、难点勾划出来。对小学生来说, 这种方法比较好, 对于高年级学生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如果一个学生能做到这一点, 就说明他是十分认真的。关于圈点、勾划、着重的一些符号, 则没有统一的规定, 可以因人的需要, 自己确定所用的符号。一般来说, “?”表示疑问, “!”表示感叹和惊奇, “.”表示着重。

4. 习题试解法。

在教师还没有讲解习题以前, 学生可以在预习时尝试着去解答某些习题。这样做至少有两点好处: (1) 习题是课文重点、难点的体现, 预选做习题可以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2) 在试解习题的过程中, 如果能做出来, 可以提高解题的信心和兴趣;如果解不出来, 或者解错了, 则可以提醒自己在课堂上必须认真听课, 才能把习题搞懂。做到了这些, 上课就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与目标, 在课堂学习中收到的效果就会更佳。

摘要:课前预习能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 预习也是学生最自主的学习方式之一, 是使他们学会学习, 学会自己“走路”的第一关, 对他们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教学实践, 本文作者从课前预习入手, 浅谈了预习教学中的“三读法”, 以期对学生学好语文起到促进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习论文 第2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学习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使他们获得较强的自学能力,能独立自主地探究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抓好预习这个环节不可忽视。由于预习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自己阅读、独立分析、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经常要使用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信息处理等,所以,预习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大有裨益。

其次,预习为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预习,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生字词有了初步认识,也知道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这就为课堂教学在知识上做好的充分的准备。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一定会发现问题和提出疑问,如此,学生就会在课堂上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从而增强了听课的目的性,为课堂学习做好了心理准备。带着问题上课,学生的求知欲更强,有助于变被动学习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三,预习为教师的教学准备与教学计划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预习不是形式,它不是游离于课堂学习之外的,教师在课前检查预习的情况,能够及早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可以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中探知学生的知识基础,这样教师可以更好地抓住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对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及时、适当的调整,有的放矢地做好课堂教学工作。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绝非朝夕之功,要循序渐进地进行。由于小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能力方面的限制,他们无法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的预习多加指导。我觉得,预习应该有一个较好的方案。方案设计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目标明确,要求适当。

小学生因为自学能力的局限,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做好预习工作,不知道要做些什么;通常他们只是粗略读一下课文,对课文内容却不甚知之。因此,对于小学生的预习要像课堂教学一样,给他们很明确的目标,如:读通顺课文,尽量自己解决课后生字词等等。给他们明确的目标,让他们逐步了解预习的内容和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举一返三地渗透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

二是分层设计,因材施教。

一个班的学生就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来说是有一定差异的。有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能自觉运用学到的预习方法,按照目标去做,并且效果很好,而有的学生尽管也预习了,但课文读得还是结结巴巴,遇到生字不能主动查字典,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不出来。除了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外,学生还有一个共同的“弱点”:他们理解事物往往是孤立的,不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反映在阅读上就是理解的内容支离破碎,抓不住重点,无法深入。对此,教师在安排学生预习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征,安排不同层次的预习目标。

三是抓住教材特点,灵活安排。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订,是将同类体裁或题材的课文归为一个单元,各单元的训练重点各有侧重。所以,预习目标的设定还要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使学生掌握各类文章的学习方法,比如,写人的文章,预习要重点明白写的是谁?写他的什么?记事的,则要明确写了什么事?对事情的大概内容能否进行口头复述?而描写事物的,就要知道写的什么景?什么物?他们有哪些特点?他们之间有些什么关系等等。

四是指引方法,热心教导。

课前预习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 第3篇

【关键词】课前预习    小学数学     运用

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数学预习是建立在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教师的有效指导上的。低年级小学生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思想,使得他们都有一种“优先意识”,预习了之后,浅显地认为自己全懂了,而且万一在预习途中一知半解,也许还会产生了一些偏差。而四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内容和学习难度上都会达到一个新的标准和层次,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水平和概括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因此就需要我们教师多做预习指导。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1.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的新知识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老师上课上什么内容,自己通过预习可以了解在哪些方面还弄不懂,这样带着问题走入课堂,效果明显会提高。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有了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了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做好心理方面的准备。学生在预习时,对自己不懂的内容都做了标记,听课时,就会主动地、有重点地听课。教师在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也会有针对性地施教,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2.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预习是让学生自己去自学,通过自学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校,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需要靠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去探索,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自学。因此,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课前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但是,有的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就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而逐渐失去兴趣。在课前预习中,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对学习便有了信心,长期坚持,自然不再觉得数学难学,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预习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预习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情况等主客观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

1.预习要“因题而异”。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之前,应事先看看教学内容是否适合预习。定义、公式是数学基础知识,其推导过程较为复杂,学生通过预习,往往不能理解其中道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布置恰当的预习内容,学生能够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到课堂教学时师生都将觉得很轻松,事半功倍。

2.预习要“因生而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其独特的思维品质及学习品质。对于那些学习态度积极、思维品质良好、创新意识强、喜欢独辟蹊径的学生,教师面对全体学生的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其学习需要。这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留下更多的时间、空间去探寻知识背后更为广阔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各方面能力。而对于那些按部就班、学习态度比较消极的学生来说,预习可能会造成他们更大的惰性,使其逐渐丧失探究知识形成过程的兴趣。

3.预习要“因师而异”。学生事先了解了学习内容,到了课堂之后已不是白纸一张,这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深入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创造性使用教材,大胆重组教材,以保持学生预习之后对新知仍有新鲜感,保证其学习新知的热情。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设计教学流程,合理调度课堂教学进程,因材施教,使学生预习与课堂学习两种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具备这种能力的教师,在预习之后的课堂教学中,能与学生进行更高层的精神交流,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师生交流互动相得益彰。反之,还不能深刻理解教材并灵活掌控课堂的教师,如果在学生预习之后仍“照本宣科”,不仅会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还易造成“好学生吃不饱,后进生没吃好”的现象。

總之,预习是课堂的延伸,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更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便进一步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土壤,使课堂变成师生、生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参考文献】

[1]李炽朋.浅谈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8).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习 第4篇

一、预习的作用

1. 强化了学习动机, 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预习过程中,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学生们认真读书, 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 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 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 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整个学习过程, 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学生只要有了动机, 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 而是执著的追求。

2. 通过自我探索, 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

学生通过预习, 初步进行了探索, 什么地方已学懂, 什么地方还不会, 心中已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 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这样, 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 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是为上课准备了有利的心理状态, 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 带着问题上课, 求知欲更强, 变被动为主动, 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3. 及早掌握了学习信息, 教学有的放矢。

学生在进行预习时, 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 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 教师及时了解了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 教师还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 掌握了学生知识基础的状况。在此基础上, 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 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4. 人人获得了练习机会, 学习素质提高。

不安排学生预习, 直接进行讲读分析, 课堂上往往只有几个优等生能得到练习的机会, 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一些中下生还未思考成熟, 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 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没有动脑。“吃现成包子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做包子。”不经过自学实践, 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进行了预习后, 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 自己动脑动手练习, 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 学习的素质都得到了相应提高。

5. 培养了阅读书籍的兴趣, 课外知识丰富。

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 在预习课文中会发现很多疑问, 这些疑问, 通过教学有的可能解决了, 有的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如果教师因势利导, 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 学生就会产生阅读动力, 他们就会投入到科普读物的阅读中去。这样, 预习就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预习”这一环工作抓得好, 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兴趣。

二、预习的设计

1. 抓住共同特点, 安排预习内容;

注意学生差异, 分层设计。 (1) 一个班的学生, 就学习基础和学习的素质来说是有一定差异的, 也有共同的特点。即使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理解事物也往往是孤立的、片面的, 反映在阅读上, 即表现为理解支离破碎, 抓不住重点, 深入不下去。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 要有意识地安排预习, 让他们逐步理解体会一篇文章中词、句、段、篇与中心内容之间的联系。 (2) 一个班的学生除了共同的特点外, 还存在能力的差异。程度好的学生能自觉运用学到的预习方法按照目标去预习;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读书结结巴巴, 生字不会查, 文章的段落分不准, 主要内容概括不上来。根据这个现状, 要改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 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预习目标。

2. 围绕训练重点, 循序渐进;

抓住教材特点, 灵活安排。教材中每篇课文, 体裁不尽相同, 训练重点各有侧重, 所以设计预习还要从教材特点出发。在布置预习时, 要善于围绕训练重点, 从而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设计预习时要注意体现不同体裁的教材特点, 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各类文章的规律, 避免“流于形式”。这样, 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学习规律, 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三、预习的安排

1. 课前预习。

(1) 选择好预习的时间。预习一般要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的剩余时间, 并根据剩余时间的多少来安排预习时间的长短。如果剩余时间多, 可以多预习几课, 预习时钻研得深入一些;反之, 则要把时间用于薄弱环节的预习。 (2) 迅速浏览一遍即将学习的新教材。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 弄清哪些内容是自己一读就懂的, 哪些内容是自己没有读懂的。 (3) 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读第二遍。遇到困难, 可以停下来, 翻翻以前学过的内容, 或者查阅有关的工具书、参考书, 争取依靠自己的努力把难点攻克, 把问题解决, 把没读懂的地方读懂。 (4) 边预习边做好预习笔记。预习笔记有两种, 一种是做在书上, 一种是做在笔记本上。在书上做预习笔记要边读边进行, 以在教材上圈点勾划为主。圈点勾划的应是教材的段落层次、每部分的要点, 以及一些生僻的字句。同时, 也可以在书面的空白处做眉批, 写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写上自己没读懂的问题。在笔记本上做的预习笔记既可以边读边做, 也可以在阅读教材后再做整理。 (5) 根据不同篇目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预习策略。预习也不能搞千篇一律, 要根据不同的篇目特点抓住预习的重点, 选择不同的预习方法。除了读书式、工具式、质疑式预习外, 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归类式预习、合作式预习、开放式预习等。归类式预习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从课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重点段落、中心句和中心词等方面进行归类, 再设疑解答;合作式预习指对于一些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难题, 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切磋、交流;开放式预习是指让学生到不局限于课本、工具书以外的大课堂中去, 如图书馆、展览馆、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网络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常见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都可作为预习的材料使用。学生在预习实践中, 培养了自身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课堂教学中的预习。

小学美术课中的预习 第5篇

摘 要:语文这门学科纵观整个学习生涯,而语文科目注重的是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尤其是阅读方面,不同的思维所呈现出来的主旨、思想是有差异的,这也是为什么阅读可以有多种答案,表达的效果是有很大出入的。就如何合理把握语文阅读教学中预习思路展开讨论和分析:采取何种教学理念来使得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并且此举有何意义。

关键词:诗词鉴赏;阅读教学;预习思路

语文这门科目分为很多板块,从基础的识字、拼音,到诗词鉴赏,最后到阅读理解与作文写作,它以一定的教育顺序来引导学生进行分项学习,最后组成语文这一科目的形成,自此阅读对学生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各地的文化产物,通过阅读可以了解人物性格特点,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了中国的大好河山,开阔学生的视野……所以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语文这门科目的重点、难点,也是学好语文这门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如今教育正在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来协助语文教学,以达到教学目的。

一、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学习,导致对语文这门课程学习上压力倍增。首先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内含,在阅读上采取的学习不到位,学生理解不了,所以就死记硬背,并且这种背诵效果不够乐观,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遗忘,有些学生在考试中精神紧张也会忘记知识,所以这是语文教学显著的弊端。

2.阅读是语文这门科目的重点板块,但是如今语文教学上对于阅读方面的学习思路不够准确、不够清晰。学生在进行一篇文章学习时,预习阶段不够规范,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当教师授课时,学生理解不够深刻,抓不住文章主旨,无法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无法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所以对于阅读预习这一环节的要求应加强,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习思路实施

1.采取课后预习总结归纳,先学后教地进行语文的阅读学习,也就是教师在让学生预习一篇文章时不要以口头进行施教,而应采取一些复习措施,让学生自主先进行学习。比如让学生在预习期间也进行自我意见归纳总结,如:你是怎样看待这篇文章的?通过你的阅读后你认为文章应该分几个层次?主旨是什么?蕴含了怎样的思想?给你带来了什么影响?在老师进行文章教学前,应将学生的预习总结进行查阅,并拿出有特点的总结来进行阅读学习。对于总结过于偏激的再学习完这节课后进行反复、单独引导,通过学生改正达到端正的学习思路后结束。对于阅读思路较为突出,能够正确反应作者思想,达到教学目的的老师应该予以表扬,以使学生预习阶段能够符合教育目的。

2.采取交流的方式对文章进行预习。学生对于文章的看法大都大同小异,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观点,但是教师需要对这些不同的观点进行补充与完善,尤其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在接受语文老一辈作家的观点的同时应该与现实中的观点相对比,发现异同之处,以更加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和写作背景,所以需要学生通过预习阶段采取分组讨论方式来进行。例如针对小学一篇文章丑小鸭,老师可以在学习之前安排学生进行预习讨论,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进行复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交流。

三、小学语文阅读预习思路的把握存在的意义

1.首先对学生来说,可以使得学生对阅读这一环节有更清晰的思路,通过预习措施的完善和提高,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通过预习使得对文章存在见解各异,能够与文章产生的自我价值形成对比。多方面完善学生的思维,对思考起着一定的推进意义。

2.教育就是对学生学习阶段发生的问题进行处理完善。对小学语文阅读加大预习学习强度是教育完善的一方面,通过把握阅读预习思路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间接地提高了教学层次。完善教育,使得教育理念更加严谨,更让学生获益匪浅。所以在教育上来说这是一次教学改善方针。

总而言之,语文是承接中国本土文化的桥梁,阅读更是打开思路,走向世界的有效方法,所以语文阅读对于学生来讲尤为重要。正确对待阅读学习,加强预习思路的引导是提高阅读和完善阅读学习的最好办法。把握预习思路的策略会使得更多的学生在面对阅读这一板块更加得心应手。所以相信这一方法会使得语文学习变得更加深刻。

小学美术课中的预习 第6篇

课前预习成为学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传统的预习方法是在学习每一课前,要求学生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批注,把重点字词、关键语句、疑难处分别做上标记 , 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笔者在实施这种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是一份比较繁琐的任务,只有部分学生是认真完成预习任务的,有部分学生是敷衍完成的,没有兴趣,没有方法,没有习惯。而Moodle却为培养学生预习兴趣,传授预习方法,培养预习习惯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

一、提供预习资源,丰富预习内容

Moodle的系统结构是模块式的,它为教师提供了基于社会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念的十几种课程活动。其中包括讨论区、学习日志、聊天室、学习资源、测验、作业,问卷调查等。这一结构的多样化呈现在求知欲望极强的学生面前,更易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1]。以往的传统预习方法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兴趣,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但在Moodle平台上,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预习任务:可以利用讨论区,让学生们在线互动交流,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通过测验区,了解自己的预习成果;走进聊天室,发表预习的心得;进入学习资源,了解与文本相关的图文声像俱全的资料等。学生在多样的学习区中兴致很高,学习效果也是出奇的好。

在学习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15课《锡林郭勒大草原》这一课前,笔者在Moodle平台上为学生设计了10道测试题,其中包括了“看拼音,写汉字”“填写生字的部首和结构”“多音字辨析”、“根据意思写词语”、“听歌猜歌名”等等。笔者还在资源库中插入了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迷人风光图,以及草原上牧民们的生活片段。在讨论区,为学生准备了三个问题:

1. 你认为锡林郭勒大草原美吗?美在哪里?

2. 作者为什么说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3. 如果锡林郭勒大草原就在你眼前,你会说什么?

这样,在Moodle平台中,预习作业通过各种模块的设计变得显性,学生会踊跃地在相应的预习任务中尝试写出自己的预习成果,尽情品尝学习的快乐。

二、师生互动,提高预习质量

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生动感人,学生在台下却不知所云。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学生没有真正掌握正确预习的方法,所以教师有必要就如何进行语文课前预习在方法上加以指导。必须将其落实到实处,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是一种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教师如果预习抓得好,学生就学得主动,课堂效率就高;反之,如果预习抓得不好,就会学得被动,课堂的效率就低。但是,哪样才有效?下面是结合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在Moodle平台上传授预习方法的一些做法。

(一)教师发布预习内容和方法

预习是新授课之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对于笔者从教的三年级学生来说,预习习惯的培养还是一个起始阶段。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指导,来提高预习质量呢?笔者认为方法的传授尤为重要。三年级学生刚步入中年级,预习能力还比较弱,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学生一些正确的预习方法。学习每一节课文之前,笔者通常会在平台上呈现预习作业以及完成的方法,让学生上网完成。例如: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 , 在课文中用“?”标出;用“”画出生词,理解词意;对照课后要求“会认”的生字 , 用“△”在课文中标出;分别写出课后生字格中每个生字的音序和部首;找出好词写进词语花篮等等。在平台上,每一位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的预习方法有条不紊地进行预习。学生的预习状态,教师都能够及时跟踪了解,并快速进行点评。有时还会在Moodle平台上设计一些练习题,如根据意思写词语;写出下列字的部首和音节;给文章分段等。学生在平台上完成提交后就能马上知道自己的答题成绩,甚至可以马上得到老师的嘉奖。老师也可以依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备课。

(二)学生相互交流预习心得

一直以来,教师遵循在整个教学过程主导的作用。导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海中勇于探索,自主求知。假若学生在运用老师传授的方法学习的同时,运用自己发现的新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学习效率将会更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更高涨。比如在学习文本之前,我们会要求学生对文本的作者,文本涉及的时代背景等作一个系统的了解。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 , 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现在平台中可以轻松地完成这样的预习作业,还可以相互交流预习的方法。在平台中,学生们除了上传或增减自己的资料外,还可以看到同学搜集的资料,同学之间也会在平台上交流搜集的方法,也会获得老师或者同学的夸赞。没完成好的学生也会跃跃欲试,也会尝试着效仿同学的方法完成好并晒一晒自己的搜集成果。其次,学生们为了在平台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什么方法都愿意大胆地尝试,并在平台上把好的方法介绍给大家。这样,学生获取了更多搜集资料的方法。而授课的老师通过这一平台,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并在平台上表扬哪些同学的哪些方法最好,把好的方法推广开来,学生会在以后的预习中积极实践,获得新知的同时也收获了预习的快乐。

三、展示与交流,养成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让学生有预习的动力是一个较好的途径,Moodle平台通过良好的展示与交互功能,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不断的获得进步的喜悦,从如下两个方面慢慢形成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首先,认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以往常常会从理论方面给学生讲讲预习的好处,但学生往往会对枯燥的理论知识不太感兴趣。在课堂中也会表扬预习得不错的同学,但效果也不大。在Moodle平台中却能够轻松地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比如在平台上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效应”。因为平台上可以展示所有学生的预习成果,对于完成得好的学生,老师可以及时地表扬,让其他同学都羡慕这些教师眼里的“红人”,学习上的“领头雁”,从而对课前预习的作用产生“神秘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冲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笔者发现学生都乐意预习。

其次,及时评价课前预习的情况。小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兴趣,但持续时间较短。这直接导致学生对Moodle平台上进行课前预习的兴趣会随着体验次数的增多,新鲜感逐渐降低。因此,教师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强化学生的这一兴趣,促使学生把兴趣持续下去,转变成自己的一种习惯,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放弃课前预习,甚至对课前预习产生厌烦。为此笔者常常在Moodle平台上设置一些活动。例如:每周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评选出几名预习小能手。还会让预习得特别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上台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反思自己的预习方法,取长补短,提高预习能力;另外,学生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预习的兴趣。

四、结束语

小学美术课中的预习 第7篇

一、小学语文预习学习现状

1.预习学习效率低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有让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 但是一直都是口头作业的形式, 在一节课的末尾嘱咐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没有将预习学习纳入硬性学习任务中, 并没有强制要求学生一定要完成预习任务, 口头让学生熟读课文, 记忆生字词, 学生预习并没有明确的目标, 而教师在课堂上也缺乏有针对性的衡量标准, 导致学生认为预习可有可无, 语文预习学习效率低下。

2.预习方法单一、枯燥。一些注意到了预习学习对语文学习重要性的教师可能会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预习本, 让学生按照教室的预习要求完成预习学习, 之后上交预习本, 由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这样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对预习学习的重视程度,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教师的预习任务千篇一律, 要求学生“熟读课文”、“了解作者”“背诵生字词”、“标注美句和疑难点”, 每一篇新课文都布置一模一样的预习任务, 这样模式化的预习任务和预习学习方法, 不利于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以获得理想的预习效果。

3.教师引导、激励不足。由于小学语文课时紧张, 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多, 所以小学语文课堂节奏较快, 因此教师不愿意在课堂教学中花时间考察学生的预习学习情况, 不能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也无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 并且由于不了解学生预习学习优劣, 所以不能对认真预习的学生进行激励和表扬, 打消了学生对预习学习的积极性, 难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预习学习, 形成习惯。

二、小学语文预习教师策略

1.预习学习方法的传授。教师需要改变布置预习学习任务之后就置之不理的预习模式, 要重视教师对学生预习行为的干预和引导, 教师要传授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 根据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认知情况, 形成一套高效率的预习方法。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春天的雨点》这篇课文的预习中, 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一个预习作业:

通读全文2遍, 用一根短线标记生字、生词。如罕 (hǎn) 、犊 (dú) 、鹰 (yīnɡ) 、凳 (dènɡ) 等。

写生字、生词, 一根短线描红难记忆的字, 抄写词组、扩词。

再次诵读课文, 两根短线标注新词, 通过上下文猜测大概意思, 再查字典比较, 同时举出几个意思相近的词汇。

描述《春天的雨滴》题目和文章的关系。全文只有最后一句话描写了雨滴, 文章主体都描写达丽玛和老师之间的事, 而题目是《春天的雨滴》, 这样写算不算跑题?

雨滴代指什么?

通过设置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预习任务, 让学生了解预习应该做些什么, 而且这样有层次的预习任务, 方便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来了解学生的预习程度, 根据学生对不同问题的掌握程度, 就能够知道学生的预习质量, 方便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

2.必要的预习引导。只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是不够的, 教师需要适当的干预学生的预习活动中, 在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性格特点, 为了方便传授预习学习方法, 教师可以首先开展一堂预习教学的课堂教学, 直接传授预习学习方法, 纠正学生的错误, 同时通过对预习内容的调整来引导学生逐渐提高预习质量。

(1) 导读预读。对于一些立意比较隐晦模糊的文章, 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阅读导读部分内容, 让学生对教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明白文章大概的意图, 正确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例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故乡的河》这篇课文, 学生通过导读, 就应该明白, 作者写故乡的河, 真意不在河, 而在故乡, 河流也不仅仅是河流, 而是孕育作者生长的母亲河。通过导读, 学生就会明白文章的主题思想, 认识到这不仅仅是一篇写河的文章, 因为如何只描写这条河, 那么文章题目应该叫《浉河》。

(2) 帮助学生建立符号系统。不同的内容标注不同的符号。如前文所述, 生词、生字、难字、不理解为句子、名言美句应该用不同的符号形式标记出来, 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从而抓住难点重点, 在上课中解决。

3.巧妙的预习检查。预习学习长期以来质量不高, 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和教师都存在着“反正上课要教”的心理, 为了提高学生预习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表扬激励认真预习的同学, 发挥榜样作用,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课堂提问, 巧妙的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

结语: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小学语文学习方法, 能够明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学生语文成绩提升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李敏煌.浅议小学高年级语文的预习指导[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0) .

[2]杨薇.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实践与思考[J].学周刊, 2011 (35) .

小学美术课中的预习 第8篇

小学英语其实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 知识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和交际性。而每周的英语课时量仅仅是三节, 这很不符合它主课的“身份”;一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 而新教材的知识量明显增大, 仅靠40分钟完成要求的内容, 时间会显得非常紧迫。这些都强调了“预习”, 尤其是“有效预习”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帮助学生有效地试用学习策略, 不仅有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作为英语基本学习能力之一, 预习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的有效方法。而笔者想让学生进行的是“有效预习”。

一、思索本源, 何为“有效预习”

查了一下对于“预习”的解释, “预习”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 学生自学新课内容, 做到初步理解, 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那“有效预习”就应该是“在新单元学习前,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效果地自学新课内容, 做到初步理解, 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那该如何指导孩子们进行“有效”的预习呢?合理设计预习任务是关键。针对不同的课文和学生年龄特点, 应该设计不同的预习任务。

二、揣摩童心, 设计有趣的初见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英语学习已有一年, 有了一定的英语储备量, 其实就可以开始进行预习了。但是如何有趣、有效又无痕地进行预习呢?一些手工制作可能最适合他们。有趣的初见才能唤起有效的兴趣。

【案例】译林版四年级下册Unit2 After school预习活动设计。

在教学这一单元时, 笔者设计的预习活动是设计一张英语课程表。在制作过程中, 学生了解到了将要学到的星期的缩写, 还复习了上一单元各个学科的英语表达。当然, 有些科目的英语表达第一单元没有涉及, 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提供一些英语翻译。毕竟学科的翻译都是固定的, 让学生自己查翻译反而会出现五花八门的翻译。这样的作业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预习和巩固的任务。学生不光复习了旧知, 还了解了星期的缩写。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了周六周日不上课, 这就为这一单元cartoon time中的一句话:I don’t have any lessons on Saturday!埋下了伏笔。

三、摸索规律, 旨在有效地再现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在英语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 自学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不能只设计那些有趣的预习活动了, 应该要落实到实处, 实打实的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导学单可能更加适合他们。而作为老师, 也很需要这样的导学单, 因为新教材的story time容量比较大, 40分钟的一节课要是面面俱到的话很有难度。其实有些环节可以在课前完成, 这样学生也能在课上有话可说, 有的放矢。

【案例】译林版五上Unit2 A new student预习单设计

这一单元的story time的教学内容是介绍学校专用教室和there be句型的一般疑问句的运用。这和学生的学校生活很贴切, 让他们调查一下自己学校的专用教室有哪些, 分别在哪一楼, 再让他们调查一下自己教室里有哪些东西, 分别有几个。其实这样的预习很轻松, 学生也很喜欢。有了这些调查, 课上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学校, 介绍自己的班级就有话说了, 同样也减少了课上讨论的时间。

这样的导学单没有死扣着单词、词组和句型, 而是更多的从旧知再现、调查发现、课文提问等不同角度来进行设计。更多体现了预习的意义与趣味, 相信学生喜欢的才会更加有效。其实当我们真正的放手, 让学生自己锻炼后, 你会发现很多他们带给你的小惊喜。

曾近有幸听到了特级教师戈向红老师关于“意趣英语教学”的讲座。在讲座中她解释了意与趣的含义, 意为meaningful, 也就是有意义;趣为interesting, 意思为有趣。这两者缺一不可。笔者认为, 这“意趣”二字可以这么理解:“意”为“实际意义”;“趣”为“童真童趣”。在以实际意义的基础上的童真童趣才是有效且受欢迎的。所以在以后预习作业的设计中, 笔者也会紧扣“意”与“趣”这两点, 让孩子们能进行“有效”的预习, 从而培养他们一定的自学能力, 为他们更加紧张的初高中学习提供一点点的帮助!

摘要: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教师在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时, 需要尊重他们的年龄特点。在学生从中年级的英语学习过渡到高年级的英语学习时, 发现有的学生的预习习惯不够好, 导致40分钟的课不能发挥出40分钟的效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适合他们的有效的预习作业, 并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

小学美术课中的预习 第9篇

预习作为一项课前任务,它是学习认识策略的基础环节,也是有效完成课堂内容形成大概印象,对预习任务中遇到的难点有所了解,对自己在课上完成的学习任务情况作出正确评价,从而课堂上会有目的地学习,降低学习的难度。特别在英语课堂上,学生的良好预习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课前有充足的时间把教学内容提前梳理,对于一些难点,可以通过查找工具书、共同探讨等方法自行解决,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减少了课堂学习中的挫败感,获得学习上的信心,长此以往也克服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培养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难点,课堂上可以提出,由同学或教师进行解答,通过自己思考和教师指导后,在其脑中可以形成更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自然会有所提高。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学生仅仅依靠课堂学习形成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才能适应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注重预习环节,符合教学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重视预习环节,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研究,进而提升学生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讲,善于指导学生预习,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既定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提供可靠的保证;对于学生而言,自觉而认真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预习,能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加深对教材难点、重点的认识和理解。

二、如何布置小学高年级段英语语篇的预习任务

教师心里很清楚预习的重要性,但往往会忽视这个隐性的环节,或者只是让学生进行表面的预习。在英语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会笼统的一句:听录音,预习课文。试问一下,学生回去以后到底听不听,听几遍,听懂多少?作为教师,你怎么知道,怎么进行检测?这样的预习任务布置了又有何意义呢?所以在布置预习任务前,教师应事先根据自己所教对象的实际情况,考虑好预习任务是为了什么,有何目的,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如何检测学生的预习结果,如何让学生们参与进来?如果一切考虑成熟,那么制定下来的预习任务才能真正体现作用。

在对高年级段学生布置语篇教学的预习任务时(这里的语篇教学偏向于对话、短文方面),笔者通常的模式是:听录音,将不会的生词在课堂记录本上记下,自己先通过查工具书解决,还不会的找同学探讨或留到课堂上提问,其次完成一定练习。如:根据语篇内容,回答一些问题,答案要写下,有时是选择题,有时也会根据语篇内容判断对错,有时是填表格,选择哪种练习形式是根据不同的单元内容来决定的,就拿4BUnit3My day这单元的Part A来说,因为是第一课时,笔者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任务,第一,记录下自己的一天日程;第二,听录音,将Part A中的生词抄到记录本上,试着写出中文意思。第三,根据Part A内容,完成表格,表格的设计是有讲究的,因为这课生词较多,少数学生不一定查出生词意思,于是在表格设计时,笔者采用了从方框中选词,填进表格中,并对个别词组进行注释,这样做可以适当缩减学生的学习难度,当时预习任务的表格是这样设计的,如下所示:

通过布置这样的预习任务,学生不光能对本单元的语篇教学内容有所了解,也能明白自己问题所在,而且课堂上就可以对预习任务做出评价,极大地缩短了课堂教学时间,既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有时间通过练习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甚至还有多余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解疑。

教师在设计的预习案时要有创意、有吸引力、趣味性足,尤其是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背景,教师要知道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社会观点、语言产生的历史背景等等。纯粹的语言点的预习不会引起多大的兴趣,教师应努力优化学习环境,充分利用课外环境。如今,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创造了物质条件,教育软件、校园网、网络资源使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例如,在学习5A Unit4 Halloween时,笔者就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来查找与万圣节相关的材料,特别是有关“pumpkin lantern”、“trick or treat”的信息应该予以留心,学生通过预习定会加深对Halloween的理解。

预习工作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怎么预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基础,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指导“路线”再扩展自己的预习方法去自己掌握,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结论,真正做到课堂上以学生为主。预习工作要贯彻课内检查。教师既然布置了学生预习工作,在课堂中就应该做出检查。小学生在学习上还是缺少主动性,如果一味地只是布置预习工作而不去检测,这样会有好多学生不重视预习工作,认为那不是一个任务,就不会认真去完成。在教师的检测和答疑中学生会一步一步地学习和解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上一篇:运用语篇意识下一篇:电力工程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