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024-08-06

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精选12篇)

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第1篇

对比初中语文其他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来说, 深刻理解古文背后的故事并且以古人的方式一字一句将其复述出来, 确实并非易事。因为古文中一些构词能够体现汉字的博大精深, 一时之间让学生去接受这些跨时代的精髓, 是需要一些功夫的, 而且文言文的篇幅通常都不会很简短, 都是大段落、大篇幅, 故一字不落的背诵出来无疑对初中生来讲也是一次挑战。这里笔者针对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给出一些建议:

首先, 在对一篇全新的文言文进行学习之前, 一定要做足课前预习。课前预习的目的不为别的, 只为搞清楚一件事, 文章到底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参照教科书, 对比课外辅导书可以先查阅作品的时代与作者事迹, 这会大大的提升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然后将作品的大致内容先了解清楚, 是谁、做了什么事、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在这过程中他又遇到了什么事情等等一些列内容要参照辅导书和教材有序的梳理出来。这样一来, 起码可以用现代汉语进行文言文的翻译了, 而且也可以基本了解该篇的中心。对文章的轮廓心中有数后, 如果想要在课堂学习相对轻松些, 接下来可以独立找出文中的生字、通假字, 并对照课下注释以及课外辅导书, 理清字音、字形、字义, 试着去理解这些生字、通假字的含义, 这样会给自己在课上的学习减少很大的压力。通过预习的过程, 学生便能够很好地把握文言文的大体内容, 为接受教师的教学任务做好准备。学生要想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就必须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概况有一些了解。因此, 预习对于学习文言文来讲, 至关重要。

其次, 就是做好注释做好笔记, 这点真的是太重要了。如何做好笔记?前提就是要理清文章脉络, 然后将进行记录, 可以以图形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分段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然后参照教师的板书以及教师的说明, 将文章主线同其各个分支都做以详细的说明, 这样会让自己拿到笔记就对文章的整体以及各个分支都有很清晰明了的说明, 笔记的作用也就充分的发挥出来了。再来说说关于文言文中的注释, 翻开大部分初中教本, 几乎文言文的篇章总是被密密麻麻的文字所包围。无论留白是否教师有要求做一些注释, 无论自己对文章是否已经完全吃透, 笔者的建议是注释一定要做, 究其原因, 课本上的注释对于深刻理解文章定是不够全面, 其次一些教辅书上的注解也不全面而且还会伴有争议, 因此, 独立自主的在留白处对一些不易理解的字、词、段加以注释就显得很有必要。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 教师给予的正确注解被当成了摆设, 学生不闻不问, 一些时候依旧按照自己的理解随性去解读。这样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 这样的做法完全就失去了做注释的意义。因为文言文的严谨性是不容许太过感性的理解, 因此注释的作用是帮助读者客观理解, 并且强化记忆。所以要做好课上笔记, 同时可适宜的根据教师的正确讲解对重难点加以注释, 并按照注释连贯的去理解文章。这样才能高效地利用课上时间去学习作品。

再有, 课堂上教师通常会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 或令其朗诵, 或令其背诵。无论形式是怎样的, 一定要跟上教师的步伐。如果是大声朗读, 那可以加深自己的印象, 同时又增强了自己对文章结构理解的熟练度, 这对日后进行理解背诵有莫大的帮助;如果是集体背诵, 那这样的机会更是难得, 因为借助这样的形式可以客观的反映出自己在哪一环节较为薄弱, 是生字, 是通假字, 还是逻辑性, 也让自己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 同时, 这样的环节也能清楚自己与同学们之间的差距, 能更加正视自我, 然后虚心讨教, 去提升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因此, 一定要充分利用课堂上集体朗诵、背诵的时间。

如果教师没有提供给学生课上的时间去进行朗读、背诵, 那就要把课下的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通常可以在晚上睡觉前, 先照着课本对需要进行学习的文言文开始朗读, 如果篇数较少, 可以一篇读个3—5遍, 如果篇数过度, 可以减少至1—2遍。在对作品有了一定的基础, 就可以将朗读演变成背诵。如果这样的做法能够持续下来, 效果会非常明显, 对文言文的理解将不再是难事。

学习文言文是有迹可循的。很多初中学生没有很正确的学习方法, 因此靠死记硬背会显得颇为吃力, 而且如此一来, 对于文章掌握的并不够深刻, 很容易导致记错、记混。因此给自己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 会让自己在学习古诗古词中都有所帮助。

摘要:深刻理解古文背后的故事并且以古人的方式一字一句将其复述出来, 确实并非易事, 因此针对初中文言文的学习, 要做到有迹可循:首先, 在对一篇全新的文言文进行学习之前, 一定要做足课前预习。课前预习的目的不为别的, 只为搞清楚一件事, 文章到底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其次, 就是做好注释做好笔记, 注释的作用是帮助读者客观理解, 并且强化记忆;再有课堂上通常教师会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 或令其朗诵, 或令其背诵。无论形式是怎样的, 都一定要跟上教师的步伐。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第2篇

质疑探究,激发兴趣。笔者认为鼓励学生质疑探究是有效的方法。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而课前预习格外重要,课前预习准备得好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避免一言堂,而是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职责变成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在教授文言中,教师并没有按照传统文言教学模式,逐字、逐词、逐句翻译文章。而是将课堂变为论坛,让学生将预习所遇到的问题展示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长此以往,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学生的语文功底肯定会大为扎实,语文素养也就会大大提高。

改演课本,加深理解。编演课本剧是笔者在文言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初中的文言文大多是要求背诵。有一些课文故事性较强,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编演课本剧,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极大的好处。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文言表演出来,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在理解课文,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选入课本的文言文都是非常优美的文章,大多需要背诵,编演课本剧还可以使得课文烂熟于学生心里,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智慧,为丰富文言文乃至多发面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刍议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第3篇

一、引导学生对文言文常识进行整理与归纳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主要在于词语的用法及句式的表达上,两者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异,因此,对于初中生而言,日常阅读的材料中一般接触到的都是现代白话文的表达形式,所以对于文言文的句式及词义表达所存在的差异性感到非常苦恼。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对文言常识进行整理与归纳,以及有效的记忆。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归纳这些文言常识时,就会加深学习的印象。首先,教师可以按照这个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成“文言文常识宝典”,以后自己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在自己所制作的表格内容里面去查询。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运用在一词多义的学习中,还可以运用到整理课文当中的名言警句,让学生找出体现中心主题的关键性句子上。其次,还可以整理课文中带有句式变换的句子,如倒装句、省略句。再次,整理文中有固定格式、常见格式的句子等。这种不依赖现成的“文言文阅读解析”这一类型的教学辅导书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积累文言文常识。

二、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策略

文言文翻译也是让学生最为头疼的事情,如何才能使翻译迎刃而解呢?可以参考一下这个口诀: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察全句。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尽量直译。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帝王的称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在译文中直接保留翻译下来。

2.补。古汉语中大多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单音词补充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古代汉语比较简练,往往省略某些句子或内容。在翻译时,就应当根据现代汉语,根据内容的需要,作必要补充,这样才能通顺地表达原意。

3.换。不少文言词语所表达的意义现在还用得着,可现代汉语已不再用原来的词表示,而用另外的词表示,即进行替换,如“迁客骚人”应译为“被降职远调的官员和诗人”;“池非不深也”一句中的“池”,应译为“护城河”。其次,同一个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里都常用,但表达的内容有差别,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古汉语,以免误解。如“牺牲”,古汉语指祭祀用的猪牛羊,而现代汉语则指为了正义而舍弃生命。

4.删。即删去,不翻译。有些文言虚词,只有语法作用或只表示一定语气,现代汉语无相应的词对译,可以删去不译。

5.调。就是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调整词序,由于古今汉语语法的演变,有些文言句式,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调整语序。

三、投入丰富的情感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例如,在《核舟记》的课文朗读中,我怀着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微雕文化的敬仰之情,带着苏轼的豁达气质,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苏轼一行三人游赤壁之景。教师以情入境,拨动学生感情上的心弦,使学生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刍议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第4篇

一、引导学生对文言文常识进行整理与归纳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主要在于词语的用法及句式的表达上,两者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异,因此,对于初中生而言,日常阅读的材料中一般接触到的都是现代白话文的表达形式,所以对于文言文的句式及词义表达所存在的差异性感到非常苦恼。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对文言常识进行整理与归纳,以及有效的记忆。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归纳这些文言常识时,就会加深学习的印象。首先,教师可以按照这个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成“文言文常识宝典”,以后自己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在自己所制作的表格内容里面去查询。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运用在一词多义的学习中,还可以运用到整理课文当中的名言警句,让学生找出体现中心主题的关键性句子上。其次,还可以整理课文中带有句式变换的句子,如倒装句、省略句。再次,整理文中有固定格式、常见格式的句子等。这种不依赖现成的“文言文阅读解析”这一类型的教学辅导书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积累文言文常识。

二、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策略

文言文翻译也是让学生最为头疼的事情,如何才能使翻译迎刃而解呢?可以参考一下这个口诀: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察全句。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尽量直译。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 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帝王的称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在译文中直接保留翻译下来。

2. 补。

古汉语中大多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单音词补充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古代汉语比较简练,往往省略某些句子或内容。在翻译时,就应当根据现代汉语,根据内容的需要,作必要补充,这样才能通顺地表达原意。

3. 换。

不少文言词语所表达的意义现在还用得着,可现代汉语已不再用原来的词表示,而用另外的词表示,即进行替换,如“迁客骚人”应译为“被降职远调的官员和诗人”;“池非不深也”一句中的“池”,应译为“护城河”。其次,同一个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里都常用,但表达的内容有差别,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古汉语,以免误解。如“牺牲”,古汉语指祭祀用的猪牛羊,而现代汉语则指为了正义而舍弃生命。

4. 删。

即删去,不翻译。有些文言虚词,只有语法作用或只表示一定语气,现代汉语无相应的词对译,可以删去不译。

5. 调。

就是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调整词序,由于古今汉语语法的演变,有些文言句式,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调整语序。

三、投入丰富的情感进行教学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第5篇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读懂文言文,并且掌握其中的语言规律和思想内涵,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文言文学习策略。本文主要探究了教师引导学生夯实基础,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采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型、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实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夯实基础;自主探究

文言文是一种比较简练的语言,它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和写作意图,可是很多学生对文言文是望而生畏,把它看做是难懂的天书,面对文言文学生不知所措。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领路人和指导者,为了增加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在思考中掌握词汇的用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潜能。文言文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文章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思想和认识,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语言知识的探究中,通过自主思考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理解文言文内容,并借以传授中华民族积极的思想文化。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文言文的思想内涵,发挥其对学生的愈合美育教育作用。下面谈一下本人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夯实基础,帮学生把握好字词关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发展演变为现代汉语,既有不变之处,也有变化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变化之处,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根本。只有学生掌握了这些语言基础在学习和探究中才能够灵活应对,轻松理解。为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好字词关,让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以及一些常用的虚词和实词的含义。这些词汇是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根本和基础,只有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它的用法,在运用和理解中才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在具体的理解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实词和虚词的翻译,促进学生能够掌握词义,理解文章。在翻译实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语境分析法来探究。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很常见,要确定一个实词的词义必须联系具体语境作分析,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阅读过程中可以利用上下文来求解。还可以采用词类活用法,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具备了另一种词的语法特征,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的这样一类语法现象。当文中的实词按其本义、通假等都无法解释时,学生可以从此类活用来考虑。

在理解句子中的虚词时,教师要关注有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某种语句中可能不再是虚词、而是实词,因此,学生必须要根据其具体语境加以区别。如“佯狂不知所之者”中的之为动词,意思是“往”。再如“赢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是动词,意思是“亲附、亲近”。多数情况下,虚词与实词的意义相去甚远,根据词语的意义就可以区别。学生可以理解这些词的用法,理解起来文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掌握文言文基本句型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教师在学生的探究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促进学生能够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地积累语言知识。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会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的探究学生在思维上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能够把自己的理解运用到阅读文言文文章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的思考,学生会认识到一些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的基本句型,比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成分省略句以及一些固定句式。

学生要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根据语法功能辨别句式的能力。要想正确理解并翻译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必须掌握现代汉语语法及句子结构的知识。倒装要以现代汉语主谓宾定状补的常规顺序作标尺来判定,如果宾语跑到谓语或介词前面去了,就教宾语前置。被动句指谓语动作的承受者是句子的主语而非宾语,翻译时要注意加被动词。与此同时,学生要分析语境,根据语感辨析。有些被动句,语句上没有特殊的语音标志,就要凭借语感,即意念上的被动句,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如“戍卒叫,函谷举”,可依据上下文的理解,“举”的前面加“被”,函谷关不能发出动作行为,只能解释为“被攻克”。有些判断句式既不用判断此,也不用语气词,也可以通过上下语义直接表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三、合作学习,提炼文章思想和中心

新课改倡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在思考中掌握文言文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彼此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分享知识,开阔视野。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会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和思想,进而形成全面的理解。学生的交流会让学生对知识不断地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提炼出重要的信息。

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时间,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通过合作的方式去理解文章的含义并体会文章的壮美意境和诗人的豪迈情感,促进学生在讨论中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和信心。学生通过合作分析会深入文章的主题,提高学生鉴赏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会畅游在文本之中,感受文章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体会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学生的沟通讨论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难忘。

四、师生互动,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苏霍姆林提出:“教师要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学生,并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的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课堂互动和探究,促进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和交流下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教师在互动中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路,帮助学生进行探究会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进步。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会轻松地找到学习思路,产生灵感和探究动力,进而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目的。

在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时学生可以采用析意图的方式,有关历史的文章或多或少都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时代的烙印,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因此学生要认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分析时学生要抓关键,在文言文中,大多有对人物、事件的评价性语句以及一些抒情、议论性语句,抓住这些体现文章中心而又分散在文章各处的关键语句是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共同去讨论文章三、四两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他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和体会,形成师生互动。通过对于文章的探究和讨论,学生会探究出文章中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文章先写了霪雨霏霏,迁客骚人会“物悲则己悲”;后写了春和景明,迁客骚人“物喜则己喜”。学生在互动分析中透过了文本中的现象,看到了文中本质的信息,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究,不断地积累,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提高语言技能。学生也可以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互动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进步,让学生文言文学习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爱玉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年05期

初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方法 第6篇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 教学 探讨

一、强诵读,夯实基础

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习古文必须做到:第一,读准字音。文言文中常有一些文言古字,我们在学习中必须首先读准这些字音,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理解古文。第二,读顺文章。古文并无标点,如何断句,依靠语感。如今文言文,编者为了方便阅读都正确添加了标点符号。学生学习并不困难。但是,如果要真正了解一篇古文,必须首先把握文章的朗读节奏。停顿不当,会带来理解的困难,有时甚至会造成歧义。由此可见,朗读节奏的把握能够帮助理解文意。第三,读懂文章。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在经过学生齐读,教师范读等多种读书的方法之后,笔者往往会再次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因为读的环节相当重要,它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而放声自由朗读能够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自然感受文言之美。通过这几轮诵读,学生已经对文章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为随后知识了解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二、找准一个突破口

一节课,总有部分学生置身于课堂之外。这固然有他们学习状态的原因,但也有教师课堂设计的重要因素。再老的课文,只要花心思,总能找到新角度,上出新意。所以,文言文教学找准突破口是一个关键。说故事就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作者与文章的故事由学生来说。在老师的导入语后,让学生举手给同学介绍作者及相关资料,以及课文内容故事。学生在课前都要按老师的要求预习。几乎每一篇文言文里都有一个故事,作者自己也有故事。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无疑会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提高他们的学习探究的热情。学习<<伤仲永>>一课,学生讲的王安石和方仲永的故事极大地调动了自己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与课文展开深层次的对话,从而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诱导说

多数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仍采用通篇逐句串讲法,这种教学法早已陈旧过时,它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学习者想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体现不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很难抓住重点。为适应《中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教者应改变这种教学法,实施重点提示法,让学习者借助文下注释自觉主动学习,充分让学生说,单个说、小组内说,互相探讨,交换体会,教者只需对重点语句进行提示或辅导。如何引导重点呢?重点要根据文体来确定;根据句式来确定;要根据文章的中心来确定……例如教学初中阶段的《陈涉世家》时,只需抓住大泽乡起义这个中心事件、以陈涉这个主要人物来理顺文章结构就可以了,要求学生按“起义前的志向、准备;起义中的策略;起义后的效果”复述,找出相关语句,大胆让学习者根据注释翻译句段,何需逐句逐字讲解。然后,把通假、词类活用、句式倒装作归类性练习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了。

四、编写“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习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数量很多,涉及的文学体裁也非常多,字词句知识越来越丰富。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有的教师老担心学生不懂,讲课时采用传统的“灌鸭式”教学方法,其效果非常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在上新课前的一个星期,教师可以编写每篇文言文“导学案”,指明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特殊句式、重点文言词语、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的时候抓住重点、弄清难点,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及主要学习内容,提高自习能力。

在《桃花源记》(初中人教版第三册)中,好多古今异义词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导学案”中就把这个难题当作课前预习的作业让学生先去寻找答案。叫学生首先简单翻译文章,把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勾画好,在老师上课时再逐个提问、解决。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之一,所以在“导学案”中提示学生准确掌握每一个字的读音,能流利朗读文章。“世外桃源”是一个作者虚构的故事,“导学案”中让学生利用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去分析文章的主要线索,初步掌握文章的结构。还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历史课本或陶渊明的诗歌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目的等等。这样,学生的预习有了目标,预习就有了针对性,培养了学生的自读能力,也避免教师在上课时的沉闷现象发生。习惯成自然,引导学生自读多了,学生就容易接受“导学案”,教师上课就容易驾驭课堂,学生为主体就会显示出来。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积极性

传统的录音机、小黑板、投影仪辅助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学新课改也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声音和图象辅助。所以,在教案设计中应当充分利用远程网络教育、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如在《大道之行也》(人教版初中第三册)的教案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彩色图片、录音、影像等结合到教案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课件。孔子的图象、和谐社会的一些图片或影像、朗读录音播放等,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口都能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就不再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学习效果也就得到提高了。

文言文是历史的瑰宝,也是当今社会的宝贵财富。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可能永远停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的浅见只代表我个人观点,相信会有更多的语文教师能加入到文言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大潮中,让文言文的芳香能飘散得更远。

【参考文献】

[1]郭成军.关于初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方法[J].考试与评价,2012(01)

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策略 第7篇

一善用诵读激趣

俗话说,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阅读朗诵确实是一种感知文本、理解文本的有效方法, 但许多老师并没有足够重视, 没有把它放到一个高度来使用, 许多老师只是读读再读读, 没有及时地诵读指导, 也不配乐朗诵或创设情境朗诵, 以致部分学生厌读。笔者经常要求学生第一遍要读流畅, 第二遍要读出情感, 第三遍要读出精彩, 要让经过的听众驻足聆听, 击掌叫好。在教学《醉翁亭记》这篇文章时, 我充分地利用诵读, 配上背景音乐, 让学生想象, 自己就是欧阳修, 这些文字都是发自肺腑, 应该怎么读呢?并提醒学生注意节奏和对“乐”、“之”等重点词语的把握, 学生读得很好, 对课文的理解也深刻多了, 并且兴致盎然。

二善用故事激趣

学生都爱听故事, 教师可以在讲课文时, 巧妙地穿插一些小故事。

第一,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内涵丰富, 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典故、趣事, 只要涉及故事的内容都可以为学生讲解。如在讲《核舟记》时, 在讲到苏轼和佛印和尚关系亲密时, 我讲了个故事:有一次, 苏东坡与佛印泛舟江河之上, 吟诗作对。苏东坡看见河边有一只狗在啃骨头, 于是计上心来, 想捉弄一下佛印。他用扇子指着正在啃骨头的狗, 叫佛印看, 脸上颇有得意之色。佛印一看, 就知道苏东坡又想骂他了, 于是就把手中那把苏东坡赠予他的题有东坡的诗的扇子丢进河里。苏东坡看见佛印如此举动, 马上就心领神会, 脸上原来的得意之色马上就烟消云散了。为什么呢?原来他们这是打哑谜, 苏东坡叫佛印看河边那条啃骨头的狗, 其实是给佛印出了一条骂佛印的上联:狗啃河上 (和尚) 骨。佛印把题有东坡诗句的扇子丢进河里, 不但回接了东坡的上联, 还骂了回来:水流东坡诗 (尸) 。学生听完这个故事, 对佛印的机智赞叹不已。

第二, 教师也可就某个字讲讲故事, 传授知识的同时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一举两得。如《核舟记》里有一句话: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髯, 是胡须的意思, 多髯, 那就是多胡须的意思, 有些同学可能会问, 那苏东坡不是邋里邋遢很丑啊?那么古人为什么要留须发呢?这有两种可能: (1) 受“孝”的思想影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2) 受审美观念影响, 古人以须多为美, 不像现在, 帅哥大多是小白脸型的, 古人把美男子称为美髯公, 所以苏轼在当时就是一个大帅哥。我又讲到, 胡须有时候作用很大, 它可以明志, 有时候甚至关乎性命。如三国时曹操的“割发代首”, 以及“粉面何郎, 顾影自怜”的故事, 还特别提到了周总理抗战时期蓄须明志的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并有学生发出“成也胡须, 败也胡须”的感言, 全班同学都哄笑起来。

《核舟记》本是一篇比较枯燥的文言文, 通过穿插讲这些故事,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兴趣盎然。

当然, 在具体教学环节当中, 这些故事该什么时候讲, 讲的时候是否契合文章语境, 就需要教师注意把握好。

三善用语言实践激趣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大多讲练习讲得多, 但让学生用文言文进行表达或创作实践的少。就拿作文训练来讲, 很少有老师让学生进行文言文作文训练。其实, 教师让学生用文言文写作文, 学生觉得很新奇, 很有新鲜感。刚开始, 可让学生进行仿写, 在教《五柳先生传》后, 我布置了一篇作文, 让学生模仿《五柳先生传》的技法, 用文言文做自我介绍, 要求150字左右。学生写完交上来, 批阅之后, 效果竟比预期好得多, 我再及时讲评, 效果不错。学生对文言文也不再那么畏惧, 而且对用文言文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探讨 第8篇

一、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内容深远等特点,这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习兴趣不高,这是影响文言文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因此,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文言文学习效果的首要任务,也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深挖教材,积极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为提高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创造了条件。多媒体具有声色兼备的特点,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岳阳楼记》 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岳阳楼不同时节的优美景色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能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增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背诵效果。

(二)编制小故事

初中文言文大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编制成历史小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其他同学予以补充和完善。如在学习《隆中对》一课时,因为学生对《三国演义》都有所了解,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外知识把这一课编制成一个历史故事。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让学生在故事中有效地理解所学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加强预习指导,提高自学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文言文教学要想取得实效,必须重视和加强预习指导,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学习《陈涉世家》一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首先要求学生自己搜集作者情况和文章背景资料;再让学生根据要求列出预习提纲:1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等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对文章中的字词注音,如斜体字的读音:阳夏人、滴戍、当行、度已失期、宁有种乎。2解释词语(斜体字): 忿恚尉、扶苏以数谏故、举大计亦死等。3翻译句子:“陈胜佐之, 并杀两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等。4结合文章的第二段谈谈文中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哪些史实?5写出本文中出现的成语和名句,然后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进行自学。通过这种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重视背诵,提高学习效率

文言文作为中华文明的精华,其中包含着一些千古名句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我们对这些经典名句进行背诵。 事实上,背诵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之一,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文言文的背诵。俗语说熟能生巧,通过大量的背诵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内容和形式理解得更加深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背诵不是死记硬背,背诵有一定的科学方法,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课时,其中有几部分需要学生熟读成诵。由于文言文内容也与时代背景和作者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联系作者和文章产生的时代背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和文章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然后再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这样必定会达到提高学生的背诵效果和学习效率。

四、及时复习巩固,保证学习质量

理解是基础,复习是关键,文言文教学和其他形式的教学一样, 也需要多次性、重复性的记忆。复习是学习的重要形式,也是保证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复习就是重复,重复就是力量,在知识储备的过程中通过对所学内容及时进行复习与巩固,能够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文言文学习质量。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爱莲说》是托物言志的名篇,以莲喻人,通过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从而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在学习完这篇文言文后,针对文言文中一些重要的、有典型代表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背诵、 默写、练习等手段让学生及时进行巩固复习,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些特殊实词的解释,如:鲜、亵玩、濯、植等。同时能够理解文章中的判断句式,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并且能够理解性默写文言文中的一些名句,如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什么。这样既避免了机械重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保证学习的质量。

总之,教无定法但有法,文言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预习环节的指导,进行有效的背诵,并及时巩固复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新课改理念,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学知识,由于文言文与学生现实中的现代文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为学生认识和理解文言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导致了学生对枯燥的文言文学习兴趣不高,效率低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探讨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提高文言文学习效果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改的客观要求。

如何激发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第9篇

一.朗读吟诵法

文言文教学, 朗读吟诵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 还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朱自清说:“文言文和旧诗词等, 一部分的生命便在声调里;不朗读吟诵不能完全领略它们的味儿。”古人云“口诵心惟”, 诵在口而动在心, 即强调朗读与思考、感悟的内在关系。要通过朗读吟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需要做到以下三个层面:

1、学生初读文本。

学生接触任何一篇文言文, 教师必须让学生自己先认真朗读文本。要让学生把陌生字词的音读准, 并且要标划出难读的长句子, 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熟读文本, 达到成诵的程度, 并在此基础上把握住文章的基本内容。

2、教师范读文本。

教师在教学文言文之初, 先要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诵读水平。要揣摩文本, 反复练习, 使自己范读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乃至背诵中感受到文言文诵读的魅力, 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 从而进行尝试诵读。

3、教师指导技巧。

教师在范读之后, 再检测学生的朗读情况, 对一些难点、重点语句的朗读语气、语调、节奏、重音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指导。

二.巧设问题法

文言文分析与现代文一样要做到“言文结合”, “言”指词语的理解与掌握, “文”是文章的解读和赏析。每一篇文言文在学生掌握了文章的重难点词语的意义、用法外, 对文言文文本的深层次解读与赏析也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深入探究文言文内容的兴趣, 教师巧设问题是关键。

1、抓住文题巧设问题。

文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也是文本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如著名语文教师余映潮在教学设计《小石潭记》时, 就围绕文题中的“小”“石”“潭”三个词设计问题, 从而带动对该文整体的品读和理解, 感受作者在欣赏山水之乐时夹杂的苦闷、忧郁之情。

2、紧扣“文眼”巧设问题。

文眼, 指文中最能揭示中心主旨、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抓住“文眼”可以准确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思想, 以此为主线展开文言文教学活动。如教学《口技》一文时, 可以抓住关键词“善”字设问:口技人“善”在哪里?又如教学《醉翁亭记》一文可以围绕“乐”字设计问题。

3、从矛盾处入手巧设问题。

“矛盾”是指文章语句之间有让人误解的地方。这个矛盾之处, 往往是作者故意设计的。如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 我抓住文章一处明显有矛盾的句子设问: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 后文却说“舟中两三粒而已”, 这是不是作者写错了?为什么要这样写?让学生结合文章具体语句和语境展开讨论。从而理解作者那种“沉浸自然、孤独自赏、忘却凡俗”的内心情绪。

三.设计活动法

在课堂教学文言文的过程中, 除了朗读吟诵、巧设问题等基本方法外, 还可以根据不同文本内容, 从“设计活动”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设计”是语文教学设计的一种重要策略, 它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也是文言文教学设计的一种重要方法。

1、设计学生表演活动。

表演活动是在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人物语言和内心活动后, 模拟人物语言和风貌, 再现历史现场的活动。比如学习了《惠子相梁》和《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这两篇文章后, 让两名学生表演庄子和惠子的对话, 感受庄子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和淡泊名利的内心世界。

2、设计拓展阅读活动。

设计阅读活动是挖掘文本的生长点, 立足文本, 从课文题材、内容延伸、作品链接等方面拓展学生的阅读信息, 开阔学生的视野, 指导学生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课外文本的活动。比如学了《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后, 指导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一书, 了解其他的历史名人的故事。

3、设计课外写作活动。

教师针对一些文言文, 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写作练习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笔者在教学《桃花源记》后, 在双休日布置了一篇写作训练:以《再访桃花源》为题目写一篇想象类的作文。又如在学《马说》这篇文言文之后, 我设计一个话题:如何看待伯乐对人才的影响?

对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 第10篇

一、思考文言教学意义,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我们的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学好文言文,我们才能提高现代汉语的学习能力,丰富我们的言语水平和运用能力。如我们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能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邹忌向齐威王献策时以自己的遭遇为例,不露痕迹地展开游说,在婉言相劝中让齐威王感受到事态的严重,从而达到讽谏的效果。当然,我们也感受到邹忌的不卑不亢的人际交往原则,如此,我们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把握交际的尺度。

而文言文的学习,可以拓展我们学生的视野,在了解古代社会、古代文化及其变化和发展中,感受古代人崇高的思想境界,陶冶我们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在《愚公移山》学习之后,我们学生能在感受“愚公”征服大山的强烈愿望中,养成心志坚毅的精神与不怕困难、敢于挑战并决心战胜困难的精神。这样,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就能坚定而执著地向前。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老师只认识到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薄弱,在教学活动中往往越俎代庖地帮助学生去理解字词、分析句式、讲解内容及其艺术特色,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往往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在应付考试的时候还行,但是学生大多是死记硬背、照搬照套而来的,这不利于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激发他们文言文学习的情感和热情。

二、加强文言学法指导,互动教学提升效率

首先,语言学科的学习,正确且有感情的诵读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古诗词诵读中获得文言文的积累、感悟乃至运用,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能够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意思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如《〈论语〉八则》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通“悦”,读yuè;学生便明白圣子指导我们在阅读中寻找精神食粮,提高精神境界的快乐。另外,学生在诵读中能够掌握古人的句读特点,经过平时的强化训练,便能培养好的语感能力,从而能够准确读出作品的语气、情感,于是便能掌握文章的内容。如果学生在能够知人论世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的由浅入深的诵读,就能够提升其思想境界。如《岳阳楼记》我们习得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鱼我所欲也》我们知道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在现实生活中的“义”和“利”面前学会取舍。

诵读是提高学生语感、语言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我们在具体教学中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去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真正乐趣。

其次,提高学生翻译技巧的掌握与运用。文言文学习中对基础文言文字词的准确推断,对文言文句式的把握是准确翻译文言文的关键。这些需要学生积累,更需要我们给予方法指导。

1. 加强对常见实、虚词的理解。

学生对常见的一词多义的文言文实词理解,应结合语境理解的意识和能力,并有结合语境落实词义的意识。如《愚公移山》中“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曾益其所不能”的“曾”意思是不同的等等。

2. 加强翻译方法指导。

要尽量采取直译的方法,让学生对文言文句段逐字逐句做到实词、虚词字字落实地对应翻译;当然,有些地方是需要意译的,还要让学生养成一种忠实原文的语气、语意的翻译原则。可以让学生牢记“六字法”(留、补、调、换、删、变)的基础上,尝试翻译。另外,我们要在教会学生结合语法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归类。如“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是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的句式,我们不能译成“什么简陋的有?”而应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再如“何苦而不平?”也是这样的宾语前置句;当然,我们还可以举出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例子来巩固学生对宾语前置句的理解和把握。

3. 要养成学生主动积累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学生要有积极动手查找资料、工具书,增强自我提高的意识。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情境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体性。引导学生通过相关的复习和检测,巩固学习成果,并有意识地进行查漏补缺。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将文言文阅读适当向课外延伸。我们的读本,还是古代一些篇幅短小的人物故事文章,都比较浅易,不妨引导学生读读,让他们结合注释和译文对对、想想。这样,他们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和技巧才能较好地运用出来。

总之,初中文言文学习对学生来说有着很大的难度,只要我们提高他们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让他们意识到文言文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注重方法引导,指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提高,在注重积累的基础上,加强训练与总结,如此,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才能不枯燥,学生学得才能有兴趣,在文言文这一教学难点上有突破。

参考文献

[1]王树叶.浅谈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中学, 2012 (10) .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探讨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精髓的窗口。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对艰涩的文言文产生抵触心理,无法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了当前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借鉴现代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探讨了文言文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内容深远等特点,这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习兴趣不高,这是影响文言文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文言文学习效果的首要任务,也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深挖教材,积极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为提高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创造了条件。多媒体具有声色兼备的特点,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岳阳楼记》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岳阳楼不同时节的优美景色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能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增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背诵效果。

(二)编制小故事

初中文言文大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编制成历史小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其他同学予以补充和完善。如在学习《隆中对》一课时,因为学生对《三国演义》都有所了解,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外知识把这一课编制成一个历史故事。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让学生在故事中有效地理解所学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加强预习指导,提高自学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文言文教学要想取得实效,必须重视和加强预习指导,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学习《陈涉世家》一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首先要求学生自己搜集作者情况和文章背景资料;再让学生根据要求列出预习提纲:①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对文章中的字词注音,如斜体字的读音:阳夏人、滴戍、当行、度已失期、宁有种乎。②解释词语(斜体字):忿恚尉、扶苏以数谏故、举大计亦死等。③翻译句子:“陈胜佐之,并杀两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④结合文章的第二段谈谈文中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哪些史实?⑤写出本文中出现的成语和名句,然后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进行自学。通过这种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重视背诵,提高学习效率

文言文作为中华文明的精华,其中包含着一些千古名句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我们对这些经典名句进行背诵。事实上,背诵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之一,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文言文的背诵。俗语说熟能生巧,通过大量的背诵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内容和形式理解得更加深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背诵不是死记硬背,背诵有一定的科学方法,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课时,其中有几部分需要学生熟读成诵。由于文言文内容也与时代背景和作者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联系作者和文章产生的时代背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和文章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然后再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这样必定会达到提高学生的背诵效果和学习效率。

四、及时复习巩固,保证学习质量

理解是基础,复习是关键,文言文教学和其他形式的教学一样,也需要多次性、重复性的记忆。复习是学习的重要形式,也是保证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复习就是重复,重复就是力量,在知识储备的过程中通过对所学内容及时进行复习与巩固,能够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文言文学习质量。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爱莲说》是托物言志的名篇,以莲喻人,通过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从而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在学习完这篇文言文后,针对文言文中一些重要的、有典型代表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背诵、默写、练习等手段让学生及时进行巩固复习,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些特殊实词的解释,如:鲜、亵玩、濯、植等。同时能够理解文章中的判断句式,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并且能够理解性默写文言文中的一些名句,如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什么。这样既避免了机械重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保证学习的质量。

总之,教无定法但有法,文言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预习环节的指导,进行有效的背诵,并及时巩固复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新课改理念,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进军.浅析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2015(15).

[2]刘甦.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J].考试周刊,2014(65).

[3]李宁娟.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措施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4 (24).

初中文言文学习技巧与方法 第12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熟读成诵,精思课文,技巧

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一篇文章不如让学生掌握怎样学会更重要、更有价值。学生只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索取知识的规律,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才会主动地去学习。我们坚持借科学的方法来学习文言文,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是培养文言文语感

语感对整句的理解很重要,语感好才知道怎么断句,怎么去确定一些较长的句子的主谓宾部分。对整句的理解帮助很大,即便其中有自己尚未掌握的文言词汇,也可以根据语感,判断它在句子起到的作用,从何推断它的大致意思。培养语感别无他法,只有多去朗读古文,在理解每句意义的基础上去朗读。认识古文的语法上的特征,我重点提两点:(1)古文的一个字就相当于现代的一个词,比如,“妻子”意思是“妻子和子女”;“虽然”意思是“即使(虽)这样(然)”;(2)古文的句式难掌握的是倒装句和疑问句,倒装句要掌握一些语法知识来理解,疑问句主要是揣摩其中的语气。

二、正确断句

在课本上标注出实词虚词的意思,然后整理出这些实词虚词,记住他们的意思,在下次遇到的时候灵活运用,如果遇到没见过的,加入整理行列。另外就是语法,倒置什么的,其实也是有规律的综上就是要善于发现观察,掌握以下规律这是建立在你能够记住一些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正确断句须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赏识;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规律;根据句首和句尾的词语以及句中的惯用语进行判断。根据单音词双音词推断,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这与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词为主有很大区别。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这里的“地方”是两个词,是“土地”“方圆”的意思,而今天变成一个固定的意思了。可见,如果不把握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就会因在理解上失误而答错题。在答题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组词的方法,将古文中的单音词组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就能很方便地理解文义。如“齐师伐我”,将这四个单音词分别组成“齐国”“军队”“讨伐”“我国”四个双音词,即可将“齐师伐我”的文意理解清楚了。

三、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就是“用”的意思。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另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通五经,贯六艺”等句子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推断实词或者句子的含义。利用成语来推断,借成语推求词义。成语是文化积淀下来的一种载体。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保留在成语或现代汉语语素中流传下来,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四、反复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诵读的方式方法很多。这种诵读不是单一的机械的枯燥的,而是灵活的生动的有神韵的。教师对朗读的指导,一要及时,尽量做到边朗读边指导,二要具体,具体指出学生朗读的主要优缺点和提高朗读水平的途径;三要灵活,结合谈话、讲解、评注、复述等多种活动进行朗读训练,全面提高学生文言朗读的能力。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倘若一堂文言文课,自始至终听不到读书声,是不能算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的。但是朗读应该有“度”,教师从来都不提倡那种不求甚解,为应付课堂四十五分钟而漫无边际的朗读是“瞎读”。

当然,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取材于课外,不是说课内文言文的学习就不重要了,课内文言文的学习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虽取材于课外,但考点却在课内,而能力只能在平时扎扎实实的课堂学习中逐步形成。那种忽略课内文言文学习一味的进行大量毫无针对性课外阅读训练的做法,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总之,文言文表面看似枯燥,但细细品味,却是浓香醇厚的,只要我们老师,重诵读、授方法、赏美点、激兴趣,我相信,只要我们肯动脑筋,从学生的实际,运用多种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不断积累,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学生的文学素养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熟读精思——谈记忆与思维的关系[J].上海教育科研,1985,(06).

[2]孙彤芬,杨理.引导学生“精思置疑”的几点体会[J].天津教育,1980,(09).

[3]朱熹.熟读精思[J].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上半月),2013,(09).

上一篇:电工技能培训下一篇:词汇游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