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应用范文

2024-07-04

教学方法应用范文(精选12篇)

教学方法应用 第1篇

1“体验型”教学方法的含义

所谓体验型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 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 经过反复认识和发现、不断深化和体验知识对象, 以掌握客观而精确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体验型教学方法是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的重要维度。它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而不是配合老师上课的机器。学生应该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 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教学的真正价值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感受、体验情感, 提高认识并转化成智慧, 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体验式教学方法是新课改中的一项有益尝试。在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 应用文写作课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应用写作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强调知识的记忆, 注重反复练习技能, 很少学生参与, 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刺激, 标准化学习, 强调理论系统化。传统教学方法导致的唯一课堂形式就是教师不停地讲解知识点, 而所讲内容教材上已经写得很清楚, 学生完全可以凭借阅读教材理解知识点。这样, 学生听得疲惫, 睡觉、发呆、自行看书的行为屡见不鲜, 课堂没有一丝生机活力。而这只是其次, 更重要的是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使学生们厌倦了学习应用文写作课, 并且学生一致认为即使上课不听老师讲, 课下通读教材也可以学会写某一文种的文章。无形中学生的学习时间荒废了, 应用写作技能得不到锻炼, 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实现不了, 课程无疑以失败告终。

3 应用文写作课“体验型”教法的尝试

近两年来,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 不断实践, 不断改进, 并总结了以下几条经验:

预习环节, 引入体验“温故而时习之, 可以为师矣”,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复习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但预习将要学到的知识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讲一个应用文种之前, 让学生先预习, 并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完成练习。如讲到计划, 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制定一份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 本学期所有学习内容将按照计划实施。

教学过程, 鼓励体验。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教学情境的设计, 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 恰如其分地设置各种教学情境,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小品、辩论赛、故事会等多样化教学形式来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各种虚拟的或实境的活动中产生各种情感体验, 并进行判断、比较、分析, 进而明白道理, 掌握知识, 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当然, 情境的设计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三个方面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如“申请书”是应用文中比较简单的文种, 在讲到这一文种时, 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前预习, 上课时任选一组学生让他们讲解申请书的写作及注意事项, 其他组的成员可以做补充或提出质疑, 学生们在交流和辩论中学会了一个文种的写作。在讲到“起诉状”时, 先给同学们讲了两个故事《窦娥冤》和《祥林嫂》, 学生在高中阶段学过这两篇课文, 但当对它们的记忆渐渐消退之时, 老师再“重提往事”, 学生的情感又一次被触动, 学生真正理解了在依法制国的社会中“起诉状”的重要性及学会它的必要性。

课后作业, 实践体验。实践出真知, 为使教学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必须使学生再次体验, 让他们带着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回到实践中, 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每一位学生在求学阶段都会遇到许多问题, 参加社团或学生会, 制定学习或工作计划, 为班级制作简报, 参加学校活动, 意外丢失物品, 学习或生活上遇到困难, 就业……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应用申请书、计划、简报、演讲稿、启事、求职信等文种的写作, 这是大学生活赐予我们的很好的体验机会。像商品广告、产品说明书等文种, 则可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在充分了解商品的基础上来为其做宣传或说明, 伴随着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 同学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锻炼, 创造力也突显出来, 他们在创作广告文案的同时引入了唐诗、宋词、歇后语、俗语及当下流行歌曲的歌词、流行小品的台词等。

考核机制, 升华体验。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应试教育”模式下, 考试往往被看作是学校教育的唯一目标, 分数成了评价学生的主要手段。这样的评价机制, 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扼杀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不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因此, 必须建立一种既能激励学生发展又能全面考评学生的考核机制。首先, 考核内容应该多元化, 除了考核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运用, 还要注重考查学生组织运用语言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次, 评价方法应该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考试、测验外, 还可以结合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 如预习情况, 课堂答辩、社会调查, 乃至课后的行为观察等, 建立一种量化考核和质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最后, 考核过程应该动态化,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其性格、心理、知识水平都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也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 在一定的过程中来进行, 使发展和过程成为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作者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 通常采取“三合一”的形式, 即卷面成绩占40%、课后作业占30%、课堂表现占30%, 这样的考评方式更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

4 对“体验型”教学方法的设想

“体验型”教学方法可以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 不同的学科采取的“体验方式”是不一样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探索如何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条件, 看录象、短片或记实片, 学生很容易记住当中的人、事、物。将应用文写作课程中的每一个文种都设计出特定的故事情境, 情境中包含写作知识、情感体验, 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感受事物, 最后用文章来解决问题。

以上是在应用文写作课“体验型”教学方法上的几点体会, 可能不太完善, 但这种教学方法在我和学生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让我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我们一起体验钻研的乐趣, 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实践中, 更深刻体会到教学是一门艺术, 它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课堂是师生成长的一方沃土, 只有不断探索, 不断改进, 才能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薛宏冰.“体验型”文学课教学评价方法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0) .[1]薛宏冰.“体验型”文学课教学评价方法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0) .

[2]张辉论.“体验型”教学在知能转化中的载体作用[J].教育艺术, 2002 (5) .[2]张辉论.“体验型”教学在知能转化中的载体作用[J].教育艺术, 2002 (5) .

尝试教学法在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第2篇

邱学华教授提出的尝试教学法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尝试教学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变传统的“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尝试教学法在结构上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在于它是以学生自学课本,讨论课本为主。尝试教学法一般结构是:基本练习、导入新课、新课练习、巩固练习、课堂总结。教学的五个步骤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为教师合理地组织教学提供了一个科学程序。在第三步骤的新课教学过程中,更能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教学过程又分为五个环节:在准备题引入的基础上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我在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含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教学中应用了尝试教学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准备题的引导作用--准备题与尝试题密切联系

教学时准备题的设计非常重要,因为数学教材是系统的,知识是循序渐进的,每一节新课,每一道例题都是前段知识的发展和延伸,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由 于新旧知识的这种联系,教学中的准备题就起到了桥梁了作用,准备题应与尝试题紧密相连。

出示准备题:小明家养鸡27只,养鸭19 只,小明家养的鸡和鸭的总数是多少只?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讲解:要求鸡和鸭的总数就要知道鸡和鸭分别是多少只,这两个数量在题里都已经告诉了,那么把鸡和鸭的只数合起来就是所求问题鸡和鸭的总数。算式是:27+19=46(只)。答;(略)。在此基础上出示尝试题;小明家养鸡17 只,养鸭19 只,养的鹅比鸡和鸭的总数少3只,小明家养鹅多少只?为准确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准备题与尝试题合为一体,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

二、课本示范作用--自学课本

尝试题的出现,立即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起到思维定向作用。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自学能力强、基础好的学生经过准备题的“铺路”能够解答出尝试题。而多数同学虽然积极性很高,但尚需辅助指导,这时教师出示自学内容同时给予点拨。出示自学提纲,附自学例题:同学们做黄花25朵,做紫花18朵,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自学提纲为:首先找出题里的已知条件及问题;其次观察线段图思考:做红花的朵数与哪个数量有关系?在尝试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尝试的条件,给学生提出自学提纲,使学生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自学课本,自己探索,从课本中找到解题的方法。

三、尝试练习--信息反馈,指导判断正误。

在尝试练习中,应用反馈原理,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到的新知识,并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掌握了解答尝试题的方法,几个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教师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感到自学新知识并不困难。这样就可以加快教学速度。由学生独立解答下面的题:把前面三个已知条件分别改为:(1)养鹅的只数比鸡和鸭的总数多3 只。(2)养的鹅的只数是鸡和鸭总数的3倍。

四、学生间的互补作用

学生通过自学课本,靠自己的智慧解决了新问题,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同时又急于用自己刚获得的知识来解答尝试题,这时教师要通过自学--解答尝试题,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通过讨论提出的疑问,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规律就成了新课中的关键环节,把新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课本上的例题与尝试题的相同点及不同点。题里的数量关系相同,题意不同,解答尝试题关键先算什么?为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是:所求的数量与哪个量有关系,我们就要先算出哪个量,然后再解答所求的问题。也就是通过两步计算才能解答出来。学生讨论后需要教师的讲解,学生讲解与教师讲解有机的结合起来。

五、尝试后的教师讲解

在学生讨论困惑的地方,教师给予及时的讲解。教师此时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在教学中学生针对线段图的画法提出异议。有的学生问:题中提到了三种量为什么只画两条线段图。这个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讨论,然后回答,若学生解答不清楚,这是教师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提示学生注意:第三个已知条件是鹅的只数比鸡和鸭的总数少3只,把鸡和鸭的.总数作为基础量进行比较,因此要把鸡和鸭画在一条线段上,这样才能很清楚地进行比较。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知道与谁比,谁就作为基础量的知识。尝试教学法既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题作用统一起来。

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开发儿童智力,发展与培养其思维能力,一定要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智力因素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其中以思维力为核心。非智力因素包括内动力、情感、意志、自信心、好胜心、责任感、荣誉感、独立性等心理因素。

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儿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精心培养而成。通常儿童的智力因素差异不大,往往由于非智力因素强弱而影响学习质量的高低。所以智力因素同非智力因素必须有机组合,互相促进,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一带新人。

一节可要达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的结合,就要力争作到以激发学习动机为前提;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主导与主题、教书与育人、教法与学法的结合为原则,以多种器官协同活动为过程。尝试教学发让学生试一试,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索精神的形成,只有探索才能有所创新,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想象和动脑筋的余地。通过常试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使我认识到尝试教学的课堂氛围对提高学生素质影响巨大。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我认为在尝试课堂上注意:1.课堂讨论程序的设计,讨论题目的顺序应从易到难,发言同学的素质有低到高,这样效果更好,更理想。2.要注意学生的合作互补作用。学生的先天禀性和后天的社会因素影响不同,每个人的素质有明显的差异,尝试过程要充分利用集体的有利条件,加强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和互相补充,互相提高。3.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讲解作用,学生讨论后,常常会留下悬而未解或解决不圆满的问题,需要教师点拨指导,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过去的经验,去探索解决新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教学方法应用 第3篇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迁移教学策略 应用

当前,计算机行业飞速发展,快速发展的社会对掌握较高信息技术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迁移教学策略将会是一种有效的培养方法。学生们可以通过迁移教学策略,来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提高自身的环境适应力。因此,中职教育应改革现在的传统教育,加强迁移教学策略的应用,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现状

1.学生水平高低不一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每位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差异。这就给老师的教授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例如,老师讲到一个新知识点的时候,对于那些了解计算机和对计算机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来说非常简单易懂,然而,对于那些不了解计算机知识和理解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就感到非常困难。如果老师继续讲新知识,会让不懂的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困难,如果老师将知识再讲授一次,必然会浪费大量时间,使得老师左右为难。

2.教学设施不完善

在这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硬件的配备将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虽然,计算机在我国已经普及,但是有些中职学校的硬件设施还比较落后,仍然使用过时的计算机。例如,在学习word的时候,老式的计算机安装的可能是早期的word文档,功能不完善,同教材知识有些脱节,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3.教学内容与实践要求不一致

每个专业所需要的计算机知识不同,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侧重点也不同。老师没有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来进行授课,不去结合实践进行教学,只让学生按图索骥。学生们即使掌握了课本知识,在实践中也无从下手。并且学生在课后缺乏实践操作,没有把在课本上学习的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当中,造成了教学内容与实践要求脱节。

二、加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迁移教学策略的应用

1.提高学生迁移能力

学生的迁移能力将直接影响知识与实践结合的结果。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还需要老师合理的教导。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可以通过下面两种方法实现。

(1)老师灵活教学。面对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老师和学生一起制订学习计划,领导学生自觉培养迁移能力。例如,在学习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去电子市场进行参观和学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迁移到实践中去。

(2)组织计算机技能比赛。让学生以个人或团体为单位设计项目,进行计算机技能比赛,把学习的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根据年级来设定比赛内容,也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设定比赛,例如网页制作、程序开发、计算机硬件组装和计算机常识比赛等等。

2.开设实践操作课程

为了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采用边学边实践的教学方法组织课程学习,开设实践操作课程。如今,大部分中职学校开设了实践操作课程,并取得了理想的结果,学生通过上机实践操作,充分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实现了知识的快速提取和应用。

3.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实习,顾名思义,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学生要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将知识迁移到实际工作当中。中职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实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在实习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为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未来就业的时候选择恰当的职业,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发挥所学知识。现在的中职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实习的作用,促进了学生迁移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能够游刃有余的解决计算机问题。

教学方法应用 第4篇

关键词:大学,应用文教学,应用语言,实现方法

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脑力劳动也是一种生活在现代生活中必备能力和素质。应用文写作的内容主要包括相应的思想或思维能力, 特定的应用文的语言以及一些应用文不同的表达格式。应用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是一个人长期知识积累不断思考的结果, 单单应用文的外部教学是无法解决这一个内在问题的。一些应用文不同的表达格式都是一些简单固定模型, 比较的粗糙, 有一定的规律比较容易学习, 只要稍微花一点时间, 就可以掌握。

一、我国大学应用文教学现状

近年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开始重视起了对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各大高校都已经开设了相应的应用文写作的课程。但是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 大部分高校的老师都是以应用文的格式为课堂教学上的重点内容, 将应用文格式中一些简单固定的模式化的而且比较粗糙的框架作为知识点传授给学生, 而忽视了应用文写作中真正的实质和难点, 对应用语言的把握。

学生从这些课堂中无法收获到自己期望所学到的知识, 长此以往, 学生很快就丧失了学习应用文写作的积极性, 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老师也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感觉到无法深入, 对自己的课程并没有自信, 自然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这些课堂中, 很大一部分的学生的实际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并没有得到实际意义上的提高, 只学到一些了应用文写作的表面知识没有认识到其本质。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教材方面, 虽然市面上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和教材, 但是质量都参差不齐。大部分都没有科学得分析出文学语言和应用语言的区别, 更有甚者将文学语言与应用语言混为一谈, 对说明文语言问题的解释都十分的简略不够详细, 也没有一套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方法, 大多数都是泛泛而谈, 空洞没有内涵。学生根本无法从这样的书籍和资料中得到实际的有益的提高自己应用文写作的方法。

二、实现大学应用文语言教学的方法

从以往的写作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 写作都与其语言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实际的应用文写作中, 学生无法将一些生活化的语言转化成应用文的语言, 老师上课的内容也仅仅致使一些应用文的格式, 这就导致了学生写的文章虽然在格式上符合了应用文的要求, 但是在应用文表达的过程中, 却依然使用的是文学语言而不是应用语言, 这就导致文章呈现出一种畸形的样式, 感觉不伦不类。归根到底, 原因就是学生没有一套具有实际可行性的转化语言的方法。

所以在实际的大学应用文教学中, 想要实现应用语言, 作为上课的老师, 就要关注学生语言转化的问题。从根本上说, 老师自身首先要学会区分应用语言和文学语文, 并能够正确使用表达这两种语言, 进行到位转的转化。教师本身要开始加强这方面的实践修养和教学素质, 至少在理论上能够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

学生在过去的长期的学习过程中, 学习的都是一种混合性的语言, 所接触的语言既不是单纯的应用语言也不是文学语言, 也没有对语言进行过明确的区分。因为语言本身其实一种很难区分和量化的失误, 完全明确两种语言几乎是一个没什么可能的事情。但这并不是意味着, 我们不需要区分它们。应用文写作过程中应用语言的实现也是这样。在长期的教学中,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实现应用语言实现的方法。通过下述的方法,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十分轻松让学生进行一些应用文的语言写作, 例如可以让学生用文学作品来进行课堂的练习。

1.尽量避免使用一些文学类的修辞方法, 这样会带上浓重的文学语言的色彩。2.在组织语句时, 使用一些词语的本意而不要使用它的引申含义, 给人造人不必要的联想3.用准确的定量的数次或者能够量化事物的词语来描述4.使用一些专业的术语和专门的用于。

总结

应用语言在应用文写作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语言是我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思维的一种方式, 同时也是我们与外界交流一个工作。尤其是在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 如果没有用准确的应用语言来表达就无法实现思维的理性化, 之后的写作也没有办法顺利地开展。应用文其实就是对一些逻辑思维进行书面上的呈现, 所以在写作中, 使用正确的应用语言有助于学生提高思维逻辑能力和表达的准确度。对于一些刚刚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学生来说, 学会应用语言的转化和理解应用语言的本质无疑是一个关键的步骤。

参考文献

[1]王季路.新环境下高校应用文教育中的能力培养[J].现代职业教育, 2016 (04) .

[2]廖俊.从就业角度浅谈中职应用文教学[J].学园, 2016 (04) .

[3]王凤, 李玉双.浅析应用文教学中的秘书案例教学[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4 (01) .

[4]闫安.努力探索中职校应用文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职业技术, 2014 (Z1) .

[5]赵艳丽.社会热点在应用文教学中的应用——调查报告的教学案例[J].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3 (06) .

[6]刘康乐.浅论应用文语言的生动性及实现方法[J].应用写作, 2004 (04) .

[7]李白坚.应用文教学的“套餐”训练[J].应用写作, 2006 (08) .

[8]刘必千.高职应用文教学的“四化”思考与实践[J].应用写作, 2007 (08) .

教学方法应用 第5篇

浅谈分组教学在中职应用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卢林华

应用文的教学固守不变、枯燥无味,必将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所以,教师必须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本文主要是就分组教学在应用文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进行了一下探讨。根据应用文的种类,按照相类似或者相对应的标准制定教学计划,运用随机抽扑克牌的方式,不断变换组内成员,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展示成果。教师起指导作用,引导小组成员互相进行评价,快乐学习应用文。

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应用文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在中职学校,应用文教学却出现了“教师烦教,学生怕学”的局面。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格式固定的应用文,教师教学方法的陈旧是学生对应用文学习提不起兴趣的主要原因。既然如此,教师就有必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使枯燥的应用文教学也变得有“魅力”。

分组教学是一种应用多年的教学方式,当然,也备受争议。不过,在中职应用文教学中,如果把这种教学方式加以创新,就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一、应用文分组教学具体的含义

这里所讲的应用文分组教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按照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的分组。它不讲究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是按照应用文的具体种类进行分组,在内容上相对应或者相类似的应用文中分别感受应用文的写法。小组间的成员只是按照应用文的种类担任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角色中学会应用文的写法。

二、应用文分组教学的目的

应用文分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担当不同的角色,在角色扮演中理解各种应用文的写法,掌握各种应用文的格式,从而产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于快乐中学习。

三、应用文分组教学创新的具体实施

(一)划分应用文种类,制定教学计划

在实施教学之前,将一个学期要讲的应用文具体分类,根据分类的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分类的标准是:内容上相类似或者相对应。例如,我校现用的教材是由周晓波主编的《中职应用文写作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10月第1版),根据内容上我们可以将计划要讲的应用文分类如下表:

(二)学生分组,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

传统的分组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成绩差异分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一些想法,例如:我为什么被分在这一组?导致学生有一定的厌烦心理,甚至会产生抵抗情绪,教学效果不佳。人都有好奇心和新鲜感,所以,这里所讲的分组教学是要根据应用文的种类进行分组,而且是随机抽扑克牌的方式进行,并且根据教学计划的进度发展,组内的成员也要随着教学计划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学生在随机抽扑克牌时就会产生一种好奇心,他们会对小组内不断变换的组员感到好奇,从而产生新鲜感,如此全班同学都有一起合作学习的机会,最终激发起学生学习应用文的`热情。

随机抽扑克牌的方式是这样进行的。例如我们讲请示与批复。一个班级有40位学生,那么我们就将其分成4个组,每组10位同学。把扑克牌按照花色分别选取从A-10的10张,然后打乱扑克牌的顺序,学生按照所抽的黑桃、红桃、梅花和方块组成4个小组。这样,4个小组的成员在教学过程中,将会分别担任请示的“角色”和批复的“角色”。

(三)教师主导,组内合作,组间评价

无论是哪一种分组教学,都有一个共同点――教师主导学生学习。这里所讲的应用文分小组教学,也是需要教师起一个主导的作用,组内成员合作学习,小组间互相评价。

1.教师的主导。现在,大多数的学校都在提倡“生本教学”,它不需要教师讲太多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只起一个引导的作用。确实,从笔者之前的实践过程来看,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厌烦的情绪就越高涨,不懂的地方也就越多。当然,教师讲得越少,也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越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引导作用,即“一根线”的作用,只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指导。因为,应用文本身就是一种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文体。所以,教师在应用文的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主要还是体现在对应用文格式和内容的点拨以及学生练习的点评上。

2.组内合作,组间评价。一节课的关键就是这个步骤。学生通过小组内成员的相互合作学习,组与组之间的互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应用文的热情,进行互相学习。

(1)组内合作,自行发现各种应用文的格式和内容。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老师分派的任务进行探索性学习,根据分派的应用文种类,找出其具体的格式和内容。如果讲授相类似的应用文,就让学生找到它们相类似的地方;如果讲授相对应的应用文,就要让学生找到它们相对应的地方是什么,内容上有什么区别。例如,讲授请示和批复的时候,教师可以分派“请示”和“批复”给两个小组进行探索性学习,让学生对比这两种应用文体并找到它们的区别。

(2)成果展示,教师点拨。每个小组分别派一名成员到讲台展示探索的成果。在展示成果后,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让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可以是格式上的,也可以是内容方面的。这样,可以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成果。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之后,教师要将问题加以解决,让学生对所学应用文的格式和内容有一个正确的初步认识。

(3)角色扮演,巩固成果。根据应用文的种类,给每个小组一个角色,在扮演角色中去巩固教师刚点拨过的内容。例如,我们在讲授请示和批复的时候,就要求其中两个小组扮演“请示”的角色,另外两个小组扮演“批复”的角色。先是让两个小组根据所给题目写一则《请示》,题目如下:

××职业学校在校生1800人,共32个教学班,但专职语文教师仅3人,兼职1人,平均每人负担7-9个教学班的教学任务,周课时达24节以上,长期超负荷工作。近期,其中一位教师即将退休。由于学校地理位置离市区较远,很难找到代课教师,师资不足的问题日益尖锐。根据以上情况,学校向市教委写出请示,请求分配3名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应届本科生来校任教。

然后,让另外两个小组根据所写的请示,写一则《批复》。

(4)互相评价,共同学习。评价可以是其他小组写得好的地方,也可以是写得不够好的地方,包括格式和内容。这是让学生从互相评价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首先,得让写同一种类型应用文的小组进行评价,然后再让写不同类型应用文的小组互相评价。例如,让写“请示”的小组与写“批复”的小组先分别组内互评,然后,再让写“请示”的小组与写“批复”的小组进行互评。这样,他们既学习了请示(批复)的知识,又帮助别人巩固了请示(批复)的知识。

四、分组教学在应用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计划要根据应用文的种类制定

我们不能把应用文看成是一个个的板块,要善于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对比、有发现。

(二)分组要有随机性与可更新性

我们不按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学生的疑虑,在新鲜感和好奇心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况且,在小组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只有互相评价才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

(三)教师起引导作用,避免课堂混乱

课堂气氛活跃,是每个教师都希望看到的场面,但若没有组织,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势必会造成混乱。所以,教师在整节课中都要充当引导者和管理者,以避免课堂的混乱。

(四)练习难度要适中,避免过多过长的练习时间

分小组教学中,有一种“羊群效应”。小组中有一位成员不想做练习,就会波及小组其他的成员。所以,我们安排练习时,要顾及大多数人的知识接受能力,尽量安排大家都能接受的练习,并要避免过多过长时间的练习。

中职生厌学应用文的原因有很多,但应用文的教学方式对于守旧老套则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只有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心理,才能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从而改变应用文难教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周晓波.中职生应用文写作教程[M].重庆大学出版社,.

[2]郭丽.中职生本教育语文教学评价之我见[J].新课程(教师),,(04).

教学方法应用 第6篇

一、案例教学法课堂特征

案例,是指具有典型意义,可以用作例证的个案。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这一方法与以往教法相比,能引起教学活动结构、教师施教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变化。为使教学双方相互适应,教师要精心编选不同应用文文种的案例、组织案例讨论和案例评价。使课堂具有如下特征:

1.真实的应用文材料。除了为某一特殊教学目标需要而设定的某种假设的情景之外,真实性是应用文写作教学案例的必要条件。

2.促进教学过程的顺畅运行。教学案例必须包含重要的应用信息,体现应用文体的写作原理和规律。作为应用文写作知识的呈现方式之一,它必须切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受各种教学原则的约束,促进教学过程的和谐发展。因而用于教学的应用文写作案例,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体现教学互补、师生互动的原则,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3.为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标服务。案例要提供具体、详实、典型的背景材料,易于让学生进入某种问题的特定情景之中,实现思维与情景的交流沟通。从此获得切实的应用文写作知识,促使写作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案例教学法教学步骤

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要将教学过程、教师的施教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反映在以下几个操作步骤之中。

1.设计案例。这是应用文写作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课前编写案例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要准备好充足的案例,这些案例大多是一份文字材料,要包括事例的具体情况,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

2.呈现案例。案例的呈现既可以放到理论讲授之前,也可以放到理论讲授之后。既可以在讲授的某一环节中呈现,也可以在讲完某一文种之后呈现。

3.讨论案例。对于同一案例,每个学生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有人只能找到浅层的信息,有人则能得出透彻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剥去案例非本质的细节,揭示其内部特征以及案例与应用写作规律之间的必然联系。讨论案例的关键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一条或几条写作理论连接起来。

4.评论案例。这是对案例分析的概括与总结,一般由教师来完成。教师可以指出学生分析案例的成绩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做进一步补充。

三、案例教学法对教学过程的优化

1.调动学生的思维。要想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应用文写作要素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需要分析、综合、概括案例所隐含的知识要素和基本原理,训练其思维的深刻性;同时通过举一反三、引申扩展、迁移模拟、类比评价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并让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提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案例分析的多元结果,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因此,案例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应用文写作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改变着单一渠道的知识传递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大的自主发挥空间,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和意向沟通。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理解,而且还需要表达和交流,有利于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案例在研究性学习中,还有赖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和个体综合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

3.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案例教学最明显的表征是师生互动,教学同步。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教师负有引导的责任。尤其是探究性案例,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较大的发挥余地,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案例教学法应正确处理的关系

1.要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讲”是为了“导”,即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自己去掌握写作知识,教师的讲不能只满足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和抓住关键,而且还要受学生认识规律、学习的心理特点和三基能力的实际制约。导的好坏,对应用文写作课成败至关重要。“练”是为了“知”。教师布置的案例主要应是从实际抽象、归纳出写作学科规律的案例,从旧知引申或获取新知的案例。加深对概念本质属性理解的案例,对概念、习题存在条件进行讨论的案例,以及对知识的可逆性联想、多向性联想的案例等等。

2.要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应用文写作练习要有一定的数量,但要避免过量与机械重复。要注意案例质量,否则练得虽多,效果却不一定好。

3.要处理好易与难的关系。应用文写作安排案例要根据大纲和教材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在由易到难的过程中,应有一个恰当的坡度。基本案例并不是可不假思索就能做的题目,难的案例,也不是超越大纲要求,脱离教材范围的题目。

4.要处理好练与评的关系。案例讨论后要进行讲评,肯定好的写法,纠正错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写作知识。只练不评,往往会使案例讨论走过场,不能收到实效。案例教学法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要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既有正例,又有反例。重视写作过程。

总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去尝试和探索。应用文写作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从实际材料中选取一些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案例,使学生通过这种典型案例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从而获得应用文写作知识和技能,并用于解决应用文写作实际问题的方法。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最有效的方式。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会形成文种意识(学会发现问题);能找出问题的联系,具备写作的能力。训练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学会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即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学会解决问题)。从而使应用文写作的课堂教学具有活力,具有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魅力。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这是教学过程中处理教与学的基本原则。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教育思想是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现代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按深度分为三种:第一程度是能掌握信息;第二程度是具有运用知识的技能和技巧;第三程度是善于创造性活动。应用文写作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使教学效果达到第一和第二程度后,更利于达到第三程度,从而实现应用文写作教学创新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舒生.教学法大全[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

[2]朱悦雄.新应用写作[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模块教学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第7篇

1 何为模块教学?

模块是计算机中的词汇, 计算机字典中解释为“能与其他部件一起使用的组装功能硬件”或“程序的一部分, 能执行某一特定功能”, 即模块即与计算机硬件对应, 也与其软件对应。模块这个词汇已被广泛迁移, 根据其功能的不同或使用环境的不同, 分出各种不同的模块, 如脑功能模块、课件模块等, 我们则把它迁移到教学之中, 成为教学模块。

我们将模块教学定义为, 在一定教育教学理论下构建的, 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有确定功能、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的有机融合体的教学模式。模块教学可大可小, 大的称为中观模块教学, 小的称为子模块教学。一个子教学模块相当于一节课中的一个教学单元, 一节课投放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子模块教学, 一个中观模块教学可投放在几节课中。它是从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学习方式和要求及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强调能力本位, 重视专业差别。由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对模块教学内容进行机动灵活的取舍, 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从而使模块教学更符合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符合市场需求和课程衔接的规律。

2 如何实施教学

2.1 模块选择化

模块教学本是针对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而言的, 但我们把这一模式当中对我们有启迪的地方提炼出来并应用到我们的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不再追求按部就班的、枯燥的理论教学, 而是更多地考虑到高职教学中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培养要求, 将整个应用写作教学的内容分成了七大模块, 分别是应用写作概述、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社交礼仪文书、司法文书、经济文书、学业文书等。在这七大模块当中又涵概了数十个相应的文种, 但由于学时有限和学生实际工作、生活的需要, 我们没有必要将这数十个文种一一地介绍给广大同学, 于是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会对这七大模块进行不同学时的设置, 以配合各个专业的教学要求。例如在对财经专业的教学中我们会加大对经济文书部分 (合同等文种) 的讲解及训练, 而对机械专业的学生我们则更注重对事务文书 (计划、总结等文种) 的讲解与练习。

与此同时, 我们还把我们的教学内容与当前的社会实际相联系。随着公务员考试热潮的不断攀升, 有更多的应届毕业生加入到这个考试大军当中, 而行政公文是公务员考试必涉及的内容, 所以我们又会把行政公文这一模块作为基础教学当中的基础, 在对每个专业的教学活动当中, 我们都会有三分之一的课时用来对行政公文进行选择性地详细讲解。

2.2 教材更新化

目前应用写作教材出版很多很多, 就高职高专系统使用的应用写作教材也不下百种, 但是鱼目混杂, 好教材匮乏。我们的有些教材, 范文不是从现实生活而是书本上收集来的, 也就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 有的格式不规范, 有的内容太陈旧, 与现代社会脱节, 有的内容过于深奥, 术语太多, 篇幅过长。在实施模块教学的同时, 为了不因为缺乏优秀的例文而影响教学, 我们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共同的收集典型例文, 将一些格式正确、内容较新、很具有典型性的例文编辑成册。这个辅助教材也是以我们的七大模块为依据, 包含了我们在各个专业教学中所涉及的所有文种的例文, 而在教学中我们只要带领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例文教学即可。吸收的例文也是有对也有错, 对的例文是让学生详细阅读、分析、借鉴, 错误的例文是让学生“诊断”、“下药”, 这样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教学, 加深学生对各个文种写作格式、内容、要求的认识。让学生由欣赏、品味到感悟, 由模拟写作到自觉写作, 从而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2.3 教学情景化

对于这七大模块在具体教学中的顺序我们没有将其死死的固定住, 而是尽可能的联系学校或者社会当中随时发生的一些实际问题, 根据教学内容和训练的需要, 设置相应的情景, 让学生充当角色, 模拟实际写出相应文种。例如在开学初, 各个系都要对因刚刚度过一个轻松假期而散漫的学生加强管理, 对违纪的同学还要给出相应的处分, 那么这时我们就要求学生以系或学院的名义写出一份批评性通报。同样事务文书当中的竞聘演讲, 我们也往往放在一学年换届选举的前期讲, 这样让学生以参加学生会选举为前提, 精心准备后先在课堂上演讲, 然后由老师和同学共同帮他找出毛病并给出修改意见, 最后真正竞选。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把写作和他们的切身利益相联系, 让学生感受到应用写作在他们生活当中是无处不在, 这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的学习, 从而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也是模块教学带给我们的便利条件。

2.4 考核科学化

之所以说模块教学机动灵活, 不单单体现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上, 在学生们更关注的成绩考核方面也有表现。因为我们将这门课程分成了七大模块, 在考虑专业特点的同时我们在对每个模块的重点文种讲授后都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相关的写作文章, 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大概要完成10到6篇文章, 而我们教师除了要修改、点评这些文章外, 还要对学生的每次作业打分、登记, 登记是作为学生期末成绩的依据。有的同学对行政公文感兴趣, 写起来也得心应手, 这样他这一模块的写作分数就会高一些;而有的同学则会对事务文书感兴趣, 那么他在此模块的写作分数相对会高一些, 依此类推。结果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得到了全面的考核, 不在是用一纸试卷片面地决定学生的命运, 每个学生的所长所短我们都清楚的知道, 这样期末打分时我们就更加公平、合理。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对我们写作课是非常适用的, 学生主动学了, 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提高, 所以说模块教学真的是给我们提供很好的一个工作平台。

3 何以尽善尽美

由于我们这种教学方法还在探索阶段, 难免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模块需完善

对于现有的这七个模块我们认为还不够完善, 近期我们打算通过对已就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来重新增减相应文种, 尽可能的把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些文种列为我们的重点讲课内容, 而使用频率较低的文种我们将作为略讲内容或不讲。努力实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让学生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2 教法需求变

虽然在模块教学中, 我们已经配合了其他的教学方法, 但我们仍需要不断的改进。“请进来, 走出去”就是我们的一个新设想。请是指请进课堂, 我们将每学期不定时的从外面的机关、单位请来一些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写作工作人员, 来到课堂现身说法, 现场答疑, 只为加深学生的理解;走是指走出课堂, 我们教师也要和学生实习单位多沟通, 把他们的写作成绩与他们在实习单位写作材料相挂钩, 让他们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

摘要:主要是介绍引自工科专业的模块教学在应用文写作课程当中的运用的方法, 通过对近几年的实践教学作出总结, 并从三个方面着重介绍了模块教学的应用情况, 试验证明这种教学大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写作能力,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应用文,模块教学,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银河.实践模块教学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J].中国培养, 2007, 2.

[2]李锦英.关于应用文教学问题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5.

案例教学在高职应用文教学中的应用 第8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职应用文教学,应用

引言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又称为六步教学法。六步分别指的是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1]。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 由美国哈佛商学院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倡导提出。在案例教学法中, 教师扮演案例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身份, 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 更加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1. 案例教学法特性及优势分析

应用文课程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高职院校基础课程, 学习应用文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 为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打下基础。然而, 传统的高职应用文的教学模式却阻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2]。传统的高职应用文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 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和主题, 将所要教授的全部知识以“填鸭”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包括写作的基本结构、用词手法等。导致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降低, 学习主动性不高, 同时学生写作的能力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 将知识的教授融入在问题解决之中, 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在课堂中将知识内化, 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教师提供案例, 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初步分析找出其中问题, 然后解决问题并展示, 最后教师对学生们提出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从教学模式中可以看出:第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主要的课堂作用是提供案例, 从旁指点以及帮助归纳总结。第二, 教师不再直接讲解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中自己获取知识, 加深理解。第三, 具体的案例分析更加接近现实社会, 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第四, 学生自我展示和教师的点评归纳能够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重点, 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

2. 案例教学法要点分析

(1) 角色分析。在教学中, 正确认识教师、学生、教材等教学主体的角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因此, 案例教学法也需要将教师、学生和案例进行角色定位。首先要肯定的是,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领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 组织班级活动[3]。在案例教学法中, 讲师要负责整理有效的案例材料, 提供相关资料、分析方法和原则, 同时对学生整体情况有大致的了解,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适当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讨论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点拨和提示, 促进学习。其次, 学生是课堂的整体和任务的执行者。分析案例材料、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三大环节, 都需要学生自己完成, 学生可自主完成, 也可与小组成员讨论, 但是不能向传统的教学法一样随时向教师要答案。在这个过程中,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 案例代替传统的课本成为教学主要材料。案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因此要慎重对待。

(2) 案例筛选。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 案例的筛选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案例的筛选要有针对性。案例的选择要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一致, 因此, 每一次案例都要与所学的知识相联系, 紧扣主题。第二, 遵循从易到难的规律选择案例。任何新事物被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 案例教学法作为新型的教学方式, 学生在对其基本模式了解还不是很清晰的情况下, 有可能产生抗拒心理。简单的案例还可以为学生增加成功的体验,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为学生的学习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4]。随着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熟悉和能力的逐渐提高, 教师也可以逐步加大案例的难度, 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 案例的选择要源于生活, 并且在学生的接受范围内。

(3) 组织探讨。案例教学法要以学生为中心, 案例教学法的重点内容是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 这一方面妖气案例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之前将案例及相关资料发放给学生阅读思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体现出交互性, 即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性以及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性。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性体现在学生必须通过反复讨论的方式完成自主学习, 提高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内化所学到的知识, 加深理解。在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自我展示后, 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中出现的问题和建议反馈给学生, 进一步将学生的知识进行延伸, 建立和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

3. 实际案例探析

案例教学法理论上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在实际的案例分析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第一,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有良好的配合默契, 对教师的组织领导能力以及学生的能力、配合度要求较高, 因此不容易成功的应用于实践教学。第二, 高职应用文并不一定都适合与案例教学法, 因此, 还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实现资源方法互补。第三, 讨论环节是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 但是讨论的时间控制上存在很多问题。

4. 结语

综上所述,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 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问题的解决来提高学习质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 案例教学法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但在实际的操作中, 案例教学法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将成为教育者下一步重点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姮.关于案例教学在高职应用文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 2012, 20:33-34.

[2]蔡旗.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应用文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7:151-152.

[3]张蕴华.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3:89-92.

教学方法应用 第9篇

1 病例教学法的应用

临床药物应用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其内容既有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 又有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实践知识。在课堂上, 学生对深奥的理论知识往往不感兴趣, 而对临床疾病兴趣较浓。教师若能利用此特点, 利用病例讲解新课, 即用病例教学法, 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所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还可培养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课前病例导入教学法

导入是指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2]。病例导入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运用典型病例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并围绕病例精心设计和安排问题, 使学生在直观真实的情境中和相关问题的引导下, 运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 调动以往的知识结构, 学习未知的医学知识的教学方法[3]。教师在课前针对所要讲述的疾病,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快速直观地介绍一个典型病例。并围绕该病例设定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在讲述“心绞痛的临床用药”前, 先简要介绍病例:徐先生, 54岁, 公司经理。6个月来, 劳累及情绪激动后反复发作胸骨后压榨性疼痛, 并向左肩放射, 休息后症状有所缓解。查体心率75次/min, 体态肥胖, 体重90 kg。心电图S-T段压低, 提示有心肌缺血, 心脏彩色多普勒显示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有吸烟史。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诊断依据是什么, 治疗用药有哪些?”这样设置悬念, 让学生产生迫切想知道的心理, 集中注意力上课。病例介绍完后, 在学生旺盛的求知心理下, 教师适时导入新课:心绞痛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分型及临床用药。

1.2 课中病例分析教学法

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被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模式所替代[4], 能力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疾病的诊疗过程就是对病例分析、透过现象挖掘疾病本质的过程。在课堂上, 教师若能插入病例, 边分析边讲解, 一方面可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加深学生对疾病的理解, 另一方面还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而抗高血压药物种类繁多, 机制复杂, 因此, “高血压的临床用药”一章在临床药物应用课程中有一定的难度。为此,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手段, 在屏幕的一侧插入病例:刘先生, 48岁, 公务员, 6年前诊断为II型糖尿病, 复诊体检时测得血压160/115 mm Hg, 心率92次/分, 空腹血糖7.8 mmol/L, 心电图及X线胸片均显示左心室肥厚。简单介绍病例后, 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该患者是否是高血压, 为什么?”听完回答后, 教师在屏幕的另一侧对照病例分析讲解高血压的定义、诊断标准及分型。然后再问学生该患者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 应怎样控制血压。教师同样对照病例分析讲解高血压的治疗措施:首先要注意休息, 调整心态, 适度锻炼, 特别要限制钠盐的摄入, 若无效, 可配合药物治疗。然后学生就会问可以用哪些药物, 接着, 教师就请学生从硝苯地平、氢氯噻嗪、卡托普利、普萘洛尔及可乐定5种降压药中选择一个最好的, 并说出这样选的理由。学生就会动用所有的知识来选择药物, 教师顺势讲解各类降压药的机制、特点等, 讲完后, 学生自然答出最佳药物是卡托普利。

1.3 课后病例讨论教学法

课后讨论可对所学知识起到巩固作用, 及时复习可防止记忆快速丢失。复习的方法有很多, 临床药物应用是讲述疾病用药规律的学科, 因此, 课后用病例讨论复习所学内容, 既可巩固所学用药知识, 又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完“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用药”, 可布置一个典型病例, 让学生讨论复习, 然后以作业形式交给教师批改。如:李某, 男性, 46岁, 近一年来, 间断出现上腹部疼痛, 饥饿时加重, 进餐后可缓解。胃镜检查显示十二指肠球部有一处0.7 cm×0.8 cm溃疡, 周边粘膜充血、肿胀, 幽门螺杆菌 (+) 。问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 诊断依据是什么, 用哪些药物治疗。在这个病例中, 学生需要运用已学理论知识, 灵活思考, 查阅资料, 集体讨论, 综合分析, 才能做出正确结论。笔者通过批改作业发现, 其中98%以上的学生思路清晰, 诊断准确, 治疗恰当。教师还可将批改作业的情况, 反馈给学生, 肯定他们的劳动成果, 赞扬他们的学习成绩,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就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 转变成主动探索学习, 从而使理论知识得以深化[5]。

2 讨论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 通过病例教学,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和参与性,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堂使用病例要灵活

课前病例导入、课中病例分析、课后病例讨论各有其独特作用。导入是为了引入新的教学情境, 分析是为了讲解新课的实质, 讨论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因此, 教师要根据章节内容灵活应用, 不可生搬硬套。如有的章节只需课前病例导入教学法即可, 而有的章节同时应用课中病例分析和课后病例讨论教学法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它和其他教学方法一样, 不是万能的, 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是每一个章节都适宜。

2.2 病例选择要有针对性

精选病例是病例教学法应用的首要环节, 病例选择是否恰当, 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选择病例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即紧扣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 符合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如果所选病例针对性不强, 选非所讲, 就会误导学生, 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所选病例不典型, 难度过大, 干扰条件过多, 学生难以理解, 就会失去兴趣。因此在选择病例时, 教师的甄别能力极为重要, 要选择有针对性的典型病例。

2.3 问题设计要有目的性

病例教学法是通过展示临床病例, 设计问题, 把学生从直观的、感性的临床病例中带到课堂的理论知识中。问题对于学习者具有挑战性,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 而且能够启发学生、培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6]。而问题的设计要有目的性, 即要达到什么目的, 就要设计什么样的问题。临床药物应用课堂上通过病例所设计的问题, 其真正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好本学科的理论内容, 而不是解决临床问题。通过病例, 学生能把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与临床疾病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课堂理论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和参与性。

2.4 时间安排要合理

病例教学法是通过展示临床病例讲述新课内容的教学方法, 而展示临床病例和叙述问题要花费较多时间, 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掌握,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如用病例导入新课时, 可选择费时较少的易懂短小病例, 快速导入新课;用病例分析新课时, 可选择较大的复杂病例极尽可能挖掘新课内容等。

总之, 笔者认为病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它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 还可活跃课堂气氛,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只要教师合理设计、合理安排, 一定会收到预期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玲, 阮耀.临床药物应用[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 2010.

[2]杨莲青, 王钢.导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3]葛静玲, 范玲.关于病例导入式—问题定向相结合护理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7) :74.

[4]马卫红, 海向军, 马玉霞, 等.病例分析法在《妇产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09 (1) :88-89.

[5]杨善玲.病例教学法在耳鼻喉科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1) :76.

教学方法应用 第10篇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讨论式教学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很多教师可能在其教学中都试验过。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却始终没有很好地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但是为什么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讨论式教学方法难以普及, “一言堂”式的单一讲授式教学方法仍然占“统治地位”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 扩大招生以后班级人数多、教学内容多而学时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教师科研任务重投入教学的精力有限, 等等, 影响了讨论式教学的开展。但更主要的应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工作责任感方面加以思考。在教学理念上, 应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到以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为主。要以高度的责任感, 以“育人为本”, 使学生成人成才,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开展讨论式教学的方法, 增强教学效果。

一、实施讨论教学法的意义

(一) 讨论式教学法讨论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学习不是一种旁观者的游戏。如果学生仅仅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 记住事先包装好的知识, 然后吐出答案, 那是不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他们必须讨论所学的东西, 动笔写出来, 把它与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 并且把它运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学生必须让所学的东西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在教室里, 可以用结构良好的练习、挑战性的讨论、团队项目、同伴评论、让学生担任教学助手等方式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在课堂之外, 实习、独立学习、参与教师的科研等也可以鼓励学生的独立学习。

(二) 论式教学法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里特点

当今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尤其是90后, 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现实感强, 思维活跃, 勇于探索, 善于质疑以及求新、求变、求实等心理特征, 因此, 他们不会满足于灌输的教学形式和现成的教条答案。讨论法正是适应当前大学生这些心理特点,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满足学生求知探索的心理需要。

(三) 讨论式教学能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促进班级合力的形成

讨论能够加强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 并促进学生的独立性, 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这些都是单纯的讲授方式无法达到的效果。其重要原因是教师在讨论中可以有很多机会向学生表明接受学生的思想, 体现了教学相长。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 师生是合作的、和谐的、融洽的、平等的伙伴关系, 课堂教学民主, 师生互动。由于讨论绝对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行为, 因此它就成了整个班级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的情感焦点, 也成为全班进步的一个舞台。

二、在实施讨论教学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讨论教学法仍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这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

从表面上看, 讨论式教学中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减少, 在讨论前教师只是布置讨论题目、阅读书目, 讨论中, 只做巡回检查, 起个督促作用, 最后做总结发言。但实际上, 课下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讨论题目的制定就非常复杂, 需要花很多时间, 讨论中学生不可能完成按照老师思路进行思维, 可能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 有些问题还不够科学、准确, 甚至说是幼稚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能解答各种问题而且要引导学生站在一定高度理解论题, 运用正确的观点来分析内容, 对内容能予以科学的总结和高度的概括, 这是教师业务水准和理论修养更上一层的要求, 要想达到这一要求, 需要教师下大力气去努力钻研, 不断探索, 适应教学需要。

(二) 讨论论题设计要合理

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教师对学生讨论的布置、讨论的即时引导、讨论的总结评价等范畴。作为教学过程, 在讨论的准备阶段, 为避免讨论的无计划性, 教师首先要向全体学生布置讨论题目。选好讨论主题是组织讨论最关键的一环。首先, 所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知识内涵, 而不是简单的肯定与否定所能解决的, 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余地, 能起到锻炼思维、掌握知识的作用;其次, 论题要能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例如, 当前学生关心的重大热点新闻, 典型案例分析, 重点、难点知识应用等问题, 都能引起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最后, 论题要充分体现教学目标而且与学生的知识能力相适应,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三) 论教学法需要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讨论式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的, 是以“合作学习”、“合作探索”、“研讨式教学”为具体形式。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之一。在申明讨论教学法重要的同时, 也并非说讨论教学法是唯一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他教学方法并不重要, 而是提倡将讨论式教学法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演示、谈话、自学等教学方法相结合, 发挥各自的优势, 相互完善,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面对日益信息化的社会, 高校教学内容的更新,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摆在每位执教者面前的严峻现实。讨论式教学法就是一种令所有知识都向学生开放的恰当方法, 它激励学生主动地学习, 讨论把学习变成了学生的兴趣, 这样的学习、这样的教学, 将把学生塑造成学习的“上帝”和“主人”。这正是应用型高等院校开展创新教育的目的, 也是高校教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着眼点。我们要以此为契机, 大胆探索, 努力尝试, 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摘要:本文从讨论式教学的定义出发, 阐述了应用型高等院校中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 以及目前讨论式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难以普及的原因, 分析了讨论式教学方法的优势, 并提出在讨论式教学方法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应用型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应用型高等院校,讨论式教学,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定仁, 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201.

[2]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 (4) :95-101.

[3]孙彦波.讨论式教学法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0.

[4]约瑟夫·罗曼.掌握教学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5]蒋金芳.讨论式教学法在古典文学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 (中) , 2012 (11) .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贵在“应用” 第11篇

一、要创设生活情景,引发数学问题

学习素材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现有教材中提供给学生的应用题有很多是和农村学生生活脱离的,如果教师按照已有教材组织教学,就很难体现新课程理念。针对这种现象,我对现有教材稍做了一些变化。

(一)模拟生活现象,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内容、教学目标,有意从生活中捕捉具有数学信息的现象,为学生创设有效的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模拟生活情境,从而掌握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如五年级一个选学内容是有关付出的钱、买东西用去的钱和应找回的钱的三步应用题。我在教学时就地取材,将学生的学习用品汇集,标上价格,进行模拟购物活动,老师当顾客,全班同学是营业员。学生通过活动对“付出的钱”“用去的钱”“应找回的钱”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掌握了此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新课程理念。

(二)设计体验活动,感悟数学内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创设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内涵。如教学五年级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让同桌学生各拿一辆学具汽车(标有速度),在当司机的活动中充分感知“同时、相对、相遇”以及“相遇时,两车行驶的路程的和刚好是两地之间的距离”,从中发现规律,并将经历的过程抽象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真正理解了“同时、相对、相遇”。

(三)解决生活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是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即学习数学是为实际生活服务的。例如,在教学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之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想办法由自己调制成一种盐与水的浓度为1∶4的溶液。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与其说是在解答应用题,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他们不再是为了单纯地解题而解题,而是在尝试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这样,学生一定会兴趣倍增,积极性提高。

二、要活用教学资源,追求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要关注学生的活动,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发展。

(一)善于巧用学生的出错作为教学资源

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对同一个知识点来说,有的学生用某种方法去学很快就能掌握,有的却难以接受,这正是因为每个学习的个体是不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解答。当学生无法解决时,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给予适当地鼓励;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善于巧用学生的出错作为教学资源,要旁敲侧击地向他们提问,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例如:商店里的衣服一件是29元,两件是49元,妈妈有185元,最多可以买多少件?还剩多少钱?对这道题目,学生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第一种是用185直接除以29元(一件一件地买),第二种是用185直接除以49元(两件两件的买),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剩下的钱还可以再买一件,这就有了第三种方法。在此过程中,即使学生回答错了,教师要及时引导,要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机智应用,会让学生得到了成功,体验了喜悦,增强了学习兴趣。

(二)善于引用学生的质疑成为教学亮点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司空见惯,有的教师容不得学生质疑,以至于教师恼火,学生也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其实教师要容得下学生质疑,要善于引用学生的质疑,使课堂随机生成,富有生机。例如:“工人要将4米长的一段木料锯成1米长的小段,要锯几次?”一般的同学想一次锯1米,4米要4次(4÷1=4),而有生活阅历的同学质疑道:锯到最后只剩1米时就不用再锯了,因此只能是4÷1-1=3。还有旅游时买票或乘船的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学生能理解尽可能先安排更多的人买票或乘船。

(三)善于导用学生的争论变为教学理念

在解答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意见分歧,产生争论,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所学内容的特点,善于导用学生的争论变为教学理念。例如,教学正反比例应用题后,设计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讨论: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驶50千米,8小时到达。已知4小时行驶160千米,照这样计算,几小时可以到达?你认为这道题中什么量是一定的?怎样用比例解答?结果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解法。生1认为甲、乙两地的路程一定,用反比例解。解:设X小时到达。50×8=(160÷4)X。生2认为汽车的速度一定,用正比例解:解:设X小时到达。160∶4=(50×8)。同样一道题,是用正比例解还是用反比例,这就要有意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适时提出学生感到好奇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活求异思维,逐步领悟事物之间存在着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

教学方法应用 第12篇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的统一。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也要掌握教学艺术。

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所采取的途径和程序。如果从教师的指导作用这个角度而言,教学方法可谓是对学生认识活动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方式。教育科学研究表明:

而教学方法价值又是通过实施者的才能得以实现的。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显然,方法、才能与效果是息息相关的。

作为古已有之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实际上就是利用实例、范例或图例把相关理论进行深入了解和教学,让学员在案例中了解理论知识,在案例分析中学会理论知识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案例可以分为描述性案例、分析性案例、专题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等,同时案例可以作为例子使用或者作为分析使用,现在在课堂上例子的使用相对广泛和普遍,所以一般的案例主要是指教学分析案例。

案例教学法在应用案例时有所区别,实例强调例子是实际的、真切的;范例强调例子是标准化的、规范化的;图例强调例子是各种绘图和图解式的。在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主要是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完整、周到。

2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发展

微电脑的发明使得计算机应用专业和课程应运而生,互联网的大规模商用有力地推动了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由此计算机应用课程逐渐发展成为各大专院校乃至培训班的公共必修课。经过30多年的发展计算机应用课程内容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同时紧紧结合当前计算机应用的热点和难点进行教学改革,保持了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稳定性和先进性。

目前,从其内容上来讲,多数学校以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和网络综合基础为主。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对学习计算机的需求是有所不同的,对各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需求也不一样,生活中word的知识应用需求最广泛,由于需要数学函数知识的配合,excel尤其是函数统计分析、数据处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生活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电脑家电化,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工作技能。作为一门必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既要培养计算机操作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计算机应用的教学任重道远,在满足一般化的应用学习基础上,如何提高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实用性和新颖性,提高学员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今后课程改革的重点。

3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和其他学科一样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也多数采取“板书+讲解+适当的上机练习”的授课方法,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习惯于以自身为主体,对学生的反应关注得较少。计算机应用教学如果还是按部就班进行课堂教学,课堂的吸引力会大打折扣,教学效果显而易见。目前课堂教学已基本上普及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由此计算机教学也得以发展到了“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方式。

正是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控制软件演示以进行直观教学提高了极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使得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研究一种崭新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将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成为可能。通过建构具有鲜明实践教学特点的“创设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设计问题→师生互动探究问题”三步走的案例式计算机课堂教学环境,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应用教学中,Excel函数的理解和应用一直都是教学的难点,学生也普遍觉得函数多,不知道如何应用,尤其是对于数学、外语基础相对较差的同学,函数的应用更是难题。笔者尝试通过案例的设计和教学,帮助大家理解和掌握Excel函数的运用。如下例所示,这是关于一个班级成绩的统计分析,可以对计算函数和统计分析函数进行较全面的了解,并学以致用深入了解相关函数的综合应用。如图1所示这是一个班级实际考试成绩表,同学们都熟悉作为课程考试后需要的数据分析,如平均分、排名和考试成绩的排列等。

从案例中要求同学们通过相关函数分类统计出各类别应参考人数、平均分、名次和各科的最高分、最低分等,更难得是要通过frequency函数进行分数段的分布统计,这些函数如果非要死记的话大家会觉得很难,但如果大家结合我们熟悉的案例应用会极大地激发学员的兴趣并增强大家的记忆,通过一个常见的案例掌握了Count、countif、counta、average、small、max、min、rank、frequency和mode等一批函数的应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课堂教学实际中,案例的设计要紧紧围绕课程内容为中心,案例的作用是作为工具帮助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设计案例时要切合学生生活和工作的实际,让同学们触景生情,自然就记忆深刻,很多难点的解决也就水到渠成。

4 案例教学法对教学方法有效性的影响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选择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评价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要从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三方面综合描述。

对于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际上有三大因素影响着有效教学,即学生投入、教学投入以及社会文化影响。案例教学法主要通过熟悉的案例影响学生的兴趣进而强化他们的专注度和投入程度,同时教学相长由于学生的投入而得到正效应,实现更大的教学效果和课程实效。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如何改进案例的时效性和合理的教学实践安排,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在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上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默耕.经典教学方法荟萃[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2]吉利.职业教育经济效能评价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焊接方法下一篇:综合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