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优化范文

2024-06-25

综合优化范文(精选12篇)

综合优化 第1篇

1 船舶管路综合布局的重要价值

船舶管路综合布局是将船舶的管道系统、电力电缆、风管和子管等网络进行统一规划, 并形成功能和系统上的统一, 使船舶管路系统的性能达到综合和协调, 进而实现一种较为合理和科学的布置。实现船舶管路综合布局有利于船舶的相关器材和备件的预先加工和生产, 还有利于船舶生产过程中以模块化和单元化的形式进行安装, 使得船舶管路和船体的建造达到平行进行, 这可以大大缩短船舶的建造时间, 提升船舶生产的效率, 还可以显著降低船舶建造的劳动强度, 减少立体作业和交叉施工的出现可能。当前, 现代化的船舶制造企业都已开展了船舶管路综合布局的相关工作, 而船舶管路综合布局这一方法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2 船舶管路综合布局的准备工作

船舶管路综合布局的准备主要以图纸的准备和绘制为主, 由于船舶管路综合布局优化的复杂性和专业性, 进行船舶管路综合布局工作必须做到细致耐心。当前,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船舶管路综合布局的准备工作。

2.1 船舶建造相关图纸的熟悉

船舶管路综合布局的优化应该从设计阶段开展, 在设计时期对于船舶建造图纸要有高度的重视, 特别是对于船舶管路综合设计图、船体图、相关系统的总图、电缆走向和连接示意图等应该进行熟悉, 以便对船舶设计的意图和建造的主体有一个较为清晰而准确的把握。

2.2 船舶管路施工规范的熟悉

船舶管路综合布局需要有相关的施工规范和行业规范作为前提, 船舶管路综合布局优化人员应该对技术标准和施工规范做到熟悉和掌握, 特别是对于较大影响的规则和程序更是要予以高度重视, 以实现为船舶管路综合布局提供优化的基础。

2.3 船舶管路设备材料的收集

要全面掌握船舶管路和设备的信息, 对于主要的材料进行质量上和性能上的严格控制, 特别是对于船舶管路中管道、阀门、开关等重要器材和附件要有详细的技术资料掌握, 以便确保设备材料的性能适于船舶管路建筑和综合布局优化的需求。

2.4 船舶管路建造的工艺准备

船舶管路综合布局的优化前提是对建造管路技术的全面掌握, 也就是说, 要对船舶管路建造做好工艺上和技术上的准备, 这样才能够有效确保管路优化过程中施工的可行性和建造的合理性。

3 船舶管路综合布局的优化要点

3.1 一般船舶管路综合布局的优化要点

一方面, 要确保船舶管路综合布局的合理性, 要避免特殊管道和功能仪器对船舶起居舱室、精密仪器舱室和储藏舱室的穿越, 避免各种功能管路间由于渗漏而出现的交叉污染, 对于关键的管路部位和节点, 应该采用加厚管壁和更换管壁材料等措施, 来确保船舶管路的系统性安全。另一方面, 要确保船舶管路综合布局的安全性, 对于船舶蒸汽管路、油电管路等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管路要做好防护, 避免危险性管路附近出现电器设备与配电箱柜, 以确保船舶管路的安全。此外, 要坚持船舶管路布置的可操作原则, 要方便维修和更换, 便于人员的操作和处理。要在一定的管路距离内留有放泄装置, 同时要根据规范设置管路维修的箱柜, 以便在出现紧急问题时能够迅速找到专业工具, 及时做到对问题的有效控制。

3.2 特殊船舶管路综合布局的优化要点

特殊船舶管路综合布局布置必须考虑船体结构、船体线型, 这样才能使特殊船舶管路综合布局达到设计和规范的要求。特殊船舶管路综合布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机舱行车、主机路台、主机上下路台的栏杆、扶手以及与其他吊梁是否相碰, 同时也要考虑主干电缆的走向和大花、木作、绝缘的高度及厚度。控制好特殊船舶管路的空间位置与尺寸, 在特殊船舶管路综合布局中要考虑管子加工流水线的工艺要求, 尽量采用先焊后弯, 后采用定型弯。

4 结语

船舶管路综合布局的过程较长, 需要具有系统性专业知识才能够有效实现优化船舶管路综合布局的目标。在实际的优化船舶管路综合布局的过程中, 应该加强与相关生产部门的结合, 将优化船舶管路综合布局结合好船舶生产的流程, 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船舶管路综合布局的优化水平。此外, 应该对船舶管路综合布局和优化工作的相关人员展开培训, 在提高素质和责任心的基础上, 以崭新的途径实现船舶管路综合布局优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蒋学亮.浅谈船舶管路系统[J].科技视界, 2012, (25) :17-19.

[2]许孟卿.计算机技术在我国船舶管路设计、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船舶科技, 2007, (03) :49-50.

[3]路慧彪, 孙培廷, 于哲夫.船舶机舱管路布置的二次穿越算法[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9, (03) :98-99.

[4]何根山.浅谈计算机技术在我国船舶管路设计、管理中的应用[J].广船科技, 2006, (02) :34-35.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方式的优化 第2篇

1.教学方式必须同教学价值定位、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等相适应

教学方式方法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它必须同价值定位、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教师个性与教学设施条件相适应,不能只搞一种方式、一个模式。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产生了,不等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就完全被废除。

初任教师每一种教学方式及其理念,都需要认真学习,在实践中细化其实施环节、步骤及其变通方式。如讨论,需设计问题情境及其序列,从具体细节问题的分析入手,到分析关系性问题,再到所有问题的总结;组织讨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做有准备的发言,学会倾听、求同存异;还要掌握一定的应对策略,如校准,不偏离主题,阐明、举例、总结、点评、证实、引导举出证据等等。即使是讲授,也要花一翻功夫。没有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熟练掌握,谈不上变通,更谈不上形成教学艺术。

2.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知行合一

新课程从自己的目标定位出发,强调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鼓励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合作交往与动手实践。文科教学更多地强调讨论、辩论、实践体验、对话、角色扮演;科学教学强调实验探究、野外考察,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标列出了学生必做的实验;数学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许多学科还要求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能力。有个美国人创立了一家非营利性教育组织,主要利用网络进行免费授课。该项目最早给他亲戚的孩子在线视频授课,后来向周围蔓延。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它使教育活动游戏化,引入游戏中的满分过关理念;更好地因材施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进度在线学习;采取了反转式教学,儿童在家上网学习,到学校做作业、与同学讨论或接受教师辅导。

综合着力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第3篇

一.优化教学流程,发挥课前课后环节作用

开展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抓好课堂教学环节,还要将课前预习、课后巩固环节的作用发挥出来,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综合教学体系,更好地提升教学成效。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这一点尤为重要,在灌输模式教学中,许多学生并未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还是习惯于将学习活动全部放在课堂45分钟之内,效率低下、针对性低。对此,教师应当强化预习习惯的培养,要让学生自觉地开展预习,在预习活动中解决基础内容,提高重难点突破效果,为接下来的语文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技巧的辅导,提高学生预习效率,既要将各种先进的预习经验模式介绍给学生,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共同分析研究高效的预习方法。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和学生共同探究出了三步预习法,效果比较显著,第一步是解决文学常识和生字词,将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放在课前,第二步是对照预习思考题分析查找答案,第三步是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罗列出来,并撰写预习心得,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预习活动在增强课堂学习针对性方面的效果。

二.优化教学手段,为课堂增加生动的信息

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够为初中语文教学增添活力,尤其是在增加信息容量、提高演示生动效果方面更为明显。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为语文课堂增加信息量,语文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其背后涉及的知识量是巨大的,缺乏了多媒体手段的辅助,这些信息难以融入课堂。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将多媒体手段作为辅助工具,无论是在教学设计环节搜集资料,还是在课堂教学环节演示补充,这一手段发挥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多媒体手段还可以通过影音展示的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善,效果也较为显著,例如在一些写景的说明文教学中,学生因为没有去过描述的景点,也就缺乏感知的直观印象,导致学习中难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影响理解效果。对于这样的状况,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演示补充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视频短片了解教材所描写的景观,在学习中将文字描述与实地场景有效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效果。

三.优化教学互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受中考应试模式的影响,许多语文教师教学活动中没有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具体表现为教学过程的单向性,完全以自己的灌输讲解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导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兴趣低下,综合能力培养不足。对此,教师要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将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互动的高效模式,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综合目标实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给予学生互动的平台与线索,可以将学生组织为多个学习合作小组,并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究题作为线索,让学生自主地开展学习研究。在学习小组的编排上,教师要体现均衡性和高效性原则,将不同层面的学生均衡地进行分组编排,保证小组既要发挥引导作用,同时也要体现帮带功能。在学习线索的设置上,探究思考题要涵盖整个教学目标,使其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步。另一方面,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开展互动,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还要开展小组巡视活动,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开展思维方式点拨,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对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促进帮助作用,尤其是帮助学生解决难点、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学习,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奠定良好基础。

四.优化教学评价,全面科学评价学习状态

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评价,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一张试卷论英雄”的评价模式较为狭隘,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色彩。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应当成为评价的主要目标,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一体的教学评价,依靠卷面测试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对写字、朗读、发音等方面语文基础能力则采取等级制的方式进行评价,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投入程度则以评语进行评定,通过这样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状态。另外,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评价的过程中,笔者始终坚持正面评价和激励为主的原则,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发掘学生的长处,委婉地批评学生的不足,以此增强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增添动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要善于抓住各个环节进行综合优化,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成效。

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 第4篇

一、转变观念, 学科整合

综合化课程体现了现代科技发展的学科交叉与综合趋势, 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培养与迁移等方面在社会综合实践中得到提高。学科课程改革带来的新趋势, 急切地呼唤着新的教学模式, 综合性活动教学在学科课程中的恰当运用, 可以与其他教学方法优势互补, 从而让学科课程的教学变得更具有生命力。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为今后教学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精心设计, 优化课堂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蓝图, 教学内容是落实教育目标的载体。由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尚处于研究探讨阶段,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设计难度还比较大,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确定主题

课题围绕以人为实践主题的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追求“人—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活动的指向性、目的性必须明确课题, 课题的语言表述要明白易懂, 具有启发性, 使他们在研究活动中主攻方向明确。

2. 设立目标

综合性活动教学的教学目标, 应该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由态度、能力、知识三个方面内容构成。这种构成体现了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 注重培养现代公民的积极态度。 (2) 注重突出实践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注重鼓励学生接触广泛新颖实际的知识。此外, 还应特别注意:要依据学生已有经验和能力水平来设定目标, 或者形成一个指向不同个体的目标群体, 从而将目标的表述具体化到可操作程度。

例如, 让七年级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知识, 培养他们的动脑习惯, 设计了一个很有趣的课题“大笨狗环游地球”, 吸引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环球旅游”。为锻炼学生调整研究的能力, 为八年级学生设计了课题“学校探秘”。难道我们天天都见到的学校还有秘密吗?好奇心驱使同学们兴趣盎然地开展了各种活动, 了解学校的昨天和今天, 了解大家熟悉和不熟悉的各个方面, 热爱学校的思想感情便在调查和实际接触中油然而生。

3. 选择内容

恰当地选择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内容, 对于完成相应课题的教学目标十分重要, 在选择内容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综合性活动教学主要应该通过学生在“做”中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内容和选择应尽量便于学生进行直接体验, 而不仅是便于教师讲述。 (2) 教师要走出课堂, 培养自己的观察、思考和领悟能力, 才能为教学和生活发现可用的资源。 (3) 注重多学科的综合性。这种综合应该是内容之间的有机结合, 体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而不是“拼盘式”的简单组合。 (4) 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内容选择要注意控制容量和难度, 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体现出层次性。

例如, 教学七年级“形状与物体”一课时, 让学生在积极的活动中认识物体形状与物体用途的关系, 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为学习几何知识打好基础。

想象力训练活动:学生发挥记忆力和想象力, 比赛谁能用半圆形拼出更多的物品, 并用语言表达, 说明这些物品的半圆形与用途的关系。

八年级学生学习一个专题:“车模的制作”。对于多数学生来说, 他们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制作, 所以, 决定做橡皮筋动力车模, 根据学生的情况, 又选择了较容易的拉伸变形动力车模, 让学生在两节课的时间里完成全部活动, 只要车模能做出来并能跑动就算合格。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这个要求有一定的挑战性, 但是经过努力是能够完成的, 对有些学生来说这种制作显得过于简单, 因此, 还应该介绍较难的扭曲动力变形车。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又提出一些研究方向, 让学生去选择, 例如, 怎样才能提高车速?怎样才能使车直线前进或转圈?

4. 设计方法

课程实施中, 师生共同活动的结构及其方式———即教与学的方法, 为教学任务是完成提供了载体和形态上的保证。综合性活动教学是面向未来的教学模式, 要求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用独立的或协作的形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 背课时对教学方法的设计, 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时的组织形式;如何让学生进行基本科研方法的学习;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例如, 开展了“用鸡蛋做游戏”活动, 采用了主题深化式的组织方法, 让所有学生都参加了各个阶段的活动。第一阶段为实验阶段, 学生通过看、闻、掂、转、竖、捏、浮等各种方式, 去体会和观察鸡蛋的性质及状态。第二阶段为分析比较阶段, 通过生、熟鸡蛋在实验中表现出的现象, 分析比较原因。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 通过实验分析, 了解有关惯性、浮力和仿生学方面的知识。各阶段活动都是围绕“鸡蛋”进行的。

通过以上的设计, 变教学空间“封闭”为“开放”;教学形式“展示”为“体验”学习活动“接受”为“探究”;教学内容“单一规定”为“灵活综合”从而激活整个课堂教学。

三、改革评估考核方法

综合性活动教学的评估工作, 应该以学生参与评估和评估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为主。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广度、参与时间、参与方式以及在参与中表现出来的研究品质 (例如是否专注地倾听他人发言, 是否善于发现问题抓要点, 是否敢于质疑问难, 是否喜欢动手完成自己的设想等) 是评估关注的重点。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为主, 帮助他们明确目标, 认真总结集体和个人的经验, 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任务。贯彻以鼓励为主的原则, 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在活动中成功的机会, 然后在评价中加以表扬和鼓励。

综合优化 第5篇

近十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农民收入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由于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的差别,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率呈现出区域间的不均衡,甚至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鉴于此,在文献评述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了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置与结构,以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借助DEA方法,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效率进行了实证评估,并给出了优化的途径,包括合理配置从业人员,在人与机械之间寻求均衡;以市场的资源配置为基础,全面提升物耗产值率。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追求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其基础性作用更为显著。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和劳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和谐,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的双重作用下,农业生产所占用的自然和劳动资源正在逐渐减少。通过较少的投入最大限度地生产出符合社会和个人需要的农产品,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全面追求的目标。农业经济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较结果,可以反映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率,如果单位农业劳动占用与劳动消耗所产出的有效成果的数量增加,就说明农业经济发展效率较高;反之,农业经济发展效率就低。而实际上,由于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的差别,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率呈现出区域间的不均衡,甚至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对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就变得刻不容缓。当前,大多数评估方法都借助单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模型的构建也具有主观性、随机性的特点,容易导致对客观事实的误判。鉴于此,文章在文献评述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了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置与结构,然后以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借助DEA方法,对农业经济发展效率进行了实证评估,并给出了优化的途径。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为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的评估和效率提升,提供可供借鉴的信息。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率与评价工作得到了大量学者的关注,相关成果不断涌现。徐选华对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的农业经济进行了评估和研究,建立了指标体系用于评估,并利用模糊识别理论对该地区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进行了综合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排序;刘新生、郑少锋、崔百胜()通过研究表明,农业经济的投入和产出具有多样化的趋势,借助单一指标无法准确反映农业经济效的发展效率。为此,需要通过计算综合指数的形式获得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效率;近五年来,与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相关的定量化研究相继出现。董洪清、李思()通过研究发现,农业产出在我国的很多地区长期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的状况,这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地区包括河北、安徽、山东、广西、四川等,需要引起全社会的注意[1-6]。

二、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结构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对农业经济发展效率进行综合评估时,指标体系的设置尤为重要。为此,需要以经济理论为指导,从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农业经济发展的内涵,构建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其重点在于把握系统内指标间的内在关联和相互统一,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投入和成果产出之间的内在联系[7]。当然,在设置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还需要将指标的动态性考虑在内,注重实践指导性和操作性。

(二)指标体系结构

根据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的评估要求,需要以定量分析为基础构建指标集。期间,要对指标集的数量和质量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筛选出特性较好的指标,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在投入指标方面,由于农业生产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生产的基本特点,所以人员和资金(可以通过土地面积或者机械总动力表现出来)是必不可少的[8,9]。这里,将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综合评估的投入指标设定为从业人员(万人)和机械总动力(万千瓦)两部分;在产出指标方面,由于农业产出的品类繁多,需要对总产量、净产量和商品产量等进行全面的计量。为此,产出指标选定为:单位面积产值(元/公顷)、物耗产值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人均收入(元/人)。

三、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的综合评估——以中部地区县域农业为例

(一)方法简介

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属于统计学、数理经济学和系统科学交叉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进行相对有效性综合评估的有效工具。该工具以相对有效性为分析基础,借助数学规划模型的构建与计算,对那些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被研究对象们进行相对效率的`评估。借助DEA评估为“有效”的“决策单元”,已经达到微观经济学的帕累托有效状态。即“DEA有效”的被评价对象如果投入不变,产出已不能增加;或者产出不变,投入已不能减少。而对于那些评估中被确定为“DEA 无效”的被评价对象,其投入或者产出还可以进行改进,最终能够达到“DEA 有效”状态。

对“有效”的农业经济区域来说,其发展状态达到了“最优”,特征指标无需改进;对“无效”的农业经济区域来说,需要调整其投入或者产出,使之达到“有效”的状态

(三)数据选取

为了对我国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效率进行综合评估,在河南省(DMU1)、山西省(DMU2)、江西省(DMU3)、湖南省(DMU4)、湖北省(DMU5)、安徽省(DMU6)选取典型的农业区域为研究对象,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其发展效率分析,相关数据见表1。

(四)评价结果与分析

将上述数据带入到规划(NJ)中,借助DEA2.0软件中的C2R模型计算结果见表2。

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可知,河南省和湖北省的农业经济发展效率是“DEA有效”的,其效率值为1.00,并且这两个农业区域的投入、产出冗余均为零,达到了“pareto”有效状态,投入和产出指标都无需进行改进。但是,剩余的四个被研究农业区域,其效率值均小于1.00,说明它们的发展效率是“DEA无效”的。其原因在于投入过多和产出过少。之后对其投入和产出指标进行改进,才能使其发展效率达到“pareto有效”状态,而改进的尺度要以表2中的数据为依据。

四、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的优化策略

(一)合理配置从业人员,在人与机械之间寻求均衡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效率,首先要分析和重新规划农业经济的投入,合理配置从业人员,在人与机械之间寻求契约点[10]。只有这样,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才能逐渐缩小,农业经济的均衡发展才能实现。可以对当地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以及基础条件等产业布局进行综合性思考和定位,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和现代化。

(二)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全面提升物耗产值率

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全面优化投入的同时,要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全面提升物耗产值率。为此,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县域城镇的极化效应与经济协调作用,借助多种力量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单位面积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在具体操作层面,需要将社会力量和政策向农业和农村方位倾斜,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突出农业区域优势,重点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与效益,并以此为核心,大力发展高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行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销售体系等。

五、结语

优化地理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6篇

一、提高认识,达成共识

受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初中地理学科在不经意中被忽略、小视,尤其是乡村中学。人们习惯称其为 “副课”、“小学科”,致使地理教学陷于瓶颈,处于被动、尴尬的局面。习惯成自然。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谓是“两耳只闻窗外事,无心去读地理书”,经常是爱听不听、该做不做、能思不思,厌学之意溢于言表,学习效果欠佳;教师,特别是兼职教师则应备不备、该上不上、能管不管,敷衍之举时有发生,教学效益可想而知。可悲之余,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已成为摆在国民面前的头等大事,而地理课程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更是要教育学生关心并参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树立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及全球化意识,能从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等方面理解、评价和认识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分析等综合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教学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学校、社会、教师应该不遗余力地加强对地理教育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消除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地理教学引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立足课堂,提高效益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衡量学校工作的基本指标,而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兴趣

“教学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能保持和发展。”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长时间稳定不变的,它受很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学生学习时的情绪、课堂上双边活动的气氛、教师讲课是否生动以及师生感情是否融洽等。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增加感情投资,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非智力因素,推动和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切忌对学生冷嘲热讽或者以罚代教。不管学生程度如何,教师都应满腔热情地关心帮助学生。一句表扬的话,一个友好的动作,甚至一个肯定的眼神,都可以使学生感动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以心换心,以爱换爱,融情于教,才能用自己的情和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好讲课的难度,深挖教材和习题,使其难度分解降低,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精讲多练,每节课的内容不必设置太多,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说,让学生每节课都有切实的收获,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培养他们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才能使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寓教学于活动中,就能达到培养兴趣、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目的。只要教学不脱离实际,有针对性地讲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产生,教学质量会大幅度提高。

此外,教师要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巧妙运用各种激趣方法,展现地理知识的无穷魅力。如创设情境、巧妙设疑、幽默语言、讲述故事、列举实例、热点讨论、分组竞赛、戏剧扮演等。例如讲地震时教师可以列举2005年印度洋海啸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讲沙漠地区人口分布稀疏时可列举我国科学家彭家木在西北大沙漠考察遇难的事例。这些事例不仅与课本内容紧密联系,而且具有真实性、故事性和教育性。

(二)营造气氛

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适当引导,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质疑、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主动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教师要允许学生随意提问,相互讨论。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性地问“你是怎么看的?”“你认为呢?”“你说对吗?”“还有呢?”“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学生表现好时,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表现不好时也不能轻意否定,以免挫伤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暂时让学生坐下来换一个思维角度想想。让课堂形同家庭,让学生如同插上翅膀的小鸟,自由飞翔。

(三)培养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思考问题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是以形象为主要思维手段的思维活动,体现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它需经过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教师要创设情境,激活教学,引入思维。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创设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如创设实物情境、摹拟情境、图像情境、故事情境等,通过生动的故事化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堂内容。例如讲 “世界人口”这一节,可以放映关于人口众多引起的人口问题的影片来引入新课。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直观探索性教学,引导思维。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直观教具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新知。如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一看经纬网、用乒乓球做一个地球仪等。发散思维是学好地理的又一关键。地理中许多章节的知识相互联系,如世界地形影响着世界气候,世界气候又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要熟悉单节知识,还要养成发散思维,整合知识间的联系,运用比较法找出事物之间的不同,能从思维的某一方面跳到另一方面,以至跳到第三、第四个方面。这样知识就越学越活,越学越深,易于记忆。具体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横向思维,也可以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向学生提问:“如果不这样,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从而加深巩固正确的结论。

(四)培养习惯和方法

资料表明,人的大脑都相差无几,那么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成绩好,有的成绩差?究其原因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问题。现代中学生大多在衣食无忧中长大,畅游在网络世界,缺乏意志、耐心和抗挫折力,没有忧患感,放任学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逐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大胆地让学生自学、讨论、评价、归纳,然后教师释疑,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学习、独立思考、按时复习的好习惯。只有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好了,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五)提高教学艺术

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吸引学生的重要方面。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只有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和风格吸引住学生,才能让学生真正去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富有创造性,同时利用语言、动作、线条等表达教学内容并传递教师的思想情感。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晰、严密、流畅,具有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还要口语化,让学生听得懂,理解透,乐于其中。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如手势、眼神等)吸引学生,从而有效地调控课堂气氛和秩序,使课堂有张有弛,意趣盎然。地理人文社会内容较多,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生动化。教师较好地运用教学艺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上述外,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的特点,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形成上起着主要作用。作为地理教师,应适时组织学生大力开展一些与课堂联系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劳逸结合,锻炼身体,学以致用,还可以拓宽视野,启迪思维,促成人格培养。

西安地铁综合联调时间优化研究 第7篇

综合联调是地铁设备系统开通前的最后一次全面调试, 其目的是为了证明轨道交通各相关专业的设备系统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的工作, 保证轨道交通正常的运营。地铁设备系统在经历了初步设计, 设计出图, 招标采购, 设计联络, 接口测试, 出厂验收, 到货验收, 安装调试后, 基本具备了各设备系统应有的基本功能。综合联调将是设备系统的最后一道调试工序, 经过综合联调的地铁设备系统就应该达到开通运营的水平。综合联调是以综合监控系统为中心进行的, 其主要目的是将各分散孤立的自动化系统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实现地铁各专业相关系统之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提高各系统的协调配合能力。具体的项目有综合监控与B A S, 综合监控与电力监控, 综合监控与FA S, 综合监控与屏蔽门, 综合监控与信号, 综合监控与乘客信息系统, 综合监控与C C TV, FA S系统与B A S系统联动等。西安地铁一二号线在综合联调结束后, 各设备系统基本都达到了开通运营的水平, 设计功能全部实现。本文主要介绍西安地铁一号线综合监控与B A S系统正常及灾害工况模式联调的时间优化方案。

2 综合监控与BAS系统正常及灾害工况模式联调简述

1) 联调测试的主要内容。联调对全线19个车站及车辆段实现综合监控系统对B A S系统现场设备的监视功能进行验证, 含车站大小系统 (风机风阀) 、隧道通风系统 (风机风阀) 、照明系统、电扶梯、电伴热、电动蝶阀、二通阀、传感器、大小系统正常及火灾模式、隧道系统正常及灾害模式功能、水泵、静电除尘、EPS、冷水群控、时间表、权限交接、B A S网络等状态信息、设备报警信息和通道状态信息进行测试和确认工作。2) 联调主要测试的信息点。本次联调是由综合监控专业组、B A S专业组和机电专业组 (风水电) 三方, 共同验证:通过对ISC S系统与B A S系统点 (包括系统设备点及各种设备状态) 的测试, 确保ISC S系统与B A S系统点的正确性, 确保系统能完全满足设计及消防要求。验证ISC S与B A S系统点对应关系的正确性以及数据库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主要测试信息为下:a.风机:开、关控制和反馈信号;故障信号;报警信号:控制状态信号 (就地、环控、B A S) ;变频控制 (转速控制) 和反馈信号 (由变频器的启动风机) ;软启控制和反馈信号 (由软启动器启动的风机) 。正向、反向控制和反馈信号、制动停机、旁路控制和反馈信号 (针对TV F) ;高低速控制和反馈信号。挂牌。b.风阀:开、关控制和反馈信号;故障信号;报警信号 (无效点) :控制状态信号 (就地、环控、B A S) ;开度控制和反馈信号 (D T阀) , 开到位信号 (D TK阀) 。挂牌。c.照明:控制状态信号 (就地、B A S) ;开、关控制和反馈信号;挂牌。d.电伴热:控制状态信号 (就地、B A S) ;开、关控制和反馈信号;挂牌;4个温度反馈信号 (1-1.1-2.2-1.2-2) 。e.电动蝶阀:控制状态信号 (就地、B A S) ;开、关控制和反馈信号;挂牌。f.二通阀:控制状态信号 (手动、自动) ;开度控制和反馈信号;挂牌。g.传感器:模拟量反馈信号;挂牌。h.冷水群控:控制状态信号 (就地、群控、B A S) ;开、关控制 (仅对总体进行开关, 不对底层具体的单体设备进行控制) 和反馈信号;挂牌。j水泵:控制状态信号 (就地、B A S) ;开、关控制 (只对具备可控的水泵而言) 和反馈信号;挂牌。

3 联调单项所需时间及优化方案

3.1 联调单项所需时间

典型车站的监控点数大概有2800点, 按照全测来算, 每个监控点的测试平均需要1分钟, 理想状态下测完所有的点约需要6天。见表1:

3.2 时间优化方案

联调项目组主要通过单项分双组、单站子项穿插 (一个项目内的子项目分多组同时进行) 、时序复用 (按照时间对同类设备依次进行同一操作) 等方式优化联调步骤, 缩短调试时间。具体的单项分双组、单站子项穿插方式为下:根据计划安排合理的分组, 一般一组分为车控室、电控室 (只测试智能低压风机风阀时有这一组) 、现场、O C C 4个小队。第一天为大小系统风机风阀的点测, 分A、B端两组同时开始。第二天为大小系统正常及火灾模式, 因有一端模式较多, 考虑到效率, 分为两组, 较少的一组做完模式就去做电动蝶阀、二通阀等。第三天照明及EPS、水泵等小项目的测试。第四天为隧道通风系统风机风阀点测及模式测试, 依然分为两组。第五天隧道通风系统模式测试及其他传感器的测试。而时序复用 (按照时间对同类设备依次进行同一操作) 主要用于对风阀和照明的测试, 具体见表2:

根据西安地铁一号线的实际经验, 冷水机组和传感器一般在第一遍测试的时候不具备现场条件, 所以4天就可完成大部分的测试内容, 考虑到问题的整改, 第一遍调试时间大约需要5天。

4 小结

根据西安地铁一二号线综合联调的情况来看, 一号线为全测, 而二号线为非全测, 在工作量差异一倍的情况下, 所费时间基本相同, 一号线调试效率较二号线提升了将近一倍, 充分说明了以上的时间优化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对西安地铁后续新线综合联调工作提供了较好的经验方法。

参考文献

[1]西安地铁二号线综合联调实施方案.

输电线路综合防雷优化设计探讨 第8篇

1 输电线路的防雷目标

在我国一些多雷雨地区, 造成短路跳闸故障的原因多半是由于雷电打击而造成的, 而雷电的破坏力又极大, 输电线路会由于雷击产生一系列故障从而发生跳闸。跳闸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 所以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去防止雷电打击输电线路。雷电在打击输电线路的瞬间可以达到几百万伏的超高电压, 如此高的电压可以击穿避免输电线路短路的绝缘物, 更严重的情况下会产生爆炸。而输电线路是连接变电站和用户之间的桥梁, 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与否都会影响对用户的正常供电。输电线路遭受雷击之后会跳闸, 而线路的跳闸不仅影响了用户的正常用电, 更严重的是导致变电所内的设施遭到破坏。所以防雷设计不仅可以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 更多的是保护了电力设施。在现在输电线路中, 由于采用了更高的铁塔, 输送了更高的电压, 从而导致现在的输电线路更容易遭受雷击。国际电网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 在长距离高压输电线路运行持续运行三年中, 由于雷击造成的事故达到了总数的60%。因此要依据各地的受雷击情况制定相应的防雷措施, 保障电网正常运行。

2 常见的雷击类型

2.1 直击雷

直击雷是大自然中常见的一种, 直击雷即为带电积云与地面之间产生强烈的放电。直击雷会直接作用于输电线路上, 直击雷的破坏力极强, 其瞬时电压甚至可以达到几百万伏、电流可以达到几百千安。这些能量可以在瞬时爆发出来, 直击雷无疑会使得输电线路遭受严重的损坏。直击雷不仅会产生电效应, 而且由于高电流会产生热效应, 最终将输电线路损坏等各种破坏效应。为了更好的避免直击雷的雷击可以采用避雷线和避雷针等, 从而将高能量的雷电导入到地下, 避免输电线路被雷击损坏。

2.2 绕击雷

绕击雷在平原地区很少发生, 但在山区或者丘陵地区则比较常见。绕击雷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雷击没有作用到避雷设备上, 反而击于输电线路上。绕击雷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 一般装有避雷线的输电线路很难收到雷击, 但是绕击雷却可以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作用于输电线路。目前对于防止绕击雷击于输电线路, 也没有明显的突破性进展技术。只有提高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及降低雷电先导的定位高度才能很好的预防绕击雷对输电线路的损坏。

2.3 反击雷

输电线路的避雷设备遭受雷击时, 杆塔电位会随之上升, 输电线路上会有感应过电压, 当两者电位相差较多时则会出现闪络, 即俗称的反击雷。一般在高电压的输电线路上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应对反击雷的最好措施就是增加输电线路的绝缘性能。

3 输电线路的防雷优化设计

3.1 增铺避雷线

在输电线路防雷设计上最实用的就是铺设避雷线, 避雷线的作用是在雷电发生时, 雷电不会作用到输电线路上, 而是作用于避雷线上, 雷电像避雷线放出的电流将延塔杆接地的避雷线传达到地下。避雷线几乎将雷击的全部电能传达到大地, 这样大大避免了输电线路遭受雷击的情况。对于110kv以下的输电线路, 在易遭雷击的输电线路段铺设避雷线即可, 无需全线铺设避雷线, 这样在保证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同时节省输电线路的建设费用。对于110kv以上的输电线路, 必须全程增铺避雷线, 而且在雷击率高的线路还需铺设双向避雷线。避雷线还能降低输电线路受到雷击时的电流, 即使避雷线没有起到输电线路避免雷击的作用, 但是也将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后的电流显著减小, 增铺避雷线无疑是输电线路防雷设计中最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法。

3.2 降低输电线路接地电阻

为了降低由于雷击对输电线路造成的损失, 还可以采用降低杆塔的接地电阻的方法。降低了输电线路的杆塔的接地电阻将能使雷击时的电流更快的通过输电线路, 从而不会对输电线路造成破坏。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不同的地方的土地电阻率也不尽相同, 对于一些土地电阻率高的区域, 常采用延长接地线的办法来降低杆塔的电阻。这样将有效的降低雷击对输电线路造成的损失, 确保了电网的正常运行。降低输电线路接地电阻是较为安全、可靠、实用的一种方法, 在远距离输电中得到了较多的运用。

3.3 增加耦合地线

增加耦合地线这种方法极其适用于山区的输电线路中, 不少地方由于各种不同条件的限制无法降低接地电阻。而在输电线路的下部重新铺设耦合的接地线路将能很好的将雷电的电流进行引导, 将雷击的大部分电流传输到地下, 耦合系数增高的话, 接地线路所传导的电流也将越多。这种方法类似于降低接地电阻, 不过这种方法有其独特的适用性。

3.4增设避雷器

避雷器作为一种新式的科技防雷用具, 输电线路在遭受雷击的情况下, 避雷器能过迅速根据雷击后增加的电压产生反应。避雷器以其低于输电线路阻值的阻抗可以将大部分电流传导到大地, 避雷器虽然造价较高, 但是对于输电线路遭遇雷击的响应较快, 对于不易增加避雷线或者耦合地线的输电线路的防雷工作有着显著的意义[3]。

输电线路作为电力系统中最主要的部分之一, 对确保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用电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雷电却严重危害了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 对防雷措施综合使用并优化将能更好的维护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

摘要: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而雷电就是其中一种。雷电作为自然界一种常见的现象, 有着巨大的破坏力, 尤其是在多雷电的夏季极其容易造成输电线路故障, 甚至是瘫痪。虽然采取了不少方法来防止雷电对输电线路的破坏, 但是效果不理想。为了确保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 则需要对输电线路的防雷设计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输电线路,防雷,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1]梁志大.浅谈输电线路综合防雷优化设计[J].广东科技, 2012-09-25.

矿井建设与资源综合优化研究 第9篇

一、矿井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矿井建设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首先表现在安全责任难以切实落实。近几年来, 各个矿山的透水漏气等事故屡见不鲜, 虽然事故发生后安监总局都做出相应的文件要求矿业的整治和安检, 但是根本性的安全责任仍然难以切实落实。其次, 施工人员操作技能不足, 操作随意。操作人员的随意性错误操作往往是酿成事故的导火线, 尽管国家及企业加大力度规范施工规程, 但由于现今矿业工程的特点, 监督管理工作经常不到位, 这就使得有些施工人员麻痹大意, 违章操作。再者, 承建单位管理不够到位。一些承建企业单位只顾盲目追求发展, 导致工程点多, 工程面广, 工程战线过长及工作量大, 这导致承建单位管理能力不足, 从而导致工程建设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从管理层面探讨矿井建设

对于任何一个工程, 管理工作都关键之一, 矿井建设管理也不例外。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矿井相关行业管理体制多变, 矿井操作人员调动频繁, 行业管理逐渐弱化, 对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的调节控制能力相应地降低。而在矿井建设方面的管理经验更是少之又少, 管理途径和管理系统都非常的缺陷。然而, 对一个矿井建设来说, 管理层面的决策因素对整个矿井生产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矿井建设管理工作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矿井建设项目的成败。由目前我国矿井建设管理的现状可以看到, 无论是采取通行的筹备处管理模式还是新兴的管委会管理模式, 在当矿井工作项目完工以后, 建设方的管理者都会就地转入生产经营管理。这样就导致成产人员抽调中出现一些管理人员管理经验不足, 往往出现只有教训而没有经验的矿井工程项目管理。还有, 对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不熟悉, 很容易使得决策的失误和指挥的不得当, 造成事故的发生。因此, 矿井建设亟待采取新的管理模式。

1.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模式

使用CM承发包模式组织矿井建设组织模式。该模式就是在整个工程的建设中采用整体的管理理念, 综合考虑设计以及施工各个因素后提出的管理方案。主要操作方法是从设工程的开始阶段就聘用具有相当工作经验的单位参与到施工中来, 以便为设计人员提供施工方面的建议且随后负责管理施工过程。这样就使得整个工程建设完整化秩序化, 不仅提高了质量, 节约了经费, 同时也提高的安全保证度。这种模式适合于大型的矿井相关项目建设, 能够为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可靠信息, 它反映了一种当前的矿井建设管理趋势, 能够有效解决存在于当前矿井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2.节约项目投资成本, 改革矿井建设的会计核算

对于自营建设项目, 根据我国的财务制度对矿井建设的会计核算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目前自营矿井也占全国矿井的很小比例, 但是事故发生率却几乎占到整个矿井事故率的全部, 所以对自营矿井的管理刻不容缓, 必须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国家财政部颁布的《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个别大型自营建设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 在建设单位会计科目以外增设“工程施工”、“施工管理费”、“周转材料”等会计科目用以对自营工程的核算。依据这一规定, 有某些自营矿井建设项目实行一体化财务核算, 这样可以大幅度减低成本, 降低工程造价, 节约成本, 提高效益。而在目前的一般在建设项目管理中, 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是分开来管理, 这样就使得施工单位通过减小材料价格, 降低工人工资等方式来谋取最大利益, 而在向工程做结算的时候按原有建材价格和合理的工人工资进行报价。这样不仅浪费了资金, 而且降低了工程质量, 给矿井施工埋下了安全隐患。实行建设、施工、核算一体化, 取消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结算问题, 一些相关的收费也相应取消, 并且按实际的发生数收取费用, 从而减少由于结算政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高出部分费用。另外, 若取消施工单位对主体公司的工程价款结算环节, 也就取消了工程价款中的税金计取。这种核算体制与国家的财政税收体制是相符合的, 它遵守了相关财政法规, 又节约了成本, 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

三、从技术层面探讨矿井建设

当前, 在矿井建设的施工过程中, 一些成就的支护技术不断被改进, 新的先进的技术不断产生, 一些高效率的施工设备也相继的开发使用, 这些都为矿井建设的技术更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下有两种矿井建设思路以供探讨:

1.利用永久井架凿井

利用永久井架凿井, 可以节约主井架和副井架交替时的装备时间, 能够提高矿井建设的经济效益。所谓永久井架凿井, 就是在井筒开工前就建成永久性的井架, 利用它来施工井筒。因为已经建好了井架, 所以就没必要再进行主副井交替, 这样就省去了主副井交替装备的时间, 提高了时间利用率, 缩短了建设工期, 提高了效益。一般而言, 一个矿井至少要有主井筒和副井筒两个井筒, 主井筒主要用来提升原矿, 副井筒主要用来提升工作人员、矿车、矿井材料等等。一般的矿井施工顺序是先使主副井筒到底, 永久安装副井筒, 使得它为工程人员及材料的流动提供保证, 再永久安装主井筒, 实现矿物的开采运输。这样, 在矿井建设中, 就存在这两条相互交替的矛盾线, 即井巷工程矛盾线和主副井交替装备矛盾线。两条矛盾线中工期较长的就是矿井建设的关键线路, 它决定着整个矿井建设项目的工期。永久井架凿井的提出, 有效减少主副井交替装备的时间, 解决了以上第二个矛盾, 为缩短整个矿井建设工期做出贡献。利用永久井架凿井主要有以下优势:首先, 它有效减少了井架交替时的运输、安装拆卸、人力消耗等费用。其次, 它缩短井筒永久交替装备的工期。在主副井交替装备成为矿井建设的关键线路时, 它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 有效节约了工期, 减少成本, 大幅度提高效益。

2. 锚杆支护技术

与传统的支护工具相比, 锚杆支护显著提高了巷道支护效果, 降低了巷道支护成本, 同时也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 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 锚杆支护改革了采煤工作面端头支护和超前支护工艺, 简化了两者不必要的因素, 改善了作业环境, 更好地保证了生产的安全性。目前, 该技术在我国以及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受到了良好的效益, 该技术简化了以前的超前支护, 省去了架棚巷道的支护材料替换工作, 这样既保证了回采的安全快速进行, 又减少了耗材和劳动量, 改善了工作环境, 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高强度锚杆支护, 同时有效减轻了巷道变形量, 提供了安全的巷道工作环境, 有效防止巷道顶部碎片掉落引起的安全问题, 消除了巷道火灾隐患, 降低了成本, 保证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四、资源综合优化方式

1.资源数字化管理

第一, 建立先进的网络管理平台。在地面布置环网交换机, 井下布置环网交换机和支线交换机, 配置相关专业素质过硬的人员管理, 保证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 以便保证满足现场的生产要求。第二, 实现排水通风系统自动化。实现井下水仓的在线跟踪监控, 实现水位的自动调控。第三, 完善主扇自动化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清晰直观的观测风量、风压、电机电压、电机电流、电机故障、开停、电机表、面温度等数据的变化状态, 实现各个数据的动态显示, 并通过物理感应设计出自控声音预警器, 做到安全的绝对保障。第四, 完善人员定位系统。通过该系统实现人员数量的精确统计和每个人员的作业精确情况, 并实现人员的紧急调动, 实现井下与地面指挥的通话畅通。第五,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将井下、井上的主要生产环节及重要的仪器运行情况通过感应传回到地面接收系统, 实现矿区范围内的远程监控和远程人员定位, 为远程人员的调用和领导的视察提供可靠的资料。第六, 固定程控通讯系统。为保证安全生产, 新的通讯系统与旧的通讯系统不能割接, 旧系统要作为新系统的后备保障, 当新系统出现意外是旧系统需发挥原有的作用。第七, 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全矿的安全监视, 布置合理的安检地点, 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第八, 井下变电所自动化系统。井下往往会发生停电和供电不足的情况, 因此, 建立井下独立供电系统, 保证井中用电的正常进行, 为采矿的持续进行提供保障。第九, 信息化整合。对原有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化整合, 实现对自动化各系统的集成, 使系统能够自动生成生产数据, 能够使地矿单位通过地矿局域网直接访问。第十, 完善水源井无人值守系统。这一系统可对矿井水位进行直接的观测, 统计源井的水位、水管的水量、压力、水泵电机的电压、电流等安全参数, 并且对数据的保存和分析, 对异常的数据通过感应系统及时回馈工作人员, 避免突然停水事件的发生。

2.加大设备投资及维修资金

矿业单位要多争取到国家矿业专项资金的扶持, 采取多种形式的集资和融资, 按照国家相关的扶持政策标准, 做出相应合理的规划, 确保煤矿必须地生产装备、安全监控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更新换代, 对一些保护措施不完善和比较陈旧的装备, 要及时的更换, 避免由于设备问题出现的安全事故或停产等现象。相关矿业单位一定要办好设备安全关, 保证设备质量和设备的安全运行, 并保证事故设备的及时维修, 对于伪劣机电产品要坚决杜绝。要防止无煤安标志产品、非防爆产品在矿井的滥用, 力争做到从源头上消灭事故源。在矿井的安全检修中, 要推行预防性检修和灵活检修管理理念, 实现生产机电一体化。要把预防性检修做到实处, 检修计划要统一汇报到管理部门, 检修工作要综合统筹, 统一安排。对于机电设备要实现作业状态和静止状态的综合检修。在矿井设备的检查维修中, 一定要避免小故障不检修, 大事故退后修的问题, 只有通过矿井机电设备安检关, 才能保证矿井机械的正常运行, 保证矿井的施工安全。

3. 实施矿井水循环利用, 实现矿产品清洁生产

矿井的污染一直是矿井相关人员关注的问题, 怎样实现矿物的清洁生产一直是相关工作者研究的话题, 实现矿产品的清洁生产, 不仅可以提高矿物开发效益, 还能够改善矿井作业环境, 降低矿井事故发生率。一般矿井都有主矿物系伴生资源, 这些资源往往非常珍贵, 其开发利用不仅能延长矿井开采寿命, 而且能够利用原有的矿井巷道产生额外利润, 产生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在矿井的优化建设中,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三废”, 加速形成以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清洁生产型、为特征的矿井行业发展格局。做到矿产品的清洁生产, 首先必须要严格各项开采技术, 杜绝经济利益促使下的不合理开采, 从生产源头减少矸石排出量。在开采的同时, 可以研究出新型的清洁加工工艺, 尽可能减少矿产品中的其他矿物杂质。

五、小结

矿物的开采一直以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话题, 而实现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一直是矿物开发研究人员不懈奋斗研究的课题。在新的经济条件下, 矿井的建设和矿井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对于衰老煤矿的资源开发, 一方面要遵守国家的宏观调控机制, 注重利益的同时不损坏环境, 在相关矿业领导人员的指导下制定出综合的战略实施步骤。另一方面, 随着矿井的不断开发, 不同调控、整治、监督方案的实施, 相关的矿井经验也会产生, 利用这些经验不断总结, 不断的评价矿井的实施效果, 实现衰老矿井的资源优化配置。再者, 衰老矿井对其他矿井资源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参考价值。长期以来, 我国的矿井建设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作出了突出的成绩, 受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 在新的市场条件下, 只有不断的深化改革、不断的资源优化才能符合新条件下全新的市场要求。为建设二十一世纪和谐发展的矿井建设行业, 矿井资源综合优化必定是重中之重, 必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以后的矿井综合优化程度将是评定一个矿井综合实力的重要参考点。

摘要:矿井建设直接影响到我国金属矿山和采煤矿井的生产建设, 它不仅关系矿井的基建工程量, 初期投资和建井速度, 更重要的是将长期决定矿井的生产条件以及技术经济指标。所以矿井的建设以及资源综合优化问题一直是广大相关专业人士长期以来研究的课题, 在长期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果, 某些单位也在实践中表明了他们矿井资源优化建设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就矿井建设与资源综合优化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矿井建设,资源,综合优化

参考文献

[1]许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矿井.[J].中国市场, 2010.

[2]李景涛.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实践浅析[J].生产管理与经济运行, 2011.

《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的优化整合 第10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本科学地设计了“活动导航”、“实践体验”、“拓展创新”、“展示评价”、“唤起关注”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知识性情境。通过情景创设,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自我感悟、认识自然、融入社会、学会分享与合作、唤起社会的关注。在每个活动环节中, 教材都科学地设计了相应的的实用性文体, 如:活动方案, 调查记录、调查报告。我们目前的状况是:一边, 《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专任教师执教, 且从未列入考查范围, 大多数学校只安排几个工作量不够的副科教师随便教教应付了事。一颗好珍珠被当成鱼目丢在荒草丛中。而另一边, 语文老师为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缺乏便捷、有效的资料而烦恼, 为学生生活知识极度贫乏, 造成阅读理解障碍、写作空洞无物而唉声叹气。这些在语文课本中或没出现或一笔带过, 然而, 在语文能力考查时却常常有的知识点, 或许让你“山重水复疑无路”, 翻开《综合实践活动》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新课标“实施建议”第二大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要求: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积极整合课内外学习资源,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明确提出“激励整合”概念, 目的是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 激励学生去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综合实践活动》要求主动参与, 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 从而使学生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如果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长大了”这一主题活动, 与语文教材中相关的内容整合设计, 指导学生一一完成, 亲身体验、感悟一番, 然后再布置学生写“我长大了”这篇作文, 想必不会再有“爸爸妈妈, 我长大了, 我长大了”之类枯燥无味的表白了。如果我们把实践活动课《家乡的名片》与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之《文学采风》《旅游资源调查》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 那么, 学生所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几组枯燥的数据和名词, 写起作文“家乡的……”, 肯定不会马上翻开作文选, 生搬《家乡的杨梅》了;如果我们依照《综合实践活动》把孩子的游戏当成课题来研究, 肯定不会在以“童年的趣事”为题的习作中, 出现全班十多个同学把肥皂当成年糕吃的闹剧, 把小鸡当小鸭活活洗死的悲剧。

近年, 各地的中考试题中频频出现“读书卡片、活动方案、调查统计表”之类的题型, 每年中考经验交流会专家就这些问题都反复强调, 但语文课本对这方面的训练相对薄弱, 这些新型的考题对于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教师来说, 同样是新的挑战。毕业班教师都遭遇这样的尴尬:“临时抱佛脚”———先强化培训自己, 再训练学生。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对这些方面几乎是专项训练, 如何制作读书卡片、设计活动方案、填写调查统计表都给学生以详细指导。如果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交给语文教师执教, 让它与语文的“教”与“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这些问题都将会迎刃而解。

此外, 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交给语文教师上, 还可以避免师资、教材、学生时间等资源的浪费。

综上所述, 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交给语文老师上, 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有着实际意义。

信息技术与国际综合英语的优化整合 第11篇

一、信息技术下,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从高姿态转变为有亲和力的朋友,降低身价,通过协调、管理、指导和合作的方式,达到教学中的互相交流、互相对话、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愉悦、互相弥补的过程。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各项互动活动中,让自己完全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到亲切、信任和自信,在师生之间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新型伙伴关系。教师还得是演员,为了情景的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如形象的肢体语言、夸张的表情、抑扬顿挫的声音来带动课堂氛围,同时让学生在各种场景中不断进行操练,发挥教师后台的引导作用。教师也要充分利用网络知识的平台,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整合,通过资源共享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当然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降低姿态和身份,融入到学生当中,和学生一起感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如在教授elephant, dog, cat, tiger ,duck, chicken这几个动物单词时,可以通过PPT插入不同的动物声音让学生去猜想,学生一听到动物的声音,兴趣很快就来了,所以课堂效果当然非常好,这比传统教学拿着一本教科书和一支粉笔走进课堂,单纯的只是为了教会学生认读单词来得更形象和直观,音形意一目了然,通过听觉、视觉为课堂打基础,学生能愉快地接受知识并领悟知识的涵义。

二、信息技术下,优化课堂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一堂英语课教学一般情况下分为五个步骤:revision、presentation、practice、consolidation和homework,我们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点,整合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例如PEP Book4 Unit6 At a Farm. Part A Let's learn在小学英语课堂中,首先复习一些学生已经掌握的动物简单单词,再转而指向如何有效的进行课题导入,是新授课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环节,而最常用的导入就是通过多媒体简洁清晰的进行呈现。如本课内容一开始就用了图片及动物声音展示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农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氛围中。这种学习方式刺激了学生的大脑神经,满足了学生的视觉要求,减少了学生的课堂倦怠感。接着就是课堂练习和巩固部分了,Listen to the computer. Look at the computer and repeat. 小学生对语音、语调的模仿能力是超乎想象的,而跟着录音听读,他们的发音才能准确到位。跟读方式如果不够新鲜,会使学生反感,使学生力不从心。而运用多媒体,动画跟声音相结合,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通过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带有图片的单词或连线练习题,从而达到巩固新课的目的。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整合,为课堂教学环境增色不少,发挥了其独有的魅力。

三、信息技术下,加大信息输入,增加练习的容量

信息技术通过集合各种方式和手段,如形状、声音、光线、颜色等,有效地烘托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作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具体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抽象本质和内在关联,让教师和学生在探讨中突破重、难点。如在教授PEP Book7 Unit6The story of rain. Part B Let’s learn中出现的单词 seed 、soil、sprout 、plant和句子First ,we have the seed.如果只是通过卡片展示这些单词和句子,学生一定会感觉索然无味,学习的热情也会随之骤减。但如果能利用信息技术,比方说用一些动画效果展示种子从发芽到生长的全过程,一个画面到另一个画面,循序渐进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变化发生的全过程,学生一目了然,也更能正确的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直观化,学生通过生活常识很快就融入到了课堂当中。

信息技术在国际综合英语中的合理有效的运用,有效利用了学生的感觉器官,化繁为简,化单调的知识为丰富生动的内容,降低了学习知识的难度,减轻学习压力,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强化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一些传统教学中无法达到的效果,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都能得到一一解决。

四、信息技术下,创设多元学习环境,整合评价激励机制

以往的传统教学评价是教师收发作业先批改再给以一定的等级评价,再将作业反馈给学生,学生再翻看评价结果,这一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造成学习和评价的脱节。然而运用信息技术则完全不同,通过采取学生自评、学生集体互评和教师面评这三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也能看到别人的长处与短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长补短。例如在讲评学生作业时,教师可以运用实用投影仪把学生的作业先展示出来,叫大家一起来点评。这样给了大家互相学习的机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性点评,使学生能更好地看清自己,这样不仅能通过视觉对比,也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到了进步,无形之中教师搭建起了学生与屏幕之间的枢纽。

随着现代化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推广,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也日趋明显,信息技术和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交融,更好地服务了英语交际课堂教学,缩短了学生与外部环境的距离,给学生提供更多交流的平台,更好的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活动。

优化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12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综合素质,优化

党中央把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着力推进素质教育, 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列入《“十一五”发展规划》。改革应试教育, 推进素质教育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提高学生综合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提高人文素质, 增强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应该看到,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没有明显的“分水岭”。要彻底改革现行应试教育体制, 的确需要一个过程。要全面推进素质, 首先必须转变全社会的教育观念。只有自觉认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才能真正步入健康正规的发展轨道。

在这里, 我们不妨可以借鉴一些商家“强卖式”地推销新产品的经验。他们借助于已被市场认可的知名产品, 把新产品同它们“捆绑”起来销售, 一方面为新产品做了广告赢得市场, 另一方面给商家带来了客观的利润。素质教育作为新生事物, 要被人民所接受, 也应将它同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捆绑”起来, 通过应试教育牵引素质教育发展, 通过分步骤, 分阶段地改革应试教育形式, 调整应试内容, 逐年转变学校的办学观念, 转变学生和家长的成才观念, 转变人民的教育观念, 使之在若干年之后, 最终实现素质教育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出一段时间了, 但由于种种原因, 不敢放开手脚, 致使素质教育无实质的发展。所以, 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已是刻不容缓。尤其, 在英语学科, 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 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

要提高学生的素质, 首先要使学生均衡发展。听, 说, 读, 写技能, 全面发展, 学生的知识面广了, 更能清楚地认识自身的长处, 就能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 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 学生的均衡发展也方便于社会对多规格人才的需要。

其次, 要培养学生的特长。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 对每个学生的特点都要有所了解, 并要经常性开展活动, 让学生的特长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表现出的特长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励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 培养学生的素质, 学校, 社会要提供良好的场所。学生有了施展的空间, 更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素质也能提高的更快。据统计, 少年儿童在一年中有170多天是在家中和社会上度过的。因此, 家庭和校外社会环境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思想和行为。青少年校外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

上海一实验小学“happy”假日小队的队员们, 抓住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时机, 选择教爷爷奶奶学英语的体验活动。他们在小区开办了“迎APEC会议, 帮爷爷奶奶学百句英语”辅导班。他们精心准备, 老人们也学得特别认真。少年们从中体会到做教师的辛苦和成功的喜悦。

大连市“小鬼当家”活动, 使队员们体会到父母劳作家务的不易;“环保小卫士”, “少年志愿者”, “快乐小信鸽”等活动也让队员们感到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的愉悦。还有9名少先队员到农村体验果农的生活, 他们体会到果实的来之不易。

体验是置身其中的心灵感受, 是在实践活动中的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自我规范和自我超越, 这种体验是直接的, 深刻的。体验教育为素质教育注入活力, 也转变了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看法。体验教育也是任务型的教学模式的方式之一。

实践证明, 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 使少年增长了知识, 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 在潜移默化中将做人做事的道理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素质教育带来生机。事实说明, 少年的体验活动, 与社会各界方方面面都会有接触, 因而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 支持和帮助。全社会都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广阔的体验空间,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使他们健康成长。

教育的任何改革都必须依靠人来进行, 在现代化进程中教师也在走向现代化, 包括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角色转换, 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本身素质的提高。

上一篇:自英语课堂下一篇:对症训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