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积液范文

2024-09-05

盆腔积液范文(精选10篇)

盆腔积液 第1篇

关键词:盆腔炎,盆腔积液,抗生素,中药

盆腔炎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周围的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产生的炎症。盆腔炎有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两类, 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而导致。盆腔积液的位置发生在子宫直肠陷窝等盆腔内位置较低处, 可分为生理性盆腔积液和病理性盆腔积液。生理性盆腔积液, 是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中腹腔内有渗出液或漏出液时都会积聚到盆腔, 从而形成生理性盆腔积液。病理性盆腔积液, 多为盆腔内的器官或组织慢性感染病灶的炎症引起的炎性渗出物引起盆腔积液。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缠绵难愈, 愈后易复发。笔者针对妇科常见的盆腔炎引起的盆腔积液, 自2006年10月—2009年10月采用西药抗炎, 口服中药治疗, 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共160例, 均为已婚生育期妇女, 年龄20~48岁, 平均年龄36.2岁, 以中青年妇女偏多, 病程12d~10个月, 平均7.8个月, 诊断标准为B超检查有盆腔积液, 且排除以下原因引起的盆腔积液: (1) 恶性肿瘤; (2) 结核性腹膜炎; (3) 肝硬化腹水; (4) 布-卡氏综合征; (5) 外伤引起的内脏出血; (6) 宫外孕破裂出血; (7) 贫血等非妇女盆腔炎引起的盆腔积液。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小腹痛、腹胀, 多兼有腰酸、腰痛、白带或黄带多、乏力等症状。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 对照组80例。两组在年龄、症状、体征、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2 治疗方法

盆腔炎往往是几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 急性发作期, 选用广谱或几种抗生素联合应用, 常用的有: (1) 盐酸左氧氟沙星液 200ml+替硝唑或奥硝唑液 100ml静脉滴注; (2) 青霉素 400~1 200万 U (青霉素过敏可改用克林霉素 1.2g) +庆大霉素 24~32万 U静脉滴注, 或同时口服灭滴灵 200mg, 3~4次/d; (3) 支原体或衣原体阳性者, 美洛西林 4.0g或头孢噻肟3.0g静脉滴注+口服强力霉素 (经药敏试验) 0.1g, 2次/d;西药根据病原体培养和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种类, 一般用药7~10d。治疗组加用中药, 以健脾化湿, 清热解毒为原则。药物:党参18g、黄芪20g、羌活10g、独活10g、黄连2g、半夏15g、陈皮8g、茯苓12g、甘草8g, 每天1剂, 水煎服, 中药14d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忌辛辣、油腻、冷饮等, 避免过度疲劳,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治愈:盆腔积液全部消退, 症状、体征消失, 妇科检查恢复正常;显效:积液消退≥70%, 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有效:积液消退≥30%, 症状、体征有所改善;无效:积液消退不明显或增多, 症状、体征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

3.2 统计学方法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

3.3 结果

见表1。两组相比治愈率和有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 。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过敏反应及明显的毒副作用。

4 讨论

盆腔积液的病理多为慢性感染病灶的炎性渗出物, 抗炎治疗在急性症状明显时治疗效果显著, 初期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西药不宜长期应用, 易产生耐药性及菌群失调, 慢性期服用抗菌素效果不明显, 尤其是炎症进行非常缓慢时, 使用抗菌素几乎没什么作用。所以经2周后可以停止使用。

宫腔、输卵管或子宫直肠陷凹积液即盆腔积液, 多指阴道、子宫、宫旁组织发生炎症或肿瘤或生理变化时, 组织炎性渗出液或漏出液在宫腔、输卵管、子宫直肠陷凹的集中、潴留[1], 形成一定量后B超尤其是阴道B超检查可能发现:宫腔或/和输卵管、子宫直肠陷凹有液性暗区或脓肿, 炎症的不同时期液体的量、性状不同。笔者临床经验认为: (1) 卵巢排卵可致盆腔<2cm的积液。故B超发现盆腔2cm以内积液, 不能作为盆腔炎的诊断依据[2]。排卵属生理现象, 不需抗炎治疗, 否则属错治。 (2) 有盆腔炎症不一定有盆腔积液。因为炎症早期, 受感染组织变性、水肿轻, 炎性渗出未形成或量很少, B超就不可能检测输卵管、盆腔积液, 如果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抗炎治疗, 可能造成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3) 有盆腔积液, 也不一定需抗炎治疗。急性炎症抗炎治疗后期, 症状、体征已消失, 致病菌已被杀灭, 但受感染组织炎性渗出所致的盆腔积液尚未吸收或仅部分吸收, B超肯定能发现盆腔积液, 如果再换药或加强抗炎治疗都属过治或错治, 或输卵管积脓和输卵管卵巢脓肿, 脓液被吸收后留下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 妇检宫体旁扪及囊性包块, B超会发现输卵管积液或输卵管卵巢囊肿, 有效的治疗方案是手术摘除, 而采用抗炎治疗属错治。 (4) 盆腹腔结核、肿瘤也可能形成盆腔积液[3]。其具有积液量大、短期内增长迅速、抗生素治疗无效等特点。所以盆腔积液是否属盆腔炎症或是否需要抗炎治疗, 不应只依赖B超结果, 一定要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病史。

盆腔炎性疾病大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女性, 初潮前、绝经后、未婚或无不洁性生活者很少发生盆腔炎性疾病, 如发生也往往是邻近器官炎症的扩散[4], 所以未婚或体检发现的无症状盆腔积液者, 尤其是2cm以内的盆腔积液, 一定要结合病史、体征和病原学检查, 不要盲目依据B超结果, 妄下盆腔炎诊断, 并一味给予抗生素治疗, 造成滥用抗生素。慢性盆腔疼痛患者, 也应避免滥用抗生素。慢性盆腔疼痛的病理生理[5]是盆腔器官长期受到伤害性刺激引起的一种复杂的主观感觉, 常伴有自主神经反应、躯体防御运动、情感行为反应, 是机体局部或全身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 而不是细菌感染造成的组织炎性反应。患者出现慢性盆腔疼痛主要是盆腔器官炎症后期组织解剖结构、功能异常所致, 只要不再次合并细菌感染, 就不需要抗炎治疗。

由于妇女特有的解剖生理结构决定了本病多发, 且易反复感染。目前, 西医用抗生素治疗, 虽然能取得一定疗效, 但抗生素只杀细菌而无扶正之能, 且有伤正之弊, 故即使痊愈也易反复, 长期应用易引起菌群失调等较多的副作用[6], 中药健脾化湿清热解毒既克服了抗生素治疗的不足, 又具有扶正祛邪的功能。方中党参、黄芪、茯苓、羌活、独活、半夏、陈皮等具有健脾化湿之能, 黄连清热解毒, 该方有利积液较快消退。故本方既可较快的消除积液, 又可改善症状。同时结合急性发作期联合使用抗生素, 可以较好的控制炎症和消除盆腔积液。

盆腔积液是临床妇科的常见病症, 患者感到很不舒服、精神不振、面色黯然, 身心受到长期困扰。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治疗, 使得大部分女性患者气机调达、血运畅通, 面色也亮丽起来, 为其解除了长期困扰的身心之痛, 治疗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熊光武, 王丽娜.生殖道感染抗生素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8, 24 (6) :324-326.

[2]杨业洲, 吕群.避免生殖道感染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8, 24 (6) :332-335.

[3]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 (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02.

[4]丰有吉, 沈铿.妇产科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75.

[5]葛杏林, 王振海.女性盆腔疼痛诊疗学 (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6:22-30.

治疗盆腔积液的方法 第2篇

慢性盆腔炎以湿热型居多,治则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方药用:丹参18g、赤芍15g、木香12g、桃仁9g、金银花30g、蒲公英30g、茯苓12g、丹皮9g、生地9g。痛重时加延胡索9g。有些患者为寒凝气滞型,治则为温经散寒、行气活血。常用桂枝茯苓汤加减。气虚者加党参15g、白术9g、黄芪15g。

2、其他药物治疗

在用抗炎药物时,也可同时采用α-糜蛋白酶5mg或透明质酸酶1500U,肌肉注射,隔日1次,5~10次为一疗程,以利粘连和炎症的吸收。个别患者局部或全身出现过敏反应时应停药。在某些情况下,抗生素与地塞米松同时应用,口服地塞米松0.75mg,每日3次,停药时注意逐渐减量。

3、物理疗法

少女盆腔积液为哪般? 第3篇

生理性盆腔积液不必慌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分院院长刘宇新表示,妇科体检超声检查时发现少量盆腔积液的情况比较多见,不必过于紧张,应进一步检查寻找产生盆腔积液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处理。根据产生原因,盆腔积液分为生理性及病理性两大类。

生理性盆腔积液是指当盆腹腔脏器有少量渗出液、漏出液或破裂出血时,液体会首先聚集在盆腔,从而形成盆腔积液。这种情况属于生理性的,不需要临床治疗,比如排卵期、月经期就可能出现,多可自然消失,不必进行治疗,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丽丽就属于这种情况。

而病理性盆腔积液常见原因主要有盆腔炎、结核性盆腔炎、异位妊娠、卵巢及输卵管恶性肿瘤等。一般妇科体检时超声检查发现少量盆腔积液,可详细结合病史、症状以及体征等,明确是正常积液还是异常积液。如确诊为异常积液,则要明确导致积液的原因,去除病因是关键。

经期盆腔积液是“好事”

吴女士经常要去医院输液,往往一输就是一个星期。原来,上个月吴女士在经期觉得腰痛腹痛,就到附近的私立医院做B超检查。但结果出来后,却让吴女士大吃一惊,医生告诉她有盆腔积液,是慢性盆腔炎,需要输液治疗一周,并且配合相应的仪器治疗,即便如此也不保证会完全痊愈,而且要花费上千元。

听到自己患有慢性盆腔炎,吴女士非常忐忑,便非常配合地做了治疗。治疗一个月后,吴女士还是在经期时去复查,结果显示还是有盆腔积液,医生还是让她继续输液治疗。吴女士心里纳闷了:盆腔积液怎么这么难治?

“根据吴女士的检查报告,她基本属于过度治疗了。”刘宇新说,判断盆腔积液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最好还是要到正规医院检查,而且,生理性盆腔积液有时还是一件好事,它证明妇女的输卵管是畅通的。

盆腔积液不是盆腔炎

说到盆腔积液,对疾病不熟悉的女性很容易联想到盆腔炎。刘宇新表示,盆腔积液不是盆腔炎,但是盆腔积液是引起盆腔炎的一个因素,而很多盆腔积液也是由盆腔炎引起,虽然两者之间有相关性,但是并不代表盆腔积液就是盆腔炎。在发现盆腔炎和盆腔积液同时存在时应当做进一步的检查,查看液体的性质如何。

盆腔积液 第4篇

直肠子宫陷凹 (Douglas陷凹) 是女性盆腔最低部位, 当盆腔组织发生炎症伴有液体渗出时、或其他原因导致体液渗出时, 积液最易积聚于此, 因此, 此处也是超声检查盆腔积液的常见部位。如果盆腔积液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易引发其他并发症如组织粘连、宫外孕、不孕等, 严重时需手术治疗, 给患者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2]。本文采用西医药联合小茴香临床治疗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取得了明显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妇产科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诊治的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患者46例, 年龄18~44岁, 平均 (32.4±6.7) 岁。其中急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患者18例, 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患者28例;已生育患者26例, 未生育患者20例;下腹痛患者30例, 坠胀及性交痛患者6例, 其他不适感10例;超声检查除提示盆腔不均质 (炎性改变) 、盆腔或附件囊性包块 (直径20~70 mm) 、子宫附件增厚外, 均伴有不同数量的盆腔积液 (最大厚径>20 mm) 。排除标准: (1) 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2) 肝功异常及肿瘤; (3) 服用药物过敏; (4) 严重精神障碍及依从性差; (5) 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盆腔积液量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药治疗 (如解痉止痛、根据临床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局部治疗、物理治疗等) ,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单味中草药小茴香30克/剂[3], 日一剂水煎服, 共3剂。

1.3 治疗效果:

(1) 显效:症状显著改善, 临床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2) 有效:症状有所改善, 临床各项指标好转; (3) 无效: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率82.61%、总有效率为91.30% (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对照组显效率52.17%、总有效率69.57%。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各项症状缓解率比较:

观察组下腹痛缓解率100%、坠胀痛缓解率100%、盆腔积液 (包块) 缓解率90.71%;对照组下腹痛缓解率87.64%、坠胀痛缓解率75.36%、盆腔积液 (包块) 缓解率50.12%。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其他不适感也有所缓解, 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χ2=5.70, P<0.05;**χ2=4.35, P<0.05

注:*χ2=3.08, P<0.05;**χ2=4.77, P<0.05;***χ2=7.56, P<0.05

3 讨论

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 包括输卵管、卵巢、子宫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 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之一。盆腔炎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盆腔炎包括急性盆腔腹膜炎、急性输卵管卵巢脓肿、急性子宫内膜炎、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输卵管炎等。急性盆腔炎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腹膜炎、感染性休克、败血症等, 甚至危及生命。如果急性盆腔炎未得到彻底治愈, 则转为慢性, 反复发作, 经久不愈, 导致慢性小腹痛、宫外孕、甚至不孕等。PID的症状较多, 目前国内尚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 诊断较为困难[4]。

急性盆腔炎多见于有月经、性活跃的妇女。急性盆腔炎多发生于经期感染、不洁性生活、产后感染、宫腔内操作、手术等, 是由单一病原体或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所致, 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及输卵管卵巢炎, 是妇产科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临床表现主要是明显腹痛[5,6]。由于女性特殊生殖系统生理结构, 急性炎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 可在盆腹腔内向其他部位、组织扩散, 迁延不愈, 转为慢性盆腔炎, 引发组织粘连、宫外孕、输卵管阻塞、不孕等并发症, 影响女性身心健康, 甚至影响生活质量和家庭和睦[7]。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常常发生在急性炎症未得到及时控制, 或者患者体质较差, 炎症病程迁延及反复发作形成;但亦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过程。临床主要表现下腹痛、下腹坠胀痛, 腰骶部不适、月经不规律、白带增多、或伴发热等, 包括慢性输卵管炎、慢性卵巢炎、慢性子宫内膜炎等疾病[8]。慢性盆腔炎常在劳累及性交后或月经前后加剧, 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9]。慢性盆腔炎的病理变化是局部长期炎性渗出, 组织发生粘连, 局部循环障碍, 药物难以渗入局部, 加之药物的长期使用可产生耐药性, 不良反应大, 临床效果得不到明显改善。

盆腔积液可分为生理性积液和病理性积液, 多数为生理性积液, 病理性积液常与炎症 (包括结核) 、肿瘤、异位妊娠、外伤等有关。正确诊断及处理盆腔积液一直是医患双方的困惑[10]。

祖国医学对本病无专门论述。但古籍中对带下、小腹痛等证的论述中, 包含了本病常见的一些症状。中医认为盆腔炎当属“少腹痛”、“带下”等范畴。中医病机认为盆腔炎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气血瘀滞所致, 当瘀滞阻于肠道时, 可致腑气不通、而见呕吐、腹泻等。《妇人良方大全》:“妇人月经痞塞不通, 或产后余未尽, 因而乘风取凉, 为风冷所乘, 血得冷则为瘀血也。瘀久不消, 则为积聚癥瘕矣”。加之妇女先天以肝用事, 情绪波动较大, 加之自身、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及自身原因, 易于抑郁气滞等。

小茴香, 中药名, 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 味辛、性温, 归肝、肾、脾、胃经, 具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小茴香具有促进肠蠕动、利胆、保护肝细胞、抗突变、镇痛、抗菌、抗肿瘤等作用[11]。小茴香临床常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经寒腹痛、脘腹胀痛、睾丸鞘膜积液等症[12]。

本临床观察除常规治疗外, 西医药联合小茴香治疗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有较好疗效, 且单味中草药服用更加简单方便, 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的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我院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患者46例,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采用西医药常规治疗, 观察组除采用西医药常规治疗外, 联合单味中草药小茴香30 g治疗。结果 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各项临床症状缓解率优于对照组。结论 西医药联合小茴香临床治疗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患者具有良好疗效。

盆腔积液中医治疗的方法 第5篇

1、金银花30克,土茯苓15克,牡丹皮10克,通草6克,大黄5克,白鸡冠花15克。水煎,每日一剂,适用于急性盆腔炎。

2、败酱草、鱼腥草各30克,红花、赤芍各15克,川楝子10克,柴胡10克。浓煎成300毫升,冷至38℃左右保留灌肠。治疗前需排便,灌后侧卧15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3、黄连30克,黄柏、黄芩各90克,大黄60克。共研细末,蜜调或水煎,热敷于下腹部,每日两次。适用于急性盆腔炎炎症浸润期。

4、丹参20克,赤芍、元胡各15克,木香10克,夏枯草、薏苡仁、败酱草各30克。水煎,每日一剂,15天为一疗程,适用于慢性盆腔炎。

盆腔积液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常德市卷烟厂职工医院门诊妇科患者, 经常德市卷烟厂职工医院临床及超声诊断为盆腔包裹性积液, 诊断标准参照《经阴道超声诊断学》[1]相关标准。共48例, 年龄18~45岁, 平均32岁;有手术病史30例;12例有明显盆腔炎史;6例支原体或衣原体感染治疗病史, 44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下腹坠痛或胀痛, 4例无明显症状。所有病例治疗前均经阴道B超检查, 其中单个包块42例, 多发6例。

1.2 治疗方法

以行气活血、通瘀消癥立法, 用少腹逐瘀汤内服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处方:小茴香12g、干姜9g、当归12g、川芎12g、延胡索15g、官桂12g、赤芍12g、蒲黄9g、五灵脂10g。经量多加棕榈炭20g、银花炭20g;经量少加鸡血藤15g、何首乌15g、大枣12g;腹痛者加延胡索20g、白芍20g;腰酸者加淮山20g、熟地20g、枳壳12g、香附12g, 胃纳差者加鸡内金20g、山楂20g。每天一剂, 水煎两次, 早晚分服。中药熏蒸仪采用河南安阳市HYZ-ⅡC型熏蒸治疗仪, 中药熏蒸治疗方:皂角刺、败酱草、益母草、白花蛇舌草、三七、桃仁、红花、莪术各45g, 甘草、川芎各30g, 水蛭12g;症状重者, 生川乌、生草乌各10g。诸药装入长条形布袋内置熏蒸仪, 人全身熏蒸, 2次/d, 每次45min, 每剂药可用3d, 经期停用。治疗4周为一疗程, 共治3疗程。第2、3疗程后分别进行B超复查, 治疗结束后随访半年。

2 疗效标准与治疗效果

2.1 疗效标准

参观有关文献相关标准。治愈:囊液消失。有效:囊腔缩小>1/3。无效:囊腔缩小<1/3。复发:随访期内治愈例囊块又出现, 或有效例囊块增大。

2.2 治疗结果

30例第2疗程后囊液消失治愈, 10例继续第3疗程治疗后9例治愈, 治愈率为83.33%。其余囊块均有不同程度缩小, 3例缩小>1/3, 总有效率为89.58%。随访1年内治愈40例中复发5例, 有效3例中残留的囊块均未见增大, 总有效病例中复发率为10.41%。

3 体会

盆腔包裹性积液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慢性炎症, 盆腔手术后人体免疫力下降, 又复感炎症细胞侵袭, 盆腔内纤维组织增生, 纤维粘连行成, 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下降, 并与周围附近组织等粘连包裹, 形成包块, 其内液体为炎性渗出物, 常分隔形成多个。目前的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及经阴道超声引导穿刺治疗较为确定, 但因复发率较高而且对机体伤害性较大患者易采用保守方法治疗较多。

中药保守治疗方法便捷, 复发率较低, 患者心理和生理较易接受。少腹逐瘀汤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 在血府逐瘀汤基础上加减而成, 少腹逐瘀汤配有温里祛寒之小茴香、官桂、干姜, 故温经止痛效果较优, 主治血瘀少腹、月经不调、痛经等[2], 中药治疗运用中医的整体理论的思维, 通过内服方药以及全身熏蒸治疗整体观念治疗, 盆腔包裹性积液大概属于中医癥瘕一类疾病, 《东医宝鉴》载:“石瘕者, 胞中损伤, 瘀血结成, 久则坚硬如石, 大如怀孕, 月事不下, 先感寒气, 然后血壅所致。”古人对“石痂”之描述与盆腔包裹性积液较相似。《医宗金鉴》:凡治诸症瘕, 宜先审身形之壮弱, 病势之缓急而治之。如人虚, 则气血衰弱, 不任攻伐, 病逝虽盛, 应当扶正气, 而后治其病;若形证俱实, 应先攻其病也。经云:大积大聚, 衰其半而止, 盖恐过于攻伐, 伤其气血[3]。盆腔包裹性积液属本虚标实, 外邪侵袭机体, 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气滞血瘀或气虚血瘀成癥。故不能攻太过, 治当活血利湿化痰并以扶正治疗, 治以少腹逐瘀汤, 方中诸药合用, 能改善盆腔血液循环, 包块逐渐缩小, 并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及正气, 活血通络。中药熏蒸对本病的治疗也起着重要作用。熏蒸针对于全身皮肤, 作用于任督二脉, 使药物的治疗作用达到病所, 以调节脏腑气血。方中的活血化瘀中药通过全身腠理的渗透作用, 扩张血管、促进循环、增强组织代谢, 使癥消瘕散, 病症随之告愈。方中用水蛭, 水蛭味苦咸腥, 性平无毒, 乃血肉有情之品[4], 破瘀血而不伤新血, 专入血分而不伤气分, 其性并非峻猛, 无明显的破血耗气伤正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常才.经阴道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146.

[2]段富津.方剂学[J]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98.

[3]马宝璋.中医妇科学[J]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220.

盆腔积液 第7篇

1.1 资料收集2009年6月—2011年6月, 年龄在21岁~49岁的育龄妇女2 127例行腹部超声检查。

1.2 方法

1.2.1 仪器:使用美国GE LOGIQ-500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5 MHz进行腹部超声检查。

1.2.2 2 127例育龄妇女 (空腹, 无盆腔积液) 饮水1 000 m L, 膀胱充盈后行腹部超声检查子宫附件及盆腔。

盆腔积液超声检查, 在膀胱充盈后腹部超声检查子宫后方或双侧附件区探及前后径约1.5 cm以上的游离液性暗区, 其内透声好或见细密光点及粗光点。

2 结果

经腹部超声检查, 盆腔积液量前后径超过1.5 cm者1 524例, 占总数的72%;其中月经期、排卵期、卵巢囊肿破裂、盆腔炎等603例, 占总数的28%;1 524例空腹大量喝水膀胱充盈后查得盆腔积液者, 排除临床总结常见生理性及病理性原因603例后余921例无明显原因, 占总人数约43%.得出结论:空腹大量喝水膀胱充盈后导致盆腔积液, 是育龄妇女腹部超声检查盆腔积液存在的重要原因。

3 讨论

腹部超声检查方式简单、可反复检查, 便于显示盆腔子宫附件整体情况, 是育龄妇女健康查体时最常见的检查方式, 作为子宫附件超声检查方式的首选比较容易被受检人员接受。但经腹部超声检查分辨率低, 易受肥胖、腹部胀气等因素干扰, 因而需要大量喝水憋尿膀胱充盈后才能检查。而空腹大量喝水后胃排空速度加快, 肠管易受刺激加快蠕动速度, 同时有部分液体渗出至腹腔, 受肠管推挤或体位影响积聚在子宫直肠陷凹处, 因此检查后中常有盆腔积液的超声提示。盆腔积液容易被缺乏妇科医疗卫生常识的育龄妇女误认为有炎症, 有时过分恐慌或过度寻求诊治。所以建议对已婚育龄妇女查体采用经阴道超声方式, 经阴道超声检查分辨率高, 不需憋尿, 不易受肥胖或肠气干扰, 检查后提示盆腔积液者接近受检人员真实状况, 能够避免空腹大量喝水膀胱充盈导致盆腔积液的干扰因素, 可根据提示进一步筛选排除临床常见的导致盆腔积液的生理性或病理性原因。应耐心主动说服一些因封建落后思想或其他原因而不愿接受阴道超声检查的育龄妇女, 从而提高育龄妇女健康查体的质量。

盆腔积液是育龄妇女经腹部超声检查后最常见的提示结论, 形成原因分病理性和生理性, 病理性原因多与急慢性盆腔炎、异位妊娠破裂、黄体破裂、巧克力囊肿炎性渗出、卵巢癌等病理情况有关, 其中盆腔炎导致盆腔积液可能性最多, 具体发生积液的原因是炎症造成的浆液性渗出不能为机体所吸收, 在体内慢慢积聚而成。盆腔炎为妇科的常见病, 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 也可几个部位同时发病, 按其发病过程, 临床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1], 患者多伴有下腹痛 (双侧或单侧) , 腰骶部疼痛等。盆腔积液多发生在子宫直肠陷窝等盆腔内位置较低处, 超声声像图表现之一是盆腔内可因腹膜炎所致的液性无回声暗区, 往往局限于子宫直肠陷凹处形成脓肿, 呈椭圆形无回声区[1], 有时可见两侧附件部的积液与陶氏腔的积水连成一片包围至子宫的周围[3]。但是经腹部超声检查时单纯发现盆腔积液, 而无明显盆腔炎症状时, 尤其需要排除生理性方面原因:如月经期、排卵期, 除此之外, 上述统计结果中所提示的空腹大量喝水膀胱充盈后导致盆腔积液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会极大地干扰盆腔积液是否真实达到提示结论的标准, 并将影响受检人对检查结论的认知程度和是否需要接受治疗的判断。因此, 建议对已婚育龄妇女查体采用经阴道超声方式, 以排除这一因素对诊断结果的干扰, 还原育龄妇女检查中盆腔积液存在的真实状况, 达到超声检查对育龄妇女保健查体的参考与评估的目的。

摘要:目的 探讨空腹大量喝水膀胱充盈与盆腔积液的关系。方法 2009年6月—2011年6月对21岁49岁育龄妇女人群行腹部超声检查, 空腹时无盆腔积液者2 127例嘱空腹大量喝水, 待膀胱充盈后腹部超声检查子宫附件及盆腔并进行结果统计。结果 育龄妇女空腹时无盆腔积液, 空腹大量喝水膀胱充盈后盆腔积液量前后径超过1.5 cm者1 524例, 其中月经期、排卵期、卵巢囊肿、输卵管积水等603例。结论 空腹大量喝水膀胱充盈后导致盆腔积液是育龄妇女腹部超声检查盆腔积液存在的首要原因, 因此建议对已婚育龄妇女查体采用经阴道超声方式, 以排除这一因素对诊断结果的干扰。

关键词:腹部超声,盆腔积液,大量喝水,膀胱充盈,炎症,经阴道超声

参考文献

盆腔积液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8月自愿前来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口腔医院治疗慢性盆腔积液的妇女共240例, 患者年龄均在22~48岁, 且经B超检查确诊为慢性盆腔积液;向患者讲解抗菌素配合微波治疗慢性盆腔积液的方法, 患者均表示自愿接受。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 每组各120例, 其中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 (39.34±3.11) 岁, 平均病程为 (2.12±0.32) 年;治疗组患者平均年龄为 (38.54±3.27) 岁, 平均病程为 (2.27±0.41) 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NS 250m L+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0.4g和替硝唑100ml静脉滴注, 7d一个疗程;观察组采取NS 250m L+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0.4g和替硝唑100m L静脉滴注配合微波治疗, 7d为1个疗程, 根据患者病情治疗1~3疗程。配合微波治疗:微波治疗仪园型辐射器探头置于小腹, 计量为20~25W, 以小腹部有温热感为佳, 每次30min。

1.3 疗效评价

疗效判定[1]标准为痊愈:患者自觉症状完全消失, B超显示盆腔积液消失;显效:自觉症状明显缓解, B超显示盆腔积液少量;好转:自觉症状有所减轻, B超显示盆腔积液减少;无效:自觉症状无减轻, B超显示盆腔积液未减少。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 各组指标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检验值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临床结果可知,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17%,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且治愈患者半年后随访, 无一例复发。结果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慢性盆腔积液, 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 生理性的盆腔积液多发生在妇女排卵后或早孕期, 多可自然消失, 不必进行治疗。在临床上大多数妇女的盆腔积液是由于炎症引起, 是盆腔存在炎性渗出物, 如果不加以治疗, 积液慢慢越来越多, 太严重了, 药物就不容易消除, 需要手术治疗。病理性的妇科盆腔积液多是盆腔炎附件炎或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盆腔炎附件炎的原因多与患者不良卫生习惯有关, 如经期、产后一月内有性生活, 妇科手术后一月内洗盆浴等可引起盆腔积液。如有慢性感染病灶, 可能是妇科系统, 如卵巢、输卵管盆腔内的炎症引起盆腔积液, 也可能由结核或者肿瘤引起的, 也有少数因宫外孕破裂、黄体破裂、盆腔脓肿、巧克力囊肿、卵巢癌引起。

慢性盆腔积液还有极少数是由结核引起的, 如果怀疑是结核性的, 应抗痨治疗。盆腔积液的位置多发生在子宫直肠陷窝等盆腔内位置较低处。可详细结合病史、症状以及体症等明确是正常积液还是异常积液。如确诊为异常积液, 异常的盆腔积液和盆腔炎附件炎就要早治, 拖久了会影响生育。抽取积液是西医检查或对症治疗手段, 不应作为常规治疗。因为单纯抽积液不但不会治好盆腔积液, 还会使积液增多。盆腔积液因急慢性盆腔炎附件炎引起者, 多伴有下腹痛 (双侧或单侧) , 腰骶部疼痛, 腰酸下坠, 下腹涨痛, 坠痛, 腰酸等症, 患者感到很不舒服, 应该马上积极治疗, 直到积液吸收、消散为止。

一般患者到医院检查出盆腔积液或盆腔炎, 医生就会给患者开出药物治疗, 理疗, 输液等治疗, 高昂的药费, 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原因在于:盆腔积液多是盆腔慢性炎症引起, 是慢性病, 单纯用一周的治疗是不可能治愈的, 需要长时间的治疗才行, 而西医又不能长期用药, 长期用药会导致菌群失调, 引起霉菌的滋生, 引起霉菌性阴道炎, 长期用药很多的患者胃肠功能严重受损, 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1) 女性防止滥用抗菌素、消炎药。抗生素无论是口服还是打针都会抑制阴道的乳酸杆菌扰乱阴道的自然生态平衡改变了阴道的微环境致病的细菌病源体就可能繁殖最终导致局部的念珠菌性阴道炎发作, 进而分泌出炎性液体从而引起盆腔积液;

2) 注意经期、孕期、分娩期及产褥期卫生, 预防感染;

3)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增加营养、注意劳逸结合、提高机体抵抗力。

慢性盆腔积液是慢性盆腔炎的炎性分泌物坠积到子宫直肠陷窝引起的, 有时可有低烧, 易感疲乏, 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由于慢性炎症形成的疤痕、粘连及盆腔充血, 可引起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能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排便时及月经期前后加重。由于盆腔瘀血, 病人出现月经和白带增多;卵巢功能受损害时可有月经失调;输卵管阻塞可造成不孕。检查子宫的位置后倾, 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 在子宫一侧或两侧可摸到条索状增粗的输卵管, 并有轻度压痛。

目前, 慢性盆腔积液的临床治疗以抗菌、消炎为主, 而单纯西药的治疗效果欠佳。抗菌素配合微波治疗可明显改善盆腔局部的血液循环, 提高机体免疫力, 促进炎症的吸收而减轻下腹部疼痛;微波通过温热刺激, 使皮肤、脂肪、肌肉的产热相近, 具有产热效率高、穿透力强的优势, 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解痉止痛的作用, 对各种炎症、多种妇科疾病具有显著疗效[4]。本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2年8月选取的慢性盆腔积液患者采取抗菌素配合微波治疗资料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其中治疗组有效率高达82.50%, 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经半年随访, 治愈患者无复发, 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爱梅, 胡桂枝.综合治疗盆腔积液80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 (11) :91-92.

[2]王丽维.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80例临床观察[J].2010, 25 (11) :257-259.

[3]潘晓.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 2011, 23 (5) :127-128.

[4]任杏春.超短波结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临床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09, 3 (5) :125-127.

盆腔积液 第9篇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站门诊患者及妇女病普查共诊断盆腔积液患者200例,年龄21~45岁,平均32.5岁。囊肿大小8~10 cm 69例,3.5~7 cm95例,3.5~2.0 cm 36例。

诊断标准[1]:①盆腔积液的声像图特征:呈圆形或椭圆形,内为无回声液性暗区,囊壁薄,光滑完整,多为单房,偶有多房,后壁可见增强效应,囊肿位于一侧附件区或直肠窝囊肿较大可位于子宫上方。②妇科检查可触及囊性包块,囊肿与子宫卵巢无解剖关系。

方法:使用神目APOgee-3100型超声诊断仪,配6.5 MHz阴式探头。配穿刺架,选用21~22 G穿刺针。治疗前排除穿刺治疗禁忌证,月经干净后3~7d,检查血常规、凝血时间、肝肾功能。患者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探头顶端涂适量耦合剂后套上一次性乳胶套,套外再涂以耦合剂,然后将探头沿骨盆轴轻柔缓慢置入子宫颈及穹隆的不同部位,利用旋转、倾斜、抽送等基本手法对盆腔积液作矢状、冠状、横断等各种断面检查,准确定位后,阴部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放窥器,将穿刺针刺入囊腔中下部,阴道超声显示针尖在囊腔中下部最佳穿刺点后抽吸囊内液体,尽量吸净囊内残液,注入肿节风2mL,丁胺卡那各1 mL。插入针蕊,拔出穿刺针按压针眼5 min,观察无渗出。治疗结束后观察1h,患者无任何不适且B超检查无异常后,离开手术室。中西医结合治疗2个疗程(14 d),选用桂枝茯苓汤加减(桂枝20 g,茯苓20 g,三棱20g,莪术20 g,当归15 g,熟地15 g,香附15 g,川楝子15 g,贝母15 g,三七15 g,连翘15 g,丹皮10 g,金银花10 g,夏枯草15 g,甘草8g,炒白术15 g),1剂/d,7剂1个疗程。定期复查B超。

疗效判定标准[2]:①1次治愈:3~6个月内B超复查囊肿消失。②2次治愈:第5个月B超复查囊肿直径≥3.5cm者进行第2次穿刺治疗,于治疗后第3~9个月复查囊肿消失。

结果

本组200例盆腔积液全部治愈。1次治愈160例(80%),2次治愈36例(18%)。7 cm以下囊肿均1次治愈;8~10cm的69例中60例1次治愈,9例2次治愈。穿刺1次进针成功160例,2次进针成功36次,2.0~3.5 cm的4例因囊肿表面张力小,穿刺失败。

实验室检查:155例均为清亮液体,26例淡黄色液体,19例巧克力色液体。其中181例上皮细胞(+)~(+++);19例红细胞(+)~(+++),均于术后3个月复查囊肿。治愈时间4~15个月,平均6.5个月,随访1~2年无复发。

讨论

高分辨率的阴道探头在临床的优越性在于频率高的阴道探头接近盆腔器官,清晰地显示积液的准确位置、大小、与邻近器官的解剖关系以及是否有多房囊肿,便于准确定位穿刺。确定最佳穿刺点的原则:①避开肠道或膀胱等子宫以外的脏器;②避开子宫侧壁和子宫大血管集中的部位:③选择液性暗区距阴道侧穹隆最浅、最低位。

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吸尽囊液后,注射肿节风、卡那霉素的机理:肿节风为中药制剂,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卡那霉素消炎、消肿、可使囊壁上的柱状或立方上皮细胞(具有分泌功能)的蛋白质通过消炎吸收囊腔闭合。本组200例全部治愈。其优点:①操作简便,无明显创伤,患者易于接受,术后恢复快,不影响工作,可免除手术治疗的痛苦,治疗费用低。②超声监测穿刺治疗可避开较大的血管肠道,子宫等邻近器官。选用较细的穿刺针,因而非常安全。本组治愈率98%,随访1~2年无复发。

中医辨证认为盆腔积液属于温热瘀血结聚下焦,治法当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利水通络为主,最佳代表方为桂枝茯苓汤加减。于穿刺术后每天1剂连服5个疗程(30 d),疗效佳。

综上所述,阴道超声引导经侧穹隆穿刺治疗盆腔积液是一种创伤轻微、安全、简单、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临床价值较大,适合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阴道超声介导侧穹隆穿刺治疗盆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盆腔积液患者200例,采用阴道超声介导侧穹隆穿刺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全部治愈。结论:阴道超声介导侧穹隆穿刺治疗盆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阴道超声介导侧穹隆穿刺,盆腔积液,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毓星.计划生育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52.

盆腔积液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20例女性盆腔包裹性积液患者, 年龄22岁~66岁, 平均年龄44岁。有慢性盆腔炎史12例, 妇科及外科手术史8例, 包括子宫肌瘤术后1例, 异位妊娠术后2例, 卵巢囊肿术后2例, 卵巢内膜样囊肿1例, 盆腔转移癌2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胀、小腹下坠、隐痛等表现。

1.2 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5 MHz。患者取仰卧位, 充分暴露盆腔, 均匀涂抹耦合剂后直接将探头置于盆腔皮肤表面, 分别做纵横面扫查。观察盆腔积液位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2 结果

声像图特点:本组病例皆在盆腔探及囊性包块, 基本表现是病灶边界不清, 形态不规则, 部位较固定的低回声区。回声特点:6例表现为低回声区内可见细小光点;14例呈无回声, 部分囊内可见强回声纤细光带, 部分囊内无回声区包绕卵巢及输卵管。这些病例均经妇科阴道穹隆穿刺抽液并药物治疗。1个月后复查有12例积液明显减少, 8例积液消失, 抽取液经生化检验均为炎性渗出。2例陈旧性异位妊娠, 分别在治疗后4个月、5个月、8个月B超探查表现为不规则实性回声区周围较大的不规则囊性包块, 并可见稀疏点状强回声, 其术中发现盆腔粘连明显, 周围渗出浑浊。病理报告显示, 1例报告有卵巢组织及滋养细胞;1例见陈旧包块, 滋养细胞及卵巢组织。1例病理为子宫内膜原位癌及右侧卵巢转移;1例为透明细胞癌侵及附件及盆腔, 声像图表现为包裹性积液环绕实性包块周围, 囊液较清晰。本组病例囊性包块最大18 cm×9.0 cm×5.6 cm, 最小6.5 cm×6.0 cm×5.0 cm;位置在子宫右侧9例, 子宫左侧5例, 双侧附件区6例;最大一侧包块占据右侧腹、盆腔, 上界至肝肾间隙。

3 讨论

盆腔积液是指盆腔内的积液, 常见于盆腔最低处子宫直肠陷凹处, 而包裹性积液则是由于治疗不及时纤维细胞增生将积液包裹形成。盆腔包裹性积液大多是由慢性盆腔炎、盆腹部手术、腹腔镜检查等引起[1], 一般表现为下腹痛, 腰骶部疼痛, 下腹胀痛、坠痛、腰酸痛, 下腹下坠感等症状, 还有白带增多、月经紊乱、痛经、性生活不适、输卵管阻塞、不孕症等。根据其发病原因可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两种, 生理性的盆腔积液多发生在排卵后或早孕期、经期和排卵期等生理期时, 大量血液、组织液等体液会经输卵管运送, 可出现微量血液、漏出液汇集于盆腔, 造成盆腔积液。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少于10 m L, 多可自然消失, 不必进行治疗。感染、异物反应、盆腹腔手术时, 腹腔内纤维蛋白大量析出, 而各种因素导致组织损伤区供血不足时, 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的活性, 致纤维蛋白溶解力降低, 结缔组织增生机化形成包块, 包裹小肠、结肠和卵巢、输卵管等, 囊内炎性渗出液聚积形成包裹积液称为病理性积液, 这种积液药物治疗往往效果较差, 需要手术治疗。本组有慢性盆腔炎和手术后12例患者的囊性包块形态不规则;另外6例因囊液内混有陈旧性的血液而可见囊内有细小光点;2例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侵及子宫周围组织产生盆腔包裹性积液且腹水局限。

盆腔包裹性积液又叫盆腔假性囊肿, 患者多数既往有盆腹部手术史, 临床多表现不典型, 可见下腹部隐痛不适。在诊断学上我们认为, 位置多发生在子宫直肠陷窝等盆腔内位置较低处[2];B超可以较准确地判断积液的量;抽取积液后积液不断增多;多伴有下腹 (单侧或双侧) 痛、腰骶部疼痛、腰酸下坠、胀痛等, 结合病史、B超探查、包块的特征等可作出诊断。鉴别诊断:若包裹性积液形成的时间较长就变成了包裹性囊肿, 其有一定的张力、边缘圆钝, 与卵巢囊肿非常相似;内膜样囊肿回声为细密点状, 而包裹性积液细小稠密点状回声明显稀少, 尚可探及正常卵巢组织;盆腔脓肿多呈急性发病, 回声不均匀, 且多房性, 囊壁厚而不规则, 囊液黏稠, 子宫卵巢常边界不清。

盆腔积液要及时治疗, 以免导致病菌迅速扩散, 盆腔积液面积进一步扩大, 并发输卵管炎及输卵管堵塞而造成不孕。经常不定期体检进行B超检查是发现盆腔积液的好方法。

B超检查是女性盆腔包裹性积液最佳的诊断方法, 其安全、准确、方便, 并可对卵巢囊肿、附件囊肿等疾病做出明确鉴别,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B超对女性盆腔包裹性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女性盆腔包裹性积液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包裹性积液特征为盆腔内形态不规则、部位较固定、边界或包膜不清、囊性;疾病不同声像表现也不同。结论 B超检查是女性盆腔包裹性积液最佳的诊断方法, 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盆腔包裹性积液,女性,B超,诊断

参考文献

[1]彭敏霞, 陈文艳, 张信祥, 等.超声诊断女性包裹性积液31例分析[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4, 5 (1) :61-63.

上一篇:招商选资下一篇:综合气象观测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