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

2024-07-16

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精选12篇)

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 第1篇

1 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意义

农业标准化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技术支撑;是规范农产品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依据;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途径。

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讲, 必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农业产业化就是引导农业走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的道路, 而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只有通过标准化的技术和管理手段, 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 才能保证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和统一规格, 为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大规模进入国内外市场创造良好条件。

我国已正式加入WTO, 在贸易壁垒逐渐被拆除的同时, “绿色壁垒”却在不断地筑高。面对“绿色壁垒”, 除了要在提高中国出口农产品标准和质量上下功夫以外, 还要积极参加制定规则, 最大程度地保护我们自己的利益, 从根本上突破“绿色壁垒”的束缚。农业标准不仅仅是组织农业生产的依据, 而且是用来规范市场和满足贸易的要求。农业标准对于建立一个统一、规范和竞争有序的交易市场,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标准化生产活动, 将科技成果制定成供人们共同使用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标准, 实现了科技成果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 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

2 农业标准化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2.1 要加快完善建设“三个体系”

一是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 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国家农业标准化体系;二是建立农业监测体系, 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网络;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制订和完善质量认证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扶持和培育优质农产品, 创评出一批品质好、规模大、效益高的名牌农产品,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3]。

2.2 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工作

要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把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和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之上, 使农业生产向着安全、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3 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基本做法

根据目标定位、技术路线、标准水平要求, 在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上主要是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上完善“三个体系”建设。在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基础上, 重点抓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从组织方式、运作模式到具体实施, 采取的基本做法是:

3.1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组织推动作用

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是一项具有示范性、公益性的工作, 在创建过程中, 依托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和农业大县, 以县市为单位, 紧紧依靠地方政府, 发挥农业部门的作用,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科学规划, 增强推动基地建设的合力, 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户投入为主体、龙头企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3.2 实施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紧密对接

龙头企业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中发挥着主导带动作用。实施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紧密对接, 有利于产加销紧密结合,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强化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促进农民增收。

3.3 以综合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基地建设

创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在操作层面, 要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7个体系, 包括:以落实县乡村目标责任制为保障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实施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可追溯制度为基础的生产管理体系;以市场准入和监督检查为手段的投入品管理体系;以农技推广和农户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服务体系;以综合治理为方式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体系;以“品牌+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以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为重点的监测监管体系[4]。

4 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主要特点

以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为例, 有3个较为显著的特点, 即:提升产品安全优质水平是核心, 落实全程标准化生产是主线, 发挥整体品牌效应是关键。

4.1 提升产品安全优质水平是核心

保证产品原料质量安全符合绿色食品标准要求, 是加工产品企业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必备条件之一。这就要求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必须以保证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 同时立足绿色食品的精品定位, 提高初级产品的内在品质, 从而实现原料生产与产品认证、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5]。

4.2 落实全程标准化生产是主线

创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将标准化繁为简, 转化为区域性生产操作规程, 促进广大农民优选品种、合理施肥、科学用药, 提高标准化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同时, 在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推行“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全程标准化生产, 扩大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在农业标准化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4.3 发挥整体品牌效应是关键

品牌是绿色食品的核心竞争力, 落实标准化生产是确保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和美誉度的基础。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把标准化与品牌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标准化解决质量安全问题, 通过品牌化体现标准化的生产价值, 实现优质优价。发挥整体品牌效应, 既是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的突出优势所在, 也是企业和农户共同创建绿色食品基地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牛合群.枣阳市农业标准化助力农产品加工业[J].农产品加工, 2010 (2) :49.

[2]简勇, 周晓峰.试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作用及有效措施[J].中国标准化, 2010 (1) :50-52.

[3]于斌, 方方.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5) :100.

[4]周颖.论农业标准化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J].应用能源技术, 2009 (12) :10-12.

日本农业生产标准化 第2篇

发布时间: 2004-1-14 信息来源:

日本的农业生产标准化包含农产品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和工艺以及农产品的标准化等三个方面。

一、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化

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对于生产特定的农产品来说,是有一定的标准化的。如农田水利的标准化,道路及坡面的绿化和建设标准等。例如关于道路坡面植被施工要领(1980)、设计要领(1985)等,对坡面建设的坡度、形状、排水沟、不同地区种植的植被类型、种类等都有详尽的规定和标准。

二、生产过程和工艺的标准化

在日本作为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不用说具有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农作物从新品种选育的区域试验和特性试验方法和方案,到品种育成后新品种的栽培技术工艺规程,以及农产品的收获加工贮藏方法等都非常具体。以牧草品种选育为例,不同种类牧草的育成品系必须在规定的试验地进行区域试验。

为了明确育成品系的特性,使试验结果具有科学性、可比性,牧草育成品系除在指定的试验地进行区域试验外,还规定了新品系的特性鉴定标准和区域试验的实施调查标准。为了便于资料交流,试验数据的相互利用和计算机处理,对白三叶、紫花苜蓿、鸭茅、羊茅类、玉米等20多种牧草饲料作物制定了统一的种苗特性分类调查标准。所有的调查标准都规定了必须调查项目和参考调查项目,并对每个项目的记载标准都作了明确的规定。1.区域试验的实施调查标准

(1)牧草区域试验调查标准。现行的调查标准是在1964年标准的基础上,经过二次修订而成的。温带型多年生禾本科、热带型禾本科分别使用共同的标准;多花黑麦草、豆科的红三叶、白三叶、紫花苜蓿则分别有各自的标准。

区域试验的必须调查项目除了发芽好坏、鲜草产量、干物率、干物产量和病害外,其他项目因草种而不同。如①温带型多年生禾本科:始穗和抽穗期、株高、越夏后的刈割再生等;②热带型禾本科:早春长势,耐寒性、虫害、刈割时的抽穗率;③意大利黑麦草:刈割时的抽穗率、虫害、越冬越夏性、株高;④红三叶:返青期、始花期、株高;⑤白三叶:早春长势,混播时的比率、虫害、越冬越夏性;⑥紫花苜蓿:立苗时株高、早春株高、越冬前株高、晚秋长势、缺株率及倒伏程度等。

(2)饲料作物区域试验的实施调查标准。在日本主要有玉米、高粱和燕麦,其区域试验的实施调查标准也分为必须调查项目和参考调查项目。

(3)区域试验的耕种标准。在这个标准中,对牧草饲料作物新品系参加区域试验的播种期、播种方法、播种量、施肥量和施肥方法、刈割次数和其他管理要求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如牧草的区域试验的小区面积为6平方米,重复4次,小区四周设置30厘米的保护区,以消除边际效应,试验重复进行3年。饲料作物区试的小区面积:玉米、高粱为10平方米,重复3次,燕麦为5平方米,重复4次,试验年限都是3年。2.特性鉴定试验标准

牧草的特性鉴定是指耐雪性、耐寒性和放牧特性鉴定。从家畜利用角度看放牧试验非常重要,现行的放牧适应性调查标准是1981年制定的,调查项目有:放牧时的抽穗程度、株高、始牧时现存量、放牧后的残食量;采食量和采食率、豆科比率、耐践踏性等20项。试验方法如下:分别草种设一牧区,把6-8个新品系重复5次,牧区面积0.2-0.5公顷,小区面积20-100平方米,同时放牧10-40头家畜,每年放牧5-8次。通过上述试验的品系,还要在指定机构进行品质分析,而只有按标准进行试验和测定后,才能申请日本牧草饲料作物品种审定和种苗法登记,并受法律保护。农作物的情况也是如此,如水稻抗稻瘟病育成品系的鉴定必须在指定的爱知县的山间试验地进行。

其他园艺及果树等作物都有类似的标准和规定。对于作物的栽培工艺也有相应的规程和标准。如水稻不同品种有相应的栽培指南,严格限定农药的使用时期和次数,以及化学肥料的使用时间和用量等。农业标准化在更多的情况下,包含农产品加工工艺和加工过程的标准化,这是由市场的需求所决定的。以鸡蛋的加工包装为例,须经过鲜蛋消毒→光照甄别→分级→包装后,才能上市流通。水果和果菜类的加工过程也大体相似。

三、农产品的标准化

在日本市场流通的农产品,应该说都是加工后,符合一定标准的农产品。所有农产品在进入市场前,都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分级,市场销售优级优价。除肉类是以100克作计量单位外,蔬菜水果等大多是一定的数量作为计量单位;鱼虾等也是以条为计量单位。梨、苹果等多以只为计量单位,特别是高等级的,如1只价格多少,大白菜、包菜等是1棵或半棵售价多少,其他如青菜、韭菜、芹菜等则是1把(束)价格多少,没有见到以重量单位计价销售蔬菜水果的。而这种情况下,充分体现了优质优价。如1只LL级的苹果的价格可以购买到数量多达几十到上百倍的等外级苹果。更多的场合下,等外品的农产品是不进入市场销售,而作为加工用原料。

农业企业标准化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农业企业;农业标准化;生产行为;Logistic模型

中图分类号: F32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9-0474-04

收稿日期:2014-03-01

基金项目:兵团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编号:11BTYB12)。

作者简介:王力(1976—),男,新疆石河子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通信作者:毛慧。E-mail:243351816@qq.com。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为了适应消费者需求并提高农产品质量,迫切需要标准化实施主体——农业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实施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化是企业从传统粗放式生产向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

王芳等于2007年提出,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优选原理,将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的过程,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1]。章力建等于2011年提出,农业企业标准化是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制定成标准并加以推广应用,由于融合先进的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使得龙头企业的发展实现了科学化、系统化,从而做到可持续发展[2]。席兴军等通过对我国企业标准化的特点与作用机制进行探析,提出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可以加速产品开发,提高企业开发能力,获得适度规模经济,提高和稳定产品质量,使企业活动中各个部门、各个环节能有效合理地運作,最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彭建仿等通过实证分析提出,安全农产品生产能力、安全农产品意识、企业实力、合作伙伴性质、安全农产品生产环境对企业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意愿有显著影响[4-5]。郑红军等以龙头企业质量控制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分析提出,企业销售收入、资产总额、产品是否出口、决策者年龄、决策者学历等因素对农业企业是否愿意采用国际或国内外先进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有显著影响[5-6]。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农业标准化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及服务技术水平,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继而有效地提高农业效益,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推行国际标准认证,企业可以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促进品牌建设,最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的过程中,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计量模型深入分析影响企业标准化生产行为的主要因素,以期为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笔者根据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程度的高低,将其分为“标准化生产”和“非标准化生产”。企业参与标准化生产的影响因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企业为什么实施标准化生产?企业选择标准化生产的外因,主要有市场需求、竞争需要、政府支持等因素。通过调查显示,企业标准化生产行为较大程度上受市场需求和竞争压力的驱使。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内在动机来自企业自身对标准化的认知、标准化生产能力和标准化产品的效益等因素。

其次,龙头企业实施标准化受企业自身特征的影响,包括员工人数、销售收入、资产总额、产品是否出口、企业性质等因素,具体分析见表1。

根据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这些假说:(1)企业自身特征主要包括员工数、销售收入、资产总额、产品是否出口、企业性质、企业级别,一般来说,企业的资产多、规模大,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对生产的规范性要求越高。由此提出假说:企业规模越大、级别越高、出口越多,越倾向于标准化生产。(2)标准化生产意识主要指是企业对标准化生产的认知、标准化生产意识及对标准化生产行为的重视程度等。企业领导对标准化生产意识越强,参与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越强。由此提出假说:企业标准化生产意识越强,越倾向于标准化生产。(3)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是指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数量。企业标准化生产能力越高,越容易满足表1影响企业标准化行为的因素

因素类别影响因素名称影响生产动机外部:标准化生产环境(市场需求、竞争需要、政府支持)+内部:标准化生产意识(认知)+标准化生产能力(“三品一标”认证)+标准化产品经济效益(比非标准化农产品效益好)+自身特征员工数、销售收入、资产总额、产品是否出口、企业性质、企业级别+注:“+”表示有促进作用。

农产品品质的要求。由此提出假说:企业标准化生产能力越强,越倾向于参与标准化生产。(4)标准化农产品经济效益从长期来看高于非标准化农产品,理性企业会选择实施标准化获得更多的效益。由此提出假说:标准化农产品效益越明显,企业越倾向于参与标准化生产。(5)标准化生产环境是指制约或促使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的外部因素,有市场需求、竞争需要、政府支持等因素。由此提出假说:市场需求、竞争需要、政府支持等因素对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有促进作用。

2数据来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渐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对农产品已从追求数量变成追求质量、品质和特色,为了适应人们的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国各地区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同时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收。例如农业发展迅速的新疆石河子垦区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着眼于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取得了良好效果。在种植业上,大力推广以6项精准农业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科学、新技术,超宽膜植棉16万hm2,良种推广率达100%,精量播种5.33万hm2,膜下滴灌率100%,智能化滴灌1 333 hm2,机采棉种植面积13.33万hm2以上。在畜牧业生产中,全面应用人工授精冷配技术、饲草三贮一化技术、牛羊塑料暖棚技术、机械化挤奶技术、牧草机械化收割技术、性控冻精及性控胚胎移植技术、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奶牛自由采食等技术,大幅提高了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已建成500~1 000头规模化奶牛场58个,从饲喂、繁育到产奶全部采用现代化管理新工艺。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13家企业的34个品种,认证面积1.67万hm2;通过绿色食品获证单位有7家,均通过了800 hm2葡萄有机农产品认证。到目前为止,新疆石河子垦区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注册商标751个,其中引进知名品牌30个,自治区名牌产品9个,新疆著名商标15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截至2013年10月底,“三品一标”已认证品种达52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4个、绿色食品15个、地理标志3个。

可见石河子垦区在种植业、畜牧业等领域的标准化实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整个新疆甚至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本研究在石河子垦区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对新疆石河子企业负责人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共涉及棉业、酒业、果蔬业、畜牧业、种业、粮油加工业等79家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2。共发放调查问卷90份,回收79份,占87.8%,问卷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3实证研究结果

3.1描述性分析

3.1.1农业企业标准化的出发点调查表明,企业重视标准化生产的出发点主要集中在提升农产品质量方面,其次是获得经济效益、迫于竞争压力、加速开发新产品,详见表3。

3.1.2企业对标准化的认可情况由表4可见,被调查企业大多数认为标准化对企业发展较为有利,占企业总数的5696%;没有企业认为不利于企业发展,说明企业实施标准化是比较利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比较认可标准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表4企业对标准认可情况

标准化是否有利于企业发展企业数(个)占比(%)非常有利1215.19较为有利4556.96一般2227.85不利00合计79100.00

3.1.3企业实施标准化满意度79个企业中,有72.16%的企业对实施标准化感到很满意和比较满意,认为一般满意的占25.32%,仅有2家企业认为不满意(表5)。对标准化满意度进行1~4分赋值后,计算平均得分为2.8分,与总分4分相比,满意度达70%,总体看来,企业对实施标准化的现状比较满意。

3.1.4企业实施标准化的稳定性从标准化实施的年限来看,70%以上实施标准化企业的实施年限在5年以上(表6),可见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实施标准化是比较稳定和连续的。

3.2计量经济模型和结果

3.2.1模型选择及研究方法假设农业企业选择标准化生产用y表示,y取决于xi(影响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各种因素)。结果只有2种:分别用y=0、y=1表示农业企业不采用、采用标准化生产,是非连续性的,并且这属于分类结果(y)与多种影响因素(xi)之间的关系,可以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此问题。

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 第4篇

1 制定统一标准, 抓好标准化生产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标准化生产, 只有标准化生产才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一是严格执行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在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生产要求, 科学制定管理方案, 保证生产、加工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制定了各类技术标准、科学操作规程110个, 并将其统一印刷后发给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农户。二是推行标准化生产模式。在建设“三品”基地时要坚持“规划科学化、环境优良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系列化、管理规范化、投入多元化”的原则, 以“综合整地标准化、种子优良标准化、生产资料使用标准化、田间管理标准化、生产操作标准化、收获储运标准化、产品加工标准化、商品包装标准化”的生产标准来约束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1]。三是广泛应用科技成果。结合全区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特点, 在每个镇 (街) 建立1个高标准的示范区[2,3], 全区共建15个示范区, 面积636.94 hm2, 涉及农户1 121户。

2 实施严格管理, 抓好关键点控制

在“三品”生产中, 要从源头上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健全档案, 抓好质量追溯。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办公室将农产品标准化操作规程、农户、龙头企业档案、区域环评结果、生资生产经营业户、投入品清单等资料纳入了微机管理。具体做到了“十进机”, 即:组织管理资料进机;发展规划资料进机;规章制度资料进机;科技培训资料进机;科技成果应用资料进机;示范区带动资料进机;投入品监管资料进机;农户档案管理资料进机;认证主体管理资料进机;环境监测资料进机。二是在农产品的各个销售点设立监测点, 随时监测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 着力突出重点, 抓好关键措施落实

在整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实践中、狠抓标准化生产和严格质量控制的前提下, 更要注重具体的步骤实施。一是进一步加快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三位一体”认证步伐。通过建立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三大基地”, 加快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扩大认证认可覆盖面。二是抓好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加储运销“三大环节”监督管理。加强对“三品”生产基地水质、土壤、大气、病虫、疫情、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监测与管理, 严格控制外来污染物, 通过有效综合整治, 改变生产环境;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全面管理, 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通过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达到规范化生产、加工、储运。三是抓好认证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填写记载。要求生产企业和农户如实填写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 做到生产记录要及时、准确, 乡镇专业技术人员要及时指导填写, 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办公室定期抽检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填写情况。

4 认真履行职责, 抓好对农产品市场监管

各级政府应该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作为非常重要的工作来狠抓, 并将其放到工作议程上, 及时做好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的监测工作, 督促农户、企业严格按照标准化操作技术要求生产安全、无公害农产品。一是建立生产者、经营者档案, 及时对其进行跟踪管理, 并让其作出安全承诺, 建立农产品安全责任制度, 一旦发生农产品质量不安全事故, 可及时找出源头, 及时作出处理。二是对生产者、经营者灌输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意识, 使其能够自觉进行安全农产品的生产。三是对农产品投入品等进行统一供货、统一配送, 减少因农产品投入品带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四是加强农产品销售前的检测工作, 及时剔除不合格产品, 严禁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4]。五是实行不合格农产品追究责任制, 对于不合格的农产品要追究其生产者、加工者的责任, 凡是其连续3次检测的农产品均不合格可以勒令其停止生产[1,5]。

阿城区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 更新了农民观念, 改变了传统习惯, 促进农业经营由粗放走向集约, 由单纯重数量走向数量质量并重。通过“三品”认证[6], 带动10万户农户实施标准化生产;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 农业效益得到了稳步增加, 如阿城香源源合作生产的香瓜, 认证前销售价格为8元/kg, 2008年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 贴标上市价格为10元/kg, 增加了2元/kg, 增加收入60万元, 仅此一项, 合作社农民人均增收就达1万元。

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 提高了阿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信度, 打开了农民进入市场的通道, 大量的认证产品进入了大型超市进行销售, 几年来在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没有一例因质量问题而被投诉;同时, 国家、省对阿城区认证的669个农产品轮流抽检, 抽检合格率为100%。

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 改善了生态环境, 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 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用药、用肥和规范生产管理的自觉性, 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因此, 推行农业标准化, 不单纯是一项追求现实经济效益的生产措施, 也是一项保护生态环境, 维持长远发展, 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公益事业, 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5,6,7]。

摘要:基于阿城区在“三品”开发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剖析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基础上, 指出了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三品”发展的措施, 以提高阿城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信度。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生产,“三品”发展,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玉华, 魏艳波.探索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坚强保障[J].民营科技, 2009 (5) :80.

[2]方勇.永康市芋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6.

[3]金奎祥.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 2008 (5) :39-41.

[4]张志伟, 王志国, 张玉华.政府在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推进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6 (10) :57-60.

[5]成昕, 武兆瑞.充分发挥“三品”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工作会议发言选编[J].农业质量标准, 2007 (4) :9-12.

[6]王广峰.菏泽市三农问题探析和对策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05.

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 第5篇

农业标准化和有机、绿色、无公害三类农产品的概念

一、农业标准化的概念

1、标准

标准是人们对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中重复出现的事物和概念,结合生产实践,经过论证优化,又经有关各方充分协调后为各方共同遵守的技术性文件,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总结而产生和发展的。可以说,每项标准都集中了过去、现代知名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是某个领域科学技术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是某项生产技术长期经验的高纯度结晶。2003年已公布了200多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行业标准,涉及果树、蔬菜、农作物、茶叶等,其他新的标准正在制定。2.标准化

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三条指出:“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 3.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轨道。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是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挑战的迫切要求;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切实关心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措施。长期以来,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比较薄弱,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和建设规划,标准水平低,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较弱,严重制约了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标准与其他标准一样同是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的总结。贯彻标准的过程,实质就是技术推广的过程。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农机农技专业人才队伍,是推行地方农业标准化的技术保障。

农业标准化的工作方针是: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

4.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规定的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组织实施的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称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生产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农业部公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公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技术标准。

二、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农业标准化是市场供求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两个阶段,实现了两次大的飞跃。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实现了由低产到高产的飞跃,较好地适应了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这个阶段的目标,在我国也已经达到。第二阶段:主要是实现了由数量到质量的飞跃,较好地适应了温饱之后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的质量需求。而这个阶段,在我国正在起步。过去是产品计划分配、定量供应、凭票购买,现在生产力发展了,农业产出量增大了,人们可以货比三家,消费的选择性明显增强。消费者所关心的不是能不能买到东西,而是购买的商品是不是卫生安全,是不是富有营养,是不是食用方便。在这三条当中,最关键的又是安全问题。因为,食品安全,既是广大消费者的最基本需求,也是对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最起码的质量要求;既是消费者应享受的基本权利,又是商品生产经营者应尽的基本义务。现在已在部分大城市搞农产品质量市场准入试点,并将逐步扩大范围,如果我们农产品的质量不能有一个大的提高,农产品的卫生安全这一关过不去、过不好,产品就很难进入市场。

2.推行农业标准化,应对入世挑战,适应农产品市场的变化

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发展将会带来许多新的机遇,但也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既有花色品种、加工档次、包装装潢的不适应,又有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经营体制、政策法规的不适应等等。目前来看,问题最大的还是产品质量的不适应。过去我们是非贸易成员国家,对国外农产品的进口限制比较严,国内市场空间比较大,能出口的搞出口,出不去的转内销,可以“水路不通走旱路”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入世之后,根据《农产品协议》、《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等规则,原有的许多进口限制将逐步取消,国门将进一步敞开,门槛大大降低,特别是进口关税将逐步大幅度降低,世界各国的农产品必然会更多更便利进入到国内市场。

3.农业标准化推行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

加快农业发展,科技是支撑,农民素质是基础。面对市场需求的新变化、科技进步的新形势,现实中普遍低的农民素质,已经成为农业发展上档次、上水平的重大制约。推行农业标准化的过程,说到底,就是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过程,是培训教育农民学科学、用技术的过程。把科技的进步、科研的成果,规范为农民便于接受、易于掌握的技术标准和生产模式,不仅为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提供了有效途径,而且对于更新农民观念,改变传统习惯,促进农业经营由粗放走向集约,由单纯重数量走向数量质量并重,意义重大。推行农业标准化,既能够推动农业良种化、设施化、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又能促进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外向化的方向发展,既有利于提高农产的质量品质,又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最终必然会带来农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市场竞争力的显著增强。同时,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可以帮助农民群众更好的了解市场信息,自觉增强质量品牌意识,积极发展特优新农产品生产,不断开辟新的增收门路和办法。从这些意义上讲,抓住了农业标准化,就是抓住了农民素质提高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

4.农业标准化推行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和严格控制,我国工业污染和城乡生活污染已相当严重,农业生产中滥用农药、化肥等现象比较普遍,不仅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造成同源污染,影响到土壤、水体,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如已经禁用的“DDT”,能在水土中存留几十年而不被降解,科学家在南极企鹅的体内分离到了它的成分,象这样明令禁止多年的高残留农药,至今在个别地方还在非法生产和使用。解决类似的问题,除了加强教育和严格执法以外,根本性的措施就是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用药、用肥和规范生产管理的自觉性,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因此,推行农业标准化,不单纯是一项追求现实经济效益的生产措施,也是一项保护生态环境,维持长远发展,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公益事业,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三、无公害、绿色、有机三类农产品的标准概念

1、概念

●无公害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产品标准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禁用或限制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添加剂等生产资料及其它有害于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物质,并实施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

●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是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关系,促进生态平衡、物种的多样性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三者的区别

有机农产品与其他农产品的区别主要有3个方面: 1.有机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其他农产品则允许有限使用这些物质,并且不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

2.有机农产品在土地生产转型方面有严格规定。考虑到某些物质在环境中会残留相当一段时间,土地从生产其他农产品到生产有机农产品需要2~3年的转换期,而生产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则没有土地转换期的要求。

3.有机农产品在数量上须进行严格控制,要求定地块、定产量,其他农产品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

绿色食品与一般农产品相比有以下显著特点: 1.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强调产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 2.对产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

无公害农产品是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严格地说,一般农产品都应达到这一要求。

产生

有机农产品国际上有机食品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以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成立为标志。1994年,国家环保总局在南京成立有机食品中心,标志着有机农产品在我国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产生的背景是,发达国家农产品过剩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以及环保主义运动。

绿色农产品1990年农业部发起,1992年,农业部成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1993年农业部发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基本解决了农产品的供需矛盾,农产品农残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食物中毒事件频频发生,“ 绿色”成为社会的强烈期盼。

无公害农产品20世纪80年代后期,部分省、市开始推出无公害农产品,2001年农业部提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4个城市进行试点,2002年,“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无公害农产品产生的背景与绿色食品产生的背景大致相同,侧重于解决农产品中农残、有毒有害物质等已成为 “公害”的问题。

价格

绿色食品70%为加工产品,30%为初级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都以初级农产品为主。有机农产品的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50%至几倍,绿色农产品的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10%~20%,无公害农产品的价格略高于一般农产品。

管理

《全国农业标准2003~2005年发展计划》依据农产品质量特点和对生产过程控制要求的不同,将农产品分为一般农产品、认证农产品和标识管理农产品。

一般农产品是指为了符合市场准入制、满足百姓消费安全卫生需要,必须符合最基本的质量要求的农产品。

认证农产品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对于我国市场上目前存在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政府应积极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同时依据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引导企业有条件地开展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使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上一个台阶。

标识管理农产品是一种政府强制性行为。对某些特殊的农产品,或有特殊要求的农产品,政府应加以强制性标识管理,以明示方式告知消费者,使消费者的知情权得到保护,如转基因农产品。

农业标准瞄准安全质量

由于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标准化管理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三类认证形式在标准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全国农业标准 2003~2005年发展计划》以突出农产品安全质量为重点。考虑到各大类农产品的相似性,《全国农业标准2003~2005年发展计划》列出了各大类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产品标准项目,至于某种产品标准的不同要求,要在具体的标准中分别列出。在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地环境条件要求上,有机农产品与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因此,在具体标准项目的设置上,将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地环境条件要求单列,而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在这两个方面的差异不大,在标准项目中并为一类,不再分列,仅补充部分产品标准。

农产品的标准控制与标志使用

无公害农产品执行的是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强制性标准及农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产品标准、环境标准和生产资料使用准则为强制性国家或行业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为推荐性行业标准。目前,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已发布了4 类农产品的8个强制性国家标准,农业部发布了200 余项行业标准。

绿色农产品执行的是农业部的推荐性行业标准。绿色农产品标准包括环境质量、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包装贮运等全程质量控制标准。目前,农业部发布了52项绿色农产品行业标准,其中包括7项通用性标准、45项产品质量标准。

有机农产品执行的是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的“有机农业和产品加工基本标准”,由于有机农产品在我国尚未形成消费群体,产品主要用于出口,虽然我国也发布了一些有机农产品的行业标准,但我国的有机农产品执行的标准主要是出口国要求的标准。目前,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韩国等都已制定了 有机农业及产品生产、加工准则性的标准。有机农产品的标准集中在生产加工和储运技术条件方面,无环境和产品质量标准。

标志

有机农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无统一标志,各国标志正显现多样化。

绿色食品有统一的绿色食品名称及商标标志,在中国内地、香港和日本注册使用。

无公害农产品执行全国统一的标志。

三种食品标志的识别 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是加施于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证明性标记,标准颜色由绿色和橙色组成。

绿色食品: 标志商标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注册的证明商标,受法律保护。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标志为正圆形,意为保护。开县锦橙已于2003年取得绿色食品标志。

有机食品:标志是加施于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证明性标记,其寓意着人与自然需要和谐美好的生存关系。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概述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是一项旨在提高中国农产品质量和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的利国利民工程,已被中央政府所肯定和社会各个方面所认同。2004年7月,农业部在总结试点城市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的决定,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基本实现全国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保障消费安全,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中等水平。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畜产品、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国际标准要求,并与贸易国实现对接。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我国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拟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加强生产监管

——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加强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

——净化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强化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

——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实施力度,指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科学合理使用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和灌溉、养殖用水,加强动植物病虫害的检疫、防疫和防治工作,提高农产品分级、包装、保鲜、贮藏和加工业标准化水平。

——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积极扶持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通过公司加农户、协会加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者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推行市场准入制

——建立监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坚持和完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定点跟踪监测制度,深入开展以农残、兽残为重点的专项检查和整治活动。

——推广速测技术。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推广速测技术,以适当方式公布检测结果,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创建专销网点。在国家和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积极推进安全优质认证农产品的专销区建设。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经检测合格的农产品实行专区销售。积极推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

——实施标识管理。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点,积极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经营者)。凡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目录的产品,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规定,予以正确标识或标注。——试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猪、牛、羊耳标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在蔬菜、猪肉等“菜篮子”产品上推行了“产地与销地”、“市场与基地”、“屠宰厂与养殖场”的对接与互认,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三、正确把握推行农业标准化的工作重点

(一)、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为核心,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在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农业生产特点、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积极转化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加快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种、生产操作技术规范、产地环境以及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运输和贮存等方面市、区县(自治县、市)二级农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相互配套,科研、生产、推广、加工相互衔接的农业标准体系。农业标准的制定,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对出口农产品,在标准的制定中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尽可能地满足进口国的产品质量要求。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农业发展新情况,对现行农业标准进行及时修订和完善,使之尽快与国际接轨。

(二)以强化检测为手段,建立健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按照合理布局、避免重复的原则整合资源,充分利用我市法定检验机构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大中型企业现有的人才。技术和设备力量等社会资源,加快我市农业检验检测机构的规划、布局和建设步伐。现有机构要加强设备配备,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要结合基地、市场建设需要,建立健全快速检测站(点),开展好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质量检测服务。依法加大对各类农业检验检测机构实施计量认证和资格认证的工作力度,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全面加强对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及添加剂、兽药、农机具等农业投入品和土壤、水质、大气等产地环境及农产品生产过程和农产品质量的检验检测,逐步实现我市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三)以创立名牌产品为动力,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培育名牌农产品,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当前,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和国家认监委、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切实抓好我市无公害农产品及基地认定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要从培育名牌农产品和标准化农产品入手,以名、优、特、新和外向型农产品为突破口,帮助企业尤其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积极鼓励和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实施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IS O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IS OI 4000(环境管理与环境保证体系)和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尽快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扩大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四)以示范区为典型,加强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工作,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抓好实施。当前,要着力抓好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各类农产品示范基地的建设,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逐步形成市、县、乡。村四级示范基地和示范园、示范片、示范点相结合的农业标准化示范网络。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标准推广计划,积极开展农业标准的宣传、培训和试点。示范工作。努力提高农业标准推广的组织化程度,按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基地十农户十标准”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纽带作用,引导带动生产基地和广大农户自觉接受和采用标准,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要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并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使广大从业人员懂得什么是标准化,为什么要搞标准化,怎样按标准化进行生产。学习的材料主要有农业部颁布的200多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等。

(五)以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加大质量监督和查处力度。要以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实施强制检验目录制度,依法加大专项治理和行政执法力度,对标识不规范和存在一般质量问题的,要责令限期整改;对问题严重。整改不合格的,有关部门应依法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在农业生产环节要引导和督促广大农户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技术规范,严禁使用国家禁用的农业投入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对蔬菜实施监测的13种农药:甲胺磷、甲拌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氧化乐果、毒死蜱、乙酰甲胺磷、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甲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和百茵清。

(六)以推行农产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管理为基础,建立诚信、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要围绕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级、定量包装、包装标识等标准的实施,加强对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和认证工作,杜绝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流入市场。要用标准化手段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提高管理水平,规范经营主体的市场行为,严格市场准入,促进市场有序运行,建立公开、公正、透明、诚信的农产品流通机制、每个区县(自治县、市)至少要建立1-2个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确保全市培育30个标准化管理的批发市场目标的实现。

(七)、以加强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创造优良的产地环境

优良的产地环境是进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基础,由于近几年石油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环境破坏较大,土壤、空气、地下水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应加大治理力度,创造良好的产地环境。

(1)开展农业残留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大量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可再生资源,运用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加以科学的开发利用,对于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年夏秋收获的大量农作物秸秆随意焚烧,浪费能源,释放温室气体,破坏土壤耕作层微生物,应大力推广秸秆“过腹还田”、机械还田、秸秆气化、食用菌养殖等,并结合畜禽粪便处理,发展有机肥生产。作好农膜的回收利用。

(2)搞好植树造林,加快绿化进度:植树造林是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过去许多党政负责人为了显示政绩,往往喜欢将蔬菜种在公路两旁,这样很容易造成汽车尾气和扬尘对蔬菜的污染。沿公路两则建设高大乔冠林带,阻止污染物进入农田,创造良好的产地环境。

(3)进一步加强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综合治理水污染,使农田灌溉用水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辽宁省农业标准化发展分析 第6篇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成效;问题;建议;辽宁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3-0081-02

十七届五中全会决定指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是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这“四化”当中,标准化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理念,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抓手,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条件。

辽宁省近年来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相互配套,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标准体系,并相继建立了技术推广、质量检验、农产品认证、执法监督与质量安全信息等标准化支撑体系,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与管理为手段,有效地带动了全省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快速发展,提升了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全省已建设农业部农业标准化示范县8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2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5个。

1 辽宁省农业标准化工作成效

1.1 以政策推动农业标准化进程

2002年辽宁省人大出台了《辽宁省农业标准化管理条例》,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按照标准生产、销售,并将经费纳入本级预算。

2005年辽宁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农委《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了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及工作目标。意见中所设定的目标目前已全部完成。

2006年辽宁省开始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面积指标作为考核农业标准化的量化指标,纳入到省政府对各市绩效考核范畴,促进了“三品一标”的发展,提高了全省农业标准化水平。以蔬菜为例,目前全省蔬菜抽检合格率已由2000年的70%提高到96%以上。

1.2 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辽宁省优先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同时根据本省农业生产特点制定了辽宁省地方标准296项(种植业),作为国家标准的补充。全口径的农业标准已制定735项。相关标准每年印发给县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市、县农业推广部门据此再制定地方生产技术规范。此外,印发更加易于执行的“明白纸”“作业历”等,并组织标准宣传培训,鼓励各生产企业制定“企业内部执行标准”。

1.3 完善标准执行效果检测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推广成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通过检测机构的检测才能确认。常规技术性标准的验证可以通过现场检查以目测来完成。辽宁省有10家农业部部级检测中心;14个市多数都成立了市级区域性农产品检测中心;44个农业县检测站正在建设中;乡镇监管站、生产企业设立的快速检测室也正在启动。现有的农产品检测机构每年能够检测样本20多万个,以定性快速检测为主,覆盖全省种植业中蔬菜、水果、食用菌等高风险产品。

1.4 大力开展农产品认证工作

“三品一标”作为衡量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的唯一量化指标,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抓手。辽宁省大力开展农产品认证工作,推出符合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截至2012年底,全省认证有效无公害农产品2 461个,生产面积309.3万hm2,占全省耕地果园面积的64%;绿色食品642个,生产企业281家;有机食品66个,生产企业20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7个。

2 辽宁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

我国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的是“两手抓”政策,即:一手抓监管,解决当前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手抓标准化生产,转变生产方式,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特别是在当前粮食安全以及保障“菜篮子”“米袋子”的压力下,各级政府对农产品数量的要求远远大于对质量的要求,即使对质量安全提出要求,落实措施也不到位。省农委目前制定的标准化经费每年只有50万,落实到每个标准的补助经费只有3万元左右,这些资金用来制定生产操作规程勉强可以,而制定产品标准就略显不足。

2.2 标准制定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市场监管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问题将会不断出现。近几年出现的许多安全问题都是在食品中违法添加工业产品,而在食品标准中对所有可能添加的非法添加物事先设定检测参数又无法实施。这也是社会对食品标准质疑最多之处。我国现有已登记农药品种1 500多种,化工原料等可能被非法添加物质成千上万,而对食用农产品设定的检测参数标准只有十几项、二十多项,否则承担不起检测经费。由于检测覆盖面还很小,检测参数还很少,出现问题具有不可预见性,因此农业部提出“防止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奋斗目标。

2.3 生产者的素质与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农业生产者普遍存在能力不高,对先进生产技术掌握不好,选购农业投入品时盲目跟风,对最基本的农业使用量、休药期把握不准等问题,而现有的乡镇农技推广站人员缺乏,无法一一指导到位。

3 推进辽宁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 农业标准化事关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消费者身体健康,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各级政府要大力提高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并将其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完善省、市、县农业标准化监管机构,强化其管理职能,解决“上热下冷”的现象。当前特别是要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建设。

2) 农业标准化是公益性事业,标准化的推广需要所有农业管理部门和广大生产者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增加经费扶持。同时要加大政府绩效考核的力度,凡出现农产品(食品)安全事件一票否决。凡涉及农产品生产的项目,必须设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所生产产品必须达到无公害农产品以上标准。

3) 加大标准宣传、培训力度。在采用国际、国家以及行业标准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辽宁省地方标准,特别是做好原有标准与《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协调一致,鼓励企业制定《企业标准》。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现有标准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生产者的认识,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做到每个农户、每个生产大棚都有相应的作业历(标准),并做好生产过程记录。

4) 完善检测体系,加大检测覆盖面。完善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站)建设,建立乡镇检测室,增加产品检测数量,开展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

5) 开展以“三品一标”为重点的农产品认证工作。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面积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农业标准化水平的量化指标,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品,树立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以产品认证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实现,以创立优质农产品品牌来实现标准化生产带来的效益。

国办要求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第7篇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 (简称意见) , 提出到2030年,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显著成效。产品优质安全, 农业资源利用高效, 产地生态环境良好, 产业发展有机融合, 农业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竞争力显著增强。同时要求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意见要求, 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 到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 明确责任主体, 建立奖惩机制, 落实管护措施。同时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 健全推广和服务体系。加快制修订农兽药残留标准, 制定推广一批简明易懂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 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开展标准化生产, 实现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积极推行减量化生产和清洁生产技术, 规范生产行为, 控制农兽药残留, 净化产地环境。

意见还强调, 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加强政策引导, 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开展农业品牌塑造培育、推介营销和社会宣传, 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的农业品牌, 提升增值空间。鼓励企业在国际市场注册商标, 加大商标海外保护和品牌培育力度。发挥有关行业协会作用, 加强行业自律, 规范企业行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 探索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模式。依法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 打击各类非法添加行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 优先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试点范围, 探索建立产地质量证明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体系, 促进各类追溯平台互联互通和监管信息共享。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 强化产地安全管理。支持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 加快建立运行长效机制。加强农业执法监管能力建设, 改善农业综合执法条件, 稳定增加经费支持。

试论大豆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 第8篇

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可以改变原来农民粗放的生产方式, 利用生产标准, 使农民在种植过程中投入更趋于合理, 也便于农民使用新技术。农业标准化生产, 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及绿色食品重要途径, 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手段。

大豆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 是栽培技术措施, 使大豆品种的潜力得到了发挥, 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标准化栽培技术, 是种植业在技术领域里的又一重大技术进步, 正像工业生产需要“标准化”一样, 现代农业生产也离不开标准化流程。因此, 各级政府非常重视, 要求人人知道“标准化”, 户均一个明白人, 从春季开始, 印发了大量的宣传资料, 把标准化生产技术要点编成口诀, 便于记忆, 以发放传单和张贴上墙等形式进行宣传, 使农民随处可了解掌握标准化生产知识, 进一步应用到实践中去, 同时, 科技人员通过讲课, 放录像等多种形式搞好培训工作。

1 选择优良品种, 做好种子处理

根据当地生态类型和市场需求, 按省品种推广区域化的要求, 因地制宜地选择优质高产, 熟期适宜、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或专用品种。实行二年更新一次。高蛋白品种, 蛋白质含量45%以上;高脂肪品种, 脂肪含量22%以上;兼用品种蛋脂总量63%以上。

种子播前进行精选, 种子纯度和净度不低于98%, 发芽率不低于90%, 含水量不高于13%, 质量达到种子分级标准二级以上。种子进行包衣, 未包衣处理的种子药剂拌种, 阴干后待用。

2 选好茬口, 做到伏秋整地

实行科学轮作, 前茬以玉米、马铃薯、小麦为主, 不重茬, 不迎茬。

实行伏、秋翻起垄或秋深松起垄。有深松基础的玉米茬可原垅种, 整地质量, 耕层土壤细碎、疏松、地面平整, 10 m宽幅内高低不超过3 cm, 平方米耕层内直径5 cm的土块不超过5个, 达到适宜播种状态。

3 适期早播, 一次播种保全苗

地温稳定通过7℃~8℃时开始播种, 我省中南部地区4月25日至5月10日, 北部和东部地区5月5日至5月15日。在保证播种质量前提下, 适期早播。机械标准化播种, 做到用种精量, 下籽均匀, 深浅一致, 覆土严密, 播后镇压, 播种时间上和质量上达到标准, 做到了一次播种保全苗。

4 科学施肥, 加强中耕管理

根据大豆的生理特点和需肥规律, 确定施肥原则为:以有机肥为主, 化肥为辅, 以磷肥为主, 配合氮、钾肥, 以机肥为主, 适当追肥。根据土壤肥力确定施肥量, 每公顷施有机肥15~20 t, 结合整地一次施入。

用化肥做种肥, 根据土壤诊断结果确定化肥用量, 限量最高值。每公顷施磷酸二铵100~150 kg, 硫酸钾40~60 kg, 提倡分层深施肥, 切忌种肥同位, 以免烧种。根据苗情长势对大豆长势差的地块可在苗期每公顷追施尿素45~60 kg, 大豆前期长势较差时, 在大豆初花期, 叶面追肥。公顷施尿素10 kg, 加磷酸二氢钾1.5 kg, 溶于500 kg水中喷施。

从田间管理看, 播后铲前垄沟深松或趟一犁, 铲趟进行三次, 人工拿一次大草。第一次趟深15 cm;第二次不晚于分枝期, 趟深10~12 cm;第三次在封垄前进行, 培土达到第一复叶节。

在蚜虫易发地块, 结荚期, 结合防病、蚜虫, 可进行叶面追肥, 用钼酸铵或磷酸二氢钾0.2%~0.3%进行叶面喷施, 能促进豆粒的形成, 增强抗病虫害的能力。

5 病虫草害, 做到预防为主

播后苗前可选用90%乙草胺 (禾耐斯) 乳油加75%宝收干悬浮剂, 每公顷用72%都尔乳油1500~2500 m L。

苗后除草剂禾本科杂草可选用12.5%拿扑净乳油, 每公顷用1000~1500 m L;15%精稳杀得乳油, 每公顷用750~1000 m L。阔叶杂草可选用25%氟磺胺草醚水剂, 每公顷用1000~1500 m L;或24%杂草焚水剂, 每公顷用1000~1500 m L。

在大豆重迎茬地块主要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病及根腐病, 同时防治大豆灰斑病。用种子量2%的大豆根保菌剂拌时, 可兼防大豆孢囊线虫病及根腐病, 大豆根腐病也可用种子量0.5%的多福合剂或种子量0.3%的多菌灵拌种。大豆灰斑病, 选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 同时可在大豆花荚期每公顷用40%多菌灵胶悬剂1.5 kg, 兑水450 hm2人工喷雾。

在虫害的防治上重点防治大豆蚜虫和大豆食心虫。6月中旬, 公顷用50%抗蚜威粉剂150~250 g兑水450~750 kg喷雾, 防治蚜虫。在8月10日前后, 用30 cm长的秸杆在80%敌敌畏乳油中浸泡3 min制成毒棒, 公顷插450~750个防治大豆食心虫。

通过实施大豆标准化生产技术, 产量和品质都要优于普通田, 标准化生产的大豆产量比普通田增产15%以上, 品质优于普通田, 而且成熟度要好。■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大豆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内容及优点。

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 第9篇

1 农机拥有者是农机作业标准化的主体

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的过程, 必须由熟练掌握标准的农机驾驶员和达到标准技术状态的农业机械来完成, 通过实施各项农机化作业标准, 确保各项农机作业达到生产要求, 从而生产出标准的优质农产品。

1.1 建立农机作业标准化体系

针对我场农业生产实际, 要不断完善和建立农机作业标准化体系。标准化需要大力推广和认真实施, 才能变成现实的效益和成果, 建立农机作业标准化制修订和推广体系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环节。

标准化体系制定必须坚持四条原则。一是以现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为基础和依据;二是从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 总结现有的成功经验, 制定切实可行的补充标准;三是标准制定具有相对稳定性, 同时要根据客观实际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四是注意农机作业标准的系统性, 使各项农机作业标准统一协调。

1.2 农机拥有者是实现农机作业标准化的关键

农民是农业机械化的主体, 而拥有和使用这些农业机械的农机手也就自然成为实施农机标准化的主体。这种既节约社会资源, 提高农民收入和解决农民就业, 又能实现农机具最大利用率的方式, 必将成为推动农机作业标准化的进程的主要动力。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体制改革,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越来越显现出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 这种方式既保障了农民收入, 又促进了农业科学化生产、标准化种植和合理化管理的发展。从事农业生产中机械化有偿作业的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也将取代一家一户拥有农机具的格局。

1.3 加强培训, 奠定标准化实施的素质基础

没有“标准人”, 干不出“标准活”。因此, 加强标准的制 (修) 定和宣传贯彻, 加强科技培训, 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机手的综合素质, 建立一支具备专业技术和标准化知识的农机标准化推广、应用队伍, 建立现代农机标准化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和体系, 对职工选择和使用农机具的方法进行规范和指导, 就成为一种必然。只有农机操作者的素质水平提高了, 才能保证农机作业和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所以, 在积极制定各项农机作业标准的同时, 还要积极做好农机标准的宣贯工作, 通过技术培训方式, 让农机使用人员掌握这些标准、应用这些标准就成为农机作业标准化的基础了。

1.4 体系建设和典型示范是农机作业标准化实施的促进措施

重点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绿色食品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主要农作物和高效经济作物开展农机作业标准化生产, 在农田作业的各个环节上认真实施, 从而有效地把标准化工作贯穿于农机作业的始终。

1.5 建立示范点, 促进农机作业标准化建设

通过建立全程机械化标准作业示范区和关键环节标准化示范点, 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 总结实施区域农机作业标准化经验, 形成本区域内重要农作物农机作业标准化的生产模式, 促进土地要素流转, 探索农业适度规范经营和连片种植, 以利于带动相关作物的农机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机作业标准化水平。

2 加强农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

经过多年实践, 我们深刻认识到, 农机标准化不仅是农业生产增加产量、改善质量、提高效益的重要措施, 而且对建设我场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加强农机标准化工作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面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 要求我场农业在品种、技术、生产方式上与国际接轨, 而目前农机化水平不高, 劳动生产率低是制约我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实施农机标准化, 促进农机化的发展, 是提升我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2.2 加强农机标准化工作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

农业机械是能够长期重复使用的农业投入品, 其性能、质量和使用方法影响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植保机械的影响作用尤为直接, 高性能植保机械的规范使用将有效地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残留量;动力机械质量性能的提高和秸秆还田机械的推广应用, 有利于减少因燃油滴漏、尾气超标排放及秸秆焚烧带来的农田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同时, 农业机械化增强了防灾抗灾能力, 能防止因自然灾害造成的质量下降。因此, 实施农机标准化, 对发展我场优势农产品,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3 加强农机标准化工作是推进我场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农机标准化将先进技术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 促进了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 加快了农机化技术成果的转化, 有利于农业生产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有序进行。实施农机标准化, 将有力地推动作物种植规模化、生产基地化、管理规范化, 加快农业机械化、精准化、集约化进程, 提升我场农业现代化水平。

2.4 加强农机标准化工作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节本增效, 将农机科技成果转化为规范的农机作业和生产管理标准, 有利于加快农机技术的推广, 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 农机标准化也是提高农机产品质量, 切实保护职工消费者利益和确保不误农时搞好农业生产的有效措施。

3 推进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农机作业标准化是伴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农机作业标准化不是软任务, 而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节约能源、增加农产品竞争力的硬措施, 实现农机作业标准化, 有利于提高农机技术状态、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作业, 是提高产量、改良质量、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径。

3.1 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内容

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将先进的应用技术和现代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有机联系起来, 促进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 使农业生产能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有序进行, 使农业生产逐步按工业化的方式进行。

3.2 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有利于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的建设

随着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网络的发展和健全, 对农机作业标准化的要求会更加迫切。农机社会化生产的规模的扩大, 相应的作业质量纠纷发生的就会越多, 如何解决这些纠纷, 农机作业标准就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标尺, 用技术法规, 即用农机作业标准去评判质量纠纷就成为一种必然。因此, 推进农机作业标准化, 可以减少作业质量矛盾, 可以评判作业质量纠纷, 保障农机社会化作业体系的健康发展。

3.3 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 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需要

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 对提高农产品产量, 改进农产品质量, 降低农产品成本, 增加防灾抗灾能力,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没有农机标准化, 就实现不了农业标准化和质量效益型农业。

3.4 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有利于资源的节约

农机作业标准是专家经过研究并验证的科学合理的生产操作规范, 实施这些作业标准就能够以科学的方式完成农业生产任务, 并且达到节约的要求。比如, 减少农机作业油料的使用, 或保持农机良好的机况等, 从而达到资源节约的作用。

3.5 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农机作业标准化是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 是推广运用先进技术的重要手段, 是使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种植规模化、作物生产基础化、农业精准化和田间作业规范化, 都要通过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来完成。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过程中, 农机推广部门为使技术准确的应用, 都要制定一些规范化的农机新技术规程, 而这些规程就是农机标准化的具体体现, 通过实施这些规范, 就可以把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 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4 结论

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 第10篇

农机标准化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在各个生产环节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农机标准化管理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农机工作人员应该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农机标准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深入了解农场、各个连队和有机户的基本情况, 让每个有机户从思想上认识到农机标准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尤其要做好个别不能认识到位的有机户和农场职工的思想工作, 耐心讲解农机标准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并要让有机户和农场职工自愿的接受。

2 加强标准检查

农机工作人员应该在把握好标准的前提下, 保质、保量的完成检验工作, 应深入各个管理区和作业区进行检验, 确保每一次检验率和合格率, 尤其是拖拉机检验率和合格率应达到规定标准。

注重监管与服务相结合, 在农机生产监管过程中, 注重田间监管, 发现违章及时纠正, 决不放过一个事故隐患。强化联合检查, 注重与公安交警的配合, 注重农场间、管理区 (作业站) 间的配合, 形成广泛宣传, 全员教育, 全过程、全方位监管。注重检查指导与总结分析相结合 (即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分析问题原因、及时制定改进措施、及时落实改进措施和及时检查落实结果) , 切实保证生产安全。继续完善落实1个重点 (确保安全) , 2个配合 (农机与交警配合、农场与农场配合) , 3个全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 4个到位 (宣传、教育、监管、整改) , 确保安全生产无事故的发生。

农机工作人员要加强农机管理和规范收费。年度检验应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规定实行, 不得随意提高或降低收费标准。

3 健全农机安全制度

农场应健全农机安全检查制度。农机工作人员应该把抓安全放在第一位, 做好机车检验和其他生产安全工作, 工作人员应具备有分析形势的能力, 抓好各个安全环节的要点。农场做好农机生产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农机工作人员与交警应联手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网, 要严厉打击“黑车非驾”, 杜决无牌、无证驾驶, 酒后驾驶, 违章载人, 超速超载, 安全设置不全或失效等违章行为的发生。建立安全责任追究制, 各管理区 (作业站) 主要领导要对本单位内的安全生产落实总负责。安全生产落实不到位的, 要及时纠正, 对存在农机安全生产问题不能及时纠正的, 农场应进行通报批评, 对造成不良后果的应严肃处理。

4 认真准确地分析农机数据

农场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机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要指定专门统计人员, 落实责任制。要认真学习报表制度, 严格审核。要保证报表时效和报表质量, 应提高分析能力, 通过统计数字来发现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保证数据衔接的正确性, 保证上报上级农机管理部门的统计数据与上报同级统计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统计数据相互一致。

5 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要加强操作人员和各类驾驶员技能和素质的培训, 及时发给各类证件, 杜绝没有达到标准的司机和驾驶员上道路行驶和田间作业。强化安全教育, 做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 特别是对外来务工车辆及人员的安全教育, 安全责任状的签定要落实到位。改变部分管理者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 纠正个别管理者在作业现场对违章车辆视而不见的现象。

建设沃土良田 发展农业生产 第11篇

1.充分认识沃土良田,明确沃土良田建设方法

1.1肥沃土壤的特征 首先就是具有深厚、松软的耕作层,土壤质地要砂粘适中,土壤结构良好,既能透水通风,又能保墒蓄水,水和气不发生矛盾,容易调节,作物根系能深扎密布。耕作层养分含量丰富,速效性的氮、磷、钾充足,作物吸收容易,同时有益微生物活动旺盛,既能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又能积累新鲜的腐殖质,保证作物得到充分的养分供应。

1.2培育肥沃土壤的途径 人们通过各种农业生产措施,来逐步改善土壤内部的物质运动形式,使其向着有利于作物生长的方向转变,不断提高土壤的有效肥力,改善土壤的生产特性。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腐殖质的形成是土壤内部物质运动形式中的最重要形式,它决定着土壤肥力的发展与衰退。同时腐殖质还能和土粒牢固结合,形成水稳定性的团粒结构,从而改善了许多土壤性质,协调了土壤肥力,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条件。所以,土壤腐殖质越多,土壤性质越好,肥力越高。

1.3培肥土壤的关键措施 肥料是作物的粮食,随着复种面积的增加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作物从土壤里带走的养分越来越多。为了解决作物需肥的要求和土壤供肥的矛盾,就必须增施肥料,充实土壤养分含量的基础,做到支付相抵,略有盈余,才能逐渐培肥地力,如果只消耗不补充,土壤肥力慢慢变薄,变劣。增施肥料,做到培肥养地,就要大量增施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的养分。

2. 白城市有機肥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一是有机肥源相对减少,一些农户有了农机设备后,不再饲养大牲畜;二是农户培肥土地的意识淡薄,只种不养,尤其是有很多农户承包他人土地不愿投入有机肥,只投化肥追求当年效益;三是化学肥料的速效性成就了一些农户的懒惰心理,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农民不愿施用脏、臭、费工、费时的有机肥,而愿意施用省时肥效快的化肥;四是有些地方高质量的过圈粪及人粪尿都用在了蔬菜保护地生产上,大田则多年不施农家肥;五是城粪下乡相当困难,处于被动状态,城市粪肥的处理成了大问题;六是秸秆的弃置乱堆和焚烧现象还相当普遍,造成有机物料的大量流失;七是各级农业部门在有机肥的基础设施和扶持政策上抓的不够,造成了只施化肥,不重视农家肥的局面。

3.忽视农家肥使用造成的后果

3.1农田日益瘦瘠 多年来农家有机肥被冷遇或遭到遗弃,使农田的有机养分得不到应有的归还。农家肥用量大,笨重,积制和运送,施用费工费力。现在农村也缺少人畜粪尿的储运设备及施肥机具,施用困难。农家肥肥效慢,增产效果没有化肥快。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农民收入门路广了。“少投入,多得利”是现在一些农民的心理。同时地方对使用农家肥的宣传督促也不力。

3.2忽视或遗弃农家肥,已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后果 据调查,我国每年粮油作物秸秆约有5000多万吨,用于还田面积还不足20%。城乡每年产生的人畜粪便、生活垃圾也有20多亿吨,其中氮、磷、钾含量约2000多万吨,但目前的利用率也仅有百分之几。

3.3由于农田有机养分得不到归还,导致田地养分的严重失衡 目前,我国有很多农田处于“营养不良”的状况,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受到影响。此外,农家肥被遗弃,又促使化肥需求量急剧增加,并引起化肥使用量的不断畸形升级,对农田土壤结构的形状带来严重损害。

4.提高对“建沃土良田,发展农业”重要地位的认识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必须在保持粮食逐年增产的基础上开展的。参照一些农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和经验,凡是人均耕地较多,而人口又不密集的国家都以提高机械化程度为主,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凡是耕地少而人口又相对密集的国家则均靠大量增施肥料,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达到增产的目的。我国耕地面积有限,人均不到1.5亩(吉林省人均耕地面积2.7亩,白城地区人均耕地面积6.5亩)。而扩大人均耕地面积的可能性很小,决定了我国的粮食生产必然要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要方向。从多年的农业增产的实践看,单产大幅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增施肥料;二是不断更新高产优良品种;三是调整作物结构,改革耕作制度,尽可能的扩大高产作物面积。在这三者之中,高产耐肥品种需要增施肥料,扩大高产作物面积,也要加大肥料投入。所以增施肥料,施好肥料是我国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最根本措施之一。

5.广开思路认真挖掘,开发有效肥源

5.1充分挖掘草炭资源,大力制造腐植酸类肥料 腐植酸类肥料是一种很好的有机化学肥料。它具有良好的肥效和改良土壤的作用。而且原料来源广泛,生产方法简单,深受农户的欢迎。腐植酸类肥料的开发,可以为有机化肥生产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5.2开采草炭土,利用天然肥源 草炭土是一种含有有机质和丰富的植物养分物质的天然肥源。大量施用草炭后,不仅直接供给作物所需要的养分,同时也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充分开发利用这些天然肥源,对于增加有机肥料的来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草炭土大部分是没有经过腐烂分解的植物有机残体,因此是迟效性肥料,在利用草炭土作肥料时,应事先经过沤制堆腐后施用,才能充分发挥肥效。草炭土也可作为有机肥料直接施入地里,或晒干后作为垫圈材料和厩肥一起堆腐后施入地里。

5.3养畜积肥 牲畜粪尿中含有20%~30%以上的有机质,还有丰富的氮、磷、钾及其他养分。畜粪再加上褥草、泥土等垫圈材料所沤成的厩肥,就是养分全、数量大的优质有机肥料,进入土壤后,会大大提高农业产量。

5.4种好绿肥,利用生物固氮 氮素是作物需要量最多的养分,而土壤中却比较少。栽种豆科绿肥,利用根瘤菌固定大气中氮素,是增加土壤氮素的好办法。

5.5充分利用沼渣、沼液 沼气近年发展较快,沼渣、沼液也是良好的有机肥。发展沼气是利用人畜粪尿与秸秆等废弃物获取能源与肥料的好方法,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发展。一是解决沼气肥的运输与施用困难,研制专用工具,并鼓励发展类似小麦收割服务的沼气肥施肥服务专业户;二是在大中畜禽养殖场和小城镇发展大中型沼气生产,对农民进行能源与肥料供应服务。

6.关于发展有机肥生产的几项措施

6.1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送科技下乡以及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形式,广泛宣传有机肥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使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认识到发展有机肥生产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作物增产,农民增收的最直接的有效途径,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是推动节能减排、实现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重要举措。

6.2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整村推进,逐步扩大推广面 发展有机肥生产,要调动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要抓好核心示范村,各地通过抓核心示范村组织周边村民参观、召开现场会,充分发挥示范村的带动作用,逐步推开,用典型来引导农民,大积大造农家肥。同时抓好有机肥高产区建设,让农民看到效益,把使用有机肥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

6.3建立健全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体系 以现有的土壤肥力和施肥效益监测网点为基础,建立健全耕地地力、施肥效益与环境监测网点,建立健全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预警制度。积极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摸清当地的耕地生产能力及分布状况,评价土壤适宜性与耕地承载能力,摸清耕地土壤养分状况,使调查监测结果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有机肥生产健康顺利发展。

6.4建立约束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要在农村建立“养地基金制”、“农村干部积肥岗位责任制”和“农肥生产检查评比验收制”。通过各种机制的建立,来约束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用地养地行为,促进有机肥生产健康顺利发展。

6.5加强“五有”设施建设,充分挖掘农肥肥源 各地要结合“小城镇建设”、“乡风文明”建设,下力气抓好“五有”建设。

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 第12篇

良好农业生产规范(GAP)标准在中国的实施,在保障食品安全、提升环境保护水平、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员工健康、提高动物福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在良好农业生产规范实施的制度环境、基础设施、农业主体规模和组织化程度、政府作用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认证实施的效果也存在着某些不理想之处。因此,探讨我国小农户为生产主体的国家如何开展良好农业生产规范,不但对我国在更大范围内推行这一标准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世界上其他小农国家制定和推行更为有效的良好农业生产规范标准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中国良好农业生产规范标准的实施

为改善中国农产品生产状况,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打破技术贸易壁垒,促进农产品出口,2003年4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首次提出了在我国食品链源头建立“良好农业生产规范”标准体系。2004年,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质检、农业、认证认可行业专家启动了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标准的编写和制定工作。在欧盟良好农业规范2005年2.0版的基础上,遵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确定的基本原则,结合中国的国情,研究并制定了中国良好农业生产规范的合格评价体系,即中国良好农业生产规范标准(China GAP)。2005年12月31日发布首批良好农业规范GB/T 20014.1-20014.11-2005共11项国家标准。2006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涵盖大田作物、水果、蔬菜、牛羊、奶牛、猪、家禽等种植业、养殖业的主要产品。

为了加强良好农业生产规范国家标准的贯彻实施,推动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活动,国家认监委于2006年1月24日发布了《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实施规则(试行)》(CNCA-N-004;2006),规定了获得和保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所应遵循的程序和要求,适用于与标准配套的作物、水果、蔬菜、肉牛、肉羊、奶牛、猪和家禽生产的良好规范认证活动。这标志着良好农业规范国家认证制度正式建立。

根据标准的实施情况,2007年对GB/T 20014.2-20014.10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标准于2008年5月发布,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2 0 0 7年7月全球良好农业规范标准(GLOBLGAP)改版,2007年8月为满足我国和国际互认的需要,同时配合茶叶、水产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工作的展开,根据良好农业规范试点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再次组织专家对《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实施规则(试行)》(CNCA-N-004;2006)进行修订,发布了《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实施规则》(CNCA-N-004;2007)。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良好农业生产规范标准体系,受国家标准委委托,在首批标准发布的基础上,国家认监委又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起草完成了茶叶、水产等13项良好农业生产规范国家标准,第二批标准于2008年2月1日发布,并于2008年4月1日起实施。

到目前为止,经过制定与修订,2008版GB/T20014系列标准包括24项GAP国家标准。

标准条款的控制点被划分为1级、2级和3级。基于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和与食品安全直接相关的动物福利的所有食品安全要求,中国良好农业生产规范标准的制定,既考虑了同国际接轨的需要,也考虑了我国的现实状况。认证分为两个级别:一级认证与全球良好农业生产规范的要求一致,并通过协议形成互认;二级认证则考虑到我国小农经济的现实基础,比一级认证标准要更容易实施。

2 中国良好农业生产规范标准的实施成效

政府在推行良好农业生产规范标准的实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由政府出面组织制定了良好农业生产规范标准及实施细则,并不断对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其次,加强了同相关国际组织的交流。国家认监委与EUREPGAP签署了《认监委与EUREPGAP/Food PLUS技术合作备忘录》和《China GAP认证体系与EUREPGAP认证体系基准性比较问题谅解备忘录》,并且完成了China GAP认证体系与EUREPGAP认证体系基准性比较工作。经过基准性比较,一级认证等同于GLOBLGAP认证,China GAP认证将得到国际组织和欧洲零售商的承认。通过China GAP一级认证的产品(果蔬和茶叶)可以加贴GLOBLGAP标志,出口到欧洲,从而避免了二次认证。国家先后将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列入《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全国农业和农村“十一五”规划》、《农产品出口“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专项规划》、《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并于2007年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政府重视认证培训工作。国家认监委会同标准委组织部分专家编写了《良好农业规范实施指南》等统一教材,并组织了检查员队伍的培训。政府对认证工作给予财政支持。

从认证企业来看,目前有300多人获得了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注册检查员资格,先后在23个省、市、自治区的522家企业开展了良好农业生产规范认证和标准化试点活动,从2005年6月颁发第一张China GAP认证证书至2010年1月,共颁发了359张认证证书,其中一级认证证书306张,占证书总比例的85.2%。其中水产类41张,占总证书比例的11.4%;畜牧类57张,占比15.9%;作物类261张,占比72.7%。

3 中国良好农业生产规范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良好农业生产规范标准的推行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性。

一是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决定了认证不能以小农户为主体。同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基于土地私有和大规模农场主经营不同,中国的农业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和分散的小农家庭经营基础之上,地块分散且规模狭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不高,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需要合作经济组织或公司来组织运行,即主要采用“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单个农户认证几无可能。这种组织形式所带来的问题是:如何在农户和其他组织之间分配利益、分摊成本和分配风险,以最大限度地带动农户参与到认证中来,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难题。目前认证企业退出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利益协调机制存在较多的问题,从而加大了GAP认证的协调成本和监督成本。

二是认证成本较高。良好农业生产规范对投入物质(农药、水质、种子等)和基础设施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相对欧盟等国具有相对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而言,中国包括田间道路和水利灌溉设施等在内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投入物质的监测费用和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大,这就增加了认证主体的认证成本,如何降低推行中认证主体的成本以增加认证的积极性,尤其是发挥政府财政的扶持和引导作用,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是中国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尤其是在打工收入远高于务农收入的情况下,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大都进城打工,留守的基本上是妇女和老人。他们很难适应目前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中复杂繁琐的操作程序,尤其是生产过程的操作记录,与农民现有的习惯极不相符,这使得现有认证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四是现有良好农业生产规范认证产品在零售环节还不能加贴标识,无法向消费者有效传递产品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影响了在国内产品的价格和销售量。

4 推动中国良好农业生产规范发展的政策建议

4.1 制定更加适宜中国小农经济主体的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标准体系

欧美等发达国家,大都是以大中型农场主为主要生产主体,而与之不同的是,中国仍然是一个有着2.4亿农户的小农大国。作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的农户众多、分散,而且规模狭小,同市场的对接能力非常弱。不仅如此,农户的文化程度较低,生产和管理更多地依赖经验,尤其是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和高素质劳动力从农村转移,现有农户科学接受能力不高,同规模化农业和标准化农业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基于欧美农场主生产主体的良好农业生产规范,在生产管理的每个细节都要求有标准的记录以体现可追溯性,以复杂繁琐的程序来保证其生产管理过程合规以及各种目标的实现,仅这些方面就对良好农业规范标准实施中的农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加之我国在对劳动者(员工)健康和动物福利保护方面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过于强调同全球良好农业规范标准的对接,势必脱离中国的国情,很难大范围推广。因此,应尽快制定一个既能为欧美等发达国家所接受,又更加适合中国小农国情,且具有广泛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的良好农业生产规范认证标准体系。

4.2 建立以国家质检总局牵头的多部门联动协调机构

良好农业生产规范标准的顺利推进,涉及包括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农业部、商务部、财政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国家税务总局、环境保护部等诸多部门的协调配合,任何一个部门的不支持都会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建议成立以国家质检总局牵头、以认监委为主要执行机构的良好农业规范领导协调小组,使农业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环保部和国家工商总局共同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制定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良好农业规范支持政策体系,为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推行大开绿灯。要充分利用各部门现有的扶持政策,将现有扶持项目同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相结合,优先支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项目。比如农业部可以将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项目、良种、蔬菜、畜牧养殖等专项补贴项目与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农业扶持政策支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财政部和商务部应充分利用现有出口扶持政策,优先支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产品出口,支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产品进超市,税务部门可以对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单位给予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等,在现有国家政策层面形成支持、推动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合力。

4.3 积极推进国内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产品进入超市

虽然我国政府部门、认证机构、食品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积极推广实施良好农业规范,但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结果却没有得到我国零售连锁经营组织的认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食品农产品生产企业申请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积极性和良好农业认证制度在我国的全面实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产品,比普通的农产品花费了更高的生产成本,而销售商却并不认可良好农业规范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收购和销售时与普通产品无差价,对农产品生产者也就没有了利益刺激,降低了申请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积极性,无法使良好农业规范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从消费者来看,我国实施的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已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获得认证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价值相对较高,保证了企业的积极性和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虽然在食品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获得了认可,但作为一种“Business to Business(BTB)”的市场模式,消费者很难接触到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标识,从而也很难理解和认可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结果。尽管很多消费者愿意购买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产品,并愿意为此付出较高的价格,但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却无法识别。

因此,出台鼓励措施,政府积极协调认证机构、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产品生产企业和超市,开辟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农产品专柜,为消费者提供产品识别和选择信息,使生产者有合理的回报,是使良好农业生产规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4.4 加强政府对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产品生产和经营的财政支持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以及对劳动者(员工)健康保护等目标实现,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要求较高,对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投入也有严格的要求,对土壤、水质、肥料等投入品要进行检测,对生产出来的产品也要进行必要的检测,为保证员工福利和动物福利也需要较多的物质设施投入,这意味着为进行GAP认证需要投入较高的生产成本。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田间道路和水利设施明显投入不足,与大范围推广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差距较大。不少生产企业和农户在短期内难以承担巨大的投入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认证工作的开展。

无论从保障食品安全的角度,还是从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政府都是受益者。因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给予大力的财政支持,除了充分利用现有的各项补贴政策优先支持GAP认证外,还应将支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列入财政支持专项,长期进行支持,以确保这项工作的持续开展。

4.5 加强农业等部门对良好农业生产规范认证的技术服务支持

良好农业生产规范认证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不论是化肥、农药、水质、良种等投入品的把关,还是生产过程中的操作和管理,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农户生产者和组织管理者都离不开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的指导与帮助。因此,建立质监部门、农业部门、工商部门等对良好农业生产规范认证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包括建立专人负责的队伍、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编写相应的技术手册、对农户进行专门培训、进行专门的检测服务等。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的技术服务支持体系,对推动这项工作至关重要。

4.6 加大对良好农业生产规范认证的宣传力度

欧洲主要超市对良好农业生产规范的明确要求是促使GLOBALGAP被全球认可和接受的重要原因。因此,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的认可对我国良好农业生产规范推广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良好农业生产规范的报道和宣传不多,社会上对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知之甚少。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理念的宣传和引导力度,降低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信息的不对称性,引导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并购买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产品,为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提供发展动力。

4.7 重点选择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推广领域

在现阶段,为使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工作具有更好的推广效果,可以选择以下企业组织优先推广。

第一,优先支持出口优势农产品企业的良好农业规范认证

率先在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有以下几点原因:出口企业农产品生产出口量大,管理基础较好,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拥有大量的技术经验,便于贯彻良好农业规范要求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企业基础设施较完善,资金相对充足,且在实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时有政府补贴,能够承担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带来的额外成本;我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已经与GLOBALGAP认证(果蔬和茶叶)实现互认,获得我国有资质的认证机构所颁发的China GAP一级认证证书(果蔬和茶叶)将直接与GLOBALGAP认证证书等效,避免了重复审核和认证,降低了出口费用;通过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企业将在GLOBALGAP网站和我国认证机构的网站上公布。因此,GAP认证能够提高企业的自身形象和知名度。现阶段,GAP在我国正处于推广应用期,率先按与国际接轨的良好农业规范标准实施农业管理将会极大地提升企业及产品品牌形象。所以,基于出口优势农产品企业自身的条件和实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带来的经济效益,在出口优势农产品的企业开展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第二,优先选择规模化种植养殖企业良好农业规范进行认证

规模化种植养殖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及经济技术实力,管理水平及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这些条件都便于良好农业规范的实施。通过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产品,其售价高于非认证的同类产品。因此,通过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增加认证企业的收入,有利于企业的品牌化建设,这将激励企业进一步参与到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中来。

第三,优先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的良好农业规范认证

2009年10月,农业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司法部、财政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人民银行等11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的意见》,提出从2009年起在全国择优培育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工作内容为:一是着力加强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二是着力加强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统一质量安全标准,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农业投入品采购供应,统一产品和基地认证认定,广泛开展培训,加强生产信息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实施品牌化经营战略,开展相关认证,拥有自主注册商标,参与“农超对接”,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竞争能力。

上一篇:非主流文化下一篇:行政法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