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武术动作教学法

2024-08-01

少儿武术动作教学法(精选9篇)

少儿武术动作教学法 第1篇

校外教育非学校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个性的发展和潜质的挖掘,所以校外武术教学应倡导人人可习武教育理念,推崇普及培训与专业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思想。而从习武者的广泛性来看,校外武术教学具有普及型的特征,要满足不同年龄和不同程度的少年儿童的学习要求。从功能性的角度来看,校外武术教学要或多或少具有专业武术教育的特征,为专业团体输送优秀人才,参加各类武术比赛、演出等。因此,校外武术教学要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基础,突出素质训练与专业化教学交织为特色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既要学好武术,锻炼身体,取得优异成绩,还要让他们在个性,意志品质,武德等方面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身体、心理、技术和基本功的训练,并注意对具有潜质的学生的专业培养,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2 师资能力与水平是校外少儿武术教学的关键

教师是一个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是一个让学生永远记住并终身向你学习的人,所以教师只有在师德、专业和业务等方面优秀,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才能真正使学生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教师的个性不仅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技术与智能的发展,而且影响学生非智能因素的发展。教师自身的人格有着特殊的力量和教育作用。每个担任校外武术教学的教师,首先自身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其次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要热爱武术教学,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关心、尊重、理解、信任和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爱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心理需求,要达到教育应有的效果,满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就要实行爱的教育。第三,教师要具备反思能力以及根据反思结果自觉进行自我调控的能力,用最大的激情来上好每一堂课。例如:学生们本来见老师就拘束,再加上练习武术需要伸拉韧带和身体素质训练等要吃些苦,教师不能用平等、尊重、理解、和蔼的态度进行教学,反之,用简单粗暴的方法,用不了几天,孩子们就会失去学习武术的兴趣。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习武体验、感悟和情感融入到教学全过程,激发、提高学生习武兴趣,才能使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和疲劳,并随着教学的深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尚武精神的抒发。

3 科学有序是校外少儿武术教学的保证

大部分少年儿童到校外学习武术是抱着喜欢的态度而来,然而他们对武术并不十分了解,部分学员只是因为对电视、电影武打片中的一些动作感到好奇来学习武术,对武术运动中的方法、价值等更不清楚。家长目的也不一,有的是为了锻炼身体,有的是为了防身,也有的想通过练习武术让孩子能多吃一点饭,有要减肥的,也有要练胖的等等,还有一小部分是想让孩子出成绩,拿冠军的,但绝大部分家长共同要求,学武术不能耽误学习,针对这些不同的目的,将他们统一在一起进行教学是相当困难的,这也就是校外武术教育的特殊性。如何处理好这些难题,可从以下四个阶段予以实施。虽然是分阶段安排教学内容,但各阶段内容要相互衔接,使学习者能感到校外武术教学连续性和系统性,便于提高教学成果和有效的培养人才。

3.1 启蒙教学阶段

首先是启蒙学习者(5-7岁),对他们的要求不易过高,研究如何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可以从不同的途径来开展,如研究怎样把武术教学设计的富有趣味性,积极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以此达到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该阶段他们的骨骼没有完全骨化,肌肉落后于骨骼系统增长速度,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中、小训练负荷恢复较快,神经系统兴奋一直不均衡,不完善,具有易兴奋和易恢复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身体机能协调性的发展,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武术动作规格的掌握,本阶段是发展柔韧、协调和平衡能力的最佳时期,对柔韧训练可配合一些游戏和模仿动物的形态来进行教学,以减少学生们的直觉痛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这一特点,安排有象征性的武术游戏来达到柔韧、身体素质等训练的效果和目的。

3.2 初级教学阶段

初级教学阶段(8-10岁),经过启蒙教学后,学生们对武术运动有了基本认识,对武术运动逐步有了兴趣。这一年龄阶段,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快阶段,是发展柔韧与协调,发展动作速度的敏感期,但心血管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对无氧耐受能力较弱,训练强度还不易过大,是培养专业运动能力的较好时机,让学生们学习各项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掌握基本套路的演练方法。逐步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合理运用讲解与示范,讲解动作的术语、路线、方向、规格标准及要点,难点等,使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正确掌握演练方法。其次,教师多做生动形象化的示范,让学生只管了解动作的正确姿势、结构和神态,可多采用正误对比示范法,示范时要注意位置的选择,教学中讲解和示范不是分割的,二者应结合运用,可以先讲解后示范或先示范后讲解,有时也可以边讲解边示范,一般反应能力较低的学生多用示范,对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以讲解为主。

此阶段的教学中,要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学生层次不一,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可按技术分组,要用不同方法和要求进行教学,可老带新,好带差,但分工要落实,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同的教学对象,特点不同,也要具体分析,扬长补短,如初学者,有的劲力较好,但动作不舒展,就要引导使之逐步适应动作规范;有的学生柔韧性较好,但爆发力差,这是素质问题,总之要善于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为解决校外武术教学时间少,班级人数多的矛盾,可采用原地反复练习法,例如,正踢腿练习可通过把杆或队列原地练习,这样教师要辛苦些,但在口令的带领下练习,要比传统的行进间踢腿,节省时间,动作也容易整齐,通过教师的口令,还可以培养学员的节奏感。总之,教学中需要根据场地、时间、学生状况进行改进,创新效果会更好。

3.3 中级教学阶段

中级教学阶段(10-12岁),通过启蒙和初级教学,学员能正确掌握武术基本功动作及长拳套路。这一年龄阶段,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得到发展,分析和综合能力较明显提高,是发展肌肉力量的敏感期,可进行较大负荷的动作速度力量训练,逐步增加静力性练习,重点为弹跳力和旋转能力的训练。武术套路比较强调步型的规格,蹲马步是传统练习的主要手段之一,很容易使股四头肌发达,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练武术的人长不高,臀部大的缘故,如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也是武术发展的一项新课题。从校外武术教学来看,专业性还比较小,因此可采用一些舞蹈训练方法,采用正确、快速、少蹲、多跳的方法来对学员进行专项的训练。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这一阶段的学生,课业学习的负担不断增加,参加训练的时间逐步减少,再者,这一阶段学生的思想波动也较大,需要根据学生的状况,及时调整训练内容,更换教学方法。教学中可安排学习武术中各种器械项目,玩刀弄棍,是多数学生比较喜欢的项目,排练集体性的项目,多参加社会演出与比赛,不断使他得到外界,特别是来自领导和观众的赞扬,会给他们增加上进的信心,不断巩固和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还要培养学员的攻防意识,学会一些攻防格斗技能,但要始终突出一个“练”字,强调亲身实践反复练习的重要意义。俗话说“拳打千遍,其理自现”,这就是说,一个动作必须保证反复练习的次数,无捷径可取,想方设法使学员除在校外上武术课外,在家也能抽出休息的时间来练习武术。

采用评比竞赛的方法。由于某些学生对学习武术目的不够明确,上课时往往出现纪律松懈、集体观念淡薄等现象。教学中,除教师对学生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外,合理运用评比竞赛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练习质量和巩固运动技能。教学中评比竞赛法的运用,多是在基本掌握动作技术的前提下进行,借以改进动作,提高质量,如,初级长拳第三路的转身左拍脚,右拍脚,腾空飞腿,歇步下冲拳的四个动作的练习,可以在练习开始时提出要求,课结束时分组比赛,看哪一组完成的人数多,质量又好,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竞赛中既要表扬先进,树立典型,也要鼓励后进,并特别注意帮助后进,不要使他们失去信心。

3.4 提高教学阶段

提高教学训练阶段(12-14岁),随着学员年龄的增长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学习武术的目的更加明确。这一阶段是生长发育的突增期,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得到发展,心血管系统逐步发育达到高峰,肌肉横断面增大,可进行大负荷强度的速度力量练习和套路的专项耐力练习,其教学任务是为了比赛和表演。教学中,可根据每个不同条件的学员来选择不同的拳术和器械项目进行教学,利用表演和比赛等活动形式,编排各种受观众欢迎的节目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训练中可安排一些舞蹈、表演、技巧等内容的练习,使学生的技能得到全面发展。要想在比赛中出成绩就要训练高难度的动作,这时一定要注意安全,认真的进行保护,没有把握,千万不能脱保,不让学生自己蛮干,这样很容易受伤,对训练和本人都不利,更会引起家长的不满,对较低难度的动作可贯穿在套路训练的过程中进行,紧密结合专项素质的训练强度和密度,并逐步提高其功能。

这个教学阶段,武术动作更加复杂,使武术教学增大了难度。可配备一些电教先进设备,通过视频,让学生们了解优秀运动员及名人的表演和示范,还可以把学生自己演练的动作录下来进行重播,从中找到问题,及时纠正,通过视频教学,让他自己体会动作的要领便于提高。再者,在原来口传身授教法的基础上,可以利用音乐,来辅助武术教学,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音乐和武术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拳种选用不同的音乐,比如说,太极拳的轻柔舒缓、少林拳的威猛刚勇,分别代表着他们不同的特点,那么在音乐的选配上,就要根据这些特点来选择。在太极拳的教学中,可配以悠扬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典音乐,使学习者随着舒缓的音乐节奏,将轻灵沉稳、连贯圆活的太极拳动作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表现出太极拳行云流水、绵绵不断的特色。其他拳种要根据动作的攻防特点和发力方法选配音乐,可以选用一些节奏感特别强烈的音乐,配合动作的发力特点,使动作与音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武术动作中的速度、力量、节奏等得以显现。如此,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武术的内涵和神韵。

再者,该阶段的学生由于参加比赛或表演而取得了一些成绩,往往会产生骄傲的现象,教师应着重教育他们学武先学做人的道理,出现骄傲的苗头,老师要及时与他们谈心,并利用外出演出、比赛、家访等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还要不断鼓励他们在练好武术的同时抓好学习,每学期进行学习成绩评比,给予奖励,为家长排除后顾之忧,每年定期评选优秀学员,做到互帮互敬,这样校外武术教学才会更有生命力。

4 结语

校外武术教学虽然是一项学生课业之外的教学,却担负着传承与弘扬中华武术的重任,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在校外少儿武术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总结和发展新的规律,改进和充实教学方法,尤其要根据少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系统的,科学的循序渐进而行之,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因人施教,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良好的德行的养成。

摘要:在学校武术处于困境的当前,校外少儿武术教学成为中华武术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通过多年少儿武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主张在校外少儿武术教学中,除了遵循一般的武术教学方法外,还要根据校外武术教学的性质、师资水平以及教学的不同阶段等采取相应的方法,不仅能够使少儿对武术产生兴趣,还能强身健体、规范日常行为。

关键词:校外,武术,少儿武术教学

参考文献

[1]马艳,虞定海.幼儿武术教育与文化传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92-94.

[2]陈春秀.浅谈少儿武术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J].湖北体育科技,2010(1):122-124.

[3]颜世亮.论少儿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渗透[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1):213-225.

少儿武术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2篇

马小龙 徐萌

(1、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 河北 廊坊 065201;

2、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100038)

摘要:少儿武术教学对中华武术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武术传承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结合多年来少儿武术教学的实践经验,主张在少儿武术训练中,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训练规律外,还应针对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等特点进行科学的教学训练。培养少儿高尚的武德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少儿全身心发展。

关键词:少儿;武术教学;注意问题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学校武术教学又是推广、普及和发展武术的重要基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除了遵循一般教学原则外,还需要根据少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实现武术技能水平和心理能力的稳步提高。

一、根据少儿生理特点,在武术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培养良好体态,控制力量训练

少儿的骨骼发育还不完善,因此骨骺比较柔软,软骨成分多,所以骨硬度小弹性较大,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变形;关节窝较浅,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的韧带较薄弱、松弛,故少儿的关节伸展性与活动范围较大,灵活性与柔韧性易得到发展,但关节牢固性较差,在外力作用下易脱位;收缩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易恢复。所以,我们在武术教学中应注意:各种动作的正确身体姿势的培养,养成良好体态仪表,防止“螺圈腿”等骨变形的现象。力量训练中,应多采用伸展练习发展力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负重力量训练可逐渐增加。少儿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力量应均衡发展,各项素质搭配练习,特别应加强他们的柔韧性练习,为以后的教学训练打好的基础。

2、以基本动作教学为主,减少耐力、静力训练,练好基本功

根据少儿身体各方面要素我们得知:由于精神调节不够完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故心率较快,但呼吸阻力较大,呼吸肌力量较弱,所以肺活量较小;同时,由于少儿氧运输功能较差,最大通气量和摄氧量都较低,故在运动训练时,通气量的增加主要靠呼吸频率的增加来实现。根据上述特征,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中,我们应该注意:少儿不宜过早的从事专项、耐力、静力训练。在武术教学训练中,应以武术的基础动作教学训练为主,以平和的简短的武术套路组合进行教学与训练;以动作的速度要求为主,如冲拳、推掌、踢腿速度等;应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科学的运用间歇训练、重复训练等方法;适当发展难度动作。

3、掌握好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

少儿武术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要有长远规划,合理搭配,力争科学地控制教学与训练全过程。在早期教学与训练阶段,以全面身体素质练习为主;以发展各种运动能力和机能能力为主;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以武术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主,并结合简单的踢腿、冲拳、抡臂等,并注意专门发展柔韧、协调、灵活性等素质。随着少儿武术运动员的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年龄的增长,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比例逐渐加大,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增多,难度增大,要求逐渐提高,应围绕专项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如力量、柔韧和速度等进行专门性训练。

4、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少儿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不完善,兴奋过程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动作和技术时,大多凭兴趣;学习和掌握动作较快,但多余动作或错误动作较多,其神经细胞工作能力低,易疲劳,但恢复较快。所以,我们在武术教学中应注意:避免单调的重复和静止性的活动;在进行套路动作练习时,应穿插比赛或游戏;安排短暂的休息,以免出现疲劳提高他们的兴趣;在传授新的动作技术时,应以模仿性质为主,少讲解多示范;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的能力,全面发展各项基本技能。在少儿武术教学时,教师或教练员不应求快、花、多,应练好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产生错误动作时,教师或教练员要有耐心,作到预防在先,及时纠正。

二、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其他重要问题

1、加强武德教育,以鼓励训练为主。

少儿正处于武术打基础和积极提高的有利时期。所以,在进行少儿武术教学中,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训练动机,培养他们高尚的武德、优良的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全面掌握少儿的心理特点,以鼓励表扬为主。教师或教练员需及时发现少儿的优点给予表扬。教学实践证明,少儿训练时喜欢听到表扬,这样会使他们信心倍增,增强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

2、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训练成绩和效果

少儿在武术教学和训练中的表现欲望强烈,有迫切完成训练的心理,并希望知道自己的成绩和效果是否得到教师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与训练中,教师如果能使他们及时知道教学与训练效果,就能使产生的错误技术动作得到纠正,从而创造教学与训练的良性循环。例如,在基础动作马步变弓步冲拳练习中,一组不计数,不要求质量,每天都完成;另一组,看质量,并在训练中严格要求,及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优点,登记各次成绩和次数。两组练习相同时间后,测验结果表明后一组的效果好于前一组。实验证明:知道效果,会训练出更好的成绩。

3、创造优良的训练情景,激发学生竞争意识

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充分调动已形成的潜在学习和训练的需要,创造优良的训练情景,激发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教学与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的更新和变化;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趣味性游戏等等,都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训练的积极性。少儿武术专项教学与训练是为比赛做准备的,在教学与训练中,应多采用单练的形式,让他们充分体验赛场情景,培养克服外界环境干扰的能力,同时增强自信心,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充分掌握少儿的心理与生理特征,耐心教授与不断创新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案并得以较好的施行。

参考文献:

少儿武术动作教学法 第3篇

关键词:少儿;武术教学;身心特点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风格迥异,在少年儿童中开展武术运动,既能使他们的体质得到提高,又能提升他们的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少儿的茁壮成长。通过少儿武术教学实践,不断改进与充实教学的方法。在武术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要依据少儿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科学地进行教学,以此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少儿的身心特点

(1)少儿骨骼的软骨组织和骨组织内的水分和有机物较多,无机盐较少,因此,他们的骨骼具有弹性,但坚固性较差,同时骨骼密度小且韧性大。(2)少儿的肌肉含水量较多,蛋白质及无机盐较少,富有弹性。但肌肉力量较弱,耐力较差,且易疲劳。(3)他们的心脏发育落后于血管发育。因此,心脏的收缩力较弱,心率较快,收缩压较低,并且年龄越小,相对值越大。(4)呼吸肌力量较弱,呼吸表浅,频率较快,因此,他们的肺活量较小。(5)由于少儿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大脑皮层神经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很不均衡,新陈代谢旺盛,兴奋占绝对优势,且易扩散,因此,其注意力很不易集中且活泼好动。要根据少儿运动员的这些心理特点来安排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武术教学

1.全面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对武术课堂感兴趣,就必须要使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变得丰富多彩,并能够从多个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来参与。并且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性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运用趣味性强的游戏,变换教学的项目和形式,多运用鼓励方式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从而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做好铺垫。

2.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我们知道,武术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具有动作数量多、动作方向及路线复杂多变等特点。这些特点虽然是学习武术的难点,但对于学生锻炼身体与增强人们的审美意识来说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武术教学也获得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让学生充分了解武术,欣赏武术,通过让学生观看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比赛视频来让学生对武术产生美的感觉,大大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提高。

3.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少儿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很不完善,因此,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大多表现为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所以错误动作会较多,从而导致学习效果欠佳。因此,在教授新动作时,要少讲解,多示范,督促学生要以模仿为主,出现多余动作或错误动作时,教师要做到预防在先,纠正及时。同时,在教学时,教师不应求快、求花,应以基本功为主,并且要多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简单易懂的口令或顺口溜进行讲解,也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来启发学生改掉错误动作,从而巩固正确的技术动作,为后面学习有难度的技术动作打好基础。

4.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少儿的神经调节不够完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耗氧量大,肺活量较小,每搏输出量小。所以,过早进行专项的耐力训练或静力性的练习对少儿不宜。在武术教学中,应以平和、简短的武术套路进行教学。可以以动作速度练习为主,如推掌、冲拳等。同时,在武术教学中,应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控制好练习时间。同时要指导学生注意技术动作与呼吸的正确配合,凡是练习胸廓扩张的技术动作时应吸气,练习胸廓收缩的技术动作时要呼气。

高质量的武术教学,对于教育界中素质教育的落实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我们要结合教学实际,勇于创新,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武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少儿正处在学习武术打基础和提高的最佳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少儿的身心特点有效制订教学任务,同时要多运用多样化、先进化的教学手段和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不断提离教学质量。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教授武术动作时,要着重加强武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的武德、优良的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养成,使少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最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武术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胡剑秋.少儿武术训练的理念和方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03):94-96.

[3]温祝英.略论7-12岁儿童武术训练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2005(04):40-41.

[4]高家兴,高家旺.浅谈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应注意的问题[J].新西部,2008(08).

[5]黄德勇.浅谈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应注意的问题[J].南方论坛,2006(12).

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策略研究 第4篇

1 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特点

在武术方面想要有好的发展, 必须从少儿抓起是很有必要的。因此, 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训练当中我们应积极总结经验, 不断提高武术教学与训练的策略和手段, 从而推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工作的顺利进行。

1.1 少儿武术教学要遵循一般的武术教学规律

1.1.1 加强武德教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武德即武术道德, 是习武道德品质的修养, 是衡量武术人才的道德与文化的重要指标。习武之人应该重视武德教育, 把武德的教育放在武术整个教育过程的首要位置, 以促进武术呈良性方向发展。“学艺先学礼, 习武先习德”, 在武术教学中将礼仪视为基础道德教育教学的内容之一。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中渗入武德教育是少儿习武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1]在教学训练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休息或理论学习时间, 给少儿讲述一些激励人心的历史故事, 如近代三大武术民族英雄:马永贞、霍元甲、黄飞鸿等等, 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注重培养教育学生向民族英雄学习, 调动学生的学练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逐步培养学生刻苦训练的意志力。

1.1.2 正确的教学策略是武术教学的关键

在少儿武术教学中, 给学生以准确、连贯、规范的示范动作, 合理组织教学。首先从视觉上要给学生建立一个规范的动作概念。完整的示范是学生掌握动作的主要手段。教师首先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完整准确的示范, 使学生在大脑中对所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然后再分段讲解示范, 有难度的动作最后再作单个动作分解示范, 用规范的示范动作、准确的术语刺激学生, 通过多次重复训练力求让学生掌握动作。

1.2 以基本功为基础, 强化基本动作的练习

武术基本功是学习、提高武术动作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对于学习武术套路,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对发展身体素质尤其是灵敏、协调能力等, 有着更为显著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经常科学的进行武术基本功的练习, 可以促进少儿生长发育, 增强身体素质, 尤其是对提高各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有显著作用。基本动作是指各种拳、械的基本技法, 是武术套路运动的基础。不论什么拳种、器械, 尽管风格不同, 但其都有“四击”、“八法”、“十二形”的基本内容, 具有由单个动作———组合动作———段落———整套的结构特征, 因此, 基本动作是各种器械的基础, 抓好了基本动作的练习对套路就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

1.3 以直观教学为主, 强调动作规格

武术套路具有动作多, 路线方向变化多等特点, 给少儿武术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所以, 在教授完整动作的前提下, 必须依据教学的主要任务, 结合学生练习的实际情况采用完整示范、重复示范、分解示范、对比示范, 加上语言讲解、提示等, 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肌肉本体感觉, 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逐步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1.4 教学为主体, 训练是关键;教学、训练相结合, 强化演练技巧

少儿武术训练是武术教学中关键的环节, 是出成绩、取得成果的有力保障。拳谚说得好:“打拳不练功, 到老一场空”;拳谚还说:习武要“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拳打千遍, 身法自然, 功法自现”;“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等等。这些谚语都很好的说明了:打拳若不练功, 拳术即使打得再好看, 终是花拳绣腿。那么, 随着竞技武术向高、新、难、美等方向发展, 势必给少儿武术训练就提出更高的要求;给武术教师或教练员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武术运动不只是肢体动作的简单重复, 它还是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和精神、气、力、功的完整统一。对于少儿来说, 学习武术难度大, 尤其是细节动作, 在教授完动作之后的多次重复训练, 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可见, 教学成果的巩固与提高, 必须与训练实践相结合, 才能不断深化演练技巧。[2]

2 结合少儿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武术教学与训练

2.1 根据少儿生理特点进行武术教学与训练

在武术教学或训练中, 少儿对基本动作的掌握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 在练习中会产生许多生理反应, 如疼痛感、酸胀感、疲惫感等, 教师要合理运用教法, 采取多种多样的游戏来提高少儿的学习兴趣, 使少儿在玩耍中学练武术动作。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适当负荷的武术练习, 能使骨受到适宜刺激, 可促进成骨细胞的生长, 使骨变长变粗;少儿的骨骺比较柔软, 软骨成分多, 弹性大而硬度小, 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变形。少儿肌肉中水分多, 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类较少, 肌肉细嫩而富有弹性, 能量储备较少。收缩力量和耐力较差, 易疲劳, 但易恢复。所以, 我们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培养各种动作的正确身体姿势, 养成良好的体态仪表, 防止骨变形。[3]

2.2 根据少儿心理特点进行武术教学与训练

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实践中, 教师可以让动作完成规范的学生来“表演”或“示范”, 并及时提出表扬, 以此激发少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与训练实践表明:少儿喜欢表扬。受到表扬, 信心倍增, 训练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所以, 教师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加强少儿思想教育, 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并给予肯定和表扬。另外, 教学与训练的内容、策略、手段要依据少儿的学习特点而不断更新和变化;并辅以形象生动的启发语言、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游戏;变换教学与训练的项目和形式等,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训练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学与训练效果。[4]

3 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充分肯定少儿的训练成绩和练习效果, 激发竞争意识

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 少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教师的肯定。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或不规范动作, 能使错误的动作得以纠正并规范, 正确的动作技术得以巩固提高。另外, 教师可以根据少儿喜欢竞争这一心理特征, 创造竞争情境,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还可以巧妙地运用各种竞赛方式, 来提高训练成绩。但是, 如果用之不当, 将会产生消极的作用。所以, 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竞争只是一种手段, 其目的是为提高每一位少儿的武术运动水平。

3.2 合理安排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

在训练过程中, 要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力争科学地进行教学与训练。在教学与训练初级阶段, 以全面身体素质练习为主, 发展各种运动能力和机能能力;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以武术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主, 结合各关节的柔韧性练习和各种“腿功”、“腰功”、“臂肩功”的练习等, 发展肌肉协调和灵敏来提高掌握基本动作技术的能力。随着少儿武术队员的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年龄的增长, 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比例逐渐加大, 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增加, 难度增大, 要求逐渐提高。

3.3 专项身体训练与基本技术训练相结合

在少儿武术的专项身体训练的初期, 主要是通过专项训练手段, 来发展他们的专项能力。在训练过程中, 始终要求动作的基本技术规格和动作完成的规范程度一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使基本技术得以巩固与提高, 把身体训练的成果通过专项技术训练转化到少儿武术队员的技术水平上去。[5]

4 结语

少儿时期的武术教学与训练工作是打基础的良好阶段。这个时期的教学、训练效果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少儿以后这项运动能力的发展。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过程中, 教师应采用科学的训练策略和手段, 合理安排教学与训练任务, 以达到教学与训练的预期目标, 提高教学与训练水平。同时, 培养少儿尊师重教、讲理守信、严于利己、宽以待人、“尚武崇德”的精神。

参考文献

[1]任学锋.关于小学开展课余武术训练活动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11 (4) .

[2]陈青山.论武术套路教学的基本特点[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4) .

[3]郭文茜.武术融入幼儿教育中的发展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12 (6) .

[4]陈春秀.浅谈少儿武术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J].湖北体育科技, 2010 (1) .

少儿武术动作教学法 第5篇

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

1、产生错误动作的主观原因。技术概念不清。学生对技术动作特别是一些技术细节没有建立起正确的技术概念,或单纯地凭个人的理解或感觉,使练习中技术细节不确定出现失误,以致造成了错误动作。如腿法中的弹腿动作,为了想加快速度,做到快速有力,错误地判断技术要领,提膝不能接近水平,不能迅速猛力挺膝,造成屈伸不明显,力点不准确;又如腾空飞脚,右腿蹬伸与左腿踢摆脱节,起跳后上体地于前俯、坐臀、重心下坠等。

练习中缺少自我控制。武术技术练习中,学生有意识地自我控制动作是学习技术动作的前提和保障,只有有意识地控制动作,才能使技术规范准确。在进行模仿练习时,动作的控制并不困难,但在运动中,特别是在无支撑状态下进行动作控制,对于初学者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

练习中的情绪因素。武术技术练习中,学生情绪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心情愉快,练习的积极性高,练习的效果就好;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练习的积极性不高或漫不经心,不仅难以取得好的练习效果,而且还是产生错误动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发生损伤事故的直接原因。

2、产生错误动作的客观原因。教学手段运用不当。武术技术教学中,教学手段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教材的安排,教法手段的运用,教学的组织,教师的讲解示范,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习惯、情绪和心态。

各技术环节缺乏联系。武术技术教学中,通常都是把一个完整的技术动作划分为若干个技术环节。尽管这种技术关键环节的划分有助于动作的分析,但在技术教学中也容易更多地看重技术环节重要性,而忽视了技术的完整和各技术环节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紧密关系,并由此造成对错误动作产生原因的分析具有局限性。

教学环境因素。教学环境—般是指教学的场地、器材、气氛和干扰,教学环境不是产生错误动作的直接原因,也不是主要原因。好的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能起到抗干扰的作用。但如果对教学环境考虑不足,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导致错误动作产生。

错误动作的预防与纠正

1、防止措施。武术的完整技术动作是由若干技术环节组成的,而技术环节又是由若干单个动作构成的,所有这些动作和环节只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方能构成完整技术。但最佳的单个动作组合,并不一定是最佳的完整技术。因此,在抓住关键技术的同时强化衔接技术,是防止错误动作产生的主要方法之一。为此,必须改进武术技术教学方法。

2、改进武术技术教学。传统的武术教学方法是:学习单个技术→再学习单个技术→衔接→学习单个技术→再衔接→……→完整技术。这种方法的弊病是相互孤立了各个单个技术动作,忽视了单个技术与完整技术动作之间的相互关系。武术教学要突出反映教与学双边关系,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做为教学重点。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程序化地控制教学,其基本模式为:教学设计→技术形象概念的建立→程序化教学步骤→学习状况反馈→技校理论指导→完整技术。

3、纠正对策。将学技术动作的练习手段按动作顺序编成一套小程序,学会一个内容,再学习下一个。如果出现错误动作,可回到前一个内容重新学习,然后再向前走,循序渐进,逐步掌握,最后形成完整技术。

授新课时有些学生肌肉本体感觉差,感觉不到自己的错误动作或觉察不到错误动作的所在,不能控制动作而出现错误时,教师应采用静站、控腿等方法,使学生增加有关部位肌肉的感觉,如“弓步前腿膝盖不对脚尖”,可以采用弓步静站体验正确的规格。又如“弹腿膝盖弯曲,髋关节前送”,可以采用独立控腿来体验正确的规格,或者通过观察其他同学的动作或教师示范,感受正误动作的区别。

在做练习时。由于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没有熟练掌握完成某些动作的方法,在做高难动作时害怕运动中出现危险,教师可采用保护帮助的方法,使学生放心体会动作。如旋子转体360°时,教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翻转,还可以帮助学生防止摔倒,通过多次的重复练习,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控制动作,有助于防止错误动作出现和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

有些错误动作,由于学生忽略动作的攻防细节而出现错误时,教师应阐明动作的攻防含义,演示动作的攻防技术,使学生牢记动作的攻防作用。如“弓步冲拳”的左拳格打很容易被遗漏不做,而直接做冲拳,教师采用讲示攻防法,以帮助学生重新建立这一动作的“防官运亨通攻击”的概念,使错误得到纠正。

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很多,但不同项目、不同错误动作和不同的学生应区别对待。

少儿武术动作教学法 第6篇

关键词:和谐教学法,广东少儿,武术教学

1 前言

武术是我国少年儿童非常喜爱和运动很普及的项目,在传统的武术教学方法中,少年儿童均采用与青年甚至成年人近乎相同的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更缺乏个性化。一般来说,主要集中在模仿、强化练习阶段,与我国所提倡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相距较大。“和谐教学法”是近年国内体育教学改革中提倡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其内涵是从创设和谐的情境入手,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以教学为中心,使学生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目标的教育方法。“和谐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由:“准备阶段(身心准备、知识准备)——导学阶段(出示目标、自学讨论、艺术精讲)——应用评价(激活练习、达标测试、课堂小结、推荐作业)三个阶段九个环节构成。现结合少儿武术运动的特点,对广东少儿武术实施的“和谐教学法”取得的教学效果加以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顺德区业余体校2015—2016年度上半年武术1班(年龄6—8岁,31人)和2班(年龄9—11岁,29人)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新、旧两种教学方法,在同样的季节和教学场所,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16周。由同一教师进行教学,并保证两个班级的教学场地、时间、内容、形式等其他外在条件与环境基本不变和相对稳定。

3 结果与分析

在实施不同教学前,对学生各项身体素质进行了相关的测验,并对测验结果进行差异性T检验,其目的是为了检查接受不同方法教学前的教学对象是否处于同一身体素质的基础水平。

3.1 教学前,广东少儿武术的两个比较班学生的相关身体素质不存在明显差异性

由表1可知,武术课外教学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学校,但在进行武术教学前,相关的身体素质不存在明显差异性。

通过1班学生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2班采用“和谐教学法”进行教学过程之后,学生经过一个学期(16周,每周2次,每次90分钟)的教学,到本学期结束时的第17周,根据学校安排,由同一考评组分别对1、2班进行考评,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接受“和谐教学法”教学2班学生取得的考试成绩,明显优于接受传统方法教学的1班级学生。

在“和谐教学法”实施中,教师首先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戒备、拘谨在这一时期得以解除。在导入新课和分组讨论中,试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动作技能分析问题,能自己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尝试解决。最主要的是这些任务对学习者来说是有兴趣、具备思考价值而且符合认识水平的,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教学在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在“探索实践”这一环节上,教师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条件,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动口、动脑,调动各种感官去参与活动,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循循善诱的民主气氛,使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促使学生的参与性提升,引导学生从“不敢问”、“懒得问”到“敢问”、“乐问”,再到“善问”。对于学生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教师首先不轻易做出评价,而是在多次启发诱导下,再耐心给予解答,鼓励学生大胆提有新意、有新鲜感、新奇感的问题,让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主动性。因此采用“和谐教学法”的实验班的同学在武术套路动作的记忆、武术技法的个人展示环节,都明显优于接受传统教学的学生。特别是通过对师生间的和谐关系的问卷,其百分比统计结果表明,教学后不同教学班也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和谐”的理念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民主合作关系得以定位,教师、学生人格互重、平等自主,共同以主人身份完成教学,让双向的创造精神得到最优的发挥。

通过16周的和谐教学法实践教学,在实施“和谐教学法”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在教学的开始,要给学生创建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把握好教师指导地位的分寸,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课堂轻松、充满活力和朝气;在指导和辅导学生对动作的认识时,必须尽可能地沿着学生本来的思路,用尽可能相近的语言或比喻改正学生的错误,以身示范至关重要,不要离开学生理解动作的思路,如武术动作的路线方法,特别是攻防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并养成自觉锻炼、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3.2 实施“和谐教学法”的基本思想及其内容

传统的武术教学,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动作方法,实际上更多的就是动作过程,学生就是把教师所教的动作记下并熟练地完成。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的对应关系。这种教学形式应用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存在着明显的教学动机与结果、师生不和谐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教学内容要求不和谐;学生的基本职责与学生某些行为之间不和谐;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学效率的不和谐等。因此,通过教学活动使之实现和谐,让学生在想学、爱练的前提下,会学、能学、学懂、学会;让教师在愿教、乐教的前提下,会教、能教、善教、教学相长;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而不是偏废某些方面的发展;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有特长而不是平均发展,正是“和谐教学法”的基本思想。

根据和谐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在实施其教法的过程中,其做法主要考虑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依据广东少儿生长发育的身心基本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广东又地处祖国的最南端,全境位于北纬20°13′~25°31′和东经109°39′~117°19′之间,属东亚季风区,年平均气温约为19℃~24℃。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1745.8小时、年平均气温22.3℃。1月平均气温约为16℃~19℃,7月平均气温约为28℃~29℃。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广东少年儿童除了拥有我国少儿生长发育的共性特征外,还具有生长发育略早的特点,主要表现是少年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提前。

第二,广东课外武术教学的基本特点。

其基本特点主要是:时间零散,学生选择项目随意性大且兴趣广泛,班级学生流动频繁,武术教学传统氛围浓郁,但又规范性强,竞争激烈等。

3.3 实施武术教学的设施环境等基本情况

教学环境要求非常宽松、和谐,这是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之一。例如,教学一开始就用音乐把学生引入一个轻松、和谐、自然的情境,让学生从心理放松开始,改变过去上课一开始就是身体练习的惯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自由讨论。二是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以“和谐”为切入口,借助讨论、探索、精讲、示范、练习、指导等活动来展开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多元性评价。评价的多元性体现在内容广、形式多两方面。在总结性评价中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更有勇气自我剖析,促进学生全面认识,达到和谐发展、增加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及其能力的目的。

3.4 结果与分析的综述

在实施和谐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总的来说,其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三个阶段十个环节来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的。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包括身心准备、导入新课二个环节;第二阶段:导学阶段,包括出示目标、分组讨论、探索实践、精讲专练、分组练习五个环节;第三阶段:多元评价阶段,包括相互评价、课堂小结、布置练习内容三个环节。现以“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来加以分析说明。这一阶段包括:身心准备和导入新课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身心准备。这一环节包括心理放松、热身练习。课开始先进行心理放松。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的心情平静,解除前节课学习紧张带来的疲劳;另一方面净化她们的心灵,使她们放弃影响学习的一切杂念,集中精力于学习。首先用深呼吸放松,然后在轻缓、幽雅的音乐声中展开想象(如给予轻松、快活的暗示或成功、喜悦类的语言暗示),接着在想象中加入压肩、压腿、踢腿、平衡、翻腰、穿掌等以牵拉伸展和平衡性为主的基本内容练习,达到热身效果,进入学习阶段。

第二环节:导入新课。教师或指定学生在音乐中完整示范本次课堂教学的内容,并与教师点评和学生感受相结合,让学生观有所想,学以致用。

4 结论与建议

(1)通过对传统的教学过程分析,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停留在模仿阶段,学生间缺乏交往,是造成学生在武术课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出现偏废现象的主要原因。

(2)在少儿武术课堂教学中,“和谐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过程的教学效果,差异显著。通过新旧方法的教学实验对比证明:“和谐教学法”教学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有效的学习,还可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和谐全面发展。

(3)对广东少儿武术实施“和谐教学法”,其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三个阶段十个环节来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的。这些内容和阶段的划分,及其所采用的和谐教学方法对武术教学的大环境(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阶段、教学内容等),乃至整个体育教学过程都具有一定的普适推广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董业平.“自述启动”教学法在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艺术体操动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

[2]高宏飞,张佩耀.浅谈和谐教学法[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4).

[3]王敏勤.和谐教学法研究和谐教学法简介[J].当代教育科学,1995(Z1).

[4]刘润,陈静.“和谐教学法”在乌鲁木齐市高校体育舞蹈选修课中的应用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4(02).

武术教学中错误动作的预防与纠正 第7篇

1 完成动作时出现的错误

1.1 动作形态方面的错误

动作形态即动作的外部表现,包括动作的姿势、幅度、轨迹、速度、节奏、时间等,学动作时常在这些方面出现错误。动作的形态虽然是外部状态,但却蕴含了动作技术的内在因素,并且完成每一个动作都包含着这种内在因素。以腾空飞脚为例,右脚上步,左腿向前、向上摆动,右脚蹬地跃起,身体腾空,两臂由下向前、向头上摆起,右手背迎击左手掌。要求右腿在空中踢摆时,脚高必须过腰,左腿在击响的一瞬间,屈膝收控于右腿侧;在腾空的最高点完成动作,拍击动作必需连续、准确、响亮;在空中,上体正直,微向前倾,不要坐臀。

动作形态的各方面相互联系、有各具独立性。如上述腾空飞脚动作,初学时起跳后如果上体过于前倾、坐臀,虽然右腿蹬伸与左腿踢摆连贯,但仍然导致重心下坠,也就无法对动作的姿势、幅度、轨迹、速度、节奏、时间等方面的技术要求,说明某一方面的错误有时会影响其他方面。

1.2 身体机能方面的错误

人体的机能活动不符合技术动作的要求而产生错误,也是完成动作时常出现的问题。做动作时,人体各器官、各系统都要参与活动,但从掌握动作技能来讲,最重要的却是在大脑皮质参与下的肌肉活动。因为肌肉活动使人体活动的动力,各器官、各系统机能的改变,都是为保证实现肌肉活动而发生的。要准确地完成动作,必须掌握正确的肌肉用力方法和技巧,包括用力的部位、时机、大小、方向、快慢等,肌肉用力时出现的错误也就是这些方法掌握不当。

由于武术中某些套路动作多、难度大、节奏性强,对习练者的身体素质和生理机能水平要求较高。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难免形成错误,甚至是无法完成动作。因此,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生理负荷承载能力是完成此类套路并保证不形成常见错误的必备条件。

完成动时肌肉用力不仅有运用方法的问题,还有肌肉活动能力的差异问题,例如腾空飞脚,学生因腰腹力量太差而造成摆腿和空中折叠造型不好,这种身体素质上的不足也是产生动作错误的原因。

其次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协调配合的精确度,即身体的协调性也是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非常重要的条件,现代运动训练中把它看成发展运动技能的基础。协调性差的人,做动作时身体各部分僵硬,动作的顺序性、连贯性差,肌肉用力的节奏性差等。

1.3 人的意识方面的错误

完成动作的好与坏,不仅是受身体机能活动的影响,并与人的意识有关。学习的全过程始终在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

然而,学生的学习只要是通过视觉观察示范动作进行模仿练习,动觉感受性较差,对动作的控制力不强,难以发现自己完成动作的错误和缺点。因此,所出现的错误又是无意识的表现。虽然如此,但许多情况产生错误时与某种思维紧密相连,仍要从意识上的某种偏差来调节改进。学生对技术动作特别是一些技术细节没有建立起正确的技术概念,或单纯地凭个人的理解或感觉,使练习中技术细节不确定出现失误,以致造成了错误动作。如腿法中的弹腿动作,为了想加快速度,做到快速有力,错误地判断技术要领,提膝不能接近水平,不能迅速猛力挺膝,造成屈伸不明显,力点不准确;又如腾空飞脚,右腿蹬伸与左腿踢摆脱节,起跳后上体地于前俯、坐臀、重心下坠等。

尽管人的运动是受意识支配的,但是完成动作时并非任何情况的错误都是因意识中的某种偏差所致。练习中缺少自我控制。武术技术练习中,学生有意识地自我控制动作是学习技术动作的前提和保障,只有有意识地控制动作,才能使技术规范准确。在进行模仿练习时,动作的控制并不困难,但在运动中,特别是在无支撑状态下进行动作控制,对于初学者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

上述三方面的错误在不同的情况下出现的多少也不同。一般规律是:第一,练习者的技术水平、身体能力、协调性越差,则出现的错误愈多;第二,学习动作愈难,要求愈高或运用条件愈复杂,则出现的错误愈多;第三,做动作时心理失常,认识能力愈差,则出现的错误愈多;第四,形成动作技能的泛化期和分化期之初,出现的错误愈多,随着不断分化到动作定型,动作错误逐渐减少至消除。

2 错误动作的预防与纠正

2.1 防止措施

武术的完整技术动作是由若干技术环节组成的,而技术环节又是由若干单个动作构成的,所有这些动作和环节只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方能构成完整技术。但最佳的单个动作组合,并不一定是最佳的完整技术。因此,在抓住关键技术的同时强化衔接技术,是防止错误动作产生的主要方法之一。为此,必须改进武术技术教学方法。

2.2 改进武术技术教学

传统的武术教学方法是:学习单个技术→再学习单个技术→衔接→学习单个技术→再衔接→·····→完整技术。这种方法的弊病是隔离了各个单个技术动作,忽视了单个技术与完整技术动作之间的相互关系。武术教学要突出反映教与学双边关系,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做为教学重点。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程序化地控制教学,其基本模式为:教学设计→技术形象概念的建立→程序化教学步骤→学习状况反馈→技校理论指导→完整技术。

2.3 纠正对策

人们习惯上认为,当学生在学习或练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和不规范动作时,才实施纠错,这是对纠错比较片面的认识。实际上在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武术教学过程中,纠错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或练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或不规范动作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首先要能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通过安排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实际的练习方法,让学生严格按照规范标准的动作规格和要求认真练习是学习掌握正确动作、预防错误动作产生的主要手段。另外,在纠正错误时,纠错的方法也非常重要。在武术教学中,预防和纠正错误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2.3.1 念动练习法

念动练习法是在正确技术动作概念的基础建立后,首先在大脑中对动作的过程和结构按顺序反复思考几遍,使大脑这个指挥中心熟悉动作的整个运行过程和练习方法。练习时,要全身放松,消除杂念,集中注意力,并用语言暗示或意念提示的方法,使动作的运行过程在大脑中像过电影一样过几遍,进一步加深表象记忆,防止因概念不清而导致错误动作的出现。

2.3.2 要点提示法

在学生刚开始练习动作时,由于各种神经系统的分析器一时不能适应动作练习的要求,练习时学生顾了动作忘了要领,顾了上忘了下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这个时候,需要通过语言的提示,不断刺激练习者的大脑皮层,逐步诱导和强化各种神经系统和相关部位肌肉的协调配合,以达到练习者掌握正确动作的目的。

2.3.3 静站体验法

初学武术时,由于学生的肌肉本体感觉不能控制动作,很容易出现错误动作或多余动作。因此可采用静站的方法,将身体控制在某个动作的造型上,并形成定式,以延长定式的时间来强化肌肉的本体感觉。例如,弹腿膝盖弯曲绷脚尖,可让练习者静站,提腿定势来体会正确动作的规格。

2.3.4 节拍分解法

学生在练习一些较为复杂的单个动作和一个小组合动作时,因学生基础差,一次性完成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把一个动作或一个小组合技术环节分成几个部分,然后用节拍1-2-3进行分解练习。如“大跃步前穿”:(1)提膝盖掌;(2)跃步前穿;(3)搂手冲拳。

2.3.5 协助完成法

学生在练习中,由于辨别动作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技能尚未形成,一些学生两臂做动作时经常出现方向路线相反或不到位的现象,而一时又难以纠正。如虚步亮掌的手臂动作,这时教师可站在学生的后面或前面,用手抓住学生双臂协助学生完成动作,让学生被动体会肌肉的本体感觉,到学生独立完成动作为止。

3 结语

错误动作的产生是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尤其是武术运动,动作变化多、节奏强、关节肌肉参与多,且对关节肌肉的协调性、灵活性要求极高。在教学初期,大多数学生在基础较差的情况下,错误动作不仅频繁出现,而且个体情况比较突出,如不及时纠正,一旦形成动力定型,就很难提高武术动作的质量和武术运动水平。因此,在武术教学中,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把错误动作清除在萌芽状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摘要:武术动作技能的形成,必然经历一个不断改正错误、逐步完善定型的过程,最后才能达到熟练掌握、运用自如的程度。而准确及时地发现武术教学中的错误则是改正错误、提高动作质量的前提。

关键词:武术教学,错误动作,纠错方法

参考文献

[1]吴凡.武术技术教学中常见错误的形成分析与对策研究咸宁学院学报,2007(2):150.

[2]李泰武.浅谈如何搞好武术教学工作[J].新西部,2007(18):163.

[3]刘国钊,刘雅媚.武木技术动作学习过程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136.

[4]张永贵,周俊尧.谈武术教学中的讲解、示范与纠错[J].河西学院学报,2006(2):61.

少儿武术动作教学法 第8篇

随着武术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竞技武术也已迈开了它技术标准化的步伐, 2003 年出台了竞技武术套路竞赛新规则, 竞技武术套路朝着“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 而难度动作完成的质量是评分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规则对难度动作重新作了规定, 加大了难度动作的评分比重, 因而难度动作完成得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运动员比赛的成绩和名次, 这对于武术训练队来说, 无疑对其教学与训练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较好地掌握难度动作的正确技术成为运动队教学和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 更是教练员和运动员需要共同面临的难题。然而, 教练员掌握正确的教学步骤和方法是运动员高质量完成难度动作的前提。教练员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训练, 帮助运动员更好更快地掌握难度动作以及事先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 更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真正做到科学化训练是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

1难度动作训练前的准备活动

1.1 准备活动的作用

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和步骤, 它是在较短的时间内, 集中学生注意力,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有机体尽快地进入工作状态[1]。适量的准备活动可以使身体迅速热起来。随着体温的升高可降低肌肉的粘滞性, 提高肌肉收缩与舒张的速度, 增加肌肉力量;体温适度升高, 可使机体酶的活性增加, 物质代谢水平提高, 加快能量供应的速率;体温适度升高还可增加肌肉和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 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2]。由此可见, 科学合理的准备活动, 是使学生有效地避免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运动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 无论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运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 充分的准备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

准备活动可分为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2]。一般性准备活动主要包括各种慢跑、徒手操、游戏、拉伸等一般性的热身活动, 专门性准备活动是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以及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而进行的。一般性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使体温升高和降低肌肉的粘滞度, 通常进行5-10 分钟的慢跑, 10-15 分钟的动力性拉伸练习;专门性准备活动练习时, 动作的结构、节奏、强度等尽量与专项保持一致, 所以不同专项的专门性准备活动内容和时间都不相同, 根据专项的需要而定。

1.2 准备活动在难度动作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修改和完善, 武术套路中对难度动作的要求逐渐提高, 教练员和运动员对难度动作的教学和训练也越来越重视。但是, 难度动作是多个技术动作的组合, 动作难度较大, 对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技术的掌握都要求较高, 在训练或比赛中, 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损伤。不同的损伤情况会直接影响到训练进程、比赛成绩, 甚至日后的运动生涯。经研究分析, 准备活动做的不充分是引起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尽管关于准备活动的作用可谓人尽皆知, 但在实际的训练和比赛中却经常将其忽视。在武术难度动作的训练中, 有的教练员和运动员用基本功的练习代替准备活动, 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在武术的难度教学中, 一般性的武术准备活动, 主要是选择一些与武术运动相关的热身活动。例如:跑动热身中的变速跑、变向跑、背身跑、侧身跑以及腾空跳跃跑、腾空转体跑和各种手臂动作配合跑等。再如原地热身中各个关节的扭、转、摇、摆, 躯干的屈、伸、仰、俯, 腿脚的蹲、起、摆、踢, 手臂的振、展、摆、绕等。而针对武术难度动作练习前的专门性准备活动有柔韧性练习和腾空动作辅助练习两种。柔韧性练习有压腿、踢腿、摆腿等, 武术腾跃性练习则主要指各种腾空蹿跳和各种腾空弹踢、直踢、摆踢、旋踢等相关的练习活动。

教练员在训练时不仅要做一些一般性的准备活动, 更要在此基础上着力加做一些专门性练习。如在做跳跃前, 先做一些原地快速踢腿、摆腿练习及地面抱身旋转练习, 其次助跑性纵跳、单起双落跳, 以及适应各种跳跃动作的转身跳、翻身跳等。如此就能让运动员充分活动开身体各关节, 并体会到空中动作姿态的感觉, 为机体进入工作状态与难度动作的教学和训练做好充分准备。同时, 教练员要根据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特点挖掘新颖有效的练习动作, 使准备活动更具科学化、多样化、趣味化。

2难度动作的教学步骤

竞赛规则中“高、难、美、新”中所谓的“难”, 指的就是动作的难度, 即指运动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项素质和技能, 动作带有一定的风险系数, 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动作的衔接和组合。武术难度动作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不断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在难度动作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遵循运动规律, 在不同的教学训练阶段采用不同的科学训练方法和手段, 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的完成难度动作的学习。

2.1 建立完整技术动作概念, 掌握主要环节

根据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理论, 运动员在学新动作时会产生新异刺激, 这些刺激通过传入系统传入大脑, 并使相关中枢的神经元强烈兴奋, 形成条件反射的暂时联系。但这个阶段所形成的条件反射暂时联系还不稳定, 在练习中表现为泛化现象, 即出现动作僵硬不协调、有多余动作且不连贯、练习者动作概念模糊等。因此在学习难度动作的初期, 不应过度要求运动员即刻就能完成标准动作, 应该先让运动员在头脑中形成动作的整体概念, 即动作要领和运动轨迹, 重点掌握动作的主要环节, 不宜过多要求动作的技术细节。当运动员脑子中有了整体概念后, 尝试着体验完整的技术动作, 教练员要及时通过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运动员了解在练习中自己哪里做得好, 哪里做得不好, 在之后的训练中逐渐调整技术动作, 一步一步的精化, 最终趋向完美。

运动技能的形成, 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建立过程, 其实质都是大脑皮层上建立暂时性的神经联系过程。在武术难度动作教学初期, 借助运动员的各种感觉器官, 使运动员建立起技术动作的表象, 获得一种感性的认识, 不应过度复杂化, 根据运动员的学习进度和练习效果等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步骤, 帮助运动员正确思维、掌握技术动作的关节环节。

2.2 划分整体技术动作, 突破各个环节

在建立了完整的动作概念后, 为了使动作尽快达到精细化, 我们就要把整体分成若干个部分逐个“攻破”。每个难度动作基本上都由四部分技术动作组成, 即助跑、起跳、腾空动作及落地。其中助跑要依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特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步频和步幅。一般要求助跑速度节奏逐渐加快, 最后一步上步不应过大也不应过小, 过大会使重心移动慢, 横向的动能不能迅速转换成纵向的势能。过小则不容易控制身体重心, 容易在踏跳后前冲, 也不能完全将横向的动量转换成纵向向上的力。踏跳动作虽相对较简单, 但也不易做好, 在练习中要注意踏跳的速度和力量。如旋风脚要求踏跳时用前脚掌着地即可, 而不要全脚掌着地, 不利于起跳, 着地后迅速蹬地起跳, 不要有过多的滞留时间。踏跳后进入到腾空动作阶段, 腾空动作是难度动作中最重要, 也是最难掌握的。一般腾空动作可分解为上肢动作、下肢动作和躯干动作。我们在练习中可先掌握起跳后的躯干动作, 即空中身体是直上直下的还是左右旋转的, 还是上下加左右旋转的等。然后学习下肢动作, 并结合躯干动作进行练习, 最后再加上下肢动作进行练习。如腾空正踢腿, 可先体会向上起跳, 头部上顶的感觉, 做到竖项、收腹、直腰, 然后再加上下肢的踢腿动作, 最后再加上手臂的动作。对于每个小的技术动作, 也可以采用逐个攻破的方法, 按动作的组成进行分解练习。最后是落地动作, 落地动作直接关系到这个难度动作完成的成功与否, 而且根据规则还有难度动作连接分, 如果落地不稳, 则可能扣掉两分, 可见落地是相当重要的。落地时步型要适中, 注意重心尽量降低, 落在双腿中间, 上体保持正直, 头部位置端正, 另外还要根据身体旋转的方向在落地时用肩向相反方向用力制动。

组成难度动作的每个技术动作都是前后紧密相连、一气呵成的, 虽然我们把动作分解成小部分进行练习, 但最终还是要回到完整动作的练习上, 所以分解动作不能过于琐碎, 练习阶段不宜过久, 否则就会影响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 破坏动作各部分的有机联系, 进而出现各部分动作脱节的现象。

2.3 分解动作整合练习, 力求内外合一

一个整体可以分为若干个部分, 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未必就能成为这个整体, 这是哲学中的整体与部分原理。所以即使一个难度动作的各个技术组成部分练得很准确了, 如果不把这些部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行完整动作练习, 这个难度动作还是难以完成。

在进行完整动作的练习中, 要尽量做到各个技术环节连接顺畅。助跑, 踏跳, 腾空, 落地一气呵成。动作连接顺畅后, 再逐步提高要求, 继而提高整个动作的精确度和成功率。在进行完整动作练习时, 当运动员能够较好地掌握动作技术后, 进一步提高对运动员的要求, 即要配合正确的呼吸方法, 合理运用提、托、聚、沉等呼吸方法, 达到内外结合, 整体合一的较高水平。在进行完整动作的练习过程中, 还要结合前边的两个步骤进行, 当难度动作中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时, 都可以单独拿出来进行分解动作练习, 练完后再重新放回去进行完整动作练习。另外, 在完整动作练习过程中, 可以经常使用直观法或表象法等方法使运动员在大脑中再次建立完整动作的概念, 使之对完整动作更加清晰。

2.4 主抓综合训练, 保证难度完成质量

难度动作之所以称之为“难度”, 就是因为这类动作在竞技武术套路项目中技术的复杂性, 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要求的苛刻性所决定的, 因此这类动作对练习者的速度、力量、柔韧、灵敏素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同时它对练习者的心理稳定性、前庭器官平衡能力、本体感觉的精确控制等有着很高的要求[3]。

首先,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完成难度动作的前提和关键。新规则对平衡、腿法、跳跃建立了不同组别的难度分类, 并发展了各种各样的难度组合或难度连接动作, 如旋风脚720 度、腾空摆莲720 度等落地必须连接步行或跌叉, 对运动员的动作速度、爆发力、柔韧性等身体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而这种素质能力的差异可以决定技术水平的发挥和比赛胜负[4]。其次, 良好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也是成功完成难度动作的决定性因素。如果运动员前庭器官平衡功能较差, 在腾空后就不能准确控制身体姿态, 失去方向感, 就不能顺利完成空中旋转动作。再如心理稳定性差的运动员, 即使在训练中能够很好的完成难度动作, 在比赛中却会因为紧张或者压力大等原因造成动作失误, 甚至造成损伤。可见, 在进行难度动作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 教练员不仅要对运动员动作技术的规范性进行改进, 还要加强运动员自身身体素质、心理、智能等能力的综合性训练。

3难度动作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方法是教练员和运动员为完成技术训练目标所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技术训练是否成功, 训练效果是否显著,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和运用的正确程度。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目的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从武术套路难度动作教学的过程来分, 可分为直观法、语言法、完整法、分解法、加减难度法、纠错法等, 教练员应根据每一阶段要达到的训练目的和所要解决的任务, 运动员自身的特点, 训练中出现的问题等情况, 灵活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法, 做到“有的放矢”。

3.1 直观法与语言法相结合

武术套路难度动作具有动作复杂、运动轨迹多变和一个完整动作包含多因素的特点, 外形要求手、腿、身、步的衔接配合, 内有精神、呼吸、意识相统一的要求。另外, 不同的难度动作具有不同的技术特点, 这给教学带来了难度, 因此, 必须依据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组织教学。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 运动技能形成初期, 强调动作规范性, 教练员准确、连贯地示范, 对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尤其重要。刚开始学习技术动作时, 视觉作用较大, 教练员要将直观法和启发运动员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 通过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之后让运动员通过肌肉本体感觉逐渐改进和完善技术, 从而掌握动作。以单个难度动作为例, 首先要强调该动作姿势 (起跳方式、空中身体姿态、落地步型等) 的准确合理;其次, 应强调该动作路线 (直线助跑、弧线助跑、击步助跑等) 的正确。强调动作的规范性, 是难度动作直观教学的基础, 也是运动员建立正确动力定型的根本保证。同时, 合理地运用各种直观方式组织教学训练, 对于正确地理解动作概念尤其重要, 必须依据教学训练的主要任务, 结合运动员练习的实际情况, 采用正确的示范位置和方向进行完整示范、分解示范、重复示范、重点示范、对比示范, 并辅之以语言讲解、提示、多媒体教学等形式, 使运动员了解所学动作的形象、结构、技术要领和完成方法, 逐步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3.2 完整法与分解法相结合

各种教学方法在武术难度教学中的应用要从教学实际出发, 明确目的, 灵活选择。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 要相互结合。完整法与分解法就是武术难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完整法是指运动员从技术动作的开始姿势到结束姿势, 不分部分、段落, 完整地进行练习的方法[5]。其优点在于一开始就使运动员建立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 不致影响动作的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缺点是技术动作的难点不易掌握。分解法则是指把完整技术动作按基本环节, 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进行练习的方法[5]。其优点是降低技术动作难度缩短教学时间, 优化动作质量, 增强运动员掌握动作的信心, 缺点是容易割裂技术动作的内部联系, 破坏动作结构。由于分解练习是部分地掌握技术动作, 所以, 一般将分解练习看成是完整练习的补充。如在旋风脚的难度教学上, 先进行完整的动作示范, 使学生运动员了解动作形象、结构、要领的方法, 再分别练习助跑、踏跳、腾空动作和落地四个技术动作组合, 还可把腾空动作继续分解为双臂用力上摆、左腿提膝转体和里合腿进行单独练习, 最后将分解的动作组合到一起, 形成流畅优美的动作。“先分解后完整”或“先完整后分解”都不是固定的教学、训练程序。教练员应根据每个难度动作的结构、难易程度及运动员的练习情况、心理特征等来进行随机调整。

3.3 辅助法与加减难度法相结合

辅助教学法主要是指为了使运动员更快、更好的掌握技术动作而采用的各种具有帮助和提高作用的手段。在武术套路难度动作教学中的辅助教学法有很多, 如影像法、口令提示法、保护与帮助法等[6]。加减难度法是指在教学训练时, 以低于或高于技术动作要求的难度进行练习的方法。

两种方法在武术套路的难度动作教学中使用非常广泛, 可用于难度动作教学的各个阶段。难度动作对于运动员来说除了具有一定的难度外, 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运动员在练习时往往会存在心理障碍, 因此, 适当的保护和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使用保护与帮助法, 教练员必须明确需要保护和帮助的时机和方法, 不可盲目, 以免保护帮助不成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如在练习侧空翻转体动作时, 采用定步抄腰的方法进行保护帮助。即运动员原地摆腿蹬地作侧空翻, 帮助者左手随其蹬起而用力上托, 助其腾起, 右手滑扶其右腰间向前上发动, 助其侧翻转体, 然后, 保护其落地[7]。通过运用保护与帮助法, 不仅可以使运动员克服心理障碍, 打消害怕的顾虑, 有效地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随着技术动作的创新和发展, 武术套路中的难度动作的难度逐渐增加, 如旋风脚和旋子等由原来的单独动作发展为了加转体, 其转体度数也不断增加, 由360°到720°。在练习中, 要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特点以及掌握难度动作的情况, 合理进行难度动作的练习,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练习中, 教练员可以帮助运动员先练习原地跳起旋转, 用双手托住练习者的双臂腋下, 卡住肩胛骨, 在练习者向上跳起的同时, 用力向上托起, 使运动员的身体位置保持垂直旋转, 并使运动员在空中最高点停留片刻, 使其体验并建立空中转体概念。在掌握了转体动作要领后再逐渐增加转体度数的练习, 逐步提高技术难度。

3.4 纠错法与基本功训练相结合

难度动作是多个技术动作的综合, 其组成部分多, 对身体素质、各部位的协调能力等要求高, 在练习中出现错误的机率较大。根据运动员的不同, 其出现的错误各不相同。在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实际教学中, 首先要诊断出运动员错在哪里, 为什么错, 然后再结合相关方法纠正。运动员无法完成难度动作的原因一般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运动员身体素质达不到完成难度动作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技术要领。但有时可能是两方面的原因同时存在。如在做旋风脚转体时蹬地起跳后腾空不高, 前跃较远, 旋转速度和摆腿速度过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助跑最后一步步幅太小, 屈膝过多, 蹬地角度太大, 踏跳蹬地速度不够, 腰腿力量不足等, 不能有效地将由助跳获得的向前的水平速度, 转变为向上的腾起速度[8]。针对这种情况, 在改进助跑踏跳技术的同时, 首先加强腰腿部的柔韧性练习, 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多做压腿、踢腿练习, 正、侧压腿, 快速里合、外摆腿均要练习, 两腿交替进行。其次, 增强腿部及腰腹肌力量, 发展弹跳和协调能力。可多做原地纵跳、单脚跳、弓箭步交换跳、仰卧起坐、仰卧举腿、悬垂举腿等练习。

4结语

在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教学中, 合理的教学步骤和训练方法是提高难度完成质量的先决条件。在教学与训练中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特别是专项准备活动的练习, 预防高强度的练习给运动员带来的损伤;通过讲授法和示范法让运动员建立完整的视觉表象, 然后进行分解与完整相结合的练习方法, 使运动员掌握各个环节正确的动作概念;合理使用保护与帮助的辅助教学法, 消除运动员的心理障碍, 帮助运动员尽快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及时加强对技术动作的诊断与评价, 针对不同运动员的特点进行错误动作纠正;在提高阶段, 主抓身体素质练习, 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步骤, 让运动员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 清晰各环节的运动轨迹, 力求内外相结合追求技术动作的完美表现。除此之外, 教练员积极探索适用于新规则的难度动作专项训练方法与运动员刻苦训练是提高训练效果, 取得优异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孙秀芝, 张建永.浅谈准备活动的重要性[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5 (1) :87-88.

[2]陆耀飞.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177-178.

[3]朱东.竞技武术科学化训练探微[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88.

[4]刘涛.从新规则的实施窥探套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 :84-86.

[5]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240-244.

[6]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505-509.

[7]于洪波.武术基础[M].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7:54.

少儿武术动作教学法 第9篇

关键词:武术教学,错误动作,建议

武术, 自古以来一直作为我国文化的国粹不断地传承下来, 一般人对于武术的了解还只是局限于表面。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开展, 武术也被引进到学生的体育课堂中, 为了适应体育发展的新局势, 国家已经对武术教育进行了相关的明文规定。

1 武术教学的现状

从现在的武术教学内容上看, 在各级院校中, 学校对于武术教学的认识不够透彻, 再加上各种条件和环境的限制, 学生对于武术的基础几乎为零。再者学校老师的教学还停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学的方法也比较单一, 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运用现代体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器材是武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设施, 良好的武术场地和器械是武术教学的硬指标, 是实施教学大纲和完成武术教学内容的重要保证。但是, 目前学校中, 体育器械缺少, 对于破损的设备无法进行维修, 间接地造成了教学不能正常进行。

2 武术教学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

目前, 在大多数的院校中, 武术教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以套路教学为主, 缺乏一些实战的技术教学, 这样就会造成一部分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对武术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和动作。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所述。

2.1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对技术的概念不清楚

老师对技术的概念不清楚, 直接造成学生对动作的一些技巧特别是动作中的一些小的细节不清楚, 自己给自己建立了自己认为“对”的技术概念, 在练习的过程中就会根据自己的一些错误的理解去做动作, 以至于最后造成错误动作的产生。例如:在武术中关于踢腿运动中的弹腿动作, 学生为了加快速度, 使自己做得快速有力, 就会对技术的一些要领做出自己理解的错误的判断, 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是提膝不能达到水平的位置, 而挺膝也没有迅速猛力, 出现了屈伸不明显, 力道达不到的现象。

2.2 在自己的练习中缺少对自我的控制

学生在武术技术的练习中, 有意识地学会自己控制动作是学习武术动作的重要保障, 只有当自己可以有效地意识到自己的控制动作, 才能准确地做出武术的动作, 而现在的学生缺少这种自我练习中的控制意识, 易造成初学者在运动中, 特别是在没有支撑的状态下进行练习有着一定的难度, 非常容易出现错误。

2.3 学生在学习时的状态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对练习有着影响

在学习时, 学生心情的好坏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如果学生的心情愉悦, 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会很高, 学习的效果就会很好;如果学生的心情低糜, 注意力就会不集中, 在学习的时候就会积极性不高或者容易分神、漫不经心, 这样的状态就会造成学习的效果不佳, 并且非常容易出现错误。

2.4 老师教学时, 周围的环境对教学的效果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此处的环境主要指的是教学的器材、场地以及学习的气氛等, 教学环境的好坏不是产生错误武术动作的直接原因, 但是, 教学的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活动对于武术的学习都有着一定的干扰作用, 老师在上课时, 如果没有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就有可能会影响上课的效果, 导致一些学生做出错误的武术动作。

3 武术教学中学生错误动作规范化的建议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武术教育的时候首先要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法, 不要只局限于强调技术的传授、动作掌握的教学观念。需要注意启发、探究以及创新教学的新时代观念, 树立健康指导为第一位的指导思想, 使得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都能通过武术的学习得到一定程度提高。

3.1 教学注意事项

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积极地启发学生加强武术基本动作以及一些细节的练习, 例如, 在健身拳的教学中, 武术老师需要向学生详细介绍武术中的步法、手型以及身形等。使得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就可以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培养成学习武术技术的正确的好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善于用脑、用心认真学习武术的创新意识。

将武术套路中的动作进行拆分来更好地使学生理解。武术中的动作主要讲究的是动作的套路。为了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动作印象, 在刚开始的时候, 要先采用常速的完整示范, 让学生对整套的动作有个初步的了解;其次要让学生明白整套动作的方向;最后才是要求动作的连贯性。

武术动作具有攻和防的基本特点, 这是武术区别于一些别的体育运动的一项明显特点, 在学习武术动作时, 每一个动作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武术技击的含义, 这时老师就需要对学生讲解一些细节的技巧, 例如:“推掌”, 推掌在我们的意识中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动作, 但是在武术中是一个基本的技击动作, 动作意识是以掌沿推击假设中自己的敌人。在武术动作中, 武术套路都具有攻和防的含义。

正确和错误的动作进行对比。在教学的过程中, 当老师发现学生的动作存在着普遍性的错误时, 例如:马步的两只脚的开合所呈现的状态, 老师可以采用正确动作和错误动作的对比教学, 一次是正确的示范, 一次是错误的示范, 注重给学生讲解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并且明确地表示出那次的动作是正确的示范。

3.2 易犯错误以及纠正方法

由于武术中错误动作的产生是多种形式的以及多方面的, 防止错误动作的产生和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是武术的教学中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当学生产生错误的动作时, 老师最需要做的就是及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帮助学生达到学习武术的最终目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之间的接受能力和协调性存在着差别, 可能在学习某个动作时, 学生会出现错误, 这时候老师需要耐心地对学生进行示范, 必要时需要将动作进行分解或者放慢示范动作的速度等方法帮助学生纠正。

由于学生肌肉的本体感觉会比较地差, 在做一些武术动作时, 学生可能由于无法控制自身的动作而出现错误的时候, 老师需要做的是强调动作的要求, 可以采用定位以及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等方法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不同, 当有些学生因为自身的身体素质比较差, 而做不好武术动作的时候, 老师应该采取一些可行的方法, 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帮助学生逐步地完成动作。需要注意的是老师此时的情绪不应该急躁, 避免挫伤学生的学习情绪。

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对于动作的做法和作用做出错误的理解时, 老师需要根据武术动作的性质和作用来详细地介绍动作, 及时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理解。

老师在纠正错误动作的时候, 一定要善于抓住学生共同的错误动作, 组织学生集体地学习, 与学生共同参与以及分析出产生错误动作的因素的关系, 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观察力, 以点带面地解决普遍性的问题, 同时, 还要善于发动学生互相识别错误和纠正错误。

4 结语

武术是我国文化的精髓, 学校对于武术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学生通过学校的武术教育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武术文化有一定了解, 同时还可以强身健体。在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善于抓住武术的特点以及学习的技巧, 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才能使得学生真正地了解到武术文化的内涵, 进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武术文化的传承以及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仲林, 施鲜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 :66-68.

[2]王平.湖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困境与出路[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上一篇:当代辽宁作家下一篇:遥测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