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病虫害范文

2024-06-24

重大病虫害范文(精选12篇)

重大病虫害 第1篇

关键词: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分析预测,2016年小麦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6 466.7万hm2左右。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大流行风险高,条锈病在西北、西南麦区发生程度重,麦蚜在华北和黄淮北部麦区虫口密度大,纹枯病和白粉病在各麦区高水肥田发生普遍,叶锈病上升趋势明显。

为有效控制小麦主要病虫危害,将损失控制到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确保小麦稳产增收,特制定本方案。

1 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纹枯病、蚜虫、吸浆虫、麦蜘蛛等“五病三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达35%以上,高产创建示范片实现统防统治全覆盖,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农药使用量明显降低。

2 防控策略

坚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绿色防控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应急处置与持续治理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防控策略,针对重点地区、关键生育阶段的重大病虫,采取关键技术进行科学防控,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安全。推广绿色防控,注重用药安全,实现农药减量控害。

3 防控措施

3.1 分区防控重点

3.1.1 华北麦区

主要包括除东北、西北以外的部分北部冬麦区,即河北省长城以南,山西省中部和东南部,北京、天津两市。其中,山西、河北中南部麦区以麦蚜、麦蜘蛛、吸浆虫、纹枯病、白粉病为主,兼顾条锈病、赤霉病;其他麦区以麦蚜、吸浆虫为主,兼顾麦蜘蛛、叶锈病和白粉病。

3.1.2 黄淮麦区

主要包括山东省全部、河南省大部、河北省中南部、江苏及安徽两省淮北地区、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及山西省西南部等。以麦蚜、赤霉病、吸浆虫、麦蜘蛛、纹枯病、白粉病为主,兼顾条锈病、黏虫和地下害虫。

3.1.3 长江中下游麦区

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各省大部,上海市、浙江省全部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以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麦蚜为重点,兼顾条锈病、叶锈病及麦蜘蛛。

3.1.4 西北麦区

主要包括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及青海省东部部分地区。以小麦条锈病、吸浆虫为主,兼顾小麦白粉病、麦蚜及麦蜘蛛。

3.1.5 西南麦区

包括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大部,陕西省南部,甘肃省东南部以及湖北、湖南两省西部。以小麦条锈病、白粉病为主,兼顾小麦赤霉病、麦蚜和麦蜘蛛。

3.2 主要技术措施

3.2.1 小麦赤霉病

在推广种植耐病品种、加强健身栽培的基础上,把握小麦抽穗扬花关键时期,主动用药预防,遏制病害流行。

(1)加强栽培管理。平衡施肥,增施磷、钾肥;控制中后期小麦群体数量,做到田间沟渠通畅,创造不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

(2)主动用药预防。长江中下游和黄淮等常年病害流行麦区,应于小麦扬花初期主动喷药预防,做到见花打药;对高感品种,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 d以上,首次施药时间应提前至破口抽穗期。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多菌灵、福美双、甲基硫菌灵、烯肟·多菌灵、烯肟·戊唑醇、肟菌·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腊芽菌等,要用足药液量,施药后3~6 h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对多菌灵产生高水平抗性地区,应停止使用多菌灵等苯丙咪唑类药剂,以保证防治效果;如遇病害流行,第1次防治结束后,需隔5~7 d再防治1~2次,确保控制流行危害。赤霉病偶发区,可结合其他病虫防治,在抽穗扬花期实行兼治。

3.2.2 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

加强病情监测,实施分区防治。西南、汉水流域等主要冬繁区,要封锁发病田块,减少菌源外传。西南、西北菌源区常年早发、重发田要前移防治关口,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的预防措施,重点区域还要对田边小檗等寄主进行防治,阻止菌源向黄淮和华北麦区扩散蔓延,减轻晚熟冬麦及春麦区流行风险。黄淮春季流行区,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己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和烯肟·戊唑醇等。

3.2.3 小麦纹枯病

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当病株率达10%左右时,进行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井冈霉素A(选用高含量制剂)、多抗霉素、木霉菌、井冈·蜡芽菌等,严重发生田应隔7~10 d再喷1次。要用足药液量,对准基部均匀喷透,提高防治效果。

3.2.4 小麦白粉病

在春季发病初期,当病叶率达到10%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咪鲜胺、醚菌酯和烯肟菌胺等,一般喷药1~2次。

3.2.5 小麦吸浆虫

高密度区要重点抓好中蛹期土壤处理和成虫期喷药防治等两个关键环节,一般发生区做好抽穗至扬花前的成虫防治。蛹期防治可在小麦孕穗期当每小方土样(10 cm×10 cm×20 cm)有虫蛹4头以上时,选用辛硫磷、倍硫磷等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撒毒土后浇水效果更好。在小麦抽穗期,当每10复网次有成虫25头以上,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头以上成虫时,抓紧选用辛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氯氟·吡虫啉等农药进行喷雾防治。重发区要间隔3 d连续用药2次,以确保防治效果。

3.2.6 小麦蚜虫

当苗期蚜量达到百株500头以上时,应进行重点挑治。穗期田间百株蚜量达1 000头以上,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150时,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喷雾防治。小麦穗期病虫害混合发生时,及时开展“一喷三防”,即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或生长调节剂等各计各量,混合喷洒。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进行生物防治;华北麦区等蚜虫迁入区可在3月中下旬,在田间放置黄色诱虫板诱杀迁入的有翅蚜,以降低虫口基数,减轻穗期危害。

3.2.7 麦蜘蛛

西南麦区在苗期和早春拔节期,其他麦区在返青拔节期,当平均33 cm行长螨量达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辛硫磷、联苯·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通过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农业措施进行防治。

3.2.8 地下害虫

西北、华北和黄淮麦区,在秋播拌种处理的基础上,在返青期当地下害虫达1~2头/m2时,可选用辛硫磷等内吸性药剂灌根进行防治。

4 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4.1 小麦条锈病“带药侦察,早春预防”技术

实施“带药侦查、早春防治”,采取“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控制全田”的技术措施,严格控制病情,防止扩散蔓延。

4.2 小麦赤霉病预防技术

长江中下游及黄淮南部,密切关注抽穗扬花期天气预报,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 d以上,应于小麦扬花初期组织开展统一防治,主动喷药预防。

4.3 一喷三防技术

2008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方案 第2篇

2008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方案

我国水稻病虫害常年发生面积在15亿亩次以上,每年可造成稻谷损失约60万吨,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受气候、种植制度、栽培方式、生态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水稻病虫暴发频繁,危害程度加重,防控压力增大,严重威胁水稻生产安全。

一、发生趋势

2008年全国水稻病虫以迁飞性、钻蛀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为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主要病虫仍呈严重发生态势,发生面积预计14—15亿亩次,其中稻瘟病在西南、江南中西部和北方部分稻区中等发生,发生8700万亩次。纹枯病在华南、江南、长江流域及江淮稻区偏重发生,发生2.58亿亩;条纹叶枯病在长江下游、华北和东北稻区发生3000万亩;稻飞虱在淮河流域及其以南大部稻区仍呈大发生态势,发生4.44亿亩次;稻纵卷叶螟在长江中下游、江南大部、华南北部、西南中东部稻区大发生,发生面积约3.48亿亩次;二化螟在江淮、长江下游大部、华南北部、江南东部、西南中北部以及东北部稻区发生2.45亿亩次;三化螟在华南大部、长江中游发生5300万亩次。

二、目标与任务

(一)目标

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其中综合防治比例力争达到50%以上,农药使用次数比上年减少1-2次,防治总体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总体损失控制在5%以内,单个重大病虫害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内。

(二)防治任务

重点对19个省区市的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螟虫、稻瘟病、纹枯病等重大病虫的重点发生区实施防治处置10亿亩次,其中,稻飞虱防治3亿亩次,稻纵卷叶螟防治3亿亩次,稻螟虫防治2亿亩次,稻瘟病防治5000万亩次,其它重大病虫害防治1.5亿亩次以上,华南稻区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稻瘟病和纹枯病为重点;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稻瘟病、纹枯病和条纹叶枯病为重点;西南稻区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瘟病为重点;北方稻区以稻瘟病、二化螟为重点。

三、技术措施

(一)防治策略

以作物为中心,以重大病虫为主攻对象,强化源头控制和暴发流行区的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协调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大力推广应用生物、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依赖,努力实现节本增效和可持续控制。

(二)防治适期和指标

稻飞虱:华南早稻和晚稻中后期、西南单季稻分蘖期和穗期、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和单双季稻混栽区中后期、环渤海湾单季稻区中后期,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幼虫高峰期密度达到1000头/百丛时实施药剂防治(重点虫源区控制在500头/百丛以下)。

稻纵卷叶螟:华南早稻和晚稻中后期、西南单季稻分蘖期和穗期、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和单双季稻混灾区中后期,稻纵卷叶螟卵孵化高峰期至2龄幼虫高峰期防治指标为60-100头/百丛,分蘖期可适当放宽防治指标,涵养天敌,保护稻田生态环境。

螟虫:华南稻区早稻、西南单季稻分蘖期、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和单双季稻混栽区前期和中期、北方稻区中期,二化螟防治指标为分蘖期枯鞘株率达到3%、孕穗后期至抽穗期卵块数达每亩50块。防治三化螟,掌握在水稻破口期卵块数达每亩40块时防治枯心。

稻瘟病:西南单季稻区、长江中下游早稻和中晚稻、北方单季稻、华南稻区早稻和晚稻防治叶瘟和穗颈瘟,当分蘖期田间出现急性病斑、发病中心或病叶率达到10%时实施药剂防治,重点做好抽穗破口期的药剂预防。

纹枯病: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和中晚稻中后期、华南稻区早稻和晚稻中后期,当田间病丛率达到20%-30%时进行药剂防治。

条纹叶枯病:重点做好传毒介质灰飞虱的防治,降低虫源基数,治虫防病,降低病毒传播几率。江南、江淮和北方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发生区严格控制带毒灰飞虱虫口密度(秧田期在20头/平方米,移栽至分蘖期30—50头/百丛)。重病田同时配合施用抗病毒药剂。

(三)主推技术

1.深耕灌水灭蛹控螟技术。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春季越冬代螟虫将近化蛹时,及时深耕灌水浸田,浸没稻桩7-10天,降低虫源基数。螟

虫卵孵化始盛期,将田水排至3厘米以下,降低蚁螟为害叶鞘的部位,盛孵高峰后和盛孵末期,各灌深水1次,保水2-3天,可杀死大量幼虫。双季稻连作田早稻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水深淹没稻桩。

2.苏云金杆菌制剂防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技术。田间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卵孵化盛期采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防治,对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尤其是水稻生长前期,使用Bt可有效保护稻田天敌,维持稻田生态平衡。苏云金杆菌(Bt)对蚕高毒,应注意临近桑园的稻田慎用。

3.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稻瘟病技术。在叶(苗)瘟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抽穗破口期遇阴雨天气时,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均匀喷雾,齐穗后再喷1次,对稻瘟病有良好的预防和防治效果,不污染环境,对作物安全。

4.宁南霉素防治水稻病毒病技术。水稻病毒病感病初期,采用宁南霉素与防治传毒介质昆虫杀虫剂配合使用,根据田间害虫虫口密度和带毒率情况连续用药3-4次,对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感病和显症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5.稻鸭共育技术。利用鸭子在稻田中穿梭觅食,可起到捕虫、吃(踩)草、耕耘和刺激水稻健壮生长的作用,减轻水生杂草、稻飞虱、稻水象甲、叶蝉、螟虫、纹枯病等病虫草害的为害。于水稻移栽10天后开始投放幼鸭,抽穗前收鸭,一般每亩放鸭10-20只为宜,放鸭期间不施用化学农药。

6.害虫诱杀技术。利用害虫成虫的趋光性,成虫发生期害虫在稻田设置频振式杀虫灯,可减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叶蝉、稻黑蝽、稻瘿蚊等害虫的种群数量。集中连片稻田,积极示范应用昆虫化学信息素诱杀二化螟技术。

7.高效、低毒、环保型化学农药应用技术。重点推广噻嗪酮(扑虱灵)、吡蚜酮等药剂防治稻飞虱技术,吡虫啉防治白背飞虱、灰飞虱以及在低抗性区褐飞虱;丙溴磷、氟铃脲等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技术(低抗区、非桑蚕区可结合应用杀虫双等沙蚕毒素类药剂),咪鲜胺、春雷霉素、三环唑等药剂防治稻瘟病技术,感病品种、常发区当天气有利发病时第1次用药后7-10天再补治1次。为保护稻田生态生物多样性,应控制氟虫腈使用次数,禁止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宣传和培训

重点防治区要针对基层技术人员开展防治新技术培训,并结合综防示范,举

办20间农民田间学校,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广泛宣传重大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

(二)开展防治示范展示

农业部将继续在水稻主产区安排一批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以点带面推动大面积综合防治技术措施的全面落实。各省也要根据本地实际,建立省、市县级示范区,扩大示范范围,加速新技术的推广。积极开展病虫灾损失评估方法和防治效益的研究,不断提高植保减灾的科学性。

(三)推动专业化应急防治

切实搞好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 第3篇

麦田主要发生的病虫害有小麦吸浆虫、小麦红蜘蛛、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小麦穗蚜或者出现多种病虫害同时发生的情况。其中当前发生危害重、急需防治的病虫害有两种,即小麦吸浆虫和红蜘蛛。

1.小麦吸浆虫:是一种毁灭性害虫,其危害就是吸食正在灌浆的小麦汁液,使麦粒变秕,甚至成空壳,轻者减产,重者绝收。由于该虫小、危害荫蔽、施药方法不当等因素,虽连年防治,但仍未根治,仍存在严重减产现象。据县农业局人员调查,样方(10×10×20立方米)最高虫量达420头,远超过每样方2头的防治指标,因此必须抓住当前防治的最佳时期搞好防治。防治方法:每667平方米用3%辛硫磷颗粒剂3千克对细土25千克搅拌均匀,制成毒土,顺麦垄撒于土表,然后浇水。

2.小麦红蜘蛛: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受害叶片出现黄白斑点,麦株矮小,重者干枯死亡。目前该虫已进入发生危害盛期,田间最高一尺行长有虫400余头。防治方法:每667平方米用1.8%阿维菌素乳油10毫升或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3.小麦条锈病:该病突发性强、蔓延速度快,一旦暴发将会造成巨大损失,鉴于我省南部部分县区已发生条锈病和近期气候条件适宜,该病很有可能跨区域传入我县麦田,因此,要做好预防工作。药剂可选用粉锈宁、禾果利等,也可结合红蜘蛛防治,实行一喷两防。

4.赤霉病:主要危害小麦穗部,造成枯死、白穗。小麦扬花期病菌侵入危害最重。预防措施: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若有3天以上连续阴雨天气,病害就可能严重发生,这时就必须进行防治,每667平方米用80%多菌灵超微粉50克或40%多菌靈胶悬剂150毫升兑水40千克,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如遇喷药后下雨,则需雨后补喷。

5.小麦穗蚜:该虫害常年发生严重,高峰期一般在5月上中旬,当百穗蚜量超过500头时,应立即用药剂防治,每667平方米用50%抗蚜威WP10克或10%吡虫啉1000倍液或菊酯类农药对水喷雾。

重大病虫害 第4篇

关键词: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16年我国水稻病虫害将呈偏重发生态势,重于常年,发生面积1.05亿hm2。其中,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重发区域广,二化螟集中危害现象突出,稻瘟病、稻曲病流行风险高,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呈回升态势,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基腐病局部地区偏重发生。为了做好2016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1 防控目标

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24%,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34%,水稻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10%以上。

2 防控策略

以稻田生态系统为中心,强化分区治理,主攻重大病虫和重发区域,培育稻田生态系统的控害能力,优先使用健身栽培、抗(耐)病虫品种、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强化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安全合理用药,禁止使用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相融合,保障水稻产量、质量和稻田生态安全。

3 防控措施

3.1 分区防控重点

3.1.1 华南稻区

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双季稻种植区,该区域重点防控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及病毒病,注意防控二化螟、三化螟和白叶枯病。

3.1.2 长江中下游稻区

包括湖南、江西、湖北、安徽大部、江苏大部、浙江、上海单双季稻混栽区和单季稻种植区,该区域重点预防稻瘟病、稻曲病及病毒病,防控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及纹枯病,局部防治稻蓟马、大螟、三化螟和白叶枯病。

3.1.3 西南稻区

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南部单季稻种植区,该区域重点预防稻瘟病、稻曲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和纹枯病,注意防治黏虫及白叶枯病。

3.1.4 黄淮稻区

包括江苏和安徽北部、河南、山东单季稻种植区,该区域重点预防稻瘟病、稻曲病、黑条矮缩病,防控稻飞虱、二化螟、纹枯病,注意防治稻纵卷叶螟、大螟及条纹叶枯病。

3.1.5 北方稻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内蒙古、宁夏单季稻种植区,该区域重点预防稻瘟病、恶苗病和稻曲病,防控二化螟和纹枯病。

3.2 主要技术措施

3.2.1 稻飞虱

华南、西南、长江中下游稻区重点防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黄淮稻区重点防治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优先选用抗(耐)虱品种;应用生态工程控害技术,并尽量减少大田前期用药,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药剂防治重点在水稻生长中后期,防治指标为孕穗抽穗期虫量800~1 000头/100丛、穗期虫量1 200~1 500头/100丛;优先选用对天敌相对安全的药剂品种,于低龄若虫高峰期对稻丛基部喷雾,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

3.2.2 稻纵卷叶螟

充分发挥水稻生长前期的自身补偿能力,应用生态工程技术提高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重点防治主害代,保护功能叶。迁入代蛾始见期开始采用性信息素群集诱杀技术,蛾高峰期释放稻螟赤眼蜂压低种群数量;卵孵化始盛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甘蓝夜蛾NPV、球孢白僵菌及短稳杆菌等生物农药均匀细雾喷施。如需采用化学药剂,防治指标为分蘖期水稻束叶尖150个/100丛、穗期百丛水稻束叶尖60个/100丛。

3.2.3 螟虫

春季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翻耕灌水沤田,降低虫源基数;从越冬代蛹末期开始应用性信息素群集诱杀技术,蛾高峰期释放稻螟赤眼蜂,卵孵始盛期施用苏云金杆菌。化学防治二化螟,分蘖期于枯鞘丛率达到8%~10%或枯鞘株率达到3%时施药,穗期于卵孵化高峰期重点防治上代残虫量大、当代螟卵盛孵期与水稻破口抽穗期相吻合的稻田;防治三化螟应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施药,重点防治卵块数达40块/667 m2的稻田。

3.2.4 稻瘟病

种植抗病品种,实行品种多样化种植,搞好种子消毒,避免偏施和迟施氮肥。重点落实适期药剂预防措施,常发区秧苗带药移栽,分蘖期田间初见病斑时施药控制叶瘟,破口前3~5 d施药预防穗瘟,气候适宜病害流行时7 d后第2次施药。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

3.2.5 纹枯病

加强肥水管理,搞好健身栽培,分蘖末期晒田。药剂重点防治时期为分蘖末期至孕穗抽穗期,当田间病丛率达到20%时施药防治。

3.2.6 稻曲病

种植抗(耐)病品种;合理施肥,提高水稻抗病性。重点在水稻孕穗末期即破口前10~15 d施药预防,如遇多雨天气,7 d后第2次施药。

3.2.7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和锯齿叶矮缩病

种植抗(耐)病品种;在单季稻和晚稻秧田期及本田初期预防,重点做好药剂拌种或浸种,集中育秧,非种子处理秧田采用防虫网或无纺布全程覆盖育秧,培育无毒壮苗;秧苗带药移栽;秧田和本田初期带毒稻飞虱迁入时适时防治。稻飞虱终年繁殖区晚稻收割后立即翻耕,减少再生稻、落谷稻等冬季病毒寄主植物。

3.2.8 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

种植抗病品种,适当推迟播栽期。药剂拌种或浸种,防虫网或无纺布覆盖集中育秧,培育无毒壮苗;秧苗带药移栽。注意防治前作麦田、田边杂草、秧田和移栽初期灰飞虱。

3.2.9 白叶枯病

种植抗(耐)病品种;重点采取种子消毒、培育无病壮秧、加强水肥管理、防淹、防窜灌、药剂控制发病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在病害常发区,感病品种在台风、暴雨过后应及时施药防治。

4 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4.1 选用抗(耐)性品种防病虫技术

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褐飞虱及白背飞虱的水稻品种,淘汰高感品种。

4.2 生态工程控害技术

田埂保留禾本科杂草,为天敌提供过渡寄主;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和提高蜘蛛、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的控害能力;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增强天敌控害能力。田边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减少二化螟和大螟的种群基数。控制氮肥使用量,降低害虫种群的增长速率。

4.3 无病虫壮秧培育和带药移栽控害技术

采用咪鲜胺种子处理,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吡虫啉种子处理剂拌种或浸种,预防秧苗期稻飞虱、稻蓟马及飞虱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锯齿叶矮缩病、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或采用20目防虫网或无纺布阻隔育秧,预防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采用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种子处理或苗期喷雾,提高秧苗素质和抗病性,培育无病虫壮秧。秧苗移栽前3 d左右施药,带药移栽,早稻预防螟虫和稻瘟病,单季稻和晚稻预防稻瘟病、稻蓟马、螟虫和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

4.4 性信息素群集诱杀技术

二化螟越冬代蛹末期、稻纵卷叶螟迁入代蛾始见期开始,集中连片大面积使用性诱剂诱杀成虫,选用持效期2个月以上的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提高防效。

4.5 生物农药控害技术

4.5.1 生物农药防治虫害技术

防治二化螟选用苏云金杆菌(Bt.),防治稻纵卷叶螟选用Bt.、短稳杆菌、甘蓝夜蛾NPV、球孢白僵菌,防治稻飞虱选用球孢白僵菌,于卵孵化始盛期施用。Bt.、短稳杆菌对家蚕高毒,临近桑园的稻田慎用。

4.5.2 生物农药防治病害技术

防治稻瘟病采用井冈·蜡芽菌、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或春雷霉素;预防稻曲病采用井冈·蜡芽菌、井冈霉素A(选用24%高含量制剂)、申嗪霉素或蛇床子素,并可兼治纹枯病,与芸苔素内酯或赤·吲乙·芸苔混用,可提高防病效果;预防病毒病选用宁南霉素。

4.6 释放赤眼蜂防治害虫技术

于二化螟越冬代蛾高峰期和稻纵卷叶螟迁入代蛾高峰期开始释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 d,每次放蜂10 000头/667 m2。

4.7 深耕灌水灭蛹控螟技术

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春季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没稻桩7~10 d,降低虫源基数。

4.8 稻鸭共育控害技术

在水稻移栽后7~10 d、禾苗开始返青分蘖时,将15~20 d龄的雏鸭放入稻田饲养,每667 m2稻田放鸭约15只,稻穗弯头前收鸭。通过鸭子的取食活动,可以减轻纹枯病、稻飞虱、福寿螺以及杂草等病虫草的发生危害。

4.9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技术

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 第5篇

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

结合冬季气候特点与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仍为偏重发生年份,总体程度略重于上年;发生面积约为4.67亿hm2(次),总体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呈严重发生态势,水稻螟虫、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和玉米螟等呈偏重发生态势,小麦赤霉病、稻瘟病、稻曲病、棉花枯黄萎病等有严重流行的潜在威胁,小麦吸浆虫、棉盲蝽、水稻黑条矮缩病和南方黑条矮缩病在部分地区呈加重发生趋势,蝗虫、草地螟和棉铃虫等病虫局部存在高密度发生的可能.

作 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测报处 Nationa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and Service Center  作者单位: 刊 名:湖北植保 英文刊名:HUBEI PLANT PROTEC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S431 关键词: 

重大病虫害 第6篇

摘 要 通过在早稻上施用4种药剂有效防控水稻“三虫三病”(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早稻用药3次,从而达到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减量用药(减少施药次数、减少用药成本)、有效控害(提高综合防治效果)和增产增效(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目的。经过4个多月的试验示范,早稻全程用药模式取得了成功。早稻减少施药1次,防治1代二化螟效果为93.39%,防治1、2代稻纵卷叶螟效果分别为92.36%、92.24%,防治2、3代稻飞虱效果分别为94.83%、93.62%;对纹枯病的防效达到80.1%,同时也对稻曲病和稻瘟病有很好的预防效果。早稻平均667 m2产量增加 45.97kg,平均每667 m2增收134.56元。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全程用药;防治效果;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4.003

衡阳是一个农业大市,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位居湖南省前茅。随着优质稻和超级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病虫害发生日益严重。为了充分发挥济南中科绿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全程用药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优势,并将“泰作、圣约翰、翠米、丽艳”4种新药剂作为全程用药技术方案的主打新产品,用于防治水稻重大病虫害“三虫三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和稻瘟病),并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2013年3-7月,根据济南中科绿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安排,在衡山县白果镇绍庄村太山1组种植的早稻田进行全程用药技术防控早稻重大病虫害田间试验示范,旨在示范和展示中科水稻主打产品防控“三虫三病”效果,确保早稻生产安全和稻米食用安全,实现节本增效,增产增收和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目的。现将试验示范情况和结果整理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及来源

12%甲维·氟苯虫酰胺ME(泰作)、40%氟环·多菌灵SC(翠米)、50%吡蚜酮 WDG(圣约翰)、75%三环唑 WP(丽艳),济南中科绿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并提供。

20%氯虫苯甲酰胺SC(康宽),美国杜邦公司生产;25%噻嗪酮WP,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20%井冈霉素SP,浙江桐乡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生产;75%三环唑WP(稻艳),陶氏益农(上海)有限公司生产,衡阳市农业局和衡阳环球农化专业合作社提供。

1.2 试验示范田基本情况

试验设在衡山县白果镇绍庄村太山1组,试验作物为双季早稻,品种为“中嘉早17”“中早39”。试验田面积0.23 hm2,示范面积1.836 hm2。2013年3月23日播种,4月20日移栽,4月13日采用75%三环唑WP(丽艳)稀释液防治苗叶瘟,12%甲维·氟苯虫酰胺ME(泰作)稀释液防治秧苗二化螟、50%吡蚜酮 WDG(圣约翰)防治稻飞虱、稻蓟马等害虫。大田移栽前667 m2用45%复合肥

16.5 kg,46%尿素10 kg作底肥。5月1日每667 m2追施尿素5 kg。试验区土壤为沙壤土,有机质含量中等,土壤肥力中等,水稻长势良好。

1.3 试验设计

试验示范共设3个处理。处理1:全程用药区,面积1 066.67 m2,示范田面积1.17 hm2。药剂有12%甲維·氟苯虫酰胺ME(泰作),分蘖期667 m2用20 mL,孕穗期

667 m2用30 mL;40%氟环·多菌灵SC(翠米),分蘖期667 m2用24 mL,孕穗期667 m2用36 mL;50%吡蚜酮WDG(圣约翰),分蘖期667 m2用10 g,孕穗期667 m2用15 g;75%三环唑 WP(丽艳),分蘖期667 m2用30 g,孕穗期667 m2用45 g,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和稻瘟病。处理2:常规防治区,面积1 066.67 m2,示范田面积0.67 hm2。药剂有20%氯虫苯甲酰胺SC(康宽),分蘖期667 m2用10 g,孕穗期667 m2用15 g;25%噻嗪酮WP,分蘖期667 m2用50 g,孕穗期667 m2用75 g;20%井冈霉素SP,分蘖期667 m2用50 g,孕穗期667 m2用75 g;75%三环唑WP(稻艳),分蘖期667 m2用30 g,孕穗期667 m2用45 g,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和稻瘟病。处理3:空白对照区,面积200 m2。

处理1、处理2各选择5丘田作为观测田,观测记录主要病虫发生为害情况,按照不同防治对象,采用不同调查方法,计算防治效果。同时,于水稻收割前,调查各处理区防治用药用工成本,测算其产量产值,计算经济效益。

1.4 施药时间、次数与方法(见表1)

1.5 药效调查(见表2)

1.6 药效计算方法

稻纵卷叶螟防效计算方法:

卷叶率(%)=调查卷叶数×100

调查总叶数

保叶效果(%)=对照区卷叶率-处理区卷叶率 ×100

对照区卷叶率

水稻二化螟防效计算方法:

枯心率(%)=调查枯心株数×100

调查总株数

保苗效果(%)=对照区枯心率-处理区枯心率×100

对照区枯心率

纹枯病防效计算方法: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X相对级数值)×100

调查总株数X最高级数值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100

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

水稻纹枯病病情分级标准:0级 全株无病;1级 基部叶片叶鞘发病;3级 第3叶片以下各叶鞘或叶片发病(自顶叶算起,下同);5级 第2叶片以下各叶鞘或叶片发病;7级 顶叶叶鞘或顶叶发病;9级 全株发病枯死。

1.7 对天敌的影响和对作物药害的调查

施药后定期观察记载各小区天敌的种类及数量情况,以及作物生长状况,是否有药害。如有药害,详细记载药害症状及药害程度。

1.8 天气情况

第1次施药后7 d内(含施药当天),日平均气温23.2 ℃,最高气温为26.0 ℃,最低气温为20.9 ℃,日平均相对湿度66.43%,雨日5个,共降雨51.2 mm。第二次施药后7 d内(含施药当天),日平均气温24.6 ℃,最高气温为27.5 ℃,最低气温为21.4 ℃,日平均相对湿度58.86%,雨日2个,共降雨37.0 mm。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效果

防治水稻二化螟,全程用药示范区12%甲维·氟苯虫酰胺ME(泰作),分蘖期667 m2用20 mL,孕穗期667 m2用30 mL防治1代二化螟效果为93.39%,比常规防治区防治效果增加3.17%(见表3、表5)。

防治稻纵卷叶螟,全程用药示范区全程用药示范区12%甲维·氟苯虫酰胺ME(泰作),分蘖期667 m2用20 mL,孕穗期667 m2用30 mL防治1代、2代卷叶螟保叶效果分别为92.36%、92.24%,比常规防治区分别高1.55%、4.15%(见表3、表5、表6)。

防治稻飞虱,全程用药示范区50%吡蚜酮WDG(圣约翰),分蘖期667 m2用10 g,孕穗期667 m2用15 g防治2代、3代稻飞虱效果分别为94.83%、93.62%,比常规防治区分别高3.09%、2.34%(见表3、表6)。

防治纹枯病,全程用药示范区40%氟环·多菌灵SC(翠米),分蘖期667 m2用24 mL,孕穗期667 m2用

36 mL效果为80.10%,比常規防治的防效59.05%高出21.05%(见表3、表7)。

2.2 测产及经济效益分析

田间测产结果表明,全程用药试验示范区667 m2产495.13 kg,比常规防治区增45.97 kg/667 m2,增产10.23%;其单穗实粒数96.35粒,比常规防治区的增加9.99粒;千粒质量25.88 g,比常规防治区的增重0.18 g。按照粮食市场价格每50 kg早稻谷132元计算,全程用药试验示范区667 m2产值1 307.14元,比常规防治区667 m2产值

1 185.78元高出121.36元,加上每667 m2节约农药成本

13.2元,全程用药试验示范区比常规防治区每667 m2增加经济效益134.56元(见表4)。

2.3 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济南中科绿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推出的水稻重大病虫害全程用药技术,将泰作、圣约翰、翠米和丽艳4个产品作为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和稻瘟病的主打组合产品,其效果明显优于本地常规产品的防效,田间增产效果明显,剂型先进,使用方便,符合水稻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要求,对人畜和生态环境安全,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在衡阳市水稻和经济作物大面积生产上有着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3 结论与讨论

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深入开展和落实农业部提出的“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计划,努力实现病虫害综合防治、农药减量增效。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将泰作、圣约翰、翠米、丽艳4种药剂作为衡阳水稻主要病虫害全程组合用药的主要药剂,并对单项技术进行配套和组合,通过试验示范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水稻主要病虫害控害增产的全程组合用药方法。实践证明,用该套施药方法指导衡阳各地种植大户生产,比常规防治区农药商品用量减少54.7%,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防治区,农民称赞这套方法“容易掌握、操作简单、减少用药次数、科学环保、增产增收”。因此,建议将全程组合用药作为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主要措施,并推广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预防控制病虫发生,一方面能显著减少用药次数,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削弱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防控作业的风险,避免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超标和人畜中毒事故发生;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农药及其废弃物造成的面源污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气象因素与玉米重大病虫害的关联 第7篇

1 试验地概况

新泰夏玉米种植时间以5月下旬—6月上旬为主, 试验地选择在翟镇、果都镇、西张庄镇等播种面积较大乡镇的具有典型代表性地块, 以0.067 hm2 (1亩) 大小为样本, 调查整个生长期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统计分析出玉米主要病虫害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免耕和秸秆还田技术, 缩短了播种、收获时间, 提高了年有效积温利用率。但也造成了土传病虫害的病原菌和害虫栖息地的改变, 积累了田间菌源和害虫数量;玉米品种的更换使得玉米病虫害发生了新的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病虫害发生加重的原因之一。许多真菌病害的流行常与当年降雨量多有直接关系, 而病毒病的流行与冬春暖和、介体昆虫越冬基数高, 春季发生量大关系密切。

2 内容与方法

在玉米的生长期, 每5 d到试验田进行病虫害普查, 对发生的病虫坚持一天一调查, 填写病虫田间发生记载表, 记录玉米不同生长期重大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发生的数量和程度, 同时结合近6年气象资料, 分析总结出主要病虫害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详见图1~图5) 。

根据玉米的生长期, 不同气候条件影响下记录玉米不同生长期重大病虫害发生的种类、数量、程度。研究制定不同的应对措施, 建立相应的研究模式。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病虫害种类

共记录近6年来新泰市玉米上发生的主要病虫害约有20种, 主要造成叶部病害的有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圆斑病、灰斑病、锈病、褐斑病、顶腐病;常见的穗部病害瘤黑粉病;全株性病害有苗枯病、茎腐病 (青枯病) 、纹枯病、粗缩病、常见害虫有地老虎、玉米螟、玉米蓟马、棉铃虫、玉米蚜、黏虫、玉米穗虫等。

玉米全生育期长, 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所发生的病虫害种类不同。在苗期阶段, 主要发生的病虫害为灰飞虱及其传播的玉米粗缩病、苗枯病、地老虎、玉米蓟马、二点委夜蛾等;在成株前期 (抽雄前) 发生的主要病害有玉米粗缩病、褐斑病、瘤黑粉病、弯孢菌叶斑病、玉米顶腐病等, 主要害虫为玉米螟、棉铃虫、黏虫、玉米蚜等;玉米抽雄后, 主要病害为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茎腐病、纹枯病、锈病、玉米粗缩病等;主要害虫为玉米蚜、三代黏虫、玉米穗虫等。

3.2 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从图1可以看出:温度对灰飞虱数量的影响不明显, 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灰飞虱数量增加, 这与当时的小气候和虫源基数有关。

从图2可以看出:玉米蚜发生关键期温度对其影响不显著。平均气温23℃左右, 相对于相对湿度85%左右时最适于玉米蚜的繁殖。

从图3可以看出:温度在30℃左右时二点委夜蛾数量有所增加, 湿度变化对其影响不大, 但是温湿度对二点委夜蛾成虫数量的影响不显著。

从图4可以看出:相对湿度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株率的影响不显著, 但总体趋势是湿度越大发病率越高。

从图5可以看出, 温湿度的变化与玉米顶腐病的发病率趋势大致相同, 不同年份不同日期在不同的温湿度下玉米顶腐病的发病率不同, 说明温湿度对其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影响并不明显。

4 结语

重大病虫害 第8篇

关键词:气象因素,玉米,病虫害,影响

新泰市是山东省粮、油、蔬菜、肉类、瓜果主要产区。而玉米是新泰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每年种植面积达3.33万hm2, 在当地经济中占据着主导作用, 是农民生活的主要粮食来源之一。

近年来, 全球气候变暖、耕作制度的改变、大型机械异地作业、玉米品种的更换使病虫害发生结构变化, 加快了病虫害的传播速度, 打破了病虫害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使得过去一些未见或偶发病虫害在局部地区频频发生, 按照传统防治方法已不能有效控制病虫危害, 从而给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提出了新的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 以气象条件和有效积温与玉米产量的关系和玉米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的研究较多[1,2,3,4,5,6,7,8,9], 气象因素与病虫害发生的关系研究较少, 本文拟研究两者关系, 总结有效防治时期, 降低农药使用量, 推广绿色防控, 从而有效地控制玉米重大病虫害的发生, 切实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择在翟镇、果都镇、西张庄镇、天宝、楼德等播种面积较大的玉米主产区乡镇, 土壤、水肥情况良好, 属于一类良田。

1.2试验方法

根据玉米的生长期, 不同气候条件影响下记录玉米不同生长期重大病虫害发生的种类。总结不同气候条件影响下对玉米重大病虫害发生相关性, 研究制定不同的应对措施。

2007—2012年, 在玉米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 每隔5 d到试验田进行病虫害普查, 观察记录玉米不同生长期重大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发生数量和程度, 最后结合近6年当地的气象资料, 分析总结出主要病虫害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2结果与分析

2.1玉米病虫害种类

近6年来新泰市玉米上发生的主要病虫害约有20种, 主要造成叶部病害的有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圆斑病、灰斑病、锈病、褐斑病、顶腐病;常见的穗部病害瘤黑粉病;全株性病害有苗枯病、茎腐病 (青枯病) 、纹枯病、粗缩病、常见害虫有地老虎、玉米螟、玉米蓟马、棉铃虫、玉米蚜、粘虫、玉米穗虫等。

2.2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2.2.1灰飞虱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将2007—2012年的数据统计分析, 得出不同调查时间温湿度对灰飞虱数量的影响 (图1) 。可以看出, 5月下旬至6月下旬温度对灰飞虱数量的影响不明显, 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灰飞虱数量增加, 但是效果并不显著, 这可能与当时的小气候和虫源基数有关, 说明除了注重温湿度等气象因素外, 还要结合当时的小气候和实际的虫源基数。资料记载灰飞虱生长发育的适温为18~25℃, 高于30℃对成虫生长不利, 适宜的相对湿度在80%以上。因此, 从5月下旬开始温度是最适宜其发生的, 相对湿度只有个别年份高于80%, 不太利于灰飞虱的发生, 此阶段是控制虫源基数的关键时期。

2.2.2玉米蚜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从表1可以看出, 不同年份同一调查日期对玉米蚜的数量影响不同, 同一年份不同调查时间、不同温度下对其数量影响也不相同。整体来看, 温度太高或者太低对其发展都不利, 但效果均不明显, 玉米的抽雄扬花期是玉米蚜发生的重要时期, 要时刻关注动态, 也要注意大田周围情况的影响, 如玉米地附近杂草多有利发生危害。旬平均气温23℃左右, 相对湿度85%左右时最适于玉米蚜的繁殖。

2.2.3二点委夜蛾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二点委夜蛾是2011年在新泰市发现的新发害虫, 但目前对该市没有造成危害, 仅2011年在该市个别地块零星发生, 2012年未发现其危害。2011年对灯下二点委夜蛾的调查统计分析, 结果见图2。可以看出, 温度在30℃左右时二点委夜蛾数量有所增加, 湿度变化对其影响不大, 但是温湿度对二点委夜蛾成虫数量的影响不显著。

2.2.4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从图3可以看出, 相对湿度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株率的影响不显著, 但是2011年和2012年该病的发生比其他年份要重, 这可能与当年的整体气候条件有关, 但总体趋势是湿度越大发病率越高。

2.2.5玉米顶腐病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从表2可以看出, 不同年份不同日期在不同的温湿度下玉米顶腐病的发病率不同, 说明温湿度对其发生有一定的影响。3年中, 以2012年发病最重, 一年中又以7月下旬发病最重。因此, 7月下旬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3结论

灰飞虱生长发育的适温为18~25℃, 高于30℃成虫生长不利, 适宜的相对湿度在80%以上, 因此, 从5月下旬开始温度是最适宜其发生的, 此阶段是控制虫源基数的关键时期。

温度太高或者太低对玉米蚜发展都不利, 但效果均不明显, 玉米的抽雄扬花期是玉米蚜发生的重要时期, 要时刻关注动态, 当旬平均气温23℃左右, 相对湿度85%左右时最适于玉米蚜的繁殖。

温度在30℃左右时, 二点委夜蛾数量有所增加, 湿度变化对其影响不大。

相对湿度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株率的影响不显著, 但总体趋势是湿度越大发病率越高。

参考文献

[1]李永华, 高阳华, 廖良兵, 等.重庆地区玉米气象产量变化及气候影响因子简析[J].西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9 (3) :104-109.

[2]刘传兵, 王黎明, 杜世凯, 等.南繁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3) :161-163.

[3]曹士亮, 于芳兰, 王成波, 等.降水量与积温对玉米气象产量影响的综合分析[J].作物杂志, 2009 (3) :61-65.

[4]王晓鸣.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及苗期病虫害鉴别与防治[J].作物杂志, 2005 (2) :35-36.

[5]王欢, 丛斌, 刘限, 等.共生菌对两种玉米病虫害杀虫抑菌活性的测定[J].玉米科学, 2007, 15 (6) :109-113.

[6]高正良, 周本国, 陈洪俭.安徽省玉米病虫害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工作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 (9) :131-132.

[7]石洁, 王振营, 何康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病虫害发生趋势与原因分析[J].植物保护, 2005, 31 (5) :63-65.

[8]张爱武.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3) :185.

重大病虫害 第9篇

小结:2016年全国玉米主要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东北和华北地区以玉米螟、地下害虫、大斑病为害最重, 黄淮海地区以棉铃虫、二点委夜蛾、褐斑病、南方锈病发生突出, 西北和西南地区以蚜虫、叶螨、小斑病发生普遍, 粘虫在北方局部地区出现高密度集中为害的可能性较大。

小结:预计2016年水稻病虫害将呈偏重发生态势, 重于常年。发生特点:一是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重发区域广, 二化螟集中为害现象突出;二是稻瘟病、稻曲病流行风险高;三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呈回升态势, 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基腐病局部地区偏重发生。

总体来看, 今年是病虫害偏重发生的年份, 建议大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认真做好病虫害预防及栽培管理工作。在生产中一定要多观察, 早预防, 这样的管理效果必定比发生时再用药更好。如果遇到具体问题, 可以拨打12316咨询连线专家解决问题哦。

重大病虫害 第10篇

1 及早部署,落实责任

2016年初,省财政共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开展水稻等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4000万元用于开展政府购买水稻穗期病虫害防治公共服务试点。省农业厅4月、6月先后举办了全省水稻病虫害防控现场会,印发《关于加强水稻穗期病虫害防控工作的通知》,派出4个督导组,分赴18个市(州)、69个县(市、区)开展水稻中后期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督导,确保防控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2 加强监测,掌握动态

5月初,省农业厅植保站启动了全省水稻重大病虫发生及防治信息周报制度,适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5~7月农业厅先后两次组织召开专家会商会,研判全省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发布病虫趋势预报。目前,全省已发布大春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情报、动态、警报706期,发布电视预报204期次,印发技术资料418万份,发送手机短信74万条。

3统防统治,提高防效

重大病虫害 第11篇

防控目标是,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长期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中期预报达到90%以上,短期预报达到95%以上。确保“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蝗虫不二次起飞”;将水稻重大病虫、玉米螟等危害损失降至最低限度,主要粮食作物总体产量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单个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

防控工作措施,一是全面加强监测预警。各级农业部门和植保机构要在加强系统监测调查的同时,做好大面积普查工作,全面掌握病虫发生消长情况,及时会商分析,准确发布预报信息。二是广泛开展培训。指导各地农业部门和植保机构,要通过组织现场会、举办田间学校、设置示范展示样板田、发布病虫电视预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普及防控技术,并根据病虫发生和防控工作的需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生产一线,指导农民及时开展防治,有效提高预报信息和防控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三是积极筹措防控物资。各级农业部门和植保机构要根据今年病虫害防治的实际需要,提前与农药、药械供应企业衔接,保证适销对路农药及防控器械供应。同时,积极争取政府和财政部门支持,及早采购和储备必要的防控物资,及时组织做好杀虫灯、施药机械维修保养工作,切实做好防大灾、打硬战、保安全准备。四是大力推进专业化防治。各级农业部门和植保机构要根据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意见》要求,千方百计筹措物资资金,大力扶持发展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加强对专业化防治人员的技术培训、指导与服务,组织实施联防联治、统防统治,努力提高防治效果、效率和效益。五是切实强化农药市场监管。各级农业部门要根据农业部“2009农药市场监管年”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切实履行职责,积极组织开展防治用药市场监督抽查行动,严肃查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净化农药市场,保障适销对路农药的有效供应,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药”,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药坑农害农事件。

摘自中国农业信息网

农业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多措并举开拓农产品市场

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部分农产品销售困难增加。特别是夏秋季节鲜活农产品集中上市,仍有发生季节性、局部性鲜活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的可能。为此,农业部在全国选择了50个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对蔬菜、瓜果、水产品、畜产品四大类58种重点产品的价格、交易量等市场信息实行日监测制度。组织专家进行研判分析,把握市场走势。建立了农产品滞销信息网上报送系统,力争对滞销卖难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处置。进一步加大了信息发布力度,为农产品流通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引导经销商抓住有利时机前往主产区扩大经销规模,促进鲜活农产品跨区域合理流通。

下一步,农业部将继续发动各地农业部门组织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流通企业等市场主体,在网络上及时发布鲜活农产品产量、价格等信息。充分拓展中国农业信息网服务功能,把网络促销平台建设成为永不落幕的交易会。

针对下半年鲜活农产品将大量上市,农业部已经组织各地农业部门加强产销形势分析,对重点品种提前制定应急促销预案,安排专人对本地大宗鲜活农产品产销情况实行跟踪,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和工作体系。一旦发生滞销卖难事件,各地将立即启动应急促销工作机制。一方面组织销区批发市场和经销大户前往产区洽谈贸易,签订收购协议,落实市场销量;一方面组织本地生产加工企业到销区宣传推广,扩大市场影响。建立健全评估反馈机制,对应急促销活动进行科学评估,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应急促销活动的实际效果。

农业部将继续积极推动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加快产品目录制定步伐,扩大享受优惠政策的产品范围,争取及早在全国范围内所有公路对鲜活农产品运输免收通行费,降低流通成本。

中晚稻重大病虫防控技术 第12篇

提倡水稻健身栽培, 结合搁田、肥水管理等农艺措施, 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稻田生态环境。晚稻移栽缓苗后至抽穗前, 可实行稻鸭共育, 控草防病治虫。

2、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

优先选用生物防治、性诱剂诱集和灯光诱杀技术, 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尽可能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可于卵孵化盛期喷施Bt制剂;稻飞虱、螟虫成虫发生期, 集中连片设置频振式杀虫灯, 每盏灯可控制30~50亩 (1亩=1/15ha) 稻田;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蛾期, 应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杀成虫, 每亩1个诱芯, 连片设置, 降低田间虫口密度;稻瘟病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井。蜡芽等进行预防, 叶瘟于田间出现急性病斑、发病中心或病叶率达到10%时, 均匀进行喷施, 穗颈瘟于破口初期全面喷施预防;稻曲病可选用井。蜡芽进行预防, 于孕穗破口前7~10d喷施, 遇连阴雨天气时, 破口期第2次施药;纹枯病选用井冈霉素、井。蜡芽进行预防, 于病丛率20%~30%时喷施。

3、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根据监测调查结果和病虫防治指标, 选择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农药, 实行达标防治。防治害虫, 应放宽分蘖期, 重点保护成穗期。每个农药品种每季使用不超过2次, 避免产生抗药性。预防病害时, 要做到水量充足、喷雾均匀;防治稻飞虱, 封行后应分厢对准稻株基部喷药, 施药后田间保持浅水层2~3d, 以保证防治效果。中晚稻生长期间气温高、日照充足, 田间作业应选择在清晨和傍晚进行, 避免正午高温时喷药, 并做好防护, 避免农药生产性中毒事故。杜绝国家明令禁止的高剧毒农药以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稻田使用。

4、实施应急防治和专业化统防统治

根据水稻病虫发生危害特点, 如“两迁”害虫严重发生区应抓住低龄若 (幼) 虫高峰期、稻瘟病常发区应抓住水稻破口抽穗期、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发生区应抓住水稻秧苗期以及成虫向稻田迁移高峰期, 采取专业化防治和群防群治相结合措施, 集中打好统防统治、联防联治战役, 努力提高防治效果。

5、抓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预防和防治

上一篇:动画角色设计差异下一篇:文化基因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