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社团论文

2024-07-19

高职学生社团论文(精选12篇)

高职学生社团论文 第1篇

就业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历来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温总理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要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 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胡锦涛同志也谈到, 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要着眼长远创新思路, 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就业发展战略, 强调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个“优先”, 一个“更加突出”, 不难体会出就业在国家发展中的位置和份量, 事实上它关系着发展和民生, 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之大局, 关系着党执政兴国之要务。因此, 无论大学生还是高等学校都应顺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积极主动为国家为社会分忧解难, 创新更多就业途径和模式。农业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有强大优势:一是学生来源多自农村;二是专业设置可与农村需求对接, 而且很多涉农专业也不影响学生在城市就业, 所以只要做好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 提高教学质量, 做好就业导向, 就能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 在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农业高职院校做好学生就业导向的重要意义

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关系国家现代化实现的一项重要举措。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谁, 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高职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理应积极担当。到农村去寻找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 当属利于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的双赢之举。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看,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 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可以通过自身才华的发挥从农村物质、精神、文化、制度等层面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因此, 农业高职院校是否能做好学生就业的有效引导, 能否起到一个很好的桥梁作用, 对于社会和大学生个人还有学校自身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 为新农村建设准备一支后备军, 推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现代化进程

建设新农村, 经济发展是核心, 但同时也涉及到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 以及农村基层民主、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的和谐与稳定。这样的一个过程没有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根本就没有办法推进和实现。当前农村人才资本净流出态势仍然有愈演愈烈之势, 农村普遍存在的人员老化现象严重, 农技推广力量薄弱。虽然有些地方有些能人留在农村建设, 有些地方还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的组织, 但由于文化知识的欠缺和视野的局限, 不知道怎样管理和运营合作社, 缺乏管理人员、财会人员、营销人员, 培训学习跟不上, 直接影响合作社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大户和生产经营小区, 经营者虽然初步掌握了一般的种植、养殖技术, 但生产技术含量高的新品种、新模式等还缺乏技术和设施, 种子生产技术和畜禽养殖疫病防控、管理等方面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方面, 农村法治方面, 整个乡村生态方面, 政治民主的推进方面更是处于缓慢发展状态, 急需掌握信息化、现代化的人才引领, 这样的一支人才队伍正需要农业高职院校去孕育和培养。

(二) 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

就业难, 缓解社会矛盾, 增进社会和谐

当前我们正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的成员应当各有其职, 各获其岗, 享受工作的快乐和事业的美好。但就业难问题这么多年仍然没能很好解决。据2012年最新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教育部于2011年11月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要求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这表明国家的政策导向依然是将这些人力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倾斜。教育部要求, 各地要根据地方城乡建设需求, 在城市社区及农村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积极设立地方项目。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就业。因此, 无论从就业形势, 从农村的现实需求到国家的现行政策以及大学生的就业实际, 学校做好就业引导是其办学或者说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 有利于大学生及早规划自己, 以新农村为舞台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在农业高职院校经过系统专业学习的高职生将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新技术的推广者, 现代信息的使用者, 绿色家园的守护者, 文化文明传播者;推进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主力军。比如当前农业耕作劳动强度, 生产效率低下情况普遍存在, 大学生则可以根据现代农业规模发展、集约发展的新情况, 引进多种新型农业机械, 通过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 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还可以利用自己的学业资源创业公司, 大胆实践, 比如传授新种植技术、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 推广应用先进的农技知识。可成立小型读书室, 将专家教授的总结和公司的实践结合, 编写一些相关的指导书, 供农民们借阅参考。通过推广技术, 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农户充实规模化生产。

“生态良好”是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要求之一,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科学发展是全社会共有的建设理念。未来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中, 需要一批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建设者。可以说, 掌握先进文化知识的大学生已经建立起了生态文明的新思维, 构建了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文明进步方式等新理念。此外, 在乡风文明, 法治农村、民主农村方面大学生同样能展示才华以实现价值。

三、就业导向工作的路径及方法

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未实现优质就业。从普遍情况看, 大多高职院校没有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理念。由于学校过分强调就业率, 导致就业存在盲目性, 短期性。表象是学生跳槽频繁, 成为社会上的跳蚤族。这既对企业发展不利, 也不能很好地保证学生就业质量,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就农业高职院校来讲, 为新农村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其应有的职责和使命, 学校在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上应适应国家整体建设需要, 特别考虑农村市场对大学生的广大需求, 做好调研, 为学生的当下生存和未来发展做好整体规划和设计, 全方位做好就业导向工作。

(一) 就业导向工作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领域实现全程化

1. 入学就业方向教育。

“去哪里?”, “干什么?”, 这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方向问题, 学院应就培养什么人才、人才层次、今后大致从事的领域, 相关专业的发展前景等对学生全面阐释, 让学生在进入大学第一时间就清楚明了。从对大学生的理想与事业教育、主体责任教育、献身理想教育、成功教育等多方面全程展开。

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可借鉴美国。美国的机构多层且指导深入细致, 其就业指导就是职业指导, 机构包括职业生涯中心、学生生涯咨询辅导部, 辅导部实行职业生涯一对一辅导。美国的就业指导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开设职业生涯发展课, 由受过专门培训的高年级同学给低年级的学生讲如何写简历、如何寻找工作机会, 如何应对面试等, 请杰出校友回校分享成功的经验, 学生选修这门课还可以得学分;二是开展一对一的辅导, 比如通过专门的软件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测试, 对于职业兴趣与所学专业相距甚远的, 建议学生转系或转专业。对于高年级学生, 除了帮助他们修改简历外, 还提供模拟面试练习等。

3. 人生价值实现教育。

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主客观条件。从大学生自身看, 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要有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特别是奋斗精神, 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要有正确的奋斗目标。从客观条件看, 就是要顺应社会需要, 将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相结合, 通过教育让学生懂得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和途径, 激发学生从“小我”中跳出来追求“大我”价值的实现, 做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人。

4. 新农村的情感养成教育。

首先, 让大学生思想扎根解决精神支柱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从家门到校门, 缺乏对农村情况的深入了解, 即使在农村长大的孩子, 很多也没有参加农村生产劳动的经历。学校教育中要求学生关注家乡发展变化, 增加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责任感, 以新农村的美好前景激励学生, 催生出他们在农村就业的意识和情感。从现在农村就业的大学生来讲, 扎根意识还相对淡薄, 缺少对农村的热爱和对土地的深情。学校教育就要从学生对“三农”的认识和认同方面, 唤起他们对乡村与土地、农业与农民的思考和关怀, 促进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 从而带着情感、带着热爱、带着责任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去;其次, 进行比较教育, 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为大学生了解农村、融入农村做好铺垫。社会上存在大量啃老族、校漂族、蚁族, 在强大的物质社会面前, 他们生存感不够, 少有快乐, 物质与精神方面容易感到窘迫与尴尬。如果让大学生在农村的实践中受到触动并展开思考, 特别是利用一些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成功案例加以激励, 他们就会感受到在农村就业和发展的空间和价值, 如此情形, 这种就业导向就发生了根本的意义。

(二) 学校亟需加强的工作及可尝试的实践

1. 改变现有狭隘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与做法。

以美国等先进经验为借鉴, 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改变过去为就业率而就业的思想和做法, 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进行全方位指导, 重视从学生自我认识、专业推荐、专业选择、职业准备到求职就业的各个环节, 把社会职业教育和指导作为大学一、二年级的必修课, 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建立职业理想, 制定职业规划。

2. 健全就业指导体系。

许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相对滞后.就业指导不到位, 不深入。虽然许多院校都已经为学生就业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 并没有真正做到系统、合理安排学生就业。就业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相对欠缺, 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因此, 今后农业高职院校应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就业经费、机构编制等方面给予保证。宽裕的经费能保证使用先进的信息和手段, 人员配备方面, 要有讲授就业指导课的专职教师和相当数量的兼职人员;还要建立起一支专家指导队伍, 保证有专家定期指导教育, 做好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引导和帮扶工作。

3. 以新农村建设需求为依据, 创新教育内容和培养模式。

学院应适应新农村现实发展需要, 科学合理设置涉农专业, 学校要和农村的用人单位一起参与这些专业设置论证、教学计划开发等教育管理, 共同把握专业培养方向。改革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开设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专业及专业选修课程, 围绕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 如农村社会调解问题、农村民主管理问题、农村基层建设问题、农村计划生育问题和农村治安问题等, 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量身定做一些专业和研究方向。

4. 共建农村实践基地模式, 建立长期定点的实践实习平台。

高职院校强调就业为导向, 校企合作时应有意识地、主动积极地多跟新农村开展合作, 或把校企合作点设在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新农村。让学生在这里实现就业意识、情感、职业能力的累积与提升, 这种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就业导向就会水到渠成, 一是学生就业质量发生根本改观;二是为其持续发展获得了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

参考文献

[1].让生态文明价值观扎根大学生思想[DB/OL].光明网, 2011-12-11.

[2].美国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职业生涯课一对一辅导[DB/OL].中国新闻网, 2007-07-24.

[3].高凯.中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与启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 .

高职学生实习证明 第2篇

实习期为: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_日至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_日结束。

单位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企/事业/民营/外资/合资/其它)

单位机构代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此证明。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高职(顶岗)实习去向确认书

经院区就业办公室推荐,本人(专业/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面试。经双向选择后,本人愿意到该单位(顶岗)实习。同时本人承诺在单位实习期间遵守单位劳动纪律及法律法规,注意安全。

学生本人签名______

高职学生特征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高职学生;特征

课题项目:2015年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教育对象的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GH150693。

G711

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逐渐发展成熟,它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但在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体系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导致高职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整体心理素质较为薄弱,为此,我们应当针对性地对高职学生的人格特征和社会适应性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提出高职教育人才培育的措施和方法,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高职学生的人格特征辨识与分析

1.高职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之间的人格特征差异分析

高职生比普通大学生更为外向和热情,它们的乐群度较高,合作适应能力也较强,主动参与社团组织的积极性也较高。高职生较普通大学生更为谦逊和通融,恃强性较低,有迎合他人的意愿和倾向。缺乏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创新探究意识较普通大学生差,随众意识较强。

2.不同性别高职学生的性格特征差异分析

高职男生和高职女生的人格特征,在乐群性、敏感性方面的人格特征共性较多,他们都能够积极地融入到社团群体之中,显示出热情、可亲近的人格特点,而且他们的适应能力较强,易于接受他人的建议。但是,他们在聪慧性和现实性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差异,高职男生的智力聪慧度高于高职女生,由于男女智力结构的差异,高职男生的专业性和实用技能性特征优于女生;而在现实性方面,高职女生比高职男生更为现实和世故,这主要是高职女生心理较为早熟的原因而导致的。

3.高职文理科学生的人格特征差异分析

高职文理科学生的人格特征差异表现出学科专业的特点,高职文科生容易与人合作相处,有较高的乐群性;敏感性较高,喜欢感情用事;在团队活动中表现出一些不着实际的想法,而降低团队工作效率;世故性高,有一定的忧虑性,有患得患失之感,紧张度较高而影响了潜能的发挥。高职理科生则表现出好强固执、独立性强的特征,他们的敏感性不高,较为现实;世故性和忧虑性较低,有较强的自信心,紧张度也较低,这应当与学科专业相关,由于理科生的专业性和技能水平较高,对于社会就业压力较小;而相对来说,高职文科生的社会就业压力稍大些。

二、高职学生的生涯适应性特征分析

总体来看,高职学生的社会生涯适应性水平较为良好,这不仅可以从其思维倾向来看,也可以从其自我调控性来看,高职学生都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心理意识准备和行为方式策略,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和空间。

三、高职学生的求职行为特征分析

高职学生的求职大多选择在企业单位就业,还有超过六成的学生选择灵活就业方式,他们选择升学的意愿下降趋势较为明显,求职的心理意愿更为理性和务实,在求职行为中,他们考虑个人喜好因素较多,其次还主要考虑专业、工作环境等因素,就业选择也逐渐向基层倾斜,自主创业的人数还较低。同时,高职学生自身也存在积极的求职行为和消极的求职行为的区别,一些学生的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还需要增强,要增强个人求职的吃苦精神和责任心,以诚信而实现个人就业问题,这也是高职生涯就业教育中的重大课题内容。

四、高职学生的教育分析

1.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基于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创新培育

在高职素质教育人才需求的背景下,在教学课堂上注重知识传授的整体性和探索性,要创设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能力。

(1)赏识竞赛合作教学模式。由于高职学生的乐群性较高以及恃强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模式中,可以将其人格特征与赏识教育相结合,开展课堂竞赛活动,以正强化为主,发挥女生合作性和适应性强的人格特征,并让男生感受到成功和满足,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改善高职学生的弱势个性特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媒体延伸式的教学模式。这主要是考虑到高职学生幻想性和创造力的心理特征,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延伸教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网上教学、网上作业训练,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链接和巩固,生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3)情境探索的创新教学模式。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维度,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程序教学法,多融入一些情境探索教学法,让学生在开放式的情境下,自主参与、自主合作讨论、自主创编,进行知识的自我探究与合作,并与观察实验教学法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注重对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和培养

高职教学要以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高职学生的“含金量”和竞争力。高职院校要积极与企业单位相联系,打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并建构高职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根据不同的专业,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并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考试,为社会生产一线提供应用型高等专业人才。

3.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的择业观

高职院校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全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抵御挫折的能力,健全高职学生的人格,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择业观,要从就业意向、求职心理和特征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

五、结束语

在高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关注高职学生的特征,注重对学生的性格、兴趣分析,并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进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健全高职学生的人格,充实高职学生的精神生活,强化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竞争力。

參考文献:

[1]王文艺.高职生综合素质的研究现状及提高路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报,2013-02-15.

[2]黄雪梅.谈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15.

[3]饶洪涛,盛幼珍.关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4,01,30.

略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存在问题,建设途径

一、引言

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 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 在校学生也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要建设和谐校园, 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高职学生的课余生活, 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学生社团一般是指在校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社团可以不限年级、专业、院系, 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组成, 可以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 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学生社团形式多种多样, 如学术问题、社会问题的讨论研究会, 文学艺术、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组成的活动小组, 有文艺社、棋艺社、摄影社、美工社、歌咏队、话剧团、篮球队、足球队等。

二、学生社团的作用

近年来, 我国高职院校校学生社团组织快速发展, 形式也多种多样, 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专业学术型, 一是公益型。有研究表明:公益型社团对高职学生的道德社会化起促进作用;专业学术型社团对高职学生的个性社会化起促进作用。

学生社团在目前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去, 高职院校应该举办越来越多的活动,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高职高专院校, 学生社团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可以活跃校园气氛, 丰富校园生活, 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对活跃校园气氛, 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纵观高职校园内的各种活动, 绝大多数都是由各类社团主办、承办或发起的。高职学生在参与或是举办这些活动的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能力, 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加入学生社团还可视为高职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热身”。

2. 能够培养并加强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高职学生社团是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 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第二课堂, 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特别是有利于高职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锻炼, 增强社会责任感。

3. 能够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精神。

学生社团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激情, 鼓励人们团结协作,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兴趣和爱好的纽带中, 学生社团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学生团结在社团里, 为社团的成长壮大而努力, 为共同的事业而合作, 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相互交往、增进友谊, 培养成员对社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存在的问题

1. 社团建设不受重视。

目前, 各校的社团很多都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学校不管, 院系也不问, 或者至多是挂靠在团委、分团委下面。大都没有形成自己学校的强势社团、传统社团或特色社团。由于不受重视, 因此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建设经费、场地、设备投入也严重不足, 基础设施不到位, 导致社团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没有能够展现自己的特色。

2. 指导教师不足。

各校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力量和指导意识都显得很薄弱。很多学校本身就存在人员配备不足情况, 并且由于社团建设不受重视, 因此可能根本就没配备专业社团指导教师, 很多指导教师就是由任课教师兼任, 而他们往往课务繁忙, 这样就缺乏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对社团的指导。而且指导社团管理工作一般是义务的, 所以导致指导教师积极性也不高。

3. 社团干部培养几乎是空白。

很多社团的干部缺乏创新意识, 没有基本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而学校在学生社团干部的培养和培训上基本是一片空白。这样造成很多社团可能就是一群没有明确章程、目的、方案和建设规划的人的组合。这样的社团也只能是聚聚散散, 而不可能传承下去, 发展起来。

4. 缺乏宣传。

有很多学生对社团了解不够、积极性不高, 很多社团只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为人所知, 这样就对社团的发展壮大和发挥效用产生了制约。

四、学生社团建设要点

学生社团的活动应以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为前提;以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进行为原则。学生社团组织和活动的目的是活跃学校的学习气氛,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社团学必须遵守宪法、法律, 以及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社团活动不得妨碍学校各类正常工作和教学、生活秩序。如何建设好、管理好学生社团也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1. 完善管理制度, 规范社团登记程序。

学校需要将学生社团纳入科学的管理体系,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要从制度上保障学生社团的存在, 从经费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从政策上加以充分引导, 加大对社团干部的培养与考核力度。要通过规范社团的审批制度帮助学生干部明确社团的定位、方向, 增强学生干部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社团的成立必须有明确的社团宗旨、章程, 有一定的活动经费和阵地, 有一定的社团成员, 有明确的活动计划。

2. 加强指导教师队。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理论基础差、学习兴趣低的现状, 学生社团的管理一定要选派工作能力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骨干教师担任。只有社团指导教师思想进步、立场坚定, 才能做到指导有力度、步调一致、调度有方, 才能保证学生社团的良好发展。

3. 加强宣传, 鼓励更多学生的参与。

通过积极主动的宣传, 扩大社团的影响力, 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 改变学生“无所事事、一无所求”的混日子状态。通过组建各种有意义的社团吸引同学参加活动, 比如组建学习互助社团, 各种特长社团, 以及社会活动社团等。

4. 加强社团干部的培养。

一个组织的发展, 其中一个关键决定因素便是其领导干部, 学生社团大建设与发展也是这样, 学校要有意识地对各类社团干部进行培养。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讲座等培养社团干部的领导意识、领导能力和领导方法, 使得他们能真正带领社团发展壮大。

5. 开展优秀社团、社团学生干部的评比活动。

开展优秀社团评比活动可以激发社团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优秀社团干部的评比可以激励各社团领导干部努力提高自己社团的成绩和表现;在社团内部成员之间进行评比, 可以激发社团成员的荣誉感, 从而为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更大努力。同时, 对于那些组织活动绩效较差的社团和责任心不强的社团成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指出其不足之处和改正方向。通过一系列活动鼓励社团之间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

总之, 学生社团作为高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 作为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 其发展应当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以建设好学生社团, 利用好学生社团组织, 在学生管理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等诸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体楠.试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07.2.

[2]戚音.高职院校社团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2.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第5篇

现如今,我国的教育工作正在不断进行体制和模式的改革,高职院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不断规模得到了提升,在教学内容上也在不断改进,过快的发展趋势难免出现了些不和谐的现象,因此,需要不断兼顾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人文素养和思想上都存在这一定的缺陷,所以,需要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填充和完善。只有不断提升学生们的人文素养,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们的思想素质,进而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以后进入到工作岗位上也会具有适应岗位的能力,不段提升自身的素质。另外,现如今的高职学生对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还没有完全理解,受到严重的局限性。另外,不同学科的学生也应该对不同的知识和技能等进行掌握,这是提升学生们人文素养的基础。人文科学专业的学生则对自然科学的基本常识一知半解,知识结构单一,思维拓展狭隘。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对于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利用也会产生严重的阻碍现象,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2.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1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

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以课堂教育方式为主,逐渐将人文素养教育工作融入到其中。进而以开设人文选修课的方式为主,将专业学科和人文教育学科相互融合,促进人文教育水品的不断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们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式相结合,进而形成综合性的思维。其中包括文学,历史、哲学以及艺术类的专业课程为主。将这些学科深入到理工科的教学中,同时也可以将自然科学的相关课程渗入到文科学生的课堂中。这样一来,就可以培养学生们整体学科的联系,进而促进社会的长足发展。另外,在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重要性日益突出的今天,对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构成进行改进,进行合理配置是提升学生们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

2.2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

校园文化建设最能够表现学生和教师思想和素质的方式,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将现代的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因素融入到其中,当然也会涉及到人文精神作为养料。是多种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促进高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达到标准的重要举措。不仅能够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还能够不断陶冶情操,是培养学生们人文素养的重要平台。

2.3深化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人文精神既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又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重建人文精神,既应保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华,诸如以民为本、仁爱、信义、平衡和谐、见贤思齐、自省、修身、慎独、谦让礼仪等等,又应注入现代意识,诸如人格独立、思想解放、自由平等、以人为本、博爱宽容、民主法制、公平竞争等。人文学科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恰恰是人文素质教育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的根基。然而,人文学科对于积聚社会资本,提高文化竞争力,以及培养公民的精神价值观等方面作用却不是自明的,它需要不断地进行强调和推动。

3.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专业教育来实现的,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事”。但是,我们还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另外一个目标,也是根本性的目标,就是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这就要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来实现。所以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使高职学生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对于高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事实证明,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蕴聚着超一流的人才素质,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具有良好的人文道德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因此,高职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将关系到所学专业上的成就,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展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3)良好的人文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的发展进一步走向全面发展的时代。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亦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也是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发展的必要条件。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不断由必然王国向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攀登。

4.结语

高职学生社团论文 第6篇

高职学生性知识教育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性知识是人类对性问题的科学总结。高职学生处于性生理发育趋于成熟阶段,随着性欲、性冲动的产生进入了性活动的活跃期。这一时期,高职生性知识掌握的多寡、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其性观念、性态度以及性行为。高职生掌握了性知识就会掌握性生活的规律,使自己的情感、意识、观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的要求,使自己的性生活更加美满。若高职生不能从学校主渠道获得全面、科学、系统的性知识,性认识残缺,那么,在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受到良莠不齐的性知识影响,使他们的性观念、性态度以及性行为产生偏差,要么对一些性问题感到茫然甚至是恐怖,要么对其采取不严肃的态度,要么放纵自己,这样不仅会给自身带来痛苦和创伤,甚至导致社会问题的产生。因此,学校应担负起传播性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性道德的责任,充分了解学生的性需求与性动态,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性知识教育,避免因性教育缺位,使学生受到不健康的外来文化干扰以及性病、艾滋病传播的威胁。

一、高职生掌握性知识的状况

为了更好地对高职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性知识教育,笔者在昆明市某高职院校中抽取1000名学生,通过自制“高职生性教育状况问卷调查表”对高职生性知识掌握的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高职生性知识来源的途径多样化

调查结果反映,高职学生性知识来源的途径有学校、书籍、家庭、网络和同伴。从网络获得性知识的高职生占21.40%(男生30.25%、女生13.04%)、书籍的占28.20%、同伴的占24.50%,高职生性知识来源于学校的只占25.40%(男19.75%、女30.74%),学校不是高职生性知识来源的主要途径。从家庭途径获得性知识的女生有0.98%,男生为零,反映出高职生在性知识的获取方面,家庭教育严重缺位。高职生性知识来源的途径多样化,从学校途径获取性知识的比例不高,表明学校没有很好地发挥性知识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不能使学生全面、科学、系统地学习性知识,这样很可能导致高职生在性知识的汲取上存在盲目性,容易受到错误性知识的误导及不正确性观念的影响,使他们的性行为偏离正常的轨道。

2.高职生性知识掌握程度不高,性自我保护意识欠缺

高职生对艾滋病的知识认知程度相对较高,占了97.8%;了解性病知识的占80.88%,而女生只占了71.79%,男生高于女生为90.52%,高职女生对性疾病知识了解程度不高,会使她们对性疾病传播的防范意识降低;发生性行为担心传染性病的学生只占57.23%(男生55.39%、女生58.95%),一旦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会加大感染艾滋病、性病的风险;高职生了解避孕知识的占82.26%;知晓紧急避孕方法的学生为59.7%(男生62.32%、女生57.23%);认为性行为需要采取避孕措施的学生占55.47%(男生48.24%、女生62.26%);知晓人工流产知识的学生占47.09%(男生51.86%、女生42.61%)。高职生对避孕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对紧急避孕、人工流产的知晓率较低。目前,在校生发生婚前性关系的比例不是很高,可如果发生性关系时不知道避孕方法,不能采取合理的避孕措施,很容易意外妊娠,作为在校学生绝大多数只能选择人工流产。人工流产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如出血、感染、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等,严重的可能继发不孕症,这对女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他们的学习生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样,对于当事男生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

以上调查结果反映出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家庭缺乏性教育,一些家長受传统观念影响,觉得性难以启齿,家庭教育中忌讳谈论性,认为性可以无师自通。或者认为性教育是学校的事,没有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还有的家长自身性知识缺乏,不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二是中学时期注重高考升学率,素质教育让位于应试教育,大学阶段注重专业知识的的教育,使得学校性知识教育被弱化。三是社会充斥着良莠不齐的性信息,学生面对性问题时,其性认知、性知识来源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媒介和现实社会的性环境,使得高职生掌握的性知识不科学、不全面,缺乏系统性,很容易走入误区,导致部分学生生理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创伤,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高职生的性知识教育。

二、高职生性知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1.高职生性知识教育的内容

高职生性知识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性健康保健知识,性病、艾滋病的传播和预防知识,避孕节育知识,紧急避孕的方法及避孕药的作用与副作用的知识,人工流产知识及人工流产的后果和危害的知识。除了以上知识外,还要对高职生进行性法制教育,如《性病防治管理办法》《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等,使他们能够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高职生开展性知识教育的方式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校开展性知识教育要符合青年学生的特点,打破传统的理论讲授、说教模式。可以采用“以形引趣”“以绩诱趣”“以情激趣”等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加上“形象”“实体”“模型”“案例分析”等方式来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

(2)采用校内外结合方式开展经常性的性知识讲座

学校应通过校内外结合的方式,针对生殖健康、意外妊娠、性病艾滋病的流行等问题,聘请生殖健康、性医学方面的专家和疾控中心的专业人士到学校进行讲座,以达到加强高职生性知识教育,普及性知识的目的。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答疑解惑

高职生的性问题往往涉及个人隐私,学校可通过网络或设立热线电话,接受高职生性困惑或性生殖健康方面的咨询,对他们的性问题进行一对一的个别指导,使他们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高职学生社团论文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定位,作用

高职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大学生为了满足课余学习、生活、心理、文化、社会需要而自发筹备,并经学校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具有一定目标和活动规范的学生业余团体组织。学生社团活动是应高职教育教学和在校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是高职大学生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一种有效形式。但由于高职教育的历史不长、特色不明显,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大多模仿其他普通高校或是对一些研究型大学学生社团的简单“克隆”,其目标不明确,社团活动的目的较模糊,社团发展方向缺少定位。由此形成了很不相称的两极:一方面,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热情普遍高涨,另一方面,高职社团活动本身滑向冷落,发展举步维艰。这种不对称无疑阻碍了高职学生社团活动的健康发展,并在深层次上影响到高职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为此,本文拟就高职学生社团活动的定位及其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作一些探讨。

1 高职学生社团活动的定位及其现状分析

1.1 高职社团活动的定位

怎样开展高职学生社团活动,开展怎样的学生社团活动,这是开展好高职学生社团活动不容回避而必须认真研究并加以回答的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两大现实问题,首先必须跳出学生社团活动本身,从高职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高度,对高职学生社团活动进行必要的定位,把握高职学生社团活动的大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社会、企业、生产一线急需的高级技术、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较强的职业属性决定了高职学生社团活动有别于普通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是一种在高等职业教育这个大背景下的学生社团活动。据此,可将高职学生社团活动定位于“一个中心、三个立足点”,即以高职教育教学为中心,立足于职业技能的培养,立足于实践能力的提高,立足于大学生活的实际需要。只有这样,高职学生社团活动才不致于迷失方向,才能形成特色,与高职教育的发展同步,在推动并促进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2 高职学生社团活动现状分析

应该说,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学生社团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定位及其他主客观因素,高职学生社团活动普遍质量不高,大多流于形式,没有起到推动高职教育教学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1)学生社团活动目的不明,社团活动目标模糊,甚至有的学生社团连一个像样的章程都没有,这类学生社团注定走不了多远。(2)相关高职院校对学生社团管理制度缺失,实际管理与必要引导亦很不到位,多数学生社团呈现完全自发与盲目发展状态,一些学生社团根本就没有履行审批手续,活动亦无法规范,极少数流于形式的学生社团每学期只知收取会员会费而从未开展像样的活动,极大挫伤了学生加入社团的积极性。(3)缺少相关专业教师的辅助与指导,社团活动普遍质量不高,这也是使一些学生社团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4)社团活动经费没有保障,一些学生社团靠收取会费来维持,有些学生社团不得不靠到校外拉赞助来开展活动,这无疑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发展。高职学生社团活动的现状不得不令人深思:高职院校到底要不要发展学生社团?怎样开展好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的意义又在哪?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社团的发展,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2 高职学生社团活动对发展高职教育、培养高职人才的作用分析

高职院校不仅需要而且必须发展学生社团组织,并努力开展好学生社团活动。因为高职学生社团活动对发展高职教育、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有着最为直接的现实意义。

2.1 学生社团活动是对高职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各类健康的社团活动对高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着不可低估的潜移默化作用。如通过“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大学生思想品德研讨会”等社团活动,就能起到提高高职学生理论水平、政治觉悟与品德素质的作用。各种文学社、“话剧社”、“演讲与口才协会”等则分别从不同方面培养高职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在能力培养中提升大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文化品位。“勤工助学协会”、“家教协会”等则把大学生与社会联系起来,把大学生活与社会生活融合起来,既让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课堂知识内化为能力,更能借此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不同的社团,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发挥着大学生的潜能,而各种潜能的发挥又可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2 学生社团活动是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校园特色的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的总和。其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富活力的动态文化,能从动态方面彰显制度文化、环境文化,通过寓教于乐的各类活动反映高职师生的精神风貌。高职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行为文化中最活跃、最富激情与个性特色的部分。没有学生社团活动,高职校园文化将失去个性;缺少学生社团活动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完整的校园文化。正是因为有了学生的社团活动,才使得高职校园充满朝气和活力形成,一道道流动的风景。

2.3 学生社团活动是高职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与延伸,为职业技能培养提供了另一种训练场

学生社团活动不是课堂教学,但它能起到课堂教学难以发挥的育人作用;学生社团活动代替不了实训实践教学,但它却能为实训实践教学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训练场所,使有形的知识转化为无形的能力。特别是一些与学生专业学习密切联系的社团活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得尤为明显。如“演讲协会”开展演讲活动,有助于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英语协会通过开展相关社团活动能增强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专业学生的英语交际与应用能力;计算机协会通过开展有关社团活动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前沿信息,增强对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等等。西方学者特鲁姆在其著作《中等学校课程的改革:面临时代的挑战》中指出:“在今天中等教育体制的革新中,那些丰富的文娱、体育、俱乐部活动可以得到证明是第三课堂,选修课为第二课堂,必修课为第一课堂。”[1]特鲁姆所指的“文娱、体育、俱乐部活动”即学生社团活动,将学生社团活动列为“第三课堂”足见其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上,学生社团活动已成为高职专业教学的一部分,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4 学生社团活动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团体意识与团队精神

无论何种类型的学生社团,大多是基于学生某种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组织起来形成的一个团队。通过一定的社团活动的开展,发展其成员的共同兴趣与爱好,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成员对社团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使加入社团的学生为社团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同时,加入社团的学生多来自不同专业和不同班级,有助于学生知识上取长补短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社团无异于大学中的一个一个的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相互适应、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增强了学生间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而团队精神与社会适应能力又常常是高职学生走向成功的基石。

2.5 部分社团活动可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增强高职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通过一些社团活动,学生可参与学校管理,如“大学生膳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等,通过这些社团活动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学校的膳食与宿舍管理。又如“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就业维权中心”,既能对高职学生就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又对就业过程中的各种权益的维护起到一定的协调与保护作用。这种“协调与保护”,是以社团组织的形式进行的,显示出集体的力量,且比较有权威,能起到好的协调效果,保护高职学生就业中的合法权益。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社团活动融于学校管理工作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管理能力,而且对推动学校整体管理工作及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亦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3 积极推进高职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功能和作用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活动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作用,首先必须积极推进高职学生社团建设。针对目前高职社团活动现状,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加强管理,激活机制,积极营造高职学生社团活动的良好氛围

对学生社团活动的管理,主要是激活并创新学生社团管理机制。一是要建立高职学生社团的准入审批制度,完善学生社团的审批程序,规范学生社团管理;二是从政策与制度层面鼓励社团负责人履行职责,积极组织并开展好社团的每一次活动;三是采取激励措施,营造高职学生社团活动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将学生社团活动负责人纳入学校学生干部系列,对活动开展工作卓有成效的社团负责人在评优、入党等方面优先考虑等;另一方面,对于积极参加学生社团活动的学生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如视参加社团活动的绩效计入学分,视参加社团活动的数量与质量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时予以相应加分,对在学生社团活动中贡献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等。

3.2 理顺关系,加强领导,建立学校、院系两级学生社团管理体系

对高职学生社团,学校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宜将高职学生社团分为两个大类,在分类的基础上建立学校、院系两级管理体系。一是校级学生社团,主要包括综合素质类学生社团、参与学校管理类学生社团、开展对外活动类学生社团,这类社团由于其活动面广,活动内容综合性比较强,应归为校级社团,可由学校宣传部或学生工作部门来管理。二是院系级学生社团,主要包括培养高职学生技能类的社团,如“英语协会”、“诗歌朗诵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美术协会”、“舞蹈协会”等,这类学生社团活动专业性强,能较好地配合专业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应纳入院系相关业务领导管理范围。

3.3 建立校、院系两级学生社团活动经费保障机制

学生社团活动经费不能仅靠收取会费来维持,学校必须从教学运行和学生活动专项经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学生社团活动。校级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由其业务管理部门(宣传部或学生工作部门)统筹;院系级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由分管学生社团工作的院系领导统筹。无论校级社团活动经费,还是院系社团活动经费,都必须列入学校年度财务计划,建立专项帐簿,并加强审计监督,确保学生社团活动经费能按时足额支出,以保证学生社团活动正常进行。

3.4 指派专业的指导教师予以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与成效

学生社团活动指导教师原则上由学校指派,院系亦可自己选派并报学校批准。学生社团活动指导教师以专职教师为主,同时,辅以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或外聘教师。无论采取何种形式与方式,学生社团活动指导教师,必须符合三方面要求:一是热心于学生社团事业,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与工作热情;二是专业对口,即所学专业与相关社团的业务工作有直接的密切联系,且在本专业或本行业领域有一定的学术科研能力;三是有一定的从事学生社团或学生工作的经历,具备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的基本能力。指派的教师一定要符合要求或基本符合要求,否则,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极有可能会流于形式。当然,学校要为学生社团活动指导教师核计一定的工作量,并在职务(职称)晋升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以此调动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3.5 拓展学生社团活动空间,加强校际间学生社团活动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其整体实力与水平

高职学校既要提倡校内各社团的交流与合作,更要鼓励校内学生社团与其他高校学生社团的交流与合作。如开展校际间的社团联谊活动、组织校际间专业社团技术竞赛、联合实地科研考察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拓展学生社团活动的空间,而且能加强校际间社团业务的切磋与学习,提升学生社团活动的整体实力与水平。同时,借助这种方式,可让高职学生找到更多的为社会服务的有效途径,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效能。

参考文献

加强高职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第8篇

一、高职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

学生社团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领域,是高职生施展才华、锻炼提高自己能力的重要舞台。社团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直接作用于高职生的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影响他们的意志、品质、情操乃至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其积极作用。

1、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

目前,高职生对理论问题已不满足于最后的结论,思想道德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灌输。而是喜欢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探讨答案。社团的活动潜移默化,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索质弘扬了主旋律,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在社团建设中得到继承与发扬。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受到启迪,促进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专业能力

传统的专业课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很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而学生社团可以弥补专业课程的局限性跨学科、跨专业、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社闭活动,打破了封闭的教学方式,加强了不同专业学科之间的交流、渗透和融合,能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开阔其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其专业能力。

3、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生干部的培养

参加社团,可以说是学生为将来担任社会角色所作的职业选择。职业定位。学生社团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创造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开拓交流的渠道,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学生干部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活动的组织,社团干部在思想方向把握、演说水平、社会责任感、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及全局观念等方面都会得到锻炼和加强,社团也随之成为培养学生干部的苗圃。

二、目前高职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高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社团成立目的性不明确、规模小,管理不规范,品牌社团少

有些社团在成立之时没有明确的日标,跟风现象严重或者只注重娱乐功能,忽视了目前学生的定位,特别是目前高职专业的发展方向,不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高校社团存在很大的流动性和自由度,活动内容和管理形式的单一,较难形成一个完善的制度,致使社团成员少,规模小,影响不大,不能形成品牌。

2、社团活动内容单一、不均衡,质量一般

学生社团一般是依靠新生的加入来扩大成员数量,但制度管理不规范,成员不受约束,会费管理混乱,竞争机制不健全,质量不高。社团没有长期性和全面性的规划,目标不明确,不能调动成员积极性,不利于社团的良发展。

3、社团活动经费来源少,不能提高活动的质量与层次

经费不足直接制约着社团正常工作的开展及活动质量。社团的组建及活动的筹划与宣传,活动的内容,以及社团内部各种管理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运转,如果仅靠有限的会费,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因此如何吸引更多的活动资金或社会进行赞助,让社团高质量运转,并将社团的活动品牌化是我们现在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杜团工作的对策

1、进一步明确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加强学生社团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社团干部队伍的建设

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牢固树立阵地意识,自觉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社团,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工作,是学生社团建设非常重要和紧迫的课题。要把引导和鼓励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要利用各种纪念日、积极开展各种主题团日和主题教育活动,弘扬主旋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积极寻找社团自身建设有效切实点,提高社团骨干的素质,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社团成为共青团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要对学生社团干部进行培训、考核,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对社团工作的管理水平,使社团活动更加组织有序,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更能操作自如。

2、努力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专业性及科技含量,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实践平台

学生社团活动应力求有专业特色,以“激发学生潜能,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大力发展学生社团,将科技活动的普及与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社团的规模和品牌效应,使之成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实践平台。我们应加大对科技社团的技术指导,大力扶持学术科技类社团,使之成为“学习型团队”,提高青年学生的业务素质;以各类学生艺术团体,文学团体为主要阵地,让青年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发挥体育健身社团和心理协会等社团的作用,通过沟通敞开心灵的重要场所,促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团的管理制度和优化学生社团发展的外部环境

建立和健全社团管理机构。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社团活动的管理,就必须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通过严把社团审批、重大活动报批、社团干部培训及考核等重点环节。注重管理的指导性,做到“宏观控制,微观搞活”的原则,坚持管理到位,真正使社团具有专业文化的特色,有利于繁荣校园文化。积极主动地吸纳社会各界的赞助资金是保证社团发展的物质条件。学生社团要能主动吸纳社会各界的赞助,得到社会资助,活动开展会更具吸引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社团本身的知名度,使其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合作。

高职社团建设得好,对于发展校园文化,优化教育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我们应该鼓励支持这些广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充满活力的团体,要允许社团相对独立地开展各类活动,结合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建立精品社团,使学生能够在社团中真正进行自我塑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得到全面发展。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加强社团建设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更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社团建设,要把握存在的现实问题,立足实际研究对策。本文分析了高职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职学生社团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社团建设

参考文献

[1]胡铃冬.学生社团活动的作用及施原则[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3.

[2]刘立专.对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大学时代, 2006,5.

探析高职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第9篇

新时期, 高职院校出现了大量特色鲜明的各类学生社团, 高职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体, 成为校园内最具普遍性和参与性的学生组织, 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丰富学生第二课堂, 成为课外实践教学的载体, 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和职业素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学生社团的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生社团正日益成为高职学生中具有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 也已经成为校园令人瞩目的新生力量。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成立社团, 构建结构均衡、制度规范、活动形式多样、管理健全的高效管理模式, 从而促进高职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真正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在学生构成、学习目的、心理特征等方面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相比, 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学生的管理方面必须根据其特点, 因材施教。高职学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类型多样性、参差不齐、基础薄弱

目前, 各种主客观因素决定了高职学生的参差不齐, 生源主要有: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二是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 三是部分不能考入普通高中而接受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初中生。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逻辑思维能力普遍不强, 对理论知识的接受力和理解力不高。

2、学生组织观念淡薄, 自律性不强

当前的高职学生多为90后的独生子女, 缺乏同龄群体的环境, 导致他们集体观念淡薄、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 自以为是;家庭过多的照顾使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缺乏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

3、思想比较活跃, 动手能力较强

高职学生个性鲜明, 思维比较活跃, 动手能力比较强, 喜欢亲身实践, 对技能型课程、实训训练和实际活动感兴趣, 喜欢参与活动, 喜欢表现自己的“才华”。

高职学生社团是由兴趣爱好相近的青年学生自发组织的群众性组织,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着他们, 符合他们的特性。因此根据高职学生特点组建和管理学生社团, 能有效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其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促进其学习知识的吸收和应用, 达到促进学生进步的育人目标。

二、高职学生社团存在的必要性

1、学生社团是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 推动高校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社团是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学生自发组织的群众性组织, 它能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从而引导学生对社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学生社团这样的特点赋予了学生社团在其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中的特殊作用。学生社团以它自身的特点具有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的作用, 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 现已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以及创新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生社团是丰富和发展学校校园文化, 促进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

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本身, 也使校园文化的各种丰富内涵得到了表达。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丰富和发展了校园文化的深刻涵义, 校园文化蕴含的丰富涵义又可以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得到了有效的体现, 两者是相互促进, 相互影响。不同专业的学生们通过参加多层次、多内容、跨学科、跨专业的社团活动, 可以从不同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进取精神和创造欲望。

3、学生社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团队精神

学生社团为广大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广阔舞台, 是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 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 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国情民情, 有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从而更加发奋努力学习。社团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往, 培养成员对社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激情。

三、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构建

1、明确高职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

社团活动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因此社团建设中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社团在开展各项活动的过程中也必须紧扣党的指导思想, 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体,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次,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百家争鸣”的指导思想。

2、构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

高职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是弄清高职学生社团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明确学生社团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思路和客观要求。只有明确基本原则, 才能使学生社团的管理按照科学、健康的道路发展。

(1) 正确引导的原则。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开展社团活动, 及时掌握社团活动的方向,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理想, 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社会和他人,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认识组织管理、活动内容、专业技术等方面给与全面的指导和引导。

(2) 自主活动原则。社团是大学生自己组成的团体, 从社团的筹建, 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 领导人的产生, 管理制度的健全到活动内容的设计, 活动方案的得出以及活动经费、场所的筹措, 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 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性的活动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能力、增长知识。

(3) 统筹管理的原则。一个学校往往有十几到几十个学生社团, 但全校社团活动应该做到“一盘棋”。管理中要求各学生社团年初上交年度工作计划再由社团协调组织统一安排活动内容、时间、设施场地等, 避免社团活动过于频繁、重复和撞车现象。

3、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新模式

根据前期大量的社团调查, 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学生会组织成立学生会社团部, 由社团部负责各个社团的日常管理与协调工作。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社团管理模式, 也是许多高职院校经常使用的模式。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迅速, 社团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 其社团的机构越来越完善, 在院校的地位和功能也已于学生会机构相当, 因此, 这种管理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的需要 (如图示1所示) 。

第二种是直接隶属于学工部 (处) 成立大学生社团联合会, 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具体负责各社团的日常管理工作, 学校党委宣传部或组织部主管, 学工部 (处) 负责社团组织的具体指导工作。由学工部 (处) 审核批准各社团成立, 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日常管理工作则有的可能是宣传部或组织部, 也可能是团委。这种管理模式相比第一种方式突出了学生社团的重要位置, 但是明显存在着管理的多头性等问题 (如图示2所示) 。

前面两种社团管理模式都存在一定弊端, 为了不断满足不断增加和壮大的学生社团发展的需要, 本文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 构建出以“一体两翼”为基础的“四位一体”社团分类管理的全新模式 (如图3所示) 。“一体两翼”就是在校团委的直接隶属下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 使社团联合会与学生会成为并行机构, 均在团委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四位一体”是指大学生社团联合会、院系或职能部门、专业指导教师、社团党支部四者共同参与, 对社团按照类型不同进行分类管理, 做到“学校主导、社联服务、社团参与”, 争创“百家争鸣”的局面。

为了社团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 在完善“一体两翼”为基础的“四位一体”社团分类管理的全新模式前提下, 我们还要做到“三管好、四有全”, 即管好思想、管好政治、管好社团负责人;“四有全”即有一个规范的管理机构, 有一位专业指导教师, 有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 有一定的经费来源。

高职学院学生专业社团建设刍议 第10篇

一、专业社团建设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 所以更强调专业。专业社团既要强调形式的自主性、专业的先进性, 又要突出内容的时代性、技术的创造性, 更要彰显活动的创新性与建设的职业性。[2]通过具有技术创新性和体现职业性的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

2.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

新时代的大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 独立意识强, 服务意识弱。通过专业社团开展生产实习、技术服务、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 构建职场氛围, 以“服务社会、强化技能、价值实现”为主题, 着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利用技能大赛为载体, 促进学生学技能、练技能、比技能的良好学风的形成。让学生在具有先进性、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社团文化活动中锻炼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服务意识。

3.感受学校文化, 领略大学精神

专业社团是除班级以外, 体现优良学风、校风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对于构建学校文化、传承学校传统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专业社团往往是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历史底蕴、人文传统等的缩影, 学生在一个个专业社团中, 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学校文化, 培养对学校历史底蕴的认同感。而学校的办学理念、核心价值观, 也会引导专业社团的发展方向, 从而引导学校文化, 共同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样, 专业社团作为一个集体, 其各项活动需要全体成员的合理分工与共同协作, 需要贯彻集体理念。学生参加专业社团, 能够培养团队精神, 感受团队精神与内涵, 进一步提升职业核心能力, 为未来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专业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团成员不稳定, 团队素质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施行2+1教学模式, 学生在校时间较短, 专业社团的成员的稳定性影响着专业社团的整体水平, 专业社团负责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团的水平, 引领着社团的发展方向。目前高职专业社团成员比较充足, 但流动性非常大, 实质上是走马灯式的换人。面向高职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社团中总体上低年级人数居多, 大一占72.6%, 大二占17.5%, 大三大四不到10%。[3]基本上是每年10月社团招新后, 新生便成为社团的主体力量。同时社团成员参与活动和进出社团的随意性也比较强, 这种人员随意状况不利于专业社团的专业文化和专业水平建设。此外, 专业社团活动需要专业技术高、综合素质好又有参与热情的核心成员来支撑和发展, 如果社团成员的流动性高, 将不利于专业社团的传承发展。

2.专业社团指导教师不足, 关心扶持不够

随着专业社团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 许多新兴专业社团的成立, 学院对其缺乏有效的引导, 团委由于专业的原因对专业社团的指导力度不大。一是专业社团自身体制不完善, 没有完善的活动程序。二是学院没有建立有效的专业社团运行机制, 表现在对专业社团缺乏有效的指导, 专业老师亲自参加社团活动的次数有限, 基本上由社团负责人开展一些服务性活动。专业社团活动没有体现专业社团的特点, 尽管专业社团拥有自己的指导老师, 但目前大多数高职的指导思想停留在人文类社团的指导水平, 指导老师是义务为社团服务, 不可能投入全部精力, 使得一些专业社团活动内容在低水平上重复, 光凭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在维持, 专业社团活动的专业性和创新性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指导。

3.经费及物质条件制约专业社团发展

社团活动需要完整的物质基础。首先, 活动经费严重不足, 制约着专业社团的良性发展, 致使学生参与热情不高, 活动质量低下。其次, 活动的场地、设施不足, 专业社团不能正常的开展活动。第三, 由于资助少、重视力度不够, 加上社团层次问题, 一旦开展活动经常出现争抢宣传栏, 向学校申请不到活动场地的现象。[4]目前, 专业社团的经费非常有限, 往往是“等米下锅”, 在这种情况下, 最终只能为了活动而活动, 其结果是牺牲了专业社团的影响力、号召力和活动的效果。

4.专业社团创新性不够

随着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 高职院校对学生第二课堂的认识不断提高, 不少高职院校呈现“百团大战”的良好景象。数量提升了, 质量却在下降, 大多数专业社团活动缺乏创新意识。高职院校专业社团活动内容落后, 形式单一, 缺乏创新, 涉及面窄。这种现状, 无法充分发挥专业社团的育人功能。随着我院办学理念的不断提升, 专业社团的活动应站在促技能、促大赛和创新的起点上, 以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方向为立足点, 使专业社团活动特色化、个性化、创新化。

三、专业社团建设途径

1.创新政策, 完善制度

专业社团建设是大学生社团建设的新生事物, 加强与创新组织领导, 为专业社团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在政策制定中, 要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势, 结合专业社团的特定, 制定相应的政策。为保障专业社团活动健康、有效、持续地开展, 要特别强调通过详实调研、详细论证, 制订规范专业社团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 既要明确专业社团活动开展的目的、意义, 又要提供社团活动开展的各项保障。既要保证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与创新性, 又要不断提升专业社团活动的质量与品位。

2.重视特色, 创建品牌

专业社团, 如果没有品牌没有特色, 就不能提升团员的认同感, 就不能在校园中树立形象, 扩大知名度, 增强影响力。[5]要建设与培育特色和品牌, 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一是社团类别要有特色。系部要在本系专业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兴趣、成长成才现实诉求, 根据本系的专业特点、校园文化, 建立起一大批特色鲜明的专业社团。二是社团活动要有特色。系部要充分考虑当地的产业特定和自己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 组织开展广受学生热爱、学校和社会认同的具本土化特色和系部专业特色的社团活动。三是社团运作要有特色。社团要敢于突破现有一些制度的障碍, 想方设法整合资源, 实现校内校外联动, 走出校门, 融入社区。积极鼓励专业社团向更纵深的领域发展。特色鲜明了, 学生、企业、社会认同了, 品牌就自然建立了。

3.重师重干, 兴导师制

系部首先鼓励专业老师积极参与专业社团活动, 进行专业技术指导, 使专业社团建设的技术力量得到保障;其次在制度上落实社团指导教师的认定与考核。如给专业社团安排一个专职指导教师岗, 把这项工作直接计入教师工作量, 调动专业社团指导教师的积极性。重视社团干部建设, 他们传承着专业社团的核心价值观。推行社团导师制, 提升专业社团课程化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 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 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6]专业社团传承着学校文化, 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必须具有一定的层次、品位和内涵。社团导师是提升专业社团底蕴的关键, 大多数得到师生认可的精品社团都与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密切相关。适应高职实践育人工作的推进, 专业社团不再仅仅是第二课堂, 将逐渐进入育人工作的主流, 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实践基地。因此, 以学分制为纽带, 实现社团活动与课程教学社团活动与课外学分的有机结合, 创建社团课程化建设、社团活动学分化管理的新模式, 既是大势所趋, 也是社团发展的必经之路。[7]

4.全方位的参与技能大赛

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正由技能大赛得到体现。现在参与技能大赛, 不仅仅是技术的比拼, 还有组织等全方位的竞技, 专业社团承接比赛是不错的选择。他解决了系部参赛的很多问题, 比如, 与电子相关的各级学科竞赛逐渐都交给“电子科技协会”来组织, 教师只提供指导意见, 这样可以赋予协会更多的活动内容, 有利于协会营造学习氛围、宣传自身, 有利于会员的稳定, 便于协会的长期发展。

结语

总之, 对专业社团的不断创新, 让专业社团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相结合, 专业社团与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 专业社团与学生就业相结合。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视野, 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同时也为构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 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打下坚实的文化底蕴。

摘要: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自身兴趣爱好自愿组成, 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团体。学术科技型社团 (专业社团) 以专业普及、技能大赛和实践创新为主要目的。专业社团是以专业技术为基础的群体, 专业社团的目的就是以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 在延伸理论教育、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加深对专业知识掌握,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建设

参考文献

[1]胡继冬, 高中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属性及其发展的再认识[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9) .

[2]李宗云, 社团活动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及实施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应晓清.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1) :86-89.

[4]宋光海,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社团的现状剖析及应对措施[J].咸宁学院学报, 2012.

[5]张荣国.论素质与知识、能力的辩证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5.

[6]刘秀丽, 陶伟华.维稳视野下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2) .

高职学生社团论文 第11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社团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0084-03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再次在“德育途径”中强调,学校“要加强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指导建立各类社团和课外兴趣小组,积极开展各种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江苏省、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近年来大力推动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积极组织了推进学生社团建设的活动,各地涌现出了一批省和市优秀学生社团。

据对全省20所五年制高职学校进行问卷和访谈,各校普遍认识到学生社团活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德育活动、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受访的学生普遍反映学校在学生社团建设方面重视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存在着社团经费紧张、活动场地不足、指导教师缺乏、干部培养不够等实际困难。

笔者认为,以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审视学生社团建设,将有助于我们提升对学生社团建设的认识,优化学生建设的具体实践。

一、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职业教育

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于1983年出版了《智能的结构》,首次提出智能的多元化理论,指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德纳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和其他著作中提出了自己对智能结构的认识。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智能的类型和特点虽然各不相同,但至少具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的多元智能中相对自身而言各智能间有优势智能和相对弱势的智能之分,每个人的行为都由一项或几项智能共同完成,即智能总是以组合的方式运作,人的每项智能都能得到提升和发展。

职业学校是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核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立足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首先,职业学校的学生与其他类型学校的学生是一样的,大多数学生的智能都处于中间水平,有些智能有了较好发展,也有未得到发展的智能;再者,学生的智能都有提升的潜力和空间,只要我们通过适当的鼓励和教育,每个人都拥有将各智能发展到高水平的能力,学生智能的全面提升,势必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智能总是以组合的方式运作,每个人的行为都由一项或几项智能共同完成,我们强调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不仅是要教给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要提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以及所需的社会行为能力。职业教育需要我们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

二、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移位多元智能理论的视点,学生社团则不仅是加强德育建设、优化校园文化引领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也不仅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训练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一个优秀的学生社团,在学生智能提升方面是一般教育、教学手段难以比及的。

首先,学生社团是以会员的意愿和兴趣爱好为基础、自愿为前提,学生的状态是积极的、主动的。

第二,多样的社团及社团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也为学生智能训练和提升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第三,智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社团是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前提的,学生社团在这些活动与工作中,就是在解决发生在自己周围的大大小小的具体问题、难题,这对学生智能训练更为生动、更为直接、更为全面。

第四,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智能要求是不一样的,专业教学和实训难免会受到课时数、场地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理性地选择社团,可以健全学生智能方面营养,既可以优先强化职业所必须的智能,又可以为终身发展全面提高自己的智能水平。

第五,学生社团可以极大地提升学校对学生闲暇时间的指导力和影响力,学生可以在兴趣和爱好的引领下,不知不觉地、甚至是全天候地投入智能训练中。

第六,学生社团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舞台,让学生在“天生我才必有用”中找到自信,找到属于自己的掌声,鼓励,是智能培养的重要手段。

所以,学校应该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社团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学生社团是与教育、教学平列作用的第三种力,该力的方向,可以与职业学校的目标完全同向,与教育、教学形成异曲同工的向心力。学生社团可以融教育、教学于一体,无论在学生多元智能提升还是品质素养、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培养等各方面,其作用,是其他手段难以替代的。

三、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社团建设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加深对新学生观的理解,有助于强化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助于科学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多元智能意识,用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去审视、去探索、去反思,终将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进和提升。

立足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在学生社团建设具体工作中,学校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对全校学生社团的整体布局应有科学合理的规划。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社团或是在老师指导下组建,或是学生自发组建,或是学校号召、启发下组建,普遍是“望天收”状态,整体布局上,缺乏科学的规划。这样的状态,存在的问题是可以想象的,应该从学生职业能力及终身发展考虑,梳理不同社团对八种智能培养、提高的功效,为学生提供营养齐全的选择菜单。学生社团整体布局的规划,既要面对学生所学的专业及其就业群,又要面向学生的长远发展;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又要加强学生对社团理性选择的引导和指导;既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又要注意挖掘学生、家长、校友、行业、用人单位、社区和社会等各方面资源;既要重视新建社团的建设,又要重视原有社团的改进和可持续发展。endprint

第二,应将社团建设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之中。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滚动修订时,要渗透多元智能理论的思考,要将学生社团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形式统筹规划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有些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意识的建立和技能的巩固,采用社团方式进行组织推进,效果将比传统的课堂里、实训室里更好。条件许可的学校,可以尝试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情况纳入学分制的探索,根据不同社团的情况,折算成相应的学分,使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与选修课、实训课一样可取得学分,实行德育学分的学校,也可以将社团活动情况,纳入德育学分考核之中,以增强社团的吸引力,提高社团育人的实效。

第三,为学生社团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立足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学校各种活动及工作,凡是学生可以胜任的,或者是在老师带领、指导下可以完成的,可以由具体社团承办。智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在更多实践中学会谋划、策划,学会社团与社团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学会用自己的兴趣爱好、一技之长完成相应的工作,不仅能收获更好的活动效果,而且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智能。学校不少活动安排周期性很强,特别是一些准备时间比较充裕的活动,可以更早地启动筹备工作,采用项目招投标方式,从策划、设计到具体落实,在竞争和比较中促进做好、做优、做特,多一些有利于学生智能提升的设计。

第四,强化对学生参加社团的引导和指导。要尽量避免学生盲目跟风,要对学生智能状况有一定的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查看学生的学校记录、访谈家长和任课教师、询问学生本人以及设计有针对性的特别活动来观察等渠道和方式,了解学生的智能状况,从多元智能的角度,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智能提高的引导和指导建议。要尽量避免学生选择性困难,一方面社团命名时要注意归类,有的同质社团可以直接用“分社”形式;另一方面,要适当限制学生参加社团的数量和“跳槽”的频率。

第五,细化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与指导,充分发挥社团的教育力、培养力。社团运行得是否正常、效果优与劣,都与管理和指导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是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从入学时16岁到毕业时21岁,年龄跨度较大,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在许多方面整体差异也较大。大而化、笼而统的管理与指导,不利于社团全体成员的成长与进步,不利于低年级学生智能的快速提升。有必要对普及性较高的社团实行分级管理、分级指导,由校级社团将“支社”下设到系部(或者班级),系部(或者班级)协助管理,校级社团以其比较成熟的经验对系部(或者班级)“支社”加以指导和引导,组织和安排高年级的社员以老带新,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直接面对一些问题(或难题),自己尝试着去解决这样一些问题(或难题),也让低年级的学生在与低年级比较或竞争的平台上崭露头角,得到认可,找到自信,为更多的社团社员获得锻炼与提高提供空间,从而在更多层面上为学生培养提高自己的多元智能创造条件。

第六,优化对学生社团的指导过程,把对学生多元智能的提升作为社团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要有针对性,尤其是五年制高职这样一个长学制的培养过程,要对不同年级的成员设立不同的成长目标,成员也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设计相应的发展规划,把阶段性目标当做解决一个问题来实现。要项目化地制定学年、学期计划和策划具体活动方案,分工到人,责任到人,力争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让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在社团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要注意发现“骨干成员”,注重培养“骨干成员”“骨干成员”不仅是社团组织、引领、辅导的核心力量,而且是社团传承的种子,他们将是智能重点的被培养者,对于一般成员,他们又是近身的指导者。活动策划时,要讲究成员与成员、社团与社团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要善于打组合拳,要善于利用志愿服务以及学校主题活动等机会,发挥社团自身优势或“看家”本领,组织和策划既形式多样又深受年轻学生欢迎的活动,力争一箭多雕、一举多得。不仅要让每一个成员都动起来,还要创造条件让成员们多动起来,动出实现多元智能提升的实效来。

(责任编辑:曹鸿骅)

Abstract: Inspecting the student associ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will help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and optimize the practice of student association construction. The colleg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introduce the association construction into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plan formulation and revision, strengthen and provide refinement guidance, optimize management and create more practice opportunities for the student associations to help the students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and lifelong development abilities.

高职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机制研究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与建设

多彩的大学生活画卷向我们展开, 林林总总、层出不穷的社团活动呈现出热火朝天、一派繁忙的景象。社团活动日益蓬勃, 功能日渐彰显, 已成为构建校园文化的主力, 解读校园文化的向导。社团能让同学间的感情更为深厚, 沟通更为顺畅, 人与人间的友谊更为纯化, 也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大学, 感受到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若干年后, 这样的感受会更加强烈, 更加回味无穷, 更加令人难以忘怀。在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大学生活里, 悠悠万事, 唯有和社团的同伴相聚于茶馆的高谈阔论最为畅快, 最为舒心, 这样的经历虽微不足道, 却能成为人生最美好的记忆。而“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的体验, 则更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

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 (1) 利用社团、课外活动中的集体动力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2) 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使得智能结构全面合理 (3) 积极参与社团活动能加强个人的人际关系, 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不断地进行社会化活动 (4) 社团活动、课外活动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社会服务的爱心有潜移默化作用 (5) 学生社团活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积极心态, 正确地评价自我。

二、高职社团建设的原则

(1) 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社团活动以它特有的灵活多变的形式, 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知识, 感受人生, 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培养正确的辩别是非的能力, 使大学生避免在当前社会强调物质利益、讲求实惠、重利轻义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中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能够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社团的各类活动, 在使学生身心愉悦的同时, 也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 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团体凝聚力, 既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又有利于思想进步, 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学生从自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培养社会责任感。

(3) 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社团以结合专业学习的特点和协会的个性特征实行学科交叉文理渗透, 各扬所长, 优势互补的原则, 广泛地开展内容综合, 形式新颖的社团活动, 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力, 批判能力和协作精神, 运用创造性思维, 充分调动社团协会的主体性与参与性, 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4) 能够学生培养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通过参加社团活动, 学生可以分散注意力, 可以与社员谈心, 可以在社团里获得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 从而缓解压力, 更好地调节情绪。另外, 校园中都有“心理咨询”等类似的社团, 这些社团往往通过开展一些心理讲座, 心理培训, 心理咨询等活动帮助学生调节心理。

此外, 还要具有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等原则。

三、学生社团的建设问题与管理

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整体趋向是积极的, 向上的, 但或多或少地还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 完善管理体制, 成员流动性大, 内部管理有待加强。有些学生社团成立具有随意性, 社团的创建和运作均由学生自愿来完成, 社团成员基本是以其爱好和专长聚集在一起, 内部管理较为松弛, 缺少管理制度, 分工不明确, 致使其凝聚力不强, 较为松散。因社团“进出自由”, 频繁的人员流动, 又缺少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 难以走上良性发展之路。具体事务责任到人, 社团由会长统一协调, 理事会分工合作, 做出计划和决策, 并迅速把计划和要求分配到各部门, 各部再将工作分配到个人, 以此发挥社团的整体和部分的最佳组合优势。社团“领导”的魅力。会员间的通信方式、地址应该打印成册, 并复印, 保证每人一册。同时, 也应该具体介绍有经验有特长的老会员, 以便会员间的联系, 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

(2) 指导教师配备要齐全, 缺乏及时有效科学合理的指导。高校社团的指导教师多来自学校和学院的团组织, 专家、专业教师指导的很少, 且因指导教师都另有本职工作, 对社团的指导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且多数为义务指导, 很难保证指导的制度性和规律性, 缺乏责、权、利的制度性有效制约, 一些指导教师只是挂名而已, 很少亲临指导。

(3) 活动场地要充足, 设施不健全。大学成规模扩招, 使本来就不宽裕的教学场所、设施、器具更加紧张。社团活动使用的专门场所十分有限, 绝大多数社团居无定所, 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 也缺少必要的活动设施。社团搞活动大都需要提前向学校有关部门申请活动场地, 如果与教学和其他活动冲突则必须另找场地或更改活动时间, 导致活动时间减少。确定一个固定场所作为社团的日常活动和交流的中心, 每晚派人值班, 向到来的会员公布社团的工作情况, 听取并记录其意见及建议, 并报理事会讨论, 及时向本人反馈。同时, 也可以凭借老会员的经验, 帮助新成员解决一些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扰。

(4) 经费要到位, 社团活动难以进行。大学社团经费大部分通过团委的行政经费划拨, 这部分经费往往需要提前申报, 制定计划, 层层审核, 由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后下发。但这部分经费很难满足社团活动需要;有些社团通过收取会员加以弥补会费。但作为学生无收入来源, 会费也只能是象征性收取, 寥寥无几;有些社团采取向社会拉赞助的方式, 募集资金, 但随意性很大, 无法准时、正常地保证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于海印, 王娜, 赵丽亚.浅谈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2]牛俊红.浅谈高校社团建设.

[3]张林, 马旭东, 党鹏.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与建设.

[4]张家勇.美国大学的学生社团活动.

[5]邵栀兰.高校学生社团运作情况调查报告.

上一篇: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下一篇:学校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