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课范文

2024-07-12

大学心理课范文(精选12篇)

大学心理课 第1篇

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去活动的心理原因, 对学习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是积极性的核心。在形体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 但归纳起来, 可分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种, 直接动机是与形体练习直接相联系的动机, 它是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例如:她们看到, 在老师的带领下, 同学们正在作各种身体姿态的练习, 优美的身姿和体态吸引着她们, 使她们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学习的欲望, 即直接的学习动机。但是, 这种动机是不会长久的, 一旦在满足了暂时的需要之后, 就会消失。而间接动机是由自己的意志和社会需要所产生的, 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作为其学习动机的。例如:学生通过形体课的学习, 气质、身材, 举手投足都较以往有了不同层度的改观, 因此, 即使练习再辛苦, 也能克服困难认真上好课。由此可见, 间接动机对于提高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直接动机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对直接感兴趣的学习动机, 引导到间接动机上来。

2 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培养和运用

注意是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心理过程, 是对事物的感觉、思维的反映。例如:学生注意老师指挥学生练习而发出的口令, 就是学生对刺激物的反映。

注意是认识事物的起点, 在邢台教学过程中, 如果心不在焉或注意力不集中, 便不能掌握好所学得内容, 就会出现错误或伤害事故。

注意分被动和主动两种, 被动注意是属于本能的, 没有自觉地目的, 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 它由条件刺激或个人爱好所产生。例如:上形体课时, 老师正确优美的示范, 宏亮的口令, 都能引起学生们的被动注意, 而主动注意则由意志去指挥, 带有强制的意思, 往往学生对某种事物并不感兴趣, 只是由于某种需要才去注意, 例如:学生对中长跑练习不感兴趣甚至于有抵触情绪, 但是由于“长跑”是体能测试项目之一, 又是评三好学生和评奖学金的重要条件之一, 所以, 学生为了实现和完成她们的目标不得不集中注意力进行“长跑”训练和测试。

在形体教学中, 运用注意规律, 组织和保持学生注意的时候, 要向学生讲明锻炼身体的意义, 每节课、每个动作的目的和要求, 指出完成动作的关键和难点, 尽可能利用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因素, 把学生从被动注意引导到主动注意上来。例如:在教学生作身体波浪练习的时候可先在地上找好标致线, 引起学生的被动注意, 经过多次练习, 学生有了肌肉感觉, 知道了身体各个部位用力顺序和层度, 才能完成身体波浪的练习。因此, 引起了她们的主动注意。

在形体教学中, 还可以采用提示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注意。例如:教学生“肩部绕环”时, 可通过提示学生含胸、提肩、展胸、还原等口令, 引起学生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合理分配的注意, 使之取得好的练习效果。

兴趣是个人对事物所持的选择态度, 它是属于感情和情绪的状态, 兴趣是产生注意的源泉, 二者关系密切, 互为因果。

我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 就会集中注意, 专心专意去做。注意也能引起兴趣, (但有时集中了注意的事物, 并不能引起兴趣。) 若经常注意某一事物, 也能引起对该事物的兴趣。例如:当学生听到韵律操悦耳动听、节奏明快的伴奏音乐时, 引起了她们对表演的注意。当看到老师和其他同学那种优美、舒展的动作时, 便逐渐对韵律操发生了兴趣。

在形体练习中, 有兴趣和无兴趣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 对于感兴趣的活动, 可以持久和集中注意。学习时主动积极, 即使碰到困难, 也会努力去克服, 产生愉快的情绪。而没有兴趣, 会使她们情绪低落, 感到厌倦。

教师还应该善于利用学生对形体练习的直接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练习一些她们认为枯燥无味的教材。例如:在形体教学中利用学生对体态、身姿的兴趣, 先让她们进行体态训练, 从中抓住她们由于为了改变身姿进行柔韧练习疼痛感到苦恼时, 再讲明练习柔韧的必要性, 进行正确示范, 这样, 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这个教材的积极性。

在实践中,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如:教师的目光暗示, 表扬、鼓励与批评, 及时纠正错误, 正确的示范, 生动形象的讲解, 竞赛、直观教具等。

3 加强学生对形体的认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 对刺激情景的认定情感的性质, 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 有赖与人对该事物的认识、评价。这种判断和评价是以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 (已有经验) 为基础的。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 对同一情境的判断和评估不同, 引起的情绪和情感也不同。

同样, 学生对形体的认知是学生形体情感产生的基础。如果学生认识到形体训练有与其他课程同等的价值, 是她们成长、将来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 即使她们对所学的知识不是非常感兴趣, 仍会努力学习。因此形体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渗透知识, 加强宣传, 使女生认识到形体对于一个人成长、生活的价值。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仅仅停留在兴趣培养或单纯的快乐上是不够的。

形体教师应使学生从强调“为了健身而健身”的观念中转变到每年通过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上来。因此, 对于形体教师而言, 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为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负责。形体教师也可以喝其他教育者、行政人员、孩子的父母、孩子乐于交往的人共同合作, 鼓舞孩子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体育运功, 促进她们对形体乃至体育形成正确的认识。

另外, 可以通过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节促进学生对体育的认知, 如通过体育征文, 体育摄影、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学校经验交流等形式, 结合形势, 选择适宜的资料和内容,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增强学生的爱国激情与民族自豪感。如, 利用近几届奥运会我国连续金牌第一的辉煌业绩, 介绍奥运会赛况等等, 引起学生了解知识, 增加兴趣, 同时激发学生关心体育事业、自觉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的热情。

总之, 教师要善于灵活安排教材, 采用多种教法和组织措施, 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在培养学生体育情感过程中, 要考虑到各种方面的因素, 不能单纯强调某一方面, 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地培养学生, 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体育学习和参加体育运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大学心理健康课论文 第2篇

什么是健康?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但是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所以说,如果说一个人是健康的,那么他不止要身体是健康的,心理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

心是整个人的灵魂,而身体是整个人的躯壳。没有了灵魂,剩下一个躯壳就不能构成一个健全的人。所以说,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要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因为即使一个人身体有些缺陷或者有一些疾病,但他有非常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也可以完成自己的理想,甚至比普通人完成的更好。可是还有很多身体非常健康,但心理上有疾病的人,他们有时候会做一些自己无法控制的事,甚至伤害自己的身体,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说,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生活至关重要。

心理健康指的是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身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会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所以,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在我看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环境问题。

大学生的角色地位和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大学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的能力处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据调查,大约80%的学生以前在家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生活问题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其次,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还包括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异而其他方面平平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次需要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在不同环境下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在不同环境下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及他人的长处和短处,并认识到优、缺点是每个人都有的,应当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而不能因为缺点的存在就自卑或自暴自弃。2.学习问题。来到大学之后,我们可以清醒的认识到大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目的都会和以往完全不同。可能之前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也许只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因为在升学压力面前,每个人都不敢懈怠。但是在大学,我们所学的每一个科目都是对自己的未来有帮助的,所以说到了大学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而且老师的教学方式与之前截然相反,靠的都是自己的自制能力。然而有很多同学在进入大学以后觉得很轻松,再加上自己对未来很迷茫,每天碌碌无为,逃课、打游戏,最后导致功课落下很多,挂下很多科。而有很多像这样的大学生,因为学习的压力产生了多种心理疾病,比如情绪低落,严重睡眠不足,紧张焦虑等。严重的还会产生休学的想法。这些都是心理问题造成的严重后果。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应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避免由于期望值过高而造成的过度焦虑。另外应提高自学能力,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良好的学习措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如果焦虑严重持续较长,则要通过心理咨询帮助排除。3.人际交往问题。

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高中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对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的问题,首先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克服认知偏见。此外要加强个性修养,战胜自卑、羞怯,纠正虚伪自私等不良个性特征。再次要掌握一定的交际原则和技巧,以便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4.恋爱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的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可能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

我们已经改正确对待自己和恋人,在因恋爱而发生情绪时,应即使沟通交流,化解矛盾。5.求职问题。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在跨入社会时,往往会感到很多的困扰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等都是困扰着我们的问题。很多学生在这个时候感到茫然无措,以至于产生焦虑烦躁等精神状态。

在面临求职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劣势,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如果在求职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不要气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不断努力寻找机会。

大学心理课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 体验式教学 应用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是高校对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心智潜能,指导人际交往的主渠道、主阵地,但它的实效性经常受到人们的怀疑。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化倾向特别突出,当前课堂教学大量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甚至像其他学科一样进行非常严格的考试。课程化倾向的直接后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反而给学生额外增加了一门学科课程,使学生承受了更大的负担,最终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再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方法单一,讲授法运用不当极易成为灌输式的教学,抑制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心理健康教学又是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过程,是教育科学性、系统性、生动性的具体体现,所以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综合运用。最后,原有的考试评估体系单一测评教学结果,这种课程化的考试应逐步转向教学全过程的、学生充分参与的评价,充分发挥其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

二、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是个人通过亲自参加实践活动,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知识、技能,从中获得体验和感受。体验式教学是以体验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观和教学模式。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体验式教学所创设的环境和氛围能愉悦学生的心情,增加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变得更加开放和放松,更乐于参与学习,从而更好地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

要使体验式教学富有成效,需要设置凸显生命关怀的教学目标,需要富于情感和意志的教学过程,需要科学灵活、贴近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成长。

(一)设定重视生命关怀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命

这强调的就是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相适应。个人的生命成长需要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与发展情感、意志、态度并重,只注重一个方面都不能促进个体的完整成长。在大学教育阶段,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学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意志追寻和精神养成,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可能是“没有灵魂的专家”。因此,大学教育需要完善的教学设计,将学生的情感体验、态度养成以及价值观的确立纳入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还能充分感悟生命、感悟自己,享受体验,成为德才兼备、富于高尚品格的完整的人。

(二)实施富于情感和意志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实现人格成长

这强调的是教学过程的开展不能脱离学生的体验和需要。体验式教学是学生特殊认知和心理全面演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学生的情感投入,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悟的教学情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和独特体验,善于接受学生突发的灵感、不同的认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放松的情境中真切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自身的价值,从而在体验中获得人格的全面发展。

(三)运用科学灵活、贴近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快乐和自由

近些年,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者们提出了众多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如段康的感受——感知的教学模式、岳素萍的主体教学模式、吴彩霞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及刘海燕提出的“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等。根据刘海燕的研究,大学生认为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实践或活动锻炼模式(28.9%)和审美或音乐熏陶模式(25.3%)。就教学方法而言,大学生倾向于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因此,他们更喜欢情境模拟法(20.1%)、案例分析法(18.7%)、轻松教学氛围创设(15.1%)和角色扮演法(12.8%)等综合性教学方法的使用。

由此可见,将贴近学生实际,易于学生接受的实践或活动锻炼模式、审美或音乐熏陶模式,情境模拟、案例分析、氛围创设等多种教学手段融合的体验式教学适合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说教的教学方法,但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花费时间较多,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参与到体验式教学中的学生,他们会有非常深刻的感受,通过内涵丰富、启人深思的活动,让他们在欢笑中有所领悟,分享心灵收获,以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升华。

【参考文献】

[1]王建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高等理科教育,2009(6).

[2]岳欣.体验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2011(1).

[3]朱海娟.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

大学心理课 第4篇

伴随着几年跨越式发展,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导致大学生面临着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但是因为大学生没有接触过社会,对社会上的职业认知不足,会缺乏对自身的认识,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激发出大学生的求职就业心理障碍。最为典型的就属焦虑紧张、对自己认识不足导致的消极自卑,这样不但会阻碍一个人的发展,还很容易让人在看不清楚自己的状态下误入歧途。(1)大学生在离开学校时,目的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要去适应社会的发展,虽然会有短暂的不适应,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并让行动和思想保持一致,就能够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在大学期间都上过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其内容大多单调乏味,关注更多的是理论而不是实践。这种脱离现实的授课无法让大学生的心理变得更加明朗。虽然讲座的形式能够讲清楚就业政策,但是当真正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些问题,就会难以招架,举棋不定。(2)在大学生就业课程中加入团体心理游戏能够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游戏的设计,让学生在模拟的形式中,感受职场的魔力。针对当前最为热点的就业话题,通过团体心理游戏的形式展开,不仅直观,也更具实效。

2 团体心理游戏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优势分析

团体心理游戏就是以心理辅导为背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根本目标而开展的基础课程。通过彼此相互信任的团体围绕某一个热点问题,开展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在互动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进行思想的碰撞,让内心的感悟有所提升。(3)因为团体辅导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在情景模拟的演示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时进行的辅导可以让学生的认知行为更加长久。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不断探索团体心理游戏的利弊,可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表现出更大的优势:

2.1 克服就业焦虑情绪

通过团体心理游戏能够让大学生克服就业焦虑的不良情绪,焦虑是由于心理经受挫折而产生的复杂情绪。每个人都有的轻度的焦虑,这是极其正常的,但是一旦过度,就会有很重的压力感,进而对人的正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焦虑心理不能够得到排解,长时间累积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或疾病。大学生在毕业前夕,职业焦虑表现最为明显,但是团体心理游戏可以给学生宣泄自我的机会,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进行自主交流,可以缓解不安情绪。(4)在游戏的过程中,也可以了解到大家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就业焦虑,大家相互了解沟通,对于缓解焦虑情绪有很大帮助。

2.2 增强择业自信心

很多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往往会表现出自信心不足,无法让自己充满信心地面对企业,甚至是面对自己。在还没有走向职场,就败下阵来,这可能是大学生的心理阴影,只有将其拨开,才有可能增强自己选择职业时的自信心。很多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容易表现出畏缩,总认为自己什么都做得不好,往往就会失去心理的平衡。团体心理游戏可以让学生在游戏的进行过程中,更加全面地看待自己,通过对自己进行评价,能够不断探索和了解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一(下转第223页)(上接第220页)定不只是看到自己的缺点,也会看到闪光点,要将闪光点无限扩大。在游戏进行时,可以将情景模拟时,了解别人是如何处理事情,这样能够帮助肯定自己,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心。在团体心理游戏中,通过主动与人进行沟通交流,经过不懈的努力,获得游戏的成功,就可以激发团体成员的自信心。

2.3 获得多元化的资源

团体心理游戏的终极目标并不是为了游戏,更加注重游戏过程中信息的交流,探寻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在游戏进行中时,大学生可以获得多元化的资源,并完成资源共享的功能。像是学习专业所属的类别,工作的基本性质等,都需要与合适的职业目标与之相匹配,这样才达到游戏的目标。进行游戏,大学生还可以模拟他人的行为,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不足,团体都进步也是团体心理游戏的目的。要洞察自己的时候,可以发现团体成员的职业动机,进而获取职业信息,找到合适自己的机会。

3 团体心理游戏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运用注意事项

大学生在准备迈入职场的时候,就需要做够充足的准备,例如基本职业的选择、为了职位而进行的岗前培训、走入岗位之后所进行的社会角色的转换等。大学生就业指导能够给大学生诸如此类的辅导,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求职意向,以更加饱满的状态走向职场。例如举行“圈圈结,尽排解”师生团体心理游戏活动。师生通过手拉手不间断传递呼啦圈的形式,用以培养师生之间相互信任、鼓励和协作的关系,并缓解在工作和学习上的压力,愉悦身心。

团体心理游戏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第一,避免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和新媒体结合,通过心理游戏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设计团体心理游戏要将不同的学科内容进行引入,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等。可以通过团体心理游戏,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完善,这样就可以在就业指导课上完成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第二,要注重调动学生在游戏环境中的热情度,让学生充分体验,在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第三,尽量在团体心理游戏中表现出个人的良好素质和健全的人格,这样才能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职场生涯中更要如此。团体心理游戏的辅导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样能够掌握学生就业的基本心理,让团体辅导以最佳优异的效果结束。

总而言之,团体心理游戏涉及到的心理学知识较少,也只能是一种简单的治疗手段,但是却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中释放出来。可以在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开展形式丰富的团体心理游戏,既可以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也能够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只有不断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才能让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①安秀萍.班级团体心理游戏在高一新班中的作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1).

②菅永霞.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案例设计[J].中国民族教育,2010(Z1).

③袁凌蓉.成长的烦恼理性的网络——敬业论坛“成长的烦恼”版面共存环境营造[J].思想理论教育,2011(6).

大学心理课的感想 第5篇

现在人们在生活中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心理很容易出现一些变化,并且可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一些影响。因此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对我们平常的生活学习有很大的意义,于是这学期我选修了心里学概论这门课。在一学期心里学概论的课上,我学到了许多东西。

对刚进入大学的大一学生而言,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适应问题,对新的学习方式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有些人在心理可能会出现错误的想法,如何正确处理这些问题以及如何调整我们的心态是我们应该注意的。而心理学概论给我们提供了了解这些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课中,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一些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以及我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这门课在课程安排,上课形式等方面都非常好。首先,课堂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大学生活各个方面,不论是学习、恋爱、人际交往甚至就业都有专题一一为我们解答。这些所设置的专题都是我们大学生非常感兴趣或者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大学生恋爱心理学,目的就是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老师就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恋爱的过程及心理活动,什么是爱情、恋爱动机、择偶过程、感情纠葛、失恋问题,都一一有所涉及。许多我们困惑不解问题,经过老师的点拨,豁然开朗。关于如何了解自己的性格,多个专题也都曾提到了。课程的设置也给我们解决了许多实际的问题。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心理问题,比如我非常不善于人际交往,通过人际交往课程的学习让我了解到自己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的一些不正确想法,让我懂得了一些处理人际交往中一些问题的技巧,课堂上的学习也教我正视了自己问题,一直以来或许我不敢面对,或许想改正但不知道从何下手,而老师课堂上的小小指点,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知道了如何改正。

我们的老师十分优秀。老师是在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为我们服务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也因为于此,老师对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十分了解,她能够结合实际的情况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特点来设计课程,这样也使我们的大学心理课更加具有针对性。老师也非常敬业,每一次的课程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不论是课堂中任意一个关键点还是随堂的一个心理测验,现在回想起来,老师所教授的都是很有用的东西,帮助了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

课程没有深入讲解或研究心理学专业方面的知识,而是从实际出发,提到了许多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宿舍关系问题,恋爱问题,学习压力问题就业问题,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学会了在遇到这些问题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

在大学阶段,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但是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所以我们更应该通过一定的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己。这门课程对于提高我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让我们从各方面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并且积极向上的心起了一个推动作用。心理学概论这门课让我更全面认识到良好的

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我们不仅在学业上而且工作的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成就。通过心理学中对自我的全面认识,使我们对我们自身意识、情绪、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优缺点有了系统客观的认知,并有助于我们健全人格,提高自我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通过初步学习心理学,我懂得了要深刻地体验自我,准确地评价自我性格;有意识地调整自我,积极塑造良好个性;勇敢面对自我,克服性格弱点。

驱逐恐惧的心理课 第6篇

一粒沙子进入蚌壳,蚌感到难受,为了减少沙子带来的伤害,蚌分泌出平滑的保护性物质,将沙粒包裹起来,结果生成了美丽的珍珠。

这本《你害怕什么》正是朗达·布里顿女士与恐惧斗争近20年,用生命的能量包裹酝酿出的一颗珍珠。

朗达·布里顿在童年时曾遭受过非常惨痛的创伤:她目睹了父亲亲手开枪杀死母亲,然后自杀。这段经历一直如梦魇一般伴随着她,在成长的过程中,朗达·布里顿酗过酒,自杀过,花了将近20年的时间才慢慢摆脱了恐惧的阴影。当然,上天是公平的,正是有了这样特殊的遭遇和洗练的过程,朗达·布里顿才能对生命有了比一般人更加深刻的思考与体验,才能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恐惧进行分析,并且提炼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和实用可靠的对策。此后,她开设了“生活无惧”课程,帮助人们了解自我,摆脱恐惧和压力。

《你害怕什么》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朗达·布里顿对恐怖心理的细致观察,以及她所指出的人们在恐怖驱动下的“行为四步曲”。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恐惧,看上去千差万别:有的人时刻担心失败,于是从出生开始便一刻也不能停歇,无法享受生活;有的人害怕被否定,即使受到欺压也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有的人害怕自己不可爱,于是宁肯陷身于不良关系身心受挫,也不肯主动逃脱……尽管人们的恐惧版本看上去各不相同,但最后还是殊途同归,所有陷入恐惧不能自拔的人都有着相同的“运作程式”,即行为四步曲:

第一步,发生了某件事,于是这件事就成了你的一个“恐惧开关”,你时刻感到自己恐惧的事情有可能再发生,一旦有类似迹象出现,你便心跳加速、掌心出汗。有的人怕被人看做失败者,有的人则怕被说自私、软弱。比如一位销售员,他内心的“核心恐惧”是被看做一个没有能力的人,于是,每月的销售工作指标就成了触发其恐惧的扳机。再比如,一位担心被指责自私的女士,你的一句恶性评语也许就会诱发她的恐惧。

第二,在恐惧的驱策下,你会出现一些行为,而这些行为常常是未经仔细思考就做出的。你主观上期望通过这样做,可以避免那可怕的结果。比如那位推销员,为了回避“我是失败者”的感受,他将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拼命工作,争取最好的业绩,他以为这样就不是失败者了。而那位希望永远无私的女士,可能一直活在别人的要求里,即使自己不愿意也会帮助别人做这做那,牺牲自我也在所不惜,好像她活着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了帮别人解决问题。

第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努力常常会驱使你设立根本不可能做到的目标,于是你所害怕的结果还是会发生。销售员的业绩不可能永远第一,即便他干得很好,还是会被人超越,于是他又会感到自己是失败的。而对于那位可怜的女士,没有人能够满足他人的所有要求,一旦她没有达成对方心愿,或者有了拒绝对方的念头时,她就会暗骂自己:“我怎么能这么自私!”事实上,在恐惧中人们不自主做出的那些努力,反而会推动我们所恐惧的事情发生。

第四,你开始采用一些方法来麻痹情绪上的痛苦,且几乎无可避免的都是一些自我毁灭的行为,譬如酗酒、暴饮暴食、游戏成瘾、滥交、吸毒、拖延成性、把要紧的事放到一边而去处理那些琐事、愤世嫉俗、睡眠过多、虐待小动物,或者封闭自我,向那些能支持你的人关起大门等等。这些方法会让你暂时觉得好过些,随之而来的后悔内疚又会加重你心中的恐惧,因为这样做的你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这个行为四步曲就像一个恐惧之轮,循环往复,令人不能自拔。

类似精彩的内容,书中还有很多,如果你认真阅读此书,将会有以下收获:

1.识别你的恐惧模式,看清恐惧是如何影响你的生活的。

2.找到适合你的战胜恐惧的方法。朗达·布里顿是个实践者,她通过自己的探索努力,找到了一些操作性极强的方法,这也是本书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所讲述的精华。朗达·布里顿通过“恐惧之轮”和“自由之轮”两个简单的模型,阐述了如何摆脱恐惧的要义。

3.世界上有些人是会不断强化你的恐惧的,朗达·布里顿教给我们如何识别这些人,远离他们,并且找到那些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恐惧踏上“自由之轮”的人。趋利避害,我们需要有选择地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

书 摘

作者: [美]朗达·布里顿

译者:陈逸群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你所认识的恶魔总比你所不认识的恶魔好

恐惧的功能在于帮助你免受伤害,但恐惧也会阻止你成为最好和充满信心的人。恐惧一路追随着你。

恐惧听见你的呐喊:“我永远不想再有这种感觉!”它认真对待你,坚定地要保住你的安全,有如贴身保镖般护卫着你的感觉。现在,出现了一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中,你可能无法接受自己,于是恐惧便发出警报,告诉你:“不要去那里,不要那样做,绝对不要那样说!你很可能会被拒绝,感觉失望,或觉得自己是个傻瓜。危险!”

恐惧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你抵挡一切可能引发你最严重恐惧的负面感觉,而这个最严重的恐惧就是:我不够好。这会让你一直无法接受自己。

请用这个角度思考:恐惧是你的舒适安全区的守门员,小时候,你的舒适安全区就是母亲的怀抱,你会冒险地走出庇护所,一旦你感觉到威胁,便会迅速地缩回安全的地方。现在你的安全区在于你所认识的人、你惯常做的事情、让你轻松自在如在家的地方,不管这些是好是坏、是快乐是悲哀都不重要。“你所认识的恶魔总比你所不认识的恶魔好”。人们长久处于不良的婚姻关系、单调乏味的工作以及其他不如意的情况中,只因为打破熟悉的疆界,尝试新的事情太恐怖了!你的安全区就是让你觉得舒适安全的地方。

扩展心灵的自由

当你按照本书的指引,登上“自由之轮”后,你将经历到下面这些心灵状态,而且会愈来愈强烈,愈来愈持久。

活在当下 当你和另一半正在享受一顿美好的晚餐时,你忽然想到明天要处理一件公务上的难题。你阻止自己再想下去,反而凝视她的眼睛,分享你对她的爱。一生决定于片刻之间,选择也是当下的。当“活在当下”成为一种本能时,生命会变得更为丰富。

接纳 你想要去看一部最近上映的浪漫喜剧电影,但你先生却想看动作片,两人掷铜币决定,结果是动作片。你做了一个决定,决定不抱怨这个结果,相反地,你找出方法与丈夫一起享受这段时间。你不把时间全花在挫折感与哀怨中,相反地,你接受现况,用开放的胸襟和弹性面对眼前的新契机。我不是要你忍耐现况,而是要你区别基于恐惧的反应和基于自由所做的决定。

内在力量 你的朋友对你说了一些残酷的话,你不再不加纠正地将之带过,相反地,你挺身而出为自己说话。你所累积的内在力量,会激励你以言行表达出你的真实感觉。为自己说话不再是梦想,透过投身于你的自由之轮,你已经开始培育你的内在力量了。

超脱 你要求加薪,你不再用是否获得加薪来判断你做得多好,你知道在要求的当中,你的性格被建立了,并且释放出来的自由在你的生命中制造了奇迹。当然,你做了准备,你的行为也好像已经获得了加薪,就算结果让你失望,也不会毁了你的一天。这会变成另外一个新的机会,让你学习更多地做真正的自己。当你能够客观,不再固守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时候,当你明白生命中可以发生任何事情而不是静止的,那么你就不会再期待一个特定的结果。

图/彭长征 郭德鑫

大学心理课 第7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女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有较强专业能力, 还要有优美的形体、高雅的气质和端庄的仪表。陕西理工学院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目标, 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在体育课教学中开设了“专项课”, 把健美操作为专项的教学内容进行传授。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女大学生健美操课教学与训练的研究, 探讨健美操课对于女大学生心理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为女大学生的工作和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更重要的是为今后各大高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

陕西理工学院2007级选修健美操课的本科女生140人, 她们的平均年龄为19.65岁, 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此前从未参加过健美操锻炼, 也没有任何的舞蹈基础。

2 确定测试指标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 为了探索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我们选定了心理素质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 由9个反映心理疾病症状的因子组成, 按1~5级评分, 得分高者, 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反之则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3 研究时间与课时安排

本研究进行的时间范围是2007年9月3日到2008年1月5日的一个学期, 18周以课上为主、课下为辅的形式进行健美操锻炼, 参与本次研究的140名女大学生分别分布于陕西理工学院五大系的7个教学班, 因为健美操在室内馆上课, 所以不受自然气候影响, 每个学生都按要求完成了18周的学习, 并利用最后一堂课, 进行了各项研究指标的测量。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最新的有关这一方面的专著、论文及调研报告和统计学方面的书籍。

4.2 问卷调查法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 本研究设计了心理健康的调查问卷, 并为保证问卷的可信度及有效性, 向西安体育学院的几位专业课教师征求了意见, 并进行了修改补充, 分别于2007年9月和2008年1月向140名女生发放了两次问卷, 回收率都为100%.

4.3 实验对照法

对照这140名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课锻炼前、后的各项心理测量指标, 自身进行比较。

4.4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收集到有关数据用SPSS10.0软件进行处理。

5 结果与分析

5.1 心理健康的标准

1951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在《变态心理学》中提出了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健康标准: (1) 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 能充分地了解自己, 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 (3) 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 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 立于不败之地, 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 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 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 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 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木要求。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志是: (1) 身体、智力、情感十分调和; (2) 适应环境, 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 (3) 有幸福感; (4) 在工作和职业中,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过有效率的生活。综合以上的观点, 可以认为, 心理健康即为智力正常、情绪反应适当, 意志品质良好, 态度保持积极, 行为习惯规范。

5.2 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

选择学生实验前、后的SCL—90的9项因子得分进行比较, 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 9项因子的得分都明显低于学习健美操之前, 且普遍都低于国内大学生常模。除了神经性因子没有明显差异外 (P>0.05) , 其他8项的得分都是差异非常显著或是差异显著, 也就是说, 参加健美操课的学习之后,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向更好的方面发展。

6 结语

(1) 通过一学期的健美操课的学习可以形成优美的体形, 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一种优雅的气质与良好的修养, 给人以健康向上的感觉。

(2) 健美操课中交往的互助性, 能给人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 激发学生热爱生估、创造生活的热情。

(3) 健美操运动可以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 缓解生活、学习中的压力, 使心理状态得到调节, 降低了心理异常情况的发生, 并且大大增强了女性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 4.

[2]朱来朝.现代体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1.

[3]王晓, 张国梅, 高扬, 等.健美操教学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1) .

大学心理课 第8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完全突破了原有的思维模式, 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和全面的定义:“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 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因此, 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 人们不仅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 更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理。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 身心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 据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 就有23.5%的大学生患心理疾病, 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年来已达到30%, 比率明显上升。而占学生总数近一半的女大学生群体备受人们的关注, 她们要面对社会上越来越强的竞争压力, 还要面对社会中个别存在的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呈现的心理问题也比较多。普通高校应从各部门、各学科、各项目着手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健美操正是以健身、健美、健心为目标, 以身体练习为内容, 以艺术创作为手段, 融体操、舞蹈和音乐为一体的, 具有轻松、奔放、洒脱特色的体育项目, 同时, 在健美操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体能和情绪还能表现得生动、具体、鲜明, 因此, 健美操具有其它学科和项目不可替代的优势, 深受女大学生的喜爱。本文以健美操教学课为切入点, 探讨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健美操选项课女生80人 (两个班) , 进行一轮30学时的教学。

(二) 研究方法

1. 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学生学习健美操试验前、后测定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问卷调查法

发放心理问卷80份, 回收率为100%

3. 测试指标的选定

身体形态指标:胸围、腰围、臀围、体重。

身体机能指标:安静心率、肺活量。

心理指标:情绪、智力、自信心、意志品质、人际关系。

二、结果与分析

(一) 通过学习与锻炼, 心肺功能得到了非常有效的改善

通过表一可以看出, 通过30学时的健美操课程学习与锻炼, 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都有了明显改善:胸围增加了, 腰围、臀围减小了, 体重变轻了, 身材变得越来越匀称好看了, 而且心肺功能也得到了非常有效的改善。

1. 通过健美操课的学习, 学生对自身的满意度提高了

爱美是人的天性,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 学生的体形偏于肥胖的趋势较大, 所以窈窕的体形和优雅的气质是当代女大学生追求的一个主题, 健美操是一项有氧运动, 在健身的同时还具有塑造体形的功能:通过连续不间断达40分钟以上的有氧练习, 能燃烧身体里多余的脂肪, 并使肌纤维变得匀称而富有有弹性;通过形体健美操训练, 能有效改善不良的身体姿态, 形成优美的体态, 从而表现出良好的气质和修养, 给人以朝气蓬勃、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 通过健美操课的学习体验使女大学生提高了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在学习和生活中拥有了一份自信, 使她们在心理上对自我身体的满意度有了很大提高。

2. 通过健美操课的学习, 学生的心肺功能得到了有效改善

经过30学时的健美操课学习, 能使肺部的通气量明显增加, 肺泡张开率提高, 从而增大肺部的容积和吸氧量, 经常参加健美操运动, 呼吸肌产生运动性肥大, 安静时呼吸加深, 能减少呼吸次数, 改善呼吸系统功能, 使肺活量增大;同时, 健美操运动还有利于心脏发育, 使心肌细胞内能量代谢与收缩功能增强, 心肌纤维变粗, 心输出量增加, 心动徐缓, 使安静时的心率明显减少, 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防止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心肺功能的增强, 能使学生在健美操练习的过程中精力充沛, 把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得到良好的释放, 学习效果大幅度提高。

(二) 训练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 (见表2)

参照表二的五项心理指标, 通过试验前后有关指标的测试比较表明, 通过健美操课的学习和锻炼, 女大学生的情绪、智力、自信心、意志品质和人际关系都有了显著改善。因此, 健美操课对提高普通高校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健美操运动有利于释放压力, 调整和改善情绪状态

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和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健美操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 并降低紧张和不安, 从而调控人的情绪, 释放压力, 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一项体育运动, 音乐给健美操带来了生机, 使动作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同时, 在健美操锻炼中, 练习者的注意力能很快从烦恼的事情上转移开, 忘掉失意与不快, 尽情享受健美操运动带来的快乐, 从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向好的方面发展。

2健美操运动有利大学生的智力发展

大学生在经过长时间的脑力劳动后, 通过健美操锻炼能调整呼吸, 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 同时, 在学生进行健美操创编的过程中, 她们的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分析等心智能力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并使其在健美操学习的过程中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 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在健美操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是成功者所具有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既是她们今天学习生活的需要, 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健美操运动是一项表演性很强的运动项目, 心理上要有强烈的表现意识, 因此, 自信心就显得十分重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首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 尊重、信任学生, 做她们的“良师益友”使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 并使学生在良好的感情沟通的过程中,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 在健美操教学中, 教师要多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 创造条件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 表现自己的才能。例如:在健美操课小团队自己组织复习和练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组织、管理、沟通能力强的同学担当小团队的队长, 鼓励肢体语言表现好的同学多做领带练习;思维活跃的学生多为小团队创编操练习贡献自己的经典思路, 等等……然后给各个小团队提供展示的舞台, 发挥她们的主观能动性, ,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体现自我价值, 增强自信, 同时还能刺激她们学习的欲望, 激活思维能力、表现能力, 增强她们的自信。

4. 健美操课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在健美操教学课中, 教师要通过一些教学情境的设置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体育带给我们的乐趣和刺激感, 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快乐, 还能在应对压力和攻击时能克服困难、焦虑, 保持平常心, 以宽容的心态去善待他人, 通过小团队分组学练和表演展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荣誉感和良好的协作意识, 激发学生不怕困难、挫折、失败、敢于拼搏、比赛、竞争的精神, 具备解决生活中与他人有关的各种矛盾、冲突的能力, 使之思想品质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5. 健美操课中应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得培养

健美操课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一门活动课,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有智力上的交流又有肢体上的互动。俗话说:“小课堂, 大社会”, 因此健美操教学课无疑是学生心理成熟与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平台。在健美操课中我们可以把课堂看成是社会的缩影, 把教学的过程看成是人际交往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引导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队长、队长与队长、队长与体委、体委与教师等等人与人的交流之间产生相互认识、尊重、关心、信任、激励和竞争的意识, 使她们发挥各自的长处, 使健美操课变得更生动, 同时也为她们今后的生活、就业和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论与建议

(一) 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很广泛性的课题, 它包含的内容远不止文中提到的观点, 本文只是围绕这个话题和广大同仁进行讨论研究, 希望大家能提出宝贵意见。

(二) 健美操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手段还有很多, 只要我们一线教师集思广益, 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可喜的成果。

摘要:2001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意见中明确指出了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健美操运动的特点, 阐述了长期坚持健美操锻炼, 不仅能有效改善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 还能协调与控制情绪, 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促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健美操课,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意见》2001年

[2]刘建敏《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会论坛2007年3月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课 第9篇

关键词:快乐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心理健康

一、课前

1.上课之前, 和同学聊会天, 拉近与学生情感距离, 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你, 并且了解学生情况。

2.通过心理测验, 如心理专职教师、班主任、科任、学生等日常观察, 不记名纸条调查学生, 了解学生情况 (有调查才有发言权) , 为教学提供第一手材料, 才能使教学做到针对性、实际性、实践性。

3.板书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做好准备。

二、课中

重视“快乐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活学活用心理团体训练中的暖身活动, 破冰活动, 如大风吹, 闻鸡起舞等;可以应用电影, 唱歌, 小品, 相声, 录像, 歌曲等调动气氛, 活跃气氛。

三、课后

不断修改教案, 根据学生上课情况及反馈情况修改教案 (注意有正式教案, 不是无案上课) 。

具体技巧如下:

技巧1:讲述心理活动原因内容等, 注意要将原因具体化, 实际化, 别讲一些大道理, 不讲空洞苍白的话。

例如, 讲注意力不集中溜号原因时, 我将原因归纳如下:

(1) 外界诱惑。网络、书籍、漫画、电影、电视、P3歌曲, 异性的他 (她) 等很吸引人, 一旦人对某件事有期待以后, 注意力就容易产生分散, 溜号。例如, 放假前夕, “要回家了”, “要上体育课”了, 可以玩了, 玩什么, 和谁玩;可以看电影, 录像, 可以玩网络游戏了;要见朋友了和朋友网上聊天了, 要给朋友写信了等, 上课时, 会不自主想到这些开始溜号。另外, 武侠书中某个精彩的故事, 影视录像中某个片段, 网络游戏中如何进入下一关等, 也会使你溜号。

(2) 过于疲劳。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 生理疲劳, 如晚上很高兴睡得很晚;生病了、体力劳动之后疲劳, 这时注意力不集中需要休息;心理疲劳, 如长时间从事一种单调的活动, 神经系统耐受性比较差, 头脑中会出现各种杂念, 注意力不集中,

(3) 事件。各种各样心烦的闹心的事件, 这个事件可以是:以前创伤性事件, 家里的事, 学校的事, 同性异性的事, 与老师的事等。

(4) 视听障碍。听不清, 看不清, 听不见, 看不见, 反光, 这时老师讲课, 学生容易注意力分散, 需要戴眼镜, 调座位保证课堂秩序安静, 保证光线充足等。

(5) 不良习惯。小学、初中时, 养成了你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 “联想”的习惯。上小学初中时, 习惯一节课注意力保持25或30分钟。

技巧2:分析出原因后, 说出一些对策, 解决方法等 (以注意力不集中溜号为例) 。对策:

(1) 减少分心的事, 减少环境干扰。如果是很多的事情引起你注意分散, 那么你可以写在日记上, 你就能放松, 上课时专心听讲;自由支配时间 (下课或利用业余时间) 逐件事情解决, 只有将引起分心的事解决掉或改变对事件的看法 (合理认知疗法) , 也可以先从那些简单的事易处理的事或你喜欢做的事开始做。

(2) 专心训练, 培养注意力集中的学习习惯, 从培养仔细、耐心、反复专注一件事开始, 养成自我控制能力。如学习毛泽东在城门洞看书, 乱中求静能力。

(3) 多种感官动作用于学习, 避免溜号。心理学家验证这么一条结论:要边听边看, 边动手记边用大脑思考的学生, 上课溜号会大为减少, 否则一直听一直看会加重你的视觉听觉疲劳, 会困, 会溜号。

(4) 应用期限效果集中注意力, 课堂上的知识课堂内一定要弄懂, 不要弄到下课或专门抽出时间去学会课堂知识 (完成不感兴趣的工作) 。

(5) 同学互助, 互相提醒不要溜号。

(6) 写格言警句, 警告自己不要溜号。

技巧3:分析批判学生中存在的错误思想, 如学生交往过密, 早恋……学生有两种观点想法:

第一种想法:“认为交往过密 (早恋) 可以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能够提高学习成绩, 多个人关心自己, 自己伤心时候会少负担一些, 高兴时也会有人和你分享”。实际情况是你自认为你能处理得很好, 但是因为你们的个性、性格、价值观不稳定, 不成熟 (表现有时自己都解决不了问题, 自己都照顾不了自己) , 或者一但环境改变或者你的父母知道后反对;发生一些事件后产生矛盾, 彼此之间不再谅解, 彼此之间不能再容忍, 导致两人关系紧张;或者是见异思迁, 无共同语言, 感到对方很烦, 感到不自由受到束缚像蹲监狱的感觉;感到对方是负担, 彼此之间不再有新鲜感, 或者相处一段时间后, 发现对方有缺点不再那么完美, 不能接受。

第二种交往过密想法:“我只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把这段经历, 当作美好的回忆不也是很好的吗?”实际上, 感情是世界上最伤人的, 高中时恋爱成功是万分之一的机率 (受到高考, 工作, 性格等影响) ;你自认为都是美好的, 但往往都是可能一辈子也忘不了或者会影响你以后同学关系、异性关系, 甚至成人时婚恋生活等。许多成人心理障碍就来源于学生时代的早恋。

例如, 歌曲《不要再来伤害我》《那一天》。

技巧4:举实际例子时, 含糊其词, 模棱两可, 所举例子说完后, 学生找不到身边具体人物, 不能“对号入座”, 但又却是他身边人物, 甚至是他本人, 但又不能说出是某某个人。

事例:女生晓莉与班上的男生萧强的家住同一个县 (可以是同一个镇, 同一个村或小学同学、中学同学或以前不认识, 一见钟情) , 入校后在共同学习生活中, 两人又有接触, 萧强待人热情加上同乡关系, 故萧强经常在学习上帮助晓莉。为此, 晓莉认为萧强是喜欢她的 (指晓莉) , 也对她产生感情, 并经常找机会与其接近, 这种情况引起萧强的不安, 便开始疏远她。感情不是说断就断的, 小莉对萧强的感情并没有减弱, 反而更加想接近。于是, 晓莉陷入情感的苦恼之中, 总是想, 他为什么总躲着我, 疏远我, 是不是我什么地方令他不高兴了?是不是我什么地方做错了?我是不是长得难看了, 不吸引他了, 等等!结果:学习注意分散, 成绩下降, 丧失进取心,

技巧5:讲述危害及严重后果

高中男女生谈恋爱, 后来因种种问题分手, 一方想断, 另一方不想断, 结果是:男生 (或女生) 想尽办法挽救两人关系, 可能会报复。

技巧6:讲课时, 适当加一些学生熟知的公众人物、新闻人物等, 以情感受挫后, 反应类型为例:

升华型:将失恋的痛苦转化到有意义的活动上, 以事业的成功代替失恋的痛苦, 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一些文学巨匠, 如歌德, 罗曼·罗兰, 都情感受挫过。法国的罗曼·罗兰在失恋后写出了《约翰·克里斯朵夫》;哥德暗恋受挫, 写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让学生把受挫变成一种动力, 功成名就时, 就会找到好的情感归宿。

技巧7:在课堂上讲课时, 我根据讲课内容适当穿插一些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事例:严重抑郁症者、极端内向者、严重多疑、有自杀倾向等, 注意把握好尺度, 不过份刺激学生, 再讲出一些事实危害等。

教师课前心理准备五要素 第10篇

一、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一种强大动力,也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有力保证。作为教师,要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是不行的。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这里的“胆大”指的就是自信心,而“艺高”是指高超的本领,过硬的功夫。可见,要胆大首先要艺高。艺不高,教者对自己采取的教法、所讲的内容心中无底,气势自然就下来了,讲课就显得不那么理直气壮。如果在课堂上再遇点意想不到的麻烦,不难想象,这堂课会是如何糟糕,教师自己会是如何难堪。因此,除了平时加强学习,苦练基本功外,教师在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准备教案,为树立自信心打好基础。

二、提前进入角色

在一堂课中,教师是课堂程序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动机、意愿和热情的催化剂,是促进者、激发者;是组织学生学习、活动、展示,让课堂有序、有方、有效进行的组织者;是学生疑难问题解答、引导的疏导者;是通过点拨,提升学生认知层次的提升者;是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进行评判指导的评价者。在一堂课中,教师的角色是很重要的,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并不因为自己对教材熟练,驾驭能力强而轻视课前准备,他们一般总会在课前10分钟左右甚至更长时间进入角色,浏览教案,设想一下在将要进行的一堂课中的过程。自己做什么,让学生做什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提那些问题,应该怎样解答,甚至上课第一句话怎样说,说什么等细节都要想一想。提前进入角色,它为上好一节课准备了良好的开端。

三、做好应对突变的心理准备

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除了教师对教材内容是否娴熟,教师是否适当地运用教学手段之外,还与教师是否做好应对突变的心理准备密切相关。教师在上课时没有遇到过意外情况的恐怕极少。你精心设计了一个非常妙的问题,可是提问了好多学生大家都不知道答案;你准备好了多媒体课件,想一展身手,可上课时突然没电了;课前电脑、电视你都调试好了,上课后却怎么也打不开;前一个班用过的课件,到另一个班又怎么也用不成了;上课时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你意想不到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你事先恰恰又没有预料到。有时也许会遇到比上面这些问题都要让你尴尬的场景,如果你没有应急方案是上不出精彩一课的。因此,在上课前教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预测,想好应对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四、不把不良情绪带入课堂

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课堂的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教师如果把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会使教师难以进入角色,更不可能以饱满的激情带领学生共同学习。然而教师不是圣人,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承担着多种角色。

教师既要在工作上承担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又要承担家务劳动、子女教育、照顾老人等家庭责任。工作、家庭责任等压力使许多教师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负担。现实社会中不可能事事如意。因家庭、工资奖金待遇、职称评定、同社会一些行业相比巨大的反差等矛盾,有时会使一些教师身心疲惫、心理失衡、焦虑烦躁等。这些情绪若带到课堂上就表现为讲课缺乏激情和热情,容易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管理走极端等,会大大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调节心态,尽量忘记自己承担的多种角色,想方设法把自己定位在单一的教师角色上,并处理好教师角色内部的诸多矛盾,避免把不良情绪带入课堂是非常重要的。

五、不断调整心态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课 第11篇

一、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设计原则

1.活动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其主要目的是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放松心情的情境,学生在这里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2.发展性原则

从学生身心发展看,心理健康课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成长任务和危机。心理健康课应当围绕这些任务和危机形成系列,一步一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完善地发展。

3.参与性原则

评价心理健康课的效果如何,学生的参与程度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志。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是心理健康课的核心。

二、心理健康课的设计要点

1.主题明确

多个环节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活动目标明确。有的老师设计了较多的活动,学生的参与程度也比较高,但是效果并不好,原因在于过多的活动目标冲淡了主题。有的活动纯粹是为活动而活动,与主题没有多少关系,活动后没有交流和分享,所以收效甚微。

2.注重实效

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如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正确价值观念的建立,调控情绪能力的增强,意志品质的改善等方面。

3.参与面广

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尤其要关注自卑内向的学生。有研究认为,课堂中90%的违纪学生是由于没有机会让人倾听或别人不愿意倾听而引发的。心理健康课的目的在于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这些学生想发言、敢发言,实现全员参与、和谐发展的心理健康目标。

三、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方法

1.情境体验法

小学生年龄小,是非评价不稳定,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有所感受和体验。

2.游戏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游戏永远是孩子们玩耍的主题。通过设计学生喜爱的游戏来引导学生体验,这种形式生动活泼,学生积极参与,容易取得效果。特别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

3.角色扮演法

小学生的具体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强,学生亲自扮演角色,换位思考来导入课堂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触动了他们的情感,使认识更加深刻。

4.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是心理健康课的基本模式。通过小组讨论,人人参与,达到相互接纳、相互包容、情感互动、自助助人的目的。

四、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停留在节奏明快的音乐、色彩鲜艳的动画上,因此,为孩子创造鲜活的画面、可爱的小故事、欢快的音乐可以紧紧地吸引住孩子,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欲望,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

2.激发参与,情感导入

可以通过视频动画或者游戏、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获得情感体验。

3.小组讨论,分享交流

针对活动中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由教师引导出问题,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享感受。

4.教师引导,联系实际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分析自身的情况,形成自己的正确认识。

5.反馈矫正,总结深化

通过学生的讨论,联系自我,教师对一些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作出及时的反应,提供有利于学生心理调整的反馈信息。最后,教师要揭示活动中蕴含的哲理,并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从理论的高度指导学生的实践,最终转变为学生的行为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彭华军.如何设计心理健康课[J].云南教育.2004.(32).

[2]黄宝榴,陈智勇.小学心理健康课教学的探索[J].教学在线.2006.(04).

[3]杨增田.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课[J].学生发展与管理.2002.(02).

[4]石美英.心理健康课教学方法浅议[J].河南教育.2006.(02).

大学心理课 第12篇

一、体育活动与身心发展的关系

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 体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的身体活动和身体状况对自己的心理会产生影响, 还要认识到身体活动可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俗话说“笑一笑, 十年少”, 充分说明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当学生心理状态良好时, 就会显得食欲旺盛、精力充沛, 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当代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的心理状态可以引发一系列生理机能的改变, 从而导致失眠、便秘、消化不良、心绞痛、心率失常和月经不调等症状的产生。因此说, 人的身心是一个统一体, 它们互相影响, 相互作用。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心理健康有利于身体健康, 只有这两个方面保持和谐统一, 才能真正达到健康的状态。

二、体育活动与自信心提高

中学生具有爱好表现的心理特征。体育教学内容多元而广泛, 在活动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内在心理状态较易全部地体现出来, 如:活跃、稳健、沉着、急躁、自信、坚定、胆小懦弱、自尊心极强、勇敢顽强、知难而退、不求上进、个人主义、认真负责、敷衍了事、文明礼貌和蛮不讲理等等。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 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体育运动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努力展示自我, 努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可以用感人的事例影响学生, 如:当年中国体育健儿在第22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男子团体比赛中, 在前五场顺利过关, 总分名列首位时, 李宁意外从单杠上掉下来, 这种情况下接着上场的童非必须以9.85以上的高分才能取胜。在如此紧张的局势下, 童非沉着冷静, 以沉稳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技艺和胜不骄、败不馁的自信赢得9.9的高分, 使中国体操第一次登上了世界冠军的宝座。此外, 教师不要过分营造相互竞争的体育课堂氛围, 否则有些学生可能一直是体育学习与活动的弱者。要鼓励学生作自我比较, 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和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经常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 才能喜欢体育活动, 才能在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 从而增强抵抗能力, 增强体能, 提高自信心, 也有利于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并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才能表现出珍惜生命、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三、体育活动与情绪调控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它产生于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当需要得到满足时, 就产生积极情绪;反之, 便产生消极情绪。学生在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 有成功, 也有失败, 学生应该关注自己的情绪表现, 以便作出适当的调节。当学生学习压力大或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 可以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运动后不仅达到了锻炼身体的效果, 也可以改善心理状态。

四、体育活动与意志品质培养

在体育活动中, 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 需要克服身心疲劳, 消除厌倦、胆怯、慌乱等情绪, 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 这些都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严峻考验, 也是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一定程度的目标而支配自己的行为, 并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积极健康的意志品质有如下的特点:

1. 自觉性。

即能根据自己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 自觉确定行动的目的, 有步骤地采取有效的行动方式, 从而提高自觉性, 减少盲目性。

2. 果断性。

即在需要作出决定时能毫不犹豫, 当机立断;而在需要延缓决定时能深思熟虑, 直到情况成熟时才采取相应的措施。

3. 坚韧性。

即能持之以恒地把采取的决定进行到底, 而不是被形形色色的诱惑所干扰, 也不会被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所吓倒。

我国近些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 体育在现代教育中呈现萎缩趋势;而由于独生子女的“独”, 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 经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果断、自控、坚韧等良好品质难得有培养的氛围和机会, 从小被喂娇了, 惯坏了, 成了“肥胖墩”“小豆芽”“药罐子”等, 这与时代发展对人体健康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桑新民在其《教育哲学的对话》中谈及现代体育的有关问题时说道:“现代教育很需要一点儿斯巴达的精神。”强调体育训练与加强身心磨练需要设置一些粗犷的、粗鲁的、剽悍的、严格的半军事化的运动课程, 要自觉地让学生吃点苦头, 摸爬滚打, 强壮筋骨, 增强体质。因此, 唯有进行强有力的体育运动, 让学生心智“苦”, 筋骨“苦”, 不断体验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 其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得以养成, 才能承担起“天降大任”的重担。体育活动是磨炼和考验人的意志品质的活动。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学生可以克服各种主客观困难。因此, 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五、体育活动与团队精神打造

体育活动多数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 体育活动中团队也是多种多样的, 班级、小组、教学比赛中临时结成的队 (组) 等等, 都构成了团队。在集体项目中, 团队更是体育活动的基本单位。体育活动非常有益于团队意识的形成。团队精神和角色意识不仅是一种心理品质, 也是一种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 合作精神渗透在角色之中, 因此, 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扮演好所承担角色的人, 就被认为是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人。体育活动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角色类型, 为学生学习和扮演不同的角色, 增强合作意识提供了机会。

在很长一段时期, 学校体育的任务中只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讲团结协作而不讲竞争。《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有竞争, 又要有合作。然而,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 需要教师注意的是, 所谓竞争不是过分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 不要分出三六九等, 应该着重培养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

上一篇:顶板设计下一篇:抗震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