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储备范文

2024-07-06

应急储备范文(精选9篇)

应急储备 第1篇

一、成立药品储备应急物流的意义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 医疗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 近年来, 我国频现重大的自然灾害导致的灾难, 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所以我国需要建立药品储备体系, 以防在国家突现重大事故时, 可以有充足的药品供受伤患者使用。但是仅仅有药品储备是不够的, 还需要有完整的应急物流体系, 以保证储备药品能够迅速送达灾区, 及时给患者用药。虽然近几年来, 我国防治自然灾害的整体能力以及对自然灾害的预测能力有所提高, 但是人类在自然面前还是比较弱小, 不能做到完全预测和正确预测人类可能遭遇的灾难, 所以建立药品储备和完善应急物流体系十分重要。

二、我国药品储备应急物流的现状

首先, 我国药品储备应急物流体系不完善。随着自然灾难的频现, 充分暴露了应急物流体系的不完善。灾难来临时, 救援队不能及时的赶到, 救援药品也不能及时送达灾区, 导致更多生命垂危的人民失去生命, 无力挽救。例如:2008年, 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大地震, 这对中国来说是一次空前的灾难, 灾区亟需医药药品, 许多人因为地震造成不同程度的伤亡, 所以药品在这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倘若药品可以及时的送达灾区, 则会挽救更多的生命, 反之, 会失去更多人的生命。

其次, 药品储备量少。目前, 我国有明文规定要求各地加强对药品的储备, 但是国家的要求并没有得到强制性的执行, 因此有许多地方的药品储备做的不到位, 导致灾难来临时, 达不到药品的真实需求量, 这也在无形之中暴露出了药品储备量不足的缺陷。

最后, 国家在药品供应方面比较被动。目前,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充分的做到对自然灾害以及受灾程度有百分之百的预测, 所以,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也不例外。我国对药品应急物流体系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 所以网络系统监控不到位, 其体系也不完善, 更没有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突破性跨越。所以, 我国需要积极的采用先进的技术、运用精准的计算工具监测灾害, 提高预测能力, 并且提前做好防备措施去应对灾难。

三、药品储备应急物流体系的主体

1. 药品储备物流的销售商

销售商的存在决定了药品储备网络是否能够真实有效的开展, 所以, 这个因素在药品储备环节中是重要的。药品的销售多数情况下是网络销售, 销售商与供应商、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首先销售商与生产商之间有联系, 通过生产商获得相应的药品, 并且保证自身的药品储备充足, 生产商为销售商提供了药品源;其次, 销售商与消费者也有密切的联系, 将储备的药品销售给消费者, 使消费者及时获得需要的药品。销售商可以将生产商与消费者迅速的联系在一起, 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销售链接, 所以, 销售商在药品储备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2. 药品储备应急的消费者

消费者也对药品的销售起到重要的作用, 有了消费者, 才能使生产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消费者是这条产业链的一端, 伴随灾难等程度的不同, 他们对药品的需求程度也有所差异, 他们的存在决定了生产商生产药品的总量, 也促进了销售商销售药品。我国在完善药品网络销售体系的过程中, 需要考虑众多的因素, 尤其需要优先考虑的就是药品的需求者情况以及对类型药品需求量的比重, 通过了解这两个因素的具体情况, 可以使供应商按照需求去生产和销售商按照需求去提供, 从而促进产业链的更好协调。消费者既是应急药品的需求者, 又是药品应急物流体系的组成部分, 还是药品应急物流网络的实现的最终目标。

3. 药品的应急物流提供中心

药品应急物流中心的作用不容小视, 在整个应急物流网络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提供作用。作为一个中心, 提供的药品种类、数量等都是按照需求量来计算的, 它是应急物流的主要提供者, 具有强大的协调能力和运作能力。在应急过程中, 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药品物流提供中心的作用, 则可以减少物流的总成本, 为国家减少不必要的经济开支的同时也使药品应急网络达到了最优的状态;不仅如此, 还可以减少药品的运作风险。根据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和医疗发展水平, 已经具备充足的能力成立多个药品的应急物流提供中心, 但是就目前而言, 我国还没有采取行动, 所以需要我国逐步去完善, 成立多个药品提供中心, 确保灾难来临之时, 对灾区药品的供给充足、及时。

四、药品储备的应急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

1. 药品储备的设备设施不完善

目前, 我国许多企业储备药品的设备设施等相对不够完善, 例如:无制冷设备、隔热设备等, 所以不能确保药品是否可以正常使用。首先, 例如青霉素等药品需要放置在阴凉或者常温的仓库进行储藏, 但是企业的仓库没有地脚架以及防虫的设施, 所以在阴雨天或者潮湿的环境下容易产生霉变, 影响药品的正常药效的发挥, 这极其不利于药品的储藏;其次, 有一些药品需要有严格的温度和湿度的控制, 但是许多企业并没有配备齐全的温度计、湿度计, 即使有的企业有设施, 但是由于没有精准的记录过, 也容易造成药品储藏过程中遭受不符合标准温度或湿度的侵害, 从而对药品的药效产生一定的影响。

2. 医疗机构储备药品的意识薄弱

我国有许多的医疗机构, 在灾难来临时, 亟需这些地方的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型的医疗机构做出有效的救援, 但是这些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储备药品的意识过于薄弱, 所以导致很少的机构能够做到药品的充足储备。目前, 我国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 要求相关部门进行药品储备, 但是只是提出了规定, 并没有采取强制性的手段, 这也导致一些部门不够重视, 没有按照严格的规定对相关药品进行储备。由此表明, 多数医疗机构对储备药品的意识不够强烈, 而且心存侥幸, 灾难一旦来临, 这些机构的药品难以满足需求者, 更不能快速的送达灾区使需求者得到及时的救治, 这也将会使整个灾区陷入极大的医药隐患中。

3. 应急物流无秩序性

一旦有自然灾难的来临, 我国各级政府就会采取一切措施组织救援, 将处理危机作为整个工作的中心, 这也会带来许多的问题。首先, 军事化色彩过于浓厚。政府采取手段介入, 会具有强制性, 统一进行应急物流的指挥工作, 会使指挥过程中出现时间紧凑的问题, 致使应急人员的压力过大, 而且容易使应急人员忙中出错,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是, 具有浓厚军事化色彩的统一应急物流, 也可以保证救灾物资的及时到位。其次, 在应急物流中, 所有的民众一起参与, 没有专业的团队, 更没有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保障机制, 所有民众造成的形势比较混乱, 没有一定的秩序性, 容易导致应急物流成本较高, 而整体效率较低。

4. 药品应急物流的配送体系不完善

我国虽然多数地区都建立了应急的办公室, 但是其体制不是很合理。这些组织对各地的基本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 如:道路情况、人员的数量等, 但是在真正需要时, 不能保证这些情况是一成不变的, 所以导致我国的药品应急物流配送体系还不够完善。首先, 药品应急物流需要良好的交通工具和交通线路, 交通线路可以由组织统一提供, 可是交通工具往往是最大的障碍, 没有固定的交通工具会导致药品不能随时送往灾区救援。其次, 药品应急物流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去送达。在支援灾区时, 配送药品资源的人员随时可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例如:地震灾害中, 会不断的有余震的出现, 所以相关的配送人员有可能遇到危险, 因此, 选择配送药品的人员一定要具备专业的自救能力。最后, 药品应急物流的配送计划不够完善, 给应急物流的整个活动造成秩序混乱。

五、完善药品储备应急物流的措施

1. 完善基层企业药品储备的设备设施

温度、湿度、光线等条件都会对药品的储藏有一定影响, 因此在储备药品时, 需要对药品加以分类, 并且满足药品适宜储存的条件。药品储存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即常温储存、冷藏、低温储存、避光, 所以要对储存药品的企业给予空调、制冷等设备设施, 以保证药效。首先, 企业需要对储存的药品进行分类, 并且按照不同类别药品需要的条件加以配备设施, 从而保证药品的质量。其次, 国家对企业给予适当的经济扶持, 鼓励各企业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设施, 以更好的满足药品所要储存的条件。最后, 对各个储存药品的企业加以管理, 引导其正确储存药品, 提高药品储备的质量, 在药品储备过程中, 既要注重储存的数量, 也要注重质量。

2. 提高企业储备药品的意识

首先, 国家采取强制性的手段要求企业储备药品。我国虽然有相关规定, 要求企业积极储备药品, 以备不时之需, 但是由于规定没有强制性, 许多企业不重视对药品进行储存, 心存侥幸, 认为不会遇到突发事故, 不会亟需数量多的药品。所以, 国家要采取强制性手段, 强烈要求企业储备药品。其次, 对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不但要提高其储备药品的意识, 而且要提高储备药品的能力。许多企业对于药品储备并没有强烈的重视意识, 所以对储存条件不会过于考虑, 这就容易造成储存条件不当, 导致相关药品变质或减少药性。

3. 优化应急物流队伍

应急物流队伍建设极其重要, 其队伍的高素质可以促使应急物流工作开展更顺利, 更加有秩序, 药物资源送达更加及时。首先, 为应急物流提供专门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是保证救援队伍和药品资源迅速到达灾区的关键, 配备专门的交通工具, 时刻待命, 一旦有事故发生, 可以保证应急物流队伍在最短的时间出发。其次, 培养和训练专业的人员进行应急物流工作。应急物流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应急, 所以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就是根本, 在配送应急物流过程中, 极有可能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 从而给应急工作带来挑战, 而对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 可以促进应急人员更好的应对突发事故, 确保药品顺利到达目的地。

4. 制定应急方案

自然灾害的频发, 给人们带去了深重的灾难, 我国需要制定相应的、完善的应急方案措施, 以国家机关作为总指挥, 统筹应急方案的制定, 并且由地方不断的完善, 从而做到应急方案的更好衔接。制定应急方案时, 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 预案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我国地域辽阔, 各个地区的地形、人力、医疗水平等条件不同, 所以需要针对各个地区的不同条件、资源等进行方案的制定, 可以更适应国内多地区的需要。其次, 应急预案初步形成之后,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变化, 对应急方案及时调整, 使之不断完善并更符合实际。

5. 完善药品应急物流的运输通道

应急运输通道是否畅通是应急物流能否有效协作的基础条件, 所以我国应努力完善药品应急物流的运输通道。首先, 做好交通网络的整体规划, 并有效的连接点、线、面。交通网络的全面性, 可以使应急物流运输更广泛的到达地方, 使目的地的范围缩小到最低点。其次, 完善应急物流的设备设施, 应急物流队伍有充足的设备设施是有效运作的基本条件, 完善的设备可以协助应急队伍更有效的完成工作。最后, 对应急物流通道进行统一规划, 在设备设施完善的基础上, 通过有效的规划和管理, 可以提高药品应急物流的运输更畅通。

六、结论

我国完善药品应急物流体系, 可以彻底改变我国药品储备应急物流体系的现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使我国的药品应急物流可以更快速的到达目的地, 充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面对自然灾害给国人带来的深重灾难, 药品的及时送达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 所以我国需要完善应急物流体系, 可以采取以下这些措施:一是完善基层企业药品储备的设备设施;二是提高医疗机构储备药品的意识;三是优化应急物流队伍;四是制定应急方案;五是完善药品应急物流的运输通道, 从而更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为我国减少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顿秋平.突发事件中药品应急物流体系构建分析[J].物流科技, 2012, 9 (12) :23-24.

[2]王宗喜, 阳波.应急物流系列讲座之一论应急物流的地位与作用[J].物流技术与应用, 2008, 12 (10) :34-35.

物资储备应急预案 第2篇

物资储备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目的 1.2编制依据 1.3适用范围 1.4工作原则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储备物资专项应急协调指挥部 2.2二级管理机构体系 3物资准备和应急响应 3.1物资准备 3.2分级响应标准 3.3分级响应程序 3.4响应措施和应急保障 4评估与恢复 5附则 1 总则 1.1目的

为在应对突发事件及时有效供应物资,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社会安定,将突发事件对生产进度的影响降至最小程度,特制定本预案。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江西省国民经济动员办法》、《江西省物资储各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事件、成品油料等物资严重短缺时的物资储备应急处理工作。1.4 工作原则

1.4.1健全制度,科学预警。完善物资储备应急预案体系,为突发事件物资储备应急处理工作提供系统科学的制度保障提高防范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对突发事件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并做好物资储备应急响应工作

1.4.2统一管理,分级负责。项目部对储备物资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落实各级应急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及指挥权限。

1.4.3常备不懈,确保供给。物资储备系统要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做到品种适宜、质量可靠、数量充足、常备不懈,确保储备物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之需。1.4.4协调配合,快速反应。物资储备系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要与相关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做到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应急处置工作反映灵敏、快速有效,保证储备物资调得出、用得上.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资

2.1储备物资专项应急协调指挥部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项目部成立储备物资专项应急协调指挥部(简称专项协调指挥部)。专项协调指挥部由物资保障部牵头,成员单位包括工程部、安质部、保障部、办公室等有关单位。总指挥由项目经理担任,副总指挥由有安全总监担任。

专项协调指挥部下设专项协调办公室。成员由办公室部员组成。2.1.1专项协调指挥部职责(1)决定启动和终止本预案;

(2)决策储备物资调动、投放等重大处置措施;(3)协调相关部门工作;(4)提出对外新闻发布方案;(5)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2.1.2成员单位职责

成员单位要依据各自职责,在储备物资投放过程中给予物资、财政、治安、运输等方面的保障。2.1.3 专项协调办公室职责(1)执行专项协调指挥部的决定;(2)组织信息收集、传递、通报工作;

(3)检查、督导专项协调指挥部决定的执行情况;

(4)对应急储备物资的投放、使用,效果进行总结、评估,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5)完成专项协调指挥部交办的其他相关事项 3物资准备和应急响应 3.1物资准备

3.1.1充分利用县内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库存,将县内各企业作为县级物资储备系统的基础,进一步整合已有的粮食和医药等专项县级物资储备,同时建设必要应急物资综合仓库,建立和健全县级物资储备系统。

县粮食局负责应急粮食和食用油储备。

县卫生局负责提出应急药品和医疗器械储备计划。

县经贸委负责应急药品和医疗器械、应急煤炭、应急水泥和部分建筑预制件储备。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应急药品和医疗器械储备的技术指导与服务。

中石化铜鼓县支公司负责应急石油、成品油储备。县商务局负责应急有色金属储备。

3.1.2县发改委负责县级储备物资和统一管理,根据应急需要制定县级物资储备计划,建设和租用县级物资储备所需仓库,负责应急储备物资的存储,调度和更新等具体工作。

3.1.3县级财政应给予必要的专项经费,保障物资储备仓库建设和租用,应急物资的购进、储存和更新,以及相关机构办公的需要。各有关部门、企业按照下达的县级储备物资计划具体落实各自的物资储备任务,并负责日常的物资保管。

3.1.4县级储备物资主要用于县政府对特别重大、重大及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需要,经县政府批准也可用于各乡(镇)或局部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需要。县级物资储备仓库在完成县级物资储备任务的同时,也可为各乡(镇)提供储备服务,支持乡(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工作。3.2分级响应标准

3.2.1根据国家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级别划分(特别重大、重大<II级>、较大<III级>、一般<Ⅳ级>),结合县级物资储备应急职能的特点,县发改委主要对应特别重大、重大及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各乡(镇)主要对应一般突发事件

3.2.2县级物资储备系统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火灾、爆炸、盗窃等重大事故,视危害程度按国家有关规定确定级别。3.3分级响应程序

3.3.1当发生特别重大、重大或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后,县发改委根据需要及时成立储备物资专项应急协调指挥部,启动本预案,并下达处置指令。各成员单位根据专项协调指挥部的指令,调动储备物资,保证调动的储备物资品种、数量、时限、地点符合专项协调指挥部的要求。专项协调指挥部应及时将处置信息上报县应急委员会。3.3.2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当我县储备物资不能满足备要时,县发改委储备物资专项应急协调指挥部应及时向县政府汇报、由县政府向省、县政府和国务院提出物资支援的申请,争取省、县和国家支持。突发事件发生地储备物资不能满足需要时,各乡(镇)政府可向县政府提出物资支援的申请,经县政府批准后.县发改委商县财政局后向各成员单位下达任务,由各成员单位具体组织实施,并及时将处置信息上报县发改委。3.4响应措施和应急保障

3.4.1县发改委根据县政府指示及时协调相关部门工作保障应急救援物资及时到位,并将落实情况向县政府报告。

3.4.2县财政局根据《铜鼓县财政应急保障预案》,按县政府或专项协调指挥部的要求办理有关事项,对调动县级储备物资所需资金予以保障。

3.4.3县公安局应当指导、监督县级物资储备系统做好应急物资调出、运输、在目的地的储存和保管、投放等实施过程中的治安保卫工作.。3.4.4县交通局、铜鼓汽车站等部门应按照专项协调指挥部的要求,及时组织相关企业为应急物资提供方便、快捷的运输渠道和运输工具,并协助做好物资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工作。

3.4.5县级物资储备系统各级相关机构接到紧急动用命令,要按照本单位的具体预案做好应急物资调运准备以及储备品种与数量调整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执行命令。加强与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 的沟通,共同开展好工作。

3.4.6县级物资储备系统各级机构要针对县级物资储备危险品仓库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处置预案对发生的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应当按照处置预案采取相应的救援、控制和处置措施有关单位或部门应当及时处置。

3.4.7本预案启动后,县级物资储备系统各级物资储备机构应实行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及时收集信息,在第一时间内报送,保持县级物资储备信息网通畅。信息报送内容应准确、完整、及时,不得瞒报、谎报、误报。加强与相关单位、部门的联系,掌握物资流动状况,做好记录并及时上报情况,确保物资按要求安全送达。

储备物资应急调动一般不对外发布新闻,确需发布新闻的由专项协调指挥部按《铜鼓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应急预案》有关要求处理。3.4.8承担县级物资储备任务的各成员单位需将物资储备应急预案,报县发改委备案。

3.4.9县级物资储备系统依托铜鼓县政务网建设铜鼓县物资储备信息网,及时了解和掌握本级机构储备物资库存品种,数量和储备地点,随时做好储备物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3.4.10各成员单位物资储备机构应加强人员培训和模拟演练,建立一支能够符合物资紧急调动要求,训练有素的职工队伍。4评估与恢复

4.1突发公共事件结束或暂时告一段落后,专项协调办公室及时组织由相关部门专家组成的评估委员会,对县级物资储备应对事件处置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究提出改进措施,完善预案。

4.2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结束后,由专项协调办公室会同有关单位及时补办动用或收储物资手续及时结算物资资金及费用开支,并报县财政局审批。

4.3根据紧急动用储备物资情况,各成员单位应将储备物资实际调用消耗和需补充更新情况报送县发改委,县发改委应及时调整县级物资储备计划,及时补充及更新储备物资,恢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4.4县发改委会同成员单位,对在应急状态下有突出表现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对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工作中,违反本预案规定或执行不利造成工作失误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情节轻重,对有关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对直接责任人及主要负责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附则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物资储备 第3篇

法律依据

应急物资储备主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2条规定、《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第4.3规定, 国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 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的规定, 做好物资储备工作, 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储备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与有关企业签订协议, 保障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生产、供给。

应急物资储备种类

根据《应急保障物资分类及产品目标》, 应急物资分为13类, 即防护用品类、生命求助类、生命支持类、救援运载类、临时住宿类、污染清理类、动力燃料类、工程设备类、工程材料类、器材工具类、照明设备类、通讯广播类、交通工具类, 按照使用的紧急情况将应急物资分为一般级、严重级和紧急级。而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物资而言, 重点是指处理环境应急事件所需要的设备、设施以及其他物资, 即个人防护类, 包括呼吸防护设备、防护服设备、头部防护装备、眼面部防护装备、听力防护装备、手部防护装备、足部防护装备、消洗系统;检测仪器类, 是指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强度进行检测的仪器设备, 具体包括:便携式分光光度计、分析监测及自控设备、气体电化学分析仪、水质电化学分析仪、便携式重金属分析仪、便携式X荧光分析仪、便携式傅立叶红外分析仪、便携式生物毒性分析仪、藻类分析仪、大肠杆菌分析仪、便携式气相-质谱联机、便携式流量计、走航式多普勒流量测定仪、温度/热量仪表、试验设备、水质分析仪、其它分析仪器、气体分析仪、控制器、光学仪表、电导仪器、电化学仪表等;污染处置类, 是指直接用于处置污染物本身的物资, 具体包括:水处理设施、空气污染处置设施、噪音污染处置设施、固体废物处置设施、核污染处置类物资和其处置类物资;交通通讯类是指处置环境污染过程中必备的交通通讯工具, 包括:应急指挥车辆、直升机、医疗救助车辆、电台、电话等;生活保障类, 是指处置环境事故人员生活保障的各类物资, 包括帐篷、炊具、卧具等一系列生活必备物资。

应急物资储备重点

一是处置重点化学品、重点防控行业、重点防控区域和重点防控企业突发环境事件所需的应急物资。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是由生产事故、交通运输事故、违法排污等原因引起, 其中危险化学品类突发环境事件频发, 2008~2011年, 环境保护部共接报突发环境事件568起, 其中涉及危险化学品种287起, 占突发环境事件的51%, 所以危险化学品、行业、区域和企业应是我们防控的重点。根据环保部《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 确定对苯二胺、三氯乙酸、环己烷、二环己烷、1, 2-二氯乙烷等58种 (类) 化学品作为十二五期间环境风险重点防控对象。石油加工和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纺织业、新型煤化工为重点防控行业;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数量较多、化学品生产使用量较大、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较为敏感的区域为重点防控区域。含有重大危险源, 且生产、使用、储存高毒类危险化学品的企业;环境风险防控措施不完善、三废处理设施不健全、排放特征污染物数量较大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位于人口密集区、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的企业;周边具有环境保护目标的企业, 如饮用水源保护区、自来水厂取水口、水产养殖区、鱼虾产卵场、天然渔场、重要湿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发生过环境污染事件或群众举报隐患次数较多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为重点防控企业。

二是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所明确的应急物资。根据《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要求, 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要提高环境应急能力建设, 对应急管理机构与人员、硬件装备、业务用房等提出了硬性标准, 如硬件装备包括环境应急指挥系统、应急交通工具、应急防护装备、应急调查取证设备等。

实践

及时、安全处置每一起突发环境事件刻不容缓, 但对应急物资储备是一项渐进式工作, 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优化完善。近年来, 全国各地针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开展了许多有益尝试, 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主要为:

储备主体问题

各级人民政府作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物资储备主体毫无疑问, 建设一个能基本满足本地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责无旁贷, 但更重要的是建立完善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 一是依托省级、重点地区级应急物资储备库, 能及时联动, 快速得到支援、救济、调剂;二是依托消防、安监、卫生等专业部门, 以及重点工业企业应急物资储备库, 采取专业物资储备委托、合同协议制等多种形式, 实现应急物资共享, 能在第一时间“调得出, 运得到、派上用”;三是加强与各专业市场、大型商场、主要经营、生产应急物资部门 (企业) 等社会力量之间的经常性沟通, 签订《储备环境应急物资协议书》, 能够确保在持续应急处置过程中能“找得到、叫得应、补得快”。

储备种类问题

建设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 首当其冲问题是储备什么物资、储备多少?在和省级、重点地区级和专业部门、重点工业企业应急物资储备库互为补充的前提下, 不需要大而全, 需要针对本地的实际情况, 围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需要的专业应急监测物资、消除污染物资等特点, 有所侧重, 重点为:

一是优化做好环保部门应急管理机构的物资储备。结合《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要求, 配足配齐环境应急指挥系统所需的固定指挥平台、移动指挥通信系统各类设备, 应急交通工具 (应急指挥车、应急车辆、高性能应急监测车、多功能水上快艇) 、应急防护装备 (气体致密型化学防护服、液体致密型化学防护服或粉尘致密型化学防护服、应急现场工作服 (套) 、应急供电照明设备、高精度GPS卫星定位仪、激光测距望远镜、防爆对讲机、应急摄像器材等。

二是做好应急消除污染物资储备。突发事件的现场污染消除包括封堵、围堰、吸附、污染物处理等措施, 这些主要靠堵漏编织袋 (麻袋) 、拦油绳、围油栏、吸油毡、木屑、水泵、耐酸耐碱槽罐 (桶) 、消油剂、酸、碱、活性炭、石灰、絮凝剂等, 在筛选时要充分保障饮用水源保护、卫生防护范围内居户的安全, 要充分考虑到国家化学品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确定的58种 (类) 化学品, 要充分考虑到境内危险源特征及突发环境事件产生的特征, 同时也要兼顾上、下游污染事件的协同处置物资。

三是做好应急监测物资储备。因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类型、发生的环节、污染物的成分、危害程度的千差万别, 导致应急监测的不可预见性、监测对象复杂、监测范围广、监测周期长, 但又必须向应急指挥中心提供快速、及时、准确的技术支持,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HJ589-2010) 要求, 应急监测物资储备优先采用小型、便携、简易、快速检测仪器或装置, 如水和气体检测试管 (直接检测管和吸附检测管) 、便携式离子计、单项目或多项目气体检测器、单项目或多项目水质检测器、便携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便携式气相色谱仪、袖珍式爆炸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器等、便携式水质毒性分析仪、ATP荧光法微生物 (细菌总数) 快速检测系统等。同时有条件可配备高性能应急监测车, 以及配置和建立污染物扩散模拟系统、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数据库系统、卫星气象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工作平台, 实现机人合一。

储备物资库选址问题

应急物资储备库的选址直接关系到应急物流保障体系的反应速度和最终成效, 但应急物资储备库物流有别于普通物流, 其平时不用, 用时须神速, 所以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必须考虑, 一要交通方便, 进出不受太多因素的限制, 对高速公路可在服务处设置分库;二是离突出环境事件频发地 (环境风险源密度大) 辐射距离最短, 或者离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环境保护目标辐射距离最短, 不可协调时可通过设分库或委托储备来保证;三是应急物资储备库总运行成本最合理, 因为应急物资储备库一般处于日常维护状态, 其运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 所以不宜不计成本的过多设置分库, 必须统筹协调。

思考

应急物资储备库的管理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库的管理, 特别是物资出、入库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否则就是兵养千日, 用时无效。主要问题是一些入库物资如酸、碱等风险源管理问题;一些必须必备的、保持期较短的应急物资更新问题;一些专业应急物资、应急设备的采购、维护保养问题。为此建议由省、重点地区级牵头组织进行统一采购招标及更新、统一开展专业应急物资、应急设备的维护保养。

应急物资储备成本核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 作为体现公共利益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物资储备, 其费用可以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当为应对突发事件, 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 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 应当及时返还, 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 应当给予补偿。可是对造成突发环境事件的单位, 使用了大量的储备应急物资后, 其成本的核算除通过法律诉讼或救济外, 还没有明确的核算、支付规定, 根据“谁污染、谁付费”的环保立法原则, 除无法抗拒的因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环境事件外 (也需要通过相应的救济程序) , 造成突发环境事件的单位必须承担相关费用, 为此建议尽快出台成本核算、结算细则。

地区应急物资储备方案 第4篇

为提高预防和处置干线公路突发公共事件的物资保障能力,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损害,及时恢复公路交通正常运行,保障公路畅通,维护社会稳定,根据《省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方案。

一、储备工作原则

(一)以人为本、维护稳定的原则。应急物资储备要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应急物资准备充足,及时到位,有效地保护和抢救人的生命,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市场及社会稳定。

(二)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的原则。应急物资储备要在省公路管理局的统一领导下,延边州公路管理处负责,由各县(市)公路段具体实施,分级响应、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上下联运,运行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三)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的原则。应急物资储备要紧密结合我州实际情况,以常发的、影响大的灾种确定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先急后缓,保证重点。

(四)职责明确、规范有序、部门协作、资源共享的原则。明确应急管理机构职责,建立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和响应程序,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加强与其他部门密切协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公路突发事件联动处置机制。

二、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范围内干线公路因自然灾害以及重大公路交通运输生产事故或其它事件导致交通中断、阻塞的紧急事件的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响应。

三、储备工作领导机构

成立“公路应急物资储备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公路处处长担任组长,副处长及县(市)公路段段长担任副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基本生活物资保障组、专业物资储备组、运能保障组等3个应急工作组。

四、储备工作领导机构职能

领导小组职责为:审核全州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及各成员单位应急物资储备方案,确定全州应急物资资金总量及各成员单位应急物资储备的品种、数量、金额,并监督检查落实情况;统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全州应急物资的使用调配。统筹规划全州应急物资仓储场地布局;在必要时向州政府报告事态变化情况,请求支援。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公路处养护科。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为:收集、初审各成员单位应急物资储备的品种、数量、资金;检查各部门应急物资储备情况,管理全州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及时、准确地为领导小组提供应急物资储备动态,协调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应急物资的使用调配。

各工作组根据各自职能,完成各自应急物资储备任务,具体分工如下:

(一)基本生活物资保障组。由公路处及各公路段办公室全体人员组成,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抢险队伍基本生活所需的物资保障。如方便食品、饮用水、日用品、被服、帐篷、照明设备等。

(二)专业物资储备组。由公路处及各公路段养护科组成,负责准备编织袋、木材、钢材、石料、铁丝、钢梁 等抢险物资。

(三)运能保障组。由公路处及各公路段办公室、各公司经理组成。负责运力储备和征用及应急期间应急物资的运输、装卸和安全工作。

五、储备方式

(一)应急储备物资储备的品种、数量。由负有应急物资储备任务的责任部门和单位按照专项应急预案、应急保障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和国家、省、市标准及行业标准、规划确定,须与我州实际管理公路里程、经济发展规模和社会发展状况等相适应。

(二)应急储备物资储备的方式。采取实物储备、委托企业储备2种方式进行。各类应急物资的具体储备方式由各负有应急物资储备任务的责任单位确定,报领导小组批准。

六、储备资金保障

(一)常用应急物资储备购置、更新、损耗轮换和公路处委托企业储备所需要的资金补贴等所需资金,由承担物资储备任务的各成员单位根据有关标准测算,在每年底将次经费计划报领导小组初审,经上级审核同意,由公路处负责安排专项资金。

(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所需要的资金补贴,相关文件规定,从专项资金中开支。

七、储备物资的管理

(一)日常管理。各负有应急物资储备任务的部门和单位负责各自储备物资的日常管理,建立相应的储备物资管理制度。应急物资使用后应尽快补充,实行动态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工作组牵头单位原则上每半年检查1次各类应急物资的储备情况。

(二)数据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干线公路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将公路专业应急物资、运能配送情况等信息全部纳入其中,随时掌握物资储备情况。建立定期填报、动态更新制度。确保在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及时、准确调用各类物资、设备。

八、储备物资调用应急响应

(一)预警信息。各县市公路管理段要密切关注各类突发事件的事态发展,落实应急预警和紧急重大信息报送工作,及时掌握处置工作需调用应急物资情况,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调用应急物资的建议。

(二)紧急调用储备物资应急响应根据处置突发事件需要,由事件主管部门及时上报领导小

组同意后,按部门应急物资储备方案调用储备物资,保障处置工作需要。因发生较大级别突发公共事件,需跨县市调用储备物资的,由领导小组及时启动较大应急响应;事件主管部门提出调用需求;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调用指令;相关部门根据指令调动储备物资,并负责运送到指定地点。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储备物资不能满足需要时,领导小组应及时向州政府及省公路管理局汇报,提出物资支援申请,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三)应急结束。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结束后,由领导小组判断和宣布物资保障应急结束。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组织由相关部门专家组成的评估委员会,对应对突发事件处置物资保障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完善有关方案。同时会同被调用物资单位及时补办调用手续,结算被调用物资资金和调用费用开支,补充物资储备,恢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九、奖惩

对在物资储备、应急保障过程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领导小组提请上级主管部门表彰和奖励。对在储备、应急保障过程中存在玩忽职守、失职、渎职行为或执行不力造成工作失误和损失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其它

(一)承担应急物资储备任务的各成员单位须制定具体的应急物资储备方案,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作为本方案的配套方案。

(二)本方案未尽事项,按照《省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执行。

(三)本方案由公路管理处负责解释。

(四)本方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应急物资的储备模式研究 第5篇

1应急物资概述

1.1应急物资分类

从整体上来看,应急物资包括工作物资、特殊物资和保障人民生活的物资。 具体而言,主要分为9类:一是生命救助类,如救生圈、止血绷带、救生缆索、保护气垫、红外探测器、氧气机及生命探测仪等;二是防护用品类,如防护服、防毒面具、盔甲及呼吸面具等;三是生命支持类,如便携呼吸机、高压氧舱、洗胃设备、 输氧设备以及一些防疫药品等;四是工程材料类,如用于防水防雨抢修中的防水卷材、快凝快硬水泥,用于防洪中的防渗布料涂料、铁丝网等,同时还包括用于临时建筑构筑物中的各种钢板、 钢丝绳、上下水管道与混凝土建筑构件;五是交通运输类,包括桥梁、陆地、空中以及水上交通运输中的物资;六是通讯与照明设备,涵盖海事卫星电话、移动电话、有线广播器材以及各种工作照明与场地照明器材;七是器材工具类,用于起重、破碎、紧固、消防、声光报警、观察以及通用的物资;八是动力燃料以及工程设备类,应用于发电、配电、气源、燃料以及各种起重、气象、通风、牵引中的物资;九是救灾运载、临时食宿与污染清理类,包括应用于防疫、空投、饮食以及垃圾清理等的物资。

1.2应用物资需求特点

从本质上来讲,应急物资需求的主要特点体现在5个方面: 第一,强制性。 应急物资管理作为一种公共管理行为,是国家领导的、公众参与的一种社会公益性活动,强调以人为本以及灾民需求,确保灾害发生第一时间能够实现物资供给,具有法律性和强制性。 第二,阶段性。 由于自然灾害破坏性较大,在处理这类事件过程中分为救灾与重建等相关阶段。 例如在2010年4月玉树地震中,第一时间运输一些救灾的机械设备、急救药品,在受伤人员抢救工作完成后才开始对居民生活物资进行供给。 同时,重建过程中的工程设备等物资需求在救援后才产生。 第三, 时效性。 物资需求要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满足,否则会使救灾工作损失严重。 第四,突发性。 由于突发事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突发性,因此要在很短时间内保障大量应急物资的供应。 第五,不确定性。 当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 对交通、 通讯设施等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受灾信息容易存在不及时性与不准确性,因此无法准确估计物资需求。 例如在汶川地震中对于人员伤亡情况把握程度不够, 因而一些救灾药品与救生设备等物资在调运数量上具有不确定性。 在2008年雪灾时,消费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图1所示。

1.3当前应急物资储备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从整体上来讲,应急物资储备主要分为实物储备模式、生产能力储备模式与合同储备模式。 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应急物资储备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图1发生雪灾时的物资需求变化

1.3.1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不健全

突发事件分级负责应急管理体制在级别划分上存在严重的不明确性,同时对应急物资储备也没有具体的要求,导致地方政府应急物资储备存在很大问题。 同时, 政府监管与调控行为不当,在灾害期间,与消费者、企业共同作用于物资的交易量与价格变化,如图2所示。

图2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三者在灾害环境中的相互关系

1.3.2应急物资储备的数量少品种单一

当前应急物资储备数量少,品种相对单一,不能适应大规模突发事件需求。 从整体上来看,应急物资主要有防护用品、生命支持、临时食宿等,但目前救灾物资储备偏重于帐篷、棉被以及救灾设备等救灾物资, 地方储备救灾物资只有帐篷及少量救生设施等,保障灾民生活需要物资不足。

1.3.3应急物资储备方式单一

在物资储备方式上,只注重实物储备,对于合同储备以及生产能力储备关注不够, 某些地方政府的协议储备在权利与义务上没有详细划分,数量与质量都有待提高,没有构建长效机制, 缺乏实质性的监督管理。 同时,在应急物资储备主体上,偏向政府储备,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同时家庭储备相对贫乏。

1.3.4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差

在进行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的评估过程中, 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导致应急物资储备结构以及应急物资储备方式不合理,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缺乏科学评估。 尤其是没有构建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 从整体上来看,没有进行风险分析,储备制度不完善。

2实物储备模式

2.1实物储备模式适应范围

实物储备在储存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实物, 当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进行物资的调用。 简而言之,实物储备在大规模突发事件初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最重要的物资来源,同时在控制灾情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实物储备主要管理对象是企业,国家与各级政府在实物储备之外,与相关单位签订相应的储备合同,将一些应急物资交给企业进行储备管理,从而保障应急物资供应。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由于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储备物资具有使用期,当过多依靠实物储备时,容易造成资金的浪费与闲置。

2.2实物储备模式特点

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需要角度出发, 一般企业会储备一定量的物资,多数为半成品或者成品,积极发挥实物储备模式的优越性,最大限度地扩大规模,促进应急物资储备成本的下降。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有助于储备物资的轮换,实现了应急物资品质的最优化。 由此可以看出,实物储备模式在处理生活类应急物资以及易变质物资时,具有很大的优势。

2.3实物储备模式机制

实物储备模式机制主要是在政府与协议企业签订储备合同基础上构建的一种应急体系。 由于企业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保障能力较低,因此政府要强化对协议企业的监管工作,保证应急物资实物储备数量与品质。 要充分结合各级政府的经济实力,确定政府需要应对突发事件的规模与级别, 国家负责应对大规模突发事件,省级政府应对较大规模突发事件,县级政府应对一般规模突发事件。 同时,根据风险概率明确各级政府需要应对突发事件的种类和级别,确定应急物资的种类与数量,考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避免应急物资储备的浪费。

3生产能力储备模式

3.1生产能力储备适应范围

生产能力储备主要是生产、研制救灾物资企业或单位,基于签订有关协议或者合同,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转产以及研制救灾物资,这种储备方式即为生产能力储备,在应对大规模突发事件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生产能力储备一般适用于3类物资:第一,不易长期储存;第二,储存需要太多空间;第三,转产时间短、生产周期短。 从整体上来看,主要包括食品等保质期较短的物资。 同时由于其物资需求量小,物资获取容易,物资生产周期短,扩大生产便捷。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过分依靠生产能力储备,对突发事件的前期处置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3.2生产能力储备模式特点

在现阶段,由于我国在应急资源上存在诸多不足,通常情况下是由该类物资的生产厂家来进行生产。 不难看出,生产能力储备主要是企业为了应对市场需求, 从而形成的一种紧急生产储备模式,没有构建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 因此,要积极构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评价机制, 及时发现应急物资储备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不断调整应急物资储备结构,提高应急物资存储质量。 相关应急物资储备管理部门要积极组织有关部门确定储备企业, 完善下达年度储备计划。

3.3生产能力储备模式机制

从本质上来讲, 生产能力储备模式机制主要是通过签订紧急供货协议以及征用合同来实现的, 通常情况下, 采用期权方式。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联系物资生产厂家从而进行紧急生产,物资储备管理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向企业发布具体产品类型及规模,企业申报产品与数量,最后由管理部门下达储备计划, 签订储备协议,从而满足应急物资储备需求。

4合同储备模式

4.1合同储备适应范围

合同储备主要由政府与拥有物资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签订合同,一般适用于建筑企业铲车、大货车以及仓储企业食品与药品等领域。 当发生突发事件后,依据合同规定,优先调拨资源开展救灾工作。 但合同储备具有一定局限性,其中关于应急物资具体需求时间不能进行明确的划分, 因此合同储备中的应急物资处在维修状态。

4.2合同储备模式特点

在完善合同储备模式过程中,要注意应急资源在用途、急需程度以及有效使用期限等方面的变化,对于大规模的突发事件, 当应急物资需求量较大时, 要注重合同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的结合。 由于生产能力储备在第一时间难以发挥作用,为了提高应急资源的应急时间, 在合同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结合时要注意配置的比例。 同时,由于各省灾害类型以及人文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应急物资储备数量以及方式上要进行调整。 当处在经济发达地区时,要提高实物储备比例;当处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时,要将合同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进行有效结合。

4.3合同储备模式机制

由于合同储备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与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在签订合同过程中,要保证合同约定的有效性,能够实现物资的租用、调用。 这种合同储备模式机制主要是在突发事件后依据合同中的相关内容优先调用实际所需要的物资, 从而实现最终应急目标。

5结语

综上所述,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要坚持分级负责原则,构建一套以突发事件风险级别为核心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 明确突发事件风险级别以及应急物资储备方式, 在界定突发事件风险级别的基础上, 确认各级政府在应急物资储备种类以及数量上的需求,完善对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的评价,最大限度地促进应急物资储备质量的提高。

摘要:应急物资作为应急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应急物资储备数量少、品种单一、科学保障能力评估体系不完善,因此要优化应急物资储备模式。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应急物资的分类以及特点,结合当前应急物资储备模式,阐述实物储备模式、生产能力储备模式以及合同储备模式的适用范围、特点与机制,为加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提供可靠依据。

朝阳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机制探索 第6篇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储备物资,机制研究

朝阳区做为北京市城六区中的第一大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数量逐年上升,各类传染病、生活饮用水污染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并无太多规律,为了更好地应对和处置,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公共危害,朝阳区在处突体系建设、机制建设、队伍建设、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从2006年开始,朝阳区即开展了相关物资储备实践和研究,到目前已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卫生统筹、专业分工、统一调配”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系统和一系列管理机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朝阳区区情特征是具有典型三级社会特征,该区位于北京市的东部,是北京市城六区中面积最大、居住人口最多的一个行政区域,与16个区县中的7个接壤,人口密集而周边来往密切是突发传染病高发区域。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因素,包括人口特征、社会结构状况等研究发现:朝阳区具有“双外人口特征、流动与常住人口状况复杂、城乡三级结构模式”的典型特点[1]。在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问题时,以朝阳区区域内参与处置各类突发公卫事件的专业部门、各类机构及其应急物资储备的管理方法为研究对象。这些部门及机构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是政府机构及其派出机构,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疾病控制机构及紧急医疗救援机构;第二类是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涉外医院等;第三类是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如医学会、公共卫生学会等。朝阳区通过统一规划储备物资的基础类别、各部门或机构根据职责和分工单独处置专用物资的方式,实现对物资的总体管理,形成了区域协同的储备物资管理体系。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对朝阳区自2006-2016年来经历的多个大型活动保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如作为第29界北京奥运会75%的赛事场地,2009年北京市第一个甲型流感集中暴发的南湖中园小学所在,国庆60周年保障,2013年H7N9防控,2014年APEC主会议场馆保障等,通过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际发生的规律、特点等因素,开展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从区县级角度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研究区域应急物资储备机制。

2 结果

2.1 朝阳区卫生应急储备物资管理系统

朝阳区卫生应急储备物资的管理是由该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调配和管理,由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和储备实施的。2006年成立的朝阳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是区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下属的13个指挥部之一,专职负责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应急储备、培训演练、应急指挥和善后评估等工作,指挥部建立在区政府作为区域责任主题层面,由主管区长担任总指挥,区卫生计生委主任和区应急办主任担任副总指挥;并在卫生计生委建立了指挥部办公室,作为日常运行机构,负责包括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在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工作。

管理机构设置在区政府层面,能够更好地协同卫生部门、财政部门、工商部门和质监部门等政府与社会资源,实现物资的调配、监管、储备、生产和紧急配送等五个环节的统一协调管理,避免处理突发事件时不能及时有效统一调度使用的松散型管理弊端,各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和网络、电话、传真的多种方式实现随时沟通和信息联动,从而促进辖区政府层面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力推进和处置管理。

2.2 朝阳区卫生应急防护物资储备管理机制和基本原则

从2006年朝阳区开始探索相关储备研究和实践,借鉴国内外卫生应急医疗物资储备机制,结合朝阳区医疗物资储备现状,形成了“政府主导、卫生统筹、专业分工、统一调配”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模式。2013年又制定了《朝阳区卫生应急(防护消杀类)物资储备管理规范》、《朝阳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设备管理规范》,从确定应急设备品种数量、管理、采购、调拨、报废五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储备资金由财政预算拨付。

在日常管理中,强调储备物资“用旧补新、先入先出、等量交换、动态储备”为基本原则的管理办法;对于应急设备采用“统一调度、平战结合、实用有效、调度及时、满足急需”,以及“谁使用、谁负责”的工作原则。超过有效期的物资将定期核销,并由财政经费支持等量补足、及时更新,这一原则的提出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储备、储备物资过期而造成浪费。见图1。

2.3 朝阳区卫生应急储备物资储备形式和储备机构

朝阳区通过对辖区包括人口、面积、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可能面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发现:区域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突发传染病疫情的国内或国际传入。如作为重要航空港和国门的北京首都机场,成为Ebola疫情、中国首例黄热病病例进入中国的重要传入地区之一;由于周边省市的麻疹疫情高发状态,北京市和朝阳区在2015年麻疹发病率比往年平均水平高出569%。在北京市进行总体储备和应对的基础上,朝阳区根据辖区特征和人口数量重点进行了区域传染病事件防控物资的储备,并尝试建立了实物储备、3条医疗卫生物资优先供给渠道储备和2 000万元的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资金储备。

物资储备机构包括4类:三级急救网络通道医疗机构、疾病防控机构和应急备用医院、受委托的医药公司分别负责药品和器械、防护物资等的储备和日常管理。朝阳区建立了8类63条三级急救网络通道和5类9条专病救治通道,这些医疗机构按照医院级别负责储备相关的应急药品,专科救治渠道储备专病救治有机磷农药中毒、烧烫伤药品。疾病防控机构和备用医院在年度传染病监测预警和评估基础上负责传染病防控物资设备储备及防护物资储备。医药公司按照区突发公卫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求的品种和数量进行实物储备和渠道储备。

3 讨论

3.1 朝阳区与国家三级医药储备概况

对比1997年起,中国医药储备是在国家“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实施的原则下,建立了中央、省市两级医药储备制度,实行动态储备有偿调用。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出台后,逐步要求进行国家、省市和区县三级储备。储备的品种为国家已经批准生产并上市销售的药品、医疗器械,不包括疫苗、杀虫、诊断试剂以及救治中毒必需的特效制剂。2013年数据统计显示[2,3]:医药储备资金规模达12亿,其中中央5.5亿元、省市6.5亿元,分别由国务院及各省(直辖市)政府落实,但区县级储备相对滞后。至今,未查到有关区县级平均水平的统计数据,朝阳区目前的储备水平为:68万元的实物储备。突发传染病事件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和周期性,大部分事件能够通过有效的监测预警体系而在早期被发现,区县政府在一级和二级突发事件中是处置的主体,相关研究应当推动编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储备物资基本规范,目的是利用存量资源,科学配置增量资源,形成国家、省市和区县三层物资储备相关补充、分工协作的有效应对机制。朝阳区通过设置区级层面的应急管理物资机构,能够有效提升辖区的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与防护能力,在面对三级突发事件时,也能够和市级配合补充。

3.2 朝阳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模式

近几年,随着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注,已建立的地方储备基本是SARS或甲流防控时,紧急购进的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杀药械实物储备,部分物资储备既不能满足当前卫生应急工作需求,又造成部分应急物资的浪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4]:(1)医疗机构仍然是物资储备的主要机构,但是普遍缺乏足够的财政资金支持,导致实际储备的设备相对陈旧短缺、药品储备品种单一或数量不足。医疗用药基本上是单位的少量自备药械,缺少专家论证有无更新标准,盲目性、不具动态更新性普遍存在。(2)卫生应急物资和防疫物资多由疾控机构储备,对辖区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缺少认识,造成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存在盲目性,缺乏针对性,同样面临缺少资金保障问题,个人防护装备储备相当缺乏,没有系统的目录供执行部门参考。(3)卫生系统内部应急防护物资储备缺乏必要的统一调度、没有统一的标准、信息互通基本没有。(4)除部分地区尚有有限的资金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外,均以物资储备为主,缺乏有效的资金、生产能力等其他储备形式[5-8、10]。

3.3 朝阳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机制

区域物资储备管理模式,成为朝阳卫生51项创新管理模式或机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11]。通过“朝阳区区域应急储备物资管理模式”研究发现,该模式形成了物资储备、实物储备和渠道储备、资金储备相辅相成的格局,其主要特点:(1)储备物资管理组织机构比较完备,建立了二级管理架构。第一级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及其办公室,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储备物资管理和调拨的最高机构,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在该办公室。第二级是按照不同的实际储备机构建立了网络通道医院储备管理子系统、疾控系统包括应急备用医院储备子系统和医药商业公司子系统[1、11]。(2)根据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情况,制定储备目录,并定期通过专家会商、企业竞标等方式,根据不同的疾病做到一般性防护和有指向性防控相结合。(3)制定了卫生应急防护物资动态储备管理规范,最大限度避免因超出效期导致的浪费,强调“用旧补新、先入先出、等量交换、动态储备”、“统一调度、平战结合、实用有效、调度及时、满足急需”等。(4)储备物资的管理信息周期性巡检、效期补新,实现了常备常管。(5)通过制定管理规范等,从制度上保障资金来源,从储备品种数量、管理、采购、调拨、报废等五方面做到精细化管理。(6)实现了应急物资储备的社会化管理,不是单一有政府或派出机构进行管理,而是通过日常储备在社会,应急处置调度在政府,最大限度地调用了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

参考文献

[1]宋岩,师伟,郝模,等.美沙酮服药人员分级化、片区化社会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1(20)5:388-393.

[2]刘芳,赵建,赵瑾,等.美国国家应急药物战略储备的发展历史及其运行管理[J].军事医学,2014(38)11:904-907.

[3]田德桥,朱联辉,王玉民,等.美国生物防御经费投入情况分析[J].军事医学,2013(37)2:141-143

[4]梁纪伟,于飞.青岛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物资储备机制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3:236-237.

[5]曹东林,田军章,李观明,等.日本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基本做法和理念[J].现代医院,2013,13(3):137-140.

[6]江桂华,田军章,叶泽兵,等.德国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理念和做法[J].现代医院,2013,13(2):141-143.

[7]王丽芝.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物资储备机制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3:177-182.

[8]吕孙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机制探讨[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4,20(3):73-74.

[9]姜晓超,高向群,李文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联动模式探讨[J].江苏卫生保健,2013,15(3):36-37

[10]于冲,赵启兰.应急物资储备方式探讨[J].物流技术,2010,12:51,97.

应急储备 第7篇

一、应急保障的特点

1. 事发急促突然, 保障时效要求高

非战争军事行动常常发生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 具有极强的突然性和紧迫性, 局面异常复杂, 不确定因素多, 情况复杂多变, 部队受领任务突然, 行动节奏快速, 接到命令就要立即行动, 野营保障力量几乎没有时间了解情况、制定计划和筹措物资, 就要立即展开对部队的保障。另外, 野营物资储备的保障不再局限于帐篷和铺板的供应, 从野战厕所的搭设, 水、电、洗浴设施的保障, 到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的安置, 搜救用的手电筒、蜡烛、马灯等都需要营房部门解决, 几乎涵盖了我军所有野营物资种类。这就要求野营物资储备应急保障必须具有快速反应能力, 救灾部队的营房部门要能够迅速组织部队野营物资的调拨与分发, 保障部队住用需求。

2. 对象分散多元, 保障灵活性大

非战争军事行动实质是多元一体的联合军事行动, 力量构成多元、编成复杂、类型多、分布广, 行动布势全时空、宽正面、大纵深、多点位, 跨区域、跨建制、跨军种野营保障现象非常普遍, 保障任务异常繁重。例如, 在5.12抗震救灾行动中, 由于受灾面积大, 救灾部队多以营、连为单位, 分散部署于各个任务区执行抢险救灾任务, 部分地区交通中断, 物资只能徒步前送。此外, 野营物资储备应急保障要“保军济民”, 不仅要满足抗震救灾部队的需求, 还要满足部分受灾群众的基本需求。特殊的形势和任务给野营保障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野营物资需求量大。

3. 任务随时转换, 保障应对处置快

非战争军事行动持续时间长, 在不同时间节点任务各不相同, 且任务随时转换, 野营物资保障应对处置快, 范围拓展宽泛。以抗震救灾为例, 救灾部队以迅速到达救灾地域、抢险救人、进村入户、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卫生防疫、道路抢通、泄洪排险、废墟清理、灾后重建等为各个阶段的任务重点。野营物资储备应急保障必须紧盯不同阶段行动需求, 及时根据任务的转换, 研究确定不同的保障重点, 精心选择保障方式方法, 周密组织野营保障行动, 科学调控保障力量, 力争有限的野营物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保障效益。

二、应急保障的对策

1. 建立联合保障机制, 制定应急保障预案

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多样, 突发性强, 实施地域不确定, 环境恶劣, 对野营保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要着眼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野营保障需要, 建立联合保障体系, 科学制定应急保障预案, 为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实施快速、有效的保障。一是要构建军民联合指挥体系, 统一指挥诸军兵种野营保障力量和地方支援力量, 形成整体合力, 确保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圆满完成。二是要建立应急保障动员机制, 补充完善野营保障专业人员和物资器材动员法规制度, 使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应急动员的落实做到有法可依、程序规范、保障有力。三是制定野营保障应急预案, 认真分析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的特点和要求, 科学预计保障任务需求, 预先筹划, 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措施。

2. 优化野营物资储备布局, 增强野营保障时效

我军目前的野营物资战略储备, 对非战争军事行动野营保障考虑不够, 弹性不足, 差距还比较明显, 需要抓紧调整优化。一是在储备格局上, 既要突出战略重点, 又要照顾战略全局。野营物资储备既要确保战时需求, 还要充分考虑非战争军事行动需要。要结合国际国内安全环境、气象条件和地理特征等, 在民族分裂势力活动猖獗、自然灾害频发、能源密集等重要地区, 有针对性地预置预储野营物资, 尽可能做到靠前储备, 关键时刻以空间换时间, 拉得出、供得上, 就近支援、属地保障。二是在储备规模上, 既要满足部队需要, 也要考虑其他保障对象。必须加大并调整优化野营物资的储备品种和数量, 并完善退役报废制度, 确保储备物资随时能够投入使用, 充分发挥保障效益。三是在储备方式上, 既要充分发挥传统储备方式优势, 又要多法并举、多元保障。要建立军民兼容、富有弹性的野营物资储备体系, 把一部分物资储备在仓库里, 摆在战场上;一部分编配在部队里, 背在战士身上;还有一部分要写在预案里, 放在社会上, 使野营物资战略储备从单纯的实物储备, 向实物储备与合同储备、军队储备与社会储备、经费储备与技术储备等多元一体储备方式转变, 建立可靠的社会化保障网络, 把野营保障力量寓于综合国力之中。

3. 提高野营物资储备应急保障的信息化水平

我军野营物资储备保障的信息化水平还停留在微机制表统计物资收发、传真申请表单等初级阶段, 物资储备保障的效率很低。为提高野营物资储备应急保障信息化水平, 一方面要建立相当规模, 易于使用、更新和维护的基建营房物资基础信息库, 实现野营物资储备可用信息的全面入库以及物资储备信息资源的网上共享。另一方面, 要建立野营物资储备应急保障综合业务网, 执行任务部队的物资需求、物资的储备情况、需要支援的物资情况在网上一目了然, 各部队、物资仓库配备可靠的通信工具, 物资申请、批复、供应、回收都在综合业务网上完成, 实现野营物资储备应急保障的网络化指挥控制。

4. 提高野营物资储备应急保障应急调控能力

由汶川地震看应急物资的储备与管理 第8篇

应急物资是救灾资源的重要部分,它包括救灾物资、应急设备与设施。应急物资按照用途分类可分为13类,即防护用品类、生命救助类、生命支持类、救援运载类、临时食宿类、污染清理类、动力燃料类、工程设备类、器材工具类、照明设备类、通信广播类、交通运输类、工程材料类。这些物资在救灾过程中和灾后重建中起到决定作用。

应急救灾物资的储备,是救灾过程中实施紧急救助、安置灾民的基础和保障。灾害尤其是重特大灾害,不仅具有涉及面广、破坏性大的特点,而且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强的明显特征。一般情况下,灾害一来,很难预测会出现什么情况,因此事先做好各种抗灾救灾的综合应变措施、加强各种资源的储备至关重要。加强应急资源储备是为了保证受灾地区应急救助的需要。一般情况下,灾民遇到普通灾害时,都能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通过生产自救得到解决。但是,在遇到重特大灾害时,部分自救能力差的灾民就需要得到政府救灾物资或款项的及时救助,更需要建立门类齐全的应急救灾储备体系,保障及时提供抗灾的技术、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从而提高抵抗大灾的应急救助水平。

应急物资的种类和需求是由灾害自身的特性决定的。重大的灾害中,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的特点是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持续时间长、影响面广,并易产生次生灾害,对人类社会影响很大。地震后,就需要从非灾区紧急调集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如食品、帐篷、衣物等,需求面大,种类繁多。在供应时不仅要调动中央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还要有地区级应急物资储备基地的保障,另外还需全国的部队、部门、个体和海外救助团体的支援。地震灾害由于其重大而特殊性,需要强大的应急救灾物资的储备与管理体系来支撑。这个体系反映了这个国家抗震救灾能力的水平。

今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此次地震震中位置为汶川映秀镇,地震波及范围之大,30多年来罕见。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在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救援工作迅速展开,救援人员克服重重困难,极大限度地挽回受灾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此间,中央政府、民政部、商务部、救灾部队等立即行动运送大量的救灾物资到灾区。但是从调度、筹措、运输这些物资,可以看出我国的应急救灾物资体系还是比较薄弱的,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缺乏忧患意识和良好的应急体制,灾前一些预防性的工作做的不到位,为我们灾后的救援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本文通过汶川地震,就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和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建立良好的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体系的一些建议。

2 汶川地震中应急物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应急物资数量不足

在这样的自然灾害面前,由于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也缺乏必要的物质准备,震后急需的物资数量明显不足。为了安置无处安身的灾民,民政部5月12日地震发生后当天,就发出调令,从合肥、郑州、武汉、南宁四个物资储备库调拨救灾帐篷45650顶。5月13日,民政部再次向各地发出指令,要求迅速调运中央直属库所有帐篷。仅仅两天,民政部设立在哈尔滨、沈阳、天津、郑州、合肥、武汉、长沙、南宁、成都、西安等10个城市的中央级紧急物资储备库灾前库存的约18万顶帐篷就被全部调空。然而,为安置川、陕、甘三省无处安身的灾民,共需300多万顶帐篷,仅绵阳一市,就至少需要帐篷60万顶。如绵阳民政局的现有库存——棉被200多床、帐篷不到200顶。在上百万人受灾、400余万人需要转移的绵阳,这些救灾物资储备简直是九牛一毛。

另外中央储备库数量不足,致使灾后多种物资缺乏,尤其是帐篷、食品、饮用水、部分药品、生活用品等,而且救灾物资运距过远,运输时间长,影响了救灾工作的时效。

2.2 应急物资种类不足

我国目前的应急生活必需品储备有食糖、肉类、边销茶、粮食、食用油等。但灾后的防疫、医疗器械、救生器械不足。如医疗卫生应急所需的消毒、全麻、抗生素等药品和器材物资的匮乏,由于灾区居民居住分散,转送接诊困难较大,野战手术车也严重紧缺。而且水(如矿泉水)比血缺,灾后的生活必需品缺,如妇女儿童用品、衣物等。此外一些救生器具也奇缺,照明器具等物资尚无储备。参照5月17日获得广元市抗震救灾物资需求表(表1):

2.3 筹措仓促,仓库准备不足

中央储备库规模小,储备物资少,数量分布不均等问题。例如,在离本次汶川地震灾区最近的成都储备库,帐篷数量就明显不足。现有的10个中央储备库因建设资金不足,使库的大小及标准都不高,仓库的建设及配套设施均不完善,这10个仓库中只有天津和郑州库规模较大,仓储面积1万余平方米。武汉和西安库为租借的,其余的库均较小。标准救灾物资仓储面积应当在2万余平方米左右,比较适宜。由于仓库建设未得到中央资金的支持,基本由地方自筹解决,由于资金量的限制,使库的大小及标准都不高,仓库的建设及配套设施均不完善,难以完成救灾储备物资的管理和调拨任务。各地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多灾地区,地方财政困难较多,对救灾投入较少,救灾物资仓库建设缓慢。初步论证,我国至少应建立15~17个中央储备库,对于中央级救灾物资调运较为适宜。

(资料来源:http://www.sina.com.cn,四川新闻网,2008年5月18日)

(资料来源:王丰,姜玉宏,王进编著应急物流.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57)

由表2可以看出,在我国的中央物资储备库中存在着储备物资种类少、数量少的问题。此外,据商务部提供的资料,除北京、上海等少数地区外,大部分地区没有建立应急生活必需品储备,就是建立储备的地区,储备品种也非常有限。如我国的许多经济薄弱省份,医药储备规模较小。一旦发生灾害和疫情,总是急待救援;就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救灾、防疫药品储备也处于“杯水车薪”的尴尬境地。而中西部地震活动强烈,却库房少、规模小、储存物资少。因此,救灾物资储备远远不能满足灾害性地震事件应急工作的需要。

2.4 现有救灾物资供应体系的缺陷

首先,目前我国救灾物资实行的是多部门管理,衣被、帐篷等生活类救灾物资的储备由民政部门负责,而药品、车辆、粮食等其他救灾抢险物资分别由物资、交通和粮食部门负责。这种救灾物资分散管理,分散储备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救灾过程中救灾物资需求信息传递速度慢、物资供应调度困难、救灾物资运输车辆需求大、救灾保障成本高。这种灾害管理体制,造成资源不能适时的、合理的储备,应急资源得不到科学的优化配置,极易造成救灾物资种类和时间上的失衡。灾害应急资源的管理工作一直处于分散无序的状态,没有从统一、整体的角度来充分考虑多种灾害而配备应急资源。

其次,应急救灾资源的管理低效,缺少对资源配置绩效的评价和管理标准。资源流动凝滞,大多是事后紧急筹集、调动救灾资源的传统做法,使各种已有资源不能实现有效整合,资源只能简单相加而无法产生系统作用。如到了震中后期,有些物资达到饱和,仍源源不断地运来,而有些仍然奇缺,这样资源调配不当、积压甚至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

2.5 运送受阻,信息不畅

抗震救灾难度大,物流不通畅。灾害造成了四川全省有21条高速公路、15条干线、2756条农村公路的路基路面桥梁结构受损,损毁的里程超过2万公里。震中汶川县海拔1325米,周围有茶坪山脉、邛崃山脉等众多山体围绕,地形复杂、交通不便,震后道路、通信中断。而救灾部队驻地分散、灾区市场几乎瘫痪、道路时断时续、联络不畅、后方市场资源调度困难等实际情况。加之常常是阴雨天气,给物资运输造成很大困难。

信息不流畅。以中国移动公司为例,地震使其成都地区的570个基站中断,1064皮长公里光缆,35座铁塔,103套传输设备受损。通信中断后外界不能深入了解灾区状况,不明白灾区需求,使得人员和物资准备不充分。尤其是灾情严重时,仍不太了解灾区需求,常常物资短缺,只能紧急生产和采购。

3 建立良好的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体系的建议

3.1 做好应急物资的筹措与采购工作

要确保紧急状态下筹措到所有物资到所需物资,必须建立高效、规范和安全的应急物资筹措系统。一般来讲,应急物资的筹措有以下几种方式:动用平时储备、直接强制征用、市场紧急采购、组织突击研制和生产、组织社会捐赠、争取国际援助等。这次地震,已经应用了这几种方式,只是比较紧急和散乱。因此应建立好的应急物资筹措系统,将采购与供应渠道有效地联结起来。相关部门须积极主动,多法并举,多渠道获取需求与资源信息,了解当前和中后期可能的物资需求,并据此编制采购保障计划表和实施方案,向物资采购机构下达预先采购号令。根据各责任区生产企业供货能力、救灾机构部署和道路通行情况,对物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划分保障范围,制作供应商资源配置和采购供需对接表,通过短信、电话、传真和直接送达等方式,确保救灾机构能够找到门、认到人,最大限度地畅通需求与资源信息渠道,提高应急采购保障反应速度。

因此要由单一采购向统筹救灾物资的生产、采购、仓储和调运转变,由单一储备救灾物资向储备救灾物资与应急生产能力相结合转变;做到及时采购,政府与供应企业要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健全现有的储备制度,或者在紧急情况下先征用,后补偿。争取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采购保障预案、采集融合信息资源,建立联动机制,组织实施精确配送。

3.2 加强应急资源的储备与管理

救灾物资储备与管理,是紧急救助、安置灾民的基础和保障。为了切实保障灾害发生时救灾物资的供应投放,建立系统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系统,一是在全国范围内新建一些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储存专项用于紧急抢救、转移、安置灾民和安排灾民的各类物资。另外还包括灾后重建的物资。二是从灾害应急搜救、紧急转移安置、物资调运和能够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出发,加强这些救灾物资的储备。并负责将筹集和储备的生活救助物资及时组织调运到所需灾民的手中。

在物资管理方面,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强化救灾物资的储备管理。同时,保质保量供应,做好物资的购置、入库、保管、出库、维护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要按照“分类管理、管理科学、进出规范”的原则,引入现代化管理手段,把救灾物资管好管实。此外把好救灾物资的调拨利用。救灾物资是灾民的救命物资,必须严格按照有关制度、程序,做好救灾物资的调拨管理,加强管理检查,完善使用审批程序,严防意外贪污挪用现象的发生。

3.3 健全灾区交通运输网,增强运输装备力量

首先应合理规划运输路线。救灾物资从哪里调运,调运的线路规划,必须由地震救灾中心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形成较为固定的交通运输网络。其次在规划好线路后,还要对运输力量进行合理安排,如采用陆、水、空运力征用的方法。第三,应合理安排运输的货物。运输货物需分急需运输、网络运输、网络恢复和分批运输。最后是原有运输网络的修复,主要是航道、铁路和公路网络的修复。另外,也要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即在交通瘫痪的情况下做出应急选择,如这次地震,部队部门立即采取预先配送、直达配送、接力配送、直接前送等方式,第一时间组织实施精确配送。

道路建设方面。加强对地震灾害中易受损的轨道、桥梁、交通枢纽等交通系统的抗震标准,尽量降低这些设施在地震灾害中的损失;加强城市出入口、指挥中心、医院、机场、应急避难场所等关键性救援设施的交通系统的可靠性;将城市道路广场规划与城市应急疏散空间结合起来,使广场在平常生活中作为居民娱乐、休憩的空间,灾害来临时可以作为应急避难、临时安置、疏散和救援组织的空间。

另外,物流运输装备也应达到精良水平,以提高快速救灾能力。现代救助物流新技术应逐渐向物流自动化技术、可视化技术、信息化技术方向发展。如在应急物资的储存、分拣环节,物流技术趋向于自动化;在物资的调度、运输环节,物流技术趋向于可视化;在救灾物资的监控、管理环节,物流技术则偏重于信息化。因此,现代救灾物流新技术需包含射频技术、条形码技术、CIS地理信息系统、CPS全球定位系统、物流跟踪、GSM无限传输等技术。

3.4 建设通信应急系统,清除灾时通信盲点

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大量通信基站被震毁。因此,为了解决基站抗毁、大容量通信和灾毁数据存储难题,各大通信运营商应当加紧建设网络基础设施,优化网络信号,增强网络承载能力,扩大信号覆盖范围,尽快消除通信盲点,从而确保灾时拥有一条畅通无阻的通信生命线。与此同时,政府也应当拥有一套独立于公众通信网络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以便在公众网络瘫痪时,政府仍然能够有能力指挥救灾活动。此系统还应与辖区的各个运输部门、专用救灾车、普通仓库进行连接,以便各物资管理部门之间相互了解多种信息,包括救灾应急物资、设备、人员情况、运营情况、运输能力、库房容量、主要业务等,这样可以更合理地安排好应急物资的筹集、采购、流通和配送等各项工作。

3.5 完善法律保障机制,制定相关规范制度

法律保障对处理地震灾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震应急物流保障中涉及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障机制,如在地震灾情发生时,政府有权有偿或无偿征用民用或军用建筑、工厂、交通运输线、车辆、物资等,以解抗灾、救灾、赈灾急时之需。目前有关应急救灾物资方面的法律有《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办函[2005]3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款物管理使用的通知》(国办发[2008]39号),民政部、财政部《中央级救灾储备物资管理办法》(民发[2002]193号),民政部《救灾捐赠管理办法》等。但我国在地震灾害的法律保障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改进,如:有些法规仅限于部分环节,缺乏整体规划,各体系协调不到位;行政法规多,立法层次低;法治化水平还不够,执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因此,应借鉴先进国家的各项应急法规,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机制;协调好国家、政府、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制定统一的应急规范制度。为应急物资的筹备、储备与发放,以及应急物流系统的建立,提供良好的法律与政策环境。

4 结束语

地震灾害具有难以预测性,不可抵抗性,对公共秩序、民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环境和社会功能有着重大威胁。拥有良好的地震灾害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实现物资的及时、快速供给。目前,当务之急是加快建立一个完善的地震灾害应急物流系统,首先做好物资的需求分析工作,然后加强筹措、储存、运输、配送和使用的全过程管理,为灾中的救助、灾后的恢复和重建奠定重要的物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丰,姜玉宏,王进编著.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47-66,104-127.

[2]王绍玉,冯百侠编著.城市灾害应急与管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115-123.

[3]中国社会报.汶川地震对宁夏民政工作的启示[N].2008-07-01.

[4]高建国.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在地震紧急救援中的作用[J].国际地震动态.2004,(8).

[5]http://www.gov.cn/yjgl/2006-01/12/content_156986.htm[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家地震应急预案.

应急储备 第9篇

1 建立应急保障的管理和教育动员机制

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卫勤保障是一个崭新的领域,特别需要新思想、新观念的引领,涉及军事、政工、后勤装备等方方面面,因此,必须建立应急保障的管理和教育动员机制。

1.1 实行包括物资装备管理内容的集中统一管理

为做到指挥顺畅、科学统筹、运行高效,避免出现政出多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必须设立专门的应急机构[2],统一协调管理应急卫勤保障工作。该机构受党委垂直领导,包含所有物资装备部门人员。根据物资装备的种类不同,分别由各专业部门管理,后勤物资如车辆、燃油、生活供应品由后勤保障的专职人员管理,医用药品和医疗设备器械由药事部门和设备科专职人员管理。

1.2 开展经常性应急保障的教育宣传动员

将应急保障教育宣传动员作为长期任务和重点工作列入制度化建设,建立和培养以政工人员为主体的专职教育宣传动员队伍,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教育形式、借助不同宣传手段开展安全形势和使命任务教育活动。(1)利用节假日、战备日,及时传达上级对应急保障的指挥要求。(2)印发各种宣传材料,外请军内外专家开展形势教育。(3)通过院局域网、宣传栏、院报等宣传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发展变化。(4)教育引导广大官兵从认清面临的多元威胁,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职能任务观、能力素质观。解决部分官兵应对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应急保障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没有完全适应新任务要求等问题。打牢官兵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应急保障的思想基础。

2 建立应急保障的物资储备机制

按照“种类配套、储用结合、数量适当、节约高效”的原则,搞好药品、装备器械、必需生活品等的应急物资储备。

2.1 科学储备

(1)根据应急保障需求重点,做好急救药品器械、诊疗消毒设备、传染病、饮用水消毒药品、水质净化器材必需的野外生存生活保障物品的储备,发电机、燃油应另库储备。(2)对消耗量大、筹措时间长、难补给的,要加大储备;对易储、易供、易补充的,尽量少储备[3]。(3)根据执行任务、地区和季节的不同,对药品等物资作相应调整,以适应北方、南方、沿海、气候干燥地区的需求。(4)严格按照标准分类储备,做到品种齐全、配套完善、数量充足、质量达标。(5)建立“预储备”制度,做到储用结合。对平时保障与应急保障共用且有有效期的物资(如药品、消毒剂),应配置批次储备。待战备库中药品等物资临近失效期,及时下架投入平时保障使用,并迅速补充新储备批次,充分发挥其使用效能、减少浪费。即使在医院经费紧缺情况下,也应贮备物资装(设)备的建设经费并重点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补充、更新战备物资器材,切实保障训练物资经费,满足战备训练需要。

2.2 规范管理

按照“三分四定”的要求,实行专人专管,做到熟悉战备物资的品种、数量、分组,对所有储备物资应建账登记。每次训练演练或执行保障任务后要及时清点、补充,严格出入库审批清点制度[4];分门别类地对储备物资、车辆定位进行整理、维护维修和保养,始终保持物资装备处于良好的应急机动状态。

2.3 完善配套

战备库选定于便于出动的道路旁,库内外安装监视录像,库区场地要宽敞,可供停放汽车,便于装车;存储库建设标准化,力求干燥、通风,做到四防(防尘、防虫、防鼠、防潮),有干、湿度计,消防器材等[5]。储存实行“箱子化、架子化”:装箱力求合理、整洁、牢固,质量平均;液体类药品、易损易坏物资装箱应有泡沫支架,防止碰撞;设计滚轮储存架,便于战材箱移动方便;储存架间间距适度,至少可供一人行走;箱、架应堆垛科学、整洁、有序,标记明显,按位摆放,便于装车。除上级配发的装(设)备外,根据保障需求,积极研发野外便携式保障装备,开发储备物资和药品的应用软件,做到物资储备静态可观、动态可寻、全程可控。建立完善设施和物资装(设)备应急维修机制和保障供应渠道,与生产厂家、物资供应商签订合同,保证在应急情况下维修和保障的主渠道供应。

3 建立应急保障的训练机制

应急处置训练是提高应急保障能力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要按照“紧贴任务、平战结合、满足需求、突出重点”的原则,抓好物资装(设)备专职人员训练和应急分队训练。

3.1 科学抽组保障分队,完善各种应急保障预案

机动分队的人员根据海上、陆地应急保障的特点和担负的任务要求合理抽组。编组模块考虑到战位卫勤保障的角色转换和人员意外减员因素,选拔心理素质好、一专多能的“通专型”技术人员。每个保障模块配备专职装(设)备维修维护人员。卫勤分队指挥人员应具备善谋全局、快速反应、动员有方、果断决策、适时顶替的素质,做到人员队伍个个是行家、人人是里手。分析应急保障的各种情况,预测可能出现的多种问题,制定各种保障、维修维护预案,把问题想得复杂一些,把困难想得更多一些。在日后的训练中,按实战化的标准逐一对预案“过筛子”,凡不符合实战要求的进行反复修订完善,做到应急预案拿来就能用,展开就管用。除保障分队外,其他人员应按保障模块化编组成“预备队”,按实战实救和野战医疗队标准统配。按军事化管理,安排轮训补训,能做到“两个不经”随时补充的状态,以建立应急分队足够的人员储备。

3.2 加大物资装(设)备专职人员的培养培训力度

广泛吸纳社会人才资源,做到为我所用。军队中小医院由于受编制限制,配备的物资装(设)备维修管理人员人数极少或无编制配备。为解决人少装(设)备多或应急保障需要的矛盾,通过人才市场,挑选高学历实用型人员,采取聘用制管理的方式吸纳入部队医院,按实战实救要求和平战保障的需要充实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实行军事化管理,不断提高军政素质,建立一支应急装(设)备保障的预备力量。除平时业务学习、岗位锻炼以外,采取定期送学深造、进修培养的办法,不断提高该类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达到通晓先进保障装(设)备的基本原理、常见故障能排除、通用设备“毛病”能维修、能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管理、能结合保障实际研发、开发医院卫生战备物资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等技能;并且熟悉掌握一些基本卫勤保障技术和伤员转运、后送技术,能够在战救缺位的情况下作为卫勤保障技术人员的后备力量替补使用。

3.3 以应急保障分队为突破口,抓好人装结合训练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保障装(设)备构造复杂、技术性能多、利用效率高,要按照“宁让装备等人才,不让人才等装备”的保障和人才培养思路,加大对卫勤保障人才的培养。除通晓本专业卫勤保障技术外,还要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学习电子技术、信息化技术等,能做到熟练使用新型卫勤保障装(设)备,根据保障需要使用应用软件,对小故障自行维修排除[6]。平时的业务训练要强调通专结合,加强“通专型”人才的培养,在侧重战创伤救治技术训练的同时,加强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实现“专科技术”向“通科技术”、“单一技能”向“综合技能”的转变。通过训练,做到人装结合,充分发挥装(设)备的使用效能。

摘要:提出了中小医院如何建立应急物资装备储备机制。通过采用建立专职应急管理机构,统一协调应急卫勤保障工作;开展经常性应急保障的教育宣传动员,打牢官兵完成好应急保障的思想基础;搞好药品、装备器械、应急保障生活必需品的应急储备;加强通专型人才培养、强化物资装备专职人员对装备维护维修、应用开发的培训、突出卫勤保障人员的人装结合为重点的综合保障技能训练等多种方法介绍,着力解决应急卫勤保障物资储备和供应问题,从而提高中小医院实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能力。

关键词:应急保障,装备,储备,训练

参考文献

[1]曾卫华.以多样化需求为牵引,深化指挥方式变革[N].解放军报,2008-11-28(6).

[2]辛衍涛.医院应急管理盼望“统一语言”[N].健康报,2008-12-16(6).

[3]黄高成.装备建设应强化应急保障力[N].解放军报,2008-12-16(6).

[4]宋斌,鲜荣华,杨文宇.野战条件下机动卫勤力量卫生装备的使用和保障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7):54-55.

[5]杨娟,黄敬群,刘德月,等.野战医疗所战备药材储备、管理与药学服务[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8,29(4):294-296.

上一篇:配电自动化建设下一篇:人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