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馆建筑范文

2024-09-18

展览馆建筑范文(精选12篇)

展览馆建筑 第1篇

1 大学展览馆建筑策划

大学展览馆侧重于展现大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展示大学的科技实力、办学成就, 属于专业性展览馆, 一般由展览空间、公共服务空间、储藏空间以及接待、办公空间等几个部分组成, 其中展览空间是最重要的人员活动空间。大学展览馆的建筑设计要符合国家展览设计规范的要求。

1.1 选址策划

大学展览馆的人流集散量通常较大, 展馆建筑常具有纪念意义, 是学校对内以及对外交流的重要场所, 所以选址一定要合理布局。

1.1.1 对外交通便利

展览馆位置尽量靠近学校出入口或人员活动较方便的区域, 便于广大师生以及校外社会人员参观游览。很多旅行社经常组织中、小学生到大学参观游览, 有些家长也喜欢带领自己的孩子来感受大学校园气氛, 大学展览馆往往是校园最理想的参观之地。

1.1.2 展览馆交通流线清晰

展览馆前应有较宽的校园道路, 并且留有充足的室外广场, 满足群众活动和停车的需要, 进出展馆要方便又互不干扰。

1.1.3 周边环境优雅

选址尽量在校园周边风景亮丽的区域, 既有利于广大师生、社会人士参观后休闲小憩, 又有利于突显校园的文化底蕴。

1.2 建筑外观、结构策划

大学展览馆建筑层数不宜过高, 展馆外立面突出简洁大气。建筑内部结构设计时最好采用大柱距, 以方便布展。展览馆属于人员密集活动场所, 防火等级要求高, 室内消防管网多, 因此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建筑层高、参观通道的宽度以及无障碍设施。一般展厅净高不小于6m, 参观通道净宽度最小不能小于3m[1], 要考虑残疾人参观和设施使用的要求。设计时注意展览空间和各公共服务空间 (门厅、过厅、观众休息处、贵宾休息室、会议室、洗手间等) 、辅助空间 (行政办公室、仓储用房、设备用房等) 之间的大小、位置及相互关系联系方便, 根据不同性质和具体情况组成功能分区合理的建筑布局。

2 大学展览馆的展示设计

大学展览馆的展示设计是整个展览馆成功与否的关键和核心。展示设计的中心任务是对展示空间环境的再创造, 采用多种视觉传达手段和艺术形式, 为观众传达特定的信息和内容, 以期对观众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2]。整个展示设计是通过整体方案策划、方案详细设计以及局部修改等过程逐步深化完成。展馆展示设计流程图如图1所示。

2.1 整体方案策划

整体方案策划是展示设计的开始, 主要考虑的问题是整个布展的宣传主题、档次定位、空间结构和特色。尽管不涉及很具体的表现形式和陈列内容, 但决定和影响整个展览馆的展示效果和布展预算成本, 因此要十分重视展览馆的方案策划问题。

整体方案策划时, 牢牢把握大学展览馆主要服务对象是学校和社会各界学生, 最主要的目的是展示大学的文化传承和风采, 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热情这一主线, 因此布展的档次不应追求过于高端大气, 或过于渲染声光电效果。空间结构上既要考虑大学文化历史部分属于永久性的展示, 又要对现在和未来发展变化属于临时性的部分留有不断修正的空间。合理的空间布局是确保观众以合理有效的方式在参观过程中接收特定的信息, 起到一种理想的展示效果。展示方式上充分利用视觉暗示、心理暗示以及互动性, 使观众在参观展览馆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松弛有度的节奏感, 引起观众感情上跌宕和升华。

经过反复讨论, 海南大学展览馆在整体方案策划阶段首先确定了以展现合并前的“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艰苦创业历程和“新海大”快速蓬勃发展为主题, 以“光辉历程、情暖天涯、历史跨越、校友群英、展望未来”五个篇章为组团内容, 充分展现学校“热带、海洋、特区、旅游”四大特色的策划思路, 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和批准。

2.2 方案详细设计

2.2.1 展示空间设计

展示空间设计是根据展示的内容和要求, 运用实物、雕塑和实用装饰造型等物质材料元素, 对展示空间进行系统的策划、创意、设计及实施的过程。在展示空间中, 通过各种不同的造型元素的节奏变化和韵律转化, 暗示时空的转化, 给观众留下直观深刻的印象, 达到展示内容信息的有效交流[3]。例如海南大学展览馆第一篇章“光辉历程”的空间设计中, 设计师充分运用各种装饰造型, 将创校时上课的茅草房、简陋的座椅黑板、橡胶树、割胶装置以及蜿蜒崎岖代表历史长河的砂岩展板等造型元素在展览空间依次呈现, 逼真地再现了学校办学之初披荆斩棘、艰辛开创我国热带科教事业的艰苦环境, 仿佛将参观者带回上世纪50年代的峥嵘岁月,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2.2 展示平面设计

展示平面设计包括图文平面设计和空间识别设计两部分。大学展览馆展示平面设计应尽可能追求形式多样, 简洁明快的特点。

图文平面设计主要是指展馆内容的图片、文字信息平面设计。传统图文平面设计主要通过印刷的文字、图片通过展板展示, 展示形式较单调和呆板。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 各种高分子有机物、玻璃、金属、织物, 甚至激光、投影新技术等等应用在平面图文设计, 使设计达到令人难忘的视觉效果。

空间识别设计是指展览空间的指示系统和形象系统的设计。指示系统设计是对展览空间进行方向指引的设计, 重点是将展览信息用标准、统一的视觉语言表现出来, 方便观众的参观, 同时渲染展示的形象和气氛。形象系统设计是对展览馆不同空间的视觉设计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有意识的引导, 利用有节奏的动态变化空间转换来进一步丰富和烘托展示效果, 例如空间中不同色彩和灯光的使用, 表现不同的空间视觉形象。

2.2.3 多媒体系统设计

大学展览馆设计中适当配置多媒体系统, 可使整个展览效果达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多媒体系统主要包括:声音媒体、视频动画媒体以及计算机网络综合媒体。随着技术的进步, 多媒体系统正在向虚拟、互动领域发展。在展览过程中, 利用现代多媒体系统可以有效突破展馆空间建筑的局限, 运用虚拟技术营造丰富多变的展示空间和塑造逼真的三维立体影像, 大大提升展示的信息量;同时, 运用电子信息交互技术, 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置身于电子空间, 提升观众参观的趣味性和能动性。

2.2.4 照明系统设计

展览馆的照明包括自然光照明和人工光照明两部分。尽管自然光高效而且视觉感受最为舒适, 但由于其不稳定的性质, 通常并不能完全满足展示的需要[4]。因此大学展览馆照明设计系统, 应以人工光照明为主, 自然光照明为辅。在展览馆建筑设计中, 采用顶部采光口或高侧窗 (距室内地面超过2.5m) 采光的方式可有效减少自然光的不稳定性。善于运用自然光, 一方面符合当代低碳节能的生活理念, 另一方面有时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人工光照明由于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调节性因而在展览馆中大量采用。设计者按照适当的照度、色温、经济性选择适当的人工光源, 通常可将自然光和人工光照明相配合来设计照明方案, 用低照度的自然光形成展示空间的环境光, 再辅以不同光源的人工照明实现展品的照度要求, 形成张弛有度、富有情趣舒适和愉快的视觉效果。

2.2.5 展示互动设计

传统的展示设计通常是展板、展柜加实物的方式, 表现手法单一。静态固定的展示和千篇一律的陈列设计, 参观者往往感到乏味、冰冷、不够友好, 尤其不受青少年学生的欢迎。因此, 大学展馆的展示设计应随着科技的发展, 设计理念也应与时俱进, 改变过去以物为主的展示逐渐变为以人为主的参与展示, 尤其要针对青少年学生特点设计一些互动展示, 增加参观的趣味性。通过互动展示设计, 使得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有了合理的交流, 从而更好的满足了参观者精神生活的需要[5]。互动设计一定要根据展示主题性质入手, 选择恰当的互动展示方式。例如针对校友参观者, 可以设计不同年级、班级的校友、老师留存录, 不仅可以永久留下参观者的面容、声音、字迹等资料, 校友参观时还可查阅自己同班同学和任课老师留下的画面、声音和字迹, 从心理上打动和感染参观者。针对青少年参观群体, 可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设计一本虚拟的图书, 虽然书是虚拟的, 但可以像真书一样翻阅, “书”中有图像艳丽的各种热带花草树木和丰富的海洋生物, 想进一步了解它们的名字和特性, 只需要动手轻轻的一点立刻会呈现在参观者面前。互动展示使观众在不知不觉的触动中得到丰富的展示信息, 而且增强了参观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摘要:大学展览馆和其他商业展览馆比较, 其建筑策划和展示设计有自身的特点。结合海南大学展览馆的建设实践, 对大学展览馆的选址和建筑外观、结构设计进行了简要讨论, 对展示设计中涉及到的整体方案策划、展示空间设计、平面设计、多媒体系统设计、照明系统设计以及展示互动设计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讨论, 希望为大学展览馆的建设提供有益的交流和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大学展览馆,展览空间,建筑策划,展示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展览建筑设计规范 (JGJ218-2010)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7.

[2]李远.展示设计[M],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2-3.

上海展览中心建筑解析调研 第2篇

上海展览中心前身是“中苏友谊大厦”,展览中心材料上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拱形结构,大厦座北朝南,正南为大场,主楼矗立正中,其他建筑向两边以及后方逐渐展开。最初由前苏联建筑家安德烈耶夫设计,后在此基础上有所修缮和改造。

建筑结构

建筑主体上采用墙体结构,其友谊会堂顶部有跨度30M,高19.5M的13个混凝土拱肋组成的薄壳(结构)。拱的两侧单跨两层框架、柱网结构。柱廊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方式,砖质柱子,东西两边的亭子为砖混结构。东二馆和西二馆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1992年新建。

建筑及装饰材料

展览中心采用的建筑材料,外部建筑材料主要是:各类石材、钢筋混凝土、玻璃以及后来修缮采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外部墙面在窗户周围采用浮雕的形式对墙面进行装饰,有些外部建筑面主要采用了镂空和浅浮雕的形式进行装饰。墙面主要采用的是水刷石墙面,但是有部分是采用的花岗岩垒贴墙面,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入口处的台阶使用花岗岩板状铺砌,形式上可以称之为是现代的“凯旋门”,整体风格是俄罗斯建筑风格。内部材料主要采用:使用了在当时颇为高档的彩色拼花式水磨石地面,铜质配件的钢窗等。室内大理石柱兼有支撑和装饰的作用,室内有大型吊灯,室内展主要区采用白色复合隔板将展区进行分区。序馆的细花八角形大理石立柱采用包钢同时灌注环氧树脂以达到加固和外挂大理石的目的,大理石材抗压性好、耐磨损、质地细腻,和其他石材相比有更好的雕刻打磨效果。地面主要采用水磨石地坪,友谊会堂采用的是花岗岩地坪,地面较滑,展览室铺有地毯。地面采用板状铺砌的方式,以求达到平整、光洁的效果。序馆的五座尖塔采用了大量的黄金饰面,钢塔为鎏金铜片后修缮时使用现代镀金技术,五角星原有玻璃面,但是易破碎,后使用夹膜玻璃。在重要的各个入口、重点部位也采用了不少高级天然石材、汉白玉浮雕、彩色镶嵌玻璃等。

屋顶

屋顶是建筑作为庇护所的原型和基础,在建筑物的最上层起遮盖的作用。屋顶对于建筑性能的实现,最基本的就是防水、排水以及保温隔热的性能要求,并且满足承重和耐用的要求。防水、排水:标准防水设计是25年(合理使用年限),采用合成高分子防水材料和高聚物改性沥青等防水材料,加之钢筋混凝土刚性防水层。排水方面,采用卷材和构建自防水来优化汇水和排水功能。保温、隔热隔汽:由于上海地处东部沿海,年平均气温较高,应该注重隔热,屋顶由于直接受太阳照射,所有隔热设计对建筑整体的作用十分明显。在屋顶采用保温层(绝热层)的设计增大屋顶材料的热阻,同时屋顶的隔气防潮构造方式我们呼出气体中的水分产生冷凝水。采光通风:通过高窗或者可以说是屋顶竖窗(窗户开在屋顶下方两侧墙面高处),窗体与地面成90度,有一定的自然光调节作用和对室内的通风作用。友谊会堂屋顶的13根混凝土拱肋上有照明设备。屋顶外部采用平屋顶,内部使用拱形的设计起到支撑和装饰的作用。装饰:“逢高必尖,不高不尖”是50年代当时苏联的建筑风格, 一是这种建筑风格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央集权和振兴强国的思想;二是它使人感觉到社会主义工业强国的时代精神;三是直观感觉塔形结构基础牢固。所以在屋顶的外部也运用了外挂鎏金铜片的钢塔和五角星的装饰。在当时的国力条件下是非常了不起的。

门窗(垂直围护与交通交流构件)门窗是室内和室外重要的交流调控部件,是围护构建中可以开闭调控的构建部分。

考虑到展览中心在使用过程中人流量一般较大,最大入口为3M*3M。主要采用双扇平开门、折叠门、双扇弹簧门和转门。

平开门是最常见的门的种类,构造制作简单、开关灵活、便于通行。展览中心的门因为较大,木质门因为受力不均容易损坏,因此采用金属门框。平开门因为其灵活方便一般用作进口大门和紧急出口的门。

弹簧门是平开门的一种,其原理是通过弹簧、重力和气压等实现门的自动开关,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省时省事。展览中心的一些副馆就采用了此种形式。更加符合现代建筑的使用和规划要求。

展览中心中央大厅是采用的折叠门的形式,在门开启(门扇收起)时节约空间,可以提供更大的通行空间。但是结构较为复杂,在开关时较为费力。在中央大厅的门的设置上,不方便开关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优势,中央大厅的门没有必要连续多次开关。展览中心的两侧副馆(例为一个面馆),采用的就转门的形式,密封性较好,适合宾馆、饭店、餐馆等需要保温但是人数又不太多人流不太集中的地方。

上海展览中心的窗户多数大型窗户采用的是固定窗,无法通风,只供采光使用,再加上窗户玻璃采用是压花技术透光不透明,窗户也没有了眺望的功能,但是压花玻璃便于清洗,具有良好的装饰作用。

小型窗户采用分层中悬窗,中悬窗利用窗扇中部安装转轴,可沿轴上下或者左右转动,因为中悬窗自身可在开启状态下形成流畅和大量的空气循环,而被部分建筑师认为是同等面积换气量最好的窗户。

楼梯(交通构件)楼梯是在建筑物中联系不同高度空间的人和物运输的设施,包括楼梯、爬梯、台阶、坡道、电梯、自动扶梯等等。

展览中心内部,由于各区域的使用情况个功能效果不一样,所以作为人和物的运输设施也有着不同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情况,主要设有折行多跑楼梯、折行双分楼梯、平行双跑楼梯和平行双分双合楼梯,电梯共17部主要分布在建筑物侧部。

例西一馆一层:入口处(1号厅位置)是一大理石台阶,由于处于入口处所以踏板长度和宽度较大,适应人群的集中通过,两边有大理石制类似花坛的装饰物.西一馆中部(5号厅位置)设有折行(转角)双分楼梯,有效将参观人群在二楼走向一楼时进行分类,避免因为人数过多而造成拥挤和事故。在4、8号展厅有紧急情况使用的楼梯,采用的是平行双跑楼梯,有利于紧急情况下的快速疏散。

例中央大厅:入口处基本结构和西一馆类似,都是大理石制台阶,设计功能相同,但是多了两边向2层去的楼梯采用较宽的直行单跑楼梯,同时也让参观完2层的人能快捷得走到出口。根据中央大厅的场馆设计和设计参观路线的情况,设计过程中将展馆最里面的楼梯设计成折行多跑道,这样设计是为了:一是起到指引作用,将参观者引导至未参观区域进行参观,增强展览效果,二是为了分散人流,优化人群分布,提高展览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大厅后方第一个向上的台阶的设计,将原本横向长度很长的台阶分成了等分的5块,加以分隔,这样人群在使用时就不从楼梯中间发展开来的不便和事故,起到了更好的引导和分流作用。展览中心内楼梯都具有金属防滑条, 紧急疏散楼梯为防烟、封闭式楼梯,除类似入口大理石台阶样式外的其他楼梯均有成人扶手,儿童扶手未被加入在内,建议在后期建设过程作增加改善。

采光照明、通风节能

采光照明

建筑为获得良好的光照环境,节约能源,在建筑结构外围,上布置各种形式采光口,分为侧窗和天窗(根据其分布的位置)。

展览中心内部使用侧窗采光的形式辅助人工照明,采光用防爆,防燃的灯具。例如在中央大厅:13根拱肋两侧的墙体设有许多侧窗,对光的调节和室内外环境的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展馆的主要作用除了屯集和保存展览品之外,更重要的是展示和供参观者研究。所以根据要求展馆内部也是有人工照明的设置,还是在拱肋位置设有照明装置。以求在展览时达到最好的效果。就整个场馆来看,采光(光线条件)也讲究一定的渐变,让参观者能够更好适应环境,提高展览效果。西

一、东一等馆:采用人工照明较多,两侧墙体上部的侧窗采光效果在二层比较明显。在展品的周围也有照明设施,结合陈列品的摆设统一筹划、调节采光,使得对陈列品的照明接近自然光。照明和采光的设计,还应该避免产生反射眩光,保持室内光环境稳定,展览应该突出其艺术效果或产品价值。同时为了尽量避免光辐射对展品的损伤,照射在珍贵展品上的天然光照度一般应控制在 50~200lx。

通风节能

上海展览中心的通风方式采用了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相结合的方式,自然通风是利用建筑构造和窗门设置利用内外气流和压力差进行屋里屋外的物质交换,实现方式就是合理规划窗户与结构的合理搭配。但是和大多数会展建筑一样,上海展览中心也有一部分的机械通风手段,通过机械抽送风的形式加速或者扩大室内外的交换速度和交换量。建筑的窗、门、通风口为主要途径。

展览建筑的主题表达探索 第3篇

以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主题展馆的设计方案为例,研究展览建筑设计在体现主题方面的意义,并对展览建筑主题设计的主题生成方法和主题表达方法进行探索。

关键词:

展览建筑 主题 表达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136-02

展览建筑是传承文化与交流文明的载体。近年来,作为这一重要的角色,展览建筑在中国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从而也带动了其主题设计的发展。在展览建筑的设计中,由于其性质的不同会采用不同的展示设计观念和展示设计方法,主题展馆的主题设计已成为展览建筑设计的重要趋势。

通过对展览建筑主题的理解,将主题表达在方案设计中进行实践。示例方案项目为沈阳世博园内展示关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主题展馆,其中世界遗产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是古老的地球文明缔造的一个又一个自然造化的奇观,孕育的一个又一个饱含着人类智慧与劳动结晶的历史奇迹。”根据方案条件,结合方案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寒地特点,同时实现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主题内容的传达,完成具有主题特色的展览设计方案。以下结合这一方案,对主题展览建筑的主题意义和具体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

1 展览建筑主题的意义

“主题”是源自德国的音乐术语,指乐曲中的那一段主旋律,它是整首音乐中的核心思想所在。后来这一术语被广泛用于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文学创作中,主题被认为是通过利用文章的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来的思想,而在建筑创作中也有类似的意义。

1.1 主题是展览建筑的核心

在建筑创作中,“主题”则是建筑作品表现中的核心思想,主题展览建筑以其欲传达的主题为核心,并围绕这一特定主题创造展览建筑,运用建筑设计手段和表现手法来表达展览建筑要传递给参观者的思想。不仅在创造展馆的建筑形式上,同时在营造展馆环境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上也要实现对建筑核心主题的体现。围绕核心主题设计的展览建筑如主旋律鲜明的音乐般让欣赏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能够快速准确地实现展览的目的。

1.2 主题使展览建筑具有独特性

设计有核心主题的展览建筑,是依据展览建筑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背景状况、技术条件等限制,结合具体展览的内容和欲传达的意图,得出独具特色的创作思想,并以此为设计依据,指导完整的建筑设计过程。“意义在于针对具体的城市、文化和受众群体定位满足其需求,使建筑形式能够清晰、充分地表达创作主题并且具有独特性;其优势在于能够使建筑形式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深刻、全面、系统地表达创作者的设计思想。”

沈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展馆方案设计尝试通过具有主题层次的设计,摆脱展馆建筑的任意性,而使其具有唯一性,让参观者能够从整体到细节都体会到其特有的展示内容,让参观成为一次独特的经历,最终让参观者感受到设计者传达的设计思想。

2 展览建筑主题的生成

展览建筑的主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生成,除了结合背景条件的限制,设计者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决定了主题生成的方向,方案中主题生成采取的是对主题内容的解读,将展示内容进行信息整合,提出所理解的主题概念,并将主题元素进行提炼、抽象、转化等方式,最终实现将抽象意义的主题转化为具体建筑视觉化表达。

2.1 展览内容的解读与主题元素的提炼

示例方案中对展示内容的解读具体方式是通过了解比较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发现世界遗产中所存在的共同特点。通过具体名录比对解读发现:在文化遗产中有多文化交融的潜在宏观特点,如中国的布达拉宫、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在自然遗产中具有自然与历史融合产生出的壮丽奇观,如中国武陵源、非洲维多利亚大瀑布等;而中国的乐山大佛、印度的阿旃陀石窟等这样的双重遗产更是体现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相互融合。综上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总结,最后提出了本次设计的主题“融合”。同时“融合”主题与世界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状态相契合,在后续设计中这一主题将成为主要依据。

2.2 抽象主题元素的转化

建筑本身是可视的、具象的,而主题的概念往往是抽象的,抽象的概念无法直接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作为其设计表达的直接元素,因此需要将抽象的主题概念通过一些转化的手法转化为可以直接运用的可视化元素,进而在建筑中得以表达。如示例设计中提出的主题“融合”,能够体现“融合”这一抽象概念的可视化元素有很多,如颜色的“融合”、符号的“融合”、不同形体的“融合”等都是可视的融合元素。可视化元素不但要能体现融合的主题,还不能与展示内容相脱节。在本方案中采用的是可视的形态“漩涡”,“漩涡”的形成为两股或两股以上方向、流速、温度等存在差异的能量相互接触时互相吸引而缠绕在一起形成的螺旋状合流。可以说有差异的地方就有形成漩涡的可能。因此“漩涡”不但符合世界文明交融的状态,而且与“融合”的定义不谋而合。因此“漩涡”的形态成为方案建筑表达中的可视化元素(图1)。

3 展览建筑主题的诠释

诠释主题则是主题展览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也是设计中实际操作的过程,从建筑形体到建筑细部,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空间都围绕建筑的主题进行设计表达。最终诠释出具有主题含义和具有唯一性的展览建筑。

3.1 建筑形体对主题的诠释

建筑形体需围绕主题展开,在转化的可视化元素基础上进行表达诠释。本方案运用主题“融合”转化的“漩涡”的具象形式,根据建筑的功能要求,结合符合寒冷地区建筑“体形系数”越小越节能的特点,将建筑平面限定为其他条件相同时体形系数最小的“圆形”的集中式布局,最后用体形切割的手法塑造出具有流动感的“漩涡”式的建筑造型(图2),使建筑形体诠释出“漩涡”的建筑主题可视化形态。

3.2 空间流线对主题的诠释

在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中对主题的表达是整个展览建筑主题表达的核心,空间的形式与变化可直接牵动参观者的心理变化及对展示主题内容的深切感触。方案中建筑展厅空间流线为了符合建筑的“融合”的主题,首先结合建筑外部形态设置螺旋上升的展示形式,然后采用以“地球文明的进程”为线索的进程式展示流线,分别展示“文明的起源”、“发展与交融”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式主题,诠释具有主题性的展览流线。主展厅的展示空间分割成由小到大变化的空间,结合展厅渐变式变化的采光,实现空间变化对应进程式流线,最终达到对主题的诠释。

3.3 景观环境对主题的诠释

对主题的表达不但是建筑本身的表达,其周边的景观环境设计同样可以对主题进行充分的诠释,以真正实现主题从内到外的统一表达。本方案建设用地开阔且周边自然景观环境较好。总平面设计从基地周边道路与环境入手,根据园区场地的限定确定主次入口及道路的设置,设计中将整个道路、水体、绿化相互交织以延续建筑形体的“漩涡”形态,营造出优美的基地景观环境,并在呼应基地周边的曲线道路形态的同时,完成了对主题的诠释(图3)。

结语

本设计方案针对展览建筑设计特点,结合展览建筑的主题设计意义,从生成主题到诠释主题的具体步骤,提出对展览建筑主题设计的理解。本方案是对展览建筑主题设计的初步探索,其对象具有局限性,不是主题设计的唯一方法,更多的设计方法还需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探析展览建筑设计 第4篇

项目位于如皋市主城南侧的城南新区。毗邻如皋市行政办公大楼, 在城市整体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此区域将有力地带动如皋南部新城的发展, 成为城市运作的经典案例。

如皋市“四馆”规划建设用地东起府西路, 西至宣化南路, 南起纪庄路, 北至居住河。周边东西向干道东西向惠政西路连接204国道, 南北向干道海阳南路为市内最重要的主干道。地块东侧毗邻如皋市行政中心, 南侧为商办混合用地, 北侧为16层办公楼, 西侧多层住宅区。为主要地块总用地面积为48670平方米。

2 总体设计理念与目标

本项目为一座复合功能的文化建筑群, 其重要的区域位置及群体建筑形象对于提高此区域的建筑文化品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皋市“3馆”设计确立了四项总体设计理念, 并将其贯穿与设计的各个层面:

(1) 标志性。“3馆”规划建筑由于其重要的区域位置其重要的功能性质。其整体设计应充分体现如皋新城市发展的城市特征, 形成具有强烈地标特征的建筑形象。

(2) 超前性。使用功能的构成, 技术设施的配备, 可持续的生态建筑理念, 充分体现“3馆的超前特征。在使用功能的考虑上, 充分考虑各馆的使用功能要求, 空间组织分隔灵活, 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在技术设施上, 在玻璃幕墙采用太阳能光伏一体化设计。

(3) 亲民性。整体组织的开放性, 功能服务的多样性, 空间形态的人性尺度, 使此项目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亲民性。

(4) 亲水性。利用地块内的两条规划河道, 在地块内处理成重要的景观面, 建筑分其两侧布置, 形成面向水面的广阔视角, 建筑与景观具有良好的的空间联系, 体现视觉与感受上的亲水特征。此项目在设计中充分贯彻以上总体设计理念, 确立以下目标“城市地标—工艺精湛—传世之作”以此作为建筑设计与各专项设计的目标追求。

3 设计构思分析

如皋古城从地图上看形成“护城河”“环城绿带”双环为中心的城市布局特色, 具有显著的向心性和标志性。在本项目设计中, 以这种“外方内圆”“双环环绕”为总体布局手法, 沿用这样的布局形态, 以周边绿化带和水系为外环, 建筑围合形成的内广场为内环, 契合如皋古城的城市规划布局特点, 传承如皋城市特色文脉。 (1) 新城层面的形态设计:项目用地东侧毗邻市行政中心。在规划布局上充分尊重行政中心肌理, 将其轴线延伸至本地块。用地南侧三馆形成的东西向口部与行政中心对应相, 轴线贯通形成视觉通廊。使两组建筑在空间上互相延续。 (2) 蕴含“盆景”虚实对比的设计理念:建筑形体及空间设计中, 从如皋盆景的造景理念出发, 博物馆, 规划展示馆, 档案馆由正方体切分为三部分, 中央形成多边型不规则的内院广场空间, 建筑的“实”与广场空间的“虚”相互交织, 暗合盆景设计中“静中见动, 虚中见实”的手法, 同时从高空望去, 整个建筑也如一座姿态不断回旋前倾的“盆景”, 婀娜多姿。

4 交通流线分析

高效便捷的交通组织是本项目所应具备的重要基础, 大量的参观人流、日常的物流以及紧急的疏散、求援, 都要求交通便捷、通畅。本工程优化了交通设计, 整个道路系统呈环状, 在满足了消防规范要求的同时, 做到人车适度分流, 参观人流、会议办公人流、后勤人流互不干扰, 参观车流与后勤车流有机分开。

5 绿化景观分析

以“理水造园、新城印象”为主题构思, 力求创造优美、生态、具有时代特色与标志感的现代城市标志性开放空间。具体体现在: (1) 突出标志, 整合景观:强化基地的标志性作用, 结合“三馆”的建设, 使规划场地具有独特的标识性。通过三馆围合形成抬高的室外广场, 作为市民的主体活动空间;在广场上还设置了下沉的内庭院空间和采光顶, 丰富了广场的构成元素, 成为如皋独一无二的城市标志景观广场, 给人们留下过目不忘的深刻印象。 (2) 尊重文脉, 突出现代:规划在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 通过“理水”的环行布局结构, 融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手法, 体现浓郁的人文气息与文化氛围, 创造具有特色的“外方内圆”的形态特征。具体体现在修改部分河道走向布局, 在基地内部围绕图书馆形成环形水系, 局部放大, 形成湖面, 沿城市道路界面景观布置成规整的方形。 (3) 功能多样, 多者兼顾:广场内标志景观功能、生态景观功能与适量的休闲游憩功能相辅相成, 通过中心景观区、休闲景观区等各种活动场地的安排, 为城市中广大市民提供真正健康、生态的绿色开放空间与场所, 形成真正的市民广场。 (4) 生态优先, 绿色为主:突出人本情怀, 尊重自然生态。规划以绿化生态造景为主, 充分发挥自然生物的生态效应与美化环境的社会效应, 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共生。

6 建筑形态设计及建筑空间构成

博物馆, 规划展示馆、档案馆建筑组团立面采用石材与折线形玻璃幕墙相结合, 建筑整体形象稳重而不失飘逸感, 主体建筑以质朴纯净的雕塑感及体量感表达艺术品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面向内庭院的建筑外围护结构采用玻璃幕墙, 幕墙朝向内庭院自由叠落, 犹如山水画般的意境。晶莹剔透的质感与厚实的体量相互衬托, 成为此区域城市景观的新亮点。通透的玻璃幕墙使庭院与建筑内部空间互相渗透, “看”与“被看”兼顾。迎向行政中心的主入口大台阶成为面向公众的都市舞台, 体现项目做为公共空间的开放性。隐喻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延续上升的空间贯穿整个基地, 并联系各功能出入口。

展览馆建筑 第5篇

●展会概况

由浙江省对外贸易服务中心、浙江省建筑装饰行业协会、都市快报、都市消费和佳德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杭州佳德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承办、杭州西湖博览会组委会、休博会组委会、浙江省建设厅支持的第九届浙江国际建筑装饰材料及装备贸易展览会于2006年4月13日—

16日在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本届展会是今年西博会、休博会的正式项目。

本次展会以“展示厨卫文化引领杭城06装饰潮流”为主题,展会主要划分为陶卫、橱柜、电器、门窗、木业、楼梯、涂料、家居集成、家装设计、节能建材十大类别,有近1000个标准展位,品种近万个,展出面积达20000多平方米。

●宣传推广

推广方式:

在杭城各大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网站、户外广告、电梯广告全面组织报道,整合宣传推广;

利用10万张入场券、展会邀请函通过直邮,电脑传真、信息网络和电子邮件直邀中外展商及参观者;

邮寄及传真了50000份会议及展会详细资料给有效观众;

在20多种专业媒介和专业网站上发布了展览信息;

通过10多个专业协会、学会、商会组团参观本展;

通过电话邀请逾2千多家省内外重要有潜在购买力的买家参加会议;

通过深入小区和新交付楼盘发布展会信息邀请专业观众;

●宣传煤体

电台:西湖之声、杭州电台新闻综合频道、杭州交通经济广播电台、浙江电台音乐频道

电视:浙江卫视、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浙江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台、杭州综合频道、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

报纸:都市快报、都市消费、钱江晚报、杭州日报、每日商报、今日早报、周遍城市报纸

杂志:《中国展会》、《华东新型建材浙江版》、《中国厨卫》、《建材资讯》、《新居速递》、《门窗幕墙与设备》、《中国装饰报》、《东方楼市》、《新型建筑材料》

网站:西博会官方网站()、慧聪网()

中国展网()、家居无忧网()

中华洁具网(.com)、中国设计网联()

●展商调查

本届展会作为今年西博会休博会正式项目,又拥有多年的历史底蕴,从一开始就从很高的平台开始运作,多年跟随佳德建材展的知名品牌都继续跟随佳德展览携最新产品在和平展馆亮相,卫浴类比如科勒、乐家、美标、汉斯格雅、帕布洛、和成、圣·托马斯;弗兰卡、百鸟水槽、高仪龙头等国际知名品牌;东鹏、箭牌、法恩莎、希尔曼、浪鲸、恒洁、欧路莎、心海·伽蓝、尚·高、奥古斯都浴柜;杭派、丰华龙头;嘉熙、山风木桶、蜜蜂瓷砖等国内知名品牌;天宝、阿波罗、万斯敦、旭晖、理想等知名淋浴房;橱柜比如欧琳、方太、德意、福莱姆、金牌、名仕·科洛纳、惠尔邦、韩丽宅配、索菲特、瑞时、雷蒙·格尔;门窗比方好莱客、雅百宝、麦乐科、百得胜、巨成、移门之家、绿叶、晚安、大自然、星月、中横;还有华润、多乐士、哥俩好、美涂化工等油漆厂家;地板又有莱茵阳光;其他产品如芬兰木业、鑫鼎楼梯、艾尔柯家居环境集成系统、匠心坊家居、凹凸工坊、奥凯尔地热、starmix烘手器、莱茵e梦水床、兰品景观,还有新型节能建材专区引人关注:华之杰、友邦、利迪吊顶、汉德邦、优利宝、丰胜德高新型板材、凯德、卓宝、金汤防水材料、南平铝业、栋梁、江凌建筑门窗、保特玻璃膜、威克力、艾克赛尔、品砚、大众机械、美佳……全场知名品牌之多,数不胜数,不胜枚举,现场更有城建、中冠、南鸿、龙发、易圣、百安居等装饰企业济济于2万平方米的场地之一堂。据了解本次展会是建材展8届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总面积20000多平方米,标准展位近1000个。

4月13日—16日四天我们对参展商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和问卷调查,调查表明,67的参展单位在会间接收到30余份正式订货意向,77的参展单位收到了10余份订货意向。超过85的参展商认同此展会为国内专业品牌展之一,表达了继续合作的意向,一些企业已经确定了下届展览的展台位置和面积意向。据不完全统计,展会四天的总成交额(包括意向成交额)达2.5个亿左右,虽然展会期间恰逢世贸中心同类建材展会的恶性竞争,但是本次展会的成交额还是达到了预期目标。

同时很多客户也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希望杭州的同类展会不要在同一时间在不同地点举办,这样不但造成人员分流也造成展商参展效果的下降,科勒、乐家、名仕橱柜等客户老总均表示,杭州的同类展

会最好能够相隔3个月,这样对行业市场还是展商都是比较好的,对次意见我们将反映给相关主管部门协调。

通过我们对展会的满意度调查,91.9的参展商对参展效果和组织服务表示满意,比上届展会相比下降了1个百分点,63.3表示非常满意,29.6表示基本满意,7.1表示不满意。超过71的展商希望能规范展览市场,避免同期展会恶性竞争,保护

展商利益,这在今年的调查中展商反应最强烈的问题。

●观众调查

第九届浙江国际建筑装饰材料及装备贸易展览会历时4天,对于调查的人员男女比例为2:1,据抽样调查显示,人流统计参观人数达6.5万人次,其中专业观众人数约2万多人。

据统计,65.75的观众通过大众报纸了解到本次展会,8.84的观众通过电视了解到本次展会,9.52的观众通过主办单位的通知了解到本次展会,6.9的观众通过专业杂志和网站了解到本次展会,另外8.99的观众是通过参展商邀请了解本次展会的;而59的专业观众则是通过专业请柬和门票了解到本次展会的。

对于参观目的,据初步统计,约有52的观众有潜在装修的需要,68.32的观众有购买相关产品的需求,42.65的观众是了解行业信息和展商情况。

通过调查让我们了解到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最关注的产品排列分别是:卫浴、家装、橱柜、地板、门窗、油漆、五金件、其他;展会活动的受关注程度排名分别是:设计师面对面、特价活动、田亮签售、作品展示、淘宝大礼包、特许加盟、婚房样板房、抽奖。对于建材展移师和平展馆的观众调查发现:认为和平展会比较好的观众占55.15,认为世贸好的占14.71,认为无所谓的占30.15。

最后就消费者对本次展会的满意度调查表明,97.11的消费者对本次展会感到满意,仅有2.89的消费者感到不满意。

●精彩活动

本届展会持续4天,现场活动精彩纷呈,惊喜连连。展会现场发放数万份《展会导购指南》,其中有各种新品、特价和招商信息,指导前来参观展会的观众如何快速有效的逛本次展会。

本届展会,组委会除延续往年展会组织“时尚厨卫春季潮流发布会”外,同样也汇集各路新品时尚产品进行展期特价销售,把厂商的补助让利给广大消费者,让消费者享受到平时无法得到的实惠。展会还邀请了由台湾著名设计师主讲的“饭店与商业空间规划设计论坛”今天下午将在和平会议室开讲,让需要规划设计的饭店及商业空间了解最新规划设计信息,同时也让内地设计师与台湾的名设计进行面对面交流;和平二楼的“柔情99婚房”样板吸引了婚姻大军的眼球,现场还有以下的活动亮点吸引观众。

◆“我想有个家”待装户现场淘宝大礼包寻宝活动

本届展会上,佳德展览面对待装户将在现场推出价值300万的100份淘宝大礼包赠送给待装户,大礼包中将包含部分材料商的优惠抵价券,报名者4月13-14日到淘宝区和设计师面对面活动区通过抽奖最终产生100名幸运观众,并获得100份大礼包,享受折上折优惠;

◆跳水王子田亮亲临现场进行签售活动

4月15日上午本届建材展上出现了跳水王子田亮的身影,他在莱茵阳光的展位上为其代理的莱茵阳光地板做签售活动,并在新闻中心接受了杭城媒体的采访,引起了一个高潮。

◆“和成卫浴”现场抽奖大派送

和成卫浴在展会现场提供了按摩浴缸、新款马桶、淋浴房、厨房挂件等价值5万元的奖品在5号上午和平广场舞台上通过电台直播进行抽奖,赠送给了广大消费者,掀起了热潮。

◆第九届浙江国际建材展材料团购活动

本次活动征集了杭州及周遍城市待装户到展会现场团购淘宝,达到参与团购产品的人数要求时即可享受比特价更便宜的团购价。

◆传媒大奖入围设计师与待装户面对面

快报首届室内设计传媒大奖入围设计师将在展会期间在和平展馆一楼与广大待装户面对面。

◆“首届室内设计传媒大奖”的设计作品现场展出啦

都市快报“首届室内设计传媒大奖”的部分设计作品在和平展馆现场展出供快报读者欣赏,读者可以为最喜爱的设计作品投票评选。

◆品牌特许经营加盟配对会

本届建材展在邀请大量待装户参加本次展会的同时也将通过高端VIP组织和高端杂志等渠道积极邀请各地建材行业经销商、代理商参观本次展会,与有意找代理商、经销商、加盟商的参展商进行对接、洽谈。

展览馆建筑 第6篇

此次香港展览于8月27日在威尼斯开幕,从8月29日到11月25日向公众开放。展览开幕的第二天即8月28日,主办方联合深港两地的专家举办了一个开幕论坛,为其正式揭幕。为配合威尼斯双年展的展期,香港建筑师学会也会于10月中旬举办一个坐凳设计竞赛。扩大其影响力。

香港一向看重对于大型事件以及政府决策的民意搜集,此次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香港展览的回应展览更是表明了港府这一态度。在展览结束后,威尼斯双年展香港展览的所有作品将运回香港,并于2013年春季在香港举行的响应展览上展出,让公众继续并更加广泛地与展览进行对话和互动。届时也会在香港和珠三角区域的主要城市开展一系列的研讨会、教育论坛和临时即兴展览。

弥散的主题

“弥散的主题”——第九届全国美术院校油画专业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于8月25日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幕,并将持续展出至9月23日。该主题是对当代人存在方式的种描述,也是对作为主体的当代人与客体世界之间关系的一种把握。自我决定、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绝对中心主义的主体共识已经分裂,在多重关系中互相制约、对话、磋商、流变的新的主体正在形成。因此,尽管“自我”是当代青年的核心特征,但在本次展览作品的选择中,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不再是唯一标准,而是转而寻求从个人自我“主体”出发,重建与外部世界、他人对话的多重互动。

时光旅行者

上海外滩美术馆将于g月29日起推出群展《时光旅行者》。展览邀请了5位艺术家参展,包括黄永砯,刘建华,孙原&彭禹,颜磊,策展人为廖薇。本次展览邀请惯于利用自然标本、仿历史文物、传统器物等材料创作作品的当代艺术家,希望通过艺术家的作品在视觉上重建上海博物院时期对历史的叙述方式,即传统博物馆因为拥有宝物而合法获得叙述历史的力量。展览还将探讨博物馆在不同政权下传递的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揭示博物馆叙事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探讨随着时代变迁,新型收藏和展示机构的出现使“博物馆”的概念得到延伸和扩大的现象,它的新角色和社会责任,以及当代艺术与博物馆机制的合作与对抗。

香港设计·设计香港

此次展览由三位香港知名的本地设计师梁志天、关永权、陈瑞麟携手举办。展出了由九十年代至今的多个设计项目:梁志天先生将首次公开展示约120个项目、多个家具及产品系列:关永权先生则会展示多个国际性酒店、商业、娱乐场、名店、大型豪华屋苑、私人住宅等项目,例如:香港文华东方酒店、澳门四季酒店、上海半岛酒店、台北寒舍艾美酒店及东京半岛酒店等:陈瑞麟先生将展出多个Oeelin不同系列由国际巨星张曼玉及国际名模杜鹃担任模特儿的广告,以及最触目的Wulu系列等。展览将由9月20日持续至9月24日,于国际金融中心商场举行,为公众提供一个回顾香港设计的机会。

“这个世界会好吗?”向京+广慈双个展

频繁游走于北京和上海的向京和瞿广慈,用当代艺术家的眼光旁观浮世的繁华和荒诞,向世界发问:“这个世界会好吗?”此次在上海当代艺术馆的展览集合了他们近年来的创作。向京的作品主要分为杂技和动物两部分,前者暗喻了人的社会属性,后者则表达了人的自然属性,所讲的都是一件事情:处境。广慈带来的《浮世鸟语》和《大饭局》则摹写了浮华尘世的喜剧面孔,浮世繁华,越热闹的地方越显清冷。厚而粗砺的内心,冷而孤寂的外表,都不妨碍一个虚胖的人格摆出冷傲的姿势。饭局带来的围观效应,鸟语带来的理解错位,讽世的意味十足,然而作者的着力点却并不在讽世上。

这个世界会不会好,其实不需要答案。好与坏既是迷惑人的客观表象,也是主观观看的自我麻痹。当一个提问自艺术家的口中问出来,实际上已经扰动了平凡世界的秩序,每个人的回答都会泄露了自身的处境。(日期:2012年9月9日至10月17日)

日本国家馆荣获第十三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

建筑大师伊东丰雄策展的日本馆以“众人之家”(Home—for—all)为主题,展示系列出自日本年轻设计师之手的设计项目,包括乾久美子、藤本壮介、平田晃久以及摄影家昌山直哉的作品。这些项目围绕日本震后临时建筑而生,提出地震灾难一年后建筑为灾民提供住处的能力的问题。同时,伊东丰雄也发起了为这地区被迫迁移的人们创建更好住宅的国际运动。在日本馆中,所有的这些震后家园设计模型都被放置在一个一个树桩平台之上,和展厅中间的木质栏杆互相呼应——一切毁于自然而又重生于自然。

“混凝土的可能”以简为题,全国巡回推介进行中

由万科建筑研究中心和柠檬传播,里外共同启动的“混凝土的可能”活动第二届已拉开帷幕。2012年主办方将完成全国6个城市的推介和邀请,目前已经成功走访了成都和上海站,得到了当地的许多艺术家、设计师以及创意产业领域的人的支持。

“混凝土的可能”像是一个实验创作工坊,希望引入广泛的创意思维和力量,打破对材料的常规认知,赋予混凝土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新的价值,第二届创作以“简”为主题,在刚落幕的上海站里,得到了众多创意者的集思广益,围绕着可持续再回收、跨界多样可能性、推动中国原创力量等话题展开了有启发的探讨。2012年将完成作品的评选和生产,届时也会进入作品全国巡回展览阶段。

展览馆建筑 第7篇

2012年3月26日, VNU亚洲展览集团——上海万耀企龙展览有限公司与德国慕尼黑展览集团MMG全资子公司慕尼黑展览 (上海) 有限公司在证大喜马拉雅中心正式签订合作协议。自2012年起, 慕尼黑展览公司将全面助力中国可持续建筑大会绿色建筑展览会 (Green Building China-GBC) 。德国慕尼黑展览公司主办的BAU是全球最重要的国际建筑和建设行业展览会。2011年刚结束的活动吸引了超过2, 000家企业参与, 展示一流的建筑产品与服务, 吸引近240, 000专业观众参观。

MMG副总裁Dr.Reinhard Pfeiffer表示:“GBC项目的理念和远景与BAU的不谋而合, BAU将全力支持GBC2012, 未来更将会在进一步全面的合作和整合。”VNU亚洲总裁仲刚也对此次合作前景表示乐观, 他表示:“相信有了BAU加入将有助于进一步拓展GBC的全球影响力, 让更多企业关注和参与中国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2012中国可持续建筑大会·绿色建筑展览会将于2012年3月26-29日在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同期举办三大主题活动, 分别为上海世界生态城市论坛、第四届中国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以及生态、未来、城市化——地产综合体开发高峰会及上海国际建筑师大会。展览规模达20万平米, 预计将有来自于120个国家的超过20万名专业观众莅临活动现场, 与超过3, 000家展商进行沟通。

2012中国可持续建筑大会·绿色建筑展览会得到了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指导, 以及中国房地产协会、中国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及全国各省市相关部门的共同支持, 届时, 将有全国一百多个城市组团参加, 来自全国20万业内人士云集上海。活动的召开, 将为中外绿色建筑交流提供独一无二的平台, 共同推动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和未来生态城市的建设。

建筑展览中建筑再现的媒介与技术 第8篇

建筑再现系统(architecture representation system)发展到今天,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图纸”(drawing)、“模型”(model)、“图像”(image)的范畴.数字媒介的介入使得各种新奇的再现技术层出不穷,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感觉神经。在经历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场视觉盛宴之后,人们惊叹于各种新奇的展览展示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思考未来建筑再现媒介的发展之路。随着信息传播日益便捷、各种交流日趋增多,当代建筑师有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向世人展示自己的作品。在与建筑相关的展览中,尤其是在当代多媒体技术不断创新的背景下.展示媒介和展示技术作为受众和展品之间信息沟通的纽带,其重要程度愈发显著。一个建筑如果运用了恰当的展示形式,往往能够更好地表达展品自身、更加吸引观众,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对传统和当代的再现媒介与技术进行系统性梳理就成了当下必要的工作。

另一方面,再现媒介在对建筑进行自我展示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建筑设计的倾向,比较不同再现媒介之间的特征与异同,有助于使建筑师能够洞察再现工具在设计上对自身的影响,从而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二、图纸再现的发展和应用

在所有建筑再现的媒介中,图纸是其中最古老、使用频率最高、生命力最顽强的。纵观建筑图纸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历史上建筑图纸分别经历了二维正交投射、透视法、轴测图、图解(diagram)等不同阶段的发展,不同时期对图纸媒介的应用也在转变,直到19世纪完全客观地简化。另一方面,不同的图纸媒介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直到今天也没有哪种方式有被完全抛弃的迹象,建筑师们一直在根据媒介的不同特性.选取适宜的方式来再现建筑。

1. 二维正交投射

人们真正将正交投射应用到建筑再现当中是在11世纪对欧几里德(Euclid.公元前330年~公元前275年)几何以及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公元前572年~公元前497年)“万物是数”哲学思想的重新运用。[1]基于以上两点,中世纪的建筑师们开始以正交投象射的方式使用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来表达建筑,图纸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再现媒介。从此之后,图纸媒介就与建筑师密不可分,绘制图纸成为了建筑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从存在作用方面看,建筑图纸开始产生两种倾向的分化,一种仍旧用来再现建筑,另一种则成为建筑设计的辅助工具,而绘制这类图纸的过程则被称为建筑制图。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建筑图纸存在于建筑师和最终的建筑之间.而这种媒介作用使得图纸自身具有一种强大的“生成力量”。与图纸媒介的前一个作用相比,这种具有生成力量的媒介对建筑学来说更有意义,因为它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

二维正交投射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符号化了,标准的制图规范令图纸的绘制与交流变得准确、高效,虽然其他再现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丰富,但直到今天,任何一个建筑的落成都还离不开二维正交图纸的控制。人们在习惯使用正交投射图纸控制建筑的同时,也不自觉地被其限制和束缚着,今天的建筑师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从设计的初期就尽量避免异形的方案出现,控制建筑的轴线也大多为彼此正交的关系,可见正交投射的思想对设计过程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2. 从透视法到图解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科学相结合,透视法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成为图纸媒介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在此之前,人们利用图纸来表现建筑的空间感时,所用的方法只有看上去总是有些“失真”的等体积轴测。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们不断地追求视觉表现上的真理,将透视法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科学性的再现方法,把难以捉摸的复杂空间感受转化到一张清晰可读的图画当中,而且充满了数学上的逻辑和理性。因此,相对于正交投射,透视法在建筑再现方面的作用更加引人关注。

当轴测图应用到再现建筑之后,观察建筑的方式由平面转向了整体,使用轴测图来再现建筑对设计的影响也开始显现。根据绘制轴测图的方式不同,观察者可以同时看到建筑的外部和内部。苏联艺术家埃尔·利西茨基(El Lissitzky,1890~1941)的轴测图对后来的建筑师影响较大,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1932~)和约翰·海杜克(John Hejduk,1929~2000)的轴测线图,不仅用来呈现建筑,同时也被用来思考建筑设计。后来,再现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完善,产生了更具抽象性的再现方式——图解(diagram)。

“抽象”(abstract)是“图解”(diagram)最基本的属性,是区别于“图形”(graphic)的最基本特征。图解的抽象主要源自对结构、秩序和机制的提取,通过将再现本体的一种或者多种属性“提取”出来,屏蔽其他属性,从而揭示出关注内容的存在状态或者之间的某种关系。图解的这种抽象性是客观的、分析性的,同时也包含一定的主观性和可变性.[2]就目前来看,图解是图纸媒介中的高级形式,高度的抽象性使它不像其他再现方式那样追求对建筑形态的还原,而是更加关注形态背后的逻辑与关联。

3. 手绘草图

手绘草图作为游离于“正式”图纸之外的再现方式,在人们愈来愈注重思想交流的今天,地位和使用频率也在不断地提高。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展为例,从其创立至今,有95个建筑师或建筑事务所的作品展,其中,明确以草图展为主题形式的展览就有6个,分别是1978年“柯布西耶建筑设计手绘草图展”(Le Corbusier:Architectural Drawings)、1962年“赖特设计手绘作品展”(Frank Llody Wright Drawings)、1974年“密斯手绘作品展”(Drawings by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977年“密斯家具设计和手绘作品展”(Ludwig Mies Van Der Rohe:Furniture and Drawings)、1983年“斯特林建筑设计手绘作品展”(James Stirling:Architectural Drawings)、1993年“馆藏门德尔松建筑手绘作品展”(Eric Mendelsohn:Drawings From The Collection)。另外,在其他的作品展中,也大多能够找到草图的身影。由此可见,草图作为一种特殊的图纸媒介,在再现设计师设计思想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实体再现媒介:模型与装置

1.20世纪建筑模型发展概况

1900年~1920年,建筑模型与图纸媒介进行过一次对抗,最终模型作为一种实体再现的媒介,获得了建筑师的普遍认可和使用。[3]作为20世纪早期的建筑运动之一,模型与图纸之间的角逐导致了建筑模型的大规模发展。

20世纪20年代,德国建筑师瓦西里·勒克哈特(Wassili Luckhardt,1889~1972)认为,“如果拿掉建筑师手中的尺子和圆规,将有80%的人无法进行专业工作。”因此他提倡“将铅笔和纸放在一边,用石膏和黏土制作模型,从草模开始做起,用这种直接的、不受任何影响的方式进行建筑创作。”[4]后来,用模型“塑造”建筑便成了一个普遍的方式。与此同时,各项条件的成熟也为模型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土壤。门德尔松(Erich Mendelsohn,1887~1953)在给妻子的信中提到,他一共做了7个不同的工作模型,用来推敲和完善爱因斯坦天文台的最终方案。

另一方面,摄影技术的迅速成熟使得各种精美的照片通过书籍和杂志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这为建筑模型的大范围传播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新的摄影技术使得模型照片看上去更接近一种真实的体验,因而“照片模型”(photo model)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吸引建筑师的兴趣,这个时期的很多模型是专门用于拍照的,奥托·巴特宁(Otto Barlning,1883~1959)的Sternkirche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这个模型制作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用于拍照,以实体照片的方式再现夜间建筑与光线的关系。

现代主义的早期阶段,模型的另外一个作用开始显现:作为一种清晰明确的实体媒介,可以对建筑的结构进行很好地再现。而这个时期,正是建筑预制构件和模数化设计风生水起的时候。在一次斯图加特威森霍夫展览中,一个用起重机搭建的局部住宅模型非常引人注目,这可能是人们第一次用模型来再现建筑的构造过程。

从30年代开始,无论是在纳粹统治下对城市进行大规模重建的德国,还是美国通用公司构想的未来城市,建筑模型在建筑活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0世纪50年代,包括密斯(Mies,1886~1969)在内的一些建筑师,开始将模型作为主要的再现和辅助设计的手段,甚至抛弃了传统的透视图。1958年,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1916~2006)写了一篇文章来阐述建筑模型的这种转变,题目为Miniature Boom。战前的建筑模型大多是建筑师在自己的工作室中,使用纸板、木头、石膏等材料制作的,雅各布斯称之为“辛苦的手工艺”(painstaking handcraft),而在此时,已经有了可以同时为多个客户服务的专业模型制作团队,相关的专业设备也使他们第一次能够制作具有复杂结构的模型,而像塑料、铝这种先前难以操作的材料在设备的帮助下也得到了应用。

60年代,模型开始应用于对“空想建筑”(visionary project)的再现,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70年代,无论建筑物还是建筑模型,人体比例的因素被重新关注。与此同时,建筑模型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再现工具,还成为了艺术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商品和展览馆中的展品。这些新的发展趋势丰富了模型的应用范围,提高了模型的应用价值。

从90年代开始,计算机控制下的3D打印技术使得模型制作技术有了新的突破,模型在电脑内部的虚拟空间和外部的物理空间开始具有双重的生命力。模型可以被“打印”出来,而不是靠手工和机械来制作。

2. 装置艺术的兴起与后现代特征

除了模型以外,另一种实体再现媒介——“装置”(installation)艺术开始不断地出现在各种艺术展览中。随着近几十年建筑展览在国际范围内的大量涌现,这一情况有了新的变化,通过装置作品直接在展览中展现对空间的体验与解读,即建筑物的“在场”,开始挑战对于建筑展览的传统定义。而这两种不同策展的理念,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短暂的历史中不断地出现。

1980年的第一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不仅标志着后现代建筑的全面涌现,同时也可看作是建筑展览的里程碑。而使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正是这次展览中的主要展品——“新大道”(StradaNovissima)。这一汇集了众多建筑师“自画像”式立面的展品在展览空间中营造了一条临时性的城市街道,而其70m长的街景透视与“缆道”充满历史感的空间共同营造了令人惊叹的场所感。在这里,被展示的不再是展览空间之外的世界,展品自身所呈现的空间成为了展览的全部意义所在。[5]

由于装置艺术兴起的时间正好是后现代思维迅速扩张的年代,因而装置艺术也有后现代思维的烙印。后现代思维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熟悉的陌生化、清楚的模糊化、简单的复杂化,以此来打破人们以往简单思维的局限。其实在装置艺术最初兴起的时候就有了这种后现代主义的基因。现成物品通过场所的错位拼贴,使其自身的意义含糊不清,打破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线性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而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所追求的。因此,装置艺术具有反对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

四、图像媒介与图像化设计思潮

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再现的媒介在原有的图纸、模型之上,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媒介——图像。从第一台相机的发明至今,各种新兴的图像媒介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电视、电影、广告、网络、电脑、杂志、电子刊物、智能手机终端等制造并传播的各种新奇影像,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当今世界,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一个由图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在各种媒介的不断影响下,当今建筑与社会消费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作为文化产品的一个重要形式,建筑同样受到了图像狂热消费的强烈冲击。建筑开始被各种媒体操控,逐渐被图像化和美学化了。由此,当代建筑的图像化设计思潮出现了。

雷姆·库哈斯设计的CCTV总部大楼带给世人的视觉冲击无疑是极其震撼的,当方案第一次公布的时候,人们几乎不敢相信建筑还可以这么设计。无独有偶,在开放的市场带动下,更多具有强劲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在中国的大地上不断涌现,带动了国内建筑图像化设计思潮的新一轮的爆发。建筑师突破了对于传统建筑设计的认知,将泛化的图像、视觉上的快感添加到建筑设计中,一时间,“建筑表皮”“奇观建筑”等名词不绝于耳,似乎只有在视觉上能够带来刺激体验的建筑才是当下的时尚趋势,有趣的是,这一点不仅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表现出了严重的倾向,作为被动接受者的市民大众也在某种程度上做出了回应。“鸟巢”“大裤衩“蒲公英”“梦露大厦”“苏州秋裤”“水立方”“水煮蛋”等一系列对建筑或赞美或调侃的称谓,无一例外都是纯粹从感性的视觉角度进行定义的,甚至连原本以斗拱作为视觉符号原型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也被大众戏称为“麻将桌”。由此可见,对于视觉化的偏爱已经成为一种全民现象。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可以说是建筑图像化设计思潮的又一次集中体现。一个又一个造型奇特的主题展馆在黄浦江两岸争奇斗艳,建筑成为了感性视觉的包装对象,无论设计师如何强调设计初期对空间、对材料、对功能的关注,其视觉主导的本质是显而易见的。几乎所有的场馆,都在视觉外观上下足了功夫,拼尽力气愉悦参观者的眼球。[6]

五、数字媒介环境下的前沿再现技术及其应用

随着数字媒介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再现技术在新媒介的支持下,营造出了千变万化的再现体验,不断改变着我们阅读建筑的方式。这些前沿技术在成熟并得到大规模应用之前,大多首先在各种展览中与大众见面,因而对各式展览的关注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再现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与传统的图纸、模型、图像等再现媒介相比,以数字媒介为依托的各种前沿再现技术成为包罗万象的新型再现媒介,成为当代建筑展览和再现媒介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

1. 虚拟现实技术

今天,数字媒介使我们拥有更为灵活直观的交互界面、可以实时地传递庞大的模型信息,数字技术条件下的思维方式也逐渐挑战传统的图示思维方式。其中,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主要代表,颠覆了传统再现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建筑的视角。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又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7],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人乔·拉尼尔1(Jaron Lanler,1960~)提出。从其所创造的效果方面来说,虚拟现实技术有4个基本特征:多感知性(multisensory)、浸没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vity)、构想性(imagination),这四个特征是虚拟现实技术区别于其他数字技术的明显标志,也是其得以迅速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关键所在。今天,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实现了社会的普及化[8],已经成为从业建筑师不可或缺的设计工具。

这种改变造成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边界模糊,人们先是通过各种电脑软件建立模型,然后运用软件将其渲染制作成仿真度极高的图像。与传统模型相比,数字模型不但可以制作出比图像更加绚丽的画面,其便于修改的特点也使得数字模型在今天迅速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在数字媒介的帮助下,再现的“本体”可以是远在异国的真实建筑,也可以是对已经消失的建筑进行复原。

2003年10月,“故宫VR《紫禁城·天子的宫殿》”这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的影视作品问世,凡是看过的人无不为其全新的视觉冲击力所震撼。这种动态的虚拟影像把当代建筑再现的技术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以数字媒介为基础的虚拟现实技术介入之后,原本静态的图像变成了一幕幕动态的虚拟影像,观察者的沉浸感得到了迅速提升。而另一种“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提供更为强烈的沉浸体验。首先观察者配搭一部专用的头盔显示器,然后根据观察者的位置和头部的动作,确定观察点在电脑模型场景中的位置和视角,再将经过渲染的对应画面传送到显示器上,如此一来,人们可以通过头部的转动和身体的行走来实现对虚拟环境的“实时”感知。这种方式所营造的沉浸效果更加强烈,因为它选择性地屏蔽掉了观察者的一些其他感官,至少视觉上没有任何“画框”以外的无关信息。加上对听觉的模拟和身体的参与——如位置跟踪器、数据手套等输入设备的配合——最终的沉浸效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沉浸式再现系统的另一种应用在今天已经完全商业化了。近几年,“IMAX”、“巨幕电影”等成为商业领域火热的名词,沉浸式数字影院逐渐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2010年上海世博会沙特馆的人气一直高居前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馆中的巨幕影院系统,在20多个投影仪共同协作下展现了一个个立体奇幻的场景。

2. 大屏幕投影系统

虚拟现实技术所制作的大部分成果是以虚拟影像的形式存在的,而这些影像又大多以投影的方式呈现在受众面前,一般来讲,这就要求要有一个宽大规整的平面作为投影的屏幕。而近几年出现的大屏幕投影技术,则打破了这种束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案例,也是大屏幕投影技术第一次大范围地进入公众的视线。一时间,这个高科技的展品成为中国馆甚至整个世博会中最炙手可热的展品之一,究其原因,应该归功于“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将文化与技术创新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与常规的视频投影不同,水晶石制作团队需要把经过特别制作的“清明上河图”的动态影像投射在一个高6.5 m、长128 m的巨大异形屏幕上,这需要使用综合多种前沿展示技术的大屏幕投影系统才能得以实现。

当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呈现在世人面前时,尺度扩大到原作尺寸的30倍,需要12台电影级别的投影仪同时工作;此外,投影墙前面是一条“智慧长河”,也是通过26台投影仪,将一条完整的水纹画面投射到水平的纱布上,形成亦真亦幻的效果。这个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将画面无限延伸,不受画框的干扰。另外,由于存在几何校正的技术支持,对于屏幕的适应能力也有很大的突破,理论上可以投射在任何形状的幕上,因此应用范围很广。

现代建筑学经常面临一个超大尺度的城市性问题,表达内容的复杂性并不能简单地通过绘制精度的提高而得以全面准确地再现,因此连续的巨幕影像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之一。

3. 全息影像与幻影成像

人类在观察事物时之所以会产生立体感,是由于人的双眼之间存在6 cm的间距,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视差”(parallax),这种“视差”经过大脑的有机合成,最终产生了有空间感的“立体视觉”(stereoscopic vision)效果。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将目前的3D显示技术分为两种:一种是创造“视差”产生立体感,如当今的3D电影;另一种是在空间显示真实的3D立体影像。全息影像技术就属于后者,用户不需要佩戴立体眼镜就可以不同角度地观察三维立体图像。

人类对于全息技术的探索由来已久,从20世纪50年代就有了相关的理论,但局限于当时技术一直没有本质上的突破。直到数字全息技术的出现,才使得全息影像的应用成为可能。

2008年美国CNN电视台首次在总统大选的报道中应用了全息投影技术,动用了35部高清摄像机,从各角度同时对主持人进行拍摄,拍摄的图像数据传输到20台电脑中进行合成处理,最终通过高清投影仪实现全息人像的真实再现。

最近几年,三维全息影像技术在展会、论坛等场合应用越来越广,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多个国家馆和企业馆内都可以看到这一技术的实际应用。世博会上长达128 m的清明上河图、湖南馆中的魔比思环扣造型、安徽馆中的全息立体投影技术,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日本、印度、泰国等多个场馆内,也都有全息影像的应用实例。

让人容易与全息影像混淆的,是幻影成像技术。所谓幻影成像技术,是指运用视频图像在平板玻璃上反射进行演示的技术。从技术角度来讲,其实质是根据光学技术原理,利用玻璃的透射、反射方式.通过与模型、多媒体等技术相结合,将视频画面悬浮在一个实景半空间成像,从而营造出一种亦真亦幻的表演氛围和方法。[9]

相对于全息影像,幻影成像的技术难度就小得多,但是效果却很值得肯定。在当代展览中,当展品试图表达一个跨时空的多人物故事、发生在梦境中的场面再现、历史故事的浓缩和重叠等需要将多个画面叠加在一起的时候,都可以用幻影成像技术进行再现。

4. 数字水幕与空气雾幕

最初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设计的新型媒介载体——数字水幕——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吸引眼球的媒介装置。数字水幕是由流动的水体构成,在向外界拉起水帘的同时,通过计算机的精确操控,流动的水墙可显示出多种图案和文字信息样式。“数字水墙”不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这种新概念的媒介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乐趣。目前来说,它的主要用途还是在于商业性的宣传,充当大型宣传显示屏的作用,但是这种创新的思想却有着积极的意义。

另一种利用流体作为媒介的传播媒介是空气雾幕成像,是利用海市蜃楼的成像原理,借助空气中存在的微粒将光影图像呈现。使用一层很薄的雾气墙代替传统的投影屏幕,使观察者能在屏幕影像中随意穿梭,达到真人可进入视频画面的虚幻效果。空气雾幕所创造的效果如同人行画中,画在人中,亦真亦幻,如置身仙境,能够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在数字媒介的辅助下,具有很强人机互动性的互动数码橱窗也颇具特色。该技术可将图像投射到普通玻璃上,参观者隔着玻璃点击图像画面,相连的互动橱窗设备感应到顾客手指的动作,控制图像配合用户的动作进行变换,实现打开界面、转换画面、信息查询、拖动等控制功能,进而实现参观者与展品之间的互动。

小结

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再现媒介系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新媒介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不但为我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知觉体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观察.思考建筑的方式。这些新型的技术改变了参观者的被动参观状态,可以自主地选择、调整展品的展示信息和展示状态,提高了参观者与展品之间的互动性,这对于长期处于静态的展览展示形式来说,无疑是值得借鉴和引入的。同时网络媒介对于实体展览的挑战预示着未来实体展馆消亡的可能性。也许,未来建筑本身也成了虚拟的影像,成为一种展览。在这种意义上说,展览甚至可能超越一种再现,而颠覆建筑的本质。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建筑再现系统中图纸、模型,图像以及新兴媒介进行系统性地梳理,构建出建筑再现媒介的整体发展脉络,帮助当代建筑师全面了解建筑再现媒介与技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应用特点,及其在当代建筑展览中的运用。

关键词:建筑再现,媒介,图纸,模型,图像,数字媒体环境,当代展览

参考文献

[1]韩晓峰.再现空间本体概念的媒介——西方建筑图发展浅析[J].建筑与文化,2008.(8):63

[2]张琪琳.韩冬青.图解——期待未知[J]新建筑.2008.(2):118-24.

[3]Schmal P C,Elser O.The Architectural Model:Tool,Fetish,Small Utopia[M].Zurich:Verlag Scheidegger and Spiess,Bilingual edition,2012.

[4]Luckhardt W.Vasily Luckhardt:From Design[J],City Architecture Ancient and Modern,1921,(11).

[5]任少锋.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历史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12.

[6]李翔宁.图像、消费与建筑[J].建筑师.2004.(4):89~93

[7]刘祥.虚拟现实技术辅助建筑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8]朱志超.虚拟现实展示设计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7.

某大型展览建筑消防水幕的设计分析 第9篇

关键词:水幕设计,消防用水量,雨淋阀组,支架,荷载,联动控制

1 展厅防火分隔水幕设计

1.1 大型展厅防火分隔水幕的特点

大型展厅由于跨距大、净空高, 其防火分隔水幕的保护长度和高度也同样受到影响。以某会展中心为例, 整个展厅内设两道水幕用于展厅的防火分隔, 保护的洞口尺寸分别达到了69.6M (长) x12.5M (高) 和60.6M (长) x10.35M (高) 。远远超过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的要求。水幕的保护长度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用水量。

大型展厅防火分隔水幕的特点是:保护的洞口部位既长又高、用水量大、设计计算复杂、施工难度高。

1.2 防火分隔水幕的水量计算

根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要求, 防火分隔水幕系统的喷水强度为2L/s.m, 图一中18轴处水幕长度为69.6M, 设计最小流量为139.2L/s, 实际设计流量为155L/s;37轴处水幕长度为60.6M, 设计最小流量为121.2L/s, 实际设计流量为135L/s。

1.3 其他设计

(1) 供水干管管径。运用国外先进的水力计算软件Pipe Flow Expertv4.12计算出水幕系统的供水干管管径为DN250, 干管的流速为3.22L/s, 符合《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关于管道内经济流速的要求。

(2) 水泵选型。当中部展厅发生火灾时, 必须同时开启两道水幕, 总用水量合计为290L/s;通过水力计算确定水泵扬程为0.8MPa。设计选用三台消防加压泵 (二用一备) , 即单台水泵流量为145L/s, 扬程为0.8MPa, 功率185KW。

(3) 消防水池容量。防火分隔水幕应参照防火墙的耐火极限要求, 火灾延续时间按3个小时考虑。因此水幕系统的用水量达到3132M3;除水幕系统外, 其他系统用水量:室内消火栓为216M3, 喷淋系统为144M3, 大空间消防炮系统为216M3, 总计消防用水量为3708M3。实际设计消防水池容量为3850M3, 分成两个能独立的水池。

(4) 水幕系统的稳压设计。规范对于水幕系统的稳压问题并没有明确的要求, 但是水幕系统雨淋阀组前端管网内的压力水不可避免地存在渗漏的可能, 如果没有补水措施, 就无法保持管网的压力, 这将可能造成火灾时雨淋阀的阀瓣无法打开, 不能将压力水送至喷头喷水形成防火分隔。

为节省投资, 我们采用一种简便又有效的方法, 即从喷淋系统的补水管上分支出一条小管, 用于水幕系统的稳压补水, 如图2:

2 水幕系统的支架设计

2.1 水幕系统的管网荷载计算

图3为18轴处水幕管网平面图, 管网的布置为树状结构, 主干管管径为DN200, 第二级干管管径为DN150, 第三级配水管管径为DN80, 第四级为喷头配水支管。整个水幕管网空管总重约为4710公斤, 充满水后总重约为9240公斤, 水幕隔断上荷载折合每米约132公斤, 部分区域荷载折合每米达240公斤。

2.2 水幕系统支架设计

本项目展厅18轴处为圆弧形钢结构屋顶, 水幕系统末端管网安装在距地13.5M处, 在同一高度仅有一道钢梁, 钢梁本身无法直接为水幕系统提供支架的固定吊点。为此, 在钢梁上方设计了笼状的整体支架, 如图4、图5。

水幕支架横向采用□160X80X6冷弯矩形钢管, 竖向采用□50X50X4冷弯方钢管, 水幕配水管网上下依次布置。解决了水幕管网的承重问题, 同时水幕喷头的布置间距能够满足设计和规范的要求。水幕管道通过U形卡直接固定在横向支架上, 施工简单, 固定牢靠。

水幕支架需做防火处理, 处理方法与主体钢结构的防火做法相同。

3 消防水幕系统的联动控制

消防水幕系统的联动需要通过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在展厅上方共设置了三种探测器: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光截面探测器、双波段探测器, 任一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和任一光截面探测器或双波段探测器同时报警作为火灾确认信号, 展厅内的手动报警按钮也可作为火灾确认信号, 火灾确认后可以通过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控制水幕雨淋阀开启。考虑到水幕系统出水量巨大 (两道水幕每分钟出水17.4吨) , 如果误动作, 将会造成很大的水渍损失。因此, 在消控中心设了一个手/自动开关, 用于控制是否将雨淋阀的联动信号送出。结合展厅监控系统, 可以人工确认火情, 当确认发生火灾时, 可将开关打在自动状态, 即可联动雨淋阀开启。除此之外, 消防控制中心还专门设置了一个直线控制按钮, 可控制雨淋阀开启。

4 总结

大型展览建筑内消防系统的设计必须有很强的针对性, 结合性能化评估报告,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才能设计出可靠的消防系统, 使消防系统在大型展览建筑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2006年12月1日起实施.

[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 (2005版) .2001年7月1日起实施.

[3]国家消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三期消防安全性能化设计及评估报告.2010年8月.

展览馆建筑 第10篇

本届展会配合建筑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及趋势,将围绕“建筑节能、智慧城市、智能家居”三大主题概念,并涵盖楼宇自控、智能家居、综合布线、安防门禁等智能建筑核心领域,以全力打造一个综合性优质的建筑智能化技术平台。今年展会将新增综合布线展区,及建筑节能、能源管理和楼宇自控展区,方便参展商与买家建立联系。

展会期间亦将举办连串研讨会活动,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及建筑标准编制机构共同探讨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全球最大的展览馆 第11篇

27岁的街头艺术家Alexandre Farto更被人们所熟知的一个名号是Vhils。他自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街头艺术风格,通过电钻等破坏墙面的工具配合高反差凹凸的层次,慢慢地刻画出不同的人像。在他的手下,风化斑驳的墙壁焕发为新的面孔。今年早些时候,Alexandre Farto超越了街头艺术的界限,在葡萄牙里斯本的一间主流艺术馆里举办了自己第一场艺术作品展。

不过,不论走入主流艺术之地还是跨界参与电影的拍摄,Alexandre Farto说,他最后还是会回到街头。在Alexandre Farto看来,揭开这些废旧的墙垣就能看到城市的内里,感受到城市发展的变迁,“街头是全球最大的展览馆。”

Exhibitions at a Glance

保罗·斯特兰德:现代摄影的大师/2014年12月9日—2015年1月4日/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美国摄影师、电影导演保罗·斯特兰德是现代艺术史中的关键人物,展览将展出他在1910年代到1960年代创作的艺术项目,包括他突破性的试验抽象作品、坦诚的街头肖像、自然和机械形态的特写摄影和风光摄影。

中国国际智能建筑展览会变更通知 第12篇

时间:2016年3月9~11日地点:国家会议中心(北京朝阳区天辰东路7号)

届时将同期同地举办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年会及系列智能建筑研讨会和高峰论坛。请各参展单位根据展会时间及地点的变更对参展工作进行相应调整,相关事宜将由组委会工作人员与各参展单位进行具体洽商。

预祝各会员和相关单位参展参会圆满成功!

上一篇:踝关节外伤论文下一篇:烘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