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维导图范文

2024-09-17

初中思维导图范文(精选11篇)

初中思维导图 第1篇

受到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影响,我们目前的初中作文教学缺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有效指导,导致思维缺少广度、深度和灵活性,特别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较差。究其原因,最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教学的提出,有其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

(一)现实依据

当前初中作文创新思维教学现状堪忧,其主要表现有:

1. 作文思维角度较为狭隘

作文的思维角度可说是无穷尽的,关键在于如何点拨学生去发现。实际教学中,教师比较强调文章的立意和组织,往往比较忽视学生作文思维角度的多元化。因而,学生的思维具有惰性,习惯在构思时循规守矩、生搬硬套,而不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灵活地构思。这导致了不少学生的思维较为狭隘,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

2. 作文思维方法略显陈旧

作文的思维方法的更新,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品质。受应试影响,教师比较多地指导学生运用聚敛思维,而较少提倡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乃至辩证思维。因此,学生思考时往往靠直觉判断,较多关注那些凭借日常生活经验所建构的意义。这导致了不少学生的作文思维缺少顿悟和发现的惊喜和快乐。

3. 作文思维展开缺少个性

作文的思维展开应该烙有鲜明的个性印记,表达学生对生活的独特认识。现实教学中,教师较少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构思进行优化组合和批判选择。因此,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品质,不敢大胆而合理地怀疑,未能形成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这导致了不少学生的思维千人一面,丧失了活泼的个性和独特的情绪。

(二)理论依据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在19世纪60年代发明的一种思维工具。他将其定义为:“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万用钥匙。思维导图可以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初中作文创新思维教学,有其充分的理论根据。

1. 现代脑科学

现代脑科学认为:左脑与右脑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在进行思考,左脑(控制着知识、判断、思考等)偏向语言和逻辑思考,右脑则是以图像和心像进行思考。思维导图符合大脑的思维机制,让左右脑协同运用,将思维痕迹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能极大地发挥学生写作文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各方面能力。

2. 建构主义原理

建构主义原理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和环境交互作用下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一定的辅助手段,利用相应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主动而积极地获得。思维导图将作文整体思维直观化、图像化,有利于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主动地去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3. 优化教学理论

“优化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学内容的组合上、教学程序的安排及具体方法的采用等方面实现优化,并努力使各种教学要素优化组合,配合默契,获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思维导图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优化、整合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整体情境中发现彼此的联系,从而促进思维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二、认识: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教学的特点

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教学首先具备思维导图的要素,即:一是话题的焦点明确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二是分话题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三是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形和写在产生联想的若干线条上的关键词组成;四是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结合作文创新思维,它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一)重点突出

突出重点是改善作文思维的条理性、组织性和提供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运用思维导图时,师生要使用中央图,每个分支都用图形展示,中央图上用三个或以上层次,使用三种或更多的颜色(或者颜色深浅不一),暗示彼此之间的联系。字体、线条、图形适当多些变化。

(二)思维发散

发散思维是产生作文创新思维的最重要手段。绘制思维导图时,每个分支采用的不同颜色,代表作文思维发散的不同角度。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交流、表述的特定环境,引导其多角度、多方位地求异思考,进一步进行想象与细节描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注重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三)顿悟与批判

顿悟与批判是作文创新思维形成的特殊方式。顿悟指的是作文创新思维过程不是形式逻辑的逐步展开,也不是任意地展开联想。学生在思维导图的二次重构中,将问题的细节放在整个情境中考虑,从而发现细节之间的微妙联系或细节本身的特殊性。为了验证顿悟的合理性,学生还需要对信息进行批判性的选择。

(四)形成个人风格

形成个人风格是作文创新思维教学的最终目的。思维导图要反映出学生的独特、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乃至创造性的人格。这里需要借助独特的图形、样式和结构等可视化手段,促进学生灵感的产生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三、实践: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教学的实施

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教学要在保证学生的作文基础训练的同时,重点训练学生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方法,并学会运用思维导图评改整合、选择加工、交流分享各自的作文构思,形成有创意、个性化的作文创新思维方式。具体操作说明如下:

(一)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辅助训练方法

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教学,离不开观察训练和作文基本技能训练。

1. 训练作文观察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细致、深入地进行观察,学会感受、学会发现。它包括:遵循观察的基本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由内到外;掌握观察的多样化视角,如仰视、平视、俯视;能运用观察的基本方法,如整体观察和重点观察,正面观察、侧面观察和反面观察,表面观察和深入观察。如在引导学生在写“中秋之夜”时,可运用思维导图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还原出中秋之夜月明、虫鸣、露湿、花香、夜静的氛围,然后运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感觉)有序观察、细致观察、特色观察。教师在写作观察训练时要循序渐进,凸显出观察的目的性、多样性、阶段性、连续性。

2. 训练作文基本技能

基本作文技能是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训练的基石。教师可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去状物、写人、叙事、抒发感想。状物要学会抓住季节、地点、环境、时间等要素,从形状、颜色、结构、用途等方面多角度地描写或说明,表现物体的动态和静态;写人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年龄、性格、经历、处境等要素,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写;叙事要学会抓住特定对象、环境特点、人物情态等要素,从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写;抒发感想要抓住真情实感、独特感悟等要素,采用直接抒发和间接抒发等手法。

(二)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专项训练策略

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教学,要注重创新思维的专项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思维的各个角度出发,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的思考。具体训练策略如下:

1. 化虚为实拓空间

抽象的概念往往比较晦涩难懂,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视角。教师若能借助一些比较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暗示,则能大大拓展思维视角的涉及面,增加作文构思的“选择点”,带来更多创新思维的可能。教师可让学生围绕中央图,从题材所涉及的各个领域进行发散思考,从而出奇制胜。现以案例说明如下:

如上案例所示,教师以“心灵选择”为话题,引导学生用实际情境使话题具体化、直观化。当学生思维拘泥于亲情、校园等话题时,教师可启发学生从自然、社会、历史、文艺、科教、风土人情等其他方面进行构思,让学生沉浸在各种生活化、艺术化的氛围中,从而拓宽思维面,催生更多的奇思妙想。

教师运用该创新思维训练策略时要注意: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话题与诸多具体事物的相似点。“心灵选择”可是一种情感倾向,也可是价值取向或人生追求,如“走访沈园”“昭君出塞”“学习上勇攀高峰”等;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选择,捕捉自己最有独特感受的构思。屈原投江慷慨豪迈,漫步乌镇优雅从容,看望孤寡充满爱意……不同的学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思想性格、情感倾向,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构思,从而写出情真意切、个性飞扬的好文章。

2. 优化视角展个性

古人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的是换个观察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事物不同的特点或神韵。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将“主概念”置于中央图,把运用发散思维将其拆分成的“子概念”写在各个分支上。教师要引导其从对象的位置、情态、方式等角度去把握其特点,提供给学生从不同方位去反映事物整体的多种视角,从而展现学生的作文个性思维。现以案例说明如下:

[案例]

如上案例所示,教师以“根”为话题,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把握其特点。当学生的思维拘泥于根在地底的状态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根在地表的裸露情形及其“遥望天空”的姿态。有了不同的视角,学生就突破了对“根”的常规理解,会产生更为新颖、深广的理解,诸如“忍辱负重”“志存高远”等。

教师运用该创新思维训练策略时要注意: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观察的视角及方法。前者如仰视、平视、俯视等,后者如正面观察、侧面观察、局部观察等。学生要善于发现最佳观察角度,表现对象独特的神韵。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拆分概念时善于联系生活,从而发现某种新的构思角度的现实意义。如“根”不仅“埋身地下”,而且“呼唤落叶”,它让我们由“根”对“叶”的情意联想到祖国对海外游子的深情呼唤,以及游子内心对故乡的深深依恋。

3. 由此及彼寻关联

事物不是孤立、静止地存在,而是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对事物本身的认识,运用由此及彼的联想思维方式寻求事物之间的关联。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要将话题置于中央图上,在向四周散射的分支上标明与话题相关的事物。现以案例说明如下:

如上案例所示,教师以“水”为话题,让学生进行作文构思。大多数学生起初只关注“水”的本身含义,诸如“珍惜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思维面比较狭窄,缺少创新。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相似联想或对比联想,去考虑“水”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学生的联想就丰富多了。

教师运用该创新思维训练策略时要注意: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发现对象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关联。考虑“水”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关联,可以考虑与之相似的“大海”“血液”,然后联想人的“性格”“生命”“疏导”“处世”,最后联想社会层面的“军民”“治国”。其次,这种联系应该是必然的,能够反映出我们对事物新奇或深广的思考,而不带有牵强附会的因素。

4. 辩证思考求立体

学生往往习惯于从单一的角度去构思作文,从而使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从表里、顺逆、静动、横纵、正反等相对的角度来构思、布局,则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既要注重思维发散,又要注重辩证关系。现以案例说明如下:

如上案例所示,教师以“网”为话题,让学生进行作文构思。学生起初不习惯运用表层、顺向、静态、纵向、正面的思维,对“网”的认识还停留在一般层面。当教师引导学生从相对的角度去构思时,学生惊喜地发现了“网”的深层寓意、现实启发和个性化的思考。

教师运用该创新思维训练策略时要注意:首先,学生要克服思维的惰性,运用全面、发展、批判的眼光,对立统一地去看待和认识事物。其次,学生要通过多种思维形式来揭示事物的多层次联系。最后,各种思维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并不存在着壁垒森严的界限。

(三)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综合训练流程

在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创新思维专项训练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命题要求下的作文综合训练。这里先是个人绘制思维导图,然后是集体参与讨论、修改、分享思维导图。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 自由创作思维导图

作文题:

告别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特殊方式,能传递伤感、依恋、温暖、祝福、感恩……告别是对山川美景的一次深情回眸,是对美好往事的无限留恋,也可是在人生各个阶段中短暂或永远的别离。告别标志着一种生活的情趣、彼此的情义、自我的成熟,甚至是对人生乃至生活万象的重新审视。我们都曾拥有过,也都曾告别过……请以“告别”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1)根据主题自由草拟

学生以主题词“告别”为中心,运用思维导图绘制向四周发散的分支,把所有与主题有关的关键词都写下来,不去管好与差。预计用时3分钟。

(2)第一次修正和整合

学生对关键词进行合并、分类、补充,发现关键词之间微妙的联系与差异,建立起层次,补充个性化的新想法,画出思维导图。预计用时7分钟。

(3)第二次补充和重构

学生全面考虑先前的所有信息,将各种元素进行联系,期待产生新的发现,再次补充重构思维导图。预计用时5分钟。现以案例说明如下:

2. 评议修改思维导图

对照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评估量表,教师发现学生在“使用联想”“层次分明”和“形成个人风格”三方面做得不足,有待集体评议修改。 评估量表图示如下:

(此量表源于汤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教学研究》)

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在构思叙事类作文时,可从对象、时间、地点、缘由、事情、方式等六个维度发散思维,进一步展开由近及远的联想或辩证思考,从而建立起符合认识规律的基本思维顺序,发现富有个性的想法。通过指导,学生对前面以“告别”为话题的思维导图作了修改。现以案例说明如下:

如上所示,师生对前面以“告别”为话题的思维导图落实了修改意见。其一,更新观念,理清层次,合并同类关键词。如“告别”的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景物”,甚至是一些可爱的物品,它们都可合并到“对象”这个关键词里。其二,补充其它类别的关键词,提供产生创新思维的角度。如该图中加入了“缘由”“方式”“辩证”三个思维的维度。其三,对关键词进行多元化、多层次的思考。在多元化思考方面,如“时间”不仅指四季、早晚,还可指像“细雨”“花落”这些某一情境中的特定时刻。在多层次思考方面,“联想”应是由近及远的,除了由具体的告别对象想到性格层面的“自卑”“虚荣”“脆弱”等,还可进一步想到一些社会现象,如“追星一族”“快餐文化”等。

3. 选择加工思维导图

评议修改完思维导图,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诸多要素进行选择加工,诱发顿悟与批判,完成作文话题的立意分析。这时,学生需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倾向、知识积淀和话题价值等因素,对话题的立意进行简明表述,从而确定合适自己写的立意,并将其以分支的形式写在某个三级关键词后面。现以案例说明如下:

如上所示,学生选择了“告别与拥有”这一辩证角度,需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作文立意分析。从兴趣倾向方面看,有的倾向于写沈园、乌镇、王陵等富有人文气息的地方,有的倾向于写母校、故居等生活、学习场所,有的倾向于写身边的亲人;从知识积淀方面看,有的可写荆轲刺秦前告别燕太子丹一类史实性材料,有的可写刘翔奥运会上因伤退赛亲吻栏杆一类新闻性材料,有的可写凡高创作《向日葵》《星空》等印象画与俗世决裂一类文艺性材料;从话题价值方面看,学生需要考虑话题立意的新颖和明朗,能否引起共鸣。比如“告别童年的蝴蝶”,切口小且富有诗意,就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美好遐想。而“告别残缺的梦想”虽然含义朦胧,但显得有些晦涩,容易偏题。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选择加工思维导图时,可适当运用一些小技巧。其一,学生需要注意立意角度的新颖。比如运用睹物思人的手法借“告别门前的梧桐”来写“告别故居”,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告别童年的蝴蝶”来写“告别童年”。其二,学生可根据自己切身经历,对思维导图中的一些要素进行组合。比如将“沈园”置于“雨中”的情境,将“王陵”置于“黄昏”的情境,将“深山”置于“秋天”的情境。通过巧妙组合,学生可从某个侧面发现熟悉事物的独特神韵,更易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某种感受。

4. 交流分享思维导图

学生集体交流分享思维导图,要体现学生个人的思维操作个性。四川师范大学马正平教授提出了赋形思维。其基本思维操作模型是“对比”与“重复”。“对比”是借反衬、比较等手法,突出并强化作文立意,“重复”是借多维视角、反复、渲染等手法,累积并强化作文立意。两者都是切实增强作文艺术感染力的思维操作技术。教师要善于发现思维导图中的学生思维个性,引导大家交流分享。现以案例说明如下:

如上所示,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自己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构思内容。两篇文章都从“告别与拥有”的辩证角度去写“童年”:

一类主要是对比式思维操作。文章开篇写道:“童年如梦,青春如茶”,对比突出童年的稚气、纯真和青春的沉思、细腻。接下来通过回忆童年“树上摘果实”“小河里捞月亮”“用放大镜看蚂蚁”来反复表现童年的可爱,由生活细节表现孩子的淘气、好奇和丰富的想象力。然后写告别童年的现在“仰望星空,忆先贤思想”“林间漫步,悲黛玉葬花”“埋头苦读,学保尔精神”,从而对比突出青春飞扬的色彩,既有伤感之情如品茶之初的苦味,更有沉思、豪迈之心如品茶时的苦尽甘来。结尾以对比、议论的方式再次强化“告别童年”与“拥有青春”的文章意蕴。

一类主要是重复式思维操作。文章开篇写道“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通过反复将童年的梦幻和纯真之味诗意化。接下来通过类比的方式,反复累积、强化,逐层深入地写了三种“告别”。一种是自然的告别。“花儿告别枝头”“小溪告别山谷”虽是自然现象,却以形象、直观的方式暗示“花儿”对“枝头”和“小溪”对“山谷”的感恩之情,为下文积蓄情感。一种是童年的告别。学生由自然现象引发对童年的思考,多角度呈现生活场景,既有“告别在操场上疯癫追逐的童稚”“告别在幻想中揽月捉鳖的懵懂”,又有“告别因小事而忽喜忽悲的随性”。最后该文写了内心的告别,不仅借重复的思维方式深化了立意,也从辩证的角度对“告别童年”提出了有创意的新的认识。

通过差异化教学,学生可发现各具特色的思维导图,在耳濡目染中激发作文构思灵感,为自己作文创新思维的后续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

四、成果: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教学的应用效果

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教学实践具有明显的应用效果:

(一)运用思维导图能促进学生作文创新思维的兴趣

1. 思维导图能调动左脑右脑的协同运作

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发散的信息处理工具,能充分调动学生左右脑的协同运作,将左脑的逻辑、次序、文字、语言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等各种因素全部结合起来。利用思维导图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重视发挥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想象的作用,从而提升作文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2. 思维导图能搭建便捷有效的思考框架

思维导图能提供实用有效的思考框架,把一长串零碎的信息变成容易记忆、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它将作文构思过程中的思维结构以直观、多维、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促进学生主动地整合新旧构思,自主建构信息网络。学生在思维导图的诱导下,能快速看到各种异乎寻常的作文构思,从而唤醒各种沉睡的记忆和潜在的信息,最终激发出更大的言语表达的欲望和需求。

3. 思维导图能发挥图文并茂的层级效应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把关键词用图形、文字、色彩及各种样式的线条勾勒出层级关系。它们能提升学生的记忆力和注意力,还能在师生的头脑中创设一目了然的整个层级关系,能加强对多角度作文创意构思的理解和运用。

(二)运用思维导图能改善学生作文创新思维的品质

1. 思维导图能提升作文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理清作文的思路和层次,并且把平时大脑中游离于思想边际的想法捕捉起来,归结到一起。学生的思维沿着中央图,向四周自由地发散,更为主动地建构作文构思的过程,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作文构思时的灵敏度,打开了思路。思维导图让学生培养轻松愉快的心情,容易催生出各种新的构思。

2. 思维导图能改善作文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导图扩大了学生作文思维发散的面,将思维的视角延伸到了各个方面,促使大脑有效地整合新旧知识和不同要素。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建立起多角度作文构思的思维模式,通过顿悟、批判,对多种作文构思灵活地作出选择和优化。作文创意的产生是一个准备、酝酿、明朗、验证的过程,此过程与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是不谋而合的。

3. 思维导图能优化作文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导图的绘制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思想性格、知识阅历,学生由中央图自由地向四周发散思考,用一切存在的想法去联想新的和独特的想法。学生可以沉浸在某种情境中,可以对吸引某种感官的物体有所关注,可以关注人物行为的独特方式,甚至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由近及远地展开联想和想象。绘制思维导图,就是展现学生独特的观察视角、思维方式和生活感悟。

(三)运用思维导图能提升学生作文创新思维的实效

1. 制订了基础与专项结合的作文创新思维训练方法

制订作文基础训练与专项训练策略结合的方法,是提升学生作文创新思维的保障。一方面,学生的观察感悟、表情达意的能力,是作文创新思维得以催生的源泉和动力,为学生的作文创新的后续发展做好了铺垫。另一方面,学生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意思维的专项训练,则是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进一步让学生学会怎样整理构思,怎样创造新的构思。它为学生作文创意思维的发展引领方向并注入活力,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思维空间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 建立了个人与集体并重的作文思维导图教学模式

建立个人与集体并重的作文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是尊重学生作文个性和促进作文资源共享的平台。其一,教师引导学生绘制个人思维导图,建立了多角度构思的作文思维模式,将作文的构思选择、立意分析、选材剪材、谋篇布局等都体现在思维导图中,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清思路,进一步优化素材的选择和运用。其二,教师在集体评改思维导图中充分利用差异化教学,深层次地锻炼了学生评改加工的习作构思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构思的交流与分享,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创新型作文思维和创新型人格的形成。

五、思考: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教学的实践反思

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创新思维教学,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学生心智模式的转变需不懈努力

学生受传统观念与思维定式影响较深,在心智模式的转变上需要教师的耐心点拨。教师要致力于改善引导学生作文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诱导。

(二)教师教学要求的程度要因人而异

教师的教学要求要依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灵活制订。思维发散是基本层级,思维求异是较高层级,思维的辩证和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是最高层级。

(三)作文创新思维的训练应厚积薄发

作文基础是创新的土壤。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在文字训练中学会自如地表情达意,从而为作文创新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作好厚实的铺垫。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思维导图 第2篇

循序渐进。初中语文学习应注重基础,不能急于求成。每天制定好计划,哪怕只做一点儿但只要坚持语文水平就会大有长进。利用初中语文思维导图每天可以认真的练几个字,每周背几首诗能认真的练几十个字,每周能熟练的背几首诗,看几篇文章,每学期读一本名著。

运用想象和联想。想象和联想伴随着语文学习的始终,听说读写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比如:再看课文《春》的过程中可以联想到以前学过的描写春的古诗词,再现课文的内容和情景。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的把语言文字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结合起来。这样的锻炼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果把它运用到写作中,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在课堂上老师对课文的理解是老师的理解,融入了老师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而同学们也许会有自己的理解,是站在一个未成年人的角度来理解课文,也许学生的理解会更好,所以学生要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都种能力。所以,同学们应该多思考,多提问,多研讨,使课堂活动丰富多样,精彩纷呈。学会快速阅读。在实际学习中,许多同学不甚阅读,更不用说大量的阅读课外书籍。长期下去造成的结果是不会读书,没有形成熟练的阅读技能,对学习的发展造成严重障碍。这里我所讲的阅读技能并不是指能简单的读,而是指在阅读的同时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阅读的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文章的不同的文体、内容、表现形式迅速分清文章主次、把握书中内容的一种技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多读书,注意了解不同阅读材料的特点和阅读技巧,加强读思结合,并且有意识的加快阅读速度,逐渐形成阅读技能。作好笔记。作笔记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初中生的学习笔记主要有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和复习笔记等。课堂笔记应注意结合课文对老师所讲内容进行记录,不能全抄全录老师的板书,读书笔记应注意做好圈点勾画,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复习笔记应注意做好知识的归纳整理,如经常读错的字音、写错的字形,常用文言实、虚词等,理清知识结构和联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论哪种笔记都要做好疑难问题的记录,便于集中处理。

初中思维导图 第3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一、概念界定

1.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是一种新的结合了全脑的思维模式,它是由托尼·巴赞提出的。思维导图是人们思考的工具,同时运用了左脑和右脑,在大脑信息加工的整个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思维导图还是一种高效的建构知识的方法,可以直接运用到教学设计中,学生直接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制订教学活动蓝图的过程,即对教什么和怎么教的一种计划和安排,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本文中的教学设计主要谈及的是教师基于思维导图模式如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思维导图模式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应用

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上课期间固然是非常重要的,预习和复习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好的学习模式则是其高效学习的基础。

1.思维导图在预习中的应用

预习不是简单地浏览教材内容,这样只能对教材有初步印象,并不能真正发挥预习的效果。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思维导图模式。引导学生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其学习内容,作为中央主题。接着逐渐划分分支内容并且逐渐细化到每一个知识点。最后纵观全图,学生在每个知识点处做出标注,如“已理解”“很困惑”等。用思维导图的模式来预习数学,能够帮助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这样在听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

2.思维导图在复习中的应用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总结,把握各部分内容的关系,然后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查阅,帮助学生修改错误之处。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各自的思维导图进行分享,以便自己的提高。当然,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做思维导图,在教师的引导下来共同做思维导图,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掌握,也能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复习技巧。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教会学生应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和复习。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导图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整个教学设计更加灵活、实用。

参考文献:

初中思维导图 第4篇

1.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是一种新的结合了全脑的思维模式,它是由托尼·巴赞提出的。思维导图是人们思考的工具,同时运用了左脑和右脑, 在大脑信息加工的整个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思维导图还是一种高效的建构知识的方法,可以直接运用到教学设计中,学生直接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制订教学活动蓝图的过程, 即对教什么和怎么教的一种计划和安排,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 本文中的教学设计主要谈及的是教师基于思维导图模式如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思维导图模式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应用

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上课期间固然是非常重要的,预习和复习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好的学习模式则是其高效学习的基础。

1.思维导图在预习中的应用

预习不是简单地浏览教材内容,这样只能对教材有初步印象, 并不能真正发挥预习的效果。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思维导图模式。引导学生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其学习内容,作为中央主题。接着逐渐划分分支内容并且逐渐细化到每一个知识点。最后纵观全图,学生在每个知识点处做出标注,如“已理解”“很困惑”等。用思维导图的模式来预习数学,能够帮助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这样在听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

2.思维导图在复习中的应用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总结,把握各部分内容的关系,然后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查阅,帮助学生修改错误之处。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各自的思维导图进行分享,以便自己的提高。当然,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做思维导图,在教师的引导下来共同做思维导图,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掌握,也能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复习技巧。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教会学生应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和复习。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导图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整个教学设计更加灵活、实用。

摘要: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模式,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指导学生应用该模式进行学习活动。主要从课前和课后两部分的学习中来探讨教师的教学设计。

利用思维导图优化初中数学复习课 第5篇

思维导图的运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有较大的不同,因此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运用的方法,还需要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工作,促进整体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只有这样,初中数学教学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工具

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运用思维导图开展数学复习课需要教师准备更多的工具,这样才能够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思维导图的运用通常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绘制相关的思维图,书面化的思维导图形式会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而且在绘制的时候教师和学生往往需要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和图案等代表不同的内容。因此在绘制的时候,需要大量的白纸和彩笔。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构建特点选择不同的构建方式,这样学生在后期整理知识的过程中会更加顺利。更重要的是,这种构图方式和学生的实际思维运转方式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学生理解自己画的图的时候,其效率更高。此外,在绘图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来辅助画图,或指导学生利用一些软件进行画图,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画图的效率。

二、使用思维导图的建议

1.明确思维导图的中心。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思维中心,然后以这个思维中心作为整个思维导图的核心,在接下来的画图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这个中心为基础,不断发散自己的思维。这样学生就能够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连接起来,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记忆力。

2.丰富思维导图的内容。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合适的方法丰富思维导图的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线条和图形来表示不同的内容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显色代表不同的内容。这样学生在进行整体梳理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效率也会更高。

3.科学地将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并且进行合理分层。在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科学地将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一个知识点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多个知识点。此外,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教师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记性分层。数学知识比较庞杂,在使用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发现不同的内容有各自的层次。

4.有计划地进行复习。初中数学学习的内容比较多,如果单纯地集中在某一段时间进行复习,学生会觉得比较紧张,时间不够用,复习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在实际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复习。每天学习结束以后,学生就应该就当天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在每周的学习完成以后同样要进行整理和总结。

初中思维导图 第6篇

一、图表型 (Charts)

用图表的形式对人物、地点、事件、观点等进行总结和比较。在徐州市历年的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 就有阅读一篇文章, 并用图表型思维导图的形式的体现文章结构并理解填词这一题型, 也是中考的难点。

二、大脑风暴型 (Brainstorm)

又称为蛛网型 (Spiders) , 用来表述篇章的中心思想, 或表示主题与内容的主次关系及相互联系。这种形式是一种很实用的归纳总结知识的手段, 可以更清晰、明确地看出一篇文章的脉络和重点以及细节, 笔者曾经在自己的课堂上多次运用。在初次给学生们介绍蛛网型思维导图时, 我在大屏幕上展示了这样一句话:Creating a spider diagram offers you a bird's eye view of the subject (创作一个蜘蛛表格可以帮助你从宏观上把握文章主题) , 可以让学生们初步理解什么是“Spider diagram”。再给出两个做好的“Spider diagram”图片作为例子, 学生们就可以理解, 这一形式类似于汉语中常提到的“知识网络”的架构。在一次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Reading文章时, 我设计了一个环节, 希望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手段, 将整篇文章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和补充, 梳理出属于自己的蛛网型思维导图。在充分读文章理解文章之后, 教师发给学生所需的工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创作, 这一活动是对整堂课的整体梳理, 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学生对这一形式是接触不多, 但是能发挥他们所擅长的绘画和创作, 学生们激情高昂。学生们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 教师提供制作图表所需的彩纸、水彩笔等工具。制作过程中, 学生们讨论热烈, 绘出的“Spider diagram”形式多样, 有画成花瓣形的, 有画成云朵形的, 还有制作出立体图案的, 并且内容充实, 将课文的主题和细节一一体现在彩色卡纸上。教师在有的组快要完成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制作完毕后, 以小组为单位, 人人参与, 将纸上内容还要用英语说出来, 这样一来, 既有写, 又有表达, 每位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先完成的几组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竞争意识也得到了激发, 学生们都渴望得到作品被展示的机会。最后一个环节, 在制作“Spider diagram”完毕的基础上, 整组到讲台前阐述了他们的设计, 利用蜘蛛图标作为提示, 复述课文内容, 一组学生配合默契, 因为是各自所写, 又经过操练, 所运用的口语表达也是清晰正确的。这个环节很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的要求, 显示了思维导图的魅力, 使英语课堂充满活力。所以在此后, 每当在课堂上用到蛛网型思维导图, 同学们都很热情的参与其中, 这种形式使学生对课本篇章深入理解, 使学生学习课文更有效率。

三、手掌型 (Palms)

每一个手指都是一个分支, 在阅读文章后, 对阅读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进行组织梳理。这种形式是笔者在一次外籍教师对英语老师进行培训中学到的, 它的好处是直观易懂, 且学生易于接受, 乐于接受。课堂上, 以自己的手掌为模型, 张开五指, 画出轮廓, 仅仅是这一过程, 就已经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下面我们要做些什么?这个大手掌有什么用处?这个大手掌里可以画什么?可以写什么?”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上来, 下一个步骤就是仔细读文章分析文章, 找出关键词, 理清主次关系。这一过程, 老师做起来都感觉很有意思很新颖, 课堂上用于学生间效果就更加凸显。

四、其他常用类型:树型 (Trees)

又称为分层结构目录, 能更清晰的区分层级和理清每一个层级的关系;链型 (Chains) , 用来表明过程, 原因, 使之更清晰;草图型 (Sketches) , 可以允许学生自己创作思维导图的图像, 根据需要增添内容。比如, 画出一颗苹果树, 树干部分就是想表达的中心思想, 树上结出的一个个苹果就是一个个具体的内容。

在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 笔者注意到, 图示结构非常有助于知识的长期记忆, 并且有利于学生架构知识网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多研究设计不同类型的思维导图, 教给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和要领。要注意的是, 训练学生使用思维导图, 重点在启发思维, 点播智慧, 而不是舍本求末的去强求绘画构图和着色, 要让思维导图切实服务于教学, 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喧嚣。只有合理巧妙的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 表现出各级主题关系, 才能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 使得学生进行全面、系统、有条理、有层次的学习与思考,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 为初中英语课堂助力。

参考文献

初中思维导图 第7篇

一、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思维训练指导活动不足

思维训练指导活动能够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巧妙结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的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活动中,却存在着教师忽视了学生思维训练指导,这种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学生知识的学习多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中,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2. 课程教学互动相对匮乏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活动普遍处于知识的讲解阶段中,多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物理知识、记忆物理原理,但是对于物理教学中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却不够理想。学生在物理课程学习中的话语量相对较少,物理教学活动中呈现出鸦雀无声的状态,物理课程教学活动中的有效互动相对比较匮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策略

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现思维导图应用价值,灵活的开展课前预习活动;开展思维导图操作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设课堂学习互动模式,实现思维导图的有效创作等方式,将思维导图与物理教学活动巧妙融合,为学生带来全新的物理知识学习体验。

1. 展现思维导图应用价值,灵活的开展课前预习活动

思维导图具有自身的独特特点,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应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需要明确思维导图的特点。

(1)简单性特点:思维导图操作便利,便于学生物理知识的快速掌握,学生能够借助思维导图实现知识的有效学习与全面复习,减少遗漏的知识点。(2)转换性特点:思维导图不需要采用较多的教学资源,仅仅需要通过思维转换便能够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物理是一门具有知识性、专业性特点的学科,在学生学习中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巧妙借助思维导图方式,灵活组织学生开展预习活动。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构建预习的模板,在这个模板中可以将思维核心放在课程定理定律方面,学生在明确基本定理的基础上,对相关物理知识的表现内容、方式以及表达式等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升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的质量,为物理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开展思维导图操作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借助思维导图能够使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物理实践活动相互结合,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实践操作,有助于实现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理实一体化”。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巧妙借助思维导图实现课程教学指导,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实践学习平台,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实验开展之前,教师需要为学生进行相关注意事项的讲解,采用简单的话语进行表达,鼓励学生进行适当补充,营造良好的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氛围。教师可以结合实验活动进行各项物理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将枯燥的物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活动相结合,发挥学生的实验想象能力,为学生物理实验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浮力”这一项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一个盆和一个小球进行实验。在实验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发放导图,组织学生了解实验研究的内容,而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动手操作。这种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印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能力。在学生实验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实验活动进行整理和归纳,将学生的实践研究内容与理论知识讲解活动相结合,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表达,表述学生的观念。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将课程教学活动归纳成为一个整体,在增强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上,有助于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再如,指导学生学习“质量与密度”这一项内容中,教师可以将质量和密度视为思维导图的重点,通过各个分支的结合,将质量与密度相关的元素进行整合,比如密度的定义、质量的测量方式以及质量的单位等等。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软件逐渐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活动中得以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课程教学引导。比如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思维导图,借助视频、课件资源等等,以直观、生动的方式为学生展示物理知识,通过视频表现动态化的物理现象,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的综合效果。

3. 创设课堂学习互动模式,实现思维导图的有效创作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更加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化地位,思维导图方式能够在发散学生思维的基础上,为学生带来全新的物理知识学习体验。

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灵活借助思维导图开展教学活动,真正展现物理课程教学的价值。比如教师可以以合作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思维导图的绘制活动。教师可以在学生物理课程的复习过程中,将2到4名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都需要基于特定的任务进行思维导图绘制,小组成员之间需要根据自身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任务分工,而后在各个小组完成任务之后进行观点表述与成果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能够增加学生的课堂话语量,使学生能够在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实现思维能力的升华,在最终得出思维导图中展示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结束语

初中物理教学思维导图的应用,是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物理知识与技能综合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在当前的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可以通过展现思维导图应用价值,灵活的开展课前预习活动;开展思维导图操作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设课堂学习互动模式,实现思维导图的有效创作等方式,改善思维训练指导活动不足,课程教学互动相对匮乏等当前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学习平台,在增强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上,有助于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摘要:针对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思维训练指导活动不足,课程教学互动相对匮乏等方面,并基于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的实际要求,提出展现思维导图应用价值,灵活的开展课前预习活动;开展思维导图操作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设课堂学习互动模式,实现思维导图的有效创作等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践应用的策略,希望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逻辑思维方式。

关键词:逻辑创新,思维模式,思维导图

参考文献

[1]于学.抓拍思维灵感之美——简析思维导图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6,(12):127.

[2]叶兵,刘炳昇.课程标准理念在教材中的渗透——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2,30,(15):7-10.

[3]谢东英.论初中物理教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和过程[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21):29-33.

初中思维导图 第8篇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图片、色彩、字母或者空间感知能力, 结合特定的授课主题, 在学生的大脑中构建出一个具体的知识结构, 能够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使学生对授课内容、问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思维导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结构会随着主题的变化适当调整。除此以外, 思维导图还能够弥补语义表达的不足。教师可以将当堂课的知识点根据彼此之间的关联度建立起一个网络化的结构。在思维导图的运用过程中, 放射性思维十分重要, 要能够合理运用图形工具, 将知识点完整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 能够使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懂得阅读的基本方法, 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能够解决目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

通常在英语阅读课程中, 教师主要从书本中选择教学素材, 基本上能够涵盖该阶段学生应当掌握的英语知识点, 包括单词、语法等。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阅读”方法的教学。他们往往将文章作为知识点的载体, 整节课都在为学生灌输单词、语法知识点。这样一来, 学生虽然学会了知识点, 但是对整篇文章缺乏整体认知, 在脑海中无法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 所掌握的知识也是零散的, 不利于阅读水平的提升。

三、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运用思维导图的具体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思维导图, 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能够从整体角度了解文章的行文脉络。因此, 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当仔细分析本节课的授课核心, 结合该核心制作思维导图, 用体系化的思维导图覆盖文章的体系, 使抽象的文章具象化。思维导图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阶段:

1. 课前准备阶段

在开始课堂教学之前, 教师首先要分析本节课授课的重点,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备课时设定的教学目标, 制作相应的思维导图。在学生阅读文章之前, 教师先向学生展示导图, 使学生对文章体系有大致的了解, 知道每一部分的关联程度, 从而方便课堂教学。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在阅读材料时会形成整体感知。教师还应当将课文阅读的难点、重点提炼出来, 帮助学生消化理解。

2. 课堂授课阶段

教师在课堂授课时, 应鼓励学生一起构建思维导图, 让学生发挥课堂主人翁的地位。学生通过阅读材料, 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通过思维导图展示, 标注文章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阐述自己对文章的大体了解。教师则通过对学生思维导图的分析, 了解学生的知识盲点, 解决学生在分析文章时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本文中, 笔者以《The Old Man and the Sea》这一阅读材料为例。该篇文章的题材是记叙文, 这也是学生最常见的一类文章。但是该文由外国作家所写, 学生对其内容设计比较陌生, 因此有必要利用思维导图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脑海中构造出文章的大致逻辑体系。在阅读该篇文章之前,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老人与鲨鱼激烈搏斗的视频片段, 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老人究竟为何要与鲨鱼搏斗?最终的结果如何?教师初步提问如下:

T: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video?

S1:How brave the fisherman was!

S2:What a terrible shark!

S3: The boat is too small.

提问过后, 教师根据本篇材料的内容绘制出思维导图, 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图片的主要部分, 并且用不同的色彩标注出来。不同的色彩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图片上。

在该图片中, 可以将“the sea”涂成蓝色, 突出大海的蔚蓝浩瀚, 将“the old man”涂成褐色, 突出老人力量的渺小。每个单元格都表示一个思考点。图中标记问号的地方是需要学生思考的地方。不同单元格之间的连线标志着这两者之间存在关联。通过这样的思维导图, 学生的零散思维能得到整合, 构建出完整的框架。

3. 课后阶段的使用

在这一阶段, 教师根据材料内容提出问题。学生为了更好地回答教师的问题, 会再次阅读文章内容。此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文章中的知识点, 了解重点词句的使用方式。学生通过阅读对文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此时学生再制作思维导图, 反映自己现在对文章的领悟。教师再结合新的思维导图, 分析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文章。

初中思维导图 第9篇

一、优化词汇复习教学

丰富的词汇量是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重要基础与基本前提。然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词汇量不足,且遗忘率较高等情况相当普遍。在此情况下,教师的词汇复习教学也难以收获良好的效果。此时,教师可以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特有的联想力与好奇心,借助思维导图记忆模式对学生进行词汇的梳理,从而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加深对于同一类别或是存在相关性的词汇的印象。例如,在学习《Healthy food》时,教师可以以healthy为中心词汇,延伸出fruit、juice等词,还能联想出unhealthy、diet、fat、lazy等词。此外,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单词记忆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发挥自身想象力,对记忆关键词的分支进行扩充与添加。例如,以house—room为记忆关键词时,房子的类型可以包括farmhouse、townhouse、apartment、building等;按照房间的用途进行区分又又包包括括bbeeddrroooomm、、ssttuuddyy、、lliivviinngg rroooomm、、bbaatthhrroooomm、、kkiittcchheenn等等;;再再深深一一层层次次而而言言,,可可以以将将房房间间里里所所包包含含的的物物体体进进行行分分支支扩充,如bedroom中包含bed、lamp;study中包含computeerr、、ddeesskk、、sshheellff、、bbooookk;;而而lliivviinngg rroooomm包包含含ttaabbllee、、lliigghhtt、、wwiinn--ddooww、、ppiiccttuurree等等((如如图图11所所示示))。。如如此此一一来来,,学学生生对对于于英英语语词词汇汇记记忆忆的的枯枯燥燥与与烦烦闷闷会会被被进进一一步步减减弱弱,,其其词词汇汇复复习习效效率也将显著上升。

二、优化语法复习教学

英语语法的复习教学工作是初中阶段英语复习中的难点课题。这是由于初中阶段的英语语法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尽管学生在进行单一语法学习、复习时能够对其使用方法准确掌握,但在对所有学习过的语法进行整合、对比时,学生常常会陷入学习误区,甚至连原本已清晰掌握的语法也有所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通常会采用表格归纳的方式帮助学生区分各个语法知识点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然而这种方法并不能激发学生的记忆兴趣,反而在进行反复多次的机械性记忆后,更容易将语法点弄混。此时,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思维导图记忆法模式,通过将不同语法的特性进行一一罗列,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相应语法知识的应用要点。例如,在复习“宾语从句”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归纳宾语从句中的三项注意要点,即代词、时态以及语序。宾语从句中的代词通常用“that”或者直接省略;而在if从句中,采用的代词通常是“if或whether”;疑问句式中,则通常以从句中原本的疑问代词或疑问词为代词。对于时态问题而言,则一般遵循如下原则:主句为一般现在时或者从句内容表现客观事实真理时,从句时态采用一般现在时;当主句为一般过去时,从句采用一般过去时。最后,陈述句变宾语从句,语序不改变;疑问式则变成陈述语序(如图2所示)。简单明了的树状结构就能将初中阶段宾语从句的掌握要点完全勾勒出来,有利于学生语法复习效率的提高。

三、优化语篇阅读复习教学

在初中阶段的语篇阅读中,通常包含了引导性的关键词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关键性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语篇中的整体内容与文段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而,在当前的语篇阅读复习教学工作中,大多教师对于阅读文段中的重点词汇与重点句型太过重视,从而忽略了对整篇语段的阅读复习,甚至于部分教师仅仅关心学生的实际阅读结果或者是阅读题中的大体正确率。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就会在潜移默化下影响学生对于语篇阅读的整体性理解,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与阅读能力发展。采用思维导图模式对语篇阅读复习教学进行优化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语篇文段中出现的语言点或关键词进行相互联系,从而将语篇的整个结构和框架进行直观清晰的呈现。例如在阅读记叙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罗列出“WH”框架,即when、where、who、how以及what五项内容对文章主题进行基本概括。采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在读完语篇后能对文章大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与阅读效率。此外,阅读过后,学生也可以参照自身所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文章内容的复述,当学生在进行同类话题的作文时,就能参考类似的写作结构与写作手法。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思维记忆方法能够充分地利用人体大脑的丰富联想能力,将英语知识中的词汇、语法以及语篇阅读思想等知识之间进行扩散、串联,有利于学生在实际的英语复习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串联并将其总结归纳。同时,思维导图还具有较为直观的可视性,学生看到图像时能够刺激大脑回忆、联想起相关的英语信息,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复习效率。

初中思维导图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思维导图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79-01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了阅读的语言内容

在当前的初中英语教材中,一般的阅读题材都包含了大量本单元所学的词汇、短语。在初中英语课堂讲解阅读时,教师往往会重点教学阅读内容中本单元的词汇、短语,过分强调这部分知识点的重要性,课堂的绝大多数时间都用于讲解这部分知识点。这让学生缺乏对阅读这个知识版块的全面性理解,所接收的知识也尽是不完整的。

(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我国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就是教师将阅读教学的重点都放在教材中的词语、短句、句子上,从而直接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由于教师不重视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就会直接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提高,阅读水平一直停留在阅读材料的表面,没有进入到更深一步的层次。

(三)学生机械性的学习、背诵课文

我国大多数的英语教学方法都是“死记硬背”,这也是目前初中英语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然而在通过教师让学生熟悉了词汇后,或是教学完课文阅读后就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全面性的朗读、背诵。尽管学生能够在背诵课文的过程中了解词汇与句子短语的知识结构,但是这只是停留在了解其含义的表层,没有深入的去理解课文内容的含义,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个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直接导致了今后的英语学习的效果。

(四)不重视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实用能力

传统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重视书本知识、阅读背诵方面,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实用能力。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沟通,而通过这一系列死板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笔试中取得胜利,而在实际的交谈中,学生只能是望而却步。片面性的知识是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要求,只有全面性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有效地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到英语。

二、思维导图的概念与特征分析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又被翻译为心智图,主要就是经过数字、颜色、空间与图像进行感知,在一个规定的主题中,让大脑去构建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用此过程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问题。此外,思维导图还有另外一个表达方式。就是构建一个可视化的语义网络体系,这是一种较为开放性的表达方式,能为思考者提供一个精确的图示工具。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英语阅读,让大脑更加容易接受书本上的阅读知识,也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

思维导图的具有四个基本的特征。第一,思维导图的中央图形就是主要的视觉焦点,其背景十分简单,而主体表现的十分突出;第二,思维导图氛围若干个分支,从中央图形的部分向四周扩散;第三,思维导图的分支是一个相对较为重要的图像或关键词,思考的主题就依附在高层次的分支结构中;第四,思维导图的每一个分支都有它不同的结构特点,尤其是分支互相连接形成一个节点时,其特点更为突出。思维导图的特点充分的证明了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整理自己的阅读思维,协助学生学习英语阅读。

三、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一)在上课之前运用思维导图

在上课之前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要求、所展示的英语阅读材料、所概括的整体性含义进行构思阅读。通过在课堂之前的阅读预习与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感知阅读材料的内容。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将阅读材料中的重难点进行归纳划分,与学生进行共同理解,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材料所有的知识点。比如,在学习七年级This is my sister一课时,教师明确三个教学目标:(1)对人物进行简单的描述。(2)根据相关的信息识别人物。(3)能够介绍自己的朋友与家人。学生通过教学目标进行阅读,就能够将整个单元中的含义了解清楚。

(二)课堂上运用思维导图

在课堂上采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明确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位置。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自身对阅读材料的了解制作思维导图,从而展现出每个学生不同的思维,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各个部分的联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阅读材料。比如,在教学七年级I want to be an actor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在阅读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本文的主要含义,以及不明白的地方,看学生是否能够分清楚职业名词、地点名词以及其他名词。

(三)课堂后运用思维导图

在课堂后运用思维导图就需要教师根据阅读材料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依照教师提的问题,在一次阅读后的找到答案;学生进行二次阅读时,就能够与教师一同理解阅读材料的英语语言知识了,重点分析不懂的部分;学生进行三次阅读时,就可以根据自己所理解的课文内容制定思维导图,展示出在阅读后所了解的情况。教师在加以指导,让学生变更自己不准确的答案。比如在学习九年级Unit 6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一文时,学生在课后完成教师提的问题:

1. Learn how to express preferences and causes.

2.Write a review of a book,a movie or a CD.

初中思维导图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思维导图,应用

初中数学相比小学数学更加繁琐与复杂, 涉及到有理数与无理数、几何图形、角的关系、一次方程和多元方程的学习, 繁多的数学公式及系统的数学关系, 使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摸不着头脑, 对数学学习无从下手。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将系统的数学知识以导图的形式直观的表现出来, 不仅使数学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 还有条理性的将知识的相互关联与区别形象的展示出来, 提高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1.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将抽象复杂的信息具体图像化, 方便人类记忆、理解、掌握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系统的思维方法。思维导图能将杂乱繁多的知识单元进行高度的概括归纳总结, 并通过系统、逻辑的梳理, 形成完整的知识构架, 方便理解记忆;同时能在构建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不同学生自己所构件的思维导图也不尽相同, 所以思维导图借助图形直观展示时不需要遵循特定的要求, 可以使用各种方便学生理解与记忆的工具, 例如, 文字缩写、特殊数字组合、逻辑关系图示、几何图形、英文字母等。在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教学不应拘泥于成规, 应尽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培养学生掌握准确设计、表达思维导图能力的同时, 积极鼓励学生依据自身情况进行思维导图的关联与构建的创新设计。

2.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繁杂性和逻辑性, 使数学教学难度较大, 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较为吃力, 无法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 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正确、及时的进行“思维导图”设计尤为重要。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思维导图设计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2.1 应用思维导图建立知识框架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设计课程内容时应服务于这一出发点, 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的思维导图。

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利用思维导图将“点、线段、直线、两条直线关系、三角形知识、四边形知识”以平面上直线数目为索引进行数学知识逻辑化的系统构建, 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线、与角度的抽象定义, 将外角规律、内角和规律、等松散知识融入整个知识体系, 并让学生学会在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中跳出单纯某一知识单元框架进行观察与思考, 学会从宏观出发, 选择不同角度对图形拆解、组合、构造满足解题条件。

2.2 应用知识导图优化笔记

思维导图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学生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的笔记, 学生应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数学笔记, 将知识系统化的记载在笔记上。

例如, 学生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多元方程时, 将一元一次方程的公式以思维导图的主干形式展示出来, 然后将多元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进行关联性的构图, 将整个方程关系的转化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客观的展现出来, 这种思维导图的笔记形式将繁杂的数学公式系统、直观的展示出来。学生在笔记中对知识的梳理, 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牢牢掌握, 同时思维导图的笔记形式也为学生课后复习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2.3 应用知识导图提高复习效率

数学作为自然学科中逻辑性极强的学科, 其不同知识单元之间具有极强的逻辑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能了解各个知识单元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不能建立完整的的数学知识体系, 在面对数学课程中大量的公式定理以及解题规律时就会对知识的记忆感到吃力, 同时对这些数学知识单元单纯通过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也让学生难以充分理解与掌握, 更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复习, 如果建立知识导图, 将数学教学内容以知识导图的形式系统化展现, 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将知识的联系与应用一目了然, 在复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结论:

长久以来常规数学教学多是一个“读死书”的过程, 学生学不得其法, 数学的学习倍感吃力却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会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挫败感, 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科学合理的的引入“思维导图”设计, 能帮助学生将繁杂、反复的知识单元进行简单系统的的归纳总结, 有利于学生知识记忆;同时对数学知识单元逻辑化的梳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进而加以灵活应用, 使学生学得其法, 事半功倍, 使教师有效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商庆平.基于思维导图支架的中学数学概念可视化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3 (03) .

[2]商庆平.基于思维导图支架的数学概念可视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3 (01) .

[3]方永进.“思维导图”是数学课本不错的“补钉”[J].浙江教育科学.2011 (04) .

上一篇:博物馆数字媒体艺术下一篇:三步阅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