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学习型学校

2024-08-29

创建学习型学校(精选11篇)

创建学习型学校 第1篇

创建“书香校园”是学校内涵式、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味的重要举措,它以打造“学习型学校”为导向,以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载体,从而形成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创建“书香校园”有助于培养“读书型”“研究型”的教师,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教育生活,树立他们的高尚师德,为他们的不断发展拓宽途径;创建“书香校园”有助于培养“善学”“乐学”的学生,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充实他们的文化底蕴,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坚定他们“终身读书”的理念,为他们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为创建“书香校园”,福州华侨中学实施了“四维一体”的运作模式,营造了浓郁的读书学习氛围,从而奠定了打造“学习型学校”的基石。“四维一体”是指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形成的“学习共同体”, 其模式 (见右图) 具体操作如下:

管理者———创建“书香校园”的设计师

管理者是指学校的行政领导。为了营造浓郁的读书学习氛围,我们专门成立了“书香校园”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挂帅,教务处、德育处、团委、少先队、图书室等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我们根据校情,通过调查,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具有侨校特色的《福州华侨中学创建“书香校园”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家庭书库为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认真务实地将创建“书香校园”的《方案》落实到点、贯彻到面:

⑴学校教师阅览室全天向教师开放,要求教师每周进阅览室不少于2课时。学校学生阅览室周一至周五中午12:00—13:30和下午16:30—17:30(冬季)或中午12:00—14:00和下午17:00—18:00 (夏季) 向学生开放,要求学生每周进阅览室不少于2课时。

⑵把阅读纳入课程计划,强化阅读指导。学校严格控制作业量,每周二、四上午早读课上保证每个学生有20分钟的阅读时间,强化午间阅读效能。在学生阅读时间,教师进教室陪同读书,巡视指导,做到专时专用。在实践中,教师不断地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逐步形成具有侨校特色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型。

⑶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扇橱窗充满侨校文化气息。如,张挂宣传标语“师生共读书,书香满校园”等;楼道间有学生的书画作品展;在“学科园地”中开辟读书活动专栏“书香留痕”等;通过学校宣传栏每周推荐一名华侨名人、一句华侨名言。

⑷每班教室的布置以“触动学生心灵,激起学生读书兴趣”为目标,力争体现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读书氛围。班级设有图书角,给图书角命名,定期统计藏书目录,并不断采取多种方式不断丰富班级藏书量,还推选出班级图书管理员1~2名,进行专人专管,负责班级图书的借阅、登记、归还等工作,以保证班级阅读活动的正常进行。阅读方式上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阅读。

⑸精选出120首古代、近代经典诗词,如,《离骚》《长恨歌》《行路难》《水调歌头》等,并要求学生熟读、背诵。初中学生:熟读背诵较浅显、易理解的诗词50首;高中学生:熟读背诵有一定难度的经典诗词70首。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诵读经典”评比活动。同时,还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精选出100本必读图书,如,初中学生必读:《鲁宾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高中学生必读:《匹克威克外传》《巴黎圣母院》《复活》《老人与海》《堂吉诃德》等。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书香留痕———读书笔记”评比活动。

⑹认真精选出100本教育名著,如,《给教师的建议》《和教师谈话》《教育———财富蕴含其中》《有效的教学方法》《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等教育名著。做好教师读书笔记的推荐工作,确保每年有一定数量的教育随笔、教学论文在省、市级杂志发表。

⑺学校印发《创建“书香校园”告家长书》,进行广泛宣传,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使家长成为学校创建“书香校园”的有力支持者、宣传者和直接参与者。

⑻每年4月和9月的最后一周定为“校园教师书香周”,举办“教师读书沙龙”,组织教师交流读书体会,开展“读书征文”评比活动;建立“读书研究月报告制度”,每月的最后一周的教师教研活动期间,老师轮流围绕专题即兴演讲,交流教育心得,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在图书馆月刊《悦读》上发表教师的教育随笔、读书心得等。每年5月和10月的最后一周定为“校园(学生)书香周”,举办“学生读书沙龙”,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开展“读书征文”评比活动。

⑼制定完善的考核细则。为了更好地推进“书香校园”的创建,每学年在全校进行“书香先生”“书香状元”“书香班级”和“书香家庭”的评比。对获奖的教师、学生、班级和家庭给予精神、物质上的奖励。

教师———创建“书香校园”的行动者

教师不仅要督促学生,而且还要督促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读学术著作。”“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只有读书,读书,再读书,才能使每一位教师深知本门学科的渊源。因此,要求每位教师要做到:每学年认真阅读2本学校推荐的教育名著,写好教育随笔,每周不少于1篇;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读书汇报或讨论活动,在讨论中交流思想,激活思维,分享经验。每年拟定一份读书与自身专业发展计划;每年自购教育教学书籍1~3本,订阅教育教学报刊经费30~100元。

由于阅读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相吻合,而且具有思想重构的作用,这必定会对学校的管理理念、办学理念、校风、学风、都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因此,福州华侨中学把把“创建书香校园,打造学习型学校”作为学校的研究课题。通过学科渗透,形成研究网络,这有助于学校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深入而发生质的飞跃,从而凸显办学特色,体现优质教育,形成教育品牌。如,语文教学中渗透古诗文内容,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古代文化经典;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欣赏,在美术教学中增加国画、篆刻、传统工艺;在体育教学中学习中华武术等。

学生———创建“书香校园”的执行者

中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季节,为学生播下爱读书的“种子”,让他们从学生时代起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一种习惯,一种享受,引领他们在书海里领略祖国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无疑成了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我们要求每位学生要做到:人人配备一本《亲子读书手册》,并准备一本摘抄本和一本读书笔记;认真拟订月读书计划,仔细阅读学校指定书目,并在每周的班会课将自己喜欢的部分讲给大家听,在同学面前大声朗读自己摘抄的精美词句,让学生交流和分享读书的乐趣;认真撰写读后感,每月不少于4篇。

家长———创建“书香校园”的合作者

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创建“书香校园”要真正取得成效,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至关重要。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让学生最亲近和熟悉的榜样来影响和感染他们。因此,我们要求家长做到:督促孩子每天阅读课外书不少于30分钟,给予一定的指导,并在《亲子读书手册》上签字;定期为孩子购买一些学校精选的必读书籍;参与“亲子共读”的活动,即和孩子同看一本书的亲子交流活动。

创建学习型学校讲座 第2篇

主讲人:北京实验二小李烈校长

快乐工作源于成功体验,快乐工作源于不断成长,快乐工作源于生活幸福。

让每个人称为最好的自我。

“双主体育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两个主体通过自育、互育,协调互动,共同发展。

校长管理重点:让教师成为工作的主体,97年提出教师和学生同步成长,教师如何同步成长,主动学习,关键是构建学习型学校。

一、建立民主、开放、和谐的团队氛围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基本前提。

建立民主开放:老师和管理者之间;老师和老师之间

(一)与管理者之间:鼓励平等对话,强调积极参与

建立平等民主的对话模式,“ 精彩五分钟”、“自主发言”、“即兴论坛”、“深度会谈”、“校长聊天室”、“ 校长我想对你说”,我们的体会是贵在坚持。

有段时间有主题谈精彩五分钟。

创“校园文化”、“教师刊物”。

建“和谐”奖,暑期论文交流”两个指定,但其他所有会议不指定发言。

“深度会谈”不好办,任何发言不许与他人发言针锋相对,个人发言其他人倾听,形成一个满意方案。

“校长聊天室”不唱赞歌,谈建议、困难,让教师主体感觉,参与校长管理

(二)与同事之间,强调团队意识,在合作与互动中倡导教师的自主发展,建立同事之间横向的平级交流与分享,“和谐团队奖”形成有效的团队合力带动整个团队和促进个人素质的提高,改善教师的人际沟通的理念与技能。

和谐团队奖:五讲:讲正气、爱心、合作、学习、奉献

一票否决:违反教师职业道德,出现考试不合格(没有特殊情况)

打造和谐团队的氛围,是一种文化,教育功能太大,不可低估。

人际沟通理念:技能帮助引领,关系老搞不好,证明你的人际沟通有弱项,否则影响人沟通、成功、快乐。

改变心智模式,减少火药味。

引领模式:学校讲、请专家讲。

老师之间呈现合作

二、将校长的办学理念转化为全校教职工员工的共识,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必要条件

一个学校校长一是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应有清晰明确的办学理念,校长办学理念一定要变成共识,否则不能变成大家的行动准则。

通过各种学习探讨,鼓励教师尽可能把校长提出的理念转变为自己的认识。

“双主体”主题“以爱育爱”、“以学论教”

体会:懂得了“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要有时间,不能急于求成。

“听得了”:听得了不同声音。

以行动研究的方法,引导教师将学校的各种理念转化并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等工作实践中。

在双主体育人下有四个课题,研究四年。

在实践基础上,对学校办学理念提出修改意见,并转化为行动计划。在创造性的实践和共同参与的智慧的中获得生长、发展。

三、指导团队学习:构建学习网络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结合实际问题:指导团队学习的五个坚持:

1.结合改革过程学习

2.结合大家的热点话题学习

3.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案例学习

4.结合出现的问题学习

5.同事间相互交流学习

有实效、高效的是实际案例的学习,再有是问题学习,(不怕出问题,常常出问题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构建学习网络,建立学习型组织

学校——教研组——个人

“小校长”、“小书记”

把任务变成本组工作的再思考,对校长负责,提出组长就是“小校长”,校长的工作除了创收不管,剩余全管。

对组长两个任务:

1.把学习任务变成组长再思考,2.对校长负责。

四、构建发展性培训机制,鼓励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核心目标

建立开放、动态的发展性校本教师培训制度

校本理念培训:以爱育爱、以学论教、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

校本管理培训:

1.调研

2.对干部的管理引领:给老师一个信息

3.校长带着所有中层领导听课,说明以教学为中心。

改善心智模式——团体氛围。

形成共同愿景——全员共识。

构建团队学习——学习网络

引领自我超越——培训机制

以上四个问题是一个系统,相互之间作用,促进了思考时站在大系统的思考。

五、关注教师的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是学习型组织的根本追求

职业中含有生命价值,但不能只强调春蚕和蜡烛,应保持同时也强调获取。更重要是精神需求的满足,重塑教师形象,重新诠释教师的内涵,获取的快乐、愉悦,强调发展和获取。

(一)快乐生命学说:快乐加减法、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成功属于那些比他人更有效地学习、思考和付出行动的人。

(二)适合学说

个体价值实现的前提必须是建立在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或位置的基础上,强调优势、避免不足、以优促短,人事制度改革,为寻找自己的合适位子去流动。没有“弱势”的概念,只有“流动”的概念,总结老年、重用中年、培养青年。

六、转变管理者的角色与行为,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根本保障。

校长的管理行为如何直接关系到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成与败,校长多元角色:管理者——

领导者,不是只关心正确做事,更要关注做正确的事。

单一的管理角色为多重角色,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是组织者也是协调者,是领导者也是执行者,是校长也是朋友。

(一)思想引领

校长应是三个引领:“思想、实践、管理”;一个观点:以学论教;两个建构:知识的建设、心理建构。

(二)实践引领:听课不可少100节。

(三)管理上引领:打造文化:

管理化:授权、人本、激励、沟通;教师文化:形象、学习、合作;学习全体;校园文化:关爱、和谐、精品;

校长的思想素质:校长是实践工作者,要有自己的目标和清晰的思路,并且具有使这一目标转化为全体教职工的共识能力。

创建学习型学校的意义和策略 第3篇

一、学习型学校的理念及重要意义

未来成功的组织将是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学校,是对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1)建设学习型学校,是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需要。学习化社会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社会全体成员学习意识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社会化的社会。在学习化社会中,学习是构成人类生活的根本方式。作为人的启蒙和发展的摇篮,学校具有作为传承文化知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功能,是学习化社会的组成部分,在推进学习化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学校,才能为学习化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建设学习型学校,是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需要。

(2)建设学习型学校,是学校持续发展的要求。一所学校要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通过学习不断创新,并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科学技术,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不断变化的要求。另外,学校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群体,是培育适应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的主要阵地,更应该引领学术潮流,开终身学习风气之先河。

(3)建设学习型学校,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只有通过持续的学习,才能使每一位教师自觉接受新观念、新知识,提高技能,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我发展的空间,使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因此建设学习型学校,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学习水平,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适应教育对教师日益提高的专业要求。

二、学习型学校构建策略

(1)营造民主、平等的校园氛围。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师道尊严给我们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拥有者、学术的代言人,他们常常以权威自居。虽然许多教师认识到了民主、平等对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潜意识中会不由自主地安排学生的一切,学生丝毫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这必然导致学生完善的人格不受重视,民主的价值观遭到践踏。因此,民主、平等的理念不仅要深入到校园的每一个人的心中,而且要渗透至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一条沟通的桥梁。

(2)构造学习、交往的共享系统。传统的学校教育中的学习是一种个体学习,而学习型组织中的学习是一种团体学习,处于组织中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成员都处于一种相互交往、相互学习的状态之中。由于团体的智慧总是要大于个人智慧,因而团体学习能够比个体学习产生更为出色的成果,并且团体中的个人成长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要快,这便是学习型组织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构建学习型的学校,必须构造一个学习共享系统,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对话。在这个学习共享系统中,教师不是以领导者的姿态出现,而应该是一个服务者、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者。教育组织形式也从单一的班级教学转变为班级教学、小组讨论、个别指导的恰当组合,并辅之以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学校各种教学设施的设计和安排都要有利于交往的顺利进行。

(3)建立个人、集体的共同愿景。每一个人天生具有一种求知的欲望,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求知的天性,使其自由地生长,任何外在的强迫只会泯灭这种求知欲望。那么教师应该用什么去引导学生呢?答案是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由于共同愿景是人们心中所真心向往的景象,因此它具有强大的驱动力,它会引领组织成员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标。构建共同愿景是每一个组织向学习型组织转变时所必须进行的一项修炼。然而,共同愿景的塑造绝非易事。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习与聆听学生的个人愿景,还要经常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愿景,通过相互交往与沟通,把这些不同的愿景整合起来,以塑造整体图像。只有当个人的愿景与共同愿景连成一体时,真正的共同愿景才能得以建立起来。

(4)建构发展型教师评价制度。在学习型学校构建过程中,教师的发展举足轻重,如何评价教师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学校进行教师评价时要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必须注重一系列基本的指导原则:①评价是合作的过程,评价者与受评者之间应维持积极的气氛。②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应公开。③评价的诊断性和建议性应增强,判决性应减少。④重视教师的个人评价,让教师有机会用积极性态度评价自己。

学习是精神力量的源泉,只有在精神层面得以发展的前提下,人的潜能才能充分地发展。具有学习的热情以及把知识融合到工作中去并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的能力,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此,有能力不断学习的学校和教师是最有希望和发展前途的学校和教师。

创建学习型学校的总结 第4篇

xxxx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的关键时期,我校在县教育局直接领导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响应党的xx大提出的“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号召,积极推进“学习型”学校的建设,引导和帮助全校教职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努力形成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风气,创建学习型学校总结。

一、抓学习,加强和改进教职工思想认识

我校在创建“学习型”学校过程中,以xx大精神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围绕以创建“学习型”学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总体目标。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强化人力资源建设,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和管理理念,营造“人人终身学习,时时处处学习”的氛围,全面提升师生的创业意识,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确立创建目标

1、在全校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创建活动,在全校教职员工中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激发全校教职员工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科学的学习方式,在全校营造一个人人讲学习、人人想学习、人人爱学习的良好氛围。

2、全面提高全校教职员工的综合素质。通过创建活动,打造一支“作风正、业务精”的高素质教学队伍。

3、进一步激发全校教职员工的创新精神。通过创建活动,培育以创新为灵魂的现代意识,激发全校教职员工的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和实干精神,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机制创新。

4、力争3年内构筑“学习型”学校的基本框架,6年内建成“学习型”学校。

三、制定好创建计划

1、宣传发动。深化对创建“学习型”学校的认识,提高学校教育的理念,全面启动学习型学校的创建工作,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2、全面建设实践。要求全体教职工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大多数教职工要做到视学习为一种需要,是生命存在与发展的一种方式,从而利用一切机会,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学习锻炼,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想学、要学的学习氛围。学校将根据教职工的实际,努力创造一个可操作的平台,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保障教职工能够学有成效。

3、在初步形成有效的学习型学校和良好的学习风气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提升认识为下步学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四、好的计划需要有力的措施来保障实施

1、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建学习型学校活动,没有认识的统一,就不会有广泛而积极的参与,创建活动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提高和统一思想认识至关重要,要努力实现“两个统一和两个到位”:一是领导班子思想认识要统一,行动要到位。领导班子成员既是活动组织领导者,又是学习者,不仅思想认识必须达到高度统一,而且应当带头学习,积极实践。二是教职员工的整体思想认识要统一,行动要到位。只有整个队伍的思想认识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形成共识,只有全员参与,上下齐心,“学习型”学校的创建活动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才有长久不懈的推动力,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2、成立组织、加强领导。我校经校委会研究决定成立创建“学习型”学校工作领导小组,以党支部书记郑祖返为组长、校长陈善胜为副组长,李孝滞、黄小平副校长以及各科室负责人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3、完善制度。要使创建“学习型”学校的目标和各项创建内容按计划实施,落在实处,取得成效,必须有一套完备的、行之有效的制度来保证。我校将继续坚持每周一次的教工例会制度,采取考核、评比、表彰等措施,鼓励先进,增强学习的内动力。建立严格的学习考勤制度,做到学习有计划安排,有考核检查。

五、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学习潮流

1、自我学习与统一组织学习相结合。采用自学,交流讨论、学习摘记、专题辅导、班主任论坛、理论测试等形式,工作总结《创建学习型学校总结》。强调个体的自学——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坚持有计划、系统地读书阅报,并做好读书笔记;强调小组的合作学习——安排专门的论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

讨论,推荐代表进行大组交流。要求教师结合新课程改革,读一本教育专著,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并做好读书摘记,写好读书心得。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进行交流,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通过读书活动,教师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增加了信息量,有利于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利用假期开展师德培训,认真总结我校师德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和研究当前我校教师的思想状况,规划我校师德建设的未来;利用每周一次的教工例会,开展法制知识讲座和班主任论坛从而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具有崇高师德的教师队伍。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学习同贯彻落实上级的重大决策,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学习型”学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教学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我们每学期要求老教师人人献一堂示范课,新教师上一堂实验课,既为他人提供学习的机会,也给自己一个锻炼提高的机会。

3、校本培训和对外交流相结合。组织教职工参加计算机培训和新老教师“师徒结对”活动,通过听课、说课、评课等形式开展教学技能比武,积极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而交流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方法,通过学习、思考和交流,能进一步促进对知识理解和深化。为此,我们积极鼓励全校教职工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尽可能的派遣教师外出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和教学比武

4、反思性学习与研讨性学习相结合。要求教师每堂课后写下反思性日记,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认识,调整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工作策略。利用业务学习时间与组内成员研讨自身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学习型学校的创建,是当前课改背景下的紧迫任务,是符合打造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条件。它能够充分发挥学校成员的创造力,从而建立起一个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现代型学校。李烈校长讲:“没有老师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教育质量的提高;没有老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老师的教育创造,就很低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创建学习型学校 第5篇

我们深知:“学习”是任何一个个人,任何一所学校发展、成长的核心能力。从我校这几年的实践来看,注重“学习”的工作态度和“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始终注重以“学习”求发展,视学习为“生命盎然的源泉”,并着重建立起了重视学习的理念和机制,注重互动、合作、交流,凝聚大家的智慧,从而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以“志成”精神为引领,遵循“尊重,服务”的管理理念,创设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

三十五中的前身为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创办的志成中学。建校之初他们就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宗旨:改变民族落后,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栋梁之才,有志者事竟成。如今,“志成”二字已经贯穿在三十五中发展的始终,指引学校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变革,并积淀成“励精图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有志者事竟成”的校园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将具有不同教育思想、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教师聚集在同一个目标下,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在“志成”精神激励下,学校走出了以宋平、王光英、李锡铭、王光美、邓稼先、王歧山、陶西平等为代表的众多杰出优秀人才,取得了骄人的办学成绩。随着时代的发展,我校又进一步提出了传统特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构建起了“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课内外相结合,家庭社会为依托”的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框架,既保持了“志成”办学精神的精髓,同时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我是从2008年1月开始就任三十五中校长的。孙子兵法中说“上下同欲者胜”。组织发展理论创始人沃伦·本尼斯则认为,好的领导者应具备建立别人愿意共享的远景,并提供通向未来的桥梁的能力。在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背景及充分分析学校现状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设施一流,并不等于一流的学校,只有质量一流,校风一流,管理一流,再加上一流的硬件设施,才能称得上是一流的学校”这一学校发展观,在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三个服务,即教师为学生服务,干部为教师服务,学校为社会服务。并将“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满意不满意,家长对学校的管理满意不满意,社会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和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客观标准,和全体教职员工一道为三十五中设计了一条优质教育的发展之道。

我深知,学校管理应该确立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使师生感受到民主、平等、友善、亲情、鼓舞、感化和帮助,使学校成为让师生兴奋、留恋的地方,使教师真切地感受到做人的尊严和从教的幸福。鉴于此,我校领导班子着力搭建了一个以“尊重,服务”为理念的学校管理平台。在实践中,我们一点一滴地营造着教师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方面,学校为教职工办实事:食堂、停车、子女入托入学等教职工关注的事情都是学校的关注焦点;另一方面,加大了“校级先进”的评选力度,每年学校都有近1/4的教师获奖,每一位教师都觉得自己在这个集体中能有所追求、有所作为。此外,着重建立民主科学的教育管理机制,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广大教师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通过这些渠道,学校为教师们创造“乐业、敬业”的土壤,让他们在这片土壤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将“学习、实践、反思”结合在一起,使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让学习完全融入到教师的生活和工作中

教师理解和体验教育,关键在于学习。没有学习后的眼界开阔和认识上的突破,理解和体验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也就不会有教育过程中的创造和激情。正因如此,我们常说,作为教师,学习能力的强弱决定着教师个体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作为学校,教师的整体实力决定着学校的整体发展。

每个教师都是一个生动的主体。主体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内在的力量。学校作为客体,它的重要作用在于为教师的发展不断注入内驱力。儒家经典名篇《中庸》里将学习的基本程序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广博地学习,认真地请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踏踏实实地实行。遵循着“学、问、思、辨、行”的五字学习方针,我校着力搭建起了以“全员、全程”为特色的教师成长平台。

——从读书入手,提升教师素质

“学校要有读书风,教师要有书卷气”,营造书香校园,用阅读丰富教师们的精神世界是我校教师培养的得力举措。在三十五中的校园里,处处散发着隽永的书香。每年我们都要根据教师的意见购进新书、订阅报刊,号召大家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今年,我们就有针对性地选购了《校长需要什么》、《教师需要什么》、《责任比能力更重要》等书籍下发到每位教师手中,并由我本人亲自进行首期导读,在全校掀起了读书的热潮。

——构建科研体系,让教研成为教师成长的“着力点”

将理论学习与大家的工作实践相结合,需要有一个抓手,有一个连接点,课题研究、教育科研,就是这样一个最适宜的连接点。

正因如此,我校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积极组织全体教师投入课题研究,并成立了以完成学科教学和教研任务为主要目标的“教研组学习组织”,以年级组为单位、多学科共同合作的“年级组学习组织”,以课程改革和教科研课题为单位的“青年教师研修班和中年教师高研班学习组织”,共同探讨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解决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其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的学习经验,例如,高中数学教研组提出“教研组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把注重“学”、加强“研”、落实“改”作为教研组建设目标;化学教研组提出了“整体优化结构,发扬团体精神”的教研组建设宗旨,以“优势互补,整体推进”的教研思路,把“备、讲、评、改”4个环节作为常规教学的重要工作加以落实;语文教研组把学习过程总结为:读——丰富自我,思——提升自我,写——吐纳自我……

此外,本着人人参与、由浅入深的原则,自2004年起,我们推出了“读一本书、写一篇体会、搞一次交流、举办一次展示、组织一次考察、进行一次总结表彰”的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六个一”活动。此后每年学校都会结合年度工作重点、热点、难点,不断赋予“六个一”活动新的内涵。几年坚持下来,教师的理论水平明显提高,仅2008年,我校就有17人次在全国论文评选中获奖;28人次获北京市优秀论文奖;30人次获西城区优秀教育科研论文奖。不做教书匠,成为研究型的教育者,已成了全体老师的追求。

——以课改为龙头,让教师与课改同行

“以课改为龙头,与课改同行、共成长”是我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教师学习的新要求。在探索与实践中,学校产生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教改经验。物理教师宁成的“学案式导学”教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学案”是宁成老师在准备教案的同时,根据本节课教学知识的特点、教学目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来设计编写供教学之用的导学材料,涵盖着知识点、学习网络、能力要求,条缕清晰。

以学案作支撑点,将45分钟课堂向课前、课后有效地进行了延伸,真正地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效果很明显。

像学案式课堂教学模式一样,学校的许多教师都在自觉地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让课堂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同时,在新课改大潮中,本着“注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并重,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原则,我校鼓励教师在课程建设中大胆创新,开发校本课程,给了教师创造和开拓的空间,让教师的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得以张扬,也让教师体验到了生命的价值和职业的乐趣。

三、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我校把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打开学习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搭建起了一个以“乐学、会学”为目标的学生学习平台。

本着“让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让每一个学生潜在的灵性都闪耀迷人的光芒。”我们成立了三十五中自己的金帆民乐团、舞蹈队、合唱团、体育俱乐部、学生科技俱乐部、校园电视台、青心社、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等学生社团,为有特长和有兴趣的同学提供了多种发展和展现才能的机会;一年一度的“智慧杯”读书大奖赛至今已举办了25年,不断推陈出新,经久不衰:从读名著,作笔记,写读后感,发展到围绕读书开展的故事会、中英文课本剧表演、中英文演讲、知识竞赛,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热情参与。2005年,学校组织参加西城区中学生辩论赛获得优秀奖,高二七班李紫薇获全场最佳辩手奖;高二学生首次参加西城区高中英语名著片断表演获一等奖。2008年5月,学校还特地举办了隆重的“智慧杯”读书大奖赛25周年总结表彰大会;我们更是充分发挥三十五中学作为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的资源优势,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目前高一、高二年级均有学生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导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课题的研究。多名学生在市区乃至全国科技创新竞赛中获一、二等奖:2003年,“模拟北海公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综合实践活动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04年,“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中的教育资源——北京五坛公园古迹及生态环境的调查与学习”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十佳;2006年,由学生机器人制作小组设计制作的“家电远程智能控制机器人”获北京市创新大赛、北京市青少年电脑机器人大赛一等奖。

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离不开四大要素:改善心智模式、形成共同愿景、构建团队学习和引领自我超越。可以说,我校以“尊重、服务”为理念搭建的学校管理平台、以“全员、全程”为特色搭建的教师成长平台、以“乐学、会学”为目标搭建的学生学习平台,正是我们基于自身的工作实际和发展需要对这四大要素的组合与实现。

创建学习型学校 第6篇

一、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 通过学习促进 专业发展

学习是教师职业的内在需要, 因此, 学校要站在教师职业发展的高度, 鼓励、引导和规划教师的学习, 既要组织本学科知识的学习与交流, 又要有组织地进行相关的教育理论研究, 以使教师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和提升水平, 最终获得事业的成功, 享受人生的精彩。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 读书成为教师生活的必须。于是, 学习型组织带领全校教师以“推荐与自选相结合、个体研读与群体研讨相结合以及学习与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读书活动, 以使教师的学习落到实处。

1.从感性学习到理论提升

为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学习型组织可把教育热点话题、教学实践案例和现实教育争议等问题作为教师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讨论、交流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 借助专家讲座、专题辅导和课堂教学等活动, 从感性学习过渡到理论提升。具体有三点。其一, 领导以身垂范。要求教师学习, 领导就要率先学习。只有领导班子和学习型组织凝聚成一股力量, 才有助于教师从感性学习过渡到理论提升。其二, 以骨干为榜样。一方面, 学校要求骨干教师成为其他教师学习的榜样;另一方面, 骨干教师应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构架, 既促进其他教师的学习, 又促进骨干教师自身的学习。其三, 自学导学兼顾。学校初步构建“教师个人自学——学校导学”的学习体系。一方面, 让自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 让导学成为学校的职责。具体来说, 学校要求每个教师做到“一读一学”。“一读”, 即要求每个教师潜心研读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种报纸杂志, 以拓宽视野, 丰富知识;“一学”, 即要求每个教师系统学习新课程标准, 以正确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最终不断提升自己的课程实施能力。

2.从“继续学习”到引领专业成长

一是创设“继续学习”的物质条件。以心理和谐与校园和谐为思路, 引导教师既愿意努力工作, 又善于自我解压。二是定期开展专家讲座。学校聘请专家, 开展讲座。不仅为教师营造教研氛围, 更为教师指点迷津。三是提供培训的机会。学校创造条件, 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机会, 既开阔教师的视野, 又加速他们观念的更新, 还引领他们的专业成长。

二、建立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引领教 师形成共同愿景

校本培训既是教师培训的主渠道, 又是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改革的关健。为此, 我们结合校本培训策略, 着眼我校校本实际, 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1.整合目标

引导教师根据自己的学习内容、研究方向和困惑疑难选择适合的学习组织 (学科组、年级组和课题组) , 并在组织中把个体发展目标整合为组织发展目标, 再通过学习活动, 把相关目标落实于教师个性化的教学中。这样的学习过程既可鼓励教师“为其所需”“研其所惑”, 又能激发教师的交流愿望与创造活力。

(1) 备课——集体研究的过程

在备课方面, 学校要求每个教师必须面对学习组织。先以个人的研究成果参与集体备课, 在小组讨论后形成教学方案, 并请一个教师在此基础上说课。之后, 由组织内的其他教师作出分析和评论, 并提出改进的建议。最后, 把完备的教案分发到相关教师手中。这样, 备课过程成为集体研究过程, 从而最大限度吸收可用资源。

(2) 教研——充满智慧的交流

与备课相比, 教研是在更宽广的范围内对教学现象与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以组织为单位的教研, 即以先行自主研究为前提, 以共同设计成果为目标, 以协同分工为形式, 以分享评议为升华。每一环节都催生智慧、摩擦智慧、交流智慧和提升智慧。

(3) 资源——几何倍增的共享

在学习型组织中, 资源共享成为可能。教学资源、学习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 通过组织共享, 可产生几何级的增量效果, 因此, 可把教师个体从信息时代的速度焦虑中解放出来, 既有益于教师的身心健康, 又有益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2.行为跟踪

教师的成长过程有其规律。从初入行业、磨炼合格, 到长成骨干、独当一面, 再到成为引领方向的品牌教师, 只有有组织、有计划地跟踪和研究, 才能更好地认知、用好其中的规律, 才能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支持。具体有三点。

其一, 成才要磨炼。针对中青年教师, 学习型组织为他们提供磨炼的机会, 使他们的文化底蕴更深厚, 综合素质更全面。其二, 引路会扶持。学校通过政策扶持、思想扶持、经济扶持和业务扶持, 让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和不同年龄的教师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其三, 超越有目标。一方面, 学校为教师提供课题目标, 教师须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并完成相关的课题研究;另一方面, 学校先给教师的教学提出目标, 再由教师自己提出目标, 然后在学习型组织中完成目标的执行和检查。

3.自我反思

学习型组织帮助教师完成自我认知、自我反思, 并引导教师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以形成文字档案, 最终促进教师的自我进步。

其一, 启发反思意愿。在学习型组织中, 教师形成反思意愿至关重要, 这需要启蒙思想和激发勇气。其二, 创造反思条件。允许教师的探索过程存在一定的不足, 并为教师的教育反思提供条件, 以使他们面对自身局限、直面自身问题, 进而勇于面对教学中的种种挑战。其三, 鼓励反思交流。在学习型组织中, 鼓励教师反思的原则在于:不因言废人, 不因事论人;鼓励教师反思的重点在于: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别样视角和多元选择。其四, 专业成长管理。一是可让教师回顾工作, 激发斗志, 挖掘潜能, 体验成功, 产生自豪, 以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二是可使教师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 以丰富知识, 开阔视野, 最终完善自我;三是增强教师的学习能力, 最终实现教师专业成长质的飞跃。

三、丰富管理内涵, 强化管理的引领功能

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过程是学校管理功能升级和完善的过程。具体有三点。其一, 角色的多元化。校长既要从管理的角度设计学习型组织, 又要参与设计的执行;既要从管理的角度对学习型组织负责, 又要为学习型组织提供多种服务;既要组织具体的学习活动, 又要做好不同组织之间的协调工作。其二, 管理的独特性。校长管理的独特性在于引领教师主动发展, 并使他们充满信心, 最终乐于完成自我的发展。其三, 新时期管理的特点。校长可在学校管理中融入一些非规范化的管理策略 (如, “教职工沙龙”等) , 以倾听教师的心声, 为交流提供宽松、自然和平等的氛围, 最终增进教师间的情感。

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为教师的自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学习型组织使教师充满工作热情, 迸发创造才智。于是, 学校的教育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学校教育生态的优化, 使教师的工作由付出转为投入, 由艰苦转为快乐。这样, 教师便对教育工作有了崭新理解:教师既是一种职业, 又是一种事业, 还是一种生命的形式。

创建学习型学校 第7篇

一、关于学习型学校创建的理论思考

1.学习型学校的内涵分析。

学习型学校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 坚持以组织学习推动学校发展的理念, 以教师团体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 以相应的载体和机制建设为保障, 不断促进教师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学生全面发展、自主发展, 学校创新发展, 并具有浓厚学习氛围的组织。

学习型学校的特征有: (1) 学习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 体现全员性和全程性; (2) 全校师生具有强烈的自我超越的精神追求; (3) 有团队奋斗的共同愿景; (4) 形成团队学习的良好惯性; (5) 重视师生的学习活动, 建立有效的学习载体; (6) 掌握学校教育管理的系统思维; (7) 学校领导者为学习型领导; (8) 重视学习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9) 具备不断学习、创新学习、反思性学习的团队学习氛围; (10) 取得学习效果, 实现学习创新, 促进改革发展。

2.学习型学校创建的必要性分析。

学习型学校创建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 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需要。2010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的指导意见 (试行) 》, 提出要“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通过创建七类社会化的学习型组织, 努力“实现2020年较高水准的学习型组织覆盖率达到40%以上”的战略目标。学校作为人类知识的发源地和传播场所理应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中坚力量, 成为学习型组织的榜样和典范。 [1]学习型学校创建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和组织保障。其二, 促进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对学校组织的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尤其是学习型社会和人的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 传统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其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学习力的需要。在课程改革的教育实践中, 教师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和改革的重点, 因为教师是任何教育理念、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的真正执行者, 教师成为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素质、增强教师学习能力, 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学习型学校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与新课程改革是一脉相承的。

3. 学 习 型 学校 创 建 的 可 行 性 分析。

我市的学习型学校创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外在环境和内部条件, 具有创建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外部环境看, 主要是基于国家、省市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战略的实施和推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学习型社会为现代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方向和目标, 也使学校教育有了新的价值取向。从内部条件看, 当前我市各级各类教育正处在转型发展、快速发展、内涵发展的关键阶段, 教育强区验收工作已经全面落实, 县级验收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质量和水平大幅提高, 以信息化为引领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课程改革稳步推步, 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推进了学校管理模式和治理方式的现代化, 树立了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学习观, 促进了教师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革带来的丰硕成果反过来又为学校促改革、调结构、重内涵发展提供了动力, 认识到学校要发展必须要改革, 必须要以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组织理论为现代学校发展的理论基础, 建设学习型学校。这些条件将成为学习型学校创建的后发优势的增长点, 是学校实现学习型发展的现实性所在。

二、关于学习型学校创建的策略思考

1. 树 立 终 身 学 习理念 , 着 力 推进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

学习型学校是在满足知识经济要求, 追求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绩效与促进现代学校变革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 是学习型组织理论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拓展和深化。著名管理学者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彼得·圣吉曾说“未来最具有竞争力的组织, 是那些不断学习的组织”。 [3]新时期, 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要坚持以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指导, 站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高度, 充分认识创建学习型学校的战略意义和核心价值。积极探索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建立一种和谐、团结、民主的管理氛围;落实新课改要求, 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体系;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形成信任、自觉、真诚的人际关系和学校环境。

2. 创 新 管 理 体 制 机 制 , 加强 学习型学校创建的组织领导。

充分依托市学习型城市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协调组织作用, 下设学习型学校建设办公室, 负责落实学习型学校创建工作的安排部署。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责任制, 明确各级党委、政府的作用和职责, 建立定期召开学习型学校创建的联席会议制度, 实行目标管理。结合我市学校教育实际, 制定全市学习型学校创建方案和远景规划。各级各类学校, 按照全市学习型学校创建方案, 制定本单位建设学习型学校的方案和年度计划, 按照方案和规划落实创建任务, 形成市里统一协调, 基层学校具体实施的创建工作格局。加强基层学习型学校组织建设, 实行“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负责人。形成党政领导统筹、教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各学校积极参与, 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 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的学习型学校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学习型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建设, 促进学校主要领导向学习型领导转变, 发挥带头作用。

3. 设 立 专 项资金 , 建 立 学 习 型学校创建的经费保障机制。

学习型学校以营造一种积极、开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学校文化为价值追求, 通过学习实现个体的自我超越、心智模式的改善, 进而达到学校组织、教师团体、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从目标的角度看, 学习型学校的创建更侧重于学校组织的精神层面、意识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发展。但学习平台的搭建、基础设施的完善及人力资源的开发等都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 因此, 加大对学习型学校投入是创建工作有效开展的根本保障。探索“政府拨一些, 学校拿一些, 社会筹一点”的经费筹措机制,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 学校投入为主体, 社会资助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体制。明确经费来源渠道:1政府提供, 中央和地方政府设立学习型学校创建的专项经费, 通过拨款方式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2学校根据政府拨款, 专款专用, 适当地从事业性发展经费列支学习型学校创建, 确保创建工作有效推进;3广泛发展和依靠各行各业以及社会力量通过资助、捐赠、奖励等方式加强对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地扶持。建立学习型学校经费使用的审计制度, 确保经费使用符合规定。

4.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调动学校变革积极性。

课程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 任何课程改革只要脱离学校发展实际, 调动不了基层学校改革的积极性, 任何改革都不会取得实质性进展。学习型学校创建与课程改革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内容, 它也涉及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管理思想、教学观念及办学取向等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 必须充分调动学校积极性, 首先要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实行学校自主管理, 改变以往学校发展完全受制于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当地教育政策和教育发展方针, 转变政府对学校发展“统得过死”的管理格局, 使学校拥有人、物、财力方面的自由, 给学校发展、改革、创新提供足够的空间, 以调动学校变革的积极性, 推进学习型学校构建。

5.强化载体搭建, 建立和完善团体学习机制。

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学习型组织创建, 构建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运行灵活、效果明显的学习资源体系和学习平台, 即是学习型学校创建的核心内容, 也是评估学习型学校创建的重要标准和依据。1加强学习制度建设, 将一些效果较好的且富有创新性的学习活动制度化、规范化, 定期举办教师和学生的读书报告会、读书交流会、学习型个体和组织奖励等学习活动;2建立学习系统, 完善各类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 利用班级、协会、教研组等构建形式多样的学习共同体, 建立教师学习档案, 将学习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3丰富学习资源, 利用班级图书角、学校走廊等场所打造“书香校园”, 注重学校文化的培育, 完善各类学习设施资源, 加强图书馆、阅览室管理及建设, 全员全时开放, 营造“常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学习氛围, 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 建立数字化校园;4有效利用家庭、社区等校外学习资源, 建立家长学校, 开展学校与社区互动活动, 实行开放化办学;5注重教师培训, 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教师学历教育、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培训;6加强教师课题研究, 建立教师课题研究制度, 课题项目要与教育教学实际联系起来, 立足课程改革, 重视校本研究, 以研究促改革, 以研究促教学, 以研究促发展。

6.建立评价制度, 加强学习型学校的督导评估。

评估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 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对教育工作的活动、人员、管理和条件的状态与绩效, 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根据不同的视角, 一般可分为量化评估、等级评估、自我评估、单项评估、整体评估等类型和形式, 量化评估是最直接、最基础的一种评估方法。学习型学校评估标准是评估创建工作的重要依据, 能够有效指导学习型学校评估工作, 使评估工作和创建工作有指向、有内容、有措施、有计划。为确保评估工作科学、规范、有效实施, 需要结合我市教育发展情况及学校发展实际研制和开发学习型学校评估标准, 通过以评促改、以评促建, 扎实推进学习型学校建设。学习型学校评估要遵循以下原则:1行动推动原则, 充分发挥教育行政机构统筹协调作用;2系统性原则, 以系统思考为指导, 加强学校综合方面的评估;3导向性原则, 要具有明确学校发展方向及激励全校师生持续学习的动力;4全员性原则, 坚持个体与组织协调发展, 形成广泛团队学习的共同愿景;5实用性原则, 研制工作必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开发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标准, 适当将一些“刚性指标”量化和具体化, 避免评估工作流于形式;6动态性原则, 评估标准的研制并不是一劳永逸, 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学习型学校创建和推进而逐步完善, 并形成新的评估标准, 具有明显的发展性特点。

7.加强宣传引导, 营造学习型学校创建的良好氛围。

从本质上来说, 学习型学校是培育学校学习力、文化力的一种手段和途径。而学校文化力是一种内隐的、深层的、弥漫在整个学校生活时空的一种强大的无形力量, 这种力量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状态, 决定着师生员工的生存和发展状态。 [4]要通过多种途径, 加强对学习型学校创建的宣传与引导, 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和学习氛围。利用现代媒体、校报、校园网等有效方式, 宣传终身教育思想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与心智模式, 促进教师具有自我超越的精神追求。加强名师交流, 发挥优秀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 大力宣传学习型个人的先进典型, 激发学习动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打造书香校园, 以文化树立学校品牌, 积极营造学习型学校创建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张英, 张民选.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学校[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5 (12) .

[2]杨天平, 张水玲.学校组织变革与发展策略:构建学习型学校[J].当代教育论坛, 2004 (04) .

[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管理与艺术[M].中信出版社, 2009.

创建学习型学校 第8篇

一跳,摘桃子”的效果。因此,教学只对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说是有效的。真正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得以发展的是“基于合作的‘冲刺与挑战’”,即一方面

教学难度要超越教科书,这样上位的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形成,另一方面教学组织要照顾下位的学生,通过真正的合作促使下位的学生奋起一跃。从下面几个具体的案例里,我们能亲眼目睹“冲刺与挑战的学习”的魔力。

望月高中的奇迹:垫底校的奋起一跃

这一天,望月高中公开了所有课堂,而鹫见克江老师的《裁缝》和飨场良仁老师的《生物》则作为共同观摩课,向全体观摩者公开。

无论是鹫见老师的课,还是飨场老师的课,都是比教科书水准高出一筹的、挑战优质教学的公开课。鹫见老师的课是《裁缝》,希望从事设计的学生,从坐垫、手套、拖鞋、布娃娃中选择题材,发挥创造性,挑战基于自己设计的制作。轻声交谈、相互激励、从事作业的男女学生就像着了魔似的专注于穿针引线。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课堂里难以跟同伴和教师协调的佳子。她突然燃起制作熊布娃娃的欲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设计并制作了出色的作品。支撑整个工程的课堂里,学生们落落大方、从容不迫的品性,也是可圈可点的。

飨场老师的《生物》课的题材是“种种各样的遗传”。在确认ABO血型的遗传方式之后,他向学生说明世界上八个国家的ABO血型的分布与“基因频度”的概念,最后提出问题——“若某地区基因ABO的基因频度,A为0.3,B为0.1,O为0.6,那么,A型、B型、AB型、O型的比率分别占多少?”学生们在小组与全班展开探究性教学。飨场老师的课追求高于教科书的教学水准,这一点是重要的。在教科书中阐述了ABO血型的遗传形式,但未论及“基因频度”的概念。利用“基因频度”进行复杂的遗传现象的概率计算,是大大超越了教科书的水准。

鹫见老师和飨场老师都是沉稳的资深教师。他们都同样信赖学生,展开返璞归真的教学。他们对学生的言语是经过推敲的、凝练的,毫不拖泥带水。所以,学生能够安心地接受教学,没有一句闲谈的话语。仅凭这些,我们就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东西。

——摘自《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第161~162页

看着望月高中课堂里每个学生全神贯注参与学习的状态,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和谐精彩的交流互动,很难想象这曾经是一所垫底校。这所学校生源很差,有两三成的学生是初中时代的辍学生,因此几年前的望月高中还是以“校园暴力丛生、学生流失不断、学业成绩低下”而出名。望月高中的奇迹正在于学习共同体的创建,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挑战高水准的学习。数年前,日本文部科学省的一项关于高中生辍学理由的调查结果曾经震惊了很多人,辍学的第一条理由竟是“上课内容过分浅显”,这与我们所预想的“跟不上上课进度”恰好是相反的。正因为我们一厢情愿地为那些“困难生”量身定制了“相对容易的课程”,使他们一方面感到“被视为低下者和特殊者”的难堪,另一方面也厌倦那些“没有挑战性的重复任务”。因此,无论对于作为“垫底校”的学校整体而言,还是对于“垫底生”的个别学生来说,设计“挑战性任务和课程”是转变境遇的唯一途径,而对于这些学校和学生来说,师生之间的信任尊重和齐心协力则更加重要。

在上述案例中,飨场老师分析了教科书的内容,在阐述了ABO血型遗传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因频度”的概念,利用“基因频度”进行复杂的遗传现象的概率计算,设计了小组探究性学习的任务,这大大超越了教科书的水准。结果证明,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完成这一挑战性任务。以飨场老师设计的挑战性任务为例,“利用基因频度进行遗传现象的概率计算”这一任务的完成必定要学生运用教科书上有关ABO血型遗传形式的知识,而这些基础知识在复杂任务的完成中不断在“应用层面”被激活、巩固和统合,其效果远远优于“就知识点进行反复练习”的低层次学习。

此外,在鹫见老师课上那个不起眼的“佳子同学”的表现,恰好解释了望月中学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即使一个看起来不善于与他人协调的学生,也能主动地挑战高难度的学习,充分说明在鹫见老师课堂上已经形成了恰如其分的课堂气氛。佳子因为性格特点、气质类型等原因可能不习惯与同学、教师表现得很热络,但她在内心里认可和从属于这个学习共同体,因此能够安心地学习,但她燃起制作熊布娃娃的欲望,敢大胆地尝试,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鹫见老师所营造的这个学习共同体的特性——每个人都有追求卓越的权力,每个人都愿意尊重支持他人。

望月高中带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有关于高中课堂教学变革的。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改革似乎越往下越容易推进,即幼儿园改革力度最大,其次是小学,再次是初中,到了高中,课堂教学的改变举步维艰。许多人都归因为高中离高考最近,师生迫于考试压力对改革谨小慎微。佐藤学则提到了另一层更为隐蔽的原因,即高中对学科内容的过度关注造成了高中教学研究和改革真空带的形成。高中教学的内容开始趋向于专业化、特定化,学科产生的壁垒不仅横亘在学科之间,也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划出一道鸿沟。教师在强调特定学科知识的同时漠视了教学论知识,而教育研究者也因为自己对学科知识的不了解而对高中改革产生畏惧。这里实际上隐含着高中教师对于学科的一种误解,即将学科与“构成学科的知识”相等同。以数学学科为例,所谓“构成学科的知识”是指数学的公理、定理和概念,忽略了学科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表征学科性质的知识”,它赋予学科以特定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但如果我们关注“表征学科性质的知识”,则必然会研究学习的过程,会在学科中融入教学论思考。其实,对于高中生而言,探究性学习更有必要,高中生自我认同的倾向更加明显,而学习就是自我探寻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在高中阶段,学生更需要通过发现学习、发现同伴、发现教师来探寻自我,达成自我的统整。

学生创造的课堂挑战

川崎老师在教学实践《圆,是什么?》中劈头就问:“大家都知道圆吧。圆的半径有几条?”期待学生对本单元的这个铺垫性问题作出反应。课堂里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嗯,知道。半径就一条。”学生们想到了教科书中的插图,作出了“半径只有一条”的回答。惊讶的川崎老师于是下定义说:“圆是离中心等距离的点的集合”,并且设计了概念理解的学习:“圆有两种,作为线的圆周与作为面的圆面。”川崎老师准备的是大量的牙签和烹调用的竹签。通过运用这些材料“制作圆”,旨在使得学生理解圆的概念与定义。

运用牙签和竹签制作圆是在小组里展开的。川崎老师设想的圆的制作分成若干组进行:一组是以牙签的排列为中心,形成大小两个圆;另一组是用竹签作为半径,用牙签作圆周来制作基于三角形集合的圆的近似形,并围绕如何才能使之近似于圆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洋介同学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地板上,只见他用牙签作圆周,发现大量增加牙签的数量,就能形成同心圆的形状。于是他确认了外圈越大则越是接近于圆的事实。此时,学生们超越了川崎老师设定的教学内容水准——“圆是离中心的等距离的点的集合”,表现了对圆的积分的认识,发展为对圆面积的求法与圆周率意义的探究活动。可以说,小组活动之后的讨论进入了佳境。

接下来,“球”的教学也同样精彩。川崎老师为使学生理解球的性质与定义,在课堂里准备了黏土,要求“每组制作一个球”。然而,没有一个小组利用讲台上堆积的黏土。“想使用前面用过的牙签”——许多小组把牙签插在橡皮上,制作成球。一个小组说:“用尼龙绳来制作”,按照制作棒棒糖的窍门制成了球体。另一个小组说:“给我一根竹签”,在厚纸上用圆规画出大小不等的同心圆,剪下一大堆来。再用一根竹签把这一大堆圆串起来,形成一个球体。在“圆”的教学中也出现了基于积分概念的球形制作。

川崎老师用黏土制作球体之后,切取四分之一,让学生观察其断面,讲授球的性质与定义。基于学生创意的预料之外的展开,同“圆”的教学一样,远远超出了川崎老师的设定,产生了高水准的丰富的学习。川崎老师报告说,像这种“圆”与“球”的精彩教学,在他的课堂里是家常便饭。“向学生学习,共同创造教学”——通过八年来在滨之乡小学的艰苦奋斗,形成了他的教学的基本哲学。

——摘自《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第172~174页

即使认可了“冲刺与挑战的学习”,但是如何设计适宜的挑战性任务?这依然是一个让教师们绞尽脑汁的问题。在案例中,似乎是铃木老师很幸运地找到了这个值得“冲刺和挑战的任务”,但实际上,可以设计的任务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冲刺和挑战的任务”是学生在学习时形成的。因此,教师既要在课前有所准备,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堂中不断地调整和生成。

教师在课前设计所做的工作是通过对“学生”“学科”和“自我”的探索来设计主要的活动,重要的是每个活动设计的意图以及活动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川崎老师的这节课为例,他设计了几个主要的教学活动,即“用牙签和竹签制作圆周和圆面”“用粘土制作圆球”“观察球的四分之一切面”,可以看出,每个活动都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适当的挑战性任务,而且三个活动是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

即使教师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思考,设计了精巧的教学活动,但如果在课堂中强行实行,这样的课堂依然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前设计的教学活动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具体的教学任务在学习共同体内激荡形成,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不断敏锐地捕捉信息,将学生的智慧得以串联和融汇,同时不断推进学生的学习,这点在川崎老师的课堂上体现得十分明显。川崎老师设计的第二个活动是“用粘土制作圆球”,而在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使用“黏土”,这是因为学生们在第一个活动“用牙签和竹签制作圆周和圆面”中感到兴趣盎然,通过“牙签和竹签”每个学生都从不同角度对“圆的概念”有所领悟,引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圆的秘密”的迫切任务。接下来的课堂真是精彩纷呈,“把牙签插在橡皮上,制作成球”“用尼龙绳按照制作棒棒糖的窍门制成球体”“用竹签把圆串起来形成球体”,这些精彩活动都是建立于学生“第一个活动”充分探究基础之上的,因此是教师在课前难以预料的。那堆在讲台上“无人问津”的黏土折射出了一个卓越的课堂,所有的学习都是学生出于内心真正的兴趣主动选择的,而不是被动地迎合教师的要求,在外在的推动下勉强地学习,获得有限性的成长。然而,要能让学生推动教学,核心的要素是能激活学生。激活学生,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方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一个好的教师要懂得学科的逻辑、学生的逻辑,将两者有机地融合。

联系我们当前对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看法,两者通常被认为是截然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学科教学被认为是“系统知识”,而综合实践活动被认为是“生活体验”,实际上两者是可以相互融合的。鉴于当前学科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现状,教学的重要趋势就是借鉴“综合实践活动”的以“主题”为中心的学习促进学科教学改革,通过设立开放性的主题,引发学生的多样思考,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内涵与发展,架起相互间的交响和关联,表达和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川崎老师的数学课堂就体现了“主题·经验·表达”的思想,通过研究圆、球的概念结构和概念体系,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相关的主题活动,展开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多元的思考,使之碰撞和交流,从而诞生了课堂的奇迹。※

[本书及作者简介]

创建学习型学校 第9篇

在开展教学理论研究之前,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必要问自己:学习是什么。学习定义涵盖范围的大小直接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所谓“学习”,是从既知世界出发,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越既有经验与能力,形成新的经验与能力的一种挑战。这种注重能力与挑战的学习观,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看待“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和教学观念的转变。

“同步教学”是目前国内课堂教学普遍实施的教学模式,假设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课堂,那么是否全部的学生都能拥有学习的权利呢?一般来说,一个班级的学生可分为上层学生(走在教师前面,有自主学习能力)、中层学生(能够在教师引领下完成学习)和下层学生(能够在课堂完成部分学习,但对于有挑战性的内容则略显吃力甚至完成不了)。“同步教学”所谓的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更多地偏重于中层学生,不能很好地平衡三个层级学生的学习节奏和知识掌握。上层学生在同步教学中已掌握的内容更多,相对学习到的新知就较少,学习效率也有所下降,学习兴趣也相对较低。而下层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前半段通常表现得十分积极,后半段则多以沉默的方式来应对,主体地位也没有得到体现。

二、课堂教学的责任———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

创建“学习共同体”,从“同步教学”走向“合作学习”,归根结底是要完成一个优质学校的责任和使命,出于每一位教师课堂教学的责任———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就需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任务的机会。

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上好课”。新的学习观,创建“学习共同体”,开展“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从学生本位出发的。与其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我倒认为,把这句话表述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为合适。这样不但体现了学生不可替代的主体地位,而且更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有着主动学习的权利。

三、学习是一种冲刺与挑战

“同步教学”中,各层级学生作为个体独立学习,教师的环节设置、组织形式还是倾向于中层学生,这让上层学生和下层学生的学习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而“合作学习”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研究分析、共同分享等方式来完成学习,当然这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并需要比通常水准要高一些。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为学生提供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弥补“同步教学”中不同学生分层的差异,缩小甚至填平下层学生与课堂重难点之间的鸿沟,是富有冲刺与挑战的学习。

四、教师的挑战

教师的新身份。在“合作学习”面前,教师首先要明确自身身份的转变———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主持人。如前文所说,许多教师更多地关注“上课”,并未真正关注“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身份应当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主持人,故要在课前准备过程中对学生学情有所预设,进而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要在课堂上做一个主持人,把握课堂的整体动向,并合理地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课堂上教师的“引导”成分过多,就会剥夺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干扰他们依照自己的方法、思路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一味地把学生引向既定的设计问题和答案,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与自主独立思考的。

构筑“同僚性”。所谓“同僚性”,是指中小学教师基于共同的教育愿景,在频繁的探讨教育活动、展开新的教学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合作性关系”。优秀教师的成长是一个“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累积过程,更是与同行间相互倾听、相互学习的进步过程。“同僚性”的相互合作研究,与独立的个体成长相比,能带来更多的想法和创新。构筑“同僚性”这一合作性教学研究关系,是教师在教学模式转变中值得关注和提倡的成长进步方式。

“合作学习”中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教学内容的合理展开取决于教师对教材与本专业知识技能的熟悉程度,同时也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充分了解和合理预设,在掌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展开课堂教学。那么“合作学习”应该何时结束呢?书中给教师许多细致的建议和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每个讨论、每次学习的用时有所预设,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合作学习”的知识点势必要另辟新径,不需把学生的思路强制引导至教师自身规划的内容上,让学生误认为“合作学习”是有唯一正确答案的小组讨论。而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讨论热烈,兴趣浓厚,或者有其他见解,不妨多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收获更多的自主学习的乐趣。

特色学校创建之思考 第10篇

关键词:继承传统;课程;学生;管理;校长

俗话说:“人能写字,字能写人。”写字,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也是一个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的过程,一个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学会做人的过程。“笔正心正、写字写人”是双河小学的校训。《旧唐书·柳公权传》曾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认为书法的优劣与人的品性有关,心正写出来的字就端正,反之亦然。万州区双河小学的正心教育,就是通过练习书法以练心,从而达到心正。

一、继承传统是前提

秉承学校的文化传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秉承首先是不割裂,其次才是不重复。既要与时俱进,又要弘扬传统,吸收学校的传统积淀,保持学校的创新活力,这是学校发展的前提。

“学先贤扬传统,尊个性张精神”是双河小学人崇尚书法艺术、迷醉书法艺苑的信条。“写中国字,读世界书;怀天下心,做现代人”是双河小学人践行书法立志、翰墨树人办学思想、孜孜不倦的追求。教育学生继承汉字文化和汉字书写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写好汉字既是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试图在笔墨中与古代书法名家交流习练中的万般滋味,而我们更在意从点横竖撇捺的墨迹中感染他们那千年不灭的“人”的精神。

二、课堂课程是基础

课程是学校施教的载体,是师生相互作用的中介,在学校改革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校以书法教育为突破口,引领学校发展,打造学校特色,创新学校教育思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力求以翰墨传承文化,用特色孕育人生。在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依托书法教育,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先后被万州区教委授予“文化传承特色学校”,被重庆市书协命名为“重庆市级书法示范学校”,被重庆市教委命名为“重庆市首批书法教育试点学校”,被全国教育学会命名为“全国写字教育实验学校”。

三、教师、学生是根本

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没有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学校发展是空洞无物的。学校理应把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当作学校发展的根本目标。

打开中华书法史卷,从那黑白方块字里,我们时时处处可见书法家为人的心胸与气度、德行与操守。古代先贤们穷毕生之功,经数千年相承,并不单单只为让我们学习他们那些或飘逸或端庄或舒展或遒劲的书体,而是以书载道,教化后辈儿孙。

四、人本管理是支柱

当今社会是追求和谐的社会,学校也需要和谐的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造就具有“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的社会建设者,构建“人文精神关照下师生的和谐发展”教育思路。以人文教育为核心,视人格完善为终极目标,培养人的全面适应能力、创造能力。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教育双方与自身的生命和谐,与周围人的生命和谐,与大自然万物和谐。

细数昨日秋天的灿烂,装扮着明日春天的嫣红;正澎湃着自强不息、改革开拓的春潮。“巴渝知名正心教育特色学校”这一愿景来自双河小学全体上下崇高的教育使命感,来自对自身实力的自信,来自敢于走出全市的博大胸怀!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我校“正心教育”特色学校创建这一列“开往春天的列车”定能“全线提速”、突破“高原”、穿越“瓶颈”,在“一路前行一路歌”之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创建学习型学校 第11篇

佐藤学,现任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日本教育学会会长,美国教育科学院外国院士,美国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客座教授。佐藤学著述丰硕,其著作《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课程与教师》《静悄悄的革命》等均已翻译成中文。《学校的挑战—— 创建学习共同体》是佐藤学的又一力作,再次由钟启泉教授翻译, 该书描述了21世纪“课堂革命”的全球图景,并以大量日本中小学的“案例报告”阐明了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哲学。

在有着柔和色调的教室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轻声软语,U字型的课桌椅排列使坐在中间的教师可以毫不费力地捕捉到每个孩子细微的神情变化,因为全身心地接纳所有的孩子,因而他(她)的每一句话都能和煦温暖地吹送到每一颗稚嫩的心田中,课堂里的每个人都认真倾听着别人的发言、耐心地回答询问、认真地思考问题、兴奋地展示成果……不断有精彩观念诞生,如同欢跃的音符激起教室里清畅的交响,润泽的课堂气氛映衬着一张一张灵动、知性的脸。十几年来,佐藤学教授投身于课堂改革之中,使他的教育哲学在实践的沃土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学习的挑战》记载了一个个奇迹的发生。

学习共同体的改革哲学

让我们来考察一下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改革哲学。所谓“优质学校”是怎样的学校呢?学校改革的目的何在呢?是否比别的学校更能“上好课”呢?不是的!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学校与教师的责任乃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摘自《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第1页

创建“学习共同体”也是学校改革的哲学。这种哲学是由三个原理——“公共性”“民主主义”与“卓越性”所组成的。

——摘自《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第3页

“公共性”“民主主义”和“卓越性”构成了“学习共同体”的哲学基础。“公共性”是指学校是成就每一个公民独特个性的公共空间,“民主主义”则与“公共性”相关,只有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主体间关系,才有可能形成一种基于人的多样性考虑下的“宽容”和“尊重”。而“卓越性”既是对“教”也是对“学”的要求,卓越性的内涵超越了谁比谁优秀的残酷逻辑,而是指向将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推到淋漓尽致的目的。

从这三项改革哲学中,我们可以大致理解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然而,用“交响乐”的隐喻我们更能直观地描绘出学习共同体的生动画面,交响乐的最大特征是“和而不同”,雄浑丰盛的音乐盛宴来自于每个人各发其声、各奏其乐,根基于彼此之间默契而心领神会的合作。学习共同体正是包容了每一个人的差异性和参与性的共同体,把学校从“竞争与甄别”的紧张气氛扭转为“共存与共生”的和谐图景。

学习共同体何以形成?通过转换角度我们得到了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什么阻碍了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佐藤学教授认为是因为“谁也没有担当起责任”,那么“谁应该担当起这种责任呢”?政府、班主任、校长各有一部分责任,但都不是责任中心,构建起同僚性合作关系的教师群体或许能担起重任,但如果缺乏另一个主角,学习共同体依然是不可能形成的。那么,这个主角是谁?出乎许多人的意料,答案是“学生”。我们向来把学生作为教育改革的对象,而无视了学生作为改革主角的作用与责任。佐藤学认为,学生是最值得信赖的变革同盟军,他们往往能更敏锐地领悟到改革的愿景,因此领先于教师半步,在课堂中构建合作的关系,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并始终是改革忠实的支撑力量。在日本的中小学,校长大体是三年调动一次,而每年有五分之一的教师也得调动。在这种教师和校长不断变动的情况下,改革依然能持续下来的关键原因就在于改革的主力军“依然在这里”,他们已经成长成为“能够经受任何教师的学生”。

合作学习——宁静的革命

所谓“学习”,是同客体(教材)的相遇与对话;同他人(伙伴与教师)的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我们通过同他人的合作,同多样的思考碰撞,实现同客体(教材)的新的相遇与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原本就是合作性的,原本就是基于同他人合作的“冲刺与挑战的学习”。

——摘自《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第20页

“合作学习”作为“宁静的革命”在世界各国的课堂展开。造访发达国家的中小学就可以发现,那种课桌椅面向黑板整齐地排列、以教科书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风景,已经进入博物馆了。“宁静的革命”从幼儿园扩展到大学,这种“课堂革命”已是不可逆转了。

——摘自《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第42页

如果说,优质教育的内涵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那么,困扰教师的问题通常是“一个班的学生的发展水平总是参差不齐的,如何才能关照到所有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一些人举出了“分层教学”的答题牌。“分层教学”背后隐藏着的是“效率哲学”——尽可能地将原材料分类,找到最适宜的处置方式,进行高效批量的生产。然而,奥克斯等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分层教学”不仅没有缩小学生之间的学力落差,反而加剧了这种落差,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分层教学”中每一个层级实际的学习内容存在着质的差异,这源于教师对各个层级的不同期望,对“上位”组偏重于“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推理与逻辑”等高级能力的教学,而对“下位”组则降低期望,重点放在“学习态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习惯”等低级能力的教学,久而久之,两者差距越拉越大。除了“分层”外,“分轨”“分科”“分群”“择校”等都构成了“分化教学”体系。然而,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结果中,实行筛选性的三轨制德国的败北和倡导“平等”基础上的“优质”的芬兰教育让我们再次思考“分化教学”和“分层教学”的合理性。

错误的答题牌随着一阵刺耳的提示音倒下,而我们的困扰却没有解决,如果向所有学生都提供高难度的学习任务,那些“下位”组学生能跟上吗?佐藤学教授坚定地回答“能”,其奥妙就在于“合作学习”,将教学内容的难度大胆地设到“上位组”学生之上,而非折衷的“中位组”水平,从而激发起所有学生的探求欲,通过互帮互助,所有人都能投入“冲刺与挑战的学习”。曾经也是“垫底校”的望月高中创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最能验证这一观点,望月高中的学生一度辍学不断,而通过调查,发现这个“垫底校”的“垫底生”们辍学的首要原因竟是他们认为“教学内容过分浅显”,看来“垫底生”们并不接受教师们“降低学习难度,扎实打好基础,一点一滴转变”的善意。而通过高挑战的合作学习,教师们惊奇地发现这些“垫底生”们的转变竟是“激变式”的,可以跳跃式地一举成功。

一些教师担心合作学习会造成两个问题:学生之间的闲谈以及影响教学的进度。然而,佐藤学教授指出学生的闲谈往往是由于教师没有布置合适的任务,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而所谓影响教学的进度常常是指降低传授教科书知识的效率,但课堂效率的高低不应以知识教授的多少来衡量,而应该以学生获得多少丰富的学习体验来衡量。当然,一个智慧的教师会将两者巧妙结合,根据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适当压缩或扩展,并以合作学习课题的方式统合重组这些知识。

具体到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实施有四个要点即应当怎样组织小组,何时实施小组学习,何时结束小组学习以及教师应当做什么。在以合作学习为主的课堂中,教师的作用仍不可忽视,在课堂中教师要抓三件事,一为“倾听”,倾听是指课堂里的每一个人都要虚心、认真听取别人的观点。二为“串联”,教师有责任将精彩的观点连辍起来,这里包涵三个维度的串联,即同教科书内容的串联,同其他儿童发言的串联,同先前发言的串联。三为“反刍”,在适当的时候教师需要把话题返回原点,会引发更为深入的思考。课堂就是这三个环节不断地循回往复,密密布织,纺出熠熠生辉的智慧锦缎。

构筑“同僚性”的校本研修

推进“学习共同体”创建的我,把学校改革的中轴设定在教师作为专家培育的“同僚性”上:把学校经营的轴心设定在校本研修上。在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中,教师自身必须从“教的专家”转型为“学的专家”,而在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中,必须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得以实现的同时,也保障每一个教师作为专家成长的机会。

——摘自《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第166页

日本教育学会曾经就“教学改进”和“教师成长”议题中的两个关键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问题一“什么是最重要的契机”的答案排序依次为“教学的自我反思”“年级会”(小学)和“学科会”(中学)的教学研究、“校本研修”“自主性团队”“教育工会和教育委员会组织的研究会”“研修中心的讲座”“大学研究者的演讲”。而另一个问题“谁是最有效的顾问”的排序则依次为“同年级的同事”(小学)和“学科同事”(中学)、“同一学校的前辈与同事”“校长”“教务主任”“近邻学校的前辈与同事”“教育委员会和研修中心的主任”“大学教师”。如果将这两个问题答案画一张图的话,在纸上会惊现一个同心圆,也就是说,教学改进是以个体内部和学校内部为轴心调动其他外部资源,如果缺失了“同僚性”的校本研修,那些掌声雷动的专家讲座、济济一堂的研修会和装帧整齐的研究报告只能是虚有其表,也就是佐藤学所描述的“教学研究繁荣,课堂教学灭亡”“教师研修繁荣,教师灭亡”“学校改革繁荣,学校灭亡”的奇怪现象。

如何构建“同僚性”的校本研修?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打开所有教室的大门,每个教师都基于个性化的研究课题互相学习,这样才能构织多样化的交响乐,比如直方东小学从校长到教师,每一个都有属于自己的探究课题,如“人人喜爱的体育运动”“通过学习与‘合作学习’提高思考力的学习活动的尝试”“培育自学能力与共同学习能力的教学创造”“儿童喜爱的音乐教学”“提高教师经营参与意识的学校经营模式(校长)”“明晰运营视点的校务经营(教务主任)”。因为这些课题大部分都是基于鲜活的课堂研究的,所以每一位教师都要向同僚开放自己的课堂。

其次,校本研修具体到课堂层面是“课例研究”。课例研究的关注点在于“学生的学习”,焦点是三个维度,即“学习活动”“合作学习”“分享表达”。课例研究着力于“对课堂事件的多样性解释”,只有缜密细致、丰富生动的课堂观察才有可能在课后讨论中有话可说。教师们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研究课堂和学生,而不是带着“挑剔的目光”来评判上课的教师。比如多贺初中规定了教师的“研修三视点”——“在什么场合才能形成学习?”“在什么场合可能形成困惑,为什么?”“自己(观摩者)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最后,研讨会严格遵循“不凝练”和“不归纳”的铁则,要形成一种每个人都“畅所欲言”的研讨氛围,而不是任由高谈阔论的少数教师成为主角。青山小学在制定校本研修的原则中明确写道:“全体教师发表一句话作为观摩的感言。”当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细致观察描绘课堂的风景时,智慧的火花会超乎想象地点燃在座的每一个人。

上一篇:Vasicek模型下一篇:水库调度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