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文学奖

2024-09-05

诺贝尔奖文学奖(精选12篇)

诺贝尔奖文学奖 第1篇

只是“纪念”诺贝尔

1896年, 63岁的炸药大王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去世。在他去世前一年, 诺贝尔立下遗嘱: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 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 奖励那些在前一年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于是, 诺贝尔奖诞生了, 按诺贝尔遗嘱设立的五个获奖领域分别是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也就是说, 诺贝尔压根就没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

那么这个奖到底是从哪冒出来的?要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只需要搬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真正名字:“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从这个长得要命的名字里, 我们可以发现, 这个奖其实是瑞典国家银行为了纪念诺贝尔而设立的。可能由于官方名字实在太长, 这个奖经常被简称为“瑞典银行经济学奖”、“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 以及大家最耳熟能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真正的五个诺贝尔奖从1901年就开始颁发了。而这所谓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从1969年才进行首次颁奖。不过, 尽管不是诺贝尔亲自设立的奖项,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提名流程、评选标准以及颁奖仪式倒是和真正的诺贝尔奖相仿。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及诺贝尔化学奖一样, 经济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颁发。因此, 这项经济学奖成为唯一与诺贝尔基金会有关的“非诺贝尔奖”奖项。

为什么是经济学奖

至此, 大家已经知道“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真实来历了。有人也许又要问, 为什么要增设这样一个奖呢, 又为什么是经济学奖?这需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那时, 瑞典的银行业和商界正忙着灌输“自由市场”经济改革。他们希望政治监管变松, 让他们得以控制国家的中央银行。

“瑞典银行当时希望自己能免受60年代末的民主问责制影响。针对银行到底能不能拥有有效的政治独立性, 当时瑞典发生过一起很大的政治争端。”圣母大学经济史教授菲利普·米劳斯基 (Philip Mirowski) 称:“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 银行需要声明自己具有某种科学的公信力, 而非植根于政治支持。”

于是, 支持自由市场经济、反对政府过度干预的第一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Neoclassical Economics) 思想被用于为中央银行争取政治独立的运动之中。然而在当时的瑞典, 几乎没有人把这些理论当回事。人们都看穿了争取中央银行独立性, 不过是为了把民选政府对经济事务的控制权转移到商界巨头手里。

1968年正值瑞典国家银行的300周年庆典, 瑞典国家银行以纪念诺贝尔的名义推出了这个经济学奖, 并向诺贝尔基金会捐献了这个奖项的奖金。至此, 这个经济学奖与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产生了关联。

尽管有人质疑瑞典国家银行将这个奖“混入”诺贝尔奖中是为了自由放任的经济学说争取公信力, 与诺贝尔奖的设奖意愿背道而驰, 但时至今日, 诺贝尔奖官方网站已将“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归入“诺贝尔奖”一栏, 可见官方已将这一经济学奖与5项“正牌”的诺贝尔奖相提并论。

备受争议

然而, 虽然诺贝尔基金会对这个奖持包容态度, 经济学奖仍然经常深陷在舆论争议的漩涡之中。对这个奖项批评最严厉、最持久的人中, 就不乏诺贝尔家族的后人, 他们一直主张这个“经济学奖”应该被废除或者更名。

2001年, 诺贝尔颁奖典礼100周年时, 四位诺贝尔家族的成员在《瑞典日报》 (Svenska Dagbladet) 上发表了一封信, 坚称这所谓的经济学奖贬低了真正的诺贝尔奖的格调。2005年, 诺贝尔的曾侄孙彼得·诺贝尔 (Peter Nobel) 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说:“经济学奖把自己打造得好像真的是诺贝尔奖一样, 但实际上却只是经济学家为了提高自己的名声而采取的公关策略。”“这个奖经常授予金融市场的投机者, ”彼得指出, 这完全不符合诺贝尔设奖的初衷。

科学家们也不怎么待见这个奖。1976年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获得经济学奖后,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乔治·沃尔得 (George Wald) 和另外三位诺贝尔奖得主在《纽约时报》上发表公开信进行抗议——弗里德曼一直被认为参与并资助了智利前独裁者奥古斯托·皮诺切特 (Augusto JoséRamón Pinochet Ugarte) 的军事独裁, 尽管弗里德曼本人矢口否认。

就连获奖者本人也对这个奖项有意见。弗里德曼的同事、奥地利学派的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Friedrich Hayek) 在1974年被授予经济学奖。哈耶克和弗里德曼都主张国家银行应该享有政治独立性, 并指责政府对经济事务的干预——瑞典国家银行简直找不到比他们更好的代言人了。不过, 讽刺的是, 尽管获了奖, 而且获奖后自己的事业起死回生, 但哈耶克本人却在1974年的诺贝尔奖宴会上表示, 如果当初有人问他要不要设立这个经济学奖, 他会断然反对。

但无论如何, 这个不是诺贝尔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依然还在, 而且下周一就要颁奖了。得知这个奖项背后的故事, 你对这个奖项的态度会不会有所改变呢?

参考文献

[1]Yasha Levine.There Is No Nobel Prize in Economics.AlterNet.

诺贝尔文学奖评论 第2篇

葛娟 2009300290062

搜集整理作业

各家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看法

作家

1,莫言

我相信没有人会反对这个诺贝尔文学奖给中国作家,但是好象也没有说哪个作家非要努力创作来迎合这个奖,这都是毫无科学说法的,不是说我要努力,刻苦训练,本来我能跳过两米,结果跳过两米一就得奖了。文学奖有时候正好相反,你铆足劲说写一本书要获奖,那也不一定。

2,钱钟书

钱钟书对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说:“你跑到这儿来神气什么,你不就仗着我们中国 给你这碗饭吗?在瑞典,你是中国文学专家,到中国来你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的专家,你在外面都做了些什么工作?巴金的书译成那样,欺负巴金不懂英文是不是?那种烂译本谁会给奖?中国作品就非得译为英文才能参加评奖,别的国家都可以用原文参加评奖,这有道理吗?”对于诺贝尔奖的评价,钱钟书先生再一次体现了他惯有的幽肤:“诺贝尔设立奖金比他发明炸药危害更大。” 3,二月河

全国政协委员、作家二月河先生接受采访时提议应该设立中国特色的诺贝尔文学奖—如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样的国家最高文学奖。二月河先生的出发点是用这种重奖可以激励原始创作。4,鲁迅

鲁迅在1927年就说:“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 5,余光中

中国的作家对诺贝尔文学奖也不要那么看重,“它既是幸运之星,又是死亡之吻”。西方有此作家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就江郎才尽,最有名的两个例子--一个是川端康成,一个就是海明威,两个人都是得了奖之后自杀了。“不要把诺贝尔文学奖看作世界文学奖,把它当做西方文学奖就比较好一此,囚为它卞要就是给西方语系的。”余光中认为,华人作家遍布世界各地,应该有我们自己的一个大奖,建立一个我们自己的评奖标准,不一定要靠18个瑞典老头在那里指指点点”。6,马悦然 “中国作家至今未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好的西文译本”

7,蒋方舟

近三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奖作品,我都是毕恭毕敬地看,诚惶诚恐地看不懂„„诺贝尔文学奖曾是我的宗教来着,是绝对权威,稍有困惑就觉得对教主严重不敬该当何罪。而现在,已经慢慢从这种狂热中清醒过来了„„我发现诺贝尔颁奖词写得像淘宝卖家的产品介绍似的,一堆好词期期艾艾地组合,说了跟白说一样。

8,格雷厄姆·格林

“他们永远不会把它颁给我,因为他们认为我不是一个严肃的作家。”

专家学者

9,资深出版人李景端教授

我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有很强的政治色彩,比如赛珍珠当年写中国的作品,几乎都是反映中国的落后面貌,那只是从西方角度对中国的一种观察。冷战时期,不同政见对评选也有影响。这四五年,可以说是不按“牌理”出牌,不按公众判断的文学成就和评论界认可的社会影响进行评选。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但是需要排除政治干扰、意识、地域、国别限制,重视和挖掘被大众、媒介熟悉的作品。除了非文学因素干扰外,这几年又出现新的现象,非主流文化的作家受到青睐,诗歌作品受到重视。

在过去,它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今天,它继续影响着我们。事实上,我们也更加成熟,并非把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当成神明,这几年,国内作家变得理性多了,不再盲从国外作品,同时,我们的文学作品题材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应该呼吁出版界多翻译国内汉语作品,加快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步伐。

诺贝尔文学奖并非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准,有各种各样的不尽如人意,但每部作品仍是相当优秀的。他们的文学成就我们应该吸取,排斥是短见的,这值得国内作家反思。

10,腾讯新闻评论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有着一定的权威性,但应该看到,它的提名乃至评选过程,都是由很少一部分专家学者完成的,甚至包含着一定的神秘色彩。在文学这个领域,以少数人的标准,去左右大众的阅读取向,并不完全科学。作为普通的中国读者,还是选择能让自己获得知识、感悟和乐趣的作品,更靠谱一些——不管它是不是得过什么奖。11,2007年10月11日15:58 南方日报

蒲荔子

说到底,诺贝尔文学奖是由几个瑞典老头决定的。瑞典学院评审团的成员由年龄介于51至86岁的语言学家、文学批评家、历史学家、作家、翻译家及一名律师组成。对于不是家喻户晓的名字来说,要受到评审青睐,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得译成瑞典语。所以,得奖是否重要,完全取决于你认为他是否重要。

文学奖也是一个特殊的商业机器。对出版商而言,一项获得广泛承认的大奖,甚至仅仅是其评奖过程,往往也意味着巨大的商业利益。12,2009年10月08日20:22 中国新闻网

评选人之一的瑞典皇家学院常任秘书恩隆德表示,评审小组在评选得主时过于“以欧洲为中心”。自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于1994年夺奖后,诺贝尔文学奖几乎都由欧洲人拿下,仅两届例外。

52岁的恩德隆是文学奖评审小组中最年轻的成员,今年6月接替恩达尔出任常任秘书一职,他前日向美联社说:“在大多数语种里,„„都有作家应获诺奖。”但由于评审小组成员绝大多数来自欧洲,“更容易认同欧洲和欧洲传统的文学作品。”他认为学院需注意不要过于“以欧洲为中心”。13,中国经济网

《诺贝尔文学奖的梦魇》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人来说,是一梦魇。14,《北京青年报》 2000年07月03日

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则:(1)授给文学上的先驱者、锐意创新者;(2)授给虽不太知名、但确有成就的优秀作家,通过授奖给他(她)而使他(她)成名;(3)授给名气很大,同时也颇有成就的大作家。

15,洪巧俊《中国人为何获不了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只是成功的踏板,这就是中国文学的悲哀!16,张颐武

“诺贝尔文学奖提供了西方文学的经典范例,提供了西方文化的普遍性的话语基础。西方文学的许多重要的部分乃是通过对诺贝尔文学奖的介绍为中国写作所了解。诺贝尔文学奖在此乃是普遍性经典的确认,也是西方文学作为一种世界性标准的证明。于是,对西方文学的重要作家的作品的学习和模仿也成为一种风气”。“一方面,诺贝尔文学奖依然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不可少的参照,但走向它的宏愿与幽梦也被一种更有信心的对自身写作的专注与投人所替代。”

17,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高建平

多年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就这么操作下去。犯了很多的错误,同时也选择了很多优秀的作家。一年一年地评下去,一年一年地被别人批评,被人骂,但一年又一年,仍然被人看重。我今天在这里,只是尽我所能,作一些客观的介绍,以期大家对诺贝尔文学奖本身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作为结语,我想强调一句话,它只是一个奖,不要把它看作是世界文学的一个最高法庭。

18,封秋昌,河北省作家协会理论研究室特约研究员

诺贝尔文学奖的确是衡量一个作家的创作成就、贡献是否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要标准,但又不是惟一的准绳。对于中国作家来说,现在需要淡化“诺奖情结”,但也不要因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还是应该多从我们自身找原因,脚踏实地地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文学之路;能够获奖,当然很好;没有获奖,照样走自己的路。总之是要脚踏实地、顺其自然才好。19,吴秀明:《诺贝尔文学奖与文学语言翻译——兼谈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文化应对策略》,《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5期。

诺贝尔文学奖“将欧美语言为载体的西方文学置于整个世界文学、文化生态链的高端,以其原则和规范来要求其他语种的文学创作;西方强势文化扮演了规则的拟定者,我们似乎只能充当服从者。因而百年诺奖中中国文学遭遇的问题,反映了西方强势文化主导下中国文化的尴尬处境”。20,谢纳 中国图书评论

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界一直有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结果抱有微词,但这丝毫没有动摇诺贝尔奖在文学领域的权威影响力。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对图书发行来说具有巨大的市场号召力,得到商家的看好。凭借大奖的专业性、权威性和信誉度来开拓市场,这就是畅销市场的“大奖效应”。诺贝尔奖之于文学,就如同奥斯卡奖之于电影,每年一度的大奖公布不仅是媒体关注的热点,更是商家趋之若鹜的卖点。21,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 孙立盎

以平静、淡然的心态对待诺奖评选。从媒体报道和社会舆论来看,国人对诺奖的反应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盼”,即对诺奖望眼欲穿,因为这类人把获得“诺奖”视为衡量中国作家实力乃至国家文学水平的标尺,“诺奖”不落户中国,就意味着中国文学远远落后于世界,这当然无法使人心绪平静,于是便日思夜盼,望穿秋水;二是“怨”,此辈们耿耿于怀中国作家为什么就不能获奖?经过年复一年的失望之后,一些人干脆抛开文学范畴而从其他方面寻找原因,比如语言障碍、地域差别和政治偏见,甚至质疑评选过程,评选标准等,一番批判之后,心理平衡了,诺奖的有无似乎也就无所谓了;第三类反应是“用”,持此种心态的人深谙市场之道,在他们看来谁获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奖是一个能为他们带来滚滚财富的商机,因而他们总是赶在第一时间包装、推出获奖者的作品,抢占市场的“制高点”,使自己因诺奖而获得最实惠的市场效益。其实,“盼”也好,“怨”也罢,均因太过看重它,把它看成是唯一的标尺,需要凭借获奖来证明自己的成绩,得到了,说明足够好;得不到,便可能一无是处,心灰意冷,甚至随意指责。22,李英杰(1981-),男,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典籍翻译研究。

关于中国人难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多数人认为是中国作品水平不够。但其根本原因在于将中国作品翻译成英语之后,西方读者,尤其是诺贝尔奖的评选者们不能像中国读者那样去体会该作品的魅力所在,这又缘于文学翻译中难以跨越的语言审美差异、语言转换障碍以及语言地域倾向。

23,仲 余 ———2009 年诺贝尔文学奖媒介印象

诺贝尔文学奖常常和我们开玩笑,———和无辜的读者,和喜欢押赌注以期大赚一笔的出版商,还有我们那些没事业心人云亦云的外国文学研究和翻译的专家们。用评论家李陀先生的话这叫“带球过人”,你越是想左,我偏往右,你越是热门,我偏偏爆冷。据说现在每个出版商手里都有一个专家提供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预测大名单,可结果往往是人算不如天算,毁了不少出版商,专家也成了“乌鸦嘴”。网友

24,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结果反映了各个种族、民族,不同国家、地区之间文化差异性的存在。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两大评选尺度,在东西方世界文学评奖结果中形成的巨大落差,正是这种文化差异性的鲜明体现。

25,居然还有人在高喊帝国主义和人种,诺贝尔奖是科学的,是由最高水准的评委评选的,请不要与政治挂钩,一百个人来评价一部小说会有一百种意见,有选择就会有意见,历来诺贝尔虽然总有被人不认可和不愿被认可的奖项存在,但那只是决议上的矛盾。请相信评判的本身是公正的。中国近现代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曹雪芹已经死了几百年,鲁迅已经再世为诺贝尔评委,至于其他的,诺贝尔向来青睐那些因当前某一项突出成就并且一直在该行业有重大贡献的人,而不是仅仅写过一本畅销书就去拍照露脸的人。

26,难道只有诺贝尔奖金才能是文学的评判标准吗?难道文学真的在西方吗?难道只有西方的价值体系才是衡量的事物的唯一体系吗?难道不知道西方要理解东方的精神价值至少还需要一千年吗?, 27,诺贝尔奖以背离了最出创立时的精神,成为一种政治工具,成为西方价质关的借口。, 28,诺贝尔奖和奥斯卡不是一个道理吗,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作品给有文化差异的外国人来评判呢,不得奖我们并不损失什么,我觉得大家不需要看重外国的奖。感觉像乞求获得外国人的认可一样,你们不要忘了,你们面对的对象很大一部分是中国的读者。, 29,诺贝尔文学奖的适时出现,更是为“世界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近乎完美的平台。当然,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与翻译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诺贝尔文学奖不仅为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提供了研究的重点方向,也为外国文学的翻译指明了一条道路。

盘点诺贝尔文学奖 第3篇

获奖理由:“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

2、1902年作品《罗马风云》获诺贝尔文学奖。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德国历史学家。

获奖理由:“今世最伟大的纂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3、1903年作品《挑战的手套》获诺贝尔文学奖。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

获奖理由:“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4、1904年作品《金岛》获诺贝尔文学奖。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法国诗人。

获奖理由:“他的诗作蕴涵的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

5、1904年作品《伟大的牵线人》获诺贝尔文学奖。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西班牙戏剧家、诗人。

获奖理由:“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

6、1905年作品《第三个女人》获诺贝尔文学奖。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1916)波兰小说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在历史小说写作上的卓越成就。”

7、1906年作品《青春诗》获诺贝尔文学奖。乔祖埃·卡尔杜齐(1835~1907)意大利诗人、文艺批评家。

获奖理由:“不仅是由于他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为了颂扬他诗歌杰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创作气势,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力。”

8、1907年作品《老虎!老虎!》获诺贝尔文学奖。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英国小说家、诗人。

获奖理由:“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

9、1908年作品《精神生活漫笔》获诺贝尔文学奖。鲁道尔夫·欧肯(1946~1926)德国哲学家。

获奖理由:“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

10、1909年作品《骑鹅旅行记》获诺贝尔文学奖。西尔玛·拉格洛夫(女)(1858~1940)瑞典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富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

11、1910年作品《特雷庇姑娘》获诺贝尔文学奖。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1830~1914)德国作家。

获奖理由:“表扬这位抒情诗人、戏剧家以及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家,在他漫长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精神之艺术至境。”

12、1911年作品《花的智慧》获诺贝尔文学奖。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在文学上多方面的表现,尤其是戏剧作品,充满诗意的奇想,有时虽以神话的面貌出现,还是处处充满了深刻的启示。这种启示奇妙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并且激发了他们的想象。”

13、1912年作品《群鼠》获诺贝尔文学奖。盖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德国剧作家、诗人。

获奖理由:“欲以表扬他在戏剧艺术领域中丰硕、多样的出色成就。”

14、1913年作品《吉檀枷利—饥饿石头》获诺贝尔文学奖。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社会活动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15、1915年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获诺贝尔文学奖。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

获奖理由:“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16、1916年作品《朝圣年代》获诺贝尔文学奖。魏尔纳·海顿斯坦姆(1859~1940)瑞典诗人、小说家。

获奖理由:“褒奖他在瑞典文学新纪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

17、1917年作品《磨坊血案》获诺贝尔文学奖。卡尔·耶勒鲁普,丹麦作家。

获奖理由:“因为他多样而丰富的诗作——它们蕴含了高贵的理想。”

18、1917年作品《天国》获诺贝尔文学奖。亨利克·彭托皮丹,丹麦小说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对当前丹麦生活的忠实描绘。”

*1918年未颁奖。

19、1919年作品《奥林比亚的春天》获诺贝尔文学奖。卡尔·施皮特勒(1845~1924)瑞士诗人、小说家。

获奖理由:“特别推崇他在史诗《奥林帕斯之春》的优异表现。”

20、1920年作品《大地硕果—畜牧曲》获诺贝尔文学奖。克努特·汉姆生(1859~1952)挪威小说家、戏剧家、诗人。

获奖理由:“为了他划时代的巨著《土地的成长》。”

21、1921年作品《苔依丝》获诺贝尔文学奖。阿纳托尔·法郎士(1844~1924)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获奖理由:“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怜悯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

22、1922年作品《不吉利的姑娘》获诺贝尔文学奖。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1866~1954)西班牙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以适当方式,延续了戏剧之灿烂传统。”

23、1923年作品《丽达与天鹅》获诺贝尔文学奖。威廉·勃特勒·叶芝(1865~1939)爱尔兰诗人、剧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那永远充满着灵感的诗,它们透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24、1924年作品《福地》获诺贝尔文学奖。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1868~1925)波兰作家。

获奖理由:“我们颁奖给他,是因为他的民族史诗《农夫们》写得很出色。”

25、1925年作品《圣女贞德》获诺贝尔文学奖。乔治·萧伯纳(1856~1950)爱尔兰戏剧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动性讽刺,常涵蕴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

26、1926年作品《邪恶之路》获诺贝尔文学奖。格拉齐亚·黛莱达(女)(1871~1936)意大利作家。

获奖理由:“为了表扬她由理想主义所激发的作品,以浑柔的透彻描绘了她所生长的岛屿上的生活;在洞察人类一般问题上,表现的深度与怜悯。”、

27、1927年作品《创造进化论》获诺贝尔文学奖。亨利·柏格森(1859~1941)法国哲学家。

获奖理由:“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

28、1928 年作品《新娘—主人—十字架》获诺贝尔文学奖。西格里德·温塞特(女)(1882~1949)挪威作家。

获奖理由:“主要是由于她对中世纪北国生活之有力描绘。”

29、1929年作品《魔山》获诺贝尔文学奖。保尔·托马斯·曼(1875~1955)德国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那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30、1930年作品《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美国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充沛有力、切身动人的叙述艺术,和他以机智幽默去开创新风格的才华。”

31、1931年作品《荒原和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1864~1931)瑞典诗人。

获奖理由:“由于他在诗作的艺术价值上,从没有人怀疑过。”

32、1932年作品《有产者》获诺贝尔文学奖。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小说家、剧作家。

获奖理由:“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

33、1933年作品《米佳的爱》获诺贝尔文学奖。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

获奖理由:“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

34、1934年作品《寻找自我》获诺贝尔文学奖。路伊吉·皮兰德娄(1867~1936)意大利说家、戏剧家。

获奖理由:“他果敢而灵巧地复兴了戏剧艺术和舞台艺术。”

*1935年未颁奖。

35、1936年作品《天边外》获诺贝尔文学奖。尤金·奥尼尔(1888~1953)美国剧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念。”

36、1937 年作品《蒂伯—家》获诺贝尔文学奖。罗杰·马丁·杜·加尔(1881~1958)法国小说家。

获奖理由:“由于在他的长篇小说《蒂伯一家》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真实性。这是对人类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37、1938年作品《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珀尔·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973)美国作家。

获奖理由:“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38、1939年作品《少女西丽亚》获诺贝尔文学奖。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1888~1964)芬兰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在描绘两样互相影响的东西——他祖国的本质,以及该国农民的生活时——所表现的深刻了解与细腻艺术。”

*1940年-1943年未颁奖。

39、1944年作品《漫长的旅行》获诺贝尔文学奖。约翰内斯·威廉·扬森(1873~1950)丹麦小说家、诗人。

获奖理由:“由于借助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新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

40、1945年作品《柔情》获诺贝尔文学奖。列拉·米斯特拉尔(女)(1889~1957)智利诗人。

获奖理由:“她那由强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诗,已经使得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

41、1946年作品《荒原狼》获诺贝尔文学奖。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

获奖理由:“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42、1947年作品《田园交响曲》获诺贝尔文学奖。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作家、评论家。

获奖理由:“为了他广泛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43、1948年作品《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英美诗人、剧作家、批评家。

获奖理由:“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

44、1949年作品《我弥留之际》获诺贝尔文学奖。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

诺贝尔奖文学奖 第4篇

一、从历年诺贝尔文学作品的类别分布反思中西文学差距

“文学”的范围很广, 诺贝尔基金会的章程把“文学”定义为“不仅是纯文学, 而且还包括形式和风格具有文学价值的其他文字作品”。因此, 本文把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剧本和其他文学 (如历史、哲学、散文等) 四大类。由于诺贝尔文学奖1914、1918、1935、1940至1943年没有颁发, 1904、1917、1966、1974年奖金由两人平分。从1901年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以来, 共有111个获奖作品, 其中诗歌29个, 小说92个, 剧本13个, 历史、哲学、散文及其他作品7个。获奖作品中小说所占比例最大, 约为55.9%, 诗歌、剧本及其他类型作品分别占26.1%、11.7%、6.3%。二战以前的38项获奖作品中, 诗歌、小说、剧本和其他作品分别为16、10、8和4项, 分别占42.1%、26.3%、21.1%、10.5%, 诗歌占据首位。

从一百多部诺贝尔奖获奖文学作品的分布可以看出, 二战以来小说在人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这与我国的文化现状类似。但是, 获奖作品中非小说作品的比例也很高, 一直维持在50%左右。尤其是诗歌, 一百多年来一直维持在1/4以上, 经久不衰, 说明西方诗歌具有稳定的传承性和影响力。在现代中国, 诗已被许多人疏远, 诗人的时代心声和领袖地位慢慢消逝。我国曾是诗的国度, 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 是中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所有文学体裁中, 诗是最高、最美, 也是最凝练的艺术, 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 具有鲜明的节奏, 和谐的音韵, 富于音乐美和结构美, 曾是国人最重要的精神寄托。毛泽东同志曾多次指出, 诗词要发展, “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然而在这个时代, 诗歌已经没有了文化地位, 被挤到了文学殿堂的边缘。现代诗人更多的则是一味地歌颂五四以来发展起来的新体诗, 抛弃了传统的古体诗。古体诗的精髓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新体诗虽经几代人的不断探索, 却仍然严重贫血, 处于危险境地, 几乎成了诗人孤芳自赏的文字游戏, 逐渐被读者抛弃[3]。同样, 我国剧本、散文、哲学的现状也不尽如人意。从文学最重要主体的小说来看, 中国几乎找不到一个短篇小说家, 小说家们都应是从短篇写起, 从中篇过渡到长篇。我国短篇小说成为无足轻重的练笔, 长篇成为短篇的扩写, 小说界也一直缺乏揭示现实、引领未来、唤起人性理想的优秀作品。

二、从获奖作家的洲际分布反思中国文化生态环境

二战前, 诺贝尔文学奖主要集中在欧洲, 38位获奖人中有35人是欧洲作家, 2人为美国作家, 亚洲仅有印度的诗人泰戈尔获此殊荣, 诺贝尔文学奖仅在主要的欧洲国家轮值, 被指为是欧洲中心主义模式。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 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 诺贝尔文学奖逐渐走出欧美, 走向世界。到目前为止, 111位获奖作家分别来自39个国家。其中欧洲23个国家82人获奖, 南北美洲7个国家18人获奖 (美国10人、拉美国家7人, 加拿大1人) ;非洲3个国家4人获奖;亚洲5个国家6人获奖;大洋洲1人获奖 (澳大利亚) , 欧洲以外的得主达到了26.1%。尤其近三十年来诺贝尔文学奖频报冷门、小国作家崭露头角, 第三世界国家得到关注, 中国文学界终于在2012年实现了获奖的梦想。但应看到, 由于诺贝尔奖评委会注重英文和法文, 很多文学成就较高的作品如果没有英文和法文译本, 往往就不会引起评委会的注意和重视。即使将中国作品翻译成外语, 西方读者尤其是诺贝尔奖的评委们也不能像中国读者那样能体会该作品的魅力所在[4]。另外, 欧美澳以外的获奖者仅17人, 而且这些作家无一例外地都有一定的欧美文化背景, 只有莫言是个特例。

不过, 上述现象不能成为漠视中西文学差距的理由。亚洲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成功途径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尤其是三位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作家———泰戈尔 (印度) 、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 (日本) 。目前为止, 获诺贝尔文学奖最多的语种是英语, 泰戈尔的获奖诗集《吉檀迦利》使用的并非南亚梵文, 而是英文。这部诗集的英文版轰动了英国报纸, 赢得了瑞典皇家科学院几名院士的支持, 并最终获得了此项殊荣, 英语作为媒介为泰戈尔的成功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泰戈尔从小接受英国式教育, 又有留学英国的经历, 他熟谙西方文学, 特别是英国的文化与风俗, 使他成为一位学贯东西的不朽诗人, 其诗歌创作是南亚古典文学、中世纪虔诚诗歌和西方文学的会师和融合, 凝成了诗歌的独特个性, 这是整个世界的共同财富。川端和大江虽不精通英语, 也无西方文化教育经历, 但他们自青年时代便对西方文学的最新作品、最新动态和思潮抱有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的创作中, 均可以找到西方的文学理念和写作手法。他们还都十分重视国际影响, 努力使自己的作品为英语和瑞典语读者所熟悉。他们的作品在获奖之前早已翻译成多种不同文字的译本。当然, 不能否认日本政府的极力推介为二人的获奖起到了关键作用。文艺复兴以后, 西方文化的突飞猛进及其对现代文明的功绩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所有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家都不同程度地接受过它的营养, 泰戈尔、川端和大江也不例外, 他们都成功地借鉴了西方的文学精华与创作方法, 才推出了标志着人类现代文学最高水准的作品。然而, 这绝不意味着亚洲文学只能成为西方文学的追随者和附庸。相反, 泰戈尔、川端和大江无不是将西方文学精华作为发展东方文学的一种必要修行, 而坚守东方文化精神与维护民族文学传统[5]。这三位亚洲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成功途径将是中国文学家成功的必由之路。

相对于这三位文学家, 莫言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作家, 其文学元素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并不大, 其主要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的作品个性鲜明, 胆大新奇, 独具特色, 他的获奖促使我们从新的角度反思中国文学现状。纵观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 我国文学始终是达到某一目的的工具。梁启超提出的“文界革命”将文学作为改良社会的工具;“五四文学革命”将文学作为思想启蒙的工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文学又成为了阶级斗争的工具;新中国成立放初期, 文学则是批判旧生活、歌颂新时代的工具;“文革”期间, 文学几乎被扼杀;“文革”结束后, 文学一度活跃, 但不久又有一些作品沦为商品经济的工具。人们舍本逐末, 忽视文学的本质属性, 盲目抬高文学的“功利性”, 是中国新文学“先天不良、后天不足”的根本原因。当前, 国内又刮起“国学热”大潮, 一味复古。一些文学作品盛行皇帝戏, 为封建帝王树碑立传, 歌功颂德, 与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取向南辕北辙, 更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和全球化浪潮背道而驰[6]。我们必须从中国文学的曲折道路中总结经验教训, 深刻反思以往中国文化生态环境, 才能够加入诺贝尔文学奖家族圈。

三、从历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特色与价值反思中国文学的内涵

诺贝尔在遗嘱中特别指出诺贝尔文学奖要奖励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这一标准包含两个要素。其一, 必须是最优秀的作品;其二, 作品一定要带有理想主义的倾向。此外, 历年获奖作品还具有精炼的现实主义史诗性内涵和表现人类的共同情感的普世价值等特色。作品的优劣需要时间的检验, 不易判断, 每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主要从作家的创作风格上进行点评, 获奖作家要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新颖的创作技巧。用有限的文学空间表现无限的人类生活。如法国作家西蒙打破了通常小说艺术的清规戒律, 善于把诗人和画家的丰富想象和对时间的认识融为一体, 通过观察者的参与意识将前后事件串联起来。肖伯纳的剧作“令人激动的讽刺浸润着独特的诗意之美”, 贝克特打破了传统的戏剧格式, 开创了荒诞派戏剧的先河。对于理想主义, 人们一直存在争论, 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和不同人文背景下理想主义都会发生转变, 并具有不同的具体展现。对获奖作家及其作品深入探讨研究发现:如何让多元文化和谐共处是许多获奖作家共有的理想主义情怀, 获奖作家大都有广泛的民族、种族和文化背景, 他们的作品反映出作家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对人类理想社会的憧憬。如美国作家赛珍珠尚在襁褓中就跟随父母来到中国, 她与中国人朝夕相处, 非常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 她的作品多数都是中国题材。布罗茨基是犹太人, 出生在前苏联, 后因政治原因加入美国国籍, 一直用俄语进行创作, 而且认为俄语给予了他创作的力量。莫言的作品题材主要来自于他的故乡山东高密其儿时的生活。但是, 获奖作家浓郁的民族或种族背景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文学作品具有狭隘的民族、种族观念。相反, 他们通过探讨某一民族或种族独特的经历分析人类共同的命运和面对的困惑, 追求多元文化背景下谋求和谐共处的途径。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大都具有现实主义史诗性内涵, 这类作品是对民族历史的叙述和对民族性的超越。作品通过细微的细节和典型的人物形象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民族历史, 描绘出了卷帙浩繁的历史图景。例如, 1961年南斯拉夫小说家的获奖理由是:“因为他以史诗的气魄从其国家中摄取题材和描绘人的命运”。1973年澳大利亚小说家怀特的作品《风暴眼》“以史诗般的气魄和心理叙述艺术, 把一个新大陆介绍到文学领域中来”。2012年莫言的颁奖词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此类作品多不胜数, 展现出一幅幅社会浮世绘。

历年获奖作品还有一个共同点是表现人类的共同情感, 表现为对真理的热爱、对人性的赞美, 对人类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歌颂, 对超越了民族的真善美的肯定, 并剖析人性中的优劣之处, 凸显普世价值。获奖作品也开始关注弱势人群, 提醒人类要凭借博爱之心化解矛盾, 消除冲突, 从而谋求人类的和平发展。如海明威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说出:人可以被毁灭, 却不可以被战胜, 反映了人类向不可征服的力量进行挑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多夫》展现了人类渴望和平, 厌恶暴力, 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 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和热爱[7]。

目前的中国仍然缺少国际乃至国内影响力较大的优秀作品,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首先, 文学作品价值的缺乏。文学价值是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唯一标准, 但在目前中国的中、青年作家中, 学贯中西、对生活有深刻体验、知识全面的语言艺术大师非常少见, 很难创作出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其次, 文学艺术创新观念不够。新时期的中国文学虽然在创作观念、写作模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进展, 但这种突破和进展应该建立在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基础上, 新时期的中国作家还没有将二者融会贯通, 无法创造出展现当代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全新风格的作品。再次, 文学翻译重视不足。文学翻译是大多数诺贝尔获奖者的基本功底, 翻译既是吸收西方优秀文学精髓的重要工具, 又是扩大中国文学世界影响力的必需途径。文学佳作等候着外国批评家来发现, 常常陷入被动局面[8]。

四、从历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文化修养反思中国作家的素质

中国虽然是具有5000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 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 中国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且独树一帜的“莫言”类作家极少。作家的文学功力是由作者的学历、语言能力、理论能力、艺术修养、运用文学体裁能力等构成的,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文化修养可总结为五个方面:第一, 获奖作家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高, 具有大学学历的占到近90%, 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竟达半数以上, 这与我国近代作家很少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莫言只受过小学教育, 主要靠自学成才, 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第二, 获奖作者几乎都能掌握多种语言, 翻译出版过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 具有广泛的文学背景。第三, 获奖作家大多是文学理论家、文艺批评家, 是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首倡者和中坚。第四, 获奖作者大多有深厚的艺术修养, 在音乐、诗歌、绘画、雕塑、科学等方面有一定的造诣。没有这些修养, 心灵是苍白的, 作品是贫瘠的, 莫言文学语言的粗俗和媚俗在文学界一直受到广泛争议[1]。第五, 这些文化巨人几乎都能自如地运用叙述、韵文、戏剧、论文进行创作。他们往往既是抒情诗人, 又是哲学家, 既是小说家, 又是剧作家, 均是多面手, 以多种体裁滋润着自己的作品, 创作出文采璀璨的人类文明[9]。莫言的作品虽独具特色, 但其艺术修养是饱受诟病的。

反思我国现在的作家群, 高学历的比例低, 理论功底较为薄弱, 熟练掌握多国语言的更是屈指可数, 科学文化修养比较单薄, 创作手法比较单一, 综合素质甚至远远落后于老一辈文学家“鲁、郭、茅、巴、老、曹”等杰出代表。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具备老一辈文学家的弘毅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忧患意识, 对弱者的关心, 对环境的关爱, 对强权的反抗, 对梦想的渴望, 对生命的精神救赎。当下一些作家过于沉湎于技术而忽视了道义, 过于看重市场而忘记了责任, 过于追求功利而遗忘了理想, 迷失一名艺术家或一名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自然难以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

五、如何发展中国文学

文学是人类精神文明最重要的构成, 它通过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灵魂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而促使社会历史的变革和进步。由于文学没有物质作用的那种直接性和立竿见影的社会效果, 因此其社会作用往往被人们低估甚至忽视。虽然很多有识之士意识到了中西文化差距之大, 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增强理想性, 注重超越性, 以真诚勇毅的精神从事文学创作, 树立全球意识, 发展民族文学[10]。这些观点虽然很有道理, 但都不具实际操作意义。笔者认为还需要通过以下具体措施提升中国文学水平。

首先要造就培养优秀作家和作品的土壤:文学更需要“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国家和政府要努力贯彻“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科学文化发展方针, 做到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制定先进的文艺发展方向, 科学引领文学发展。其次, 先进的文学需要培养优秀的作家, 这是问题的根本。国人对科技落后反省较为深刻, 我们不妨借鉴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培养优秀作家的途径。目前中国的科学和文化教育, 仍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漩涡, “八股文”式的文学教育很难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优秀文学人才, 语文教材和教育模式需要像科学教育一样进行全面变革。我国历来非常重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 每年都有十几万的学生出国留学, 同时也引进大批海外优秀科技人才, 据统计我国科学院院士中半数以上均有海外留学经历。反观文学人才, 又有多少人出国留学是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学?我们需要积极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精华, 为我所用, 用传统文化浇灌, 结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学硕果。中国文学任重而道远。

摘要:本文对历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分布及特点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 从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中西文学存在的差距, 得出了以下结论:我国的文学构成不合理, 各类文学作品发展缓慢;我国文化生态环境制约了我国文学的发展;我国文学作品的价值需要提升;我国作家的修养尚需提高, 并据此提出了提升中国文学水平的具体可行措施。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中西文学比较,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1]王澄霞.骨鲠在喉难莫言—莫言获诺奖所引发的中国当代文学的隐忧.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2) :147-153.

[2]武俊明.中国作家为何无缘诺贝尔文学奖.语文学刊, 2000 (6) :19-20.

[3]吕周聚.断裂还是继承新体诗与旧体诗关系新论.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6) :43-49.

[4]李英杰.从文学翻译看诺贝尔文学奖.长春大学学报, 2009 (11) :52-54.

[5]赵立.东方文学魅力与诺贝尔文学奖———兼论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则精神与评选规律.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 (6) :65-68.

[6]刘开云.中国本土作家为何难获诺贝尔文学奖.山东社会科学, 2009 (11) :151-157.

[7]刘岩.从帕慕克获奖再看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标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7 (5) :10-13.

[8]孙宏新.诺贝尔文学奖的功绩与当代中国作家的反思.文教资料, 2007 (33) :4-5.

[9]孟宪忠.论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文化修养———诺贝尔文学现象的一点启示.社会科学, 1992 (10) :64-67.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第5篇

演讲人:莫言 地点:广州大剧院 时间:2014年8月

我想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或者说喧嚣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本来面貌,没有任何力量能让一个社会不喧嚣。关于真实,我想也是社会更加重要的基础,真实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的本来面貌,也是事实的本来面貌,有时候喧嚣掩盖真实,或者说是会掩盖真相,但是大多数的情况下,喧嚣不可能永远掩盖真相,或者说不能永远掩盖真实。面对当今既喧嚣又真实,万象风云的社会,一个作家应该坚持这样几个原则,或者说几个方法来面对社会现实,首先我们要冷静地观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然后我们要运用我们的逻辑来进行分析,我们要考量现实,我们也要回顾历史,我们还要展望未来。然后通过分析得到判断,然后在这样的观察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展开我们的描写,然后给读者一个丰富的文学世界。

我非常荣幸参加这次活动,过去演讲很少写稿,这次非常认真地准备了半个上午,本来主办方昨天晚上通知我上台之前给我化妆,后来我拒绝了,因为我想,化妆是可以把白的变成黑的,也可以把黑的变成白的,但是不可能把丑的变成美的,美不需要化妆,丑的无论如何涂脂抹粉都不会变美。所以我想还是以本来面貌见人为好,尤其在台上演讲的时候更要给大家以真实面貌,一个人只有保持自己的真实面貌,才可能说真话,办真事,做好人。

其实要保持一个人的本来面貌还是挺不容易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当中,我们每个人除了要跟自己的家人打交道之外,还要跟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打交道,学生在学校跟老师和同学打交道,员工在家里面跟自己的家人打交道,也要跟老板和自己的同行打交道,这样社会的结构就迫使每一个人都有几副面孔,无论是多么坦诚朴实的人,在舞台上和卧室里都是不一样的,在公众面前和在家人面前,也是不一样的,我想我们能够做到的也只能是尽量地以本来的面貌见人,今天演讲的内容是“喧嚣与真实”,这个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社会生活总体上看是喧嚣的,喧嚣是热闹的,热闹是热情,是闹,是热火朝天,也是敲锣打鼓,是载歌载舞,是一呼百应,是正声喧哗,是望风捕影,是添油加醋,是浓妆艳抹,是游行集会,是大吃大喝,是猜拳行令,是制造谣言,是吸引眼球,是人人微博,是个个微信,是真假难辨,是莫衷一是,是鸡一嘴鸭一嘴,是结帮拉伙,确实是众生喧哗。我想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或者说喧嚣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本来面貌,没有任何力量能让一个社会不喧嚣,当然了,我们冷静地想一想,我们从多个角度来考量一下,喧嚣也不完全是负面的,喧嚣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因为原始社会里是不喧嚣的,我们去参观半坡遗址的时候,我们想象当时的人们生活场面肯定是不喧嚣的,我们回想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那个时候也是不喧嚣的,但是我们想象我们最近几十年来,我们1958年大炼钢铁时很喧嚣,我们60年代文化大革命也是很喧嚣,后来改革开放前几年比较安静,但是最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喧嚣,这种喧嚣有的是有声的,是在大街上吵架,或者是拳脚相加,有时候是无声的,是在网络上互相对骂,我想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我们必须客观冷静的对待,既不能说它不好,也不能说它很好,所以这样一种现象,就像我刚才说的,实际上也有正反两个方面,我们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应该习惯喧嚣,我们要具备习惯喧嚣跟发现正能量的能力,我们也要具备从喧嚣中发现邪恶的清醒,要清醒地认识到,喧嚣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而使我们的社会真正能够保持稳定进步的是真实,因为工人不能只喧嚣不做工,农民不能只喧嚣不种地,教师不能只喧嚣不讲课,学生不能只喧嚣不上课。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社会生活中的大多数人还是要脚踏实地地、实事求是地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否则只喧嚣没饭吃。

关于真实,我想也是社会更加重要的基础,真实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的本来面貌,也是事实的本来面貌。有时候喧嚣掩盖真实,或者说是会掩盖真相,但是大多数的情况下,喧嚣不可能永远掩盖真相,或者说不能永远掩盖真实。这个我可以讲四个故事,来证明我这个论点。

第一个故事是,几十年前,大概在70年代的时候,我的一个闯关东的邻居回来了,在村子里面扬言他发了大财,说他去深山老林里面挖到了一棵人参,卖了几十万元的人民币,从村子东头搞到西头,又从西头搞到东头,让我们的村民们很多家里面争先恐后的请他吃饭,因为大家对有钱人还是很尊敬的,大家还是希望一遍遍听他讲述如何在深山老林里挖到了这一棵人参的经历,我们家当然也不能免俗,我们把他请来,坐在我家炕头上吃饭,我记得很清楚,他穿了一件在我们当时的农民眼里面看起来是很漂亮的黑色的呢子大衣,他即便坐在热炕头上也不脱下这件大衣,我记得我们家擀面条给他吃,我奶奶就发现他脖子上有一只虱子,于是他的喧嚣就被虱子给击破了,因为一个真正有钱的人是不会生虱子的,过去人讲说穷生虱子富生疖子,我们知道他并没有发财,尽管他永远不脱下来那件呢子大衣,但是他的内衣肯定很破烂。又过了不久,这个人的表弟也穿了一件同样的呢子大衣,奶奶问他,你这件大衣跟你表哥的很像,他说我表哥就是借我的,事实又一次击破了前面这个人喧嚣的谎言。

另外一个故事是,我在北京的检察院工作期间,曾经了解和接触了很多有关贪官的案件,当然我不是检察官,因为我们是新闻单位,要报道,我作为记者,了解了很多这方面的案例,其中在河北某地有一个贪官,他平常穿得非常朴素,他上下班骑自行车,他给人一种非常廉洁的外观形象。他每次开会都要大张旗鼓,义正词严的抨击贪污腐败。过了不久,检察院从他床下面搜出了几百万人民币。所以真实就把贪官关于廉洁、关于反腐败的喧嚣给击破了,事实胜于雄辩。

第三个就是我的亲身经历。2011年我在我的故乡写作,有一次到集上去买桃子,一个卖桃子的人看起来很剽悍,他也认识我,或者他认出了我,他一见面就说,你怎么还要来买桃呢?他点了我们市委书记的名字说,某某某给你送一车不就行了吗?然后我说我又不是当官的,他干吗要给我送?他马上说你是当兵的,实际上我也不是当兵的,我已经转业了,然后他说你们这些当兵的,我们白养了你们,连钓鱼岛都看不住,让小日本在那边占领。我说小日本也没有占领,他说反正你们当兵的白养了。我说那怎么办?他说很好办嘛,放一个烟幕弹就把问题全解决了。尽管我心里很不愉快,但我后来还是买了他五斤桃子,我说桃子甜吗?他说太甜了,新品种,我说你给我够秤,他说放心,结果回家一称桃子只有三斤多一点,他亏了我将近两斤秤,然后一吃又酸又涩,所以真实又一次把卖桃人的喧嚣给击破了。

第四个故事也是我的亲身经历,就是不久前的中考,我有一个亲戚,经常见,每次见他,他义愤填膺地痛骂当官的,咬牙切齿,怒发冲冠。但是今年他的儿子参加中考,离我们县最好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差了五分,他就找到我了,说就差了五分,你找一找人,让他去。我说现在谁还敢,现在反腐败的呼声如此高,现在为难了。他说我不怕花钱,我有钱,我说你让我去送钱,这不是让我去行贿吗?这不是腐败吗?你不是痛恨贪官污吏吗?现在你这样做不是让我帮着你制造新的贪官污吏吗?他说这是两码事,这是我的孩子要上学了。这个真实也把亲戚反对贪官污吏的喧嚣给击破了。

我对这四个故事的主人公没有任何讥讽嘲弄的意思,我也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假如我是我的那位亲戚,我的孩子今年中考差了几分,上不了重点中学,也许我也要想办法去找人,我也会跟我的亲戚说,不怕花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大家在不涉及自己切身利益和家庭问题的时候,都是一个非常正派,非常刚强,非常廉洁,非常正直的人,而一旦我们碰到了这样的事情,尤其是涉及了孩子的事情,我们的腰立刻又软了,我们的原则立刻不存在了,我想这有人性的弱点,也有社会体制的缺陷。所以我讲这四个故事没有讥讽意义,而是要通过这四个故事来反省,让每个人在看待社会问题的时候,在面对社会喧嚣的时候,能够冷静的来想一想喧嚣背后的另一面。

我是一个写小说的,说得好听点是一个小说家。在小说家的眼里,喧嚣与真实都是文学的内容。我们可以写喧嚣,但是我认为,应该把更多的笔墨用到描写真实上,当然了,小说家笔下的真实,跟我们生活中的真实是有区别的,是不一样的,它也可能是夸张的,也可能是变形的,也可能是魔幻的,但是我想夸张变形和魔幻实际上是为了更加突出真实的存在和真实的力度,总而言之,面对当今既喧嚣又真实,万象风云的社会,一个作家应该坚持这样几个原则,或者说几个方法来面对社会现实。第一我们要冷静的观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过去说,我们要研究一个人,就是要听其言观其行,我们要察言观色,观察会让你获得外部大量信息,然后我们要运用我们的逻辑来进行分析,我们要考量现实,我们也要回顾历史,我们还要展望未来。然后通过分析得到判断,然后在这样的观察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展开我们的描写,然后给读者一个丰富的文学世界。

【现场互动】

问:在您的书《檀香刑》里,有很多关于行刑的描写,当我看到这一章节的时候,我就为之一震,因为我工作的原因,我经常想到甲方乙方的关系,特别像檀香刑里描写的,您怎么看这种折磨和这里面隐含的善与恶?

莫言:这是我2000年出版的一部小说,到现在14年过去了,这里面确实有几个章节涉及行刑的过程,我这样写的目的不是要展示残酷,而是用这样的描写来刻画人性,因为鲁迅先生在好几个小说里描写了受刑的人,也描写了看客。看客的心态是鲁迅先生的一大发现,每个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看客,我们都在看热闹,我想在大清国灭亡之前,废除了腰斩,但是斩首还是存在的,那时候每当在北京的菜市场行刑的时候,都会万人空巷,而且官方也希望老百姓看,这样也一直延续到后来文革,游街示众,通过这个方式来惩戒其他老百姓,告诉他们你们不要犯法,犯了法要得到这样的报应。所以看客心态是鲁迅先生的一大发现,他描写了看客的心理,但是没有描绘执行的人,没有对刽子手来做研究,当然我弥补的未必全面,我想刽子手的人格也很分裂,一方面他杀人了,另外一方面他也是执行了上司的命令,真正杀人的是封建王朝,是皇上,没有这样一个人执行也不行,所以《檀香刑》里面出现了这样的描写,希望刽子手手艺特别高强,不要在砍人的时候磨磨蹭蹭,所以我的小说里主要是这方面来揭示人性方面的阴暗面,当然,可能比较优雅的读者看了会受刺激。

问:作为很多人的偶像,您自己有偶像吗?

莫言:这次来广州有一个重大的发现,男人剃了光头是很美的。因为最近十几年来,我一直为我头上疏松的头发烦恼,一鞠躬它会滑下,一刮风也会滑下,这次接触了好几个朋友,都是光头,我回去也考虑一下是否也剃个光头,这就让我有借鉴作用。

问:我们各自的烦恼是不一样的,您刚刚说到了行刑的描写,听说您家那边现在土都变得很值钱了。

莫言:这也是一种喧嚣,当然我想在2012年刚宣布得奖的时候,我们家老家房子确实热闹了一些,很多邻县的文学爱好者去看了,但是看了以后很失望,当时院子里面,我父亲种了一点胡萝卜,确实有人把胡萝卜挖下来了,也有人说想挖一块砖回去,但实际上并没有这样做,这是夸张的说法,我反倒希望他们把旧房子拆了。那时村里有个老太太没有房子住,就借我们的旧房子住,后来一直住着,等老太太去世了以后,我也有一点名气了,想拆房子,可当地政府希望能够不拆,所以就留下来了。

问:莫言老师在您获奖前后,刚刚您提到老家的一些人和当地政府,可能前后应该对您的态度有些变化,您觉得这是世态炎凉还是理所当然呢?

莫言:我们当地政府有一些官员是我的朋友,因为我从80年代写完《红高粱》之后,在我的老家就出名了。当然这个名是两方面的,好多方面说,大家知道这个人写小说得过奖,坏的方面说,他小说里面糟蹋我们乡亲了,说我们酿酒往酒里撒尿等等,好在当时县里领导比较有文学修养,从那个时候,我跟他们的关系一直都很好,得奖以后,也没有特别把我的待遇升格了,因为彼此都很了解,都知道莫言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而且没有任何神秘感,天天在一块混当然没有神秘感。所以我想一个父亲哪怕当了大将军,在老婆孩子眼里依然只是男人,我想对我来说,在我的乡亲们心中是一样的,我最近看到有人采访我的小学同学,他们有几个特别说实话,说我学习的时候根本不行,老抄别人的作业,打架也打不过,确实是这样。

问:您怎么能把这事忘了呢?

莫言:我没忘,人的记忆是有选择的,我老记得我的光彩史,不光彩的事立刻就忘了,我忘了,我的小伙伴们没忘掉,你们可以到网上去看看《红高粱》的孩子们。

问:您对于中国的年轻作家和对中国有引领作用,您有怎样的价值观? 莫言:文学的作用管它准确不准确,文学的作用是这样,它没那么具体,确实在人类历史上因为一部小说爆发了一场战争。这样的情况确实发生过,像美国南北战争好像就是因为一部小说,我想更多的情况下,文学对人的影响还是潜移默化的,它不是教科书,它也不是宣传品,它是用形象的方式,优美的语言,潜移默化地把作家的精神传给读者,读者在当中受到影响。

问:您对现在一些青年作家,比如韩寒、郭敬明这类的作家有什么看法,特别是他们的作品,比如《小时代》有什么看法?

莫言:这是个老问题,我回答很多遍了,第一我对这两个作家一直很欣赏,当然欣赏的角度也不一样。我确实读过他们的书,但是他们最近拍的电影我没看,我觉得这个无可厚非,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要描写的内容,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要表达的感情。50后我们这样的作家代替不了他们,当然,他们也覆盖不了我们,也就是说,他们有自己的观众和读者,表达的是自己的情感,描写了他们自己的生活,我认为这是社会发展,文学发展必然的结果,他们也很快会被90后或者00后的年轻作家,不是覆盖,也不是超越,90后和00后也会写出跟他们不一样的作品来。

问:在现实生活中您更多的生活在喧嚣之中还是真实之中,在喧嚣的社会中,您是怎么样找回真实的自己,怎样维持真实的自我?

莫言:我是交替生活在喧嚣和真实里面,现在我们生活在喧嚣里,但这也是我自愿的,因为面对面跟广大读者交流非常有意思。我在说话讲故事的时候,也在反省自我,当然,我想作为一个作家,或者是因为我的个性,我还是喜欢相对安宁的生活,有的作家可以在咖啡馆大街上写作,我还是愿意躲到不被干扰的地方去。一个人有两个层面,如果把个性非常安静的人,把他放到荒岛上十年,他也想寻找城市,把喜欢热闹的人放到特别嘈杂的地方他也想寻找宁静,这不是绝对的。

问:第一个问题是,莫言老师现在是怎么分配自己每天的24小时?第二个问题比较严肃,有人说您的诺贝尔奖给现在中国商业文学一个发展,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莫言:一天24小时,我的分配是这样的,有个大概的计划,这个月几号要去参加什么活动,具体到每一天,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我只能这样回答第一个问题。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奖没有给任何文学一个发展,商业文学跟所谓的纯粹文学也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我们过去老说通俗文学,这个分法实际上也未必科学,因为任何所谓的严肃文学里都包含了通俗文学的元素,通俗文学里也有严肃文学的描写,所以诺贝尔文学奖跟商业文学没有任何的排斥。

问:当你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为什么从童年开始写感言?

莫言:这个演讲非常有限,只有40分钟,第二个,一个作家在这样的一个比较隆重的时刻,确实要想表达的内心情感很丰富,想说的话很多,所以只能选择一个部分。我想对一个人来讲,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对一个作家来说,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童年记忆,因为这两个原因,我就讲了跟母亲有关的故事。

(莫言 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山东高密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20世纪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面对“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第6篇

那是在1927年,瑞典科学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考察时,曾经与刘半农先生相商,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感到是件好事,便托鲁迅的弟子台静农,写信探询鲁迅意见。鲁迅回复了台静农那封后来颇为有名的函件: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那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这‘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好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鲁迅认为自己“不配”获“诺奖”,中国的其他人当时也还不配。另一层虽没说出,但表达得很明白,那就是,他认为“诺贝尔文学奖”还是很体现文学价值的,获奖者当为“别国大作家”。新文化运动到当时,不过十数年,要让文学极快达到一个高度,还不现实。所以鲁迅先生以为“要拿这钱,还欠努力。”这不仅说他个人,还包括当时所有中国作家。这事后来被常常翻出晾晒,现在大家当然知道,被提名和最终获奖,那是很不同的事情。

胡适:“我可没有那厚脸皮”

胡适也曾被拟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过。凑巧的是,准备提名的,也是那位斯文·赫定。那是晚鲁迅那封信一年多后的1929年2月26到28日。胡适当时乘火车从外地返回上海,他在日记中这样记载:

“火车上熟人最多,有美国公使,有瑞典探险家Sven Hedin(即斯文·赫定),有陈万里、杨宪武等。Hedin同我谈:他是瑞典国家学会十八会员之一,可以推举诺贝尔文学奖金候选人。他希望提出我的名字,但希望我把我的著作译成英文。”

这话似乎含有这样的意思,当时诺贝尔奖的提名,还须具备相当的身份。例如斯文·赫定,是“瑞典国家学会十八会员之一”;其次,中国文艺的对外传播还不够。尽管有了具备一定条件的作家,但翻译不行。这大约与翻译的人数少,再是翻译质量不行有关,所以斯文·赫定提出要胡适把自己的著作译成英文。

胡适的回答也很有意思。当然,他也许没有当面说出。可日记里却表达了出来:

“此事我有我的意见:如果他们因为我提倡文学革命有功而选举我,我不推辞;如果他们希望我因希冀奖金而翻译我的著作,我可没有那厚脸皮。我是不配称文学家的。”

80岁瑞典诗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第7篇

据上海作家网消息, 2011年10月, 80岁的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Tomas Transtroemer) 获得201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认定, 特朗斯特罗姆的作品“以凝练而清晰透彻的文字意象给我们提供了洞悉现实的新途径”。瑞典文学院的授奖声明还形容他的作品“简练、细腻, 充满深刻的隐喻”。特朗斯特罗姆的真正职业是心理学家, 但是他却是瑞典当代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还被认为是“二战”以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是继1974年瑞典作家艾温德·约翰松和哈里·马丁逊共同分享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奖项后, 首位独享此桂冠的瑞典人。而瑞典文学院公布这项消息后, 现场立即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瑞典首相赖因费尔特则第一时间回应, 称这一消息让他感到“愉快而自豪”, 并且希望未来全世界更多人关注瑞典文学的发展。特朗斯特罗姆1931年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父母离异后, 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1954年, 23岁的诗人就展示出自己过人的才华, 出版了处女诗集《17首诗》, 轰动诗坛, 被称为“一鸣惊人和绝无仅有的突破”。此后, 诗人一发不可收, 发表了《途中的秘密》 (1958) 和《半完成的天空》 (1962) 两部诗集, 均获得广泛好评。这位北欧文学巨匠认为诗人创作应不断摆脱自己的过去, 并强调不要成为自己的学舌者, 因而正如他的诗歌的第一个中译者北岛所说:“他写得很慢, 一辈子只有一百多首, 结成全集也不过一本小书而已, 但几乎首首都好。”

百年回眸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第8篇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1901年开始颁奖以来,已经颁发了114年,回眸已经过去的114年的历史,获奖项目中基础医学科研成果逐年增加,而应用医学的科研成果逐年减少。在前30年里,占较大比重的是应用医学,对传染病的研究成果占到了一半以上。这一阶段传染病十分猖獗,人们的注意力都放在诸如传染病的防治等应用医学上,而基础医学的研究尚处于萌芽状态。在最近30年里,占较大比重的逐渐变成基础医学,对基础医学的研究成果占到了一半以上。

“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这是巴斯德的一句名言。许多事例表明,在科学发现面前,人人机会均等。例如,千百年来人们不是对残羹剩饭长霉早已司空见惯、一洗了事吗。而英国细菌学家A.Fleming于1928年某日偶然发现,在他用后尚未及时清洗的培养皿上长了一些绿色青霉菌。但与众不同的是他注意到霉菌菌落周围原有葡萄球菌菌落出现了溶解死亡现象,他由此设计了青霉菌的培养和灭菌实验,证实青霉菌分泌一种他称之为青霉素的物质,对葡萄球菌等有强烈抑制作用,用于治疗实验动物的伤口感染也取得成功。1929年,他就此发表了2篇论文。因当时他没有化学家的帮助,未能将青霉素的分离提纯工作继续进行下去。但这一工作于1941年被英籍病理学家H.W.Florey与生物化学家E.B.Chain最后完成,使青霉素终于成为第一个被发现并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在当时用于控制战伤感染,发挥了极大作用,因而被列为与原子弹、雷达齐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三大发明之一,三人也共同获得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R.Guillemin走上成功之路也得益于一次偶然的机遇。20世纪50年代,他在美国从事ACTH研究工作时,遇到单独培养的垂体细胞很难长久保持ACTH分泌的难题。他想起在他早先师从H.Selye研究应激反应期间,曾听过英国学者G.Harris的报告,其中提到下丘脑可能产生某种激素通过垂体门静脉参与腺垂体活动的调节,他便据此将下丘脑组织与腺垂体共同培养,果然能促使垂体细胞不断分泌ACTH,最终走上了寻找下丘脑促垂体激素释放因子的不归路,长达20年,历尽艰辛,终获成功。

因发现胰岛素于1923年获奖的加拿大医药学家F.G.Banting也由于抓住了类似机遇而获得成功。1920年28岁的青年教师Banting为给学生讲授糖代谢,想了解动物切除胰腺会因糖尿性昏迷而死亡的原因。他知道前人已推论出胰腺中的胰岛细胞可能分泌一种胰岛素参与糖代谢的调节,但缺乏证明。这时他读到一篇论文,谈到阻塞实验动物的胰导管可引起胰腺萎缩,但不发生尿糖。于是,他提出结扎胰导管使胰腺萎缩而只余胰岛后,提取其分泌物以治疗实验性糖尿的设想。最后在糖代谢专家J.J.R.Mac Leod帮助下证实了他的设想,并成功分离与提纯出胰岛素,两人同时获奖。

英国一位细菌学家R.Ross从小生活在疟疾高发地区,妈妈怕他染上疟疾,经常把他关在屋子里,不让他出去与小朋友玩耍。因此他自幼就想知道疟疾究竟是怎样传染的问题。长大学医与从医后仍念念不忘,一有机会便深入疟疾高发区调研,终于注意到这类地区多有蚊虫肆虐。经过多方努力,证实了疟疾由疟蚊传播,为疟区人民除一大害,获1902年诺贝尔医学奖。

又如从1665年开始就有关于动物输血试验和失血病人临床输血的记载,但有人输入他人的血后安然无恙,有人却发生严重反应甚至死亡。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医生。其中一位奥地利医生K.Landsteiner正是对此产生兴趣而后想到,会不会是两种血液的混合出了毛病。于是开始了他的体外血液混合实验,从而发现了血液凝集反应,建立了ABO血型系统,解决了失血病人的救助问题,获得1930年诺贝尔医学奖。

1900年人们重新发现孟德尔遗传定律后产生了遗传因子(基因)究系何物这个问题,引起许多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学者的兴趣,做了大量工作,才逐渐将人们的注意力聚焦到染色体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上来,终于搞清了DNA的双螺旋分子结构、破译了DNA四种碱基排列组合而成的三联体遗传密码,以及DNA遗传信息储存、复制、传递、表达、重组、突变的规律,促进了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的快速发展。这一系列科学发现一个接一个地不断涌现,有如雪崩一样,构成20世纪下半叶生命科学发展的绚丽图画,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大户。

1962年诺贝尔奖得主J.D.Watson与F.H.C.Crick在构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时,也经历过两次失败。第一次他们建立了一个三链螺旋结构,将DNA的糖-磷酸骨架放在内侧,碱基在外侧。因计算含水量数据有误,这一模型马上就被M.H.F.Wilkins等人否定了。第二次他们参考R.E.Franklin新的X-射线衍射照片建立了双螺旋模型,但是,碱基以同配方式(A与A,T与T)相连的这种连接方式又被化学家J.Donohue否定。第三次他们借助数学家J.Griffith对四种碱基相互吸引力的计算,得出腺嘌呤(A)当吸引胸腺嘧啶(T),鸟嘌呤(G)当吸引胞嘧啶(C)的结论。同时生化学家E.Chargaff来访,告诉他们DNA中的4种碱基的比例A:T=G:C=1:1,二者不谋而合终于使他们决心据此建立新的DNA分子双螺旋模型:脱氧核糖与磷酸骨架在螺旋外侧,碱基位于内侧,以A-T和G-C方式相连接。经过这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他们也终于取得了成功。

1923年诺贝尔奖得主Banting从萎缩胰腺中提取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实验也一度屡遭失败,使他面临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压力,实验动物死了大半,不得已将身边能卖的一切东西都卖了,换来的钱,首先用来买狗和饲料,其次才是自己吃饭。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咬牙坚持,最后才取得了成功。

让我们一起回眸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这114年来的成果与科学家们吧。

诺贝尔奖文学奖 第9篇

据《云南日报》报道, 2012年2月1日晚, 备受波兰人民尊敬的女诗人、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斯瓦娃·申博尔斯卡在家中安然辞世, 享年88岁。维斯瓦娃·申博尔斯卡1923年7月2日出生在波兹南附近库尔尼克小镇, 后来随家人从大波兰省迁到了克拉科夫。1945年申博尔斯卡的处女诗作发表在《波兰日报》副刊, 题为:“我追寻文字”。申博尔斯卡是一位高产诗人, 一生不间断写诗, 共发表了350多首诗歌, 第一部诗集于1952年出版, 名为《我们为什么活着》。1954年出版了第二部诗集《询问自己》。随后到2008年, 申博尔斯卡相继出版了10部诗集。生活中的维斯瓦娃·申博尔斯卡非常喜欢和大家打交道。如她在外出旅行期间写一些打油诗, 并在旁边配上插图, 寄给亲朋好友。她在2003年曾出版一部名为《大孩子的诗》诗集。

阿克苏诺贝尔科学奖来华“悬赏” 第10篇

阿克苏诺贝尔致力于创新与研发, 不断把产品精益求精, 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下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2008年, 阿克苏诺贝尔在研发与创新方面投入总计约为3.53亿欧元, 占全年总收入的2.3%。推进科学的发展与创新一直是阿克苏诺贝尔的理念。早在1970年, 阿克苏诺贝尔就在荷兰和瑞典设立阿克苏诺贝尔科学大奖 (Akzo Nobel Science Award) 。在过去的近四十年来, 这项殊荣只在荷兰和瑞典颁授, 以表彰不同领域的杰出科研成果。随着阿克苏诺贝尔发展成为一家驰名世界的装饰漆、工业涂料及特殊化学品企业, 公司决定把这项饶富意义的举措推向全球, 尤其是对其长期发展战略举足轻重的重点市场。随着中国市场在该公司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阿克苏诺贝尔与中国化学会达成合作, 在中国共同设立“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据介绍, 中国是阿克苏诺贝尔科学奖在全球延伸的首个境外市场。

阿克苏诺贝尔董事会成员德亨纳 (Leif Darner) 在上海宣布“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成立时表示:“这一奖项不仅蕴涵了阿克苏诺贝尔重视科研的优秀传统, 同时也彰显了公司的高瞻远瞩, 以世界顶尖水平的科研力量及科技创新为经纬, 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显示了我们锐意全球化发展的决心, 以及中国在这个进程中的重要地位。阿克苏诺贝尔与中国化学会同心同德, 并肩努力为推动中国的先驱性科研发展做出贡献。此外, 这个奖项与阿克苏诺贝尔‘今天提交明日答案’的公司理念相得益彰, 我深信它在中国肯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亚洲化学》杂志董事会主席习复表示:“科教兴国是中国的发展战略, 本会十分高兴与阿克苏诺贝尔共同合作, 设立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奖项, 用于表彰中国的优秀化学家。中国在科研领域上人才济济, 化学研究取得跨越式的发展。中国的化学研究论文数量已经居世界第三位, 做出许多令人关注的成果。‘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的设立, 是中国化学会与阿克苏诺贝尔合作的结晶, 不仅体现了阿克苏诺贝尔富有远见的选择, 还将成为阿克苏诺贝尔与中国化学家交流的窗口, 并从中国的研究中得到启迪。我们希望这种合作会推动人才的发现与培养, 并期待我们的合作能够与时俱进, 不断巩固和发展。”阿克苏诺贝尔中国区总裁赛如阳 (Jorn Seiero) 表示:“阿克苏诺贝尔自上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就一直大步前进, 在此作出可观的投入, 目前我们已在中国设立了25家生产厂, 拥有一支6, 000名员工的强大队伍。化学奖再次印证了本公司对中国市场的远大抱负, 以及对科研、科技创新工作的一贯大力支持。在十几、二十年前, 阿克苏诺贝尔积极投入了‘中国制造’的大潮, 现在我们与‘中国开发’的大时代变化密不可分;展望未来, 我们力争参与开创‘中国创新’的波澜壮阔局面。我们期待与中国化学会通力合作, 使‘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

首届“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将于2009年12月10日至2010年1月10日接受提名。中国化学会召集的独立评审小组将负责选出得奖者。颁奖仪式定于2010年6月20日在中国化学会年会上举行。

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 第11篇

从1961年发布首张专辑至今,迪伦在流行音乐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响已超过50年。

鲍勃·迪伦(1941年5月24日出生),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鲍勃在高中的时候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1959年高中毕业后,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在读大学期间,他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勃·迪伦作艺名。1961年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1962年推出处女专辑名为《鲍勃·迪伦》。

这是诺贝尔文学史有史以来第一次颁给音乐人。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说,“迪伦将他的诗歌通过歌曲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与古希腊那些通过音乐表达的经典作品别无二致。2500年前,荷马和萨福也写下本应配合音乐吟唱的诗作,我们现在依然在阅读欣赏荷马与萨福的著作,鲍勃·迪伦也是如此。”鲍勃·迪伦的作品虽然是让人“听”的,但完全能把它们当作诗歌来“读”。他其实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诺贝尔奖文学奖 第12篇

湖北省武汉市第二中学学生孔维立致电媒体, 指出高中语文课本《外国文学简史》一文中把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写成《万元延年的足球队》, 他对此十分不理解:“语文教材怎么能出这样的错误?”记者找到了这本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 在《外国文学简史》一文中, 其中介绍了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 认为他是日本当代名作家, 并把其代表作写成《万元延年的足球队》。孔维立告诉记者, 在高二的学习过程中, 他并未发现这处错误, 但最近他买了一本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作品集, 其中提到《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一文, 他发现与高中教材中不一样, 上网查询后发现教材竟然是错的, “我当时一下子就愣了, 怎么把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名也弄错了, 这也太离谱了。”到底是《万元延年的足球队》还是《万延元年的足球队》?记者采访了湖北省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阎伟副教授, 他表示, “万延元年”指的是明治天皇睦仁立为太子那一年即1860年, 并不存在“万元延年”一说。阎伟认为, 高中教材出现如此错误太不应该:“对日本作家作品的表述上出现如此失误, 既是对原著作家的不尊重, 也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

上一篇:金融学毕业论文下一篇:投资移民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