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项目导向范文

2024-08-05

企业项目导向范文(精选9篇)

企业项目导向 第1篇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对于组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管理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有效的知识管理不仅能够帮助组织顺利完成工作任务,而且还可以促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对于项目导向型企业而言,知识能够用来减少项目工期,提高项目质量和获得客户满意[1]。知识共享是增加组织内部成员知识存量和激发创新理念的重要手段。因此,项目导向型企业需要在组织内部开展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活动,实现知识的快速传递、交流和互动。然而,项目管理与知识管理是一对相互冲突的范式[2],知识的自身特性、个体、职业发展模式、区位、技术、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项目导向型企业中的知识共享存在着多重障碍,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加以治理。本研究在明确项目导向型企业知识共享路径地基础上,深入剖析影响项目导向型企业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给出消除各种障碍因素的建议和意见。

1 项目导向型企业知识共享主体与知识共享路径

项目导向型企业与传统职能型企业的关键不同在于职能部门与团队之间的区别。传统职能型企业的主要特征是专业化分工比较细致,某一职能部门仅负责与某一专业领域相关的活动,而且这种活动是循环往复的,最终交付物是由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协作来完成的。同时,不同职能部门的知识存在着差异化,发生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知识共享活动非常少。项目导向型企业的主要特征在于团队式作业方法,某一项目交付物只是由某一团队独立来完成的。团队与团队之间也会发生知识共享行为,某一团队在开展项目活动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总结的相关经验可以为其他从事相似或雷同项目活动的团队提供借鉴。

项目导向型企业的知识共享涉及3个主体和4个层面的互动: 一是“个体 - 个体”层面,即项目团队中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这一层面的知识共享是知识创新的主要源泉,也是项目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增进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对于组织的效益以及战略目标实现非常关键。二是“团队 - 团队”层面,即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知识共享。这一层面的知识共享行为只有当多个团队同时从事相同或相似项目活动时才会发生。三是“团队 - 组织”层面,即团队与组织之间进行知识共享。一方面,团队从员工中获得的新知识传输给组织,组织负责储存新知识; 另一方面,团队把从组织中所获取的知识传输给团队中的员工。四是“组织 - 组织”层面,即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进行知识的共享,并负责把所获得的新知识传输给各个团队,团队再把这些新知识传输给员工。项目导向型企业知识共享主体及主体间知识共享路径详见图1。

2 项目导向型企业知识共享障碍因素分析

经上述分析可知,项目导向型企业知识共享主体涉及员工、团队和组织等3个方面。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共享并不是完全顺畅的。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除了涉及知识自身的特性以外 ( 知识的收益性、获取的艰难性以及隐性知识的难以共享性) ,还包括个体与个体、团队与团队、团队与组织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障碍因素。由于知识本身的特性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原因而造成的知识共享障碍在任何类型的组织中都属于共性的因素,本研究将不涉及这两个因素的讨论。下面针对项目导向型企业自身的特性,重点分析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团队以及个体、团队与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障碍因素。

2. 1 个体与个体层面的知识共享障碍因素分析

( 1) 螺旋梯型职业发展模式。传统企业模式中员工的职业发展是通过在某一专业领域知识的不断积累来完成的。项目导向型企业中员工需要掌握不同的专业知识、经验和技术,其职业发展模式要求员工自身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不断积累,以螺旋梯的方式盘旋上升而实现[3]。螺旋梯型职业发展模式表明,在项目导向型企业中员工职业的发展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当知识、技能和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其职业目标才可以实现。当员工与其他个体共享自身知识的同时,意味着其他员工自身知识幅度的拓展,知识共享行为为推动其他员工朝着职业目标方向前进了一步,而自己却停留在原地徘徊不前,从而使自己丧失职位晋升的机会和优势。因此,从个体职业发展角度审视,理性的员工不会与其他员工共享自身的知识,避免为其他员工职业发展“徒做嫁衣”。

( 2) 知识差异。项目导向型企业中的项目团队通常是由不同部门的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员工组成的异质性团队,目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和预算约束下实现新产品、过程和服务的交付。异质性团队可以阻碍知识在成员之间的顺畅共享[4]。一方面,项目团队中的成员拥有的知识相似程度较低,即知识落差较大。较大的知识落差使得知识提供者无法真正了解知识接受者的认知障碍和知识需求,同样,知识接受者也无法有效地吸收知识提供者传送的知识[5]。另一方面,项目团队成员各自掌握着不同的知识,即知识分散程度较高。分散性的知识表明,各成员在项目团队中成为掌握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专家,各成员会自发地维护专有知识带来的利益不被他人获取,致使知识在成员之间越分散,知识共享的难度也就越大[6]。

( 3) 文化因素。文化对项目导向型企业知识共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7]: 一是,情感的影响。员工属于某一社会群体,情感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相关研究表明,信任作为一个重要的情感因素与知识共享效果息息相关[8]。员工之间越是彼此信任,知识共享的效果也就越好。当员工进入项目团队中时,他们的个人身份仍旧根植于原来的母组织。在崭新的环境中,组织成员之间缺乏信任感,因而知识在项目导向型企业中的共享效果不佳。二是,认知影响。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战略联盟致使项目团队成员来源于不同的国家和拥有不同的组织文化背景。由于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以及个人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阻碍知识在成员之间的顺利转移。三是,经验的影响。由于项目的临时性特征,项目导向型企业中的大部分员工都有着丰富的经历并积累了不同的经验,经历和经验的差异化导致团队成员在个人感知和行动方面存在差别。先前固化的经验会影响员工对于新知识以及共享知识的认同,抑制了知识共享的接受程度。

2. 2 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知识共享障碍因素分析

( 1) 区位因素。项目导向型企业中的知识共享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项目团队内部的互动和流通,不同团队之间也需要进行知识的转移。由于企业集团化和规模化的不断扩大,项目导向型企业可能存在多个项目团队在不同地域同时开展项目的情况,距离阻碍了知识在不同团队之间的共享。目前,组织中的知识共享存在两种战略[9]: 一是编码化战略,是指把知识进行编码并存储到文档和数据库中,员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知识的共享; 二是个性化战略,是指通过员工面对面的交互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有研究表明,项目导向型企业适宜于采用个性化战略实现知识共享,然而,当作业地点分散时,这类企业则适宜于采用编码化战略[10]。因此,由于区位因素导致项目导向型企业的知识共享存在着难题。

( 2) 技术因素。当团队与团队之间需要开展知识共享行为时,由于区位因素的影响,导致团队之间只能通过技术手段来进行知识的互动。然而,由于目前技术因素的限制,致使绝大部分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知识共享是通过电话和内部数据库网络来实现的。尽管这种方式能够共享一部分显性知识,但是对于团队来说,更为重要的隐性知识却不能进行有效地转移和共享。尤其是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目前绝大部分项目导向型企业缺乏视频会议技术方面的配套设施,这就直接阻碍了隐性知识在团队之间的共享。

2. 3 个体 - 团队 - 组织之间的单向知识共享障碍因素分析

( 1) 时间因素。知识共享是一种在两个主体之间开展的互动行为。在项目导向型企业中,团队( 个体) 与组织 ( 团队) 之间的知识共享可以细分为组织 ( 团队) 向团队 ( 个体) 转移知识以及团队( 个体) 向组织 ( 团队) 转移知识两个过程。当团队 ( 个体) 开展项目活动时,组织 ( 团队) 作为团队 ( 个体) 的支持者和辅助者能够积极和及时地向其传输知识。然而,由于项目是在严格的时间和约束下来完成的,当某一项目完成后,项目团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解散,项目团队中的成员会重新被分配到其他项目中去,致使员工没有足够的时间总结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并把这些知识和经验转移给团队,使团队不能及时地将自身从项目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传输给组织。目前,因这一因素阻碍团队与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现象普遍存在。

( 2) 制度因素。除了时间因素阻碍团队与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组织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来确保团队知识传输给组织。国外一些学者的调查发现,欧美国家的项目导向型企业普遍存在着 当项目完 成后组织 知识损失 的现象[11,12]。同样,笔者通过对天津地区的一些项目导向型企业的调查发现,这些企业也普遍存在着忽视团队与组织之间知识共享的现象。通常情况下,这些团队均是在项目完成后而迅速地解散,重新积极投身到新的项目活动之中。笔者经过深入调查后发现,导致上述原因的背后是这些企业均缺乏个体、团队与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制度方面的保障措施,无法对个体、团队与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行为进行有力的制约。

3 项目导向型企业知识共享障碍应对体系

项目导向型企业知识共享障碍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即缺乏知识共享积极性和缺少知识共享媒介。针对以上项目导向型企业在知识共享方面存在的障碍,从3个方面构建了知识共享障碍体系 ( 见图2) : 一是硬件支持,通过搭建知识共享平台促进知识的快速和顺畅共享; 二是软件支持,营造轻松、信任和合作的文化氛围以及制定相应的制度来提高组织成员知识共享的积极性; 三是激励措施。通过构建知识共享激励机制激发组织成员积极主动与其他员工共享知识。

3. 1 搭建知识共享平台

在项目组织中存在两种类型的知识共享挑战:一是,如何阻止“重蹈覆辙”和分享项目间的知识; 二是,如何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10]。在项目导向型企业内部建立科学的知识共享平台是解决上述两个挑战的关键。一方面,在组织内部建立数据库平台是促使员工之间知识交流的必要手段。数据库平台不仅能够不断存储和更新公司的显性知识,而且组织员工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来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存量,并运用这些知识实现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升华,员工再对新的隐性知识归纳,最终以报告的形式,即显性知识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新的显性知识又可以存储到数据库平台之中。这一过程如此循环往复,会不断丰富项目导向型组织的知识存量。另一方面,针对各项目团队内部制定个性化知识共享战略平台。项目经理可以通过定期的座谈会或茶话会等方式为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营造平台。这种个性化的知识共享战略是以员工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而开展的,可以实现员工与员工之间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以及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另外,针对项目团队之间的知识共享搭建可视化共享平台。由于隐性知识是基于个人经验之上的,包括直觉、感觉和信仰等方面的知识,很难被识别、保留、表达和转移,唯一的路径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来实现。而身处不同地域的各项目团队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存在面对面的交流障碍。项目导向型组织为各项目团队配备可视化设备可以实现面对面沟通的效果,最终达到隐性知识转移的目标。

3. 2 营造轻松、信任与合作的文化氛围

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发现,组织文化氛围是影响知识共享的最大障碍[13,14]。当企业过于注重个人绩效时,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就会减少; 员工为了赢取知识所带来的利益,会阻碍与其他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当组织营造一种轻松欢快、鼓励员工相互信任和合作的文化氛围时,对于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行为是非常有利的。因此,项目经理要不断地在团队内部强化员工的共享意识,改变员工的心智模式和自我价值观,最终形成有利于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一方面,营造轻松和欢快的文化氛围,在轻松和欢快的环境中员工内心会快速地找到归属感,降低由于情感方面的因素对知识共享造成的负面影响,增强员工之间的信任和互动,使员工会乐于主动将自己的知识与其同事共享。另一方面,创建信任和合作的文化氛围。员工之间相互信任是知识共享的灵魂和前提,如果员工彼此之间没有信任,知识共享就无从谈起。为了营造这一文化氛围,项目经理应当强化员工的团队合作理念和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最重要的是,项目经理需要把知识共享纳入到企业的核心价值中来,使知识共享成为企业中的一种自然行为。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即使那些不愿共享自己知识的员工,也会在组织价值取向的同化下而主动共享知识。

3. 3 制定知识共享的制度保障

本部分的制度保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激励制度方面保障。David[15]调查发现,人们总是把自身从体验中获得的知识看作自我价值的一部分。在成功搭建知识共享平台之后,企业可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果使员工自愿和自发地共享自己的知识。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只有当知识持有者意识到知识内涵的经济价值与其获得的利益相匹配时,他们才愿意主动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知识。在项目导向型企业内部建立知识共享激励机制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良好途径。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物质激励的方式来促进知识的顺畅共享。有研究表明,企业的薪酬奖励对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有显著的正面影响[16]。企业可以鼓励员工把个人经验、技能和知识录入到数据库中,根据知识阅览次数的多少或通过设计打分系统来给予员工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股份制项目导向型企业而言,为知识存量较多或在某一领域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员工配股,使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紧密相连,能够激励他们共享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精神激励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企业可根据员工在知识共享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绩给予精神层面的奖励。例如,可以设立“知识共享主动奖”、“知识共享效益突出奖”等奖项来调动员工知识共享的积极性。由于项目导向型企业中的员工职业发展模式属于螺旋梯状,需要员工较多的知识积累和时间积累才能够实现职位的晋升。对于那些由于提供特有知识而给企业带来较大收益的员工,除薪酬奖励、荣誉等奖励方式以外,还可以通过职位晋升的方式来激发知识在团队和企业内部的共享。二是,制定项目知识共享的相关制度。这一制度的制定能够避免项目知识的流失。具体来讲,组织可以从制度角度来规范团队知识共享的行为,使知识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不断地储存和记忆,并在项目结束后重新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规范化的形式与组织开展知识的共享。

4 结论

企业项目导向 第2篇

一、项目导向的创新型企业概述

(一) 项目导向的创新型企业内涵

项目导向型企业模型早在2007年就被提出, 项目导向型企业主要是以“按项目导向管理”为组织策略成立的临时性执行、处理大规模业务的企业组织, 这种企业组织在管理过程中按照项目特性对不同的项目进行类别化管理, 其管理过程是一种不局限于临时性的项目管理文化明确的新型项目导向型管理模式。项目化管理是项目导向型的创新型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战略, 主要通过企业项目部门的临时性组织与永久性组织对项目进行类别化管理, 具有鲜明的企业文化特征。

(二) 项目导向的创新型企业特点

1. 企业活动以项目为导向

项目导向的创新型企业完全以项目为中心, 将其作为企业活动的导向与发展方向, 一方面指导着企业日常业务工作, 另一方面也指导着企业临时性业务项目。在市场经济下以项目为导向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寻求生存与发展。

2. 组织体制以项目为核心

项目导向的创新型企业的组织体制以项目为核心, 兼顾企业日常业务工作与企业临时性业务项目的资源配置, 这种体制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配置过程中会以项目与项目管理为核心, 向其配置较大的资源比重。

3. 具有较强的项目管理能力

项目导向的创新型企业作为项目化管理企业, 较强的项目管理能力是其基本企业能力特征。项目的投资和开展过程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性与不确定性, 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企业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管理难度, 也对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只有企业本身具有较强的项目管理能力, 才能保障企业项目开展的成功率。

二、项目导向的创新型企业员工工作特点

(一) 树立项目管理创新观念

项目导向的创新型企业的企业项目管理化特性, 决定了其企业员工对项目贡献的重要性, 企业员工在项目化管理工作中需要树立项目管理创新管理, 培养项目管理创新能力, 不断总结项目管理工作的的工作经验, 提高自身创新型的项目管理工作能力, 从而提升部门项目业绩, 增加项目导向型企业的企业利润。

(二) 兼顾临时性项目与永久性项目

项目导向的创新型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 要做到兼顾临时性项目与永久性项目, 既要参与企业日常业务工作, 也要积极参与企业临时性业务项目, 并寻求项目管理的创新。这就要求企业员工在完成本岗位本职工作的同时, 积极同企业各部门员工组成临时性业务项目小组, 积极进行项目交流与创新, 从而保证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生存, 推动企业项目管理创新水平的提高。

(三) 根据项目管理需要变化业务职能

由于项目导向的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以项目为导向的, 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都是以项目导向进行资源配置的, 由于项目导向的创新型企业项目管理分为永久性项目与临时性项目, 这种灵活性的资源配置, 要求企业员工掌握全面的工作能力, 员工需要增强自身的业务水平, 适应随项目变化的流动性业务模式。可以根据企业的调控随时调整自身的业务职能, 能快速地适应企业临时性工作岗位。

三、项目导向的创新型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体系构建

(一) 考核内容

1. 业绩考核

员工业绩是员工日常工作行为的成果, 具体到项目导向的创新型企业中, 业绩就是评判员工对企业贡献程度的重要标准。对项目导向型企业的企业员工的岗位工作考核, 首要的就是对其完成本职工作状况进行评判, 通过仔细审核员工完成工作的工作质量与数量情况, 分析其业务水平, 不同的企业部门可以根据本部门实际情况, 根据具体部门职责与任务, 对本部门工作较为重要的关键环节、关键指标进行考核。

2. 能力考核

企业员工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其个人能力的差异性, 会直接导致其对企业做出的贡献存在差异性。正因如此, 在对企业员工进行业绩考核的同时, 必须对企业员工进行能力考核。尊重企业员工能力的差异性, 充分分析考核结果反映出员工在本职工作中发挥的能力指标, 为员工选取更适合其工作的工作部门, 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 完成项目导向的创新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团队协作能力考核

在项目创新型企业的项目管理工作中, 企业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决定着其能否融入项目管理团队, 也决定着团队项目完成的质量。基于这一原因对企业员工全队协作能力的考核极具重要性。

(2) 组织领导能力考核

对项目管理企业人员组织领导能力的考核, 决定着项目创新型企业发展过程中领导人才培养方向, 也决定着未来企业领导层的质量。

(3) 创新思维能力考核

员工参与企业日常业务工作与企业临时性业务项目的过程中, 其创新思维能力决定着其业务水平。员工在工作中不但要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还应具备一定的拓展思维能力。

(4) 处理问题能力考核

在项目导向的创新型企业进行项目化管理的过程中, 企业员工应具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深入分析问题发生的关键与成因,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总结经验避免类似问题的反复发生, 因此对企业员工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考核极有必要。

3. 态度考核

在进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 企业员工对本职工作的态度决定着其工作效率, 因此岗位工作考核必须充分评估员工的工作态度, 考核其工作纪律性、工作积极性与工作协作性。在考核员工的业绩与能力的同时, 不拘泥于员工职位的高低对其工作态度进行考核, 保证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 考核模式

对于项目导向的创新型企业, 应该切合创新型企业灵活的企业运营模式, 采用“360度”的全方位客观性员工绩效考核模式。

1. 由部门上级进行直接考核

我国传统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模式即为由部门主管为部门员工进行考核, 这一考核模式对于项目导向的创新型企业仍具有一定的可取性。主要因为部门主管在企业日常工作中处于一个统筹地位, 对部门员工的业绩与能力有一定的主观认知, 不过单纯的上级考核方式仍存在其片面性。

2. 由考核委员会进行考核

由考核委员会进行考核可以多角度地综合分析员工能力, 由于他们同员工并无太多交集, 提高了考核工作的客观性。

3. 同事间进行考核

同部门的项目小组成员彼此间较为了解, 可以准确地评价各自的业绩能力;同时同事间考核的考核模式, 可以刺激同事间的竞争意识, 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

结论

在现代化知识经济时代, 项目导向的创新型企业作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运营机制, 应该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努力协调好员工的项目参与积极性与创新项目的关系。那么就需要企业根据本身运营实际情况, 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有利于企业运营的科学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创新主观能动性, 从提升员工项目参与积极性入手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项目导向的创新型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极富竞争力的企业模式, 在近年来一直不断地进行着发展与革新, 这就要求我们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项目导向的创新型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工作, 在构建过程中应根据市场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体系完善与创新。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与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项目导向性的创新型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战略地位愈加显著。由于项目导向的创新型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的运营模式, 它是以项目化管理作为企业运营的核心理念, 这种运营模式决定了员工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基于这种运营模式, 传统绩效考核体系难以应用于项目导向的创新型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 本文就综合项目导向的创新型企业的内涵及其企业员工的工作特点, 简要分析了项目导向的创新性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项目导向,创新型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文静.项目导向型企业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 2013.

[2]张玉燕.中小民营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2.

[3]陈献东.基于多级模糊方法的创新型企业核心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 2012.

[4]谢添.项目导向的创新型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9.

[5]张林.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12.

[6]张萌.中小民营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4.

以项目为导向的桥梁施工情景教学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桥梁施工 项目导向 情景教学

我国正在大力提倡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而路桥专业是我校的重点建设专业,这一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大学本科教育不同,它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在路桥施工单位工作,所以我们在进行桥梁施工教学时必须注意这一点。本文主要探讨在以“项目为导向”这一理念下进行《桥梁施工》情景教学的尝试。

1 课程性质和设计思路

《桥梁施工》是“基于公路工程建设过程的工学单元”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桥梁施工技术为主线开发的项目化课程,本课程紧密配合道桥专业“项目导向工学单元紧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仿真实训系统,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实现与公路建设行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该课程是依据“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桥梁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以桥梁结构施工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 教学实施方案

2.1 设置课程教学目标

我们把《桥梁施工》情景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知识目标主要是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应达到的职业能力目标,价值目标是学生在接到教师分配的任务后,查阅资料、了解任务、分析任务、分解任务,并带着这些问题在施工现场进行式学习,逐步寻找解决任务的方法,掌握相关的技能,最后教师、学生共同完成任务评价。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在实际工作中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完成施工组织管理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企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奉献精神,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课程教学实施步骤

《桥梁施工》情景教学以“项目为导向”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探索欲和积极性,在整个学习桥梁施工的过程中不再以教师的教为主导,而是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以学生为主导进行学习,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以学习情境—桥梁施工准备为例)。

(1)设置学习目标。能识读桥梁上部结构各组成部分及细部构件的施工图;能复核桥梁上部结构施工图的各部分尺寸、坐标、标高是否正确;按计量规则核算工程数量。并结合现场桥梁施工具体案例进行现场考察桥梁类型、各部分尺寸、跨径等。

(2)学习工作任务分配。见下图。

(3)准备工作。教师将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份要考察的桥梁施工图,提出考察注意事项;学生事先阅读相关桥梁图片、考察的桥梁施工图,阅读教科书相关章节以及涉及的相关施工等规范。

(4)教学实施过程。教师布置任务,并带领学生考察桥梁;教师讲解桥梁组成等认识桥梁的知识;学生分组讨论、对所考察的桥梁写出考察报告;各组派代表发言,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根据进行点评。

(5)教学时间安排。6个学时连排(实践学时除外),1~2学时,教师讲解理论,介绍桥梁的组成、桥梁分类、桥梁各种类型的特点及适用条件;3~4学时,学生分组进行学习,按照分成的组,学生们进行讨论,对所考察桥梁,说出桥梁的结构类型、桥梁总长、桥梁高度、桥梁可采用的施工方法;5~6学时,各组派学生发言,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最后教师讲评。

2.3 课程情境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由知识考核和综合考核组成,分终结性考核和过程性考核两部分组成,其中终结性考核分为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两部分。

3 情境教学的特点

3.1 教学条件

为完成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应具备如下的教学条件:(1)多媒体教室,完成相关教学内容;施工工地或实训基地;资料室,有相关的书籍、标准图和规范;(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既具有独立思考,又具有团队精神,善于组织团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技术问题,培养学生关注桥梁上部施工的发展动态,紧跟技术发展前沿,适应科技发展水平,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3.2 教学评价

本课程应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核心,采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课程结束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考试模式。

记录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在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思维过程。理论考核应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可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方法。以学分制为评价管理,建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实践环节的考核记分是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标志,同时也是培养协商严谨的科学态度。

3.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建议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网络课程可以实现学生的远程学习和资源有限共享,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上网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过程设计方案、电子课件、考核标准、网上测试、网上辅导、文献资料、视频素材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产学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生产企业的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4 结语

《桥梁施工》是一门与实践紧密联系的专业课,路桥专业的高职学生参加工作后大多都直接接触道路、桥梁的施工,所以这门课程对高职学生以后从事路桥施工是非常有帮助的,对《桥梁施工》这门课程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的情景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直观的给学生展现了桥梁施工的各部分过程,使高职学生在学习完《桥梁施工》这门课后能够直接的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在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吴鸣,熊光晶.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桥梁工程教学改革[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83~87

[2]盛可鉴.基于应用型能力培养的桥梁工程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7(10):126~128

企业项目导向 第4篇

关键词:钢铁企业,项目导向,原材料采购,管理模式

当前钢铁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传统的采购管理模式使企业资源产生极大浪费,不利于钢铁企业的健康发展。由于钢铁企业对物流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钢铁企业运输成本较高,为实现低成本策略,需要探索新型采购管理模式,以保证企业资金得到有效利用,提升钢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 项目导向型原材料采购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 1 采购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

钢铁企业中的采购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随着当前钢铁行业经营举步维艰,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高产能低需求,低利润甚至负利润的现实情况,加强采购环节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挖掘边际效益,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激烈的钢铁行业竞争力,钢铁企业需要实施低成本策略,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采购作为企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是企业获得成本优势的重要途径,因此钢铁企业需要重视原材料采购管理,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1. 2 市场经济对采购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全面推进市场化运营,传统企业采购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

( 1) 企业各部门立足于自身局部利益思考问题,缺乏有效的横向沟通,造成企业内部发展不协调。

( 2) 依据经验粗放式采购管理,采购与计划不协调,供应节奏、供应量与生产需求不协调,导致部分原材料积压报废或超库存采购,不利于成本降低。

( 3) 企业采购管理体系不合理,缺乏系统的采购评价机制,使得企业采购管理失去约束。

( 4) 企业采购部门缺乏对市场的准确把握,以采购目标为准,灵活性差。

1. 3 项目导向型原材料采购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导向型原材料采购模式的意义体现在: 第一,使钢铁企业各部门之间形成系统的采购目标,将过去的任务型采购目标转变为项目导向型采购目标,使企业工作人员朝着共同的采购目标努力,实现了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二,项目导向型采购管理模式转变过去经验式的采购方法,根据市场化要求,采购计划紧密结合需求,进货节奏和进货量紧密结合生产,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保证了企业采购任务的科学合理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项目导向型原材料采购模式是企业采购管理的重要探索,极大的完善了企业采购管理绩效考核机制,构建健全的系统评价体系,使得企业采购过程得到有效控制。第四,项目导向型原材料采购模式是企业把握市场机遇能力的体现。

2 项目导向型原材料采购管理模式的内容

2. 1 确定采购项目组

钢铁企业下发采购任务后,需要从企业不同部门中选择一名专业水平较强的人员来组成采购项目小组,并由挑选出来的员工负责该部门的采购责任。项目组受企业管理层的直接管理,具有临时性的特点,项目组在采购任务期间具有运行独立性及决策自由权,通过企业部门纵向分工及横向合作式方法,使企业采购过程得到有效保证。采购项目组中采购部门代表员工需要结合原材料供应商、物流商、企业库存信息的实际情况进行采购; 企业生产管理部门需要对采购任务进行核查,保证采购方案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并对采购结果进行准确评价; 企业生产部门需要对采购任务进行建模处理,对采购计划、采购结果及采购成本进行准确评价; 企业材料储存部门需要提供该企业的库存情况; 企业质检部门需要对采购原材料进行质量检测。

2. 2 制定采购计划

企业采购项目组要根据生产需要来确定原材料的采购量,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保证煤矿及铁矿等原料的采购合理性。企业需要定期开展生产计划会议,由采购相关部门对原材料需求量及采购成本进行探讨,保证原材料量符合企业生产需求。同时,项目组要选择合适的原材料的物流方式,并根据企业原材料库存量确定采购量。当前我国钢铁企业原材料物流大多采用水运、汽运、铁路运输等方式,其中水运是当前主流原材料运输方式,但容易受环境及季节的影响,因此企业需要根据生产需求适当调整采购量。

2. 3 实施采购计划

企业采购项目组需要选择与自身企业具有良好关系的原材料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并对多家供应商提供的价格进行对比,选择质优价廉的原材料供应商。对于原材料的物流管理,采购项目组需要对运输距离及运输材料品种进行有机组合,最大程度上节约企业原材料运输成本,并加强对原材料物流管理工作,保证物流过程的顺利进行。在原材料到达企业仓库后,企业材料储存部门需要仔细填写材料入库单,由质监部门对原材料质量、规格及成分指标进行抽检,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再由企业财务部门对原材料进行结算。在结算过程中,财务部门工作人员需要对采购发票、计量单、验收单以及质检单进行严格审查,根据采购合同合理调整采购成本,计算出采购量及成本。

3 结论

钢铁企业采用项目导向型原材料采购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采购管理作为企业生产过程的初始阶段,是企业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项目导向型原材料采购管理模式能够极大的提高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增强钢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及低碳经济的发展。此外,钢铁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采购评价及考核机制,加强对采购成本的有效控制,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钢铁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勇.原材料采购管理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2]刘泽辉.关于我国钢铁采购模式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2):89.

[3]王胜荣,陈京.项目导向型采购管理模式的探索[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7-11.

企业项目导向 第5篇

1 项目课程的内涵

1.1 什么是项目课程

课程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手段, 也是决定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项目课程起源于职业教育, 却早已不是职业教育的专利, 而成为一种有着深厚理论基础的课程模式, 并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各种类型的教育中, 如职业教育、幼儿教育、高等教育等。当然, 在不同类型的教育中, 其具体表现形态是不一样的, 如职业教育中体现为产品制作或服务提供, 而幼儿教育中体现为主题活动, 高等教育中体现为课题研究。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 (项目) 为中心, 选择、组织课程内容, 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 它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项目课程改革面临三大突破点, 即课程结构的重组, 新课程内容体系的开发和项目体系的建构。在这三大突破点中, 难度最大的是新课程内容体系的开发, 许多时候教师们往往只是在围绕着工作任务重组原有的学科知识, 却并没有开发出更加实用的新知识, 甚至没有把重组的知识形成一个体系。

1.2 项目课程与相近课程的比较

①项目课程与技能训练课程

技能训练课程指对职业所需要的单项技能集中进行训练的课程, 如物流专业的打包技能训练, 金融专业的点钞技能训练。这种课程由于实践性很强, 如不注意进行区分, 人们往往认为这就是项目课程, 结果把项目课程改革简单地理解为开发大量技能训练项目。而如上所述, 职业教育课程包含四个基本要素, 即知识、技能、任务和产品 (或服务) , 技能训练课程是以技能为参照点设计的课程, 而项目课程是以产品 (或服务) 为参照点设计的课程, 两者有本质区别。具体地说, 技能训练课程只是让学生获得一项项孤立的技能, 而通过项目课程学生可获得真实化、综合化的职业能力。

②项目课程与任务本位课程

任务本位课程指围绕着一个个工作任务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它在形式上与项目课程更加接近, 且由于项目课程开发也要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 因而往往很容易混淆这两种课程。而事实上, 它们也是有本质区别的, 这一区别源于课程内容组织参照点的不同。如在物流运输中, 零担货物的配装是一个任务, 处理一票零担货物业务是项目。任务本位课程以任务为逻辑线索来展开课程, 它能让学生知道这些岗位需要完成哪些工作任务, 以及学会如何完成这些工作任务;而项目课程以产品 (或服务) 为逻辑线索来展开课程, 它能让学生知道需要完成哪些流程及单证, 以及学会综合哪些工作任务来处理完成这票零担货物业务。前者只是学会了过程, 而后者不仅在结果追求中学会了如何综合这些过程, 而且理解了对工作来说没有结果的过程是毫无意义的。

2 项目课程开发的一般方法

2.1 定位专业面向的岗位

要开发项目课程, 首先要定位专业所面向的岗位。岗位定位是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工作的起点。那么如何确定专业面向的岗位呢?

岗位定位必须准确、清晰地表达专业所面向的岗位。要准确、清晰地表达岗位, 首先要理解岗位的含义, 把握其表达方法。岗位既不同于工作任务, 更不同于技术手段, 而是指实际存在的职位, 通常采取“……工”;“……员”;“……师”;“……家”等方式进行表达, 如在物流运输中通常的岗位有“商务员”、“计划员”、“调度员”、“货运员”等。其次要克服追求高和全的心理。岗位定位的层次应和教育层次相适应, 岗位定位高并不意味着就提高了职业教育地位, 职业教育地位高低取决于自己的质量;也不要期望学生成为全才, 要把岗位范围控制在学生学习能力范围之内。再次, 要深入分析企业的实际岗位设置。岗位表达笼统多数是因为不熟悉企业的实际岗位设置, 解决的途径是要深入企业调研和充分依靠企业专家。

岗位定位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①职业教育的性质与层次。必须选择那些具有职业教育特色, 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 与相应职业教育层次相适应的岗位;②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所确定的岗位应当有一定前瞻性, 是学生就业后若干年内能达到的预期岗位, 而不是起点岗位;③学校的办学特色。一些宽口径专业如机电一体化, 或是新兴专业如电子商务, 其岗位定位往往会感到比较困难。对于这些专业, 应当依据学校办学特色选择自己的课程开发方向。一些比较成熟的专业, 考虑到学校之间错位竞争的需要, 也应当采取这一思路;④学生毕业的主要去向。对历届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分布的统计结果, 是进行岗位定位的重要依据。

岗位定位的方法包括:①通过对企业专家观点的汇总, 清楚、明确地列出本专业可能面向的岗位。②统计该专业毕业生在这些岗位就业的频率分布。可根据操作的实际情况选择3~5年的毕业生进行统计。③根据该专业的发展理念, 在以上思考的基础上, 最终筛选出该专业所应面向的岗位。这就要求进行课程开发的专业, 应当根据地方经济特点、自身的师资与实训条件优势, 以及其它院校该专业的发展方向, 深入思考该专业的特色与发展方向。

2.2 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

工作任务是岗位上职业活动的内容, 它是联系个体与岗位的纽带, 在项目课程开发中处于特殊地位。当我们从岗位的角度看待任务时, 它就是岗位的职责要求;当我们从个体的角度看待任务时, 它就会体现为职业能力。因此, 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 是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非常重要的中间环节, 同时这又是一个技术要求非常高的环节。

项目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中都涉及到进行社会调研, 调研的过程就是到企业看一看, 看看我们毕业的学生在企业里都是做哪些事情, 或者是把企业经营管理者请到学校来开座谈会, 利用头脑风暴法让企业的老总们畅所欲言, 谈谈他们所在企业具体要求学生要具备哪些能力, 我觉得这些方法都是远远不够的, 可以说这个调研的过程并不深入, 如果我们仅仅是通过开会交流研讨的形式就确定下来了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 然后再组织课程的教学, 编排课程的内容, 那我们离项目课程改革的成功还相距甚远。因为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是有限的, 我们通过上述分析得来的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来组织的貌似企业要求的内容实际距离企业还有较大差距, 这样的话教学效果必然是达不到项目课程设置之初衷, 其结果是学生到了企业里还是不能很快上手做事情。之所以这样, 我认为我们忽视了当前物流运输企业里使用的计算机系统, 以及由系统派生出来的单证。

3 以典型企业的计算机系统和单证为导向的物流运输项目课程开发模式

我们进行项目课程开发, 所参照的企业应该是行业内的典型企业。因为典型物流运输企业规模大, 实力强, 网点多, 业务量大, 这样的物流运输企业的业务具有典型性, 所使用的软件系统也是设计比较先进和功能模块比较全面的, 更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般的运输系统都有很多模块, 每个模块中涉及不同的业务, 而每个模块和业务都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发和实施项目课程。下面我们以某大型物流运输企业的运输系统为例探讨如何开发项目课程。

3.1 物流运输企业的基本作业流程

物流运输企业的基本作业流程 (如图1) , 一般可分成订单业务受理 (图2) 、发货运输 (图3) 、运输过程管理 (图4) 、客户服务、财务结算等主要环节。

3.2 第三方物流运输管理功能模块 (图5)

第三方物流运输管理主要包括客户服务、业务受理、发货管理、到站管理、财务结算、资源管理等模块, 再细一步可以添加如决策支持、代收款管理等。

3.2.1 客户服务

包括网上订单的核实与谈判, 客户基本档案资料, 客户运输价格, 合同客户装货收货地管理, 合同客户供应商基本档案资料及供应商装货收货地管理, 客户投诉等管理。

3.2.2 业务受理

主要包括:

① 对散户的委托运输订单进行管理, 有公司工作人员按照公司统一的规定条件录入, 同时也支持客户从网上下单;

② 对合同客户下达的委托运输订单进行管理, 接受合同客户通过网络下达的发货指令, 公司工作人员可直接按合同条件录入。提供发运订单打印功能。

3.2.3 发货运输管理

对已经通过审核确认的发运定单, 根据发运定单的委托发运日期、发运等级、到达城市和发运货物信息 (包括货物的重量、体积、包装方式等) , 制定效益最优化的车辆运输计划。车辆调度员根据车辆计划的要求, 安排具体的车辆承担运输任务。对自用车辆、社会车辆或承运单位车辆进行合理调度, 根据发货方、发运定单编号生成调度单, 并对每辆车生成具体的装车单。

3.2.4 运输过程管理, 即货物跟踪管理

按照客户、发运定单、到达城市、承运商、项目号等标准, 对货物进行全程跟踪, 从下单、出库到在途、到货、回单整个过程的详细情况进行跟踪, 公司有关人员可随时查询货物跟踪情况, 客户可网上查询所运输货物的跟踪情况。货物到站后按合同约定进行分别处理。

3.2.5 货损货差管理

对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货损货差情况进行及时处理及审批。

3.3 利用典型物流企业的运输系统将以上作业流程开发为项目课程

4 结论

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典型物流运输企业的软件系统来开发高职物流运输项目课程的思路是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更适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 在此过程中, 典型物流运输企业需提供系统和任务单, 由学校专任教师根据系统和任务单转化为课程教学模式, 在校学生使用的系统和任务单是企业真实的资料, 因此经过课程的反复实践到企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的工作要求, 是企业真正需要的项目课程。

参考文献

[1]陈凌云.项目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16) .

[2]吴荣辉, 罗中先等.基于SOA的第三方物流运输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J].现代管理技术, 2010, (8) .

[3]张春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探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2.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5]肖洪博.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3.

企业项目导向 第6篇

关键词:项目导向型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质量优化

项目导向型企业(Project Oriented Company,POC)最早由Gareis和Turner等人提出,Gareis在《项目导向型企业管理》一文中指出“任何企业(或者企业的一部分,比如一个部门或利润中心)只要它经常利用项目或项目群大范围地完成相对独立性的业务就可以看作是项目导向型的”。项目导向型企业把“基于项目的管理”作为组织战略,成立永久性和临时性的组织单位来管理项目,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大都是根据客户的定制为其特别设计的,是一种面向创新的企业管理模式[1]。项目导向型企业通过其一系列前后相接的项目实施来实现企业的利润,企业的一切活动都与项目有关,每个项目作为一个独立的成本核算单位都有自己的盈亏状况,企业的利润是所有单个项目的利润之和。人力资源是项目导向型企业创造价值和战略目标实现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项目导向型企业以大量项目活动为导向预示着其人力资源处于一种动态的组织环境之中,人员需要在不同的项目之间不断的调整与配置优化。项目导向型企业要充分挖掘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促使资源在项目各活动之间有效配置,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方向是尽可能的使得项目工期缩短、成本减少、项目质量优化,尽可能的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匹配,使得企业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其战略目标。

1 研究综述

当前对项目导向型企业的研究已有不少,但多集中于对企业组织结构与管理绩效方面的研究[2,3,4],Martina Huemann[5]综述了项目导向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特点,指出一般项目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侧重于单个方面,需要将两者结合,把对项目导向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提上日程。刘广平[6]指出项目导向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不同于传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对项目导向型企业员工所面临的压力进行了探讨,给出了缓解和消除压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具体策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多项目间人力资源配置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重点集中于配置模型与算法。Katsavounis S.[7]和Zohar Laslo[8]等分析了当前多项目环境下资源调度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以技术为约束条件、以成本最小为目标的资源配置模型;P.Ballesteros-Pérez等[9]建立了以人的社会性为导向的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模型;林晶晶等[10]考虑了项目完工提前或滞后的奖惩,建立了系统总收益最大化的关键链项目资源配置模型。王勇胜等[11]建立了以各项目总延迟最小与总成本最小的双目标Time-Cost置换模型。

从已有研究来看,对多项目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工期、成本与技术约束等方面考虑,并没有考虑项目的质量与人力资源本身的特性。而对于项目导向型企业来说,企业把基于项目的管理作为组织战略,项目的质量保障对于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企业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满足项目工期与成本不变的条件下,进行人力资源配置优化,实现各个项目质量最优是项目导向型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该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仅可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且可以通过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企业形象为项目导向型企业带来长远经济利益。

2 人力资源配置原则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与有价性,有效地配置人力资源以避免项目间的资源冲突并且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项目的成功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目导向型企业要充分挖掘企业人力资源潜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保证项目人力资源的供应,促使资源在项目各活动之间有效配置,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然而,如何实现科学合理的配置,这是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讨论中的问题。项目导向型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整体强化

项目导向型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应使企业的整体人力资源功能强化,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使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在企业的所有项目之间动态有效配置,降低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提升整个企业的项目质量,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2.2 动态调节

项目导向型企业以大量项目活动为导向预示着其人力资源处于一种动态的组织环境之中,人员需要在不同的项目之间不断的调整与配置优化。动态原则是指当人员或岗位需求发生变化时,要适时对人员配备进行调整,以保证始终使合适的人工作在合适的岗位上。

2.3 能级对应

一个人可能有多重技能,每个人对于不同的任务有不同的技能水平,每个项目的每项任务对人员要求的技能水平也不相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应做到能级对应,使每一个人所具有的技能水平与所接手的项目与企业各岗位要求的技能水平要求相对应。

2.4 全面计划

在人力资源配置计划制定时,应充分考虑资源配置计划与项目实施方案选择、项目进度计划、成本和财务计划之间的制约关系。人力资源配置须纳入成本管理、项目进度中,作为项目费用管理和进度计划的动态限制条件,在安排各项项目活动时,必须考虑人力资源的限制。在项目计划制定之后,必须作详细的资源计划来保证项目计划的实施,或对项目计划进行调整。

3 人力资源配置模型构建

3.1 问题描述

一个项目导向型企业在某段时间内要做n个不同的项目,构成项目集P={P1,P2,……,Pn},每个项目的项目权重为E={E1,E2,……,En}(企业根据其战略目标、项目规模、项目收益等情况通过专家测评、模糊综合评价给予项目重要度评价得出项目权重)。项目Pi由Ni个不同的任务构成,Ρi={Bi1Bi2BijBiΝi},j∈Ni,Bij表示第i个项目的第j个任务;每个任务所要求的工作技能不同;对应每个任务Bij需求的工作人数和工作时间分别为Sij和Tij;Τi=i=1ΝiΤij,表示第i个项目的工期;每个任务的质量对整个项目的质量的影响因子为Qij。

企业中有m个人可供这n个项目进行调度使用,这m个人均是项目组工作人员,不属于企业管理层,工资水平相当,每个人都具有多种不能的技能,但技能水平不同,βhk代表第h个人所拥有的第k种技能水平,βhk越大表示技能水平越高,βhk∈[0,2],0表示完全不会该技能,1表示基本掌握该技能,2表示该技能掌握相当熟练。该技能水平系数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员工资料与历史工作业绩给予评价(可采用专家组模糊综合评价法)。

假设这n个项目同时开工,项目之间是完全相互独立的,没有先后约束,但项目的各个任务之间有先后约束,必须在前项任务完成之后,后项任务才能开始。一个人一旦分配到一个任务中,必须工作到这项任务完成,中途不能换人,以保障尽量减少人力资源调度的成本费用。另外,在一个时间点上一个人只能做一项任务,不能身兼数职。现在需要在保证项目实施不间断的情况下,将m个人分配到n个项目的不同任务中去,找到一种人力资源配置方案,明确每一个项目中各个任务所需分配的人员。

3.2 优化模型

在项目导向型企业中,企业把基于项目的管理作为组织战略,项目的质量保障对于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企业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人、机、料、法、环”是影响项目质量的5个主要因素,人在5个因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一切以人为本[11]。因此,项目质量的高低可以间接的由人力资源的能力水平来体现,能力越强,做出的项目质量就越高,因此,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项目质量最优化问题,可以转化为企业所有项目配置的人力资源技能水平最大的问题。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需要确保在满足项目工期与成本不变的条件下,找到一种配置方案,使得各个项目质量最优,最大化的提高客户满意度。

设第i个项目的第j个任务需要第k种技能,需s个人共同完成,若派第r1,r2,……,rs人做该任务,则任务Bij的人力资源平均技能水平为

f(Bij)=h=r1rsβhk/s(1)

项目Pi的单位时间内的平均技能水平为

f(Ρi)=j=1Νif(Bij)×Qijj=1ΝiΤij(2)

整个企业所有项目的人力资源技能水平为

F(Ρ)=i=1nf(Ρi)×Ei(3)

其中,i=1nEi=1, j=1ΝiQij=1

项目质量最优化问题,即企业所有项目配置的人力资源技能水平最大的问题的目标函数为maxF(P),表示单位时间内所有项目人力资源技能水平最强,项目质量最优。为了保证项目质量最优,在调配人力资源时,应使项目权重和任务质量影响因子较大的任务,获得相对应技能水平较高的人力资源,任务越重要,分派的人力资源技能水平越高。

4 算法设计

第1步,程序初始化,定义矩阵Z=zeros(m,T),表示在分派任务前,m个人在T天内都是空闲的,可用于这m个项目调派,其中T=max{Ti},即所有项目中工期最长的项目的工期;定义矩阵X=zeros(m,n×N),表示在分派任务前,所有项目的任务都还没有分派人去做,其中N=max{Ni},即所有项目中任务数最多的项目的任务数。

第2步,对每一个项目的第一个任务进行人力资源分配,选择相应技能水平高的人员进行调派,当第h人在前Ti1天被分派到第i个项目的第一个任务后,将Z(h,1)、Z(h,2)、……、Z(h,Ti1)置为1,X(h,1)置为1。Z(h,t)=1表示第h人在第t天处于工作状态,其他项目在该时间段内的任务需要工作人员时,只能从其他处于空闲状态的人员中选择。X(h,1)=1表示第一个项目的第一个任务由第h人做。

第3步,对剩余的各个任务依次进行人力资源分派。在对每个任务进行分派人力资源之前,先把该任务工作时间t1至t2时间段内Z(h,t)=0的人员集合起来构成可选人员集合,从中选取技能水平高的人员。当第h个人第t1天至t2天被分派做第i个项目的第j个任务后,将Z(h,t1),Z(h,t1+1),……,Z(h,t2)置为1,并将X(h,(i-1)*N+j)置为1。则在对之后的任务进行人力资源分配时,只能从Z(h,t)=0的人员集合中选取。

第4步,输出F(P),得到当前资源分配状况下所有项目的人力资源分配能力系数。

第5步,重复第2、3、4步,直到得出目标函数的最大值。

第6步,输出使得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的矩阵Z和X。

第7步,由Z(m,T)和X(m,n×N)得到各人力资源被分派到各个项目任务的甘特图。

5 应用案例

某R项目导向型企业有3个项目需要同时实施,各项目的权重系数E={0.25,0.3,0.45},各项目分别有4、5、6个任务,各任务的质量因子、所需人力资源数、所需工作时间以及实施所需技能分别见表1、表2、表3、表4,企业中为实施这3个项目,有7个人可供人力资源配置,每个人每种技能水平系数如表5所示。

由表3可知,T=max{Ti}=17,N=max{Ni}=6,n×N=18,因此首先输入初始矩阵Z=zeros(7,17),X=zeros(7,18),根据前文的算法步骤2、3、4、5步进行算法计算,最终得到目标函数F(P)取得最大值1.9843时的Z(7,17)和X(7,18)。

Ζ(717)=[11100111100111100111101111011000111111111111011110011111001111011111000111111111111001110111111110000000011111111111111]

X(718)=[010000101010000000011000000000100101000000000010111000100000001100100011001100010000000010000000100000011100000000011110000001]

从Z(7,17)可以看出每个人每天是否被安排工作。从X(7,18)的前4列可以看出第一个项目的4个任务分别分派的人员,第7~11列可以看出第二个项目的5个任务分别分派的人员,第13~18列可以看出第三个项目的6个任务分别分派的人员。

由Z(7,17)和X(7,18)可以得到各人力资源被分派到各个项目任务的甘特图,见图1。

6 结 语

项目导向型企业把基于项目的管理作为组织战略,项目的质量保障对于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企业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需要确保在满足项目工期与成本不变的条件下,使得各个项目质量最优,最大化的提高客户满意度。本文从优化项目质量的角度出发,给项目导向型企业中各个项目以及单个项目的各个任务赋予了不同的质量影响因子,将企业中多项目间受限的共享人力资源根据技能水平进行了区分,将项目质量最优化问题,转化为企业所有项目配置的人力资源技能水平最大的问题,通过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了项目质量的优化。该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构建不仅保证了项目的质量,而且可以通过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企业形象,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为项目导向型企业带来长远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J.Rodney Turner.Handbook of Project-Based Man-agement[M].London:McGraw-Hill,2008:45~68

[2].戚安邦,官明朗.定制化企业的项目导向型组织变革成熟度模型与机理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1,(9):32~39

[3].王星轶.项目型企业项目管理能力评价体系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3(2):41~42

[4].翟磊,柴立军.基于研发需求的研发企业项目都想学合作组织模式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0,8(7):59~63

[5].MartinaHuemann.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Project-oriented Company:A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7,25(3):315~323

[6].Katsavounis S.Scheduling Multiple Concurrent ProjectsUsing Resources with Allocation Costs and Technical Constraints[C].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From Theoryto Applications,2008:1~6

[7].Project portfolio management:An Integrated Method forResource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to Minimize Planning/Schedu-ling-dependent Expen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Management,2010,28(6):609~618

[8].P.Ballesteros-Pérez,Ma.C.González-Cruz,M.Fernández-Diego.Human Resource Allocation Management inMultiple Projects Using SociometricTechniques[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2,30(8):901~913

[9].林晶晶,周国华.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关键链多项目调度管理[J].统计与决策,2012,(10):44~48

[10].王勇胜,梁昌勇,鞠彦忠.多项目环境下time-cost置换问题建模与求解[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46(20):237~240

企业项目导向 第7篇

1 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 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下: (1) 对于技师学院的学生来讲, 由于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双重需要, 计算机网络教材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 课程内容与社会脱节, 所学内容基本为企业已淘汰技术, 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后, 面临着从头学起的困境, 极大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2) 计算机网络多门教材重复现象严重, 学生已上过的课程还要多学期重复上, 学生感觉没兴趣, 老师上课也不知道学生到底应掌握哪些内容; (3) 课后学生作业无法及时顺利批改 (有些实训需要上机完成) , 教师无法及时检查; (4) 学生评价体系不健全, 期末考试直接一份考试试卷就定学生分数。面对这些问题, 必须改变思想, 更新观念, 加强创新。此课题的研究就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2 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 (任务) 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以探索问题来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即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实践, 而不是仅仅听别人 (例如教师) 讲解。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 系统地、科学地分布到项目分析与实践中, 授课内容、教材组织和实验实训等教学活动均围绕一系列的任务进行, 授课时打破传统的章节顺序, 尽可能围绕与每次任务相关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点进行讲授,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探究性学习[1]。

例如, 将“DHCP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这一项目的实施, 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 以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分成:任务一:安装DHCP服务器;任务二:授权给DHCP服务器;任务三:建立可用的IP作用域;任务四:保留特定的IP地址;任务五:DHCP选项的设置;任务六:客户端的配置。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通过完成六个任务从而完成整个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更能体现学生的主动能动性,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引导与点拨, 使学生更能触类旁通。

经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积累, 针对企业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要求, 经过广泛的调研与分析, 明确了研究方向, 确立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改革与研究思路, 并且针对《企业网构建技术》这门课程, 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2.1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 明确课程定位

《企业网构建技术》作为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核心专业课, 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也是苏州技师学院计算机专业技师考试的重要内容。《企业网构建技术》课程由于重复上课, 导致学生重复学习, 系统性学习不足。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求, 本门课程由过去面向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教学, 转为面向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岗位需求, 根据行业、企业的市场调研结合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调研活动, 邀请企业专家、行业专家及专业骨干教师成立专业咨询委员会进行科学论证, 并且通过对用工单位的回访调查及网络专业相关的资格认证证书的研究, 明确网络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 明确课程建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2.2 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 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本文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 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遵循“教学做合一”的模式, 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的, 创设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情境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 以网络管理员职业活动为导向, 形成典型工作任务, 见表1。

2.3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 改变教学模式, 借助微课实现教学

《企业网构建技术》课程具有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的特点, 且该课程的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而微课教学时间短、切入主题迅速, 有利于教学过程中某一知识点的重点突出, 因此, 如果能在《企业网构建技术》教学中, 将所教的各个知识点划分出来单独录制成微课, 则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精练, 极大缩短教学时间, 且这种形式可加强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 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借助微课堂, 学生课前即可观看授课视频进行预习, 也方便课后复习, 反复观看、回顾、反思知识点。目前, 基于《企业网构建技术》的微课已开发完成,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 课堂效果良好。

2.4 针对教学过程, 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应用阶段性任务和项目任务考核方式检验教学成果的评价方式。从教学过程的开始, 每一个项目、每一个任务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都要进行检测, 每一个任务就是一次考核[2], 将整个的评价贯穿到所有任务中。在教学的过程中, 每一个项目的知识点之间是有联系的, 最后可以通过几个小项目组成几个综合的大项目, 通过各个项目知识点之前的联系, 考察整个课程的学生的掌握情况。另外, 还可以通过国家资格证书的认证及相关资格证书的认证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 评价体系应多样化, 不应像传统教学一样一张试卷定成绩, 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每一次上课中, 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 自主学习。

3 结语

《企业网构建技术》只是计算机网络课程其中的一门课, 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同样也适用于其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对“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计划、教材及相关的教师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一个可供学生利用的资源库, 更应成为一名向导和顾问, 帮助学生在独立学习的道路上探索,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1]。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通过具体任务, 学生更加明确了知识点, 提高了理论和实践的技能, 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摘要:从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 分析《企业网构建技术》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 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技工院校《企业网构建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以《企业网构建技术》课程为例, 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方法应用到该课程中, 并创新评价体系, 经过几轮教学实践与完善, 学生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对相关专业的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技工院校,企业网构建技术,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彭岚.高职《网络数据库》课程项目教学法实践与探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

以创新项目为导向的高校教学改革 第8篇

摘要:总结了高校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了教学成效低的根本原因;引入创新项目为导向培养模式,对创新项目为导向教学培养模式的意义和内容做了部分阐述。

关键词:创新能力;项目导向;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125-01

目前大学生在高校里的学习还是传统的灌输式学习,对学习的认识还停留在应付考试上,很难得到宝贵的实践项目经验,给日后的就业带来很多的困难。尤其在学校学习的各门功课教学相对独立,没有很好的课程合作,学生不能结合各门课的知识来应用。因此提出了科研项目为导向,将多门课程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课题,这是逆向获得知识检验知识的方法,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尝试[1]。

一、传统的教学教育模式不足

1、教学机械化

传统的教学是机械化教学,机械化教学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知道为什么学习,各门功课学习方法机械,学习目的只为考试,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学科间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某一领域的研究,而是跨学科、跨领域研究,任何知识的缺失都会对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产生很大影响,不具备创新的基础 [2]。

2、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校大多数专业课程设置雷同,采用全国统编教材,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学科之间学习知识重复严重,课程设置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相邻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设置不够,学生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的机会较少,知识更新较为缓慢,没办法又不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不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迁移。

二、创新项目导向的意义

在大学里开展一系列创新项目,将各门知识的教学融入其中,充分发挥项目组学生自己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是整个项目过程的主角,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那么大部分的教师就可以在繁重的没有效率的机械化教学上解脱出来做一些项目的指导教师,合理的将一些专业的知识融入项目。这一方式的将不断完善把传统的授课内容融入各种项目,学生在项目的需下去学习知识,这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创新能力是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得以培养。

教师在这个过程扮演的角色不再是机械授课,而是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潜心做一些创新项目的组织和推进。在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直接引入项目势必速手无策,需要专业教师带动和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最后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这样大大提高指导老师的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仪器设备,有利于创新团队的更好合作,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捷径。而对教师而言,有更多的时间来在自己的科研领域搞些研究,和学生的创新项目很好的结合,两个方面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更容易出成果,所以在学校搞项目为导向的教学和创新是个双赢的选择[3,4]。

三、以创新项目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以创新项目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首先要求选择合适的创新项目,在选题上要慎重,对我们指导教师有一定的具体要求,对传统的课程要压缩,授课要配合一些项目的进度来进行,整个项目运作以学生自我管理为核心,在项目上要尽量对接企业,与企业的研发方向保持一致。

1、项目内容的选择

对创新项目的选择要注重知识的交叉性,多学科融合、自主性、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同时考虑一些学生专业基础薄、实践经验少的特点;将以前的一些课程能融入项目进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导入不同的课程知识;对创新项目产生的就业前景也要有一定的预期,这需要得到企业的一些真实需求;而且也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来完成,这些需要教师在前期做更多的调研工作,项目设计工作[4]。

2、项目指导教师的要求

在校大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少,更缺乏实践经验,往往是空想和乱想,创造缺乏现实性,创新成果雷同大。缺乏实践经验的创新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一点帮助,要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要从“务实”入手。项目要顺利完成需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指导老师具备相关领域的综合知识,单独一位老师恐怕是不能够胜任,最好是两名以上的指导教师,而且指导教师在相关领域有些成果。指导教师在项目指导方面需要学校层面建立数据库,对相应问题有相应领域的问题有制定的人选。对学生创新指导方法上需要做一些专业的培训,鼓励指导教师对项目的指导内容、指导方法、项目推进、项目结题等方面进行定期研讨和总结,不断加以完善提高[5]。

3、授课方式改革

将各门课程要围绕创新项目的实施进度来穿插授课,结合项目体验来对学生点拨式授课,以学生的自主独立学习为主,以集中讨论方式完成授课,考核方式不局限于考试,可以以论文的方式或者答辩的方式来进行。授课要结合项目实践来进行,讲授学科的发展前沿知识要实时讲解,多运用实例来分析讲授。这样的授课对教案的更新较快,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较强。从项目指导教师对项目组成员的熟悉和项目的专业角度考虑,课程最好能让项目指导教师多承担一些,或者是几个创新项目指导老师轮流授课,在授课上一门课可以选几名教师来上,选自己熟悉的领域来上,这样一门课的专业性和前沿性更容易得到保证。

四、结论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创新教育的重点,是针对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不重视创造性培养的必然对策。以创新项目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是对传统培养模式的颠覆,教师的”谆谆教诲”式教学已经过时了,无效的教学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和教师大量的心血,中国的教育模式也要不断的创新,以创新项目为导向的教学培养模式是一次较好的探索。[1] 边涛,周玉红主编.创造性思维[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01)

[2] 易红.高校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02).

[3] 左铁镛.高校实验室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01)

[4]王成勇,周慧杰,朱晓勇.基于科研项目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途径[J].高教论坛,2011(10)

企业项目导向 第9篇

《企业纳税实务》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 融合税收法律和会计核算为一体, 重点培养学生的税务处理与涉税业务会计核算的综合能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流向中小企业, 由于体制和规模的限制, 相对而言, 中小企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会更全面。可见会计知识、技能和税务知识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文) 中明确提出重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按照此指导意见, 结合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 笔者针对《企业纳税实务》的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设想。

1 《企业纳税实务》课程设计的重新思考

高职院校培养的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会计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 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此, 结合中小企业税务会计岗位的任职要求, 根据我院学生的认知特性, 以实践指导教学, 重新设计《企业纳税实务》。

1.1 基于工作项目, 重整教学内容

分析中小企业的税务会计岗位的工作性质, 将其归类成若干工作项目, 将传统的税收理论知识按照工作项目的内在联系进行整合, 以实现税务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重整教学内容如下:纳税主体办理税务登记、税额计算与申报、涉税业务的账务处理、税款缴纳等。

1.2 根据教学内容, 灵活确定教学项目

前文所述, 教学内容的安排来自于税务会计的工作项目, 而税务会计工作项目的对象就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涉税业务或事项。所以, 实务中各税种的税款计算、申报、缴纳、账务处理也成为教学项目的重点。但是, 企业日常涉税项目或事项较为复杂, 同一项经济业务可能涉及到不同的税种。比如在进口应税消费品时, 既要交增值税、关税、消费税, 还要涉及到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税种的计算。对于学生而言, 无法一次性准确判断该业务涉及到的具体税种是什么。所以, 根据学生的层次与能力, 设置教学项目时, 应将实务中的涉税业务整理成课堂教学的系统性业务资料, 再细分成独立的税种, 进行循序渐进教学。

根据近年来的实际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企业纳税实务》课程可以分为纳税基础认知、流转税的申报与缴纳、所得税的申报与缴纳、其他税种的申报与缴纳等4大模块, 具体细化为8个项目:纳税工作流程认知、增值税的申报与缴纳、消费税的申报与缴纳、营业税的申报与缴纳、关税的申报与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申报与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申报与缴纳、其他税种的申报与缴纳。

1.3 结合真实办税业务, 合理分解教学任务

教学项目一旦确定, 为了使它具有可操作性, 就需要制定实施计划, 确定实施程序和步骤, 把它分解成若干具体的任务。《企业纳税实务》针对每一税种大致分为4个任务:认识某税种、某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某税种的纳税申报、某税种涉税业务的会计核算。在分解具体教学任务时, 还需要考虑学院在单证资料配备、实训设备场所等方面实际条件, 根据实训条件有机地调整教学任务。例如学习纳税申报工作时, 利用模拟网上申报来完成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实施这一教学任务时, 需要实时掌握学院实训室设备和软件运行情况。

2 《企业纳税实务》教学方法的再认识

为了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在组织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 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课程教学过程中, 注重于理论教学, 即使有实验实训安排也仅限于例题、作业的讲解。这种抽象化的教学使得毫无社会工作经验的学生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后面对如何开具发票、如何计算税款和按期足额进行纳税申报等工作显得手足无措, 这在我们毕业生回访工作中得到的信息反馈中尤为明显。所以, 笔者认为, 根据《企业纳税实务》的课程特点, 我们必须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不断探索, 采取案例教学、多媒体与课堂讲授相结合、课堂讨论、场景模拟、加强实训等方法措施,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应用性, 提高教学效果。

2.1 案例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案例的表现形式有文字、图片、影像等。通过办税案例演示能够较好地引导课程内容的展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分析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加深对税法的理解;通过违法案例的警示作用, 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法律意识。当然案例也可从学生生活中找, 这样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 在导入《个人所得税》的主要内容时, 结合导入案例, 分析纳税人的征税对象时, 可以结合参与学院“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学生收入进行分析。这样的案例来自于学生中间, 学生在理解“个人所得税征税对象”知识点时更具有立体感。

2.2 利用多媒体手段, 立体、形象地展示知识点

由于《企业纳税实务》课程的实务操作性很强, 这就决定了老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有效运用多媒体演示, 向学生展示每个项目的基本流程, 讲解重要的知识点, 剖析实际案例。例如, 在讲解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的进项抵扣制度时, 大部分同学都仅会记住:应交的税费应该式销项税额扣减进项税额的差额, 即公式的死记硬背, 事实上这种抵扣制度, 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为纳税申报表中的数据逻辑关系。针对这一认知上的偏差, 任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增值税申报表的样本的扫描和演示、讲解, 以纠正学生从数学公式思维定势回到项目工作的会计核算程序中。通过结合多媒体手段, 学生可以系统、全面地了解每个教学项目的整体结构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3 分组讨论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 笔者首次采用了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 以打破以往只是任课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通过设计一些紧密联系实际的理论或业务论题, 要求学生自愿分组进行讨论研究, 并举行课堂讨论或辩论。例如, 在介绍企业所得税税率时, 引导学生思考“企业所得税税率到底是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 由学生自愿选择答案进行分组讨论, 并进行举证。在学生的举证中, 甚至有人引入了“拉弗曲线”来支撑论点。可见分组讨论, 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观能动性方法确实对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精神、活跃课堂气氛有一定的效果。

2.4 开展场景式实践教学, 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前文教学设计思路里, 将教学项目细化为各个教学任务。而整个《企业纳税实务》中每个税种都会涉及到“纳税申报”的任务, 也是课程中实务性最强的部分。所以, 一方面, 可以安排一部分课时到会计实训室进行实际操作指导。尤其是在网上申报纳税已普遍推广的今天, 纳税申报软件已是实践教学中必要的基本设施。在高职院校中, 也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软件资源进行实践指导。例如, 可以借用ERP沙盘课程中的税务模块系统进行练习, 给特定的场景, 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角色定位, 共同完成纳税申报工作。另一方面, 为了提高教学资料的实践特征, 任课教师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到基层税务部门搜集企业的实际纳税申报材料, 整理汇编成实验习题集, 供课堂教学和课后学生练习之用, 为学生练习提供了满意的“演练战场”。

综上所述, 作为一门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的专业核心课程, 《企业纳税实务》的教学改革应该引起广大高职院校和任课教师的注意。应该顺应时代的变革, 根据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 不断地去设计、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

摘要: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视角, 对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企业纳税实务》课程进行重新设计, 通过对课程项目和教学任务的重新安排和教学方法的再认识, 试图改善目前该课程实际教学中效果不理想、教学方法较单一等状态。

关键词: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企业纳税实务,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戴锋.高职“纳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浅探[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6) .

[2]冯志刚.项目教学法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 .

上一篇:体育健康目标下一篇:自然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