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周期范文

2024-06-12

经济增长周期范文(精选8篇)

经济增长周期 第1篇

一、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

从众多的经济理论中可以看出, 黄金分割律是较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最早是由著名的经济学家以古典增长模型为依据, 进行深入分析而得。从这一理论运行的本质上看, 主要是为了使得人均消费达到最大化。其中资本和劳动比率是其中较为关键的两个因素。如果这二者能够使得资本的相关边际产品达到劳动的增长率, 就可以实现消费的最大化。如果经济的发展可以获得所需的资本, 就会产生更多的资本存量。如果需要使得工人的消费水平最高, 就需要对其资本量进行严格地控制。经济的增长量和工人的资本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 经济的增长需要严格按照黄金分割律来进行。如果超过了黄金率就会使得资本出现过度积累, 这种状态不会产生有效性。不仅是资本的浪费, 同时也不利于经济的增长。

二、古典增长模式

采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可以保证市场经济的价格保证一致性。所谓的一致性就是指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 合意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相一致。同时价格机制因素是使得这两种情况得到统一的重要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如果资本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增长率, 说明资本本身的价格处于下降的状态, 同时劳动的价格得到提高。对于企业来说, 资本投入就会不断增加, 进而控制劳动的投入。从某种程度上属于一种替代模式, 进而使得资本的产出率得到提高, 减少合意增长率。最终, 资本的增长率和劳动增长率趋于一致。

第二, 当资本的增长率小于劳动增长率的时候, 会使得资本价格明显增加, 繁殖劳动价格下降, 为了改善这一经济发展现状, 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改进, 进而提高劳动投入量。通过多种模式的改变, 资本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逐渐形成一致的状态。这也是古典增长模式使得经济达到一致性的实现机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得到了企业经济管理者的普遍认可, 使其融入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三、经济周期波动变化

所谓经济周期就是指国家在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稳定的情况下, 产生的经济增长总水平的波动情况。从传统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发展情况来看, 主要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阶段, 其中包括萧条、复苏、繁荣以及衰退等, 这四个阶段明显地反映出经济发展的不同规律。但是从现如今的经济发展上看, 和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具有新的特点和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传统的国民经济发展上来看, 物质生产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这种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因此, 需要在现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中, 调整物质生产部门的比重, 增加信息产业的构成。久而久之, 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减弱。而且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主要也是采用现代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因此, 经济周期的波动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2) 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增长周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 第三产业就是以服务业为主, 以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为主要依据的经济获取方式。由于现如今, 网络技术、先进知识的发展, 经济发展也逐渐实现了创新的模式, 因此, 经济的周期性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电视、计算机等先进的媒体设备可以进行信息的高校处理, 传输网络、校园网络以及卫星通信技术等对于经济的增长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可见第三产业的发展较为迅速, 同时在经济周期性上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3) 高新技术和传统的工业领域相结合, 较为普遍的就是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工业生产中, 不仅改变了固定资产的更新方式, 同时也使得经济周期产生了变化。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上看, 主要是依靠机器大生产来提高经济的增长。但是当成产模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时候, 就会积极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进而满足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发展需求。计算机技术的运用, 可以增强市场的适应能力,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同时, 设备的更新和改进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计算机设备的更换或者是维修等, 都会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固定资产的更新情况被减缓, 就会引发经济周期的连续波动。

(4) 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一体化也提高了科学技术的创新水平, 新产品的生产周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如今的经济发展方式改变, 使得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到投产阶段需要的时间逐渐降低, 实现了科技发展的一体化。除此之外, 一些大的企业也形成了经济-科学-技术的综合实体, 较为典型的就是贝尔系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经济发展周期的波动。

(5) 网络时代的优势就是使得信息作为有效地调节机制,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市场价格机制运行也会出现失灵的状态, 因此, 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对其进行调节保证经济发展的均衡性。符合市场的发展需要。这一做法已经得到了西方多数发达国家的借鉴和认可。在进行经济调节的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优势。现如今, 商品、货币的流通都会使得经济发展观念产生严重的变化。使得经济波动周期的波动幅度增大。从理论上讲, 由于信息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地位日益重要, 信息量的增大, 信息传输速度的加快, 必然使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产业部门之间的不平衡幅度缩小, 使经济增长升幅、跌幅落差缩小。从实践的发展上看, 欧美发达国家信息技术的进步, 包括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以及信息服务业壮大, 正以人们难以预料的方式和速度向前发展。这些国家的经济已经开始迈入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化时代, 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都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那种工业时代的大起大落的经济周期波动, 即将成为历史。

四、政府采取的经济波动调控手段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 虽然在乘数与加速系数的相互作用下, 经济会自发地形成周期性波动, 但政府在这种经济波动面前仍可有所作为。政府可以根据对经济活动变化的预测采取预防性措施, 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 以维持长期的经济稳定。而政府的措施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实现。

(1) 调节投资。经济波动是在政府支出及自发性投资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 如果政府及时变更政府支出或者采取影响私人投资的政策, 就可以使经济的变动比较接近政府的意图, 从而达到控制经济波动的目的。例如, 在私人投资下降时, 政府可以增加公共工程的投资, 增加社会福利的转移支付, 或采取减税、降低利率及银行储蓄率等措施鼓励私人投资, 从而使总需求水平不致因私人投资的下降而降低, 以保持经济的稳定、持续的增长。

(2) 影响加速系数。如果不考虑收益递减问题, 加速系数与资本—产量比率是一致的。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影响加速系数以影响投资的经济效果。例如, 政府可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同样的投资能够增加更多的产量, 从而对收入的增长产生积极的作用。

(3) 影响边际消费倾向。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影响人们的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 从而影响下一期的收入。例如, 当经济将要下降时, 政府可以采取鼓励消费的政策, 提高消费倾向, 增加消费, 从而增加私人投资, 进而促进下期收入的增加。

五、总结

综上所述, 经济的增长和经济周期是左右经济运行的基础和关键, 只有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介绍和分析, 才能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从经济增长方面看, 要严格遵守经济增长理论的相关规定。经济发展模式是客观的, 但是顺应经济理论的做法确实主观的。经济周期的波动性也是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方面。可见经济的增长和经济周期的相关理论值得仔细推敲和揣度。经济学家需要以传统的经济理念为基础, 加上现代化的经济运行理念和方法。努力实现经济运行的系统化和规范性。

参考文献

[1]陈昆亭, 周炎, 龚六堂.短期经济波动如何影响长期增长趋势[J].经济研究.2012 (01)

[2]刘金全, 王雄威.我国货币政策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2 (01)

股市周期与经济增长关联性实证研究 第2篇

【关键词】 股市周期;经济周期;实证

一、文献综述

Harris(199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谈儒勇(1999)采用1993~1998年有关中国股市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这几年里,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极其有限。邱云波(2009)发现股票名义收益率和经济增长没有关系;虽然股票收益率含有通货膨胀的信息,非常微弱,股票市场不能有效发挥经济预测的功能。实证研究还显示利率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有限。

二、实证研究

选用1995~2008年上证综指,GDP季度指标。首先,为了去除通货膨胀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将为变量剔出通货膨胀因素,使之成为实际变量。其次,由于季度GDP值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得,使用X12季节调整法进行调整。再次,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将所有数据进行修正采用环比数据进行比较。

实际GDP季度增量长率:GGDP=GDPt/GDPt-1

上证指数季度收益率为:GSHt/=SHt/SHt-1

1.1995年-2008年季度股指与季度GDP图形比较

1996之前股市波动与经济周期基本一致,1996~2001年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出现背离,2002~2006年股市与经济周期基本一致,2007年~2008年股市与经济周期出现背离。

2.序列平稳性检验

由于经济序列可能存在谬回归,需要检验经济序列平稳性。平稳性检验可以用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来表示。GGDP,YSH的检验结果:表明二者均平稳。

3.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 Test)

对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相互之间稳定性的度量,可以用协整性来反映。对于数个随机变量而言,协整性反映的是它们经过线性组合之后非平稳程度的变动性质。

*(**)denotes rejection of the hypothesis at the 5%(1%)level

标准化协整系数表

由表中,可以看出,35.7>14.1 11.2>3.75。这说明股票价格的波动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即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具有共同的随机走势。

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CasualRelation)

对GGDP和GSH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从中可以看出:据原假设“GDP增长率与股指增长率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被推翻,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03813,即GDP增长率引导股指增长率,可以看出股指增长率不引导GDP增长率。

三、结论及启示

1.基于实证的结论

(1)从对1995~2009年数据考察可见:我国股市在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功能发挥可以说是非完全失效。

(2)从资本依存度考察中国股市的宏观效率问题来看,我国的资本化率总体来看还不到三分之一,这就意味着我国的资本市场规模和地位还不够,还不能发挥关键的作用。

2.原因分析

(1)我国股市本身的缺陷。(2)政府的干预。(3)上市公司的缺陷。

3.股市投资者的非理智

从2007年~2008年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导致此阶段不一致的主要原因不再是政策而是投资者的非理性。

参考文献

[1]张亦春,周颖刚.中国股市弱有效吗.金融研究.2001(3)

[2]史代敏.股票市场波动的政策影响效应.管理世界.2002(8)

经济增长周期 第3篇

经济周期 (Business cycle) :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好像周期性发生一样, 故称之为经济周期。古代经济几乎在一个水平上交替运动, 比如Maddison估计1500—1820年间, 西欧人均GDP增长率是0.15%, 亚洲的人均GDP处于停滞, 所以古典经济周期主要强调经济总量的扩张和收缩。而现代经济高速发展, 远远超过古代经济增长速度, 比如美国从1960年至20世纪初实际GDP平均每年约3.5%, 而东亚“四小虎”每一个从1966—1990年的实际人均收入每年都增长7%以上, 而中国近三十年的经济增长更是平均超过9%, 所以现代经济周期主要强调经济增长率上升与下降的交替变动。正如1977年卢卡斯在《对经济周期的理解》中对经济周期描述为“经济周期是经济变量对长期平稳增长趋势的偏离”。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关系之密切, 下面就经济周期的原因进行探讨, 其中不少也是经济增长的原因, 可以一起分析以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并探讨未来中国可能需要关注的一些因素。

二、原因

1. 科学技术冲击。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 技术进步才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缓慢, 由此导致了经济增长的缓慢。随着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 世界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一战二战的爆发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技术, 特别是战后科技革命, 大大刺激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战后美国利用二战所积累和德国获得的科学技术, 长期增长了一段时间, 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放缓。中国建国后同苏联密切合作, 大大提升了科学技术, 后来趋于平缓。改革开放后利用全世界科学技术, 经济高速发展, 但随着与世界科学技术的接近, 经济也渐渐的开始进入平稳增长。可见科技周期对长期和超长期经济的巨大影响, 往往是长期和超长期经济周期的主因。著名经济学家F.E.Kydland、C.I.Plosser提出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 , 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实际因素 (如技术、政策、自然灾害、战争等) ,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技术冲击, 而不是名义因素 (如货币量等) , 使一般均衡分析、实际因素和微观基础在经济周期的分析中得以复兴, 并以此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 供给冲击。

古典经济学认为, 供给冲击才影响产出, 导致经济的波动。实际上古代产出往往不能满足需求, 总供给往往占主导。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以之为基础, 继承了供给冲击巨大作用的观点, 认为导致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 包括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率变动、生产要素供给变动等供给方面的冲击。1973年、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 重创了以石油为工业基础的西方国家, 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与滞胀。中国改革开放错过了这两次石油危机, 但是,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国际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 比如石油和铁矿石等价格的剧烈波动必然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影响。供给不但包括原材料供给, 还包括劳动力供给。20世纪最后二十年, 中国印度等国家打开国门, 据哈佛大学一位教授计算, 全世界突然多出了5亿多个便宜劳动力, 巨大的劳动力供给冲击降低了成本,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陈昆亭、龚六堂、邹恒甫 (2004) 用RBC分析中国经济后认为, 引入供给冲击改善了模型对消费的预测能力;引入供给冲击优于引入需求冲击。

3. 需求冲击。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认为, 总需求是短期中经济波动的主要决定因素。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也把需求纳入导致经济波动的实际变量中, 不但把供给方面的冲击纳入, 还把个人需求偏好变化、政府需求变化等需求方面的冲击也纳入到导致经济波动的实际变量中。改革开放和全球化为中国带来全球市场, 以前特别是巨大的美国消费市场需求, 极大的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因为需求的巨大作用, 危机时政府加大政府投入, 扩大总需求, 减少了衰退, 平缓了经济周期的波动。上次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4万亿投资, 有效的拉动了内需, 维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中国, 投资很大一块是由政府进行的。因此, 这方面的投资的波动可以计入总需求。丁从明、陈仲常 (2009) 指出了频繁调整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是经济波动大起大落的重要因素。付一平、刘金全等 (2005) 发现, 中国财政规模与实际波动性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

4. 制度冲击。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改革这种积极的制度冲击已经明显极大的促进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能反作用于经济, 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组织制度本身。庞东、杨灿 (2006) 结论证明:在中国受政治背景的影响而出台的重大的经济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 制度变动冲击对经济周期变动的方向及程度起到了较大的决定作用。

5. 货币冲击。

凯恩斯主义认为, 货币冲击可以引起名义支出及总需求的变化。King和Plosser (1984) 认为, 货币与产出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符合于Friedman和Schwartz、Nelson和Plosser等提出的货币非中性是经济周期的关键所在。苗文龙、陈卫东 (2010) 研究发现:技术冲击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冲击可以解释80%以上的中国区域经济周期特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存在显著的区域周期冲击效应。

6. 情绪, 非理性和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偏差。

经济学往往假设人是理性的, 但实际上人往往是非理性的。由于人的非理性, 往往人的选择不是经济学上论述的最优选择, 比如羊群效应或从众心理。行为科学和行为金融学都研究了人的非理性行为。另外, 由于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完全, 往往导致选择不是最优, 比如投资过度等, 也引发或加剧了经济的波动。

7. 金融冲击。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 与经济中其

他部分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而金融市场往往是极具波动性。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往往引起经济的波动, 如1929年金融危机和2007年次贷危机都引发了经济的下滑, 损害了经济增长。

8. 政治周期。

由于政府往往对经济有影响, 因此, 当不同经济政策的集团轮流执政时, 交替的对经济产生不同影响。比如美国民主党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及扩张性的经济政策, 共和党则主张自由放任的保守主义及紧缩性的经济政策。另外, 选期对经济也有影响, 临近选期时, 领导人往往为了讨好公众赢得选票, 往往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 刺激经济发展。

9. 其他原因。

目前, 还有些其他理论解释经济周期的原因, 如创新理论、太阳黑子理论、国际经济周期理论、信息周期理论、混沌周期理论等。

三、结论

任何经济都不是由单一因素所影响, 经济的变化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甚至各因素之间也相互影响, 比如制度冲击促进科技的发展, 而科技的进步引发供给出新产品, 而供给新产品创造了新的需求, 促进了经济增长, 并给其制度冲击正的信号促进制度创新。而对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需求也可以促进制度变革科技革新, 供给新产品。又如由于人们的非理性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 而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往往引发人们的羊群效应跟风操作, 而这更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经过上面的分析和讨论可以知道,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长期以及超长期的波动由科学技术冲击决定。制度冲击往往影响中长期的波动, 而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往往影响短中期的波动, 货币冲击、非理性冲动、金融冲击往往影响的是短期波动, 但如果不注意, 则可能引起大衰退, 比如1929年大萧条。所以, 中国既要了解。另外, 从经济波动原因中的分析发现,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技术冲击、需求冲击、制度冲击。由于中国国际化与金融市场的日益扩大, 供给冲击、货币冲击、信息不对称、金融冲击等也将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241.

[2]陈昆亭, 龚六堂, 邹恒甫.什么造成了经济增长的波动, 供给还是需求:中国经济的RBC分析[J].世界经济, 2004, (4) .

[3]夏斌.本轮世界经济周期的发展逻辑及中国对策[J].发展研究, 2009, (3) .

[4]苗文龙, 陈卫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中国区域经济周期异步性[J].中国经济问题, 2010, (6) .

[5]谭屹然, 石柱鲜, 赵红强, 孟令莉.论经济周期与信息周期理论[J].现代情报, 2010, (12) .

如何反周期增长 第4篇

IT产业潮起潮落,不少巨头搁浅或沉沦。有人问我,欧洲工业受挫导致西门子业绩下滑,那么SAP能否抗周期、实现可持续增长?

我的回答非常肯定。每个商业模式都有各自节奏,我们做的事情是不是旺季就买,低迷就不买,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注重长期投资与回报。当然,每一个优秀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断创新并永远把创新放到第一位去执行,包括在产品、支付还是服务等多个层面,这一点SAP战略非常清晰。

早在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时,SAP内部曾经质疑过,是否有必要继续搞“全球同略商业会”等大型活动。当时,去问“缺钱”的美国客户,如果再办你们会不会来?客户反馈非常直接:如果SAP不创新,我们处境将更加艰难。

我们在美国已经做了20年的“全球商业同略会”,然后在欧洲、中东和非洲也办了20年。在中国,今年是第二次举办。

2010年,我邀请董事会成员来中国,安排他们走访了不同城市。老实说,国外人到中国通常只看到北京,看不到全貌,但是中国不同区域差距又非常大。于是,请了中国学者和他们讲解中国宏观经济、安排他们见客户、与员工和合作伙伴沟通,聆听各种反馈,并真实地了解现状。此外,我还邀请了欧盟商会、美国商会的代表,让董事会成员获悉每家外企在中国面对的主要困难以及可以借鉴的经验。陆续沟通之后,渠道就畅通了,就不会认为是在讲故事了,“全球商业同略会”才“搬到”了中国。

SAP面向中国的20亿美元投资已于去年启动,这是一个关乎IT生态系统的五年计划。未来,在中国应对周期性问题,云计算是值得关注的趋势。云,就要落地落户了。除了私有云之外,很多公有云陆续出现,除了政府应急等应用,医疗云和制造云也将落地;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将非常适合用云计算方式购买或运用软件。

事实上,中小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晴雨表,上半年,能明显感觉到中国的中小企业的压力。他们并不适合自行开发管理软件和应用,因为速度不够快也并非技术专长,更多时间应专注到如何研发产品、打市场和建物流;此时,云计算的高弹性、低成本、简单易用性,恰好都能满足企业提升内部管理的需要。

未来一到两年,电子商务和物流两大爆炸式增长的行业,将成为拉动中国市场的两股关键力量。当然,最令人兴奋当属数据库。因为中国IT建设步伐与国外先进国家并不一样,仍处在基础阶段,数据库势必成为关键一环。所以,我对中国数据库市场尤其看好。

如果排序,未来增长率最高的将是移动互联市场,因为基数低;绝对值最大的当属企业应用,之后就是数据库。

也许,有人会觉得SAP相对于其他欧洲IT公司而言,在收购上显得比较保守,不过,就像SAP全球业务总裁安睿博谈到的三四年前的战略转型一样,收购正在使公司向移动、云计算和数据库方向加速前行。即使在经济大环境非常糟糕的欧洲,公司仍然取得了22%的增长。

2010年9月,SAP以58亿美元将Sybase收入麾下,后者主要产品是数据库软件,包括针对金融机构的数据分析程序;今年2月,斥资34亿美元收购云计算企业SuccessFactors;4月,又收购了企业移动应用与技术商Syclo等一系列小公司……这都将优化整个产品线。

经济增长周期 第5篇

2008年国内外大事件频频爆发,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越南金融危机的相继出现, 雪灾、地震等突发事件接踵而来, 我国在实现五年的高速增长后, 通货膨胀率上涨到8%水平。

2009年, 随着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愈演愈烈, 我国在实体经济受到巨大冲击, 世界经济动荡的背景下, 经受住了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的考验, 保持着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经济走出低谷, 呈现出“V”字形典型回升, 但是, 中国经济在总体趋好的情势下, 2010年面临了更加复杂的形势。

2010年, 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抑制通货膨胀之间的两难抉择, 房价调控力度和经济增长的“鱼和熊战不可得兼”, 收入分配、资源分配、人民币汇率升值等一系列重大考验摆在政府面前, 经济面临下滑预期, 滞胀风险存在如鲠在喉。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我国经济依然面临及其发杂的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缓慢复苏, 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 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多个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日益严重, 全球流动性泛滥, 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的不断加大等, 都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然后就是2012年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 一方面国内经济增长出现回落, 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 世界经济虽然保持复苏态势, 但依然存在突出的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仍未得到解决,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不断在积聚。针对我国经济低位运行和未来的经济走势力是否谨慎乐观引发了国内学者的热议和思考。

增长速度法:我国当前出于经济下行期?

——从GDP增长率切入分析经济现状和前景

GDP (国内生产总值) 是一个国家 (或地区) 在一定时期内, 所有常住单位参与生产和服务活动所形成的增加值。物质资料生产, 以及相关的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活动, 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稳定发展的实体经济基础。因此, GDP的增长速度对研究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周期性变化至关重要, 保持适当合理的GDP增长速度至关重要。

测定经济周期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包括实际增长速度法、移动平均法、一阶对数差分法和分量法, 四种方法各有利弊。我们采用直接直观而且简单明了的以经济增长率指标来测定经济周期的增长速度法。

将我国1978年到2011年的GDP增长率数据绘制在横轴表示时间, 纵轴表示GDP增长率坐标中, 可以得到1978念叨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曲线。根据该波动曲线, 我们很容易观察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情况。

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运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经济增长率最高的波峰年有四个, 分别为1978年的11.7%, 1984年的15.2%, 1992年的14.2%和2007年的14.2%。经济增长率最低的波谷年也有四个, 分别为1981年的5.2%, 1990年的3.8%, 1999年的7.6%和2009年的9.2%。依据波峰年来计算周期长的话, 我国从1978年到2007年的29年间, 总共有3个经济周期出现, 平均周期长度为9.66年。而根据波谷年计算的话, 平均周期长度则为9.33年。也就是说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周期平均波长为10年左右。

2007年经济运行到波峰, 2008年下行收缩, 但是09年的9.2%的经济增长率数据表明, 经济仍在高位运行, 10年回升, 11年继续回调, 但12年却再次下滑。国内学者普遍认为2012年是继2009年我国经济第一次探底后出现的第二次探底。 (见图1、图2)

与此同时, 我们不妨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率与世界的平均水平相比较。不难发现中国改革开放后, 经济发展迅猛。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 中国1981-2008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均高于世界各国和颇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长水平。 (见图3)

增长放缓是不是“狼来了”

随着高增长时代的结束, 一系列被高速增长的“盛世景象”所掩盖的问题逐渐暴露或者说更加直观严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增长动力问题, 人口老龄化问题, 资源环境问题, 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改革攻坚问题接踵而来。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增长乏力, 经济增长放缓像“狼来了”一样引起了恐慌和忧虑。中国的改革红利, 人口红利和全球化红利究竟是否已经消耗殆尽, 增长下滑是否不可避免?

“盛极而衰, 否极泰来”这是中国古人的哲学智慧, 应用于中国的增速放缓问题再恰当不过。其实, 对于中国增长会减速很早就成为基本共识, 只是何时会减, 会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而已。如果我们能够从一个较长的经济周期的视角出发看待这个现象, 就会知道经济增长不可能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的持续下去。观察发达经济体曾经的发展道路也不难发现, 在经历过一个较长的黄金增长期后, 都无一例外地结束辉煌, 要么增速大幅下降, 要么遭受危机重创一蹶不振。因此国际上也早就有对中国增长速度放缓的预测。但中国的经济表现一次次地让世界的预测显得毫无水准, 中国高速增长期的长度大大超出了世界的预料。哪怕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 几乎没有其他经济体像中国一样取得如此这般成绩过。

对于国际上铺天盖地预测中国经济增速将下一个台阶的言论, 我国学者显然并不认同, 并一一给予了反驳。国际言论认为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生产率必将下降。但是基于我国目前服务业生产率低下且管制严格的事实, 一旦我国放松管制, 打破垄断, 将会极大地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 促进服务业生产率的提高。其次, 尽管标准定义的人口红利确实在不断下降, 但通过数量和质量上的提升, 我国依然能够获得新的人口红利。再者, 传统的全球化红利消失的同时, 我国可以通过参与全球治理和全球化规则的制定, 得到新的全球化红利。最后, 随着我国改革力度的加大, 改革领域的加深, 更大更广的改革红利指日可待。

同时还应该注意到,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 , 随着工业化和和城市化的深入, 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有着广阔的空间。国家统计局2011年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城镇人口为6.9亿人, 城市化率达到51.3%, 而未来二十年里有望达到70%的城镇化率。并且, 我国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将随之转为市民, 他们的消费需求不容小觑。城镇化进程加快,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设, 包括第二第三产业的投资必然同步扩大, 这些都是我国巨大内需的推动基石, 也是我国巨大的增长潜力的保证。

综合以上分析, 认为增长快速下滑并非中国经济的宿命。在新一轮的改革, 在更加注重人力资本积累和不断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指导下, 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当中去, 中国不难迎来更长时间的较快增长期。

参考文献

[1]张晓晶.增长放缓不是“狼来了”:中国未来增长前景展望, 2012

[2]张连城.本轮经济周期的波长特征、政策冲击与政策取向, 2012

[3]胡乃武.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潜力分析, 2012

[4]刘树成.2012年和“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分析.经济学动态, 2011 (7)

[5]郎丽华, 张连城.中国经济周期与对外贸易周期的关系研究.经济学动态, 2011 (11)

经济增长周期 第6篇

对于近两年经济形势, 林毅夫表示, 中国经济自2010年以来就一直处于下行之势。近两年虽然趋稳, 但还没有完全稳住。应当看到, 中国经济这一轮下行, 更多的是外部性、周期性因素所致。如果没有必要的反周期措施, 经济增长率还会继续下滑。因此, 政府一方面要坚定结构性改革, 另一方面要采用必要的反周期、稳增长的措施。

林毅夫称, 对那些短期、长期都能增加需求的结构性改革措施, 可以提前来做, 比如对企业减税、“二孩”政策等。这些改革措施短期会增加投资和消费, 长期也利好经济增长, 要加大力度做;对那些短期会抑制消费、增加风险的结构性改革措施, 应该审时度势更加谨慎。

6.5%以上增速:必要性+可能性

问:“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速下限预期是6.5%。如何评价6.5%这个下限?

林毅夫:先从必要性来看, “十三五”期间经济达到6.5%以上的增长是必要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两个翻番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城乡居民收入也要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十年国内生产总值要翻一番, 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要7.2%, 前几年都增长得比7.2%高, 从2015年到2020年的增长速度可以低一些, 6.5%就可以了。

但我们还有一个目标, 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要翻一番。对于这一目标, 必须考虑人口增长因素。有没有可能GDP增长6.5%, 靠收入分配往家庭倾斜来实现第二个目标?理论上是可行的, 但会出现一个问题:经济增速在7%左右的情况下, 企业盈利状况已经不是太好。如果说经济增长率是6.5%, 收入分配还要往家庭倾斜的话, 企业的盈利状况会更堪忧, 这可能造成失业的增加。

而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 有利于企业的信心, 把员工保留着, 也就保住了就业。所以, 要保持较好的就业率, 就必须要有一个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预期。

需要注意的是, 中国的企业绝大多数是靠银行贷款进行投资经营, 杠杆率比较高。如果较多的企业倒闭, 可能会造成呆坏账数量的增加, 影响金融稳定。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 “十三五”期间经济需要保持6.5%以上, 尽量达到7%左右的增长, 就能够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翻一番目标。

从可能性来看, 我觉得中国实现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完全有可能。我们回旋余地大、政策手段多。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人均收入不断增加, 前提是越来越高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有两个途径, 一是通过技术创新, 提高现有产业中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二是通过产业升级, 将现有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到附加值更高的产业。政府可以因势利导, 推动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 以及从中高端向高端升级, 实现经济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前后中国将跨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615美元的门槛, 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从政策角度看, 一方面中国政府负债率占GDP的比重不到60%, 在全世界处于最低水平, 积极财政政策空间大;另一方面, 我们的利率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而且准备金率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 说明货币政策调控还有较大空间。除了政策空间外, 中国的民间储蓄率高, 占GDP的50%, 可以用政府的钱来撬动民间投资。此外, 中国还有3.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可以购买投资所需的进口设备、原材料等。

以上这些都是中国跟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具有的优势。其他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下行的时候同样也有很多投资机会, 但可能本国政府负债率高, 缩小了政策调控空间;或者民间储蓄低, 用政府的钱撬动民间投资的可能性小;或者外汇储备不足, 无法购买更多的投资设备和原材料等。

所以, 把我们的回旋余地和政策手段用起来, 政府因势利导, 即使在相对不利的国际外部环境下,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和两个“翻一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承认外部性与周期性影响

问:从目前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的预测来看, 2016的经济增速可能继续下行。您怎么看近两年经济运行态势?

林毅夫:中国经济自2010年以来就一直处于下行之势, 近两年虽然趋稳, 但还没有完全稳住。

到底什么因素导致中国经济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到现在持续这么长时间的下滑?国内有两个盛行的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政府采取的4万亿投资造成的后遗症;第二种观点认为, 中国经济体制机制结构性增长方式导致的经济下滑。总结来看, 这两种观点都认为问题来源于中国内部, 但我不完全同意以上两种看法。我认为, 中国经济这一轮下滑, 更多的是外部性、周期性因素。

从2010年到2014年, 新兴经济体巴西、印度以及高收入经济体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都经历了经济下滑的过程, 与中国相比, 他们下滑的幅度相对更高。因此, 认为中国的经济下滑是由于中国的4万亿刺激政策和体制机制问题造成的并不客观。

我们确实是转型中国家, 我们也存在问题, 但不能把外部性的问题看成我们自己的问题。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慢了, 直到今天还没有真正完全恢复, 导致消费增长也慢了, 对于外部的进口自然减少, 这对于中国的出口和经济增长造成较大影响。数据显示, 改革开放后, 我国对美国的年均出口增长率为16.8%, 2015年前三季度的增长率是-1.8%, 这反映了外部周期性影响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 我们不能把外部性、周期性的因素都说成是自己的问题, 对于我们自己的问题要下决心去改, 这样的话我们的政策才会比较客观、比较理性。

如果中国经济继续下滑, “两个百年”“两个翻一番”的目标能不能实现, 就会打上一个大的疑问, 国内、国外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对中国道路的信心都可能会打上一个问号。那么, 怎么样对这个问题进行理解, 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是非常关键的, 对症下药, 才能药到病除。

反周期措施着力点在投资

问:在外部性、周期性问题的影响下, 是不是应该有一些反周期的措施来稳定增长?

林毅夫:如果没有必要的反周期措施, 那在外部性跟周期性因素影响之下, 经济增长率还会继续往下滑, 会出现两个后果:一个是失业问题可能会爆发。中国经济增长率低于7%的时候, 企业的盈利令人担忧, 经济继续下滑很多企业会倒闭, 失业率猛升。第二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会爆发。在中国目前的金融安排下, 大部分企业有较高的负债率。如果很多企业在同一个时间段关门倒闭, 银行坏账高企, 迸发系统性的金融安全问题的几率很高。如果这两个问题出现, 任何政府都首先要“救火”稳定社会, 那时候很多措施都很难实行, 甚至会出现倒退的风险。

因此, 政府一方面要坚定结构性改革, 另一方面要采用必要的反周期、稳增长的措施。

对于结构性改革, 要分别对待。对那些短期、长期都能增加需求的结构性改革措施, 可以提前来做, 比如对企业减税、实施“二孩”政策等。这些改革措施短期会增加投资和消费, 长期也利好经济增长, 要加大力度来做;对那些短期会抑制消费、增加风险的结构性改革措施, 应该审时度势更加谨慎。

需要强调的是, 政府利用反周期措施来启动投资和消费, 着力点应放在投资上。不能只依赖减税来刺激消费, 刺激消费不能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必须靠投资创造对过剩投资品的有效需求。

有效投资促进消费增长

问:目前, 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是传统引擎的拉动力在减弱, 而新的增长动能尚在培育之中。“十三五”期间, 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哪里?

林毅夫:在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中, 过去中国长期保持15%的出口增长率, 但由于2008年以来全球还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冲击, 发达国家长期平均增长速度应该是3%~3.5%之间, 即使恢复比较好的美国也没有恢复到3%, 欧洲国家和日本的增长率则在0%~1%之间。在这种状况下, 他们的需求减少, 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就下降了, 出口这驾“马车”就慢了。

再看投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来势汹汹, 比1929年纽约股票市场崩盘带来的冲击更大。由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积极财政政策, 帮助全世界避免了经济大萧条。不过, 由积极财政政策支持的投资, 现在大部分项目建成了, 可是全球经济还没有恢复正常增长。在这种状况之下, 国内投资需求必然下滑。如果没有新的投资项目, 投资增长率也必然下滑。

只剩第三驾“马车”消费了。中国的消费增长还比较快, 每年保持8%~9%的增速, 这才使中国在这么大的外部冲击周期影响下, 还能保持7%或更高的增长。

现在有声音说, 中国过去的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应该是消费拉动型的增长。我认为消费非常重要, 但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目标, 不能作为未来长期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消费增长的前提应是收入不断增长。如果收入不增长, 单纯消费增长的话, 家庭很快就借贷, 借贷多了以后就负债累累, 危机也会到来。

消费增长的潜力, 是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怎样才能不断提高?应是技术不断创新, 产业不断升级, 提高每个劳动力的产出水平和附加价值水平。但不管是企业成本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 还是社会成本的基础设施完善, 都需要投资。

我所说的投资是指有效投资。国内可进行有效投资的部门还非常多, 比如, 中低端产品升级中高端品牌, 高端制造业研发生产,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这些不仅产能不会过剩, 而且会帮助产业升级。需要指出的是, 这些投资不会挤占消费。为什么投资没有挤占消费?因为只要是有效投资, 就会创造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提高收入水平, 消费相应增长。即消费的增长就是硬收入的增长, 只有在收入增长的时候, 消费才会增长得快。从1982年~2014年的投资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的变化可以看出, 投资高于平均值的那几年消费增长也高于平均值, 看不出投资对消费的挤出效应。

四大领域发力有效投资

问:中国在哪些领域存在有效投资机会?

林毅夫:首先, 产业升级。现在很多人认为我们的产业过剩产能很多, 很难再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了。实际上, 我国尚处于中等发展阶段, 即使现有的产业有产能过剩, 或者有些产业比较优势不在了会被淘汰, 但中长期来看我们还有很多产业升级的空间。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产业基本上在中低端, 可以往中高端升级, 升级会有很高的经济回报, 也有很高的收益。2014年, 中国进口的制造业产品多达1.3万亿美元。这些进口的产品都是国内短缺的, 如果中国往这些产业去投资的话, 就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

第二, 基础设施。在经济疲软的时候投资基础设施最好, 短期可以稳增长、可以创造就业, 长期来讲有利于经济增长, 这已在国际主流经济学界得到了认可。过去,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飞机场等方面的投资非常多, 但主要是连接城市与城市的跨城际交通基础设施, 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还相当短缺, 比如地铁、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这部分的投资也有很高的经济和社会回报。

第三, 环境改善。经济高速增长付出的代价是环境污染非常严重。要改善环境, 应在现有的生产基础上改进技术, 采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 这方面投资的社会和经济回报会非常高。

第四, 城镇化。现在中国城镇化率是54%, 一个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比重一般超过80%甚至90%。中国要向高收入国家迈进, 还要不断地城镇化, 人口进入到城镇, 需要住房、交通基础设施等一系列公共服务, 这方面的投资也会有很高的社会和经济回报。

从2008年到现在六年多时间, 因为很难找到好的投资机会, 发达国家至今走不出经济下行与衰退。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产业已经是世界前沿的了, 下一个增长点是什么很难知道, 有的话也只有一两个;其次, 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普遍完善, 顶多是把老旧的基础设施稍微改善一下;此外, 发达国家的环境也相对较好, 城市化也已经完成。所以, 在判断中国的发展前景时, 不能简单拿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方法作为参考。我们有自己的优势, 应该发挥出来。

经济中高速增长潜力较大

问:如何评价中国经济的后发优势?

林毅夫:经济增长的内涵是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靠的是平均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靠的是技术不断创新, 提高产品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以及产业升级, 不断出现一些附加价值比现在的产业附加价值更高的产业, 把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从现有的产业往附加价值更高的新产业转移, 这样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经济就可以不断增长。

这个道理不管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一样的, 发达国家要维持长期的收入增长也同样是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 技术需要不断创新、产业需要不断升级。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有一点不同, 发达国家的技术跟产业都是在世界最前沿的, 它的技术创新必须是自己发明的技术, 它的产业升级也必须自己发明新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同样需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在世界技术和产业前沿内部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可以有很多消化吸收借鉴模仿的空间, 利用这个可能,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成本和风险也就小了。发展中国家如果懂得利用这个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产业差距, 发挥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上面的便利也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高于发达国家好几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取得36年平均每年9.7%的增长。虽然很少有我们自己发明的技术和产品, 但我国的增长的速度可以将近是美国的4倍, 靠的就是这个后发优势。

经济增长周期 第7篇

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 也被称之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它主要包括四个要点:“创新”的定义;“纯模式”;四个阶段循环的形成;多种周期的由来。此外, 熊彼特的“长波技术论”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将对上述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的四个基本要点进行逐一介绍与分析。

1、“创新”的定义

创新理论贯穿于熊彼特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经济理论的全部构架中。他用创新来解释社会的发展, 把创新作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他从创新理论出发, 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景问题。同时用“企业家的创新是周期地出现的”来解释经济周期, 论证了经济的周期波动根源于创新。创新理论认为, 经济周期是创新所引起的旧均衡的破坏和向新均衡的过渡, 因此, 周期性波动并不是什么“病态”的表现, 而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正常情况。

按照熊彼特的定义, “创新”是指“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 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通俗地说, 创新包括以下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例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熊彼特特别强调了创新和发明的区别, 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 而发明则是非经济因素, 一种新发明, 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 才成为创新。发明家也不一定是创新者, 只有具有冒险精神, 应用新发明于经济活动中的企业家, 才是创新者。

2、“纯模式”

熊彼特在其创新理论框架中首先提出了经济周期的“纯模式”。在他看来, 企业家进行创新活动, 是因为企业家看到创新为他带来了盈利机会, 带来了超额利润, 引起其他企业仿效, 形成“创新浪潮”。创新浪潮的出现, 造成了对银行信用和资本品需求的增加, 导致经济繁荣。当创新扩展到其他较多企业, 超额利润和赢利机会趋于消失之后, 对银行信用和资本品的需求便减少, 于是经济就收缩, 走向衰退。直至另一次新的创新出现, 经济才再次进入另一轮繁荣状态。这就是说, 如果排除了影响经济活动的其他各种因素, 那么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实质上就是由繁荣和衰退两个阶段构成的周而复始的重复活动。这就是熊彼特的所谓经济周期“纯模式”。

3、四个阶段循环的形成

正如上文所言, “纯模式”是指创新所引起的繁荣和衰退两个阶段重复出现的周期。但是,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实际上包括了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于是, 熊彼特使用创新所引起的“第二次浪潮”来解释。

熊彼特认为, 在“第一次浪潮”, 即创新所直接引起的创新浪潮中, 创新引起了银行信用和对资本品需求的扩大, 导致生产资本品的部门扩张, 从而促成了新工厂的建立和新设备的生产, 进而又进一步导致生产消费品的部门扩张、消费品需求的增长。这种扩张引起物价普遍上涨, 投资机会增加, 出现了投机现象, 这就是“第二次浪潮”。“第二次浪潮”是对“第一次浪潮”的反应, 它同“第一次浪潮”有着很大区别, 表现为“第二次浪潮”中的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 信用的扩张也同创新无关, 而只是为一般企业和投机提供资金。这样, “第二次浪潮”不仅包含了“纯模式”中不存在的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 而且它不具有自行调整走向新均衡的能力。因此, 在“纯模式”中, 创新引起经济自动地从衰退走向繁荣, 又从繁荣走向衰退, 现在则是由于“第二次浪潮”的作用, 经济中紧接着衰退而出现的却是另一个病态的失衡阶段———萧条。萧条发生后, “第二次浪潮”的反应的逐渐消除, 经济从萧条步入复苏阶段。复苏是作为从萧条中恢复过来的必要阶段存在的。为使复苏再步入繁荣阶段, 必须再次出现创新。这就是熊彼特用创新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四个阶段循环的解释说明。

4、三个层次的“经济周期模型”

按照熊彼特的说法, 无论是“纯模式”, 还是周期的四个阶段循环的形成, 关键在于创新活动。他又进一步认为, 有多种创新存在, 有的创新影响大, 有的影响小;有的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引入经济生活中, 有的只需要较短的时间就能实现, 这样势必会出现长短不一的经济周期。于是出现了熊彼特所谓的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之说。长周期根源于影响巨大、历史长久的“创新”, 而短周期则可用影响较小的创新来解释。

二、对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的再分析

上世纪末, 在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以后, 经济运行出现了经济周期分界模糊甚至周期性弱化的趋势, 因此, 本文在研究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时使用了比周期性更长的阶段性分析方法, 并以此为基础, 判断和估计阶段性转移和持续的特点。

图1给出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间 (1978—2008年) GPD增长率的走势情况, 并以此为基础展示我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轨迹。我国以GPD增长率和经济增长动力为衡量标准的经济波动区间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1978年至1991年, 1992年至1996年, 1997年至今。这三个区间分别对应着三种典型的经济增长阶段, 我们称这三个阶段分别为“供给单因素驱动阶段”、“供给和需求双因素驱动阶段”和“需求单因素驱动阶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供给单因素驱动阶段

在1978年至1991年期间, 实际GDP的平均算术增长率为9.27%, 最高速度为15.2%, 最低速度为3.8%, 表示波动程度的标准差为3.39%。这些统计指标说明这个阶段我国经济的波动性比较显著, 其主要原因是在探索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道路的过程中, 经历了确定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一系列重要过程, 这些探索过程和所采取的相应经济政策导致了显著的经济波动和完整的周期性 (张守一, 1998) 。这个阶段的周期波动模式为:投资扩张———供给扩张———消费扩张。这种总供给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显著的波动性, 但也诱导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整个周期过程以投资扩张开始, 以总消费扩张结束, 其中总供给的有效扩张起到了中间传导的关键作用, 进而导致了总供给驱动经济增长的完成。此阶段类似于熊彼特理论中几个短周期经济周期模型的组合, 政策带来的创新不确定性导致了波动的频繁, 使经济很快经历了几次波动。有的可能时间太短只是“纯模式”, 自动从衰退走向繁荣, 又从繁荣走向衰退;有的则迅速经历了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完整阶段。

2、供给和需求双因素驱动阶段

在1992年至1996年期间, 实际GDP的算术平均增长率为12.08%, 最高速度为14.20%, 最低速度为9.60%, 标准差为1.96%。对比上一阶段可见, 这个期间的经济运行处于高位水平, 平稳性和持续性已经较第一阶段有所增强。

在总供给和总需求双因素驱动阶段, 我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仅保持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 这种经济活性最强的增长方式维持的时间确实显得短暂了一些。此间的周期波动模式是:消费扩张———供给扩张———投资扩张——供给扩张。这个周期以总消费扩张开始, 以总供给扩张结束。由于没有实现新一轮的需求扩张, 不仅导致以后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总需求不足, 也使得这样的经济周期无法重复下去。这个期间结束的标志, 就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软着陆”。此阶段增长率明显地上了一个台阶, 而且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周期性波动。经历了三年的整治期后, 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视察与中共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决策鼓舞下, 各方面改革和发展热情空前高涨, 需求和投资的潜力被调动。这作为一个作用力比较长久的创新, 实现了一个平稳持续的经济周期。

3、需求单因素驱动阶段

(1) 1997—2003年间的经济低迷期。从1997年开始, 在经济增长的阶段性调整要求和亚州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经济冲击双重作用下,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趋势面临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在经济萎缩压力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 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政策组合, 努力以扩大内需为突破口, 实现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因此, 本文将1997—2003年这段时间称之为“总需求驱动阶段”。在这个阶段, 经济运行出现了显著的稳定性。这个阶段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模式是:投资扩张———供给扩张———消费扩张, 恰恰在最后的消费扩张上出现了粘性和障碍, 所以导致了周期波动无法完整地体现出来。另外, 此时投资扩张所形成的供给扩张也出现了梗阻, 主要原因是提升产品层次和服务层次的渠道不畅, 无法形成新的供给和消费热点。但是这个阶段在积极扩张总需求这一点上却达成了共识, 而且这一轮阶段增长中总需求扩张的宏观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这一段时期比较接近熊彼特经济理论中的“第一次浪潮”。

(2) 2003—2008年间的经济过热期。2003年既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考验的一年, 也是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过程中带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年。为了全力控制“非典”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冲击, 国家通过减免税负和扩大内需等多重政策组合, 提升了经济应对严重突发事件的能力, 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发展。同时, 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了一轮新的经济增长周期:2003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 我国经济一直处于经济周期波动的上升段, 甚至这期间的某些年份被认为带有明显的“经济过热”特征。2003年我国GDP增幅已达10%, 而当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仅上涨1.2%,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PPI) 也仅上涨2.3%, 经济进入了典型的“高增长、低通胀”阶段。但是从2004年开始, 我国经济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结构性过热特征。2004年GDP增长率为10.1%, CPI上涨3.9%, PPI上涨6.1%,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4%, 主要价格指数涨幅明显增大, 上游商品价格指数涨幅更大。2005年GDP增长率为9.9%, CPI上涨1.8%, PPI上涨4.9%,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3%, 主要价格指数涨幅收敛。2006年上半年GDP增长率为10.9%, CPI仅上涨1.3%, 涨幅比去年同期低1个百分点, PPI也只上涨2.7%, 涨幅比去年同期低2.9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1%, 涨幅比去年同期低3.8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性偏热有所校正。

关于2003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阶段的定性分析, 本文倾向于该阶段具有“经济过热、高增长难以长期持续”的特征。本文认为, 判断经济是否出现过热的特征, 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入:经济中是否出现过度投资, 引发经济泡沫;全社会的物价指数是否迅速上涨;是否出现经济增长瓶颈, 制约经济的持续增长;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与信贷量的增长是否过快。下文依据上述分析、判断的逻辑, 对该阶段的经济增长特征进行逐一分析。

首先, 过度投资现象严重, 经济中存在产生泡沫的隐患。图2给出了2003年至2007年全社会投资增长率的数据,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这一阶段经济出现了投资增长率高位运行的态势, 过度投资倾向开始显现。具体来说, 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投资过度问题充分显露, 潜在的风险越来越大, 某些行业的产能大大超出市场需求的预测, 有形成泡沫的隐患。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行业泡沫现象明显且势头不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其次, 物价上涨趋势明显, 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由于部分行业过度投资, 2003年至2007年生产资料价格 (PPI) 持续上涨, 特别是基础原料大幅度涨价。另外, 全面反映通货膨胀压力的GDP缩减指数变动率, 在2003年至2008年第一季度持续上涨, 远高于2000年0.8%。

再次, 货币供应迅速增长。2003年至2007年, 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9.58%、14.67%、17.57%、15.68%、16.73%。流通中现金余额同比增长18.67%、13.587%、11.78%、17.48%、21.05%。伴随着投资的高增长和CPI的高增速, 我国货币供给量也呈现出扩张态势, 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态势与投资高速增长以及CPI高速增长相互影响, 协力推动经济过热的进程。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最后, 经济高速增长的越来越受到“瓶颈”效应制约。2003年以来, 受工业超高速增长和投资规模过大的影响, 煤电油运供给紧张, 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到“瓶颈”效应制约。这些现象使我们对当前经济发展速度的可持续性表示怀疑。

(3) 2008年至今的经济困难阶段。近年来, 美国政府为了应对世纪初“网络泡沫”带来的冲击, 使经济尽早摆脱不断下滑的泥潭, 不断调低利率, 刺激房地产市场发展, 试图以此寻找经济复苏的支撑。在这样的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 很多商业银行由于竞争激励和过分注重短期利益, 甚至不顾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 大胆放松购房信贷标准 (不用付首期, 不用收入证明, 也不计较抵押单位的质素等) , 不仅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气息带入房屋抵押贷款市场, 而且迅速推动了次级房贷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过分重视收益、轻视风险, 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也积极投身于次级抵押贷款的买卖之中 (次级房屋信贷经过贷款机构及华尔街用财务工程方法加以估算、组合、包装, 就以票据或证券产品形式, 在抵押二级市场上出卖、用高息吸引其他金融机构和对冲基金购买) 。当然, 这种“非理性”的繁荣必然是掩盖了大量的潜在风险, 而且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当房地产市场开始回归理性, 房价增速逐步下调之时, 次级房屋信贷行业违约开始剧增、银行信用紧缩、次级房屋抵押贷款危机便由次引发, 并迅速蔓延至国际金融市场和各国实体经济, 我国的经济增长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 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输出型”经济萧条的影响。我国在本轮金融海啸袭来之后, 出现了经济衰退的种种迹象, 国家决策层对此已給于了高度关注, 不仅明确调整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方向, 同时针对提高消费者信心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将应对经济增长放缓作为了近期国家经济政策的主旋律。可以说,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 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典型的经济紧缩期。

三、基于经济周期理论对当前经济紧缩问题作出的比较分析

由于本轮经济困难的直接诱因源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和全球经济低迷, 对本轮经济困难的形势分析和政策制定更多地重视外因的作用。对上述现象, 本文在期望以经济周期的基本理论为基础, 从我国经济运行自身的周期性和外部冲击两个角度全面考察本轮经济困难的诱因, 并尝试以此为依据寻找破解经济困难问题的新视角。

不可否认, 引发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我国经济困难局面的最直接诱因就是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萎靡。这些来自于外部经济体的冲击, 在我国入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迅速将问题传入我国, 而这中间最主要的传输渠道就是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受世界市场需求萎缩影响而急剧下降, 见图4。

(数据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站数据中心。)

但是, 2008年下半年作为一个历史时刻又有着另外一层经济含义。正如上文所言, 在2004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周期 (或者称经济过热时期) 中, 我国在持续了近4年的GDP两位数增长, 继续维持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似乎已显得乏力, 一轮难以维系的高增长带来的经济结构失衡也越来越严重, 突出表现为高增长伴随高通胀。从图5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从2007年开始我国的物价水平走出了一轮明显的上扬趋势, 这种趋势在2008年上半年达到了顶峰, 随即由于外部冲击而直线下滑, 而且大有由正转负的势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依据经济周期研究的经典理论和过去经济学界对于各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实证研究结论, 一般而言, 一国出现了“高增长、高通胀”之后,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程度不一的经济紧缩情况, 而紧缩的程度往往取决于一国中央政府对于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调控力度和手段,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实现经济的“软着陆”或是“硬着陆”。可以说, 2008年上半年之前, 我国经济运行表现出的包括“高增长、高通胀”在内的种种迹象已经充分地表明:这种超速增长的局面难以为继, 经济即将面临一轮新的调整。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结构性问题可以有多种渠道自行解决消化, 例如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实现经济“软着陆” (这种办法往往因为政府调控能力有限而难以有效实现) ;经济体自身的周期性调节;高增长带来产能过剩从而导致经济供求失衡, 经济萎缩并逐步恢复并开始新一轮增长等。

有趣的是, 本轮经济调整恰好在经济出现过热和通胀、经济体自身有周期性调整需要的时候, 一个外部冲击直接导致了现在的产能过剩、经济供求失衡、增长速度难以为继局面。假使没有这个外部冲击, 本文认为, 根据经济周期理论, 中国经济也即将进入“通胀—通缩”的波动周期, 但是除去外部干扰因素之后, 这个过程会显得更加自然也相对缓慢。因此, 本文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从经济周期的角度考察, 外部冲击加速了中国经济内部调整的步伐, 本次中国经济面临的经济低迷是由世界金融危机等巨大外部冲击引发的提前一轮经济调整的表现, 即使没有外部冲击中国经济也即将迎来一个经济调整的周期性转变。延续上述思路, 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讲, 应对本轮经济危机的政策制定必须有双重考虑:一方面是应对眼前的由进出口直接引发的需求下降;另一方面是着眼经济结构调整, 逐步改善前期经济过热引发的结构性问题, 将经济发展引向良性轨道。如果当前经济政策过分注重应对外部冲击, 那么当外部经济环境趋好的时候, 前期中国经济过热的调整需要或许将显现出来, 中国经济很有可能陷入一轮新的原自自身调整的经济紧缩期, 那无疑将延续当前经济紧缩境况的持续期, 对经济发展的危害不言而喻。

四、结论

一般认为, 经济周期的形式和持续时间是不规则的。经济周期变化无常。这就增加了人们对经济周期认识上的复杂性。从熊彼特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周期分析, 显示了经济周期甚至是经济紧缩并不可怕, 在正常的周期里, 经济扩张———紧缩的反复是正常的、是经济自身调节的一种表现。通过上文分析, 我们认为本次中国经济受次贷危机引发的外部危机影响, 加速了经济周期调整的节奏, 因此, 从经济周期的视角来看, 此次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增长困难确实是“危”与“机”并存 (“危”在经济增长临难困难, “机”在中国经济提前迎来了一次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的机遇) 。我国应对经济困难的思路如果能在上述双重视角下进行完善, 应对经济困难的措施如果能够增长与调整并重、长期和短期兼顾, 那么中国经济一定能平稳而迅速地走出当前经济紧缩的阴影, 同时迎来新一轮发展的良好历史契机。

摘要: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将经济理论、经济史、经济统计三者相结合, 创立了关于经济周期分析的系统性理论。本文以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为基础, 把1978年以后我国的经济增长轨迹按时间区域分为了三个基本阶段, 努力实现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再认识, 并以此为基础, 为应对本轮经济周期性波动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经济增长周期 第8篇

首先要先对I-526审批有所了解。对于I-526申请,概括来讲,美国移民局主要考察的是投资人的背景情况和资金来源合法性,以及投资人所参与的项目是否符合移民局的相关规定。

关于前者,考验的是移民机构的文案实力是否过硬,准备的申请材料是否滴水不漏,是否能够清晰解释资金的合法来源,因此选择经验丰富的移民机构来协助办理EB-5投资移民是必要的。而后者关乎到项目的选择,一个优质的项目是美国投资移民成功的关键,对此,美国移民局则有一套专门的审批过程,称之为I-924审批。

I-924与EB -5的关系

I-924即是对成为投资移民项目区域中心的审批。它包括一个项目的商业计划书、就业模型、认购协议等。对于申请I-924的项目,移民局会对上述文件进行审查并在认可其就业模型后批准生效。

I-924审批是投资者申请美国投资移民中十分重要的一步。一个区域中心项目的I-924获批,可以确保美国移民局 I-526执行的连续性,缩短I-526的审核批复时间。很容易理解,如果移民局事先批复了EB-5投资项目的合理性、合法性。那么移民局在批复有条件绿卡时,只要关注投资人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不用再去考察项目的问题。

I-924审批趋势如何

2010年至2012年第三季度I-924审批情况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对于投资移民区域中心项目的I-924审批正逐年趋于严格,I-924的通过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0年和2011年的I-924通过率分别为:51%和44%,而2012年前两个季度的I-924通过率仅为19%。

美国移民局如此严格的审批力度也使得目前已通过I-924的区域中心项目少之又少。纽约4D剧院项目是目前为数不多已通过I-924审批的区域中心项目,该项目已在9月份获得美国移民局对此项目的预批函Pre Approval(I-924预批函),并且项目已经正式动工,政府资金也已到位,它位于全世界最为繁华的纽约时代广场,地理位置独一无二,人流量大,盈利能力极强。目前,该项目的资金募集阶段即将进入尾声,因此,建议有意向移民美国朋友不要错过这个良机。

上一篇:数字图书资料下一篇:生脉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