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出版工作范文

2024-09-12

期刊出版工作范文(精选12篇)

期刊出版工作 第1篇

关键词:网络应用,期刊编辑,影响

传统的出版发行是非常缓慢的, 需要经过投稿-运输-审核筛选-编辑发行一系列环节, 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网络的应用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模式, 使出版行业变得数字化, 另一方面,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出版社自己拥有网站, 投稿者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投稿, 编辑也可以通过网站进行审核校对等, 这些都对出版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一、网络应用对作者的影响

网络的发展对作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传统的模式需要作者先手写, 再投递, 周期长且方式复杂。而网络的出现恰恰改变了这一缺点, 作者可以通过电脑对文稿进行编辑, 通过网络发送给出版社, 这样既安全也不需要过多的费用, 时间空间性不受影响, 省时省力。从目前的出版业来看, 几乎所有的期刊都要求电子投稿, 电子投稿与传统投稿方式相比, 不仅传输的速度更快, 收发也几乎做到了同步。网络投稿这种快捷的方式所带来的优越感受到作者们的青睐, 同样也受到了编辑的喜爱, 因为通过网络接收稿件, 直接在线浏览审核, 减轻了编辑的工作量。

传统投稿作者无法与编辑进行沟通, 网络运用则可以实现作者与编辑的在线沟通和交流。在线投稿这种方式也对于作者的信息有了准确的把握。如今投稿变得越来越方便、迅速, 但不足之处是编辑缺少对作者的认识, 对于稿件来源的真实性存在疑问。

二、稿件管理的变化

(一) 记录方式的不同

在过去, 对于期刊稿件的整理采取的都是编号形式, 需要工作人员进行手工记录、登记、更新、修改等, 还要对稿件进行保存, 查阅十分的不便, 而且容易出现纰漏。网络则改变了这个现状。

(二) 数据统计方便快捷

网络的使用不仅能节约资源, 也能精确地统计稿件的有关信息, 真正地实现科学地整理稿件。网络可以对作者们的投稿进行分类, 了解行业情况和分布情况。比起传统形式, 这种新形式更精准, 对于编辑行业的发展也有着推动的作用。

三、稿件加工的变化

传统的印刷是铅字排版, 如今有了互联网的加入演变成了电子拍板印刷, 这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质的飞跃。同样, 网络的在线编辑功能对于之前的单机排版也是一个技术上的进步, 增加了编辑们的交流互动, 摆脱时间地点的限制, 使沟通变得等顺畅无阻。编辑们之间可以指出彼此的不足, 方便及时修正。

网络还可以对论文的真伪进行检测, 可以通过一些软件对文章进行审阅, 查询抄袭率、是否剽窃等。特别对于学术型论文的审核更加严格, 所以网络能突破以往陈旧的审核方法, 做到快速分析、严格地审查。

四、网络对出版其他方面的影响

(一) 订阅发行方式有所不同

过去, 是邮政订阅发行, 邮政派送, 时间长。如今, 在线提交订单后完成支付就能获得期刊的电子版。这使得在线阅读的规模越来越大, 数量也日益增多, 所以网络发行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电子版不仅可以阅读浏览, 还能下载, 真正地做到人性化。

(二) 出版形式发生变化

纸质的期刊不再是唯一, 电子版的期刊问世后更加受到读者们的追捧, 电子版更方便, 只要直接存入手机或电脑就可随时随地观看, 不受限制, 方式变得更灵活, 阅读速度变得更快, 成本也大大降低。

(三) 读者与作者、编辑加强了交流

过去, 多数是通过电话或者信件往来进行交流, 这种沟通方式效率低。网络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读者、作者、编辑三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沟通, 使交流更通畅, 效率更高。

五、网络应用给编辑出版带来的挑战

网络应用对编辑出版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使传统的出版形式得到了新的改变, 促进了出版业的发展。而且网络的应用对编辑出版行业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但这种冲击是暂时性的。网络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传统媒体, 使传统的媒体发行量直线下降, 广告等依附性产业的业务量也下滑得很明显。所以传统出版必须积极应对, 改变思路, 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突破常规, 实现转型, 从而更好地发展。

六、网络应用在编辑出版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十分迅猛, 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多的便利, 但网络技术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网络应用对计算机设备的要求十分的高, 尤其是出版行业需要大量的数据存储, 在数据存储保证的基础上安全问题也需要得到重视, 数据的损坏丢失都有可能给期刊的出版带来影响。

系统如果发生故障或染上病毒就会使整个网络瘫痪, 网络瘫痪的情况下就不能做到及时收稿或回复等, 甚至导致数据流失, 工作不能正常进行, 影响工作的进度。

虽然网络办公方便快捷, 但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错误就会使整个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稿件不能按时上传, 容易造成积压, 影响读者的心情。网络的应用对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要求十分严格, 如果编辑人员的网络知识差会在工作中造成许多不便。

七、面对问题要如何应对

编辑部门要建立各种防范机制, 以应对问题的发生, 建立网络安全系统, 防止数据的丢失。作为工作人员也要尽快地熟悉网络技术的应用, 将精力投入工作中, 适应新形势下的出版工作。

对于那些不端正的学术行为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检测, 严格把关, 做到出版平台的绝对公平纯净。

八、结语

在网络大潮中, 一些产业应运而生, 一些产业则越来越萧条, 无论是哪种情况, 都应该积极应对, 把不利因素控制在最小的范围。网络为编辑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商机, 也出现了更多的挑战, 只要与时俱进, 保证刊物的质量, 就不会被社会淘汰。

参考文献

[1]刘云川.初探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意义[J].传播与版权, 2016 (07) :33-34+37.

期刊编辑出版规程 第2篇

期 刊 编 辑 出 版 规 程

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

2009年

期 刊 编 辑 规 程

(第一稿)

目 录

一、总则

二、整体策划阶段

三、组稿阶段

四、审稿阶段

五、校对阶段

六、样刊监制阶段

七、市场反馈的监测与处理

一、总 则

1.为了规范期刊编辑工作,提高期刊编辑效率,保障期刊产品质量,提升期刊文化品质,制订本规程。

2.本规程依据期刊编辑实践经验和对期刊编辑规律的认识。3.本规程是针对单个期刊的编辑工作流程。

4.本规程立足于期刊出版单位自主策划的期刊项目,以投稿为主或其他类型的期刊项目可参照执行。

二、整体策划阶段

“整体策划”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确定期刊性质和读者对象定位,制订年度出版计划,进行栏目设置;二是指在某个期刊选题项目立项的时候,对选题内容及期刊编辑、制作、营销全过程所做的战略性筹划。

实施整体策划的目的在于:在重视开展调查研究、培养编辑策划能力和形成 有利策划工作的内部环境的基础上,将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合理组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不断创新的编辑策划机制,从而出精品、创品牌。

整体策划阶段主要工作及有关事项如下:

1.制订计划。根据期刊性质和读者对象,制订年度出版计划,包括选题计划、出刊计划、封面设计风格,以及版式设计格式等。

2.栏目设置。期刊的栏目设置关系到刊物个性特色的发挥和社会目标的实现,栏目设置的重点在于要有独立的风格,要划分重点和一般,要有长远的眼光和相对稳定的规划,期刊的栏目设置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需要相关策划人员进行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并且拟订年度栏目设置计划,经编辑部门、营销部门和财务部门集体讨论通过后实施。栏目设置重点考虑如下方面:

(1)栏目的主题及名称;

(2)栏目的主要内容、规模及体裁;(3)栏目的风格特色;(4)读者对象。.选题策划。选题策划从信息采集开始,信息采集从社会调查入手。编辑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调查,搜集社会发展信息、科学文化信息、出版行业信息、期刊市场信息、作者和读者信息,掌握大量一手材料,并使用科学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分类、综合、分析,从中寻找选题方位,进行选题策划。

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在期刊内容符合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各类读者的不同需求,构思并策划选题。策划选题须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选题的主题及名称;(2)选题的内容、规模、体裁;(3)选题的价值;

(4)与类似主题的期刊比较,选题的优点及特色;(5)读者对象。

4.实施方案策划。对期刊项目从设想到成品制成的全过程做出宏观的、大致的考虑。包括下列内容:

(1)人力方面。以选题内容、规模、体裁和读者对象为坐标组织记者队伍;

选择专业知识、业务水平、组织能力、文字功底能够胜任此类稿件审稿工作的编辑人员,对编辑人员的工作量做出估计,并定期进行相关考核。

(2)财力方面。根据选题的内容、规模、作者报酬和期刊的形态、用料以及投入的人力成本等因素,进行本量利分析。预估成本、印数、定价、利润,提出资金准备方案。

(3)进度方面。根据选题的内容和规模,安排组稿、撰稿、审稿、校样处理、印制等各项工作的进度,列出大致的时间表。

5.营销方案策划。根据选题的特色、价值、读者对象和编辑、印制的时间进度,提出营销策略。

6.选题立项。在选题、实施方案、营销方案策划比较成熟的前提下,申请立项。申请立项涉及如下事宜:

(1)撰写选题报告。选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选题的原因、依据、目的、进度安排、特殊情况及应对措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等。

(2)进行三级审批。一级为该选题的责任编辑,二级为编辑部主任,三级为总编辑。

(3)集体论证。一般放在编辑部主任批准之后、送交总编辑审批之前,由编辑部门、营销部门、财务部门的有关人员参加,论证选题的可行性,供总编辑决策参考。

(4)建档备案。一般选题,经总编辑批准、签字便成为可以实施的正式项目,由编辑部门实施,同时须在行政部门进行选题备案。

7.增刊策划。2005年12月1日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实施了《期刊管理规定》,该规定明确了期刊增刊审批内容,提出了对增刊的规范性要求,明确了每种期刊每年只允许出版两期增刊,由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批。期刊在每年的一月份拟定当年的增刊计划,撰写相应的增刊策划报告,经编辑部门、营销部门和财务部门集体讨论通过后,报相关审批部门,届时按预定计划执行。

三、组稿阶段

期刊的稿件主要包括自采稿、约稿和投稿三类。

1.自采稿件的成稿过程遵循以上整体策划阶段中的选题策划、审批及实施流程。

2.约稿的主要工作及有关事项:(1)选择合适的作者。

(2)与作者商讨撰稿事宜。其中包括向作者全面介绍选题策划的意图及内容;帮助作者了解稿件的结构、体例;确定作者所要撰写的内容及各部分的篇幅;如需配图,向作者提出有关图稿的要求;约定交稿时间。

(3)与作者签订约稿合同。

(4)关注作者写作情况。在撰稿过程中,与作者保持联系,随时沟通情况。作者拟出写作纲目后,要及时审读并与作者商量修改。

(5)按约定时间收稿。

3.处理投稿的主要工作及有关事项:(1)公布投稿地址或邮件地址。(2)由专人定期对投稿进行初选。

(3)通过初选的投稿根据其选题分配到期刊的相关部分,并确定该稿件的责任编辑,由责任编辑按照流程提交选题,进行审批立项。

4.稿件组合的主要工作及事项:

(1)内容设计。内容设计是体现选题设想的作品内容的组织形式。一般采用切割、归类、分层、组合的方法,将作品内容编织起来,使之成为架构合理、层次分明、前后协调、内容完整的组织系统。

(2)形式设计。形式设计是体现选题设想的作品内容的书面表现形式。以贴切、恰当展示作品内容为目的,涉及行文的语体,标题的形式,层次的区别,字体的安排,数字、年代、引文、注释的样式等等。凡行文形式可能产生歧异的地方都要做出限定。

(3)美术设计。美术设计是图书的审美形式。运用艺术手段对图书整体及各个部件的形式进行艺术构思,做出艺术处理方案。

四、审稿阶段

审稿是编辑流程的中心工作。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审级、两道程序、六个环节。

三个审级是初审、复审、终审;两道程序是审读、审订;六个环节是初审审读、复审审读、终审审读、初审审订、复审审订、终审审订。

审稿阶段主要工作及有关事项: 1.三个审级的责任限定。

(1)初审由责任编辑负责。责任编辑由具有中级以上出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担任。初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在责任编辑的指导下从事初审工作,但稿件必须经过责任编辑认可、签批。

(2)复审由具有副编审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编辑部主任或副主任负责;也可以委托其他正、副编审代审,但必须由具有副编审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编辑部主任或副主任复查、决断、签批。

(3)终审由具有副编审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总编辑或副总编辑负责;也可以委托其他正、副编审代审,但必须由具有副编审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总编辑或副总编辑复查、决断、签批。2.两道程序的任务和目标。

(1)由前三个环节构成的审读程序,旨在从宏观上把关,任务是鉴别稿件是否可以采用、有没有加工基础,做出采用、退修、退稿的决断,并对退修的稿件提出修改意见。

(2)由后三个环节构成的审订程序,旨在全面把关,任务是对已决定采用并具加工基础的稿件进行润饰、优化,使之达到出版水平,得以发稿。3.审读程序的工作及有关事宜。

(1)初审审读。通读稿件。衡量是否符合内容质量要求,是否符合约稿合同约定,是否具有出版价值;立论是否成立;逻辑是否严密;结构是否合理;体例是否妥帖、一致;行文是否通顺、规范。做出决策:质量、价值都符合要求且具备加工基础的采用;质量、价值基本符合要求但尚不具备加工基础的退修;质量、价值有一项不符合要求的退稿。对准备退修的稿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写出审读报告,随同稿件一并送交复审。

审读报告要写明稿件来源、稿件内容、作者情况、审稿过程;对稿件价值、质量做出评价;对其中的政治、政策、敏感问题做出分析、判断;对稿件提出处理意见,并说明采用、退修、退稿的理由。

(2)复审审读。在通读稿件的基础上,对初审审视过的问题进行复核,对初审的意见做出判断;提出处理意见;写出审读意见,随同初审报告、稿件一并送交终审。

(3)终审审读。在浏览全稿的基础上,根据稿件的内容、性质和初审报告、复审意见,有目的地重点选读部分章节。对初审、复审审视过的问题进行思考,做出判断;对初审、复审提出的处理意见给以答复;写出审读意见,随同初审报告、复审意见和稿件依次退复审、初审。

(4)审读的后续处理。由责任编辑负责。以终审意见为依据,对稿件做出采用、退修、退稿处理。

4.审订程序的工作及有关事宜。

(1)初审审订。已决定采用的稿件可以进入初审审订环节。结合稿件的审读意见,在略读全稿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精读稿件;以优化稿件为目的,以达到出版水平为标准,对稿件进行字斟句酌的编辑加工。包括完善原稿的观点,消除政治性差错,纠正思想性差错,订正知识性差错;优化标题,统一层次,调整结构,润饰文字;规范标点,规范数字,规范计量,规范符号;审查图表,核对引文,检查注释,对校目录;核对索引,审查文献,统一用语,整理附录。最后还要与装帧设计的方案融为一体;需要其他工作配合的要做出批注,签发初审意见一同交复审。

(2)复审审订。通读稿件,对初审审订的工作做全面检查,处理初审审订的遗漏问题,对初审审订的结果做出评价,对稿件的质量做出判断,对初审审订提出的处理意见做出回应,写出审订意见。同意发稿则签批发稿单,随同全部稿件材料送终审;需要退审则写明理由,指出重审范围、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提出指导性方案,随同全部稿件材料退初审重新审订。(3)终审审订。浏览全稿,根据稿件内容、性质和初审审订报告、复审审订意见,有目的地重点选读部分章节。处理初审审订、复审审订的遗漏问题,对初审、复审讨论的 问题做出回应,对稿件的内容质量、语言文字质量、7 体例的一致性、结构的合理性、装帧设计的水平做出判断,重新衡量一下稿件的价值,做出发稿、退审、退修、退稿的决断,写出审订意见。同意发稿则签批发稿单,随同全部稿件材料依次退复审、初审;需要退审则写明退审理由,指出重审范围、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提出指导性方案,随同全部稿件材料依次退复审、初审;退修、退稿是在特别特殊或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需与复审、初审共同研究具体措施。

(4)审订的后续处理。终审同意发稿的,复审通稿翻阅,处理终审提出的问题,退初审。初审通稿翻阅,处理终审、复审提出的问题,送责任编辑。

终审要求重审的,复审可以解决的在复审层次上解决,需退初审解决的退初审解决;初审、复审重新审订后认为达到了发稿要求,各自写出重审报告,再送终审。

终审要求退修、退稿的,由初审、复审、终审共同研究,提出妥善的处理方法,由商定的人员按商定的方法处理。

6.广告审查。期刊的广告是一种信息源,应赋予其信息属性,在期刊广告审查中应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前提,遵循专业性、严格性及优质服务的原则。

各期刊社应挑选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广告审查员,负责对期刊发布的广告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审查,严格把关,在期刊社内部建立起广告专人检查制度。经审查合格的广告,予以发布;经审查,发现问题的广告可直接报告总编辑,并商讨处理意见;未经审查的广告,不得发布。

五、校对阶段

校对工作是期刊生产流程中的独立工序,其作用是将文字差错和其他差错消灭在期刊出版之前,从而保证期刊的传播和积累价值。它与编辑工作相互衔接又相互独立,共同构筑期刊质量保障体系。校对阶段的工作分为初校、二校、三校和通读检查四个阶段,称为“三校一读”。

校对人员的工作包括两个基本职责:其一,忠于原稿,依据原稿逐一核 对校样,消灭一切排版上的错误,包括文字、数字、符号、标点、图表以及格式等错误;其二,发现原稿中存在的各种错误,并用铅笔在校样旁注明疑问,提请编辑部门解决。

校对阶段主要工作及有关事项:

1.初校的职责。依据原稿和对校样,完成上述第一个职责中的各项任务,在文稿质量达到规定标准即差错率为1/10000的前提下,做到灭错率为85%,同时兼顾第二个职责。

2.二校的职责。依据原稿和对校样,完成上述第一个职责中的各项任务,继续消灭初校遗留的错误,并核对初校所改是否正确,做到灭错率为80%,同时兼顾第二个职责。

3.三校的职责。依据原稿和对校样,完成上述第一个职责中的各项任务,消灭初校、二校遗留的错误,并核对初校所改是否正确,同时兼顾第二个职责。

4.通读的职责。消灭校对过程中所遗留的所有的错误,尤其要注意隐性的政治性、思想性差错以及病句及其他语法错误,还要注意人名、地名、书刊名、组织机构名等的前后统一。

六、样刊监制阶段

发稿后,编辑要与校对、出版人员密切配合,做好校样处理和样刊检查工作。1.校样处理。初审者要适时处理校对在各个校次中提出的质疑;对校样上改动的内容进行鉴别、选择和誊录;通读终校后的校样,检查期刊各个部件的校样,确认付印样。初审者、复审者、终审者要审查付印清样核红稿、期刊各个部件的印前样,确认无误后签印。

2.样刊检查。期刊在成批装订前,除责任印制、责任设计、责任校对从不同角度参与样刊检查外,初审者、复审者、终审者须从总体上进行样刊检查。样刊全面符合质量后签装。

七、市场反馈的监测与处理

1.在选题策划和期刊编辑、出版、营销过程中,编辑人员应始终着眼市场发展态势,关注读者的需求反馈,并充分考虑营销策略的客观需要,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相关部门人员的交流和沟通,利用多种传媒,采用各种形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依情依势依时地做好宣传引导及协调工作。使读者更全面、更具体、更真实地了解本刊,购买本刊,认可本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刊物所应有的社会效益,产生经济效益。

2.在刊物出版发行后,编辑人员应及时关注和了解读者的意见回馈及社会评价,尽可能广泛地收取各方信息,并在对所收集信息全面归纳和分析总结后,将其作为对本刊市场定位、刊物特质、出版价值及内在质量进行综合衡量与完善的评判因素之一,继而对刊物进行再审视与再品评,汲取结经、总结不足,为刊物在今后发行中的不断改进和开发新选题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

《中国品牌期刊报告》出版 第3篇

新闻出版总署2011年3月颁发了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首次设立了期刊奖,其中20種期刊获政府奖,39种期刊获提名奖,9种期刊获先进出版单位奖,17名个人获优秀期刊人物奖。为了介绍这批品牌期刊的典型事迹,彰显品牌期刊的力量,推动品牌期刊建设,中国期刊协会以《中国期刊年鉴》增刊的形式编辑出版了《中国品牌期刊报告》。

《中国品牌期刊报告》设有“特稿”“品牌期刊建设综论”“部分获奖期刊经验介绍”等11个栏目,共20多万字、60多幅图片。该报告从经验到体会,从事件到理论,多层次、多方位地论述了品牌期刊建设的意义和品牌期刊的特征,探讨了品牌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总结了品牌期刊建设的经验和体会。

期刊出版工作 第4篇

期刊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平台之一, 其主要的社会职能是服务社会, 传播文化知识信息。我国期刊自诞生以来, 各类期刊如雨后春笋, 不少期刊凭借其所承载的知识文化信息, 强大的信息传递的功能, 作者群、读者群的互动参与, 获得社会认同,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期刊出版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处处渗透着人文精神。在出版形式多样化、信息载体日益丰富的今天, 期刊应更加重视人文精神本身具备的渗透力。鉴于此, 笔者拟从期刊定位、期刊出版过程和期刊的呈现形式三方面来分析我国期刊出版工作中的人文关怀的体现。

一、在期刊定位中人文关怀的体现

作为大众传媒的一部分, 期刊在传播大量的文化知识信息的同时, 还一直担负着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提高受众的文化知识品位的要务。当代期刊吁求的人文关怀, 不是空洞的泛爱精神和抽象的人道主义精神, 也不是简单的慈悲、同情与眼泪, 而是有其特有的深刻内涵, 那就是作为载体要去体现大众内在的精神、理想信念、品格和尊严, 构建起唤醒和传播正能量的表达空间, 滋养、丰富、升华受众的心灵世界, 使社会“精神荒芜”“道德沦丧”的现状得到批判并改观。随着各类媒体的层出不穷, 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出现多样化趋势。这就使期刊办刊目标、内容、受众等方面不断做出调整或重新选择, 以期能够产生影响力与号召力。为此, 任何一种期刊, 都要在准确的期刊定位与栏目定位中蕴含丰富的人文关怀特征。

(一) 目标定位中的人文关怀

1. 宗旨定位中凸显人文关怀。

期刊在办刊之前, 都需要先确定期刊的办刊宗旨、方针任务与总体编辑构思。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方针, 学术期刊同时还坚持发展中国文化和科学事业的“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出版方针。办刊宗旨是期刊一贯秉承的期刊的宗旨。办刊宗旨主要有为宣传而创办, 传播信息、研究学术, 丰富文化生活、提供文化娱乐, 为了赢利赚钱这四种。从期刊所遵循的根本方针上可以看出, 作者是期刊内容的提供者, 同时也是读者;读者 (受众) 是期刊的消费者, 以高质量的稿件为受众提供最佳的文化产品, 为读者服务是构成办刊宗旨的重要部分。关怀受众, 充分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 强调与尊重受众的价值与尊严, 这正是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

2. 效益定位中体现人文关怀。

对于期刊来说, 目标定位还包括效益定位, 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定位。效益定位对期刊定位起着统摄作用, 关系到期刊的办刊宗旨与方向。作为一种文化商品, 期刊具有一般商品的经济属性和独特的文化属性这样的两重性。期刊作为商品的物质形态使之带有消费品的性质, 需要满足读者即消费者的要求。从时代发展的要求来说, 社会效益是首位的需要给予清晰界定的。不同的期刊的社会效益的大小是不同的, 很多期刊积累文化、传播知识, 发现和培养人才, 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就是其社会效益之所在。蕴含人文关怀, 关注人的发展, 尊重人的理性思考, 杜绝不健康的、伪科学的信息出现, 在此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才是有意义的。社会效益是期刊的核心效益, 良好的社会效益会形成良性反馈, 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 能够促进期刊无形资产的增值, 推动经济效益的增长。

(二) 内容定位中蕴涵人文关怀

历史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已使人们产生了多层面的多元化的多维度的阅读心理需求。阅读不仅是消费, 而且是“一种很特殊的精神生产力”。当代期刊的内容, 可以说是琳琅满目, 让人无暇应接。期刊在进行内容定位时, 需要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 了解受众的阅读需求、阅读期待, 关注受众的阅读心理和阅读层次, 以做出恰切的内容定位, 来引导阅读行为, 提高阅读质量。而且, 作为大众媒体甚至是主流媒体, 很多期刊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这决定了它在向受众提供文化知识信息服务的同时, 也要提供情感服务, 发挥其作为文化产品应有的引导作用——引导人们观念、思想、准则等朝着符合先进文化的方向发展, 行为趋向理性化, 抵制诉诸官能的各种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等思想。

比如, 《教学与管理》《教育理论与实践》《高教探索》等教育类期刊属于学术期刊, 以刊登教育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综合评述、学科教研论文为主, 这就是其明确的内容定位。这就无形地向受众传达了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理论, 指导人们的教育实践活动。它使很多研究者能够将多年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 从而指导具体的实践。其服务社会的办刊宗旨, 使其必然将人文关怀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贯穿到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研究中, 贯穿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让受众得到理论认识提升的同时, 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人文关怀意识的影响, 从而在受众的思想中构建起人文主义精神, 并引导受众的社会实践。“一个蕴含人文关怀的学术性刊物, 会给人一个庄重、恬静、优雅、和谐、奋发向上的精神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人文关怀与其说是民族文化的积淀, 不如说是时代对学报的召唤。”又如,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电讯技术》等科技期刊都是为某一专业领域服务的, 其在内容定位上就要求对专业领域要具有涵盖性, 充分体现刊物对某一专业信息的容纳能力, 通过实现信息集约, 形成信息垄断, 以揭示每一个专业的内部规律, 反映前瞻性的研究成果, 并预测其专业发展趋势, 引导研究者按照内部规律去从事研究, 具有专业导向作用。这样的导向对于研究者和受众非常有益, 使他们研究目标明确, 获取信息的渠道集中, 也能够从科技期刊中获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这正是人文关怀的体现。而《游遍天下》《时装》《都市主妇》等时尚休闲类期刊, 大多很接地气, 与时代对接, 着意营造的一种亲和力, 时尚感享受感。《读者》《新疆青年》《辽宁青年》等期刊则打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 通过里面具有励志、激发人的斗志和信念的篇章, 营造出大家和乐团结、共同实现梦想的感人氛围, 这些人文关怀内涵的渗透, 大大提升了人们的阅读快感。

(三) 受众定位中彰显人文关怀

期刊是文化产品, 服务指向就是受众。服务意识贯穿着整个期刊出版活动。作为刊物的消费者, 受众的多少关系到期刊能够产生多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般来说, 期刊的宗旨定位和内容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期刊的受众定位, 因为二者的确定就对可能的读者群范围有了界定。如各高校学报在创刊伊始, 就将目标受众定为中青年、高学历的高校或者科研单位的研究者, 为他们集约信息, 提供导向, 虽然这种“窄众”定位针对性很强, 目标受众圈也几乎是固化的, 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窄化, 会面临着受众圈小所带来的威胁, 但学报却是在高校发展中和各专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文化信息载体。对于很多期刊而言, 当下媒介竞争日渐激烈, 想在百舸争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要清醒地认识到受众对于媒介的意义, 在保持期刊质量和品位的同时, 尊重一般受众的情感需要和审美习惯, 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发展空间。所以期刊从建刊之日起, 就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确定明确的受众目标定位:是贴近普通读者受众, 普及科普知识的, 还是关注青年人, 引领生活时尚的, 主打休闲文化;是为文学爱好者为受众, 提供纯文学发表园地, 还是为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服务, 反映各个领域的科研成果;等等。在确定传播内容的同时, 就要从人文关怀视角出发评估其社会效益, 使期刊以其自身的存在及所传播的信息表达对社会对人们阅读需求的认同与肯定, 对人权的尊重和维护, 对人的发展的关注。消费时代里的受众的阅读消费, “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 而是个体欲望合乎人性的外在表现, 即消费实际上更本质地表现为人的一种生存权利”。

总之, 在以上期刊的定位中, 宗旨定位是对期刊发展方向的规定, 确定了期刊的基调;效益定位是对期刊远景蓝图的设计。内容定位是对期刊内在生命力的建构, 它决定期刊对文化信息的容纳能力。受众定位划定了期刊办刊效益的落脚点。而人文关怀在期刊的这几种定位中均有明确而具体的体现。

二、期刊出版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一) 编辑意识渗透着人文关怀

社会精神产品生产系统中, 编辑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 “它以物态化生产为目的, 对精神产品的原稿进行选择和加工”。编辑是期刊的核心、灵魂, “甘为人梯”“为人作嫁衣”是对编辑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的高度概括。无论为文化载体, 还是传播工具, 期刊的职能的实现都必须通过编辑工作。这就对编辑的素养和编辑意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编辑意识是编辑主体以情感、态度等方式体现编辑与读者之间、编辑与作者之间、编辑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带倾向性的内在心态, 具有使编辑行为带有目的性并促其实现的控制力量。”编辑具有什么样的编辑意识, 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 直接影响到出版事业的发展。作为期刊主体, 编辑意识中渗透着人文关怀意识, 是编辑职业素养中的重要部分,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编辑的工作质量。这就要求编辑要具备强烈的时代意识、一以贯之的质量意识、鲜明的特色意识、正确的效益意识、端正的服务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 通过自己的编辑意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等进行工作, 把人文关怀蕴藏在组稿、选稿、编稿、排版、校对、印刷、发行、稿酬等各个环节中, 渗透在作者队伍建设中, 做社会信息的“过滤器”和文化信息的“质检员”。

(二) 编辑在与作者、读者三方互动中凝结着人文关怀

编辑在对知识信息进行文化选择的同时, 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悲天悯人的正直与善良、博大的胸怀, 真诚淳朴、善解人意的性格, 以及尊重他人的平等意识, 无法抗拒的亲和力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以“当事人”“受众代言人”的身份与作者与读者进行沟通, 对一些社会热点、难点、冷点问题及时做出深刻的剖析和思考, 由内而外渗透出人文关怀。

1. 与作者互动。

作者的来稿是期刊生存发展的源泉。处理作者提供的文化知识信息是编辑的重要工作内容。编辑通常会就选题方向, 文稿内容、结构、遣词造句等和作者沟通, 或者了解一些相关情况。在与作者的沟通中, 绝对不能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 更不能由于与作者存在分歧而与其发生冲突, 而应致力于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理解、支持、鼓励作者, 应答之间, 要仔细斟酌, 考虑周全, 耐心答疑解惑, 及时提出对稿件的修改完善意见, 仔细解释修改理由, 认真回复作者提出的办刊意见和建议, 关注作者提出的有价值的信息, 使期刊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以真情来感动作者, 让他们感受到从期刊运作过程中的温暖与舒适, 引导和唤醒他们的情感共鸣与参与意识, 与期刊一起成长。

2. 与读者 (受众) 互动。

期刊的社会价值和编辑人员的劳动价值只有通过受众的阅读才能体现出来。传播学认为:“受众享有参与和借助传媒来表达意见、表演节目、传递信息、展示作品、点播节目的权利。”期刊的受众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 而且是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当代受众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超前强烈, 他们会要求和传播媒介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所以, 当代期刊发展中, 受众的参与性被作为人文关怀的体现而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期刊编辑充分发挥纽带作用, 不断强化“受众至上”的意识, 树立为受众服务、受众第一的观点, 切实做到“一切为了受众”, 无论是期刊的指导思想、方针, 还是内容、水平及艺术形式, 都应从受众的立场和需要出发。要了解、引导受众, 经常换位思考, 根据受众需要进行栏目设计和内容选择。期刊的受众参与无法做到像电视那样, 可以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热线等形式间接参与, 也可以来到演播现场, 成为镜头的聚焦点而直接参与。期刊是以让受众参与栏目策划与建设、收集各种信息反馈的方式和受众形成互动的, 也可以通过宣传、推广策划活动体现人文关怀, 如举办论坛、评比、会议以及赠刊等相关活动, 既扩大刊物的知名度, 又拉近了和受众的距离。这样的互动突破了期刊有限的服务空间和能力, 运用受众的智慧弥补了策划者的思考局限, 展现了新的创意点, 激发受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营造出一种双向互动的氛围, 满足受众的参与性心理需求。这充分体现出期刊的民主观念及对受众的关注、尊重, 让受众参与到期刊建设的时候, 给予受众体现其话语权的机会, 能够极大地调动受众参与其中的热情, 使期刊散发出亲和力和凝聚力、吸引力, 真正负载起期刊的传播目的与宗旨, 更好地发挥期刊的文化传承及舆论引导功能。

编辑在期刊出版工作个各个环节中都能够体现出人文关怀, 就能使刊物成为沟通作者和受众感情的桥梁, 成为体现人文关怀的舞台。这样才能使高水平的作者与期刊的紧密联结, 也才能受到更多读者的欢迎, 拥有不断扩大的稳定的读者群, 完善便捷的发行和网络传播优势, 从而提高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期刊呈现形式中的人文关怀

不管期刊内容多么丰富与专业, 目标和受众定位多么准确, 出版者要使畅游在各类铺天盖地而来的繁复的信息中已然“审美疲劳”“娱乐疲劳”的受众接受期刊中的思想及意图, 就必须认真考虑该期刊的呈现形式。期刊的呈现形式不仅要能够达到预期的传播文化信息的目的, 还要能够深入到受众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 弘扬人文关怀。即要对期刊受众的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理性等产生有力的刺激, 形成良性互动, 真正实现期刊的目标, 满足受众的需求。

受众的阅读需求是无止境的。为了满足受众对视觉快感的追求, 期刊就必须在装帧设计、纸质、开本、字体、版式设计等形式要素上, 多做探索和尝试, 在封面运用字体、色彩和构图性和谐的符合装帧艺术美学原理的画面, 传达刊物内在意蕴, 引发受众的视觉美感, 塑造期刊形象, 使期刊承载起所要传播的文化信息, 传递人文关怀。如《新疆人文地域》杂志, 利用读图时代受众的阅读要求, 将文字与精美的摄影和图片穿插在页面上, 形成视觉盛宴, 抓人眼球, 激化受众情感的移入, 让受众产生亲临其境的阅读体验和审美享受, 大大提升了受众的阅读快感。有的期刊考虑到为使受众便于携带和流播, 在纸质的选用、开本的大小上几经斟酌。如《故事会》等, 大小厚薄均满足了随身携带、便于阅读的需求, 这样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细节处理, 让受众在得到故事美和故事的有趣性的感染和打动的同时, 能够细细体会出版者的温情挚意。如社会科学类期刊, 既要有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独创性、超前性、应用性的研究内容, 还要求期刊的装帧艺术、印刷质量等方面体现人文性。一般认为, 学术性、严肃性的社科期刊, 封面和栏目、版式大方严谨、端庄典雅即可, 装帧设计则不重要。所以, 学术期刊的装帧往往由编务人员兼任, 在装帧设计上大多是“冷面孔”“灰面孔”, 显得呆板、拙朴、单一, 缺乏美感与生机。其实, 学术性期刊也应考虑受众的阅读感受, 激发其阅读兴趣, 将人文关怀体现在期刊的装帧设计等形式要素中, 以典雅之美、大方之美、朴实之美、严谨之美为自己的美学追求。一册在手, 给受众带来平实、沉静的美感。

期刊出版工作中的人文关怀, 是历史进程的趋势, 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类文明的呼唤。人文关怀需要体现在期刊出版活动的各个环节。真正实现了人文关怀, 期刊才能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才能形成期刊自身的特点、优势和品牌效应,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也最终能更好地为我国的文化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N].光明日报, 2001-02-06.

[2]刘中林.阅读是一种消费, 是一种生产力——对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思考[J/OL].http://www.tgzhx.cn/tushu/jygl2/LWJ/3689.htm# (2014-12-24) .

[3]徐梅.浅析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报人文关怀的实现[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0 (4) .

[4]张兵娟.“平民视角”与人文关怀——浅谈经济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J].新闻爱好者, 2001 (9) .

[5]赵常祥.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编辑主体意识[J].东岳论丛, 1995 (6) .

编辑出版专业推荐期刊和书目 第5篇

一、专业类期刊

1.《中国新闻周刊》

2.《南方人物周刊》

3.《新闻大学》

4.《中国广播影视》

5.《中国记者》

6.《出版参考》

7.《编辑之友》

8.《中国编辑》

9.《中国出版》

10.《南风窗》

11.《出版发行研究》

二、图书出版

☆《中国编辑史》,姚福申/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图书营销案例点评》,刘拥军/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出版大崩溃》,(日)小林一博著/甄西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6月版 ☆《出版大冒险》,(日)长冈义幸著/甄西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6月版 ☆《这书要卖100万:畅销书经验法则100招》,(日)井狩春男著/邱振瑞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

☆《出版业》,(美)安德烈.希夫林/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版 ☆《因缘际会》,(美)迈克尔.科达/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3月版 ☆《编辑人的世界》,格罗斯主编,工人出版社1998年6月

☆《近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汪家熔/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 ☆《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研究》黄先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1☆《新闻期刊采编和管理 》邹建中/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7

☆《编辑人的世界》(美)格罗斯主编,齐若兰 译工人出版社 2000-9-1☆《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周浩正 金城出版社 2008-3-1

☆《打造畅销书》(美)希尔,(美)鲍尔 著,陈希林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12

☆《版面艺术设计》 熊承霞 朱晓林 电子工业 2009-01

☆《进阶理解版式设计》 eye4u视觉设计工作室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6 ☆《现代图书营销学》刘拥军著,苏州大学2010年版

开放存取期刊出版现状与发展 第6篇

我国网络期刊开放程度

分析我国网络期刊开放程度,其数据主要源自四大途径:一是选自2004版《中文核心期刊总览》中的工业技术、农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医药卫生等1100多种期刊,通过搜索引擎的方式对相关期刊进行检索与搜集;二是通过搜索引擎,将“网络期刊”“电子期刊”“开放期刊”等关键词输入进去,对网络期刊或普通科技期刊等进行检索搜集;三是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搜集期刊资料;四是通过国内情报机构中的各种期刊节点实施检索与收集。利用以上途径将403种具有访问价值的期刊网站检索出来,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OA期刊中向读者免费开放的论文有参考文献、文章梗概、题录与全文等,所以,可将我国期刊具体分为三种:部分开放、层次开放以及完全开放。

网络期刊部分开放型。通常会定义部分开放存取为传统印刷期刊,不仅能够将论文题录等相对比较浅显的内容提供给其主页,而且还为其提供特定人群可享受免费阅读或部分免费阅读的一种部分开放模式。可访问的期刊网站共达到403种,其中运用部分开放型服务模式的期刊网站有41种,其所占比例为10.19%,通过对部分开放型服务模式的运用,使得所采取的一些期刊在已出版的期刊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将其张贴于网站主页中,比如《杂交水稻》《中国药房》等。此外,运用最多的是将数篇或一篇论文从最新一期期刊中挑出来张贴于网站主页,以确保读者能够免费下载或阅读,像《天然气工业》《生物工程学报》等。此外,一些网络期刊还会设置注册会员免费下载全文的权限,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文章传送到读者邮箱中,比如《植物分类学报》。其主要目的是能够对本期刊进行宣传,以吸引读者阅读注意力,而且也便于读者对部分本专业学术论文的免费获取。

浅层次开放型。通常所说的浅层次开放型,就是传统印刷型期刊将一些文摘、论文题录以及参考文献等论文信息张贴在主页中供读者免费查阅,属于一种开放服务模式。403种通过权限访问的期刊网站中,浅层次开放服务模式有62种,其所占比例为28%。其中,很多能够提供最新文摘与目录,比如《自然资源学报》等;也有些提供下期要目预告或者论文参考文献,比如《生命的化学》等;也有些提供过期期刊文摘或者目录等,比如《地理科学进展》等。以上这些服务模式其实就是我国传统期刊为与网络背景下OA期刊出版模式相适应所研究出的一种最新开放模式。就期刊而言,浅层次开放形式不仅能够起到对期刊进行宣传的目的,同时又能够对传统期刊的销售利益进行保护。此外,就期刊读者而言,通过对期刊文摘与目录进行阅读,一方面能够对相关期刊论文信息及时性获取,另一方面还能从中得到期刊最新模式现状与发展趋势。

完全开放型。所谓完全开放型,就是网络期刊将完全免费的期刊论文信息提供在其网站主页中的一种服务模式。对于全文时间发布差异性,可将发布全文的类型进行即时开放服务、延时开放服务两种类型的划分。其中,及时开放服务是期刊论文一旦发表,读者就能够享受到免费全期刊论文访问与阅读服务;而延时开放服务,指的就是正式出版网络期刊后,才可以在网络中免费全文访问的一种服务方式,延时开放时间少则半月,多则半年。403种期刊网站中,采用完全开放访问服务模式的有110种,其所占比例为27.3%,其中有73种期刊提供即时开放服务 。而且在完全开放型期刊中,包括真正意义开放与作者付费开放,也包括期刊访问用户能够对文献信息OA理念进行免费获取。

我国在现阶段期刊开放数量很少,期刊开放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性,具体表现为部分开放期刊与完全开放期刊很少,较多的是浅层次开放期刊;高等院校学报开放型期刊比较多,而其他学术期刊开放者却甚微;整体局面是普遍轻度开放,符合于国际OA期刊出版模式发展趋势。所以,对发展OA期刊出版模式的对策进行积极探索极为重要。

OA期刊出版趋势

就目前状况而言,国际上开放存取期刊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创建型,也就是新创建的网络出版物;二是过渡型,也就是传统期刊升级版。尽管现阶段我国真正意义的开放存取期刊比较少,但已具备创办OA期刊的条件,而期刊出版界对OA期刊出版模式进行探索与发展,将给我国网络背景下的期刊出版提供更多的研究与发展空间。

一是从根本上认可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模式。开放存取期刊出版优势有多种,其中最为主要的是方便投稿、出版快捷、出版费用低廉以及刊载量大,还有读者群广泛、便于检索、较高的被引频次及显示度高等优势。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模式的这些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出版模式,目前全球很多著名期刊社均逐渐使用这一出版模式,比如在2005年牛津大学的《牛津杂志》用OA期刊出版模式完全取代传统订购模式。开放出版物同样也逐渐得到全球检索系统认可,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喜欢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模式的读者越来越多,而且很多读者也倾向于在开放存取期刊出版物中张贴自己的原著作品。由此充分表明,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模式发展潜力巨大,而且也将成为今后期刊出版发展新目标。

二是对国际上的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与调查。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期刊出版理论架构,现阶段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模式在国际上得到迅猛发展,但是在我国对此出版模式的研究和推广比较热衷的大多是图书情报界人士,这对发展我国开放存取出版极为不利。所以,需要出版界人士和图书情报界人士通力合作,对此新兴出版物共同关注,对国际上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模式成功范例进行调研搜集,并对其具体经营模式进行认真研究,学习国外办刊经验,不断推动我国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模式的发展 。

三是对现有资源开放期刊进行充分利用。虽然目前我国存在期刊开放程度低、开放期刊少等问题,但这也被认为是体现传统期刊优势的大好时机。从根本上说,传统期刊社拥有优秀的作者群与审稿专家群、丰富的办刊经验,也是创办开放存取期刊的最大优势,合理运作与积极参与很可能会成为发展传统期刊的新阵地,使传统期刊能不断适应现代网络访问与阅读模式。

优化建议

虽然目前很多机构与研究者对开放存取期刊持仍存排斥与怀疑态度,而且开放存取期刊在发展与完善过程中也存在大量问题。但是,从整体而言,目前开放存取期刊发展态势良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学术交流系统。传统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存在“许可危机”“价格危机”等问题,不能有效服务于科研人员。作为极具现代化的一种学术期刊出版模式,虽然目前开放存取期刊无法完全替代传统期刊出版模式,然而,开放存取期刊至少是一种比较好的补充手段。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对OA期刊认知度比较低,尽管一些院校先后出版了OA期刊,但就整体而言,我国OA期刊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需要加强OA期刊宣传工作,提升高校期刊编辑人员对开放存取的全面认识,由此才能实现OA期刊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开放存取逐渐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期刊出版模式,因为受开放存取的影响,基于网络背景的期刊出版也逐渐发展为开放存取模式。但是我国开放存期期刊出版模式与国际上的差距依旧很大,期刊出版界必须从思想上加以重视。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模式具有损失低、风险小的优势。传统期刊社通过网站对网络版进行创办的成功范例也有很多,此运作模式不仅使传统纸质期刊的推广和宣传得以实现,同时也达到增容和期刊扩版的最终目的。

微信在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应用 第7篇

为适应现代化生活的方式与工作节奏, 手机、平板电脑等已经在人类社会中高度普及, 并且正在一点点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 纸质期刊的数字化改革与创新也变得更加紧迫。从大量的数据分析中发现, 手机是人们每天接触最多、时间最长的媒体, 不管是编辑, 还是读者, 其阅读的方式与习惯都已经发生改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 微信得到了迅猛发展, 传统期刊媒体迎来了更多的发展契机, 因此也在逐渐尝试利用微信平台开始编辑与出版工作, 以此提升期刊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1.提高期刊编辑、校对效率

针对目前情况来看, 现代化网络技术已经可以将稿件以电子形式进行传送, 而摒弃了传统的邮局邮件打印的这种低效率的传送方式。为了方便编辑可以与作者进行详细的问题沟通, 可以以打电话的方式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由于打电话时作者的稿件可能不在手边, 因此会对编辑提出的问题无法进行详细的回答, 而长途话费的费用也会为编辑额外增加一部分费用支出。综合考虑, 为了可以详细了解作者的编辑文件内容, 也为了更好地对作者编辑的pdf文件进行详细的审批, 需要双方在进行简短的电话沟通以后, 作者可以利用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将需要审核的稿件发送到编辑手中, 从而完成双方针对稿件的校对工作。

随着电子信息网络的发达, 编辑已经不需要和作者面对面进行交流, 作者只要将需要叙述的文字、图片或者语音, 通过微信发送给编辑, 编辑接收信息后, 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作者的想法和意见, 不仅为作者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也大幅度提高了编辑效率与校对效率, 增强了编辑与作者的沟通与交流。如果在交流过程中, 一些图表与公示, 不方便通过微信传递, 作者可以使用手机拍摄图片, 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也可以拍摄图片, 通过微信直接传输, 并进行语音说明, 不仅便捷快速, 而且作者还能够更加清晰地将自己的想法通过语音叙述出来, 为编辑工作减少了很多困难。而从编辑的角度来看, 编辑同样可以利用微信, 将编排的情况传递给作者, 解答作者的疑惑, 总之, 合理地利用微信, 能够提高期刊编辑、校对的效率, 也促进了编辑与作者的信息交流。

2.适应新媒体需求的新出版方式

现代化科技发展迅速, 为人们生活不断提供便利的同时, 也加快了人们发展的步伐, 为了更好地将碎片化信息进行处理, 然后将人们所需要的信息提炼出来, 为生活服务, 需要现代人对现代化科技有所了解和认识。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 保证可以将所了解的知识及时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的同时, 让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时代, 人们通过电子产品进行信息交流, 可以缩短相互交流时所浪费的时间, 也可以更加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一定程度上, 期刊所具有的知识文化是现代新媒体技术无法掌握的, 因此, 为了更好地将论文专利或实验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 让具有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理论知识被更多人所认识和了解, 就需要现代科技精英使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信息交流, 保障可以针对稿件的范文进行详细准确的校对以后, 利用专业的工具对不同的文章进行处理, 以保证可以让大众接受和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含义。科技精英所具有的文化与大众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所以将大众文化与科技精英文化进行融合, 可以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现代精英文化没有得到期刊编辑们的重视, 因此没有得到良好的共享。依赖于传统的期刊编辑与出版模式, 将编辑作为主要的工作任务, 没有足够重视出版过程, 则是现代编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良好地将精英文化科普工作进行宣传, 可以有效用新媒体替代传统的编辑模式, 从而让编辑们对稿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也可以更好地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继QQ以后, 微信的出现, 也改变了人们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的方式。作者想要及时将文件传送给编辑, 而编辑也需要详细地针对不同的稿件进行校对工作, 因此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号, 让作者和编辑可以良好地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同时, 针对作者的不同稿件, 可以在公众号中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相关方式进行交流。微信平台的出现方便了用户与作者进行相互交流, 也为用户指明了订阅信息的主题和方向。微信可以及时准确地将需要表达的信息传播出去, 具有覆盖率大、准确率高的作用。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 随时阅读碎片化的信息, 让需要掌握的学习知识和学习动态内容, 可以在所关注的微信公众号中找到。

将“精英文化”进行普及, 可以有效丰富文章的内容, 让文章的深度和教育意义更加完善。人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废弃了更多在纸质书籍上的阅读时间。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化信息时代, 人们通过电子产品进行信息知识交流和传递, 将作者的稿件以电子文件的形式进行传播, 可以开拓一个新的宣传领域。为了更加吸引众多的网络读者进行阅读和订阅, 需要利用精英文化将所需要表达的科技论文内容, 以电子形式完整出版以后, 再进行深度加工和制作。同时按照读者需求, 将所覆盖的超链接视频、动画、语音等内容添加到稿件当中, 制成相应尺寸的网页, 从而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和使用需求。由于科技论文需要宣传更为专业的知识理论内容, 因此不可以只停留在简短的被动检索层面, 而需要有完善的视频进行展示, 让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科技论文的内容。新媒体交流方式的出现, 让作者与编辑可以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 而微信恰恰满足了这一要求。编辑在相关微信公众号中每日推荐经典美文, 让读者可以对不同的文章进行分析和了解, 以故事的形式将文章内容进行宣传, 可以让读者更有阅读兴趣。微信公众号也可以将相关科技论文成果进行宣传, 让读者在接受良好信息的前提下, 更好地认知相关信息内容, 保证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 激发创作灵感, 让稿件可以源源不断地发送给编辑, 以保证期刊的正常发行。

3.丰富期刊读者服务内容和范围

微信的出现, 有效地满足了用户和编辑之间的信息沟通, 是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 也是一个科技成果分享和认知的平台。

阅读用户需要关注一个微信公众号, 就可以将所要了解的信息和内容查询出来。期刊的微信公众号需要及时有效地为读者提供相应的服务, 保障按照要求提供相应稿件或文章的同时, 满足读者的阅读要求和阅读水平。一旦读者产生疑问, 公众号管理人员需要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才能保证微信公众号有更多的关注人群。微信公众号可以通过网络推送以及推荐的方式进行宣传, 让编辑和读者之间有更好的交流和知识探讨空间, 让经典美文和科技知识更好地在读者之间进行传播。微信公众号的出现, 有效地对科技研究成果进行宣传, 也对研发工作有一定的辅助和促进作用, 保证了科技迅猛发展。

3.1关联投审稿系统

微信公众号需要推出一项新型功能, 可以保证作者所投稿的内容及时地被审稿专家接收, 保证审稿专家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对不同稿件的审核任务, 让作者免除焦虑的同时, 提高生活效率。

3.2关联网刊发布系统

网刊发布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环境, 对应不同的微信公众号开发出一个与之匹配的网页菜单, 可以有效满足阅读者对文件的检索和阅读过程, 保证第一时间提供最新的资讯动态和知识内容。

3.3关联作者常用资源

不同的读者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订阅相关的期刊, 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也为了保证作者可以及时地进行投稿, 需要建立相关菜单编制, 保障作者可以详细了解期刊的发布时间和发布进程, 以便更好知道自己稿件的进展状况。

3.4推送读者关心的科研、写作等内容

不同行业的读者需要订阅的内容也各不相同, 期刊的设定要求是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相关领域读者的阅读需求为准则, 提供相应的办公软件使用技巧和下载技巧, 让读者可以更好了解科技知识、实时动态、体坛动态等相关知识内容的同时, 对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详细阅读和了解, 保证可以让期刊所提供的信息更好地为读者的生活服务。

3.5用朋友圈与读者分享、互动

不同的微信账户拥有多个微信好友, 所以对微信公众号进行推广, 可以保证微信公众号被更多人所认识。此时针对读者要求完善相关的编辑工作, 可以让读者更好地将所关注的微信公众号在朋友圈中进行分享。朋友的及时点赞和回复, 表明了他们对这个微信公众号感兴趣, 才可以让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大的电子阅读人群, 并有效地提供良好的服务, 保质保量地为阅读者提供经典美文。

4.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 微信正在掀起一场媒体革命, 期刊媒体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微信这个平台, 以更加符合现代人阅读的方式、形式出现, 借助这种新媒体技术, 重新构建编辑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方式, 优化期刊杂志信息的传播方式与生态环境, 那么, 必将会推动期刊媒体的快速发展与现代化进程。因此, 期刊编辑, 应该充分利用微信等移动互联网, 基于微信的平台, 与新媒体热烈拥抱。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 移动网络的应用也更加普及, 以微信、QQ为代表的新媒体开始在期刊出版中得到应用, 并有效推动了我国期刊编辑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本文针对微信在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应用进行几点分析。

关键词:微信,期刊,编辑,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庆德.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期刊编辑出版中的应用[J].青年记者, 2016 (18) .

期刊出版工作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期刊,编辑出版,综合素质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网络通信技术已渗透社会各个领域,并产生了重大影响。期刊编辑行业亦如此。传统的编辑和出版模式效率低,浪费大量人力物力,成本较高,在市场化环境中面临着巨大挑战。为提高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效率,应当引进信息化技术,充分利用网络,如实现网络投稿、在线审核等。同时,这也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期刊编辑出版,值得思考。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意义

(一)信息采集方便,时效性强

对期刊编辑而言,质量尤为关键,如何保障期刊质量呢?需要编辑提前搜集多方信息,结合实际,选择较为适宜的主题。然而在传统编辑模式下,信息搜集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任务量重,面对大量的纸媒信息,编辑要花费很大精力和很多时间去整理,效率较低,以至于可能出现选题过时的情况。

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首先编辑可以在网上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在时间上占有明显优势。通过搜索,可以了解到当下的焦点,以及各个主题在其他期刊上的发表状况,同时还能获知相关专家学者的动态。我国网民越来越多,考虑到读者的特点,期刊编辑还可以在网上与读者互动,了解市场。只有顺应市场规律,该期刊才能提高竞争力,并取得长久发展。各种现代化技术使得信息采集更为方便,如扫描二维码、数据挖掘技术等,在快速获取信息后,还能对其展开较为全面科学的分析,以保证选题的合理性[1]。

其次,各个期刊之间竞争加剧,为了能够脱颖而出,有更好的发展,期刊编辑必须知己知彼,时时关注其他期刊的发展动态。以学术期刊为例,就要广泛搜集信息,了解国内外的最新技术,走在最前沿。网络打破了地域空间限制,获取信息速度极快,可以保证期刊选题的时效性。而且,网络有利于实现编辑工作的透明化,无形中对其进行监督,促使编辑对质量更为重视。

(二)编辑效率提高,成本降低

信息搜集完毕,发布选题,会接收到来自全国的投稿。传统投稿多为纸稿投递、磁盘投递,周期较长。若遇到恶劣天气,极易影响邮递速度,时效性不能保证;邮递途中如果出现意外,可能会导致稿件丢失,安全性不能保证。而编辑在审稿时,工作量很大,加上登记、送审、修改等流程十分复杂,编辑效率较低。若遇到字迹较为潦草的稿件,读稿困难很大,可能会出现各种录入错误。

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网络投稿,作者无须手写,只需轻点鼠标,便能在网上瞬间把稿件发至编辑邮箱内,时效性和安全性大大提升。编辑打开邮箱可以直接阅读,而无需将大量手稿进行整理,录入时也不用逐字录入,只需复制粘贴即可,而且修改方便,备份后可保证原稿件和修改后的稿件不丢失[2]。审稿过程中,如果需要与作者商榷,可利用各种网络通信软件,或者实现在线视频对话,双方面对面地交流,大大缩减了稿件的编辑时间。排版是稿件编辑中的关键项,如今可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排版,如CORELDRAW等软件,排版功能强大,使得编辑工作大大减轻,从而有更多时间去做其他事,如选题、了解市场、与读者互动等,对期刊质量也极为重要。而且在校对时效率也明显提高,利用强大的检索功能和分析功能,可以对一篇稿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稿件是否抄袭、稿件价值意义等。而整个过程中,人力物力都明显减轻,成本也随之降低。

(三)出版方式多样,方便管理

美术设计也是影响期刊质量的重要因素。现在的读者不但要求期刊稿件质量,而且对其版面设计等各方面的要求都有所提高。纸质媒体在美术设计上优势并不十分突出,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除了纸质出版外,期刊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出版,如电子版、音乐小说等。现在的读者更习惯在网上阅读,或者利用手机等移动工具阅读,极为方便[3]。电子期刊的优势有很多,就美术排版而言,美术设计更为自由,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图片、视频、动画、音乐等都可以插入电子期刊中。不但美术水平更高,而且排版更为灵活快捷,设计效果十分突出。

如今,很多传统期刊都逐渐网络化,如《读者》《意林》《今古传奇》等都设置有电子版,读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PDF、CAJ、EX等各种方式阅读。微博和微信是当前应用较多的两个工具,诸多期刊都会利用此平台与读者实现零距离接触。在期刊稿件外,微信、微博还能发布其他各种信息,吸引更多读者,这是传统出版方式无法比拟的。电子期刊管理更为方便,若是纸张稿件,经过几年也许就会变质腐烂,但电子期刊可以将几十年的稿件进行压缩存储,存于磁盘,或者刻成光盘储存,出版前和出版后的稿件都可以保留,建立专属数据库,今后若用到,可以随时查阅。

此外,电子出版在信息反馈上也占据很大优势。编辑只需在微博上发起调查,或者在论坛、QQ群中与读者交流,就能了解读者的要求,而且还可以接受读者发来的大量建议。一方面,方便了编辑和读者之间的交流,有助于编辑了解市场,分析未来趋势;另一方面,编辑可以根据读者要求而调整策略,实现期刊的长远发展。

(四)利用高新科技,实现突破

信息化技术是指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延伸出来的现代化技术,包括信息传递、信息快速处理、感测识别、控制技术等。这些高新科技的应用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期刊编辑出版行业实现新突破的需求。在此以语音识别技术为例,就其在期刊编辑出版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加以分析:

第一,用于查询检索。不论是从网络上搜集信息,还是查阅数据库,信息量都非常大,这便要发挥检索功能的优势。然而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如肢体残疾人士如何检索、网页搜索时常会遇到各种垃圾广告。而语音识别技术则能解决这些难题,避开广告,又能准确无误地找到所需信息。苹果系统中的Siri具有此功能,使用者只需喊出想要查询检索的内容,系统就会自动分析,并快速做出回应。

第二,用于校对。稿件输入排版完成后,需要经过校对确保无误后才能出版。但对于文字校对来说,工作量大而且枯燥,有时遇到生僻字词,校对人员可能很难发现。语音技术则在速度、正确率上都极具优势。如INSTALK软件,可以在输入文字的同时进行朗读,从而避免输入错误,大大提高了校对的正确率。不过应注意的是,就当前技术而言,语音校对主要用于文字,但在标点、语法、专业术语的校对上,智能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第三,用于培训。语音技术还能对编辑们开展语音训练,如果编辑的普通话或者英文发音不标准,也可通过语音软件进行训练。如声动之芯,只需输入语言,系统就会给出评分,对练习者而言使用十分方便。

二、期刊编辑出版前景及其新的工作要求分析

(一)发展前景

从前面分析可知,期刊编辑和出版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传统模式难以满足越来越多的现代化需求,反而呈现出网络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信息采集更为快速方便,可行性分析更加科学,加上各种终端技术的应用,使得期刊选题较有保证。编辑人员逐步实现了数字化办公,整个编辑过程完成了信息化管理,编辑工作量减少,有更多自由时间放在其他事上,如转变观念,积极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期刊编辑。在出版方面,如今网络上各大期刊数据库纷纷建立,如知网、万方、维普等,为电子期刊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总之,期刊编辑出版行业从日常工作到行政管理都正在向信息化、智能化过渡,这必将成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4]。

当然,期刊编辑出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会出现各种新问题。如网络具有开放性和不稳定性,容易被病毒、木马入侵,硬件损坏也会导致存稿的丢失。另一方面的问题在于,电子期刊的普遍化,使得大部分人都可以在网上看到,也很容易引起抄袭。各大期刊数据库在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抄袭之风泛滥。

(二)工作要求

根据以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有弊,应当趋利避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这就对编辑提出了新的严格要求。首先,编辑和工作人员应当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认识到传统编辑出版模式的不足,以及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所在,如此才能有所突破和新的发展。很多年纪较大的编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面对新技术和新知识,一时不易接受,这不仅关乎编辑质量和编辑效率,还会影响到其他方面。如公共期刊,如果能够传播,便能发挥其社会作用。因此,编辑应当转变观念,开阔视野,乐于接受新知识,积极与读者沟通,因为沟通也是编辑出版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5]。

其次,编辑的知识结构要更全面,综合素质需进一步提升。除了选题、审稿等基础专业能力,还要完善知识结构。尤其是一些核心期刊,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编辑还应熟悉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的流程。同时,编辑工作人员能够根据行业的最新动态以及超前的形势判断来帮助自己做出决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和开阔知识视野,进而能够满足网络时代下学术期刊的编辑需要。

三、结语

期刊编辑出版是现代社会中很重要的一个行业,在新环境下,传统的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难以满足新要求,需及时予以革新。信息化和数字化是当前时代的主要特点,计算机和网络已经应用到社会各个角落。期刊编辑出版也是如此,受信息化技术影响极大,也应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该行业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民.信息技术对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流程再造与新要求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3):198-199.

[2]李冬梅.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影响与变革[J].编辑学报,2007(5):358-360.

[3]张诚,张晴晴.浅谈语音识别技术对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现代化的作用[J].中国编辑,2012(5):143.

[4]白永利.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影响与变革[J].价值工程,2014(13):196-197.

当代音乐理论期刊出版问题探讨 第9篇

当下, 转企改制的推进、出版技术变革、媒体多样化等一系列现实给传统出版工作造成了冲击, 也给音乐理论期刊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和挑战。音乐理论期刊传统的出版运营模式该如何适应新的出版环境求发展, 也成了音乐学人密切关注的问题。笔者将对音乐理论期刊及其面临的出版问题尝试做一剖析, 并重点对音乐理论期刊应对出版现实问题可采取的具体做法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当代音乐理论期刊出版面临的现实问题和自身状况

《2011—2015年期刊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的数据显示:近年来, 我国期刊发行总量经历了10亿册、20亿册两个台阶后, 一直徘徊在29亿册左右。在近万种期刊中, 目前真正活跃于市场的不足3%, 能够自我发展的不过10%。不少行业期刊, 由于体制机制、地方保护、行业壁垒等原因, 真正的竞争并未完全展开。 (1) 目前, 音乐理论期刊能自我发展的也不多, 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出版环境的变化、自身的局限性、既有资源未得到充分发掘等。

(一) 当代出版环境的新变化

出版技术的革新和相关文化政策的推行, 给传统出版单位带来了变革, 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给出版环境带来了新的变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信息技术的革新, 各种新的出版技术随之应运而生, 数字化出版的席卷之势给传统出版技术带来冲击和挑战, 也给音乐理论期刊传统的“编、印、发”环节带来影响。数字化出版集内容加工、印刷、销售、管理等各项内容于统一的平台上, 打破了各部门的界限, 各部门之间可共同协商, 同时开展工作, 大大提高效率;另外, 数字化出版也打破了传统的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终端制造商、服务商等各商家缺一不可的合作模式, 可将优质内容跳过某些程序, 仅依托数字平台直接提供给受众, 改变原有传受模式, 较传统出版而言更为便捷。

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促成当下多媒体并存的格局。在媒体形式多样化的今天, 各种更为便捷的阅读方式的出现促使受众分流, 原本属于期刊的读者部分流失。近几年, 通过互联网、手持阅读器、手机等进行阅读的人数正在快速增长, 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不断发生变化, 特别是许多青年人更偏好从互联网等媒体获取信息, 很少阅读纸媒。由此, 传统的期刊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其读者逐年流失, 生存面临较大挑战。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全面实施, 我国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进一步向前推进, 很多出版单位由原来计划经济时代下国家统一拨款提供经济保障, 变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被统一推向市场自负盈亏。音乐理论期刊的正常运营往往要靠所属单位的补贴维持, 很多音乐期刊实际上都在“赔钱做生意”, 在被推向市场后, 这类纯理论期刊如何自负盈亏、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前行, 是需要进行一番研究和探讨的。 (1)

笔者认为, 以上问题是当下音乐理论期刊出版要综合考虑的变化。媒体多样化、出版数字化、转企改制这三个问题的同时发生并非偶然, 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也是文化出版事业发展的需要。今天, 音乐理论期刊的出版应寻求三大因素的完美融合, 必须积极主动探寻适合当下出版环境新变化的新“招数”, 通过把握转企改制带来的各种自主权利、积极利用新出版技术、借助合理的出版方式来应对转型期的各种困难与挑战。

(二) 音乐理论期刊的自身状况

笔者认为, 面对当下的出版环境, 音乐理论期刊既有传统模式的不足, 也存在值得挖掘的潜在资本, 如能及时调整、尽快融入市场, 也可能有突出的竞争优势和光明的市场前景。

自身存在的不足大到包含“编、印、发”各环节的整个传播流程, 小到内部组织管理和运作模式, 传统的音乐理论期刊自上而下、由内而外都透露出在以往出版环境下形成的传统出版特色, 这些特点似乎显示出一些与新的出版环境之间的“不协和”之处。

第一, 部分期刊管理者责任的缺失风险。社会经济利益的驱使、多重社会角色的内在责任冲突、对管理者监督机制的不完善等主客观因素, 有可能造成一些期刊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心不在焉, 得过且过, 或学风浮躁, 片面迎合市场需求, 以致期刊偏离方向, 甚或以权谋私, 滥发“人情稿”、“关系稿”。 (2) 这一系列失职行为将严重影响期刊的发展。

第二, 技术型编辑人才缺乏。由于出版单位缺乏网络技术人才提供技术支持, 很多既有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丰富的专业内容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内容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网站缺乏维护、内容过期、形同虚设, 造成资源浪费。另外, 数字型编辑人才的缺乏也使传统出版转型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第三, 对财政补贴的依赖。音乐理论期刊的受众特点等方面决定了其难以自给自足的性质。专业化、学术性等特点决定了其读者对象基本限于专业音乐工作者, 较窄的受众面和有限的发行量决定音乐理论期刊的经济效益难以实现, 自我生存难度大。强调社会效益是音乐理论期刊生存的意义, 所以音乐理论期刊的正常出版运营, 往往依然需要外来的财政补贴的支持。

第四, 出版单位旧有体制的不足。一些出版单位原有的运作模式缺乏动力机制, 以至工作人员积极性没有被激发, 并导致编校效率低、出版耗时、送货不及时等问题。另外, 旧有的市场体制造成传统的音乐理论期刊没有市场观念和生存危机, 缺乏竞争意识和宣传营销手段, 一时难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

应予利用和挖掘的潜在资源虽然有的旧有的期刊出版机制不再那么适应当下新的出版环境的要求, 但长期以来的传统出版工作也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宝贵资源。同样, 音乐理论期刊的出版转型, 离不了传统出版积累的经验和资本的支撑, 因此对潜在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和开发甚为重要。

第一, 大量的专业原创理论内容。音乐理论期刊的论文作者大都是集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于一身的专业研究人员, 其研究成果是音乐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 音乐理论期刊凝结了“各家学说之长”, 集大量的专业研究成果于一身, 如果能很好地利用新技术, 把专业内容进行整合、重组, 将成为新的出版时代宝贵的优势资源。

第二, 丰富的编校经验。音乐理论期刊工作长期以来形成了一支自己的专业编辑队伍, 他们集多种技术和经验于一身, 是传播音乐文化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无论出版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 对内容加工的本质要求不会改变, 新的出版时代, 依然离不了传统的编辑技术和经验。

第三, 潜在的竞争优势。在各种出版形式迅速发展的今天, 纸质出版物的优势不能被新兴媒介形态所取代, 因此传统形式的音乐理论期刊在当今消费市场仍然有其固定的读者群。另外, 音乐理论期刊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也可能很好地生存。面向市场后, 音乐理论期刊需要自主寻求生存之道, 在竞争压力面前将会结合自身条件主动寻求转变, 积极寻求合作, 也可能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多种可行的新型发展模式。

面对当下竞争激烈的出版市场, 无论数字出版技术商、服务提供商、终端制造商如何挖空心思探寻个性化的出版模式, 他们都要建立在传统出版活动的基础上, 一切终究还是要围绕传统的内容传播这一核心才能正常运作。音乐理论期刊在长期的出版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非专业行业无法取代的特有资源, 所以未来音乐理论期刊的数字化如能主动权在握, 很好地利用新出版技术挖掘自身潜在的优势, 并将多种出版特色融于一身, 其前景将是光明的。

二、音乐理论期刊应对严峻形势可采取的措施

严峻的现实要求音乐理论期刊要深度挖掘潜在资源并进行重新配置, 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变被动为主动,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赢得市场。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以及各行业的彼此渗透和高度融合, 要求音乐理论期刊出版必须积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根据当前形势寻求可行的解决办法。笔者认为当下音乐理论期刊未来的出版工作要从三方面着手。

(一) 紧握王牌, 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最大

音乐理论期刊作为音乐文献的重要载体, “高、精、尖”内容是其核心竞争力, 社会效益的实现是其安身立命之根本, 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才是其发展之道。

坚守办刊宗旨, 保持自身特色 面对出版市场的转型, 很多理论期刊经济效益得不到实现, 它们其中一部分可能迫于生存的压力, 纷纷抛下原先的办刊理念和办刊宗旨, 一味迎合一般受众“快餐文化”消费需求, 转而生产格调低俗的“应景式”低水平重复的刊物, 久之便失去了读者的认可, 也丢失了自我。音乐理论期刊要引以为戒, 始终明确自身定位, 沿着自身的办刊路线, 保持自身的风格和特色。每一种音乐理论期刊都是一面音乐文化的旗帜, 在各自的领域引领音乐研究风尚。音乐理论期刊各自的专业特殊性和特定的读者需求是其始终应该关注的办刊方向, 有思想有特色的音乐理论期刊是建设音乐文化事业之所需,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出版环境, 有价值的理论期刊都不会被社会舍弃。

选好主编, 建设精良编辑队伍 主编是刊物的最高编辑执行人, 其态度极大影响着其他编辑人员的工作态度,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期刊未来的发展, 必须慎重选择。笔者认为, 主编必须水平高、业务精、责任心强, 还须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履行好主编职责。因此, 出版机构应对编辑队伍加强建设, 选择出名副其实的主编, 选择高素质的编辑, 自上而下地建设精良的编辑队伍, 这是提高音乐理论期刊出版水平的内在动力。

利用多种渠道, 挖掘优质稿源 不同的音乐理论期刊发展至今, 往往形成了各自相对固定的栏目, 有了相对固定的作者群, 稿件获取方式和渠道也有相对稳定的模式。在新的环境中, 编辑要善于求新求变, 利用新的交流技术和平台, 拓宽组稿渠道, 扩大组稿对象。这就要求编辑掌握多门信息技术, 做好调研工作, 多方关注音乐相关信息, 具有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 且还要善于在“民间”寻求“高手”。如, 笔者认为, 在全民素质提高、信息高度融合的今天, 许多非从事专业音乐工作的人同样可能有较好的音乐教育背景和较高的音乐素养, 他们“圈外人看圈内事儿”的思想和观点, 有可能打破音乐专业壁垒的限制——这种复合型的知识是当下音乐理论期刊所需, 此类复合型人才更是音乐理论期刊编辑今后可以寻求的组稿对象。编辑同样要关注青年作者和读者群体, 他们的声音当中可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闪光点, 再者, 他们是音乐理论期刊内容未来发展的主力军, 要及早培养其对音乐理论研究的兴趣, 锻炼其写作和研究能力, 充分挖掘其潜力。在选题策划上, 编辑可以通过即时通信工具 (如QQ等) 、微博、论坛等渠道了解年轻读者最新关注的问题和需要的内容, 并可据此向资深作者进行专业层次的约稿、组稿, 以对年轻读者起到传道授业解惑之功效。

质量严格把关, 坚持内容为王 期刊的竞争根本上是内容的竞争。目前音乐理论期刊在营销等方面不占优势, 主要靠内容本身来满足读者的精神消费需求, 进而吸引更多读者, 因此“内容为王”是音乐理论期刊发展始终要坚持的原则。要保证较高的质量, 除了要有好的稿件来源之外, 编辑的主观能动性、责任感和把关作用至关重要, “关系稿”、“人情稿”、学术不端等阻碍音乐期刊事业发展的行为应坚决杜绝。对于“高、精、尖”的理论期刊, 严格的编审制度尤为重要, 尤应杜绝错讹。因此出版单位要动态地掌握审稿专家的基本情况, 比如审稿态度、质量、能力和时滞等, 保持好编校能力过硬、责任心强的审稿队伍。同时, 一些审稿的具体实施方案, 可借鉴国内外优秀刊物的编审模式来不断调整和及时更新。

利用新兴技术, 提高编校效率 在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 快速高效成为各个行业竞相追求的工作目标。音乐理论期刊的生产同样要跟上新节奏, 在保证编校质量的前提下, 利用各种编校工具和技术缩短编校环节的时间, 加速期刊出版, 有效解决稿件时滞问题。优秀的原创成果及早面世, 可以抢占市场先机, 提高期刊受关注度, 提升期刊自身竞争力。同时, 编校过程的缩短可以给音乐理论期刊传播链条中的其他环节留出充足的时间, 使之进一步完善, 促进音乐理论期刊健康发展。

开发衍生产品, 带动自身发展 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中, 打破行业壁垒寻求合作与共赢是各商家生存之道。各家音乐理论期刊不能仅仅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上“耕作”, 而应携手共同探讨未来发展之路, 共同协作勇于多方向多领域地“试水”。笔者认为有很多方案可以试行, 比如:各家理论期刊都有自己的特色栏目, 可以共同策划出集各家所长于一身的精品集刊, 打造“高、精、尖、全”的音乐文化权威产品。另外, 也可各自增加与自身栏目和选题相配套的增刊, 刊载与专业选题相关的通俗化文章, 形式如同文言文的配套讲义, 将专业的学术内容以通俗的方式讲述, 以供更广大的人群阅读, 使其了解音乐文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动态, 提高全民的音乐文化素养。这些配套的有娱乐趣味性的系列产品, 用增刊的形式发售, 以获取更多供音乐理论期刊办刊的经费, 实现“以刊养刊”的目的。再者, 音乐理论期刊还可以和多方单位合作, 寻求赞助或经济支援, 举办各种相关的有益活动, 提高社会对音乐理论事业的关注度, 提高读者了解音乐理论文化的热情, 进而培养更多读者研读的兴趣, 逐步争取更多读者。

(二) 了解读者需求, 丰富出版形式

出版技术的革新及媒介形式的多样化, 是文化市场的需求, 也是出版界实践的结果。好的文化内容若没有一定的承载方式为依托, 则难以充分实现其价值。因此, 面对当今信息需求和全民阅读方式的多样化, 任何出版形式的存在都有其特殊的意义。面对数字化出版的大趋势, 我们既不能故步自封坚持单一的传统出版模式, 也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 而应理性分析自身现状, 扬长避短, 根据读者需求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出版形式。

留住传统读者, 按需出版纸质形式 读者的认可是出版物存在的意义所在。音乐理论期刊发展至今, 凝聚了一大批忠实的传统读者, 他们的支持也给予了音乐理论期刊前进的动力。在出版转型的今天, 音乐理论期刊首先要满足传统读者对纸质期刊出版的需求, 再适时进行数字化出版。音乐理论期刊的固定读者大多是专业的科研人员, 他们在进行音乐理论研究时深入阅读资料的需要, 决定了其对健康、无辐射、不伤眼睛的纸质读物的需求。他们长期以来大多养成了翻阅纸质文献资料的习惯, 对各种新兴出版形式热情不高。另外, 由于其缺乏对新出版形式的操作技术的驾驭能力, 传统纸质媒体的优势就在此得以凸显, 于是纸质期刊仍旧发挥着其不可取代的作用。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并存, 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 音乐理论期刊在新的出版环境中, 实现转型的同时仍然要留住传统读者, 按需出版纸质期刊。

整合内容资源, 建设专业数据库 对有用信息的快捷、全面获取是广大读者的需求, 因此寻求整合信息资源的方法, 是音乐理论出版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数字出版在功能上区别于传统纸质出版之处, 正是对知识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因此, 音乐理论期刊大量专业、原创内容资源优势, 想要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势必要整合新技术“试水”数字出版。在音乐理论期刊数字化转型初级阶段, 建设专业数据库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数据库以大量纸质内容为基础, 将其以数字格式统一整合到同一个技术平台, 并对期刊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 将大量信息重新分类组合, 既整合了海量内容, 又将其深度开发, 提高知识检索的便捷性, 提高利用率, 实现期刊固有内容的价值增值。另外, 互联网成为当代专业音乐研究工作者检索和获取音乐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因此主动寻求技术开发商, 及早建立专业数据库是音乐理论期刊应抓紧着手进行的工作。

加速数字化转型, 加紧移动网络出版 随着“文化与科技融合”趋势的愈加明显, 数字化、网络化出版的进程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传统出版业与新兴信息传播技术的结合已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 音乐理论期刊也宜加紧数字化转型, 借助更多的信息传播平台扩大受众面。2013年1月15日, 中国互联网络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内容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2.1%, 与往年相比保持低速增长, 与之相比, 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 (1) 网民用户增长迅速, 电脑普及度日益提高, 而手机网民数量增势更迅猛, 互联网、手机网络信息检索和阅读倍受青睐, 因此, 音乐理论出版数字化, 应将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出版转型视为重要发展方向, 结合传统出版和网络出版传播特点, 制作不失专业水准又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的音乐网络期刊。

整合多种媒介形式, 实现全媒体出版 只有将音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音乐理论反作用于音乐实践活动, 才能更好地促进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 以音乐理论期刊蕴含的广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 主动争取与多方音乐实践团体和新型出版技术提供商合作, 吸纳更多与理论期刊发展相符的音乐实践内容进行整合, 利用先进的出版技术, 策划出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于一身的复合型全媒体音乐出版物, 是既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传播理念, 又符合新传媒环境要求的发展路径。MPR出版物 (2) 这一“全媒体”出版方式的产生和蓬勃发展的态势, 给音乐理论期刊的改造升级和平稳转型提供了可能。它融纸质、数字、音像三类出版特点于一身并以纸质出版的形态呈现, 在某种程度上说, 是把数字出版技术引进到了传统出版领域, 可用于体现音乐理论期刊转型中的主动性, 符合音乐理论期刊发展的要求。各种音乐理论期刊可以根据自身定位, 将与期刊论文相关的图像、视频、音频、数字等内容通过技术加工打包压缩, 并以二维码等识别标志呈现在相应纸质页面上, 供读者扫描下载阅读, 起到对文字内容的补充作用, 满足读者对不同音乐内容的多样化需求。比如, 可将采风现场录像、录音、照片等同音乐理论研究论文的文字内容整合在一起出版, 使鲜活的研究对象可以立体化呈现, 让读者同样感受到现场的氛围, 同时也可使场景再现, 更直观更准确地传播传统的音乐文化, 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音乐文明。另外, 评论型的音乐理论期刊同样可将所评论的音乐演出视频、音频等内容配套整合出版, 丰富期刊内容, 增强可读性和观赏性, 同时使多方受益。

勇于试水新渠道, 尝试特殊出版形式 以服务为卖点, 及时更新内容, 提供个性化出版, 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是当代出版的又一理念。个性化的优先出版 (3) 、自助出版等出版形式值得音乐理论期刊借鉴。音乐理论期刊大多为季刊或双月刊, 其出版周期相对较长, 部分文章出版时滞较严重, 优先出版则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该问题, 提高音乐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另外, 音乐学科中的子学科较多, 专业分工较细, 不同读者所需音乐资源较有针对性, 此时, 自助出版形式可允许读者事先遴选自己所需资源, 满足个性化需求, 又避免资源浪费。

(三) 融入竞争市场, 树立经营理念

传统的生产模式, 使音乐理论期刊缺少经营意识、缺乏市场经验, 因此寻求有效的盈利模式是当下音乐理论期刊要解决的问题。音乐理论期刊应根据自身的现实状况, 在尽可能减少资金投入的情况下, 充分挖掘既有资源, 发挥自身优势, 适时运用新技术, 获得最大程度的利益产出。

及时维护官方网站, 提升期刊整体形象 互联网时代到来后, 几乎各家音乐理论期刊均建设了自己的专业网站, 由于出版单位内部往往缺乏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音乐工作者, 网站多是委托音乐界之外的专业建站人员构建。而由于他们缺乏音乐专业知识, 因此网站未必能准确体现刊物自身特色, 对网站的维护工作也未必做得及时, 部分音乐理论期刊网站形同虚设, 内容久未更新, 网站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实际上, 音乐理论期刊在转型期, 利用好网站资源加强自我宣传, 对自身的发展有很大好处。其中, 网站除了登载期刊介绍、编委成员、编辑部简介、投稿指南、刊物内容目录等常规内容外, 还可以设置作者、读者互动平台, 建立网上投稿、审稿、订阅和发表系统, 形成音乐理论期刊的电子与纸质互动模式。随着行业内部竞争的加剧, 出版单位应该及时培养了解音乐知识与网络操作技术于一身的人才, 将自己的官方网站这张网络名片做出特色, 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利用新媒体宣传效应, 提高期刊影响力 转型期音乐理论期刊应在利用好自身传统优势资源的基础上, 借用新媒体的宣传效应提高自身的影响力。首先, 音乐理论期刊工作者要把工作的内容, 从传统的单一编辑流程拓展到整个传播流程中去, 利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融进音乐理论期刊的传播流程中, 如可构建官方微博、微信等, 及时向社会大众报道刊物最新动态, 包括来稿情况、出版进度、发行数量、当期作者情况、近期活动等讯息。其次, 音乐理论期刊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作用, 利用自身的工作身份建立个人工作微博、微信、QQ、博客等, 在各大平台上做好刊物的宣传、服务、营销工作。同时, 还可以充分利用知名作者的名人效应, 充分利用名作者微博的高关注度, 向广大粉丝实施宣传活动, 扩大宣传效应乃至促进营销, 实现音乐理论期刊运作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对接。

利用多种销售平台, 拓宽营销渠道 传统的音乐理论期刊基本采用邮局征订这个单一发行渠道, 而在市场竞争中, 应改变单一的发售方式, 在完善传统发行渠道的基础上利用新的技术和平台开拓新渠道, 实现多元化发行格局。如, 若条件允许, 首先可通过书城、书店等部门进行销售, 且可多方寻求代理商;其次可开通网上营销, 如入驻“淘宝”、“当当”等电子商务平台;第三, 利用微博、二维码等新技术展开营销;第四, 与技术提供商、终端设备商和网络服务商合作进军数字化阅读终端领域。

采取一定措施, 挖掘潜在读者 音乐理论期刊专业性较强, 音乐专业院校的广大师生均为其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潜在读者群。目前, 虽然各大高校图书馆和音乐专业资料室都订有音乐理论期刊, 但大多种类不全、数量太少。据笔者了解, 某些高校图书馆迫于经费压力, 逐步删减期刊的订购数量和种类, 仅订购知名度较高的核心音乐理论期刊, 而且每一种音乐期刊仅订一到两份, 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出版单位可以与高校图书馆合作, 以某种活动为平台面向师生征订音乐理论期刊, 这样既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阅读需求, 又能给出版单位带来效益。

另外, 有相当一部分专业音乐院校学生只重实践而忽视理论的学习, 对音乐期刊的阅读更无从谈起。而他们本应同时重视音乐理论素养和技术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 对音乐期刊知识的普及、对高校读者的开发, 自然也是音乐理论期刊出版单位应该重视, 并应积极同教育单位合作共同解决的问题。高校的不断扩招带来的音乐院校师生的增多, 意味着音乐理论期刊的潜在读者群规模的扩大, 因此出版单位应高度重视这片广阔的市场, 采取合理措施赢得更多高校读者。

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 探寻特色经营方式 此外, 可借鉴其他行业成功经营模式, 以服务为卖点, 寻求适合音乐理论期刊的特殊营销手段——要充分考虑读者个性化需求, 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 可利用音乐理论期刊及其主办单位的品牌效应发展衍生产品, 如刊发各大音乐理论期刊简介合集、某期刊办刊周年纪念册等;又如可向读者提供购书指南、刊物导读、音乐活动季度和年度安排讯息等个性化服务;又如以赠送购刊打折卡等优惠活动进行经营等。

结语

科学技术的进步决定了数字化出版是大势所趋, 转企改制的进一步推行意味着将出版工作推向市场恐怕是势在必行。音乐理论期刊出版工作既要符合文化政策又要顺应出版趋势, 除了努力争取更多的外部合作与财政支援之外, 从自身方面, 必须结合既有优势资源, 实现数字化转型。在当今的传媒环境中, 音乐理论期刊的传统出版模式固然存在很多局限性, 但专业的编辑团队和丰富的专业内容是其宝贵的优势资源, 任何新兴的出版模式都无法跨过这两大传统资源独自发展。因此在数字化转型中, 音乐理论期刊应掌握主动权, 将先进的出版技术和有效的出版形式拿来为我所用, 既保持自身优势又弥补了自身不足, 实现“华丽变身”。转型后的音乐理论期刊可以将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模式有效融合, 在出版流程的编印发各环节分别采用不同技术手段, 寻求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复合型出版形式, 实现音乐理论期刊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荃有《中国音乐期刊——脚下的路该要如何走?》, 载《音乐传播》2009年第3期。

[2]臧彦彬《将音乐出版进行到底》, 载《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9月19日, 第6版。

[3]陈刚毅《产业化导向下音乐期刊的经营策略探寻》, 载《编辑之友》2012年第4期。

[4]庄春梅、赵永华《传统期刊在新媒体冲击下的发展探索》, 载《今传媒》2013年第4期。

[5]左曙光、林曦《对媒介融合时代媒体运营策略的几点思考》, 载《新闻界》2009年第5期。

学术期刊编辑的出版品牌意识 第10篇

一、学术期刊编辑培养强化出版品牌意识的必要性

(一) 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纵观出版业的改革与发展, 就增长方式而言, 在对出版总量控制的基础上, 不断提升刊物的科技信息含量, 以优质特色的期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 市场份额不断增大, 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双重提升;就发展模式而言, 要求各期刊集中人力、精力等到品牌期刊的创建上, 以集约化经营, 实现效益最大化。编辑的出版品牌意识是增强出版活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 是顺应期刊市场发展需求的有效途径

时代的变迁, 社会的进步, 期刊市场几近饱和, 供大于求的形势使期刊市场面临严峻挑战, 但是“精品”期刊依旧看好;另一方面, 现代人思想意识的不断更新, 作者与读者对现代学术期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读者希望从中获取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 作者需要从中得到最新科研成果。此时, 学术期刊要占据市场的有效且唯一的途径就是树立并强化出版品牌意识, 以品牌优势吸引作者和读者, 树立期刊品牌形象, 顺应市场发展需求, 赢得市场先机与青睐。

(三) 是期刊编辑整体实力的外现

品牌期刊不仅是编辑水平与实力的象征, 同时也是产生社会与市场效应的引领者与示范者。在我国, 多数优秀的高水平的核心社科期刊正以迅猛的发展速度向社会和世人展现着其品牌期刊经营与拓展的巨大潜力。品牌期刊孕育成长与市场竞争之中, 同时又引领本省期刊的进步与发展, 带动了期刊水平的不断提升。品牌是期刊进步发展的基石, 学术期刊编辑只有树立并强化起出版品牌意识, 才能赢得更多的读者与作者, 抢占更大的市场席位。

二、学术期刊编辑培养出版品牌意识的路径分析

(一) 提高质量意识, 出版精品期刊

质量是创建品牌的基础, 是学术期刊发展的生命线。期刊编辑的编校质量会对期刊品牌战略的形成与实施产生直接影响。因而, 期刊编辑出版品牌意识的培养应注重对期刊质量的把关, 高标准、严要求, 进而提高期刊整体质量。学术期刊质量涵盖学术内容、编校、印刷等多方面, 其中以学术内容质量为期刊质量的关键因素。期刊编辑应结合对期刊的学术定位, 作者、读者的定位, 悉心设计期刊栏目, 严格筛选论文内容, 以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客观理性的态度审慎选稿、用稿, 择优录之, 实现期刊的精选、精编、精校, 使编辑编发的稿件更具科学性、客观性、新颖性、独创性, 为期刊实现高质量奠定内容基础。

(二) 加大对期刊的策划力度, 增强编辑主体地位

期刊策划是期刊出版活动的前期谋划, 是实现办刊目的的基础内容, 在期刊的前期策划中应制定出相关的政策规定、运作计划及实施途径。期刊编辑在进行策划时应注重选题的鲜活、思想内容的深刻、见解主张的独到, 这些不仅是策划实施有效性与可行性的基础, 更是期刊形成独特风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期刊的总体策划上还应全面包含、深入剖析、系统规划, 从期刊的性质、定位、受众对象、办刊宗旨与理念、内容、板式、页码、封面等入手, 做复合型、多角度的策划。

(三) 增强市场意识, 洞悉市场脉络

期刊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运行, 市场意识是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发展的导航。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强烈的市场意识, 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及时了解读者与作者的需求变化。在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影响下, 期刊读者群总在不断细化, 其阅读需求也在逐渐多样化, 而读者的这些需求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期刊的发展。学术期刊要想实现特色风格关键在于读者的认可, 读者是期刊生存发展的源泉与基础, 读者需求决定着期刊生命。因而, 期刊编辑应熟知不同阶层读者的不同需求, 掌握广大读者的基本要求及主要阅读倾向, 并结合期刊特性创造真正吸引读者且极富魅力与内涵的期刊作品, 激发读者的阅读购买动机, 洞悉市场发展脉络与市场运营模式, 针对市场信息对编校、策划等一系列工作进行改进完善, 真正做到适应与创造市场, 力争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期刊出版行业逐步汇入市场潮流之中, 并面临着激烈严峻的市场竞争。鉴于此, 现代学术期刊应如同企业一样注重自身品牌战略的实施, 期刊编辑应树立严格的出版品牌意识, 以品牌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从期刊质量着手, 出版优质精品期刊, 结合市场需求, 把握市场动态, 深化期刊编辑主体地位, 搭建与读者、作者的沟通桥梁, 全方位地增强期刊编辑的出版品牌意识, 提升期刊价值与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学术期刊,编辑,品牌意识

参考文献

[1]梁雁.学术期刊编辑的出版品牌意识[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4)

[2]岱青, 杨永平.论期刊编辑的品牌意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 (23)

“云纪元”学术期刊出版前瞻 第11篇

[关键词]云计算;学术期刊;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林海清,《福建农业学报》编辑部编辑,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吴越,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翁志辉,《福建农业学报》编辑部编审,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

学术期刊是科学研究成果的记录和传播载体,主要发表经同行评审的学术性论文。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运用的广泛普及,学术期刊对学术信息的搜集、记录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原新闻出版总署下发的《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支持出版传媒集团发展以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云出版等为代表的出版新业态;支持出版传媒集团和大型电子商务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和资源整合,构建线上流通和线下流通相结合的现代化出版物流通体系。应该说,全新的信息传播业态为学术期刊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呼之欲出的“云”概念,让现代学术期刊发展有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发展空间。

一、“云”概念及其优势

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术期刊是一种小众的高阶信息载体,其传播从主要依赖纸质媒介向现在以其高速、便捷、趋向大众的数字化传播模式发展,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学术期刊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云计算是在这一宏观环境下应运而生。2007年10月IBM推出白皮书,对云计算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后,云计算相关技术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1]。其实对云计算至今尚未有明确定义,张建勋在《云计算研究进展综述》一文中就提出了4种有关云计算的定义[2];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中心项目总监朱近之认为,云计算既不是网络计算,也不是虚拟化,而是一个由多种产品和服务集成起来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3]。但基本共识是,云计算是一种超大规模的虚拟运算能力,其本质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资源池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实际上云计算是一种技术思想或者是一种技术发展的趋势。正是这种大势所趋,使得以往依赖数字技术发展的其他学科被推向新的发展领域。

基于云计算延伸的各类技术和服务的主要特点是:

(1)通用高效:云计算并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对“云”的趋之若鹜正是因其个性、庞大、满足不同诉求的能力。经过云组织与匹配将最专业最被需要的信息和服务反馈到用户界面,避免用户和图书馆双向的硬件重复建设与投资。

(2)安全保障:云计算模式中,运营商与用户之间的责任与义务得以重新分配,安全保障已经不是用户自身的负担,提供云技术的运营商必须提供捆绑式的云安全。专门的信息机构将对云端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对资源分配、软件部署、安全监控、运行负载等进行全面保障,确保用户数据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3)成本低廉:对用户而言,由于所使用的服务运行在云端,本地计算需求比较少,因此无需像过去那样不断地升级电脑的配置或者购买昂贵的新电脑,只需一个可以上网的智能终端。此外,云的通用性也是大幅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的重要因素。随着用户的逐渐增多和应用环境的成熟,用户可以充分享受云的低成本优势。

二、云环境下学术期刊面临的问题

对学术期刊而言,在全球出版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纸质出版发行及广告收入等主渠道萎缩,使得出版的业务形态和结构产生巨大的变化。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加入数字化新型出版的队伍中[4]。然而,面对新形势,学术期刊想要顺利转型,需要解决诸多问题。

一是前期资金投入及转型人才短缺问题。尽管“云”技术为期刊数字化应用提供了低成本运行的可能,然而朝着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蜕变无疑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学术期刊因其小众的发行对象,不得不面临集体的经济困境。同时,学术期刊的专业性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必然产生相对综合或者相对边缘的专业需求,但目前能在特定学术与专业信息领域都擅长的人才屈指可数。资金与人才的短缺无疑严重制约了学术期刊的全面数字化进程。

二是统一技术及评价标准的缺乏问题。目前学术期刊为树立品牌形象,往往追求个性化或差异化的存储格式、检索手段,行业中也并未对此制定统一的标准。这也导致无法以通用、统一的管理模式对期刊进行管理和利用,这不仅制约了信息的传播、通联和共享,也造成学术信息监管障碍。此外,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也让将来同一系统中信息的优劣评判成为难题,造成无法对创作者的劳动成果给予合理的评价。

三是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问题。作为学术期刊,如何保证文献的数据安全以及潜在的版权风险成为“云出版”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信息传播的广泛和便捷是一把双刃剑,既让信息既得者受益颇丰,也让抄袭剽窃者坐享其成。复制甚至抄袭行为不仅是对学术道德底线的践踏,更有可能对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形成恶意侵占,因为虚拟身份的识别难题会对学术信息的所有人及正版用户权益保障造成困难。

三、云环境下学术期刊的发展策略

学术期刊的价值在于为作者(科技工作者)提供科技成果的传播和发布平台,这个平台的有效性在于发布结果是否尽可能方便地让读者(科技工作者)了解。所以,整合与共享是学术期刊在数字化道路上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是联合阵线,搭建“云平台”。相较其他出版物,学术期刊需要在虚拟云平台共享的前提中整合现实世界的机构资源,以集团化出版模式,占有更大的专业读者市场份额,为读者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服务[5]。这一模式不仅是学术期刊在经营范畴中的需求,更是学术范畴的趋势。通过机构资源集团化,建设大型专业数据库,开发和建设数字化编辑和出版平台,建立现代化物流和电子商务渠道,实现系统编辑平台、数字出版平台、人力资源平台的资源整合。在此基础上,将已经整合的学术期刊内容储存到“云”中,确保读者能够全面、便利、高效地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此外,平台的建立是设立统一标准的基础。在学术信息的准入及评价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上,必须确保信息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交流的国际性和合作性,需求的适应性与灵活性,服务的兼容性和操作性,切实解决信息共享中的技术交流壁垒。

nlc202309041124

二是整合资源,聚合“云内容”。在此“云内容”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出版业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改不了以内容为王[6]。期刊的生命在于质量,学术期刊更是如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术期刊比一般期刊更倚重信息的生产。相较于争夺眼球的一般刊物,学术期刊对承载信息的创新性、科学性、革命性等负有更大的坚守使命。另一方面,聚合“云内容”就是由集团化联盟提供海量、优质的内容资源,在计算云中进行分门别类、重新优化,使其成为能为用户获得的数字出版内容。通过共建的方式搭建一个数字出版平台,聚合云出版内容,面向出版产业链上的内容提供商、销售商、渠道商,提供所需的数字出版服务。从“云内容”这一基础要素开始入手,极大降低了重复、低效的资源堆叠,也从源头上遏止学术信息知识产权的恶意侵占。

三是优质专业,提供“云服务”。数字出版云将使学术期刊产生颠覆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是出版形式上的,它对传统意义上的采编、审稿、校稿等期刊程序的影响将更为彻底。云计算将彻底改变“编辑”们的人工模式,它可以在编、审、校等环节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让人力资源从传统的编辑方式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期刊的创意、选题、策划,甚至课题研究中去,切实保障“内容云”的质量。同时,“云服务”的优越性将体现在实现“无处不在”而“个性十足”的访问能力上。“存储云”可以极大保障资源查全率,让读者精确、快捷、准确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而“私有云”则确保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制定个性化的服务需求,而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则帮助读者放心地与指定的人共享数据。

总之,学术期刊在云环境下必须通过聚合出版内容云、借助出版技术云、提供出版服务云,来达到自身发展模式的转型。

[1]史佩昌. 面向云计算的网络化平台研究与实现[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 (1):249-252

[2]张建勋. 云计算研究进展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 (2):429-433.

[3]朱近之. 对云计算的十大误解[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9(4):10-11.

[4]石朝云,游苏宁. 机遇还是挑战?——科技期刊出版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几点思考[J].管理与改革,2010(4):421-424.

[5]肖宏,安亮. 集聚优质资源,打造科技期刊领先集团军[J]. 科技与出版,2010(11):4-7.

[6]龙秀芬,吴惠勤,曾莉等. 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科技管理研究,2010(15):253-256.

期刊出版工作 第12篇

“一定意义上来讲,编辑是出版物之父,作者是出版物之母。有什么样的编辑, 就有什么样的出版物”。[1]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等教育类期刊担负着重要的职责, 在传递新理念、呈现新成果的过程中,须时刻体现我国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向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作为中等教育类期刊编辑,应明确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在传统出版业的发展面临重大挑战的今天,应当坚持职业操守,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知识修养,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站位与方向

中学各科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 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具体到我国,就是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中等教育类期刊的受众主要是中学教师,中学教师个人的道德修养、专业能力是影响国家中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学老师自身的提高又有赖于他们自觉、不断的学习。

就期刊特点而言,中等教育类期刊与专业书籍相比较,出版周期短,刊载论文数量大、内容新颖、发行与影响面广,能及时反映国内外中等教育教学方面的新成果、新水平、新动向;中等教育类期刊内容广泛、角度多样,可涵盖教育热点、教学实践研究、教研情况、中考高考研究、教师学生的生活智慧等等内容;中等教育类期刊还可刊登文献述评、会议情况、书评等,这些资讯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有很大的价值,便于他们及时了解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学科方面的新成果。中等教育类期刊具有连续出版的特性,不仅有利于信息的传递,而且它们所积累的大量文献, 历史地、系统地记录了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期刊每期都有目录, 卷末或年末编有各种索引,有的期刊还出版多卷或多年的累积索引,便于文献情报检索。许多一线教师多年坚持订阅、收藏相关学科的期刊,甚至自己装订成册。对于期刊的阅读、积累,大大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也建立了与期刊深厚的感情。中等教育类期刊的特点决定了期刊编辑必须能够站得高看得远,要了解国家关于教育的规划与政策,了解世界范围内教育方面的新理念、新观点,只有站得高, 才能捕捉到最美的风光并与读者分享。

二、引导与选择

中等教育类期刊的作者与读者具有特定性,因此对于期刊内容的选择与引导也应有自身特点。在坚持出版物内容明确的思想政治方向、严肃的学术性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应从工作实践出发确定符合中等教育类期刊的一些行为规范,做到“以质取胜”“以诚待人”。

中等教育类期刊的作者主要包括高校及一些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各省市教研员、一线教师等。笔者认为,坚持导向性、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等原则,是做好内容选择与方向引领,使期刊能够“以质取胜”的重要前提。在选题策划方面,编辑应将教育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体现国家意志的前提下,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吸收新观念、新成果,融入到策划创意中,实现期刊的导向作用。有了好的选题,我们在选择稿件方面应坚持优选原则,践行在原则面前人人平等。

在期刊出版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大量的作者。对待来自不同背景的作者,与之交流的方式也不同。但是,编辑本着“以诚待人”的这一原则是最基本的, 应当持这一态度,努力地“发掘和寻找具有一流水准的作者,并和他们成为朋友”。[2]中学老师工作压力大,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很少,写文章的动力多是为了评职称。在这种背景下,老师很难静下心来梳理自己积累的东西。许多老师在急着要用文章参加评选的时候,才确定选题写文章,选题的时候往往是注目于一些当下流行的新理念、新方法,写的时候也很难抓住重点,这样就很难写出自己真正的心得,很难写出编辑心目中期待的文章。因此,对待一线教师的投稿一定要有耐心,要用编辑的“火眼金睛”看到他们文章中出现的亮点并引导其进行取舍。笔者在工作中非常珍惜与一线老师进行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教研成果,帮助他们修改文章,通过与老师交流还可以了解到许多相关的信息并融入到办刊实践中。

三、加工与润色

中学教师日常工作任务重、压力大, 对于教研文章的撰写投入精力有限。从笔者的工作实践看,每天都投稿量非常大但是能够通过审核的稿子很少。通过三审进入编校流程的稿件,大多需要编辑花大量时间进行加工、润色。因此,一个好的中学教育类期刊编辑,把好文章的文字关非常重要。与学术类期刊相比,中学教育类期刊编辑在加工、润色文章方面的精力要多出好几倍。

上一篇:医用耗材物流管理下一篇:水痘脑炎患儿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