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分析模式范文

2024-05-26

文本分析模式范文(精选11篇)

文本分析模式 第1篇

1 文本类型学的功能分类

文本类型理论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全面、客观的文本分析方法。Bühler于1934年提出包括符号 (sign) 、语境 (context) 、说话者 (speaker) 及受话者 (addressee) 四个元素的语言功能的工具模式。并将语言功能归纳为:信息性功能 (informative function) 、表情性功能 (expressive function) 及呼吁功能 (appellative function) 。J a k o b s o n认为语言功能模式有六个组成因素, 分别是代码 (code) 、语境 (context) 、发送者 (sender) 、接受者 (receiver) 、接触渠道 (contact channel) 和信息 (message) 。信息是联系其它因素的中心点, 围绕着信息与信息发送者的关系, Jakobson将文本分为信息性功能、表情性功能、意动功能 (conactive) 、寒暄功能 (phatic) 、元语言功能 (metalingual) 和诗学功能 (poetic) 。但Jakobson的功能分类方法并没有在翻译研究领域得以推广。后来, Reiss在Bühler功能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功能, 把文本功能划分为信息性功能、表情性功能和操作性功能 (operative) 三大功能。其实Reiss提出的操作性功能与Bühler提出的呼吁性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目的都是诱出文本发送者预期的反应, 通过文本感染接受者。并且Reiss认为文本功能可以知道翻译研究, 文本类型就是通过文本功能进行划分的 (Reiss, 2000:25) 。而Nord综合了Bühler与Jakobson的功能分类, 将文本功能分为:指称性功能 (referential function) 、表情性功能、呼吁性功能和寒暄功能。并且, Nord对呼吁性功能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 将其细化为:直接呼吁 (direct) 、间接呼吁 (indirect) 和诗意呼吁 (poetic) (Nord, 2001:39-45) 。在功能划分的理论框架下, Nord认为每一个文本都存在于一系列特定的、相互依赖的成分 (因素) 之中, 各个成分构成的总和决定了文本的功能。只要某一成分发生变化, 该系列的其他成分所构成的整体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在任何交际翻译中, 至少有一个成分会不停改变, 那就是接受者。即使目标语文本接受者和源语文本接受者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社会背景等方面非常类似, 至少有一个方面不同, 即两者所属的语言和文化团体 (Nord, 1992b) 。因此, 每一种源语文本构成因素都有可能对目标语接受者构成影响。Nord认为功能是翻译最为重要的标准, 但不是唯一标准。译者可以在翻译过程中对情景中某些源语文本成分进行“删减”, 也可以针对目标语文本情景对某些源语文本成分进行“改写”。但翻译主要取决于目标文本目的与源语文本目的的一致性, 该一致性的定义具有文化专属性特征。因此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该忠实于源语文本作者和目标语文本接受者, 对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情景负责。 (Nord, 1989;1991;2001a;2002) 。在“忠诚与功能”的框架下, 译者可以关注源语文本的具体特征, 舍弃文本的某些方面。

2 源语文本分析的“循环模式”

那么源语文本分析、其特定功能和翻译过程的契合点在哪呢?根据Wilss提出的双阶段模式, 翻译是具有时间连续关系的两个阶段的综合过程。在第一阶段, 译者阅读源语文本, 分析其所有的有关方面 (Wilss, 1982:80) 。在第二阶段, 源语文本的意思或者意义穿上了目标语的外壳。译者通过选定与源语符号下相对应的目标语符号进行翻译。双阶段的模式的依据是:翻译是一项基于富豪对富豪的语码切换活动 (Wilss, 1977:626) 但是, Nord认为Wilss提出的双阶段模式认为译者仅需要具有源语接受水平和掌握目标语生成能力的断言是错误的。而三阶段模式相比较二阶段模式多出了一个转换的中间过程。即分为了分析 (解码、理解活动) 、转换 (语码转换) 和综合 (编码) 。 (Nord, 2006:35) 。通过语码转换的过程, 译者对文本进行重构, 最终将源语转换成目标语。

Gadamer认为翻译是一个循环过程, 体现的是传统活动与译者活动两者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Gadamer, 1972:250) 。并且三阶段模式要求源语文本面向目标语文本进行转换, 源语文本自身应有功能性, 但实际中, 并不存在具有内在功能的源语文本。相反, 我们假设源语文本具有功能性, 译者作为源语文本的接受者之一所认定的源语文本功能并不一定就是源语文本的功能 (Vermeer, 1983:72) 。因此, Nord在三阶段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循环模式的分析方法。循环模式的分析方法分为以下步骤:首先, 译者需要分析、理解目标语文本目的;其次分析源语文本, 在分析源语文本时译者需要了解源语文本提供的材料与翻译纲要是否一致, 并详细全面地分析文本的各个层面, 重点关注对生成符合目标语文本目的的目标语文本具有特殊意义的文本成分。在完成源语文本分析后, 根据目标语文本的目的要求进行改写, 与相应的目标语成分相匹配。最后将目标语文本组建成篇, 形成一个循环过程。同时改写过程包含了一系列的“循环运动”, 包括源语文本情景与源语文本之间、目标语文本情景与目标语文本之间、分析的各个步骤之间等 (Nord, 2006:38) 。

3 法律文本的功能分类

Reiss将法律和合同看做信息性文本, 认为法律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信息性 (如所有文本) , 但信息性不是它的主要功能。而Neumark认为法律文本是呼吁性文本。而后又改称其为表情性文本 (Neumark, 1988:39) 。通过进一步研究布勒的三方法可以看到:信息功能旨在通过“描述”文本在“真实”世界的状态探讨文本的对象和/或事实。表情功能旨在通过以发送人为导向的文本“丰富”世界。而呼吁功能是以接受者为导向, 旨在通过刺激接受者或通过对接受者施加某种行为“改变”世界 (Reiss, 1976:9) 。德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最初在写《交际行为理论》 (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ns) (1981) 时也参照了布勒语言功能的分类法。然而在他认为, 法律法规、合同等的法律文本的翻译起着调节功能, 因此法律文本的翻译应当归类于布勒三分法下的呼吁性文本 (1981:376) 。

在法律理论中, 二分系统可以取代语言的三分法, 二分法把语言功能分为两类:调节性功能和信息性功能, 如法律术语中所指的描述性功能和说明性功能。因此, 具有主要表达功能的文本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在法律文本的定义内, 如刑事诉讼中的辩护词 (plädoyers) 。一般来说, 法律文本根据他们的功能分为以下三组:1) 主要是描述性的文本;2) 主要是描述性但是有说明性的文本;3) 纯粹的描述性文本 (Bocquet, 1994:2) 。

法律文本主要是说明性功能, 它包括法律法规、规范、合同、条约和公约。法律文本是包括了行为准则的调节文书。因此, 他们是描述了单一个体应该遵守或违反某行为会受到何种惩罚的具体行为步骤的规范文本。如今普遍认为法律文本是描述了特定社会成员必须做什么 (命令) 、不应该做什么 (禁止) 、可以做什么 (许可) 或明确授权做什么 (授权) 的规范文书。但不是所有规范文本都是法律文本, 特别是宗教文本。

第二类法律文本由混合文本构成, 其类型以描述性为主, 也有说明性部分。这类法律文本包括司法判决和用于执行司法、行政诉讼的文书, 如诉讼行为、起诉状、案件摘要、上诉状、诉讼请求、请愿书等。前两类法律文本包括用于法律机制的法律文书, 第三类文本尽管对法律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但不属于法律文书。第三类法律文本包括由法律学者写成的纯粹描述性文本, 如法律意见、法律教科书、文章等。这类文本包含了所谓的法律学术研究或学说, 其权威性在不同的法律体系中各不相同 (Sarcevic, 1997:9-12) 。

4 诺德文本分析模式在法律文本中的应用

根据Nord在《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 (Text Analysis i n Tr a n s l a t i o n) 中的分类, 使用源语文本时的交际情景因素可以分为“文外”因素和“文内”因素。文本内的文外因素 (即“语言化”) 可以称为“元交际话语”。文外因素包括发送者 (sender) 、意图 (intention) 、读者 (audience) 、媒介 (medium) 、文本生成和接受时间和地点以及交际动机 (motive) 来分析。而文内因素包括题材 (subject matter) 、内容 (content) 、前提 (presupposition) 、构成 (composition) 、非语言成分 (non-verbal element) 、词汇 (lexis) 、句法结构 (sentence structure) 以及超语段特征 (suprasegmental feature) 。

法律文本的分析从文外因素开始, 然后分析文内因素。最后分析文外因素与文内因素的相互关系。

为了方便起见, 文内因素和文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根据所谓的新修辞学公式用下列“WH-问题”来表示 (Nord, 1996:41) , 即:

4.1 文外因素

文外因素的第一要素是发送者。法律翻译中, 法律法规、规范、合同、条约和公约的文本发送者各不相同。法律法规的发送者是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构等, 合同的发送者是当事人双方, 而条约和公约的发送者是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成员 (当事人) 等。

其次, 文外因素的发送者意图与文本的功能相联系。当发送者确定要向接受者提供某一时间的有关信息 (指称性意图) 、表达本人对事物的感情或态度 (表情性意图) 、劝说接受者相信某一观点 (呼吁性意图) , 或想建立或保持与接受者的联系 (寒暄功能) 时, 发送者的意图就与上述的四种交际功能相符合。在法律翻译中, 发送者的意图对法律翻译者特别重要, 因为意图决定了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组织, 同时, 文本的具体组织形式也会显示文本类型, 作为预信号告诉接受者使用文本时应该期待文本具有什么功能。

再次, 在法律翻译相关的文本分析方法中, 文本接受者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人们重点关注受众的交际角色、其对发送者的预期、交际背景和社会环境、其相对于文本题材的位置以及语言特征。举例来说, 中国是双法律体系国家, 形成了一国两制、三地三法的格局。香港考虑到立法文本的接受者不仅是香港居民, 还有大陆居民, 因此在1986年时就已将中文和英语作为官方语言, 1989年4月香港颁布的所有主体条例都采用中英文双语。并且31卷香港法的现行法律条款都有中文译本。

媒介的重要性在于提供了有关目标读者数量和身份的一些线索, 一份法制周刊其读者不仅数量庞大, 还代表了不同层次的教育和信息水平, 其预期和文体质量标准也不同于其他类型文本的读者。此外媒介的具体信息也为发送人的交际时间和地点提供了一些线索。

最后, 法律翻译者在翻译法律文本时, 应充分考虑到发送者的交际动机。因为有些动机或者动机种类与某些文本类型或媒介具有常规联系 (Nord, 1996:75) 。这就意味着某些动因 (立法、官司、国际商贸、企业合作等) , 生成了特定的法律文本 (法律法规、诉讼状、国际公约或条约、合同等) 和/或使用某一特定媒介进行传播 (国家机关、法院、检察院、国际立法机构或国际组织、报刊杂志等) 成为一种必要或常规。同时, 法律翻译者需要将源语文本的生成动机与目标语文本的生成动机进行对比, 然后找出该对比结果下的最佳的翻译策略。

4.2 文内因素

笔者认为, 词汇和句型是法律文本翻译应当着重分析的文内因素。法律词汇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文本题材和内容。根据文本题材, 某些语义场会有一些特定的词项表达, 各个关键词在文本中连接会形成一条贯穿文本的同位素链 (Nord, 1996:122) 。另一方面, 文外因素为词汇的选择提供了基本框架, 反过来, 词汇也作用于文外因素。发送者的意图可以通过词汇反映出来。相比文本意图, 媒介影响着词汇类型 (口语) 、构词 (缩略语) 和指示词语 (专业法律词汇) 。

不同的法律语言中有其独有的法律词汇, 这是法律语言作为技术性语言的一个特征。翻译过程中, 因为法律体系的不同, 一种语言中的很多法律术语无法在目标语文本中找到对应的目标语。另外每种语言下的法律词汇有其特殊性, 如英语的法律词汇多为古语、累赘词、宗教性词汇、具有特殊含义的普通词、过度精确的词汇等。例如英语中常出现aforesaid、forthwith、let (without let or hindrance) 、thence等古旧词汇;也有如aid and abet、authorize and empower、cease and desist之类的累赘词;并且很多常见的普通词汇表达的概念却具有专业性, 比如offer和acceptance对应的中文为“提供”和“接受”, 但用于商贸合同中对应的词就成为了“要约”和“承诺”;而又由于世界各国法系的不同, 司法机关的级别划分和表述方法有所差异, 其词汇的使用也有差异。与英语相比, 德语法系中, 法律术语往往高度抽象, 并高频使用名词 (Smith, 1995) 。而在中国, 法律术语词汇通常用具有概括性、模糊性的词汇表达法律含义。

特定句型结构主要体现了文本的意图、媒介和文本功能等特征。句法特征也取决于各个文内特征, 特别是内容和构成 (如具体信息正在文本和句子中的分布情况) 、词汇 (如动词和名词结构) 以及超语段特征 (如语调) (Nord, 1996:130) 。法律文本的句型比其他文本的句型更为复杂, 多由从句和分词短语、插入语等成分交错构成。并且不同的句式服务于不同的法律文本功能。如司法文书的案情摘要部分通常很简洁, 多为短句。主语为当事人双方, 整个段落以时间或地点变化为逻辑线;立法文本多为长句, 并且句式固定, 多为无主句或被动句。每个段落具有独立性, 彼此不影响其表达意图和功能;而合同的构成比较固定, 句式也有模式可循, 但是合同出于对当事人双方利益的保护, 使用的句型更为详尽复杂, 其目的是确保每一用词用句都逻辑缜密, 让对方当事人无缝可钻。正是因为法律文本多用分词结构、从句、介词短语、插入语等, 所以在分析法律文本句型时, 应充分考虑该句式的功能、意图等因素。

5 结语

文本分析(范文模版) 第2篇

一、教材内容分析

阅读部分承载着整个单元中最重要的语言和文化信息,也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处理的部分。文章的标题是”安妮最好的朋友”,本文讲述了有个女孩安妮为躲避纳粹的迫害而藏身于小阁楼中,并把日记当作自己的朋友,通过写日记来表达自己孤独和郁闷的心情。在日记中她描述了自己对外面世界和大自然的渴望,以及由于自己的特殊身份而不能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的一切。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学生不仅要进行阅读技能的训练,学习一些新词汇和短语的表达方法,还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并欣赏英语语言的美感,感受主人公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纯洁美丽的心灵。

二、学生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词汇基础,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学习策略和技巧,具有初步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他们对老师的期望也大大提高,不仅希望老师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期望从老师那里获得更多的学习策略与技巧,分享人生经验。因为,刚刚升上高中的学生,大家相互之间还不是很熟识,需要了解、沟通,友谊是他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他们每个人对友谊的认识不同,见解不一。对于友谊这一话题是特别感兴趣的,所以大部分学生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对该课保持较高的积极性。但是,阅读这样一篇英文原著还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师要估计学生在理解上应该存在一定的困难,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设计理念

(一)创设情境。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特点,用游戏模拟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朋友的重要性,与讲授内容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身临其境,极大地激励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开放式教学策略,设计师生互换角色环节。

(三)任务型活动策略,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任务中学习知识。

四、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词汇和短语。

2、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游戏、视频展示的方式导课,达到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朋友的重要性的目标。

2、通过快速阅读、精读,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

3、通过讨论、师生互换角色环节,达到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以及犹太人的悲惨命运。

2、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二战中的犹太少女安妮的所思所想,用心感受安妮处于恶劣的生活环境之下渴望友谊、渴望朋友、渴望大自然、渴望自由的心境,从而更加热爱友谊、自由。

五、教学手段

使用实用教具和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了课

堂教学的内容,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导入(情景导入法)

1、游戏导入:选一名学生到前面以各种方式向自己的同学寻求帮助。与此同时,其他同学可以看到在大屏幕上老师的要求:拒绝帮忙,并且说:Because I’m not your friend.几个回合之后全体同学都会感到朋友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来引起学生注意,通过相关话题引入主题,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氛围。学生能够通过这样一个活动,体会到对朋友的看法,从而引发学生对友谊的思考。

2、多媒体展示:电影《安妮日记》的片段,引出安妮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德国法西斯残害犹太人的历史,从时代背景出发走进阅读环节。

【设计意图】 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理解安妮的心境和为什么将日记视为自己的朋友,学生一定对其原因感兴趣,从而深刻地领悟安妮日记的内涵,引出文章。

(二)阅读Reading1、多媒体展示快速阅读问题:

(1)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whole passage?

(2)How many parts dose the passage consist of?

(3)What is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t?

【设计意图】 趁热打铁,在了解了文章写作背景的同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同情心,使其快速找到问题的原因。这是一个快速阅读的任务,学生通过短时间的阅读,马上找到问题的答案。

2、多媒体展示细节问题:

文章共有两个部分:A:社会背景,B:安妮的日记。

A:由于该部分内容相对简单,所以采取学生互动式。针对该部分内容设计若干不同类型的问题,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选取积极、大胆的学生上前面当老师,让当老师的学生主动选择不同的类型题来提问其他的同学。

(1)关于Who,When,Where, Why等的问题。

(2)TRUE or FALSE 问题。

(3)Translation。

(4)单项选择题。

(5)连线题。

【设计意图】 学生拥有很强的表现欲,老师通过让学生当老师这一环节,充分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整个教学活动以教材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与活动贯穿始终。

B:安妮的日记这部分,语言特别优美,但是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学生应该跟老师学学习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查找﹑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1)老师选出文章中几个典型的句子,和同学一起分析。通过对语

言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安妮当时的情感。

(2)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从文章当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主动到黑板上写出该句子,并且分析。

【设计意图】 针对文章细节问题逐个分析,学生通过完成这些环节再次阅读课文,从而掌握文章当中理解的难点,体会课文内某些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熟悉课文内容并简单表达自己观点的目的。

(3)幻灯片展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设计意图】针对课本中句子基本的表达法进行设空,主要考察学生是否注意到这些新的表达法。这是一个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记忆方面的强调和考察。

(三)讨论。结合本篇文章,谈论友情的重要性及什么是真正的友情。

【设计意图】 属于语言知识输出部分的任务,学生通过该任务达到掌握基本语言表达的效果,是学生思维再创造语言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并且实现了本节课的感情升华,激发同学们热爱、珍惜友情,热爱自由的情感。

(四)小结。总结本节课内容,达到巩固的目的。

(五)作业。结合讨论,写一篇关于友情的文章。

【设计意图】 把刚才在课堂上讨论过的内容用笔写出来,是对语言精确的要求,是加深记忆和理解的需要,是对课堂内容的补充,也是对课程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探究式学习”模式下的文本分析 第3篇

一、什么是“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独立发现问题,自主寻求答案的过程。它是一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自主、积极的学习过程。但是如果操作不当,也可能演变成教师把本来5分钟就能讲通讲透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结果花费了一节课甚至几天的时间,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笔者认为探究式学习不等同于“放羊式”学习。如果对学生完全放任自由,会使他们陷入茫然无序的状态。

二、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被教师牵着走向教师的预设。而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下,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思维的训练和情感的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独立思考。

要做到既把课堂还给学生,又能保证课堂的实效性,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做好充分的预设。而备课,更多的是“备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更贴近他们的、有方向的、便于探究的课堂。

三、“探究式学习”模式下如何展开文本分析

“探究式学习模式”下的文本分析,有的课文可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有的课文则可以“以点带面”。下面举例说明。

1.全面分析——《说“木叶”》

《说“木叶”》是一篇关于诗歌意象的文化随笔。文章旨在阐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文章的学术性较强,并列举了大量古诗文,与学生距离较远。“说”,表明这篇课文属于议论文体。本课的重点不是赏木叶,而是要让学生抓住关键性语句,明白作者如何“说”清楚的。这需要对课文全面分析。

为了避免教师在课堂上零零碎碎地问、絮絮叨叨地说,笔者精心设计了图表(见图1),让学生自主根据图表提示,梳理文章脉络。

具体做法如下。

环节一是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组织学生默读、圈点勾画,完成图表要求:理清行文思路并概括提出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分析的问题是什么(“木”的艺术特征),最后总结全文(一字之差,一字千里)。其中重点是“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环节二是透过重要的段落和关键性语句,提炼出关键词。比较“木”与“树”的不同。组织学生合作、探究4—6段,完成图表要求:比较“木”与“树”的不同特征。通过体会文中列举的诗句,比较“木”与“树”的不同意境。

环节三是对课文的观点和材料作出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组织学生思考后讨论交流:“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作者是如何阐释的?你是怎么认识的?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十分精彩。有的学生认为中国诗歌语言的特点就是语言的暗示性,追求含蓄委婉,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不能被语言所局限,应当品读那些言外的微妙滋味。还有的学生认为不同的人对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有不同的理解,这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阅历有关。这说明学生对“暗示性”已经有了个性化的思考。

2.以点带面——《哦,香雪》

对于逻辑性较强的课文,可以用“全面分析”法。而对于比较感性的文学作品类的课文,可以抓住一点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例如《哦,香雪》。

《哦,香雪》是作家铁凝的成名作。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笔者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想是通过主人公香雪这“一点”牵出小说的情节、环境和主题这些要素组成的“面”。具体做法如下。

环节一是展示6幅女孩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找出“香雪”。学生根据课文对台儿沟贫穷、落后、封闭、宁静、纯朴的的环境描写,初步认识香雪;再进一步结合文本,图文对照,加深对香雪单纯、纯真、害羞、自尊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有学生会提出:香雪是不是爱慕虚荣?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来,教师会呈现课文中两段人物心理的描写。

(58段)她盯住同桌那只铅笔盒,猜测它来自遥远的大城市,猜测它的价值肯定非同寻常。三十个鸡蛋换得来吗?还是四十个、五十个?这时她的心又忽地一沉:怎么想起这些了?娘攒下鸡蛋,不是为了叫她乱打主意啊!可是,为什么那诱人的哒哒声老是在耳边响个没完?

(69段)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从这两处的心理描写,学生会发现香雪的虚荣心。

环节二是质疑探究香雪是不是爱慕虚荣的人,她用四十个鸡蛋,走了三十里夜路去换一个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到底值不值得?让学生探究自动铅笔盒对香雪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什么使她战胜了自己。

环节三是分析作者借香雪想表达什么,从而探讨小说的主题。

这节课以认识香雪为主线,覆盖了小说的情节、环境和主题等众多知识点。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保证了课堂的实效。在此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教师做的也只是给学生“搭桥”,最终还是要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解决问题。

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下,教师以尊重学生阅读感受为前提的教学设计应该是粗线条的,要留给学生思考和发挥的空间。教师从关注教学的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关注知识的掌握转变为关注能力的提高,充分相信学生,学会等待,避免越俎代疱,才能让学生的能力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

文本分析模式 第4篇

德国功能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克里斯汀·诺德 (Christiane Nord) 出版了《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一书, 代表了翻译文本分析模式和翻译教学的最新成果。本文将诺德的“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用于中国本科翻译教学, 以湖南科技学院2010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以彭长江教授主编《英汉———汉英互译教程》为源文本, 从翻译教学过程的安排、翻译问题的归类和翻译质量的评估三个方面, 将诺德的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翻译教学过程中, 并对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下的翻译教学设计进行阐述。

二、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

德国功能学派代表人诺德 (2006:12-13) 认为, 翻译是一项跨文化交际行为, 译文是否能被接受取决于读者个人期待与否。影响读者个人期待的因素由译者的常识、交际需要、语境和社会语境构成, 达到了交际目的的翻译才能称为读者接受的译文。该模式可以用于分析研究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对 (language and cultural pairs) ”。这一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做翻译练习, 而且有助于他们在社会上做翻译实践, 促进人们对翻译作进一步研究。

诺德统一了翻译过程中的语言和非语言模式, 将文本分析模式和她的翻译实践结合起来, 论证了她本人设计的文本分析模式。她在序言中指出, 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要求译者透彻理解源语文本, 准确阐释源语文本, 或能解释语言和文本的结构及其与源语语言系统规范的关系, 还应该考虑到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决策的一切因素, 从而确定正确的翻译策略。诺德详细地从翻译教学的安排、翻译问题的归类和翻译质量的评估等方面阐述了这一模式在译者培训中的应用。这一模式有两个特点:它是非常笼统的, 不涉及任何具体的文本分析, 因而可以用于所有的文本分析;它又是具体的, 可以用来分析各种各样的翻译问题。

三、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下的翻译教学设计

诺德 (2006:155) 指出这一翻译教学过程的设计不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 而是以提高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转换能力为主, 包括导入、翻译选材、翻译文本难易度区分、翻译问题归类和翻译质量评估等。

1.设计翻译导入, 培养学生的文献搜索能力和源文本分析能力。诺德 (2006:161) 指出, 翻译学习是实践学习, 翻译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而且要提高与翻译相关的能力 (translation relevant competences) , 如本族语的语言能力、外语的语言能力 (包括词的色彩、词的语义特征、语法、语言变体、语域、风格、类型等) 、文化能力 (百科知识) 、某些特殊领域的确切知识 (如婚姻法、经济政治、贸易平衡、信息技术等) 及文献与科研的技术能力 (如字典的使用、参考书目的使用、信息存储等) 。翻译教学之前最好有一个导入部分, 以话题的形式引入, 提高学生的文化能力, 加深对特殊领域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文献搜索能力、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能力。所有这些都将舒缓翻译课堂的紧张气氛, 使学生关注翻译转换能力的培养。翻译课堂不再是以语言比较为重心的课堂。在翻译教学中, 我们会布置课前的预习任务, 设计翻译导入, 引导学生对翻译目的、源文本进行分析, 并聆听他们对翻译述要的理解, 鼓励形成多样、生动的译文。

2.选择真实的文本用于翻译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文本分析。翻译选材是由文内因素和文外因素共同决定的。通过选择真实的文本, 将翻译文本归类, 并将文本分析模式应用到翻译讲述中, 翻译讲述便可以与文本特征结合起来, 通过这一过程学会自己分析文本因素, 或者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文本因素。好的翻译文本选择可以减少学生在翻译中遇到的困难, 不至于惊慌失措、失去动力。

3.理性评估翻译任务和翻译文本的难易度, 通过课前任务, 降低文本难度和译者难度。翻译教学中, 由于受到教材的限制, 很难将难易度不合适的文本全部剔除出去。首先, 文本难度主要与学生对源语文本的理解程度相关, 学生可以独立通过文内因素分析察觉翻译任务的难易度。其次, 老师可以通过课前分配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从而确保翻译文本对学生不是太难。而在翻译课堂教学中要将语言能力的教学减到最低, 语言能力的教学可以延展到其他语翻译实践相关的课程中。再次, 语用难度与翻译任务的本质相关。如果真实情境下的文本并不是针对译者而是针对母语读者的, 那么译者可能会对源语文本情境的理解不透彻。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当通过说教性翻译指令降低翻译任务的难度, 包括文内因素分析、译语文化的传统形式、文本功能的变化等。最后, 文献和研究技术能够加速翻译任务的完成。如在课堂导入阶段, 老师可以添加源语、译语的文本, 通过平行文本 (同主题、同类型、同背景的文本) 的阅读, 降低翻译任务的难度。在以后的阶段, 可以由学生自行搜索平行文本。通过这些辅助文本 (auxiliary text) , 学生完成翻译任务的情况非常好。

4.引导学生将翻译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归类, 分为语用失误、习俗失误、语言学失误和文内失误。以彭长江教授主编《英汉———汉英翻译教程》为例, 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对集体翻译进行报告陈述, 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译文中的错误进行归类。

5.测试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通过毕业论文的方式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化转换能力及量化的科研能力。在试卷中包括各种类型的翻译文本以全面测试学生对翻译的掌握。改革以往的语言能力评估模式, “衡量翻译质量不再以源文及其功能为唯一标准, 而是要综合考虑源文与目的文本各自特定的文化语境、功能与文本特征, 以及翻译的社会交际功能的实现程度 (朱琳, 2012:102) ”。

这一教学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和语篇转换能力, 不仅突出了译者能力的培养, 而且有助于打破脱离语境、以翻译产品 (译本) 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不讲思维, 简单罗列“技巧分类+词语句子译例”。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激励, 教师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翻译, 激发学生的翻译灵感和思维。尽管并不是每一个译文都是佳作, 然而学生对“双语转换”的无数尝试才是真正提高翻译能力的前提。正如Sonia Colina (2009:2) 所说:“新型的翻译课堂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的, 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结语

诺德提出的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该模式统一了语言和非语言模式, 为翻译学习提供了一个分析源语文本的模式, 有助于提高学生翻译文本分析的思维能力。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翻译灵感和创造性, 有利于形成生动、多样的译文。同时, 翻译教学最开始应尽量少地考虑翻译策略, 而在翻译学习的高级阶段才需要展开。Vanden Broeck (1978:96) 说过, 翻译教学通常认为翻译课老师可以针对翻译实践中出现的某类问题, 归纳出严厉的条款 (翻译策略) , 以尽量减少翻译中出现的问题。然而更理智的做法应该是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判断或是翻译目的选择灵活的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Colina Sonia.Translation Teaching From Research tothe Classroom A Handbook for Teachers[M].McGraw-Hill E-ducation (Asia) , 2003.

[2]Nord Christia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3]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彭长江.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文本分析模式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模式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中文本细读模式运用的意义

1.有利于小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

在文本细读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对文章内容多次仔细阅读,逐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增加,并且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理解程度也不断增加。

2.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文章写作手法的重视

语文教师在细读文本之时,要充分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写作的表达方式以及各种修辞手法。教师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师对文章写作手法的重视,促使学生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3.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师的语文水平

语文教师通过文本细读,不断分析文章的主要特点,通过阅读分析提高了文学修养和自身的写作能力。教师语文水平的提高,能够不断提高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不足

1.学生缺乏主体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教师根据课前准备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有的教师甚至就如读课文一般把文章内容以及相关的写作手法灌输给学生,也不管学生是否明白,机械地授课,没有为学生创造参与课堂的机会,同时也没有引起学生对阅读课的兴趣,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缺乏主动性。

2.缺乏对学生语文阅读目的的认识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语文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语文阅读的认识,但却没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语文阅读课的学习效率很低。

3.没有充分发挥教师拓展知识的作用

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拓展、延伸相关的科学知识是现代教育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但是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一些教师的知识拓展和所学文章没有关联性,不能够将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师延伸拓展的知识上,这样不利于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

三、运用文本细读模式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相关策略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不能够满堂灌,要以小学生为语文阅读课的主体,教师则起到引导作用。如在学习《七色花》时,教师应该事先对这篇文章备课,精读文章,提高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力,但是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不可以按照自己备课的内容像读课文一样灌输给学生。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七色花》反复阅读几遍,并且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主要有几个小故事组成,这篇文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回答这些问题;最后教师还要让学生设想:假如自己也有一朵七色花,会有什么愿望想要实现呢?如何更好地利用七色花才最有价值?这样不仅调动起了学生阅读这篇文章的积极性,同时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发展。

2.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师在让学生细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制订学生容易学习和接受的教学方案,在细读文章时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在学习《观潮》这篇文章时,教师首先让小学生细读文章,提问学生这篇文章是怎样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通过哪些句子表达出来的。学生带着问题仔细阅读文章,并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分析句子重点,如“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句话主要描写了潮来时由远到近的变化情况,表现手法非常细致。再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远来的浪潮比喻成千万匹白色的战马向我们飞奔而来,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潮来时波澜壮阔的情境,这种写作手法很值得借鉴。通过上述方法,教师不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做好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展

仅仅学习课本上的文章,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小学生发展的要求,教师要紧扣所学的文章特点,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拓展,这样不仅能够巩固学生课上所学文章的分析方法,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例如:在学习了《一颗小豌豆》这篇文章之后,教师给学生安排任务,让学生在课下按照上课时学习《一颗小豌豆》的阅读方法来学习安徒生的作品《一颗豆荚里的五粒豆》。下次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一下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菊芳,王丹华.看似信手拈来 实则匠心独运——透过市语文优质课评比看文本细读[J].浙江教育科学,2011,8(2):56-57.

[2]周朝阳.文本细读,催生教学智慧——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思考[J].教育科研论坛,2011,8(7):46-47.

文本分析模式 第6篇

将新诗教育运用到通识教育中, 其课程的设置必然要考虑到接受对象专业的非中文性。那么, 相对于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 其讲授目的是有差别的, 讲授方法自然要做相应的调整, 那么究竟该如何将上述的两种文本讲述方式具体应用到课程中呢?

首先, 基于新诗文本的多样性, 要作分类性的区分, 以有针对性的讲述。汉语新诗诞生在一个多灾多难、救亡图存的时代。新诗的大部分内容是和近现代以来的时代特征紧紧相关的, 启蒙和救亡的需求是其诞生和文体变迁的外在社会动力。无论是从文言到白话的媒介更迭, 墙头诗、街头诗、民歌体等一系列诗歌文体的出现, 还是对域外诗歌资源的借鉴, 莫不如此。因此产生了一些基于时代的需求, 紧紧响应时代要求的诗篇, 比如大跃进诗歌、小靳庄诗歌、文化大革命诗歌, 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颂歌浪潮中, 无论是郭沫若的《新华颂》、胡风的《时间开始了》还是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其内容上的时代性远远大于其作为诗歌的艺术性。尽管从质量上说, 这一类的诗篇并不高, 但从客观认识论上说, 这些诗篇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容还是值得重视的。我们不妨将其视为客观的诗。这些类型的诗歌在汉语新诗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有着非常庞大的数量。另一种诗篇则表现为诗歌自为的必然, 一些基于诗歌自身的要求而应然出现的。比如新月诗派、中国新诗派、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主义诗歌, 90年代以来的汉语新诗, 等等, 这些诗篇相对而言, 其对艺术性的追求要大于时代的映现, 显现为纯粹的诗。还有一种类型的诗篇则显示出两者的结合, 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新诗。无论是起源于地下的朦胧诗还是第三代诗歌, 特殊的时代氛围和思想波动已经融入到诗人和诗歌的生命中, 以诗来倾诉对时代的要求和不满, 以诗来宣泄被压抑太久的青春, 诗歌在承载人生激情的同时, 这种情感的投入和思想的深刻恰恰也是诗歌存在的目的之一, 因此, 两者的遇合是非常恰如其分的。

其次, 新诗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特殊性。通识教育是一种普及性的教育, 在课程内容的设定, 难易度的把握和考试考查的方式上, 相对于中文专业课程来说, 都要趋于简化。因此, 在新诗文本解读上, 知识性的普及要占据大部分的内容。中学的诗歌文本的讲授基本也就停留在这个层面上, 着重于一定思想的接受上。虽然说, 这是诗歌文本理解上的最为肤浅的层次, 但通识教育的要求决定了新诗课程在这上面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 从学生接受的层面来说, 比较注重于思想的宣传, 有着明确的思想意义的诗篇, 是较为容易的, “知人论世”的文本讲授方式就是最为恰当的讲授方式, 比如当讲述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女神》、《天狗》的时候, 参照郭沫若的类似于创作谈和自述性的文字, 基本就可以清晰的掌握的这些诗篇。比如《凤凰涅槃》写的就是对新中国诞生的期望, 《天狗》则是对五四时期打碎旧制度、旧文化者的褒奖, 等等。但是对这些诗篇的讲述, 又不能占用太多的篇幅, 因为这些时代性强、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的诗篇, 对今天的学生来说, 其存在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渐渐远去, 只能是越来越小, 以至于最后只有文学史的价值, 而没有诗学的审美价值。而对于那些比较纯粹化的诗歌来说, 运用新批评的文本讲读方法, 相对来说比较恰当, 因为这些诗歌写作本身就刻意的消隐诗人个体的痕迹, “非个人化”。或者说, 这些优秀的诗篇本身拥有着多层次的内涵, 用知人论世的方式来解读, 也许只能接触到最为表层的含义。如果将文本意义的独立性和读者的自主性阅读结合起来, 那么每个读者在面对同样的文字的时候, 可以不受诗人主观意愿的束缚, 有所创造性的阅读, 也才能真正实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盛景。比如朱缃的那首《葬我》:“葬我在荷花池内, /耳边有水蚓拖声, /在绿荷叶的灯上, /萤火虫时暗时明。//葬我在马缨花下, /永做着芬芳的梦;/葬我在泰山之巅, /风声呜咽过孤松。//不然就烧我成灰, /投入泛滥的春江, /与落花一同漂去, /无人知道的地方。”如果知道朱缃因投江自杀而英年早逝的话, 那么, 这首诗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朱缃对生命归宿的一种现实化的期待。如果抛弃掉现实中的这种传记性解读的话, 甚至忘却这首诗是朱缃写的。那么, 这首诗的意义就会刹那间丰韵起来, 既可以将其视为对一种诗意化的死亡方式的具象化理解, 也可以将其视为对人生虚无、悲观厌世的价值的体认, 等等, 每个读者也都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境遇, 将其内化为独特的死亡接受。尽管含义多样, 但这一类的诗歌, 是相对而言比较好理解的, 因为诗人从意象到语句都沿用的是大多数人接触过的表达方式, 为人们的阅读提供了契机和指引, 随着阅读和经验的深入, 能够循序渐进的理解其层层叠叠的意义。徐志摩、林徽因、舒婷、北岛、顾城等人的诗篇能够拥有众多的读者, 和他们的创作较为接近于读者的这种期待视野有关系。因此, 此类诗篇应该是新诗课程设计里重点讲述的对象, 可以将基本的诗歌观念、抽象的理论体系融入到这些具体的诗篇讲述中, 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被视为纯诗的另外一些篇章里, 比如穆旦、郑敏、袁可嘉、辛迪在四十年代写的偏于哲学化的诗篇, 80年代中后期以来杨炼、王家新、张曙光等人写作的, 偏向于“智慧”性的诗篇来说, 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 讲读起来还是颇具难度的, 这些过于先锋性的、实验性的诗篇, 可以做大致的介绍, 讲述的篇幅不宜过多。

第三, 诗歌解读思维方式的转变。运用到诗歌上, 这两种文本阅读方式很难说用优劣和对错的观念来评定, 只是两种诗歌解读理念的博弈, “知人论世”重在求真, 强调诗歌的认识作用和宣传作用, 将文学作品视为作家观察和反映世界的自然结果。将诗歌文本视为诗人认识世界的一个媒介, 而对于读者来说, 其阅读的结果就是通过诗歌来接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这既是诗人决定论, 也是“文学是现实的反映”理念在诗歌中的再现。诗歌教育浸染着浓重的工具化色彩, 尤为注重诗歌思想的提炼。这在中学诗歌教育中比较盛行, 比如将臧克家的《有的人》、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这一类的哲人警句当做优美的诗篇来讲读, 思想教育意义远大于诗歌的文学教育。新批评和接受美学给我们提供的诗歌讲授方法之所以耳目一新, 主要在于它革新了传统知人论世的认识诗歌的方式。突出诗歌内容表达的自为性, 强调其独立于诗人和读者之外的意义, 将读者的能动创造性融入到诗歌的阅读中。强调诗歌语言表达本身的艺术性, 探究其想象力和虚构世界的能力, 相对弱化诗歌的工具性价值。这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为新诗文本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面对理工科学生过于“实化”的专业思维, 可以通过诗歌文本蕴含的强大的想象力和语言营造世界的能力, 来丰富他们的空间建构和语言感受能力。可以通过诗歌文本对自然、宇宙和各种活色生香的生活细节的描述, 引发他们对生活情趣的关注。

参考文献

[1]丹纳.艺术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4.

文本分析模式 第7篇

一、标记模式理论的意义

标记模式是由myers—scotten创立的, 这是以认知为基础的语言理论, 旨在揭示语码转换背后说话人所欲传递的含义, 该理论认为, 选择有标记的语码意味着更多的付出。由于人们的认知计算以经济为导向, 所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往往偏向于作出标记的选择。说话人做出有标记的选择是为了获得额外的回报, 以抵消这一选择所产生的额外付出。这些额外回报就是向说话人传递某种附加信息, 它来源于人们对选择的语码通常所能产生的社会、心理联想的意图义。

标记理论为众多语码转化现象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 但其解释更侧重于社会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而在语言学理论方面的来源论述不足。因此, 难以为其它语言学家和语用学家所理解, 从而影响了人们对它的认同和在语言研究中的运用。

二、标记理论的语言学解释

标记模式具有广泛的语言学理论来源。

1) 它将语言形式的选择视为说话人有理性的语码选择, 这一观点可追溯到Jakbson提出的手段—目的模式。2) 选择有标记的语码意味着更多的付出, 这一观点源自于布拉格学派的标记理论, 尤其是当今认知语言学中的标记像似性理论。3) 标记模式认为, 人们的认知计算是以经济为导向的, 这一观点可以从zipf定律中获得理论支持。

三、标记理论对文本话语中的话语角色转换的分析

标记模式的运用范围目前已经从最初分析话语中不同语言间的转换, 发展到分析话语和文学作品中的同一语言不同方言和语体之间的转换。本文进一步将该理论运用来分析Jenny Thoms提出的话语角色转换, 探讨话语角色转化如何成为一种语用策略。

话语角色的转化属于一种不同讲话风格之间的语码现象。从标记理论的角度出发, 可以将所有话语角色看作构成一个集合, 说话者根据自己的目的, 从中选择他所认为的最可行的话语角色。当出现话语角色从无标记向有标记或从标记性弱向标记性强转化时, 说话人作出了更多的付出, 作为额外的回报, 说话人可以向受话人传递某种额外的意图义信息。它们源自于人们的社会、心理联想。就说话者的角色而言, 这些社会、心理联想就是通过这些角色所传递的信息性质、说话人与该信息之间的关系, 及说话人对该信息所持的态度, 通过这种意图义的传递, 实现自己一定的语用目的。

四、标记理论对《简爱》文本中的话语角色转化的分析

1、标记理论的频率标准表明, 出现频率较多的项一般表达人们的一种正常的习惯, 所以一般视为“无标记”项, 它们只是表达一种客观的或一般的倾向;相反, 如果出现频率较少的项则表明人们的一种“反常”的表现, 一般视为“标记”项, 它们一般来表达一种潜在的意义。本文对《简爱》中的人物在会话中所使用的话语角色进行了分析。

研究表明, “说话者”这一话语角色出现频率最高, 一般被视为无标记角色, 而其它角色出现频率数相对较少, 则带有一定程度的标记性质。这样, 由“说话者”向其它角色的转换变成了有标记的讲话风格的选择, 该发现与标记模式理论是一致的, 该理论认为说话者的角色在诸多角色中是最简单明了的。同时这一发现也与行为主义的原则相一致, 因为常识告诉我们, 人们一般总是表达自己思想的话语内容在频率上远远大于其它方面的表达方式。

2、标记模式中的标记性是个动态概念, 无标记话码在一定的语境中可能会变的有标记, 反之亦然。“说话者”这一角色一般为无标记, 在特定的语境中也会具有标记性。例子:Jane:What does HE say?

Helen:Love your enemies;bless them that curse you;do good to them that hate you and despitefully use you. (Bronte, 1847/2002:53)

这里, Jane问Helen在New Testament中对人的行为判断, Helen一般来讲应该以一个“答复者”的角色来回应New Testament中的原话, 但在这里, Helen仍以“说话者”的角色出现, 那这暗含了一种潜在的语用隐含义, Helen以说话者的身份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表明她在向Jane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希望给Jane力量助她走出心里阴霾。在这里“说话者”应该是“有标记”的。

3、本文研究还发现, 信息导入语的位置对语码选择的标记性具有调节作用。一般来讲, 前位为无标记, 后位为有标记, 可以增强语码选择的标记性。

基于对信息导入语的位置出现频率的对比分析, 本文对《简爱》中话语角色的转换现象进行了分析。例如:

Jane:You have no business to take our books;you are a dependent, mama says. (Brote, 1847/2002, 4)

在这里Mama says完全可以按照正常的顺序放在句子的前面来充当前置信息导入语, 而在这里作者为了表达Jane对妈妈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Jane的勇敢和独立精神作者采用来了后置信息导入语, 来表达其深层的情感态度。

总之, 说话者在转换话语角色的过程中, 确实借助于人们对这些角色所能产生的社会、心理联想, 向受话者传递相应的意图义。这样, 说话者隐晦地表达自己对某人、物或某一观点的态度, 以及对信息中的言外之义行为的责任范围的理解, 从而达到一定的语用目的。

从这一意义是上讲, 话语角色的转化成为说话人用来促使言语交际获得成功的一种语用策略, 而运用标记模式则可以对这一现象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同时从这一理论来分析文本能够更深地挖掘其语用深意。这为我们的外语教学特别是文学和写作课程的教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Andersen.G.and T.Fretheim.Pragmatic Markedness and Propositional Attitude.Amsterdam:John Benjamins[M]2002

[2]Halliday, M.A.K, 1978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ntics: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J]London:Longman Arnold

[3]Bronte.C.1847/2002.Jane Eyre[J]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从受众文本生产解读并读分成模式 第8篇

一、并读发展概况

并读是2015年4月15日正式上线的一款全新形态的新闻客户端, 以“有趣有用有钱赚”为创新理念, 锁定大学生及年轻白领为主要受众群体, 从新闻、社交与分成3方面增加用户黏性。并读的创新之处在于用户分成模式的设立, “读赚天下”是并读的一个卖点。用户通过阅读、评论、点赞、分享新闻及点击广告等方式可获得相应的积分, 积分能在商城兑换奖品或直接提现。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媒体“将新闻卖给读者, 再将读者注意力卖给广告商”的“二次售卖”商业模式, 将实惠直接回馈给普通用户。这种利益共享模式, 让并读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庞大的用户群体。

在2015年12月23日召开的以“活跃·重构价值”为主题的数据分享会上, 并读提出“用户活跃度才是硬道理”, 并发布了2015年活跃用户情况。上线8个月, 下载量接近5000万人次, 活跃用户约4成。据艾瑞公司监测的数据, 在前十大新闻客户端中, 并读新闻的“月度人均使用时间”和“月度人均使用次数”等核心活跃用户数据, 均遥遥领先第二位, 高居榜首。[1]占比约4成的活跃用户是并读较其他同类新闻客户端的优势所在, 但这些活跃用户是否真的具有价值, 笔者将通过分析受众文本生产进行些许探究。

二、受众文本生产解读

并读的受众文本生产主要有两种方式:新闻评论和贴吧互动。笔者分别从这两种渠道选取文本进行分析。

(一) 新闻评论

笔者分别于12月7日、12月10日晚上9点整, 选择推荐专栏里晚7点到8点评论量最高的一条新闻, 对其评论进行统计分析。12月7日选出的恰好为并读并不多见的原创新闻——《大雪:我的童年打雪仗, 你的童年冻成狗》 (下文简称“新闻一”) , 而12月10日选择的为19:10发布的《复星董事长郭广昌确已失联》 (下文简称“新闻二”) 。笔者分别对新闻一和新闻二的4573条和3013条受众评论进行分类统计, 见表1。

1. 以无意义、简短评论为主。从表中可见, 两篇新闻的评论中, 无意义内容占比均超过40%, 而与新闻相关的评论量则在30% 以下, 简单表示已读过的评论在25% 左右。从评论字数上考虑, 新闻一中超过5个字的评论 (包括无意义的不相关评论) 仅为373条, 占比8.16%。而新闻二中占比为8.23%。由此可见, 超过90% 的评论以简短为主。新闻一的4573条受众回复中, 无意义评论比例高达44.19%, 而与新闻内容相关的评论占比仅为26.66%。并友“活娜娜”评论道:“白雪皑皑, 北方的美景, 南方人只有移步过去一饱眼福。”“C草地”则对逝去的童年颇有感慨:“童年的往事桩桩件件, 历历在目, 可是再也回不去了, 只能从孩子们的笑声中感受到童年的快乐。”类似于这样长度和深度的优质评论也是存在的, 但数量并不多。为数较多的还是“美”“好看”“下雪”等简短评论。“不能多说”写道:“今年大雪没下雪。”还有“雨霁山樱”说:“好怀念小时候的雪。”当然, 在点赞获积分的利益刺激下, 1.9% 的并友在评论中直接求赞。例如, 并友“胖的小极品”说:“谁能给我点个赞?”而“洗礼儿”直接评论道:“赞我瘦十斤。”新闻二中与新闻内容相关的评论占比略高一点, 为29.34%。其中并友“幸福一家人1”问道:“真的是失踪了吗, 不可思议。”并友“韵秀”也评论:“牛人出事了吗?”并友对于郭广昌的失踪还是比较疑惑的。这条新闻转自财新网, 各大主流新闻客户端均有报道。

2. 评论长度、深度略有欠缺。笔者分别在12月10日和12月13日晚上9点, 统计了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客户端 (以下简称“腾讯”) 以及并读中该新闻的评论总数及点赞排行前五名的数据:从表2中可见, 截至12月10日晚上9点, 与今日头条、腾讯相比, 并读的评论数量是最多的, 但是点赞数明显偏低。并读评论量是腾讯的1.6倍, 而最高点赞量仅为其十分之一。三日后, 今日头条和腾讯的评论数量几乎翻倍, 而并读变化则不明显。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与并读用户积分规则有关。每天通过阅读新闻获取的积分上限为9分, 需要阅读30篇方可完成。出于读新闻获积分的目的, 受众关注的可能是点击新闻的数量, 而不是新闻内容, 因而会选择点击最近更新的新闻。随着内容的更替, 发布时间较早的新闻会被淹没。并读点赞排名前三的网友评论分别为:“明天必定跌板啊!”“跑了?抓了?还是被绑架了?”“失联?发生了什么?”腾讯获点赞最多的网友评论是:“这些集团、公司什么的都在贷款或上市扩张, 表面繁华, 背里空壳。做企业干实体都要学老干妈的做派才能长长久久, 虚的都是空的, 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就跑的跑, 抓的抓, 还是要脚踏实地干企业办公司, 表面文章终究要被戳穿的。”今日头条获点赞排名第一的网友评论为:“国内有钱人为什么移民?因为他们知道钱来的不干净, 经不起查。”从评论的长度和深度来看, 并读的评论不仅简短, 在深度上也略逊一筹。

(二) 贴吧互动

截至12月27日, 百度贴吧的并读新闻吧中有1351个主题, 共14570个帖子, 按主题分大致有以下几种:功能使用、登录更新等问题咨询, 抱怨客服服务差, 积分兑换和提现问题, 邀请好友注册, 同类型赚钱APP推荐, 可浏览广告少等。笔者按这6种类型进行数据统计 (见表3) 。

由表中数据可见, 邀请好友注册及积分兑换、提现问题的主题帖占比均超过30%, 是并读吧友最关注的问题。邀请好友的方式基本为直接发送并读邀请码, 或者附上自己的提现截图、提现体验等。此举目的非常明确, 即通过邀请获得积分。每成功邀请一位新成员, 将获得100积分, 对于阅读一篇新闻0.3积分、评论点赞0.5积分等常规操作来说, 推荐注册的积分非常有吸引力。而在积分兑换、提现问题的主题帖中, 有极少是关于积分与人民币兑换比例和提现成功分享的, 超七成是关于提现周期长的抱怨及提现不到账原因咨询等。其中有部分极端吧友, 因为长时间提现不成功而产生愤怒情绪, 认为并读是骗子公司, 为了吸引受众采取用户分成模式, 但并未实现分成的承诺。

同类型赚钱APP推荐占比为17.54%。由于并读采取用户分成模式, 吸引了大批运用此种模式进行运营的APP在此推广, 如招财狗、牛逼赚、推猫、惠锁屏等。功能使用、登陆更新等问题, 主要是软件使用中遇到的各种操作难题, 受众在贴吧中寻找解决方法。包括分享被阅读加分项怎样实现、为什么被禁言、更新之后新闻打不开、出现闪退等等。3.11% 的吧友抱怨客服服务差, 基本不回复, 或是好不容易有回复, 还没等提出问题就已经结束服务流程, 造成用户体验差。2.37% 的受众提到可浏览广告少, 不利于该项积分的获取。因为每浏览一则广告可获得5个积分, 每日10分封顶。也就是说点击两条广告即可完成。从中可见广告激励措施的有效性。

三、问题分析

通过对受众文本生产的分析, 笔者发现并读的分成模式虽然很新颖, 但在吸引用户使用的过程中也出现许多问题, 迫切需要解决。

(一) 新闻使用价值低

分成模式下, 用户只需阅读、评论、分享新闻, 即可轻松获得积分。因而为了获得每日积分而点击新闻、随便评论的现象是很常见的。从《大雪:我的童年打雪仗, 你的童年冻成狗》和《复星董事长郭广昌确已失联》这两篇新闻的评论中可以明显看出, 与新闻内容相关的评论占比尚不足30%, 多数为无意义、不相关评论, 甚至有读者为了积分而在评论中直接求赞。趋利心理引导下, 不少受众忽视了新闻内容, 只是忙于点击新闻赚积分, 致使新闻点击量较高, 而真正的阅读率偏低, 新闻使用价值降低。

(二) 评论质量差

利益分成提高受众评论新闻的参与度, 但评论质量有待改善。从并读、腾讯、今日头条等新闻客户端对《复星董事长郭广昌确已失联》这篇新闻的评论中可见, 并读用户的有效评论多停留在事实发生层面。如“跑了?抓了?还是被绑架了?”“失联?发生了什么?”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当天积分任务, 受众可能没有更多的时间思考, 评论多欠缺深度。而腾讯、今日头条等无利益刺激的受众是在有感而发的状态中写下的评论, 是深入思考的结晶, 评论多有内涵, 质量较高。

(三) 用户体验差

虽然并读设置不同的分类新闻供读者选择, 有查看并友状态、分享新闻等功能, 但用户体验依然做得不到位。贴吧主题帖统计中的积分兑换和提现问题, 超七成抱怨提现长时间不到账。吧友“难得hutu777”于2015年12月14日发帖:“上个月21日提现, 现在还没到账, 怎么回事?”吧友“liyangrenzp”也在12月24日发帖:“12月5日申请提现, 提现审核久久不通过, 难道一天审一个?”浏览贴吧可发现, 提现10余天不到账是常有的事。客服不能及时回复, 也是造成用户体验差的一个原因, 贴吧中3.11% 的主题帖是关于客服服务差的抱怨。而主打“新闻、社交、分成”中的社交也并不尽如人意, 虽可以看到并友的点赞、评论等动态, 但不能进行互动。

(四) 积分设置欠妥

从并读的日常操作积分获得途径表中可以看出, 积分规则设置略有不妥。每推荐注册一个新用户可获100积分, 每天上限为500分。而除推荐注册外的其他分值每天最高为65分, 阅读新闻、评论新闻、评论点赞、评论被点赞等操作每次均不超过一分, 分值差距悬殊。点击广告每次5分, 每日上限10分, 相比于阅读一篇新闻0.3的积分, 这也算是不少的分值。此种积分设置下, 贴吧中邀请好友注册的主题帖占比达到32.57%, 2.37% 的吧友更是通过贴吧询问在哪里可以浏览更多的广告, 以获得积分。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新闻使用价值的降低。

四、结语

并读率先采用“新闻+ 社交+ 分成”的模式,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在摸索前进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亟须解决的问题。虽然目前已采取部分措施, 如对评论中求赞的用户进行禁言处理, 逐渐实行支付宝提现实名认证等, 但还是治标不治本。怎样提高新闻的使用价值, 而不是让新闻沦为眼球经济的附属品, 这才是分成模式下真正要解决的难题。

摘要:并读新闻客户端自2015年4月15日正式上线以来, 用户数量不断攀升。截至2015年底, 下载量接近5000万人次, 发展迅速。但通过分析用户评论、贴吧互动等受众文本生产, 发现透过外表的繁荣, 并读新闻在运营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新闻使用价值低、评论质量差、用户体验差、积分设置欠妥等。

关键词:并读新闻,受众文本生产,新闻客户端,分成模式

参考文献

文本分析模式 第9篇

1 自适应不良网页过滤模式

本模式分为训练和过滤两个阶段:训练阶段主要是利用自适应样本库构建不良类类别模式、性医学类别模式、性文学类别模式,从而构成一个智能化的过滤模式;过滤阶段是通过已创建的过滤模式和用户设置的阈值对测试文档集快速分类预测以过滤不良网页。

2 文本表示与向量字库

本文中采用了向量空间模型,将每篇文档看作是由汉字字符这种项构成的向量,每篇文档中出现的所有不重复汉字的总个数即为该文档向量的维,项的权重存放的是该项在单位个汉字中出现的频率。因此,一篇文档可以表示为:D=D(T1,W1;T2,W2;…;Tn Wn),其中,Tk是汉字字符项,Wk是该汉字在文档中的字频统计值,1≤k≤n。

对于每篇文档而言,其中的汉字字符项按照字频高低顺序存在唯一排列,以汉字字符项、字频、字频排名为主信息的向量在本文中称为向量字。以每个类别的训练样本库为文档集,分别统计各个类别的文档集中出现的所有汉字及其在该类别下的所有文档集中的字频、字频排名等信息,由此可得各个类别的向量字字库。

3 自适应类别模式

3.1 构建算法

1)从不良类训练样本集生成不良类类向量字库;

2)从普通类训练样本集生成普通类向量字库;

3)统计不良类向量字库和普通类向量字库,产生不良类特征字库;

方法:计算所有两字库中同一字符在不同字库中的字频绝对差值,并依据字频绝对差值高低排序,差值越大的认为其表征不良主题特征性越强。本实验中定义为该类具有频率绝对差值的字为特征字,由这些特征字及其字频值、字频绝对差值、排名等信息可以构建不良类特征字库。

4)利用特征阈值从不良类特征字库中抽取前若干个特征字及其字频值作为不良类标准模式。

3.2 过滤算法

1)构造测试文档的特征向量;

2)将测试文档和不良类标准模式比较,算出相似度,依据阈值进行过滤判断。

本文采用了以下3种方法计算不良类标准模式与测试文档特征向量的相似度:

最小二差法:本文中,最小二差为不良类标准模式与测试文档特征向量中同一字符对应的不用字频绝对差值累加值。

特征字字频累加法:本文中,特征字字频累加值就是测试文档特征向量中各个字符对应的不用字频的累加值。

余弦度量法:本文中,计算不良类文档向量与测试文档向量的相似程度。

4 系统设计

4.1 系统架构与功能简介

该实验系统是在Eclipse环境下利用Java语言开发实现,采用了流行的MVC(Model-View-Controller)模式,数据库的访问采用JDBC直接访问方式。

系统包括前台实验、后台管理两个子系统,其中:

前台应用系统:是本实验主要的应用模块,包括网页下载、数据清洗、分词处理、字频统计、模式构建与预测、图示等用于实验处理与分析所要的主要功能。

后台管理系统:是系统维护中心,包括前台样式管理、用户权限管理、前台应用各默认阈值设置管理等主要功能,该子系统非实验必需,但有利于前台实验系统的维护。

4.2 系统界面设计

本实验系统使用了典型的图形用户界面,其界面部分的开发主要是利用了开源软件包Swing,界面设计以实用为主。

系统界面一般由两部分构成:菜单栏、工作区。其中,菜单栏包括文件、搜索引擎、文本与处理、分词处理、分类预测、统计土、帮助这七个主菜单项;工作区则依据各主菜单项的不同而略有变化,但一般均包括命令按钮、信息栏区、文本输入区等主要组件。

5 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中构建了不良类类别判别模式。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注:以120篇文档作为测试文档,其中含25篇不良类文档、80篇普通类文档、10篇性医学类、5篇性文学类、25篇不良类文档)。

可见,在分类预测的3种算法中,以余弦度量算法效果最佳,基本上能以非常高的准确率过滤不良网页;特征字字频累加法虽然过滤不良网页准确率最高,但识别性医学类网页时比余弦度量法差;最小二差法判别效果最差。

6 结束语

本实验利用自适应类别模式与余弦度量算法能较快且以较为满意的准确率对不良网页进行过滤,但利用这种基于字频统计和数据挖掘技术的过滤模式在处理性相关文学类网页时,准确率较低,往往误认为不良网页而将之过滤。以后可将构建性医学类和性文学类类别判别模式以用于二次判断,从而提升系统的判别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唐坚刚,熊国萍.自适应不良网页过滤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11).

[2]黄萱菁,夏迎炬,吴之德.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文本过滤系统[J].软件学报,2003,14(3):435-442.

[3]李强,李建华.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过滤不良文本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6,32(10):4-5,8.

[4]Hammami M,Chahir Y.Webguard:Web based adult content protection and filtering system[C]//Proceedings of the IEEE/WI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Intelligence.Computer Society,2003.

文本分析模式 第10篇

关键词 文言文 解读文本能力 因文而异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96-02

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要明确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即“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既包括解读文言字词的能力,又包括解读文本的能力。所以在目标的确立上,要实施“两手抓”的策略,因为解读文言字词的能力是解读文本能力的前提,解读文本的能力是解读文言字词能力的最终目标。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实现这两个能力目标呢?

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我们可以采用巧设导语、巧引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要因文而异地做好字、词、句的落实情况

比如说教《陋室铭》。全文81字,除少数双音词外,大多是单音词,可以说其中绝大部分的词古今完全同义,如:山、水、高、深、上、入、苔痕、草色、谈笑、往来,等等;可能成为阅读障碍的,实际上只有少数几个词(如“名”“鸿儒”“白丁”)以及结尾处涉及的人、地名,但看看注解也都不难解决。在句法方面,除了末句“何陋之有”词序有些特别外,其余都和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什么两样。类似这样浅近的文言文,凡是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如果遇到较难的文言文是不是就只能采用传统的老师一讲到底的方法了呢?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是肯定不利于培养学生解读文言字词的能力的。我个人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做法是:

(1)在上新课前要求学生只借助于书下的解释去翻译课文,绝对不要去参考“翻译大全”之类的辅助书籍,我对学生说:“你一定要自己翻译,哪怕是翻译得笑话连篇都没有关系,往往在这些地方,在上课后,倒反而记得更牢。”

(2)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文言字词进行解释,在学生的互相补充中,圈出重点字词,以便今后复习记忆。

(3)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生生合作或师生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文言字词中的疑难点,学生能解答的让学生解答,学生有困难的由老师来帮助解答。在这个环节中要尽可能地采用激励机制,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就感。

(4)最后在字词落实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翻译句子。在这个环节中,注意力要放在基础较差的同学身上。

(5)对文言现象和语法的适度点拨。当然这个点拨得讲究方法。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

三、实施“诵读”策略,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所以,课堂上可以施行多种朗读训练。当然朗读方式要力求多样化,达到准确流畅。画“正”字记遍数是我一向的做法。

四、读中感悟,提高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入选教材的文言文,如《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曹刿论战》《出师表》《唐雎不辱使命》《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能传诵后世、脍炙人口,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是文学作品了。既然这些文言文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那么我们的教学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那还像语文课吗?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么如何达成这个境界呢?

(1)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

(2)感受人物形象,领悟作品的精神内涵。

(3)感悟美的情感,得到良好情感的熏陶。

文本分析模式 第11篇

将语料库应用到英语学习和教学的研究是近期一个热点, 其中Tim Johns (1991) 提出的数据驱动学习模式 (DataDriven Learning) 影响尤为深远。其基本方法是把设计好的索引行交给学生自主观察, 然后逐层做出假设推断, 再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以此达到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数据驱动学习的基本理念符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思想, 也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并最终形成科学的英语学习策略。但是, 问题主要是现代大型语料库并不是可以直接应用到自主学习中去。首先, 现代大型语料库虽然包含大量真实语言材料, 但是庞大的语料库中的真实语料内容繁杂, 由此检索出来的内容可能超过学生水平。其次, 专业的检索工具和复杂的检索方式往往会打击刚刚接触语料库的学生的积极性。而微型文本库是基于大型语料库检索项生成的小型语料资源库, 具备检索方便, 内容有针对性的特点。微型文本库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的应用便于学生利用现代语言研究成果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尤其对词汇学习效果尤为明显。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关注两个问题。第一, 与传统词汇学习模式相比, 基于微型文本库的数据驱动自主学习模式是否能更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运用所学短语的能力并同时形成科学的学习策略。第二, 微型文本库相对于大型语料库是否达到了便于学生检索的目标并同时提高学生观察语料的效率。总之, 本研究试图证明语料库能否能够有效地进入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过程中。

1.2 实验对象

石家庄学院2009级两个平行班的62名学生参与了本项研究。通过对他们的期末英语测试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发现两个班在英语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随机指定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组, 另一个班为对照组, 实验组32人, 对照组30人。实验组和对照组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相当。

1.3 实验步骤

实验前, 两组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为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定的课程单元。控制班采用传统的词汇教学手段。课堂上, 教师在通过讲解词典所提供的例句来讲解词汇的搭配和词义。课后自主学习中, 学生以课后练习题为主要材料辅助自主学习, 进一步巩固课堂讲解内容。

实验班则在教师的指导下, 使用微型文本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实验过程如下:首先, 实验前准备好按照教学目标词汇建设好大学英语微型文本库供实验组的学生使用。第二, 由指导教师给实验组学生讲解有关搭配、类链接、语义倾向和语义韵的理论知识, 以及如何使用检索软件Ant Conc分析微型文本。第三,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通过“观察语言现象—提出假设—反复验证假设—做出结论”的过程来学习目标词汇。在解读索引行过程中, 注重对词项、搭配、类链接、语义倾向和语义韵的系统分析, 深入了解并掌握这些词汇的用法。教师告知学生从索引行的解读中找到语言规律再加以系统描写是数据驱动学习模式的重要方法, 也是微型文本库在自主学习中主要应用途径。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进度保持一致, 每周两节读写课, 每三周完成一个单元的课文中重点语言点讲解。两组所涉及的目标词汇和短语短语均为在实验前已经按照课时进行分配, 教学内容保持统一。实验组学生可以进入学校配备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教室进行学习, 每周保证4小时的自主学习时间。一学期后, 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再次进行测试, 从微型文本库中编制50道选择题, 测试学生在上述四个层面上正确使用词汇的能力。实验结束后, 对参加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了解他们对微型文本库的使用情况以及词汇学习策略的变化。

2 数据分析与讨论

实验结束后, 笔者将两次词汇测试的结果输入计算机, 运用SPSS 11.0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前, 实验组与对照组准确使用词汇的能力相当, 不存在明显差异 (P>.05) ;实验后, 实验组和对照组准确使用词汇的能力与实验前相比均有所提高, 但实验组提高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且两组的差异非常明显 (P<.05) 。

从实验结果和调查问卷我们可以发现:首先, 微型文本库解决了大型语料库应用到现实英语教学中的弱点, 为学生充分利用语料库进行英语学习, 提供了一条简便易行的途径。从语料检索操作层面上看, 研究所使用的微型文本库设计与检索模式便于学生操作, 仅仅使用该软件的基本功能帮助学生观察词项的左右搭配和搭配强度。大部分同学在短时间内能够掌握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从微型文本检索行的难度上看, 文本中包含的检索行语言难度基本适合大学生分析观察, 对学生阅读分析没有造成太大影响。并且经过与大型语料库对比, 基本能客观体现目标词汇或者短语的搭配、类链接、语义倾向、语义韵。第二, 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策略发生了显著变化。与以往通过直接查找词典或者教师课堂直接讲解用法的方式相比, 在数据驱动词汇学习模式中, 学生通过“观察语言现象—提出假设—反复验证假设—做出结论”的过程, 加强了对词汇多个层面的理解, 逐步形成探究式学习策略。多数学生也反映, 对词汇多个层次的分析, 能够发现以前所没有认识到的或者词典里没有定义的语言现象。尤其在语义倾向和语义韵方面的学习提高了学生们研究语言的兴趣, 也系统掌握了词汇的语义、语用、语法层面的使用规律。但是, 这种自主学习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反映对微型文本索引行的分析与推理过程比较耗时;并且如果学生本身阅读速度慢的话, 也影响学习效果和积极性。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和试验中进一步探索和修正。

3 结语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基于微型文本库的自主学习模式能更有效地帮助学习者提高分析短语多个层面意义及准确使用词汇的能力, 同时也发挥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形成了科学的自主学习策略。但是在以后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心挑选和设计的微型文本, 尽量做到既简单适用又重点突出,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驱动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S

参考文献

[1]Sinclair, J.M.Reading Concordances:An Introduction.London:Longman, 2003.

[2]Sinclair, J.M.Trust the Text:Language, Corpus and Discourse.London:Routledge, 2004.

上一篇:小学低段朗读教学五法下一篇:局域网组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