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状范文

2024-09-03

强迫症状范文(精选6篇)

强迫症状 第1篇

1.1 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简称OCD)

是一种焦虑障碍,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患者能充分地认识到这种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是不必要的,但却不能以主观意志加以控制。由于强迫症状的出现,患者可伴有明显不安和烦恼,严重影响社会功能 。

1.2 强迫症与强迫症状的区别

强迫症状属于强迫症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但又不同于强迫症。研究证实,大多数人都经历过与临床强迫观念非常相似的强迫观念,但是二者在强度和频率方面有大量的区别。即具有强迫症状者与强迫症患者所报告的强迫观念的内容和形式很相似,但是患者经历的强迫观念更加强烈、更加逼真以及持续时间更长。也就是说,强迫症患者与具有强迫症状者的强迫症状相比具有更加频繁(平均每天超过一小时);更加强烈(严重影响个体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多的苦恼和焦虑(削弱了各项心理功能)。由此可见,具有强迫症状者在其质和量上都明显的低于强迫症患者。

1.3 体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文献表明,克拉克在1975年的研究结果显示,体育活动可以帮助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改善情绪和提高自尊,但不大可能减轻他们的思维紊乱程度;根据凯恩在1983年对1750名心理医生的调查,其中有80%认为身体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60%的人认为应将身体锻炼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麦克英曼等人于1993年对体育运动后的被试者立即进行测试,结果发现他们的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而精力和愉快程度则显著提高,并且身体锻炼可以帮助患者改善情绪,增强自我观念和提高自制能力。总之,科学的体育活动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情绪调节有明显效果已被大多数心理医学工作者认同。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体育对强迫症状影响机理的可行性研究。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强迫症状的治疗现状

目前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强迫障碍的方法有药物治疗、电休克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心理治疗、手术治疗等,国外在药物使用方面比较一致,也有较规范的程序。心理治疗最初由精神分析而来,后来发展出了行为疗法、认知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随着心理学的普及,新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国外有森田疗法、格式塔疗法、家庭系统疗法、箱庭疗法、昆达利尼瑜伽、音乐疗法等等。目前大量临床治疗的方法是把多种疗法进行整合。在引进国外各种疗法的同时,国内对于强迫症的治疗依托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及实践发展出了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目前其影响力不大。中国心理咨询的先行者——钟友彬根据工作实践及本土文化独创了中国的精神分析,即钟氏认识领悟疗法。国内对国外各种疗法引进介绍的很多,实际应用的主要还是传统的认知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或以上各种方法的整合。科学的体育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手段对强迫症的治疗也在不断进行研究之中。

3.2 体育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国内外都是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定的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人的自信心、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改善抑郁、焦虑情绪、改善睡眠效果及饮食状况、增强记忆力;又因为它的副作用小,方法灵活多样,所以体育锻炼被广泛应用于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辅助治疗中。良好的心境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提高效率,克服困难。有研究表明,长期的游泳、健美、击剑等练习可以使心境积极变化。还有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对心境都有积极的影响,且不受年龄、性别的制约。1992年,拉方丹等人研究和总结分析了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其结果是: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有氧练习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体育锻炼的程度也越大;体育锻炼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体育活动对于心理健康有着促进作用的。

3.3 通过SCL90量表中强迫因子的实验结果

大量的SCL90量表中强迫因子的实验表明,科学有效的体育活动能对强迫症状者具有显著改善。学者张兰君的研究表明,使用SCL-90量表、艾森克 EPQ量表进行评定,筛选出一年级大学生强迫症状高分者及情绪不稳定者57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其中29人,以体育兴趣小组为活动方式进行实验研究通过运动处方干预6周后其强迫症状(t=3.14,P<0.01),情绪稳定性(χ2=12.7,P<0.001)均显著改善,优于对照组,并发现大学生的强迫倾向与情绪稳定性、个性特征存在着相关性。改善强迫症状的效果与运动处方相关;有计划、有目的安排体育锻炼和娱乐性群体运动兴趣小组活动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强迫症状和培养健康的个性和稳定的情绪特征 。

学者杨麟研究表明,通过八段锦这一运动方式对实验组大学生连续干预12周,对照组在实验期间不参加体育锻炼。采用POMS及SCL-90量表分别测出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心境及其心理健康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的研究结果显示强迫症状、抑郁、敌对、总均分方面有积极的影响,已达到非常显著水平(P≤0.01) 。

学者赵湘研究表明,采用症状自评表SCL-90,由102名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组成长拳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自然实验。结果,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异常或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2.25%,长拳组锻炼前后在10个症因子、总分、均分上的P值均小于0.05,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在总分、均分、强迫、敌意、妄想症因子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证明长拳这一体育项目对强迫因子改善也较明显 。

3.4 体育对心理活动的影响机理

体育有助于心理健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其如何能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了若干理论假设,试图从心理、生理两个维度上解释身体活动产生的心理效益机制。前者包括认知行为假说、分散注意力假说;后者包括体温变化假说、内啡肽假说、心血管功能改善假说。心理学理论假说强调的是体育活动直接引起人的认知行为的变化从而导致心理水平的变化,关注的是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长期效益而不是即时作用;生物学理论假说突出的是体育活动引起的生理变化进而导致心理水平的变化关注的是体育活动带来的短期心理效益(如情绪改善、心境愉快等),无论是哪种理论都指出体育活动对其有积极的影响。

还有研究认为运动锻炼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其可能性的理论依据是转移机制和内啡呔释放机制,内啡肽也被称为快乐激素或者年轻激素。它能让人产生欢乐、愉快、满足的感觉,可以帮助人排遣压力和忧郁。运动在加强新陈代谢的同时,能疏泄负性心理能量,防止强迫症的发作,并且增强体质的同时,又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感受,并较快地提高情绪,消除强迫症症状。

强迫症状者,刻板性是其重要表现症状之一。通过体育活动使来访者在肢体灵活流畅的同时,触动其思想的刻板,增加认知的灵活性与自由度,由身体的自由带来心理的自由。综上所述,体育对强迫症状的影响应该是可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张兰君.大学生强迫症状的体育运动干预实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7).

[3]杨麟.健身气功——八段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0,(4).

这些症状预示着强迫症 第2篇

这些症状是强迫症

1.持续非理性的恐惧或者疑虑,通常总是感到要生病或者身上很脏。

2.着迷于一种按秩序或以某种特定方式安排事物。

3.总担心您的想法或者行为会损害自己或者别人。

4.无意义地囤积物体。

5.非理性地怀疑或者担心你会伤害到别人。

6.反复清洗自己的身体或打扫房间。

7.反复检查东西,如门是否锁紧等。

8.不断地说同样的话或者不停地计数。

9.习惯反复说一句话或同一个名字,或者在同一地点以同一方式反复散步。

专注能防强迫症

赵小姐有个“毛病”:物品必须挂在指定的地点,水杯必须放在办公桌的右上角,换了个位置,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非得将它放回原位才安心。

她每天都被困扰得无法安心工作,于是家人带她去就诊,心理学专家说,这是典型的强迫症。多表现为强迫自己去做已经完成的事情,虽然感觉这样做法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愈是企图努力抵制,愈感到紧张和痛苦。

精神治疗对于强迫症有明显效果。强迫症主要是完美心理在作怪,克服完美心理,是治疗强迫症的有效方法。同时多做积极心理暗示。

强迫症状 第3篇

作为心理健康中重要的一环———强迫症状的缓解是心理教师必须面对的, 而要解决问题, 首先就得了解出现强迫症状的影响因素。国内外目前对于中学生强迫症状的研究很多。1995年, 佐斌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对湖北中等学校1223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 8.35%的学生心理适应方面不太理想。1997-1998年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对北京市8869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 33.2%的学生有强迫现象。中小学生的心理强迫症状明显, 而且亟待解决, 对于形成强迫症状的影响因素的了解也必须首先进行。

但是从学校角度和班级氛围角度进行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 所以本研究结合之前的研究决定从学校的角度入手, 对孩子的强迫症状进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对象与方法

(一) 材料

(1) 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作为基本测量工具, 测量初一年级的强迫程度。 (2) 采用访谈法对学生强迫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 被试

选取某市三十五中初一年级所有的学生, 其中男生179人, 女生132人, 年龄范围在11-14岁之间。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

(一) 初一年级强迫症状程度

测试结果发现, 初一年级的整个强迫症状的表现不容乐观, 只有36.7%的人处于正常, 一半多的人都有轻微的轻度的困扰, 有10.3%的人中度困扰, 而有8%左右的人是重度强迫症状。

(二) 强迫症状和自己其他状况的相关分析

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查了中学生的十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结果如下。

由上面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 学生的强迫症状会与其他很多方面都相关。其中:

偏执:学生极其顽固地固执己见, 在关于被害、爱、恨、嫉妒、荣誉、诉讼、夸大和超自然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的想法。

敌对:学生容易在人际环境中较易与别人发生冲突, 在处事态度上多采用敌对防御。

人际:学生容易在人际环境感受到不安全的因素, 易受到人际情境中的消极线索的暗示, 对人际环境进行消极解读。

抑郁:一种心境障碍, 学生受到某些因素的困扰而表现出的一种长期的、弥散性的心境低落。

焦虑: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 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

学习压力:指学生在学习时承担的精神压力, 可能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

适应不良:学生难以适应目前的学习环境, 教师教学方法, 同伴环境等等。

情绪不稳定:指学生由于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 其心理、行为无法适应, 出现困惑、苦闷、迷失、烦躁、失眠、不善于与人交往, 难以融入新环境、情绪不稳等表现的现象。

心理不平衡:指学生因为感到受到了不公平对待的而产生的情感。

结果反映出强迫症状和其他九个方面的内容都是显著相关的。

(三) 初一强迫程度的逐步回归

以强迫为因变量, 以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情绪不稳定和适应不良为自变量, 采用强迫进入法进行回归分析。如果发现, 四个变量的回归方程都达到显著水平, 其中学习压力在这些综合因素中影响最甚。

(四) 对于强迫较为严重的班级的具体访谈结果

初一三班在年级中是一个“好班”, 其年级成绩排名靠前, 其班级的强迫症状较为严重, 只有20%多一点是正常状态, 绝大部分处于轻度困扰。在对他们的一部分同学进行访谈的时候, 他们认为自己的强迫的原因可能来自于自己的老师或者是父母给予自己的压力, 因为在他们需要每次测验都会决定他们时候能够继续留在三班。所以这样他们的学习压力是比较大的。

四、结果及讨论

由上面的数据分析看来, 初一年级的强迫症状较为严重, 而且和强迫症状相关的其他九个方面也都有所体现。在进行相关分析的时候, 发现强迫和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情绪不稳和适应不良这几个的关系最为密切, 在进行逐步回归的时候也发现了强迫的首要贡献因子就是学习压力。

在学习压力比较大的学校, 可能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严格, 比如做完题目之后要仔细地检查, 做过这样的题目之后还要再多做几遍差不多的题目已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 但是这样的做法往往会让孩子形成强迫的习惯是得孩子将这种做事的形式泛化, 最后自己也深受其困。

所以, 在学校的角度看来, 学生的强迫症状和学习压力是有必然的联系的。所以如何减少学习压力就是学校下一步要做的。

对于学校来说对孩子进行正确和合理的人际关系交往的心理辅导是孩子规避因为人际造成的强迫症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至于其他两个方面他们是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的情绪产物和现实后果产物, 处理好了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之后这两方面也会有所改观。

参考文献

[1]申继亮, 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vol.1.

强迫症的症状和表现有哪些 第4篇

总是怀疑自己事情没做好

患者总是心想自己是不是有什么事情没办好,比如考完试名字有没有写,出门时煤气有没有关,出门旅游总是心想自己有没有忘带什么东西。有时候患者会反复的怀疑自己、反复去查对,不但浪费时间还会耽误其他的工作。

强迫的意向和动作

强迫症病人经常表现为强迫的意向与动作。病人常为一种与当时意愿相反的意向所纠缠,明知不合理与不必要,却无法摆脱,这是强迫意向。例如,一母亲抱着小孩站在阳台上出现将小孩扔下楼的想当病人的手或者身体接触陌生人或者陌生人用过后的东西时,不能控制地去洗手、洗涤全身,这是强迫洗涤。

追求完美

如果总结完美强迫症症状有哪些,最典型的还是追求完美这一点。患者往往想将自己的欲望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在完成自己的欲望的同时,绝对不能容忍丝毫的心身异常的出现,他们内心会出现一种强迫性求全欲,甚至对自己内在的性格容易出现焦虑、神经过敏等倾向也非常不满。

穷思竭虑

病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固定思考某一件事情或某一问题,如 “ 树的叶子为什么会是绿的 ”、“ 人是从哪里来的 ”、“ 天空为什么是蓝的 ”

等。病人有时明知这种思考是无意义的,但却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思考。

强迫性购买

是一组临床症状群,指一种不能控制的需求感,只能通过购物才能缓解紧张情绪。约有 91.7% 的人曾试图抵制购物欲望,但无法办到。购物持续时间约 1~5

强迫症状 第5篇

1.1 相关概念

完美主义 (perfectionism) 是一种苛求完美的人格特质。Adler认为, 追求完美是先天的, 是所有人生下来就具有的东西[1]。Burn认为, 完美主义是对自己设立过高的标准期望, 然后又过度要求自己去追逐这些遥不可及的目标, 从而产生一些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2]。完美主义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 Adler。他认为追求完美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在动力, 追求完美的动机的取向不同, 会导致统治—支配型、索取—依赖型、回避型和社会利益型四种生活方式。其中社会利益型是有益于社会, 有希望使个体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健康生活方式, 其他三种都意味着个体的心理失调[3]。

强迫症状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是指以强迫为主的显著而持久的思想冲动、意向和行为症状。当强迫症状严重到了引起强烈的焦虑、不安并且 (或者) 显著干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时, 就形成了强迫症[4]。也就是说强迫症是指强迫的严重状态[5]。心理学家对强迫症状的发现研究始于1938年, 法国精神病学家Esquirol首次报告一例强迫性怀疑的案例, 并把他归入“单狂”一类。而当时以妄想为几乎唯一症状的病也叫单狂, 可以推断, 强迫症观念与妄想在那时尚未区分。1861年, Morel创用“强迫观念”一词, 认为这是一种情感疾病。1866年, 他将其命名为强迫症[6]。

1.2 研究背景

近年来对完美主义的研究很多, 常保瑞研究了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自杀意念的关系[7];苗培所探究的极度兴奋性、消极完美主义与强迫症状的关系[8];张秀阁做了完美主义与青少年学校适应性的研究[9];还有方新和钱铭怡所做的完美主义与父母教养的相关性研究[10]等, 完美主义与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关系密切。但是关于完美主义与强迫症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研究还仅限于我国学者周雪婷、张斌等对完美主义与强迫症的关系述评, 该研究表明完美主义是强迫症发生、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在对强迫症进行治疗时, 应该对完美主义心理特征加以重视。

1.3 问题提出

国内和国外的学者对完美主义和强迫症状的深层关系及其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这两种人格特质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尚不十分明确。由于大学生是比较特殊的一类社会群体, 大学生群体中, 完美主义与强迫症状的关系将更加显著。国内已有研究证实, 完美主义与强迫症状之间明显存在相关[11], 但是没有具体分析各维度间的相关关系, 本研究将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希望能引起大众媒介的关注, 尽早预防由此类原因引起的心理疾病。所以很有必要对大学生完美主义和强迫症状进行深层研究, 弄清两者究竟存在怎样的相关关系。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方便分层抽样的方法, 对河南某本科院校230名在校生进行调查, 回收有效问卷224份, 问卷回收率为97.3%。其中大一学生65人, 大二学生55人, 大三学生59人, 大四学生45人, 男生70人, 女生154人。

2.2 研究工具

(1) 中文Frost多维完美主义问卷

该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Frost编制原版, 訾非和周旭参考香港大学Cheng的译本, 根据大陆中文习惯进行修改, 于2006年完成信效度检验。共27个题目, 包含五个维度, 分别是担心错误维度 (包括6、9、10、15、16、18共6个条目) 、条理性维度 (2、4、5、20、22、24共6个条目) 、父母期望维度 (1、7、14、19、27共5个条目) 、个人标准维度 (3、8、12、13、17、23共6个条目) 、行为的疑虑维度 (11、21、25、26共4个条目) 。采用五级计分制, 分数越高越有完美主义的倾向。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4-0.81, 重测信度为0.63-0.82, 效标效度所测得的相关与CFMPS英文原版的研究结果相似。

(2) 大学生强迫症状问卷

由齐晓栋、吴明霞等人于2005年编制。该问卷共有18个题目, 主要4个维度构成, 分别为性强迫观念 (3、6、10共3个条目) 、完美化强迫信念 (4、8、13、16共4个条目) 、强迫行为习惯 (7、9、11、12、14共5个条目) 、一般强迫性思维 (1、2、5、15、17、18共6个条目) 。采用五级计分制, 分数越高, 强迫症状就越明显。正式问卷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5-0.79, 本问卷的斯皮尔曼-布朗公式校正后的后半信度为0.82, 结构效度方面各维度因子的相关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2.3 施测与数据分析

以班为单位, 对所选被试施测, 在问卷书面指导语的统一指导下进行测试, 当场收回问卷。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使用的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t检验。

3. 结果

3.1 大学生完美主义得分状况分析

大学生在完美主义总量表上的平均分为78.83, 处于中等水平。而在各个分量表上的分水平表现为:具有较高的条理性、父母期望、个人标准和行为疑虑, 担心出错则处于中等水平。其得分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见表1。

3.2 大学生强迫症状总体测量得分

大学生在强迫症状总量表上的平均分为34.73, 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而在各个分量表上得分水平表现为:完美化强迫信念处于中等水平, 一般强迫思维、性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习惯则处于低水平。其得分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见表2。

3.3 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强迫症状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相关分析表明, 大学生在个人标准、担心出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与强迫症状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及强迫症状总分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p<0.01) , 完美主义总分与强迫症状各维度及总分之间存在正相关。显然, 大学生在担心出错维度和个人标准维度上的得分能有效地预测大学生强迫症状各维度得分及总分, 即强迫症状的严重程度。各项具体得分情况见表3。

3.4 完美主义高分组和低分组强迫症状得分比较

将224名大学生按完美主义总分从低到高排序, 从高到低取总人数的27%作为完美主义高分组, 由低到高取总人数的27%作为完美主义低分组, 完美主义高分组和低分组在量表各个维度和强迫症状总分上差异显著, 说明完美主义高分组比完美主义低分组更容易出现强迫症状。具体得分详见表4。

4. 讨论

本研究发现, 大学生完美主义状况整体良好, 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一致[12,13], 也与我们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一致[14]。这可能是以为大学生一般都是18-25岁的青年人, 他们活泼开朗, 有朝气。进入或离开大学, 既是对能力的一种肯定, 也是未来奋斗、理想起飞的平台, 所以他们对以后的生活充满希望和向往, 对未来有着无穷的冲劲与内在驱力, 必然会脚踏实地地做好当前的每一件事, 力求达到完美状态。

本研究还表明, 大学生有着中等偏弱程度的强迫症状存在。开始或者结束大学生活对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新的起点, 他们想要把事情做得更好, 更有条理, 就会强迫自己实施一系列的计划, 去涉及以前从未涉及或不愿涉及的领域。这些都会使大学生在无形中产生强迫感, 但经过高中三年的积淀和大学生生活的历练, 他们逐渐有能力有条不紊的安排自己的生活, 所以, 尽管有许多事情必须去做, 但他们的强迫症状只处于中等偏弱水平。

由相关分析结果可知, 大学生在担心出错维度和个人标准维度上的得分与强迫症状各个维度上的得分以及强迫症状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如果大学生在担心出错维度上得分较高的话, 那他们必然会对所做的每一件事仔细、重复进行检查, 由此极易导致强迫症状。而个人标准高的个体发生强迫症状的几率则更高, 因为个人对自己的过高标准要求会促使个体更为严格地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 久而久之便会出现强迫症状。由此可见, 大学生在担心出错和个人标准维度上的过高和不合理要求, 会导致强迫症状的发生, 对强迫症状有很好的预期作用。

完美主义高分者在强迫症状各维度以及强迫症状总分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低分组。这说明完美主义倾向高性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强迫症状, 这可能是因为高完美主义者会力求高标准的完成任务[15], 这种高标准要求包括条理性高, 灵活性差, 要求水平高, 长此以往, 就会导致个体产生强迫症状。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

完美主义倾向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是预测大学生强迫症状发生、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 这有利于解释高低完美主义倾向性对个体强迫症状的影响, 为预测不同完美主义与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的强迫症状提供指导。但完美主义只是强迫症状发生、发展的诱因之一, 至于严重强迫症状出现的具体原因以及发病机制,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大学生完美主义和强迫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文Frost多维完美主义问卷 (CFMPS) 和大学生强迫症状问卷对23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完美主义总量表上的平均分为78.83, 而其在强迫症状总量表上的平均分为34.73个人标准、担心出错维度与强迫症状总分及各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p<0.01) , 完美主义总分与强迫症状各维度及总分之间存在正相关 (p<0.05) , 完美主义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强迫症状各维度及总分上差异显著 (p<0.05) 。结论:大学生完美主义状况整体良好, 但有中等偏弱程度的强迫症状存在;担心出错和个人标准维度能够预测大学生强迫症状的严重程度。完美主义高分者比低分者更容易出现强迫症状。

强迫症状 第6篇

一方面,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面对来自人际交往、情感发展和学业竞争的巨大压力,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和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加剧,对于重点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李英华等[7]对北京市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发现,重点高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显著高于非重点学校学生;冯选洁[8]研究显示,重点高中学生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等多个因子得分高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比普通高中学生存在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然而在应试为主的教育背景下,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常常被忽视。另一方面,约80%有强迫症状的儿童青少年同时合并其他心理问题[6,9,10],加之强迫思维的内隐特征,使得中学生的强迫心理问题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本研究拟对重点高中学生强迫症状进行调查,了解高中学生强迫症状流行状况、多维度症状表现及其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为重点高中生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安徽省地理位置分布,选取安徽省北部、中部和南部共6所重点高中为调查学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每所学校高一和高二年级所有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学生2 020名,回收有效答卷1 943份,有效应答率为96%。其中男生1 045名(53.8%),女生898名(46.2%);高一学生957名(49.3%),高二学生986名(50.7%);农村户籍学生1 285名(66.1%),城镇户籍学生658名(33.9%);非独生子女1 271名(49.3%),独生子女672名(34.6%);自我报告学习成绩中等及中上等者分别占37.8%和29.2%。

1.2 方法

于2015年1—2月在调查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协助下进行问卷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现场指导学生完成调查过程。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强迫症状维度及严重程度评定、焦虑症状及抑郁症状评定等。

1.2.1 社会人口学特征

主要包括性别、户籍、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以及学习成绩等。

1.2.2 强迫症状评定

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Y-BOCS)[11]中的强迫症状检核表和强迫症状严重程度量表进行评定。强迫症状检核表共58项条目,包括15类强迫症状,分别为归属强迫思维的害怕伤害、害怕污染、性强迫、囤积或节省、宗教、要求对称或精确、躯体强迫和其他类(共8类,37项)和归属强迫行为的清洗、检查、重复、计数、排序、囤积或节省和其他类(共7类,21项)。若每类强迫症状不存在则计为“0”,存在计为“1”。强迫症状严重程度量表共10项条目(5项评定强迫思维,5项评定强迫行为),每个条目从“无”到“严重”采用0~4分5级评分;量表评分包括强迫思维分量表得分(0~20分),强迫行为分量表得分(0~20分)和强迫总分(0~40分)。按照评分标准,强迫总分≤9分为无强迫症状,10~15分为轻度强迫症状,16~25分为中度强迫症状,>25分为重度强迫症状。本研究以强迫症状总分≥16分作为评定强迫症状阳性的标准。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8。

1.2.3 焦虑症状评定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12]评定,该量表有20项条目,从“没有或几乎没有”到“一直有”采用1~4分4级评分标准,其中5,9,13,17,19条目为反向评分,将20项条目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即得标准分,SAS标准得分在25~100分之间,得分越高表明焦虑症状越严重。本研究以SAS标准分≥60分作为评定焦虑症状阳性的标准。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3。

1.2.4 抑郁症状评定

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Depression Scale,CES-D)[13]评定,该量表有20项条目,从“没有或几乎没有”到“一直有”采用0~3分4级评分标准,其中4,8,12,16条目为反向评分。将20项条目得分相加即得总分,得分越高表明抑郁症状越严重。本研究以CES-D得分≥20分作为评定抑郁症状阳性的标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0。

1.3 统计分析

调查资料采用Epi 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分析包括对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及强迫症状等进行统计描述,采用χ2检验不同组别学生各类强迫症状的检出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类强迫症状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重点高中生强迫症状检出率比较

在1 943名高中生中,有1 093人评分在强迫症状严重程度量表9分及以下,占56.3%;评分在10~15分的学生513人,占26.4%;16~25分的学生316人,占16.3%;≥26分的学生有21人,占1.1%。

按照Y-BOCS总分≥16分为有强迫症状的标准,共有337名高中生有强迫症状,强迫症状检出率为17.3%(337/1 943)。其中,男生的强迫症状检出率为15.9%(166/1 045),女生为19.0%(172/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报告学习成绩中等、中下者强迫症状检出率(15.4%,21.2%)高于学习成绩中上(4.5%)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a为趋势χ2值。

2.2 重点高中生强迫症状各维度构成

在337名有强迫症状的学生中,既有强迫思维又有强迫行为者占66.2%(223/337),以强迫思维为主要症状者占19.0%(64/337),以强迫行为为主者占14.8%(50/337)。在强迫思维中,居前2位的症状为怕伤害(48.7%)和怕污染(33.8%);强迫行为排在前2位者依次为强迫检查(52.7%)和强迫清洗(31.2%)。见表2。

2.3 高中生强迫症状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

有强迫症状的学生中,有17.5%(59/337)的学生同时伴有抑郁和焦虑症状,45.1%(152/337)仅伴有抑郁症状,2.7%(9/337)仅伴有焦虑症状,34.7%(117/337)仅有强迫症状的学生。

以是否有强迫症状为因变量,以社会人口学特征为控制变量,选择Enter方法Logistic回归分析高中生强迫症状与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关系,结果显示,与无抑郁症状学生相比,有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学生强迫症状的危险性分别增加到3.11倍(OR=3.11,95%CI=2.40~4.03)和2.07倍(OR=2.07,95%CI=1.45~2.94)。见表3。

注:性别以男性为参照,年级以高二为参照,户籍所在地以农村为参照,独生子女以是为参照,学习成绩以中等以上为参照,抑郁和焦虑症状以无为参照。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6所重点高中学校高一和高二年级学生的强迫症状的总检出率为17.3%,与巴西的一项针对13~18岁青少年人群的强迫症状检出率(15.6%)相近[14],但低于国内刘奎在河南省驻马店市2所高中学生中的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21.8%)[15]。另外,本研究中女生强迫症状的检出率(19.0%)略高于男生(15.9%),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6]。

强迫症状包括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表现为多个症状维度。国内有关强迫症病人的研究显示,患病率较高的强迫思维维度以怕伤害、怕污染为主,患病率较高的强迫行为维度以强迫检查和强迫清洗为主[17];北京的一项针对青少年学生的调查显示,较为常见的强迫症状为强迫性思维、强迫清洁和重复与检查等[18]。本研究结果表明,重点高中学生中强迫思维维度主要表现为怕伤害和怕污染等,强迫行为维度主要表现为检查、清洗和重复行为等。强迫症状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如强迫思维,常因引起的焦虑和痛苦导致患者无法忍受甚至无法正常生活,主动倾诉或求医时才能被发现,某些在特定情境下出现的强迫行为如强迫性计算、强迫性检查通常很难被发现。此外,有研究表明,不同维度的强迫症状具有其特异的遗传和神经生物学基础,所出现的功能损害以及对治疗的反应程度也不同[19,20,21]。因此,深入研究强迫症状的特异维度症状的病因及其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发现,在有强迫症状的学生中,超过60%伴有抑郁症状,有30%伴有焦虑症状;有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学生发生强迫症状的危险性分别增加到约3倍和2倍。因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无法阐明强迫症状与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因果关系。强迫症状与抑郁、焦虑的共患状态,一方面会导致强迫症状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等社会功能损害甚至使自杀风险增加[5];另一方面常会使强迫症状被掩盖,影响对强迫症状的识别和干预[10,22]。有研究表明,多达90%的儿童青少年强迫症没有得到应有的诊断和治疗[16,23],约有一半的强迫症病人会被误诊为抑郁或焦虑[24]。因此,应加强对强迫症状表现的宣传,从而提高对早期强迫症状的识别和干预。

上一篇:青春期的生殖保健下一篇:组织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