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研究生范文

2024-07-08

建筑学研究生范文(精选11篇)

建筑学研究生 第1篇

作为研究生教育阶段的理论成果体现,学位论文凝聚着导师和学生的思想和智慧,一方面可以体现导师的学术思想、学术动态,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出学校在理论教学方面的侧重点。因此,对论文选题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在了解学校教学现状的同时,也能够梳理出近年来学校研究生教学的一些新特点。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是具有中国建筑教育传统的“老八所”之一,在中国建筑教育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一直是建筑界主要的理论研究阵地。本文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为研究视角,以邹德侬先生提出的建筑理论框架为依托1),按其理论分类对2007~2009年间的181篇学位论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表1),总结了近年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教学的特点。

1 应用理论研究多,评价理论研究少

统计表明,在一级理论分类中,关于应用理论的论文数量最多,三年平均占论文总数比例为64.1%,远大于其他理论研究分类,而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08年此类论文的数量为40篇,相比2007年的31篇,数量上升了29%左右,2009年此类论文的数量为45篇,相比2008年数量上升了12.5%左右;关于评价理论的论文数量却很少,所占比例只有0.5%(表2、图1)。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教学一直是以务实教学为特点的,对应用理论的研究正是顺应时代潮流、强调实践的结果。作为和建筑实践最直接相关联的建筑理论范畴,应用理论是建筑学理论研究中最重要和最具有现实性的部分,它的研究直接关系着建筑实践的发展过程并通过实践中的应用方法、应用辅助设计工具和类型学细化等方面的研究指导建筑实践,因此必然是教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此外,当今中国社会建筑行业处在空前发展的阶段,随之而来的包括新的建筑功能关系的变化、新的建筑类型的出现、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和对创新建筑形式的需求等一系列问题也都需要对建筑应用理论进行大量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表1~3由作者根据相关资料绘制

表4、5由作者根据统计数据整理绘制

对评价理论的研究少则值得深思。我们知道,创作的繁荣既有赖于理论的建树和思想的活跃,也有赖于历史的比较、分析和研究。[1]建筑评论是建筑与社会之间、理论与创作之间以及建筑师相互之间进行沟通和联系的桥梁,对于健康地引导建筑创作、树立正确的建筑观和促进建筑理论水平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建筑师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同时也可以是优秀的评论者或杰出的理论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传统的务实教学培养出的“只做不说”或“多做少说”型设计师,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建筑界对建筑师的多角色需要,因此,在研究生教学方面要寻求创新途径,如加入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 建筑本体论2)研究多

在对基本理论二级理论分类3)的研究中,以建筑本体论的学位论文数量最多,所有23篇建筑学基本理论的论文中,有关建筑本体论的学位论文数量最多,所占比例达到了34.8%(表3、图2)。

建筑本体论是建筑基本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建筑本质的理解和建筑创作方法的创新将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对建筑本体论的研究多,一个原因是由其在建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建筑教育传承的结果。相比较而言,在“老八所”中,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一直注重对建筑本身最基本要素的研究,通过研究与建筑本体和与建筑相关的要素,如使用建筑的人、建筑存在的环境以及建筑的建造条件等来探寻建筑的发展规律。也可以说,将视点定焦在建筑自身,这依然是务实教学特色的一个体现。

3 建筑类型学研究多,居住建筑类型研究多

在对应用理论二级理论分类(3)的研究中,关于建筑类型学的论文数量最多,所有116篇关于应用理论的论文中,有关建筑类型学的论文所占比例达到了50.9%,而在建筑类型学中,又以与居住建筑类型相关的论文数量最多,所占比例达到了39%(表4~5、图3~4)。

衣食住行中的住是人类生活行为的四大要素之一,也是唯一和建筑息息相关的行为。据统计,一个国家正常的住宅建设投资一般应在国家基本建设总投资的30%~50%的范围内,随着近年来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崛起,住宅的建设量更是出现大规模的增长。住宅建设在国家社会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数据中建筑类型学论文中与居住建筑类型相关的论文数量最多了。而且从统计结果来看,关于居住建筑类型学研究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和全面。这也说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教学紧跟社会发展,在老课题中不断寻求新的研究创新点。其关于居住建筑的研究,不但适应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要,还满足了包括跨学科居住研究、新的居住形态研究、新的生态理念或技术适应性等一系列要求。

4 建筑方法论研究增长迅速

在对应用理论二级理论分类的研究中,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近年来关于建筑方法论的论文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2008年此类论文的数量为15篇,相比2007年数量上升了114%,2009年此类论文的数量为27篇,相比2008年数量上升了80%(表4)。

建筑方法论通过对实践中的应用方法进行研究直接对建筑设计产生影响,对之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提高建筑设计水平、指导建筑实践。建筑学是重应用的学科,尤其近年来国家也通过设置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方法强调了建筑学科重视实践和应用的特点。作为“老八所”中比较重视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的学校,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教学也慢慢地在建筑方法论方面有所侧重,更加注重对建筑设计和创作中的思维以及操作方法的研究。

结语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务实教学风格在其硕士研究生教学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如重视与建筑设计、建筑实践相关的应用理论、建筑本体论、建筑类型学和建筑方法论的研究,但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单单务实并不能满足业界对于建筑师多角色的需要,因此,立足务实、寻求创新是学院研究生教学未来的发展思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建筑学研究生 第2篇

办公室: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A302。

学院简介:

深圳大学建筑系成立于1983年9月,同年招录了第一届本科生。经过若干轮院系调整,深圳大学于2006年成立“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院下设建筑系、城市规划系、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世界建筑导报》社等机构。其中,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城市规划设计院是学院设计创新实验中心,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实践基地;《世界建筑导报》杂志社则是学院重要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深圳大学建筑学一直以来都是深圳大学的重点学科,1993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1996年,深圳大学建筑学专业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深圳大学首次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授予权(为期四年)。同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权与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权与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权与学位授予权;2003年建筑学专业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4年,取得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招生与学位授予权;2006年,取得建筑技术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与学位授予权。2000年、2004年、2008年、2012年,本科建筑学四次通过全国建筑学专业评估,有效期均为四年。2008年建筑学专业被定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获得建筑学一级学科、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建筑学专业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评估,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城乡规划学专业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评估,获城乡规划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教学设备先进,图书资料充足,教学管理规范,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

专业介绍:

081300建筑学(一级学科): 专业代码:081300

专业名称:建筑学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学科,作用是指导建筑设计创作实践。本专业综合性较强,具有科学与艺术、理工与人文结合的特点。深圳大学建筑学专业成立于1983年9月,长期是深圳大学重点学科,1993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8年被定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分别于1996、2001、2006年获得二级学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和建筑技术科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及学位授予权;于2011年获得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招生及学位授予权。2012年,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评估,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培养目标:

掌握建筑学学科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坚实的基础理论,熟悉国内外学科发展状况,具有较高的设计水平或设计理论基础,特别为建筑历史与理论、历史建筑与遗产保护、建筑技术科学等方向培养具有较宽知识面、较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建筑专业理论研究、高校教学等多方面的高级研究人才。

培养方向:

1.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立足深圳和珠三角地区,针对快速城市化发展背景,关注建筑空间构成模式、建筑形态学、人居环境科学等基础理论,就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居住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等展开研究。

2.建筑历史与理论及遗产保护更新:关注中国传统城市与建筑的研究,发掘传统空间聚落的建构规律,对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生存机制及其保护策略进行研究。

3.绿色城市与建筑:针对中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环境特点,使用GIS、计算机仿真模拟等研究方法,进行生态城市理论和绿色建筑技术研究。

4.建筑与环境技术:多视角研究建筑与环境技术,主要集中在城市与建筑光环境、外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等三个相关领域。

导师队伍: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职教师共65人,其中全国高等教育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建筑学会理事1人。师资队伍中教授18人,占27.7%;副教授27人,占41.5%;讲师20人,占30.8%。具有博士学位的22人,占33.8%;具有硕士学位的38人,占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58.5%;有国外留学或进修经历的占三分之一。学院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好,理论基础和基本功扎实,教学、科研与设计并重,形成了严谨求实的教风。

学术骨干简介:

1、仲德崑博士教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评估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教育》主编、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建筑师学会主任。长期专注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与结构、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国古代城市和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等。发表论著数本,论文数十篇。

2、孟建民博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建筑师分会副理事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第七届梁思成建筑奖得主。

3、覃力博士教授:“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学术带头人,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与职业实践工作委员会委员。主持或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博士点基金在内的9项纵向科研项目和3项横向科研项目,出版了专著6部、译著2部,发表论文50余篇。

4、饶小军博士教授:“建筑历史与既有建筑的保护更新”方向学科带头人,全国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及其它政府科研项目多项,出版《西方近现代的历史主义批判》等多部著作和学术论文。

5、艾志刚博士教授:专注高层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研究,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深圳市注册建筑师协会副会长、《注册建筑师》副主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省市科研项目多项,合作主编《高层办公综合建筑设计》。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6、何川博士教授:“居住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学术带头人,长期专注居住建筑设计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建筑部科技项目多项,发表论文、主持住宅建筑设计多项。

7、赵海天博士教授:“建筑与环境技术”方向学科带头人,任广东省照明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照明学会专家组专家。主持或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及其它政府科研项目多项,并先后主持多项城市灯光环境等规划设计项目。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理论与研究方法、建筑设计与研究专题、居住建筑与社区、人类聚居环境学、中国古代建筑史专题研究、西方古典建筑研究、日本现代建筑、中国传统民居与评论、建筑技术基础、仪器与测试等专业课程

教学资源:

深大建筑学科为教育部名牌专业,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建筑学院拥有藏书丰富的建筑图书资料室、建筑物理实验室(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建筑模型与材料试验室,建筑数字化试验室(中央支援地方项目)。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具有国家甲级设计资质,为国内知名的优秀设计企业,建筑学院与设计院实行一体化管理,建筑学科教师在设计院设有工作室,学生可以在教师工作室进行设计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深圳市是联合国命名的设计之都,拥有众多的优秀设计企业和设计师,为建筑学专业实习和就业可提供了充足的机会。建筑学院与他们有广泛的合作。已经建立的校外基地与校外合作单位主要有: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筑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深圳市清华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三十余家。

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奖助体系: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向上,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与佳兆业集团特在学院设立赛达•佳兆业奖学金。包括建筑考察奖:每年提供5名国外考察名额,一等奖25000,二等奖15000,三等奖10000;学业优秀奖:评选比例为学生总数的10%,一等奖3000,二等奖2000,三等奖1000;学术优秀奖:一等奖3000,二等奖2000,三等奖1000。

就业情况:

深大建筑学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实际设计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很多毕业生已经在社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例如:

施国平,1997年毕业,现美国PURE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 钟中,1997年毕业,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周喧,1998年毕业,大连中海地产有限公司董事及设计总监

潘育敏,1999年毕业,戴得梁行房地产顾问(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 钟波涛,2000年毕业,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副书记 陈克明,2000年毕业,上海绿地集团技术总监

本专业毕业生的一般就业去向:(1)建筑设计公司,(2)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3)政府建筑管理部门,(4)房地产公司;

2013年建筑学专业的就业率为95.45 %,处在全校领先水平;

代表性的就业单位主要有:(1)深圳市建筑设计总院,(2)CCDI 建筑设计有限公司,(3)筑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4)清华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5)华阳建筑设计,(6)国内外著名建筑院校读博。

招生概况: 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本专业报考极为热烈,考生来自全国各大建筑院系本科毕业生,包括部分211大学。要求考生为大学本科毕业(不接收同等学力考生),知识面宽,设计基本功扎实,身体健康,生活乐观。特别欢迎具有博士授权或硕士授权高校的考生报考,欢迎推免生。

083300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 专业代码:083300

专业名称:城乡规划学

城乡规划学是以城乡建成环境为研究对象,以城乡土地利用和城市物质空间规划为学科的核心,结合城乡发展政策、城乡规划理论、城乡建设管理等社会性问题所形成的综合研究内容。本专业具有复杂性、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于2011年获得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招生及学位授予权。在此一级学科下招收的硕士研究生实行课程学习和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强调提高硕士生综合素质和创造性的设计能力,以培养具有良好设计、规划以及理论能力的城乡规划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培养目标:

掌握系统城乡规划学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基础和技能,并对与专业相关知识有相对广泛的了解,能够独立开展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教学能力等多方面的高级人才。

培养方向:

1.城乡规划与设计方法:针对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多规”融合问题,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的有效性及成因进行研究。持续关注对支持公共交通发展的政策、土地利用、空间规划设计等方面。注重城市开发控制的政策手段和实效性以及紧约束条件下的土地开发、低碳城市设计与更新等研究和实践,为地方规划管理与实施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2.城市更新与历史环境保护:注重城市更新过程中城市物质形态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研究,尤其是南方集约型城市空间的构筑特点、意义及价值形成方式。持续关注城市历史环境的保存、保护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其形成与生存机制研究;注重城市宏观空间建构与建筑、景观等中观建构活动的互动关系,强调城市研究与建筑研究的贯通性;为实现历史环境的有机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3.社区规划与环境营造:探索引用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寻求提升环境整体品质的有效途径。强调规划与设计的结合,突出在环境营造中对物质空间形态的实际把控,使相关研究与实践有扎实的专业根基。

4.城市空间分析技术与应用:利用地理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空间分析与计算技术,分析城市空间及其生态环境的特征,并应用于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过程。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专题、城市设计、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城市经济专题、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区域规划研究、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等专业课程。

导师队伍: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职教师共65人,其中全国高等教育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建筑学会理事1人。师资队伍中教授18人,占27.7%;副教授27人,占41.5%;讲师20人,占30.8%。具有博士学位的22人,占33.8%;具有硕士学位的38人,占58.5%;有国外留学或进修经历的占三分之一。学院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好,理论基础和基本功扎实,教学、科研与设计并重,形成了严谨求实的教风。

学术骨干简介:

1)陈燕萍教授,“城市规划与设计方法”方向学科带头人,现任全国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决策与咨询委员会委员,《城市规划学刊》等期刊编委,是国内最早研究“公共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学者之一,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部、省、市级研究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1部。

2)牛慧恩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区域产业与空间管制,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是中国城乡规划行业网专家文库推介的资深学者,曾主持国家试点规划、国家行业标准和多项地方重点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

3)高文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城市空间分析和地理信息标准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和部级科研项目以及国际地理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信息标准化项目。

教学资源: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拥有藏书丰富的城市规划图书资料室、建筑物理实验室(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建筑模型与材料试验室,建筑数字化试验室(中央支援地方项目)。深圳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甲级规划资质,与设计院实行一体化管理,规划学科教师在规划院设有工作室,学生可以在教师工作室进行规划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城乡规划学专业的校外基地和校外合作单位主要有:深圳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等。

奖助体系: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向上,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简称“赛达”)、佳兆业集团特在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立赛达•佳兆业奖学金。赛达•佳兆业建筑考察奖:每年提供5名国外考察名额,一等奖25000,二等奖15000,三等奖10000;赛达奖学业优秀奖:评选比例为学生总数的10%,一等奖3000,二等奖2000,三等奖1000;赛达学术优秀奖,一等奖3000,二等奖2000,三等奖1000。

就业情况:

深大城市规划学科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能够独立开展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工作,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优秀毕业生简介: 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张爱婷,2006年毕业,招商局地产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李文菊,2007年毕业,深圳市宝安区规划设计院 李亚晴,2007年毕业,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 尹然,2008年毕业,深圳市南山区政府 关一统,2008年毕业,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

李智慧,2008年毕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金鑫,2009年毕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本专业毕业生的一般就业去向:(1)城市规划设计院,(2)建筑设计院,(3)政府城市规划主管部门,(4)高等院校攻读博士学位。

2013年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94.12 %,有代表性的学生就业单位主要有:(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2)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3)深圳市国土规划局(4)深圳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

招生概况:

本专业报考极为热烈,生源分布广泛,来自全国各大建筑院系本科毕业生,部分来自211大学毕业生。要求考生为大学本科毕业(不接收同等学力考生),知识面宽,基本功扎实,身体健康,生活乐观。欢迎具有博士授权或硕士授权高校的考生报考,欢迎推免生。

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085100建筑学(一级学科): 专业代码:085100

专业名称:建筑学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学科,作用是指导建筑设计创作实践。本专业综合性较强,具有科学与艺术、理工与人文结合的特点。深圳大学建筑学专业成立于1983年9月,长期是深圳大学重点学科,1993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8年被定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分别于1996、2001、2006年获得二级学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和建筑技术科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及学位授予权;于2011年获得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招生及学位授予权。2012年,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评估,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培养目标:

掌握建筑学学科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坚实的基础理论,熟悉国内外学科发展状况,具有较高的设计水平或设计理论基础,能够独立从事建筑学领域的科研和设计实践工作,培养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创新设计能力和一定科研能力的建筑专业高级设计人才。具有较高的设计水平或设计理论基础。

培养方向:

1.公共建筑设计:结合城市规划和以城市发展为背景,从公共建筑空间构成模式、建筑形态学、建筑行为学等理论为基础,对公共建筑各类型建筑设计及其理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论展开研究。

(主要涉及建筑类型: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类建筑等。)

2.居住建筑设计:以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背景下的人居需要为出发点,对居住空间构成、建筑形态、人群行为特征及居住环境等展开研究。

(主要涉及类型:高层公寓建筑、城乡居住建筑、老人住宅、社会保障性住宅、高级住宅等)

3.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建筑在其全寿命期内,如何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方式设计建造,以达到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建筑。4.既有建筑的保护更新:关注中国传统城市建筑的研究,发掘传统空间聚落的建构规律,注重对历史环境生存机制及其保护策略目的的探究。

5.城市设计:以城市规划设计的抽象性和数据化为基础,通过研究城市景观环境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原理和理论使城市规划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

导师队伍: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职教师共65人,其中全国高等教育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建筑学会理事1人。师资队伍中教授18人,占27.7%;副教授27人,占41.5%;讲师20人,占30.8%。具有博士学位的22人,占33.8%;具有硕士学位的38人,占58.5%;有国外留学或进修经历的占三分之一。学院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好,理论基础和基本功扎实,教学、科研与设计并重,形成了严谨求实的教风。

学术骨干简介: 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1、仲德崑博士教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评估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教育》主编、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建筑师学会主任。长期专注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与结构、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国古代城市和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等。发表论著数本,论文数十篇。

2、孟建民博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建筑师分会副理事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第七届梁思成建筑奖得主。

3、覃力教授:“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学术带头人,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与职业实践工作委员会委员。主持或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博士点基金在内的9项纵向科研项目和3项横向科研项目,出版了专著6部、译著2部,发表论文50余篇。

4、龚维敏教授:专注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他主持设计的深圳特区报、深大建筑学院院馆、东莞理工大学图书馆、深圳西客站等建筑设计影响巨大,多次获得政府与民间设计大奖。

5、饶小军教授:“建筑历史与既有建筑的保护更新”方向学科带头人,全国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及其它政府科研项目多项,出版《西方近现代的历史主义批判》等多部著作和学术论文。

6、艾志刚教授:专注高层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研究,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深圳市注册建筑师协会副会长、《注册建筑师》副主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省市科研项目多项,主编《高层综合体建筑设计》,主持多项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7、何川教授:“居住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学术带头人,长期专注居住建筑设计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建筑部科技项目多项,发表论文、主持住宅建筑设计多项。

8、杨文焱副教授:在公共建筑设计设计方面造诣深厚,任广东省建筑师协会理事。主持设计深圳盐田区行政文化中心、深圳大学图书馆北馆等建筑获得大众好评及政府设计奖项。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有: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理论与研究方法,建筑设计专题,居住建筑与社区,高层建筑设计概论等。

教学资源:

建筑学科为教育部名牌专业,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建筑学院拥有藏书丰富的建筑图书资料室、建筑物理实验室(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建筑模型与材料试验室,建筑数字化试验室(中央支援地方项目)。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具有国家甲级设计资质,为国内知名的优秀设计企业,建筑学院与设计院实行一体化管理,建筑学科教师在设计院设有工作室,学生可以在教师工作室进行设计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深圳市是联合国命名的设计之都,拥有众多的优秀设计企业和设计师,为建筑学专业实习和就业可提供了充足的机会。建筑学院与他们有广泛的合作。已经建立的校外基地与校外合作单位主要有: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筑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深圳市清华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

奖助体系: 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向上,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与佳兆业集团特在学院设立赛达•佳兆业奖学金。包括建筑考察奖:每年提供5名国外考察名额,一等奖25000,二等奖15000,三等奖10000;学业优秀奖:评选比例为学生总数的10%,一等奖3000,二等奖2000,三等奖1000;学术优秀奖:一等奖3000,二等奖2000,三等奖1000。

就业情况:

深大建筑学教育学科知识面宽,重视实际设计能力培养,实习时间长,毕业生可以胜任建筑方案设计工作。本专业毕业生的一般就业去向:(1)建筑设计公司,(2)政府建筑管理部门,(3)房地产公司。

国际合作最新进展:

我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环境学院合作二年半学制双学位课程的合作协议已进入最终签署程序。2017年入学的建筑学、城市规划研究生入学后在满足相应条件下,有望转入该双学位课程,通过深圳大学一年半及诺丁汉大学一年的学习研究,将获得深圳大学建筑学硕士/城市规划硕士及诺丁汉大学建筑学(设计)硕士双学位。

招生概况:

本专业报考极为热烈,生源分布广泛,来自全国各大建筑院系本科毕业生,部分来自211大学毕业生。要求考生为大学本科毕业(不接收同等学力考生),对建筑设计具有浓厚兴趣,知识面宽,基本功扎实,身体健康,生活乐观。欢迎具有博士授权或硕士授权高校的考生报考,欢迎推免生。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085213建筑与土木工程(二级学科): 专业(领域)代码:085213

专业名称:建筑与土木工程

培养目标:

掌握系统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相关知识,具有扎实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的综合能力,能够独立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的工程设计实践工作,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设计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培养方向 :

1、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以人居环境为主要研究和实践对象,贯通科学、技术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研究各类城市建设工程、建设工程管理等,也涉及城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市社会经济活动等,包括:公共建筑设计、居住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既有建筑的保护更新、建筑与环境技术,等方面。

2、城市规划与设计:以人居环境为主要研究和实验对象,研究城市与区域发展、城市建成环境规划设计和管理,涉及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及其发展的布局和城市的整体发展,主要包括:城乡规划与设计方法、城市设计、城市更新与历史环境保护、城市空间分析技术与应用等,方面。

3、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多角度研究景观与园林艺术,研究集中在环境景观营造,在住区空间环境营造及其相关研究中寻求提升整体空间环境品质的有效途径;强调规划与设计的结合,从诸如旧城更新改造、特色街区建设等多方面展开对环境空间更新改造的研究与探索。

导师队伍: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职教师共65人,其中全国高等教育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建筑学会理事1人。学院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好,理论基础和基本功扎实,重教学、重教书育人、重团队精神,形成了严谨求实的教风。

学术骨干简介:

1、覃力博士教授:“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学术带头人,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与职业实践工作委员会委员。主持或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博士点基金在内的9项纵向科研项目和3项横向科研项目,出版了专著6部、译著2部,发表论文50余篇。

2、陈燕萍教授:“城市规划与设计”方向学科带头人,现任全国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决策与咨询委员会委员,《城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市规划学刊》等期刊编委,是国内最早研究“公共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学者之一,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部、省、市级研究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1部。

3、饶小军教授:“景观园林规划设计” 方向学科带头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全国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建筑导报》总编辑。专业视野开阔,任职本单位后在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等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或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及其它政府科研项目多项,并先后主持多项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等规划设计项目。曾出版《西方近现代的历史主义批判》、《建筑模型》等著作。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城市与建筑历史与理论、设计研究方法、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专题、居住建筑与社区、高层建筑设计概论、中国古代建筑史专题研究、西方古典建筑研究、日本现代建筑、中国传统民居与评论、建筑技术基础、仪器与测试等专业课程。

教学资源:

深大建筑学科为教育部名牌专业,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建筑学院拥有藏书丰富的建筑图书资料室、建筑物理实验室(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建筑模型与材料试验室,建筑数字化试验室(中央支援地方项目)。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具有国家甲级设计资质,为国内知名的优秀设计企业,建筑学院与设计院实行一体化管理,建筑学科教师在设计院设有工作室,学生可以在教师工作室进行设计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深圳市是联合国命名的设计之都,拥有众多的优秀设计企业和设计师,为建筑学专业实习和就业可提供了充足的机会。建筑学院与他们有广泛的合作。已经建立的校外基地与校外合作单位主要有: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筑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深圳市欧博工程设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计顾问有限公司、深圳市清华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三十余家。

奖助体系: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向上,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与佳兆业集团特在学院设立赛达•佳兆业奖学金。包括建筑考察奖:每年提供5名国外考察名额,一等奖25000,二等奖15000,三等奖10000;学业优秀奖:评选比例为学生总数的10%,一等奖3000,二等奖2000,三等奖1000;学术优秀奖:一等奖3000,二等奖2000,三等奖1000。

就业情况:

本专业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实际设计能力强,具有独立的科研或设计能力,学生跟导师参与科研和设计工作时间长。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广泛,根据所学专业可以去建筑设计院、建筑科学研究所、风景园林设计院、房地产公司等部门工作。

招生情况:

要求考生为大学本科毕业(不接收同等学力考生),对专业兴趣浓厚,知识面宽,身体健康,生活乐观。

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085300城市规划(一级学科): 专业代码:085300

专业名称: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以城乡建成环境为研究对象,以城乡土地利用和城市物质空间规划为学科的核心,结合城乡发展政策、城乡规划理论、城乡建设管理等社会性问题所形成的综合研究内容。本专业具有复杂性、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于2011年获得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招生及学位授予权。在此一级学科下招收的硕士研究生实行课程学习和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强调提高硕士生综合素质和创造性的设计能力,以培养具有良好设计、规划以及理论能力的城乡规划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科学发展的专业价值观,掌握城乡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前沿动态,掌握城乡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扎实的城乡规划及其相关专业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具备良好的城乡规划设计编制与管理的基本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够胜任城乡规划设计和城乡规划管理领域应用型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培养方向:

1.城乡规划与设计方法:针对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多规”融合问题,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的有效性及成因进行研究。持续关注对支持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公共交通发展的政策、土地利用、空间规划设计等方面。注重城市开发控制的政策手段和实效性以及紧约束条件下的土地开发、低碳城市设计与更新等研究和实践,为地方规划管理与实施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2.城市更新与历史环境保护:注重城市更新过程中城市物质形态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研究,尤其是南方集约型城市空间的构筑特点、意义及价值形成方式。持续关注城市历史环境的保存、保护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其形成与生存机制研究;注重城市宏观空间建构与建筑、景观等中观建构活动的互动关系,强调城市研究与建筑研究的贯通性;为实现历史环境的有机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3.社区规划与环境营造:探索引用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寻求提升环境整体品质的有效途径。强调规划与设计的结合,突出在环境营造中对物质空间形态的实际把控,使相关研究与实践有扎实的专业根基。

4.城市空间分析技术与应用:利用地理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空间分析与计算技术,分析城市空间及其生态环境的特征,并应用于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过程。

导师队伍: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职教师共65人,其中全国高等教育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建筑学会理事1人。师资队伍中教授18人,占27.7%;副教授27人,占41.5%;讲师20人,占30.8%。具有博士学位的22人,占33.8%;具有硕士学位的38人,占58.5%;有国外留学或进修经历的占三分之一。学院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好,理论基础和基本功扎实,教学、科研与设计并重,形成了严谨求实的教风。

学术骨干简介:

1)陈燕萍教授,“城市规划与设计方法”方向学科带头人,现任全国城市规划专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决策与咨询委员会委员,《城市规划学刊》等期刊编委,是国内最早研究“公共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学者之一,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部、省、市级研究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1部。

2)牛慧恩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区域产业与空间管制,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是中国城乡规划行业网专家文库推介的资深学者,曾主持国家试点规划、国家行业标准和多项地方重点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

3)高文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城市空间分析和地理信息标准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和部级科研项目以及国际地理信息标准化项目。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设计方法与实例研究、城市规划设计专题、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区域规划研究等专业课程。

教学资源: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拥有藏书丰富的城市规划图书资料室、建筑物理实验室(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建筑模型与材料试验室,建筑数字化试验室(中央支援地方项目)。深圳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甲级规划资质,与设计院实行一体化管理,规划学科教师在规划院设有工作室,学生可以在教师工作室进行规划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城乡规划学专业的校外基地和校外合作单位主要有:深圳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国际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等。

奖助体系: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向上,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与佳兆业集团特在学院设立赛达•佳兆业奖学金。包括建筑考察奖:每年提供5名国外考察名额,一等奖25000,二等奖15000,三等奖10000;学业优秀奖:评选比例为学生总数的10%,一等奖3000,二等奖2000,三等奖1000;学术优秀奖:一等奖3000,二等奖2000,三等奖1000。

就业情况:

深大城市规划学科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能够独立开展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工作。本专业毕业生的一般就业去向:(1)城市规划设计院,(2)建筑设计院,(3)政府规划主管部门,(4)国内外大学继续深造。

国际合作最新进展:

我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环境学院合作二年半学制双学位课程的合作协议已进入最终签署程序。2017年入学的建筑学、城市规划研究生入学后在满足相应条件下,有望转入该双学位课程,通过深圳大学一年半及诺丁汉大学一年的学习研究,将获得深圳大学建筑学硕士/城市规划硕士及诺丁汉大学建筑学(设计)硕士双学位。

招生概况: 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

本专业报考极为热烈,生源分布广泛,来自全国各大建筑院系本科毕业生,部分来自211大学毕业生。要求考生为大学本科毕业(不接收同等学力考生),知识面宽,基本功扎实,身体健康,生活乐观。欢迎具有博士授权或硕士授权高校的考生报考,欢迎推免生。

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风景园林学;园林景观设计

1.引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教育事业的日益深入,全国各地的建筑学专业也在逐渐的壮大,建筑学内涵也在不断的深入与丰富。近几年,一座座有特色的建筑拔地而起,都是建筑学进步的表现。人们对环境保护、增加绿化等科学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烈,社会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与人们生活质量相关的环境方面的要求特别严格,因此风景园林学渗透到了建筑学领域,使得我国的建筑学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2.当前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的现状

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但是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两门学科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建筑与风景需要相互依赖,有风景的地方要有建筑,建筑需要有风景的衬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中越来越重视风景园林设计。因此,社会对具有建筑专业技能和园林景观设计技能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很多院校开展了建筑学专业和园林设计专业。但是,就目前院校中的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情况来说,并没有将风景园林学融入到建筑学专业中,由此看来,各个院校中目前的建筑学专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1 风景园林学重视不足,缺乏风景园林的设计力量

大部分院校中普遍比较重视建筑学,建筑学专业的课程开设的比较多,只重视了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和建筑的外形景观,只将风景园林学作为建筑学的一门辅助学科,甚至忽略了风景园林设计学,但是,这样并没有遵循当今相对于建筑来说比较重视周围的风景、环境的现象。尽管有一些院校开设风景园林学相关的课程,也只是偏重自然景观和生态设计,主要针对园林植物学和风景归化设计等方面开设课程,并没有将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而是将其看作是两门侧重点不同的学科,然而社会市场中需要的是建筑既要有合理的、舒适的室内结构设计,还要有独特的室外风景园林景观设计,这样在建筑教育中忽视了景观园林设计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市场对建筑的需求。

2.2 建筑学专业对风景园林学的误解

有一些院校对于风景园林学的认识不足,缺乏风景园林景观的建设经验,错误的认为风景园林就是对植物的研究,通过种植花草树木等行为来建设园林,这种错误的观点导致在建筑学专业中的风景园林教育也带来了误区,在这样的教育下,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必然是两门毫无关系的学科,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只热衷于景观建筑,忽视了建筑周边的风景景观建设。只是一心想将单一的建筑设计的多么完美,却使得建筑周围缺少了风景景观的衬托,再高端的建筑,周围没有美好的风景园林景观,在审美观上和舒适度方面也缺少完美感。因此,对于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在观点与概念上的不统一,以及误解,会遏制建筑学与景观园林学的相互渗透和发展。

3.加强建筑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的意义体现

建筑学专业与风景园林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遵循其不同学科理论的基础上,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所以加强建筑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3.1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风景园林教育的理解

现代的建筑设计对于风景园林景观面积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建筑设计并非是对建筑本身的设计,同时也需要考虑建筑的周边环境和景观视野。因此,在建筑学专业中加强风景园林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风景园林学,帮助学生避开风景园林学就是对古典园林、植物的研究,让学生正确的理解风景园林学的含义和其意义,让学生将建筑与风景园林结合在一起进行设计实践,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想象范围,扩大了建筑的覆盖范围。

3.2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建筑学的发展与风景园林学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从古代的诗歌、书画中就可以看出建筑与风景园林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有山有水、有花有木景观中的建筑会将风景景观体现得的更加生机勃勃,同时,在这样环境中的建筑显得韵味十足。因此,院校中的建筑学专业加强对学生风景园林学的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艺术素养,同时锻炼了学生建筑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等综合能力。显而易见,人们都喜欢在环境优雅、充满生机的环境中居住或者工作,所以风景园林设计是一个建筑是否完美的标准。

4.完善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的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建筑周围环境的要求渐渐的高于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要提高人们对建筑设计的满意度,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各个院校肩负着培养综合型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针对于当前院校建筑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完善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了以下教育改革策略。

4.1 因材施教,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风景园林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的范围相对比较广泛,对于设计来说无论是建筑还是风景景观,都拆分为几个不同的环节,譬如,雏形设计环节、实施设计环节等。对于不同的环节需要掌握不同能力的人才来完成,并不是从建筑设计的开始到结束都是一个人在参与,因此在建筑学专业中的风景园林教学也要针对于不同才华的人,因材施教,将设计拆分成不同的阶段,让学生大胆的发挥,挖掘学生的潜质,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喜好和才能,有针对性的展开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4.2 合理选题,加强实践

在教学的过程中,理论必然很重要,但是实践是对理论最好的应用,也是让学生扎实掌握理论、应用理论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建筑专业风景园林中教育要加强学生实践的锻炼。设计的课题是学生进行实践发挥自己专业能力的重要介质,因此,教师要反复斟酌选择合适的实践项目,让学生进行实践。合理的实践项目既要符合当今的市场需求,又要切合实际。首先,项目要具有前瞻性,总结当前建筑的经验,避免现有建筑存在的问题。其次,设计实践项目的覆盖范围要广泛,提倡自主发挥,鼓励学生大胆的发挥想象。实践课程结束后进行总结,对于优点和不足要分别分析,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旨在培养建筑学专业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琦,杨西阁,王昊,袁飞,王秀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5):46-48.

[2]郑曦.适应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8(10):59-62.

[3]白丹,闫煜涛.浅论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J].中外建筑,2013(4):54-55.

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研究 第4篇

一、建筑学素描课程教学现状

我国设置建筑学专业的大多为工科类院校, 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很少甚至没有接触过素描相关知识。普通艺术院校素描课程教学计划设置在两个学年, 每学期6-8周, 每周3-4段的集中教学, 而工科院校建筑学素描课程要在一年级完成全部教学计划, 采用每学期6-8周, 每周2段的模式。因此, 素描课程课时少, 教学安排分散, 加之建筑学学生课程任务繁重, 经常出现上次课程已经掌握的知识点, 到下一次课程时又产生生疏感的现象, 教学效果不明显, 脱节现象严重。

另一方面, 建筑学素描教学的教学者一般经过多年学院派美术教育, 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也一直沿袭着传统绘画素描教学的内容与模式。传统的“契斯卡可夫”式素描教学方法, 要求训练学生以全因素造型方法, 从整体出发观察和表现物象基本形体比例, 组合各物体间关系, 表现空间、质感及明暗, 对我国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虽然这套体系至今仍不失为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 但因为其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强调造型的准确性而忽视思维发散性的培养, 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日益发展的建筑学科建设发展需要。

因此, 迫切需要从理论上研究现有素描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针对建筑学学科特色, 探讨如何在学生基础差、授课时间短的情况下, 突出教学重点, 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提高本课程在建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明确素描课程教学目标

建筑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科, 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该在素描教学中得以体现。迈克尔.格雷夫斯在《建筑绘画的必要性:有形的思考》一文中, 按照建筑设计的过程, 把建筑画分为三个类型: (1) 参考性速写, 是建筑师偶发灵感和对创作有价值的东西的日记型速写, 常常是构思的起点; (2) 研究性绘画, 是对构思的推敲、分析和建构的过程; (3) 决策图, 即方案完成阶段的表现图。

建筑美术素描教学与纯艺术素描教学的重要区别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 它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坚实的造型能力基础上, 同时开拓和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以及审美能力, 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造型语言进行目标设计。在建筑设计过程中, 仅将绘画看作设计方案的表现手段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将创造性思维与绘画技能有效地结合, 才能更好地发展创造力。如拉修所言:“构思与建筑绘画的关系, 更像音乐作品与钢琴的关系, 而不是作品与乐谱的关系。因为乐谱只告诉人们怎样弹奏, 而通过钢琴, 你能在弹奏的过程中得到一种作品的反馈, 使你不断的修改作品本身。”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三种能力的培养。

(一) 空间结构把握能力

建筑学是研究人类居住空间的学科, 对空间结构的认知和运用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特点。任何建筑的形体, 都离不开基本的几何形体。几何形体包括几何结构、空间关系、透视关系等, 作为建筑师, 对结构的把握与理解是首要的。结构是物体的本质, 是物象内部有规律的构造, 把握结构也就是把握物象的本质。

(二) 快速表现能力

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始终不能放松对学生快速表现能力的培养。建筑速写是学生进行创作素材积累的有效途径, 同时也是观察能力训练与结构分析能力训练的过程, 是素描整体意识的外延和发展。速写强调的是人的直觉感受, 培养的是对形象的记忆力、对环境的取舍能力以及对物象的组合能力。

(三) 艺术审美感受力

技法课的教学往往重视实教而忽视艺术审美, 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任何技法都是建立在艺术规律的基础上的。艺术门类、艺术思潮与建筑的发展息息相关, 每一种艺术思潮的萌动都在推动建筑理念的更新。有鉴于此, 建筑素描课程中不能忽视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各种艺术门类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审美和感知能力, 对学生将来的建筑设计的构思无疑会产生巨大帮助。

三、把握素描课程教学内容

建筑设计的完成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不仅是靠逼真的造型能力来实现的。针对建筑学专业的特点, 素描教学不应作为单一的造型训练课程, 必须有较强的目的性与针对性。把创造性思维作为关键元素融入到基础素描教学过程, 才能有效地衔接基础美术课程和建筑设计课程。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层次行为, 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 寻求新答案的过程。素描大师博巴认为:“素描是从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开始, 而以看见的东西结束。”素描教学根据学生具体情况,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组织安排。在充分了解几何体结构的基础上可结合命题对固有物象进行解构、重组, 进行创作练习。如在“失衡”, “迷失空间”, “转角”, “锥的想象”等命题中, 可鼓励学生尝试突破空间限制再现空间尺度, 激发学生的联想创造思维。当然, 解构与重组并不意味着对形体的简单拆分和随意重组, 而是在对物象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提取相关元素, 通过对功能价值与审美理念的整合, 对形体进行重新建构与组合, 以达到预期设计目的。这种注重对物体结构研究的素描方法更具科学性, 弥补了传统素描只注重明暗调子表现而忽视研究结构的不足。而结构分析方法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把握物象规律, 让学生理解无论是室内景物还是室外建筑都遵循这个规律, 摆脱了过去绘画过程中纠结于形体和明暗塑造的窘境, 更适应没有充足教学时长的建筑学素描教学的需求。

四、素描课程教学方法尝试

约翰·伊顿不仅将抽象与具象都纳入到素描的范围, 而且认为素描训练就是具体化、自觉化到创意、再现的过程。多年来, 建筑素描教学所沿用的石膏几何体写生——景物写生——风景写生的传统教学训练模式, 导致大部分学生只是熟悉了技法的表现, 形成了程式化的思考模式, 使学生在面对物象时只是按部就班地将对象的比例、形体、空间、调子照搬到画面中, 没有思考, 不去探索, 缺乏想像, 更无从谈起对学生设计表达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改变这一状况, 美术教师在素描教学过程伊始, 就可尝试提前与建筑设计理念衔接, 结合初步的相关建筑学知识, 引入建筑平、立、剖概念, 加入平、仰、俯练习, 进行几何形体的多角度、多视点训练, 提高绘画过程中学生的形体建构与图解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由二维思维方式向三维思维方式进行转变, 为学生后期的建筑设计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学生在学习中要重视分析理解, 注重对形体结构的归纳概括, 注重分析结构, 善于举一反三, 正确理解物体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框架关系, 加强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不追求表面的画面效果, 抛弃复杂形体繁琐偶然的因素。教师在进行评价分析时要把握重过程轻结果、重分析轻描绘的原则。为更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动性, 可鼓励学生突破常规的空间意识, 进行意识空间的再造, 培养学生对意识空间的感知力和思维创造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性与能动性都得到提高。快速写生能力训练可不再拘泥于对景写生,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可将漫画内容、生活场景都纳入学生训练范围, 大大加强课后时间的利用效率, 使学生对生活资料的积累由被动转向主动。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办讲座、观摩电影、集体讨论等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各种艺术流派, 把握当代艺术形式特点, 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尝试, 寻找建筑语言与其他艺术形式语言的对话通道, 利用多种方式实现建筑学素描课程多元培养目标的完成。

五、结语

建筑学专业素描课程作为具有目的性的基础性教学课程, 不能被作为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来对待, 更应考虑到建筑学科的特点与学生长久发展的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设计理念, 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通过对学生审美感受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空间表达能力的多层次训练, 来实现美术基础课与建筑设计课程的完美衔接。

摘要:建筑学素描教学因为其专业的特殊性, 不能沿袭传统美术院校素描教学模式。素描教学要适应社会发展, 结合专业特点, 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改变教学模式以及评价机制。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塑造和绘画基本技能, 才能使素描课程真正服务于建筑学科发展需要, 使基础美术教学课程与建筑设计主干课程得到有效衔接, 为学生从事建筑设计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中义, 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杭州:中国美院出版社, 1992

[2]南舜薰, 辛华泉.建筑构成.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 1990

建筑学研究生 第5篇

关键词情景化 专业英语 建筑学

著名的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校课程应以现存的社会生活情境为主要内容,而不是由学科知识组成的文理科目,教育就是学生生活本身,学生的课堂生活就是学生的成长,学生具有的交际、探究、制作和艺术的兴趣和本能的自然展现,就是学生生活,就是学生的教育生活或课堂生活。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简单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由此可见,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专业英语是一门特殊的语言课程,学生活动的区域相对会受到限制,生活积累也相对较贫乏,教材因受篇幅、课时的影响,不能囊括生活及以后的专业技术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应以教材为中心、以学生为半径,改编教材,激活教材,超越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从生活工作的经验中补充素材,能使同学们获得经验、得到发展。

由此,我们认为,建筑学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关键任务之一是做好教学的“情景化”,要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工作背景中,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境,将学生学校、社会的工作经历与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使他们能说感兴趣的话题,描述设计工作中遇到的具体事物,运用所学知识交流传递真实的信息。

一、利用角色扮演,模拟今后的工作场景进行语言实践

有人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例如,在教学中,将学生分组,分别扮演 “业主”和“设计方”,签订英文设计合同。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了英语学习,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把学生带进实地去演练

例如,在讲授建构造时,把课堂搬到工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认识concrete mixer-truck(混凝土搅拌车),plumb line and plumb bob(铅垂线和垂球),latitudinal internal wall(内横墙)……学生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很容易就掌握了课本知识,抽象的教学内容一下子在这样的情景化课堂教学环境中就轻轻松松地掌握了。

三、利用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也走进了英语课堂,它能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视听立体英语画面,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情境,模拟各种各样比较真实的情景。比如在讲授建筑装修(decorative works)时,我们从网上下载了一段工人师傅进行家装的过程视频,然后配上英文解说,放给同学们看、听,再要求他们重复。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人拥有两个生长家园:生活世界是人直接感知和面对的、是人正经历着的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与人发生千丝万缕联系的、对人有价值和意义的世界。科学世界是人在生活世界的活动中衍生出来的特殊的理性视域,是人为了进一步把握生活世界各种现象间的关系,理解世界的本质,从而驾驭世界并运用理性逻辑过滤掉生活世界的偶然性和主观性,在抽象层面上描述的世界结构。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具有内在统一性:一方面,人在认识、探究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离不开间接经验的支持,人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内在地融合了间接经验。离开了间接经验,人的直接经验会变得非常狭窄。另一方面,间接经验是基于直接经验和为了直接经验的,间接经验是无数直接经验整合的结果。只有当间接经验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的时候,它才具有教育价值,才能成为人的发展价值。

参考文献:

[1]金岩,潘海鸥.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策略[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6).

[2]鲁淑, 欧阳鲜桃.浅议信息管理专业英语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5,(20).

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研究 第6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研究

1. 绿色建筑的内涵

所谓绿色建筑, 指的就是基于合理而科学的设计原则, 将环境和人类以及建筑物进行协调而有机的组合, 从而使得人类居住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并且也使得环境得以保护的建筑类型, 这类建筑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充分描述。

2. 绿色建筑在发展中伴随的诸多问题

当前, 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 因为有着相对较短的发展期, 还伴随诸多问题。

2.1 人们的绿色建筑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

就目前而言, 人们对绿色建筑的理解并不是十分深刻, 具体来看, 就政府部门而言, 并没有将绿色建筑的重要性充分凸显出来;而就设计者而言, 也没有在自身设计中充分体现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就使用者而言, 并未将绿色建筑的使用价值充分利用好。同时, 在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地域, 也有着不一样的绿色建筑理念执行度。发达地域对此理念有着相对较好的理解和实施, 但就不发达地域而言, 对此理念的理解和执行度却有待进一步加强。

2.2 缺少较好的绿色建筑技术推广平台

当前, 越来越多建筑物中已经意识到应用节能环保技术的重要性, 但却缺少相应的推广对策以及用于交流的平台, 如此就让诸多先进技术缺少使用的空间。就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平台而言, 应该是上海中心大厦, 此建筑物不仅在设计中充分描述了绿色建筑理念, 还使得结构风力荷载大大降低, 控制了工程造价, 是我国高层建筑物设计学习的楷模。

2.3 相应法律法律有待进一步完善

自绿色建筑理念起源, 我国就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标准, 并且也在不断健全相应制度和法律条款。但不论是在保障方面, 还是在约束范围方面, 仍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不论是在绿色建筑的设计方面上, 还是在选择材料方面抑或绿色建筑的运营及使用方面, 都缺少相对完善的约束及激励制度, 若这个问题得不到重视, 将会致使我国各类生态资源诸如水土等有着日趋降低的利用率, 如此不仅和绿色建筑理念相悖, 也使得诸多资源伴随浪费现象。

3. 进行建筑节能设计的有效路径

3.1 墙体方面的相关设计

当前, 就居民而言, 针对墙体设计的要求大多体现在保温或者保暖方向。也就是说要通过设计将室内热量损失控制在最低。当前的保温墙设置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内保温, 另外一种是外保温, 其中, 人们对后者有着相对较高的认可度。因为其能够较好的保护墙体, 使得墙体的使用寿命加以延长。现在, 有着最高认可度的一类节能设计模式就是使用创新型的节能材料, 这类材料有着相对较好的隔热功能、能够更好发挥保温和节能效果, 将其进行使用不仅可以防止墙体伤害, 还能使得室内温度波动受到相应控制, 进而使得墙体的隔热、保温、节能效果得以保障。

3.2 建筑体型以及空间结构方面的相关设计

就建筑物的体型设计而言, 其合理程度直接决定着建筑物和外界环境热量交换的功能。若其有着相对合理的设计, 那么建筑物在和外界进行热量交换的时候就能得到相对较好的控制。这是因为, 若有着相同的外界环境, 建筑物体型系数直接和自身能耗实际息息相关, 并且, 能耗也是伴随建筑物体型系数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体型系数越大, 就有着相对越大的能耗值。而就建筑物的体型系数而言, 其和多种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比如和平面布局方面、和自身的采风采光方面等等。大量实践证明, 要想保证建筑物的节能降耗效果, 就要严格控制好建筑物的体型系数。

3.3 建筑绿化和节能方面的相关设计

就当前来看, 我国有着较为明显的热岛效应, 其致发原因就是城市中有着逐年减少的绿地面积, 而与此同时, 人们对空调的使用率却逐年增长。特别是近年来, 空气环境日趋恶化, 使得节能建筑的建设受到很大影响。绿地不仅有着相对较好的美化效果, 其在蒸发的时候还可以带走很多热量, 因而, 就未来的节能建筑设计而言, 需要在规划和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到绿地的功效, 从而为人类提供一个舒适而美好并且节能健康的真正绿色建筑。

3.4 建筑门窗方面的相关设计

就建筑物而言, 其外围结构的基本组成就是门窗结构, 而此结构有着隔热保温相对较差的特征, 这是因为门窗结构大多存有缝隙, 而通过这个缝隙就给冷热空气提供了疏通途径, 如果处理不当这个环节, 门窗设计就存在相对较差的合理性, 因而, 在进行建筑物门窗方面的设计时, 需要从如下几个层面入手:第一, 为了控制穿堂风, 就工作人员而言, 需要充分考虑门窗的位置并且为其的开启方式进行合理而适当的设计。第二, 需要对门窗质量引起必要重视, 结合窗框实际进行合理的处理, 若窗框属于金属材质, 就要进行相应的断热处理, 并且选择好相应的窗户玻璃种类。第三, 在夏季大多会存在阳光直射现象, 因而在设计的时候, 要考虑到窗帘或者自动遮阳棚。第四, 就采暖耗热值而言, 其和建筑物窗墙面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后者伴随着前者的变化也会不断变化, 因而进行窗墙面积比的相关设计时, 一定要考虑周全, 将此比例控制在室内采光和通风允许条件之内。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将绿色建筑理念充分应用于建筑物设计中是当前的大趋势, 而一栋具有较高质量的绿色建筑, 必须能够控制环境及空气污染, 有着节省资源的效能, 而这也是设计者和建筑者在建设绿色建筑时需要共同重视的重要内容。同时, 在进行绿色设计的设计时, 也可能会伴随多种影响因素, 因而, 设计者和建造者要基于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以及适当的规划, 从而保障绿色建筑的质量以及节能效果。

参考文献

[1]盘钦卿, 陈健.浅谈绿色建筑现状及对策建议[J].价值工程, 2015, 5:125-126.

《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第7篇

《房屋建筑学》是研究房屋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 构造方法及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原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主要包括建筑构造及建筑设计原理两个部分。工程管理相关的各个职业如造价工程师、建筑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等都离不开房屋建筑学中所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因此, 《房屋建筑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基于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应尽快走出传统的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建立应用型、实践型课程体系,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目标

《房屋建筑学》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应以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传授知识和培养素质技能为宗旨,但实际教学效果往往事与愿违。学生普遍感觉 《房屋建筑学》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整门课程学完以后不知道有什么用途,一些名词概念、基本构造讲完后便成了耳边风,毫无基本概念。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们认为需要适当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 强调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与应用。

2理论教学的改革

理论教学强调基本原理的教授。《房屋建筑学》课程内容较多、涉及面较广、有大量的名词概念及基本的构造层次和构造做法,听起来非常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我们对 《房屋建筑学》的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培养要求需要与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用人单位的需求相适应。重点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现有的 《房屋建筑学》教材章节非常多,一般分为两大块———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为凸显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应加强民用建筑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的内容讲解,而工业建筑只作为一般了解性内容。重点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后要求学生与学校周边的建筑一一对应,从而加深理解。

现有教材里部分内容已脱离工程实际施工,存在明显不合理的地方。如在讲到过梁这一知识要点时,一般教材都提到了三种形式的过梁: 砖拱过梁、钢筋砖过梁及钢筋混凝土过梁。而在实际施工中,至少近10余年很少有项目采用砖拱过梁和钢筋砖过梁,这就要求我们的授课老师自己要多到实际施工现场学习,不断更新理论教学内容。

将理论课堂搬到校园建筑内参观讲解,使学生对建筑构件知识理解深刻,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得抽象的、 复杂的理论知识直观化,不那么空洞、难于理解。如檐口、屋顶排水方式、屋顶老虎窗、变形缝、勒脚、散水、 门窗构造等,放在现场讲解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全面考核评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将依据新的教学大纲对原有单一笔答考试形式进行改革,改变一张考卷定乾坤的做法,实行成绩综合评定。强调考核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在日常的作业安排中,尽量少安排一些简答文字题,多安排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平面图去绘制立面、剖面及节点详图( 如墙身大样图、楼梯大样图、屋顶防水做法等) ,最终的笔试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作为该课程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成绩。

考虑到 《房屋建筑学》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工程管理相关的各个职业如造价工程师、建筑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等都离不开房屋建筑学中所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因此,《房屋建筑学》的授课讲师最好是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造价师、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把建筑行业的最新动态引入到理论教学中,与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相接轨。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突出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技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不断穿插实践教学环节。如在讲解墙体构造这一章节时, 当讲解完墙体的组砌方式、细部构造等内容后,可要求学生到学校的实习工厂进行墙体组砌实训,让学生轻松掌握12墙、24墙、37墙、49墙的组砌方式,知道为什么要错缝搭接,如何避免通缝的产生。

可要求学生绘制教室某一面墙的剖面大样图,从而更好地掌握勒脚、水平防潮层、垂直防潮层、散水、窗台、 过梁等构造原理及构造做法。可以带学生到实际的施工现场去观摩,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投入到学习中,而不是枯燥地不加以理解地去背基本概念,提高了学习的效果,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假期中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制订相关的工程管理专业社会实践部分的详细调研计划,启发、 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中的建筑实体。如建筑的建筑形式、造型、布局、装饰等,重点考察是否存在一些常见的工程问题,如屋顶渗漏、装饰层脱落、不均匀沉降等,并进一步思考产生的原因,今后应该如何采取防范措施,如何处理。最终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这样的实践调查环节使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性,自己考察建筑、设计考察报告的形式与内容,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还接触了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相关的技能竞赛,如模型制作大赛等。鼓励学生提前到相关的生产实习基地锻炼,更充分地了解各构件的构造层次及构造做法。使学生的理解不局限于书面了解,而是经过实际检验后的升华。 把纯理论做法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通过工程实际来理解建筑的设计理念、构件的组成等,脱离理论教学的枯燥无味。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内实习工厂,建立一栋建筑的完整模型。可以把理论课堂转移到实习工厂内授课,使理论课程的教学更加生动、容易理解。

4结论

《房屋建筑学》作为工程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夯实了基础,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我们应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把理论教学融入到实践教学中,用理论来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来强化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当今就业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摘要:《房屋建筑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大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重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建筑技术中绿色建筑技术研究 第8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技术,设计

1 绿色建筑的基本思想

生态学是绿色建筑研究的理论基础, 绿色建筑最初是生态学的术语, 研究的是生物及其外部环境的关系。而现代生态学已把生态学的概念进一步扩展, 由自然生态系统扩展到社会、城市、经济、文化在内的复合型生态系统, 研究对象也比生物生态学广泛的多。

我们研究绿色建筑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能使人, 建筑———城市生态系统乃至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协调、融合、相互弥补的建筑。绿色建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1 生态建筑的低消耗性

这是整体有序与平衡观点和循环再生观点的要求。所谓的低消耗性就是要尽力降低对资源及环境的消耗, 从而降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输出, 使得生态系统保持在自我调节的范围, 并达到动态平衡。

1.2 循环再生性

绿色建筑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子系统, 在资源、能源的利用应做到循环再生、可持续利用, 逐步达到自我调谐、自我平衡的目标, 从而减少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3 环境适应性

绿色建筑的设计应该强调与环境协调, 尽可能的维护外部环境, 并充分发挥环境效益。建筑的选址、平面、剖面设计都应遵循与环境共生的原则, 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并与环境特点与气候特征相适应。

2 绿色建筑技术的综合应用

绿色建筑技术属技术学研究范畴, 它不是独立于传统建筑技术的全部技术, 而是用“绿色”眼光对传统建筑技术的重新审视, 是传统建筑技术和新的相关学科的交叉与组合, 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技术[2]。通常我们可以按照技术水平的高低将其分为不同的档次:

a.高技术、高成本、高效益, 技术导向性强, 要求较强的经济基础和工业化水平。

b.中间技术:中低等成本, 但不见得有中等效益, 如果管理和应用得恰当可取得较好效益。有较好的适应性是中等技术的最大优势, 这也是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所要大力研究和推广的技术, 中间技术反映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整体技术水平。

c.低技术:较强的地方性和传统性, “因地制宜”的应用于小规模的一般性建筑并能取得良好效果, 在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住宅, 充分利用当地黄土层非常深厚, 土质好的特点, 开挖窑洞, 不仅施工方便, 因地制宜, 而且厚厚的土层能隔热保暖, 使洞内冬暖夏晾, 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2.1 绿色建筑节能技术

建筑节能是实现绿色建筑的一个关键环节。绿色建筑节能首先应从建筑整体规划和设计着手。

在建筑选址上应同时考虑节能和节地这两个因素来实现绿色建筑的营建。恰当的建筑选址, 充分合理利用地形地貌条件, 将影响建筑室内外热环境和空调能耗的大小。在建筑节能设计时, 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条件取得建筑穿堂风效果, 对于改善夏季热环境, 节约空调能耗是不言而喻的。

利用建筑布局可以优化微气候, 获得良好的室内热环境条件, 这对节能有利。建筑布局应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因素、气候特征、建筑物的功能、人的行为活动特点来进行设计。同时应充分利用室外光环境、风环境从节能的角度考虑, 合理的建筑形态设计不仅要求体形系数小, 而且需要冬季辐射得热多, 且能避开寒风侵袭。

2.2 绿化环境设计

绿化对居住区气候条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能调节改善气温、是改善居住区微环境、改善室内热环境、节约建筑能耗的有效措施。居住区绿化有良好的调节气温和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都能吸收太阳辐射热, 这就起到了调节空气温湿度的作用。

绿化有遮阳防辐射作用。绿化可改善室内热环境降低室内采暖空调能耗。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消耗大量潜热, 从而降低了太阳辐射和建筑周围的热空气对建筑的热作用。

绿化可降低噪声, 绿化可减轻空气污染。植物, 尤其是树木有吸收有害气体, 吸滞烟灰、粉尘和细菌的作用。枝叶茂密的树木对烟灰和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的作用。

因此,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时, 应进行绿化设计, 采用足够的绿地和水面, 严格控制建筑密度, 尽量减少水泥地面, 利用植被和水域减弱热岛效应, 改善居住区热湿环境, 同时还可以通过绿化调节碳氧平衡、减弱温室效应、减轻城市大气污染、降低噪音、遮阳隔热。

2.3 节能材料与材料资源利用

节能材料从字面上来讲就是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能源消耗的材料。目前普遍用于建筑的节能材料主要是保温隔热材料。而建筑绝热材料根据其自身的特点, 是一种极好的节能保温材料。

通过开发节能材料和材料资源的利用来实现绿色建筑的营建。一方面需要开发和利用新型节能材料。另一方面, 需要推动绿色施工, 发展绿色建材。绿色建材是指“健康型、环保型、安全型”的建筑材料。清洁生产技术是指在原料采用、产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环利用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进行了污染控制设计, 选用无毒或低毒的原料, 生产过程尽可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副产品尽可能回收利用, 最终达到资源最合理、最有效的利用, 而且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另外还要提高材料性能、使用高性能的材料。高性能材料, 是高效率利用资源的前提。

结合我国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 混凝土和钢材是合理利用材料需要考虑的重点。与现场搅拌混凝土相比, 采用预拌混凝土能够减少施工现场噪声和粉尘污染, 并节约能源、资源, 减少材料损耗。在同等结构体系中, 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 其结构构件尺寸、体积就会相对减小, 其用料就会减少, 使用高性能混凝土不仅仅是混凝土强度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降低水泥和钢材的用量。

2.4 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可再生资源是指那些随着人类的大规模开发和长期利用, 总的数量不会逐渐减趋于枯竭, 甚至可以不断得以补充, 即不断“再生”的能量资源, 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能、海洋能、潮汐能等。由于目前广泛应用的能量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均为非可再生资源, 终有枯竭的一天, 因而引发能源危机, 故此, 寻找替代源即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成为节能的必要手段。

绿色建筑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对太阳能的利用、对地热能的利用、对污水的热利用、对废弃物处理与能源的再利用等四个方面。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 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且清洁无污染的能源, 已成为当前国际能源开发利用领域中的新热点。人们用高科技手段向太阳索取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结束语

绿色生态建筑涉及面很广, 是多学科多门类、多工种的交叉, 可以说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全社会的重视, 全社会的参与, 绝不是仅靠几位建筑师就可以实现的, 更不可能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但它代表21世纪的方向, 是建筑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同时在起初始发展阶段, 也急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经济上的扶持。

参考文献

[1]刘坷.建筑装饰设计中的生态技术:[M].长沙:湖南大学建筑系, 2000.

[2]周若祁等.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9.

[3]林宪德.热湿气候绿色建筑计划:由生态建筑到地球环保.台北:詹氏书局, 1996.

[4]鱼剑琳, 王洋浩.建筑节能应用新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建筑设计与建筑节能研究 第9篇

在建筑建设之前, 要合理考虑其附近地理环境的状况。在了解建设的基本因素后, 从整体上对周边环境进行节能设计。可以从选址、气候条件、规划以及朝向等方面进行设计, 为建筑创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 有利于实现更好的节能。

1. 选址要科学

节能型建筑的选址很重要, 要看实际的土质、天气、水文、地形等自然环境的情况, 合理选择地址。建筑设计的首要工作就是对位置的选择, 好的地理位置会给节能工作创造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因此, 建筑设计必须在良好的环境下, 才能提高全周期内的质量、性能, 为以后的节能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使各种建筑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维护了城市生态平衡。

2. 对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

建筑在定好位置后, 要优先考虑其周围的小气候特征。在一定程度上, 建筑物会有各种功能的需求。此时就要优化外部的环境, 进行合理设计。从而改善附近的小气候, 使节能更有效果。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首先, 要在建筑物的四周适当的种植一些植被, 比如大型的乔木、灌木丛等等, 使建筑物得到一定的保护。植被是建筑物天然的屏障, 具有防沙挡风、吸收噪声、遮阳避雨以及调节空气、涵养水源等功能, 体现了较强的环保节能效益。其次, 合理利用人工的方式, 模拟自然环境, 这种方法类似于人工降雨。通过人为的改变, 对建筑物周围的气候进行调节。比如建造人工湖面, 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平衡气候与温度, 还可以减少灰尘、收集雨水等。

3. 进行科学的规划与体形设计

众所周知, 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规划必不可少。它可以保证体形的优良设计, 使整体性能更加节能。具有稳定的质量与性能, 可以抵御恶劣的气候条件, 规划要对建筑物的体形、体量、组合方式以及日照朝向等进行全方面的考虑。举一个例子, 蒙古包顶部的圆形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体形, 其圆锥形的房顶与大草原气候很适应。既有散热的功能, 还可以防风防沙, 使整个结构稳固。在沿海地区的很多小镇, 气候比较湿热。就需要用自然通风的方式调节建筑物周边的小气候, 对节能也有很明显的效果。在布局方面, 利用建筑物的朝阳面和阴面使周围的气压不尽相同。这样即使在没有风的情况下, 也可构成通风的条件。使建筑的体形在节能设计当中构成较强的风洞, 让更多的自然风储存于其中, 不断回旋。可见, 这也是建筑设计当中, 对通风的一个节能设计, 不再过多的使用空调, 减少了电能的消耗, 起到节能的效果。

二、建筑内部单体的设计与节能

所谓单体设计, 指的就是对建筑物内部各组织结构的设计。各构件也要注重节能的因素, 从而使内部空间得到合理分隔, 减少占地面积。主要考虑一些新型的可再生原材料, 加强设备的节能选择与设计, 从而更好地利用建筑周围的小气候条件, 使室内的建筑性能得到彻底的改善与优化。

建筑物的各部分要进行全方位的构造节能设计, 要在符合建筑物基本的组合性能外, 对各部分的选材、造型、结构等进行深加工设计, 比如墙体、门窗、楼板以及顶棚等。在保证外部自然条件良好的情况下, 对室内的节能进行更为合理的设计。

1. 房顶、顶棚的节能设计

房顶是一个建筑物的顶端, 它和外界环境直接接触, 与大气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 要对屋顶进行节能设计。房顶的节能设计策略主要有加强屋面的保温效果、运用坡屋顶的方式以及根据实际需要, 架设隔热性能较好的保温层面, 如蓄水屋面、隔空散热屋面以及种植屋面等等, 都可以起到良好的节能效果。

2. 楼板的节能设计

要根据其结构的余出空间, 对楼板的造型加以精心设计, 像吊顶的节能设计。可以把循环的水管架设到其内部, 天气炎热的时候, 可以使用冷水系统循环使室内的温度有所降低;天气严寒的时候, 就可以运用热水系统循环进行采暖, 提高室内的温度。这一方法对能源的需求极低, 同时调节效果又很高, 是一种不错的建筑节能技术。

3. 门窗的节能设计

建筑的门窗如果设计不合理, 就会大量流失能源。有数据显示, 有超过30%的能源都是通过门窗而损耗的。对此, 要合理设计门窗, 做好门窗的节能工作, 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首先, 控制好门窗的朝向面积比例。阳面的门窗面积要大, 以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进来。其次, 安设必要的遮阳设备。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普遍使用大的玻璃幕墙, 会造成一定的光污染, 应该在外部采取一定的遮阳措施。再次, 要保证通风的良好性能, 使换气可以随时进行。尽量使用自然通风的方式, 而不是借助空调。最后, 寒冷地区的建筑要使用门斗, 减少外门流进过多的冷风。还要采取一定的聚热保温措施, 保证建筑在冬季时符合供暖的标准。另外, 要运用高性能的幕墙以及门窗, 充分使用可再生、无污染的新型清洁能源, 比如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 使这些节能的新产品替代传统的产品。

三、节能材料的选择

科学选择建筑的节能材料, 体现了建筑节能设计的另一大主要工作。节能材料的选取, 必须依照环保、安全、节能以及经济的要求。在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 很多创新型的节能材料被广泛开发出来, 运用到实际的建设中去, 起到了较好的节能效果。比如当前流行的新式防水、保温材料, 它们广泛使用于墙体和屋顶当中, 可以防潮, 调节室内的湿度;新式的透光隔热玻璃应用在门窗上, 具有超级好的透光、隔热能力;使用灵活性较强的铝制遮阳板, 使遮阳效果更加可靠有效。

四、结语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规模正在日益扩大, 但建筑的能耗也在逐年提高。有数据显示, 建筑所产生的能耗超过了城市总能耗的三成, 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 建筑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其节能的方面, 从而发挥出巨大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这样做, 可以充分认清我国建筑的发展水平, 提高人们的工作与居住环境, 实现各方面能源的节约。相信在建筑人的不断努力之下, 建筑节能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敏崇.刍议做好建筑节能设计中的相关设计工作[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01) .

[2]王怀.关于房屋建筑设计中节能设计的探讨[J].科技风, 2010 (13) .

[3]李洋.我国建筑节能设计现状及其问题探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1 (07) .

[4]李志强.建筑节能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1 (07) .

[5]潘迪.浅谈医疗综合楼设计中的节能措施[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07 (07) .

建筑学研究生 第10篇

【摘要】为完善建筑设计课程的评图环节,本文通过分析和借鉴英国的CRIT评图模式,与建筑学设计课程中的实际运用相结合,通过分组评图、交叉评图、联合评图的综合运用手段进行检验,将改进前后的评图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效果显著,并对今后课程设计评图教学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CRIT评图模式 分组评图 交叉评图 联合评图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金号:12YB111。

【Abstract】To improve the evaluation of drawings link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reference to Britains CRIT Pattern, this article combined it with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 by grouping evaluation drawings, cross a review of the drawings, joint review drawings comprehensively test instrument.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rovement way of rating drawings, the effect is remarkable. We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bout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course review drawings for the future.

【Key words】CRIT Pattern; grouping evaluation drawings; cross a review of the drawings; joint review drawings

【中圖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15-02

一、英国CRIT评图模式分析

(一)简介

所谓CRIT评图模式,就是指将学生的设计过程图纸展示在墙上或黑板上,学生自主讲解设计作品的想法和构思,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并由老师进行指导。通过这种评图模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方案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展示意识,为将来的工作就业奠定基础,而且还能通过听取多方案讲解来强化设计能力并扩充其设计理念。每个同学都能够了解他人的设计思路和存在的问题,每一次设计评图都相当于多知识点的汇集和学习,等于做了多个设计作业。对于教学来讲,CRIT评图模式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讲解内容,可提高教学效率。

(二)与我国先行教育模式的对比

在英国高等院校中,建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精英型的建筑设计人才,一般英国建筑本科及硕士学生的设计课按工作室“studio”分配,每个“studio”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例如伦敦大学学院(UCL)的设计教学,两个导师建立一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8-10 个学生,平均每个导师带4-5个学生。评图和教学时间并不进行严格的规定,导师可以自主进行评图和教学时间安排,根据课题的进展和实际的需要可以安排一天或者半天,灵活的时间安排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更多的指导。与英国相比,我国建筑本科大多是以班级为单位,每班人数20-30 人左右,并按照每周固定的课程安排(每节课50 分钟)设置。若把固定时间的设计课堂中传统一对一的设计辅导转变为评图模式,主要应解决的是时间问题,因为CRIT 评图模式比传统模式耗费更多时间。因此在我国现有的教育背景下,评图操作中可以对每个学生的方案讲解进行时间上的控制,引入竞争机制,对有内容有深度的设计方案给予更多的关注。

(三)引入CRIT评图模式的必要性

根据笔者的调查,英国著名建筑高校伦敦大学学院(UCL)和建筑联盟学院(AA)每学期末都会进行大评图,往往都会邀请知名建筑教育家、专家和著名建筑师,比如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等,对学生设计作品进行指导和讲评。这种大评图一般规模较大,同时展出在校生各阶段的设计作品,各大设计机构和兄弟院校都会积极参与,进行广泛交流、选拔人才和结交朋友。学生可以在作业展中展示自己的创意,请各方面专家教授进行直接指导,听取多方意见,提高作品和创作思路的社会接受度。正如伦敦大学巴特雷特建筑学院院长伊恩·博登(Iain Borden)教授接受采访的时候讲述成功经验:“我很高兴巴特雷特建筑学院从五年前开始一直保持在第一名,我们和一大批建筑设计公司和建筑设计专家保持紧密联系和互动,他们作为我们的赞助方、评图专家和朋友参与到我们的教学环节中,这个广博的密切联系加强了我们课程的优势和多元化。”由此可见,引入CRIT评图模式并借此构建建筑信息交流平台的优势和前景。

二、融入CRIT理念的新评图模式

(一)课堂分组评图

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较多,针对目前建筑学教育体系,我们的教育模式属于普及性教育,根据建筑学专业评估委员会的要求,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12左右,即一个教师面对12个学生,根据每次课课上加课间共四小时,我们采用课堂集中评图的形式,将图纸挂板,模型展示和演示汇报相结合,让学生限时讲解,并分别给予点评的评图方式,在课堂的后半个小时统一将集中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目标是抓紧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时间进行交流讲解。

(二)不同课题交叉评图

除课堂上的充分交流之外,针对每个学期的几个课程作业都采取集中讲评的教学做法。每个作业完成之后,将作业的指导分组打乱,不同班级指导教师进行交叉评图。每个设计作品都由学生本人亲自介绍方案,限时五分钟,专业教师进行五分钟提问或提出一些建议,并评定交叉评图成绩。这种做法强化了学生对于方案介绍能力,也在听取其他同学方案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有利于学生设计能力的提升和进步。

(三)联合评图研讨

在学期末的联合评图CRIT中融入专家评审的概念,使之成为本地及更大范围的学术界建筑信息交流平台,并使学生接触国际化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实践信息和资料。这种联合评图CRIT是指邀请校外同行专家和学者作为主角参与学期末的评图,和每周的评图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专家们不是仅仅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建议和讲解,还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进行讨论,甚至扩展成为业内建筑专家和校内学术团体的學术研讨会和沙龙的集合体。

我们的这种联合评图模式近年刚刚开始尝试,主要邀请了省内的行业专家学者,分为高年级组和低年级组两个组别,针对本学期不同的设计课题,挑选学生代表,以答辩的形式让学生与行业内的专家互动。在互动中专家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并为学生指出未来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以及现在的不足之处,督促学生努力改进、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评图结束后与教师进行交流会谈,总结教学成果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对于教学上的意见和改进措施。

总体上看,通过对英国教学评图的分析借鉴,根据我们的实际教学情况,改革并总结出上述三种综合评图模式,完善了建筑学设计课程中的评图环节,值得进一步分析和实践。

(四)新评图模式与以往教学的分析对比

通过借鉴英国的建筑教学CRIT大评图,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课堂评图、交叉评图和联合评图研讨的多种教学手段,对比以往的评图模式,我们提供了更多互动的机会,学习并结合了英国的评图模式中的优势元素,极大程度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摒弃以往的一对一教学互动,采用小组评图模式,每个学生面对12份图纸思考,问问题,提意见,参与多种方案的修改完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锻炼,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不断的交流和学习中可以得到更多知识和想法的碰撞,激发学习热情。

再者,每个课题结束采取不同班级交叉评图的方式进行答辩式的评图,而不是将图纸汇总,简单讲解图纸上出现的共性问题。对学生来讲,一方面这是一个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听取他人成果,并取长补短的学习过程。

最后,关于学期末新增的大评图,完善了过去直接给成绩和简单点评的教学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积极以高校作为建筑业界与校内的学术交流平台,邀请建筑界专家前来为学生评图,并将大评图结合建筑专家论坛,针对设计、教育等进行专题研讨。通过评图过程中专家对每个建筑专题进行研究和讨论,以自己实际项目经验指导学生,使学生吸取到不同专家的意见和实践经验;学术和实践方面的探讨为学生提供极好的学术交流机会和环境。不仅可以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设计能力大有帮助,并且提升了学校建筑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总体来看,引进英国的CRIT评图模式,在广大学生和教师中反馈较好,为了检验实际应用效果,我们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将问卷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如下表:

从问卷的结果和实际教学中的感受综合判断,本次评图模式的改革,对教与学都有明显的改善。首先,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态度更认真,学习目标和方向性明显增强,更有甚者改变了自己的学习观念、明确了自己的就业方向。从教师的角度,评图方式的改变对教学也有明显的促进,每个学年组都在努力改进教学课题与实际工程项目的接轨,加强各年级课题之间的衔接等,提出了许多教学上的改进和完善举措。

四、今后设计评图的改进措施

通过改进评图模式的实践应用,一方面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效率,同时新的评图模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基础上努力完善和改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学生参与度不够高

由于学生数量较多,大评图的时间有限,不能让所有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听取专家的意见,许多学生对此表示也想积极参与,并得到专家的指导。对此,我们打算增加大评图的参与环节,将愿意参与评图的学生作品以展览会的形式,在大评图时进行公开展览,邀请各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前来观看并现场讨论,为更多的作品提供交流的平台。

(二)完善评图专家的人员结构

根据经济和时间上的分配,目前我们只邀请了省内同行专家,每组五人,专业主要为建筑设计方面从事设计和教学工作的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我们计划更多的邀请省外专家学者,兄弟院校的教授教师,同时增加专家的数量和组别,每年邀请不同的专家,并邀请具备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以及一线的设计人员、开发人员等多行业参与评图,增进学生对于从业方向的了解,并对不同从业方向的学习侧重点有所认识。

(三)采用多种分组方式

目前,我们的评图是根据每个年级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按高年级和低年级进行分组讨论,组别较少,各个年级和各个课题之间缺少交流和交叉。今后我们可以考虑增加分组的数量,采取多样性的分组方式,例如按照建筑类型、建筑结构、难易程度等进行分组,针对不同专家的专业特长和研究方向进行分组,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设计。

(四)开展专题研讨会

大评图集结了大量的专家学者,是大家交流合作的平台,应充分利用这个交流的好机会,在评图结束后留有一定的时间,开辟专题研讨的分会场,一方面针对教学与教师一起进行专题讨论;另一方面针对建筑市场上的热点问题进行专业方面的研讨活动,增进行业内部的交流,推动建筑设计理论和知识的普及,开拓大家的视野和眼界。

一套完善的评图模式无疑对建筑设计教学来讲是相当重要的,通过评图实践的教学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建筑设计的教学体系,改进了教学环节,强化了教学的方式方法,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讲都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C·亚历山大. 建筑模式语言[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2]张华立,易彰. 基于英国前沿建筑教育理念的建筑教育改革实践[J].时代教育,2012,(9):19~20.

[3]万书元. 当代西方建筑学[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4]托马斯·史密特. 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乡土建筑与绿色建筑的结合研究 第11篇

1 绿色建筑的概念及理论体系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的建筑等概念都是与“可持续建筑”概念密切相关的。它以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 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破坏, 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

“绿色”作为一种文化, 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 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绿色建筑技术属于技术学研究范畴, 它不是独立于传统建筑技术的全新技术, 而是用“绿色”的眼光对传统建筑技术的重新审视, 是传统建筑技术核心的相关学科的交叉与组合, 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型建筑技术。换言之, 绿色建筑, 可以说是用绿色的眼光对传统的和现代的建筑技术的重新审视, 以求得到新的认识, 并由此建立新的建筑技术体系。这是一种与自然合作的技术, 它一方面在使用资源, 另一方面又使资源循环利用, 减少资源浪费。

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出了建筑与生态相结合的概念, 以现在看来体现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1世纪建筑发展的主题就是生态建筑、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体系主要是人工建筑环境及其所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所产生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 是生物圈中能量和物质循环的一个功能单位, 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构成的一个整体。

绿色建筑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自然生态环境——主要为自然环境和地域环境;人类建筑活动——主要为营建程序与法规和人工环境;社会经济系统——主要为人类活动形成的经济条件、社会水平、文化环境等。

2 国际绿色建筑与地域技术的结合

目前, 许多发达国家和组织都在节能、环境、生态和绿色建筑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方法, 并拥有了相当规模的绿色建筑。但是,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能源资源条件不同, 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较大差异。

人们对新技术的认同受到了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新技术的接受归根结底是使用者的接受。要使新的生态技术能够很快进入市场, 改变人们现有的对技术的经济性分析方法十分重要, 即从长远的经济效益出发选择技术。

由于受到地域自然环境的强烈影响, 传统建筑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这种特点在建筑缓慢的发展演变中逐渐成为具有地方文化性的乡土文化。在建筑文脉中强调继承,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建筑地方性特色的继承。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 建筑文化趋同现象日益严重, 对建筑文脉及地方性的继承和发展成为摆在建筑师面前的难题。在可持续建筑的设计中注重建筑文脉的延续, 保持建筑的地方特色, 使建筑及其环境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具体设计实践中应当注意几点:注重对建筑历史的继承, 同时, 应使新建筑与其特定的城市环境相融合, 另外要鼓励公众参与设计, 最后应尊重当地的生活方式。

绿色建筑并非一定是利用高新技术建成的建筑物, 也可以是利用现有的对环境和健康有益的材料建成的, 对于城市、郊区和农村的每家和每个单位都是可以实现的, 它向人们提供了一个清洁而舒适的室内环境, 而且与自然、社区和整个环境相协调。

当代地域建筑的代表人物——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 强调在概念性和象征性的层面上, 深层地感知当地的特殊地形, 并对这种地形进行建筑设计。印度气候炎热, 要求建筑有良好的隔热和通风性能。这对建筑技术和材料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柯里亚在加尔各答的桑农宅中采用让起居室、厨房、卧室和盥洗室围绕一个棚架覆盖的庭院布局, 通过房间的巧妙组合, 为起居空间提供自然凉爽的穿堂风。

在柯里亚的作品中, 大量可见混凝土、地方砂石和砖的普遍使用, 这些材料在对气候呼应的同时, 大大降低了经济上的消耗, 提高了建筑的效能。在柯里亚的技术选择中, 他重视的是地方的建筑技术、材料, 而不是执著于对高新技术的探索。为达到低造价和对当地气候做出回应的目的, 以柯里亚为代表的一些亚洲建筑师发展了一种新地域主义——将传统因素和现代材料、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审慎的复合体, 即适宜技术。它包含“适合”和“结合”两方面的含义。“适合”指适合不同的文化要求, 千变万化的社会状况;“结合”指将传统因素和现代材料技术结合。由此可见, 适宜技术属于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范畴, 体现出一种生态、可持续性的思想。

3 绿色建筑与中国乡土建筑的结合

布赖恩·爱得华兹在《可持续建筑》一书中写道:“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遵循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 便是向过去学习——重视和理解乡土建筑的结构和风格, 使用当地采购的材料, 当地供应的能源和当地的传统工艺。”

世界首肯的绿色建筑评价LEED的创始人罗伯特·沃森认为:一幢建筑是否环保的标准之一就是能否功能多样化。他毫不掩饰对国家大剧院 (图1) 、三号航站楼 (图2) 等知名建筑的批评态度, 国家大剧院与周围的古典建筑一点也不协调, 那个建筑物的存在只是为了证明建筑师的自大。三号航站楼从外部看相当美, 但内部却相当糟糕, 老把人弄得晕头转向。他不能理解许多中国新建筑总是以西方建筑为参考模本, 他直言, 中国的建筑师们似乎忘了中国拥有5000年的建筑历史, 许多建筑与自然结合的很好, 为什么他们不多去寻找这方面的案例呢?

的确, 随着科技的发展, 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如何与自然和平共处了。当然, 有些时候人们的居住环境可能会受到大自然的限制, 但我们熟悉的方法是, 使用一些高科技的手段或者利用一些便宜的能源, 比如太阳能、风能等克服这些限制, 而在更遥远的年代, 人们并不具备这些知识, 为了住得更舒服一点, 他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在设计上, 比如在没有电的年代, 为了获得更多的光, 人们不得不在设计时就考虑自然光的运用。

那么中国应该如何走绿色建筑与本土建筑的结合道路。中国疆域辽阔, 生态本底条件复杂, 地区文化差异较大。这使得我国建筑曾拥有璀璨、光辉的时代, 从雄伟华丽的紫禁城宫殿建筑群到清雅朴素的徽州民居, 从黄土高原的窑洞到福建客家的土楼, 以及云南丰富多彩的聚居形式, 处处展现出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如何把先进的、适合中国不同地区的有效技术传播并发展下去, 这需要认真考虑重要的边界条件, 也就是在经济条件、气候条件、生活方式和习惯、地方传统和文化、可利用的建筑材料资源、建设资金等方面与别国地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本土建筑、传统建筑中吸取精华, 这样的例子已不在少数。当代乡土建筑设计就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中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 各地区的地域风貌和文化传承有很大区别, 传统建筑的空间形式也有很大不同。黄山云谷山庄体现了皖南建筑以院落式空间为主的特点, 随地形变化划分成大小不同的空间院落, “营体态求随山势, 寄神采以合皖风”, 整个建筑的体形势态与地形的跌落融为一体。

吐鲁番宾馆新馆 (图3) 的空间设计就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半地下室以抵抗炎热的气候, 封闭厚重的墙体和狭小的门窗以防日晒, 客房形式吸取了维吾尔民族“阿以旺”的精华, 称“倒U”形布置, 每层的收台阶退后错落处理, 既解决了没有电梯造成的宾客流量逐层减少的问题, 而且还形成了富有地区特点的屋顶晾台。这就是对传统空间继承的一例。

建于汉回藏维民族杂处的戈壁荒原的敦煌航站楼, 为了综合地处理该地区复杂的地理、人文环境, 采用了“天圆地方”的平面构思, 就取义于中国古老的空间概念。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生态建筑设计也成了乡土与现代新的结合点, 这种设计更大程度的具有地区的适应性。山东荣成北斗山庄 (图4) 利用当地的材料——马海草和当地的花岗石进行设计, 坚持“尊其法, 不废其制;用其材, 不囿其围;像其形, 更重其神”的设计原则和标准, 既利用了马海草防热耐燃、冬暖夏凉、耐久长寿的特性, 又创造了形式新颖、符合现代要求的新建筑, 变“破草房”为新乡土主义建筑。

类似这些例子还有很多, 在此不再赘述, 我们先不去讨论这些建筑是不是符合绿色建筑的标准, 但至少乡土、传统建筑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 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重视人工与环境的有机结合的设计理念, 以及从古老的空间中寻找方向, 因为这是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经验。

通过以上的分析, 可以得出:只有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 通过技术含量对地域建筑进行“升级换代”, 使地域性和绿色建筑并进, 立足本土、吸收营养, 重视与自然环境结合, 形成人—建筑—自然三者的有机统一,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摘要:本文探讨了绿色建筑概念和理论体系, 通过对查尔斯.柯里亚利用现代技术材料建立具有印度地域特色的绿色建筑体系的分析, 对我国乡土建筑与绿色建筑结合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乡土建筑,绿色建筑,结合

参考文献

[1]林宪德.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2007.

[2]孙跃杰, 梁丽娟.呼唤真正的绿色建筑[J].山西建筑, 2008, 34 (3) :34-35.

[3]董晶.中国当代建筑中的乡土主义设计倾向[J].建筑师, 1999 (12) .

上一篇:保险公估下一篇:多媒体教学使用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