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方式范文

2024-07-10

流通方式范文(精选6篇)

流通方式 第1篇

我国疆域辽阔,且山川地貌复杂,交通运输难度大、运距长。大运量、长运距的粮食物流,迫切需要现代粮食物流体系来保障,而我国的粮食流通工作仍停留在低水平发展阶段,流通效率低、流通成本高,很难与这一发展趋势相适应,因此,建立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粮食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包粮流通

包粮流通是指从粮农手中收购粮食后,装运到基层粮库,经过检验、过秤等过程后堆放在专门的仓库中;需要外运时,再由人工或机械灌包、称粮、装车运到火车站或者海港码头,到达目的地后,人工装卸、搬运和入库。包粮流通是最古老的流通方式,存在着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差,流通成本高,损耗大、运营效率低,粮食损耗高、作业费用高等缺点,很难实现粮食的快速调、运、接、卸,影响了作业效率。所以,以包装为主的粮食运输方式成为提高粮食流通速度、减少流通损失、提高资金效率的主要阻碍,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都不再单独采用这种落后的粮食流通方式。

二、散粮流通

散粮流通是指农民生产的粮食运到基层粮库,计量后以散装形式通过各种输送设备入库储存。仓库内有各种检测设备来保证储粮的安全。外运时,粮食通过自流或者输送机械出仓、计量、装车外运。散粮流通的主要优点是机械化程度高、作业效率高、节约包装费和包装运费,具有较好的规模经济效益。

但是散粮流通也存在各种缺点:多次装卸造成粮食受损、品质降低,粮食系统中有这样一句话:“谷物每装卸一次,质量等级就会下降一个档次。”粮食散装装卸更是如此。最重要的一点是:散粮流通的前期投资巨大,建成后的维修和保养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尤其是我国刚刚在粮食流通中实行散粮流通,“四散”技术水平和作业水平较低,储备库布点不科学、仓容量不足、仓储保管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特别是散粮专用车,全国不足3000辆。因此,粮食散粮流通的优势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粮食集装箱运输

粮食集装箱运输是指把集装箱作为粮食的包装物和运输工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粮食生产阶段结束时,粮食经营者直接从农村或基层粮库手中,将粮农生产的粮食直接装入集装箱封好;集装箱可以选择通用集装箱或者是专用粮食集装箱。如果是通用的集装箱,则应进行适当的处理,保证密封,然后将集装箱运到火车站或集装箱码头,发运至国内外用户手中。

l.粮食集装箱运输运营的优势

(1)便于交易。首先农场主或收纳库可以在因特网上发布集装箱装箱粮食的品种、数量及质量情况,在网上进行交易,利用特快专递送达粮食样品,还可以同集装箱运输者进行交易,集装箱还可以采用租赁经营,集装箱租赁合同可以通过电子网络进行交易,网上有集装箱的报价及其相关信息,这样可以促使粮食物流集装箱单元化的发展。

(2)方式灵便,适应性强。粮食集装箱运输可以采用公路、铁路和水路等不同的运输工具,满足不同的时间要求;同时还完全可以满足和适应粮食多品种、小批量以及多种质量等级运输的要求,粮食集装箱运输为粮食生产的多元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粮食物流集装箱单元化使用机械化作业,减轻劳动强度,节约人力,提高装卸效率。由于装卸速度快,缩短了车船占用线路和泊位的时间,提高车站、码头等运输设施与设备的效率,同其他粮食物流方式在作业时间、劳动投入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4)集装箱还可以用于临时储粮。集装箱储粮灵活性大,收购季节用于临时储粮,收购淡季集装箱投入运输,粮食丰收时库存爆满,可将集装箱用作短期储粮,欠收时,仓容有余,集装箱可投入运输。集装箱临时储粮可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作业条件,降低劳动强度,节省动力消耗,可以按品种、按质量、按等级进行粮食保管,满足用户多品种小批量的需求。

2.粮食集装箱运输的成本比较优势

粮食运输无论是选择包粮流通、散粮流通或者是集装箱运输,成本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任何经营者的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通过比较分析,粮食集装箱运输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和发展潜力。

(1)运输成本方面有一定优势及潜力。与包粮流通相比,集装箱运输在成本上有一定的优势。如果粮食的年发运量是10万吨,包装运输全程的费用平均为157元/吨,而集装箱运输则可以节约31.76元/吨,运费为125.24元/吨。与散粮流通相比,集装箱运输的成本要高一点,但是,这种差距随着集装箱船队规模的扩大、粮食收购单位购置集装箱并组成集装箱租赁库、集装箱运输系统的成熟,运费可能进一步降低。

(2)在投资成本方面,粮食集装箱运输有很大的优势。在我国,散粮流通的主要运输工具是L18型散粮专用火车车辆和散粮专用汽车。L18型散粮专用火车车辆价格为每辆23万元,载重量60吨,而散粮专用汽车有两种,分别为载重量8吨,17.2万元、载重量10吨,22万元。如果不考虑用于牵引集装箱的牵引车、挂车和汽车,国际通行的20英寸标准集装箱单价只有1.55万元,载重量25吨的多用途干散货集装箱单价1.875万元。而且粮食生产季节性强,粮食专用系统通常在旺季才能发挥作用,在淡季就被闲置起来,如果用集装箱运输完成旺季时增加的作业量,就可以节省一部分投资,而集装箱在完成旺季的粮食运输任务后,还可以进行其他的运输活动。

(3)考虑机会成本,粮食集装箱运输是最佳选择。目前,我国在粮食生产中大力推行“订单式农业”。这种新型的粮食生产方式说明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走向市场化,也决定了粮食生产必然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变,而趋向多品种、小规模。而粮食系统中产品品种越多,供应线上存货数量就越多,品种多则平均作业规模小,作业成本高,采用集装箱运输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消费者愿意为多品种、高质量付出的较高代价能够弥补(高于)由于集装箱运输可能带来的高成本的情况下,灵活、及时的集装箱运输对于粮食经营单位及消费者来说,可以降低机会成本无疑是最佳选择。

(4)在管理成本方面,粮食集装箱运输优势明显。将粮食从农村送到港口成本最低的方法就是大宗散装运输,但是这个方法却需耗费很高的存货资金和储存费用等管理成本;而采用集装箱运输,运输费用可能高于大宗散装运输,但存货资金占用费、储存费用及作业损耗费却很少,降低了粮食物流系统的总成本。只有降低最终客户的总成本,才能使供应链内的每个成员都从中获利。据有关专家估计,采用集装箱运粮的周转时间要比散装缩短近65%以上。周转时间的缩短大量减少存货、降低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同时也能够尽快收回资金,加快资金流通速度,提高资金效率,有效降低粮食物流总成本。

四、建立合理的粮食物流体系

通过对包粮流通、散粮流通和集装箱运粮的比较分析,在粮食物流系统中实行集装箱运输是可行的,而且粮食集装箱运输的前景广阔。但是,这并不代表要用集装箱运输完全取代现有的粮食包粮流通和散粮流通。

目前我国包粮流通应用广泛,废弃包粮流通方式将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并且部分交通落后地区也无法废弃包粮流通方式;在我国散粮流通已经提倡20多年,但是一直徘徊在10%左右,因国家财力有限,与发达国家散粮流通系统相比,距离甚远;并且我国的集装箱运输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因此,我国建立合理的粮食物流体系,应遵循的原则是:在合理利用包粮流通系统、发展散粮流通系统的同时,大力发展粮食的集装箱运输,形成三者互补的、合理的粮食物流系统。

参考文献

[1]朱明德.世界粮食物流与中外粮食物流成本研究[J].粮食流通技术,2006,(3):1-2.

[2]吴雪飞.对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粮食经济,2007,(2):36-38.

流通方式 第2篇

关键词: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文献综述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mainly about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circul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relatively large research covers the content of the system, therefore, the literature mainly in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in the economic system, the position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competitive power evaluation, the structure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circulation industry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rculation industry and economic growt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circul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and other related content.

Key words: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Literature review

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经济发展理论却对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理论及其思想奠定了丰厚的基础,对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是涉及流通产业发展方式及其转变深入系统研究的相对较少,文献主要围绕以下这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流通产业作为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研究 刘国光(1999)、万典武(1999)、洪涛(2003)、房爱卿,瞻扬(2002)认为,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流通的先导地位已经开始显现,流通产业已由末端行业变成为“先导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黄国雄(2003)认为流通产业逐渐转变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认为当前流通产业具备社会化、关联度、贡献率、就业比和不可替代性五大特点。王先庆(2007)则对流通产业成为先导产业的约束条件进行了研究,认为约束条件有工业化程度、市场发育水平、产业结构水平、消费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宋则(2009)认为,发展流通产业可以直接实现即期消费、开发潜在消费、创造未来消费,同时还可以节能降耗、扩大就业、支撑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等,因此在现阶段,流通渠道建设应该成为国家战略并应成为国家规划。赵娴(2010)认为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力水平、生产的商品化以及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流通对生产的决定作用日益凸显,成为较之生产过程更为重要的经济运行过程。

2.对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 宋则(2003)界定了流通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并构建了包括国民经济贡献、流通总规模、流通结构、流通效益、流通效率、信息化程度、从业人员素质、流通资本等11个子系统、50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从不同角度测定和表达了流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荆林波(2008)认为商品市场的竞争力是竞争者无法模仿、市场的可持续经营的一种能力,既包括布局环境、市场设施等硬件条件,又包括服务意识、管理水平等软件条件。李飞(2006)、何珊(2007)、邱蓉晖,唐晓(2004)对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对如何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给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陈文玲(2007)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现代流通能力的大小上,建立一个符合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现代流通体系,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将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纪宝成(2010)从国家产业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认为流通竞争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祝合良(2006)、刘星原(2006)提出了我国零售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对策,并提出现代商业技术应用和人性化经营是零售业发展的重点。

3.对流通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 洪涛(2001)认为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刻认识和加快我国流通产业结构调整是目前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流通业结构的类型一般包括流通业的所有制结构、行业结构、业态结构、规模结构、空间网络结构、商品市场结构以及其派生的经营方式组合结构等,这些结构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流通业结构特征,也构成了我国特色的商品流通业结构特点。晏维龙(2002)研究了流通革命中的市场空间结构、市场竞争结构、流通主导结构、流通行业结构、经营业态结构、流通技术结构、流通外向结构等问题。高觉民(2003)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主导产业对其他产业发挥间接和直接影响的变迁过程,那么流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本质上也就反映了流通能力的升迁,它是一种流通高级化必然过程。赵娴(2004)研究了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实施流通业的结构调整要有重点、分步骤进行,要采取切实的对策,以完善流通业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和市场体系,最终实现流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现代化。马龙龙(2006)综合运用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及管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对流通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进行了跨学科的分析与研究。

nlc202309020432

4.对流通产业政策与规制方面的研究 夏春玉(2006)、尚琤(2010)对美国和日本的流通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并结合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现状,构建了我国未来流通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陈甬军(2008)对我国产业的垄断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行政垄断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而自然垄断有利于产业发展,并提出适当保护自然垄断、反对行政垄断的政策建议。石奇(2008)针对供应商受零售商纵向约束及其规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从零售商的双边市场特征出发,探讨了在零售主导市场条件下制造商、零售商、顾客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并对这种纵向约束的绩效进行了评价,并对规制进行了界定。肖怡(2007)通过对美国流通产业发展及相关政策的研究,得出我国流通产业的标准化建设仍十分薄弱,其原因主要是标准化政策不够系统,还没有完整的带有强制性的流通产业标准化法规,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5.对流通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的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众多学者对于流通产业促进第一二产业发展、缓解就业、城镇化及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流通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晏维龙,韩耀,杨益民(2004)认为城市发展促使了简单商品流通向发达商品流通的发展,而城市化水平的差异是造成流通水平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从实证方面做了分析。赵德海,邵万清(2004)分析了流通产业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通过实证研究了流通产业对GDP贡献、经济增长、就业贡献和产业结构优化四个方面的带动作用。刘子峰(2005)提出了在目前的新形势下流通产业不仅仅是先导性产业和基础性产业,更是战略性产业,其对经济增长的具有的重大促进作用。杨宜苗(2006)分别从经济增长、三次产业、社会就业等维度,研究了流通产业的贡献及相关的测度方法,并对此进行了相应的国际化比较。王德章,宋德军(2007)、王春宇,仲深(2009)的研究表明,从长期发展来看,流通产业每增长1%,可以带动城市的GDP、消费和就业有更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地区之间差异比较大。赵萍(2007)通过研究认为,传统的研究方法低估了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外溢作用,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带动作用还没有被充分表现出来。赵凯,宋则(2009)依据菲德模型的分析框架结构,构建了测度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模型,结果显示,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力高于其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力。张建民等(2010)依据2000年-2006年我国30个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经济发展指标的年度数据,针对流通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各省会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流通产业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长期原因,但影响程度大小具有地区性差异。包君(2011)通过建立全对数模型分析了商品零售业与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认为商品零售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高;商品零售业对农业的影响与日俱增;商品零售业与第二产业互促共进;商品零售业仍在第三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6.对技术进步与流通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关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层出不穷,众多学者都一致认为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促进作用。韩耀,何广前(2006)认为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流通领域内生技术的自发积累,对流通技术的理解仅仅为科学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因此,必须加快流通技术的不断创新,尤其是内生技术的扩散和吸收,通过流通的内生技术进步来带动流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张弘(2007)认为技术创新是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应用和创新,为流通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保障。孙畅(2008)利用索洛增长模型和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1992年-2004年间中国流通业增长中的技术进步情况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我国流通产业增长仍然是要素驱动型的粗放增长状态,技术的贡献甚微。李晓慧(2011)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中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表明:1993-2008年中国流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6%,其中技术效率改善为0.4%,技术进步率为0.2%,不同时期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也存在显著差异。

7.对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研究 黄国雄(2010)认为,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流通产业一次创新和改革的极好机会,会带动观念的创新、战略的调整、结构的优化和营销方式的改变,将对我国流通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从十个方面提出了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的必要性。李骏阳(2010)认为,在新形势下,我国流通业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念,加快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性发展。他从六个方面论述了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章迪平(2010)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实证研究了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与流通产业结构、流通产业关联、流通产业所有制结构等方面的相关关系。洪涛(2010)认为我国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性作用和基础性地位逐渐显现。他用十七大报告的9种新提法分析了我国流通业,得出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势在必行。刘海飞(2010)认为转变流通发展方式要有正确的工作定位,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要适应这个转变,二要促进这个转变。他主要从思想观念上提到了几点转变的方式。李丽等(2011)从流通产业的战略地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推动流通产业技术升级和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等角度提出了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李晓晨(2011)从促进城乡流通一体化、发展现代流通系统、加大流通产业的投入力度、加快流通产业法律法规健全及全面推进绿色流通方面探讨了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

转变商贸流通发展方式研究现状 第3篇

近年来, 国内商业经济理论界围绕转变流通发展方式进行深入的讨论, 形成了许多理论观点。其中, 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张志刚“做好转变流通发展方式这篇大文章”一文, 具有较强的理论系统性和实践针对性。

一、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工作定位

流通业是服务行业, 服务于生产和消费。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 首先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战略任务, 不可离开这个宏观全局“自拉自唱”。其次, 需要认真审视并转变本行业中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做法, 明确转变流通发展方式的具体方向和工作内容, 这又需要“自找问题”、“自我革命”。

二、流通业的质量和效益效率

“十八大”报告提出, 把提高质量和效益作为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这个要求不仅是针对整个经济讲的, 也切中流通业的时弊。多年以来, 与生产部门一样, 流通业一直也实行的是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发展模式。其表现是, 以销售额的增长为最大关切, 很少关注销售额背后的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政府部门最关心的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流通业增加值, 流通企业最关心的是营业额和毛利率。

近年来, 国内专门研究流通质量或流通效益的文献不少, 这方面撰文研究较深入的是宋则。另外, 今年黄国雄题为“流通效益是社会效益, 流通实现是社会价值的实现”的文章, 也具有代表性。

质量和效益是流通业的“生命”, 客观地看, 在这方面我们离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期待仍有不小的距离。因此, 流通业必须转变发展的立足点, 要转变过分追求销售规模、轻视服务和效益的偏向, 使销售额的增长与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合理的利润率保持同步。

关于流通效率的研究, 近年来有代表性的文献还有荆林波 (2013) “中国流通业效率实证分析和创新方向”一文。高铁生 (2013) “完善匹配机制, 提高流通效率”一文。此外, 还有对我国农产品、林产品流通效率的分析文章, 例如:欧阳小迅 (2011) 、张磊 (2011) 、柳思维 (2012) 。

三、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中央已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目前, 流通业在参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存在着服务能力不足和自身进取不够的情况。例如, 为什么海尔、联想要自建物流体系?为什么许多优质的农产品却无法有效进入城市市场?说明流通业确实存在能力和进取心不足的问题。

目前我国流通业的总体规模已经很大, 但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角度看, 流通产业内部的结构并不合理, 重商品销售、轻服务供给的倾向比较明显。商品销售在全部消费中比重高达80%, 购销业即批发零售业竞争十分激烈, 不少地区存在总量过剩、竞争过度现象;而生活性服务业在总消费中比重畸轻, 发展水平偏低, 不仅主体“小散弱”, 一些行业经营不规范, 而且有许多居民需要的生活服务项目未能有效提供。此外, 生产性服务业中咨询、设计、创意等商务服务发展不充分, 物流业存在着专业化物流供给不够、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供应链管理水平低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转变流通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中认真分析研究, 妥善加以解决。

近年来, 国内对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问题的研究, 成为学者们关注的新焦点。主要表现在以下研究方向:一是对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总体研究, 如高煜等 (2011) “我国流通产业转型的内涵与方向”、王晓东等 (2011) “新时期流通结构优化升级之再认识”、田伟 (2012) “我国流通产业升级与发展的对策初探”。二是从一个角度对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进行研究, 代表性文献如马龙龙 (2011) “中国商品流通虚实结构演进研究”、孙敬水等 (2010) “流通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因素探析”;其他文献有丁润健等 (2012) “基于空间视角的我国流通产业结构均衡性研究”、龚晓菊 (2011) “贸易强国视角下的流通产业结构调整”、王晓东等 (2010) “论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李明义等 (2010) “以流通产业结构创新促京城老字号腾飞”等。

四、流通业与扩大内需 (消费需求)

“十八大”强调经济发展要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拉动, 提出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扩大国内市场规模。需要指出, 虽然在扩大消费中流通业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但仍有着不小的“用武”空间, 主要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放心、更称心、更便利、更实惠、更诚信、更多选择的消费环境, 改善消费欲望和交易预期, 从而满足现实需求, 释放潜在需求, 创造未来需求。

近年来, 国内对流通与扩大内需关系 (消费需求) 的研究, 比较以往有了较大增加。其代表性的文献有刘晴等 (2013) “贸易成本、异质性企业与扩大内需:理论框架与中国经验”一文。依绍华 (2013) “流通业对扩大内需的促进机制及对策研究”、毛中根等 (2012) “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城镇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还有对流通与扩大内需 (消费需求) 某个具体主体的研究, 如李骏阳等 (2011) “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汪旭晖 (2010) “农村消费品流通渠道对农民福利的影响”、梁雪松 (2009) “扩大内需中旅游业独特贡献的探究”等。

五、流通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 也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微观细胞。“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提高大中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显然, 这个要求不仅是针对生产企业的, 也适用于流通企业。

客观地看, 虽然我国流通业中的大中型企业有一些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 但与跨国连锁零售巨头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 中国大型的连锁零售企业充其量在国际上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零售公司。但这并不是最令人忧虑的, 毕竟中资大中型零售企业在“与狼共舞”中不断地成长壮大, 形成了与外资商业良性互促的竞争局面。

令人担忧的问题在于中资连锁商业的经营模式, 基本上是从外商那里学来的, 完全是模仿追赶型的发展方式, 缺乏通过创新形成的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这确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 国内对流通企业的竞争力问题的研究, 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其代表性的文献一是纪宝成 (2010) “流通竞争力与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一文, 该文认为流通竞争力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 微观层面的流通竞争力主要包括流通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流通竞争力;宏观层面的流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如何在国际竞争中拥有重要商品的定价权、渠道网络的控制权, 从而赢得国家竞争优势。从微观层面看, 流通企业提高竞争力需要切实转变盈利模式, 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变为渠道的合作竞争以及服务竞争, 从分享价值转变为创造价值。二是吴小丁 (2010) “对零售业过度竞争解释的理论缺陷”一文, 用现有理论即低利润率和激烈竞争手段这两个判断标准, 来解释零售业的过度竞争。其他这类题目的研究文献还有霍淑娟 (2012) 、卢美丽 (2009) 、谷晓等 (2009) 、薛峰 (2009) 等学者的文章。

六、商业活动中绿色低碳流通问题

经济发展要“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的推动”, 是党的“十八大”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又一项要求。流通业在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的过程中必须落实这项要求, 促进生产和消费节能降耗;同时流通业在经营活动中体现资源节约和低碳化, 也是自身转变运行方式的重要行动。

近年来, 流通业在节电、节水、简化包装、限制塑料袋使用、产品回收再生利用等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和努力, 零售企业还出现了一批节能店, 总的来看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 大部分中资企业这方面工作仍然存在着认识不到位、行动不积极、措施不系统、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许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开展节能降耗, 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 更是提高自身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新途径, 从而把这项工作真正摆上重要位置。

特别是在节能店的发展上, 我们看到, 一些外资零售企业起点高、步伐大、进展快、措施也是系统化的, 而中资企业往往投入少、起点低、措施也多是局部性的改造, 由此形成与外资商业在节能效果上的明显差距。

近年来, 国内对绿色低碳流通的研究, 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其代表性的文献一是中国商业联合会课题组 (2012) 的文章“绿色商业与消费发展研究”, 文章从绿色商业的概念入手, 分析我国发展绿色商业的现状、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二是杨浩哲 (2012) 的“低碳流通:基于脱钩理论的实证研究”一文, 对中国流通产业1996-2009年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 并基于脱钩理论对流通产业及其细分行业的低碳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他文献有研究总体的, 如欧阳泉 (2011) 、张国玲等 (2011) , 有研究具体方面的, 如李爱华 (2012) 、徐旭 (2011) 、周培红 (2011) 、洪涛 (2011) 等。

按照中央的要求, 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中资流通企业在这些方面需要加快补上一些工作缺项。例如, 开展绿色采购, 引导生产部门制造低材耗、低排放、易回收、可再生利用的生活用品;经营低碳绿色产品, 引导消费者购买这类产品;物流运输的节能减排和降低空驶率, 商业建筑的节能等, 也都有待深入研究, 加快实施, 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七、流通业的创新驱动

“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发展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驱动。这一要求的实质, 是要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为集约型的发展方式, 而做到这一点, 从经济理论上说必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TFP,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具体来说, 粗放型的生产流通主要靠增加资本和劳动, 而这两方面的要素虽然可以增加产出, 但却无法提高效率, 甚至可能出现边际效益递减。而强调全要素生产率是指资本和劳动之外的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劳动力素质提升等所带来的效率和效益的增进, 这就为我们转变流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化发展指明了三个方面的切入点。

近年来, 国内对流通业的创新驱动问题的研究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代表性的文献一是丁俊发 (2013) “流通创新驱动的十大对策”一文, 该文提出了进行理论、制度、信息化、供应链管理、结构调整、生活与商务服务、就业、消费、市场、商业文化等十大创新驱动的思考。二是荆林波等 (2012) “中外零售企业在农村市场创新扩散的比较研究——基于沃尔玛与苏果的案例分析”一文。三是从流通创新的某个方面作用来分析的论文, 如丁宁 (2013) “流通创新与中国居民消费率提升”、徐从才 (2011) “坚持流通创新, 构建生产者服务体系”、周长富 (2011) “基于流通创新的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内在机制分析”。此外, 这个题目的文献还有刘刚 (2013) 、盛朝迅 (2012) 、郝爱民 (2012) 、朱丽萍 (2011) 、张宏等 (2010) 等论文。

与传统流通企业不同, 现代化的流通企业一般都具有技术密集化、人才高端化和创新常态化三大特点。从世界范围看, 最先实行信息化并在应用上达到各行业领先水平的, 正是以沃尔玛为代表的现代零售商。

近三十年来, 全球流通业特别是零售业的管理创新, 无论是就其频繁程度还是丰富性比较, 都不逊于甚至超过了工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

近年来电子商务中的网络购物呈现“爆发式”增长, 对实体流通企业的冲击越来越明显, 在此种情势下, 实体流通企业确有一个如何转变固有的发展模式, 以适应网络购物电商挑战的问题;而网络电商也面临着如何转变“烧钱”血拼价格的非理性发展模式, 回归可持续健康发展模式的问题。

八、流通方式的研究更加深入、广泛

除张志刚关于转变流通发展方式的专文外, 国内有不少学者也对同一命题撰写专文加以论述。其代表性的文献:一是黄国雄 (2010) “论流通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文, 该文认为, 流通发展方式转变应从七方面入手:从重视产值向重视价值实现;整体提高流通产业的社会效益;充分发挥连锁经济规模效应;重视提高潜在市场的有效供给;不断提高企业的信誉度;走中国化的连锁商业道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商品流通体系等。二是刘海飞 (2010) “对转变流通发展方式的思考”一文, 该文提出了发展理念、评价标准、流通功能、技术路线、制度供给、环境建设、节能减排、行政职能等八个转变。三是俞晓松 (2011) “十二五期间中国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几个问题”一文, 该文提出, 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应通过六方面进行, 即做大做强连锁经营、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建立流通业征信体系、构建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培养流通业人才和开展流通科技研发与推广等。其他文献有, 上创利等 (2013) “基于产业链整合视角的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郭馨梅等 (2011) “我国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基于资源利用视角的研究”、孙敬水等 (2010) “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国际经验及启示”等。

流通方式 第4篇

一、传统工作量化指标及其不足

传统的量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模式, 曾经在图书馆流通部门采用过;在衡量馆员的工作状况时, 采用这一些指标:第一是借书量。借书量是一段时间内, 流通部门所借出的图书总量;这个总量包括内借和外借图书这两大部分。这工作量在统计表上的反映, 则是借书册数。从借书量中, 也可以反映是否能向读者推荐相关的图书, 满足读者的需求。第二是还书量, 反映为还书的册数。统计的依据是单位时间内读者所实际还的各大类图书的册数。第三是索书量, 就是单位时间内查询图书的总册数, 索书量等于借书量与拒借量之和, 所以索书量也是统计拒借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且, 索书量也反映了图书馆藏书质量的高低。第四是插卡量, 就是单位时间内插入借书卡的总量, 也等同于每一位工作人员所负责管理的图书借书册数。第五是上架量, 也就是单位时间内, 每一位工作人员所负责管理的各大类所还图书的上架总册数。第六是整架量, 也就是单位时间内, 图书归位的准确、书架架面整齐方面的工作, 它包括图书错位整架、图书自身原因引起的整架、图书倒架整架[1]65。

传统的量化工作指标, 在实际中并不能反映流通部门的全部工作, 如借书处和书库的卫生打理, 借还图书的归类上架和读者咨询工作, 还有馆员的科研成果、创新行为都难以在传统量化工作指标中体现。而且,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采用, 仅仅采用图书借阅量来反映馆员的全面工作也是不够的, 这需要从多层次、多方面制定量化管理标准, 制定出能反映馆员在工作时间内所完成的数量、质量, 分外的工作任务和所付出的体力、脑力劳动的价值。

二、符合信息时代的工作量化指标

从流通部门管理角度考虑, 应该把一些“软”指标量化和硬化;因此, 量化指标应该包括这些:第一是额外工作的量化。在流通部门工作中, 一些馆员往往在履行本职工作责任的前提下, 主动承担并且超额完成了其他工作任务。额外工作因为不可比性、复杂性和难以预测性, 要合理公平地量化评价是比较难的。在量化指标的制定上, 可以分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可预知的额外工作, 可以制定细致的量化标准;不可预知的额外工作, 就应该随时确定一个量化分值, 为以后类似情况出现做一个可参考的标准, 这也是对馆员积极工作的肯定。第二是科研成果的量。科研成果有学术著作、科研论文、专利和一些奖励等;这些成果不仅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也能反映馆员的科研水平能力。为了进行量化评价, 应该从学术价值上来制定可量化的标准。以论文做例子, 首先应该制定论文的最高分值和最低分值, 之后根据核心期刊、普通期刊、内部期刊、论文作者的等次等标识, 对发表的论文价值细分并且统计分数。其他科研成果也可以采取这一种办法衡量学术价值。第三是服务态度和效果的量化。流通部门是图书馆对外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 其服务态度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整体形象。在服务态度的量化上, 应该包括工作的认真程度、语言的规范程度、主动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回答读者问题的准确性。在服务效果和态度的量化上, 可以通过读者意见反馈或者评价、馆员互相评价、考核检查记录等方式, 用加减分的方式来量化。第四是创新活动的量化。当今图书馆普遍采用了信息技术, 实现了馆际之间的合作、虚拟馆藏和网络远程服务等创新式的改革。这些改革来源于馆员的创造性行为。所以对每一项有利于流通部门工作的创新观点或者创新方法, 根据可形成的程度和可应用的程度, 采取量化分值来进行衡量。

三、量化方法之改进

为了实现管理的科学性, 图书馆流通部门在量化方法上, 可以采取以下这些计量方法。首先, 在计量基准上, 应该由定额转变为定额和计时的互相结合。传统的定额管理不能反映馆员的工作态度和业务能力, 衡量馆员的工作数量多少的标准, 只能是实际的工作时间。为此, 可以用计算机来对馆员工作实践进行计时衡量, 这样不仅反映了工作态度, 在相同岗位之间, 也有数量/时间的横向比较, 这样为科学量化馆员的工作效率, 奠定了基础。第二, 在测算工具上, 应该是计算机的实时控制。运用计算机, 可以精确计算馆员的劳动时间。在计算机中, 馆员只要输进口令, 计算机就可以计算和检测每一位馆员的劳动时间或者工作数量的多少。对于一些计算机无法准确计算的计量工作, 可以使用IC卡辅助进行统计的方法, 这样能使量化管理变得更为完善和科学。第三, 在工作质量上, 应该从主观评分转换为权值计算。权值是一种衡量工作质量的标准, 主要是从专业水平 (学历或职称) 、工作能力 (图书的利用率、正确率和工作的难易程度) 、工作态度 (可以通过读者反馈) 等具体因素来组成。可以把馆员的实际工作分为质量和数量这两种。数量可以用计算机统计, 并且用实际工作时间来表示;质量是多项权值, 并且有一个具体的统一标准;这样的管理方式, 操作不仅直观而且又方便。如在工作态度中, 对纪律考核分内容应该分为请假、迟到、旷工等等, 并且在计算时实行不同权重系数的减扣, 直到这一项加权系数减完为止。

四、完善量化管理模式之方法

为了建立流通部门量化管理模式, 应该从流通部门工作的系统出发, 采取多种方法完善量化管理模式。为此, 流通部门领导应坚持合理定量作为量化管理工作的核心。合理定量, 就是根据流通各个环节工作的实际特点, 掌握工作环节之间量化关系, 用合理的数量来反映各个环节工作的实际情况。流通量化管理指标, 实质上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量化管理指标上, 不仅要覆盖全面的流通工作的过程, 还要有给每一项流通工作可以量化的数据。所以必须量化数据, 必须在公平性和数据化的原则上, 把流通工作的日常任务划分为劳动纪律、借还书量和服务态度等因素, 之后用不同系统来加权, 最后获得每一项工作和每一项任务的量化分值。

在量化管理上, 应该把可操作的指标作为管理的重心。并且为了量化管理的可操作, 先是要把所有工作的目标都尽可能实现量化。在优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尽可能把指标设计到满意的标准, 此外还应该采用工日管理方法来进行统计。所谓工日管理方法, 就是把流通部门每一岗位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 制定一个详细的衡量指标;一些不适合用数值来计算的行政事务或者临时任务, 应该依据任务完成需要耗费的时间或者任务的质量标准, 都计算成为工日, 这样使一切任务都能根据一定的计算标准换算为工日;这样衡量馆员一年工作量的大小, 就可以以工日多少来衡量。

严格的考核制度, 应该是量化管理的重要保证。在对馆员的考核上, 应该以数据来作为衡量的基础, 并且保证数据的公正性、准确性和客观性。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上, 可以由流通部门的主任专门负责量化工作的打分, 计算出每人每天工作量的分值, 并且每个月向馆领导汇报, 同时分值向馆员公布。在考核方式上, 为了质量问题, 可以使用间接测定法, 用数量来反映质量标准。如书刊分类上架的差错率, 必须规定不能超过1%;实行馆员之间互校、互查、抽查和自查的制度, 从而确保书刊分类上架质量的保证[2]89。

在量化管理上, 领导和馆员的上下支持是实现的重要条件。量化管理能够顺利实施和推行, 先是要获得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同时获得基层馆员们的拥护。为此, 在馆员的聘用书中, 可以规定量化管理是任职期间的工作要求, 让馆员在工作中以此为依据, 这做法也使考核有了依据。并且量化管理应该和评优、年终考核、职称晋升都进行挂钩, 以此作为考核馆员工作业绩的一个主要依据, 这才能保证量化管理方案获得实施和贯彻。此外, 流通部门的一些工作岗位, 可以由以前的领导指派转变为竞聘。可以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 让馆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进行聘任, 并且采取优岗优酬的待遇。至于馆员是否能够聘任, 应该是招聘小组以竞争者的预期质量和最优工时来衡量。这种聘任制度, 可以增加馆员的竞争意识, 并且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也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最优化。

在量化管理上, 应该把激发馆员的创造力作为管理目的。流通部门的量化管理, 是图书馆采用信息技术, 进行数字化建设的条件中, 不断去探索或者完善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中, 对工作质量、数量, 还有份外工作绩效的评价, 不仅有科学性, 而且也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量化管理的最根本目的, 就是在最大程度上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形成流通部门纸质文献服务和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并存、互相促进、和谐发展的局面, 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流通部门工作在读者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知识经济的社会, 要求人们不断进行业余学习。因此, 图书馆领导应该鼓励馆员不断进行业务学习, 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在馆员工作的空余时间上, 应该由闲置变为定律填充。对馆员的创新研究成果, 应该给予工时计量方式进行肯定, 这样才能激发员工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馆员在工作中不断去创新。

参考文献

[1]张自福.高校图书馆流通工作量化管理再探[J].图书与情报, 2003 (1) .

流通方式 第5篇

数字网络化的不断发展, 要求图书馆员不仅要熟悉纸质文献资源的搜集、整理、开发, 更重要的是要做好纸质文献的利用, 而展现图书馆利用价值的重要部分就是做好纸质图书的流通服务工作。因此, 我们在强化电子文献服务的同时, 应积极开发纸质文献资源和传统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的潜能, 拓展服务范围, 如外借服务、阅览服务、图书宣传服务、导读服务、书目查询服务、新书通报服务、定题服务、文献传递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的服务方案。

1 外借服务

外借服务是图书馆一种最常见的服务方式, 就是图书馆允许读者通过一定的外借手续, 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料借出馆外的一种流通服务方式。它包含几种方式:个人外借、集体外借、馆际互借、预约借书等。

2 阅览服务

为了更进一步满足读者的需求, 图书馆为读者专门设置一个场所专供读者到馆进行查阅、阅读、利用纸质文献的一种服务方式。它可以分:阅览室、普通阅览室、分科阅览室、参考研究室等。

我们可以为读者提供“借阅合一”服务, 也就是在纸质文献开架库设立读者阅览座位, 解决书架前读者滞留现象, 也不影响工作人员的上书工作, 同时提高了纸质文献资料的利用率。为读者营造一个宽敞、明亮、自由、舒适的读书环境。

3 图书宣传服务

为了提高读者对图书馆各种资源的认知程度和利用图书馆的水平, 更进一步地了解纸质文献的馆藏情况以及新的图书资料到馆的情况, 从而使它的作用发挥得更大, 我们就要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宣传图书的活动。包括新书的展览、专题书展、书评、征文活动、读书活动、学术活动等;亦可举办一些人为社科专题讲座、开办各种形式的写作学习班以及针对读者的爱好开展举办他们的学习班等等。这种丰富多彩新颖的服务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提高, 激发他们更高的求知欲, 也能给图书馆注入新的活力, 使图书馆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颗明珠, 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将辐射到校园的各个角落。

我们还可以依靠校园网主动向读者发送图书馆新信息, 通过E-mail和校内上网读者建立联系, 主动向他们提供新书资料, 这种主动为读者服务的方式, 会得到读者的认可, 也加强了馆员和读者之间的联系。

4 导读服务

在网络时代, 读者分为网络读者、非网络读者和二重性读者三者。二重性读者的人数正随着网络的普及而迅速增加。图书馆应根据不同读者的信息服务[1]。也就是我们在了解和研究了读者阅读需要的基础上, 积极响应读者选择阅读范围, 引导读者正确领会文献内容, 帮助读者学会利用文献的一种服务方式。我们按其内容范围及目的方法可以概括为:指导读者利用图书馆;指导读者利用图书馆目录;指导读者利用参考、检索工具;指导读者阅读图书。

导读工作是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的重要环节。尤其对刚进入校门的大学一年级学生, 世界观还没有形成, 有相当大的可塑性, 求知欲强。他们有必要借助图书馆这一知识宝库来了解和认识社会, 使自己的思想逐渐成熟起来[2]。同时做好阅读指导工作也是我们宣传纸质文献工作的一个主要途径。

5 参考咨询服务

通常为文献咨询, 就是我们针对读者的需求及提出的问题, 来解答读者对有关文献的内容、文献的知识、文献线索和文献检索方法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查找资料时遇到的困难, 满足他们的需求。一般有事实性咨询和专题性咨询两种。

6 文献检索服务

根据我们以往在工作中发现, 有些读者, 尤其是一些搞课题研究工作的读者, 他们的时间安排的很满, 而检索一些文献又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 因此, 我们可以针对读者研究课题的实际需要, 按照一定的标识系统与途径, 从大量的书目、索引、提录、文献等二次文献中查找与课题有关或有用的文献资料提供给读者, 从而满足他们的需求。

7 复印服务

为了保持一些纸质文献的原貌和外观特征, 使一些珍贵的文献不被损坏或丢失, 我们根据读者的需求, 针对这些不能外借的纸质文献, 可以提供给他们复印、打印服务。也就是说, 我们以文献复制、打印为手段, 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同时, 也是我们提高纸质文献流通和传递使用文献资料的一种服务方法。

8 读者培训服务

读者的培训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宣传纸质文献的服务方式。因此, 我们可以开设各种主题讲座的服务工作。比如:新生入馆教育、“纸质文献的检索与利用”课程的开设和各种主题讲座的开展等等, 向读者传授文献信息的基础知识以及各种检索工具与计算机检索利用的一般方法。让读者扩大检索视野, 及时查询最新、最有价值的新的文献信息源。

9 预约借书服务

预约借书服务本是一项传统的服务项目, 但传统图书馆预约借书服务却是一项费时而难办的事[3], 我们一直以来都没有向读者开设这项服务工作。现在, 我们进行了信息系统管理, 网络环境下的预约借书服务则变成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有必要向读者开设这项服务工作,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满足读者需求, 提高图书馆知名度。

总之, 在网络环境下, 信息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应该在各个服务领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为读者服务的思想, 不断变革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但是, 图书馆的任何变革最终都取决于人的因素, 取决于图书馆工作人员角色的转变[4]。作为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 我们在进行全方位思考, 改变我们的服务观念, 实现多层次改善服务方式的同时, 为了进一步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提高纸质文献资料利用率, 提升图书馆的知名度, 我们还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不断调整我们的心态, 放宽我们的视野, 不但要在思想上、观念上更新, 更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服务技能, 加强自我学习和知识更新, 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师生对图书馆的新需要。

摘要:高校图书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图书流通部的工作在图书馆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做好高校图书馆流通的工作, 也就是如何做好纸质图书流通的服务工作, 从而发挥图书馆“窗口”的作用, 是当前面对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服务方式

参考文献

[1]万晶.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新理念探析[J].哈工大图书馆通讯, 2005 (2) .[1]万晶.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新理念探析[J].哈工大图书馆通讯, 2005 (2) .

[2]罗桂莲, 黄正勇, 蒋业政.高校图书馆流通管理的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7 (3) :490.[2]罗桂莲, 黄正勇, 蒋业政.高校图书馆流通管理的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7 (3) :490.

[3]李伟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预约借书服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6 (3) :93.[3]李伟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预约借书服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6 (3) :93.

流通方式 第6篇

10月23日上午, 由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徐州市农机局和徐州银地农机发展有限公司 (下称银地农机) 联合主办的“构建现代农机流通服务平台”新闻发布会在徐州市音乐厅隆重召开,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中国农机流通协会、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和江苏省、徐州市农机局相关领导以及来自全国的400余家农机合作社、300余家农机企业应邀与会。

“银地农机汽车大市场的诞生, 对于现代农机流通服务平台的构建, 对加速推进徐州及整个淮海经济区农业机械化进程, 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也标志着徐州乃至淮海经济区农机市场从此迈进‘品牌集群’时代。”中国农机流通协会会长毛洪在会上说。

抢抓政策机遇

徐州银地农机汽车大市场由银地农机投资建设, 后者则由中国星星集团 (控股) 和金地嘉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总部位于浙江台州的星星集团有限公司业务涉足家用电器、电子元器件和现代服务业等三大主导产业, 拥有十余家全资、控股子公司, 其中上市公司2家, 现有员工近万名, 总资产过百亿元, 多次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浙江省百强企业名单。

银地农机总经理朱永富称, 多年来, 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系列“多予少取”惠农政策的出台, 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一个极为宽松的有利条件, 未来5年将是我国农业机械大发展的关键时期, 农业机械的需求量也将迎来历史最高峰。从2009年开始, 银地农机把工作重心放在整合国内农机流通市场资源上, 致力于中国农机流通新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本刊记者了解到, 此前徐州当地的两山口农机市场由于沿路经营, 场地受到限制, 经营面积和服务配套设施都已无法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 徐州市政府计划择地建设一个现代农机市场。银地农机顺应形势需求, 在徐州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和徐州经济开发区的支持下, 投巨资建设了徐州银地农机汽车大市场。

银地农机汽车大市场也是银地农机与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合作建设的首个重点示范项目。去年底, 双方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毛洪认为, 中国农机流通协会以服务“三农”和推动农机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为宗旨, 而银地农机是从事现代服务业、提供专业市场建设和运行的新型企业, 有着丰富和成熟的现代服务业和专业流通市场建设运营经验, 在国内众多城市的物流服务市场建设中成绩斐然, 这将有利于双方发挥各自优势, 在我国各大农业产区共同开发建设集规范化的农机推广平台、市场化的交易场所、综合性的农机服务体系于一体的国家级农机推广交易中心。

银地农机汽车大市场自从去年7月份就开始动工, 分两期建设, 一期12月底前开始营业。大市场占地近30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 是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经营品类最全的现代化农机汽车大市场, 也是一个集农业装备、轻重卡汽车、机械配件及相关品牌的4S店、仓储物流、农机信息发布、新品展示、二手车经营、技术培训等于一体的农机流通服务平台。

强大辐射效应

实践证明, 一个农机大市场能否成功, 除了天时和人和, 优越的地理位置特别是辐射效应非常关键。据当天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徐州市市长助理陈永清介绍, 银地农机汽车大市场地处“中国工程机械第一镇”的徐州经济开发区, 集聚了徐工、宗申和美国卡特比勒、德国蒂森克虏伯、法国圣戈班、丹麦维斯塔斯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是苏、鲁、豫、皖接壤地区, 重工业实力非常雄厚, 也是徐州经济的主要增长极。

2010年, 徐州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适逢由传统重工业基地向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升级的契机。开发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在于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 加强产业上下游配套延伸。正是在此种背景下, 银地农机汽车大市场成为徐州经济开发区落实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引进项目。陈永清称, 它将作为联结徐州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车辆制造等装备产业的主要纽带和产业链下游重要环节, 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同时, 这也是建设徐州高铁经济区的重要项目, 它将与高铁总部商务区、锦禾物流园、光伏产业园、清洁技术产业园等呼应, 形成现代商务、市场物流、高新产业综合集群, 共同推动徐州高铁区域的发展繁荣。

银地农机汽车大市场位于徐海公路北侧, 徐州高铁站东1000米。目前, 市场规划了农机产品交易区、营销产品展示区、4S店品牌专卖区、建筑工程机械交易区、二手车交易区、培训中心、信息中心、汽车检测中心、金融担保服务中心、仓储物流中心等十大区域。目前已经有国内外100余家农机知名品牌、近200家大型企业汇聚“银地”, 包括各类重卡、轻卡品牌和雷沃、久保田、约翰迪尔等知名农机品牌。同时, 市场全面整合了徐州农业作业机械、轻卡、重卡、微面、配件、建筑工程机械、二手车等七大品类。

星星集团总裁助理周敏表示, 银地农机汽车大市场将依托星星集团成熟的商业运行管理模式, 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推广、“一条龙”服务的先进管理模式, 真正把市场打造成立足徐州、辐射淮海、面向全国的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集群化、现代化的综合性特大型农机汽车大市场, 推动淮海经济区和徐州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五大平台功能

当天的发布会上, 徐州当地的四家商业银行和银地农机发展有限公司、农机合作社组织共同签署了“银、企、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时, 参与现代农机流通服务平台建设的16家知名品牌企业与银地农机发展有限公司也签订了入驻银地市场的合作协议。

朱永富透露, 根据徐州市委市政府为“三农”服务的总体构想, 将在农机主管部门的指导下, 银地农机将出资1000万元筹建徐州市农机合作联合社。届时, 将依托农机汽车大市场的服务平台, 徐州市的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手将会享受到国家惠农政策支持、企业金融服务、信息资源共享以及获得培训交流的机会。同时, 该平台运行后将会带来五大专业性的变革和提升:

一是在中国农机流通协会、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的支持下, 及时将国内外先进生产理念和农业装备传递给广大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手争取更多的“惠农政策”。

二是在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江苏银行的支持下进行“银、企、社”战略合作, 为参与平台建设的农机流通企业、农机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三是将与国家、省、徐州市及周边地区的新闻媒体合作, 宣传、推广先进农业装备和优秀农机合作社, 让徐州的农机汽车流通企业和农机合作社在淮海大地大显身手。

四是将与中国移动合作, 为当地的400多家合作社、300多家农机流通生产企业和全市5万多个农机手、驾驶员建立移动信息化服务平台, 将先进农机、农艺传递给广大农机手, 把农机手的需求反映给生产企业, 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五是将与农机推广和培训部门、大专院校合作, 参与实施“科教兴民”战略, 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操作、善经营的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流通方式】相关文章:

流通组织05-06

农村流通05-12

流通地位05-16

消费流通05-29

流通问题06-19

流通理论06-25

网络流通07-11

流通货币07-17

现代流通07-18

流通体系07-22

上一篇:虚拟实验开发与运用下一篇:悲惨命运